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导学案”的认识相关论文

2024-07-19

对“导学案”的认识相关论文(通用7篇)

1.对“导学案”的认识相关论文 篇一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导学案的探讨

摘 要: 初中语文导学案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编制的用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学习设计。导学案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学生利用导学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和评价,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导学案 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暴露出一些问题。初中语文教学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教师只管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教学内容,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需要;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只能被迫地进行接受性学习,把被动地听教师讲课和死记硬背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兴趣缺乏。学生的学习只是对教师所教知识的简单重复,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只会压制学生的发展需要,违背新课程理念对于教学的要求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的要求。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的探索,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通过学习先进学校的教学模式,发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导学案开展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应用导学案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以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就使用导学案作分析和探讨。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我们通过对导学案教学的实际研究发现,导学案教学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应该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应该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这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吻合,新课程提倡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以自我为中心学习,换句话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强调发挥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下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传统的在教师的强压下,对学生进行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适应新时期教学需要了,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用新课程理念武装头脑,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开展教学。

随着对教学活动的深入探讨和教学观念的逐渐更新,形成了现代教学论。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师生合作关系的形成,传统教学论中的“教师中心论”逐渐被现代教学论中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论”所取代。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

所谓的导学案就是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编制的用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学习设计。导学案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导学案进行交流和评价,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自主学习。

导学案要分步骤进行:第一,上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安排进行有效的预习,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参照“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第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导学案回顾相关知识,明确知识结构。第三,让学生进行自学成果的展示交流,解决问题要分步骤进行,首先要解决通过学生自学或自行讨论能解决的知识点,由学生到黑板上展示学习成果,我们根据学生的展示给予必要的指导。整个过程要尽量由学生自己进行和完成。第四,依据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导学案”中预设的“知识完形”环节,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进入主动探索知识阶段,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技能探究问题,并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各种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究。在此过程中,我们的作用不是答疑解惑,不能把问题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过程进行引导和启发。我们应当依据课堂问题讨论效果,及时进行引导和启发,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完成探究过程,实现学习目标。第五,课堂练习反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难度适中的习题,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测,达到巩固和总结学习成果的目的。对于学习程度好的学生,我们要鼓励他们进行拓展延伸,进行知识的拓展提升;对于后进生,就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可见,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进行分层教学,这种分层教学不是在我们的主导下进行的,而是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学习的一种实际需要。

三、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学开始,师生要明确教与学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我们组织和进行教学的依据,教学目标不明确会阻碍,教学的正常进行。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依据,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2.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学生自主学习,有的问题能够自主完成,有的问题完成起来有困难,此时就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通过合作探究和交流,最终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力推动力,能促进学生排除困难,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利用导学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初中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了初中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2.对“导学案”的认识相关论文 篇二

导学案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有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有对学习内容的方法指导, 有对学习内容的引领, 有对学习内容的实践、点拨及检测, 更有对所学内容的总结与提升。导学案主要用于指导学生在做中学,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学习目标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提出的, 它指学生要做什么, 以及要做到什么程度。功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1) 理解功率的定义及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含义。 (2) , p=Fv的运用。如果在学习目标中出现“是学生”、“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等说法, 这种陈述都不是针对学生提出的, 而是针对教师提出的, 学习目标就变成了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就是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师生能在浩如烟海的学科知识中, 分清主次, 区分轻重, 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功率这节课的重点:对功率的理解;难点: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的计算。学习重点是指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有重大影响的知识点、能力点和情感点, 学习难点是指学习中遇到的障碍, 可见它们的主体都是学生。

学习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发挥“中介”作用, 以自己的生活经验, 文化底蕴审美水平, 思想深度, 通过集体备课达到集思广益, 采用问题引领方式, 吸引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 达到开阔思路, 掌握知识, 获得方法或技能, 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功率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如下:问题:建筑工地上采取四种方式提升1000kg重的货物, g=10m/s2数据如下表所示:

请完成表格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人工搬运与起重机A谁做功快?

(2) 起重机A与起重机B谁做功快?

(3) 请用数据说明起重机B与起重机C谁做功快?

总结:1.物理意;2.定义;3.定义式;4.单位。

问题2: (1) 当t取一段时间, 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2) 当t取极短时间, 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总结:5.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6.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科学有效的学习内容需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 围绕学习目标, 紧扣教材; (2) 要符合学情, 有层次性; (3) 要将学习内容问题化; (4) 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5) 要让学生全体参与。同时要注意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和应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学以致用要面向全体学生, 问题有梯度、分层次。以低难度和中难度的题目为主, 突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体现课标“知识的传授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功率这节课中的学以致用题:

某型号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0kW, 在水平路面上行驶时受到的阻力是1800N, 求: (1) 发动机在额定功率下汽车匀速行驶的速度? (2) 在同样的阻力下, 如果行驶速度只有54km h发动机输出功率是多少?

课堂小结就是梳理归纳知识线索和体系、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功率这节课设立小结:概念;公式。小结的实质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3.浅谈对导学案教学的认识 篇三

[关键词]导学案课堂教学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10

2015年,恰逢我县教育质量提升年,我校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先后开展打造高效课堂,展示理想课堂的系列活动,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笔者认为运用导学案教学这方面是一个较大的亮点,它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尤其是在我们语文教学工作中它的效果很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好比知识的容器,是一个丧失了思维的被动接受者,这样不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打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妨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利用导学案教学就很好地避免了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可根据导学案,认真阅读,积极思考,热烈讨论,然后再按照导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在运用导学案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提升,学生是课堂的表演者,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思维,形成了能力。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和谐统一,获得最大效益。

二、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导学案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其便利之一在于教师事先可以根据课的类型、课堂教学目标、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需要学生在课堂上预习、延伸或补充的知识写到导学案上,这样不但节省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例如,过去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往往要用一段时间来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落实字词等基础知识。而利用导学案,对于这些基础知识就不必一一介绍,教师事先可以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从而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整体和训练体系。然后利用导学案让学生通过预习的方式自己落实,或品味感受语言之美,或拓展视野,这就大大节省了上课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探究一些重难点,既较好地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信

语文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有些干涩。导学案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的,就像理科教学中的例题,教师为学生准备好问题情境,设置适当的途径让学生进入情境,然后让学生针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想法、观点,在课堂上互相辩论,通过争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课文内涵就会自然领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变“导师”,“学生”变“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理解,然后让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去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样不但学生的课堂时间会充分利用起来,而且还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利于课堂分层教学,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注重对学生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鉴赏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导学案的设计往往就是遵循由浅到深的原则对涉及的这四个层次的能力进行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水平来完成相应部分的学习。这样一来,导学案就能达到教师分层教学的目的,在同一节课上不同的学生可以依据自身能力去学习掌握相应的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有利于解决“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同时也增强了教学的双向交流,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上是笔者对导学案教学的一点浅显看法。当然,凡事有利就有弊,导学案的使用也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在摸索中要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大胆挑战,就能在课改的道路上有别样的收获,看到最美的风景。

4.导学案的设计 篇四

“导学案”内容的基本构成应是:稿头内容、教学目标、预习导学、课堂研讨、当堂巩固、拓展延伸、当日作业+教学心得(针对老师)、学习心得(针对学生)。

一、稿头设计

“导学稿”的稿头包含有科目、章节(单元)、课题、课型、执笔、审核、预计教学时间、实际使用时间、学生姓名、班级等内容。

二、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

1.弄清“三维目标”内涵。所谓 “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知识”,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种水平,其中的“能力”目标又分为模仿、独立操作、迁移三种水平;所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为经历(感受)、反应(认同)、领悟(内化)三种水平;所谓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运用相关的认知策略在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教学目标水平的过程中获得的能力。

2.正确表述“三维目标”。关于教学目标的陈述,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有“行为目标陈述法”、“内部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表现性目标陈述法”三种。使用最多的是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这种表述方法称之为ABCD表述法,也包含ABCD四个要素:

A.行为主体(audience):基于新课程“为了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应该从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水平的角度来设计并加以准确陈述,也就是说学生是行为主体。具体表述应是“(学生)能……”,而不宜写成“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等等。

B.行为动词(behaviour):教学具体目标应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因此要尽量用外显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当然也应考虑情感性目标和语文阅读时学生的体验、领会等默会性知识的掌握难以用外显行为动词描述。结合课程标准,可用如下动词:

知识性目标:了解(说出、认知、辨别、列举,语文课背诵、复述等),理解(解释、归纳、说明、概述等),应用(设计、解析、解答、总结等);

技能性目标:模仿,操作,迁移,写出、扩展等;

情感性目标:感受,体会,体验,体悟,分享,欣赏,领悟等。

C.行为条件(condition):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境和和条件下完成学习活动,如学习情境、工具、时间和空间等。可用“通过小组合作……”“在10分钟内完成……”等。

D.表现程度(degree):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水准或所达到的程度,常用表述是“能流利的朗读……”“能写800字左右的文章……”“能准确无误的背诵……”“能熟练地运用牛二定律解答与之相关的试题”“能应用电解平衡原理解答化学反映平衡原理并解答相关内容的试题等等。

3.遵守“三维目标”的设计原则。“三维目标”目标的设计,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层次性原则: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如陈述性知识可按“懂—会—用”的三级目标设置,策略性知识则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设计;②生成性原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机械的、一成不变的执行教学目标,而应发挥教学机智,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生成新的教学目标,使预设的目标和生成的目标相结合;③全面性原则:一般说来教学目标要全面,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不能人为割裂,应互相交织,互相补充,融为一体。④侧重性原则:“三维目标”不是平行并列的三个同等重要的目标,而是有主有次、有明有暗、有显有隐、有“有为”和“无为”之分的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具有不同价值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因其蕴含的教学价值不同就可以设计不同侧重点的“三维目标”,甚至相同的教学内容因执教者对教材的挖掘和认知不同也可以设计不同侧重的“三维目标”,在具体的课案设计中有些目标可以作为“有为目标”积极为之,有些则可以作为“无为目标”而“置之不理”;⑤弹性化原则:教学目标的预设一般是针对全体学生设计,难以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目标设计应弹性化,灵活一些,粗糙一些,大气一些:⑥适切性原则:教学目标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目标太高,学生达不到会丧失信心,目标太低,又会使学生毫无压力,起不到激励作用。

三、教学重点的设计

教学重点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按学科、模块、章节(单元)和课时(篇目)的四层次可以分为不同层级的教学重点:①学科教学重点:是一门学科所阐述的最重要的原理、规律,是学科思想或学科特色的集中体现;②模块教学重点:是一个模块或一册教材所重点阐述的知识、原理、定律或公理,反映模块的编写思想,体现模块的教学目标;③章节(单元)教学重点:是一章或一个单元内容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是提挈章或单元内容的纲领性教学内容;④课时教学重点:就是一节课(40-45分钟)必须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全体学生都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重点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首先,正确处理“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的关系。

教学重点可以是某一个教学目标,但不是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可以成为教学重点,只有教学目标中必须达到的目标才能作为教学重点。也就是属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目标才可以作为教学重点。

其次,正确处理“教材重点”和“考试重点”的关系。

教材重点是一本教材中最能体现教材内容的科学价值、能力价值、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的部分或章节,考试价值则是学科考试命题的重点:二者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则是不统一的。正确处理的方法是兼顾教材重点,充分突出考试重点。

第三,正确处理“教学重点”和“学生能力”的关系。

对于教材中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和考试中突出考查的重要考点,按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来说即使再难掌握,按学生的兴趣来说即使一点兴趣也没有,也必须作为教学重点反复认知、反复辨析、反复练习、反复强化;对于教材中了解性质的、考试中命题分值很小甚至不命题的非重点内容,学生再感兴趣也不能作为教学重点费时费神。

四、教学难点设计

A.什么是“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不容易掌握的知识、技能、公式、定理或定律,也是学生不容易感悟的情感和思想。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难点,就是因教学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和已有的认知能力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而形成认知、理解、掌握、迁移和应用的困难。

B.预设“教学难点”的策略

a.正确处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关系。难点不一定是重点,有些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凡是容易成为大多数学生认知障碍和困难的教学重点都应该预设为教学难点。

b.正确处理“教材难点”与“命题难点”的关系。教材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认知、辨析、迁移和运用困难的教学内容,命题难点则是中考或高考命题人依据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某一学科中应该具备的能力要求而命设考题来检测学生继续深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考点。当“教材难点”与“命题难点”一致时就当然将其预设为“教学难点”;当二者不一致时,兼顾“教材难点”,在充分把握命题规律的前提下强化“命题难点”。

c.恰当把握预设“教学难点”的两条基本依据。第一条,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

际水平。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班级里甚至在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教学内容,教师应预设为教学难点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不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导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学习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第二条,根据考试的命题分值和难度系数。一般情况下中考和高考分值大地考点或难度系数大内容都应该预设为“教学难点”,想方设法,分层递进,多次反复地加以突破。

五、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它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制约,应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要受到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的体系。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的一个层面。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论”,是“教学方法论”的一个层面。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教学方式运用教学方法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使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教学方法的分类就是把多种多样的各种教学方法,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标准,将它们归属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对于教学方法的分类,国内外有不同的分类模式。

国外学者建构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有以下几种模式: A.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分类

巴班斯基(1927-1987),是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博士。他在《教学过程最优化:预防学生学业不良的方法》一书,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原理,气候有出版了专著《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代表作)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活动”包括了“知识信息活动的组织”、“个人活动的调整”和“活动过程的随机检查”等三种活动类型。依据这三种教学活动类型将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组织和自我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第二大类:“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 ;第三大类:“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

B.拉斯卡的教学方法分类

美国学者约翰·A.拉斯卡提出以学习刺激的类型为标准分类。他指出,学习刺激作为一种手段是一种与预期学习结果的实现相联系的刺激。“我发现世界上只有四种基本教学方法,既不多,也不少!”“其中有三种方法是‘传统’的方法,因为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献中就证明它们存在。另一种教学方法是20世纪的一项创新。”这四种基本教学方法或称普通的教学方法,是按照a、b、c、d四种学习刺激而分类的。

a.呈现方法:是用确定的形式把将要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在呈现这些刺激时只要求学生注意到呈现的刺激,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作用比较被动。

b.实践方法:是用问题解决形式提供给学生,通过已知程序的运用,提供可模仿的模式,或可操作的特定学习活动来进行。该法要求学生起积极作用。

c.发现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情境,希望学生在其中发现预期学习结果。

d.强化方法:是学生作出预期反应后,由对学生反应的强化而构成的一种学习刺激。C.威斯顿和格兰顿的教学方法分类

这种分类是依据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和手段,把教学方法分为四大类: a.教师中心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提问、论证等方法;

b.相互作用的方法:包括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伴教学、小组设计等方法; c.个体化的方法:如程序教学、单元教学、独立设计、计算机教学等;

d.实践的方法:包括现场和临床教学、实验室学习、角色扮演、模拟和游戏、练习等方法。

中国学者建构的教学方法分类主要有两种模式—— A.李秉德教授主编学论中的教学方法分类

西北师大教授李秉德教授(已故)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以及相对应的这种形态下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把中国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类:第一类方法是“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第二类方法是“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三类方法是“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第四类方法是“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情感陶冶法、思想熏染法等;第五类方法是“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B.黄甫全教授提出的层次构成分类模式

东北师大博士生导师黄甫全教授教授认为,从具体到抽象,教学方法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第一层次是“原理性教学方法”,其解决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新教学理论观念与学校

教学实践直接的联系问题,是教学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方法化的结果,如启发式、发现式、设计教学法、注入式方法等;第二层次是“技术性教学方法”,他是一种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学方法的指导,向下可以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构成操作性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发挥着中介性作用,例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等;第三层次是“操作性教学方法”,是指学校不同学科教学中具有特殊性的具体的方法,如语文课的分散识字法、外语课的听说法、美术课的写生法、音乐课的视唱法、劳动技术课的工序法等。

⑦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A.讲授法:讲授法是指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讲授法的形式有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读法、讲演法等。运用讲授法的要求有四点:一是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二是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三是讲授应具有启发性;四是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尽可能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讲授法如果运用不要的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B.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的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一般在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中采用。运用讨论法要注意四点:第一,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第二,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要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第三,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C.直观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要和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运用直观演示法,一是目的要明确,二是现象要明显且容易观察,三是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

D.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学中,练习法被各科教学广泛采用。练习法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练习、解答问题的练习

和实际操作的练习。

E.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运用于文科,也可以运用于理科学习。

F.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组织进行,它要求教师布置任务要具体,其他学生要极积提问,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G.参观教学法:是组织或指导学生到试验地实验地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参观教学法一般由校外实训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质疑问难,做好记录,参观结束后,整理参观笔记,写出书面参观报告,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参观教学法可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前延知识。

H.现场教学法:是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现场教学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主要应用于育种试验布局规划、试验设计、作物性状的观察记载方法等项目的教学。

I.自主学习法:为了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给学生留思考题或对遇到一些生产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提出讨论评价。自主学习法的运用,可以概括以下三句话:给学生一片蓝天,让学生自己去飞翔(给空间);给学生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克服(给情境);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给机会)。

J.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探究教学,要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并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课题)与过程,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

⑧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A.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要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教师可依据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B.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与学习要求不同;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内容与要求也不一致,这些都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

性的特点。

C.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学生的实际特点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研究分析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D.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教师的素养条件,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E.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环境条件的功能与作用。

⑨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要领

A.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综合运用; B.无论运用哪种教学方法,要以启发思维作为遵旨;

C.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参与度越高,方法运用的效果越好。

(9)近几年比较有影响的集中新兴的教学方法

①现场教学法:是任课教师、现场有关人员或二者协同在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上课,上课时限可长可短。

②过程教学法:是一种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之中,强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③主题教学法:就是以培养综合学力为目的,以研究实际问题为课程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对原理与方法的掌握。主题教学法就是要通过原理与方法的教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知识框架,设计全新的探索过程,以获得自由且具有完整思考的自我体验。

④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趣,并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的情境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发现问题、获得认知的教学方法。

⑤快乐教学法: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边作用”,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实现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1)什么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认知教学内容、提高学科素养、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

(2)“教学行动”六环节:就是教学过程的全部行为阶段,比较著名的提法就是“备、教、批、导、考、思”六环节。

具体来说就是——

备(备课——预设)、教(上课——执行)、批(反馈——诊断)、导(辅导——跟进)、考(巩固——评价)、思(反思——调整)

(3)教学“行动研究”八环节:

计划诊断分析——教材价值研究——课案设计研究——教学实施艺术——教学诊断研究——教学辅导艺术——教学评价研究——教学反思研究

(3)“教学过程”六环节:

“课堂教学六环节”,也叫“教学实施六环节”或“教学过程六环节”,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具有不同功能的六个活动阶段。一般包括“旧课复习→新课导入→新课学习→课堂互动→重点总结→布置作业”等环节。

“导学案”的过程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预学

设计指导学生科学预习的环节应遵循“读、画、写、记”四字法。

①读:就是课前预读,也就是阅读新课教材及参考资料,必要时还需要阅读与新课有关的已学课文,有针对性地复习新课可能涉及到旧课知识。

②画:画出所读内容的重点(重要概念、公式、定律、定理等)、难点(不理解的内容和问题)、疑点(理解但不深透、明白但存有疑惑),并就自己的疑惑、问题圈注出来。

③写:就是写预习笔记。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以及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少,预习笔记中的书写有不同的方式。最简单的预习笔记可以只写出本节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个人的初步见解,以及阅读中提出的疑难问题。而一些比较简单的课文预习,或是在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时的课文预习,可以只完成“读”和“画”两步程序,而不用些读书笔记。因为通常在“画”的过程中,就已经理出课文的重点、难点、个人的见解以及对问题的质疑了。

④记:将所预习的新课重点知识纳入学科已有知识的网络中进行记忆,如预学了牛三定理后,将它纳入牛一牛二定理乃至整个的“力”与“运动”的总规律之中来识记。

所以说,预习就是指导学生“读”什么内容,找出(画出,或整理出)哪些问题和重点,记住什么现象、什么情节、什么定理等。

第二环节:反馈

反馈设计就是设计出检查和反馈学生预习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抽查导学稿 ②重点复述法 ③当堂提问题 第三环节:点拨

针对预习反馈情况设计点拨的要点,包括突出重点、强化识记的对象和方法,包括突破难点的铺陈、铺垫和分解等艺术手段。

第四环节:互动 ①什么是课堂互动?

“互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认知交流、情感交流、氛围影响、思维碰撞等方面的分享、启发、鼓励、合作等交互活动。

②课堂互动的意义

A.加深课堂认知结果:课堂互动,既是对预习结果和交流的反馈,也是对个性化的认知和理解的分享,还是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认知强化和巩固。

B.大幅增加课堂容量

在课堂上,学习者获得的知识通常包括三个方面: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所承载的知识,教师的个人知识,师生、生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

课堂互动可以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大幅增加,从而大幅增大课堂容量。③课堂师生互动的类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师生互动行为,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将这些行为进行归类,从而得出了不同的师生互动的类型。

英国学者阿什利(B.J.Ashley)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的社会体系的观点,把师生课堂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三种。利比特和怀特

(R.Lippitt & R.K.White)等人根据教师和学习者行为的差异将课堂师生互动分为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和师生互不干涉式三种师生互动类型。

我国学者也对课堂师生的互动类型进行了大量研究。西南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导张大均教授将课堂师生互动分为合作型师生互动、对抗型师生互动、合作—对抗型师生互动三种。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博士生导师吴康宁教授等人按教师行为对象划分的三种师生互动类型。

A.师个互动:教师与学习者个体的互动。这种互动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师生互动类型,约占全部师生互动的44.4%。它直接表现为:师生之间的问答(更多的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提要求,学生回应;学生作出反应,教师进行评价等。

B.师组互动:教师与学习者小组之间的互动。它是教师针对学习者小组而进行的参与、指导与评价等。它直接表现为:教师询问学习者小组的进展情况;参与学习者小组活动;指导并评价学习者小组的表现等。在传统教学中,这种互动形式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极其罕见,仅占全部师生互动时间的0.2%左右。近年来,随着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兴起,这种状况有所改观。

C.师班互动:教师与全班学习者群体的交互作用。它通常表现为教师面向全体的班级教学,如集体授课、统一要求、集中评价等。这种类型的师生互动是我们教师再熟悉不过的了,也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最主要的形式,约占全部师生互动时间的54.4%。

④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设计原则 A.互动目标要明确

“目标是行为的先导”,它有长期、中期和短期之分。课堂师生互动的长期目标是为了促进师生双方的发展,尤其是学习者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体的目标可以是为了在互动中促进和加深学习者对所学内容和技能的掌握,为了活动的开展等。没有明确的目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将走入随意,从而影响互动的质量。

B.互动过程要连续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一个朝着目标不断交互作用而螺旋上升的过程,其中教师的行为对学习者产生影响,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习者的行为又反过来影响教师的判断和理解,促使教师相应地调整教学内容、活动方式等来延续这种互动。互动双方不断地影响对方的行为,同时不停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目标。

C.互动形式要多样

师班互动是中国最常见的互动类型,提要求、问问题、整顿纪律是教师最常用的师生互动手段。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交流,也应学会不忽视与个人和小组之间的交流。同时,要丰富与学习者互动的形式。如在手段上,口头语言与身体语言并用,有时,教师的目光、轻轻地拍拍头等比口头语言的作用来得更快。

D.互动效果要显著

真正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不在于教师提了多少问题,关键是学习者能否获得发展,能否达到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有了交流的兴趣,是否形成了课堂教学互动的习惯,是否掌握了一定互动的方法和技能等。

E.师生互动的和谐与对立

由于师生各自对课堂、对教学活动、对对方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因而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便不可能完全由一方控制。在开始一门课程的学习时,在一次课堂教学活动开始时,师生共同用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发动或回应师生互动,这一过程中有和谐的地方,也有矛盾甚至是对立之处。这时,师生再根据前面对师生互动的理解,改变和修正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做出有利于师生互动的行为„„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实现高层次的师生互动。

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在和谐与冲突、有序和无序的转换过程中实现的,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之间不断“博弈”和“磋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⑤师生有效互动的基本条件和策略

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是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的结果。在设计时,具体可以有以下策略——

A.创设积极的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环境。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是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积极、和谐的情感活动状态。其主要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习者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习者能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张大均:《教育心理学》,46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B.建立合理的互动机制。“机制”一词,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这里特指一种行动模式,建立合理的师生互动机制不是说要形成课堂师生互动的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指教师形成互动的意识,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这种意识;学习者养成互动的习惯,形成与教师互动的态度,掌握一些课堂师生互动的技能和技巧。采取下面这些措施对你建立合理的互动机制将有所帮助:

a.与学生讨论现在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b.问学习者喜欢什么样的互动; c.吸取其他教师的经验。

C.师生心理与行为的一致性。在许多课堂上,尤其是观摩课,我们常常会感觉到师生的互动更像是在做戏,让人觉得很“假”,“假”源于不一致,不真实。教师表情夸张,学习者表现得不自然;同样,在平常的课堂上也有许多“假合作”“假互动”,许多教师为了互动而互动,学习者为了配合教师的表演而故作互动态。

教师要使自己有真正与学习者互动的愿望,同时也要能激发起学习者想与教师互动的动机和兴趣;根据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互动类型。

D.教师的适当调控。新课程并不排斥教师在课堂师生互动中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进行有效的调控。张大均提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进行调控:一是要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二是要恰当运用纪律的约束功能,三是要对教学情境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四是要对知识传授状况的进行有效控制,五是对学习者思维进行灵活掌控。(张大均:《教育心理学》,466~46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E.采用多向交流与合作学习。变师生单向、双向课堂交往为多向的全通道式的课堂互动,努力提高每个学习者的课堂参与率。传统课堂教学大都是师生间单向和双向交往,交往的面狭窄,教师的提问和教学内容安排常常是针对部分优秀学习者,中差生较少得到教师的直接关注。教学中这种不平等现象限制了大多数学习者的发展。现代教学论主张师生全通道式的多向交往,教学内容和问题面向全体学习者,努力调动每一个学习者的发展潜力,使师生彼此处在一种心理期待和认同的情境之中。师生多向交往的有效策略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把分组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由师生的双向交往改变为多向交往。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有游戏竞赛法、成绩分阵法、切块拼凑法、小组探索法和共同学习法。

第五环节:巩固设计

巩固就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强化,包括加深理解、迁移应用、举一反三等。一般分为小结巩固、练习巩固和小结练习巩固等方式。课堂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许多数学老师往往因为时间的关系就草草收场,使课堂小结流于形式,根本得不到课堂小结的效果。教师小结巩固的方法有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设疑回应、画龙点睛等方法,学生小结方法或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议”,或放开手脚让学生“说”。

练习巩固,就是布置巩固性质的作业,以巩固当堂所学内容为目的,注重积累,注重迁移,注重应用,适合学科,解决问题。巩固性作业有识记类作业、迁移类作业、应用类作业、实践性作业等。

第六环节:课后提升

课后提升类作业一个是以能力提升为目的的综合作业的设计,另一个是以预学新知为内容的预习作业的设计。综合作业,可以是考点综合作业,或者是方法综合作业,或者是多层能力作业,也可以是多元思维、多元探究性的作业;高考链接,一般是以高考试题单项或综合卷作为课后提升训练的作业。

七、“导学案”的设计程序

“导学案”按“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定案”四个步骤来撰写。(1)提前备课:主备教师汇报前期的准备情况,提交自己的预案,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商讨,提出研讨意见形成“共案”。

(2)轮流主备:主备教师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撰写导学稿,并提前一周将草稿交教研组长初审。

(3)集体研讨:备课组初审后,发给教师审阅,以便提出修改意见;经备课组集体备课,探讨修改、充实完善。

5.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 篇五

一、导学案的编写意图

1、导学案是提高教学效益、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2、导学案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情、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

3、导学案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功能,是指引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线路图”。

4、导学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有效方案。

二、导学案设计理念

1、以贯彻新课程标准为先导,以整体高效为目标。

2、以设疑激趣为先导,揭示规律为重点,精讲精练为策略,主动参与为途径,创新思维为方向。

3、关注教学细节的控掘,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关注师生关系的和谐。

三、导学案编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设计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独自体验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感悟学习、成长生命。

2、探究性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人的发展、兴趣的激发、问题设计等来

考虑,要针对能力展开对知识、问题的学习和探究,编写导学案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因此,导学案编写,要有利于学生探索学习,要激活学生的思维。

3、启发性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导学案应当是启发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领悟问题,去与生产生活挂钩,去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灵活性原则

学生认知差异、学习内容差异和学科特点差异,决定着导学案编写形式要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灵活激趣是导学案的重要品质。

5、梯度化原则

问题设置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经过自主、合作、交流解决大部分问题,体验成功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6、分层设置原则

依据“因材施教”的原理,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题目设置要分四个层次,既A、B、C、D四级,以A、B级为主,辅以适当C级,少量D级。既保证A、B层学生学习高效的同时,也满足C层学生的学习需求。

7、能力立意原则

导学案是高效学习的“线路图”,而线路图通向的目的地是能力

提高。要针对培养能力的要求来设计问题的提出、探究的过程和情景的预设,学生通过探究这些问题,思考这样的情景,他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8、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必须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在学生熟知的情景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9、创新性原则

导学案是根据课标对教材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改造的二度创作,依据教材又不单纯依赖教材。编写导学案,强调内容创新、方法创新、问题创新、过程创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同时面对学生不断发展,教材不断调整及社会形势的变化,导学案编制随之不断创新和完善。

四、导学案的结构与功能

导学案应分为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三大部分,每单元都有复习学案和检测题。

1、预习案:是引导学生预习自学,重在“导”字,为课堂探究学习做准备。

2、探究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案,强调学法指导,解决“会学”问题。

3、训练案: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提升的载体,立足实际目标,解决“学会“的问题。

预习案基本板块

1、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2、教材助读

3、预习自测

4、我的疑惑

5、信息链接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在预习案开始部分,附上本节课简明扼要的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预习任务,明确预习中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这部分内容很关键,直接影响学生预习效果。

举例:九年数学:结识抛物线

1、用15分钟左右时间,阅读探究课本的基础知识,自主高效预习,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然后结合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例题,完成预习自学及我的疑惑栏目。

教材助读:

1、即指导学生通读教材,把需要通过预习掌握的知识在教材中得到落实,让学生把教材内容读细、读透,并保证基础知识。

2、助读题型的设计要根据教材顺序,由浅入深,将基础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预习自测:

1、即检测学生预习效果。自测题目必须体现基础性,不要追求“多、难、深”,要讲究基础性、针对性、时效性。既避免直问直答,失去思考价值,又不能难度太大,让学生难以着手,要与课内探究内容区别开来。

2、题目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思考题,加以变

通后放在此处,尽量不出教材原题。

3、题目要少而精,而且灵活多样,判断、选择、填空、问答等方式都可以。

我的疑惑:这部分内容由学生预习后完成,主要给教师提供了解学情信息,以便在课堂中有的放矢。

举例:我的疑惑

请你讲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信息链接:

1、介绍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学科知识和前沿知识,作为学生的伴学教材,旨在拓展学生视野,增加知识积累,增强学生的广度、宽度、深度、厚度等。

2、内容简明扼要,具有知识快餐性质,选取趣味性强,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材料。

3、此项内容适合文科学习。可视具体内容设置。

预习案的功能

1、预习案是引导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为课堂上的高效学习做好准备。因此,预习案是确保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

探究案 探究案基本板块

1、学始于疑

2、质疑探究

3、拓展提升

4、我的知识网络图

5、当堂检测

6、我的收获

学始于疑:

1、通过教材的预习,学生的疑惑往往局限在肤浅的层面,对此,需要教师深入把握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并围绕学生目标凝练出2——5个学生自身可能存在的疑惑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学生预习后提出的疑问,也可能是学生根本想不到的疑点,也可以是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给学生提出的思考点。

2、老师要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这一栏目,这些疑问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回答,但在后面的“质疑探究”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得到解决。

质疑探究:

1、贯彻“三探究”和“三不探究”的原则。“三探究”是指:探究重点、探究难点、探究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三不探究”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学会的不探究,深入学习也不会的不探究。

2、探究点要重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关注生活热点问题的过程中灵活理解运用知识,提升学生能力。

3、探究点要以小问题的形式由浅入深,层层展开。通过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4、探究点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现状和思维特点,并直指学生认识或思维的误区和盲区。

拓展提升:该环节是针对本堂课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提升,需要老师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设置题目或补充内容,达到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该部分内容要源于本课内容,又要高于本课内容。

我的知识网络图:

1、教师必须提供知识网络图框架,可以是框图、分支图、知识树、思维导图等形式,留出空让学生自己填写。

2、此版块主要培养学生组织、构建、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够比较清晰、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把握知识的总体特征及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可供教师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一节课的知识体系。

3、应注重知识网络图中所表现出来的横向、纵向层级关系。

我的收获:学生反思本节目标达成及意外收获,总结学习心得。老师在编写时需要留出该板块位置。

探究案的功能

1、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思考、合作、探究、总结,进行高效学习。

2、帮助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高效学习。

3、课内探究案是导学案的中心环节,是学生知识的掌握,问题的解决及能力的锻炼提高的载体和主阵地。

训练案

1、训练案包括三部分题:基础巩固题、综合应用题和拓展提升题。

2、学生用25分钟左右完成。

五、导学案三大部分的相互关系

1、导学案是一个整体,预习案是基础,是前提,是课堂顺利开展并高效的保证。

2、课内探究案是导学案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问题解

决及能力的锻炼提高的载体和主阵地。

3、训练案是预习案和探究案的延伸,是对预习和探究中重要知识点巩固和检测过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复习案与单元检测

1、复习案:引导学生对一个单元或一章的学习内容进行综合探究、归纳和梳理,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2、单元检测:根据单元学习内容灵活设置不同层次的题目,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并进一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六、导学案的编制

(一)编制要求

导学案的编制要做到四个符合:符合课标要求、符合具体教学模块要求、符合“三维目标”要求、符合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的实际。

(二)编制指导思想

1、导学案是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要在“导”、“学”“案”三个字上下功夫。

2、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两个原则。

3、导学案设计要立足学情,贯彻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原则。

4、设计的探究问题要有层次感、立体感、新颖感、与生活实际结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导学案编制的基本程序

1、提前分工;

2、初稿研讨;

3、完成修正案;

4、设计分层个案;

5、课后优化

提前分工:学科督学或备课组长至少提前两周进行编制人分工,编制人根据集体备课的研究结果开始编制导学案。

初稿研讨:(1)编制人将初稿打印出来,每周集备前发给学科组的各位老师。

(2)初备人先说明自己的编制思路,然后每位教师都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初备人负责记录,修改初备案。

(3)修改后的初备案由学科督学或学部领导签字后,送到印刷室印刷。

完成修正案:教师拿到初稿研讨导学案后,再根据所任班级学生的学情进行修正,完成修正案。

设计分层个案:在修正案的基础上,任课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教案。

课后优化:上完课后,教师要根据课堂使用情况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并进行记录,课后再进一步对导学案修正完善。

七、导学案的具体使用

1、预习案

(1)课前提前1——2天下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有充足时间预习、思考、讨论。

(2)用双色笔勾画出重点、难点、理解内容,并记录好自己的疑点。

(3)上课前一天,任课教师将预习案收回,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掌握真实学情。

(4)设想课堂多种应对措施,保证点拨精当、简洁。

2、探究案

根据探究案的基本环节的设置顺序,依次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下环节:

(1)读书自学,自主探究:结合探究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探究题目的见解,并明确自己的疑问。

(2)分组合作,讨论解疑:针对预习自学和自主探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展示内容,小组内展开高效的交流讨论。

(3)展示点评,总结升华:展示点评的内容可分为四点:重点、难点、易错点、联想点;四类:规律、方法、小窍门、跟踪练习。

(4)清理过关,当堂检测:当堂检测至关重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

3、训练案

(1)课堂学习结束时,下发训练案。(2)学生课后完成并上交,由教师进行批阅。

(3)也可由学生互批后上交,教师进行二次批阅后,总结反馈学生完成情况。

6.导学案的编制及使用 篇六

导学案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实现再创造的(利器)教具。导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一、导学案的编制

(一)导学案的制作流程

导学案编写流程:主备人先行自主备课——备课组集体研备——主备人再备——备课组长检查、印发——个人课前再备。每周集体备课时,组内成员集体备课,研究商讨主备人所备的下一周的导学案,并且分配接下去一周的备课任务。修改后交给主备人,主备人再次进行修改、整理后交给备课组长签字后送油印室印刷(没有备课组长的签名,油印室不予印刷)。具体流程为:

1.备课组长提前将备课任务分配给本组内各位教师。2.主备人根据备课组要求独立备课。3.主备人备好所承担任务的课,按学校统一格式,制作导学案。并在集体备课前一天发给该备课组内每一位老师。4.每一位老师要根据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对导学案进行修改,并完成导学案。

5.备课组按规定时间进行集体备课,集中研讨。主备人说课,其他教师提供修改意见,主备人做好记录。所有教师各抒己见,讨论后,确定导学案的每一各环节。备课组活动一定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定内容。6.主备人根据集体备课的研讨结果修改导学案,形成规范的导学案。7.把关人审核导学案并签字。8.交油印室印刷。9.分发给任课教师。

10.任课教师进行二次备课,科任教师以导学案为蓝本,根据本班学情及自身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案。此教案要求有较强的课堂执行性,能一定程度反映教师课堂的组织、发动、引导、点拨、归纳、板书等行动策略设计。

(二)导学案编写基本要求

1.容量要求,8开纸,页边距上下为2厘米,左右为1.5厘米.页眉页脚为小五号,正文为5号宋体。填写编号时,要符合要求,如第四章的第六课时的编号为0406.正面导学,作业全部放在背面(此作业非课下作业,而是在课前或课上完成的,提高课堂内学生的训练效果)。导学案的电子稿要以科目和编号命名,例如:数学0203(数学,第二章第三节)2.页眉页脚部分

页眉部分要注明课型、学校、年级、时间;要留出编制人、把关人、包科领导签字的地方。例如:南京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上学期初一生物导学案 编号0201 编制人: 孙* 马* 把关人: 包科领导_ 时间:2012.9.9

页脚部分可以写一句总结本学科重难点知识的语句。例如: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也可以是激励、警示学生的语句。3.知识问题化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导学案导学过程,要根据知识的生成过程来设计问题,问题要求明确且问题坡度较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完成学习的过程。4.问题层次化。

问题设计分为A、B、C、三个层次(A为识记题,B为理解题,C为应用拓展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问题的设计顺序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螺旋上升的逻辑关系。4.联系生活:

(1)源于生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选取学生熟知的情景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共鸣,引导学生参与。

(2)高于生活:从琐碎、具体的生活中概括出共性的学科理论。

(3)回归生活:用学科理论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生活问题,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德。5.具体要求:(1)“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2)“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3)“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4)“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每周一检测);

(5)注意“导学案”与一般教案、讲义的区别,不能把“导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6)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导学案”的编写一般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三)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设计首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提高方法、知识运用的技能,形成优良的思维模式、自主能力为根本目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导学案在设计教师教的同时,更要突出学生学的内容,教师在教法中要融合学法指导,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2.探究性原则。

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一开始设计内容不宜过于复杂,要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成为学生学习的梯子、台阶。并且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3.导学性原则。

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师生可共同参与。以导激趣,学生乐学;以导引学,学生会学;以导引思,合作探究;以导引练,创新实践;以导达标,能力提高。4.梯度性原则。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同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5.趣味性原则。

导学案设计的内容和形式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让学生做到乐学才能真正善学,学生依据导学案来学习,能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多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多与学生感兴趣的点相联系。6.能力立意原则。

注重能力立意,设置的环节和问题、使用的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四)导学案基本环节

1.学习目标。目标要简洁、清晰、准确、全面。

知识目标:学生需要了解、掌握、学会运用的概念、公式、要点等; 能力目标:需要学生提升哪些能力;

情感目标:仔细挖掘蕴含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个性发展目标。要求:

①学习目标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②主要指知识目标。

③要用“记住、理解、会、能够、基本掌握”等词表述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2.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根据课程标准、考纲,确定重点,提醒学生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3.使用说明。

把本节内容放在该学科整个初中学习过程中,以往所学哪些知识点为本节打下铺垫,本节为以后的学习作了哪些准备,本节学习需要哪些其它知识。对当堂学习内容进行学法指导,或对某一环节的设置、某一问题的深入进行提醒。所有这些,预习指导时,要向学生说明清楚。例如:【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先精读一遍教材P62—P64,用红色笔进行勾画;再针对预习案中的问题二次阅读教材并解答,时间不超过15分钟; 2.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随时记录在课本或导学案上,准备课上讨论质疑; 3.预习后,A层同学结合探究案进行探究、尝试应用,B层力争完成探究点的研究,C层同学力争完成例

1、例

2、例3。

4.自主学习。主要是解决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巧。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课本、查资料就能掌握的内容。

自主学习部分是引导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案,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为课堂的高效学习做好准备。要求:

①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帮助学生系统回忆所学知识。

②课前学生及时上交,教师及时批改学科组长的导学案,然后安排学科组长在课前批改各小组的导学案。

③教师对各小组完成导学案的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并记入各小组考核成绩。

④课堂中安排各小组进行小展示,开展帮助型合作,充分发挥“兵教兵”的作用。⑤教师及时巡回检查答疑,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讲解。⑥教师对各小组交流情况进行评价,并记入各小组考核成绩。⑦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5.合作探究。主要是解决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核心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规律方法的总结与提升。主要引导学生研究、讨论、总结、归纳,下面几点要设计到位:

①题目设计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少设计或不设计,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不设计;多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 ②注重思维量的设计

③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要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要体现知识的逻辑规律;要体现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总结过程 要求:

(1)内容为本节知识的难点,题目设置要由浅入深,帮助学生能够逐步深入思考。(2)要及时设置巩固知识点落实的强化训练,以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3)题目容量要严格控制,教学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通过“小展示(组内交流)、大展示(班内交流)、点评(师生合作)”及教师有效讲解完成。

6.本节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体系进行总结,形成知识树。(1)尽可能让学生自行小结(知识整理),并及时提出存在的疑问。(2)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7.当堂检测。要求:

(1)要以基础知识为主,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难度控制在0.7—0.8左右。(2)尽可能当堂批改(安排组间交换批改),并记入小组评价,如时间不够,课后批改。(3)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8.课堂总结。尽量让学生进行总结,教师可加以点拨或补充。

有针对全堂课的反思,有针对某一问题的反思,有提示性反思,有个人反思。课后还要有教师的反思。

(五)导学案编制的几个误区

1.导学案习题化,将导学案编制成训练的练习题。2.将导学案编写成教学内容的复习3.导学案与教学设计两张皮(脱节)4.将导学案误认为是教案

5.导学案的量太大,编制者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6.把导学案编写成知识的简单罗列

7.对所有学生的导学案有统一要求

二、导学案的使用

(一)导学案的使用原则

1、对学生的要求

(1)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拓展题,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2)课堂上注意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

(3)每隔一周将各科“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2、对教师的要求

(1)一般不布置另外书面课外作业,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以便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2)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本的范例示范作用,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讨论交流;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除了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外,教师还要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3)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教师必须提高三种能力,即:提高备课中的“厨师”能力;提高课堂上的“公关”能力;提高教学时的“导演”能力。

3、其他使用要求

(1)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老师,教师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导学案”,了解学情,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严禁教师组织个别学生代替教师的批阅。

(2)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不管课前还是课上都要主动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育学生课前预习时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

(3)课堂上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灵活使用。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课后,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

(4)定期的巩固复习:有针对地实施“周周清”“单元清”等巩固练习。

(二)使用基本要求 【课前】

⑴提前一天下发导学案,并及时提示预习要求,充分发挥“兵管兵”的作用,防止学生抄袭课本、参考书及其他学生的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⑵预习内容为除“自主检测”以外的内容,“自主检测”应安排在课堂内完成,以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⑶课前学生及时上交,教师要及时批改(如上午第一节课来不及批改,必须及时检查,并对学科组长的导学案进行批改),以确保课堂内自主学习内容在小组内展示完成。

⑷教师对各小组的预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并记入小组考核成绩。

【小 展 示】

依据导学案上,自主学习内容组内进行帮助型合作,充分发挥“兵教兵”的作用,交流结束后及时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并记入各小组考核成绩。

【合作探究】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展示,开展协同型合作,教师巡回帮助答疑。然后安排大展示,即班内进行协同型合作,师生点评,对难度较大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及时进行讲解。各小组交流情况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并记入各小组考核成绩。

【课堂小结】

学生先独立思考整理本节知识,然后组内“兵教兵”及时进行帮助型交流,教师巡回及时进行答疑。

【自主检测】

学生先独立完成相关题目,然后安排小组之间进行批改,教师及时进行讲解,并将测试结果记入各小组考核成绩。

【课后】

⑴布置学生相关课后作业,并及时提示独立完成作业的要求,充分发挥“兵管兵”的作用。⑵安排学生及时订正导学案,并及时上交批阅检查。

⑶教师要对课后拓展提高题及时进行批改辅导,确保优秀学生能及时掌握难度较高的题目。⑷安排学生用专用讲义夹分类保存好导学案,并及时进行检查,以确保导学案保存完好。

(三)注意事项

1.教师在课前要设计好各环节的时间,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控制,以确保及时完成教学任务。2.发导学案给学生时一定要进行指导,要求学生先看完课本内容,再做到学案。(最好教师当面指导)

2.使用时不可将导学案神圣化,导学案的根本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导学案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校情、学情都是影响导学案内容的重要因素,老师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编制。

7.简析对初中数学导学案的认识 篇七

【关键词】初中数学 导学案 突出重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060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着未知和困难,有的教师也觉得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力不从心的问题。明明有的问题已经对学生们讲过无数次了,然而学生就是一副迷茫的样子,造成这种情况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要想更好地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关注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初中数学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并不十分复杂,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对导学案的合理运用去安排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和课后复习这三个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们解决他们学习道路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简单有效,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下列几种方法去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

一、突出教学重点

初中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数学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不能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将过多的数学知识杂糅在一堂课内,学生学习起来就会非常吃力,而这堂课的学习效果也会显得比较不尽如人意。因此,要想更好地去设计运用导学案,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在导学案中突出教学的重点部分,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能够抓住关键部分,条理分明的去理解教师所讲解的数学内容。

突出教学重点,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在导学案中强调课堂中所讲解知识的主次。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如果数学教师在导学案中不能较好的进行规划,详略得当的将数学知识展现给学生,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比较迷茫。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初中数学教师在导学案中应该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这堂数学课中的导学案中,数学教师需要将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标注出来,例如一元一次方程中的重难点是培养学生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推导出这个数学问题正确的答案。如果在导学案中数学教师不能够将课堂中将要出现的数学知识的重难点凸显出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够较好的抓住教学的重点,容易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还有可能使教师的教学进度落后,出现这种情况是十分不好的。

要想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数学教师就需要在导学案中比较清晰的提出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还要求教师注重在导学案中有技巧的引入新课。数学课堂中的许多知识都是相互关联的,教师在教学中也遵循了这一规律,通常是先讲解容易的数学问题,再讲解比较困难的问题。在导学案中如何有技巧的引入新课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般来说,在导学案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将过往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以这种方式进行数学课堂的教学,学生能够比较快速的参与到新的教学情境中来,跟随教师的步伐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突出教学的重点,还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注重将要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延伸。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数学的知识也是一望无垠的。就一元一次方程这部分教学内容来说,在进行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后,数学教师还可以有步骤的为学生设置更高难度的习题,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习更加多样化的一元一次方程。此外,数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笔者认为初中数学的教学是不可断层的,初中数学的教学可以为学生以后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即便是初一、初二的数学内容也可以为初三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初中数学教师在导学案中也应当突出这一点,数学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能够让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注重分层教学

初中数学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除了需要在导学案的设计中突出教学的重点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也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学习层次进行教学。一般来说,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是不一样的,数学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效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学有余力的条件下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注重分层教学,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去训练学生。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不齐,有的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比较高,那么针对这部分的学生,在导学案中数学教师就可以给他们布置难度较大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的时候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有的学生可能学习水平比较差,那么针对这一部分学生,初中数学教师就需要降低要求,为这些学生设置符合他们水平的基础练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比较大的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在数学这门课程的导学案设计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避免拔苗助长,也能够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对此多加注意。

除了分层教学这种方式外,在使用导学案时初中数学教师还需要注重学习的评价。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热情比较高,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比较信服,在学生使用导学案后,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让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励。激励教学能够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越挫越勇。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师使用导学案应该与学生共享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进行预习,预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熟悉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得到提高。经过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导学案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前后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温习旧的知识,做到新旧知识两不误。在这一过程中,导学案作为一种联系新旧数学知识的工具,检测学生学习水平的方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一篇:233网校怎样购买课程下一篇:于清明节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