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调研报告(共8篇)
1.地区调研报告 篇一
镇江地区燃气市场调研报告
镇江地区含镇江市区、扬中市,丹阳市和句容市。地区面积3000多平方千米,人口约280万。目前镇江市区和丹阳市分别由西气东输直接供应天然气,扬中市(距镇江市区约40公里)由镇江华润通过长输管线供气供应至扬中边界,扬中用户多为民用户,年用气量为250万方左右,由扬中中燃公司实行独立供气管理。镇江华润则担负对市区以及句容市的天然气输配和供应。自今年9月起,公司组织对镇江市区和句容市的燃气市场进行了调研,针对目前的燃气市场现状和未来两至三年内的市场发展情况作了调研和预测,报告如下。
一、镇江市区
镇江市区含主城区、镇江新区和丹徒新区三个部分,人口约130万,其中主城区人口约65万,镇江新区和丹徒新区分别位于主城区东面和南面,由工业园区和市郊农村组成。2007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317元,城镇人均收入为17022元/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97%。燃气市场由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组成,2007年镇江华润天然气销量约达1.3亿立方米,社会液化气供应单位销售液化石油气总量约达5.5万吨,约合天然气6000万立方米,两气销售比例约为55%:45%。天然气采用管道供应,液化气以钢瓶和槽车供应和销售;主城区燃气市场以天然气供应为主,而液化气则主要供应城市部分地区、农村地区和一 些工业用户。
(一)、天然气用户现状:
1、市区天然气用户中,工业用户33户,商业用户共有551户,民用户已12多万户;工业、商业用户和民用户的用气比例约为80%:20%。其中工业用户大都集中在镇江新区,而商业用户和民用户则多集中于主城区。
2、大中型工业用户中,年用气量超出5000万立方米的用户1户(金东纸业),超出1000万立方米的用户有2户(鼎胜铝业和钛白粉厂),超出500万方的用户有2户(优立德化工和奇美化工),超出200万方的有2户(华东泰克西汽车配件和泛宇钛白粉厂)。这些用户都集中于镇江新区的各类工业园区,他们分属于造纸业、化工产业、金属冶炼压延、机械产品加工等等,天然气大都应用于工业锅炉、各式窑炉、焚烧炉和感应炉。工业用户年总用气量约为9000万方。
3、商业用户多为年用气量5万方至50万方的小用户,分别来自饭店、宾馆、休闲中心的厨房或供热供暖锅炉以及企事业和机关、大中小学及幼儿园食堂。商业用户年总用气量约为1000万方。
4、民用户中约80%系经转换的原管道煤气用户、管道液化气用户和空混气用户,另20%源自天然气进入镇江后新发展的用户,近几年来,每年均以8000户左右的发展速率递增。民用户天然气多用于炊事和洗浴,今年以来,也有少部分用户使用家庭小 型锅炉供热供暖从而取代冬季电气空调取暖。民用户户均年用气量为160立方米,年总用气量约为2000万方。
2007年,镇江华润发展民用户8900余户,其中新开发住宅小区内发展约6000户,老城区旧楼栋或平房用户2500户;发展工业用户6户,商业用户104户(该两类用户中含今年燃煤锅炉改造用户31户);2007年,我市住宅小区总开发面积约为150万平方米,小区内天然气管道配套共84家,为这些住宅小区的民用户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未来三年内发展预测
1、工业用户。按照市政府所制订的环保政策的要求,我市各大中工业企业纷纷“退城进区”,即退出主城区,而进入市郊结合部的工业园区安家落户。目前我市已建成镇江新区大港国际化工园区、机电工业园区、丹徒新区工业园区、京口工业园区和润州工业园区。经对上述几个工业园区的调查显示,未来一至两年内,申请安装使用天然气的工业用户除去“退城进区”的我市原有或新建的工业企业外,还有不少是招商引进新建企业。从目前已申请或已进入发展流程的工业用户的资料来看,2008年期间,申请或使用天然气的工业用户将达到年用气量4000万方的增量,当然,由于投产时间的先后和用户计划的改变等原因,实际的工业用户年增量会小于上述数字,估计在3000万方左右。这些用户主要分布在镇江新区,多为外商投资或合资合作用户,产业大都为化工、机械制造、产品加工和食品加工业等等(详见调研附表 一)具体分布如下:国际化工园区的落户企业多为化工企业,生产有机化工产品或制药,汇聚了来自亚洲、欧洲等多个国家的知名化工企业或是外资引进建设的新厂,我公司的几个大的工业用户大都集中于此,它们中许多企业的生产能源都选择了天然气或蒸汽,用于对生产产品的直接燃烧或工艺过程中的加热、烘燥等等。未来两三年内新引进的外资工厂仍将是使用天然气的主要用户,2009年至2010年期间,目前已计划投资扩建的较大工业用户有法国罗地亚化工(精细化工,生产苯酚),年用气量大约为9000万方,预计于2009年下半年建成投产;鼎胜铝业(金属冶炼,生产铝片)与加拿大铝业合资扩建投产后年用气量将增加2000万方,预计于2010年上半年建成投产。详见表一。
机电工业园区为机械、电子装配产品工业基地,目前大型的工业用户不多,但由于该园区内已建成的现有厂房已成形,加上开发区管委会对外资引进工作的不断加强,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容小视;
丹徒工业园区的进驻企业的特点是食品加工业居多,用气大户不多,但新近建设并将于2008年投产的恒顺调味品公司每年消耗气量达1500万立方以上,成为该园区的主要供应对象;此外,位于该区的辛丰、三山两镇,还有不少小型的金属制品和机器制造厂家,其中位于三山镇的三家工业企业(北极铝业、莱顿金属和亚丰钢铁),年用气量均应在100万立方米以上,目前受天然气外管条件的限制,未能使用天然气作为生产能源,但将成为我公 司未来两、三年的发展规划的考虑因素。
京口工业园区和润州工业园区将逐渐开发成形,将成为机器制造、船舶制造和节能灯等生产基地,但由于企业规模和能源需求都远不如上面所述几个工业园区,故天然气的发展量不会很大。
2、商业用户。由于目前市场柴油紧缺和液化气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许多宾馆、饭店、休闲业厨房炊事和供暖供热都有用天然气取代其它能源的打算和计划,所以预计2008年商业用户申请安装天然气的要求会更强烈,将会大于目前每月商业用户5户的发展速率,预计全年发展安装100户左右,按照平均每户每月使用3万方气计算,全年商业用气约增加300万方。当然由于新发展用户陆续安装使用的原因,预计商业用户在2008年的实际增量约为200万方。此外,将于2009年建成并使用的两家五星级宾馆和两家大型超市或购物中心和北极电信科技楼(燃气中央空调)目前已提出了使用天然气的意向,其时,商业用气的天然气增量也将达到500万方。详见表二。
3、民用户。我市现有人口约130万,其中主城区人口65万,其余均为乡镇人口,所以主城区为民用户主要发展目标。按户均3.5人计,主城区户数就为18万户,目前我公司已发展民用户12万户,故民用户发展还有一定的潜力。今年10月份以来,由于液化气钢瓶价格持续上涨,故不少液化气钢瓶用户纷纷申请安装天然气。当然,对比新开发住宅小区用户,这部分用户地处老城区 旧楼栋或平房,由于早年燃气管道配套安装不到位的原因,很多用户并不具备安装条件,这就给我们的发展工作带来了安装难度,耗时费力,今年我们已陆续解决了一批(约2500户),2008年计划再实施一些老城区的燃气外管配套,逐步消灭燃气外管的空白地带,并带动老城区民用户的发展。此外,镇江市区的房地产业近年来每年以大约200万平米的开发速度新建住宅楼群和别墅,根据历年来发展民用户的实绩和经验,计划从2008年到2010年发展民用户25000户.二、句容市区
句容市为镇江市县级市,距镇江市50公里,城镇人口约为10万人,约合民用户3万户,目前该市燃气格局为空混和液化气两种,建有空混厂一座,民用户中已有近4000户使用了管道空混气,由华燊公司负责经营,其余用户使用钢瓶液化气,均为零散用户。从燃气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自2007年起,我公司已与句容方面商定,由我公司投资建设镇句高压管线,并建设高中压调压站等设施,将天然气引入句容市,以发展当地的民用户和工业、商业用户和沿途的一些工业用户。目前该工程正在实施过程之中,计划于2008年竣工。
句容境内,有几家工业企业,如水泥厂、陶瓷洁具等。经调查,考虑到能源成本,目前已投产的京扬水泥厂仍愿意使用原煤作为工业燃料,计划新建的北固水泥厂从环保和产品质量的角度出发,同意考虑将天然气作为工业燃料;陶瓷洁具厂也提出了用 气意向。两家年用气量总计为1000万立方。句容市内一些中小型企业,如自行车配件厂、电子产品加工厂等,虽有意使用天然气作为工业能源,但由于厂规模小,工业用户的市场前景并不很乐观。加上15000户的民用户发展和部分商业用户,经测算,预计天然气2008年引入句容后,2009年起该市天然气需求量将可能达到1200万方左右。
三、CNG汽车加气
车用天然气加气是发展燃气事业、带动燃气销售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我市共有出租车1254辆,使用汽油的公交车辆600辆,如果实现车辆行驶“油改气”后,按每辆出租车每年使用40*350=14000立方天然气计算,按每辆公交车每年使用70*320=22400立方天然气计算,我市现有公交和出租的用气量最高将达到2500万方。约占我公司目前天然气年销售总量的20%。为此,公司积极计划推行“油改气”项目并付诸实施,目前已成立CNG加气项目推进小组,并与市政公用事业局、公交公司达成意见,作项目的前期推进工作。
与汽油车比较,CNG汽车具有运营成本低、热能利用率高和减少废气排放等优点,通过两种能源的性价比的比较,车辆能源费用将会减少1/3, 同时车辆改装费用也可望在5个月期间收回,且由于CNG的环保效应,也会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所以此项目建成后,必将带动我市公交车辆和出租营运车辆的油改气的展开。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市的出租营运车辆自2009年起 大部分进入更新换代阶段,其时或采用油气两用车,或对旧车进行改装使用CNG加气,均可实现汽车加气,从而带动我市的CNG的销售。
近三年我公司的CNG加气项目计划建设一座加气母站,三至五座子站或标准站,并对改装后的CNG汽车加气。考虑到车辆改装周期和分批进行的特点,预计2009年改装公交车100辆、出租车200辆,预计将新增CNG加气销售500万方,2010年再改装公交车200辆、出租车200辆,预计CNG加气销售1200万方。
四、新增气量统计汇总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和分析,我公司2008年天然气销售增量将达到3420万立方米,含工业用户、商业用户、和民用户发展后的天然气用气增量;2009年天然气销售增量将达到2600万立方米,含工业用户、商业用户、CNG汽车加气和民用户发展后的用气增量;2010年天然气销售增量达到9620万立方米,含工业用户、商业用户、CNG汽车加气和民用户发展后的用气增量。详见表三。
镇江华润燃气有限公司
二OO七年十二月
2.地区调研报告 篇二
一、现状与成就
㈠甘肃省玉米制种产业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可或缺
甘肃省玉米制种业起步于1975年,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已成为甘肃省产业基础较好、产业链条较长以及农户、企业和销售业关联度较强的高效产业之一, 河西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 在占我国粮食产业第二位的玉米生产中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2012年全省玉米制种面积151万亩, 产种量6.98亿千克, 占全国玉米用种量的60%左右, 为全国种业的三大核心基地之一。2012年全国大田玉米种植面积5.24亿亩, 其中3.14亿亩的种子是甘肃省生产的, 按平均亩产700千克、良种增产率15%计, 年增产玉米329.7亿千克, 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92.4亿元。在我国玉米生产中, 甘肃省玉米制种业的优势、作用和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
㈡玉米制种产业对河西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畜牧业发展作用不可替代全
全省玉米制种农户达39万户, 制种业年增收超过35亿元。2012年张掖市农民人均玉米制种纯收入达1500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 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以上,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玉米制种业的发展催生了一批如敦煌种业等经济、技术实力强劲的种业公司, 对促进河西地区农民的就业以及物流、包装等服务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吸引了美国先锋、孟山都、瑞士先正达、法国利马格兰等一批世界种业巨头和登海种业、奥瑞金、德农等一批国内知名种业公司落户河西制种基地, 大型种业公司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河西制种产业的现代化生产水平, 延长了产业链条, 从而使河西地区成为国内实力最强的制种基地之一, 玉米制种业对促进河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
㈢河西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模式对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标杆作用不可替代
河西地区制种产业, 通过多年的探索, 基本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制种产业化经营模式, 通过土地流转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 建立了相对集中、长期稳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现代化玉米制种基地, 基地内的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显著提高, 农民对新型合作经济、集体经济的凝聚力、向心力显著增强。河西玉米制种业的发展对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河西地区在甘肃省的农村土地流转、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集体经济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等方面都走在了全省前列, 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更是全省领先,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模式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可以说, 河西玉米种业的发展对河西地区的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发挥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可替代。
二、问题与成因
近年来, 河西地区玉米制种业在发展的同时, 又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制种规模萎缩、种业企业的基地转移、增量投资外泄等, 严重影响了河西制种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全省玉米制种面积从2006年的180万亩, 下降至2013年的143万亩。河西各市玉米制种面积除张掖市基本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外, 酒泉、武威、金昌等市的玉米制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减。武威市玉米制种面积从2006年的45万亩下降到2013年的20万亩;永昌县2010年有30多万亩, 但在2013年已不足10万亩。制种面积萎缩的同时, 近几年许多种业公司将基地转移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区。新疆玉米制种起步虽晚, 但近年来发展迅猛, 2012年已突破100万亩, 有赶超甘肃的势头。甘肃省玉米制种产业规模缩减, 除了甘肃省对玉米制种产业发展规模实行主动调控的因素外, 深层次的矛盾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㈠玉米制种收益相对下降, 制种农户的积极性降低
目前, 玉米制种的效益几乎和种植大田相差无几, 玉米制种田在田间管理等方面要求精细, 抽雄、收获等环节全靠人工作业, 在人工费不断上涨的情况下, 制种玉米的比较优势急减。武威和金昌市制种公司对制种田的最低保证金是2100元/亩~2400元/亩, 而大田种植玉米的亩效益可达1800元/亩~2100元/亩, 如果扣除多用的人工费, 制种田的效益和大田种植玉米相差无几。随着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 制种玉米的优势锐减, 农民种植制种田的积极性下降。如种植洋葱年效益可达8000元/亩~10000元/亩, 种植枸杞年效益可达8000元/亩以上, 番茄或瓜类制种田的效益高达10000元/亩以上, 相当于制种玉米田的四五倍, 由此诱发产业更替或转移。
㈡玉米制种产能过剩, 被迫压缩制种规模
由于历年全国玉米制种面积过大, 生产总量过剩, 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据全国农技中心2013年全国农作物种子产需形势分析, 预计2014年全国将剩余玉米种子13亿千克左右, 估计历年库存积压的玉米种子量逾越15亿千克, 可供全国一年使用。另外, 随着种业技术的进步, 种子质量不断提高, 现在普遍推行精量播种技术, 从每穴用种子两三粒变为每穴1粒, 用种量节约50%以上, 使得用种总量相应减少。
㈢制种企业效益下滑, 增量投资外溢
特别是省内玉米制种企业绝大多数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及专门的科研育种机构和育种人员, 仅为玉米主产区代繁代制种子, 玉米种子的效益主要外溢给玉米主产区的种子经销商。据笔者调查, 农民繁育的玉米种子价格4.6元/千克~5.0元/千克, 制种企业销售价为4.8元/千克~5.2元/千克, 而玉米主产区种子经销商售出价为10元/千克~16元/千克。甘肃省每年繁育的6亿多千克玉米种子, 其中69亿~110亿元的效益流入下游的玉米主产区种子销售企业, 而甘肃省的数百家制种企业和几十万制种农户的收益仅有33.1亿元~35.9亿元, 只为下游的1/3, 对此, 制种企业自嘲是为玉米主产区“打工”。目前制种企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如果一年不制种, 既失去了合作的农户, 又丢掉了下游的种子销售商, 只有采取压缩规模的方式维持现状, 或直接将增量投资转向新疆等地价便宜、机械化程度高且管理成本低的地区。
㈣种业基础建设滞后, 产业竞争能力不强
玉米制种产业涉及面宽, 既有管理、政策、技术层面的, 也有基地、装备、市场层面的, 其中许多方面是制种企业和农户自身难于解决的。张掖市的甘州、临泽、高台3县 (区) 虽已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玉米种子基地, 但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资金扶持, 基地与“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四化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制种基地内地块小、平整度差、田间道路狭窄、节水设施不配套、大中型机械不能作业, 影响玉米种业技术升级;省内制种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 在全国能叫响的玉米品种仅有“吉祥1号”等不多几个, 只能走“代繁代育”之路;种子监管和服务手段落后, 玉米主产县 (区) 的种子管理人员偏少。张掖全市县级种子管理人数平均为8.5人, 较全省平均16.3人少47.9%, 种子质量检测的核心设备也几乎空白, 与种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基地内无证经销、挂靠生产、套购种子、抢撬基地、品种侵权等不法现象时有发生, 给制种农户和制种企业造成巨大伤害, 影响了种业的健康发展。
㈤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 产业发展缺乏后劲
在对玉米制种产业的扶持方面, 并未体现出对重点产业的优惠政策。目前对玉米制种农户是按粮补补贴的, 每亩10元的补贴对生产成本远高于一般粮食生产的玉米制种业来说激励作用很小。在调研过程中, 很多制种企业认为, 甘肃的玉米制种业基本上是依靠企业和种植农户不懈投资培育起来的, 政府投资较少, 企业很少得到政府的优惠, 能感悟到的仅是精神方面的支持。有的制种企业反映地方政府只重视政府主导的产业, 在资金信贷方面也偏重政府主导的产业, 时下制种企业收购玉米种子的资金紧缺, 如果得不到贷款支持而导致资金链断裂, 将对玉米制种业造成新的伤害。
三、建议
玉米制种产业不同于一般的农业产业, 应将玉米制种业定位成等同于化肥、农药和地膜一样的特殊“生产资料”产业。建议省政府向农业部提出建议, 在国家层面上将甘肃省的玉米制种业纳入国家粮食安全体系。要设立“良种基地建设专项资金”, 使玉米制种业享受和化肥、农药、地膜生产工业同样的产业政策, 制定实实在在的扶持措施, 确保甘肃省玉米制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鉴于制种农户和企业利润不断下滑的实际, 建议主管部门研究建立有别于粮食补贴的玉米制种财政补贴政策。玉米良种的增产效益普遍在15%以上, 对玉米制种生产的补贴应高于国家对粮食生产补贴10元/亩的标准, 同时应设立玉米制种专项补贴, 标准至少等同于马铃薯种业的补贴标准;建议将制种企业用于种子烘干的电价、用于种子加工的机械设备纳入到农业用电和农业机械补助的范畴。
建议省上设立“玉米育种专项”, 激励制种企业和科研单位积极开展玉米良种的培育工作, 尽快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品种, 改变代繁代育、效益外流、为人打工的窘状, 逐步使玉米制种产业的效益向产业链前端转移, 维持制种农户、制种企业和销售企业的利益相对平衡。同时继续加强监管力度和宏观调控, 维护种业秩序, 稳定制种规模, 保持良好的种业生态。
3.地区调研报告 篇三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在全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塔城地区风力发电产业所享受的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产业效益、存在困难及出路,期望给塔城地区风电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关键词】塔城;风电产业;效益分析;调研
近年来,全球石油、煤炭等石化能源的资源压力加剧,新能源产业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发展前景广阔。《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光伏装机达1亿千瓦左右。
一、“五大关键词”表明风电“风头正劲”
1.“背后推手”:发展风电不仅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时,国家能源局不仅将地方风电消纳情况纳入地方政府风电管理考核。
2.“一亿千瓦”: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29亿千瓦,正式标志着我国提前完成风电“十二五”并网装机一亿千瓦的规划。
3.“弃风限电”:全国弃风限电形势进一步恶化,并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字显示,2015年,全年弃风电量339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13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15%。
4.“电价下调”:2015年12月24日正式发布《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决定适当降低新建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
5.“海上风电卡壳”:在陆上风电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时,海上风电最终也没能完成《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既定任务。按照规划,到2015年底,我国将建成500万千瓦海上风电,但实际上,只完成了1/10左右。
鉴于以上情况,国家针对风电产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给风电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风电企业税收政策及效益分析
1.国家对风电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
根据国家对新能源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的扶持,风电企业执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增值税和所得税:
(1)增值税税收优惠方面:电力销售收入增值税税率为17%,根据《关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6号),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其销售收入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优惠政策。
(2)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方面:新疆的风电企业执行以下优惠政策:享受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风电企业同时享受 “三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
2.风电企业经营期间税收情况
按一期4.95万千瓦项目为例:
(1)增值税:风电企业建设期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享受抵扣政策资产约38000万元,占总投资的95%,增值税进项税抵扣额约6400万元,按企业目前发电量计算,年销项税额1200万元,则年抵扣增值税(进项税)1200万元,抵扣期约为6年。抵扣期结束后,按年均应缴增值税1200万元计算,即征即退50%实际每年减免600万元。同时,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分别按应缴增值税税额的5%、3%、2%计征。
(2)企业所得税:按一期4.95万千瓦项目平均年利润3000万元计算,3年免征期间企业每年减免750万元;3年减半征收期间按7.5%征收,企业每年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225万元,减免525万元。“三免三减半”政策到期后减按15%税率征收,每年缴纳企业所得税450万元,每年减免300万元。
3.风电项目效益分析
由于风电企业运营的特殊性,一期风电项目在正常发电情况下,所需人员在10人左右,管理费用相对较低,企业运营成本主要为设备折旧,约占运营成本的75%。费用低、又同时享受多项产业优惠政策,风电企业在经营初期投资收益非常可观。
但从长远看,风电企业的效益将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风力发电企业投产后,前几年主要的成本费用是设备折旧费和财务费用,但是随着项目运行时间的增长,设备材料费和维修费会逐渐增加。由于对风电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享受时限较长,待企业优惠期满、按正常税率缴纳所得税时,企业的效益比投产初期有所下降,税收贡献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为此,还应在投资初期最大限度地解决“弃风”问题,在其收益较高时期,使得风电企业利润、税收实现最大化。
三、塔城地区风电产业基本概况及存在问题
1.基本概况
(1)塔城地区处于中纬度欧亚大陆腹地,尤其是北四县常年多风。风能资源丰富区主要分布在加依尔山、巴尔鲁克山之间的塔额盆地及玛依塔斯地区,年平均风速在5.9m/s以上,部分地区大于7.9m/s,年平均风能密度达742w/m2。塔城地区有效风速出现频率较高,且风力资源具有分布范围广、平均风速高、空气清洁度高、稳定性较好等特点。
(2)2015年,塔城地区并网装机容量达到61万千瓦时,按照2014年塔城地区风电发电设备平均利用2400小时计算,塔城地区满负荷上网电量应达到146.4亿千瓦时,实际上网电量102.5亿千瓦时,弃风43.9亿千瓦时,弃风率为29%。按照目前执行的上网电价0.58元/千瓦时和行业税负测算,塔城地区风电企业减少利润25.5亿元。
2.存在主要问题
(1)风电场的限电、窝电现象没有消除。近年来,新疆风电开发过于集中,受现有电网网架送出能力影响,风电被限输出。加之新疆地处北方,系统峰谷差较大、系统调峰能力有限,风电在电网低谷时段参与系统调峰。由于局部地区电源相对于用电负荷严重过剩,即使在电网负荷高峰时段,风电仍无法全部消纳。
(2)配套电网建设速度滞后于风力电站建设速度。塔城地区辖区内2013年度以前基本全部为火力发电,电源结构单一,调峰手段有限。风力电站接入电网后,由于风力发电固有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在风电规模占电网负荷比例超过15%后,电网的可靠性会降低,目前的配套电网已经不能满足大规模风电接入,已经成为风电并网的制约因素。
(3)风电政策和冬季供暖等因素限制风电企业发展。受经济放缓因素影响,企业用电量大幅下降,而发电装机容量在逐渐增加,也相应导致风电的减少。塔城地区冬季寒冷、无霜期较长,为确保冬季供热稳定,进入供暖期后对热电联产电厂采取了优先和满负荷发电的措施,而冬季又是风电企业的发电高峰期,对风电企业的限电比较普遍,未达到“捕风捉银”的效果。
四、促进塔城地区风电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完善配套电网建设。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做到风电场和电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风电接入电网距离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一、二百公里以上,不但需要加大500千伏主网架的投资,而且需要进一步加强电网结构的改造。电网建设要与风电场建设同步,甚至是先于风电场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弃风限电”。同时增加风电入网配额,减少有效收益的流失。
2.鼓励“以电取暖”增加风电的本地消纳能力。塔城地区冬季取暖时间长,目前主要是采取燃煤取暖方式,在取暖方面存在即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转变取暖方式,鼓励“以电取暖”可减少资源的浪费,增加风电的本地消纳,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4.民族地区贫困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四
——xx乡关于开展民族地区贫困现状的调研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脚点也在农村,搞好农村工作,关键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没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小康,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小康,更谈不上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少数民族落后地区认识贫困、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富裕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寨,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状况进行了调研。一、基本情况
xx乡位于xx县西部,距xx县政府驻地34公里,东邻堕却乡,西与水城县红岩乡接壤,北靠堕却乡郎节坝,南与中寨乡接壤,坐标位置为:105°13′18″—105°16′25″,北纬26°13′22″—26°16′58″。xx乡是一个彝族、仡佬族、布依族、苗族等多种少数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全乡有7个行政村,112个村民组,农户2962户,总人口12510人,少数褡迦丝?spanlang=en-us%26gt;702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6.2%。其中:彝族人口3891人,占总人口的31.1%,仡佬族人口1387人,占总人口的11.1%,布依族人口1013人,占总人口的8.1%,苗族人口738人,占总人口的5.9%。二、贫困现状
全乡2962户农户中,有贫困户569户,贫困人口2232人,贫困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17.8%。其中:绝对贫困户237户,739人;低收入人口332户,1493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1068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5.2%。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工作,按照《民族乡工作条例》,争取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工作,始终把少数民族的扶贫开发作为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大多数贫困民族村、民族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正在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还处于贫困和相对贫困状态。主要表现在:一是集体经济薄弱,债务负担沉重。全区7个村,经2007年乡村债务清理,村级债务达103.7886万元。主要是通过农发行、信用联社贷款,全部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如道路硬化建设、中小学校、村级多功能活动室等的修建。村级无集体经济积累,且普遍受到沉重债务的困扰,有的村多年来都是“空壳村”,村级无钱办事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xx乡地处高原地带,全乡辖区内沟壑纵横,呈“三大冲,六面坡”的地形特征,全乡30°以上的陡坡耕地占全乡耕面积的80%以上。石漠化严重,全乡地域面积5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有10905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土壤构成以沙壤土为主,还分布有粘土、黄壤土等,土壤呈偏酸性。全乡土地无法实现机耕,还处于传统的种植模式下,广种薄收,离现代农业的差距甚远。由于农业基础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遇旱遇雨成灾,群众反贫率高。三是群众生活水平低,持续脱贫及后继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759元,少数民族人均纯收入不足1600元,居都村(仡佬族村)还停留在1000元以下的水平。由此可见,我乡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生活还处于低水平状态,有相当一部分群众长期靠吃政府救济,村级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同时,持续稳定脱贫还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尽管有一部分贫困户越过温饱线,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出现再度返贫。特别是2008年春,我乡遭遇几十年一遇的凝冻灾害,受灾人口就达12400人,农业经济损失达5974.28万元,实施灾后重建还将长期进行。因此,增强持续稳定脱贫及后继发展能力是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当务之急,也是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三、贫困原因分析
一是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贫困群体中,有相当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仍处于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中,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在体现价值观念的道德、伦理、义利、贫富、得失等方面,仍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和小农意识,且根深蒂因。其表现为: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管理仍存在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现象;不能积极挖掘自身潜能,因地制宜改造农田,而是老守田园,得过且过;不积极寻找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而是怕字当头,投入怕赔本,外出打工怕不给钱,没有发展的意识和冲动,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有些人在十分困难的经济条件下还热衷于吃喝玩耍,婚丧嫁娶讲排场、摆阔气;人口出生率较高,一般家庭都有2—3个子女,造成家庭经济负担沉重。二是低层文化心理突出。从调查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意识仍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思维模式上,难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的社会文明。如对科学种养殖等现代生产经营技术心存疑虑,很容易满足于现状,缺乏发展斗志,甘愿过清贫生活。更值得注意的是,多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加大扶贫投入以及社会各方面在财力物力上的救济和帮助,在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人坐享其成、得过且过的懒惰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奋发图强、穷则思变的意志和能力。
三是生存环境恶劣。由于地处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我乡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大多具有人少地多、土质较差、基础条件落后、生态环境恶劣等特点。特别是由于沙壤土分布多,气候干旱,降雨量的逐年减少,根本无法满足农作物自然生长的需求。地下水位每年下降,干旱、沙害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大障碍。加之石漠化严重,地质脆弱,灾害频繁发生,少数民族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灾害一旦发生,会给群众带来沉重的打击,在一定时期内将难以恢复。四是历史遗留问题束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在发展过程中,很多遗留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困扰。由于前些年政府为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兴建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农村进户路面硬化、学校、公路等,因缺少资金投入,靠银行贷款补充,导致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出让土地而得不到相应的补偿,一些村级债务得不到及时清理,造成集体经济苍白无力、负债累累,发展受到严重束缚。5.贫困地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五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既是对贫困地区群众的深切关怀,更是对贫困地区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跟上全面建设小康步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纵观全国发展格局,多数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发展水平较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如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些贫困地区要加快发展、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任务更艰巨,作为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贫困地区干部肩上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因此,笔者认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负重克难是贫困地区干部的首要责任。
一、贫困地区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按照“两个大局”的思想,依托东部沿海和东部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条件,率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波浪式、台阶式推进建设的模式,我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大大提高,跻身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以西北五省区与东部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山东和江苏五省人均水平为例,1980西部与沿海的人均国民收入只相差59.3元,到1993年这一差距拉大到972元;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西部与沿海人均GDP相差6264元,到**年差距扩大到26732元。东部及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给边远地区、尤其是西部连片特困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
(一)在全局工作中的分量减轻。实力决定影响力。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的偏远、封闭和落后,贫困地区经济总量弱小及人的素质不高等因素,使得贫困地区对国力的影响甚微;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量的累积增加,在全局中所占额度扩大,更重要的是在区位和政策的双重优势条件下,产生出巨大的资源聚集效应,直接左右着贫困地区资源的调度和利用,导致贫困地区自己想干的事也必须一定程度地依赖发达地区,对全局工作决定性、有影响的作用力降低。
(二)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不足。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来看,主要表现为社会基础结构落后、人的素质较低、社会经济结构传统性强、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以及几者之间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严重束缚着贫困地区的发展,迫切需要有外部力量来打破或弱化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循环链。从市场经济竞争来看,因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劳动力素质低等先天不足,在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和要素自由流动条件下,贫困地区各种稀缺资源会流向经济效益高的发达地区,使本来发展后劲不足的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进一步弱化[2],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能力进一步丧失。
(三)发展背负着跨越与跳跃的包袱。贫困意味着被动,对贫困地区而言这种被动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抢占市场的制高点,不能引领发展的潮流。与此同时,这种被动还体现在:贫困地区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参照目标,那就是发达地区目前的水平。不能达到或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永远就是落后和贫困。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不仅在人均水平、经济总量、生产效率等方面存在差距,而且在包括人口素质、思想观念、教育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进化过程中存在着历史阶段性的差距,要缩小或消除这个差距,不仅需要国家在政策、资金上的倾斜支持,贫困地区还必须自力更生、奋起直追,跨越一些发展阶段,跳过许许多多正常发展的必由环节才能实现。
二、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干部必须负重克难、奋发进取
党的xx大报告提出,到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不是“总体”小康,也不是“平均”小康,而是每个地区都要达到小康水平。而在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还有大批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相当的差距,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因此,贫困地区的干部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担负起本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责任,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一)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克服信心不足,是攻坚克难的前提。首先,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贫困是自然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消除贫困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从救济式到综合开发式的扶贫道路,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使全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约2.5亿。实践证明,贫困是可以战胜的。其次,为了加快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国家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比如教育方面的“两免一补”政策,农业方面的“粮食直补”政策,环境方面的“生态补偿”政策,扶贫方面的“连片开发”、“精准扶贫”和各级党政机关等单位开展的“定点扶贫”等等。这些政策几乎覆盖了农村发展相关的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而且都有相关配套财政投入,政策含金量相当大,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第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小康是全党全国的重要政治任务,是全国各族人民尤其是贫困地区群众的迫切愿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干部责无旁贷。尽管贫困地区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因此,贫困地区的干部,既不能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也不能不知所措,迷茫困惑,而要树立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主动担当贫困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各项任务。
(二)奋发自强,提高素质。要带领人民必须有相应的能力和素质。相比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多数贫困地区地处偏远,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信息相对闭塞,感受外界变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严重滞后,客观上导致了贫困地区干部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创新工作能力较弱,加之经济结构传统性强,自然经济色彩浓厚,贫困地区干部商品经济意识不强,领导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足。这与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更不能满足跨越式、跳跃式发展任务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贫困地区干部只有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锻炼的重要平台,把群众的脱贫致富作为己任,在实践中锻造意志、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奋发进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胜任新的历史使命。要善于学习借鉴,增强创新工作能力。贫困地区具有很多共性特征,但各地的实际情况又各有不同,在执行上级政策时,不能满足于照搬照抄,要在吃透政策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提高执行政策的创造性、灵活性和实效性。要勇于解放思想,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因循守旧,便难有突破。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地区干部既不能安于现状、畏首不前,更不能无所适从、自甘落后,而要牢固树立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自觉运用市场经营理念来厘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运用市场规律来指导生产、发展生产。
(三)实抓实干,开拓奋进。艰巨的任务,只有靠良好的作风和科学的方法才能完成。贫困地区发展滞后、条件艰苦,带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需要广大干部有过硬的工作作风。这就要求贫困地区干部一定要保持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带着浓厚感情,察民情、问民需、解民忧,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理,全心全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善于落实,切实担负起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重大责任,把落实好各项扶贫政策措施摆在突出位置,结合群众自身条件和发展愿望,帮助他们定路子、找项目,科学制定实施方案、计划,并全过程跟踪管理,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要注重工作统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各方面的关系,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同时,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向群众学习,总结推广有效的工作方法,把群众组织和调动起来,让群众在改变贫困面貌中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三、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贫困地区干部的素质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提高贫困地区干部的素质,建设一支好的干部队伍,不仅是干部自身成长与发挥作用的需要,更是贫困地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对切实加快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理论水平。在干部中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知识教育,尤其是加强对关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论述的学习。通过以会代训、短期学习班、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有关知识,教育引导干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发展阶段、发展动力,消除贫困地区干部各种陈旧思想观念,增强他们的基本理论素养和勤勉敬业意识,鼓励他们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培养锻炼,提高业务能力。针对贫困地区干部思路不宽、市场经济意识不足、文化知识不高等问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一是上派挂职学习。从基层选派一定数量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到上级党政部门或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挂职学习,通过边干边学,促进他们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更新观念,积累经验,经过一定时期的工作实践后再回到本地工作。二是下派挂职锻炼。从党政机关选派一定数量年轻的后备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让他们熟悉基层工作,尤其是农村工作情况,增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三是开展教育培训。坚持每年安排一定数量基层经验丰富的干部到各级党校和各类干部学校,通过轮训、培训等形式进行培养教育,系统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增强贫困地区干部领导经济发展能力。同时,可适当有计划地组织干部到先进发达的地区进行调查研究,考察学习,以开阔视野、学习经验,变他人经验为己所用。
6.地区调研报告 篇六
一、调研背景:
2010年国内纺织行业复苏强劲,订单旺盛,带动棉花价格一路上涨,目前已经运行至18000元之上的历史高位,涉棉企业和市场人士对棉花后市价格走势均感扑朔迷离,市场分歧不断加大。2010—2011新棉即将上市采摘,纺织企业、扎花企业以及普通棉农都对新棉上市价格极为关注,迫切需要了解国内及世界棉花的种植面积、生产状况及其产量等基本数据。新疆是中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棉花单产连续16年位居全国之首,所以对新疆棉花实地考察调研十分及时和必要。
二、组织单位:中储棉花信息中心
三、参加单位:国内及香港地区80多家纺织企业、棉花企业、期货公司代表共120多人。
四、考察路线:石河子——库尔勒——阿克苏——乌鲁木齐
五、数据取样:
农一师、农八师万亩棉花基地,新疆地方棉花基地,阿瓦提长绒棉生产基地,乌鲁木齐彩棉基地,阿克苏5家大型轧花厂,6万锭纺织企业2家
六、考察第一站:石河子
9月23日考察团到达石河子,参观考察了新疆建设兵团农八师的万亩棉花基地,当地团部负责人做了现场报告。农八师包括石河子地区的棉花品种以矮株高产棉为主,种植密度很高,因而单产量很大,每亩棉花株数为15000株左右,较内地3、4千株高出很多倍,每株平均结桃6只,每亩单产籽棉量可达850—900市斤,几乎比内地棉高出一倍。石河子是新疆有名的军垦新城,也是农八师驻地,兵团棉花产量占石河子总产量的绝大多数,今年受前期水灾影响,统计受灾面积为10000亩,占总植棉面积的近5%,但今年春季无灾,今年4月中下旬开始播种,比往年滴水期迟5天(新疆棉用滴灌方式,以开始滴水灌溉为准),棉花生长后期天气条件很好,收获期每亩棉株数量比往年要多900株,单产较去年有所增加,基本弥补了植棉面积的减少,如果近期不出现大的灾害性天气的话,整个农八师棉花产量可以维持在去年80万吨籽棉的水平。整个石河子地区植棉面积大概为200万亩,其中一半为机采棉,另一半为人工手采,预计今年的棉花总产量大概与去年持平,可能略有减少。石河子正大力发展纺织工业,准备打造成中亚地区的纺织和贸易基地,预计3—5年后当地棉花产量仅能满足当地纺织企业使用。
七、考察第二站:阿克苏
8月25日考察团到达阿克苏。阿克苏是新疆重要的产棉地区,也是农一师的驻地。农一师今年播种棉花180万亩,前期受水灾影响,过水面积为20000亩,预计今年棉花产量为30万吨,比去年减少10%左右,受天气影响,今年新棉上市日期要推迟10天左右,大概在9月下旬开始采摘。阿克苏市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南麓,与三国接壤,边境线漫长,因而棉花出疆难的问题更为突出。据当地分管市长介绍,今后阿克苏要大力发展纺织行业,争取棉花就地加工和深加工,一是发展当地纺织工业,而是缓解皮棉出疆难的障碍。29日参观考察了当地几家大的轧花企业,平均每家每年可产皮棉为30000吨以上,这对于内地很多中小棉
花企业是很难想象的。在到阿瓦提的路上分布着大大小小近百家轧花企业,其中大多数都是内地老板来新疆投资收购的。据农一师领导介绍,兵团棉花今年不会向外销售,兵团的轧花企业也不会承包或专卖给地方资金经营。据了解现在内地资金到新疆参与棉花收购和生产都是与当地地方企业合作,方式主要有两条:一是直接在当地投资盖厂或收购当地棉花企业;二是与当地企业合作,承包租赁一个厂或一条生产线,或让当地企业代为加工。所有的收购资金都是自己筹建,很难得到农发行的贷款支持。随着内地资金越来越多地入疆收购,新疆的棉花资源也面临着僧多粥少的问题,轧花企业的整体利润率也在不断下降,几年前年利润翻番的神话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地发改委领导也提醒内地资金入疆收购加工棉花需综合考虑,谨慎从事。
八、考察第三站:乌鲁木齐
8月27日考察团抵达乌鲁木齐。自治区发改委和建设兵团相关领导出席了座谈会并做了重要介绍。09—10整个新疆棉花产量为330万吨,新疆建设兵团共种植棉花732万亩,同比减少112万亩,产量为131万吨,已经全部销售完毕。2010—2011播种棉花面积701万亩,受南疆洪水影响,今年整个兵团棉花产量减产,但仍能保持在110万吨以上。兵团现有纺织厂35家,共有纱锭225万锭,今后的棉花资源以确保兵团及新疆的纺织企业用棉再往内地销售。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今年的棉花收购兵团已经专门发文,一律禁止各个团场自行销售籽棉,必须严格执行之前与兵团统一签订的收购订单,由兵团统一销售,并与各级兵团领导的工资和奖金挂钩。
调研结果分析:
一、新疆棉的产量有所下降
受前期洪水灾害影响,受灾面积为新疆植棉面积的5%左右,但棉花生长后期天气状况很好,每亩单产有所提高,整体新疆棉产量与去年持平,预计减少5%左右;
二、植棉面积将保持持续减少局面
考察期间自治区及兵团领导表态新疆的植棉面积只会减少不会增加,主要原因有如下三点:
1.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指导,今后新疆会逐步增加经济价值高的瓜果类作物种植面积,逐步减少经济价值相当较低的棉花种植面积;
2.大力发展整个新疆的生态建设,很多地区建立了“退耕还林”的生态保护计划并已经开始实施,整个新疆地区的农业及牧业用地将会逐步减少;
3.在一些不太适应棉花种植和单产较低的区域,现在大概的标准是棉花每亩单产低于500市斤的棉田,今后将逐步淘汰棉花种植,改种别的高产作物。
三、今后出疆棉花将保持持续减少的局面
1.新疆棉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将会逐步减少;
2.新疆正大力发展纺织工业,努力打造中亚的纺织生产和贸易中心城市,当地纺织企业对新疆棉的需求越来越大,地方政府也是以保障本土企业的棉花原料需求为主,必然导致新疆棉的出疆数量会越来越少;
四、新的新疆籽棉收购价格将会高位运行
1.纺织行业需求强劲,带动籽棉收购价格没有下行的空间;
2.目前期货和现货市场价格屡创新高,棉农的销售价格预期不断升高;
3.已有收购企业开出了4.2元每市斤的订单收购价格
7.地区调研报告 篇七
9月3日上午,正值抗战胜利纪念日,闽粤赣三省交界之地——寻乌县项山乡福中村,村民家家户户都在收看阅兵典礼。村民潘昌明对前来调研的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同志说:“感谢省纪委周泽民书记的关心, 请转告他,现在我们村看电视、打手机都不成问题了!”
事情还得从一篇调研报告说起。
2月中旬,江西省纪委书记周泽民在寻乌县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时,对该县的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关于寻乌县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其中说:“项山乡福中村,因投资成本高,受益人口少,江西的移动、电信、联通等通讯信号未覆盖该村,只能使用福建的通讯信号,就是与本县联系也必须支付长途费用……全县类似使用外省通讯信号的有8个行政村; 有68个行政村未通有线电视,收看电视只能用‘小锅头’,能收看到周边省、 县的电视节目,看不到赣州、寻乌新闻……”
调研报告交给省扶贫和移民办后, 办党组决定,由纪检组负责与相关部门协调,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力争解决寻乌群众看电视难、打手机难这 “两难”问题。
“终于能在家里看到这么多中央台节目了!”
省扶贫和移民办纪检组与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高度重视,明确专人负责。两部门对寻乌县边远地区群众“两难”问题作了进一步调研。了解到, 全县173个行政村尚有68个行政村、 2万多户农村群众未开通有线电视,部分群众靠自购的“山寨”卫星接收设施(俗称“山寨锅”)收看电视节目, 信号不稳定,不清晰,节目频道不多, 尤其是接收不到赣州市与寻乌县的电视台节目。由于地偏路远,居民分散, 架设广电光缆投资成本大,维护费用高,靠安装有线电视解决看电视难问题,筹资难度大。
江西省纪委书记周泽民(右一)与县乡干部谈寻乌发展
6月10日,省扶贫和移民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有关人员在寻乌县召开现场办公会,寻乌县委县政府领导、 省市县三级扶贫、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共同研究,形成了分步实施的方案。首先,在寻乌县启动实施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 为边远地区群众安装规范统一的“户户通”卫星设备,先解决收看卫视节目、收听广播节目的问题。第二步, 恢复寻乌县已关闭多年的广播电视发射台,解决收看当地电视台节目的问题。
方案定夺后,各级各部门分头行动。省市县广电部门通过政府招标采购了一批“户户通”设备于7月底到货。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积极筹集中央和省有关项目资金,为寻乌县广播电视发射台添置无线数字电视发射机等设备。县委县政府积极想办法,统筹了130万元资金维修通向该发射塔的山间道路。县委宣传部则配合做好政策宣传,县广电局走村入户开展调查统计与宣传动员。省扶贫和移民办纪检组紧紧跟踪,每月调度各方面情况, 及时通气。
6月17日,周泽民书记专门听取了省扶贫和移民办负责人关于协调解决寻乌县“两难”问题的情况汇报。 周泽民指示,有关部门要继续发扬这种团结协作精神、实干真干作风,落实“三严三实”的要求,带着感情为贫困地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曾经对革命作出重大奉献与牺牲的赣南苏区群众创造福祉,同时通过“户户通” 工程不断壮大和巩固我党的思想文化工作阵地。就寻乌县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他特别强调:第一、时间进度上要加快,力争8月底为最偏僻地方的群众先期安装开通一批“户户通”,让群众能通过卫视看到阅兵典礼,感受到全国和全省纪念抗战胜利的氛围。第二批“户户通”争取在春节前全部开通。第二,要做好群众的调查和政策宣传工作。向用户收取 “户户通”设备的部分费用时,要向群众解释清楚,征得群众同意,千万不能给群众造成负担,或一片好心却办了群众不开心不乐意的事。“户户通”卫视与有线电视在费用上、收视效果上的区别,也要向群众宣传好、解释好。
经过摸底,寻乌县第一批自愿安装“户户通”的群众共有9000多户。 至8月底,已安装并开通4800多户。 项山乡福中村共有53户安装了“户户通”设备,现在能收看收听到中央及省市共58套电视节目和44套广播。 村民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家中能收看到这么多频道的节目,尤其是中央一套这么清晰,村民劳动回家第一件事便是打开中央台。
“户户通”设备每套365元,由中央、省两级财政各补助100元,市县两级共同承担100元,村民每户承担65元。一次性收取设备费后,不再产生收视费用。刚开始有的村民不相信有这么便宜的好事,持观望态度。 村干部带头安装。看到实际效果后, 之前没有报名的村民纷纷催促广电部门尽快来实施。
“上山种脐橙也能打手机了!”
多年来,寻乌县边远山区有8个行政村、69个村小组、约7900人打手机使用的是福建、广东等邻省的移动漫游信号,在本地打手机也需缴纳长途漫游费用,这一直是困扰当地村民的一件烦心事。
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周泽民书记通过省扶贫和移民办负责人传达了有关要求。一要因地施策,既要量力而行,也要尽力而为。新建通讯信号基站涉及到资金投入,涉及到征地, 涉及到群众的意愿以及对两地信号的取舍,情况比较复杂,首先要做好群众宣传工作,把好事办好。第二,尽最大努力协调邻省,取消交界地群众的移动通讯漫游资费。与邻省的协调是解决问题的最便捷最实惠的途径, 也是惠及省际交界地双方群众的好办法,一定要努力去做这个工作,省与省互相支持配合,大家共同为革命老区作贡献。第三,这项工作要放大来做。与我省毗邻的省份多,涉及面广, 要全面展开,争取全省各地边界地区能一揽子同时解决。
全省通信部门和寻乌县积极贯彻周泽民书记的指示。经过协调,省、市、 县移动通讯公司加大对寻乌县的资金投入和资源倾斜,针对部分行政村虽有移动信号但信号弱的情况,新建6个基站,以覆盖边远山区的8个行政村村委所在地。目前,项山乡福中村、 聪坑村的2个新建基站已完工并投入使用。
9月3日,在福中村,省扶贫和移民办纪检组的同志用移动公司的信号检测仪器当场测试,显示出是寻乌本地信号,并且信号很强。再用自己手机打电话,通话正常。问开日杂店的村民赖志径:“你的手机是哪个公司的?”赖志径说:“我以前用的是电信公司的手机。我们村过去只有电信公司的手机信号。现在移动公司安装了基站,又上了一个移动号。” 又问,信号怎么样?赖志径答:“在家里信号很强。到这边山上种脐橙也能打手机了!就是到那边山上做事信号还不太好。”
县移动公司负责人说,那边山上将要增建一个基站,已经选址,10月底基站就能建成,到时候你们在山上干活,随时都能打手机。
8.地区调研报告 篇八
中部土地流转困境成因
目前已有的研究发现,经济环境、地形条件、政策引导效果等因素在土地流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现有文献分析来看,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流转实施效果明显优于内陆地区。此次我们调研的江西省赣州市位于我国中部山地丘陵地区,是中部地区的劳动力输出大省。赣州地区特殊的山地丘陵地形和特殊的产业结构使得土地流转在该地区具有异于东部地区的特色。为了更确切地了解是哪些因素在赣州地区土地流转实施过程中影响了该地区土地流转的开展,我们将从目前土地流转比较成功的模式中挑选出对土地流转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将其纳入赣州地区土地流转的调查中,从中分析出为什么相同的因素在东部地区促进了土地流转的开展而在赣州山地丘陵地区却失去了效用。
(一)思想意识约束
调查问卷所统计的数据显示,当地农民的平均教育水平为初中一年级,与东南沿海平原地区相比略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的意识相对保守,更多认同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强,不愿、不敢放弃和转包土地。另外,农民的思想意识上存在误区,有相当多的农民把“流转”与“失地”等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土地的流转进行。
在走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乡镇干部特别是村级干部对农户土地流转不够了解,不够重视,很少直接参与这项工作,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与种养大户或农业企业的事情,以至于没有将一些土地流转的政策向群众讲明白,一些促进流转的工作也没有落实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当地土地流转陷入了困境。
(二)流转市场不活跃
农业收益的高低是影响农地流转的直接因素,农民作为独立的经济人,会进行成本收益核算。
对土地需求方而言:只有当土地的规模收益大于租地的成本时,才有对土地的需求。调查数据显示, 由于赣州地区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一方面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仅有1.2亩左右;另一方面耕地的分布非常分散,这两方面共同导致规模经营在当地无法顺利展开。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单纯就耕地流转来讲,土地转入方的市场非常有限。
对土地供给方而言:只有当流转的收益大于自己耕种的收益时,才有将土地流转出去的意愿。将土地流转出去后,农民大多会选择外出打工以提高收益,也就是说转出土地所获得的租金与打工收入的总和要高于自己耕种土地的收益。从当地情况来看:首先,尽管非农就业率比较高,大约为80%。但打工时间和打工收入都不稳定, 这主要是由于全年打工时间只是集中在其中的某几个月份,大多数家庭仍以兼业(既有打工收入也有农业收入)为主。再者,在我们调查的问卷中,土地流转的交易价格为零的比例已接近73%。经调查,土地流转大多是在亲属之间进行,这使得转出方在利益比较时更少地考虑租金收入,取而代之的是人情因素。因此当地土地转出方市场也非常有限。
与赣州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部平原一些地区的土地流转市场非常活跃。拿温州来说,尽管人均耕地面积比较有限,但优质耕地多并且分布非常集中。农业大户可以将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经营,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更为重要的是,温州的小商品经济发展非常成熟,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比例很高,并且全年经营且收入稳定。这就使得打工收入与土地转出收益的和能够远远高于自己经营有限土地的收入,农民更愿意将自己的土流转出去,以提高自己的收益。因此无论是转入方还是转出方市场都非常活跃。
(三)中介机构缺失
一是信息获取渠道狭窄。
获取信息作为进行土地流转的第一步,其准确性、规范性以及时效性必然对整个土地流转能否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既没有专门的中介机构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也没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参与指导的现实,使得当地土地流转的供求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潜在流转的土地不能顺利流转,直接影响了当地土地流转的规模。
笔者调查发现,在36户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中,只有2户对谁要转出土地和谁要转入土地熟悉,仅占总体的5.56%。这意味着,绝大部分农户对于土地流转信息的获取都是偶然的。即使对熟悉土地流转信息的农户而言,信息的获取途径也是非常狭窄的,主要是亲朋好友间的偶然交流,这就使得土地流转的发生也存在有一定的随机性、偶然性。
二是流转合同签订不规范。
经过笔者的调查,36户进行了农地流转的农户均采用口头协议,且没有经过任何中介作证,不规范率竟达100%!
由于当地土地流转中介机构的缺失以及政府服务不到位,土地流转的合同签订过程极不规范,使得土地流转的维护成本偏高。这将从以下两个方面造成当地土地流转的困境:第一,由于合同的不规范,使得土地流转的价格制定极易偏离市场均值,更多被人情操控,也就间接地导致了农民流转土地的收益不高;第二,在缺乏规范合同的情况下,一旦流转双方发生纠纷(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户甚至存在随意中止流转合同的现象),将难以提供一个有效率的解决方案,从而使事后交易成本很高,农民会因此对土地流转存在更多的顾虑。
(四)保障性政策缺失或不到位
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是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原因,现在农民的保障就是土地,农民迫不得已只能视土地为命根子,如果农民具有独立于土地之外的其他社会保障,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就业渠道,则土地大规模流转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作为实施保障性政策的主体——政府而言,应合理制定各种保障性政策,积极宣传、推进保障性政策的实施。这影响到农民土地流转的意愿和积极性。
通过调研数据分析我们了解到,在36户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中有2/3的农户表示没有享受到任何保障性政策,仅有1/3的农户享受了直补政策。
通过对东部平原地区土地流转成功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政府通过给予农民贷款、赠送良种、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并且通过直补,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给予农民经济上的保障使农民真正从土地流转中获益。直补通过直接的经济补贴形式给予农民补偿,使农民得到除因流转土地本身意外的额外收入。农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政策则通过间接将农民土地流转行为与转入土地的大户或企业的经济利益挂钩,将农民的生存保障从直接的依赖土地转向转入土地的经济主体方。
建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决定,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必将带来和需要大批土地的相互流转。为此,笔者根据调查分析,对今后如何推进土地流转、服务现代农业提出如下建议:
(一)广泛宣传《土地承包法》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农村社会保障政策。逐步将农村的生活保障由依靠承包土地转变为依靠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对已形成土地规模流转的区域,优先建立农村低保、社保、医保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优先安排惠农项目,加大投资力度,优先改善其生产和生活条件,切实解决好流转土地后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发展二三产业。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使农民有新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使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后稳得住、能致富。
(三)利用当地的特色农业,如脐橙,来吸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当地土地转入,进行规模化的种植,同时因地制宜引进适合当地的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提高当地农业的经济效益。
(四)建立健全县、乡镇、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在县和乡镇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做好中介、协调、信息发布、合同鉴证、权属变更、档案管理等服务工作;村级主要依托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做好农户思想工作、处理矛盾纠纷、代表农户与承包方签订合同、维护农户利益等工作。同时完善土地流转的各项工作制度,如审查制度、申请登记制度、权属变更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信访接待制度和纠纷调处制度等。规范流转办事程序,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规范流转。制订科学的土地流转价格标准,流转价格坚持实行“实物计价、货币估算”或土地入股的办法,要保证价格的合理性,以维护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
【地区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大兴安岭地区农村文化市场调研报告07-02
苏南地区企业参观考察报告09-07
江淮地区土壤调查实习报告06-16
金山镇地区地质实习报告10-11
和田地区住房公积金年度报告06-25
关于汕头地区企业文化的调查报告11-18
地区代理合同07-14
阳逻地区具体方案06-30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政策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