关于云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的调查及思考(精选8篇)
1.关于云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的调查及思考 篇一
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是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农村社区究竟该如何建设?其作用应该怎样发挥?带着这些问题,西安市部分领导干部到山东省诸城市进行了考察学习。所到所思,深感诸城市推行的农村社区建设,在有效地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重心向农村下沉的同时,找到了一个农村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成功路径。
诸城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辖13处乡镇(街道),107万人口,是全国综合发展实力百强县(市)。200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62.6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701元。从2007年开始,该市创造性地开展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实践,把地域相邻的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选择一个中心村配套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具体承接和延伸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能,使农民在“2公里服务圈”内,享受近距离公共服务,打破了长期以来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他们的经验主要是:
优化空间布局,合理确定服务半径。诸城市把全市1257个村庄进行一次性统一规划。按照“交通比较便利、班子基础比较好、发展潜力比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原则,合理确定社区中心村、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半径。依托中心村的辐射带动,将周边2公里内的5到6个村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纳入社区进行建设和管理。截至2008年6月,全市规划的208个农村社区及社区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并运行,实现了农村社区化服务全覆盖。
健全社区机构,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在每个社区成立社区党总支和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具体指导协调社区开展工作。社区党总支由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和所服务的村党支部及其他党组织组成,支部书记一般由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主任兼任。社区党总支在乡镇(街道)党(工)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不干涉社区内各村和驻地单位的经济及其他事务,与村庄、驻区单位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其主要职责是围绕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发展指导协调、监督保障、教育培训等作用。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的职能定位是服务,不是一级行政管理机构,社区发展委员会与所服务的村(居)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不干涉村级日常事务,而是互相支持、协商合作。社区发展委员会的核心机构是社区服务中心,采取以政府投入、政府出人为主的方式开展公共服务,用社区化服务来推动农村社区建设。
整合公共资源,全面开展为民服务。主要依托社区服务中心为社区群众开展“一揽子”服务。社区服务中心一般设医疗卫生、社区警务、灾害应急服务、社区环卫、文化体育、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社区志愿者等八个服务站(室)和一个慈善超市、一个办事服务厅。同时,根据各社区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在保证基本服务供给的基础上,每个社区服务中心适当增设服务内容和服务机构。也可按照互利双赢的原则,由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场所,组织引导供销、农技、通讯等部门到服务中心开展服务,这样既为农民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外,又可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得一部分收入用于社区服务中心的运转。
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服务高效运行。一是人员保障机制。每个社区服务中心一般配备7名专职工作人员,以乡镇(街道)机关、医院和站所选派为主,同时,充分吸收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复员军人等组成社区工作志愿者,作为社区服务人员的补充力量。二是资金投入机制。他们建立起了以市、镇两级财政资金投入为主体、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农村社区多元化投入机制,将农村社区建设和运行费用
纳入市、镇两级财政预算,不以任何形式增加群众负担。三是考核激励机制。诸城市将该项工作列入乡镇(街道)重点工作考核内容,对社区服务工作成效明显、群众满意度高的乡镇(街道)给予重奖。对选派到社区工作的人员从职称评定、提拔重用、工资报酬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要求乡镇(街道)干部的提拔对象至少要有一年以上农村社区工作经历,以此激励工作人员对农民群众用心服务、真心服务、贴心服务。诸城考察结束后,我们又对西安市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我市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按照省上的统一部署,正式启动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全市确定了22个试点村,未央区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
截止目前,我市已建成42个农村社区和21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总体看,我市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成效初显的好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够。从目前试点情况看,我市农村社区建设普遍存在着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公共服务的现象,农村社区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社会建设等方面工作开展不够。二是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单一。目前,全市已建成的农村社区均采取“一村一社区”的模式,在空间布局上因地制宜规划不够,不分村庄大小,每村都建有公共服务设施,导致服务半径过小、服务资源浪费,造成建设成本过高和公共财力承受压力增大。三是农村社区化服务运行机制还不健全。公共服务资源缺乏集中有效整合,各职能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提供服务过于分散,存在“单打一”现象,农村社区化服务没有形成“一揽子”集中实施的长效运行机制。四是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农村社区建设放在深化农村改革和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去落实,致使我市农村社区建设舆论氛围不浓、创新探索不够、工作推进不快。
通过考察学习和对我市的调查研究,引发给我们诸多启示。
启示一: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平台,必须强化服务职能。要从农村居民实际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好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引导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科技、法律、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进入农村社区,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向基层延伸,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大力拓展市场化服务项目,增强社区“造血”功能,不断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多样性和实效性。
启示二: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以优化整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配臵为重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要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促进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工作重心下“沉”,为社区群众搞好面对面的服务。要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鼓励乡镇机关干部到社区工作,变原来驻守机关为走村入户送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有效实现管理与服务的结合,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
启示三: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大胆创新。要坚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在空间布局上,可采取“一村一社区”或“多村一社区”的模式,不搞“一刀切”; 在社区服务范围的设定上,要坚持以人为本、方便群众的原则,合理确定划分社区范围,使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在社区组织形式上,积极探索农村社区理事会、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社区办公室(协调小组)等有效形式,为农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要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力度,积极探索公共财政投入、社会捐助、村级积累的多元投入机制。
启示四: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各级党
委、政府应把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构,形成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领导体制。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各级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推进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快速发展。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任务明确、责任到位、上下配合、相互协作的工作协调机制。要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乡镇机关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积极探索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农村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水平。要建立农村社区建设的督察落实和绩效评估制度,建立党委政府目标考核、群众评价和社会各界以及舆论评议相结合的绩效评估机制,努力促进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2.关于云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的调查及思考 篇二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唐河县基本情况
唐河县位于南阳盆地的东侧,南与湖北省枣阳市接壤,东与桐柏县相连,总面积2512平方公里,总人口130万人;辖区共有20个乡镇,51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达110万人,耕地面积202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内地欠发达农业大县。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6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完成农业生产总值49.5亿元,增长5.7%,农民人均收入4906元,增长10.4%。
一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氛围浓厚、大局稳定。
近年来,经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活动,全县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县、乡、村三级班子形成了团结协作、精干高效的领导合力。营造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氛围。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皇粮税”几千年的历史,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两免一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农民医保等政策进一步落实,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提高。通过推行三级例会制度和干部代访制度,把矛盾和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财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办公、办案及乡村干部工资得到保证,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发展的资金不断增加,促进了社会大局和谐和安定。
二是农村公益事业取得新发展。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注重教育、卫生、环境改善的愿望增强,投入呈逐年增加趋势。据统计,2008年全县农村新建、改建中小学25所,新建养老院3所,实现乡乡有养老院。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49%以内。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不断加快,这些都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
三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据统计,2008年全县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上年的86∶14调整到80∶20,新优品种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36万亩鲜桃、唐酥梨、栀子、小辣椒等绿色食品初具规模;畜牧业以发展规范养殖为重点,总收入已占农民收入的29%,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湖阳镇仝湾村,规模养牛四处560头,养羊1200头,户均收入4000元。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推广、农村税费改革等扶农政策的落实,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庭院经济、规模养殖、无公害蔬菜种植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农村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是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据统计,2008年,全县完成固定生产投资60.8亿元,同比增长21%。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虎山水库除险加固、县疾病防治中心、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沼气、村村通油路、退耕还林等项目实施顺利,新农村建设一派繁忙景象。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唐河县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8000万元,完成了12个行政村的村容整治和45个行政村的规划,整修村内道路30公里,新增沼气用户9047户,建成了城郊乡果园村、源潭镇刘岗村和桐寨铺李营村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五是金融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据统计,目前唐河县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存、贷款和汇兑、结算等服务,覆盖了95%以上的农村区域。全县金融营业网点超过150个,县及县以下农村营业网点占比为79%,其中农村信用社112个,占比超过70%。截止2008年,全县农业贷款余额达到22.5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79.7%。其中农业产业化贷款为4.74亿元,占贷款总额15%;农户贷款余额10.4亿元,占全县贷款总额的33%;农副产品收购贷款为,7.4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3.4%。人民银行累计向农信社发放支农再贷款2.9亿元,有效缓解了“三农”的资金需求。据统计,金融部门共扶持养殖专业村65个,发展养殖户11312户,农民饲养黄牛65万头,扶持个体运输户580户,年均收入达5万左右;扶持出小辣椒、栀子、无公害蔬莱、唐酥梨等四大种植基地;扶持出皓月棉纺、曹氏百川面业、日新电子等一批民营企业,吸纳剩余劳动力近20万人,实现增加值1.9亿元。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在看到近年新农村建设取得进展的同时,对照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在调查的过程中,看到新农村建设中也面临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是村镇“包袱”重。
在调查中发现,6个村有4个村目前有历史遗留债务共计340万元,如湖阳镇仝湾村,欠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贷款130万元,主要是八十年代以来上项目、搞开发,建学校,村干部、教师工资等所形成的历史“包袱”。大河屯镇陈庄村支部书记说:“这些问题不解决,新农村建设没有钱,不知耽误多少年”。据统计,目前唐河县村级债务达3.6亿元,直接造成资金死滞影响到金融部门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二是农民收入渠道单一。
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是种植业、养殖业及外出务工收入等。农业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据调查,唐河县常年有30万外出务工人员,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约有5万农民工滞留家中,农民工就业困难突显。同时,农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且销售受阻。据调查,唐河县2008年秋季农产品大部分滞销且价格较2007年大幅下降,菜籽现价为1.4元500克,较2007年每500克下降1.2元;花生现价1.4元500克,较2007年下降1.4元;大豆现价1.6元500克,较2007年下降1元;棉花现价2.3元500克,较2007年下降2元;芝麻现价5.5元500克,较2007年下降2元;小麦目前的收购价格是0.95元500克,较2008年夏粮收购价高0.14元每500克。价格大幅走低且目前基本上没有销售掉。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据调查,目前唐河县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在农村劳动力中,仍有15.29%的人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况,对一些适用技术难接受,市场竞争意识淡薄;新品种、新技术、计算机高科技应用仍待开拓。在调查的某村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0.55%,初中文化程度占42.9%,文盲半文盲占10%多,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四是资金短缺制约农村经济增长。
农发行的政策性业务全面萎缩,农村信用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上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农难支三农”,虽然人民银行每年均增加一些支农再贷款给农信社使用,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仍没从根本上发生转变,资金短缺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五是部分农民思想观念陈旧。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行政村目前还没有新农村建设规划。目前农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调查的6个村中,无一个村把公厕、文化大院、科技阵地、养老院、托儿所等列入规划。综上所述,目前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既喜又忧,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方面的问题,但归根到底还是经济不富裕,农民没有钱,思想观念陈旧、科技发展落后所致。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农村改革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形势下,如何抢抓机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具体考虑如下问题。
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先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打破农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格局;遵循经济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业。其次要培植龙头企业,围绕工业抓农业,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产销对路的农产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围绕市场发展现代农业。三是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起一套既符合当地情况,又能与国家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并推广实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农村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2.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让农业科技为新农村建设插上翅膀。
首先注重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在种植业上要重点推广高效新品种,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病虫综合防治,抗旱增产等技术。在养殖业上要重点推广快速高效饲养,水产优质高效养殖和规模化养殖等综合养殖技术。在加工服务业要重点推广农副产品加工,果品、蔬菜采摘后处理及气调保鲜和水产品速冻保鲜等技术。其次重视农业科技示范点的建设与引导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由点到面进行推广。创建示范点和示范园区,引导农民进行效益对比分析,使农民学到实用技术并改变传统种养模式。其三要加强农产品质量跟踪管理。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落实农产品准入市场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的跟踪,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 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效益。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鼓励农民将耕地、山场的经营权通过转包、拍卖、入股等形式,向大户、能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4. 转移农村人口,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合理有序地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因地制宜,坚持就业与创业并重方针,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5. 全方位培育现代观念,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摈弃愚昧、守旧、封建意识,树立科学、进步、文明新风尚,使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形成一种共识。
6. 全方位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服务农民增产增收。
首先各级财政要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三农”投资并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常抓不懈,重点支持好能源开发、道路建设、农网改造、信息村村通工程、废物利用、农田水利、耕地质量、生态环境等基础建设。其次金融部门要重点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制定出台有关政策;采取“以县带镇、以镇带村”的贷款模式,加大对县域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瓶颈”领域的贷款支持力度,引导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
7. 全方位多层次建设农村担保体系,不断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
一是应由各级政府牵头,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体系,解决农民、农村小额抵押、质押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二是完善信用担保体系,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建立担保基金,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积极拓展农村担保业务。三是加快农业信贷风险基金的建立,发挥对农村经济的补偿作用。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最好是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或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加以补贴,引导农民参与;同时,鼓励保险拓展业务,农村金融机构代理农业保险业务。运用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支持和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四是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行适度的城乡差别利率政策,完善中央银行调节机制,实现金融资金在城乡的合理配置;限定县辖金融机构上存资金比例。五是推进金融利税改革,县辖各金融机构要将吸存一定比例资金投放当地使用,对新增支农贷款超过60%的给予享受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
8. 全方位制定减免村级债务措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3.关于云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的调查及思考 篇三
关键词:桂东农村文化建设
0引言
桂东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井冈山南麓,西傍资兴市、南临汝城、北接炎陵、东北毗江西省的遂川县、东南连上犹县和崇义县,总面积1452平方公里辖3镇15乡,1个自然保护区,155个村(居)委会,1507个村(居)民小组。目前,总人口20.20万,其中农业人口为17.06万,是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桂东县农村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与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还相差甚远。
1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观念陈旧、认识不够调查显示85%的乡镇领导干部在对经济、文化建设上仍然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认识问题。他们认为经济是实的、有形的,而文化是虚的、无形的,抓经济建设,容易出成绩,效果明显,抓文化建设不但要花精力,还要增加资金投入,不能立竿见影,没有认识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因此,未把文化建设放到心上、抓到手上,致使农村文化建设缓慢,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1.2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桂东是一个贫困小县,2007年财政收入为3790万元,2008年财政收入为4044万元,由于其财政财力不强,无疑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就少,这直接导致文化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时至今日全县18个乡(镇),目前只有沙田和寨前两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而且缺乏配套设施。绝大多数的村无文化活动室,无农家书屋,一些必要的文化活动因经费缺乏难以开展,如图书购置、文物维修、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难以得到保障。
1.3人才匮乏、力量不强自机构改革以来,桂东文化系统除局机关干部外,其他人员基本上没有交流。一是受体制限制无法进入,二是因经费没有保障,系统外的文化人才不愿进来,形成了整个文化系统年龄老化,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目前我县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有69人,平均年龄在44岁,乡镇专职文化专干中有7人,其余11个乡镇由乡干部兼任,他们多数专业不对口,更谈不上有专业特长,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进程。
1.4传统美德淡化、不良文化有所抬头近年来,受市场经济驱利意识的影响,部分农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传统美德淡化,不尊敬老人、不孝敬老人、不赡养父母,殴打妇女、虐待女婴,缺乏团结、友爱、互助精神,不守诚信、不守诺言,坑蒙拐骗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封建迷信比较盛行,个别乡村大仙、神叟、巫婆“深入人心”,生病不吃药,求财拜菩萨,算命、看相、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经常出现;三是赌博之风蔓延,有的乡村不论男女老少、不管农闲农忙、不分赌资大小,各种赌博现象随处可见。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势必影响农村文化的建设,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稍一不慎,必将影响农村文化的建设。针对我县的实际情况,应找准问题,重点突破,积极应对。
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一是县、乡主要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消除片面认识,与时俱进,牢固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必须清醒认识到当今社会文化对经济建设的推动力、对思想建设的感召力、对环境建设的辐射力、对人才成长的铸造力的重要作用。二是要站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县乡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三是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2.2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完善基础设施是关键。针对目前农村实际,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建议中央、省(市)按照一定比例出资成立农村文化建设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大力宣传,积极发动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支助农村文化建设。三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资金、物质保障。
2.3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一是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完善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配备,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选拔有较高学历、较强文化管理能力的年轻干部,充实农村文化干部队伍;二是抓好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和文化社团建设。鼓励农民组织各种文化队伍,经常性开展活动,让农民不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受惠者,更应该是农村文化的建设者。三是注重发现和培养乡土艺术家。通过举办文化骨干培训班等方式,积极培育民间文艺传人,让他们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带头人,成为村落文化的组织者、管理者、实施者和传播者,激发农村的文化活力。
4.关于云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的调查及思考 篇四
(某县文广局·2011年3月25日)
3月16日下午,我县召开了2011年客家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根据会议要求,我局选取部分乡镇的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又先后召开了全县文化站长会议和民间文化能人座谈会,并对各乡镇上报的农村文化现状调查报告进行了汇总和梳理。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近年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我县围绕着力打造“客家某”、加快建设“客家名城”的文化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文化设施建设取得进展。目前已建成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并投入了使用,建成农家书屋92个,村文化活动室105个。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某县支中心和59个村级服务点。
2、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每年举办“新农民周”活动,农村三项文化活动场次数量稳步攀升,其中2010年开展送戏下乡112场,各乡镇自办文体活动98次,送电影下乡1680场。
3、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去年圆满完成了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基本建成了一套较完善的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2010年,积极向上争资580万元,全部用于了文化惠民工程。做好了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组织实施了燕翼围、乌石围、龙光围的保护维修工程。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发展呈区域差异。存在纵向和横向发展的不平衡性。纵向看是县城较乡镇、乡镇较村组丰富。在县城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设施,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较丰富,但乡镇文化设施较为落后,且分布不平衡。从横向看,经济发达乡镇强于经济落后乡镇,交通发达乡镇丰富于偏僻乡镇,文化底蕴深厚乡镇丰富于文化基础薄弱乡镇。
2、农村文化产品供需不平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多样,但反映农村生活的文化作品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民间文艺团体稀少,而文化“三下乡”的内容与农民贴得不紧,所提供的简明法律、农业科技知识较少,文化服务供给滞后于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3、农村文化事业重视不够。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在对物质、精神建设上仍然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存在着认为把经济搞上去了,文化建设也就自然得到加强的“自然论”;先搞经济建设,以后再腾时间来抓文化建设的“先后论”;认为文化建设要难度大, 不能立竿见影、不出政绩的“无用论”;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和谐农村的促进作用,4、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正确引导。调查发现,农村日常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象棋、球类活动开展甚少,上网、玩游戏的农民更是为数廖廖,也反映出农民文化生活方式单调。由于缺乏适合农民的活动平台和正确的引导,致使农村封建迷信盛行,赌博之风蔓延,客家传统美德逐渐淡化。
5、农村文化阵地在渐趋萎缩。乡镇文化站“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个章子”的现象较普遍,设施落后、设备紧张;农家书屋缺乏管理,难以真正惠及农民。文化站长多数忙于乡镇政府其它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全县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主动开展文化业务工作。由于缺乏经费,更难以挖掘、培育农村文化能人。
三、发展繁荣我县农村文化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文化建设机制体制,理顺农村文化发展的脉络。
1、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文化建设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要从思想上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精心组织各方面力量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
2、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政府部门关于文化建设的整体职责,县委、县政府将文化建设纳入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县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快制定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专项规划,重点突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3、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城区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县文化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由以侧重于“送文化”逐步向“种文化”转变,为农村文化市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群众基础,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同时要指导和帮助农民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变“文化下乡”为“文化驻乡”。
(二)、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注入农村文化发展的血液。
1、拓宽融资渠道,吸引资金投入。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积极向国家和省市争取资金投入。创造条件,用好政策,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镇文化建设。支持农民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经营、自我管理,兴办农民剧团、农家书屋等,使农民群众也成为文化
建设的投资主体。形成“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
2、设立专线资金,加快阵地建设。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在乡镇一级建立综合文化站、篮球场、农民学校等公益场所,村一级建立简易图书室、活动室等。确保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确保文化站工作经费,根据形势的发展购置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的图书与报刊。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以及新妇女学校等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3、以奖代补形式,扶持文艺团体。增加对送戏下乡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资金支持,以更好地适应农民需求。采取政府扶持和鼓励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方式,设立农村文化发展或创作奖励基金,扶持和资助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活动,对能正常开展文化活动、创作艺术作品的文艺团体和文化能人给予奖励。
(三)、加强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强壮农村文化发展的筋骨。
1、配齐配强文化站长。通过选送培训一批、本地挖掘一批、引进吸收一批的模式,启用一批具有文艺特长的专职文化站长。由县文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加强业务指导,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规范相关人员职称、待遇标准、奖励表彰制度,通过组织人事制度稳定人才。确保专职专岗,把文化站长从乡镇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提高文化工作的主动性。
2、利用好村干部队伍。鉴于来自于农民中间的村干部最了解村情民意,处于落实政策的最基层,应该充分发挥好村干部的带头作用,担负起村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选用一批村干部和本村残疾人参加农家书屋的日常运作和管理,给予适当补助。对于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在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资奖励。
3、培育挖掘文化能人。重视并解决农村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新老衔接不足的问题,搞好调查摸底,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能人的挖掘培养力度,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能人和业余文化团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激活起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
(四)、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农村文化发展的精神。
1、加强宣传,培植传统文化发展土壤。结合开展送科技、送法律下村活动,大力宣传村级特色文化,树立村民对本村、本镇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并自觉参与到围屋保护维修、传统手工艺传承等客家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新村。
2、挖掘整理,赋予客家文化时代内涵。努力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对以客家山歌、香火龙、夹湖花鼓等客家文化载体,在创作形式上力求突破和创新,结合现在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作为本乡镇的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和打造,同时激发起年轻一代人的兴趣,自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5.关于云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的调查及思考 篇五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韩丽丽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3期
[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阜蒙县作为农业大县,农村乡镇多,农村党员比重大,在当前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和协调发展,已成为摆在全县各级党委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 建设成效 问题 对策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101-0
2近日,我校课题调研组,深入我县部分乡镇和农村,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实地查看等形式,对目前我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情况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并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阜蒙县共有基层党组织1064个,截至2012年年底,党员总数32189名。其中乡镇党委35个,村党组织382个;农村党员24619名,其中农民党员15657名。几年来,县委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突出以“三级联创”活动统领农村党建工作这条主线,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整体水平,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得到提高,涌现出一大批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典型,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加强领导,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县委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每年都定期召开常委会认真研究和部署农村党建工作,确定了26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联系1~2乡镇和2个村,通过到点调研,召开现场办公会,参加民主生活会等形式,认真指导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解决存在的问题。每年都制订党建目标责任制,明确职责要求,实行了乡镇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年初履职承诺、年末述职评议制度,促进乡镇党委书记更好地履行抓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同时加大基层经费投入,近几年,通过争取上级资金1080万元、县本级财政投入293万元和乡镇村自筹460万元,新建村部236个,维修村部92个,建村级活动场所200多个。
(二)积极创设载体,有效发挥了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作用
近年来,我县在农村广泛开展“三培养、双带头、争四户”活动基础上,组织实施了“3111”工程(即每年把300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1000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1000名党员致富
能手培养成“双带”标兵,1000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后备干部)和“把千名农民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等一系列活动,涌现出大批党员致富能手,发挥了党员示范作用。东梁镇吐呼噜村党员张久利带领群众养殖特种猪——太湖黑猪,经过科学饲养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现在已经扩大了养殖规模,兴建了面积18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年利润超过40万元,带动了全村群众养猪致富的热情,现在全村养殖业年利润4300万元,带动剩余劳动力就业160个,人均增收2900元。平安地镇平安地村主任刁百灵,从1990年起从事玉米购销业务,如今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全村成为全市玉米购销第一村,玉米购销大户达十余户,玉米经纪人达百余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于寺镇官营子村在张庆年同志的带领下,坚持“稳定粮食、发展棚菜、扩大养殖、改善民生”的发展方向,做好“一村一品”文章,使全村经济总量逐年递增,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注重选拔培养人才,打造了一支素质较高的干部和党员队伍
按照县委实施“领头雁”工程的要求,各村坚持把培养选拔优秀经济能人进入村级班子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走访的东梁镇吐呼噜村、大板镇衙门村、平安地镇平安地村、王府镇架其村等十几个党支部,都是通过“两推一选”等办法,把那些懂经济、会经营、敢创业、群众公认程度高的人员调整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并在这个基础上,每年对村“两委”干部开展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教育培训,使农村“两委”干部知识、能力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了村级规范化建设
县委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从2009年12月起,在农村基层普遍推行了“民主定事、制度理财、群众评官”三项制度,通过推行“六步工作法”实现民主定事。目前各村支部都明确了村两委议事原则、议事内容与范围、议事方法与程序以及议事保障监督机制,保证村级事务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进一步完善了用制度管人管事的机制,从而充分调动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有战斗力的,农村党组织在动员组织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不少需要加强和改进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不强,在党员群众中的威信大减
主要表现在:第一,党员年龄结构老化。由于很多村青壮年农民大量外出打工,一些村多年不发展新党员,有的村支书任职长达20多年也未发展一名新党员,致使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影响了基层队伍建设。第二,工作作风不硬。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享乐主义思想比较
严重,沉迷于打麻将赌博,有的党员干部办事不公,处事不当,在宅基地划分、土地承包、农村低保安排上优亲厚友,以权谋私,严重影响党的光辉形象。第三,还有部分村班子内部不协调,家族势力、派系斗争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根基。
(二)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素质不高,先锋模范作用难体现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村支部成员文化程度不高,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占大多数,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在对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理解上存在片面,把握不准;有的对如何依法履行职责不清楚,凭经验和主观臆断开展工作;个别村干部自律意识差,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依法办事能力差,利己思想严重,在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中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影响了村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通过对22位村党支部书记发挥作用情况的调查了解,乡镇党委和群众对其中18名党支部书记发挥作用情况的评价是比较满意。
(三)部分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干事创业艰难
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门路狭窄,部分村集体经济状况薄弱,负债高,发展地方经济和兴办各项公益事业很难开展,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为村民提供的公共服务日益减少,与广大党员群众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愿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无钱办事”现象严重影响了党组织的办事能力,以致村干部说话没人听,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步伐缓慢。
(四)村级组织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组织生活流于形式,缺乏活力
部分村党组织不重视党员的学习,党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往往仅满足于“七一”党建、集中学习、民主生活会等,且多停留在口头上、制度上,有的村党支部一年才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少数村一次也不召开,致使许多党员长年没过组织生活,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缺乏了解,宗旨意识和纪律观念淡化。农村党组织的活动方式通常也是上传下达学习文件,形式和内容老套,脱离实际,枯燥单调,无法解决村党建存在的突出问题,达到组织生活的要求,致使部分党员干部党性不强,脱离群众,作风不实。
(五)配套保障机制不全,影响村干部工作积极性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干部承担大量的工作,而所得的报酬却偏低,影响了村干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后顾之忧没有解决。村组干部退休后的待遇没有得到较好的保障,导致村干部思想压力很大,甚至连一些优秀年轻的村干部也有“不愿意干” 的想法。
三、思路与对策
(一)健立建全各项工作机制,规范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行为
一是加强党内监督,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和县乡纪委的作用,用党的纪律约束村级党员干部。二是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抓好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三是努力推进村级规范化管理,建立切实可行的村级管理制度和村规民约,使农村工作有章可循。四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建功立业,建立村“两委”班子成员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人,严格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
(二)选好班子,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
一是要选好班子带头人,配强党组织书记。利用今年底村“两委”换届的机遇,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对于那些软懒散、不作为、乱作为的党组织书记要及时调整出村班子。通过开展民意调查、走访了解等形式,真正把党员和群众拥护,政治素质高,协调能力强,有较强致富和带富能力的党员推荐为支部书记人选,由党员选举产生。
二是要搞好班子配备。要时刻体现新形势、新任务对干部素质的要求,在注重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上,要考虑到班子成员的年龄、气质、性格、专业等的互补性,使班子内形成一个团结谦让、群策群力的良好风气,从组织上保证班子结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丰富载体,加强对党员群众的教育和管理
建设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一是要健全各项制度,落实各项措施,形成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机制,要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抓好党员教育管理,特别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使他们更好地履行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要重视党员的发展。尽快解决农村基层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当前要着重在农村妇女青年、复转军人、回乡大中专学生、种养加销能手中发展党员,尤其要注重吸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优秀青年入党,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三是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要充分发挥每个党员的特长、优势,通过设立“政策法制宣传岗”“村务监督管理岗”“民事纠纷调解岗”“勤劳致富岗”“科技致富岗”等岗位,让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真正使无职党员做到无职有位,通过党员率先垂范,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四)培树典型,切实增强村级服务功能
一是壮大集体经济。鼓励引导村级党组织立足各村实际,采取资源开发、股份经营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切实解决村级党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增强其服务功能。二是搞好典型带动。积极培树一批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方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采取一定的帮扶措施,加强具体指导,使其更具示范代表性,并通过采取组织现场参观、召开经验交流会、报刊宣传等形式,及时总结推广这些村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村级党组织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五)突出发展,构建城乡统筹党建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县直机关单位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机制,继续抓好领导干部下基层联系群众工作,组织开展企业结对帮扶、后进村党组织整顿转化活动,深入基层,心系群众,立足包扶村实际,把握农民增收这一主题,突出产业发展这个核心,强化班子建设这个关键,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思路,结合行业特点,发挥部门优势,进行重点帮扶,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6.关于云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的调查及思考 篇六
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新农村建设应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项要求。其中“管理民主”排在最后,但是意义深远,要实践宪法所规定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以及坚持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都离不开基层民主尤其是农村民主法制的建设。
“管理民主”是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充分依靠民主法制管村。在领导方面,要求建立起具有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制度方面,要求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包括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等各项机制。在社会环境方面,要求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
要达到上述要求,切实以民主法制管村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需要了解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现状。
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及农村经济的日趋增长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了愈加深厚的土壤。生活上富裕起来,农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也随之增强,很多农民不仅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更积极参加村务的管理、决策,充分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民主权利。《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逐步形成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体系,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日益加强。
然而当前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重形式、轻实效,制度不健全、决策不民主等等。这不仅与我国农村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笔者通过调查认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个别村干部民主意识较差,法制观念淡薄,有些村里甚至还存在着诸如家族势力这类封建官僚风气的残余。在这些村中,民主法治思想一般扎根不深,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多流于形式,在极个别案例中,甚至连一些必要的形式都是缺失的。
二、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虽有很大提高,但是行使民主权利的水平有限,懂法不深,运用法律能力不够。目前,我国民主法制的宣传力度较之过去有大大加强,村民们耳濡目染,在意识上自然有所提高。但是实践中暴露的问题提示我们,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法律素质仍然比较低,他们对法律即便知道并信任,仍难以有效运用。如在一些村中,村民当家作主的意识比较强烈,但是限于法律素养低,他们采取了不当的途径进行表达,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认同是民主的实现,恰恰相反如果由此而引发**,那将是对民主极大的危害。再如新《信访条例》实施以来,村民对它的知晓率很高,但是工作人员在接访中发现到很多村民并不十分了解条文涵义,还弄出许多误会,可见对法律的一知半解还是不能切实地保护好农民权益。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三、民主制度不够健全,对于一些具体问题时有无章可依的情况发生。现在,我国农村的民主法制框架已大致形成,但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还缺少规范,地区间民主建设的发展情况存在巨大差异,一些发展较好的地区在不断的经验总结中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民主管理道路,但还有很多地区因为缺乏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将民主制度束之高阁或只是排演形式、走过场。
四、个别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廉洁问题还制约着农村民主制度的建设。实践中有些村干部因忙于行政事务,不注重政策法律学习,因急于求成而不注意方式方法,作风粗暴,引发了很多干群矛盾。还有些村干部私利当先不惜牺牲群众利益、为谋取个人利益而滥用职权。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造成了群众对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信心的丧失。
分析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源,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制度建设匮乏、民主法制观念薄弱或村干部腐败现象孳生等单纯因素造成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无法带动起政治文明的建设。针对此种原因,笔者做出如下思考,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教,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以民主法制管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一、实现以民主法制管村需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进行,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建设,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精神、物质两方面环境的改善。我们知道上层建筑离不开经济基础,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依靠经济的发展来带动。一方面以民主法制管村是走向新农村的所必备的因素,另一方面只有新农村得到全面发展,我们走民主法制管村之路,才能走得长、走得好。
二、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必须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只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形成坚强的领导支柱,新农村建设才能得到持之有效的开展。
三、完善民主机制,促进各项民主制度法律化、规范化。
(一)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实行村务公开不能图形式、走过场。一定要坚持求真务实,坚持依照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化运作。凡是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凡是涉及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都必须全公开、真公开、实公开、早公开,真正解决问题,真正使群众满意。同时,各地农村都应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积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把村务事项从办理结果的公开,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公开延伸。
(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亿万农民群众开展民主实践活动切实有效的场所。因此,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要依据党的方针政策,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组织全体村民结合实际讨论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财务管理制度等,明确提出对经济管理、社会治安、移风易俗、计划生育等方面的要求,并用制度规范村干部和村民行为,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三)规范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农村税费改革后,村民“一事一议”正在逐渐成为各村商议筹资筹劳、兴修水利、维护公路等公益事业的主要方式。因此,不仅要明确村级民主决策的形式,而且要规范村级民主决策的程序。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必须按照决策程序提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实行民主决策,而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同时,也要尽快建立相应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四)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加强财务监督是村务管理的核心,因此,各地农村应尽快建立起一套符合农村实际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普遍设立村民理财小组,具体负责对村财务收支监督,对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要积极推行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村干部的激励约束制度。不仅要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村干部是否合格的标准,而且,评议结果要和村干部的使用和补贴标准直接挂钩。
四、继续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懂法、用法的水平。伴随经济发展,农民学法用法的需要会逐渐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要跟上时代发展需要。针对我国法律、法规众多,农民法制意识普遍淡薄的现实,我们的普法重点应立足于与农民关系密切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如《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信访条例》等。只有农村整体法制氛围的日益浓厚,我们的民主制度才能通过法律途经有效实践、一些农村封建腐朽的政治风气才会消失。
五、积极引导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我们这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农业大国,发展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外国民主法制的发展历史表明社会化服务组织不仅是社会实现合理化管理的理想组织,更是培养民主法制观念的摇篮。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不仅能够有效节约资源,更是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途经。如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鼓励发展农村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等都是目前我们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切入点。
7.关于云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的调查及思考 篇七
一、永胜县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永胜县位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衔接部,在云南的西北部金沙江中游,总面积4998平方公里,属传统农业县。农业资源是永胜的最大资源,以烤烟、优质稻、冬早蔬菜等为其主要支柱产业。农业人口3638万人,占总人口的91%。“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县域经济命脉,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对县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支农网点覆盖面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环境不断改善
永胜县域金融体系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共24个金融服务网点,除6个集中在县城外,其余18个网点分布在其他15个乡镇。同时,各营业网点经过多年基础设施和电子网络的建设,农村支付环境得到很大改观,不仅为农民支付结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也加速了资金在农村地区、城乡之间的周转。
(二)信贷支农力度逐年增强
截止2009年12月末永胜县各项贷款余额为154740万元,较2005年末的95621万元增加59119万元,增长61.83%。其中涉农贷款余额为93008万元,占贷款总额的60.11%,较2005年末增长58.72%,年均增长12.80%。其中,农户贷款增长7.62%,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增长2.13%。
(三)农村金融服务不断创新
农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在发挥信贷支农作用的同时创新思路,不断推出金穗惠农卡和金碧惠农卡。截止2009年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向农户发放借记卡16793张,授信农户2357户,授信金额达21824万元。随着金融工具的创新和推广运用,不仅拓宽了涉农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渠道,进一步加大了信贷支农的力度,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四)支农模式向多元化方式转变
永胜县各涉农金融网点本着服务于农的理念,在优先保证农业发展资金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信贷投资渠道,尝试“公司+农户”的贷款模式,为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开辟了绿色通道,有效地支持了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服务“三农”拓展了新的途径。截至2009年12月末共发放农村企业及各类经济组织贷款10333万元。
二、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单一,人员偏少,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永胜县共有5家金融机构,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有3家;全县金融干部职工292人,县城以下农村金融网点仅有职工121人,占总数的41.43%。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支农力量的中国农业银行虽然重新做出了职能定位,业务上要求回归支农始点并开始试点运行,但县域农村金融网点的大量撤并(目前永胜县农业银行农村金融网点仅有2个),信贷权限的上收,使得其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都受到较大影响。农业发展银行除支持粮食收购和粮食收储加工贷款外,不直接对农民及农村企业发放贷款。事实上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由于机构单一,缺乏竞争,使得农村信贷资金供应的有限性与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需求的无限性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金融服务“三农”的深化。
(二)农村支付结算基础设施薄弱,非现金结算工具推行缓慢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缺失,农村金融网点覆盖广度和深度不够。永胜县15个乡镇中还有6个乡镇没有金融服务网点,处于金融服务盲区。二是支付结算工具分布不合理。截至2009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在县城共安装POS机17台,县城以下尚未覆盖;ATM机15台,其中县城以下仅有7台。加之农民对非现金结算工具的功能和安全性缺乏了解,使用非现金结算工具的农民很少,目前大部分农副产品收购和乡村集镇交易仍然使用现金结算。
(三)涉农贷款风险较大,没有配套的风险补偿机制
一是为了防范贷款的风险,各金融机构普遍上收贷款管理权限,并加大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力度,激励机制与风险约束机制不对等,致使信贷管理人员产生“惧贷”心理。二是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都较大,极易形成贷款风险,而目前没有完善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融资担保等风险分担机制,致使涉农金融机构无法依靠自身的能力承担由此产生的风险,从而降低了支农信贷的积极性。
(四)信贷政策有缺陷,农户需求不旺,县域金融资源缺失
一方面利率较高,以永胜县农村信用社为例,农户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60%。如:以1年期1万元贷款为例,贷款利率上浮60%后,实际执行利率为8.496%,偿还1万元本金,每年需比执行基准利率多付318.60元利息。利率过高,导致农民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加之办理贷款手续复杂,农户宁愿通过其他方式融资;另一方面是不合理的农户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一致,是农户望“贷”兴叹的又一主要原因。原本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就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现在农村信用社闲置的资金为追逐利润也以社团贷款的方式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使得原本有限的信贷资金更加短缺。2009年末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154141万元,农村信用社社团贷款6800万元。
(五)目前永胜县域内共有保险分支机构7家,基本上集中在县城
业务上以机动车辆险、团体寿险及意外伤害险为主。农村保险业除农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办理贷款实行强制保险外,其他保险业务发展较慢。
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构建适应农村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方面,让农业银行重新回归乡镇,更好地发挥其在农村服务的功能。另一方面是建立适应“三农”发展的农村金融组织。加大现有涉农金融机构网点建设,逐步延伸到乡镇。从结构上逐步改变目前金融机构服务单一的格局,加快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形成有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二)推进农村担保机制建设,扩大抵押品的范围
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房产、林权等不动产登记、评估制度,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房产、林权抵押方式,提高农户抵押能力。二是推广涉农企业订单、仓单、应收账款和保险单及债券等质押贷款。扩大农户联保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等多种保证贷款,为农村金融产品深层次推进提供担保。三是由政府出资成立县域农业担保中心,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有效担保。
(三)进一步优化支付结算工具,鼓励金融机构拓展农村其他金融业务
一是吸收乡镇农村信用社加入支付系统,使其成为县以下农村地区资金支付的主渠道。二是开发推广农户贷款“一卡通”,有效提高贷款便利程度,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理贷的效率,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农户小本经营生产和日常生活融资提供方便。三是大力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扩大ATM机、POS机等设施在乡镇的覆盖面,推广适应农村的非现金支持工具。
(四)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政策的扶持力度,适度降低农户的资金成本
一方面在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的制定上,给予涉农金融机构必要的倾斜。通过财税优惠政策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投入。另一方面降低组织资金成本,解决贷款利率过高,贷款农户难以承担的问题,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农户贷款期限。
(五)广泛宣传,培育保险市场,积极开办保险代理业务
8.关于云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的调查及思考 篇八
一、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凸现
福建省将乐县万安中心小学目前全校学生数有498人,留守学生就有230人。其中双亲同时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202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88%;父亲或母亲单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28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12%。由此可见,农村小学中留守学生占了学生总数的近半数,而双亲外出务工的学生又占留守学生总数的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孩不是个别的家庭现象,已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劳务输出比仍在逐年增加,这就说明农村留守儿童还在持续增加。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应引起各级党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学生现状令人担忧
1. 性情孤僻。在对各班进行调查的这230名留守学生中,性格健康开朗的167名,占72%,内向胆怯、任性自私、孤独封闭的63名,占28%。一位二年级的男孩,父母双亲均外出打工,虽常有打电话询问学习情况,但因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造成该男孩性格特别孤僻,沉默寡言,平时不爱与同学、老师交流。学习当中有了困难或出了问题,无论老师如何询问,他都三缄其口。前段时间,该生从家中私自拿了200元钱,因怕同学告发自己,所以到校后用当问起他有关父母的问题,整整半小时,常年沉默寡言的她痛哭不已,只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我不想父母。”“我不希望他们回家。”
2. 学习滞后。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无力,留守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在抽样调查的230名留守学生中,成绩优秀的55名,占24%,较好的65名,占28%,中等偏下的65名,占28%,较差的45名,占20%。一位双亲外出的13岁的留守学生,一人独自生活,按照父母的要求,还养了一头猪,每天回家后,要割草喂猪,洗衣做饭,天天上学迟到,无心听课,家庭作业也草率了事,学习成绩与父母外出前比较大幅度下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
3. 生活习惯差。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孩不讲卫生。不洗头、不洗脸、不洗澡、不洗脚、不理发、不修剪指(趾)甲、不换衣服,还有的长期不吃早饭。有老师介绍说“家长外出,有的留守学生一个月难换一次衣服,半年难洗一次脚,一年难洗一次澡”。还有,家庭是青春期教育的第一课堂,具有青春期教育的优势环境和责任义务,但家长的外出,家庭青春期几乎成了空白,使青春期的留守学生盲然不知所措。
4. 安全无保障。留守学生不仅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一般安全问题,而且面临三个方面的严重安全隐患。一是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多数农村孩子上学都比较远。年幼的留守学生起早摸黑行走在几公里崎岖的小路上,没有家长护送非常危险,特别是女学生。二是双亲外出,没有临时监护人的双亲外出的留守学生独自一人住在家里,也十分危险。一位双亲外出的留守学生一人守着三间屋子,因为害怕,每天晚上都要很晚才能入睡。三是由于双亲外出,又无临时监护人,留守学生病了,除了老师、同学的关心,回到家无人照顾,如果在家突发急病,就更难办了。
5. 违法违纪增多。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无疑会影响到他们人格发展。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时间一长形成了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抽样调查的230名留守学生中,行为习惯较好的57人,占25%,一般的123人,占53%,较差的50人,占22%。
(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严重不足
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
2. 临时监护人教育精力不够。临时监护人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还要承担繁琐的家务劳动,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教育引导孩子,特别是学习辅导。作为祖辈,年龄大、身体欠佳,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对近70岁的老人,照顾三个儿子留下的4个孩子,除了家禽喂养,就孩子的一日三餐和洗衣洗头就够他们忙的了,他们根本管不了其他的。其他亲朋好友在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后,在确保留守孩子吃饱、穿暖后也无暇顾及其他了。
3. 临时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亲朋好友作临时监护人多是精力有限,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而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他们把孩子当“小皇帝”、“小公主”看待,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教育,造成留守孩子道德教育的缺失。同时,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人,他们中文盲率超过80%,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教育,严重影响留守学生的受教育质量。
4. 单亲教育对孩子成长不利。父母外出造成“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调查中单亲外出的留守学生家庭中同样存在由于生产劳动、家务劳动落在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人身上,造成家庭教育精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单亲外出的留守学生教育仍然不容忽视。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自信刻苦;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善良、有爱心,喜欢学习,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5. 精神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有的音讯全无,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他们中有不少的人被亲情的渴望长期困扰。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出现性格缺陷。有的人每天将父母的照片放在书包里或衣袋里,有的人流着泪在自己日记中千万次地呼唤:“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吧!你们不要我了吗?”其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离婚率逐步增高,而离婚时,父母双方往往提出不要孩子,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
6. 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孩教育不科学。在调查中发现,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月或半年才与孩子联系一次。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很少,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这不仅影响了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成长。有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薄,得不到正常的抚爱,他们感到孤独,有的甚至自我封闭。有些在外务工父母因愧疚心理,往往以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误导了留守儿童价值观的养成。另外,还有些家长在认识上产生偏差,认为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认为读书无用,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必须认真解决
1. 社会必须热心关注。一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保护合力。乡、村、社等基层组织及社会各界应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对帮助留守儿童。二要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第一种是以学校为单位实行寄宿制,这种模式的管理办法已经有成熟的经验。第二种是以村为单位,创办托管中心,配备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孩子校外的学习、生活、教育、安全等。第三种是以有能力管理辅导的家庭式的寄宿制,如“代理妈妈”。福建省将乐县从2007年6月起已开始发起“代理妈妈”与留守学生手拉手活动。
2. 学校必须特别关爱。一要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教育实施。二要发挥主导作用,探索教育新路。应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面对留守学生,学校应承诺:永不放弃!
3. 家庭必须强化责任。一是更新监护观念,提高监护水平。二是强化监护意识,确保家庭教育力量。应加入《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对侵害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的责任人,特别是家长应追究责任,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权、人身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4. 建立专门档案。这些孩子除了极少数经济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因此,不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所学校,都应当把他们作为教育的重点,多关心他们,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事物。从调查来看,有少数学校对其关注不够,极个别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对他们生活求助及时帮助,心理困惑及时疏导。
【关于云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的调查及思考】推荐阅读:
云南省财政厅关于2012年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项目申报有关事项的通知06-16
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09-28
关于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08-15
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的问卷调查08-12
关于印发《海南省工程建设招标投标违法行为举报处理办法》的通知10-14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对接精准扶贫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地方规范性文件10-13
云南省财政厅、审计厅《关于在实施政府采购制度中接受审计的通知08-08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关于申报2011年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工作资质的通知09-19
几个关于河南省科研项目申报的网站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