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养目标

2024-08-11

教师培养目标(精选9篇)

1.教师培养目标 篇一

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目标论文

摘要:小学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教师应具备关爱儿童,培养小学生志趣的小学教育情怀。小学教师培养应立足于教师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应侧重专业性教育,突出教育教学理论,在教育科研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优势,加强实践环节教育,建立起教育激励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教育;培养目标;实现机制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开展小学教师培养已经有数十年的实践经历,本科学历对于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应该是何种定位,目前国家教育部门仍然没有统一规定。小学教育专业大部分都是高等院校的教育科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举办,他们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的巨大优势,教学过程中更加符合学生们的要求。本文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相关理论研究,对于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为社会发展提供满足要求人才。

一、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由于现阶段社会用人单位与高校培养单位未能就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一致的思想认知,进而导致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出现“三重定位”。伴随“三重定位”而来出现了3种培养类型,分别是:研究型、教育型以及实用型。三种培养类型各有利弊,现展开详细论述。

(一)研究型小学教师目标

研究型小学教师培养主张小学教师在当前优质教育背景下必须朝着教育研究者方向转型,必须具备专业教育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研究型的小学教师应具备小学教育现象和规律研究能力,教师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可以适应小学教育,并且还能够引领小学教育发展。研究型小学教师培养其定位比较前瞻性,顺应当代小学教育的改革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潮流。上述都可以被认为是研究型培养的优势,研究型培养的不足在于学生素质结构不健全,该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从师技能不足,在进入教育岗位之后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因为自身有限的大学受教育时间被分摊到包括任教学科的`学习以及专业技能训练等等在内的诸多方面,“面面俱到”导致“面面稀松”,加之初入社会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综合能力较差,因此,此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受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二)教学型小学教师目标定位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高等教育需要与市场需求进行无缝对接,有一些院校应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教学型。在业务素质之上应强调学生掌握扎实学科专业知识和娴熟技能。课程设置应突出数学、语文以及英语等学科专业课程比重,注重对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培养。此种定位人才培养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毕业的时候,学生已经拥有了非常丰厚的学科专业功底,教学技能熟练,在人才求职应聘过程中很容易“显山漏水”,进而快速进入小学教育道路,并完成从新手教师到胜任型教师的角色转化。然而这种培养计划也存在缺点,因为科研能力与理论素养较差,学生的发展潜力不大,在转型成为胜任型教师之后难有能力向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发展。

(三)实用型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定位

实用型教师主要是指培养出的毕业生满足社会的需求,就每年在小学教育岗位任职的教师来看,很多教育局学校对于小学教师的需求都希望教师拥有熟悉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熟悉各种教学技能的应用,最好教师入职之后没有适应期可以直接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实用型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真正满足:传道、授业、解惑要求。但是,这种实用型教师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首先,教师对于小学实施素质和教师素质的合理诉求不足,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构成要求认识不足。其次,这种不足造成了选择教师要求较高的高等院校不能够实现完美承接,不利于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二、教育型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实现机制

(一)立足综合素质培养注重专业学习

小学教师的培养基本都是由中等师范专业学校承担,其主要以培养小学教学专业优势作为目标。开展小学教师综合培养重在教师的基本技能培养,如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以及三字一话等技能。虽然这些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必要,但是若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则应该将综合培养仅仅限于这些技能则显得不够。小学教师应该注重综合性培养,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拥有熟练的教学技能;不仅要具有教育科研的能力,更要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要能够为改善当前小学教育现状能做出相应贡献。想要实现上述目标,应在培养教育型小学教师的过程中采用“四维立体”培养方案,为小学教师设置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文化素质教育计划、科学研究计划以及实践教学计划,利用“四维立体”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进而确保学生在就业之后既能拥有宽口径的适应能力,又能成为某一学科的行家里手。

(二)夯实理论基础培育教师科研能力

教育型小学教师培养应注重对小学教师教学理论的培养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从这两方面提升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基本理论知识。在具体落实的时候,首先,应强化教育者的教育。理论教学。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而言,由于他们的未来工作对象是正处于发展期的小学儿童,因此他们不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理论专业知识,而应该更擅长人的心理,熟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次,增强专业发展后劲,为后续专业学习提供理论支撑。新时代下,教育者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竞争压力也相对提升,他们的教育对象以及教育目标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随时变更,需要较强的迁移能力以及职业适应能力。由于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性要求优势不显著,因此对于职业适应性的要求以及小学教育者的理论基础要求更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方面应逐步形成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优势,加大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力度,加强教学科研的训练,充分利用学术交流等途径,相信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三)加强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技能提升

小学教育特点决定了小学教师必须从多方面提升教育技能,而教学技能形成离不开丰富扎实的实践训练。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辅助一些理论教学或者实证分析,这样有利于教学理论被应用于实践,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教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可以开展“浸入式”见习,举办校内演讲比赛或是组织学生参与“爱心学校”等公益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也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构建激励机制促进创新精神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在落实的过程中应注重激励机制的构建。首先,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其次,以创新为主导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再次,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最后,大力倡导学术自由,营造多元化发展的、良好的学术氛围。高校方面应积极推动教学理念、改革方法以及内容进步。在落实小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打破清规戒律,敢于冲破整齐划一的教学弊端,对于学生的任何尝试都应加强鼓励和引导。

三、结束语

小学教育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针对教师进行系统性培养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针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相关问题以及实现机制进行探究,为培养更多满足要求的教师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段作章.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J].现代教育科学,,(11):159-163.

[2]陈威.“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06).

[3]初航.儿童化教育取向下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06).

[4]谢龙华.广西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创新性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06).

2.教师培养目标 篇二

一、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

(一) 培养幼儿听说能力是英语教育的重点

幼儿时期是幼儿第二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 幼儿时期的英语学习应着重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 同时也应发展简单的交际能力。因此在这个时期应提供给幼儿丰富的听说资源, 如英文童谣、动画片, 引导幼儿在多言的听说环境中进行听说训练, 这有助于培养幼儿语音语调的敏感度, 也有利于幼儿初步交际能力的培养。幼儿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不仅体现了其对语言的理解、对信息的加工水平, 同时也能体现幼儿对英语的运用能力。因此, 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是幼儿阶段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 培养幼儿教育的多元文化知识和意识

通过对幼儿展开英语教学, 丰富其文化知识, 培养其对多元文化的意识, 是学前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 还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培养其对英语国家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进行了解, 逐渐培养幼儿对多元文化的认知, 进而培养其开放性的思维。

(三) 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英语教育是教育与理论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英语教育应落实到教学质量。目前, 幼儿学前教育教学, 既要注重专业的理论知识, 还要注意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不但具有教学能力, 更兼具指引幼儿全面发展的综合才能。另外, 基本理论、实践技能这些课程也要作为侧重点, 以满足幼儿英语教育的专业培养要求。

二、幼儿英语教育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教师在幼儿的英语教育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对于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幼儿, 怎样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重要的问题。因此, 对于幼儿英语教师而言, 必须具备综合素质。

(一) 心理素质

首先, 幼儿英语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对幼儿的变化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 还要根据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 扎实的基础

想要学好英语, 就必须掌握英语语言、词汇、语法等基本内容, 所以, 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同时, 也要了解国外相应的文化知识。

(三) 教育理论和技能

作为一名出色的教师, 既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 还要具备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对于理论知识, 还需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 才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

三、学前师资培养的基本策略

目前, 幼儿的英语教学缺乏明确目标, 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 这些问题需受到高度重视, 并且应当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所以, 解决幼儿教学中的这些问题已经变得迫在眉睫。

(一) 明确师资分层培养目标

随着幼儿英语教育课程的普及, 幼儿英语教育师资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 每所幼儿园配备专业教师这个目标的实现还有待时日, 所以, 需要寻找新的解决途径。分层培养教学方式的引入可以有效解决师资短缺这一问题, 并且能够培养教师的口语交流能力, 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准。因为教师本身在专业技能教学技能方面也是各有优劣, 所以, 培养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优势方面, 有的教师英语专业技能较好, 所以, 可以培养这类教师给幼儿讲解单词、句型和语法构建等专业性较强的知识;有的教师性格非常活泼, 比较喜欢说, 运动表演天赋较好, 那么, 就要培养这类教师带领孩子做一些有趣的英语小游戏, 提升幼儿对英语口语练习方面的技能。这样采用各类教师综合教学的模式, 可以全方位地培养幼儿的英语素养。

(二) 实现师资培养“英语+ 幼教”双专业化

教师教学能力问题是影响幼儿英语教学的主要障碍, 如果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英语发音不准确、英语交际能力和文化理解力较弱、儿童心理学把握不准等情况出现, 会影响幼儿英语教学的全面提高。要实现幼儿英语教师双师专业的培养, 这样能够有效确保幼儿教师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 发音标准, 口语流利, 灵活地给学生创设语言学习环境, 并且还具备幼儿教育专业知识, 这样能够在了解和掌握幼儿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总结规律, 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总之,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 英语教学的早教化现象也变得日益明显, 在幼儿教学蓬勃发展的前提下, 要严格把关幼儿英语教学, 因为幼儿阶段的英语学习期语音和语调的形成具有长久化, 如果教学内容不规范, 那么, 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日子里孩子的错误无法马上改正。所以, 幼儿师资队伍的素养要得到保障, 培养专业化的幼儿英语师资队伍, 从根本上解决幼儿英语教学的问题, 提升幼儿英语学习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娄沂.幼儿英语教育目标定位及学前英语师资培养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 (2) .

3.教师培养目标 篇三

在所有的资源中,人的因素是最宝贵的。因此,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研究者的表述不一。

一是“双证”说,认为凡是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双素质)”说,认为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是“双师型”教师;三是“叠加”说,强调的是“双证+双能”;四是“双职称”说,要求“双师型”教师既具有讲师的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的职称。

我国多次提出进行“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特色和人的全面发展观念,是一种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双师型”是对所有职教教师提出的一种专业发展理念,更是单一型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教学教师成长的目标导向。

一、 实施“双师型”教师目标管理

(一)明确人生目标

学校应鼓励教师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和年度目标,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实现自身价值,达到人生的新高度。在塑造人生的过程中,确立目标比拥有才华更重要。我校毛永幸老师就是其中的例子。她1996年从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烹饪系毕业后,分配到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担任烹饪教师,主要从事中式面点教学工作。烹饪是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身为一名专业教师,她的目标是成为一名烹饪大师。为此,她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鼓励全身心投入

学校从物质上满足教师的个人成长需要,为广大教师创造机会很重要,要从精神上不断鼓励教师,并让他们记住要实现人生目标,就要选择好目标并全身心投入;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更好地发掘自身潜力。为实现教师成就自我的需要,多年来我校积极选送教师参加各类级别的培训。毛永幸老师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她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参加了广西教育厅组织的全区中等职校烹饪教师专业培训班,2007年6月至8月参加了在扬州大学开办的国家级中等职校烹饪骨干教师培训班,2007年12月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南宁市中等职校餐饮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每一次培训,她都踏实认真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参加国家级中等职校烹饪骨干教师培训班期间,她还利用课余时间自费学习扬州面塑,并考取了面塑初级证。

(三)挑战自我,达到目标

只有不断扩充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才能实现梦想。工作期间,毛永幸老师主动联系了南宁有名的明园饭店,利用暑假到中式面点工作间参加实践。她天天跟着师傅上早班,每天早上4点半从家里出门,一直干到中午12点,为了学到更多的技术,她下午常常跟班学习。她辛勤学习与实践,不求报酬,认为专业技能的提高就是一份无价的回报。

1998年,毛老师带领96名烹饪班学生到北京实习一年。按照学校的安排,她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学生,毛老师凭着爱心和耐性,带领学生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得到实习单位的高度肯定。虽然这一年特别辛苦,但她感受更多的是快乐和满足;一年的专业实践,让她在各个方面有了极其深刻的体会,能力得到提高。

2000年,为了能更扎实地掌握西式面点技术,毛老师再次利用暑假时间,自费到阳朔西街一间知名的西式餐厅学习和提高西点制作技术。这一次,依然是员工角色,依然是毫无报酬,然而她一直坚信付出总会有收获。

2006年,她再次自费远赴上海,向中国有名的特级点心大师邓修青拜师学习。这一次学习,大师以其全面、娴熟、扎实的基本功,使她的理念有了一个清晰而坚定的更新:一个优秀的烹饪工作者,不以掌握的专业技能和品种数量多少来衡量,而以他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全面来衡量。作为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功为重中之重,才能使我国深厚的烹饪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毛老师深刻理解了这番道理,更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她积极参与学校的课改,根据在外学习和实践的经验整合教材内容,使课程具有实用性和时代性,在操作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年来,她和学生制作的多款点心创新品种在国家级、自治区级的比赛中获奖,她培养的学生也屡屡获得用人单位的肯定。烹饪专业学生每年的中级技能等级证考试通过率在98%以上。毛老师也不断学习和提高,先后考取了中级中餐烹调证、中式面点高级技师证,并获取了”广西烹饪大师”和”广西烹饪技术能手”的称号。回想走过的路,毛永幸老师常常感慨:我赢了,赢在我不允许自己丧失实现目标的决心。

二、 让每一位教职工都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年轻教师是学校的生力军。近年来,学校引进了大量的专业课教师。如何让他们迅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首先得让每一个教职工都感到自己的重要性,这是管理工作中一个富有意义的挑战。指导学生训练是专业老师提高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2000年,李晓霞老师从广西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到南宁一职校担任计算机教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刚到教师岗位的第一年,就遇上学校组队参加南宁市的计算机技能比赛,她主动加入指导老师的队伍,虚心向同事学习指导学生参赛的经验。为此,我们在会上表扬了她。在学生集训的过程中,学校充分尊重她的意见,并支持她的集训工作,在调课、设备等方面提供方便,充分调动她的积极性,结果她辅导的学生取得了个人全能的一等奖,为学校取得团体第一名立下了汗马功劳。

让每个教师都感到自己很重要,还需要不断关注新教师的成长,敢于向年轻教师“压担子”。2003年,广西计算机技能大赛在柳州进行,对于集训队的指导老师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李晓霞老师再次指导学生参加图文混排项目的比赛。在集训过程中,她发现陪同学生训练,能更快地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也能激发学生求胜的心理,因此她一有空就陪学生训练。经过一个多月的集训,她指导的学生梁培坚和黄继通在比赛中取得了一等奖。

此后,我们把当时持有“双证”但仅为中学一级的李晓霞老师聘到计算机教研组组长的职位,全面负责学校计算机专业组教学,以及校级、市级、自治区级比赛的组织工作。2008年计算机教研组被评为南宁市先进教研组,李晓霞本人也被评为南宁市先进教研组长。

4.教师个人成长目标 篇四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感受到个人综合素质的不足,为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自身价值的体现,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和具体的发展规划,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没有计划的生活是盲目的,停滞的知识迟早会被淘汰。

一、个人专业发展目标

1、总目标

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职业,对其劳动质量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无止境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告诫自己要追求卓越,崇尚一流,拒绝平庸,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使自己真正成长为不辱使命感、历史责任感的优秀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华和爱心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我相信这也是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思想境界。因此必须努力学习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丰富自身的人文底蕴;积极投入教育科研,探索规律,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2、具体目标:

(1)、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系统扎实的掌握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因此我将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重点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本学期专注学习《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同时学习现代教育教学优秀杂志等地方教育教学杂志,边学习边反思,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和反思,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一篇。

(2)、教学基本功学习

基本功对于一名从事教育的老师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很难教好学生。本学期结合学校要求,努力在普通话、钢笔字、粉笔字等方面提高。

(3)、教学能力

本学期,认真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方法,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探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利用网络优势,及时浏览教育网站和教研专家和优秀教师的博客,学习优秀教师教学风格,每学期都应该积极承担示范课、观摩课等公开教学任务,同时积极开展课后反思活动,努力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4)、教学研究

5.教师目标责任书 篇五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管理,落实教师安全目标责任制,实现创建“平安校园”活动的具体目标,建设一个平安、和谐的育人环境,学校与教师特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

一、教师要将学校的安全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做到“天天讲,时时讲、事事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意识。

二、教师要教育学生不携带与学习无关的物品进校,在校园内,要文明行走,不奔跑,不跳跃,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扒楼道、楼梯护拦和其他不安全处所。

三、教师要教育学生课堂上注意安全。在上体育课时,教师要首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按要求开展规范的活动,动作训练要量力而行,作高难动作要有教师或同学进行保护;在实验室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按规范要求进行操作,正确使用化学药品;在上微机课时,教育学生规范操作,严禁学生乱摸电源开关、插座等。

四、教师不得进行语言伤害、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五、教师要管理好学生在校活动的安全教育:课间文明活动,不大吵大闹,不追逐奔跑,不做不安全的活动;活动前要对学生讲明安全注意事项,教育学生不作危险动作;严禁用扫帚、拖把或棍棒打闹;课间上下楼梯不争先恐后,到操场、乒乓台处活动,不准你抢我争、严禁危险举动。

六、教师要教育学生,放学路上要自然排成纵队,靠右行走,不闲荡,不奔跑,不争挤,不抄近路。按时到校,及时回家,不在途中做不安全游戏。放学后不参与不健康的活动,不看不健康的影视、书刊等。在家不要参加带有危险性的劳动、家务和活动,不参加危害身心健康的其他活动。

七、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八、教师不得随意推迟放学时间和私留学生,如有特殊情况,须汇报学校领导,并留校陪同;未经学校批准,教师不能带领学生参加校外活动。

九、学生如果发生安全事故,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向学校领导汇报,并全力组织抢救,力争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学校将上述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列入教师岗位责任,实行“一岗双责”。对安全意识淡薄、玩忽职守造成重大安全事故者,将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刑事责任。

学校领导:(签字)

教师:(签字)

*****小学

6.教师目标计划怎么写 篇六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研究步骤:

1、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理论学习和研究。

3、做好阶段总结工作。

4、总结调查教师实际教学效果及分析。

5、撰写研究论文和反思。

具体措施:

1、加强学习,丰富理论素养。

(1)学习相关的数学新授课有效性方面的资料。

(2)综合能力培养。精读一本教学专著,研读一批教学期刊,撰写一定的读书心得。

2、突出活动,推动研究深入。

每学期举行一次研讨活动。主要进行理论研究、课堂教学研究,交流研究的方法措施,同时虚心的想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断探索提高授课教学有效性方法措施。

教师目标计划篇三

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必然关注教师从职业化走向专业化、事业化的进程,对教师的希望越来越高。最近,我自学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并制定了以下发展计划:

(一)道德品质高尚

1、要有高尚的人格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功利上的超脱,事业上的进取是一个人成为创新型教师的基本条件。

2、要热爱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应体现在:

(1)对学生有博爱之心。以一颗博爱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绝不能以家庭出身分高低,以智力高低定亲疏,以成绩好坏分优劣。

(2)对学生要以诚相待,绝不能以虚言欺骗学生。

(3)对学生要宽容。宽容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够化解许多矛盾。

(4)对学生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二)知识功底深厚

1、本体性知识

是指直接传授给学生的学科知识以及与学科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其他文化知识。构建本体性知识必须做到专与博的有机统一。“专”是指纵向的深度,即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做到全面、扎实、精深。“博”是指横向的广度,即教师要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2、条件知识

是一种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一桶水,现在我们要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不断更新这一桶水;教师要让这一桶水不仅成为“长流水”、“新鲜水”,而且要成为“甘甜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条件知识。

(三)教育观念新

1、突出一个“人”字

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

2、敢说一个“不”字

(1) 对教材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研究,并着力思考,教材为什么要这样编排?是否有更好的编排方法。

(2) 在备课时,脑子里要多装几个“问号”,如教材中出现的问题都要教?

(3)凡是教材上、教参上有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3、讲究一个“思字

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某跨国公司在辞退一位员工时,老总和员工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我有30年的经验。”“不!你只有一年的经验,只是将它重复了30次!”这句话读起来令人深思。

(四)创新能力强

1、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一定的科研能力。

7.基于高职培养目标的个性教育培养 篇七

一、高职生的个性教育和培养的必要性

1. 重视高职生的个性教育是对培养目标的正确解读和实施。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表述具有宏观的高度概括性与精简性。有学者对其可操作性产生疑问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停滞不前, 要与时俱进, 不断充实新的内容”。[1]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尽管尽善尽美, 但仍然没有高分辨率地显示其内涵, 仍然需要各类型高职进行认真解析, 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 制定执行细节及方案。由于上述原因造成对培养目标狭隘的解读, 如教学只针对所学专业, 甚至只针对该专业毕业后的眼前工作, 忽视培养人才在时间变化后有可能要面对的是专业发展和工作性质的更替, 不重视个性特点的发展等。

各学院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教育培养计划大纲, 但其子目标没有做到针对个性发展, 仅仅是针对专业普遍性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社会中, 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大纲是教学的行政管理和法律依据, 需完成的规定课程和规定实训是针对具体专业而定, 这是一所院校完成考核评估要求和判定一所院校守法的重要依据。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实施与如何具体教育培养对象才是一所学校的态度体现。现实客观存在如下问题:第一, 成才与教学质量逻辑关系普遍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 尽管现在各职业教育单位以就业率为成才与教学质量的逻辑关系, 但由于目前种种原因就业率本身就是模糊的数据;第二, 行政管理和法律是很难用硬指标约束学校培养人才的具体态度;第三, 个性的培养难通过行政管理和法律予以规定和干涉。由于上述原因, 会导致狭隘人材培养态度或机制的存在, 表现为按制度法规执行, 按照培养计划大纲执行, 完成规定课程和规定实训等而不会过多地在个性发展上投入, 甚至于前述规定内涵也打折扣。如此办学, 不利于学生偏好、兴趣的发挥, 不利于激励学生获取更多、更扎实偏好、兴趣的知识能量, 最终造成培养教育出的人才呈现单一性和欠持续发展性, 偏离了培养目标内在含意。

2. 重视高职生的个性教育符合成为人才尖子是个别的客观规律。

在各行业和各个工作层面, 往往那些超常工作能力的人称为人才尖子, 超常指超过大多数人, 那也必然是少数人、个别人。对人才认识和界定是随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而发展的, 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在不同阶段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同。首先从知识文化层面轨迹看, 由于新科技的不断更替和扩展, 大多数工作要求人的知识不断更新或扩展, 早期人才的知识、技术到现在已是普遍人具有的, 因而早期人才如不注意知识技术的更新和提高, 就不算人才了。而那些个别的、在知识技术的更新方面始终走在大多数人前面的人成为了企业或公司的宝贝, 成为被器重的人才。其次, 从其他能力看, 那种大多数人想不到而他能想到, 大多数人做不好的工作他能做好, 大多数人解决不了的困难他能解决, 这就是企业或公司间必争的尖子人才。这些个别人能成为人才是因为其具备成才的特质, 如特别能吃苦耐劳等, 还有对自己某方面的兴趣、爱好长期坚持并具备一定的天赋。在上述方面, 同一专业或同一班级的高职学生千差万别, 个性发展基础水平也存在差异。如果我们在执行培养目标的同时结合个性开展一些相关活动, 就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增强自信心,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的主动意识和积极性, 有利于他们成才。

3. 重视高职生的个性教育有利于发挥创业潜力并拓展就业面。

我国应试教育的模式是以高考考分作为各档次学校录取学生的先决条件, 许多有个性的学生的某些天赋得不到展示。高职中有不少这样的学生, 他们或对文化课学习不尽心, 或对前途认识欠考虑, 或高考发挥失利, 导致高考考分不理想。拜格雷夫倡导的大学实施创业教育即是为了帮助学生们发展创业式的思维、进取心、灵活性、创造力、冒险的愿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视变化为商机的能力。[2]不少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基础一点不差, 甚至有的还很优秀。有的虽然不能学好规定的文化技术课, 但不能因此认为这些学生毕业后就不能成为人才, 更不能排除他们经过培养教育在有关方面成为人才的可能。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给高职毕业生就业带来了竞争压力, 而重视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有个性的学生往往在校期间就有在所学专业之外的爱好, 他们愿在非本专业的爱好中吸取能量, 因此很容易将所学专业与爱好结合起来, 也可能将爱好发展成自己的谋生和为社会奉献的本领。企业和公司对人的需求不是单一的, 他们更需要一些既精通专业又有其它特长的人才, 如某专业的管理人员, 某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等。因有时这类人员需求不大, 所以学校不会专设该方面的专业, 这种人才知识结构的建构就依赖于单位的不断培养。如果学生由于爱好已在该方面形成良好的能力或一定的基础, 就能更快适应上述工作, 更有发展潜力。因此重视个性教育培养有利于培养应变能力强和就业面广的学生。

4. 重视高职生的个性教育有利于学习尖子生学习潜能的继续开发。

高考模式包括高考填写志愿及录取方式, 还有学生个人对专业的取向等原因, 造成部分考分相对较高、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被高职院校录取。高教制度的不断完善, 为这些学生继续学习提供了机会, 如专科毕业可通过考试升入本科学习等, 这些为发掘人才创造了条件。但高职培养目标未制定该方面的要求, 高职性质决定培养目标不负责承担这方面的任务, 而有这方面需求的学生比例不在极少数 (百分之二十以上) , 这些学生中同样不乏这样的人, 当获得继续学习深造机会时, 他们便会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能量, 在知识海洋中遨游, 成为学术等方面的高级人才。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这些个性的需要, 在高职培养目标框架下, 考虑如何科学地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使他们的潜能继续得到开发。

二、高职生的个性教育培养的途径

1. 高职生的个性教育培养要有知识结构科学的教材

对高职教材建构的普遍观点是够用即可, 且够用的范畴普遍定义在毕业后本专业工作够用这个层面上, 基于够用的指导思想, 许多教材包含的知识过于简单或狭隘。笔者以为要从广义上去认识够用的内涵, 既要考虑应付毕业面对的工作, 还要考虑创造能力、转型适应能力、后续学习新知识能力等, 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就业面宽, 适应知识和生产技术更新快, 有创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狭隘理解实用必然会导致忽视人才很关键的一方面即发展, 我们的教学要授之于“渔”而不只是“鱼”, 当然在有限的时间内究竟授“鱼”还是授“渔”就成了矛盾, 这就要求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 对发展扎实的基础与实用知识科学地取舍。首先要分析清楚哪些知识是对学生发展起作用的, 哪些是面对毕业后的工作的, 哪些知识面广使毕业学生就业选择的面更宽, 哪些是构建知识必需的逻辑性知识等, 然后结合教学效益需要, 才能作出正确合理的取舍。只有经过科学筛选知识的科学构建知识层次的教材才可兼顾个性教育培养。

2. 高职生的个性教育培养要有慧眼和匠心教师。

老师和学生的接触最直接, 老师对学生影响也较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教师首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其次由于个性的独特性, 教师应独具慧眼识才, 独具匠心育才, 这就要求老师不以常规评价学生, 不能简单用分数高低、回答问题是否标准等作为唯一标准尺度去衡量学生能力, 而应将构成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和发展潜力等作为评测学生的要素或指标, 对个性独特和有潜力的学生给予教育、指导和鼓励, 必要时提供合适条件;老师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发展个性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使他们能处理好学习本专业和其他偏好之间精力和用时的关系。

3. 高职生的个性教育培养要有良好环境氛围

学校可采用竞赛、展演等多种形式, 给学生个性展示的平台, 这样有利于个性交流提高, 激发学生的兴趣, 推动其在个性方面的发展。

高校选修课的开设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听课学生的多少和专业的关系, 学校的选修课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可能因个别学生需要就去开相关方面的课程。电脑网络的运用, 将会使学院和学院之间、大学和大学之间资源共享, 使远程教育、跨专业类型教育、成绩鉴定、管理方法互通等成为可能, 这就使选修课的面和深度得到扩展,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对学生开放试验和实训, 或者说自助式试验和实训, 同样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除了让学生完成专业规定的试验和实训外, 允许学生对其再选择, 尽可能满足学生在这方面的发展个性要求, 这对学生个性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提高作用。部分学生毕业前就有方向, 或对某方面实训有特殊的爱好, 或在某方面实训表现突出, 可在毕业前为他们提供有利条件, 使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技能能更熟练, 得到更大的发展。

摘要:开展高职生的个性教育和培养活动不仅有利于达到培养目标, 符合人才教育和培养的客观规律, 还有利于发挥高职生的创业潜力、拓展其就业面, 开发学习尖子生的学习潜能。因此, 应采用具有科学知识结构的教材, 由慧眼和匠心教师教育, 创造良好环境氛围, 从而实现对高职生的个性教育培养。

关键词:高职教育,个性培养,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立, 葛伟.对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教育于职业:2007, (4) :25.

8.教师培养目标 篇八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体育教师 教育专业化

[作者简介]杨万林(1966- ),男,黑龙江肇东人,廊坊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体育文化学、体育美学;王利明(1963- ),男,廊坊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河北 廊坊 065000);杨万森(1968- ),男,黑龙江肇东人,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廊坊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及其职前教育课程设置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LSJZ200601)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063-02

体育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培养体育教师的主要基地,它必然要伴随着社会的变革而有所改变,也更应随着教师教育理念的确立而发展。然而,以世界公认、发达国家早已实施的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念考量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2003版课程方案),则不难发现,它并未做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而是一种异位的改革。因此,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新课程已全面实施的形势下,正确认识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质及其使命,合理确定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是关系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能否实现,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能否成功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异位

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是高等教育中专业发展定位的体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异位性就体现在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

“体育教育专业”的称谓出现于1988年。当时国家教委为了批评高等师范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的综合化“苗头”,为强调师范院校培养中等学校教师的指导思想,颁布了《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对22个专业名称进行了修订,在原来的专业名称后加上“教育”二字以强调培养中等学校教师的目的,“体育专业”遂变成“体育教育专业”,即“体育教育专业”的定位是专门培养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但在世纪之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质又发生了变化,这从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可以推证出体育教育专业的异位性,即“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质已是“Sports教育专业”,而非培养体育教师的专业。

1.对培养目标的分析。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于专业发展的定位。2003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把培养目标定为“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以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即“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虽然可以依稀看到培养体育教师的影子,但该方案的意旨却是“新世纪体育教育专业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从以培养‘体育专才’——体育师资为目标向以培养教师为本、辐射其他体育相关领域的‘体育通才’转变”“以便增强毕业生在社会生存的竞争力”①。从中不难看出,“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异位为“Sports人才”,而非体育教师。

2.对课程设置的分析。课程设置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课程设置也反映着专业的定位。在2003版课程方案中设置了体育教学训练、社会体育、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4个专业方向选修课,要求学生在每个方向中都选修2~3门课程,却没有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层面系统地设计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获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条件,即教育实习次数少,时间短,形式单一。这样的课程设置和修学方式不可能培养出具有专业水准的体育教师,只是向学生传授了一些与Sports有关的某些领域的知识,只能说是培养“Sports人才”。这也确证了体育教育专业的异位,即其实质是“Sports教育专业”。

二、“体育教育专业”的理性定位与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

目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体育(Sports)人才确实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需要,而培养“知识博、素养高、能力强、专业精”的体育教师也是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不等于排斥或取消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即培养复合型的体育(Sports)教育人才或“Sports人才”与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和事物,二者的存在都是必要的,而且彼此完全可以、也必须按各自的规定性发展。所以,理性定位“体育教育专业”是至关重要的。

(一)“体育教育专业”的理性定位

高等教育中专业的定位是根据社会(包括受教育者个人)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确定的。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设置中,体育学一级学科专业下设置了五个二级学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五个专业,都是培养社会中某一特定职业人才或培养从事与Sports有关的某方面学科科学研究人员的,在专业结构中缺少以学科(如Sports学)命名、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体育(Sports)人才的专业。

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要和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看,普通高等教育中体育学学科下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已经不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增设Sports学专业,培养复合型的Sports人才,还体育教育专业专门培养体育教师的本位;或者是增设体育教师教育专业,专业化地培养体育教师,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复合型的Sports人才。然而,这一方案在短期内是不可能被采纳和实施的。因此,只有一个无奈的可行办法,即把“体育教育专业”定位为“以培养体育教师为主、兼顾培养其他体育(Sports)领域的人才”,而不是单一的“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理由是:(1)我国高等教育中专业设置不能因时就事地改革,不能实现培养复合型的体育(Sports)教育人才或“Sports人才”与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分头行事、并行发展;(2)体育教育专业的历史较长、积淀较厚,有改革、发展的潜质。

(二)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

1.教师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旨在通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来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普通人(非专业人员)成为教师(专业人员)、一般教师成为专家教师的转变,强调的是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的持续变化过程;因此,成为教师需要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即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过程通常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个阶段。我国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历史上是由体育教育专业承担的。

2.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途径。培养目标是通过有效的课程实施实现的,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需求。在2003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之间还存在着悖论:从其“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目标看,其课程设置及在每个专业方向选修课中都只能各选修2~3门课程的方式,并不足以使学生在每个专业方向都获得、形成在该领域工作的能力,也不可能实现“增强毕业生在社会生存的竞争力”;而从其“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体育教师为本、辐射其他体育相关领域” ② 的意图看,其课程设置与选修方式又不能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因此,必须改革其课程设置,首先保证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然后再兼顾其他体育(Sports)相关领域的体育(Sports)人才的培养。

从教师专业化的层面看,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有“知识博、素养高、能力强、专业精”的特点。“素养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对知识的吸取,而学习课程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③。因此,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关键。如今,由于获取知识途径的增多,使中、小学生从教科书中获取的知识比例相对减少,而从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中获取的知识比例相对增加。这必将导致今后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学科专业知识的比例下降,而教育专业知识的比例上升。基于此,体育教育专业就应围绕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这个基本点,以教师教育专业化为指导思想,以适应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原则,以建构合理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为目的设置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具体做到:

首先,平衡设置“三类”知识课程,构建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教师知识是教师完成其专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是教师理解与解释课程内容的前提”,是使“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具有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的唯一媒介④,是教师完成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关键,一般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2003版课程方案存在重视本体性知识(主要由Sports学学科专业知识构成),轻视条件性知识(主要由教育学学科专业知识构成)和实践性知识的缺憾。就目前看,以必修课的形式增加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课程是不可能的,可行的方案是改革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的设置和学生的选修方式。

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开设“体育教师教育方向”或改革“体育教学训练方向”课程的设置。在选修方式上,学生选修一个方向的系列课程,系统地修完8~12门的专业方向课程应该能够获得从事该领域工作的能力,使欲从事体育教师职业的学生获得充分的教师知识,不想从事体育教师职业的学生选修其他专业方向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选课的灵活性”可以由任意选修课实现。这样既可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又可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性发展需要。

其次,重视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使学生充分获得实践性知识。“实践知识”体现着教师培养及其专业工作的独特性。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是一种非常具有深度的知识形态,它是教师体验教育世界、建构教育意义的结果。要获得丰富的实践知识,只能躬行于实践,在实践中多体验、感悟和反思,才能获得这种实践智慧。”⑤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只有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多体验、感悟和反思才会较快地形成、提升和强化。因此,应增加教育见习、实习和教学实践的时间、次数,结合教育专业课程和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科学地安排教学见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看课、评课和上课的能力和技巧,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教师实践性知识。

三、结语

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今,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新课程已全面实施,需要的是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并实践这种新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师。因此,理性定位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科学设置其课程,是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主要途径。

[注释]

①黄汉升.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3):1-3.

②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试行)[Z].2003.

③杨万林,王咏梅.新世纪我国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新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81.

9.教师安全目标责任书 篇九

为了增强全体教师的安全意识,强化安全责任,根据上级安全工作要求,学校与教师共同签订以下安全教育工作责任书:

1、课堂教学实行安全责任负责制,每位教师都应有高度的安全意识.2、每节课科任教师首先要检查学生人数,发现缺席,应及时告知班主任了解情况,如有情况不明或意外的,要马上报告政教处或值日领导。

3、课堂上,学生确因家庭有重要事情需要离开学校的,学生凭家长字条向班主任老师申请,履行请假手续后交学校值日领导或门卫处签字同意后方可离开。

4、学生上课期间需病假等离开教室的,教师应首先通知班主任或家长,然后由教师或者家长陪同到医院看病,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伤病,上课教师必须迅速组织救治,保护现场,派学生通知班主任或值日领导,学校根据学生伤病情况,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救治,并通知家长。

5、上课期间,教师不能随意叫学生离开教室,确有学生严重违纪并达到无法上课的地步,可先把违纪学生送年级组、教导处、政教处或校长室处理,课后再进行跟踪教育处理。

6、放学后,教师不宜留学生太晚时间进行辅导(补课)或进行其它兴趣活动,确实需要应事先通知家长,如果家长没有时间接送,相关教师需送学生回家,因教师失职,造成学生安全方面事故的教师负全责。

7、体育课等课外活动必须按照操作规范进行,若因指挥不当,违

反操作规程、保护措施不力等造成安全事故的要追究该教师的直接责任。

8、教师带领学生做实验时,要加强学生安全管理,不得让学生违反实验操作规程或在不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活动,若发生事故,要追究该教师责任。

9、教师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得侮辱学生,不得驱逐学生到教室外或校外,若违反导致学生发生事故,该教师要负全部责任。

10、值班教师值班要到位,必须积极主动地解决当天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矛盾和事故,排除安全隐患,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如因玩忽职守造成的事故,追究当天值日人员责任。

方:学校(签章)

长:

方:

年级

学科教师(签名):

上一篇:《背影》 美文欣赏下一篇:防暴演练总结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