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个人述职报告(共8篇)
1.第一书记个人述职报告 篇一
2018年村第一书记个人述职报告
——武文斌
我是五原县信访局的一名干部,根据五原县组织部的安排,2017年3月成为银定图镇胜利村第一书记,如何当好五原县第一大村的第一书记呢?我从当好村“两委”班子的引路员、脱贫致富的服务员、农村社会的维稳员、农民群众的勤务员和依法治村的协管员多个方面开展驻村工作。驻村工作开展以来,我迅速进入角色,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的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协助配合村两委开展工作,促进全村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工作做法及成效
1、驻村帮扶抓党建 创新党建促脱贫 当好第一书记,首当其冲是把党建抓在手上,抓出成效,我自开展驻村以来,牢固树立“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工作理念,针对村党建工作薄弱点,积极拓展思路,制定了相应的规划。一是以“党员活动日”为载体,以“两学一做”为内容,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在“学”和“做”上深化拓展,确保“三会一课”等制度落实到位。同时多次组织开展“让支部走近党员心中,让党员走近群众心中”系列活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
2、推进村民微治理 提升村民自治力 针对驻村遇到的很多难题,例如村内组织各类公益活动,没有村民愿意主动出义务工,村民房前屋后脏乱差,大环境卫生工作无法开展,村内水费收缴困难,部分村民争当贫困户、不赡养老人,故意分户将老人抛给政府兜底,面对这些问题,作为第一书记的我和村两委真是“管”也不是,放也不是,针对这种“一管就僵,一放就乱”的农村乱相,我们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因地制宜、自治创新,设立“胜利村微治理红黑榜”,并制定相应的打分措施,把恪守村规民约的列入“红榜”,把失信违法者列入“黑榜”,通过微治理红黑榜逐步扭转村内的不良风气,逐步营造文明乡风、朴实乡风、美丽乡风的氛围,“晒榜”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道德诚信。对关心集体、孝敬父母等典型进行宣扬,对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等行为进行曝光,促进乡风文明。
——环境整治。通过环境卫生“红黑榜”的评比发布,群众主动清洁自家卫生,积极参与全村环境整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脱贫攻坚。对争当贫困户、不赡养老人、故意分户将老人抛给政府兜底等行为进行“黑榜”曝光,解决一些群众“等、靠、要”思想和过度依赖政府的情况,助推了精准脱贫。
通过一年“红黑榜”工作的运行,发挥、调动了村民的主体作用,使得党组织的核心作用逐步强大起来,民心逐渐聚集,社员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民主管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在的胜利村已经成为五原县村民微治理工作示范村。
3、做实微产业 实现真脱贫 脱贫攻坚工作我一直秉承总书记提出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的思想,加强在“一户一策一产业”和家庭微产业差异化发展上下足功夫,通过发展到户家庭微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胜利村家庭微产业的发展理念:坚持因人制宜、坚持长效增收、坚持市场导向、坚持绿色环保。
现在已经成形的家庭微产业典型:
(1)李贵良等3户发展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家庭微产业;
(2)连二女等3户贫困户发展蛋鸡家庭微产业;
(3)邬换等2户发展笤帚制作家庭微产业;
(4)刘林林发展红枣+红枣鸡微产业;
(5)杨海涛发展超市家庭微产业;
(6)赵山岐发展玉米加工微产业;
(7)李叙清发展鸽子家庭微产业;
(8)付和平发展肉驴养殖家庭微产业;
(9)张拴发展养羊+牧羊犬训养家庭微产业
(10)王金鱼等2户发展鱼池+养鹅家庭微产业
4、征集微心愿 点亮微梦想 自村民微治理开展以来,我和村两委将村民的微心愿和村民建议征集结合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通过走访入户和听取村民建议,汇聚各方“微力量”提供微服务,实现了村民需求和党员服务的良性互动。通过村民建议征集和实现微心愿,我们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解决了胜利村八社吃水难问题,为胜利村五社争取到了健身体育器材,解决了胜利村二社道路硬化问题,得到各社社员的一致好评。
5、发挥信访干部本色 当好村内矛盾调解员身为信访干部我深知化解村屯矛盾对于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性,在工作开展以来,化解村内信访问题不回避,解决实际问题不拖拉,及时发现处置各类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协助村两委共解决邻里纠纷、淹地、农药药害、土地阴渗、土地整理项目占地等信访案件8起。
2.第一书记个人述职报告 篇二
宜阳县董王庄乡前村就有这样一位“马向阳”, 他就是谷志飞。他是宜阳县科技局后备干部, 2016年5月, 被派往董王庄前村任“第一书记”。
微信服务有专家 学技术有“口袋书”
“谷书记, 这两天大棚里的黄瓜生病了, 可愁死人了, 你看打点啥药?”一天, 董王庄乡前村贫困户老章从微信上给谷志飞发了一张黄瓜的照片, “第一书记”会给农作物“治病”吗?且看谷志飞收到求助微信, 马上把问题转到他的微信专家群里, 很快, 河南科技大学刘圣明博士微信回答:“黄瓜得了霜霉病, 用烯酰吗啉, 同时采取高温闷棚措施, 中午密闭2小时, 黄瓜上部温度控制在44~46℃, 每隔7天施用1次, 2~3次后可基本控制病情发展。”谷志飞拿着专家开的“药方”, 马上来到老章家的大棚, 和他一起忙活了大半个月, 终于把黄瓜的“病情”控制住了, 老章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
“我不是学农学专业的, 但就算是农业专家, 农村的问题多而杂, 专家也不可能样样都懂啊。我之所以能给农作物‘治病’, 还真得感谢在县科技局的工作经历和现代通信工具。”谷志飞对记者说, “科技局的工作是‘万金油’, 涉及工业、农业等领域, 跟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都有接触, 咱也得用好这种工作优势啊。”说着, 谷志飞拿出手机, 给记者看了他建立的专家微信群, 里面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动物防疫、农产品深加工等多个领域, 甚至涉及经济学等学科, 这些来自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省农科院、洛阳农科院、河南农大、河科大等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专家, 成了前村贫困户产业脱贫的“智囊团”。
老章家的“危机”刚解决, 老梅急匆匆跑来了, 他家大棚里豆角只开花不结果, 花还会脓, 咋办?还有人打电话问自家大棚里西蓝花菜苗黄瘦咋办……前村的农户在劳动过程中一旦遇到难题, 都会想到用电话或者微信求助“第一书记”, 有人把自己的疑问通过文字或者图片发过来, 谷志飞第一时间将难题发到专家群里, 自然有对口专家进行详细解答, 再由他实地指导贫困户具体操作。努力将贫困户的风险降到最低, 农户们往往皱着眉头来, 带着笑容去。
“俺们不出门, 就能享受专家服务!”老梅刚拿到专家对症开出的药方, 买好了硼肥, 喜滋滋去给自家豆角“治病”去了。
“利用微信为农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这还不够, 还有呢, 咱再添把火!”谷志飞说着, 搬出一摞书, 一个非农专业的“第一书记”, 还能出农业科普图书?没错!这不是正规图书, 而是可以让农民随身携带、随身阅读的“口袋书”。谷志飞针对不同贫困户选择的种植业、养殖业等脱贫产业, 编写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汇编》《玉米秸秆储存技术》等包含秸秆青贮、果树种植、大棚蔬菜栽培、家畜病害防治等方面实用技术“口袋书”, 成为贫困户产业脱贫的“智库”。为保证“口袋书”里技术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谷志飞联系中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为“口袋书”把好技术关。同时, 他还选购了农业科普实用技术书刊500套, 以及其他种植、畜牧等方面实用技术书刊200余本, 购置书柜, 放在村委大院里, 为群众“充电”。谷志飞对记者说:“扶贫是个长期性工作, 不能只靠一任或几任“第一书记”带来项目, 也不能仅靠专家指导, 而是要‘授之以渔’, 真正让农民学习和掌握适用技术等, 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谷书记, 俺的4棚芹菜苗长势可好, 多亏了这本书。”在老章的蔬菜大棚里, 他手里的《大棚蔬菜栽培技术汇编》已经被翻得卷边, 每一页上都有用笔划出来的重点。如今, 谷志飞的“口袋书”已成了农民爱不释手的身边读物。对接技术, 传递知识, 是谷志飞扶贫第一经。
搞活经济是目的 狠抓实干发展忙
扶贫工作是要扎实干的。为此, 谷志飞结合前村实际情况, 积极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发展服装加工、蔬菜种植、养殖等渠道致富增收。集思广益、拓宽门路、搞活经济, 这是谷志飞扶贫第二经。
在发展服装加工方面, 谷志飞同村民共同建立了“公司+基地+妇女”的产业发展路径, 推行多种模式的来料加工, 让前村一大批贫困妇女依靠来料加工业走上脱贫致富的幸福路。截至目前, 前村已有来料加工点6个, 32名贫困妇女就业, 月收入增加1 000元左右。
在发展蔬菜种植方面, 谷志飞通过多方调研, 确定了发展大棚蔬菜和露地蔬菜的路子。通过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 大力提高贫困户的种植技术水平, 增加蔬菜产量产值。目前前村已建成大棚21个, 共建大棚33个, 主要种植芹菜、花菜、西兰花、菠菜和蒜苗等。
在发展养殖业方面, 谷志飞结合自己在科技部门工作的经验, 通过龙头培育、产业推广和技术支持等一系列措施, 引领帮扶前村走上特色养殖产业发展与精准脱贫有机统一的脱贫路。扎实开展了科技特派员联村帮扶行动, 利用省科技厅、省扶贫办的“三区”人才项目, 引进专家20名, 联系帮扶村促进养殖业发展, 同时为贫困户提供养殖技术培训与指导服务, 切实为农户脱贫致富提供技术支撑。如今, 猪、牛、羊、土鸡等特色养殖产业已在全村遍地开花, 全村共养殖96头牛、600只羊、1 500只鸡, 已建成21座蔬菜大棚, 开建3个牛场、2个羊圈、4个鸡舍。全村15户贫困户已在发展畜牧养殖产业, 有12户在家零星养殖。
此外, 为解决前村土地少、收益低的现状, 谷志飞还积极奔走, 同洛阳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联系, 为农户提供农作物套种技术, 例如, 玉米地套种辣椒、麦棉套种、麦烟套作, 柿子、艾草、金果梨、食用菌等作物也有发展。每亩地发挥出多倍效益, 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让农民直接受益。
几套“组合拳”下来, 前村的发展形势大好, 每个人都憋足了劲要大干一场。
群众关系是基础 党员争做模范郎
“提供技术服务只是手段, 搞好经济是目的, 群众关系是基础。扶贫工作一定要深入农村第一线, 和农民打成一片, 只有听民意、察民情, 才能真正做到解民忧。”为此, 谷志飞深入实地走访, 进村入户排查, 在田间地头与群众谈心交流, 详细掌握了前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2户641人的实际情况, 为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打下了基础。
某贫困户有2个孙女分别在前村小学和幼儿园上学, 孙女的父亲长期在外打工, 母亲走失, 70多岁的爷爷奶奶交不起小孙女的幼儿园学费、午餐费、校车费, 每天小孙女需要来回走5km的路回家吃午饭, 谷志飞了解到这一情况, 马上为她交纳了700元费用, 并通过爱心人士为该村捐赠了200多件衣服及生活物品。“这绝不是做样子。”谷志飞说, “只有真正心里想着贫困户, 并把扶贫工作付诸行动, 村民才会信任你, 才会把你当‘自己人’, 才会齐心协力, 再向他们推介扶贫项目和经验, 就容易多了。”
此外, 为增强村民的凝聚力、体现党员的带头作用, 谷志飞通过多方努力, 为该村修建自来水和厕所, 改善了村两委会正常办公条件;又联合村内党员同志为前村开展了送大戏、送法律、送卫生、送科技下乡活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当天, 村两委邀请宜阳县医院、检察院、科技局到前村为群众看病、讲法律、讲科技知识, 并与开封曲剧团联系, 为群众送上了4台大戏, 当天还组织村所有党员在党旗下重温了入党誓词。这些举措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 提高党员及村民凝聚力, 为扶贫攻坚工作夯实了基础。
交友先交心, 要让全村人都认可扶贫工作, 支持扶贫工作, 共同推动扶贫工作, 必能“村民协力, 其力断金”。
谷志飞在这5个多月的时间里, 发现前村不仅交通便利、历史悠久、风景秀美、民风淳朴, 还有种种典故传说。于是, 谷志飞又冒出个想法:要在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 用乡村旅游拓宽村民的致富途径, 拉动伊川、宜阳、嵩县的区域经济, 把前村打造成洛阳市乡村微旅游示范村, 使村民的致富路良性可持续发展, 使前村名更美、景更美、人更美。
3.第一书记个人述职报告 篇三
留守儿童群体确实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少年的中国,他们当中卧虎藏龙,也许在日后就会成长为国家栋梁,比如近日在央视唯一一档相亲节目《乡约》中,就有这样一位男嘉宾刘逸,他当年就是一个被父母抛弃的留守儿童,但是他没有听凭命运的摆布,自暴自弃,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成为上林县石门村驻村第一书记。这是怎样一段故事呢?
当年,刘逸的父母一直感情不和,在生下他不久之后就离家外出,多年没有音讯。小刘逸和姐姐无人看管,只能跟随年迈的爷爷过活。可是爷爷七八十岁了,确实没有能力,就想把他们托付给叔叔婶婶,可是那时候叔伯家里都很穷,孩子又多,都不愿再抚养刘逸姐弟。爷爷没办法,就翻山越岭把他们送到山里的舅舅家,可是舅舅家更加困难,连喝水都成问题。于是他们只能跋山涉水辗转来到外婆家,可在外婆家没呆几天,他们又被送回爷爷家,与爷爷相依为命。
他们幼小的心灵始终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今天以为找到了依靠,明天说不定又要被迫离开,寄人篱下的日子让他们备受煎熬。爷爷在的时候,还算有人能够给他们一点爱,可是老人毕竟岁数大了,随时可能会撒手人寰。在爷爷临死前的一天,他把小刘逸拉到身边说:过完这个学期,你就不要上学了,我给你买一些小鸭子,你就在村口池塘放,别的不敢说,你好好把它们养大,起码饿不死。
男嘉宾说到伤心时,七尺男儿潸然泪下。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和姐姐不仅依靠自己的双手活了下来,而且还凭借刻苦的学习、不懈的奋斗以及亲戚们的帮助、希望工程的资助考上了好大学,找到了好工作。在上学期间,刘逸是学生会主席,诉讼法学硕士,毕业后他到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工作第三年就被自治区选拔下派到上林县石门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一年内落实18个重点项目,成为了最年轻的乡党委副书记。
作为一名85后,作为一名曾经的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在当年“没人要的孩子”,刘逸人穷志不短,在逆境中愈挫愈勇,迎难而上,依靠顽强的意志、坚定的决心以及身边好心人的关爱、政府的资助,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也许,刘逸的励志故事只是一个个案,但这个故事再次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没有过不去的难关,只要你踏实肯干,只要你勤奋努力,一切皆有可能!有志者事竟成!
4.驻村第一书记个人总结 篇四
大家好!
我叫_,是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一名处级干部,10月到息县弯柳树村驻村扶贫。208月第一轮驻村扶贫到期时,我主动要求继续留任。
年底,我的第二轮驻村即将到期。10月19日,河南调查总队俞肖云总队长到村调研,村民们一下子涌到了村部,他们送来锦旗,泣不成声的要求领导把我留下。息县县委给上级打了专题报告,希望我继续留任。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乡亲们的期盼和组织的重托。全面决胜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决战在即,烽烟在望!我再一次选择继续驻村。
六年来,我和弯柳树村乡亲们一起,走出了一条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脱贫致富之路,让弯柳树从脏乱差的省级贫困村,成为河南省第一个“中华孝心示范村”、“弘扬中华孝道示范基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村、信阳市美丽乡村、市级文明村,整个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全国各地到村参观学习的市县已有100多个。
总结回顾弯柳树村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步走”:
第一步,扶心扶志,激发干劲。我初到弯柳树村时,打麻将成风,垃圾围村,孝道缺失,贫困户长期形成的“等、靠、要、懒”习惯使扶贫工作举步维艰。我深刻意识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的,是心灵的贫瘠和麻木,是价值观的混乱。如果不改变人心和价值观的话,再好的扶贫政策也扶不了根子上的贫。2020年春,我动员爱心企业家捐资30万元,在村头建起息县第一个村级道德讲堂,开办了《幸福人生讲座》,讲孝道,讲为人之道,讲核心价值观。村民从开始的观望、不听课,到后来的占座位听课。慢慢的村民不打麻将了,把老人接回家赡养了。我们又成立了村歌舞团、义工团,通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村民”、“十大孝子”评选活动,全村的正能量被激发出来了,村民由过去被动的“要我富”,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富”。
第二步,发展产业,脱贫致富。2020到2020年,我们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产业。人心改变、民风改变,吸引了企业来村投资,村民在外打工的也带着资金回到村里创业。截止目前,扶贫工厂、多彩田园、合作社、文化公司、农业公司等6个项目落地,流转土地1000多亩,发展生态农业、门窗加工、德孝文化培训和乡村游产业。白象食品集团为弯柳树村村歌舞团捐赠了价值百万的舞台车、大巴车,助力产业发展。我们又争取各类扶贫资金3000多万元,全村路、水、电、宽带全覆盖,村文化广场、自来水厂、村部、小学教学楼全部投入使用。占地6亩的“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培训基地正在施工中。
第三步,五位一体,振兴乡村。我们按照习总书记“五位一体”治国理政思想,制定出弯柳树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方案。经济方面,我们计划发展一批产业,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为脱贫致富打牢基础。政治方面,我们致力于建强基层组织,抓好村“两委”班子,带好党员队伍,为弯柳树村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文化方面,我们抓住一个核心,“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大别山革命精神,全面塑造新时代弯柳树村农民新面貌。社会方面,完善基础制度,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村义工团,共建、共享、共守全村和谐,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方面,落实十九大“像爱护我们的生命一样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的指示精神,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施垃圾分类,全力打造“息县生态文明示范村”。
六年来,是弯柳树村乡亲们对我的信任和期望,激励我不断改变、不断成长;是乡亲们对脱贫致富的盼望,激励我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也是乡亲们坚定信心跟党走、自强自立奔小康的精神和干劲,换来了弯柳树村今天的发展和变化。
弯柳树村的巨大变化,归功于乡亲们!弯柳树村的历史,是弯柳树村民书写的。我坚信,只要深深的扎根于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会拥有无穷的力量,就会风雨无阻。来到弯柳树村,我就象一滴水回到了大海,就像一棵树找到了根。六年驻村,让我锤炼了党性,磨砺了灵魂,纯粹了心灵,增益了自己所不能,悟到了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
回首六年历程,我心中深深感恩,感恩弯柳树村的乡亲们!感恩支持弯柳树村发展的省市县乡各级领导和爱心企业家,还有我的家人们!
不忘初心,再创辉煌!我有信心和村两委一起,带领弯柳树村乡亲们,再大干三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弯柳树村建设成脱贫致富的样板村、文化自信的示范村、乡村振兴的试点村、致良知的幸福村!
5.女派驻第一书记先进个人事迹 篇五
*派驻*村驻村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她身上可以学到许多东西,身边的人亲眼目睹了她的务实与奉献,也亲身感受了她的坚守与担当。
走村入户了解民情
正值*年秋剥皮的季节。*一位柔弱的女子,在烈日炎炎下走村串户,总能看到村民热切地跟她打招呼:“*书记,这么热的天,进屋喝杯茶来!”她不仅深受村民欢迎,而且对村民的情况十分熟悉。每走到一户贫困户家里,她都能如数家珍,跟同事介绍其详细情况、致贫原因等,全村“四类对象”的家庭情况,她都了然于心。
*的手提包总是大而沉重的,里面随身携带着工作日志本,每天的工作内容和问题都记录得整洁而详细;还要装一个大大的茶杯,随时补充水分和能量。她的脚步在这个乡村穿行了多少次,她的小身板为这个村里付出过多少汗水,才能把群众工作做得如此细致,赢得群众对她如此信任,扛起扶贫的责任和重担。
发展生产摆脱贫困
驻村帮扶是艰苦的,风里雨里,寒来暑往地走村入户,这种外在条件的艰苦是可以克服的,难的就是做贫困户的思想工作,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扶贫需扶志,必须摆脱村民“等、靠、要”的思想桎梏。
驻村期间,偶尔会听到一些村民抱怨,说扶贫没有实在的成效。而*坚定不移,没有退缩,而是聚精会神为村里谋发展,指导村里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思路,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
*多次带领同事们翻山越岭,进行实地考察。*村自然条件差,土壤较为贫瘠,无经济林木,土石山多,开发利用的潜力不大,加上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这是导致该村贫困的主要原因。*决定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重要突破口,她努力思考发展对策,多次组织召开村“两委”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深入探讨*村脱贫致富办法,研究制定了相应的可行性方案。
*年,*指导该村拓宽马扎营村*米通村公路,为村级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年,*指导该村因地制宜把闲置的荒山荒岭利用起来,开发种植了*亩油茶基地,结合乡村旅游模式,链条式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同时,*组织村民清泥清淤,疏通水渠,兴修水库储水坝,大力解决农田水利灌溉难题。根据村里的实际需要,将扶贫项目资金用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上,为群众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心系贫困对症施策
*,今年*岁,全家*口人,妻子是先天精神残疾患者,不说简单的家务活不会干,就连洗澡都不会自己完成,大部分时间坐在那里傻笑。夫妻俩育有一儿,尚在读初中,因家庭环境特殊,托由姑姑家抚养长大。*常年患有腿疾,久治不愈,腿上的肉腐烂到能看到筋骨。这样的家庭,没有劳动能力,更谈不上有其他的经济收入了。
第一次入户到*家,*坐到他们跟前,详细询问家庭近况,耐心宣讲扶贫政策。而其他同事已经被他们身上的异臭熏得无法呼吸。
扶贫无盲区,对症需精准。*家属于典型的支出型贫困,自身没有发展能力,家庭增收困难,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最低生活保障、“两项补贴”等转移性收入。根据*家庭的特殊情况,*跟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一起商量,研究对策,为他制定了精准的帮扶计划。
首先,通过旧房修缮,使其住房问题得到保障;依靠国家政策和残疾补贴等,解决其吃、穿问题;发动各项互助脱贫帮扶活动,针对他家的实际困难,尽力予以帮助和解决;关切其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落实教育扶贫帮扶政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后来,*带领同事多次踏进*的家,嘘寒问暖。不仅看到他们全家人热切的笑容、满颜的感激之情,同时也看到*满脸灿烂、欣慰的样子。在她眼里,走访贫困户就像回家一样,群众就是亲人。让群众过上脱贫致富的好日子,就是她发自内心的愿望。
6.驻村第一书记个人工作总结 篇六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共建工作提供了保障
深入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是市委、市政府的一件大事,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群众满意工程,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根据武汉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和市工业控股公司党委《关于深化“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的意见》要求。校党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结对共建工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工会主席***,团总支书记**、教师**担任组员的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使共建工作有了组织、队伍、人力保障。
二、认真开展村情调研,为共建工作打好了基础
20**年12月15日开始驻村干部***、**驻村开展工作。他们对农科村进行了认真全面细致的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挨户走访、召开各种会议、与村干部和村民交谈、查看资料等大量仔细的工作,全面掌握了农科村的耕地面积、农作物的种植、全村户数与人数、人口结构与人口分布、全村经济收入与人均收入、基础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以及主要制约农科村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掌握了村情民意。调研情况如下:
(一)农科村的自然情况和问题:
第一、人多地少;全村拥有耕地1334亩,其中水田1041亩、旱田293亩,另有山坡地100亩、育林面积24亩,人均拥有耕地面积
1.73亩,没有多余土地。
第二、劳动力资源不丰富;有211户居户,有村民767人(20xx年统计),其中男401人、女366人、外出务工217人、60岁以上71人,低保12户、困难家庭17户、残疾8人,全村下属小组(自然村)7个。
第三、村无集体经济收入;多余土地少,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严重缺乏,农科村人均拥有耕地面积处在江夏区平均数以下。
第四、人均收入低;全村人均年收入为5300元(20xx年)。 第五、农科村是国家规定的粮食种植基地、农田保护基地,主要生产水稻,湘莲等,难以开发其他经济作物村经营性收入少
(二)农科村党支部和领导班子的基本情况。
村委会成员4人。其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长1人,委员3人(原党支部副书记20xx年选举新班子后已退休,闵家腾被增选为村委委员),其中:女委员1人;村现有党员25人(20xx年),其中男22人、女3人;农科村两委班子团结,敬业精神强,工作作风扎实,自觉执行规章制度,村“两委”成员在群众中威信较高。
农科村建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规章制度。如:民主管理制度;;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村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计划生育制度;共青团工作制度;民兵保卫工作制度。
(三)农科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得益于国家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农科村村内全部通上了水泥公路,与法泗镇周边其他村也痛上了公路,自来水管全部进村到户,村里建有公共厕所、垃圾集中站等公共设施。国家土地税费减免和补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农民普遍得到了实惠。
但是,由于集体经营性收入少,村无力建文化活动学习场所、宣传阵地、村方位标志、无互联网平台等。村民缺乏文化知识和技能,缺乏科技信息,缺乏开放的思想观念,缺乏市场信息的指导。
三、制定实施方案措施,使共建工作落到实处
按照上级精神的要求,共建工作要着力在“五个一”方面下功夫,即:建一个好班子、一个好项目、一套好制度、一个好规划、一个好阵地。根据“五个一”并结合农科村实际情况,学校及时制定了《武汉机电工程学校与农科村“结对共建”实施方案》,其主要内容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土地承包制;发挥武汉机电工程学校的优势实行文化扶贫,将农科村及周边村的初、高中毕业生招入学校进行学历教育,减免学费和住宿费,100%推荐就业,实现“一人读书、全家脱贫”,“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帮助村委会建立文化宣传栏、宣传橱窗,赠送办公电脑;为村民建活动场所等,培训村干部学会使用电脑,帮助搭建网络平台;加强农科村党员干部队伍教育,帮助建立团组织,完善农科村各项制度;在两年内投入资金修建改造该村的农田灌溉基础设施,帮助减少农业灾害,提高增收能力。
在共建工作中,共建双方紧紧围绕共建方案,,重点突出“五个一”,按照涂勇书记提出的“建设富裕、和谐、秀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而开展工作,收到了实效。
1、制定了项目和规划,提高了农民增收创收的能力。农科村地处法泗镇的西北边,由于是国家规定的粮食种植基地和农田保护基地,只能以种粮食为主。为了搞好共建工作,学校于20xx年1月20日邀请农科村村委会全体成员,来校进行参观交流,相互达成共识:即共建项目以修建农田水利灌溉设施、提高粮食增产增收、提高农民收入为主。
两年来,学校先后投入近30000多元修建了农科村水利灌溉设施和水渠205米、修建垮塌体积50多立方的水泵机台,工程于20xx年3月18日修建完工,保证了近300亩农田正常灌溉,避免了村民的经济损失。在这项工作中,校党委书记***经常到村检查敦促,驻村干部*****常到工地现场检查施工质量。在立项初期,农科村村民就提出建一口水塘,供村民浇灌、洗衣。20xx年5月,学校出资四万元,帮助农科村新挖修建了一口多平方水塘,解决了二队村民长期盼望解决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在对村情民意调研的基础上,学校与农科村共同制定了农科村《20xx—20**年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规划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原则、组织领导、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建设、社会事业建设、民主法制与精神文明建设等。
2、建立了一个好班子,提高了党员干部队伍素质。驻村工作注重抓好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教育,帮助农科村党支部开展党员“争先创优”活动,建立了《村党员干部学习制度》,制定了《农科村党员干部学习计划》,完善农科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制度。
驻村工作组深入到全村,了解党员干部的基本情况,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工作和人员结构情况,与村干部共同研究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建设的方案。工作组参加了全村“两委” 班子的各项会议,积极讨论“两委”班子建设的办法措施,做到每月开展一次全村党员干部学习活动,由驻村干部苏发翔同志讲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农村党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等内容,使全村党员干部开阔了视野,创新了观念,增长了知识,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得到了全村党员干部的一致认可。
农村要致富,主要看干部。20xx年8月11日,农科村进行了班子换届选举,驻村干部自始自终参加了选举全过程。使选举在民主、平等、公开的氛围中进行,顺利地选出了新村长,使当选的两委班子、素质高、能务实、年轻化、群众信得过,为新一轮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建设一个好阵地,改善了村委会办公条件。
按照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村委会规范建设的统一要求,我校与农科村共同建立了文化宣传栏、宣传橱窗,修整理村委会办公室,建立了民主管理、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服务便民等工作机制,实行了干部值班制,并向村委会赠送了办公电脑、电视机等办公用品,帮助搭建信息网络平台,提升了农科村党支部、村委会服务群众的能力。
20xx年学校又投入10000多元资金在村头新建了村民娱乐活动场所,安装了健身器材、石椅石櫈、文化知识宣传栏,供村民休闲健身,改善村民精神生活条件。
4、建立一套好制度,推进了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按照建设“五好”的要求,驻村干部帮助建立和完善了《党员干部学习制度》,《组织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财务监督制度》、《计划生育制度》、《民兵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共青团工作制度》、《村务公开制度》、《三资管理制度》、《五议五公开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等12项基本制度。提升农科村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使农科村工作有章可循,民主治村。同时坚持制度上墙,增强了制度的执行力。
5、落实“三万”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为村民服务的意识
20xx年3月,市委、市政府发出“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简称“三万”活动)号召后,学校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及时成立党委书记挂帅的领导小组,制定了“三万”活动方案,驻村干部按照市委提出的宣传政策、走访民情、兴办实事、促进发展的要求,坚持做到“三宣传”,与村干部一道开展“三进三访”即:进每一户农家,访每一位村民生活状况;进每一个村湾,访每一村组的收成状况;进村委会,访党的政策落实状况。学校驻村干部共走访了全村的7个小组,走进了171户村民家庭,200多位农民,驻村干部走破了鞋、磨破了脚,全村一户都没有漏掉。学校还编印了《武汉市强农惠农政策汇编》发到全村村民人手一册,完成了171份问卷调查和50份抽样表,建立了农户家庭档案,在“三万”活动中学校坚持五出,即:出干部、出思想、出资金、出措施、出办法,解决了该村村民多年期盼解决的实际困难,使农科村党员干部面貌焕然一新,坚定了改变贫困面貌的信心,提高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
四、领导重视投入财力,使共建工作取得实效
近两年来,学校在与农科村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中,做实事、求实效,取得了成果。
1、领导亲自走访慰问困难村民。武汉工业国有控股公司党委文书记、高经理、组织部齐副部长、校长肖鸿光、党委书记邱桂芬、学校部分中层干部以及驻村干部在抗洪救灾和春节等期间,实地考察了当地农业生产状况和村民的生活状况,多次走访慰问农科村困难家庭、五保户和残疾家庭,慰问达60余人(户)次,发送慰问金和慰问品共计20000余元,使村民们感受到共建单位给予的温暖。20xx年7月,连续暴雨导致法泗地区洪涝灾害,农科村为支援抗洪,派出了劳力上堤抢险,学校领导得知情况后,公司领导、校党委书记带队立即组织慰问,并送去2000多元的物资和慰问品,对法泗镇抗洪抢险给予了支持,也得到全体村民的一致好评。
市*****公司党委*书记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并深入农科村走访了解情况,定期专题研究部署结对共建工作;学校也定期召开办公会研究共建方案;校党委书记***定期到农科村了解情况、商量工作;校长***也亲自下村参加调研,共同研究制定方案,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共建工作;法泗镇党委、扶贫办林主任对农科村的共建工作给予了极大帮助。各级领导的重视,为结对共建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2、购买粮食帮助村民增收创收。近两年来,为帮助农科村增加收入,学校投入54800元,三次购买了农科村粮食共计13700多斤,帮助农科村村民增加收入。
3、村校互动共同商讨共建工作。学校四次将村委会成员请到学校进行交流互动,校领导与农科村班子成员达成共识:村校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教师资源优势和剩余劳动力优势开展培训,帮助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就业创业能力,同时将为在我校就读的农科村村民子女减免学费。通过村校交流,村班子成员开阔了视野,为进一步推进共建工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两年来,武汉*****学校与农科村的共建工作,在市委、市国资委、市*****公司党委的领导下完成了共建工作的各项任务,“五个一”建设取得了成效,农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000元,村民人均收入20xx年5300元,20xx年达到6800元,干部素质得到提升,制度建设日趋完善,村容村貌得到改观。但是,由于农科村地域环境、自然
条件以及双方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共建工作还存在不足的方面,如:集体性经济发展缓慢、土地资源匮乏、村民文化素质不高、视野不开阔、双方经济实力的局限等等,制约了该村的致富之路。
7.第一书记个人述职报告 篇七
他是“行政级别高”的第一书记
杨登平, 男, 1964 年1 月生, 中共党员, 本科学历, 现任中国工商银行江西省分行驻上饶分行高级经理、经济师职称、副处级干部。他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 主动请缨到横峰县新篁办事处崇山村开展“结对帮扶、精准扶贫”工作, 并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几个月以来, 杨登平同志带队克服生活条件上的各种不便因素, 认真贯彻上级部署, 落实驻点扶贫各项制度, 扎根崇山, 迅速工作, 得到了村民以及社会各界的认可。
他是“驻村时间长”的第一书记
每周一的早晨, 他都雷打不动地早早出发, 驱车几小时如期抵达崇山村;每个月, 他驻村的时间都在20 天以上, 与当地的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每一件生活用品都是他自己带来, 包括一个水杯、一个暖瓶、一把雨伞、一个衣架;老乡家吃什么, 他就跟着吃什么, 住的、吃的、用的, 只要是老乡的, 他都付费, 真正做到了“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不给群众添一丝麻烦。
驻村不驻足, 在村里, 他从来都不闲着。为确保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年过半百的他, 在泥泞的山路间穿行, 一走就是一天。崇山村人居分散, 杨登平第一次在半山源自然村上户走访时, 认识了一名失孤老人, 生活十分艰苦, 之后便不止一次徒步1 个多小时, 携带物资回访。又如, 在白果园走访时, 了解到一位年近八十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卧病在床, 无人照料, 他便前去慰问, 当得知其三个小孩在赡养问题上相互推诿时, 他便连夜驱车挨个面对面劝导, 老人被接走时, 紧握他的双手, 泪流满面。
去年冬天, 崇山村经受了近年来最大的冰冻雨雪天气考验, 杨登平带领驻村工作队的同志多次深入农户, 排查房屋隐患, 组织就近安置23 户41 人、转移安置15 户38 人、村委会安置7 户20 人;为了不让村民挨饿受冻, 他自己花钱买来大米、油、被子、手电筒、蜡烛等生活物资, 与老百姓一起渡难关, 把温暖挺进了大山;大雪封了路, 他和工作组的同志都被“困在了”村里, 每天都只是吃方便面, 但始终与群众在一起;雪停了, 为了及时恢复交通, 方便群众出行, 他又号召大家一起动手, 融冰铲雪……大雪无情人有情, 在他的有力组织下, 最高村落崇山村的灾情损失降到了最低。
以时间换空间, 以党心换民心, 在他的身上, 像这样的“琐事”还有很多。村里的干部都自叹不如, 群众更把他当成了一名“新崇山人”。
他是“扶贫工作实”的第一书记
扶真贫, 必先识真贫。为精准识别每一个贫困户, 他带领村组干部积极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 召开群众民主评议大会, 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基础上, 挤出“水分”, 防止真正的贫困户被“屏蔽”。同时, 按照市委的要求, 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大数据系统建设, 逐户调查摸底, 完善录入信息, 精准到户、到人, 把“不清不楚”变成“一清二楚”, 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第一手鲜活、真实的资料,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制定好“精准扶贫”规划, 他认真研究上级政策, 与当地党委、政府沟通交流;组织党员召开支部大会, 利用晚上分片、分村落、分小组召开群众大会, 集思广议;频繁进村入户, 听取群众的心声, 了解群众的意愿。如是种种, 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让扶贫规划“识天气、接地气、聚人气、鼓士气”, 以便指导今后的工作, 让精准扶贫真正“帮到点子上、扶到心坎里”。目前, 在他的办公室, 真正做到了“挂图作战”, 将精准扶贫的每一项工作进行了量化, 倒排时间, 落实责任, 全力推进。
如何让群众尽快脱贫, 是杨登平反复思考的重大课题。刚驻村不久, 他便组织村干部和部分党员赴贵溪市白田乡姚家村考察, 学习竹荪种植技术;并带队到横峰县岑阳镇王家新农村参观, 学习产村融合发展经验。在“走出去”的同时, 坚持“请进来”相结合, 专门联系市农业专家到崇山村调研指导, 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资源等条件, 寻求产业发展方向。工作中, 他鼓励崇山村有条件的村民以及外出务工人员自主创业, 在种养、加工、旅游等方面大胆探索, 并在资金上给予积极支持。目前, 在他的带领下, 崇山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 发展香菇种植产业, 将7 个贫困户25 人都纳入其中, 如今已经备足了杂木等原料、订购了菌种、流转了土地, 预计今年10 月份可以产菇;同时, 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 争取省工行的项目资金扶持, 崇山村两委班子正在积极筹建原生态油茶作坊, 将村里闲散的油茶资源聚集起来, 进行有序地开发和销售, 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同时, 也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引来了今后村级发展的“源头活水”。
一心挂着发展, 一心念着民生。他的扶贫工作就从群众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入手。当得知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进“清洁家园”行动时, 他更是积极参与、亲力亲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他又牵头召开村民大会, 成立了理事会, 结合全县殡葬改革的要求, 大力实施公益性墓地建设, 清明节前已经竣工, 加快了乡风文明的进程;当得知崇山村改造村级活动场所, 他便向省市工行争取资金援助。驻村以来, 他还帮助解决了一名9 岁适龄儿童的户口和入学难题, 展养羊户郑兴旺1 户, 养猪户郑泉林1 户。
8.妇联派驻第一书记下乡记(下) 篇八
对沾化古城镇王见南村和罗场村的村民来说,“上头”来个“第一书记”,就像小石子儿扔进河沟里,没砸起啥大动静。
第一书记么,好几个村都有,没啥稀罕的。就是这回来的一老一少,说是两年都待在村里,村里后生们连娶媳妇都难,她们能吃得了咱农村人的苦?
连王见南村村支书贾志昌都不看好她们,自个儿努力了好多年都没能帮乡亲们把贫困的帽子摘了,这俩人一个30来岁太年轻,一个年纪大,又不怎么熟悉农村生活,怎么能让负债累累的王见南和罗场富起来?
韩丽和陈璇起初也是犹豫的。她们的犹豫,是没想到真实的贫困这样让人心酸。
2015年2月,寒冬,她们来到沾化,任期两年。头一晚,住在罗场村的“客房”里。虽然屋里生了炉火,带的衣物也足够厚,然而,她们还是不太适应薄皮砖头房里,冬天清澈的冷。
看到村里跑来跑去的孩子们,小脸冻得通红,俩人更是心疼。
调研开始,才发现这两个村,尚有黄泥麦秸搭建的土坯房;厕改还没进行,厕所多数建在大街上,都是老式的蹲坑。村头巷道,路面硬化也没完成,下雨沾鞋,晴天扬灰。
带队的是老党员韩丽,她去的罗场村,主通道没有硬化,村里倒是有个健身广场,只是地面坑坑洼洼的。
三四公里外,陈璇入驻的王见南村有个农贸大集,也是条泥巴路,两旁的商店只在逢集时才会都开门。村子里有三个池塘,早就没了水,成了村民的垃圾“处理站”。
都需要升级改造啊!改造好了,这些资源才能发挥应有价值。
不仅这些,更让她们焦虑的是村民的发展和收入。
村里年轻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几乎全是老弱妇幼。收入来源,只有土地。但沾化多是盐碱地,人均只有一亩多,辛辛苦苦一年到头也不过收入几百块。最有名的冬枣,因为很多外地枣会抢先一个月打入市场,牌子又挂的“沾化”,所以常常是本地枣上市了,市场价格早就被压低了,卖不动,也卖不上价。
换“脸”
原本,她们应该听组织的话住在镇上,相对舒适。但她们不想做“一阵风”第一书记,“村里有人说我们是来镀金的,我们想用行动告诉他们,我们是真心想来做事的。”陈璇说。
为了掌握一手资料,她们在村里坚持住了5个多月。没有路灯,晚上七八点,村里漆黑一片,一个人走路,不时的狗吠叫得人心慌。而此时,才是她们工作的黄金时段。此时,村民才会在家。
对她们的到访,村民们起初也不是很欢迎,“无事不登三宝殿”。但人家跟咱掏心窝子啊,总不能把笑脸人往外赶。一来二去,慢慢地,这两个村也接受了两位“第一书记”。
尽管每家啥情况掌握了,但扶贫怎么开展依然没头绪。不过有一条,村里的基础设施都得升级。
她们自筹资金,动用机械,清理垃圾,整理乱放的柴草堆、粪堆,将垃圾坑改造成鱼塘;利用专项资金,修建洋灰路,改造老化的自来水管,更换变压器、电线杆,安装LED路灯,还安装了高清摄像头,实现天网工程全覆盖。
罗场村,韩丽领着一帮六七十岁的老党员出义工,扛着扫把,拎着铁锨,干起活来,几个包子就是一顿饭。
不过,韩丽最焦虑的,还是出村那条泥巴路。她想赶在麦收前修好,可施工队不乐意:钱还没到账呢。
“要不,把我押这儿?”韩丽玩笑着说,“反正我也跑不了。”
施工队长乐了。几次谈话下来,他很敬服这个军旅作风的老大姐,“得,我们先修吧。钱啥时候到了啥时候给。”
公路修好了,进村,出村,打麦,收玉米,方便多了。
王见南村,治理村居巷道,陈璇带着党员们,搬砖和泥,铺了“先锋道”,“跟风干”的人也不少。但也有几个“钉子户”,不愿铺“公家的路”,觉得铺上砖倒是好看了,但是垃圾沤不了……”
看来,得先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才行。
正好,滨州市开展“城乡一体化”,每个村都摆放垃圾桶,聘请环卫工。陈璇积极争取,很快,满村铺上了红砖道,垃圾处理也规范了。
这些,一点一滴,都被陈璇用相机用心地记录下来,并且做成了一个对比图的展板。前来“围观”的村民很震惊:变化真是大呢!
在山东省妇联的支持下,她们在村里开展送温暖三下乡活动,为王见南小学捐建爱心图书室、爱心音乐教室,为特困户送煤炭、棉被,走访、慰问老党员、困难户,组织妇女健康查体,为村里的孩子送护眼台灯、书包、书籍、羽毛球拍等。一系列重教育惠民生的活动,拉近了她们和村民的距离。
不知不觉间,村里越来越像个“小县城”了。路铺好了,路灯装好了,村里干净了,健身广场升级改造了,韩丽大姐带着大伙儿开始学跳广场舞了,陈璇领着大伙儿出去参观学习了,王见南村还盖了两个大门楼,村里的小青年,越来越容易说媳妇了。
项目致富
在韩丽和陈璇心里,一直有块石头,那就是:到底用什么项目,带着大伙儿致富?
罗场村有几户人家是养鸡大户,细细考察之后,韩丽觉得:有戏!恰好,陈璇跟沾化区的龙头企业雅士享公司刚刚开始商谈养鸡项目,两人一拍即合。只是,建一个高标准的鸡棚,专项资金30万哪里够?但如果,把两年的专款用在一处呢?
这个有创意的想法得到了省妇联党组的支持。很快,她们就与雅士享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在两个村分别建立一处肉鸡养殖基地。由村集体注册成立养殖合作社,村支书担任法人、贫困户入干股、聘请村民养殖。
只是,盖鸡棚可不像以前,简单垒个屋子就拉倒。现代化的养鸡棚,是条自动流水线,不需要多少人工,但每个环节都不能遗漏。贾志昌发挥了他干买卖的好口才,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最终建成的鸡棚,节省了50万元。
只是,贾志昌一心扑在鸡棚上,家里的生意扔了,孩子顾不上,难免家人会有一些牢骚。陈璇知道后,琢磨了半天,只好拿自家的事跟大嫂做比:“嫂子你看,大哥起码回家还能看到孩子,我这孩子发烧,都没法在跟前。咱都是当妈的,你也知道那滋味……”大嫂听得直心酸:“唉,俺都知道……”
nlc202309090614
设备安装时,陈璇更是毫不放松。一根管子从头盯到尾,发现粗细不一,当下就去找安装公司,要求立刻更换。
“叽叽喳喳”的鸡苗投进去了,两个人揪着的心却没有落地。这项目能否带来收益?谁也不敢保证。一批鸡苗见效益,得用40天。那40天,心就挂在鸡棚上。
罗场村第一批鸡出栏,收入只有3万元。心血不少费,收益却不高,村里有些干部动摇了,开会时有人提议,把鸡棚租出去。在部队锻炼过19年的韩丽一票否决:“我不信,别人能养好,咱就养不好?要不,我们住到鸡棚里,养几批看看!”
王见南村的鸡棚也不顺,第一批鸡就感冒了,后来请专家指导,陈璇和村干部24小时轮流照看,这个难关才渡过去。那一批,王见南村挣了6万多。
“前期投了60万, 4个月挣回15万元。”兴奋呐!陈璇说:“养鸡虽然很操心很累,但我们想给村里留下点什么,不能我们走了就断线了。”
从去年2月到今年6月,罗场村共脱贫93户157人;王见南村共脱贫72户188人。这两村的项目投入和产出效益比均在滨州市名列第一。
观念活了
村里有钱了,村民们的腰板壮了。
王见南村的闫会计,40多岁的汉子,因为身体一直不太好,一年到头抓不了几个钱。一下雨,家里房子外头大雨屋内小雨。老婆说起他,白眼一个接一个。
第一书记们都很重视“能人”,为了请他出山,陈璇先是帮他家申请了符合条件的“危房改造”,又帮他们的孩子申请了符合条件的“夏令营”。
夏令营是省妇联争取的,从沾化到济南,共5天,200多个孩子可是开了眼界。回到家,闫会计的孩子跟他妈一描述,咦?外头这么多有趣的事呢……
走出去,开眼界,长见识,不管老少,村民们的思想都发生了转变。
王见南村的村支书贾志昌说:“我自个儿的生意可以不做,这个村支书我一定要干好,我要对得起我们的第一书记,对得起父老乡亲,为我的孩子传递正能量。”
闫会计到鸡棚出任“大总管”(之一),40多天就能赚6000块,家庭地位直线上升。
见鸡棚来钱,王见南村的不少村民动了心,自发筹资40万,也盖起了鸡棚。陈璇开心地说:“我们这次,总算从输血变成造血了!”
很多事,做一阵子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虽然,2017年的2月,她们就要离开沾化,但是,她们已经给沾化留下了一支“永远不会离开的工作队”。
【第一书记个人述职报告】推荐阅读:
第一书记先进个人事迹11-03
纪检书记个人述职述廉09-28
会记个人总结09-26
村委书记个人工作总结06-25
党委书记个人学习总结07-17
纪委书记个人工作总结10-24
党委书记个人评价材料11-06
局纪检书记个人工作总结07-28
镇党委书记个人事迹材料08-18
乡镇纪委书记个人工作总结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