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特征

2024-07-17

经济增长的特征(共7篇)

1.经济增长的特征 篇一

一、2014 年内蒙古经济运行特征

(一)主动调整适应新常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2014年,全区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处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化险忧关系,在调结构、换机制下稳投资,在促转型、稳运行下保工业,全年全区经济总体呈缓中趋稳、稳中有进态势。后期,在稳增长政策效应持续显效,工业企稳、投资消费支撑力有所恢复等积极因素作用下,全区经济有望延续平稳增长态势,同比增长7.8% 左右。

(二)产业结构渐趋优化,工业回稳态势显现

工业经济企稳回暖。1-10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国位次由一季度22位回升至13位。后期,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行业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工业品产量恢复增长将带动工业延续企稳态势,同比增长10% 左右。

服务业稳中提质。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增势明显,带动服务业占比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服务业同比增长8%左右。

农牧业保持平稳。全区粮食生产再获丰收,预计总产量稳中略增;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18亿头只,实现“十连稳”。预计全年农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 左右。

(三)内需动力小幅回升,投资消费协调性有所增强

投资支撑力趋稳。1-10月,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9%,快于前三季度0.3个百分点。随着电力、批发零售、信息传输业投资提速,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左右。

消费增长稳中略升。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6%,快于上半年0.1个百分点。随着促消费工作稳步推进、节庆消费升温等因素影响,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 左右。

进出口回升态势明显。1-10月,全区出口形势改善,带动全区进出口总额同比加快9.1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外贸形势延续向好态势。

(四)经济效益略有恢复,发展质量有所提高

工业企业效益降幅收窄。在一系列稳工业措施作用下,全区工业企业经营状况有所恢复,前三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降幅同比收窄2.4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延续回升势头。1-10月份,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较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加快3.2个和1.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6.5%。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前三季度,全区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和0.8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 和12.5%。

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全区城镇低保标准每月提高28元,农村牧区低保标准每年提高267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每人每月平均提高191元;截至10月底,全区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十个全覆盖”工程分别完成全年计划任务104.3% 和93.6%。

就业工作再见成效。1-10月份,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完成年度计划99%,创业带动就业13.6万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农牧民转移就业分别完成年度计划105% 和106%。

(五)物价涨幅回归“1 时代”,物价总水平温和可控

1-10月,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7%,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5%。后期,食品价格上涨压力将有所加大,但受房市低迷、产能过剩等因素制约,经济回升动力仍显不足,物价大幅上涨概率较小,预计全年CPI同比上涨1.8% 左右,PPI同比下降2.5% 左右。

(六)节能减排顺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前三季度, 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9%;列入国家责任书的重点减排项目完成率达76.6%, 预计全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能够确保完成。

打造生态文明风景线。全区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出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意见,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试点和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取得积极进展。

二、2015 年内蒙古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适当减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新常态不等于低速发展,内蒙古作为西部地区还需要大开发,而不能照搬东部及全国的发展模式。因此, 2015年我区仍需从各方面深挖经济增长的动力潜力,围绕自治区“五大基地”建设,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应,最大限度挖掘投资潜力,加快培育新的动力源和支撑要素,形成长远发展的持久动力。

(一)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

2015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具备较多的政策支撑和发展机遇。一是国家稳中求进工作主基调不变,为明年和今后我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稳定持续的政策环境,也为我区在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保持平衡创造了条件。二是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 有利于缓解我区市场资金面紧张程度。三是国企、土地、金融、公用事业价格等层面改革的落实,有助于我区加快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四是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深入实施,国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以及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陆续出台,将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五是国家高度重视北疆安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深入实施内陆沿边开发开放战略,全面推进和深化与俄罗斯、蒙古国合作交流等一系列举措都将助推内蒙古发展。

(二)市场需求有望迎来新的上升空间

2015年,随着区域合作加深、能源格局变化等因素作用,我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一是“一带一路”建设将推动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内蒙古依托区位优势,纳入“一带一路”总体发展规划,不仅有助于加快内蒙古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也是在资源能源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背景下,加快全区产能输出和消化过剩产能,进而融入周边区域发展的战略机遇。二是新能源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受体制机制尚未理顺等因素影响,我区新能源市场消纳能力受到制约。目前,内蒙古风电发电量占全区发电量的10.2% 左右,而全国风电发电量占比还不到3%。后期,随着国家能源战略进入转型加速期、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推进、雾霾治理攻坚战的开启,新能源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将进一步拓展我区新能源市场空间,带动新能源实现新发展。

(三)结构调整激发工业经济新动力

从经济发展的支撑动力看,工业是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15年,全区将继续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一是重化工业战略性调整继续稳步推进,传统产业支撑力得到进一步巩固。目前,在我区实施的“五大基地”建设中,工业“三废”高效利用和煤基新兴产业等转型项目总投入已超过2万亿元,这些项目投产后,每年至少能催生5万亿元的产值,成为支撑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硬实力。同时,自治区重点推进的8个煤炭清洁能源新项目、产能超500万吨的高档稀土钢板材生产线、在线余热淬火高强度重轨特钢等项目均已建成投产,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都将对工业增长形成有力支撑。二是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势头良好,工业结构单一化风险有所降低。近年,自治区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2014年全区亿元以上投资项目中,除能源等少数传统支柱产业项目外,大多是装备制造、云计算和高新技术等新兴支柱产业项目,有助于新兴产业向规模化发展,为多元支柱产业注入强劲动力。三是绿色循环发展体系初步建立,转方式提效益后劲增强。随着多晶硅冷氢化、氯碱化工等关键技术产业化,绿色循环发展体系初步建立,优势特色产业逐步向深加工、高附加值转变,工业提质增效后劲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四)资金保障增强,投资领域多方发力,投资增长仍有潜力

在当前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任务艰巨的情况下,更应充分发挥投资对于稳增长的关键作用。从后期我区投资面临的环境看,仍存在较多的积极因素。

一是资金环境趋于改善,资金来源保障增强。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通缩形势加重影响,2014年各种定向降息降准在2015年或将逐步被全面降息所取代,这将有利于激发我区贷款需求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另外,预计2015年国家可能会上调赤字率,同时,大规模实施减税以鼓励民营资本、小微企业发展,这将有助于我区投资结构优化和民间资本释放。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及资金环境的相对改善,将对2015年全区项目资金来源形成有力保障。

二是投资领域多元化,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依然存在。工业领域,2015年,围绕产业升级推动“五大基地”建设,一大批追求“清”和“净”的项目将加快落地。另外,以国家制造业梯度转移和产业承接为契机,我区将继续加大对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环境治理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这将成为我区2015年保持投资规模的重要支撑。交通基础设施领域,2015年,自治区将重点推进一批铁路扩能、高铁客运专线、轨道交通以及重大公路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达1050亿元。另外,投资总额达800亿元的四条特高压电力通道项目的开工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领域对全区投资的支撑力度。民生性、公共消费型基础设施领域,健康、养老、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继续扎实推进,到2017年,全区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等城镇保障性住房投资达220亿元,计划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投资1110亿元,将有力带动我区明年投资增长。

(五)消费内生增长基础渐趋稳固,新型消费方式和消费领域不断涌现

我区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由过去的温饱型、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这为培育新兴消费领域提供了契机。同时,随着我区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相关新兴产品及其服务的迅速发展,消费模式也呈多元化趋势,除了购物、聚餐等传统消费方式外,旅游、娱乐、运动健身等休闲消费方式也广受欢迎。另外,随着物流、支付、售后保障等体系不断完善,越来越多消费者将热衷于网上购物。2015年,随着自治区贯彻落实国家促进信息消费、健康养老、体育消费等政策措施的出台,不仅营造了有利于培育新兴消费领域的政策环境,同时将进一步扩大消费领域,增加消费供给,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六)改革推进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动力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改革的覆盖面将更广,内容将更加丰富深入。一是已出台的改革方案将得到加快落实,简政放权、政府机构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将得到重点推进和落实。二是有望出台自治区本级权力清单,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公车改革等重点改革方案。三是新型城镇化、土地草牧场确权登记、扩权强县、水权交易流转、电力自营区改革试点工作将稳步推进。以上改革的深入推进,将进一步完善我区市场经济体系,释放经济增长活力。

三、2015 年内蒙古经济增长前景分析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运用“内蒙古宏观经济年度计量模型”,结合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依据不同的外部环境和政策取向,对2015年内蒙古经济增长趋势提出两种情景方案。

(一)GDP 增长 7.5%

2015年,世界经济将呈缓慢、分化复苏态势。美国经济自主恢复动力增强,欧元区将维持微弱增长,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将乏力。同时,由于俄乌紧张局势可能进一步加剧及日本量化宽松政策效果前景不明等原因,世界经济增长仍存不确定因素,综合考虑,预计2015年世界经济增速略高于今年,为3.8%,我国外需状况略有改善。但考虑到制造业产能过剩、创新技术相对不足、房地产库存较高、投资回报率低及地方政府债务违约等因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难以实现高速增长,消费需求也难有显著提升,我国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基于此,国家将立足稳中求进,把稳增长、促改革、控风险结合起来,政策制定更强调主动作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结构性微调的力度和灵活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支持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三农及中小微企业等领域,并在落实好定向减税政策的基础上,实施普遍性降费。2015年,全国经济增速略低于今年。

在这一国内外环境和国内政策假设情景下,我区经济可实现7.5%的增速。从工业看,外部市场对我区工业品需求没有实质性恢复,主要工业行业仍处于去库存化、去产能化阶段,煤炭、电力、化工增加值增速分别可达5.4%、5.6%和1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从投资看,我区将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和调度,并加大棚户区改造及交通建设投资力度,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将保持较快增势,能源、冶金、化工等传统投资领域的投资增长保持稳定,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领域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工业投资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2%。从消费看,居民消费的稳定增长支撑消费市场平稳运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

(二)GDP 增长 8%

2015年,世界经济温和复苏。美国劳动力及金融市场持续向好,经济进入稳步增长轨道。欧元区经济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下降,经济将实现低速增长。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总体仍快于发达国家,应对经济冲击的能力有所增强。预计2015年世界经济增速达4.2%,我国外需状况改善。

基于此,国家将在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坚持以改革统揽全局,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进程,政策制定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强化预调和微调,促进经济向新常态平稳过渡。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适度货币供应量,防止经济下行和财政金融风险互相强化,同时,以基建投资为重要发力点推进消费升级,加强政策协同配合。随着各项改革举措的逐步落实,改革红利释放为供给面扩张提供一定空间,我国民间投资潜力得到有效释放,投资效益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带动消费市场平稳运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全国经济增速回升。

2.经济增长的特征 篇二

一、我国经济增长潜在水平的决定

我国经济增长是否达到或逼近由充分就业水平决定的潜在水平呢?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能实现劳动市场、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各自均衡以及它们之间的均衡,国民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的均衡状态,经济资源实现有效配置。这一经济学命题暗含着其它要素资源无限供给,从而劳动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决定经济潜在水平的关键因素。现实中,我国现阶段生产要素供给的所谓“短边”并不是劳动供给,富裕的劳动资源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安置的一个长期任务。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人员大量存在;同时,城市就业问题压力也很大。虽然公布的失业率较低,甚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不反映真实情况,因为我国现行城镇人口失业率统计口径以登记注册失业人口为准,而且地方各级政府追求政绩的偏好容易导致虚报、瞒报等虚假数字。一个可行的方法是用城镇人口从业率来进行推断。2003年城镇人口从业率为48.95%,城镇就业人数为25693万,如果按照正常的城镇人口从业率55%计算,即使不考虑农村到城镇中没有找到工作的和长年下岗在家没有解除劳动合同的人员,城镇失业人口估计应为2655万左右,据此推算,2003年底城镇失业率估计约为11%。并且,我国城镇失业人口的绝对规模越来越大,1999年时为1650万人,迄今业已翻番。而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量过分庞大,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全国城乡劳动总供给在当前阶段几乎是无穷大弹性,由充分就业水平决定的经济潜在或自然增长率,是我国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不仅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就业问题使然。

新一轮增长虽然尚远离由劳动供给决定的潜在水平,但并不是说增长不存在来自要素供给方面的约束。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严重受制于能源、重要原材料的供给限制以及运输能力和土地供给的约束。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能源支撑已经显得十分脆弱,一年多来,在全国各地频频发生的“电荒”、“煤荒”就是典型例证。目前,我国正处于重化工工业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不仅对能源供给和运输带来很大冲击,而且其它一些重要资源也面临储量不足、供给短缺的矛盾。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资源消耗的世界头号大国。虽然从资源总量看,我国在世界上属于资源大国,但与庞大的人口规模相对照,又是一个人均资源量稀少的资源贫国,一些对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战略性资源,我国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因此,经济快速增长给国内资源保障造成很大压力,一些重要资源的短缺将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性日益增强。

上述分析支持这样一个基本判断:无论是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增长还是在较长时期内,难以达到由充分就业决定的潜在增长水平,而资源约束会对增长潜力的决定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宏观调控政策应该以扩大就业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出发点。(1)提高就业率必须以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为基础,我国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大凡经济增长较快的年份,就业形势就趋好,反之,经济增长放慢的年份,就业问题就显得比较严重。为此,在国家财政逐步向公共财政转变的过程中,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方向应趋向于更加重视为扩大就业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技能培训,规范劳动市场,提供信息服务。税收政策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稳定器”作用,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创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为广开门路、扩大就业创造机会。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同样要立足于以促进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为首要的长期目标。要进一步加快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和利率市场化进程,使其行为能够符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原则,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民间投融资需要,这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长久之计。(2)提高资源利用率。鉴于我国长期面临以扩大就业为政策目标的快速经济增长趋向,以及自然资源耗损及其开采与利用的边际成本递增,把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与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有机统一起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显得意义重大而必要。提高资源利用率要以促进科技进步为支撑,经济政策应能较好地激发企业科技活动,实现增长集约化,并形成资源开采、利用与保护并重的有效激励与约束的市场机制。财政支出要大力提高研发补贴,税收政策要有利于孵化科技型企业发育成长,进一步支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尤其鼓励对涉及约束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领域实施技术创新与产品替代研发活动。货币政策在利率逐步市场化过程中,要扩大风险投资放贷能力,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从整体上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素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终归要依据市场机制来实现,这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密切相关。

二、我国经济自主增长程度的判断

与政府推动或主导的增长方式相对应的是经济自主增长方式。经济理论表明,在一般的竞争性领域,无约束的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是获得瓦尔拉斯经济中资源最优配置的关键所在,政府的市场干预行为往往会导致生产要素流动扭曲,从而妨碍竞争性市场达到最优配置和效率。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和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企业自主投资意愿变得越来越强烈,经济呈现出趋于自主增长的态势。1998年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需求不足影响,政府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要手段的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在激发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引致经济自主增长显弱的迹象,直至新一轮增长周期形成,这一苗头才得以初步遏制。然而,我国经济增长的自主性无论与理论上的判定准则相对照,还是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自主程度相比较,都还存在较大差异。从宏观层面上看,虽然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取得重大进展,但是转轨时期体制性束缚依然存在。在金融领域,货币市场利率管制、资本市场无序和缺乏流动性、外汇市场汇率形成机制僵化,以及四大国有银行改革滞后等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微观经济主体意愿投资与消费的实现;在实体经济领域,一些行业仍然沿袭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企不分的垄断和半垄断状态,国有企业产权与经营职能并未完全分离,竞争不足,效率低下;在政府事权与职责方面,财政分级体制激发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热情,也助长了地方政府过多干预或渗透经济活动的行为,一些行政特许权不甚规范,土地等重要资源供求关系还没有真正以生产要素价格来决定。凡此种种,说明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的宏观环境并不能达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境界,有碍于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发挥。

在微观层面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市场规则行事,是自主增长的关键。其中,民间投资(国有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港澳台投资除外)最能反映经济的自主性程度。200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3499.91亿元,其中,国有经济完成18877.35亿元,占43.4%;民间投资完成21171.81亿元,占48.67%。可见国有经济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且,现实中我国民间意愿投资的实现往往伴生着许多市场之外的因素。其一,在某些领域,行政强制决定的市场准入门槛偏高,一些行业垄断格局由来已久,限制了民间投资扩展的空间。其二,民间投资筹措限制很大,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较不可同日而语。其三,财税政策有失公允。一些税收政策不利于鼓励民间投资,如国家对企业技术开发费、技术改造投资、购买国产设备抵扣所得税的政策优惠,国家对外资企业实行的各项优惠政策等,民营企业很难一视同仁;而民营企业除与国有企业一样在缴纳20%的企业所得税外,税后利润还要缴纳个人收入调节税;其他各种地方性收费等非正常开支,也影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3.论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篇三

从利用财政政策,发展小型高科技企业与跨国公司及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等几方面,论述了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有关问题,以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作 者:陈明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辽宁,锦州,121000 刊 名: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4 26(3) 分类号:F120.3 关键词:小型科技企业   跨国公司   财税体制改革  

★ 转变教学模式 服务生物教学论文

★ 护理模式转变与护理教育的研究论文

★ 王教我想对你说五年级学生作文

★ 作风转变心得体会

★ 转变作风建设 范文

★ 转变工作作风自查报告

★ 转变作风对照检查材料

★ 思想转变作文

★ 有关转变作风心得体会

4.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篇四

关键词:税收;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时隔不到两年,国家发改委又于2011年4月全文公布《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这对于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如何理顺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保持税收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进行了一番探讨。

1 实证研究

1.1 经济增长和税收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本文试图通过选取变量构建经济增长与税收之间的回归模型,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来验证经济增长对税收增长的决定作用。

(1)选择变量。本文所选择的变量分别是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和税收收入TA_。变量的原始数据GDP和TA_均来源于福建省统计局网站统计年鉴,时间区间为1995—2009。

(2)单位根检验。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非平稳变量不能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因此,首先判断所选取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否平稳性,对GDP和TA_进行单位根检验。由表一可知GDP和TA_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因此在对这一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之前要进一步判断这两者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注:检验形式(c,t,m)中c、t、m分别代表ADF检验中包含的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0代表不包含,D2代表进行二次差分;时间序列平稳均是在临界值为5%时的结论。

(3)协整检验。因为对双变量模型进行协整检验要求两个变量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从上述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中,我们已经得出GDP和TA_都是二阶单整序列的结论。因此,笔者将运用E—G两步法对其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第一步,构建估计方程。首先运用OLS法估计协整向量GDP和TA_,可得如下方程:

从R2值可知样本回归线对样本观测拟合得较好。第二步,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上可知,残差Et=TA_-0.062GDP,对Et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表二所示,可知Et具有平稳性,因此GDP和TA_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4)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GDP和TA_分别作滞后1阶和2阶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取置信水平a为0.01,如表三所示,可得结论:经济增长是税收的Granger原因,而税收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也就是说,若加上GDP的滞后变量对TA_的预测精度存在显著性改善,换句话说,前一期的经济总量对后一期的税收收入存在显著影响。经济总量的变化能够引起相应的税收收入的变化从而论证了经济增长决定税收收入的结论。

1.2 税收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同样地,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也可以通过构建模型来论证。选取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和税收收入TA_作为因变量和自变量。由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由此构建的模型不存在“虚假回归”的线性,运用Eview软件构造的方程如下:

GDP=15.86TA_因为R2值较大,所以该方程能够较好地说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即使没有对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正,我们仍然得出结论,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是正向相关,税收收入的增加在在一定程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现实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的征税水平往往很难达到最佳税率水平。通过比较我国和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可知福建省的征税税率并未达到理论上的最佳值,而且离这一最佳征税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如表四所示,2002-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14.81%上升到17.33%,涨幅达到17%。相比之下,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基本维持在4.69%-6.36%之间,虽然从2004年开始,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呈现较快的增长的趋势,涨幅达到了35%,但是由于基数低,总体来看,福建省的征税水平仍然偏低,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与福建省经济增长的速度。

2 主要结论

通过分别构建模型对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福建省经济和税收的关系符合经济增长决定税收的原则。一方面,1994年以来,福建省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发展速度超过了同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从总量来看,福建省的税收收入也不断增加;从变动趋势来看,两者的变化情况近似一致,并且税收收入的变化幅度小于经济总量的变动幅度,两者表现出较为紧密的相关性,而

这种相关性是以经济总量为主导的。

第二,福建省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提升的空间。首先,由福建省的税收收入和经济总量的关系式GDP=15.86TA_,可以得知,福建省税收收入对于经济增长是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的。然而,2002-2009年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最高也只有6.36%,远远低于同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17.33%。由此可见,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发展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也就意味着税收收入并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能动的反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子基.财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2]曾婷.湖南省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5):70-73.

5.经济增长的特征 篇五

新古典增长模型

(一)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假定

①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②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L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这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但不能完全替代,因而每种要素的边际产量服从递减规律; ③生产过程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

④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保持不变;

⑤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

⑥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

(二)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可以表示为:sf(k)=Δk+nk

其中,n 表示人口增长率,s 是储蓄率,f(k)是产出量,k 为人均资本的增加量,k 表示人均资本的增加量。一部分是按原有的人均资本水平装备新增加的人口,即资本的广化,另一部分则是增加每个人的人均资本占有量,即资本的深化。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稳定性条件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所包含的经济稳定增长条件是:k=0 或者 sf(k)=nk 当人均储蓄量恰好等于新增人口所需增加的资本量时,经济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三)新古典增长模型对不发达经济的意义新古典增长模型蕴含的促进人均收入提高的政策含义在于:不发达经济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储蓄率和降低人口增长率来提高人均收入量。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

(一)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

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作为消费品,也可以作为资本品; ②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L 和资本K,这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相互不能替代,每单位产量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数量保持不变;

③生产规模收益不变;

④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保持不变;

⑤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

⑥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问题。

(二)经济增长率的计算:

令Y=国民收入,K=资本,I=净投资(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资本存量的变化),S=储蓄

经济增长率G=△Y/Y

储蓄率s=S/Y

由于储蓄等于投资即S=I,所以,s=S/Y=I/Y

资本——产出比C= △K/ △Y

因为资本存量的变化(△K)就是投资(I),所以

C=△K/ △Y=I/ △Y

从而

G=△Y/Y=(S/Y)/(△K/ △Y)=(S/Y)/(I/ △Y)= s/C即 G= s/C

哈罗德认为:“这一方程式是投资必须总是等于储蓄这一事实的动态化的表述”,因而他的理论是以凯恩斯的理论为依据的,不同的是他将凯恩斯的理论动态化和长期化了,即在公式中引入了时间因素和资本——产出比概念,强调了投资既增加收入,又增加生产能力的双重效应。

哈罗德——多马模式的中心内容是要说明:经济稳定增长所需要的条件和产生经济波动的原因,以及如何调节经济实现长期的均衡增长。为此,哈罗德提出了有保证的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三个概念。

有保证的增长率是“与人们想要进行的那个储蓄以及人们拥有为实现其目的而需要的资本货物额相适应的”增长率,其公式可表达为:Gw=Sf/Cr式中Gw代表有保证的增长率,Sf为人们在一定收入下满意的储蓄率,Cr为投资者满意并与其资本存量相适应的资本——产出比。因而,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人们愿意进行的储蓄恰好等于投资者预期的投资需求,经济就可以实现稳定增长。因为在有保证的增长率下,资本家的预期投资需求若恰好等于本期的储蓄供给,就能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实现储蓄与投资相等,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实际增长率是单位时间内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它是由实际发生的储蓄率与实际发生的资本——产出比决定的。即:

G =s/C

要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必须:

Gw = G

但二者相等是很困难的,因为二者相等只会在偶然的情况下实现,这恰如在“刃锋”上走路,二者相等的均衡道路十分狭窄。正是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的不一致,导致经济的收缩与扩张,产生了经济的波动。

(1)若G< Gw,表明实际储蓄率(即实际投资率)小于满意的储蓄率,形成累积性的投资缩减,导致经济收缩与失业。

(2)若G> Gw,引起累积性经济扩张。

自然增长率是在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允许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长期最大增长率,它反映了人口与劳动力增长、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

经济增长的关系。公式为:

Gn = Sn/Cn

Gn是社会最适宜的自然增长率,Sn是一定制度安排下最适宜的储蓄率

(或投资率),Cn是最适宜的预期资本——产出比,它体现着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条件下现有的资本存量能够吸收全部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自然增长率有助于研究长期经济的波动问题。

(1)当Gw> Gn时,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与技术水平所允许的程度,增长受到劳动力不足和技术水平限制,储蓄过度,经济长期停滞。

(2)Gw< Gn时,储蓄和投资未达到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所允许的程度,生产的增加有充分的余地,经济将出现长期繁荣趋势。

(3)Gw= Gn时,社会出现均衡增长。

总之,实现长期的、理想的均衡条件:

G = Gw = Gn

6.经济增长的特征 篇六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理论实证分析

(一) 索洛模型

索洛模型即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在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实证分析中强化对此模型的运用可精准的表现出储蓄、资本积累和增长间的关系, 继而便于实验人员全面掌控到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失业问题, 且对其展开有效的解决。在索洛模型研究中要求实验人员应全面掌控到宏观生产函数的表达方式, 即:Yt=Atf (Lt, Kt) , At表示技术情况, Yt为总产出。此外, 基于运用宏观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实验人员亦应透过索洛模型对投入、产出及技术层面三者间的关系展开细致的分析行为, 最终通过对得出数据进行整合的方式总结出资本投入及劳动产品的弹性, 并究其原因对其展开有效地解决。如下为索洛模型公式:

(二) 奥肯定律

美国经济学阿瑟奥肯在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即通过数据统计的方式总结出了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间的周期波动性, 且表明基于经济增长2%的基础上失业率会由此降低1%。公式:g= (Y-Y1) /Y=α (U-U1)

即为奥肯定律。为此, 在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即应充分发挥奥肯定律功效, 且由于奥肯定律中明确指出了就业率与GDP增长一致的重要性, 因而对其的运用可有效缓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失业问题, 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增长效率。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 在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间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强化对奥肯定律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 因而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三) 计量模型分析

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回归分析有助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间的实证研究, 因而在此基础上实验人员在开展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回归分析工具呈现出解释变量与应变量间的变化规律。但在对计量模型进行应用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实验人员应构建相应的函数模型, 如下:Y=a+b X+u, 且在函数模型构建的基础上设定X经济增长率为自变量, 而Y就业增长率为应变量, u为扰动项。并利用Eviews3软件将自变量与应变量间的关系以散点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最终由此展开细致的分析, 且总结出产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现象的原因, 并由此推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提升。此外, 在本次试验研究中可以看出, 我国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间并不存在着一定的线性关系, 但可用回归方程来验证二者间的变化情况, 即在回归方程Y=0.36+0.05X中设定相关系数值为0.2中得出, 验证值F为1, 即基于经济增长率为1%的基础上, 我国就业增长率将呈现出0.05的变化趋势。

二、产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 产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始终秉承着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从而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经济结构转变较为缓慢的现象, 继而影响到了就业率的增长, 并致使二者呈现出增长不一致的现象。就不完全数据统计表明我国在2010-2014年间固定投资增长率已经达到了20%左右, 且其就业率增长弹性也呈现出0.3的变化趋势。为此, 为了提升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 要求各地区政府部门在开展实践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致力于解决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的问题, 最终由此满足居民生活生产需求;第二, 劳动需求量低也是致使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间呈现出不一致现象的原因之一, 其主要体现在我国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逐渐投入了大量的技术设备,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力的需求量, 最终呈现出GDP与就业增长率不协调的问题。

三、解决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的对策

(一) 开发第三产业

开发第三产业是缓解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问题的途径之一, 对于此, 首先要求各地区政府部门在发展产业经济的过程中应大力宣传优化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并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对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且满足就业结构变化需求, 最终由此避免人才滞留的现象。其次, 由于随着人均GDP水平的增长, 我国产业结构将发生一定的转变, 为此政府部门应依据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间的关系制定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计划, 且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最终有效解决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的问题, 并达到国民经济稳定的发展状态,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再次, 在开发第三产业的过程中落实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 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二) 完善就业方式

就业方式完善措施的实施有助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问题的有效解决, 因而在此背景下各地区政府部门应将其落实到实践发展中。同时亦应摒弃传统全日制工作形式, 实施正规且灵活性较强的就业方法, 以此来调动就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并促使其可全身性的投入到工作环境中, 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利的基础保障。此外, 就业方式的完善亦有助于挖掘就业人员岗位潜力, 因而在此基础上, 我国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且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功能对灵活性较强的就业方式展开宣传, 以此来为就业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满足其工作需求, 且就此缓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摩擦性失业问题。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 完善就业方式有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因而应提高对其的关注度。

(三) 扶持中小企业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 我国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维护国家财产安全的职责, 因而在此背景下当代政府在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以期达到解决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的问题。此外, 由于中小企业发展效益间接地决定着我国整体竞争实力, 为此, 政府部门在应对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推动其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 继而由此缓解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就业压力, 并推动竞争实力进一步提升。另外, 政府部门应依据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扩大对其员工培训及产品推广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最终解决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的问题。

(四)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缓解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的问题, 要求当代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程度, 便于我国经济增长逐渐趋向于稳定化的发展状态;第二, 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过程中消除体制性障碍因素的影响也是非常必要的, 为此, 政府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强化对其的有效落实;第三, 为解决当代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的问题要求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逐渐完善自身监管及服务项目, 继而形成稳定化发展状态, 最终解决当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失业问题。

结论:综上可知, 经过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可以看出, 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不一致的问题, 为此, 要求当代政府部门在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 且应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扶持中小企业、完善就业方式及开发第三产业等途径入手缓解当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凸显出的失业问题, 最终由此实现我国经济水平的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因而为了有效缓解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就业压力, 要求相关专家学者应深化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研究, 继而通过数据整合的方式为地方政府部门提供相应的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并由此满足居民就业需求。本文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理论实证分析入手, 并详细阐述了解决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的对策, 旨在其能推动当代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经济增长,就业增长,关系

参考文献

[1]崔开昌.中国就业增长与城镇化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 2012, 14 (08) :28-32.

[2]孙建明.浙江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方经济, 2012, 24 (12) :68-69.

[3]刘习平.中国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1978-2010年数据的实证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 2012, 23 (11) :32-41.

[4]张岩.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3, 32 (12) :90-92.

[5]蒋文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Panel Data视角[J].世界经济情况, 2010, 14 (05) :60-66.

[6]彭美红.浙江省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浙江金融, 2011, 12 (02) :27-33.

7.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推动 篇七

摘 要:人口增长对经济是正向推动还是负向抑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站在宏观的视角,说明人口增长能在本质上增加人类的财富,促进科技进步,拉动消费与投资需求和有助实现人力资本效用递增性。最后得出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起正向推动的结论。

关键词: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需求;人力资本

人口和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历来备受关注,同时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一直争论不休。早在1798年由人口学家马尔萨斯发表的《人口论》中就有提到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过他更倾向于强调人口规模、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的负面作用。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西蒙为代表的乐观派发表了诸多学术著作,论述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乐观派认为从宏观和长期的视角看,人口增长对人类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虽然双方争锋相对,互不想让,但是双方基本都认同人口的“野蛮”过快增长会对经济增长起抑制作用。自然,任何事物都有“物极必反”的客观规律,人口也不会例外。

人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社会生产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只有人的劳动才会有社会财富的产出与积累。同时人也是消费的主体,人口数量的多少对社会生产消费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从而正向拉动经济的增长。本文认为人口的适度增长对经济起正向推动作用。

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口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人口增长能在本质上增加人类的财富,它直接对经济增长起作用。

世界经济论坛常务董事理查德·塞蒙斯2004年1月24日在瑞士首都达沃斯发表讲话说,美国、日本和欧洲人口的缓慢增长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他在报告中说,经济的产值取决于劳动力的增长和生产率。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不足,则这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就有可能无法满足需求,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可能下降。

我们知道马克思在其剩余价值理论中科学的揭示了人类价值的起源和本质。他指出工人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够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价值增值。因此我们看到要想得到人类财富的增值就必先实现劳动力的增加,而要想实现劳动力的增加,则必须要求人口的增加。人口是劳动力的源泉,人口增长既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又影响劳动力的质量。

二、人口增长可以刺激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部分学者认为资源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长会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不断减少,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这种思想在表面看来貌似很有道理,但仔细推敲其实存在很大问题。我们知道从远古到现代,我们的人口一直在增长,从未停歇过,那如果按照刚才的观点岂不是我们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一直在减少了?我们经济应该一直受到阻碍才对。但事实并未如此,我们看到我们人口一直在增加,经济一直在增长,生活水平一直在提高。

人口增长虽然在表面上貌似降低了人均资源占有量,但事实上人口增长增加了社会动力,从而间接地促使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恰好是科技水平的提高,把人类以前未发现的资源和未能利用的资源变为现实可用的资源,从而增加了资源总量,实际上提高了人均资源占有量。

三、人口增长会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有效拉动经济增长,人口减少将引起有效需求不足, 导致经济停滞。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消费对GPD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虽然有逐年提高的迹象,但依然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至少20个百分点。一直以来,消费都被看作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人是消费的主体,人口增长必然带来住宅,生活必需品,特别是衣食等的消费需求的增长,需求决定生产,有生产才能提供就业。可见人口增长恰恰是这一循环的原动力,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进步,那么一定要保证人口的增长。

四、人力资本具有效用递增性,人口增长可以让人力资本的这一特性得以更好的表现,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物质资本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磨损、自然腐蚀或损坏等原因,效率和收益是递减的,而人力资本不仅不会弱化或消除其资本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减状态,而且对经济增长呈现出收益递增的特性。产业化的人力资本不仅使自身收益递增,而且使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投入也能产生递增的收益, 导致整个经济增长的动态化、高效化和长期化。

据美国经济学家测算,1900-1957年,物质资本投资增加4.5倍,利润增加了3.5倍;而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利润却增加了17.55倍,是物质资本投资的5倍。由此可见,相同的情况下,增加人力资本给经济带来的提升是很关键的,而人力资本的增加又离不开人口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商务周刊》, 2004年1月24日

[2]梁强,王文杰,徐袆琪,《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乔德福 《论人力资本的特征及其作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03-20

上一篇:银行合规性经营学习心得下一篇:科室病案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