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责任意识教育(通用10篇)
1.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篇一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
初中生正处在性格形成期、行为叛逆期, 这个阶段非常关键, 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 可以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思想, 让他们的言行走上正轨, 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例如, 组织学生收看《变形计》。《变形计》里的主人公大多是他们的同龄人, 节目中城市少年生活优越, 却对人冷漠, 不知感恩, 任性且放荡不羁;而山村少年生活虽然清贫, 小小年纪却已经学会了体谅父母, 分担家务, 勤奋好学, 帮助同学, 早早地担当起家庭中自己的责任。通过这个节目, 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对比着自己的言行有何不妥之处;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不易、父母的艰辛, 激发他们强烈的报恩之心;回想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 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这种感恩教育的有效教学形式很多, 如:举办感恩方面的演讲比赛, 出情感黑板报, 听专家专题讲座, 节假日互致问候……开展这些活动, 让学生拥有感恩之心, 增强责任意识。
二、开展言传身教的感恩教育活动
初中生有超强的模仿力, 也是最容易被感染的群体, 家长、老师的一言一行无意间会影响孩子的思想品质。感恩教育活动中, 家长、老师有必要以身作则, 发挥好表率作用, 让学生在师长的言传身教中学样, 增强感恩意识。例如, 学校可以联系家长来校开个座谈会, 主题是“为了孩子就是为了自己”, 共同探讨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让大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 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知道今天自己用不当的言行对待别人, 也会影响孩子导致孩子明天用不当的言行对待自己。许多家长通过座谈会, 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及问题的严重性, 回家立马改正:孝敬公婆, 夫妻恩爱, 关心小辈。在尊老爱幼的家庭氛围中, 孩子们受到感染, 积极参与父母的活动, 一起关心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看望生病的亲戚朋友。学校里, 老师在教育过程中, 文明施教, 不讲脏话粗话, 有的老师生病了或家中有事了, 其他老师积极代班, 不影响学生功课。老师的奉献精神、人格魅力, 学生看在眼里, 体会在心里, 也影响着学生的一行一言。这种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式, 最能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让他们乐于奉献, 知恩图报。
三、开展付之行动的感恩教育活动
学生们有了感恩意识, 就要趁热打铁, 让他们付之行动, 用行动表现对父母养育的感恩, 对老师栽培的感激, 对同学帮助的谢意。让他们在感恩行动中体会快乐, 学会奉献, 学会回报, 学会生活, 学会担当, 增强责任意识。如, 学了《人不能选择父母》一课后, 我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从不做家务的学生做起了力所能及的家务, 洗衣, 做饭, 笨手笨脚地炒菜, 看着父母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做的饭菜, 心里也分外高兴;有些常嫌自己的父母不如别人家父母的学生, 也一改以往的态度, 不再看不起父母的工作, 节假日抢着帮父母扫大街, 体会着父母的不易, 从行人欣赏的目光中, 感受着劳动的快乐。学完《换个眼光看老师》后, 学生们不再跟老师对着干, 懂得了老师有时的严厉是为自己好, 尊敬之情溢于言表, 主动擦黑板、搬实验器材……同学之间更是互帮互学, 团结友爱。学生们通过感恩行动, 懂得了人不能一味索取, 一味被爱, 要知回报, 要知施恩, 这样活着, 人生才有乐趣, 生活才会幸福。
四、开展走上社会的感恩教育活动
开展走上社会、参加公益的感恩活动, 有助于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 了解今天自己的幸福生活, 离不开前辈的努力、国家的政策, 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增强他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感恩意识。例如, 学校组织学生清明扫墓活动, 让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听导游介绍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 让学生深知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感恩先烈们的牺牲, 促使学生立志完成先辈未完成的事业;还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擦玻璃、打扫卫生, 陪他们说说话, 到福利院看望小朋友, 送上他们喜爱的小礼物, 和他们一起玩游戏。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产生学好知识报效社会、分担国家负担的美好心愿。还可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 让学生感受科学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便捷, 感恩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 体会知识的力量, 增强学生学好知识、造福人类、回报社会的历史使命感。
2.简析中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科学方法 篇二
一、实现自我价值需承担社会责任
某些中学生之所以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就其原因就是他们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对立起来,认为如果追求社会整体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势必会受到影响。其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的存在和发展的。没有社会整体利益的存在和发展,没有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完善,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根本不可能有个人价值的实现。可以这样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如何,个人利益的实现也就如何;社会整体利益发展到哪种程度,个人价值也就实现到哪种程度。这就意味着,社会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之源,个人利益是社会整体利益之流。个人价值的实现,唯一途径在于推动社会整体利益发展,在于每个人主动地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所以“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中学生们如果懂得了这一道理,就会自觉地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推进素质教育需改进德育工作
中学的政治思想教育承担人才培养的基础责任。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完善的人格。鉴于当前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意识教育内容不够完善的现状,应该在教学中拓宽责任意识教育的内容,走出责任意识仅仅停留在政治责任意识的误区,加大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等更多类型的责任意识教育。我们将立足于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水平的基础之上,根据他们的自身的特点总结出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包括自己所属的集体、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教育等内容。
首先,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仅仅是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更重要的是日常的行为养成。为此,思想教育工作就不能仅仅在校园中进行,而必须在更加广阔的社会当中进行。要让中学生们尽可能多地了解社会改革、社会发展的实践,尽可能多地参与改革开放实践,在实践中了解自己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进而认识这种社会责任,从而逐渐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
其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过程来说,中学生时期是崇拜英雄的时期。教育为了适应这种情况,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为学生树立典型,树立让他们从内心佩服的榜样。比如说2008年5月12日汶川抗震救灾来说,学生们为什么普遍感到深受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抗震救灾踊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的事跡感染了他们,感动了他们。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样的时机、这样的典型,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把不利的事情变成有利的教育。
三、开展活动需体验角色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教育的关键要求个体养成责任行为能力和习惯,这是判断一个人有无责任意识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个体责任意识的外显及责任意识水平高低的标志。而对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则需要多种教育形式,如遵纪守法教育、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合作学习、角色责任体验等。其中,角色责任体验更适合责任意识教育,也更适合在思想教育工作。它既能帮助学生通过实践特定角色来掌握角色责任,又能体验到完成分内事后的成就感和未完成分内事的损失,而未负责时的失落感的体验又能加深学生对这一角色责任规范的印象。
四、承担自身责任需反思自身言行
在中学的思想历史、政治课堂上,历史人物、案例、故事分析与活动角色表演虽然迎合了中学生的兴趣,但对学生来说都有点类似于看热闹的感觉,都是客观展现别人的事,无论结局如何都和自己无关,离自己的亲身感受很远,从而无法引起有效的共鸣。要使学生真正进入责任角色,主要促使他们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承担了自身角色的责任。为此,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课堂上教师都可以设计一些可操作性的题目供学生承担自己的责任,比如在家,替父母分忧解难,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承担对家庭的责任;在学校,努力学习、尊重师长、关爱同学、爱护公物,积极为同学、班集体服务,努力完成自己的本职学习;在社区、社会,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为身边人做身边事,尊老爱幼、扶弱助残、爱心捐助等。
古人能做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时刻谨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具有责任意识,才能担当起强盛和兴旺中国的大任,所以笔者呼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时刻在教育教学中用科学方法教育学生具有责任意识,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更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吴维平.浅谈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05,(6).
[2]田俊英.论中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与培养[J].长治学院学报,2008,(1).
[3]李建成.责任感:德育的"底线"[J].江苏教育,2003,(1). (编辑徐祺琛)
3.责任意识教育心得体会 篇三
区委、宣传部长田景斌围绕学习主题中心发言。他指出,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的时代责任。首先,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其次,敢于担当是干部队伍建设的紧迫任务;第三,勇于担当是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迫切需要。领导干部敢于担当的内涵和要求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是牢记责任、恪尽职守,提升能力、积极作为。
田景斌指出,对于宣传思想战线的领导干部来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对党忠诚,就是坚持党性、心中有党;好学上进,就是勤于学习、学以致用;实践导向,就是强化问题意识,勇于直面矛盾;勇于创新,就是要改革创新、突围突破;注重协调,就是要做到积极沟通、多方联动。
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主动履职;要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认清肩负的责任、面临的挑战,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秦敏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了在涪陵存在的部分勇于担当尽责和怕背责担责的事例,要求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把该担的重任担起来,把该做的工作做起来,以敢于担当的昂扬精神状态和积极务实的作风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和事业发展。同时,他还就中央结合“三严三实”专题学习教育,在县处级领导干部中开展不作为、乱作为专项检查清理工作谈了意见。
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李洪义,区委、政法委书记杜海波围绕学习主题,结合自身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谈了学习体会。
4.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策略 篇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时代进步,经济发展,现代中学生思想敏锐,勇于进取,有了一定的责任感,特别是有些学生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由于中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缺乏实干精神,极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如果教育者还让教育停留在“训导”“灌输”等方式上,教育就会失败。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近年来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呈现出弱化倾向。因此,笔者以为,在紧抓公民道德建设、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这一课题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学生责任感是时代的要求
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国早已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实施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适应新时代政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上海市二期课改时,就对本市中学生的素质提出了如下要求:(1)有强健的体魄;(2)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3)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4)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5)有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态度;(6)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发现问题,能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其中就把“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作为一个重要方面。责任感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取得了成功,就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了真正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会进入更加辉煌灿烂的时代。
二、培养责任感是优化现阶段学生心理思想的需要
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大潮中,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责任意识弱化的现象,需要加大责任感的培养力度。具体表现在:
1、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薄
一些学生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却低;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输出性工作,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甚而至于,有关机构作过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8.5%的学生赞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11.4%的学生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天经地义”。
2、公德和规范意识淡化,角色责任弱化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和职责。然而,一些学生不仅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严重,而且考试作弊,混日子,混文凭;有的学生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用水不关水龙头,人走不关灯; “厕所文学”、“课桌文学”、“公园文化”等文化垃圾屡禁不止。
3、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公民意识淡漠
责任感是人们体验自己对社会或他人所负的道德责任的一种情感。青少年学生因长期沉浸在家庭的关怀中,形成对自己以及家庭比较明确、强烈的责任意识,而且随着进入中学,自我意识发展而强化,但因其认识水平的局限及社会交往的贫乏,使之在中学阶段并未使这种责任意识的内涵、外延得到扩大和深化,特别是不能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统一起来,这种缺乏社会责任的责任意识,过分强调自我的人格缺陷,导致青少年学生责任意识的狭隘和近视,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好心不得好报,于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自私自利。当二者发生利益冲突时,更多的是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表现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重错位。
三、构建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实施体系
笔者以为,学生责任感的主题应该包括:对己讲自尊,对人讲尊重;对事讲责任,对国家社会讲奉献。因此,教育者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探讨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落实工作:
1、确立“五个目标”
(1)对自己负责。培养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意识。(2)对他人负责。尊重与接纳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3)对集体负责。主动关心爱护集体,珍视集体的荣誉,解决参加集体事务和各项活动履行应尽的义务,学会共享,主动为集体发展尽职。
(4)对家庭负责。尊老爱幼,为父母分忧,营造温馨家庭氛围。(5)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讲爱心与奉献,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爱护环境,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2、落实“六个层次”
(1)感受现实,增强学习责任感 了解社会关爱,奋发努力学习。操作载体:新生入学教育(军训、行为规范教育);访谈有关人士(校内:班主任、任课教师、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中层干部、校级领导。校外:政府官员、社会贤达、家长代表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了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时代对人才的呼唤,思考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的人生理想;参加团课党课学习,开展党团学习小组活动。
(2)从小事做起,在岗位上体验对他人的责任 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操作载体:竞争岗位(设立多层面工作岗位,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培养主人翁的精神);岗位评价(从社会服务、行为规范、学习等方面评优表彰)。
(3)和长辈对话,理解家庭责任 呼唤真诚的理解,渴望亲情的牵手。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谐互动的教育环境。操作载体:学生与家长书面交流、直接对话(节假日、双休日做家务等活动,进一步沟通两代人的情感,体验为家庭尽责的愉悦,并把学习与承担家庭的责任联系起来。)
(4)坚定对生活的责任意识 直面教育改革,增强人生能力。操作载体:开展新课程理念大讨论(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和老师都是知识的共同构建者,提倡接受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融合);读书征文活动、读书报告会,开拓视野,提高鉴赏品位,反思人生感受。
(5)探究生命的意义,明确生活责任 关注祖国和人类的命运,让小我融入社会。操作载体:根据学生特点,以做全校榜样为目标,设计活动;提倡助人为乐的风尚,鼓励学生个体对生活的关注,对学习困难同学的关心,带着对生活的不同理解,独自走向社会,走近弱势群体。
(6)走向明天,将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 履行公民权利,承担公民责任。操作载体:18岁承认仪式;共青团致辞、前辈的祝福、成人的心声、党的祝愿以及宣读成人誓词等;以中学生的姿态,为校风建设承担责任;各年级特色教育活动。
四、制定培养学生责任感应遵循的原则:
笔者以为,培养学生责任感,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1世纪教育的突出特点是着眼于个体的健全发展,包括使被教育者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趋势决定了我们进行责任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将来能立足与生存于社会的品质;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2、科学性原则
任何一种发展目标的制订都要有科学性,责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的制订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学说的理论,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对每一个年级段的学生提出的责任教育目标,都要遵循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科学规律,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即责任教育目标的制订要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层次,形成科学体系。制订各个年级段的目标时,既要注重阶段目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注重各阶段目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4、操作性原则
责任感教育的目标要有可行性,能够根据各阶段的目标制订相应的教育内容,设计出具体、可行的教育方案。
5、渗透性原则
对学生的责任感的培养,不能停留于口头的说教,而应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中,渗透到学校管理中,渗透到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去,渗透到学校开展的活动中去。
6、激励性原则
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要对学生多引导,多鼓励表扬,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
5.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篇五
责任一词有两重涵义,一是指份内应作的事,即义务;一是指因没有作好份内的事,而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同样,责任意识也有两重涵义:
第一重涵义体现在对义务的理解上:义务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主体的行为的一种约束手段,是法律规定人们应当作出和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界限;义务是和权利相对应的,如果说权利体现着国家对人们合法行为的赞许,那么,义务则体现着与行为自由相统一的社会责任,体现着社会对个人、国家对公民提出的社会的、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要求。
现在,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如独生子女较多,这种环境的不利的一面表现在:在物质上情感上他们得到多而给予少;师长们对他们学习成绩的要求多而其他方面的要求少;社会对他们道德的教育多而法律的教育少„„使他们法律上的责任意识较弱。因此,进入大学后,我们必须加强义务意识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义务的多种意义:义务是人们实施某种“行为的必要性”;义务是义务人“必要行为的尺度或范围”;义务是人们必须履行一定作为或不作为的“法律约束”。
第二重涵义体现对不利后果的理解上: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与道义责任或其他社会责任相比,法律责任有两个特点:一是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二是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即其履行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当然,国家强制力只是在必要时,即责任人不能主动履行其法律责任时才会出现。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特别是刑事责任,是国家对犯罪人适用的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对犯罪人具有身体的、精神的、财产的最强烈的、剥夺性痛苦,如刑罚的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等自由刑和死刑(生命刑),附加刑包括罚金、没收财产的财产刑和剥夺政治权利。对此,可以让学生们用他们聪明的头脑分析利与弊,从而减少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近些年来大学生犯罪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主观恶性比较小,多为一时冲动,临时起意而为;侵害的客体多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如同宿舍同学;犯罪情节绝大多数为轻伤,最高是“轻伤偏重”。而女大学生主要是涉嫌盗窃罪,多为贪图小利,不计后果而为;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千元左右。也有一些图财的高智能犯罪:如北京某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利用自己从网上下载的木马黑客软件,在网上搜索到一个IP端,取得计算机信息,非法侵入该系统,盗取了某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不仅自己使用,还在网上销售,给该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上述内容清楚说明,一时之气、一念之差,将自己一生毁于一旦。这个账还需要大学生来算吗?
6.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篇六
生命安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如何加强学生安全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我觉得可以从学校和社会两个层面来寻求突破。
学校层面:
1.法规宣讲。学校承担教育职责, 面对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 防范于未然是职责所在, 更是有效途径。从新生入校到新学期预备周到放假前, 遵循事故发生的季节性和阶段性, 把握教育契机组织学生对《学生守则》、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可以利用升旗仪式就一周来的违纪现象或突发事件做及时通报和处理、可以利用开学典礼就本学期学生行为规范提出要求和期望、可以利用散学式对假期学生角色变换成公民进行警示和提醒等等。利用集会时间开展法规宣讲, 既能够统一思想促成共识, 又能够产生相互提醒监督的效果。
2. 案例分析。在理论宣讲的基础上, 鲜活的案例更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个体困惑, 比如何谓侵犯, 如何自保, 怎样逃生, 在诸多常见和熟悉的典型案例中, 学生可以迅速找到类似场景产生共鸣, 增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 同时对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起到警示作用。学校德育工作者需要多关注社会新闻, 从中收集案例并总结应对办法, 才能传授给学生以增强孩子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当前学生遭遇性侵和暴力伤害等都不容忽视, 通过与他们一同分析罪犯的作案动机和惯用手法, 可以增强警惕性和应变能力。更不用说在突发恶劣环境下, 通过就近寻找安全庇护位置和简易防烟防毒处理来保护自己和挽救他人是何等重要。
3.氛围警示。在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段和时段, 学校要根据季节和年龄特点, 利用学校德育阵地, 比如橱窗、墙报、公示牌等位置开设专栏, 图文并茂开展安全教育, 同时也可以利用横幅、警示牌和电子屏等展示警示标语, 起到提醒和威慑作用。比如开学前和学期末, 可以“遵纪守法做一名合格学生”为主题布置橱窗和墙报;中高考前夕可以“珍惜生命关注心理健康”提醒学生注意焦虑调节和情绪控制;禁毒日前后可以“拒绝毒品从你我做起”为主题开展黑板报或手抄报评比之类。氛围警示不能一蹴而就, 其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 但是尊重规律, 坚持下来就一定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课程设置。学校可以利用班会、校本课程开设人民防空、交通法规、安全条例等知识的讲授, 汇聚学校教师集体智慧创设趣味游戏、知识竞赛、征文、手抄报等活动提高教学有效和实用, 也可以邀请知名家长进课堂, 与学生一起分享心得与经验, 通过课程设置达到安全教育规范落实的作用。学校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把心理健康知识和人民防空知识间周安排一节, 落实到班级课表当中, 要保证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和民防知识教育教师的课时和教程, 采取大课与小课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教学活动。
5.考核机制。安全责任要与学校和教师绩效考核挂钩, 安全意识和能力要纳入优秀学生评选的重要内容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 只有通过这种跟各自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才有可能引起足够重视和广泛实施。安全教育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才能转化为内涵品格, 而机制是保障这一过程的强有力手段。
社会层面:
1.专业指导。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教育的补充, 辖区内的民防指挥部、派出所、交警队、消防中队等职能部门都能够为学校安全教育提供专业指导和标准示范。学校可以聘请相关人员担任学生安全教育的辅导员, 定期来校开展培训活动, 活动内容可以丰富多样, 诸如邀请消防和民防部门现场指导学生在模拟灾害环境下如何逃生, 邀请公安干警和部队学员来校传授学生自保抗敌的格斗技能, 邀请交通民警讲解交通灯和交通标示的辨识等等, 都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和切身体验。
2.区域联动。学校要加强与周边街道和社区的联系, 尤其是在寒暑假前夕, 一定要通过与社区的紧密配合, 实现学校和社区的无缝对接, 促进社区担负起对辖区学生居民的监管职责。平时也可加强街道或社区的安保联动, 在开学前、放假前, 包括上学放学等特定时段, 加强周边巡查, 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学校与社区保持良好沟通和长期联系, 可以互派青少年帮教辅导员, 经常开展工作增强熟悉度, 便于掌握学生成长动态, 有针对性的开展援助和引导工作。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关注, 更能帮助学生有效抵制校园内外的不良侵害。
3.家校合作。家庭是孩子一生的教育场所, 家庭教育实际要比学校教育更加有效和实用, 而这往往是被大众忽视和回避的话题。学校需要通过学校网站和发放《告家长书》;教师需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班级空间或QQ群, 共同来加强校方和家长的沟通联系, 唤醒学生家长的职责意识, 指导家长开展生活中安全教育, 监督落实安全教育效果, 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构建“天罗地网”。学校可以设定校园开放日, 邀请家长到校参观交流, 参与巡视监考等工作, 也可以借用班会时间, 开展家长百科讲坛活动, 还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 建立家校微信公众号, 利用便捷的网络优势, 让家校合作无时无处不在。
另外在学校加强教师管理的前提下, 大胆落实体育课教学、积极开展适度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学生只有在正确指导下开展室外活动, 才能增强体质获得能力提升, 否则在“安全”的伪保护伞下, 学生将保存完美身躯而失去生命的颜色。
7.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篇七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理想信念教育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理想现状
理想可分为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指一个社会的阶级或个人对未来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追求、设想和预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当代大学生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的现象,部分大学生理想迷惘,表层理想的多元、多变倾向并对核心层理想产生冲击的现状。表现为:
1.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同时社会竞争、人们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一部分学生在考学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各种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利益的天平毫不犹豫的倾向于个人,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逐渐形成了以“我”为主。
2.缺乏人生奋斗目标,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市场经济的特征就是人都是理性的,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有关国家、社会利益在大学生的头脑里考虑的越来越少。
3.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一些大学生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大学生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二、大学生社会理想现状的形成原因
1.社会方面的原因
经济社会的转型造成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体系和道德标准出现了激烈地碰撞与融合,并冲击着原有的传统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意识。诸如假冒伪劣、分配不公、人际关系扭曲等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正不断暴露出来。随着大学生与社会的频繁接触,受到的冲击越来越明显。而学校的德育教育方法还是停留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上,只注重在课堂的说教而忽视了身教的重要性,注重传递忽视交流,因此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理想,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与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2.家庭方面的原因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生长在溺爱的环境中,只知索取而淡忘了在索取的背后需要一定的付出,还有一些家长自己本身就缺乏社会责任感甚至反对这些“虚”的东西,而一切只向“钱”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孩子的道德观、社会责任感……
3.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成型阶段,社会上的一些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学校的正统教育之间的矛盾在不断的冲击他们,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越来越多的挫折后,不少同学开始错误的认为老师的教育、学校的教导都是假的,都是虚伪的,在他们心里,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义务离他们越来越远。
三、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大学生的社会理想教育
1.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社会又离不开个人,没有个人,社会就不能存在,就此而言,“社会本质,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如果大学生正确地理解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有利于其社会责任意识的产生。
2.加强学校对大学生的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作用
“改变精神价值观点是使现代社会摆脱危机的唯一出路。”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多元社会里,人们(包括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以集体主义道德为核心的道德价值导向,以便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他们能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
3.使大学生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发展的。没有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没有生产力的提高,没有生产关系的完善,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就不可能有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价值实现的唯一的途径在于推动社会整体利益发展,在于每个人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因此“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大学生如果懂得了这一道理,就会自愿地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邵晓莹.提高大学生理想教育的有效性.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03期
[2]陆海.论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7,(11)
8.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篇八
‚职业道德、安全责任、法制意识‛教育开展情况
近年来,全路范围内各种安全责任事故屡屡发生,深究事故根源,大多是职工职业素养底下、岗位安全职责不落实、遵章守法意识淡薄等原因造成,职工‚职业道德、安全责任、法制意识‛教育工作已经成为目前基层职工教育的重点。再具体到我段,去年‚7.24‛C10事故和‚8.26‛不良路风事件,以及今年初‚2.23”烧断接触网C14事故,都是由于因安全责任意识淡薄、职业道德缺失等问题引发的责任事故,值得我们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其中的教训。车间一直以来注重对职工的教育工作,为彻底改善车间职工在职业道德素质、安全责任落实以及法制意识上的薄弱和不足,保障安全生产工作的稳定,车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此项职工教育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车间总支通过召开支委会、班子学习等形式,组织车间干部集中学习段上关于‚职业道德、安全责任、法制意识‛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并及时对相关对活动进行安排部署,研究制定车间具体细化措施,分工包保,提出要求,明确目标。同时,车间要求各支部书记落实职工教育职责,抓好支部干部自身学习的同时,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利用职工学习会、班前会、党员大会、职工学习等时机,开展职工范围内的宣讲、学习、讨论活动。
车间成立‚职业道德、安全责任、法制意识‛工作小组,明确车间干部具体分工如下:车间干部包保各机车队分工如下: XXXX XXXX 车间要求包保人要根据各自分工定期深入到各个机车队、班组开展活动宣传,指导职工教育工作,进行相关活动的监督落实。对宣传发动、开展学习、组织职工讨论等重点环节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三项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二、抓好典型教育,注重学习效果
车间重点围绕‚树立‘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意识,遵守铁路职业道德规范,增强安全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的主题内容,认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确保职工入脑入心。
(1)将近年来典型事故案例、典型质量问题案例,如‚7.24‛事故、‚8.26‛事故、和‚2.23‛事故经过进行认真分析,下发至各个班组,利用职工学习、党员学习的时机,结合《铁路职业道德规范》、《安全警示教育》、《法制教育》等学习资料和课件,特高职工安全生产责任意识。
(2)在学习中注重突出铁路职业道德、机务系统职业道德、‚铁路精神‛、‚京铁精神‛和我段企业文化理念的宣传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积极向上、无私奉献、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的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牢固树立履职尽责、严守纪律、落实标准、创先争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在学习活动中以职工身边的案例进行切入,结合日常职工‚两违‛、作业精神不集中、作业标准不落实等身边安全隐患案例,强化岗位安全责任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使职工切实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
(4)组织职工集中观看路局、段下发的各种安全教育影视资料,丰富学习教育的内容,以直观的方式强化职工学习效果。
三、开展交流讨论,深化思想认识。
一方面,车间通过开展党课、车队学习、职工学习讨论会等形式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学习交流。通过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专题党课,组织车间干部、各车队长、支部书记、指导司机、班组长参加,学习日常安全意识的养成,结合日常安全管理,讨论安全职责的具体落实。通过在各机车对开展学习,组织干部职工结合本职岗位特点和事故案例,谈事故损失、谈个人认识、谈安全责任,让大家在思想上达成共识,认识上有了质的提高。通过组织开展职工学习讨论会,结合事故案例学习材料,由支部书记对职工进行专题培训教育,各车队的包保责任干部定期参与并进行指导,并检查学习交流的效果,保证学习质量。
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引导职工积极参与学习讨论。通过组织干部职工撰写学习体会文章,结合自查反思、反‚两违‛活动,鼓励干部职工反映自己身边的安全隐患,反思自己的不良作业习惯,广泛开展查隐患、保安全意见征求活动。通过组织业务尖子、优秀班组长、标准化标杆职工、毛泽东号司机等优秀职工开展‚强化素质、提高标准‛汇报演讲活动,树立职工身边‚尽职守则、遵章守纪‛的先进典型,在全车间营造大家学习先进、争做先进的氛围,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
四、定期开展职工思想分析,掌握重点职工思想动态
车间在抓好职工‚职业道德、安全责任、法制意识‛学习教育的同时,还注重对职工思想状况的实时掌握,确保职工思想状态的总体稳定。车间党总支每月对车间党员和职工的思想情况进行分析,排查出在思想上、安全上、业务上存在不稳定因素的重点人员,及时组织车间干部对重点人员开展谈心谈话和思想道德教育,并通过结对子的方式,组织‚一对一‛的包保帮促,真正实现‚帮思想、盯关键、带业务‛一体化帮带措施的落实,有针对性地做好后进人员的帮促工作。
五、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常态化教育。
9.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篇九
【关键词】 责任;责任意识;人格品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208-01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在其所属群体中的共同活动,表现出行为规范的自觉性和对所承担任务的态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影响极大,也是一个人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但是就目前学生的责任意识来看,并不乐观,甚至还让我们极为担忧。做为一名班主任,解决学生之间鸡毛蒜皮之事是家常便饭。每次找到双方了解情况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映就是为自己开脱,寻找各种理由,有的干脆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承认错误,并承担责任的。平常也时常看到有学生在有垃圾的地方走过而熟视无睹,看到班上有人不遵守纪律没有人主动站出来出面制止,学习不认真,作业不愿意完成。看到环境遭到破坏时他们没有一点点寒心,每当这时我都在想,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都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并努力地推卸责任呢?他们的责任意识为什么这样淡薄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作为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大多数的父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尤其是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并没有引导孩子去分析犯错误的主观原因,而是去给孩子寻找客观原因。这样一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就萌生了这样的想法,反正自己犯了错误,不是我要犯的,是有客观原因的。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就没有责任意识了。另一方面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都在积极的努力搞活经济,根本没有想到自己要负什么责任。有些社会腐败分子于社会法律和道德而不顾,甚至用社会责任作代价来换取个人的荣华富贵。这些不良的现象毒害了他们,使原本单纯的心灵遭到了践踏。
当然在学校教育中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级各类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枷锁中刚刚挣脱出来,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培养,淡化了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这众多的因素导致现在的中学生对自己不负责任,对他人不负责任,对家庭不负责任,对集体不负责任,对社会不负责任,对自然不负责任。这样看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刻不容缓。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学会关心呢?
充分的利用课堂教学,抓住教材中的典型例子,唤醒学生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我们手中的教材。教材中有很多值得我们以及学生学习的鲜明的人物,尤其是某些人物的强烈的责任心,他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的利用这些难得的资源,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以达到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的目的。比如在教授《邓稼先》这篇文章的时候,先让学生搜集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及他们的典型事迹,并分析他们杰出的内因,让他们在搜集的过程中感性地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责任感。
分析了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初步的了解邓稼先的“两弹一星”的伟大事迹,把握了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谦虚,与人关系和谐、执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最后把话题一转,问道“邓稼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精神品质,是什么内因?”学生在讨论片刻后,谈谈自己的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为邓稼先的高尚的精神而感动,更为这种为了民族的强大努力拼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责任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当然,一个人的责任感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教材中的一切可用的“责任资源”,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
设置生活情境,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来引导学生 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犯了错误之后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也不知道自己犯错的原因。因此,在生活中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创造一定的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去切身的体会,让他们明确在生活中我们要有责任心,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教师发现班上的学生在班级的卫生、纪律、学习等方面的责任心很差,于是设计了这样的几个情景。上午第四节课下了以后,学生都去进餐了,教师观察教室的讲台附近有没摆整齐的椅子,图书角的书籍零乱,等学生就餐回来后看他们有何反映。不一会,学生纷纷来到了教室。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没有一个人捡起地面上的垃圾,没有一个人把椅子放置整齐,也没有一个人把图书角整理好。待学生坐好后,教师说:“今天进教室有没有同学发现我来得特别早啊,有没有发现教室里有不规范的现象啊?今天是哪个组值日啊?”学生这才恍然大悟,但是不值日的同学根本不明白教室里的物品没有摆放好与自己有关系。教师抓住这次的机遇,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的教育。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明白了,自己就是集体的主人,集体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我的责任。
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以此来激励学生 学生在明确了自己在小集体生活中的责任之后,作为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走入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真正的做一位有责任心的好公民。
在寒暑假期间,教师布置了一定的社会调查作业,尤其是调查社会中有责任感和没有责任感的的人和现象。然后把他们调查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做一个对社会、对自然有责任心的公民,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这样做的意义。同时引导学生,不仅自己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每个同学还有义务和责任去宣传,去引导,让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都成为有责任心的人,这样我们的民族发展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10.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篇十
关键词:示范作用;以身作则;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257-01
現在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放任溺爱,特别是农村,父母在外做生意,孩子让爷爷奶奶带的,老人对孩子衣食住行,一切包办。有些孩子读书了,饭还喂着吃。这导致许多学生自小就养成“以我为中心”的习惯,这对学生的现在和将来都带来了不良的后果。下面就来浅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
一、运用典型事例,发挥示范作用
小学生感官偏向直观性,生动形象的典型事例,具有强烈的说服力,易于感染学生,易于激发学生向榜样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仁人志士和英雄模范的影片,用他们的人格魅力、优秀品质、模范行为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把他们对事业对祖国的责任意识内化为学生的信心和决心。要求学生从中选一位自己心目中最崇拜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让学生树立以此为榜样并照着去做,将之内化为高尚的情操,加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二、教师以身作则,给学生以表率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偶像。小学生模仿性强,向师性决定着孩子把老师当成了他们的模仿对象,老师有时在学生心目中就如“神”。老师怎么说孩子就怎么做,他们回家去跟家长说的最多的是“老师是这样说的”、“我们老师要我们这样做的”……可见老师发挥的作用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这就显得老师的身教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大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小到班级中和各种场合下的言谈举止。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处处给学生以表率。
教师是以自己的人格来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自身思想情感、信仰、习惯和知识也都影响着学生。当经过学校门口看见一团废纸蜷缩在门口时,我就毫不犹豫地蹲下去检起废纸放到垃圾桶里;当晚自修结束,我班最后一班下楼,发现楼上走道灯还亮着,我就马上跑上去把等关掉……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不但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也影响了我的学生。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更是付诸于行动中。看着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了作用,改变着他们的精神面貌,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着新一代的灵魂,一种快乐感也由此而生。
三、引导自我管理,进行自我锻炼
自我管理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律精神,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判断决定、敢于负责的精神。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凭自己的才能和力量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磨练,尝试成功,这是培养责任心的有效方法。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小助手的作用,使学生学会自主管理、民主管理,通过实际锻炼,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教师要和全班同学民主制定《班级公约》,从学习、纪律、规范等方面对自己提出要求,并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在教师指导下实行小组值日制,每小组选出值日组长,负责每天的纪律、环境卫生、迟到、课间操、课外活动及黑板报等检查。每小组互相竞赛、互相监督,每周评比。评出当周各方面表现都优秀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表现不好的小组和个人提出批评与教育并指明努力方向。对于屡次表现不好的小组和个人,一定要耐心教育,并帮他们分析原因,在适当的时候,利用晨会或班会课让全体同学一起讨论。利用班集体的强大力量,帮助他们,感召他们,教育他们。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大多数学生都能尽心尽责,既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能认真负责做好某方面的监督。不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而且激励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更增加了学生的班级责任意识。
四、组织校外活动,推动责任意识
认知能力是师德发展的基础。它是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责任感的形成,而学生的认知能力又是在集体活动中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别人,为别人分忧解难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校外活动。如每个星期周末,我要求学生为别人做一件事,这个“别人”可以是父母或其他亲人,可以是老师和同学,也可以是邻居和村里的其他的人,让学生和我比赛。事后,我和学生在晨会或大课间活动时汇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学生共勉励共进步。通过一些活动,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了解劳动的艰辛,也从中体会到为别人奉献的乐趣,推动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爱心,学生的责任意识就在劳动实践中不知不觉形成了。
【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推荐阅读:
浅议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06-18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的调查及其原因08-16
体验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论文07-06
强化意识 细化责任07-27
如何增强责任担当意识07-05
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执行能力07-28
地税干部责任意识工作体会07-30
强化责任意识 严细工作作风09-16
学生的责任考场作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