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充分就业(8篇)
1.城乡充分就业 篇一
就业再就业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去年10月,召开了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动员会议,今天,我们又召开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会议,这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扎扎实实抓好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决心和信心。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05年我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回顾
2005年,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特别是市委33号文件和市政府77号文件出台以后,各区(市)县和相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取得较好成绩。2005年,全市新增就业12万人,其中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4万人,“4050”等困难援助对象实现再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全市再就业培训7.7万人,创业培训7284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8.1万人提供了免费服务。农劳转移输出规模达156.69万人,劳务收入76.42亿元。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全市共支付各项再就业补贴6700万元,减免税费2864万元,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了省上和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为我市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工作基础。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基本形成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政策框架。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意见》和《关于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统筹城乡就业的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及时制定了有关配套文件。各区(市)县结合本地实际也提出了具体的贯彻意见,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二)基本形成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六个机制。即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运行机制、调控机制、区(市)县之间的就业互动机制、培训机制、灵活就业机制和较为规范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管理机制。
(三)基本形成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工作体系。全市已建立乡镇(街道)、农民集中居住区劳动保障所316个,配备工作人员1026人;建立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845个,聘用工作人员1793人,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落实”。XX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已与XX高新区和19个区(市)县的420个街道(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劳动保障站(所)实现联网,基本实现了全市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社保等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
(四)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典型。各区(市)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各区(市)县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有效地推动了面上工作的开展。
(五)基本形成了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险工作格局。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全市在稳步推进城镇社会保险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办法,积极推进了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险工作。全市参加综合保险的人数达到223.5万人,征地农转非人员参保人数达到28.19万人,按月领取养老金的14.01万人,对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政府补贴资金全部落实到位,部分区(市)县还积极开展了农民社会保险工作的试点。
二、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尽管2005年全市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保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存在,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在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还没有实现较大突破,还存在“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各区(市)县工作进展还不够平衡,有的地方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原则要求多,有力措施少;有的创新意识不强,针对性不足。在上次会上讲到的失地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就业针对性不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具体到人头的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征地农转非人员参保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我市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为做好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发展是带动就业增长的“火车头”,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在加快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我市务工的外来劳动力约有100万人,而我们自身还有几十万人没有就业再就业,因此,我们既要着力抓好我市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又要努力为全省就业再就业多作贡献。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是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头等大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市委、市政府已作出决定,从2005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市建设成为比较充分就业城市。2006年,全市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有:五城区及XX高新区实现比较充分就业,近郊区县65%以上的街道(乡镇)实现比较充分就业,远郊市县45%以上的街道(乡镇)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其中“4050”等援助对象实现再就业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消除“零就业”家庭(“零就业”家庭中至少保证1人实现就业);开通“就业援助96110”。全年完成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前引导性培训3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0万人次;全年完成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8万人;农民集中居住区已登记失地农民就业率达80%以上。各区(市)县要围绕上述目标,从实际出发,细化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要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就业培训体系、就业援助体系、优惠政策扶持体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的工作要求,拓宽思路,增添措施,狠抓落实。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一级目标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各区(市)县要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例会,研究分析城乡就业形势,统筹指导、协调各部门开展工作,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确保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三、2006年的主要工作措施
要完成2006年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目标任务,我们要重点做好10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国务院36号文件及7个配套文件、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即将出台的贯彻文件都制定了新的就业再就业政策,概括起来就是8个字:延伸、扩展、调整、充实。延伸,就是对原有的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审批截止期延续到2008年。扩展,就是把再就业政策的扶持对象扩展到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以及失地无业农民。调整,就是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从原来的没有限额改为在限额内减免;对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优惠方式由按比例减免,调整为按实际招用人数定额依次减免。充实,就是增加了稳定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补贴和促进培训的技能鉴定补贴,并对补贴对象、范围和享受条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们一定要将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尤其要做好新旧政策的衔接工作,确保新政策的顺利启动和有效落实。各区(市)县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明确政策扶持对象的范围和申领享受政策的程序,保证基层单位能够正确执行、熟练操作,使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对政策内容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二)全面推行就业实名制。针对目前“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我们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全面推行就业实名制。这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检验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确保就业工作收到实效的重要保障。就业实名制是我市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新办法,对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积极作用已初步显现。年初,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XX市就业实名制工作实施方案》(成办发[2006]1号),各区(市)县要根据市上的统一部署,抓紧组织实施。要组织人员集中开展入户调查、统计,完成城乡适龄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完成城乡失业人员、失地农民、有转移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完成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建立以上三类适龄劳动者电子信息档案和信息数据库。通过城乡劳动力就业失业“进”、“出”数据库的动态信息,及时清理隐性就业,实现对劳动力就业的跟踪服务和管理。要建立起城乡劳动力资源统计普查制度、就业失业动态管理制度、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就业补贴制度等就业制度体系,加强对城乡劳动力录用备案和失业、就业登记管理,使实名制及时记录的动态管理工作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推广试点中实行的“一图一表四册”(即一张社区居民居住平面图,一张社区居民统计表,已就业人员登记册、失业人员登记册、无就业意愿人员登记册、新增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登记册)和“六本账”(失业人员台账、技能培训台账、社区用工信息台账、求职安置台账、社会保险台账和退休人员台账)、“六个清”(失业原因清、家庭和个人状况清、社保关系清、技能水平清、就业意愿清、安置去向清)等典型经验,完善和丰富就业实名制。
(三)大力开展“机关干部分片定责入户促就业”工作。为确保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年在全市开展“机关干部分片定责入户促进充分就业”工作。工作的核心是动员广大机关干部深入各街道(乡镇)、社区(包括农民集中居住区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分片定责入户促进就业,并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提供就业援助。市上还在市级各部门中抽调干部组建了20个“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督导组”,负责督促指导区(市)县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联系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街乡),还要随机抽查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市统计局也将定期、不定期地对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已印发了此项工作的具体方案,相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各区(市)县也要按照市上的做法,抽调机关干部分片负责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街乡)工作,并深入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家庭,帮助其实现再就业。希望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抽调精兵强将深入一线,进一步发扬领导干部亲民为民,务实苦干的工作作风,真正把市委、市政府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部署贯彻落实到位。
(四)突出抓好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各区(市)县要高度重视,要将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加以解决。要严格按照成办发[2005]77号文件要求,制定就业配套规划,夯实社区就业工作基础,完善社区运行机制,做到三个同步(居住区规划与促进就业方案同步、居住区建设与农民培训同步、项目引进与扩大就业同步)。各区(市)县要从实际出发,把做好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作为促进充分就业工作的抓手,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载体,从小区规划、配套建设、居住环境、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软硬件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在培训、公益性岗位调配、就业援助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在这里,我们再次强调,每个区(市)县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就是每个区(市)县促进充分就业工作的亮点和典型,要给予特别的重视,通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充分就业来推动整个地区的充分就业。
(五)开通“就业援助96110”。2005年,在我市结存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就占了近一半。这部分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劳动技能单一等因素,难以通过市场实现就业。政府需要采取特殊政策和特殊手段帮助其就业,这是“政府促进就业”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针对目前存在的“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市政府决定,在今年3月内开通“就业援助96110”。其目的就是搭建一个平台,为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就业实现最有效的生活保障,对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工作不挑不选的就业困难人员,兑现两个工作日帮助就业的社会承诺。“就业援助96110”由市上统一规划、统一提供技术支撑、统一工作内容和程序,XX高新区和19个区(市)县同步实施。
(六)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培训效率不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有的区(市)县也探索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总体上还未根本好转。今年,要结合“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再就业计划”、“能力促创业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专项计划的实施,进一步突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在开展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培训效果的监测和评估,科学分析培训需求、合理设计培训课程、严格实施项目管理,确保培训质量和效率。要大力提倡“订单式”培训,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今年培训补贴的拨付要严格与培训的实际效果挂钩,以确保政府的投入切实见到成效。
(七)做好特殊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要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军队复员干部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主要是落实好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积极开展对失地无业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广泛收集和提供用工信息服务,继续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做好输出输入双向对接工作。发挥职业介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的政策效应,扩大劳动力转移规模。鼓励青年学生、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自主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就业。做好对失业登记大学生毕生的组织管理,加强青年职业见习基地建设,提供职业指导、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对军队转业干部和复员退伍军人要及时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并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设专门窗口,为军队转业干部和复员退伍军人再就业提供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
(八)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在去年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与XX高新区和19个区(市)县的420个街道(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劳动保障站(所)实现联网的基础上,力争年内实现所有街道(乡镇)和规模较大的社区与市、区(市)县的互联互通。为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搭建高效快捷的信息平台。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年内在所有示范村建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并适时开通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农村劳动力培训、开发和转移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尽快将XX纳入全国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试点城市。
(九)切实抓好市政府93号令的贯彻落实。今年贯彻93号令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实行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
即以一个街道(乡镇)为一个网格,各区(市)县形成若干网格,以网格为单位对所有用人单位执行市政府93号令基本情况建立电子信息档案,督促用人单位实现全员签订劳动合同、全员参加社保足额缴费、按时足额支付工资、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每个网格落实2名以上专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并发挥劳动保障协理员作用,对网格内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控和信息采集。同时,建立全市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基本信息数据库,将采集的信息输入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网,进行网上监察,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全动态监督检查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保护用工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市政府93号令的贯彻落实。要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开通并健全市和XX高新区、19个区(市)县农民工维权投诉举报热线,受理投诉举报结案率达到90%以上。
(十)精心组织促进充分就业的专项活动。要通过组织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区(市)县活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集中展示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果,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要通过这些专项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就业,支持就业,促进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促进充分就业的良好局面。
此外,还要突出抓好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和失地农民、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险工作。对已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社会保险要足额落实配套资金,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应全部参加社会保险。要将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全部纳入失业保险范围。
同志们,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使命崇高,春城、红林同志将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落实,促进我市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2.城乡充分就业 篇二
1 问题
一是政策问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中等卫生学校毕业生要取得执业资格, 必须经过1年医院实践才能参加考试。但医院用人必须是具有执业资格的学生。这给毕业生就业带来困难。
二是经济问题。目前, 医护人员缺乏, 尤其是护士。医院为减少开支、增加效益, 不增加正式工作人员, 而是将实习生作为工作人员。这样不但减少支出, 而且能得到实习费。如此, 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被实习生顶替, 就业岗位减少, 增加了就业难度。
三是就业观念问题。通过近几年与毕业生及其家长开座谈会、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到, 毕业生及其家长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许多顾虑, 主要有: (1) 上当受骗思想。近年来, 报刊、电视等媒体报道学生被骗入传销组织等事件, 使毕业生尤其是毕业生家长非常担心。 (2) 地域观念强烈。毕业生只想就近就业, 不了解发达地区的情况。 (3) 仍然抱着传统就业观念, 愿意到国有医院工作, 不愿到私营医院工作。 (4) 抱着专业不放手。只想从事医生、护士工作, 而不愿从事与医护专业相关的工作。 (5) 对人才中介组织不信任。毕业生及其家长总希望由学校出面联系工作。 (6) 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医护岗位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 一些自身条件不好的毕业生很难就业。
2 对策
一是建议卫生主管部门将执业资格考试安排在学生毕业前进行, 取消工作1年后才能参加考试的限制。
二是根据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 给实习生发放必要的生活费或安排他们带薪实习。
三是转变学生及其家长的就业观念, 没有专业岗位也可从事与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工作。
四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首先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其次要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再次要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
3.促进充分就业 构建和谐校园 篇三
关键词 灵活就业 充分就业 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每年的五月-六月迎来高校的毕业季,毕业生们走出校门,投向就业大军,不禁想起一首在大学生中很流行的改编歌曲“谁说你的就业遭遇无所谓”:你是否依然不知所措地游离在这个社会的边缘,像一粒尘埃,飘飘洒洒,不知道该栖息何方?你是否还在经常回首,那扇不久前刚刚跨出的校门,来不及回味毕业时的伤感,就一头栽进了找不到方向的迷惘?这首大学生们自嘲的歌,真实地反映了这些大学生心中的迷惘与无奈。
1灵活就业形式
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
根据灵活就业的特点大致分为三大类型:
第一类是在劳动标准、生产组织和管理、劳动关系协调、就业稳定性等方面达不到具有现代化大生产特征的企业标准的用工和就业形式(如临时工、季节工、劳务工、小时工等)。
第二类是由于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和经营方式的变革而产生的灵活就业形式(如非全日制就业、兼职就业和远程就业等)。
第三类是独立于单位之外的就业形式(如家庭小时工、街头小贩和其他类型的打零工者)。
2灵活就业的积极意义
2.1灵活就业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刚毕业的大学生是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刚走出校园的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竞争力不强。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社会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趋势的加快,使得那些双职工家庭、空巢老人家庭中,原来家庭自己完成的工作需要由社会来完成。
2.2 灵活就业是缓解当前就业与再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国有企业安置就业能力下降,不仅不能增加新的就业岗位,还随着企业的关闭、转制等,向社会排放劳动力。因此,面对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灵活就业对于缓解大学生失业率、稳定就业局势起到了积极作用。
3大学生灵活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大学生正经历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双重体验;承受着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双重碰撞,经历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悄然位移的阵痛。灵活就业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方式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当前灵活就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待遇偏低
理所当然,劳动者付出劳动就应该得到报酬。但是,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少,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付出与回报有时不成比例。大学生在职场处于劣势,不具备享受这些基本保障要求的主动权,国家只是宏观地规定了各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就业人群作出相关的规定。
3.2 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采取灵活就业的大学生,往往与所在单位没有正式协议,一旦出现工伤、病患等问题,用人单位认为不是单位正式员工,不能作相关补助;劳动仲裁部门认为没有相关的规定而无法界定;司法部门也因为没有相关的劳动协议难以受理。缺乏针对和适应灵活就业的法律规范。
3.3 政策和环境不够给力
对刚毕业大学生开办小型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税收优惠等方面虽有相关政策,但落实不是很到位,影响小企业的发展,未能建立起能够维护灵活就业者权益的组织。主要表现在:工资报酬有达不到法定的最低标准现象;拖欠、克扣工资情况屡有发生;工时超过法定工作时间且得不到补偿;劳动和安全卫生条件恶劣;有随时被雇主解雇的可能;一些就业者的人格尊严得不到维护。
4促进灵活就业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对策及思考
4.1通过立法和制定优惠政策, 扶持大学生灵活就业
为大学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包括进一步制定和落实针对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中从业人员的工商管理政策、资金扶持政策、税费减免政策。同时,要保护大学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权益,包括就业合同、工资报酬、职业培训、劳动保护等诸多方面。
4.2 提供便捷优质的培训和就业服务
根据灵活就业的特点,不断发挥学院就业部门职能,努力促进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的同时,针对个人技能单一普遍,再就业能力不强的现状,按照“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培训为就业服务”的原则,扩大培训规模。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转变择业观念,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而且为满足市场需求提供了保障,为市场就业机制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生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既关系到校园稳定,更关系到社会和谐的问题。事实上,在我们国家,大学生人数依然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在县级以下基层和西部地區各类人才十分匮乏。因此,只有就业机会公平,才能保证大学生群体的机会公平,在承认差别的条件下,实现大学生群体内部及其与校园及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王东进.完善劳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中国劳动,2003.
[2] 胡安荣,张衔.灵活就业——下岗再就业的现实选择.市场论坛,2004.
[3] 刘双元,王明慧.中国灵活就业人口社会保险相关问题探讨.经济与管理,2005.
[4] 张娜.弹性就业的效应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青岛大学,2007.
4.城乡充分就业 篇四
(2010年10月28日)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是解决“三农”问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方针和新要求。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积极作用,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显得尤为重要。
一、统一战线服务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作用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谋求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处理城乡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积极投身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参与。统一战线服务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党的基层工作的重要方面,是统战工作社会化的重要体现。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统一战线和武
—1— 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统战工作在为统筹城乡发展服务的作用就是:根据中央、省、市、县委的总体部署和上级统战部门的要求,把党的各项统战方针政策具体落实到基层,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政策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党的统战工作,在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过程中必将全面推进城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基层民主建设,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创造有利条件。
二、统一战线为统筹城乡建设服务的优势
1、服务统筹城乡发展是巩固工农联盟的必然要求。工农联盟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战略策略的重要基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讲过: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胡锦涛同志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职责。中国有9亿农民,工农联盟巩固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坚固性。提升统一战线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战斗力,是在新时期新阶段统筹区域发展新形势下,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举措。
当前推进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城乡二
—2— 元结构矛盾更加凸显,整个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出现了不同利益集团,他们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各自宣扬不同的利益诉求与政治主张,彼此之间盘根错节、矛盾突出。引导、化解并消除这些矛盾,是统筹城乡发展必然面对的问题,是实现社会和谐必须解决的问题。化解矛盾,变不利为有利,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功能,是统战部门的重要职责,更是统战工作具有的独特优势。统战工作者要立足大局,宏观把握,为加强和巩固工农联盟做出贡献,为协调城乡矛盾做出努力,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而不懈奋斗。
2、服务统筹城乡发展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内在要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和对象因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在统筹区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需要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和对象出现了新的变化。统一战线工作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许多社会领域,从大中城市延伸到小城市以至部分乡镇,从上层扩展到基层。统一战线内部结构的变化和工作范围的日益扩大,已经使得统战工作与统筹城乡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近年来,随着我县开发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已开始成为高陵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成为统一战线必须关注和团结的重要社会群体。因此,推动统筹城乡改
—3— 革发展是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关系到工农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作用的充分发挥,关系到新世纪、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壮大。在新的形势下,统一战线必须与时俱进,扩大工作范围,积极做好工作,把新力量团结和凝聚在一起,为推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3、服务统筹城乡发展是统一战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坚实理论基础,对大力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管委会在开发发展和统筹城乡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中亟待解决的“三农”问题也成为我管委会经济发展、开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大问题。这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问题。主要表现为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南片涉及开发的村组依托园区开发,人均收入连年攀升,而北片未开发村组,经济发展方式过于单一,人均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产品质量不适应消费需求,农业效益逐渐降低。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农村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农村生态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破解
—4— “三农”难题,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
三、统一战线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实现路径
1、统一战线为统筹城乡发展营造和谐环境。
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前提条件,也是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政治基础。由于历史、传统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随着统筹城乡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不断产生,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加上复杂的国际因素冲击和影响,一些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各种利益冲突、思想认识问题大量增加,某些利益冲突甚至还引发了群体事件。这一切使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凸显出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社会功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发挥统一战线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作用,有利于防止和克服工作中的失误,把党委政府的意愿与大多数群众的意愿统一起来,把城乡统筹发展与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协调起来,为改革发展减少阻力、形成合力、实现“共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利益格局、发展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大胆的变革和创新。而变革和创新,往往伴随着阻力和矛盾。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类矛盾,巩固心齐气顺的和谐局面,是确保实现城乡统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统
—5— 一战线与社会各阶层和各方面群众有着广泛的联系,具有巨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2、统一战线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统一战线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城乡统筹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改革压力大、各类矛盾多,无现成区域发展模式可借鉴。要实现科学决策,解决好城乡统筹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尽可能地避免失误,就必须集中全社会的智慧。统一战线汇集了社会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是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力量。依靠各种制度平台和参与渠道,统一战线广大成员要紧紧围绕推进城乡统筹改革发展,充分发挥着参谋智囊作用,多搞实地调查,多做深入研究,多献务实之策,帮助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3、统一战线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进一步扩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域效应,就要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我县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使我县进一步成为国内外各类市场主体竞相集聚的热土。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我们要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有关民主党派、工商联、侨联等各社会团体统一战线作用,加强纵向、横向交流与合作,千方百计把好项目、大项目引进来,把大企业、大集团引进来,引导他们积极为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牵线搭桥,不断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大力度加
—6— 快工业园建设,倾力打造千亿元装备制造业基地,提升工业化水平;大力度推进城乡统筹各项工作,提升城市化水平;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为建设幸福做出积极贡献。
推进城乡统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始终把统一战线工作放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学习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深刻认识推进城乡统筹的重大意义,明确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任务,把全镇统战干部和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重大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开发发展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来,为建设幸福**作出更大贡献。
2010年10月28日
5.如何实现充分就业 篇五
党和政府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
①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国家应解放发展生产力,扩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吸纳劳动者就业方面的作用
②正确处理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第一,在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四,在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的同时,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展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重视培养专业人才。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人才信息的流通
④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提供保障
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应该肩负社会责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劳动者培训机制和发展机制,促进劳动力合理再生
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即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要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绝不仅仅是劳动者个人的事情,还需要国家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1)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保证劳动者充分就业;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对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打击;加强社会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权益意识和法律意识。
6.充分就业社区评估报告 篇六
1、社区下岗失业人员248人,就业率达到95%以上,就业去向有企业吸纳占75%,自谋职业25%。(得8分)
2、帮助“4050”人员和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并且建立了就业困难人员台帐,就业率达95%,此人员情况基本清楚。
3、建立健全了“零就业家庭”台帐,并做了援助计划,将2户3人“零就业家庭”援助安置到公益性岗位上,企业吸1纳人。
(得9分)
4、大力宣传就业再就业有关政策精神,利用社区黑板报公示栏宣传,张贴各楼群院落,发放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政策的宣传册。
(得2分)
5、积极宣传办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证》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极力推荐上报,办证率达到100%以上,建立了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台帐,并做跟踪记录。回访了部分持证人员就业情况及享受优惠税免政策。
(得4分)
6、组织下岗失业人员积极参加每年街道社区组织的技能培训,培训后就业率达到95%,推荐有创业愿望的失业人员参加创业培训。(得4分)
7、社区积极推荐失业人员办理小额担保贷款5人,贷款后自主创业5人,到期贷款回收率达90%以上。(得5分)
8、协助办理已享受税费减免政策,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等,政策落实到人,补贴到位,建立健全了灵活、公益性补贴台帐。
(得5分)
9、利用公示栏、黑板报的形式宣传自主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推荐2名就业困难偏听则暗重新就业的典型事例。
(得2分)
10、社区建立了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工作流程图,政策宣传栏、黑板报、公示栏等多种宣传。
(得2分)
11、社区就业工作人蜗每月定期及时上报种类报表,以实际情况统计种类数据。
(得3分)
12、社区建立健全了种类台帐,并录入电脑、实行动态、管理,因资金原因暂未联网。
(得2分)
13、社区有信息发布栏,每年不定期召开街道社区用工洽谈会。
(得2分)
14、收集劳动保障的相关文件,种类牌匾上墙,有成立工作站的批文。(得2分)
15、社区劳动保障平台配有专职人员2名,有1人持有专职职业资格上岗证书,并以进入工作状态。
(得3分)
16、再就业经费到位,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能及时足额到痊,有劳动保障所统一管理。(得5分)
17、目前社区办公面积已有180平方米,配有电话、计算机、传真机。
(得4分)
18、社区制定了完善的工作制度,公示制度,并已落实到位。
(得2分)
19、对就业工作积极热心同,多次开展各项就业服务和社会劳动保障工作,每年终考核成绩突出。平时工作有条有序,并按计划完成目标任务和各项工作计划,工作落实到位,得到失业人员的基本满意,反映良好。
(得3分)
20、社区工作人员定期走访下岗失业人员家庭,了解他们的心声,了解就业情况,而且定期做跟踪服务记录。
(得3分)
21、建立了灵活就业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得2分)
22、开发公益性岗位,并安置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给辖区单位提供解决安置空缺岗位。有了家以上便民服务企业。
23、社区便民服务网点2户。
(得6分)(得3分)
24、社区就业工作站免费开展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有具体措施,并提供服务。
(得3分)
25、我社区工作站未出现因劳动纠纷和就业问题而群体上访事件。
26、有一篇工作经验材料和年终总结。
(得1分)(得3分)
27、本社区就业工作站通过自查,评估打分情况优良。
黄河沿社区就业站
孙小萍
二OO七年十月二十三日
7.城乡充分就业 篇七
2012年1月24日, 国发[2012]6号文《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 (2011-2015年) 的通知》正式颁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联合起草的《促进就业规划 (2011-2015年) 》 (以下简称《规划》) 闪亮出台。这六部委是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核心成员。《规划》的基本精神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全面促进充分就业、体面就业与和谐就业为目标, 认真做好“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 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此, 我们广泛开展宣传, 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就业, 动员社会各方关心、支持就业工作,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为了使《规划》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一方面要扎实工作、一心为民;另一方面要把规划重点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 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 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性, 共同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关于就业形势
《规划》判断:由于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内部经济的转型升级, 我国“十二五”时期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 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 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 就业任务更加繁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压力持续加大, 未来五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年均2500万人, 还有相当数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其次,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产业优化升级, 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凸显;部分地区、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 造成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并存;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 以及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难度依然很大。最后, 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对促进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推进城镇化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此同时, 我国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以及职业培训不能满足需要, 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 影响劳动力流动就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劳动关系矛盾凸显, 劳动者利益诉求发生新的变化, 劳动关系调整体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劳动关系协调难度加大。我们必须统一认识, 深刻了解就业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 进一步明确全面促进任务和方向, 全力以赴扎实做好就业工作。
未来五年促进就业问题顺利解决的基本思想是:围绕科学发展主题, 主动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紧密结合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切实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以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为出发点 (即充分就业) , 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社会组织帮扶就业相结合的机制,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着力创造平等就业机会, 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即和谐就业) , 着力提高就业质量 (即体面就业) , 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关于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 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 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 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季节性的, 而且失业的间隔期很短。通常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水平称为充分就业。
“十二五”时期我国充分就业的目标是:一方面要保障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就业结构更加合理, 在扩大就业的同时, 努力消解结构性失业。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城镇就业比重逐步提高,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另一方面, 要有效控制失业, 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增进劳动力市场的包容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将失业人员组织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使平均失业周期进一步缩短。实现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援助的长效化。
为了顺利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依靠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 以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保证。必须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促进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消除制度性、体制性障碍, 进一步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 将促进就业作为制定、实施和调整经济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 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 充分利用好社会组织, 特别是注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 调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扩大和稳定就业的积极性, 共同做好全社会的就业工作。
充分就业离不开全社会的创业行动。“十二五”时期, 我们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努力扩大全社会的就业规模:完善并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 简化审批手续, 严格规范收费行为, 改善创业环境;健全创业培训体系, 鼓励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 为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跟踪扶持,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示范性的创业孵化基地;推进创业型城市和创业型乡村建设;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 弘扬创业精神, 树立一批创业典型, 营造崇尚和鼓励创业、褒奖和传播成功、宽容和帮助失败的良好创业氛围。
关于体面就业
体面就业是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2001年在其就职演说中提出的。其涵义对劳动者来说, 就业不仅是获得一份工作, 而是获得一个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技能和得到尊重的职位。目前体面就业的精神内涵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可。
“十二五”时期我国体面就业的目标是:一方面要使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劳动者得到有效培训机会, 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亿人, 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 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达到27%。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800万人。另一方面, 要使就业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创造更加幸福的工作。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 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合理较快增长, 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 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劳动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所有劳动者, 就业稳定性明显提高。
为了顺利实现体面就业的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促进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要求, 着力推动就业方式转变, 有效强化人力资源开发, 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 通过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扩大就业, 提高就业质量。
公平就业是体面就业的重要前提。“十二五”时期, 我们要大力推进城乡和区域就业统筹协调发展:坚持城乡统筹, 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消除劳动者就业的城乡差别和就业歧视, 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强分类指导, 推动东部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提高就业质量;指导中西部地区结合产业的梯次转移, 引导更多的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重视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就业问题, 给予政策倾斜, 支持其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在工作场所反对就业歧视, 促进性别平等。
关于和谐就业
和谐就业主要是劳动关系的和谐, 即在劳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和谐, 包括人与人、人与物 (自然环境劳动条件等) 关系的和谐。
“十二五”时期我国和谐就业的目标是:一方面要促进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基本形成, 使人人选到自己比较满意的职业。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逐步统一。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全部街道、乡镇和城市95%以上的社区设立基层劳动就业服务平台。加快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网络建设, 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另一方面要使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更加完善, 不让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受欺负、受委屈。基层劳动关系协调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全国乡镇 (街道) 基本实现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企业、街道、乡镇基层调解组织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基本完成, 仲裁结案率达到90%。
为了顺利实现和谐就业的目标, “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劳动者权益相结合:重视劳动者利益诉求, 探索形成企业与职工利益共享机制, 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 统筹处理好维护劳动者就业权利与维护劳动者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利的关系, 通过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促进实现扩大就业规模与提升就业质量的统一。
和谐就业离不开及时化解劳资矛盾。“十二五”时期, 我们要大力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 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协商调解机制, 推进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 运用调解机制和方法化解劳动纠纷;建立健全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应急调处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和调解仲裁队伍专业化建设, 完善仲裁办案制度, 规范办案程序, 依法、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人事争议, 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关于保障措施
1.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十二五”期间全面促进就业, 我们必须建立失业统计制度和失业预警机制 (失业预警机制就是为了加强失业调控, 而建立的失业动态报告, 其主要目的是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建立失业预警制度是中国促进就业和治理失业长效机制中的重要一环) , 建立健全失业预防和调控机制:要完善就业与失业登记管理办法, 完善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要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制度, 及时准确监测企业岗位变化情况;探索实行失业预警制度, 加强预警预测, 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支持;继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对结构调整和重大灾害及遇到危机情况下出现的失业风险进行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 制定应对预案, 采取切实措施, 保持就业稳定并将失业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鼓励企业履行稳定就业的社会责任, 规范企业规模裁员行为;将失业人员组织到相应的就业培训、指导、服务、援助等就业准备活动中, 缩短失业人员失业周期, 分散失业风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切实提高就业的稳定性。
2.就业是民生之本, 乐业是幸福之源。“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就业优先 (劳动力是重要的资源, 资源要得到合理的配置, 要实现劳有所得;与此同时, 作为劳动力的人又是发展的主体, 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实现就业优先就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重要体现) 战略;各级政府在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 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予以考虑, 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根据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经济发展速度, 在制定财政、金融、产业等宏观经济政策时, 要评估对就业的影响, 注意防范失业风险;不断加大对就业的资金支持, 形成公共财政保障、社会各方多元投入的机制;加强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的事前社会评估工作, 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研究建立公共投资促进就业的考核评估机制。
3.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 是政府的完全责任。“十二五”期间, 我们要全面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整合公共就业服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劳动者提供以下服务:一是就业政策法规咨询;二是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发布;三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四是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五是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六是其他公共就业服务) 机构和人才服务机构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制度, 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体的专项就业服务;不断丰富就业服务内容, 拓展服务功能, 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覆盖全国的就业信息监测和招聘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为社会提供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就业需求预测, 有效引导教育和培训, 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根据实际需要, 在坚持人口总量规模不突破的前提下, 适时适度微调人口政策。
4.共同富裕是新时期的中国梦, 并不奢侈。“十二五”期间, 我们必须深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实现同工同酬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 实行“同工同酬”。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技术和劳动熟练程度相同的劳动者在从事同种工作时, 不分性别、年龄、民族、区域等差别, 只要提供相同的劳动量, 就获得相同的劳动报酬。同工同酬体现着两个价值取向:确保贯彻按劳分配这个大原则, 即付出了同等的劳动应得到同等的劳动报酬) , 逐渐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要完善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 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 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实行双重调控, 缩小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加强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设, 完善工资保证金、欠薪应急周转金, 以及清偿欠薪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负责制、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政司法联动打击机制和政府属地管理负责制等制度。农民工的月工资坚决不允许按年薪来发, 必要时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最好的办法是发周工资。
5.和谐源于科学的妥协, 没有妥协就没有和谐。“十二五”期间, 我们要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适时修订完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标准, 大力推进劳动定额标准管理;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提高小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强对劳务派遣用工的规范管理;全面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 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积极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设, 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 提高集体协商实效性;加强和创新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三方机制应当由代表政府的劳动行政部门、代表职工地方总工会和代表用人单位的企业代表组织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商会等三方组成;三方协商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平等对话的机制;政府、企业组织和工
|轻松阅读·东鳞西爪|DONGLINXIZHAO
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中原
动词对即在联语里重用动词的作用, 表示陈述人或事物的动作情况变化和其他活动的词。如:走、笑、有、在、飞、写、起来、上去、观念、悲欢、存在、发展等。
请看杭州孤山放鹤亭联:
水清石出鱼可数;人去楼空鹤不归。
在简短的联语中, 动词几乎占去了一半, 出、数、去、空 (亦作动词用) 、归。但用词极巧, 不因重动而使联语有雕琢之感, 令人读之生情、意境洞出, 给人一种缠绵、空旷、沧桑变幻之感, 余味无穷。
孙中山先生不但是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还是楹坛高手, 他早年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联语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早年满怀豪情, 壮志凌云的胸怀。上联一个“乘”字, 一个“破”字, 展示
会组织三方的职能不能替代, 各有侧重和相互独立, 相互没有隶属关系, 切实代表基层组织和会员的利益) 建设, 充分发挥三方机制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依托三方机制协调处理集体协商争议的办法;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
结束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 全面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 劳动者充分就业需求和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将是长期的。因此, 我们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认真落实《促进就业规划 (2011-2015年) 》, 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劳动者就业更加体
所长) ■
编辑冯玺玲
了作者树立远大的志向, 非凡气概;下联的一个“面”字, 一个“读”字, 写出了作者苦读求知, 不懈追求的治学精神, 一扬一抑, 准确地刻画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写弥勒佛的佳联:
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 笑世间可笑之人。
联语重用动词“容”“笑”二字, 把弥勒佛大肚笑口、笑容可掬的形象描绘得一览无余。上联写外貌形态, 下联写内心情态, “容”“笑”二字分别三出, 用字精到, 层层迭进, 通俗谐趣, 发人深省。■
8.做好农民充分就业这篇大文章 篇八
观点做一扼要讨论。
一、收入难题本质上是就业难题
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总遇到农民收入水平低下这个难题。提升农业生产水平需要增加投资,但农民收入低,投资能力有限;扩大消费需求需要启动农民购买力,仍然遇到农民兜里没钱的问题;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最终要靠农民自己更多的拿钱进入个人帐户,还是遇到农民收入低这个难题;提高农村生活基础设施水平要接近城市的标准,仅仅其维护成本就使农民难以负担,说到底还是一个收入问题。
但是,简单地讲农民收入会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仔细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民收入高低不能一概而论。农民群体中,收入高的大有人在。2008年底,我到山西中条山一带走访,发现有的农户年现金收入超出2万元,远高于日常开支的需要。至于一般农区的农户,搞养殖的、种水果的、种反季节蔬菜的等等,收入水平也明显高于城市平均水平。当然收入低的农民更为常见。
收入高低分布是有规律的。大体上看,农民内部收入的高低与农民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在华北平原,如果一户农民种植10亩大田作物,一年2季,每年的劳动时间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大约有2个月就差不多了。他们的收入总量不多,但每个劳动日的报酬和城市体力劳动的报酬差不多,甚至还要略高一些。前面提到的中条山的农民之所以每户可达到2万元,是因为山里的农民大量外迁,剩下的土地和果木资源多了,留下的农民更忙了。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和养殖户的收入高,也是因为他们每年的有效工作日比一般农户要长许多。
农民脑子里有一个计算器。只要劳动力市场有一定的自由度,只要产品市场有某种竞争性,同样技术含量的工作,其每个劳动日的工资单价不会差很多。为什么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生产的总收入很高,而农民不会一窝蜂地去搞?是因为农民自己在核算日工资单价的多少。只要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生产的平均日工资单价不高过进城务工的工资单价,农民就可能去进城打工。在竞争的作用下,各行业农民其实也就赚了个辛苦钱。
凡是总收入高的农民都比较忙。要让农民收入增长,就必须让农民忙起来。但也不能瞎忙,不能在“自然经济系统”里忙,而要在“货币交换系统”里忙,否则不会增加货币收入。农村妇女围绕家里的锅台转不算就业,农民在几亩地上不停地“精耕细作”也不是充分就业,只有使用马克思说的那种“社会必要劳动”,才是有效的劳动。
上面这个道理很重要,能解决农民增收的思路问题。我们不能把农民圈在农村让他们扩大就业,更不能成天喊着让农民在几亩地上精耕细作,也不能希望农民通过村庄范围里的劳动互助来增加财富。正确的思路是要让农民进入社会分工体系,进入市场,使农村经济在金融深化的基础上扩大专业化分工体系。专业化分工体系要扩张,就要承认经济聚集的规律,不能希望在中国的300万个自然村出现一个现代社会分工系统。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还是要集中在数量比较少的大中小城市群中,纯农业居民点的人口规模要大大收缩。
我们有一种不大对头的观念,以为大量人口住在农村,特别是大量过剩劳动力储备在农村是一种政治稳定因素,并把“土地是农民的社会保障”作为支撑这种观念的基础。这种观念要变。GDP增长和就业增长是城市经济的现象,而传统农业本质上具有封闭性和停滞性;农业生产一旦卷入现代分工体系,就开始排挤劳动力。农民户均依靠七、八亩地能有一个社会保障?当然不能。那是一种吃饭保障,不是社会保障。种七、八亩大田作物一年需要的有效工作日不到30天,农民若由此能获得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反倒是怪事。让农村成为过剩劳动力的储备场所,会使农民无法割断和自然经济的联系,使农村社会经济的金融深化遭遇阻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就难以实现。从社会政治安定的角度看,与自然经济密切联系的农民很容易和与依附型的社会关系相契合,要植入现代民主政治非常困难。这种农民群体还很容易受邪教和谣言的蛊惑,一旦闹腾起来,其内部不存在妥协谈判机制,预后非常不好。
二、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广开农民就业门路
广开农民的就业门路,就是要使大量农民逐步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推动农村经济市场化和农村社会的金融深化。这方面要有大思路,要立足于通过观念和体制的调整创造一种就业扩张机制。鸡毛蒜皮的措施作用不大。
首先,要让农民哪里挣钱就在哪里花钱、哪里生活,加快乡村社会的金融深化步伐。在这里,要深刻领会“萨伊定律”(供给会为自己创造需求)的含义。反过来说,需求也会为自己创造供给。沟通供给和需求的中介是市场的货币交换。但“萨伊定律”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不起作用。在孤立的乡村社会,农民倾向于自给自足,以至在同一时间段货币支出的乘数作用大大小于分工经济体中的货币乘数作用。要懂得,在我们的二元经济体中,农民在城市花钱能创造就业机会,而他们如果把钱带回农村,创造就业机会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所以,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城市化的步伐,不可搞逆向操作。
其次,要通过合作社的发展帮助农民向食品生产的加工销售领域进军。这里借助上表的数据对这方面的潜力做一个大略估算。以2007年的数据为例,可以把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总额3.16万亿看做广义农业产业链的总值,而农民出售食品或食品原料的总值仅仅为1.36万亿。这就是说,农业产业链的延伸环节有1.8万亿的收入存在,其中,利用统计资料估算出农民大约获得了0.2万亿。其他收入被城市劳动者或经营者获取了,也就是说,在农业的全部产业链中,城市居民获得了大约51%的收入。如果这个收入由农民获得,农民在农业产业链上可增加收入117.6%。当然,这个收入量要农民获得并不容易。过去农民没有拿到这个收入或没有在相关领域就业,自然有其“道理”。一是农民缺乏技术、资本,影响他们向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二是农民进入以后会“挤”掉城市居民的就业岗位。关于第一个问题,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通过国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来解决,这里不再多说。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需要用就业公正的观念来看待。城市的失业率大大小于农村的实际失业率,如果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就业机会的均等化,尽管城市失业率有所增加,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还是提高了。再说,失业发生在城市有“反周期”的作用,而发生在农村几乎没有这种作用。
再次,要通过认真贯彻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来加快城市化进程。我们估算,如果能严格执行《劳动法》,下决心解决劳动者加班报酬问题、城市居民兼业问题和童工问题,全国就业岗位有可能增加4000万左右(据2005年9月14日北京青年报披露,北京人每天加班近1小时。此报道介绍了北京市统计局对本市劳动时间的详细调查资料。另据甘肃省农村调查总队的调查,甘肃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日6.59,平均每天工作时间9.52小时,每周超过国家法定工作22.73小时,多出百分比57%)。如果再能够加强居民收入调节和监管,适当提高个人收入所得税的累进率,努力打破就业的部门垄断,就业岗位还可以增加。从宏观经济数据看,我国GDP连年高速增长,远远超过了就业增长的速度。这种差距不可能用技术进步因素来完全解释。基本情况是,一方面已就业的劳动者超时超负荷工作,另一方面却有大量农村隐蔽失业人口存在。我们不赞成用农民素质低来解释农民失业人口大量存在的原因。事实上,在一些城市现代经济部门,农民能够从事很多工作。电脑装配流水线上,经过短期培训的农民工完全可以胜任工作,这已经有事实可以证明。劳动市场的不完全性,才是农民工就业难的主要制约因素。此外,收入户籍政策、调节政策和地方管理体制也不利于城市化,这方面做好改革,城市化的速度还会加快。
再看一些简单的数字就可以明白我们的结构上的问题。前不久我在浙江某地了解到,那里的农民工每天平均要劳动14小时,工资单价已经低于农业临时工。不难理解,如果全国在业职工平均每人每天多劳动1小时,那意味着全国劳动者10%左右的工作岗位没有了。如果大家双休日不休息,又意味着全国劳动者的30%的岗位没有了。在业者越是“勤劳”,劳动市场的竞争就越是激烈,在业者的工资也就越低。于是,就有了一个宏观经济领域的一种现象:在我们GDP总量中,属于劳动报酬的并由劳动者最终支配的数量大约在9万亿左右(2007年),占比约36%;扣除税收,加上其他一些收入,形成的最终消费支出占到GDP总量的35%左右。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资本倾斜的畸形经济结构,已经成了一个危害国家安全的东西。
只要上面提到的观念变革和体制改革有所推进,城乡就业公正的制度就可以有实质性进步。此外,也要其他改革措施配套进行,如户籍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等,都需要深化改革。
【城乡充分就业】推荐阅读: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汇报07-10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情况综述09-14
关于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汇报08-17
社区2010年创建充分就业工作汇报07-15
自治区充分就业星级社区申报材料08-19
社区居委会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汇报材料08-04
XXX村年度充分就业村工作自查报告10-19
促进城乡妇女创业就业的实践与思考07-29
北京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