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经济贸易的论文(共11篇)
1.茶文化与经济贸易的论文 篇一
关系
(1)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2)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文化与经济融合催生文化经济。“文化经济”这个新概念的特征,就是文化和经济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形成以经济为依靠的新文化形状,或以文化为内涵的新经济形状,即“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
2.茶文化与经济贸易的论文 篇二
1 背景资料
成都人爱进茶馆, 是因为四川人喜欢“摆龙门阵”, 即在熙来攘往的茶馆之中, 一边品饮盖碗茶, 一边海阔天空, 茶余饭后, 佐以茶点小吃和曲艺表演, 谈笑风生, 实为人生至乐。茶馆除了休闲之外, 也是重要的社交场所。茶馆还是社会文化娱乐场所。晚上, 茶馆设有川剧“玩友”坐唱, 俗称“打围鼓”。另外, 有些茶馆设有四川扬琴、评书、清音、金钱板等演出活动。坐茶馆的人可以边饮茶, 边欣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艺节目。不论是风景名胜之地, 还是闹市街巷之中, 到处都可看到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茶馆。这些茶馆收费低廉, 服务周到, 顾客往往一杯香茗, 一碟小吃, 便可坐上半日。在与亲友纵论畅谈之中, 巴蜀大地的茶文化也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成都:茶馆里的巴蜀茶文化)
从以上资料中可以看出, 巴蜀茶文化中的价值可以从成都茶文化中得到概括, 尽管川南、川东一带也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文化特色, 但作为统一在巴蜀茶文化下的区域性茶文化特质便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下文在不做出明确说明的情况下, 都是以成都茶文化为引子而进行讨论的。
2 巴蜀茶文化价值分析
针对前面所提到的立论出发点, 这里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巴蜀茶文化的价值:
2.1 巴蜀茶文化价值的有形方面
巴蜀茶文化价值的有形方面主要指向:茶具、品茗的场地环境, 以及品茗过程中的茶语。与域外品茗不同, 巴蜀一带的品茗似乎更接地气, 其茶具无外乎有三部分构成:茶碗、茶盖、茶托。而且在老字号的品茗场所, 茶具并不是以新为美, 因为“新”只因其缺少历史积淀。品茗的场地也呈现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格局, 如在空旷的地带喝坝坝茶。如此有形方面便能为域外游客带来视觉上的冲击, 形成这种冲击的本质在于巴蜀茶文化有形方面的独树一帜。
2.2 巴蜀茶文化价值的无形方面
巴蜀茶文化价值的无形方面主要指向茶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那就是闲适。这种闲适的品茗文化更加突出在蜀地, 其主要表现在品茗只是一种载体, 而借助这一载体使好友之间可以畅聊 (摆龙门阵) , 以及借助品茗这一形式来暂时作别职场的烦扰。这里需要特别指出, 巴蜀地区的品茗场所与域外的茶社是有较大区别的。茶社更加显示其静和思的文化特质, 而巴蜀地区的茶馆则更为突出其聚和闹的文化特性。从而, 这也使得品茗构成了巴蜀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3 巴蜀茶文化价值的关联方面
无论是巴蜀茶文化的有形还是无形方面, 都是将茶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事物来看待, 这种封闭性的视角并无益于将其与旅游经济联系起来。为此, 还需要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突出巴蜀茶文化价值的关联方面。具体而言, 关联方面主要反映在:与巴蜀说书艺术关联起来, 与巴蜀川剧艺术关联起来, 与巴蜀农家乐项目关联起来。通过品茗这一形式来增强域外游客的个体体验程度。可见, 建立巴蜀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结合, 便需要大力突出巴蜀茶文化价值的关联性。
3 二者结合的切入点
具体而言, 二者结合的切入点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寻:
3.1 二者结合的空间维度方面
这里的切入点主要反映在有形层面, 即巴蜀茶文化在何地与关联性巴蜀文化进行衔接, 从而以整体旅游项目的形式呈现在域外游客面前。由于目前诸多同行并没有将研究视野深入到城市茶文化经济价值之中, 所以本文笔者强调:二者结合的空间维度应以关联性的巴蜀文化为基准, 如说书人所需要的空间载体、川剧表演所需要的空间载体。而对于品茗而言, 则能相对灵活地去适应关联茶文化的空间需求。可见, 这也是巴蜀茶文化接地气的一种表现。
3.2 二者结合的价值增值方面
作为一项旅游项目打造, 到底是域外游客为了品茗才能听说书人讲故事, 还是因为要来听说书人讲故事才来品茗。笔者认为, 对于这一问题可不去理会。作为一种休闲旅游项目, 以闲适、自乐作为巴蜀传统文化的精髓, 品茗与听书都是不可或缺的。从中不难理解, 旅游项目开发方与实施方应能将巴蜀茶文化与其它关联性文化形成整体来看待, 从而在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刺激下, 最大化的满足域外游客多样性的需求。
3.3 二者结合的商业开发方面
巴蜀文化的精髓部分已在多元传统渠道中被域外游客所接收, 因此, 他们前往巴蜀大地的目的, 便在于亲自去体现这种闲适和自乐的异地文化。由于这种文化属于非正式制度系统, 其是由民间自发形成, 从而在巴蜀许多地方并不需要专门的商业开发, 便可以在自发形态上满足域外游客的个体体验 (如坝坝茶) 。由此, 这种外部性便将弱化巴蜀茶文化与旅游经济结合的经济价值。解决这一问题便在于, 应在巴蜀中心城市建立主题文化场地, 使得域外游客能在该场地找寻到正宗的巴蜀茶文化气息。
3.4 二者结合的产权结构方面
在旅游项目商务运营阶段, 便存在着合作方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便在于厘清各自的产权结构。将巴蜀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相结合, 则涉及到巴蜀茶文化价值的呈现者是谁, 以及由谁担任关联性文化项目的组织者和表演者, 以及维护二者利益的秩序供给者和监督者又是谁等。
4 二者结合的有效途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 二者结合的有效途径可从以下5个方面来构建:
4.1 拓展巴蜀茶文化的旅游经济价值
从现阶段对巴蜀茶文化与旅游经济相联系的问题讨论中, 大都聚焦在了以茶文化为核心的生态旅游项目, 以及以茶叶产业为纵向价值链的旅游项目范畴。对此, 还应不断拓展巴蜀茶文化的旅游经济价值。不难看出, 传统视野下的茶文化旅游经济价值并不只属于巴蜀大地, 而是在域外各个地区都能呈现出来。那么巴蜀大地又能拿何种茶文化旅游产品吸引域外游客?因此, 将巴蜀文化的有形和无形方面融合起来, 并与巴蜀评书、川剧、摆龙门阵关联起来, 这样才能形成极具地域风情的旅游产品。
4.2 构建主题文化场地减少价值外化
巴蜀茶文化价值蕴藏在民间, 从而域外游客可以在民间就能感受到巴蜀文化元素。但作为一种商业活动, 我们需要将巴蜀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之间结合在封闭的经济链条之中, 只有实现利益的内部化, 才能激励上游开发商来开发这种旅游资源, 也才能使下游零售商有项目来引导域外游客消费这种旅游产品。为此, 四川省和重庆市的旅游管理职能部门应通过统筹规划, 在各地挖掘出本土茶文化内涵, 并在有条件的地方构建主题文化场地, 从而作为面向旅游的重要空间载体。
4.3 规制巴蜀茶文化及关联主体引进
随着各地对空间载体的搭建完成, 紧接着便是引进巴蜀茶文化及关联性主体的事项。笔者建议, 此时应遵循市场竞争原则来开展, 并在主体引进阶段严格规制主体的资质。与此同时, 巴蜀茶文化是一个系统, 并在各地根据自身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特征进行了变异, 所以在建立茶馆与说书、茶馆与川剧相联系的旅游项目时, 巴蜀茶文化研究部门和高校应对商家进行文化培训。通过培训, 来使商家成为向域外游客宣传巴蜀茶文化的使者。
4.4 辅助家庭旅游项目与茶文化接轨
巴蜀闲适和自乐的生活情趣还植根于农家乐之中, 因此, 各地还应辅助家庭旅游项目与茶文化接轨。不难看出, 若是要求家庭旅游项目的经营者也引入说书和川剧项目则不太现实, 所以这里应更加突出巴蜀茶文化的有形和无形方面。包括品茗的场地设计 (坝坝茶) , 以及向域外游客提供一种闲适、自乐的品茶、聊天氛围, 从而就能使农家乐项目与茶文化接轨。
4.5 创新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的实施
在讨论巴蜀茶文化与旅游经济相结合的主题时, 仍无法绕开生态旅游项目。对此, 笔者建议应将问题的讨论重点放置在创新项目的实施上来。第一, 应突出巴蜀茶文化中“聚、闹”的元素。第二, 应着力营造出闲适的饮茶氛围, 而不是从茶具的考究上做文章。
综上所述, 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通过途径构建不难知晓, 官方在助推巴蜀茶文化旅游经济项目开发时, 应给予项目产权保护, 通过使产权封闭状态来让旅游项目经营方获得利润最大化的效果。再者, 还需要通过组织和规划在民间有序发展与茶文化相联系的旅游项目。通过双管齐下, 来使巴蜀茶文化价值能在现代商业环境下得到实现。
5 小结
本文通过对巴蜀茶文化价值的分析认为, 需要突出茶文化的关联价值。二者的具体结合途径包括:拓展巴蜀茶文化的旅游经济价值、构建主题文化场地减少价值外化、规制巴蜀茶文化及关联主体引进、辅助家庭旅游项目与茶文化接轨、创新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的实施等5个方面。
摘要:要使巴蜀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相结合, 则无法再按照“茶文化中心论”的思路来搭建生态旅游项目。通过对巴蜀茶文化价值的分析, 需要突出茶文化的关联价值。随着对二者相结合切入点的探寻, 二者的具体结合途径包括:拓展巴蜀茶文化的旅游经济价值、构建主题文化场地减少价值外化、规制巴蜀茶文化及关联主体引进、辅助家庭旅游项目与茶文化接轨、创新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的实施等5个方面。
关键词:巴蜀茶文化,旅游经济,结合,途径
参考文献
[1]杨红.巴蜀茶文化的民俗价值与旅游经济结合的探讨[J].消费导刊, 2015, (7) :225-226.
[2]史术光.九江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基模分析及对策思考[J].农业考古, 2012, (2) :34-38.
[3]吴佳薇.从成渝茶馆看两地的休闲观[J].商情, 2010, (26) :38-38.
3.茶文化与经济贸易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文化企业;创意经济;文化品牌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意是企业生存的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企业作为一种经济实体,主要经营和生产文化产品,是现代企业存在的一种重要形态和方式。文化企业不仅消费投资品,而且也向其他企业提供投资产品,利用科学技术文化资源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根据普华永道的预测,在未来5年内,中国传媒业总消费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9.5%。世界娱乐与媒体业将以2.7%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从2008年的1.4万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6万亿美元。而我国在未来的5年内,互联网接入、互联网广告、电视节目订购,和收看许可费、唱片、电影娱乐、视频游戏等类别都将有大幅度的增长。[1]
(二)我国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发展阶段
“文化企业”是指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国家统计局将以下8类列为“文化产业”的范围: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等。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给文化企业带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与国际文化产业相比,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阶段。其中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长期以来中国文化业都是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产业,囿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自我满足和自我封闭状态,致使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较低,而且现有的资金调配能力和外部的市场空间不匹配等。
二、地方文化资源为文化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契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地方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中国也不例外。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文化合作交流越来越密切,传统文化精髓与民间工艺文化以特色赢得市场,在竞争中备受关注。广西作为东南亚进入中国的第一门户,成为中国与东南亚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同时广西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这都给广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山清水秀、四季如春、物产富饶,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个民族,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广西地域独特,12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风情万种,自成格局。从历史悠久的“刘三姐歌墟”到现代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品牌众多,中外闻名。少数民族悠久独特戏剧和地方剧种,如壮剧、桂剧、彩调剧、邕剧、苗剧、毛难剧等成就斐然。因此重视广西少数民族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随着东盟贸易合作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问题显得更为迫切与严峻!文化企业应该抓住和利用这一发展契机,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创新地方经济发展。
三、地方文化资源与文化企业的创意经济
创意经济也称创意产业、创造性产业、创新经济等,是指依靠个人的创造力、经验和技能获取发展,以及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就业机会和潜在财富。例如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等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意经济的内涵外延越来越宽泛,成为公共文化组织与机构品牌服务的重要内容。[4]
(一)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区域旅游经济
旅游文化品牌是旅游地无形的资本,是影响旅游者行为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2]如果能推出具有本地区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构筑完善的旅游品牌体系,它就能在国内外的旅游市场上获得较强的旅游竞争力。[6]广西三大知名文化品牌的成功推出已经充分证明这点。
1.民歌文化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山歌好比春江水。广西不但地域独特,而且地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厚。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项目优势再演绎成为产权优势,以智慧铸造顶级精品,用精品拼搏天下,《印象·刘三姐》产业化带来的巨大经济贡献,远远出乎人们的意料。至今,演出总场次已超过1000场,观众超过160多万,直接票房收入超过了2亿元。演出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带动了当地公交、宾馆、饮食、娱乐、商品零售业的增长,带动了其他项目的升值,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项目辐射全国中心城市,版权输出了国外,继续产生着巨大的经济效益。[7]
1993年广西国际民歌节创办,1999年正式改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它由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和南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是一个融文化、旅游、经贸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节庆活动。该艺术节一年举办一次,举办地点定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省会南宁市。首届民歌节筹办当年,只找到160万元赞助费。如今仅是南宁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就为民歌节筹资了上亿元人民币。首届民歌节时,南宁市的对外经贸洽谈签约额为70亿元左右,到了今年,签约额已超过800亿元!
南宁国际民歌节为广西带来了“旅游冲击波、投资冲击波”。民歌文化不仅是民众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还把广西的文化艺术推向了世界,也为广西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拓开了通道。
2.少数民族工艺文化
民族传统工艺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广西民族传统工艺正走出广西,直向国际化市场,百色市靖西县旧州村被文化部命名为“绣球之乡”,全村家家户户从事绣球生产。广西绣球不但被人们当作馈赠亲友之礼品,家庭中的装饰品,企事业单位的对外宣传、开展公关活动之赠品(可按客户意愿绣制特定文字:诸如单位名称、品牌、祝词等)。还正成为传递爱情、亲情、友情的民族文化使者,正成为“让世界了解靖西,让靖西走向世界”的文化载体。农民用全新的创意,在小小绣球上表现了中华大地的风土人情、民间故事。
广西最大规模的芒编出口生产基地博白县,农民设计生产出品种丰富、造型生动、经济实用的芒编产品打入欧美市场,每年芒编产品出口额达10多亿元。广西的壮锦、绣球、铜鼓等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已经走出广西,为广西旅游经济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3.红水河文化
红水河——七百弄风景名胜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境内。1996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为自治区区级风景名胜区。1998年1月国家建设部专家考察组实地考察后,认为七百弄风景名胜区是国内外罕见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名胜区。据光明网广西频道报道,2010年5月16日,广西红水河文化艺术促进会成立大会暨广西潘氏文化研究会2010年年会在南宁召开。促进会的成立,有利于团结广西和海内外文化艺术家共同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研究和开发,通过兴建旅游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文化长廊;筹办红水河文化艺术促进会会刊,从而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8]
(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英国安东尼·帕伦斯爵士曾指出:“如果你十分熟悉别国的语言、文学,如果你了解和喜爱其国家、城市、艺术、人民,在其他因素相同或接近相同的情况下,你会本能地买她生产的产品,而不是买你不了解和喜欢的国家的产品。”目前各地最流行的做法就是举办“文化节”、“文化年”、“旅游节”等活动,利用这些活动,建立交流平台,使各地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我们应更多地采用对外文化贸易的方式,在赢得掌声与喝彩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3]
地方文化企业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在配合国家整体文化外交的同时展示地方文化特色,提高地方文化参与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贡献率,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国家的建设。
(三)打造地方文化创意品牌——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歌文化、少数民族工艺文化、红水河文化都是地方文化创意品牌,把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作为突破口,广西民族文化中具有文化品牌潜力的还很多,比如龙母文化、山歌文化等。《印象·刘三姐》在获得商业成功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还带动了南宁的招商引资、房地产、城市建设乃至整个第三产业。地方文化创意品牌是在现代化新时代地方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的另一种形式。[5]
四、参与多元力量建立区域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建设要求建立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区域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企业可以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当中,充分挖掘地方科技文化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该以政府主导、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发挥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三种力量,在保证公共部门承担主要职能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基础上,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和企业的作用,形成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
地方文化资源是创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企业参与多元力量建立区域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创意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地方文化资源信息为文化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文化企业应该抓住和利用这一发展契机,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促进地方创意经济发展,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区域旅游经济,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对外文化贸易交流,打造地方文化创意品牌,保护与传承地方文化,在政府和文化企业等各种社会组织的多元力量下建立区域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roomx[EB/OL].(2009-6-21)[2011-3-15].http://roomx.bokee.com/6901655.html.
[2]丘磐.论创意经济的政府公共政策导向[J].商业时代,2007,(24).
[3]李伟,聂鸣,李顺才.组织文化、外部知识管理能力与网络嵌入性收益[J].管理科学,2010,(3).
[4]张雷.地方文化资源与创意经济的融合机理分析[J].理论学刊,2009,(7).
[5]张志元.创意产业发展误区[J].企业管理,2007,(2).
[6]陈宝丽,倪海燕.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信息,服务区域旅游业[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4).
[7]石卫.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N].人民日报,2007-11-16(014).
[8]蒋林.广西红水河文化艺术促进会在南宁成立[N].广西日报,2010-05-18(002).
4.先进文化与文化经济 篇四
文化和经济历来是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社会中既不存在纯粹的.经济活动,也不存在纯粹的文化活动.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产生广泛影响.21世纪文化与经济将日益融合,经济中所含文化越多,经济就越有竞争力;反之,文化越融入经济,文化就越有生命力.因此,剖析文化的含义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由此引出文化经济这一概念)具有时代迫切性.
作 者:杜红权 黄华新 作者单位:杜红权(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工商学院,浙江,宁波,315016)
黄华新(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5.茶文化与经济贸易的论文 篇五
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浙江人文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做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以来,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深入贯彻执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整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作 者:沈文 作者单位: 刊 名:今日浙江 英文刊名:ZHEJIANG TODAY 年,卷(期):2006 “”(17) 分类号:G0 关键词:6.茶文化与经济贸易的论文 篇六
概述: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成绩斐然,其中缘由便是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融合,用园林文化、传统文化、板栗文化、长城文化、国际文化等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发展,向世人展现出一个多彩、和谐、热情、充满生机的花园式村庄。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经济硬实力 融合一、北沟村基本情况
北沟村位于怀柔区渤海镇东北部,距怀柔城区18公里。村域面积3.22平方公里,全村136户,356口人,党员32名。北沟村以前是渤海镇有名的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村内各项工作停滞不前。2010年,北沟村以班子建设为核心,不断创新村级民主建设、村民教育和经济发展模式。2011年人均纯收入已达15430元,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首都文明村”、“北京最美的乡村”等荣誉称号,并吸引12户国际友人在村里长期居住、置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国际文化新村。
二、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
北沟村巨大的发展变化,离不开文化建设,是各种文化建设推动了经济发展。
1、以班子建设为核心,打造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政治文化建设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以王全为党政一把手的新一届两委班子走马上任后,北沟村把班子建设放在了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地位,实行了书记主任一肩挑,最大程度地实行两委干部交叉任职,精炼队伍,减少摩擦。为明确干部职责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北沟村先后为两委干部制立了职位说明书、任职承诺书和年内承诺书,向党员和群众公开承诺事项,在工作效果上实行目标管理,有效地提高了两委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热情。为进一步提高两委干部的综合素质,北沟村不断健全完善干部学习制度,由支部书记带头学,每月为党员讲一次党课,并将每周日晚定为村干部集中理论学习时间,在学习中结合村里实际工作进行讨论。此外,党支部还坚持每年组织一次村干部和党员的外出参观考察活动,学习外地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为使村级工作更好地接受群众监督,北沟村始终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和每季度述职述廉制度,由班子成员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接受党员群众的评议,并对决策事项、资金使用、履职情况等及时向群众公开。
北沟村就是这样打造了一支素质高、作风硬、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村干部都率先做到。在支部书记王全的带领下,村干部每人都承包了卫生区,按时清扫,风雨无阻。村干部的带头示范激发了全村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了北沟村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选准一个支书,配强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致富一个村子”的政治文化建设在北沟村发挥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2、以孝悌观念为引领,树立忠孝礼仪的和谐风气——传统文化建设
北沟村过去存在一些家庭邻里关系不和的现象,儿媳不和公婆说话,家人经常吵架等陋习。2008年10月,以学习传统文化教育经验为目的,渤海镇党委组织相关人员前往安徽汤池小镇考察学习,作为此项活动拟推进村,北沟村党支部王全书记参加了学习考察活动。在汤池人人见面鞠躬行礼,晚辈给长辈洗脚,知名老师免费讲授《弟子规》,处处洋溢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给参观人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参观学习回来后,王全随即召开村两委班子会,将传统文化进北沟活动列为村近期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并研究制定《北沟村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实施方案》,拟用两年时间,通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提高村民素质,为构建和谐乡村打下坚实基础。
经过村两委反复讨论,咨询专家,最终选定学习材料包括《弟子规》、《阳光心态》、《论语心得》、《三字经》、《金正昆讲礼仪》、《中华文明》等内容,并安排大学生村官助理前往王府井书店购买这些学习资料、光盘。学习内容涵盖了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从各个角度为村民树立为人处世、建业持家的道德标尺。为避免《传统文化学习实施方案》流于形式,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合理安排时间,避开生活较多的白天,将学习活动安排在每周六晚进行。在学习活动初期,作为对群众参与积极性的鼓励,对参加学习人员发放了香皂、清洁剂等小礼物,鼓励村民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过去北沟村每年3月20日要集中调解各种纠纷,每年都会有10余起,涉及20多户,而2009年
以后调解登记表上无一例纠纷登记,群众你退一步我让一点,都和和气气的自行解决了矛盾。忠孝礼仪等传统美德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这种认可体现在了大家的日常行为中,生活和气了,家庭和睦了,邻里和谐了,生活也就更幸福了。
北沟村利用村里的宣传墙,宣传栏,图文并茂地宣传24孝、诚信、善等传统文化,忠孝礼仪在北沟村已蔚然成风。
3、以绿化美化为依托,营造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园林文化建设
北沟村大力改善村容村貌,营造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
投资建设村内硬化街道及广场3万平方米,砌筑坝阶共计2万立方米;村公路两旁栽种花草,进行绿化美化。几年来,共修建路边护栏2千余米长,修建半山间观景亭3处,修建上山步道3千多米,全村范围内修建二十四孝、弟子规、道德经等传统文化墙2千多平米;在村北山上修建容量为50立方米的储水池一个,投资30万为村民打井,满足了村民正常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投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秸秆气化站,为全村解决用气难问题,为封山育林打好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整治改造,北沟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街道干净了,河水清澈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提前进入了“亮化、硬化、绿化、美化、净化”的“五化”新农村阶段,花园式村庄已初具规模。
4.以慕田峪长城为景点,挖掘长城文化的旅游资源---长城文化建设
北沟村也被人称之为“长城国际文化村”,原因是中国的万里长城,怀柔的慕田峪长城。长城不仅是怀柔的,更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也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旅游业才得以发展。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其中的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域内,距北京城区73公里,北京著名景点之一,是明长城的精华所在。慕田峪长城的构筑有着独特的风格,这里敌楼密集、关隘险要,城两侧均有垛口。慕田峪长城旅游区群山环抱,风景秀丽。春季,群芳争艳,山花烂漫;夏季,满山青翠,流水潺潺;秋季,红叶漫山,果实累累;冬季,白雪皑皑,尽显北国风光。
慕田峪长城、箭扣长城、水长城交相辉映,争奇斗艳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北沟村利用长城的地理优势,深度挖掘长城文化,逐步形成吃、住、玩一体的长城旅游文化,大大的推动了经济发展。
5.以国际文化为元素,实现中西文化的完美结合-----国际文化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要有特色的产品,要有创新的模式。北沟村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就在于引进了国际文化,实现了中西文化的完美结合。在引进了由美籍华人唐亮女士投资建设的商务会所----“小芦面”后,北沟村翻开了外国居民入住的历史。在唐女士的牵线搭桥下,陆续有10多户来自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的外国朋友选择把家安在北沟村。他们将租来的民宅加以精心的设计和完美的布局,在不破坏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恰到好处的融入了西方元素,中西文化交相辉映,完美融合,在北沟村展现了一道亮丽的独特风景线。在“小芦面”取得成功后,唐女士又租赁了废弃的琉璃瓦厂,改造了瓦厂宾馆,又吸引了更多的外宾来到北沟村。在国际元素的刺激和影响下,一批展示京郊民俗,以健康时尚为主题的农家院也开始出现在了北沟村。如今,每到周末节假日,各种皮肤的人出入北沟村,与村民共同生活,全村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新气象。国际文化建设对村民就业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6.板栗文化、虹鳟鱼文化、慢食节文化等系列文化建设,助推经济大发展 北沟村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大打文化品牌,如每年举办的板栗文化节,通过板栗的采摘、炒制,提高板栗的附加值;虹鳟鱼文化节,利用北沟村独特的水资源,养殖虹鳟鱼,供游人观赏、垂钓,以虹鳟鱼为食材,烧烤、生食等吸引游客;由唐女士倡导的慢食节,提倡清洁、健康的食物,并主张保护具有文化特色的烹饪、乡土食品及地方传统的烹饪、生活、农作方式等一系列主题文化节,也都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使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了。
三、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融合北沟村的发展实践表明,政治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建设、园林文化建设、长城文化建设、国际文化建设、板栗文化、虹鳟鱼文化、慢食文化等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和成果已经成为现代生产力的主要构成或促进因素,而文化资源稀缺性、重复利用性的特征,使得文化资源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对经济发展而言,尽管文化的份额不高,但其作用重大,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阳光空气、青山绿水、花香鸟语、茂林清泉、蓝天白云等都成了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文化与经济日趋融合。从文化需求角度而言,其对扩大内需有拉动作用。物质财富越是丰富,文化需求越是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经历了温饱----小康----富裕的演化进程,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精神需求不断提升,从追求
品质到追求品位,实现了由物到心再到灵的转变。
文化是软实力,“软”体现在它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以及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经济是硬实力,“硬”体现在它的看得见、摸得着,反映在吃喝住行等具体活动中,实实在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7.茶文化与经济贸易的论文 篇七
一、全球化时代的先进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同样面临着全球范围的竞争,只有先进文化才有可能在这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繁荣。
先进文化应当是兼容并蓄的文化。先进文化有着对其他文化慷慨吸收、鉴别采纳的特点。这种文化的宽容特征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中国唐代的文化、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都具有这种特征,因而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先进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先进文化更应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先进文化应当保持本文化的优良传统。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优良传统,一个国家如果摒弃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就谈不上发展先进文化,也必然妨碍经济发展。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现代化不应以抛弃传统为代价,建新楼不一定拆老屋,谱新章未必不能弹旧曲。中国传统文化在信息时代、在全球化时代表现出了独特的生命力,是凝聚全世界华人的精神财富,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牢固壁垒。我们应珍惜、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先进文化是有着灿烂未来的进步文化。先进文化不应当受固有的文化糟粕和外来消极因素的影响,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以宏大的气魄,把人们引向光辉灿烂的未来。先进文化是现代文化,是现代人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并且面向未来的创造。先进文化的现代性与传统性并不矛盾,而是现代与传统磨合的产物。这种文化接受传统、检验传统,也能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先进文化的发展上,国家既要尊重历史的选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又必须加以支持和引导,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国家有责任在政策中反映先进文化,既推动文化创新又保护传统文化,协调不同的文化层面,督促发展面向未来的、创造性的进步文化。
先进文化必然要和先进生产力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联系。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会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先进文化与先进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目前而言,不与先进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文化就不可能是先进文化。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结果遗憾百年,现在决不可错过已经开始的信息革命。与工业革命不同,这次信息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领域的革命。先进文化恰恰就是这场革命的先导,先进文化也在参与、反映并利用这场革命。先进文化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紧密联系。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是其他领域进步的基础,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保证。所以,先进文化是民主的文化,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文化。
二、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大特征,是讲平衡和谐,讲人己关系,提倡天人合一。刻写在山东孔庙大成殿上有“中和位育”四个字,可以说代表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人代代相传的基本价值取向。位即秩序,育即进步。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中和的观念在文化上表现出文化宽容与文化共享的情怀。对于中国人来说,“天人合一”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天与人之间的社会规范就是“和”。这个“和为贵"的观念,是中国社会内部结构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在与异民族相处时,出现了“和而不同”的理论。承认不同,但是要“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必走的一条道路,否则就要出现纷争。如果只强调“同”而不讲求“和”,纷争到极端状态,那只能是毁灭。所以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所谓文化,固然可以作广义的理解,把人所创造的一切,从饮食服饰到音乐图画统统包括进来,但是必须明确,其核心还在于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最基本的准则,而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前提又是必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文化的核心之核心就是要确立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就这方面而论,中国文化是有其优长之处的。因为中国文化历来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中国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至其合这样的最高境界来实现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正是同当前的全球化的大趋势一致的。
世界范围的文化趋同和文化多元现象是并存的。文化趋同发展与多元并存,将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全球化不可能消除文化的特殊性和个性,全球化因素及未来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决定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取向。
第一,民族性。文化是民族之根本。历史经验表明,与武力征服相比,文化的征服更具决定意义。自西方殖民主义时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被西方文化同化和消解的例子不胜枚举。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文化趋同倾向特别是被动的文化趋同,将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带来巨大冲击,维护文化的民族性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前提。民族性是文化最大的个性,文化个性就是文化的优势。比较优势论是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石,文化领域同样存在比较优势问题。西方文化、非西方文化各有所长,面对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不同文化之间需要取长补短,共存共荣。西方文化中的人文文化传统、不仅是西方的财富,更是人类文明的成果。而中华文化崇尚的社会共同价值、个人与国家的和谐等,为医治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现代文化病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处方。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鲜明的文化个性广延续民族文化传统,既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独立,也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共同未来。
第二,开放性。坚持文化的开放性,根本目的是为吸收外来文化成果和精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创新。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又相互排斥、冲突的辩证发展过程。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存在与发展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与世隔绝的,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发生经济文化上的接触和交流,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历史发展与进步,这种接触和交流在总体上呈扩大和增强态势。中华文化具有开放的品格,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都是文化开放的结果。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不仅仅是因为选择了正确的经济、政治改革道路,也得益于开放的文化遗产。没有这份遗产,改革或者开放都是难以想象的。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和开放,既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带来冲击,也给文化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开放品格。
以全球化为背景的中国先进文化是民族性与开放性的和谐统一。民族性是文化的灵魂,开放性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坚持民族的、开放的方向,是应对全球化挑战、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必然选择。而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以民族性和开放性为基本取向的中国先进文化。必将成为世界的先进文化。
三、建设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就是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同于以往任何文化形态,它是中华文化中进步、积极成分的总和,是符合时代需要、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反映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展示未来发展方向。高度的科学性。它尊重客观事实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既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又同一切非科学的、腐朽的文化进行坚决斗争。浓郁的民族性。它源远流长,富有民族特色,渗入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和社会心理的深层,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规范、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融为一体,反映大众生活实践,体现人民利益和要求,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不懈的进取性。它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追求理想、勇于创新、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推动自身和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文化的先进性,必须由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出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同经济和政治一样,在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先进文化能够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防御和抵制文化糟粕、腐朽思想、歪理邪说的侵蚀。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先进文化作为精神熔炉,能够引导人们陶冶情操、革新观念、净化灵魂、培育道德新风,促成社会内部各种关系的和谐,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亲和力,保持社会的稳定。
四、推进文化创新,繁荣中华文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种缺乏创新意识的文化,难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创新,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才能使社会主义文化永葆旺盛的活力,在新世纪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推进思想理论创新。思想理论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重大变化,要使先进文化的发展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指导地位绝不能动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保持有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推进文化观念创新。发展先进文化,要求我们敢于从一切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中突破出来。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际、新要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价值、新观念、新道德、新规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推进传统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努力发现、总结、提升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的文化,改造和提高传统文化,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从而使中国文化立足中国现实,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
推进文化体制创新。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要求、遵循精神产品创作生产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生产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优秀作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
摘要:全球化因素及未来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决定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开放性取向。在当代中国, 文化创新就是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推进文化创新, 繁荣中华文化, 要推进思想理论创新, 推进文化观念创新, 推进传统文化创新, 推进文化体制创新。
关键词:全球化,中华传统文化,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参考文献
[1]贾成祥.中国传统文化概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8.茶文化与经济贸易的论文 篇八
关键词:节庆文化;传统;文化产业化
当前,节庆文化话题被国内许多城市和社会各界所关注。节庆文化对促进我国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突出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创建城市竞争力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而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的节庆活动,在社会中既有肯定,也有疑问。如何积极引导,相互学习共勉,已成为各节庆城市关心的焦点。经济和文化从来就不是相互孤立的,他们之间有着相互补充而又难以替代的联系,即所谓经济与文化“互动效应”。节庆文化活动自身即具有促进文化繁荣的意义,同时又是发展区域经济服务的手段,举办节庆文化活动并开展大规模经贸活动,就是一种以文化意识谋求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它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与文化“互动效应”的充分体现。
一、文化节庆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化节庆早已凸显其经济价值。本文从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文化与经济结合的现状入手,阐释发展文化节庆经济对于节日本身的影响。在当代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文化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密切,这种相互之间的融合不仅能够带来物质上的收益,而且能够为丰富大众的日常生活作出贡献,进而延伸到文化节庆与旅游业相结合这样一种特殊的模式上来,为节庆旅游的发展提出建议。
1.市场经济下的文化节庆
节庆活动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现代社会对于文化节庆的定义十分宽泛,不仅包括本国在历史演变中流传下来的节庆活动,还包括在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影响下由“异文化”进入所带来的文化节庆,同时也包括新兴的对于文化节庆概念的诠释。
2.传统文化节庆和“外来”文化节庆
我国传统的文化节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也正是在这样积淀的过程中,我国文化节庆才凝聚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了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日常生活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节庆,主要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对中国人有深远影响的节日。“外来”文化节庆主要包括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
3.新兴文化节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化节庆不再被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节庆,而是具有了新的含义。庄志民、赵睿在界定节庆旅游资源时把节庆外延扩展到除各类旅游庆典、节日外,还包括各类文化和体育活动,各类展览会和交易会。这种界定把会展旅游、大型事件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形式全部囊括在节庆旅游的范围。黄翔认为节庆是节日庆典的简称,其形式包括各种传统节日及在新时期创新的各种节日。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节庆不仅能够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更能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从而使城市自身作为一个品牌进入市场运作的模式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拥有固定的消费群体。
二、文化节庆与节庆经济、旅游经济
1.文化节庆与节庆经济
市场经济对人们生活全方位的渗透,使过节和消费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节日消费愈加显现,消费俨然成为了节庆的头等大事。节庆经济主要表现为:一是提升城市知名度;二是提升民众心理预测,节庆气氛带动消费增长;三是吸引旅游者,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四是经贸活动,直接招商引资,带动投资增长;五是相关学术交流引来新思维、新理念,改善城市软环境。毫无疑问,节庆经济会刺激城市消费,带动人口就业,辐射周边旅游,促进第三产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
节庆文化已经与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品牌紧密相连,成为一种现象,并且演化为节庆经济,演化为促进国家、城市经济发展的节庆产业,成为国家、地区招商引资,提升国家、地区综合实力、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国际城市节庆现象对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不同的地域和肤色,不同的节庆和品牌植根于不同的土壤中,有着其鲜明的特色和不同的发展空间。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节庆焦点对城市节庆活动的定位所带来的影响,对于凸显城市特色的作用非常巨大。探究节庆活动操作的多样性以及经验的积累,将使节庆城市的运作水平得到提高。
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特有的“马太效应”使节庆文化产业实现边际效应最大化,在业态上和运作方式表现为集群化发展趋势。在节庆活动市场运作过程中,坚持市场化办节的思路,保证活动能够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实现。一个成功的节庆活动,不只是单纯的一个活动,而是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活动荟萃。所谓以节套节、节中有节,同时节庆中有旅游、展览、有演艺、有比赛等,这样节庆活动的展示主题宽泛、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要在活动主题的选定、各个活动的衔接上面做好文章,不能成为单纯的平面展示,要系统化、多样化、立体化。
2.文化节庆与旅游经济
节庆旅游是由节庆引起的系列旅游行为而形成的一个旅游市场,包括由传统节庆、“外来”文化节庆和新兴文化节庆的节庆旅游经济。节庆旅游的出现表明人们生活的富足,这种富足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的层面,更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愉悦,这种精神的满足能够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节庆旅游能够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在整个节庆旅游所形成的产业链中,所有参与到其中的受益者,能够从商场延伸到宾馆、餐馆,商旅的结合为消费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带动销售的增长。节庆旅游有利于树立城市品牌和形象,提高品牌影响力。节庆旅游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牵动效应和影响,还包括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其他节庆旅游活动的全方位展开,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丰富活动的内容,促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优化资源环境等。
三、文化节庆与曲阜市文化产业
1.曲阜市文化节庆与节庆经济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融为一体,相互渗透,经济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文化反过来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08国际儒商论坛于孔子文化节期间在曲阜召开,主题为“全球经济对话儒商——儒家智慧与社会财富”。儒商文化是中国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中国乃至世界商业界都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儒商曾经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这个群体星光灿烂,人才辈出,在当代经济大潮中又以其博爱、诚信、勤奋、敬业的品格独领风骚,拥有强大竞争力与发展潜能。曲阜是“东方圣城”,儒学发源地,具备雄厚的文化底蕴和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国际儒商论坛选择在曲阜召开,是筑起了顶级的商业文化对话平台,借助古老文明的智慧为中国经济发展再添活力。
国际孔子文化品牌。城市品牌与名片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核心概念,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就是能代表城市形象或者说代表城市标志的东西。节庆文化不仅是塑造城市精神、丰富城市内涵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城市经济的重要载体。高度重视节庆文化品牌的打造,从而为文化、旅游、会展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2.曲阜市文化节庆与旅游经济
《曲阜市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做大做强孔子文化旅游业。文化旅游业在整个曲阜文化产业体系中居于先导和核心地位,是曲阜文化产业的龙头和引擎,也是曲阜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曲阜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应立足于不断丰富内涵、拓展产品形态、调整产品结构的基点,逐渐形成具有品牌魅力和市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曲阜是孔子、孔融、孔尚任、左丘明、贾凫西、叔梁纥、鲁班、颜子的出生地,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现时代,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曲阜市确定了“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儒学研究与文化交流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发展定位,确立了“三孔、四山、两城”的旅游发展思路。
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为主题节庆活动。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的前身是创办于1984年的国际性“孔子诞辰故里游”专项旅游活动。自1984年起,孔子故里曲阜充分利用其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于每年的孔子诞辰期间,举办“孔子诞辰故里游”,演出仿古祭孔乐舞,有效地促进了对外开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1989年,为了更好地纪念孔子对人类文化的杰出贡献,“孔子诞辰故里游”活动改办为每年一届的国际孔子文化节,于每年的孔子诞辰(公历9月28日)前后,即9月26日至10月10日在孔子故乡曲阜举行。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中外合作和友谊,该活动经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批准,主要是以纪念孔子,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主题,达到纪念先哲,交流文化,发展旅游,促进开放,繁荣经济,增进友谊的目的。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是融纪念、文化、旅游、学术、经科贸于一体的大型国际性节庆活动,旨在纪念孔子对人类文化的杰出贡献,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以浓郁的儒家文化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经科贸活动,吸引大批海内外嘉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级“旅游节庆精选活动”,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被中国节庆产业评选活动组委会评为“中国十大人物类节庆活动”和“中国十大节庆活动”。
各地的历史发展和区域特性决定了其独有的特色文化内涵。这种人无我有的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历史性和地方性,文化已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向外界宣传自身形象的“名片”和“身份证”。这正是开展特色节庆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依托和优势。因此,大力倡导、丰富、创新中国节庆文化,立足地方特色,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打造鲜明的地方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与促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宏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已成为当前紧迫任务。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孔子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同时,山东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让世界更了解孔子。文经互动,经济是文化之本,文化是经济之魂。
参考文献:
[1]黄翔,等.中国节庆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科学,2006(1).
9.文化与经济、政治政治教案 篇九
1、知识目标
(1)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意义。
2、教学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教和学的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一节课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简单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旧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那么,他们之间有没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呢?我们今天就要揭开这层面纱。
(二)讲授新课
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材料导入、启发:
材料一:《功夫熊猫2》在继《功夫熊猫1》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推出的,今年暑假也就是刚过去的暑假上映。《功夫熊猫2》创下了北美票房1.6亿美元,全球票房5.98亿美元。《功夫熊猫》成为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最佳载体。
材料二:《喜羊羊与灰太狼》,随着“做人要做喜羊羊,嫁人要嫁灰太狼”的口号在成年人的世界流传开来,这只“羊”的市场价值超过了10个亿,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值钱的动漫形象。
材料三:古代的皇帝虽然能够整天载歌载舞,却无法看电视、玩电脑,为什么呢?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出问题: = 1 GB3 ① 为什么影视公司能制作出优秀的作品,跟哪些因素有关?动漫文化带动哪些产业的发展? = 2 GB3 ②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国外和国内优秀的影视作品跟政治有没有关系?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归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影响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教师点拨: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就如刚才所提到的例子,假如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资金等的投入,梦工厂也拍不出如此美轮美奂的《功夫熊猫》,还有古代的皇帝看不到电视也是一样的道理。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教师提问:谁能结合中国经济和政治文化发展的关系,举例分析一下。
学生举例:小农经济产生的政治是封建政治的盲从愚忠,和小农的封闭文化、自大而狭隘;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是寡头政治,自由自私的文化;公有制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政治是民主开放,文化是大众的文化百花齐放。
注: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学生活动:辨析——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所以,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辨析题答案:?
①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所以说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是正确的。
②另一方面,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影响。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它还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所以认为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辩证关系。
也可以让学生谈谈对“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认识,答案跟上面是差不多的。而且这一句话是常用来考试的。
教师点评:文化并不是与经济亦步亦趋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例如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并不是很发达,但文化却是很发达,出现了诸子百家,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都起源于这个时代。而我国的香港,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却被人称为“文化沙漠”,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很快,但文化方面的进步却还比不上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举例: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双重性)
A.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举例: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给我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后来发生的“五四运动”就跟它有密切联系。
B.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举例:相对于“新文化”的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封建文化”,封建很多文化都是不讲人性的,比如女人裹脚——三寸,人类中指的中间一节就相当于一寸,三寸只有十厘米多一点,裹脚用布裹缠,从小就缠起,但小时候的脚也不止三寸了,就必须把脚指头弄折,不让脚指头生长,然后用布包得紧紧的,这样长大了才有可能是三寸金莲,这样走路当时的人认为很小步,感觉很轻盈,很美。但这样也使得妇女失去了一部分劳动力,对社会的进步是非常不利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 1 GB3 ①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科技是文化中的非意识形态组成,它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0.茶文化与经济贸易的论文 篇十
信息来源:桓仁满族自治县政府网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6日近年来,桓仁满族自治县依托丰富的满族文化资源,不断加大经济与文化互动,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桓仁满族自治县有满、汉、朝、蒙、回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9%,其中满族人口占54.7%,满族文化底蕴深厚,满族文化影响深远。多年来,桓仁满族自治县依托丰富的满族文化资源,在挖掘、保护和传承满族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编撰出版了《清王朝肇兴之地》、《建州女真志》两部文史书籍,并积极邀请国家清史专家来桓考察,得出“大清源自建州,建州兴于桓仁”的结论。桓仁满族自治县还先后整理了萨满舞、太平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料,萨满舞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桓仁满族自治县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使70多处满族历史文化遗迹得到有效保护。桓仁满族自治县还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满语培训,在乡镇中小学开展满语课程试点,确保满族文化薪火相传、源远流长。
桓仁满族自治县在加强满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大力发展满族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今年,桓仁满族自治县计划以建州女真村落遗址为基础,建设建州女真遗址公园,全方位展示满族先人李满住部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帮助人们了解满族历史文化。同时,桓仁满族自治县还积极谋划建设集文物收藏、文化推广、历史研究、学习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满族民俗博物馆,使其成为人们了解满族历史文化的窗口。为丰富旅游业文化内涵,桓仁满族自治县还编排了一系列体现满族文化特色的大型民族歌舞节目,在五女山文化广场和县民族广场开展以“五女山下篝火红”为主题的广场演出活动。新颖的演出形式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受到广大游客一致好评。
11.茶文化与经济贸易的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篮球文化;体育产业;相关性
1球场门票的销售
俱乐部门票收入通常占据总收入的35%左右,是俱乐部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篮球俱乐部通常把门票收入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该俱乐部市场开发能力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在门票销售方面,俱乐部会最大程度地寻求机会宣传自己,让广大的球迷走进赛场,为自己的球队加油助威。与此同时,俱乐部为了加强与球迷之间的互动环节,通过对篮球市场认真细致的调查与走访,建立俱乐部球迷档案,争取更多的球迷成为本俱乐部的拥护者。在门票销售方面,俱乐部通过网络以及销售点,根据球迷年龄层次以及区域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销售方法及优惠政策,从而使球迷能够通过最快捷的渠道获取最优惠价格的球票。
某调查公司和媒体受NBA的委托进行了市场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有4510万人参加篮球活动,篮球球迷为5700万人,且有70%的15—24岁的男性青少年会定期通过电视观看NBA篮球比赛,还对球迷的收入、家庭经济情况、其他业余爱好进行了调查。在具体掌握球迷的兴趣、收入和需要的前提下,用适销对路的“产品”来满足不同球迷的需求。只有球迷愿意主动掏钱,NBA才能存活下来,才能得到更广泛的发展。1996年的数据统计显示,29支球队的平均上座率达到了92.4%,平均每场的上座人数达到17252人,赛季观众总人数达到20512628万,同时每当总决赛打响时,票价总会一路飙升甚至有时被炒到每张3000美元。因此,球场门票收入是俱乐部经济收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球星效应带来丰厚经济效益
1995年3月,NBA传出“飞人”迈克尔·乔丹复出的消息,其担任代言人的五家公司的股票猛涨,更在五天之内增值23亿美元。一个球星竟能带来如此庞大数字的经济效益。又如由于“魔术师”约翰逊的复出,使得湖人队前期票房收入在NBA29支球队中排列第25位的劣势下,在其复出后的前三场比赛中,湖人队比赛的门票炙手可热,其主场的17505张全额门票销售一空,且此后的上座率一直爆棚,即使在客场比赛,其客场票价也会出现飙升。
十几年前的美国,NBA只是“小买卖”,但在十多年后的今天,其已成为美国收入最高的职业体育的“大生意”。NBA总裁戴维·斯特恩把这种“球星效应”列为NBA成功占领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像迈克尔·乔丹这样才华横溢、技术出众的篮球巨星通过自身的高超球技、个人魅力以及崇高的敬业精神使得NBA的比赛更具观赏性与震撼力。上世纪60年代,张伯伦和拉塞尔荣退时,曾有人说NBA不会再有球星;80年代,“魔术师”约翰逊和“大鸟”伯德被称为NBA不可逾越的高峰,但迈克尔·乔丹还是将NBA带到了另一个新的高度,“没有人会成为第二个一模一样的迈克尔·乔丹,但NBA还有一大批年轻的球星,如格兰特·希尔、哈德威、奥尼尔,甚至中国那个19岁、身高7尺1的大男孩(王治郅)”。因此,在球星效应的带动下,NBA在全世界的转播为其带来巨大的的经济利益。
3球星的转会
在NBA运作的球星转会可以使每个俱乐部在新的赛季充满新鲜感,能够使忠于俱乐部的球迷对自己的球队充满美好的遐想,从而吸引球迷涌进球场。NBA推行的转会方式,不仅带动了体育赛事的发展,也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利益。对球员而言,趁自己年轻,技术水平较高,转入更适合的球队会带来较多的经济收入;对老板而言,由于本队球员的实力增强,能够取得更多比赛的胜利,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NBA的这种通过球员的转会,使得各球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球队的队员,均衡各队实力,使得比赛场面更加精彩,比赛结果更加悬念迭出,进而吸引更多的球迷、观众,为其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
4电视转播权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传播功能,但体育功能的体现要依附广大媒体的宣传。媒体可以从不同角度、层次、价值观对体育赛事进行宣传,在提高体育运动、体育赛事的影响力,扩大体育运动规模、促进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方面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体育赛事不仅能丰富电视台的播放内容,也给电视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由于其收视率的上升,电视台竞争力的增强,为其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由于体育组织者进行了有偿的体育赛事转播,为其俱乐部也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电视转播权的发展较为滞后。由于现有经济体制的原因,我国有偿转播篮球联赛开始得相对较晚,直至1998年,我国男篮甲A俱乐部的12支球队中,只有江苏南钢和辽宁盼盼两支球队进行了价值65万人民币的电视转播权的有偿转让,但其转让费只在CBA俱乐部总收入中占2.3%,在众多转播权的有偿转让中,其转让费是极低的。而有些不知名球队,为了使电视台转播自己球队的比赛,不得不给电视台些许的“劳务费”。但是美国NBA1966年以来每一个赛季转播费用收入已从150万美元增长到76667万美元。电视转播权的收入为篮球运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电视转播的介入推动了电视媒体、体育赛事、各个运动项目的有力发展。现如今,众多国家的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电视转播费成为其俱乐部收入的重要来源,约达三分之一,而电视转播这种途径也渐渐成为体育媒体市场的主要力量。美国NBA的良好运作就是很好的运用电视媒体转播,每年电视转播NBA达到23000小时,并且覆盖世界各地的12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51家电视台与42种语言。电视媒体转播不仅能够提高体育赛事的收视率、传播率以及篮球俱乐部的知名度,也能够带动很多无形价值的产生以及篮球运动影响力的传播。在当今的体育产业中,无形资产的比重大于有形资产比重。在众多体育赛事中体育媒介的参与,能够显著提升体育产业的无形资产,如体育赛事的收视率的提高、俱乐部的宣传等,由于NBA联赛带来的无形资产的疯涨,使得众多企业、商人纷纷参与到体育产业的投资热潮中。
5小结
篮球文化的发展助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也能够带动篮球文化的发展。篮球运动从不同方面推动者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同时篮球运动的成功运作,例如场馆的建成、运行、维修以及篮球运动员的衣食住行都需要依附于金钱上,所以通过以上篮球运作的几个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经济效益,反过来又推动篮球文化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喜林.中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的经营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1-4.
〔2〕邱大卫.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及其市场开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36-39.
〔3〕贾志强.我国篮球市场现状及开发战略决策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6):16-18.
〔4〕邱大卫.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市场开发难在何处
〔J〕.体育文化导刊,2003,(6):37-38.
〔5〕曹桂祥.篮球运动的经济、文化价值浅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1,5(2):12-22.
〔6〕李敦杰,李敬辉.对我国篮球竞赛市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2.
〔7〕李敦杰.发展我国篮球市场的条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69-171.
〔8〕王新化,张锡庆.篮球运动社会文化意义的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l):5-8.
〔9〕赵映辉,王安平.浅析职业篮球的商业价值及我国篮球市场的开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2):20-22.
〔10〕支建明,王常青.中国职业篮球市场开发的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3):25-29.
【茶文化与经济贸易的论文】推荐阅读: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09-03
文化与经济政治108-11
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07-29
宗教文化与经济发展09-07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浅谈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09-16
山寨文化对经济的影响07-01
文化助力经济 经济给力文化婚嫁习俗08-17
“文化远见”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根本10-31
查干库勒乡经济文化发展情况09-08
浅谈体育与经济的关系论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