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法

2024-08-27

引入法(共8篇)

1.引入法 篇一

在课堂教学中可引入情景交际法

摘自:《宁波中小学英语教学》

传统的英语教学多以灌输式为主,教师照着课本读、讲,学生照着课本读、写,以至课堂气氛沉闷,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也就很难达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信息传递与交流。要克服传统教学法的弊端,在课堂教学中可引入情景交际法。

一、情景交际法的理解

情景交际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以促使学生获取技能进行交流。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用和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活动来组织教学。因为学习语言不仅是掌握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场合中使用语言,并且使用得当,达到交际目的。2.犯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当现象。在交际中,学生与其把每个孤立的句子说得完整、正确,但不流畅,缺少联系,以至达不到交流目的;不如先把交流的信息比较连贯地说出来,即使在形式上并不完全正确。3.课堂交际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由他们担任主要角色。教师的责任是选择、组织和促进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

教育学的研究表明,教学这种特定情景中的人际交往由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其中师生之间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休息交流回路,二者相互影响,从不同的侧面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而情景交际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使知识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回路都畅通无阻,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学生情景交际法的培养

㈠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上好导言课

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是形成认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初次接触英语时总是充满好奇、兴奋和期待。往往初次留下的印象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学生日后的学习。若教师讲得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反之,学生则会把英语作为枯燥无味的学习负

担来对待。因此,我在备课时就收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品种各异标有英语的日用品,如书刊、广告、药品、衣物、糖果盒、包装纸、照相机、各种说明书等。上课时将这些东西展示给学生,还要将有关英语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学习英语的重大意义讲给学生,还可放录音机、投影、VCD给他们,其中有对话和一些电视英语教学片段。通过这一系列的演示、讲解和感知,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明白了英语的用途之广和学习英语的社会意义,从而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学好英语。在讲到如何学好英语时,我还着重强调“交际”的重要性,使学生们从一开始就养成多开口、勤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培养交际能力打基础。此外,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认识新事物的快乐。这样做不仅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其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装饰教室,营造英语环境

在教室后墙上可开辟一个Englishcorner,一是在此处登名表扬英语成绩优良或进步较大的同学;二是课下在此进行英语会话,只要进入这一范围,就要讲英语。这一举措深受学生欢迎,既给同学们提供了练习英语的场所,又使同学们自觉地你追我赶竞学英语,从而形成了学习英语的良好风气。

3.用英语上课,创造良好语言环境

学生平时所接触到的语言主要是汉语,只有英语课堂才是接触英语的主要场所。《大纲》指出:“为了使学生的英语与客观事物建立直接联系,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要尽量使用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能熟练运用课堂用语组织教学,把《大纲》所列日常交际用语用于交际操练之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习得英语。同时,教师在讲解语言材料时,应使用学生已学英语进行解析,或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设置情景,让学生领悟其意。这样做能为学生提供活用英语的真实情境,促使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

4.利用直观教具、电教设备,创造交际情境

利用实物、图片、挂图、录音、幻灯、电视、录像、电影和计算机等进行英语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英语。视听结合易于加深印象,强化记忆。特别是录音能提供标准的语音语调,便于学生模仿,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利。

由于我们缺乏英语语言的环境,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设备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5.利用游戏、歌曲,创造活泼的气氛

青少年活泼好动,模仿力极强。根据这个特点,课堂教学不能只限于单一的教师讲授,而要适当插进一些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例如猜谜、传话、表演短剧等。这样做既能活跃课堂,激发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

唱歌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之一。课前或中途播放或齐唱一首歌,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用歌曲导入新课。

㈡运用情境交际法教学

为了精心设计交际活动,努力使教学过程交际化,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五步教学法”----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和巩固。这又可分四个阶段来实施:

1.课前5分钟“自由会话”

这个阶段要求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语言材料自编对话,每天组织2-3个小组,4-6人到讲台进行表演。这满足了学生们都渴望一显身手的表现欲望,并使他们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成功者,能够学会英语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介绍新知识、新内容阶段

这个阶段需要教师在八至十分钟内,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简洁、明快、生动、有效地向学生展现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新内容的讲授不应该是孤立、单调地讲解一些语法规则,而应该是将语言材料与使用直观教具和表现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然、生动的语言环境,教师在情景中教,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和操练,从而达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3.情景操练阶段

这一阶段以口头操练为主,要求学生集中精力,通过快速反应改换词语、句型,俩俩对话,看图叙述,师生问答,模拟对话等形式,熟悉语言结构,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开口讲英语的机会,从而牢固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4.交际活动阶段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尽可能自觉而又比较娴熟地结合语言的基本功能,把通过操练获得的语言技能运用于语言交际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与实际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认真的回答,如询问学生的家庭情况、一天的学习与生活情况等。教师还可以提供“角色表演”,“信息窗”等能力项目,以供学生训练。

2.引入法 篇二

一、温故知新引入法

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时, 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矩形和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然后问: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又是矩形, 也是菱形, 那么正方形应该具有怎么样的性质呢?一个四边形是不是正方形又该怎样判定呢?这样引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 发现一串新知识, 并且掌握了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判定方法。

二、类比引入法

在讲分式的性质、分式的加减时, 可以从分数的性质、分数的加减为例类比。分数的性质是分数的分子、分母同乘 (或除以) 一个不等于0的整数, 分数的值不变。分数有分子、分母、分数的值这三个量, 分式也有分子、分母、分式的值这三个量, 那么分式的性质又怎么样?只是将分数的基本性质中的“乘 (或除以) 一个不等于0的整数”, 替代为“乘 (或除以) 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 就是分式的性质。分数的加减分为同分母和异分母的分数的加减两类, 而分式的加减也分为同分母和异分母的分式的加减两类, 它们的计算法则是可以类比的。通过分数与分式的类比, 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地认识分式, 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比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

三、动手实践引入法

动手实践引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 让学生动手将课前已经准备好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 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四、反馈引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 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对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引入新课。如在上概率课时, 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游戏是否公平”的题目让学生讨论。例如:同桌甲乙两人玩抛掷骰子游戏, 骰子六个面上的数字分别为1、2、3、4、5、6, 依据骰子的点数之和的奇偶性来决定胜负, 甲选定奇数, 乙选定偶数, 这个游戏对双方是否公平?

五、设疑式引入法

设疑式引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 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 创设矛盾, 设置悬念, 引起思考, 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 诱导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位同学不小心把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打碎成一块三角形和一块四边形, 他该带哪块碎片到玻璃店去就能割出跟亲戚家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 我向同学们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六、演示教具引入法

演示教具引入法能使学生对抽象的东西, 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固定圆, 让直线运动, 或者直线与圆都运动, 让学生观察直线与圆有几个交点, 位置有什么变化?在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固定其中一个圆, 让另一个圆运动, 或者两个圆都运动, 让学生观察两圆之间有几个交点, 位置有什么变化?这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印象深, 容易理解, 记得牢。

七、直接引入法

直接引入法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如在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 直接提出思考问题, 通过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反过来, 直接引出对边相等、对角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问题。把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分清题设和结论, 写出已知求证后, 师生共同证明。

3.浅析中学数学教学的课堂引入法 篇三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课堂引入

G633.6

数学教学课堂引入就就像一根金线贯穿教学始终,有效的课堂引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升教学效率;经过实践证明,中学数学教学的课堂引入效果显著,对中学数学教学具有帮助性作用。

一、中学数学教学课堂引入原则

(一)目标性

课堂的引入,首先需要以教学目标为前提、为核心,脱离目标的内容剔除,防止在教学过程中脱离教学目标、脱离教学实际;这还需要教师制定明确的目标,注重融合,注重引入的目标性原则。

(二)合理性原则

课堂的引入也要注重科学合理性,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中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如果教师在课堂引入中缺少合理性,那么将会造成教学的单一,教学效率平平。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课堂的引入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效率的体现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会体现出来。因此,引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特点、表现等方面出发,帮助学生简化数学理解。

(四)尊重课型原则

引语的设计,教师需要根据课型内容而选择适合的引语。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秉承着温故知新、知识拓展的理念,根据课程顺序有效的进行课堂引入;在复习阶段,需要通过详细的分析对比,认识不足及时改正不断完善知识点。

(五)精短原则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在进行引语设计过程中需要秉承着精短原则,抓住重点,引语设计通常在2--3分钟之间,然后教师直接引入教学内容,这样一来起到铺垫的作用,以更有效的开展后续教学。

(六)多样化原则

课堂引入需要有多样化的形式,教师在引入过程中需要交叉运用、科学运用。如果每一节教学引用都采用同一种方式,长此以往将会使学生产生腻烦心理,进而降低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够采用多样化的引入方式,每节课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引入方法,将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中学数学教学课堂引入方法

(一)突破传统,创新引入

数学是一门偏理性的学科,教学知识中,新的概念和教学通常是根据数学知识内容结构规律展开的,这还需要教师有明确的知识发展规律,巧妙的进行融合,做好知识点的衔接。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讲解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更好的开展后續教学。

比如:在进行“轴对称”教学时,教师在教学前首先可以让学生观看轴对称图片,然后进行提问:同学们现在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引发学生思考,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主动投入到课堂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方法,相对于传统直接引入教学内容的方法,效果更为显著。

(二)兴趣引入

1.图形观察

比如:在进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借助长方形、正方形等模型,在教学开始阶段,通过模型让学生进行勘察,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化方法观察图形,然后引导学生将观察到图形画出来,然后展示立体图形并且引入内容。这样一来,极大的调动了的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会观察,进而展开后续教学达到教学目标。

2.引入“人物”

著名学者曾经说过:数学这门课程,在内容中融入历史观点对教学具有帮助性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数学内容,适当的引出该知识点的数学人物。例如:1965年,英国数学家约翰·沃利斯(John Wallis)出版了一本数学专著,其中他推导出一个公式,发现圆周率等于无穷个分数相乘的积。2015年,罗切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们在氢原子能级的量子力学计算中发现了圆周率相同的公式进而得出π约等于3.1415926。通过这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视角,将学生引导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悬念引入

中学阶段,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悬念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但是教师要注意,悬念的引入要适当,悬念设置简单,学生一眼就能够看出,那么就没有悬念可讲,课堂引入自然也就会失去意义;而悬念较难,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还需要教师充分解读数学内容,合理的设置悬念,进而让学生的主动思考并乐此不疲,带着兴趣去探索。

4.激励引入

激励引入主要是教师通过的鼓励、暗示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有强大的动力投入到课堂中,以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比如:在讲评试卷过程中,教师需要创新方法,打破传统方法,并非直接进行试卷讲解,而是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自主探究,整理习题解决方法;第一,引导学生重新审题,学生共同研究解决方法,教师进行适当引导;第二,针对解错的习题,然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做对的同学进行讲解,这样一来,通过学生之间的帮助,共同进步,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学生也会增强自信心;第三,当学生探究出习题答案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延伸,探究多种解题方法。这样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帮助,相对于教师直接讲解,效果更为显著,极大的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学习具有帮助作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学数学教学课堂引入的方式是多样的,不仅包含笔者所述方法,例如:逆向引入法、数形结合引入方法等多种,还需要教师能够充分把握教材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展开不同的课堂引入方法,继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姜坤.浅谈新课改背景下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3(04).

[2]闵凡杰,宋清梅.新课程背景下优化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01).

[3]洪莉.初中数学教育现状及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以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井头大云中学为例[J/OL].中国培训,2016(06).

4.引入法 篇四

作者/吴平敦

一个精彩、有效的课堂引入是一堂高效好课堂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老师们在课堂上巧妙的引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效的课堂引入,能使学生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带着对问题的浓厚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我们每位教师再也熟悉不过了的古言。

可是真正重视并努力做好课堂引入环节的教师应该不是大多数。特别是在全国上下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的今天,在有限的课堂讲授时间里,如何做好有效的引入,更是值得我们大家进行深度思考并切实落实的问题。

l创设生动的情景引入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精彩的引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有效的办法。一个生动的教学情景就是一支兴奋剂,它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兴奋起来,特别是对那些学习缺乏动力的学生来说更有效,可以唤起他们潜在的学习动力。

如在教学《汽化》一节时,老师在课前就做好了准备工作,在课堂上老师就像一位魔术师。课一开始,老师拿出了一个装着热水的大针筒,问:我不用火烧,能把里面的水“烧”吗?随着老师慢慢地抽气,学生们看到水再次沸腾时,一下子就议论开了,纷纷猜测是什么原因促使如此神奇的现象出现。这时老师并没有及时对学生解答,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们自己来猜测其中的原因,并引导各小组看书讨论。整节课变成了学生的天地,学生们在课堂上从猜测开始到整节课的结束都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绝大多数学生都争着抢着回答老师提出的各个子问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较好,学习效率非常高。

2用具体的.实验引入

在课堂上用具体的实验来引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为有效的办法。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有关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能够在大脑中变抽象知识为具体的内容,同时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化学知识就是解决我们身边存在的很多问题或现象,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教学《磁场》一节内容时,课一开始,老师出示一颗指南针问:“这颗能够自由转动的小磁针放在水平空桌面上静止后,会指向哪儿呢?”“是不是什么情况下都会指这一方向呢‘7”老师紧接着在静止的小磁针附近放一根通电直导线,同学们观察到:小磁针指向发生了变化。老师又再次改变电流的方向,学生们观察到:小磁针的指向发生了变化。于是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自己小组讨论,想办法用其它物体来改变小磁针的方向,通过讨论、类比,每个小组的同学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又如在教学《压强》一节时,我就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出示:一副同样重的俩小孩,一个直接站在雪地上,一个踩在轻质滑雪板上站在同样的雪地的情景,并引导问:他们对地施加同样的压力,效果相同吗?为什么呢?然后再请学生们用手指同时抵住笔两端,请说说抵笔尖一端和笔帽一端的感受。在这些课上学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积极性,整节课始终是在一个非常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的,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学习效率自然很高。

3 由物理故事引入

通过讲述与本节课的物理知识有关的故事,特别是一些典故或生活实例,引起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住,通过他们仔细的听这个故事,也可以让学生浮躁的心理静下来转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很有好处的。

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一节的惯性这课时内容时,我在课堂上首先给学生讲了一则与惯性有关的故事:“馒头撞死人”、“猪吻拖拉机,吻死一片猪”。学生听到这样的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时,都听得非常认真,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可以感到这则故事在他们的心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 由最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

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观察到的现象或熟悉的现象引入新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或增强对物理学习主动性的另一个有效的办法。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已经在他们的脑子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课堂教学上当老师提出来后,他们会觉得很有趣,学习积极性出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比如,在学习《浮力》这一内容时,往往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都会感到头疼,学生不愿意学习。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引入:播放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提问: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这些能够贴近学生思维实际的物理现象,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走向物理。接着进行实验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得出浮力的计算公式。并设计计算比较漂浮的大木块和下沉的小石块的浮力。这样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很轻松,很快就掌握了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总之,课堂教学引入对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摒弃“课堂引入,可有可无”的思想,建立“创设情境,共建双赢”的观念。所谓“创设情境,共建双赢”,就是指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尤其是课堂引入,要联系本学科的知识,营造或活泼、或幽默、或沉思……的学习氛围,让老师和学生共同浸染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开始一堂课的学习,这样有吸引力、有生命力的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又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惬意,教与学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5.主持人引入 篇五

甲:敬爱的老师,乙: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乙:踏着时代的节奏,怀着青春的憧憬

合:让我们相聚在这美好的时刻

甲:机电分校模具1005班“技术点亮人生”主题班会

合:现在开始

甲: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新是新的时代,是科技腾飞的时代,科学并非神奇漠测,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大胆尝试,我们将来是未来科技主人!

乙: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技么?

(以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甲:其实,科学是科技的基础;是生活的手段,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科技顾名思义,是科学的技术。科技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同学们,你们明白了么?

乙:好,下面就请同学们说说他们眼中的科技。

(随后现有同学拿着自己的科技小报到讲台上介绍)

2、同学发言,展览科技小报:略

3、主持人发言及同学交流:

主持人发言:

甲:看了这么多同学的科技小报,在做观看的同学们也按耐不住想

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科技故事吧,那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展开讨论)

4、主持人总结:

甲:现今,科技的运用很广泛,军事、生物以及航天都运用到了科

技。科技已融入了生活,也丰富了生活。在街道、在家中、在教室、在商店,科技都给人们带来了便捷。可以说,是人类造就了科技,也是科技造就了人类,人类和科技是相互依存的。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科技。在衣、食、住、行上,科技都起了它重要的作用,方便了人类,也造福了人类。

乙: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科技并不神秘,它就藏在你的身边,只要你细心观察,也能发明出属于自己的科技。说不定你发明的小科技,经过专家的改装、完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科技产品,还可以为未来的社会和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甲: 同学们,科技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事业,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方便,让我们了解科技、发现科技、创造科技。要相信科技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科技,让我们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科技!乙:利用科技!

合:创造科技吧!

甲:“我爱科学”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9场节目 唱歌

环节1 看短片技术点亮认识短片

环节2 技术知识竞赛CAD UG 钳工题目

环节3 技术技能竞赛测量仪器竞赛

环节4 教授谈 技术点亮人生

主持人结尾

用技术点亮人生——记全国劳动模范李秋玲

李秋玲是西北铅锌冶炼厂中心化验室的化验技师,数十年如一日,她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精益求精,一次次向更高标准挑战,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2002年,她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2003年,被甘肃省妇女联合会授予“巾帼十杰”提名奖荣誉称号,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2007年又被推选为白银市惟一的“十七大”代表,2008年又成为甘肃境内的“奥运火炬手”。

她虚心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经过刻苦的钻研和不懈的努力,李秋玲成为车间独当一面的化验技术能手。让她从普通的化验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化验分析专业技师,今天的荣誉便是她多年努力与奉献的最好回报。

在大学里,我们要有自信,相信自己其实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梅花有梅花的风韵,松石有松石的奇特,各有特色。我们不必一味贬低自己的才能,长高别人的威风。春的萌芽,夏的生长,秋的收获,冬的蛰伏,一年四季贯穿生命的每个过程,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6.把活水引入语文课堂 篇六

——说明文教学小记

佛山市南海区和顺镇第一初级中学 陈少梅

摘要:说明文教学是中学语文的难点。把活水引入语文课堂,让说明文的教学也活起来。执教者要多花心思,多从激起学生兴趣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环节。

关键词:学生乐学、教师乐教 现代教育心理学 语文素养 想象作文 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说明文是中学教学的一大难点。一提起说明文,许多老师就直摇头:难教哪!它既没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又欠缺生动有趣的想象,讲来讲去,无非都是说明顺序啦,说明方法啦,说明语言啦等等。长期以来,说明文的教学可以说是“一潭宁静的死水”,学生学得生厌,老师教得心烦。难道,说明文的教学就这样了吗?能否寻到一股“活水”,把它引入语文课堂,让说明文的教学也“活”起来,做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呢?笔者就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几篇课文进行了探索。

第四单元的几篇课文主要是以认识大自然(如《大自然的语言》)了解科学知识(如《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等)为内容。学习这些课文,可以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本人在这一单元的教法上力求灵活,就先以《生物入侵者》的教学为例吧:

首先《生物入侵者》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基于既往对说明文的印象,学生对此文的兴趣可能不大。如果老师再像以往那样从说明顺序到说明方法逐项剖析得明明白白,学生就更会觉得索然无味了。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表明: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们对所感兴趣的事物会不知不觉地心驰神往,表现出注意的趋向。因此,如何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就在于教者凭其“三寸不烂之舌”来刻意渲染,精心描画。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便会如饥似渴,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在《生物入侵者》的教学中,我就很注重激起学生的疑问和兴趣。

为了弄清概念,扫除理解障碍,我在导入课文时特地设计了一个“意外”:利用电脑平台推出一幅自己的照片,然后请学生判断,图中出现的“生物”是否属于“生物入侵者”。学生意外地看到自己老师的照片已经在哇哇大叫了,听我如此一问,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不是!老师怎么会是‘生物入侵者’呢?”“‘入侵者’应该是坏的,老师当然不是!”我乘机激了一句:“口说无凭,能拿出证据来吗?”“书上说‘生物入侵者’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对呀!老师就是从外地来到这里的‘移民’啊!”“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但老师绝对没有!”“哈哈!学生们发出一阵会意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多聪明的学生!看来,通过争论,在笑声中他们已经明白了“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了。下一步就该让他们从整体上掌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了。

接下来我抛出了我的第二个问题:“你们已经知道了”生物入侵者“指什么。假如你是作者,依照课文的题目,你会如何来写这篇文章?”台下一阵讨论声过后有了回应:“首先要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然后说明它们通过什么途径‘入侵’,有什么危害,以及如何防止和减少危害。”好!有了学生的主观设想,接下来该让他们通过阅读来检查和验证自己的想法了。我让他们边看书边做记号,梳理自己的思路。由于是验证自己的写作思路,学生们看书的兴趣都上来了,看书都很专心。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说明文中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我觉得与其实打实地就课文分析,不如先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上牵离。

我出示了预先准备的一个音乐盒,拧紧了发条,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令聆听优美的音乐一边思考:你现在是一名出售音乐盒的售货员,你如何向顾客介绍你的产品?你会用到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它的外形、长、宽、高可以用打比方和列数字来说明,这样既生动又客观。”我不失时机地启发:假如现在有一个顾客听了你的介绍后还是有点犹豫,因为他不知道买了这个音乐盒有什么用,这时你该对他说什么?有个学生回答说:“老师,我会说音乐盒是个好东西,它有很多好处。例如自己听娱乐身心,送别人大方得体。正所谓‘行过路过,不可错过’哪!”经他这么一说全班都哈哈大笑起来,还自发地给了他一阵热烈的掌声。这家伙!看他那摇头晃脑的样,还真有点表演的天分呢!我忍住笑问:他讲的这番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用了举例子,生动易懂,有说服力!”好!达到预期目标了。

为了巩固认识,加深学生对说明方法的印象,我让学生再次回到课本,试从课文中找出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语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很快,学生们都纷纷举手回答。从他们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他们对这个知识点掌握得比较好了。

最后我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了训练。训练分为两项内容:一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二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什么?第一项内容,学生们通过平时的观察、上网找资料和课堂上的讨论,能回答出水葫芦、薇甘菊、福寿螺等。第二项内容因为范围比较广,学生的回答就五花八门了:有人说我们要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有人说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生态知识;还有人说学习本文为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只要言之有理,我一律表示赞同和给予鼓励。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假如说以前的说明文课堂教学是“一潭宁静的死水”的话,我认为通过执教者的努力是可以把“活水”引入课堂的。这一节课,学生们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亢奋的精神状态。他们不但主动参与了课堂的听、说、读的训练,而且大胆地放飞了自己的想像力,畅所欲言。说明文的课堂教学如果能保持这种活跃的氛围,学生就会觉得说明文学起来也是很有趣味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就是说,教者必须改变传统的重“教”轻“学”的授受式的教学,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做一名出色的“导演”,尊重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说明文的教学尤其需要如此。语文老师在教说明文时更应根据教材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教法。在激活学生兴趣的同时,尽可能地在课堂上留有空白。这样,学生便可以在空白时间里想像、朗读、演讲、讨论、阅读、解疑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使语文课堂“活”起来。本人在教授《大自然的语言》和《奇妙的克隆》时也曾做过一些大胆的尝试。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条理清晰,要点明白,语言生动而准确。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通过本文的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的志趣。

《奇妙的克隆》是一篇关于克隆问题的科学说明文。课文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以上两篇文章内容上并不难懂,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讨论。同时,这两篇文章虽然都是说明文,但教师也不必过分强调文体,只要把它们当作科普文章来处理就可以了。重点可以落在积累科学知识,学习文章语言,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方面。当然,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中学到一些读、写说明文的方法。比如,可以有意识地使学生注意,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所以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说明事物时,作者经常举一些例子,列一些数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文章更有说服力等等。但这些引导一定要水到渠成,在学生有所感悟的时候才给予点拨,切忌架空分析,好像说明文就一定要讲这些内容,而且要每课都讲得清清楚楚似的。

另外,我根据这两篇课文的内容特别设计了一些教学环节:

(一)《大自然的语言》:

1.假如你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请设想你如何让人类认识你,用第一人称写一篇文章。

2.农谚大比拼。

3.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看看谁是这方面的“小博士”。

(二)《奇妙的克隆》:

1.观赏美国电影《第六日》中与克隆有关的片断,谈谈你的感受。2.“走近克隆”辩论台———科学与伦理的思考。

3.假如你是个克隆人,你可能会有哪些遭遇?你想告诉人类什么?写一篇想象作文。

当然,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本人的一种尝试,难免会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通过这些教学环节,我们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完成以上这些任务,学生必须走进课文去认真阅读,然后把所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进行大胆的加工和想象,在竞争的氛围中各抒己见,在碰撞中尝到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说明文的教学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只要执教者多花心思,多从激起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环节,相信一定能把“活水”引入语文课堂的。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课堂教学艺术》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说明文教学对策

佛山市南海区和顺镇第一初级中学

陈少梅

摘要:初中生在写说明文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本文试从现象到本质分析其困难存在的原因,并力图寻找解决的对策。希望对作文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

文体意识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笔者执教初中几年,明显地感觉到初中学生写说明文存在比较大的困难。初中的作文教学,主要是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旧教材把这三种文体按顺序分在初

一、初二和初三作为重点进行教学。现在,教材改版了。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教学要求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对以上三种文体,新课标虽然也明确提出:“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但是,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单元的作文训练与过去相比明显的淡化了文体,注重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把写作与口语交际结合在一起。新课程标准的好处在此不必赘说,然而笔者同时注意到,由于淡化了文体,在初二这一年中,教师和学生对说明文的教学重视不足,再加上学生统考、大考的作文多以话题的形式出现,这使初中生原本存在的困难加大了。有的学生看到说明文就头痛,无处下手。

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文体意识薄弱,往往把说明文写成记叙文。

学生从小学习记叙文,记叙文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当他们没有办法把握说明文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把他写成了记叙文。这是最常见的毛病。例如,上学期有一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写一说明文。题目是这样的:“请你仔细观察自己熟悉的一座挢,了解其建筑特色,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有的学生就写成了下面这样的一篇文章:

家乡的小桥

桥现在已经都有,大桥、小桥、石拱桥„„数不胜数。

石拱桥的种类有:单拱桥和多拱桥。我国著名的单拱桥有赵州桥,是最古老的桥,隋朝开国十五年至大业元年建成。最多的连拱石桥是江苏苏州宝带桥,唐元和始建。最早出现的十字桥是山西晋祠沼飞梁,北宋崇宁元年建。

我家乡的桥虽然没有以上的那么有历史价值和雄伟,但在我的心中却已经有很高的地位。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我妈经常把我带到田野里,因为我们家和奶奶家的关系不好。每当我看见田野旁边的小桥时,就想走到那上面去。我以前总觉得踏十分大,大得难以形容。可是到了现在它已经是一座又老又难看的石桥了。在前段时间,听说村里的人要把它拆了再起一座漂亮的新桥。可是那座桥却是我的乐园:在那里我可以自由地钓鱼,钓得累了就趟在桥上睡几个小时。等到我的爸爸妈妈干完活,他们就会到那里去找我。现在我上了中学,没有空去那里,但是它会永远在我的心里。有时候我会把这座桥画在纸上,用作以后的纪念。

随着时代的变化,那些小桥已经不再存在了。大桥将会代替他们。桥是使我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主要方法。桥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桥是人类的好朋友。我永远爱家乡的小桥。

第二,不会运用说明方法,写出来的作文枯燥无味。

学习说明文的写作,运用一些说明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通过对《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和《故宫博物馆》等课文的学习,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也还限于感性阶段,很难熟练地运用到自己所写的说明文中,所以写出来的作文就像没有枝叶的树干一样光秃秃。这一毛病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又有不同的体现。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型: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无话可说,东拼西凑;而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不能够熟练成文,深恐字数不够,固而往往爱犯开头结尾废话过多,重点不突出的毛病。如下文:

桥,妇孺皆知,比比皆是,是人们用来联系两岸交通的重要交通要道。

在我国,桥的历史可算是源远流长了。古代除了万里长城这样伟大神奇的建筑外。说到实用美观,莫过于桥了。

在古代,桥种类不算多,只有木桥、竹桥和石拱桥几种。中国著名的古代石拱桥有赵州桥、卢沟桥等。

可是在现代,结构奇特,造型美观的各式各样的桥不计其数。有拉索桥、铁索桥等等,各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像长江南京大桥、钱塘江大桥、九江大桥等。

桥是现代艺术的结晶,也是人们智慧的结晶。

我的家乡,一个小小的镇区。谈不上山清水秀,也不算兴旺发达。可是,美丽的金溪河面上却架着一座雄伟的和顺大桥,颇受家乡人的喜爱。

和顺大桥建成于1984年,全长大约200米,宽约10米。横跨在金溪河上。桥面可分三段,中间驶车,两旁行人。和顺大桥桥身成两个弧形,两弧之间立着一根桥墩,支持着桥身。两个大弧上雕刻着许多精美细致的图案,十分美观。每排护栏上都安上六盏日光灯,像六颗闪闪发亮的恒星,点缀着寂静的夜晚,也十分方便行人车辆来往。远看大桥,就像一条气势磅礴的长龙安卧在水面。

如今,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大桥,已经有些残缺了,现在为了使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沟通两岸人们之间的经济与关系,政府已经施工重修了。相信重修以后的和顺大桥将会以更新、更美、更好的面貌迎接家乡的人们。

就像中国的桥梁史一样,在更先进的科技时代,在美好的未来,愿桥的发展更辉煌。

另外,学生写说明文还存在不能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说明顺序的问题。写起说明文来,头脑思路不清晰。别人读起来也是一片混乱,不知所云。有的学生苦于不得其门,为了应付考试,干脆死记硬背一两篇范文,到时照默可也。殊不知这又加剧了原本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我在课堂上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紧扣教材,运用范例指导学生仿写。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是技能形成的捷径和桥梁。学生如果能把教材作为范文进行模仿,也是一种成文有效之法。但是,运用教材范例指导学生仿写,必须有针对性地确定一两个模仿点,而不是抄袭。如八年级上册课文《故宫博物院》就是一篇以行踪为序的说明文。但文中没有出现人物,只是通过如“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等表位移的词语分别在3、4、11、16段中点了点,成为一条虚线,这就像把读者带到故宫游了一遍。教师把这一范例举出来,让学生去模仿,可提高学生写以行踪为序的说明文的成功率。教材中值得模仿的东西很多,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不同的模仿点,循序渐进,慢慢地学生就能够体会到说明文的章法安排、语言运用的特点,进而掌握说明文的写法和结构。

二.抓住“熟悉的事物”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集中安排了一个建筑类题材,这是由于建筑物是学生身边较熟悉的事物,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系最密切。本人在刚刚开始训练说明文时就把建筑物作为基本题材,由简到繁集中命题。例如让学生写家乡的一座桥,或自己熟悉的一座建筑物等。而且在作文之前,预先布置学生回去观察。为了克服学生观察事物走马观花的毛病,本人让学生先列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逐步观察,并随手做好笔记和图示。另外为了写好《怎样做读书笔记》、《怎样做番茄炒蛋这道菜》这一类题目,本人也注意让学生回去试着做一做。观察+实践加深了学生对这些事物的认知。即使原本学生对这些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实践之后就会大大改观,变得熟悉起来。这样写起作文来就能有话可说,水到渠成了。观察实践指导作文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写说明文的能力,而且可以使之成为育人的一环。这一点是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的。

三.化平实说明为生动说明

说明文由于文体特点所限,注重了事物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故而语言显的平实一些。在说明文教学的过程中,我留意到学生之所以把说明文写成记叙文原因之一是掌握不了说明文的语言。与一般的说明问相比,学生往往会比较喜欢用第一人称写成的事物说明文。据学生反映,这一类说明文的语言近似于学生熟悉的记叙文的语言,相对生动形象一些,学生易于接受。所以,在教学说明文的过程中,我往往会鼓励学生把自己化身为说明对象,运用第一人称进行生动的说明。由于跳过了平实说明的某些障碍,学生驾御着自己熟悉的语言,往往比较容易成文,甚至有时能有一些有创造的闪光点。

四.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运用于课堂对说明文写作教学而言是一大福音。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间接的体验。多媒体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影象等辅助手段,把说明对象变为直接的感官印象,为学生提供观察框架,进行有效的观察训练。这样,不仅方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纠正学生笼统观察的毛病,还可以培养学生选点设框的观察能力。另外,多媒体还为讲评说明提供了有效的平台。讲评作文时,可以把作文投影出来或打进课件里,指出其存在的优点和缺点。这样做比以前范读作文要直观和有效得多。学生能较快地吸取别人的经验和纠正自己的不足。

由上可见,从实际出发,结合新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4期 述 职 报 告

一、基本情况

陈少梅,女,1974年8月出生。现任佛山市南海区和顺镇第一初级中学语文教师。1999年7月毕业于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学历,并获文学学士学位。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000年7月被评为中学语文二级教师,现申报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二、申报理由 1.思想品德方面

本人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并于今年六月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尊重、关心、爱护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既教书又育人。为人诚实正直,与其他教师团结合作。工作上服从学校的安排,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从教五年来,我每年都担任升中考试的监考工作,均能圆满完成任务。

2.教学能力方面

我熟悉初中语文教材和教学大纲,对中学语文教材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能正确理解、掌握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能正确传授内容,重点突出。能够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注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普通话流畅,表达生动准确(经过佛山市语委办公室于2001年12月测试,成绩89.1,确认普通话水平为二级甲等)。板书清晰,条理性好。

虽然我还没教过初三,但我对初三的教材作过潜心研究,也一直关注着每年的升中考,关心升中考所透露出来的语文教改的方向。对近年的升中考的题目作过详尽而细致的研究,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升中考解题能力测试,取得了124分的骄人成绩。

在教学上,我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处理教材的方式,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明确目的,突出中心,启发学生智慧,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精细设计、合理安排教案,做到难度要求适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注重展示思维的发展过程和渗透重要的思想方法。采用对话式、启发式、主体式和课内分层等教法进行教学,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个性特长的发展,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近几年,我一直立足于初

一、初二的语文教学,我参加了南海教育局举办的有关“新课标”的各种学习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现在语文教学理念的改变。这一改变更有利于学生的成才。但是,“新课标”毕竟是一“新生事物”,它必然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经历一个摸索的阶段。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开展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我和备课组的其他老师一起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比如,我们以语文综合活动课为突破口,指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校园网络等收集相应的资料。自己动手收集资料,自己上台表演或演讲或比赛等教学形式的开展,把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普遍反映“现在语文课有趣多了!”另外,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坚信语文应该“细水长流”的观点,即语文应该从细处着眼,长时间地进行渗透。比如,对学生试卷和作业的批改,除了全批全改以外,我还坚持“面批”,即在改试卷的时候发现某些学生存在某些问题,我会做好记号,然后当面和学生讲清楚讲明白。长期下来,学生知识的缺陷就能得到系统的、有效的纠正。我坚持“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原则,把语文课堂教学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日记、口头作文、练笔、“课前三分钟”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人生世相和社会百态,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可说,真正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同时,我开展了“初中说明文写作系统训练”的尝试,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在课堂上,我尽量做到亲切自然,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我的努力下,我所任课的班级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3.教研能力方面

我积极参加教研组和学校的各项教研活动,密切注意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最新教学科研成果和升中考信息,掌握教育发展动态,积极参与科组的教研活动。我勇于承担各类教学公开课,每一学期都开一次公开课。与此同时,我积极参与教办组织的青年教师备课活动和演讲比赛,并获得一定的成绩。我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辅导学生参加了多届“石门实验杯”读写竞赛,多人分别获一、二、三等奖;辅导学生参加了两届“和顺杯”征文比赛,共计有五人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在科组活动中,我能积极关心新老师,和他们一起研究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交流教学体会,研究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设计课堂提问形式,交流在课堂上如何对待学生错误回答问题的方法等等,使新毕业的老师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效果好。任职以来,我还带过佛山教育学院和南海师范学校各一届应届实习生,培养的新教师有郑淑明、周婉娴、范泰昭、黄桂忠、陈海燕。

我还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点。1999年始我参加了佛山教育学院举办的新教师上岗培训,后来又陆续参加了该学院举办的教师业务培训。我平素喜欢写作,有一定量的散文在《和风》、《育苗报》、《南海日报》等刊物上发表。从教五年来,一直坚持阅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知识》和《语文教学通讯》,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学习了《课堂教学艺术》、《班主任锦囊妙计》、《中学生心态探秘》《班主任工作漫谈》等世纪园丁工程丛书和《学会学习》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以及《语文教学设计论》等学科教育理论书系等一系列书籍,并能结合实际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我还先后参加了南海市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初、中级的培训以及学校组织的网络教学的有关培训,通过了有关的考试,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对教学教研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班级管理方面 我担任了四年的班主任工作。在班级管理方面,我能加强自己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对学生有爱心,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当“非典”的狂风刮过南粤大地的时候,我始终坚持和学生在一起,和他们一起开展羽毛球、篮球等体育运动,向他们传授“非典”的有关知识,消除他们心理上恐慌。我利用语文科在思想性和情感性上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现实。我还利用校园网的资源,在班会时间先后向学生介绍了杨利伟的事迹,卫星上天的历史,国际新闻,科教兴国,克隆技术,纳米技术,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专题知识,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在班风建设上,我十分注重培优扶差。每年我所任班主任的班级的尖子生都十分突出,往往在年级的光荣榜里,前十名的学生我们班就占了四个。我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鼓励他们创造集体荣誉。2000年、2001年我分别任初二(6)班、初二(8)班班主任,这两个班是全校知名的优秀班级;2002年任初一(9)班班主任,该班月月被评为文明班;2003年我任初二(9)班班主任,该班除了学期末被学校德育处评为先进班外,还获得学校元旦文艺汇演二等奖,校运会团体分优秀奖。我多次组建班团干队伍,培养多数学生管理班级、自我约束的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此话与他人共勉。

述职人:陈少梅

7.引入法 篇七

(一) 融资租赁发展历程

1978年我国为实行对外开放, 以利用外资, 引进先进技术引入了融资租赁。1981年4月, 我国成立了第一家租赁公司———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 标志着我国现代租赁业的诞生。发展至今, 中国融资租赁业已拥有超过30年的经营历史, 目前融资租赁已在航空、医疗、印刷、工业装备、船舶、教育、建设等领域成为主流融资方式, 并已助推相关行业持续、快速地发展。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有560家的融资租赁公司, 2012年度中国融资租赁业务额达到15500亿元人民币, 比2011年底的9300亿元增加约6200亿元, 增长幅度为66.7%。而截至2013年底, 全国在册运营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 (不含单一项目融资租赁公司) 共约1026家, 比年初的560家增加466家, 增长83.2%, 可见融资租赁业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融资租赁的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 高速成长时期 (1981年至1987年) 。我国现代租赁业是在八十年代初引入的, 短短十多年便获得迅速的发展, 尤其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发展速度相当惊人。主要原因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的工作重心转入到经济建设上来, 但经济建设又面临极大的困境, 资金和技术短缺是困扰我国经济建设的瓶颈。我国的国情是经济基础薄弱、设备陈旧老化、资金短缺, 然而要在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实现较快的增长, 这一实际问题催发了融资租赁的产生和发展。

(2) 行业整顿时期 (1988年至1998年) 。中国现代租赁业在九十年代初期进入停滞, 与全球现代租赁业九十年代的迅速增长形成鲜明对照。主要原因在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国有企业制度转轨, 相当部分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国有企业出现经营困难, 甚至停产倒闭、破产或被兼并, 特别是1988年4月13日《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公布, 我国经济行为的主体由政府部门转向企业, 同时1988年6月20日规定“国家机关、行政主管部门不能提供担保”, 使原来的租赁项目变成了企业自身行为, 游戏规则的突然变化使出租人的权益失去了保障, 租赁公司形成了巨额呆坏账, 租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3) 法制建设时期 (1999年至2003年) 。从1999年开始, 我国陆续完成了融资租赁法律框架的建设。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租赁》 (2001年1月1日生效) , 后修改为《企业会计准则21号———租赁》 (2006年2月15日生效) 。《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于2000年6月30日发布, 后经修改于2007年1月23日发布。还有《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审批管理暂行办法》 (2001年9月13日发布) , 后修改为《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 (2006年3月15日发布) 。以及与融资租赁相关税收的各项政策也在不断地完善中, 逐步促进了我国融资租赁的恢复发展。

(4) 恢复发展阶段 (2004年至今) 。为了恢复和促进我国融资租赁的发展, 2004年12月11日, 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宣布自即日起开放外商独资融资租赁。在此之前, 商务部已批准通用和卡特彼勒进行设立外商独资融资租赁的试点。另外2004年12月, 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批准9家内资融资租赁公司试点单位, 2006年5月再次批准11家试点单位。而2007年1月, 中国银监会发布经修订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 重新允许国内商业银行介入金融租赁, 并陆续批准所管辖的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一系列的措施都促进了我国融资租赁业的迅速发展。

(二) 融资租赁学术研究现状

本文通过对CNKI中国知网文献进行全文收索, 发现以融资租赁为主题的期刊文章共计3332条, 最早可以追述至1983年由程嘉骥和金奉和发表在《会计研究》上的“国际会计标准租赁会计”一文。从各年度的研究文章数量来看, 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至2013年达到研究数量的顶峰, 2013年度以融资租赁为主题的期刊论文达到407篇。从研究学科来看, 金融学科对此方面的研究文章有1276篇, 其次是投资学科相关研究达到1035篇, 再次是企业经济学科方面相关研究达到920篇。从研究层次来看, 用于社科方面的行业指导达到1290篇, 而基础研究方面达到1036篇。从研究的基金层次来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涉及11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涉及6项。由此可以看出融资租赁在学术界的研究一直推陈出新, 不断开辟新的领域以适应融资租赁行业的快速发展, 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进一步推动了融资租赁实务的发展。

二、概念引入法与实务推导法的实施

(一) 概念引入法的实施

所谓的概念引入法在本文中是借鉴了数学及物理等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即在教学中从重点概念入手, 不断深入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消化, 让学生通过概念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在会计一班的融资租赁教学过程中选择了概念引入法。

在融资租赁的教学中, 与其他章节内容很明显的一个区别点在于出现了数十个相关概念。对于具体概念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大的方面, 首先是与租赁时间相关的概念, 包括租赁开始日、租赁期、租赁期开始日等。其次是与租赁资产计价相关的概念, 包括资产余值、担保余值、未担保余值、最低租赁付款额及现值、最低租赁收款额及现值等。最后是与租赁收益的确认相关的概念, 包括或有租金、履约成本、租赁内含利率、未实现融资收益、未确认融资费用等。在实施概念引入法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过程先是通过概念讲解再是了解会计处理基本规定, 最后分别对承租人及出租人的会计处理进行讲解, 即融资租赁定义→融资租赁判断条件→与租赁时间相关的概念→与租赁资产计价相关的概念→与租赁收益确认相关的概念→融资租赁会计处理的基本规定→承租人的会计处理→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租赁内含利率、最低租赁付款额及现值、最低租赁收款额及现值、未实现融资收益及未确认融资费用。在概念明确之后主要通过相关概念引出会计处理流程及处理方法, 以实现对融资租赁业务的理解与掌握。

(二) 实务推导法的实施

俗话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对于大学生的教学中需要使学生能“有疑而入, 无疑而出”, 首先要能“疑”, 而推导法是学生能“疑”的方法之一。推导致“疑”在教学中往往体现在教师推导出疑和学生推导质疑的你来我往之中。本文所提出的实务推导法即缘于此教学观点, 希望从会计实务出发让学生自主寻求实务处理中所需要的条件, 从而推导出需要的概念, 进而用概念来反方向论证实务处理方法的正确性。

在实施实务推导法的过程中, 以承租人会计处理为例, 所谓实务推导法即从承租人实务处理入手, 让学生先思考在融资租赁中承租方需要在账面对融资租入资产进行确认计量, 另一方面需要确认对出租方的债务, 那么如何开展确认与计量呢?首先, 引导学生分析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 有学生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 有同学提出了实际支付对价计量。其实这两个回答正是符合了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 即融资租入资产应以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与公允价值两者较低者来入账。因为学生所提出的实际支付对价相当于是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 因此顺着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推导出最低租赁付款额的概念, 并引发第二轮的思考, 即最低租赁付款额需要折现, 那么折现率怎么选呢?在探讨的过程中我们通过租赁的实质即出租方提供资产使用, 其目的肯定会获利, 那么出租人的获利率是否可以做为折现率呢?因此又慢慢引导学生推论出租赁内含利率, 即在租赁开始日, 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然后让学生从出租人获利出发推导出承租人的租金其实是本金偿还与利息支付两部分构成, 因此推导出未确认融资费用, 接着又在实务中提出未确认融资费用如何分摊的问题。后来就分析了实际利率法, 并让学生通过讨论推导出实际利率法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如何选择分摊率, 即如果融资租入资产以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入账, 那么分摊率就选择当时的折现率, 如果融资租入资产以公允价值入账, 那么需要重新计算分摊率, 该分摊率是使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相等时候的折现率。对于初始入账价值及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问题理清之后, 学生对承租人的账务处理就不存在很大难度了, 此教学过程可以总结为融资租赁定义→融资租赁判断条件→融资租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最低租赁付款额及其现值→未确认融资费用→租赁内含利率及实际利率法→承租人会计处理。

三、融资租赁课堂教学效果比较

在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讲解完融资租赁账务处理之后, 对两个班的同学进行了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 对于会计一班实际发放问卷81份, 回收问卷81份, 有效问卷81份, 对于会计二班实际发放问卷79份, 回收问卷79份, 有效问卷79份。问卷设计主要分为三个版块, 包括相关概念定义的理解, 相关项目计算、核算程序及账务处理。本文对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对比正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 相关概念理解程度对比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 在相关概念定义部分, 重点考察了学生对于融资租赁、最低租赁付款额、最低租赁收款额、未确认融资费用、未实现融资收益及租赁内含利率。问卷结果显示出, 两种方法下对于融资租赁、最低租赁付款额、最低租赁收款额、未确认融资费用及未实现融资收益的理解处于差不多的水平, 均有60%左右的同学完全理解相关定义。但是对于租赁内含利率的理解, 在概念引入法下仅有35.7%的同学表示完全理解, 而实务推导法下有52.9%的同学表示完全理解, 高于概念引入法17.2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应该是在通过实务推导法非常形象地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深入理解了租赁内含利率的产生原由, 在不断自主推导概念过程中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二) 相关项目计算理解程度对比分析

在第二板块的对比分析中, 重点对比的是各种项目的计算方面。在具体调查过程中选择了最低租赁付款额及现值、最低租赁收款额、未确认融资费用及分摊、未实现融资收益及分摊的计算。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 两种方法下对于最低租赁付款额、最低租赁收款额、未确认融资费用及未实现融资收益的计算方面教学效果差别不大, 均有51%左右的同学表示完全会计算, 但是对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及未实现融资收益分摊的计算就存在明显差异了。在这几方面的对比中发现, 概念引入法下能完全会计算的占比仅有19.8%, 而实务推导法下完全会计算的占到38.6%, 高于概念引入法18.8个百分点。这正是由于实务推导法下由学生自己推导出了如何使用实际利率法进行分摊, 也得益于实务推导法下对租赁内含利率及分摊率的理解。

(三) 账务处理理解程度对比分析

对于融资租赁学习的最后重点则是账务处理。在融资租赁中分为承租人的账务处理与出租人的账务处理, 包括了初始确认计量, 后续租金支付收取的确认计量以及租期界满后的相关确认计量问题。其中的重点及难点往往集中在实际利率法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及未实现融资收益环节。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账务处理方面概念引入法下完全理解的同学仅达到18.7%, 而实务推导法下完全理解的同学达到36.9%, 明显高于概念引入法下18.2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 实务推导法的教学效果远远优于概念引入法, 究其原因在于实务推导法下是引导学生自主推导出了实际利率法的核算程序, 在学习中深入理解分拆性地学习了融资租赁的整个实务处理流程, 因此在最终的处理过程中更能体现出逻辑性, 也能更好地进行会计实务处理了。

参考文献

[1]杨凤芝:《融资租赁会计处理问题及建议》, 《财会通讯》 (综合·上) 2011年第7期。

8.引入法 篇八

关键词:任务驱动;中职学校;教学;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205-01

一、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学习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现在的中职学校学生基本以中考落榜生和中学流生为主,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上进心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对于到机房上课热情很高,但真正学习WORD、EXCEL等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操作,便感觉乏味,提不起兴趣。

(二)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

长期以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初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重复,并且不同学校间计算机课程开设情况相差很大,条件也千差万别。相对来说城市学生学习比较系统,但有些学校特别是边远农村学校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还仅停留在对键盘的认识上。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给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开展和课堂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教学模式没有根本改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多媒体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教学条件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再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条件。但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依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

(四)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作用缺乏认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学校各专业的必修课,但学生对于学习他们的作用缺乏认识。如导游、烹饪专业等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总感觉学习EXCEL、PPT和自己关系不大,自己只要会上上网发发邮件就行了。这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列举的实例操作有一定关系,如列举的多为财务计算、会议PPT设计等,让学生感觉所学离自己太遥远。

二、任务驱动法的引入与实践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针对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笔者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任务化,并注重任务设计的生活化、现实化、专业化。

(一)将任务生活化

如在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中,笔者将计算机硬件组成设计为“我为自己选电脑”这个生活化的任务主题。利用学校靠近电脑城的优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要为自己配台电脑为目的,走进电脑城,在实际走访以及与电脑商的交流及讨价还价中,对电脑的基本硬件组成、硬件参数对电脑性能影响以及主要部件功能等有了切身的感受和认识。在任务的驱动下以及小组竞争的激励下,同学们积极主动、相互配合,各小组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在各小组的汇报中,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及有关参数如数家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将任务现实化

在讲授WORD图文混排、艺术字的插入等时,恰逢学校即将举行首届系部篮球比赛,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完成一份篮球海报的设计与创作,学生激情高涨,积极投身到海报的设计中。比赛当天,许多学生手举自己设计的海报在球场为自己的系部球队欢呼助威。那一刻,他们欢呼的同时也自豪无比,不断向身边的人介绍自己的创作经历。

(三)将任务专业化

在EXCEL公式与函数中,笔者将教材原有利用函数计算的教学目标按不同专业分解为不同的任务。如烹饪专业中,将任务设计为“烹调材料成本核算”,在导游专业中,将任务设计为“旅行社出团费用核算”等,将任务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学生认识到了学习EXCEL对于本专业的意义。同时对于烹调实训成本有了新认识,导游专业对出团过程的细节费用产生了思考。这样,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反过来对所学专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引入带给教学的变化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和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我明显感觉到所带班级学生的变化。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的“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参与热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收获了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逐步形成一个从感知到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二)互帮互助,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的行成

在任务的引领下,学生之间相互的讨论、沟通,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产生对知识新的认知与理解。同时行成互帮互助,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班级中原本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高水平的同学无形中会成为小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更顺畅,也更利于他们彼此的学习。同学们之间相互的沟通、探讨促进了课堂良好学习氛围形成。

(三)开拓了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

任务的引入,比单纯的练习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大更广的创作空间,如海报的制作,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行大胆的设计创作。自由主动地学习、探索新的知识,创作属于自己的最好作品。同时,贴近专业的任务完成,让学生认识到了学习该课程的意义,提高了他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认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引入,引发了课堂教学中的一系列变化,成为一种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但笔者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在引入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同时,我们也要适当引入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并注意任务设计的科学性、趣味性与创新性。否则,面对一个接一个的任务,学生同样会感觉到厌倦与厌烦。

参考文献:

[1]陈万仙.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马成荣.计算机应用基础[M].江苏教育出版社

【引入法】推荐阅读:

上一篇:设备设施更新改造、拆除及报废管理制度下一篇:群星演唱会招商方案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