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波澜壮阔的人生作文

2024-07-13

见识波澜壮阔的人生作文(共2篇)

1.见识波澜壮阔的人生作文 篇一

见识,就是见闻,是修养的重要基础。修养好比一座金字塔,要修筑得高大雄伟,基础必须宽广、坚实。高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广纳细流,故能成其大。只有立根于广博的见闻,才能树起一座高大雄伟、吐纳万方、风光无限的修养之塔。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博学多闻,可以提升眼界;经历丰富,可以富饶心灵;大胆冲击未知世界,可以体悟生命的本色。狭窄的见识,就象小锅小灶,不能烹调出人生滋味的大餐。伽利略说:“人的认识是无限的,对于人的认识,任何界限都是不存在的。”见识,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心理前提;经历,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经验宝藏。见识与经历的广泛与深刻程度,是衡量人们修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不断增长见识,扩大视野,是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很多时候都要“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就是由已知推出未知、由局部推出整体、由此时推测未来。这是一种探索过程。这是一个几乎人人皆知的笑话:过去有个不识字的财主,请了一位老师来教儿子读书。老师教他写字,写上一划时,老师告诉他这是“一”字;写上二划时,告诉他这是“二”字;写上三划时,告诉他这是“三”字。财主的儿子听了,扔下笔高兴得跳起来说:“识字很简单,何必要请老师呢!”财主听从儿子的话,就把老师辞退了。隔了几天,财主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家吃饭,叫儿子写个请柬。财主的儿子一早就动笔写,大半天还没有写成。财主着急得很,接连去催他。财主的儿子很不耐烦地说:“姓啥不好,偏偏要姓万。我从早上到现在,才写了五百多划哩。”这个简单的笑话,包含了深刻的道理。财主的儿子之所以闹出笑话,就是因为见识狭窄,识文断字的成人之所以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是因为他在识字方面有了一定的见识。

《淮南子》说:“井鱼不可与语大,拘于隘也;夏虫不可与语寒,笃于时也。”――身处井底的鱼,不可以同它谈论关于大的概念,因为它们受制于井的限制;只生存一个夏季的虫子,不可以同它说起冬天的寒冷,因为它受限于生命周期的短促。见识和经历,是认知结构的重要因素,认知结构,建立在见识和经历的基础之上。认知结构不断完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见识不断拓宽、眼界不断提高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就是以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接纳新知识、新知识为旧知识结构所吸收、旧知识结构又通过对新知识的接纳而得到进一步改造与发展的活动。认知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对社会发展大势的认知、对周围人群的认知、对人生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对机遇的认知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长见识,丰富自我,伴随生命始终。一个人是不是见多识广,既表明他头脑中知识储存量的多少,也表明他足迹所至空间范围的大小、也表现他心智所达时间尺度的长短。如果一个人能从宏观和长远角度来看问题,那么,他对社会大势的认识和判断就有较高的准确度,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就比较合于社会规范,他的实践能力就比较强,他的实践效率就比较高。反之,一个没有见识的人,就会缺乏参照物和方向感,因此他的分析和判断就常常出现偏差甚至错误,就有可能遭至失败。

庄子说:吾生也无涯,而知也无涯,任何一个人,尽其全部智慧、终其一生,也不可能通透世界上的一切,这正是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对这一局限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才不至于导致实践的失败。卢梭说:“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老子》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知道自己还有不知道的,是上德之人,不知,却自以为知,是有病之人。因为承认这病是病,所以不患此病。圣人是不病的,是因为他承认这病是病,所以不患此病。任何人的见识都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自以为无所不知,就是“病”,把有所不知看作通“病”,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扩大自己的见识,就不至于患“病”。歌德说:“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约束的。如果他敢于宣称自己是受约束的,他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不断增长见识、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认知能力,这种努力,就是人们致力于缩小这种局限的努力。

扩大见识,首先必须解决认识问题。周国平说:“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是因为知道人之必然的无知,而被阿波罗神赞为最智慧的人的。”自以为什么都懂而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是有的,局限于狭窄的天地却陶醉于其中的“井底之蛙”,也是有的。莱辛说:“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孔子在总结自己一身经历时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以一生的努力扩大自己的见识,提高自身的修养,诚恳勤勉,永不懈怠。他将生命过程、生活过程与接受知识的过程、体悟人生的过程合而为一,在总结其一生实践、集纳其一生见识的基础上,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超越制度和道德规范)的人生境界。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持之以恒扩大见识,是人们永远的任务。

其次,必须练就一种灵活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所谓辩证思维――整体与部分、特殊与一般、分析与综合、战略与战术、精确与模糊,定势与创新、归纳与演绎等诸种思维运作方式,必须结合起来并加以灵活应用。千万不要片面地为大而大、为宽而宽、为广而广,大、宽、广,是为了判断和把握微观。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于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于谋一域。“谋万世”与“谋一时”、“谋全局”与“谋一域”,是紧密相连而不可分割的。《中庸》告诫我们:君子要“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达到广博的地步又能穷尽精微之处,达到高明的境界又能遵循中庸之道。如果一个人在见识方面达到了广博的地步却不能认识和处置细小的事物,那这种广博又有什么用呢?中庸,就是适度,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果一个人达到了心智上的高明与通透却不能依据具体情况将一件事情摆弄妥帖,那这高明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见识的高明和心智的广大,必须与一种灵活的思维方式结伴,才能体现其价值。“胸中有丘壑,大势在我心”,见识要指导行动,眼界要为处置微观事件服务。将行为和微观事件的处置放到大的时空条件下来操作,就有了更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微观事件的处置是否合理,其判断的标准就是:是否为长远和宏观的人生计划和生活目标积累条件。

再次,必须要有一定的勇气和毅力。人们的认知结构,是在持续性的社会实践和知识学习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实践和知识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当年司马迁为了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巨著《史记》,就经历了“肠一日而九回,居则怱怱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的艰难困苦和曲折徘徊。扩大见识的艰辛,来自两方面,一来自于社会条件和自身物质条件的缺乏,二来自于艰苦的心智探索。心智探索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持续性地存在所谓“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判断和看法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难于推断出新的认知,从而产生不舒适、不愉快甚至苦闷情绪的心理现象。在见识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要不断打破旧有的心理平衡,敢于打破心理平衡的勇气,就是敢于突入新领域的勇气,就是敢于承担心理焦灼、心理徘徊、敢于在不平衡中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扩大见识也符合质量互变规律,章学诚说:“悟性达而为识”,只有足够的量变,才能达成一定的质变,量的积累是艰苦的,质变的发生则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寻找、思考、探索、磨炼,需要消耗更大、更持久、更执着的心理能量。历尽风雨,终见彩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老子曾用颇富诗意的语言描述过这种境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有道之士)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发生的事,不看窗外,就能认识天道。而有些人,他走得越远,知道的东西却越少。所以,圣人不亲自走出门,就能了解情况,不亲自观察,就能明了事态,不用亲自去做,就能成功。我们可以想象,到达这种圣人境界,要经历多少徘徊曲折和艰难困苦。

特洛夫斯基说过:“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经验与知识,是构成见识的基础。清代的金缨在《格言联譬》中说:“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开阔心胸以容纳天下万物,虚怀若谷以接受天下美好的事物,平心静气来评论天下大事,潜心研究,以把握天下万事之理,静下心,以应付天下万事万物之变化。这可以作为我们的正面教员。而当年毛泽东所描写的“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之人,则可以成为我们的反面教员――腹中空空,见识浅薄,就难免嘴尖皮厚自以为是,就难免头重脚轻脚跟飘浮。无知者无畏,简单者浮躁,建立在无知基础上的无畏与建立在简单基础上的浮躁,充分体现了见识的短缺。缺乏见识的生命,其含金量将大打折扣。

文章参考http://

2.刘海粟的壮阔艺术人生 篇二

一生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

一生艰苦创新。

——刘海粟

2016年8月18日,刘海粟美术馆新馆正式在上海开馆迎客,《再写刘海粟》大展同日开幕。

今年恰逢刘海粟诞辰120周年。他17岁就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专门美术学校;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将自己毕生创作的主要作品和收藏的珍品古画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此次《再写刘海粟》大展序厅为刘海粟十上黄山的装置艺术。展览分为“走向后印象”、“兴学·欧游”、“开启中国气象”、“写生·西湖”、“随遇而安的画室”、“艺海藏珠”六大部分。100件展品以多媒体、多角度展现他壮阔的艺术人生。

刘海粟美术馆是我国首座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省市级国家美术馆。旧馆于1995年3月16日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自开馆以来,先后举办了许多有较高学术水准的美术展览。

刘海粟美术馆新馆设计立意取自刘海粟一生“为师为友”的黄山“云海山石”。远远望去,美术馆如同巨石磐于云海之上。新馆总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比老馆的整体规模扩大了一倍多,6个楼层配有6个展厅,其中4个展厅常年展示刘海粟捐赠的作品与珍藏品。刘海粟美术馆新馆共有2062件馆藏品,兼具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以及教育研究等多种功能。新馆以其新颖的场馆设计、开阔的展览空间、丰富多彩的艺术展览,吸引了眾多中外观众。

《再写刘海粟》大展的“再写”,既是艺术形象的再现、书写,也是从学术层面对刘海粟的一次深入解读。

两度欧游,走向“后印象派”

1929年至1931年,衔教育部命刘海粟携妻子赴欧洲考察美术。

第一次欧游期间,刘海粟住在巴黎拉丁区沙蓬街18号,罗林旅馆四楼上一间小屋里,每天都要到卢浮宫去临摹经典原作。在巴黎三年期间,刘海粟临摹了意大利威尼斯画派提香的《基督下葬》、17世纪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沐浴的拔士巴》、法国自然主义画家米勒的《拾穗者》、后印象派画家塞尚的《缢死者之屋》等名画。

对此,刘海粟曾回忆说,“有一次,我画伦勃朗的《裴西芭的出浴》……但临摹起来,发现出色极为复杂。我们(和傅雷)讨论着,啃着面包,穷得连一般的菜也吃不起,但精神上却很愉快。”

刘海粟临摹的作品《但丁之舟》在本次大展上展岀并引起广泛关注。作为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的代表作之一,原画创作于1822年,收藏在巴黎卢浮宫。刘海粟临摹的画作甚至超过了原作的尺寸——长210厘米,高270厘米。刘海粟对于这幅画十分喜爱,生前一直把它挂在自己的寓所中。为了这次大展,刘海粟家属特意提供给馆方进行展览。

刘海粟欧游期间拜访了不少法国艺术界名流,如巴黎美院院长贝纳尔、著名雕塑家朗特斯基(Landeski)等。刘海粟还前往意大利参观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驻留瑞士避暑作画。

1933年至1935年,刘海粟作为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会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推选的赴德代表,携中国现代美术展览前往欧洲巡展。这是刘海粟第二次访欧,展览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学界的欢迎。几乎每到一处刘海粟都要作关于中国艺术发展的讲演,弘扬中国艺术精神。

在刘海粟早年的绘画实践和理论阐述中,后期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是他偏爱的绘画风格。

两度欧游使刘海粟直面西方艺术史的经典。通过频繁地参观博物馆和临摹经典原作,他更好地理解了西方绘画发展脉络和后期印象派绘画的精神,同时提高了绘画技法。

与此同时,刘海粟积极推动“后期印象派”在中国的传播。

1986年,91岁高龄的刘海粟受到法国对外关系部的邀请,偕夫人夏伊乔、幼女刘蟾赴法国访问。人生暮年,故地重游,刘海粟重温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巴黎学习访问的珍贵经历。

西湖写生留下情感印记

写生是上海美专推行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课程。1917年,学校几乎同时开始了模特儿写生和旅行写生。模特儿写生从男子人体开始,1920年学校雇用女子模特儿。刘海粟倡导的人体模特儿写生在中国社会掀起轩然大波,他不畏强权,从五四新文化和西方艺术史的角度力陈人体模特儿写生的意义。在封建与现代、落后与先进对立中演绎人体模特儿的首创精神与文化意义,最大范围地传播了人体写生的先进性内涵。

上海美专旅行写生分为春秋两季。前期,作为校长的刘海粟常常亲自带队写生,在教学的同时也完成许多个人的写生作品。1918年春天,刘海粟带领上海美专二年级学生赴杭州西湖写生,曾引发空前关注,当时他们乘坐的火车车厢上即挂着有“上海美专旅行写生队”大字的巨型横幅,一时间沪上各报均报道此事。西湖作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集萃之地,是上海美专最常前往的写生地点。西湖的时空记忆里留下了上海美专师生的身影,同时上海美专师生的作品也留住了对于西湖景色的记忆。

西湖也成为刘海粟绘画中的重要景观。《再写刘海粟》大展特别挑选了三幅刘海粟西湖题材的油画作品。其中两张出自不同时期、选取了类似场景的西湖写生油画格外引人注目,即刘海粟绘于1933年与1944年的油画《虹》和《西湖与玉带桥》。有专家认为,这两幅西湖写生画留有画家的情感印记。从这两幅画中斜倚船头的女性的不同发型、身姿来看,她们很可能分别对应刘海粟的两任妻子。

《再写刘海粟》大展也用一整个展厅特别陈列展出“写生·西湖”单元,以彰显刘海粟的美育理念及西湖印记。

十上黄山开启以黄山绘画为代表的美术气象

从1918年第一次上黄山到1988年第十次登临黄山,刘海粟在70年间十次登临黄山,留下了许多精彩的绘画作品,并提出了对黄山创作的理论阐述,出版了《黄山谈艺录》。黄山之于他亦師亦友,他与黄山“相看两不厌”。

从1954年第六次登临黄山,到1988年第十次登黄山,在人生的后半程中,刘海粟凭借非凡的毅力和气魄,完成了一生十上黄山的壮举,并开启了以黄山绘画为代表的中国气象。

刘海粟的一生与黄山结下了不解之缘。1988年93岁高龄还上黄山写生。黄山雄奇秀美的风光、变幻莫测的云海,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也赋予他丰富的创作空间。刘海粟以黄山为题材创作的作品总量蔚为壮观,包括国画、油画、素描、速写,且不少是巅峰力作。刘海粟的艺术人生终于在奇峻变幻的黄山中、在浓郁瑰丽的泼墨重彩中,达到顶峰。

新中国成立后,刘海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了反映新社会新气象的绘画创作中。他创作了一批精彩的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同时开始探索绘画的民族风格,将“以书入画”的理念融入了油画创作,使他的油画作品别开生面。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历程中,刘海粟锤炼出老辣恣意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次大展的最后—部分叫“艺海藏珠”。这四个字是刘海粟93岁时题书的,恰好用它来指称他毕生的古画收藏。他的第一件重要收藏始于1919年所藏关仝的《溪山幽居图》,最后一件收藏品是1957年藏的金代李早的《回部分盟图》。刘海粟的古画收藏以清代作品最多,计有136件近200幅。《再写刘海粟》大展第一次以最大体量展示刘海粟收藏的历代名画。

耄耋之年的刘海粟与全家决定:将所有的古画收藏和个人创作全部捐献给国家。其中的900余件保存在上海的刘海粟美术馆。正如刘海粟在诗作中所写“一轮独爱腾天镜,中有彤彤报国心”,充分显示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和高尚的人文情怀。

上一篇:精选观后感下一篇:八下古诗文默写竞赛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