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传统文化(精选8篇)
1.丝绸之路上的传统文化 篇一
丝绸之路通常指亚欧北部的商路,即西汉张骞和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的陆地商路,称为陆上丝绸之路。广义讲,丝绸之路还应包括公元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以及宋代以来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
山西作为内陆省不仅与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之间历史悠久,而且与海上丝绸之路也有着历史缘源。
先说陆上丝绸之路,虽然以长安(西安)、洛阳为起点,实际与陕、豫邻省的山西关系很大,且历史久远。从考古方面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西亚物品已传到晋国,如在侯马市晋国王公贵族墓葬中出土的许多陪葬的锥柱形红玛瑙佩饰。据学者研究,此物与伊朗高原远古墓葬出土物完全一致,所以此物很可能是来自西亚。又如1983年朔州出土东汉墓中西域人面貌的铜俑,也可为一证。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平城为当时丝绸之路的东端。尤其鲜卑拓跋部入主中原,对游牧民族与外国人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涌向平城,使平城留下许多外国人活动的记录与遗物。东魏北齐时期,晋阳是北方军政中心,商贸发达,胡商辐辏,也留下许多外国人的记录与遗物。如《晋书·慕容垂载记》:封翟檀为弘农王、翟德为范阳王、翟楷为太原王。北朝翟氏是并州大族。《隋翟突娑墓志》载:君讳突娑&&并州太原人也,父娑摩诃,大萨宝。墓志翟突娑,并州太原人是指出生地,祖籍在西域,其父翟娑摩诃,是并州大萨宝,即并州胡教大首领。北齐太原娄睿墓壁画有胡商形象,商队为首一人,深目高鼻,似商队首领,其后一胡人牵骆驼,骆驼间还有几位胡商身影,显然是来山西经商的胡人商队。蒲州(今山西永济)是唐代河中府所在地,位处长安、洛阳两京之间,皇帝、官员、文人、商人都往返其间,其地十分繁华。在黄河边矗立着大铁牛与铁人,其中一铁人似胡人着侧翻领服装。唐代蒲州有酒家胡,山西籍唐代大诗人王绩诗云: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来时长道贯,惭愧酒家胡。说明胡人酒在当时很有名。有人考证,《西厢记》崔莺莺原名曹九九,是一位中亚粟特族酒家胡女子。又如,《旧唐书》:高祖师次灵石县,营于贾家堡。此堡是当时胡人聚居地,晚清曾在灵石县发掘出16枚罗马古铜钱,从钱币文字看是罗马皇帝梯拜流斯至安敦皇帝时代的流行货币,在灵石县发现此币绝非偶然。在并州出土的北朝和隋唐墓葬中,有各种粟特人骑骆驼俑、突厥人骑马俑、胡人伎乐俑等。北魏时内迁山西的粟特人曾将葡萄栽培技艺传山西人,所以唐代太原葡萄酒为名产、贡酒。(以上考古资料均见张庆捷《胡商 胡腾舞与入华中亚人》)
历史上的草原丝绸之路是北越长城,穿越蒙古、南俄草原,经中亚、西亚西北部达欧洲。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回纥、契丹等都是这条商路的重要力量。山西人自古就与这些少数民族在长城沿线进行贸易。《汉书 ·匈奴传》: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汉武帝欲出击匈奴使山西人马壹间阑出物与匈奴交易。唐代,由晋阳向北,经忻州、代州、朔州、云州,可通向突厥、回纥诸部。山西闻喜人裴伷先在边境贸易中货殖五年,致资财数千万。宋代阳曲人张永德家世饶财&&在太原尝令亲吏贩茶规利,阑出徼外市羊。清代由山西人垄断的恰克图贸易,年销俄罗斯茶叶高达6060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商业势力深入我国内地,并迫使清政府签定《中俄陆路通商章程》和《天津条约》,取得减免税等特权,恰克图边境贸易额大减。山西商人毕竟是一支富有经验,久经商场的商界劲旅,由程化鹏等晋商向清政府提出,以其道还治其身,要求晋商假道恰克图深入俄国行商。此时,俄国正在要挟清政府要在张家口设商埠。而张家口与北京很近,清政府出于安全考虑,决心阻止俄国在张家口设商埠,同意山西商人出境到俄国经商。山西商人如虎添翼,进而深入俄境莫斯科、圣彼得堡经商,第一年销售额就与俄商打成平手,第二年山西商人输俄仅茶叶就达20万担,超出俄商近一倍。当时输俄商品达百多种,如山东、河南的绸,江苏、浙江的缎,河北的土布,江西的瓷器,京津的杂货,山西的铜铁制品、酿造品、米谷、烟叶、木制品等,但大宗输出品是茶叶。由此形成了由中国内地,经蒙古草原、俄国到欧洲腹地的草原国际商路。
海上丝绸之路以沿海口岸为起点,东到日本、琉球等,南到印度和南洋各地,进而通阿拉伯、地中海及欧、非二洲。山西商人远赴海外经商者大有人在。如光绪《襄陵县志》载:明代万历中,西梁村贾人,贩于海外。据顺治《潞安府志》载:明代潞绸流衍于外夷,号称利薮。近代,由广州通往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山西商人主要是间接贸易,即将海上进入广州口岸的香料、水果、水产、木材等贩回内地,将内地粮食、绸布、土产等贩到广州出海,其中山西的商品主要有铁器、谷物、党参、土产等。我国东线海上贸易历史也较久远,如中国与日本国、琉球国的贸易一直比较繁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琉球国使者从中国贩回丝、绸、绢、茶、纸、糖、瓷器等60多种,仅税银就有289两。山西商人东线出海一直比较活跃,明代有贩运价值十万银两人参等商品到日本的记载。清代山西商人范氏有船六七条,是当时最大的船帮。范氏贩运中国绸缎、瓷器、茶叶、书籍、笔墨纸砚等到日本,其中山西商品有党参、黄芪等。从日本贩运的商品有铜、海产等。日本人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称:中国书籍之输入影响日本文化最大&&致各地文运大兴。
以上可见,山西人是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积极参与者,是这三条丝绸之路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丝绸之路上的传统文化 篇二
丝绸之路最早由汉朝的张骞所开拓。公元前119年,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他带着价值巨大的金帛货物到了西域各国, 开始了东西方最初的大型商贸交往。从此, 商品在丝绸之路上交流, 文明在丝绸之路上交汇, 民族在丝绸之路上交融, 物种在丝绸之路上交合。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之路。
在这条古代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上, 最早运送的是中国的丝绸, 因而就被称为丝绸之路。此后, 中国的陶瓷器以及工艺技术如烤烟技术、蚕桑技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也是从这里传向西方。而西方及中亚各国的物产, 如葡萄、黄瓜、胡椒、大蒜、玻璃、香料等也由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茫茫数千里戈壁、沙漠, 食物、饮水资源极其匮乏, 环境恶劣堪称之最。“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王维道尽了丝绸之路上苍凉;“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也说尽了丝绸之路上的战事、动乱和纷争, 以及由此引起的艰难险阻。然而就在这沙漠、草原、高山之间, 在这说不尽的艰辛和酸楚之中, 那些无名英雄往来于“丝绸之路”, 或肩扛手提, 或驼队成群, 生生地走出了一条传载千年的文明之路。
唐三彩, 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 是“泥”与“火”淬炼的结晶, 是我国古陶瓷艺术中, 一朵富丽堂皇的奇葩。大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灿烂的时期之一, 以其造型多样、色彩绚烂、装饰华美而深受各国的热捧与喜爱;以其举世无双的东方智慧和五彩缤纷的形式美向全世界亮相, 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量, 成为“丝绸之路”上大唐帝国向西输出货品的主力军。唐三彩, 不仅作为商品在亚、非、欧三大洲交流, 如今更作为发掘研究丝绸之路的重要证据, 还原再现了丝绸之路当时的历史场景与盛况。作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沙漠之舟”, 骆驼是唐三彩作品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或昂首嘶鸣, 或漫步前行, 或跪卧休息, 或静立驻足, 姿态各异, 动感十足。在呈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画面同时, 还为我们描述了在沙漠中, 骆驼与人的互动、协作。
1965年关林出土的三彩载人骆驼就将人与洛阳相互合作、和谐共处, 共同抵御沙漠困苦的场景表现的淋漓尽致 (图1) 。该作品通体施以白釉, 头顶、颈下、驼峰、尾部、四肢局部以及人物着装用以黄釉, 鞍毯施以黄绿白蓝等多色, 使作品色彩绚丽多姿。骆驼昂首眺望, 四肢劲健;背垫彩毯, 峰驮兽囊, 载有水壶、食品、丝绸等物, 执着跋涉于“丝绸之路”。驼上人俑, 手扶驼峰, 举眉放眼, 跪姿悠闲。
据史书记载, 唐代的洛阳长安两地作为国际性大都市, 旅居于此的波斯人、突厥人、中亚人、日本人和非洲人数量很大。深目高鼻多须, 头戴翻沿帽的阿拉伯人、高目多须的中亚人、辫发无须的西域人、皮肤白皙面部轮廓清晰的欧洲人和皮肤黝黑的非洲人比比皆是, 经商、贸易、传教、交流、戏耍等各行各业、五花八门。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 不少洋玩意儿传进中国, 唐都长安、洛阳荡漾着蕃语蕃音。琵琶又称“批把”, 汉代的刘熙在《释名·释乐器》中就指出:“批把本出于胡中, 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 引手却曰把, 象其鼓时, 因以为名也。”可见琵琶是引进的西域乐器。最早在我国出现的是直项琵琶, 直到南北朝时, 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 曲项琵琶才由波斯经现在的新疆传入我国。直至盛唐, 曲项琵琶已经成为宫廷乐队的主要乐器, 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唐墓出土, 现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三彩载乐驼俑, 不仅反映了胡人在大唐国土的生活状态, 还真实地表述了唐帝国与西域在音乐上的紧密结合。骆驼昂首挺立, 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 其余4人围坐演奏。骆驼载乐陶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 造型优美生动, 釉色鲜明润泽, 是唐三彩的代表作。
此外, 在洛阳唐墓出土的三彩胡人执事俑, 就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在洛阳生活的胡人形象 (图2) 。浓眉多须, 头盘红巾, 身着褐绿色短袍, 束腰坦胸, 足穿黑褐色长靴。人物右手持汗巾披于肩, 左手持筋贴于腰。整体造型憨厚恭谦, 生动地再现了当时饮食业胡人的形象。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兴盛, 不仅为大唐帝国带来丰富多样的物资, 促使了经济的高度繁荣, 还将东西方文化进行融合。通过丝绸之路, 印度的“佛教”文化走进了中国, 千百年年来, 诞生了无数典故、神话。《玄奘取经》就是从丝绸之路上走过, 带回佛教的经典, 使佛教这种外来宗教在中国传播, 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佛教道路, 使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和佛教有关的事物也在中国民众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中国原本是没有狮子这种动物的, 但是, 从汉开始, 狮子这种动物就陆续传入中国, 然而由于数量十分有限, 一般的民众往往不能够见到这种稀有的动物。所以, 唐代以前的中国人几乎对狮子这种动物并不了解, 因此在古汉语中, 狮子就有着几种不同的称谓, 民众只知道狮子是一种凶猛的动物, 有百兽之王的称谓, 狮子的神秘莫测, 使得古时的中国人对狮子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 狮子这种动物也被逐渐介绍到中国, 而在佛教故事中, 狮子已经成为菩萨的座骑, 佛教这种将凶猛动物驯化的本领更增加了佛教在中国大地传播的可能性。在唐代艺术品中, 就出现了不少狮子的造型, 比如狮子背负莲花盘就是唐三彩常用的一种装饰手法。人们在感叹狮子的力量和雄武之余, 也被佛教对狮子的驯服本领所折服, 因此, 唐三彩所塑造的狮子, 没有唐代以前的狮子造型那样张扬。
1958年西安市郊区唐墓出土的唐三彩狮子就十分典型 (图3) 。这是一个比较文静的狮子, 它尽管依旧威猛雄健, 眼凸鼻张, 却以坐姿示人, 静态中虽然有一股蓄势待发的英武之气, 却分明是一头已被驯服的狮子。狮子两耳直立, 张口屈身;前腿直撑, 后腿前曲, 作啃痒状。狮尾卷曲, 狮毛细真, 造型生动, 灵巧逼真, 釉色艳丽, 精美珍贵。
唐三彩在通过丝绸之路也遍及了中亚、西亚、北非进入非洲和欧洲, 目前在国外出土的唐三彩有前苏联、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约旦、埃及、苏丹、意大利、朝鲜和日本等, 所到之处无不引起热捧, 当地匠人争相模仿, 先后有“新罗三彩”、“奈良三彩”和“波斯三彩”诞生, 可以说, 唐三彩在丝绸之路上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见证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贸易的往来、友好的积淀。
3.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篇三
张骞“凿空”西域
提起“丝绸之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张骞“凿空”西域的故事。实际上,在张骞之前,“丝绸之路”就以民众自发的形式开通,张骞的“凿空”,只不过是史书上第一次记载官方与中亚的往来。
汉武帝即位后,在前几代财力积累和国内较为稳定的基础上,力图改变之前的妥协策略,转而实施以进攻为主的大战略,派遣张骞作为使臣出使西域,即是这个大战略中的一环。
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奉命出使西域,被匈奴扣押了十几年,后寻找机会逃出,完成了出使使命,这一次出使虽然没有完成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攻击匈奴的目标,但因为他是官方派往西域的第一个使臣,“凿空”西域的成绩显而易见。后张骞又为联合乌孙,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出使还派遣副使分别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与各国加强联系。
张骞的两次出使,不但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建立了持续的外交关系,而且使得中亚和汉朝的商旅不绝于途,为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打下了基础。张骞的出使,也为和平外交奠定了基础,此后,中原王朝与西域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张骞出使表现出的坚韧、爱国、勇敢等精神表明,一个国家制定大的战略,还要有能人与决策者一起实现,张骞与汉武帝就互相成就了“凿空”西域与雄才大略的千古美名。
玄奘西行求法
2016年高考历史题中有一道题,就是通过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故事,让学生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其中就广泛涉及到“丝绸之路”繁荣时期的大唐盛况。此时的中国,正主导着世界潮流,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辐射世界。各种文化、各种宗教在“丝绸之路”上交汇、融通,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一来一去,书写的是各种文化互学互鉴的光辉历史。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 在世界交流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玄奘出生于隋朝末年。他年少出家,立志弘扬佛法,但因为派别众多,各派对经义的理解也不同。当时的长安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常有印度僧人来讲经,佛法的精微释讲给玄奘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决定到佛教的诞生地——印度去求法。
玄奘从印度带回了梵夹装佛经520夹、657部,以及佛舍利150粒。在回国后的19年里,他一共翻译出75部、1335卷佛经。尤其是佛教在印度短暂消亡后,这些正确翻译的佛经意义更为重大。由于他译经传教的努力,很多国家的留学生到他门下学法,长安也成为当时世界佛教的中心。除了翻译佛经,玄奘还根据自己在印度见到的风土人情,撰写了《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138个国家和地区、城邦,不仅包括今天中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包括巴基斯坦北部、几乎整个印度地区、孟加拉国以及尼泊尔南部地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风俗、气候等,是古代西域和印度的大百科全书。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生于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扬州人。鉴真14岁的时候,随父亲入寺,或许是与佛天生有缘,他见到佛像就觉得有莫名的感动,所以就恳求他的父亲也让他出家,父亲大为惊异,就同意了他的请求。当时恰好武则天诏于天下诸州,广度僧人,于是鉴真就从智满禅师出家做了沙弥。708年3月28日,在长安实际寺,鉴真随弘景禅师受具足戒。此后,他到处学法,很快就成为一位著名的高僧。
742年10月,两位日本僧人风尘仆仆地赶到扬州,此行他们要完成一个任务:迎请鉴真东渡。这两位日本僧人就是荣叡和普照,他们是732年随第10次遣唐使至唐留学的留学僧,他们来到大唐,不但为了学习,还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寻访戒律律师赴日本。听完日本僧人的来意后,鉴真欣然应允东渡传法,但就是这一点头,竟然六次才成功东渡。
753年12月20日,66岁的鉴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踏上日本国土。鉴真的到来,对日本的佛教影响甚巨:一是开创了日本的律宗;二是向日本介绍了天台宗;三是为日本密宗的勃兴奠定了基础。另外,在医药、建筑、书法、雕塑、语言、饮食等方面,鉴真对日本都有积极影响。
郑和七下西洋
如果说秦汉到元朝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以陆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为主,那么明清时期是“丝绸之路”的2.0时代,变为以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为主。对中国来说,这个转变是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的。
郑和,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的一个小村庄里。1382年,明军平定云南,在进入云南时,明军把当地幼童掳去,郑和正是其中之一,被作为宦官服役。之后因缘际会,郑和赴燕王朱棣藩邸,由此和朱棣有了联系,两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互相成就了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佳话。
永乐二年(1404)正月,正是“靖难之役”功成之日,论功行赏,郑和被朱棣赐姓“郑”。此时的朱棣刚即位,百废待兴,为了向海外诸国传达和平理念,使诸国来朝贡,以增加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便决定派人出使西洋。因为郑和有勇有谋,无论姿貌还是才干,在宦官中无有出其右者,故委任郑和为正使。
郑和七次下西洋,在很多国家留下了遗迹,并传播和平理念,引进先进文化。如满剌加是郑和船队开拓的重要据点,据说满剌加人就是从郑和一行中学会的建造城市和掘井取水的本领,至今当地还有三宝城和三宝井的遗址。另外郑和使团还给当地人治病和传授种田知识。除了在海外介绍和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使团还注意吸收借鉴海外的优秀文化,如使团成员撰写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就处处留意各国的风土人情,并记载下来,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民族志。
郑和所开拓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占城、苏门答腊、锡兰山、古里建立了海洋交通中转站,并在满剌加、古里等建立了贸易基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贸易。中国的瓷器、丝绸、漆器等出口到海外,刺激了相关手工业的发展,而海外的玉石、香料等也在中国扩大了市场,对相关产业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
4.丝绸之路上的传统文化 篇四
【内容提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重头戏,重在语文教学的结果,最后都体现在读和写上;难在教师尽力地讲,学生费神地听,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个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了最大问题——学生普遍厌烦。改变学生厌学归根结底应该激发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小学作文教学历来被语文教师视为“难点”,被小学生视为“拦路虎”,可以说“学生难学、老师难教”。面对这些难点,我认为作文必须反映学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况,而且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更不允许东抄西凑。通过不断实践,学生由“害怕作文”变成了“想写作文”。那一篇篇美妙的作文恰恰是源于他们真实的生活。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 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感而发
针对现在的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和生活感受,勤俭节约观念淡薄等问题设计了一项综合实践活动:认识一元钱。在几周的活动中,我结合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活动之前,我让学生谈对一元钱的认识,学生感到无话可说,也没有多大兴趣,有的同学只能说出一两句,如一元钱只够买支雪糕吃。我让他们把各自的认识写下来,能写几句就写几句。接下来,我让各小组自己想办法,利用双休日去挣这一元钱,每天晚上及时记录下挣钱的经过和感受。两周后交流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不但谈了挣钱经过,而且谈了许多
体会。我让各人把发言稿整理后交上来,结果发现,不但叙事条理清晰,而且语言流畅感人。
一位学生写道:
周六的早上,我帮助别人去发放传单。到了街上,将传单发到别人手中,有的人根本就不理睬自己,有的发给他们,他们随手就扔了,有的还盯着我看,吓得掉头就跑。跑了几步,想到手中的传单,又只好硬着头皮回去。我满脸涨得通红,头都不敢抬„„ 唉!挣钱真难那,那些整日卖报的人多不容易!
文章多么真切感人!
整个活动结束,我让同学们把自己在活动中写下的日记、心得以及对一元钱新的认识整理一下,分别拟一个恰当的题目。然后告诉他们:“这是你们写出的最好的作文,修改后选几篇抄在作文本上,你们这一阶段的作文任务就完成了。” 同学们欣喜若狂,继而恍然大悟:原来作文这么简单,这么有趣呀!
二 培养学生学会沟通交流,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探索精神鸡蛋是大家所熟悉的,同学们却对我把鸡蛋带进教室充满好奇。一次作文课上我让鸡蛋“唱”起了主角,小小的鸡蛋能给孩子们什么启示呢?在开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们开始探索,鸡蛋在清水中的位置怎样?它在糖水中又会怎样?加了豆油后又怎样?加上食盐又怎样?互相讨论,然后请教老师。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啊!是浮力增大了!鸡蛋位置上升了,漂起来了,真神奇!同学们欢声雀跃,教室里一片沸腾„„”由此
可见,学生们的情感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写作文时也就会一气呵成、“妙笔生花”了。
三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想象作文的训练
想象力是学生综合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科学进步必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写作文不可缺少的能力。我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下了苦功。有一次,飞机的轰鸣声打破了教室的平静,有的学生向窗外望去,我灵机一动说:“大家去看飞机吧!”同学们来到了操场,有的激动地说:“在那儿!你们看,飞得好低呀!”转眼间飞机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渐渐远去,同学们恋恋不舍地回到了教室。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假如我是„„”,并说:“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去遨游美好的未来时空吧!”大约过了 10分钟,铃声将孩子们“唤回”,我宣布下课。第二天,各种奇思妙想跃然纸上,有写《假如我是飞行员的》,有写《假如我是飞机设计师》的,有写《假如我是宇航员》的..有位学生写道:“祖国的蓝天真美!我驾驶着一架隐形飞机,不停地欣赏着如诗如画的山山水水,心中发出无限感慨,下决心一定保护好这神圣的土地!”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锻炼。
四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人重要而不可欠缺的一项基本能力,学习、生活少不了它。我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尤为重视。去年秋天下午有两节作文课,我打算带领学生去观察一下大自然。走进教室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让我们去寻找秋天吧!”话音刚落,同学们用雷鸣般的掌声表达了心中的喜悦。走出教室,我让大家驻足远眺,走到山脚下,我让大家去各自寻找“自己的秋天”。回来后,我布置了作文:题目自拟,主要写
找到的“秋天”。单从题目来看,就觉得新奇——《秋》、《秋的风韵》、《秋天的美》、《秋色》、《秋的脚步》、《我爱秋天》„„几天后,我看到了几篇好文章,其中写道:“这座大山真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但她风韵犹存,不信你瞧!她的腰上还系着一条红绸彩带呢!”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说:“秋,我终于找到了你!你给枫树染上了红色,给小草点上了黄色!难道你也是一名‘超级画师’?”。通过这次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进一步提高。
五 训练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语文老师在批改作文时会发现:学生词汇量小,用的不确切,前言不搭后语。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切实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我采用了“遣词写短文”的训练方法,以训练其遣词造句能力。比如,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以下词语:“盛大、迎风飘扬、五颜六色、精彩、阵阵掌声”让学生写篇短文,要求用上以上词语。一学生写到:“儿童节到了,我校举行了盛大的庆‘儿童节’活动,校门上五颜六色的彩旗在迎风飘扬,校长精彩的演讲博得了阵阵掌声„„”实践证明,运用这样的方法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5.中考素材:丝绸之路文化 篇五
当时,西域被匈奴再度控制,汉明帝刘庄诏令大军西征。
早已对整天抄写官报文牍感到厌烦的班超非常惊喜,于是,他把笔扔到地上,加入了西征的队伍。成语 “投笔从戎”的典故就出自于此。
在与匈奴的第一仗中,班超仅带领36名精干的骑兵,一个偷袭就把匈奴军队打败。 在伊吾建立了西域战局的前哨基地。
卓越的军事才能使班超得到皇帝的赏识,皇帝派他出使西域,联络各城邦,共同对付匈奴。
班超率领手下的36名壮士,南下五百公里,首先来到位于丝绸之路南道咽喉的鄯善。他们刚刚到达几天,匈奴的使者带着130人也赶到了。亲匈奴的鄯善王派人将班超一行监视起来。
危急之中,班超对手下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日后也成为了著名的成语。夜里,他们分兵两路,利用沙漠的大风火烧匈奴军营,斩杀逃窜者,将130名敌军全部消灭。匈奴的使团被斩杀,鄯善王担心报复,只能依附汉王朝了。
接着,班超来到西域三大城邦之一的于阗,于阗王与中央政权再次和好。班超和他的36名勇士继续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向丝绸之路中道和南道的交汇处――疏勒挺进。
当时的城邦疏勒就位于现在喀什一带。这里的首领被匈奴杀害,一个龟兹的将军被扶植成傀儡,疏勒百姓敢怒不敢言。
班超一行出其不意地兵临疏勒王宫--盘橐城下。
36勇士中一个名叫田虑的人主动向班超请缨,他只身进入盘橐城,劝说傀儡王立即投降。这个龟兹将军不相信眼前的事情,田虑发现身边的疏勒人与这个傀儡貌合神离,便一步冲上去,将傀儡王押出王宫。班超和勇士们旋风般扑向盘橐城,眨眼间便兵不血刃占领了疏勒。
从此,被匈奴封闭65年之久的丝绸之路再度开通。
盘橐城的城墙经历风雨至今屹立在喀什。这里有班超和他那些神勇的36壮士塑像。
6.丝绸之路上的传统文化 篇六
江苏省经贸委副主任
2007年12月21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在举国上下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我国茧丝绸行业稳定发展之际,第五届中国丝绸协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江苏召开。这次会议是我国丝绸业界的一次盛会,是我国丝绸行业在新的历史时期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动员会,必将对我国丝绸行业的振兴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此,我代表江苏省经贸委对大会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丝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丝绸产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江苏是茧丝绸商品重要的集聚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几十年来,经过几代丝绸人的努力,江苏保持着丝绸大省的地位。蚕种、蚕茧生产规模占全国五分之一,丝绸生产加工能力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丝绸外贸出口名列全国前茅。丝绸是我省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蚕桑是全省重要的农村经济作物,茧丝绸行业为全省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的茧丝绸情况由茧丝办写)
中国丝绸协会集聚了全国丝绸行业的骨干企业、科研教育单位和丝绸业界的企业家、老领导、老专家。中国丝绸协会在不断搞好自身建设,成为联结行业、企业和政府的桥梁、纽带,信息交流的平台,为企业双向服务、有效整合行业资源、构建和谐发展环境,促进茧丝绸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积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代表江苏省经贸委对中国丝绸协会及参加会议的代表表示感谢!
7.丝绸之路上的传统文化 篇七
1“丝绸之路万里行”电视外交的内涵
“丝绸之路万里行”是对电视外交的成功实践。以色列学者埃坦·吉尔博阿 (Eytan Gilboa) 指出, 媒体外交指一国政府针对特定情境运用大众媒体传递信息, 目的是在对象国的国家和民众两个层面上建立信任, 并获得民众支持, 从而间接影响该国政府的行为[2]。我国学者赵可金把媒体外交和政府间外交、公共外交相比较, 提出一国政府通过大众传媒与另一国民众交流, 属于媒体外交[3]。
陕西卫视主导的“丝绸之路万里行”是对电视外交理念的实践、丰富和拓展。作为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丝绸之路国家影视桥工程”重点项目、陕西省委宣传部文化精品工程, 万里行采访团由16辆采访车组成, 历时54天征程, 国内段成员100人, 国外段37人, 是以电视媒体传播为核心的全媒体融合报道团队。活动以全程自驾的方式跨境采访, 包括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格鲁吉亚、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等8个国家。“丝绸之路万里行”的国际传播主题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构想, 以全媒体形式全景报道古老丝绸之路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即时记录和传播新丝路的复兴历程和建设成果。通过对沿线国家、城市和地区的国际传播和中国本土传播, 反映国际认同, 构建国际社会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舆论。“丝绸之路万里行”从媒体交往层面搭建外交平台、深化各领域外交合作, 拓展和丰富电视外交的国际功能, 呈现出服务外交、实践外交、宣传外交、促进外交、改善外交和发展外交的丰富内涵。
2“丝绸之路万里行”以传播实践电视外交
“丝绸之路万里行”通过国际传播和国内传播反映了外交战线对电视外交的需求, 体现了国际各方的利益诉求。
2.1“丝绸之路万里行”的国际传播助推中国“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
媒体外交作为一种综合外交策略……通过培植或影响国际公共舆论, 减少国际公众、民众 (Mass) 对本国产生的错误 (消极) 观念, 着意于提高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影响力, 进而左右他国的意志与行为来实现自身的外交战略意图[4]。
“一带一路”建设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和共同的利益诉求, 中国政府需要通过各种管道和路径向世界传递“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世界梦想。在采访车队横贯欧亚的行进过程中, 陕西卫视利用自身主平台的传播和覆盖范围, 联动全台各频率频道, 制作和播出新闻直播专栏节目《丝路进行时》50余期;高端访谈节目《长安与丝路的对话》15期;人文纪录节目《丝路上的陕西人》13期;自驾体验节目《自驾万里到罗马》13期;电台节目50余期。通过4G卫星和互联网, 一股强大的“一带一路”信息流打破国界、时间和媒介的障碍, 迅速涌入到国际舆论场。节目成为向国内外公众形象化阐释、故事化和景观化演绎“一带一路”立场观点、政策成果、外交成绩单的重要平台。首先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意识到“丝绸之路万里行”对外交的影响力, 与陕西卫视积极互动。如2014年9月2日采访团总主持人王志专访中国驻希腊大使邹肖力。这一活动随后获得了国家层面的支持。中国外交部网站发稿《驻希腊大使邹肖力在“丝绸之路万里行”全媒体采访团抵达希腊欢迎仪式上的致辞》进行了回应。其次对“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互通”进行国际议程设置, 成为沟通和建立各方互信的国际信使。例如采访报道成果方面涉及到政策沟通: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华凌经济特区建设凸显中国对格鲁吉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援助;道路联通:中国铁建承建的安伊高铁二期工程沟通了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和伊斯坦布尔, 并有望穿越博斯布鲁斯海峡通往欧洲;贸易畅通: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在希腊特许经营的比雷埃夫斯港口2013年的吞吐量已经达到252万TEU等等。
“丝绸之路万里行”为沿线国家和城市提供了搭乘中国国际传播的快车和便车, 他们乐于享受这场国际传播营销的国际契机, 也通过本国传播起到“外交政策”民间动员和政策解读的政治传播功效。沿线国家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意大利等国家级媒体纷纷以新闻、专题等多样态报道丝路活动。格鲁吉亚总理欢送媒体团仪式通过国家电视台向全国直播, 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认同和赞扬通过直播传达给格鲁吉亚全境公民。意大利国家电视台派出协作团队参与媒体团罗马入城式现场制片与卫星连线直播, 30分钟的全程直播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以及在欧洲的美誉度, 充分展现了媒体外交是国家形象和国家战略公关的利器作用。
采访团文化形象的国际传播对“一带一路”精神的实践和推广。丝路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国际主义精神。“丝绸之路万里行车队”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丝路报道团, 54天15000公里的极限征途。采访团妥善应对复杂多变的地理气候条件, 以坚毅的品格克服长途驾车采访的疲劳挑战, 通过科学管控规避了各种风险。这种坚毅的文化品格和中国气派彰显了中国决心和中国魄力, 赢得了沿线国家官方、媒体和民众的赞誉。媒体团光辉的国际形象为国家积累了丰富的外交财富。
2.2“丝绸之路万里行”的国内传播服务于中国“一带一路”的国家外交战略
本文依据“丝绸之路万里行”的媒体外交实践, 指出“电视外交”目标也指向本国民众。首先“丝绸之路万里行”对国内民众起到国家外交宣介动员的作用。在国内段介绍沿线省份和城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国家定位和成果, 在国际段报道世界对中国“一带一路”的认知和举措, 提升中国国民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国际视野。其次在处理沿线国家相关政治、经济和文化议题时, 与我国对外立场、外交宣传口径相一致。媒体团2014年9月1日抵达希腊后, 围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7月访问希腊时的讲话议题展开采访和报道, 如“中希友好深入人心。中方高度重视同希腊关系, 扩大经贸、基础设施建设、船运、油气、海洋等领域合作, 特别是共同搞好中方参与经营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口项目。”陕西卫视以此为切入点策划了比雷埃夫斯港口“丝绸之路万里行采访团走进希腊欢迎仪式”, 并且全球直播。第三客观、审慎对待沿线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文明发展成果, 呈现出理性和平衡的媒体态度。如尊重中亚国家宗教文化和生活习俗, 不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地貌、生存环境确立媒体喜好;在进入欧洲发达国家时一方面欣赏西方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物质文明, 一方面揭示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四防止国际报道干涉他国内政, 规避他国或者国际上的历史矛盾、文明冲突、军事斗争、宗教事件等, 用“文明互鉴、包容共生”的“丝路精神”跨越制度、民族、文化障碍和芥蒂, 展现世界各民族互联互通、和谐共赢的理念。
沿线国家、城市和地区充分认识到电视外交“大众传播”的属性, 有意识地通过“丝绸之路万里行”的节目平台、或者以中外媒体合作的形式向中国释放外交讯号、传播外交信息。为此节目管理层进行严格国际政治把关, 力求服务于“一带一路”的整体框架, 保证了节目的安全播出。
采访团也以电视媒体行动为核心展开“E外交”。“E外交”是指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国际行为主体利用网络媒体、手机等现代传播通信工具, 依靠政府与公众对外宣传外交政策、传播舆论信息、开展外交活动, 以期显示国家战略目标的新型外交手段[1]。采访团通过跨境活动营销使得沿线国家和城市的媒体和官员纷纷通过Facebook、Twitter及其他社交平台传播活动讯息。而在国内“I华夏新媒体中心”实时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动态播报, 频频向合作新媒体凤凰网、人民网传媒、北晚新视觉、腾讯网、21CN娱乐、中国日报网、看看新闻网、东方网、网络演艺馆资讯中心推送采访团国际动态。如“罗马入城仪式直播特别节目”就通过PPTV、爱奇艺首页同步直播;优酷、凤凰、迅雷看看用网站优质资源对其进行推荐。
3“丝绸之路万里行”对传统电视外交内涵的拓展
“媒体介入外交, 外交融入媒体”不仅仅体现在媒体国际传播对外交的影响上, 也体现在电视机构的国际交往活动对拓展外交路径、促进外交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3.1 媒体机构与外国官方互动交往促进公共外交
电视媒体与他国的关系成为外交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线国家和城市、边境与“丝绸之路万里行”采访团合作举办主题活动20余场。格鲁吉亚总统马尔格维拉什维利和总理加里巴什维利通过接受电视访谈向中国政府传递愿意就丝绸之路经济带展开广泛合作。格鲁吉亚总理并以最高礼仪在第比利斯热情接待媒体团, 还在黑海明珠巴统为丝路媒体团送行。而在希腊雅典卫城希腊旅游部部长秘书班诺斯里瓦达斯先生热情与采访团互动。在入境意大利港口城市安科时, 意大利马尔凯大区政府负责国际推广业务的主任华伦天奴·托比多尼先生一行专程迎接。通过媒体交往形式, “丝绸之路万里行”以公共外交的形式促进中国媒体同外国官方的外交。
3.2 以电视外交为平台推动和促进其它层次的外交合作和往来
中外各方政府借助电视活动推动政府间的外交事务。2014年9月7日“丝绸之路万里行”采访团到达终点意大利罗马, 面向全球直播罗马入城式。罗马市政府派出副市长、国际公关部主任、旅游局长等十几位政府要员出席祝捷仪式。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专门以视频形式对车队及“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给予赞赏。中国大使李瑞宇等官员出席直播活动。
采访团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发展与沿线国家和城市居民的友谊, 扩大中外民间外交影响力。采访团在哈萨克斯坦专访陕西村, 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主席安胡塞对采访团鼎力支持。随团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称东干族为“在丝路上打前站的乡党”。东干族在哈萨克境内有万人, 他们成为中国发展对哈外交关系的重要民间力量。在意大利, 陕西卫视联合佛罗伦萨华人华侨联合总会、佛罗伦萨大学孔子学院、佛罗伦萨华人华侨妇女联合会、佛罗伦萨中文学校等, 借助陕西卫视卫星直播车打造1小时直播节目《甲午中秋丝路月》, 对于联系意大利佛罗伦萨2万多华人有重要意义。
在落地活动中邀请中外各领域知名人士和企业家平等对话, 推动屏幕之外的国际间合作。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塔拉兹组织的座谈会上, 哈萨克斯坦的企业家和协会都急切表示愿意加强与中国企业在能源、电力等方面的合作, 吸引中国投资。
采访团跨国媒体行动过程是对国际间外交事务的实践、检验和推动。作为国际级的重大媒体文化事件, “丝绸之路万里行”促进8个国家在安保和反恐领域的沟通、协商和合作机制的落实。车队在境外共动用警车及安保车122辆次, 相关人员158人。多国跨境报道需要面临的重大难题是过境与通关的协调和管控。此行经过7个边防口岸和海关。手续繁琐, 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采访团上报国家旅游局、外交部领事司等主管机构, 并协调各地国旅分公司、派驻机构、签证中心等多个系统资源, 积极筹划最优的、可行的车队通关法则。经统计:车队按先前经验测算, 计划通关时间2 6个小时, 实际所用通关时间14小时, 整体缩短时间46.1%, 物品扣押率0, 事故率0, 违规诉讼率0。在世界面前树立了高效、优质的中国媒体人和中国的国家形象。
国际间媒体合作对双方国家外交事业的促进作用。中国媒体与国际媒体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有助于中国政府通过国际媒体管道, 积极输出中国立场、观点和价值。国际媒体间的交往成为国家外交交流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丝绸之路万里行”电视外交意识和策略的明晰和深化
“丝绸之路万里行”全媒体跨国报道活动由中国政府批准授权, 肩负着国家的国际使命。陕西卫视“丝绸之路万里行的五年行动规划”意味着在国家战略推进中该项目会持续发挥更加有利的电视外交影响。
4.1 电视外交是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国家支撑层面提升对“丝绸之路万里行”的关注和支持级别
电视外交是实现国家外交意图的软性工具, 因此中央政府要提升电视外交理念在国家外交战略中的地位, 有意识、有策略地在电视外交中发挥服务者、支持者和协调者的角色。
中国政府要把握外国对国际传播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动机, 为电视外交提供国际行政服务支撑。首先“丝绸之路万里行”可以借助国家外交通道联系沿线国家高级别的政治家、国内外知名人士接受采访, 促成国际立场和观点的表达和交流;其次调度中国国外使领馆和国际机构在国外重大有影响力的资源, 提升“丝绸之路万里行”在该国的活动级别, 通过活动议程设置和舆论造势扩充电视外交的影响力。第三中央政府以此为契机积极促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机构、新闻从业者的国际合作, 并在政策支持、资源调度方面予以帮助。
通过央视团队和央视播出平台接入, 提升“丝绸之路万里行”国家和国际影响力。例如采用陕西卫视和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联合搭档的方式进行采访报道, 以陕西卫视为播出主平台和主通道, 在重大国际采访任务前通过央视平台、频道和时段予以并机播出, 扩大“丝绸之路万里行”的国际影响力, 反过来为采访团的跨境报道创造便利的国际条件。
加强“丝绸之路万里行”为外交服务的作用评估, 对于沿线国家受众的传播效果评估, 使之成为对“丝绸之路万里行”项目成果评估的重要参数。
成功的媒体外交不仅能随着对外政策的演变不断调整自己的报道内容, 而且还能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报道引领公共外交的进展[1]。依靠媒体外交去化解传统外交难以解决的难题。
4.2 升级“丝绸之路万里行”电视外交的组织形式和传播策略
研究“丝绸之路万里行”国际联合媒体采访团的组织和合作形式。在国际段与沿线国家、城市电视台或者商业传媒公司协作, 借助国外媒体传播扩大“一带一路”建设在该国的影响力。在国内段获得中国政府允许, 将沿线国际媒体引入到媒体团中, 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国姿态和中国成就推介到世界。
电视媒介的声像传播在诉诸情感、建构认同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强烈地影响着国际公众的态度和意识, 从而间接施压于政府的外交决策[5]。因此要采用国际化的、流行电视节目形态包装国家战略和意志。
加强与沿线国家媒体协作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通过建立双边合作机制, 包括节目资源共享、互用播出平台、交流常驻记者等, 提升“一带一路”建设中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的合作水平, 能够常态地将中国和世界实践“一带一路”的信息注入到国际传播体系中去。
强化国际传播的国际商业运作形式, 使广告营销面向国际市场, 吸引并与国际广告客户合作。广汽三菱新帕杰罗·劲畅和新劲炫作为“丝绸之路万里行”唯一指定用车, 实现了万里行国际传播和公司国际营销目标的优化, 实现了双赢。
4.3 电视外交根本上要围绕外交、服务外交, 规避国际政治风险
电视外交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和外交关系的大局, 要密切跟踪和把握中国与沿线国家外交关系的发展和演变, 在报道立场、态度和价值取向上与国家口径保持一致。
重视和发展中国的媒体外交, 使其在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互动中发挥更为积极、健康、有利的作用, 是中国外交的应有之义, 也是“中国梦”的要义之一[6]。“丝绸之路万里行”正是中国媒体担当这一国家使命的成功实践, 是丰富和拓展外交体系的经典案例。在未来中国媒体人必将更加主动果断地走出国界, 通过国际文化传播品牌发展中国外交, 为“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国际新丝路梦想凝心聚力。
参考文献
[1]赵鸿燕, 徐扬.电视外交:一种软实力的构建[J].现代传播, 2009 (4) .
[2]Gilboa, E., Media Diplomacy:Conceptual Divergence and Applications.The 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1998 (3) .
[3]赵可金.媒体外交及其运作机制[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 (4) .
[4]李智.试论国际传播在国家树立国际威望中的作用[J].国际论坛, 2005 (1) .
[5]庞通, 万忆.国家形象重塑下的电视外交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3 (10) .
8.丝绸之路上的隋唐 篇八
被册封鲜卑姓的隋朝皇帝
所谓丝绸之路,一般是指自西汉以来形成的绿洲之路,主要是从长安和洛阳,经由河西走廊至敦煌,再分两条:一是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出帕米尔,再由大月氏至安息(帕提亚和撒珊王朝),西通犁靬(今埃及亚历山大城),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印度);二是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阿姆河流域)、奄蔡(成海、里海北部草原)至地中海沿岸。
两汉之后,在这条路上唱主角的一度是鲜卑、匈奴的后裔及其旁支。东晋在南京一直偏安到公元420年,与之相伴的是此消彼长的五胡十六国。西域乃至蒙古高原、北方边疆的权力真空不断被源于匈奴、东胡等民族的后裔或旁支趁机角逐。匈奴、氐、鲜卑等民族先后问鼎中原,在北方各地建立自己的国家。随后,传统士族垄断了自魏晋至南北朝的所有政权,继之而起的是关陇武将集团。东晋偏安时,河西军阀吕光征伐西域(小西域),几乎没费周折,就将焉耆、龟兹等36国纳入了东晋版图。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也曾被宇文护赐鲜卑姓为普六茄氏。
随后不长的时间内,阳关以西至今新疆境内的偏远地带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民族融合与迁徙活动。但散布在塔里木、准噶尔和天山南北的大小政权仍与中原保持着紧密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联系。在这一时期,当地的农、蚕桑、纺织、金石、皮毛业也有了新的发展。
6世纪末,杨坚代北周建隋,立即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站在了正宗汉族一边,并在裴矩、长孙晟等人的具体谋划与操作下,成功地分化了强大一时的突厥,击败了在青海方向的吐谷浑,将兵力和帝国的下属郡县开设在了伊吾、鄯善、且末、高昌等地。隋炀帝杨广在张掖召开了一次盛大的“国际”会议,西域27国国王及大臣等数千人参加,并以丰厚的赏赐和豪华的招待显示了隋朝的奢侈与富有。
从经略西域的努力与成绩来看,杨广是一个心怀高远梦想的人,他对边疆或者说疆土开拓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在他为期不长的统治期间,对高句丽、突厥和吐谷浑采取了积极的外交政策,并不惜诉诸武力(主要是采取分化拉拢和各个击破的军事策略);与此同时,他还征服了叛乱的契丹、靺鞨和库莫奚等散居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杨广的梦想及其努力没有错误,他想恢复秦汉时期的疆域,也想使周边的割据政权纷纷臣服,将秦朝始皇帝和他父亲的事业成倍扩大。但时不我待,新兴的隋朝还没有足够的积蓄和声威,以致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耗尽元气。
就在杨广对西域虎视眈眈的同时,在独孤伽罗皇后身边长大的太原军阀李渊审时度势,起兵河东,不到几个月时间就占领了长安。没过多久,杨广就在江都被随行的宇文化及所杀。这是一个皇帝的悲哀,也是后世取笑他的基本话题和材料之一,但从史书记载来看,杨广始终是清醒的,一直到死,他完全可以守成自保,但他却采取了一种激进的方式,把谋之不易的煌煌王朝拱手送人。
一脉相承的继承人
618年,作为群雄中最富有政治头脑的李渊迫使杨广的曾孙杨侑将帝位禅让给他,黄袍加身,成为另一个王朝的奠基者。杨隋到李唐政权之间有着太多相似或者说承继之处。以至后世学者在论述这两个朝代时,常常将二者并称、一体论述,如陈寅恪先生言:“李唐传世将三百年,而杨隋享国为日至短,两朝之典章制度传授因袭几无不同,故可视为一体。”
中国一统,但李、杨、长孙等显姓和被陈寅恪先生称为关陇贵族集团的作用与影响并没有消亡,直到唐高宗废王立武之后,他们的影响才有所减弱。
不论是杨隋还是李唐,他们的政治利益规则的实际制定者和受益者,都有着太多的相同之处。
首先,在那个讲究出生门阀的年代,贵族一直盘踞在社会最高层,一般民众要出人头地、称王拜相,是一件比登天还要难的事情,即使有成功上位者,也必定首先要攀附于显赫的贵族,或者以“显姓”“望族”作为不可或缺的象征和依靠。
其次,从北周到隋唐帝国,其实还是一个整体。杨坚、李渊家族最初也都是以宇文护为代表的关陇贵族旗下的能人良将,在北周对陈的战争乃至为期不长的统治政权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再次,从宋武帝刘裕、北魏孝文帝拓跋弘、周武帝宇文觉、高祖武皇帝宇文邕等,到杨坚、杨广、李世民、李治,期间不过百余年的历程,但他们在各自的皇帝位置上都有所建树,并且令其后世直接受益。
第四,杨隋和李唐与时俱进的政治改革以照顾到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是其政权稳固的重要原因,也是后世唐帝国能够达到极盛、并延续近300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建立之后,面对的问题要比杨坚称帝时少一些,军阀们在李世民的打击下节节败退。在遥远的西域,焉耆龙突骑支国王是第一个向唐靠拢的。他解除了过往禁令,使得中原王朝与于阗乃至大小勃律、昭武九姓国等来往更为畅通和便利。但龙突骑支的这一友好作为遭到了高昌国王麴文泰的军事打击,并且在其境内大肆掠夺。这时候,西突厥是西域的最强势力,高昌王麴文泰必须无条件地依附于这个剽悍的以狼为图腾的游牧民族。出兵袭击焉耆,显然是麴文泰效忠西突厥的一个实际表现。
麴文泰先时也曾与唐合作,并亲自率领臣僚前往长安参拜。但他最后可能受制于西突厥,并对李唐王朝判断失误,认为中原仍旧会是战乱一片,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鹿死谁手还不一定。他本身也是一个强硬的君主,认为每个部落和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和生存权利,不必要听命于某个更强者。这在麴文泰与奉李世民之命前往高昌问责的李道裕对话中尤为明显。640年春,侯君集和薛万均的交合道大军开进高昌,俘获麴文泰并斩下了他的头颅。
从此,唐帝国开始了对西域的经略,并且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和战略贯彻落实到玄宗后期(790年)。这一政策无疑是促使丝绸之路繁盛的关键所在。正因为唐帝国对西域接连有力,使得唐帝国声威远播,陆上丝绸之路由此光华无限,名动千古。无论从哪个方面考察,隋唐丝绸之路都是一段恢宏的历史,也是陆上丝绸之路历史上兴盛的巅峰。丝绸之路因隋唐而浓墨重彩、光华四溢。
【责任编辑】谷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