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概论论文

2024-08-10

生态学概论论文(共6篇)

1.生态学概论论文 篇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京津冀雾霾危害及对策

摘要:常言道“秋冬毒雾杀人刀”。看得见、抓不着的“雾霾”其实已经对我们的生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给民众交通出行和健康都带来了严重影响。相比于常年同期,河北南部、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北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广西东部等地偏多在1天以上,其中北京、天津、安徽大部、上海等地偏多3~8天,山东北部、安徽东北部、江苏大部、浙江北部及广东南部偏多超过8天。华北南部及江苏中部、四川东部、重庆西南部、贵州西部等地有8~15天能见度不足1000米,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四川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5~12天能见度不足500米。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据统计,自2013年1月11日至2月19日这40天中,中央电视台围绕雾霾天气的报道有439条,平均日报道量将近11条。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台自1月12日起连续3天在《新闻联播》中对雾霾天气进行重点报道,而且首日头条播出的时长占整个《新闻联播》节目的近三分之一时间。这个数据显示出央视对此次雾霾天气的关注程度之高、报道密度之大,体现了主流新闻媒体在气候传播中的认识水平和把握能力。通过本次对雾霾相关的调查,加深大家对雾霾的认识与理解,提高警觉性,与政府一起建设蓝天而努力。

关键词:雾霾,污染来源,PM2.5,PM10,雾霾危害,治理对策

一、雾霾的概念

在气象学上,“雾”和“霾”是两个气象概念,两种天气现象。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一种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雾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雾的气象学定义为: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雾的存在使能见度恶化,降低空气透明度。如果是因为水汽使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内的天气现象即为雾,形成“雾”时的大气湿度应该是接近饱和或饱和的。雾和云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所以“云”降低至地面时就称其为雾,雾升高离开地面就称为云。雾和云与晴空区之间有明显的边界,雾滴的尺度比较大,浓度分布不均匀,其大小为1-100um不等,平均直径在10-20um,空中飘浮的雾滴可由肉眼看到。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是由于冰晶或液态水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

“霾”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远处光亮物体微带红、黄色。空气中的有机碳氢化合物、灰尘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因能见度恶化导致视野模糊,这种非水性形成物所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在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时,该现象称为霾。

二、雾霾的危害:

(一)影响身体健康

雾霾天气使空气质量明显降低,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首先,雾霾中的PM2.5威胁新生儿健康。最近一项大型的国际研究证实,接触过某些较高空气污染物的孕妇,更容易产下体重不足的婴儿,而出生体重低的婴儿很容易增加儿童死亡率和疾病的风险,并且与婴儿未来一生的发育及健康都有很大关系。而且,由于雾天日照减少,儿童紫外线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减少,严重的会引起婴儿佝偻病、儿童生长减慢。其次,雾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杀手”,尤其是对有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老人,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um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尤其是亚微米粒子会分别沉积于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任课教师: 日期:

2014年4月15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急性鼻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雾霾天气可使病情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并使得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易活性增强,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再次,雾霾天气空气中污染物多,气压低,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比如雾大的时候,水汽含量非常的高,如果人们在户外活动和运动的话,人体的汗就不容易排出,造成人们胸闷、血压升高,诱发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严重会致死。

(二)影响心理健康

雾霆天气容易让人产生悲观情绪,如不及时调节,很容易失控。

(三)影响交通安全

由于能见度较低,驾驶困难,多处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等交通设施被迫关闭,交通阻塞,事故频发。

(四)影响区域气候

雾霾使区域极端气候事件频繁,气象灾害连连。更令人担忧的是,雾霾中的一些化合物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产生一种有刺激性的有机化合物,这个过程被称为光化学反应,其产物就是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严重威胁人类生命。

三、京津冀雾霾的形成原因

大气污染防控主要是三大污染源——煤、油和基建。一是火电、钢铁、水泥行业为主的煤炭消费;二是使用非清洁油品的机动车辆;三是今年以来“大上快上”的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扬尘。

从北京市四季气象特点看:春季,北京市受张家口、唐山地区的重工业排放源的影响显著;夏季,北京市夏季风力弱,气温高等不利于颗粒物沉降;秋季,北京市受周围省市排放源影响明显;冬季,受寒潮影响频繁,风速较大,而北京市内部排放明显增多,大气对流造成颗粒悬浮,但又不足以携带扩散到北京市以外。

从雾霾污染成分来看,环保部曾表示,对于北京市而言,PM2.5是这两个月空气质量恶化的重要因子,但还有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在起作用。据环保部统计,国内有一半的PM2.5不是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一次源),而是经过十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而形成(二次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经济发达地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显著增长,PM2.5污染加剧。根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的研究表明,造成北京市雾霾的原因,除了跟PM10和PM2.5有关系,还与包括亚微米颗粒在内的PM1的关系也很大。1998年到2010年,PM10的数据虽然持续下降,但是北京市的雾霾天数区总体在增加,主要就是因为占颗粒总体比例的PM2.5和PM1是增加的,每年大概增加3到4倍。在PM10和总悬浮颗粒物污染还未全面解决的情况下,主要受到PM2.5和PM1等小颗粒的影响,京津冀等地区雾霾现象频繁发生,能见度降低。正是由于各种人工排放源污染物的排放增加,北京市大雾多发季节发生了更多的雾霾天气,白色的大雾天气转变为危害性更强的雾霾天气。

四、京津冀雾霾已造成的危害

1、易引发呼吸道疾病、癌症等,北京等地近年来因天气原因引发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大幅提高,特别是老人、青少年与孕妇这些抵抗力较低的人群,医院因呼吸道而诊治的病例也增加了不少。

2、由于雾霾天气所引起压抑的心理情绪必然会影响人们的快乐生活。

3、能见度降低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出行受阻,对很多人而言因为雾霾天气的影响,不得不减少外出或者是更改出行计划,同时也引起高速公路封路的现象。

五、京津冀雾霾治理对策

任课教师: 日期:

2014年4月15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一)国外防治雾霾经验

从19世纪开始,伦敦就被称为“雾都”。1952年的伦敦,无数个家庭与工厂成千上万个烟囱排放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从12月4日开始,城市连续五天被浓雾笼罩,能见度只有几米,造成1.2万人死亡,成为20世纪全球最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之一。造成污染的最直接原因是发电站和普通家庭使用的煤炭以及汽车尾气。为了治理雾霾天气,英国首次推出严厉措施控制污染。1954年伦敦通过治理污染的特别法案。1956年《清洁空气法案》获得通过,该法令禁止使用多种燃料,关停大批重污染工厂,提高工业烟囱的最低限高,并将发电站搬出城市。同时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从英国中央政府到伦敦市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法令法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清洁能源利用。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目前,伦敦市政府正大力采用灰尘抑制剂的化学手段清洁空气,醋酸镁和醋酸钙被投放在伦敦市内污染最严重的玛丽勒博路与上泰晤士街,实验表明,抑制剂可以减少高达14%的污染水平。

(二)国家已经采取的主要对策

1、坚持清洁能源发展战略,煤烟型污染控制取得新进展。2011 年北京市将锅炉“煤改气”(800蒸吨)工程列入了政府实事项目。

2、有力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旧车淘汰卓有成效。北京市制定并实施了老旧汽车淘汰更新方案,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执法人员对上路行驶机动车尾气排放开展路检路查,严控超标排放机动车上路。

3、优化产业结构,工业污染治理进一步深化。继续推进20吨以下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工作和继续加强对工业排放污染的监管等控制煤烟污染,检查了50多家燃煤锅炉烟气排放情况。继首钢搬迁后,今年北新建材完成整体搬迁,燕山石化公司完成2#催化裂化装置烟气脱硫除尘工程。加强煤质和锅炉排放监管、继续巩固平房“煤改电”示范区的工作,加强对经营性小煤炉、露天烧烤、露天焚烧等违法行为的执法检查。

4、多部门齐抓共管,加大扬尘污染控制力度。为减少建筑渣土运输车车辆带泥土上路行驶,在全市30多家建筑工地示范安装了转轮式高效洗轮机,检查了200多处工地扬尘污染情况。

5、针对10、11月重污染天气多发的特点,市环保局和有关部门、企业已经制定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并将在出现连续重污染天气时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主要包括:道路清扫、洒水;排放大的企业自行减排、启动企业应急措施等,一般在连续2天出现重度污染天气时启动预案。

(三)在未来处理中国家的努力方向:

1、继续开展科学研究,制定达标规划。在抓紧开展监测与公开透明信息发布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尽快开展相关科研,摸清规律,明确排放清单和控制对策。针对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途径和阶段目标以及相应的控制工程技术,在投入资金进行科学、系统、深入地研究 PM2.5的同时,及早开展PM1的治理研究。在北京市实施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别限值,强化PM2.5 治理,落实到具体法人,实施一票否决制。

2、在京津冀地区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在此区域,建立一盘棋思想,建立国家考核指标,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把北京市新建项目准入关,加强北京市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制定并实施更加严格的火电、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大力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防止二次污染形成。

3、切实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在北京市采取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经济调节手段,加快推进车用燃油品质与机动车排放标准实施进度同步,提升车用燃油清洁化水平。在北京市提前实施第五阶段排放标准。加强机动车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强化在用车环保检验机构监管,全面提高机任课教师: 日期:

2014年4月15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动车排放控制水平。

4、探索建立北京市辖区大气雾霾预报系统,逐步形成风险信息研判和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健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监测报告和预警体系。研究制定大气污染防治预警应急预案、构建京津冀地区应急体系,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及时启动应急机制,实行重点排放源限产限排、建筑工地停止土方作业、机动车限行等应急措施,积极向公众提出防护措施建议。

(四)市民个人力所能及的事儿:

雾霾天气是自然和人为污染环境所形成的,面对这种恶劣天气,市民也有积极参与,一起防治雾霾的责任,采取各种措施尽量避免其给我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带来的危害。

1、减少外出,外出时戴口罩防护身体防止污染物由鼻、口侵入肺部,外出归来后,做好个人卫生,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肌肤。

2、减少户外锻炼锻炼的时间最好选择晚间,空气较为清洁,有晨练习惯的市民不妨把锻炼放在晚间空气质量好,能见度高的时段进行,地点以树多草多的地方为好。

3、重视居室卫生,每天记得开窗换气,保证空气清新及时打扫房间卫生,清理卫生死角,不给病菌以孳生之地。在大雾的天气应紧闭门窗,避免室外雾气进入室内污染室内空气,诱发急性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调节情绪、饮食清淡,建议大家保持科学的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多饮水,注意饮食清淡,少食刺激性食物,多吃些豆腐、牛奶等食品。

5、保护环境,治理雾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该全民动员、人人参与,从我做起,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共同保护我们周围大气环境的绿色生活理念。坚持“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过节”的绿色生活理念。尽量选择地铁或公交系统、减少私车出行;节日期间拒绝燃放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珍惜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参考文献

[1]成都气象学院.气象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2]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3]段再明.解析雾霾天气的成因[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1,42(5):539-541,548.[4]李东海,何彩霞.浅谈雾霾天气的识别及预警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8):165-166.[5]成尘.雾霾的危害及预防.《四川科技农业报》2014年第一期.[6]冬雪.雾霾的危害有哪些.《百科知识》健康话题专栏2013.4上.[7]聚焦Focus.40.天津经济2013年第3期(总第226期).[8]周涛,汝小龙.北京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2012年4月.12-16.[9]彭应登.中国城市PM2.5污染状况及防治途径[J].中国经济报告,2012(1):40-44.[10]彭应登.北京近期雾霾污染的成因及控制对策分析.第5 卷第3期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5(3):2013年9月.233-239.[11]张军英,王兴峰.雾霾的产生机理及防治对策措施研究.第38卷第10期2013年10月.157-165.任课教师: 日期:

2014年4月15日

2.生态学概论论文 篇二

《生态学》是高年级生物学专业基础课之一, 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学科。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 生态学已不仅仅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成为指导人们行为准则的一门科学。生态学的许多问题已经不可能单单靠生态学工作者来解决, 必须通过政府行为, 并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 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1]。因此, 生态学的真正发展, 有赖于全社会、全人类生态意识的提高。随着国家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和生态保护力度的逐渐加大, 作为培养我们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阵地的高等院校, 把生态学作为公共选修课, 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可喜的是, 为提高大学生整体的生态意识, 1997年厦门大学率先在全校将《生态学》列为素质教育课, 后来, 全国许多高校也将《生态学》列入了素质教育课或公共选修课。

桂林工学院将《生态理论》列入了公共选修课课程也已有6年,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 学生的生态意识不断加强。但作为一门针对全院所有学生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 目前在课程名称、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这与目前生态学蓬勃发展的现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极不协调的, 所以极有必要对学院生态理论教学进行改革。针对以上这些问题, 结合学院特点, 从实际出发, 对生态理论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课程体系的改革

2.1 通过更改课程名称, 明确教学目的与内容

单从字面上来看, 把这门课程定名为《生态理论》本身就是不妥的, 生态学作为一门发展相对完善的学科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来说, 在课堂上如果单单讲解一些理论性的内容, 而没有讲授实践环节和野外实习的内容, 那么这门课程就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所以课堂讲解的内容也应包括实践性内容。鉴于这是一门针对全院所有学生的公共选修课, 教学内容专业性又不能太强, 要侧重于对整个学科概要性和前沿性内容的介绍, 所以将这门课的名称改为《生态学概论》是比较恰当的。

2.2 适当增加课堂教学时数, 加强实践性教学

对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生态学的教学大概需要50个课时;对非生物学专业学生来说, 为课时可以相对减少。但目前学院安排的教学时数只有短短的20个, 每次的讲解时间都略欠充裕, 有时讲解内容刚刚展开又不得不匆匆收尾, 有学生反映说讲解过于匆忙, 所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把生态学概论这门课的教学课时调整为30个学时是比较合适的, 这其中包括24~26节的理论课时和4~6节的实践教学。

作为非生物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选修课, 目前全部为课堂教学, 而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讲授实践环节和野外实习的内容, 那么这门课程就是片面的、零散的和不完整的, 所以课堂讲解的内容必须包括包括实践性内容。实践教学应以野外实习为主, 这不但可以可以培养学生认识植物、动物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与生理、功能和环境的关系, 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 理解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在野外实习方面, 以认识和学习具有广西本地特色的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为主。实践表明, 实践性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使他们的生态意识进一步加强。鉴于选课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参差不齐和实习条件的限制, 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

3 教学方法的改进

3.1 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相联系的最好的方法。但该课程作为全院公选课, 授课对象并不是生物学专业的学生, 而是来自理工、管理、艺术和人文等各个学科, 他们的生物学基础参差不齐, 因此开设实践性教学比较困难。我们设想并采用了两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 提出实际问题, 分组讨论, 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 区别对待, 个别辅导, 挑选个别生物学基础好、在实验和野外实习方面感兴趣的学生的同学开展户外生态学调查和大学生科技立项工作。第一种方法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践活动, 但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 起到了“纸上谈兵”的作用;第二种方法参与的人员虽然有限, 但做到了因材施教, 注重了个性化培养, 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实践证明这两种方法都是切实可行的。

3.2 举办生态学热点专题讲座

针对目前的生态学热点话题, 比如漓江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加拿大一支黄花对浙江的生态入侵等, 我们制作了相关专题, 穿插在课堂教学当中,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些专题不仅与我们的现实生活非常贴近, 而且紧扣教学大纲, 以点带面地折射了生态学的重点内容,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兴趣浓、听课积极性高。因此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教学效果良好。

4 课堂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

以往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在课程结束时布置一个论文题目让学生撰写。常常由于题目范围过于狭窄, 学生感到没有可写的内容, 或者有的题目与课程内容联系不紧, 学生们也只能从网上查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作为作业交差, 根本起不到考核的效果。所以, 许多学生认为课堂上不用听讲, 甚至逃课, 选而不修, 只求实用, 应付考试[2]。对此, 我们采用了课堂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课堂考核就是从当堂讲过的重点内容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全体学生书面回答并上交, 成绩最后记入本门课程的总成绩。对课堂作业及时批改, 并在下一次课上把批改结果反馈给学生, 强化他们听课的积极性。期末考核也选择了比较切合实际的论文题目, 既让学生感到没有可以抄袭的内容, 又要让他们有能力独立完成, 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以致用, 起到了考核的效果。

5 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一项十分具体的内容[3]。比如教学软件开发与应用, 我们收集和借鉴了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安徽大学和云南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的生态学精品课程的资料, 充实和更新了生态学的教学内容, 为制作适合我院的生态学概论课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双语教学对大多数老师来说是一块相当难肯的硬骨头, 但我们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比如在演示文稿中的部分专业名词用中英文同时书写, 插播一些有英语配音的视频材料等。

6 结束语

通过对《生态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初步改革, 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的要求,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增强了同学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尽管本课程改革初具成效, 但是也清醒地认识到, 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通过长期的努力和不懈的坚持。在教学改革中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用现代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改革实践[4]。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上还要下更多的工夫,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和改善教学效果。要多结合实践, 采用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积极带领大学生开展科技立项活动。更多的开展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的课程教学论的研究, 了解和掌握当代教学论研究的发展与趋势, 并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 真正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摘要:通过分析桂林工学院院生态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公共选修课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改革,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态学概论,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振基, 陈小麟, 郑海雷.生态学 (第二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徐建成, 刘飞.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25 (5) :124-125.

[3]程焉平, 倪福太.植物学课程整体教学改革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4) :29-31.

3.生态工程学概论结业论文 篇三

摘要:无机农业因其追求唯利的生产方式大量使用无机能源如机械、化肥、农药等而得名,它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机械化农业模式,当它极大地刺激了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给人类一种“滞后效应”。因此,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生态发展的今天,迫切需要我们对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内涵等基本问题作出必要的思考。

关键词:生态农业 、传统农业 、现代化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各国都在力求获得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但是,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甚至社会发展的挑战比经济的挑战更加严峻。英国学者杜德利“西尔斯指出:“我们不能回避那些实证主义者轻蔑地称做‘价值判断’的问题。“发展”必然是个规范性的概念,几乎同改进是同义词。如果佯装不知,则正好是隐瞒自己的价值判定。“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多种价值要求的集合,离开了这一价值维度,则发展本身就变得难以理解。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地处理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实现文明进步与自然环境的互利耦合。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日益将更多的目光放到了如何更好的发展农业的问题上。的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一个拥有九亿人口的农业大国来说,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而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讲,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的确也存在着诸如高消耗、低产出、与环境伦理相悖的发展理念等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此而言,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系统就成为涉及多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大攻关项目。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农业?如何在我国更好的发展生态农业以及怎样看待生态农业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呢?本文拟对此类问题作以浅显的考察。

一、生态农业的定义

“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一词最初由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阿尔伯卫奇(Albrecthe W.)于1970年提出,主要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1981年英国农学家Worthington M.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中心思想是把农业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上。但也出现了一些片面遏制化学物质投入的极端作法,故称之为“狭义生态农业”。对于生态农业的定义,出现过许多不同的定义方式,目前世界各国对生态农业定义尚未形成一致看法。1991年5月,马世骏等人拟订了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生态农业是因地制宜,应用生物共生和物质再循环原理及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系统工程方法而设计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的基本内涵可以更详细地描述为: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要求,全面组织农业生产,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良性循环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而我国所倡导和实施的生态农业,其基本内涵是: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指导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种植业与林、牧、渔业,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农业模式相比,生态农业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对农业进行设计,因地制宜,采用生态技术,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长期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建设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其次,生态农业要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从事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农业”,不单纯着眼于当年效益,而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生态农业的这种生产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好地球资源,把废弃物的排放减小到最低程度,甚至是“零污染”,使有限的资源进入生态系统的无限循环利用的模式当中,进行自然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能够极大地提高资源转化成产品的效率,从而建立一个综合发展、多极转化、良性循环的高效农业综合体。

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从以上关于生态农业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生态农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需要多个系统,不同部门的共同合作,才能不断地建立和发展起来。在我国,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就文化传统而言,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生态农业传统的国家,中国人素来讲究“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早在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就形成了著名的“桑基鱼塘”的农业生态模式,这一生态模式的出现和应用不但表现了中国农民的聪敏和智慧,也给农业生产甚至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这之前,我国的很多地方也都出现了小范围的生态农业模式,这些生态模式在《诗经》、《齐民要术》等多部著作中都有所记载。

作为世界闻名的发源地,我国的农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漫长的农业文明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走出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困境,对自然的依赖也就明显的减少,再加上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人类确实做出了许多违背客观规律、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当然,也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和惩罚。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人们更容易受短期利益的驱使和支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没有促进人类和谐的进步,反而加速了人与自然的危机。

因此,我国在80年代初开始提出把生态农业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并进行了广泛的实践。目前,各种生态农业试点超过了多个且规模由村、乡向县域发展。特别是1994年12月国家农业部等7个部委局组织的全国50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试点县乡村人口2392万人,耕地327.33km。其中有8个试点荣获联合国环发署授予的“全球500佳”称号。生态农业的效益显著,据初步调查,各地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后,粮食总产量平均增幅15%以上,单产较试点前增长10%以上,分别为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4.5倍和9.2倍,人均粮食比试点前增加21.4%[1]。这种新的发展思路既加速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又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上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地解决。

三、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障碍

发展生态农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对于我国来讲,在短短的中,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和进步确实令人欣喜。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的阻力和障碍,如果不能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将会受到限制和阻碍。这些阻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理论的完善和推广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他是现代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产物,因此,先进的,行之有效的科学理论系统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来,关于如何发展和推进我国生态农业系统建设的研究正在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但是,生态农业建设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它不但包括农学,还包括林学、畜牧养殖学、生态学、资源利用学、农副产品的加工科学等自然科学,甚至还要涉及哲学、管理学等人文科学。而就中国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许多研究仍然停留在某个单一学科的内部封闭式研究上,虽然就某一领域内部,人们的研究比较深入,但是,就整个理论体系来讲,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仍然是非常不充分的。甚至,不同领域的独立研究会产生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因此,我们认为,要想促进生态农业的理论发展,就要加强各个学科间的联系和沟通。例如,开展相关项目的研究和合作,定期召开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研究会议等。总之,这种研究应该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超越任何一门独立学科,努力形成一种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完整的生态农业理论体系。

除了理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之外,其推广也是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讲,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落后,这就为农业技术的推广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理论无论多么完善和精湛,最终的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而对于生态农业的理论系统来讲,农民的接受与否是这一理论能否转化成实践的关键。因此,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推广系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当然,这里所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农民自身素质的问题,政府的推广工作能否落实到位也是不可忽略的关键环节。在许多地方,当地政府大搞形式主义,将推广工作看成是负担和任务,最大的热情就是如何敷衍和完成任务,致使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变成形式上的学习和实践,即违背了政府的初衷,也阻碍了农民自身经济的发展。更何况,有许多的县市根本就没有进行过理论的推广工作,环境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农业附加值低等等很多问题仍然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二)生产市场化和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建立和完善,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了市场调节为主的买卖机制。众所周知,市场经济能够使农民根据市场的需要自主的生产农产品,这或许可以使农民获得快速的利益回报,但是,这种回报往往是以牺牲环境甚至长远的利益为代价的。尽管人类所面临的不是简单地消除代价,而是在得与失之间“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但是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同时涉及到一个代价支付方式的重要问题,因为代价的付出支付的方式不同,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就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产生的后果也会不同。从社会发展总趋势上看,在量的规定性上,付出的“代价”显然不能超出所获得的价值,否则就是得不偿失。“代价”的付出必须低于所得到的,并且越低越好,这是对“代价”的限度设定的原则性要求。建立生态农业系统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一种合理的系统的建立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甚至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这种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是摆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生态农业的主要目的是达到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它的总体回报必然会大于总成本,但是,在这种付出与回报的时间差中,就难免会伤及到农民的切身经济利益。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民走科学的发展道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求达到长远利益和短期效益的最佳结合点。所以,为了增强理论的自觉性,减少不必要的代价,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价值目标,就应当根据代价选择的方法论原则,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地支付代价。

(三)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是我国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又一困难。现在,很多生态农业建设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而许多地方财政有限,就要依靠国家支持,可国家的财力基础仍然很薄弱,能够补贴的范围和程度毕竟有限。这就致使许多生态建设项目未能全面的展开,而已经投入的资金由于工程的停滞不能得到最终的利益回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既浪费了资金、人力,同时也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因此,作为生态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合理的分配资金,力求最大限度的利用资金,这不但需要中央政府的总体规划,同时也离不开各级地方政府的因地制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资金及时到位,投向准确,使资源效用最大化。

当然,除了上述提到的主要问题之外,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仍然还要接受不同方面的考验。例如,人口问题,国际化问题,政府机制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农业生态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不过,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了解到,我国生态化建设还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阻碍是必然的,只要我们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相信经过艰苦的努力,我国一定会成为生态农业文明大国。

4.生态学概论论文 篇四

这是最近的一段新闻,就在2014年8月31日,腾格尔沙漠的排污事件如同炮弹一样惊醒了世人。据新华社报道:8月31号,内蒙古自治区,腾格里沙漠边的阿拉善左旗额里斯镇,蓝天白云令人赏心悦目。但这里的美景却被一股浓烈的刺鼻气味笼罩着。近年来,内蒙古和宁夏分别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建起了内蒙古腾格里工业园和宁夏中卫工业园区,引入了大量的化工企业。当地居民说,这些企业正在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源源不断地排入沙漠,同时也在开采着地下水用于生产。我们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污染事件呢,多年来种种的触目惊心景象为什么仍旧唤醒不了中国的公民的环保意识,那么中国当今的环保形势又是怎样的呢?

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境管理严重滞后,与环境保护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当前环境保护要解决好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核与放射污染,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突出问题。

毋庸置疑,我国当前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刘鸿亮教授对我国55000千米河段进行了研究调查,报告显示,23.3%的河段水质污染严重切不能用于灌溉,45%的河段的鱼虾绝迹,85%的河段不符合人类饮用水的标准。此外,据资料显示,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全国水力侵蚀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我国的环境形势可以说是令人堪忧的状态。

出现种种令人触目惊心的环境情况,有许多我们自身的原因:我国环境管理工作严重滞后,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工作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市场化程度偏低;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监督能力薄弱,国家环境监测、信息、科技、宣教和综合评估能力不足,部分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切实落实每一项的环保政策,为我们的未来子孙谋福祉。正如***有句话说得好:“改变很痛苦,但是不改变,更痛苦。”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有且只有一个。环境保护的工作是我们国人的责任,同样是全人类的责任,我们身为炎黄子孙更应当担当去排头兵的角色,努力实现发展,绿色中国梦。

从现实来看,我们当前务必解决的问题:

1.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首先是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其次,要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要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

2.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首先要加快原煤洗选步伐,降低商品煤含硫量。要加强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新(扩)建燃煤电厂除燃用特低硫煤的坑口电厂外,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或者采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其次,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制订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治理规划,加大烟尘、粉尘治理力度,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最终是要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能源,积极发展核电,有序开发水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3.以防治污染为重点,加强城乡环境保护。第一是要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第二是要在建设中注重保护自然和生态条件,尽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动植物等自然遗产。三是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四是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五是要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六是要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

从长远来看,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1.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首要抓紧制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改并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做出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其二是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其三是要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四是要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

2.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要加大政府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和运营。

3.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要强化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积极组织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对饮水安全、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汽车尾气净化处理等重大环保技术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5.生态学概论论文 篇五

大作业

课程代

课程名

评阅教

码 110071 称

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

张小鹏 第 1 次任务 共 1 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一、单选题(2分*15)

1.(B)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 “ 社区 ” 一词。A.查尔斯·罗密 B.滕尼斯 C.费孝通 D.梅因

2.(B)是社区概念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它是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决定社区变迁的重要条件。

A.人口要素 B.地域要素 C.经济要素 D.文化要素

3.(C)是指城市数量的增多、城市规模的扩大及城市文明向乡村扩大的过程。A.专业化 B.社会化 C.城市化 D.乡村化 4.(A)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社区形式。

A.农村 B.城镇 C.居民小区 D.山区

5.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阶段的探索阶段的主要标志是1996年3月在(D)召开了城区工作会议。

A.北京 B.广州 C.南京 D.上海

6.城市作为一种比村庄社区规模大、社会结构复杂的社区,有着村庄社区所没有的两大功能是(A)。

A.聚焦和综合 B.稳定和综合 C.聚集和稳定 D.凝聚和稳定 7.在“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情况还相当普遍的时候,街道党委(党工委)实际上担当着(A)的角色。

A.全面处理街道工作 B.组织协调人员 C.宣传 D.秘书

8.(C)模式在于通过“一会两站”的基本架构,破解社区工作行政化的困境,促成居委会独立化和自主化,还原法律规定的社区自治。

A.沈阳 B.江汉 C.深圳盐田 D.上海浦东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社区自治的基本要素?(C)。

A.人事选免 B.财务管理 C.社区文化 D.社区服务 10.社区人群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A)是最基本的社区群体。A.家庭、邻里 B.家庭、小区 C.邻里、小区 D.亲属、邻里 11.下列单位中不是每届任期均为三年的是(D)。

A.议事会 B.居委会 C.社区成员代表大会D.业主委员会

12.(D)是社区成员在一定的地域内所面对和感受的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A.社会环境 B.自然环境 C.物质环境 D.社区环境 13.搞好社区服务、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最可靠的组织保证是(B)。A.行政命令、严格规范各种行为

B.重视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党员干部切实履行应有义务 C.物业管理企业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D.社区居民自治,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14.从某种意义上看,(C)可以理解为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方式。A.社区教育 B.社区活动 C.社区文化 D.社区管理 15.解决社区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是(C)。

A.提高社区设施设备智能化水平B.严厉打击违法及犯罪分子 C.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D.警民共建

二、填空题(1分*10)

1.社区的要素包括五个方面:地域、人口、生态、结构和社会心理。2.居民委员会的特征有基层性、群众性、自治性 和地域性。

3.社区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地域文化现象,具有地域性、群众性、实用性 和分

散性 等特点。

4.业主委员会不仅是业主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从根本上说,也是实现民主管理 的组织形式。

5.狭义的社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__人文环境_________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社区的绿化环境、_美化环境____________和____净化状况_________。

6.社区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这些人所组成的__社会群体_____和社会组织_______。

7.汉语 “ 社区 ” 一词的译名最初是由____费孝通______先生用来翻译英文 community 一词的。

三、名词解释(4分*5)

1.城市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2.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下,以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为平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依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提供的以福利性、公益性服务为主、以经营性服务为辅的各种服务性产品和服务性活动。

3.居民委员会城市和农村按照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4.社区治安是指社区政府和自治组织依靠社区群众,协同公安、司法机关,对涉及社区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依法进行治理的公务活动。

5.社区居民自治是指以社区居民为核心,联合社区内各种主体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实行真正的民主自治管理的一种模式。

四、简答题(6分*4)

1、试述城市社区组织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

答:城市社区组织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 基层行政社区与自然社区相耦合原则; 有利于加强社区管理,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原则; 有利于整合社区资源,提高社区管理效能的原则; 纵向和横向管理整体协调原则;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

2、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 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队伍 完善社区文化共建机制和相关制度法规

3、国外城市社区建设经验对我国社区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既是进行社会整合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小康社会来临的必然趋势。国外先进的城市社区建设经验对国内社区建设的借鉴意义体现为以下四点:

首先,社区管理逐步向社区自治转化的过程中要明确政府职能,即规划、协调、指导并提供经费支持。

其次,健全城市社区管理法规。

再次,积极培育城市社区中介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最后,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4、简述当前我国社区自治四种模式的主要特征

答:沈阳模式:沈阳市社区自治模式主要是以社区居民为核心,联合社区内各种主体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实行民主自治管理的一种模式。上海浦东新区模式:上海市浦东新区的社区自治模式将社区定位于街道,形成“街道社区”,注重政府在社区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强调依靠行政力量,通过街居联动发展社区的各项事业。深圳盐田模式:盐田模式在于通过“一会两站”的基本架构,破解社区工作行政化的困境,促成居委会独立化和自主化,还原法律规定的社区自治。

江汉模式:江汉模式主要是在社区建设中,转变政府职能,突出社区自治功能,建立新型的政府行政资源与社区资源整合、行政调控机制与

社会自治机制结合、政府管理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互补的城市基础社会管理体制。江汉区也将社区定位为“小于街道、大于居委会”,并成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这三个组织构成社区自治组织体系。

五、案例分析题(16分)

假如你是一名社区社会工作者,你所在的社区有很多大龄单身青年,他们有婚恋方面的需求,但因为种种原因却没有解决个人问题。针对这些大龄单身青年的需求,请拟定一份社区服务方案。(字数:约700—800字)

作答结果:关于解决巢湖社区单身大龄青年个人问题的服务方案

常州新北区巢湖社区一共有单身大龄青年二百多人,我作为社区的一名工作者,对怎样帮助这些单身大龄青年解决个人问题,拟定了以下服务方案: 首先,对单身大龄青年的需求进行分析:大龄单身青年在择偶观念、交友范围、交友技巧等方面,都需得到帮助。先分析一下社区里的青年为什么会成为大龄单身的原因。第一,我想在择偶观念上他们是有问题的,有的人对另一半要求过高,但没有顾及自身的条件,导致择偶困难;有的人一定要门当户对,也会失掉很多机会。择偶观念首先要改变,一定要认清自身的条件,要以感情为先,物质在后。第二,大龄青年的交友范围太窄,有的大龄青年不喜欢交友,平时除了上班就是在家玩游戏,这就造成认识异性的机会很少,也就变成了大龄单身了。第三,很多大龄青年不懂如何和异性交往。针对大龄单身青年的需求分析后,该如何帮助他们解决个人问题呢? 解决方案:(1)目标:帮助大龄单身青年拓宽交友面,提供交友平台。

作为社区工作者可以利用社区信息平台,帮助他们拓宽交友面,从而帮助他们认识更多的异性朋友。(2)实施策略: A 充分了解社区大龄单身青年的个人情况、择偶观念和择偶标准; 单身青年每个人的个人情况,家里条件和择偶观念和标准都不一样,要想帮助他们,就一定要对每一位单身青年具体情况了解清楚,并且给每一位单身大龄青年建立个人记录档案。B邀请婚恋专家为大龄青年讲解正确的择偶观; 一些青年由于自己的择偶观不正确,有的特别看重物质条件,有的对家里条件特别挑剔等,都会造成找对象困难。社区可以不定期的邀请婚恋专家为大龄青年讲解正确的择偶观,让他们对自己的另一半有个正确的认识。C举办社区活动,给大龄青年提供交友的平台; 很多大龄青年由于工作忙,生活圈子狭小,认识的异性不多。社区通过举办一些交友活动,可以给他们提供很好的交友平台。D联系其他社区举办交友活动; 同一个社区的未婚青年毕竟有限,可以利用不同社区之间的活动,帮助他们认识更多的朋友。E对个别有婚恋障碍的青年提供个案辅导。社区里有个别单身大龄青年经历过多次恋爱失败,对其信心打击很大。这时就需要对他们提供个别辅导,通过和他们谈心,了解恋爱失败的原因,找出问题的所在,帮助他们重拾恋爱的信心。(3)方案执行:包括充分开展需求调查,整合社区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进度等。有了一个好的方案还不行,关键在于怎么去执行。首先需充分开展需求调查,了解单身大龄青年的实际需求,在根据社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可以对单身大龄青年建立跟进表格,随时了解他们的进展,根据进展提供不同的帮助。(4)评估:包括大龄单身青年对服务的满意度、方案执行情况及效果评估等。方案的实际效果如何,就得看大龄单身青年对服务的满意度是否高,方案的执行情况究竟怎样,最后还需要统计成功了多少对新人,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多少大龄青年还没有找到对象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都得记录在案,这对以后方案的改进会提供很好的帮助。

完成日期:

得分:

评阅时间:

课程名称: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

6.隋唐历史概论 篇六

自西晋永嘉乱离之后, 民族间的纷扰和冲突, 仿佛无有已时。不过由纷扰而逐渐重新组合, 却也是势所必然的趋向。隋唐两代承南北朝之后, 重新组合已成定局。既已重新组合, 就会发出新的力量。隋代历年虽甚短促, 这样的力量就已经有所显现。到了唐代更是分明可见。唐朝中枢大员, 不必细考其个人的生平履历, 仅从姓名之间就可略见其时的风尚。唐穆宗长庆年间, 元稹曾为平章事。元稹殁后, 白居易为制挽诗, 有句说“元魏帝孙唐宰相”。至于边庭将帅, 尤其是无间华夷。重新组合并处, 得以各尽所力, 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在这样泱泱大国中, 如何普及中枢政令, 求其如臂使指, 不误朝夕, 就必须讲究交通。隋唐时期承前代之旧, 交通道路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唐时驿道的设置, 为当代后世所艳称, 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唐初始定鼎, 为高昌所轻。高昌所侍者, 是所见秦陇之北, 城邑萧条, 而碛路艰险, 唐兵难以猝至, 而唐兵竟然迅速达到碛口, 高昌就不能不束手受缚。唐初驿道初创还是如此, 其后更加完备。

由隋初至于天宝年间, 可以说是隋唐时期的承平盛世。中间虽有大业末叶的乱离, 创痛并非细小, 唐初休养生息, 也就得到恢复。由于承平日久, 封建经济就会得到发展, 唐初所制定的租庸调制度, 在当时说来, 还算是取民有度, 至少比起南北朝时期, 应该说是好一些。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工商业也就相应地兴旺起来。黄河流域丝织业的兴盛可以说超迈前代。丝绸之路虽不创始于唐代, 唐代得益更多, 更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 社会就会显得富庶。

由于国力的强大, 也使文化昌盛起来。隋唐以前, 由于南北分裂, 文化也就各成体系, 隋初统一全国, 南北文化相应融为一体。而域外文化因之相随俱来, 特别是西域文化更特别为当时人所喜爱。

隋唐时期也和其他皇朝一样, 自有其典章制度, 而且也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中有的还流传下来, 为后世所遵用, 有过若干影响。隋唐两代都以尚书省总绾全国政务, 省内各设六部, 各有专责。部的名称前后不尽相同, 唐时始确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样的制度一直为后来各皇朝所沿用, 直到近代, 部数才不断增多起来。

就是赋税制度也相仿佛。唐初定制, 以租庸调法作为赋税制度, 征取民间财物, 用这样的收入, 推行政治和豢养兵士。租庸调法是以人丁为本, 户籍不整, 田亩卖易, 遂使租庸调法难以继续运用。中叶以后, 改行两税法, 分夏秋两季征收。此法施行后, 为后世所遵用, 直至明代另创一条鞭法, 始告一段落。当然还有其他的典章制度, 也起到相似的作用。这样一些典章制度的创立和推行, 不能说和当时国力强盛没有关系, 法制紊乱和不行, 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就难以避免了。

唐代的盛世到了开元、天宝年间遇到了转折点。盛极而衰, 这在以前的皇朝都曾经有过类似的遭遇。当然其间的因素和过程也还不尽相同。就唐代来说, 安史之乱的前后迥然而异。安史之乱虽告平定, 内忧外患, 接踵而至。内而藩镇跋扈, 外而强邻侵略, 再加上朝臣朋党, 将帅离心, 几乎成了遍地荆棘, 步履维艰。从安史之乱开始, 就是皇帝也难于安居, 玄宗和僖宗先后避难到过成都, 代宗避难到过陕州, 德宗避难到过梁州, 狼狈匆促, 仿佛不可终日。当然还不免发生过农民起义。黄巢虽然没有取代了唐帝, 李家皇朝的日月也是屈指可数了。唐代的倾覆也和以前所有的皇朝一样, 是难于避免的规律, 却自有其前因后果, 不能一概而论。

安史之乱的爆发, 是唐代由强盛转向衰弱的标志, 就在唐走向衰弱过程中, 也促使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这是说, 全国经济重心是在黄河流域的下游, 这时南移到长江下游三角洲太湖流域。这对唐朝的盛衰有很大的影响, 对以后的历史演变影响更为巨大, 不能漠然视之。这种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远在唐代以前就不断在发展之中, 安史之乱时黄河中下游所受的摧残, 至为残酷, 促成人口的大量南迁, 其后藩镇割据, 征发无厌, 竟使中原经济难于稍有恢复, 更说不上重心所在如旧复原。长江下游三角洲太湖流域的经济本来远不能和黄河流域中下游相比较, 由于在不断发展中, 相差已非过多, 安史乱时, 人口突然增多, 发展就更显得迅速, 因而就凌驾于黄河中下游之上了。对于当时皇朝的影响, 最为显著的就是漕粮的供给。隋唐皆都于长安, 长安位于关中平原, 虽以富庶见称, 但皇朝所需的粮食, 还是须由关东漕运而来。运输漕粮的地方, 隋及唐代前期就没有指望过江淮之间及其以南的地方。安史之乱中原遭到破坏, 乱后也无从恢复, 皇朝所需的漕粮就不能不仰给于长江下游三角洲太湖流域, 再廓而大之, 就是东南八道。这是说, 由江淮之间一直伸到南岭的北麓了。由东南八道运输漕粮达到长安, 主要依靠一条汴河, 唐代后期, 皇朝为了和跋扈藩镇争夺汴河的控制权, 曾经费了偌大的心力。

自从经济重心南移之后, 皇朝所致力的是如何解决都城所在的粮食问题, 不能足食, 就难以足兵。在那个时期, 要想足兵, 还须豢养马匹, 用现在的话来说, 就是军队的装备问题, 有兵源而无马匹, 也是无济于事的。隋及唐代前期, 养马是一项要政。陇右道就是最为适合的养马地区。安史乱时, 吐蕃乘机东侵, 夺去了陇右道, 这不仅使长安受到威胁, 养马之地也随着完全失去。

上一篇:家长会语文老师讲话稿下一篇: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