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共10篇)
1.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篇一
摘要:
小班幼儿在整个幼儿园中是年龄较小的幼儿群体,在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等方面的积累非常贫乏,所以实际教学中的很多教学方法都需要在老师指导学生的情况下落实,最为典型的便是角色游戏,因为很多小班幼儿对角色扮演的理解不到位,且扮演角色的能力也不强,所以在通过角色游戏进行教学时,需要老师对小班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指导,以尽可能教会所有小班幼儿学会角色游戏,从而积极参与到游戏教学中来,最终提高小班幼儿教学质量。对此,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对角色游戏的了解,结合相关经验,分析了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之指导策略。
关键词:
2.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篇二
一、指导意义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了条件, 同时幼儿也需要游戏。早在1996年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就规定了游戏在幼儿园中的重要地位, 明确提出了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寓教育与各项活动之中”。这也为广大的幼教工作者提出了工作的重点, 也就是要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课程的实施。所以, 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游戏是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基本任务。
二、现状分析
1. 幼儿游戏活动中存在作秀现象。
当前, 在一些幼儿园中幼儿游戏活动作秀现象非常普遍。例如, 幼儿园教师向同行、家长、社会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以及孩子们的进步, 组织他们进行相关的活动。而活动的结果事先已经告诉孩子们了。
2.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存在刻板现象。
这里所指的刻板是指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过分依赖活动设计, 不注意尊重幼儿的个性体验, 甚至操纵幼儿游戏活动, 使幼儿处于“被动游戏”之中。如在一次玩娃娃家游戏活动中, 有一个幼儿说:“老师, 我想给小妹妹扎小辫, 可我们家里没有小妹妹。”教师就叫来一个小女孩, 说:“来, 你当小妹妹吧。”这个小女孩不愿意, 说自己不想当“小妹妹”, 想当“妈妈”。但教师不予理睬, 说了一句:“这次好好当妹妹, 下次再当妈妈。”小女孩无可奈何, 噘起小嘴巴, 坐在小椅子上等别人给扎小辫子。从这样的案例中, 我们可以看出, 游戏的过程完全由教师安排与掌控, 看似非常热闹, 但实际上幼儿没有了自主体验, 造成其被动游戏, 使幼儿的内心受到了莫大伤害, 游戏快乐的精神实质遭到抛弃。
3. 传统游戏活动逐渐远去。
随着城市化发展及多媒体时代的到来, 生活在狭小空间的幼儿已经没有了合适的游戏空间, 幼儿只有在电脑上玩游戏, 到游戏场坐电动车, 骑摇摇马, 跳蹦蹦床, 或者玩一些高科技的电子玩具。这些游戏并没给幼儿带来良好的身心发展, 反而给幼儿的身心带来了诸多伤害。
三、指导原则
为了更好的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进行相关指导, 个人认为指导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 角色游戏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结合。
不同的年龄阶段, 幼儿游戏发展的层次水平各不相同。如小班孩子的角色游戏以模仿为主, 大班孩子的角色游戏则以创造为主。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年龄段, 选择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指导, 以达到开展角色游戏的目的。
2. 角色游戏要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相结合。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生活经验越丰富的幼儿, 角色游戏的主题越广泛、情节越丰富、内涵越深刻。因此, 我们注重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以支持他们的角色游戏的开展。
3. 要在角色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幼儿阶段是这种能力掌握的关键时期, 是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 帮助幼儿克服任性, 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社会交往的行为。而角色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游戏中角色可以包括社会各行各业, 涉及周围各种环境。因此, 在角色游戏中添加这一方面的元素, 可以促进相互交往能力的发展。
四、指导策略
1. 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 保证角色游戏的顺利开展。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 要让师生进行好幼儿角色游戏就必须要准备好相关的游戏材料。材料是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幼儿参与活动的物质支柱, 也是构成师生隐性互动的桥梁, 教师在选择游戏材料时, 要考虑幼儿这个年龄所能接受的能力范围以及幼儿自身年龄段普遍存在的特点, 一定要注意材料的适当性与恰当性, 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因此, 在制作与投放游戏材料时, 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商量、讨论, 引导幼儿参与准备过程。
2. 深入挖掘幼儿兴趣点, 提高幼儿的自主意识。
幼儿对问题的认知存在兴趣发生、发展、减弱的过程, 所以教师要细心观察、留意和捕捉幼儿的兴趣点, 深入挖掘新的游戏主题, 促使幼儿的自主性获得提高。此外, 幼儿的自主性也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 此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语言暗示和提示, 引导幼儿思考、发言, 以活跃课堂氛围, 激活幼儿的思维能力, 促使他们产生新的需求和动机。
3. 适时进行随机指导。
不同的年龄阶段, 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不一样, 所以发展的层次水平各不相同。小班幼儿以模仿为主, 大班幼儿以创造为主。教师针对不同阶段的孩子, 针对其身心特点, 以达到开展角色游戏的目的。有些教师认为, 在还在进行游戏时不需要进行干预。事实上,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游戏作为幼儿的一种自由自主的活动, 教师少干预对的, 但少干预并非说就不要教师的适当指导。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观察, 有针对性适时进行随机指导, 会充分激发每个孩子进行游戏的动机。
4. 教师参与角色游戏, 及时进行间接指导。
古语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只有积极融入幼儿活动, 才能调动幼儿的活动兴趣, 所以教师要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 与幼儿站在同一高度, 成为幼儿的伙伴与朋友。同时, 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与幼儿参与学习和讨论, 尊重幼儿提出的意见, 并做好观察和指导工作。一方面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幼儿的需求和心理动向, 从而为幼儿提出切合实际的指导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发现问题, 并给予及时的暗示和启发, 并且不断丰富游戏内容, 活跃游戏情节, 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
3.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篇三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它可以有效的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随意性,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所以扮演角色能力差,游戏水平低下。那么如何提高小班角色游戏水平呢?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分析小班角色游戏特征入手,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一、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特征
1.游戏情节简单而零散。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随意性。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所以游戏中反映出来的内容简单,情节单一、零散。如“妈妈”喂娃娃、抱娃娃、给娃娃穿衣或打电话、扫地、拖地等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的内容。或者是爸爸烧饭、妈妈烧饭、你喂娃娃、我也娃娃。游戏情节是零散的片段,相互间缺乏联系。
2.游戏动作重复而简单。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手肌肉发育不够完善,喜欢做重复动作。所以小班幼儿在游戏时,多是简单的重复动作,较少的系列动作是凭兴趣操作材料。如反复地做切菜动作、炒菜动作、反复做接水、饮水动作。
3.游戏语言交往较少。
由于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幼儿游戏中大多是平行游戏,幼儿独自操作材料。如抱娃娃、喂娃娃往往是默默无语。一起玩时也是各说各的话,专心于自己的游戏,旁若无人,有时也有一些简单的对话,但是是围绕模仿的材料开展的,如:姝彤拿着空饮料瓶说:“喝饮料吧!”伟然接过就喝了一口说:“真好喝”,然后又进行自己的游戏。
4.游戏时缺乏角色意识。
幼儿的角色意缺乏。游戏中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较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他当爸爸时,看到妈妈做饭做得特别高兴时,他就放下手中的工作,也去跟着做饭。可当他看见妈妈泡茶招呼客人很有趣,他就放下手中的餐具也要泡茶招呼客人。
5.游戏时是依材料而进行的游戏。
由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小班幼儿操作使用的通常是实物或是具体形象的材料。游戏中动作交往多于语言交往。更多依赖玩具进行游戏,满足于玩具的摆弄,缺乏交往的能力。例如:烧烤店孩子埋头看烧烤的材料,对来买烧烤的客人置之不理。
二、小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1.做好开展角色游戏的条件准备
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条件主要是物理条件,即游戏的空间、时间及玩具材料。具备了开展角色游戏的条件,就为角色游戏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主体与广泛、情节越深入。因此,教师可以渗透情境化的小游戏,注重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以支持他们的角色游戏的开展。同时引导家长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如多带孩子外出,多接触事物,多与孩子交流,从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如星期天可以和他们一起去银行、理发店、商店等地方,看看叔叔、阿姨是怎样工作的。
3.提供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
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是幼儿深入自主地开展角色游戏的重要保证。教师应根据游戏的难易程度,分配好时间,根据游戏的需要,保证每次都有不少于30分钟的游戏活动时间,每天都安排一次角色游戏活动,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
4.把握有效时机介入,关注幼儿活动,促进游戏开展。
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还是比较弱的,游戏目的性较差,操作时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较低。老师要适时适度介入,激发幼儿游戏兴趣,促进游戏的开展,让孩子在愉快的情绪中游戏。
1.1当孩子扮演了角色但不明确如何进行游戏时(当孩子满足于随意摆弄操作材料时)
小班孩子具有随意性的特点。孩子常常满足于随意摆弄材料,虽然充当了角色但并不明确应当如何进行游戏。这时教师可采取直接指导的方法进行介入指导。如一个扮演妈妈的孩子拿着小铲在锅里反复做炒菜动作。我便问她:“你是孩子的妈妈吗?你这妈妈今天要为孩子做什么事情呢?”孩子马上醒悟过来,知道要做什么。教师这样的介入指导,帮助小班孩子从模仿动作兴趣转移到对扮演角色的兴趣。
1.2当孩子在游戏中,反映内容单调时(当幼儿喜欢游戏又不会游戏时)
小班孩子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他们对老师创设的游戏环境非常着迷,可是又不会游戏,在游戏中反映出简单的内容。这时,他们需要老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老师以角色身份介入指导,幼儿更容易接受。
5.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采取多样评价,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
教师应更多关注幼儿游戏过程,多采用积极的纵向评价,创造宽松的评价氛围,培养小班幼儿游戏活动的积极情感,提高游戏水平。小班幼儿的自我意识较朦胧,往往需要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依靠自己心目中的权威人物来评价自己。因此,对小班幼儿的游戏评价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在游戏结束时,发现问题应立即评价,特别对于小班幼儿,便于他们回忆在活动中的行为,否则很可能当幼儿收拾好游戏材料后,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已记不清了。
第二对于需要着重评价的共性问题,可以集体进行示范操作,及时直观具体评价,更适合小班幼儿。
第三小班幼儿自我意识欠缺,对同伴的关注更少,受记忆、行为再现和语言表达等能力的限制。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但教师要引导幼儿参与评价,多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同伴间相互评价等,充分發挥幼儿互动的作用。
4.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篇四
周萍 2012.1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对幼儿运动器官的发展,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以至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都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小班幼儿,受其年龄及身心方面的限制,以及语言发展 不完善、交往能力弱、有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游戏更是他们一日活动的主旋律,也是发展协作能力的最好渠道。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与人合作、共同相处,是幼儿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对他们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好处。
小班幼儿好模仿,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主体意识,他们渴望象成人那样参加各种活动,他们会在假想的情景下反映真实生活,而“娃娃家”又比较接近幼儿的实际生活,因此,把“娃娃家”作为重点来观察指导。
由于幼儿年龄小,角色意识很弱,所以我们在指导时不能强制和限定幼儿的活动,而要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想象自由地开展游戏,要注意保护幼儿游戏的天真色彩和创造性,如在确定家里的成员时,要引导幼儿懂得家里只有一个妈妈、一个爸爸,但孩子都愿意做爸爸妈妈时,则可引导幼儿做娃娃家的其他成员。片段一:
浩浩和陶陶在红红家家:浩浩突然大哭起来,我赶紧跑过去看看情况,原来是他和陶陶在抢同一个胸饰(爸爸),争着要做爸爸。陶陶动手推了一下浩浩想把胸饰抢过来。于是,我就上去引导他们:红红家只要一个爸爸,怎么办呢?悠悠(妈妈)说:陶陶,你可以做宝宝呀。说着就拿起杯子给陶陶喝水。片段二:
芸芸和然然来到了绿绿家,戴上了妈妈和爸爸的胸饰。芸芸抱起了娃娃,开始整理小床,然然则在一边看着,不一会儿他就过来帮忙了,芸芸对然然说:“我是妈妈,你是爸爸,妈妈给宝宝穿衣服,你去做饭”。“我不会呀,你去做。”然然显然很不愿意。芸芸说:“我现在没空啊,要给宝宝穿衣服,她要去幼儿园。”这时我上去参与他们的游戏:“我来做客啦!好饿呀!”。芸芸和然然开始愣在那里,后来然然反应快让我请坐,就拿起一个水果给我吃,他就开始做饭了,不一会儿,桌上就放了一盆“蘑菇”、一盆“鱼”,他还拿了碗,我们就开始吃饭了。
以上的情景说明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自己生活经验的一种游戏,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经验、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在其中自得其乐,获得不同的发展。小班幼儿在游戏中从对物品的机械摆弄逐渐过渡到出现简单的角色意识,将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反应在游戏情节中。3-4岁的孩子爱模仿的特点十分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习得良好得行为习惯。例如:模仿爸爸妈妈照顾宝宝得样子、烧饭的动作等。一般孩子认为烧饭是妈妈的事情,所以当妈妈提出让爸爸做时,爸爸不情愿。这样就容易在游戏中产生冲突,将游戏僵持。教师适时的进入,可以帮助幼儿缓解矛盾,以自己小客人的身份提醒和丰富游戏情节。
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他们比较喜欢玩熟悉的、重复的游戏,这次我投放的洗衣机、洗澡盆等,虽然孩子的家里都有,也看到过自己父母用洗澡盆帮自己洗澡,但是从未自己去摆弄,对他们来说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因此,对孩子来说,洗衣机、洗澡盆的出现,只不过是娃娃家多了一件物品而已。片段一:
月月就推着小推车带娃娃在教室里到处的跑,有几次还把娃娃摔在地上。我灵机一动拉住他说“呀!瞧你把宝宝的衣服都弄脏了,怎么能出去玩呢?洲洲一听,马上说:“那怎么办呢?”我说:“那边有个洗澡盆(用纸盒替代),我们去给娃娃洗洗吧”“那就给他洗洗澡吧!”月月高兴地说。接着他就立刻跑到娃娃家,拿来洗澡盆,把娃娃放进了洗澡盆里。在洗的时候我也参与进来,和月月一起给宝宝抹上“沐浴露”,用上“洗发水”,洗好后,我们还给宝宝换上了干净的衣服,看到自己的宝宝这么干净,月月高兴极了。这时许多孩子见我们给宝宝洗澡洗得这么热闹,也跑来把自己的宝宝放入澡盆里来洗,大家玩得非常的投入。片段二:
贝贝跑来让我卷袖子去洗手,我看到她的衣服很脏,可能是她刚才画图画,把蜡笔弄到衣服上了。我对贝贝说“瞧你的衣服好脏呀,回家叫妈妈洗洗”。贝贝说:“我自己能洗的。”只见贝贝边说边把衣服脱了下来,然后把衣服放进了娃娃家的洗衣机里。在洗的时候她还用嘴模仿洗衣机轱辘轱辘转的声音,旁边的几个孩子也和贝贝一起模仿洗衣机轱辘轱辘转的声音,大家轱辘轱辘的玩得欢快极了。
在今天的游戏中,我通过示范和语言,为孩子创了真实的游戏情景,才使得孩子开始乐于参与玩洗衣服、洗澡的游戏。小班孩子生活经验少,很多时候还是非常需要老师的介入,在老师的直接引导示范下,在孩子慢慢熟悉过程中,幼儿的生活经验才能在游戏中得到提升。
角色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但与中大班幼儿相比,小班在开展角色游戏时突出的存在着这么一个问题:主题内容贫乏。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得到针对性的指导,就会影响角色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实现。同时,小班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及注意力不稳定,需要老师以角色的身份和幼儿平行游戏来影响幼儿。自从我们创设了小司机的岗位,得到了男孩子的青睐。豪豪是个机灵鬼,以最快的速度占领了小司机 的岗位。只见他非常开心地开着小车,来来往往穿梭在教室里。一开始,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出门买东西,坐了几回汽车。豪豪热情地招呼着乘客,尽心地为他们服务。玩了一会儿,豪豪生意清淡了,没有人来坐汽车。不过,他记住老师的话可以主动招呼客人来坐车,他就开始吆喝起来:“谁来坐汽车?谁来坐汽车?”虽然有所改变,但是效果不大。豪豪自个儿摆弄起汽车,其实他是毫无目的的。我看见了,故意说:“小司机,你的车子出什么问题了?”豪豪说:“我在修汽车。”我接着问:“你的汽车 轮子没有气了吧?”豪豪点点头说:“是的,我要给汽车打气。”在分享交流中,孩子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豪豪,汽车没有油也是开不动的,要到加油站区加油的。孩子兴奋地说:“我们造个加油站为汽车加油。”就这样,加油站诞生了。
在今天的活动中,如果老师不关注这个情况,不做有效地引导,就难以鼓励孩子游戏的兴致,难以拓展游戏情节,以及提高游戏能力。通过老师的参与游戏性指导,使幼儿在游戏中主题内容得到继续与深化。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幼儿角色游戏的源泉。教师不应急于将自己的认定的游戏目标、游戏内容灌输给孩子,要时刻认识到:游戏是孩子们的游戏,游戏满足的是孩子们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教师要先安于做“旁观者”,在小班孩子游戏水平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观察重点。通过一系列参观、郊游、观察、讨论等帮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同时这些内容也能更自然逼真地在角色游戏中反映出来。
对于小班的孩子,游戏的情景性创设不仅需要逼真的材料,有时候还需要老师通过其他的直观的形式来创设情景,如教师的参与,它不仅能挖掘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潜在能力,积极创造了与之相关的游戏环境,还能大大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使孩子在活动中产生更积极的参与热情。
5.浅谈小班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方法 篇五
马福新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特别喜爱的游戏。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有利于他们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培养。老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灵活指导,尊重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在指导幼儿表演游戏时,教师要先为幼儿选择适当的童话和故事,帮助幼儿掌握情节和人物的特点,让幼儿充分的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出来,老师还要始终关心和支持幼儿的表演游戏。在表演中,为了使幼儿能更好地进行表演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更应抓住有利时机适时地介入到游戏中,指导幼儿的表演活动。
一、当幼儿不能丰富表演活动的道具时,老师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讨论: 在组织表演游戏《谢谢小猴子》时,孩子们对故事的情节和对话都已经很熟悉了。可没有道具孩子们是无法进行表演活动的,我提醒幼儿说:“要表演这个故事,我们需要什么呢?”孩子们不能自发的说出需要的材料来。于是我便组织幼儿进行了一次专题讨论:(1)元元在什么地方玩,被大风把帽子刮跑了呢?
(2)地上有什么?旁边有什么?
(3)小兔子、大象、长颈鹿他们是从哪里走来的?
问题刚一提出,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说起来:佳蔚说:“元元在草地上玩儿。”李由说:“她在房子旁边玩儿。”羽扬说:“在健身器旁边玩儿。”显坤说:“地上有小草和小花。”羽晗说:“小动物们都从他们的家里出来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丰富着故事的背景。“既然需要这些东西,我们现在没有这些东西该怎么办呀?”我问。孩子们说:“咱们自己做吧。”“老师你给我们画出来,我们涂色吧。”“好。”我爽快地答应了孩子们的要求。有的幼儿找来一个大大的纸箱子,在纸箱的上面贴了一个画好的胡萝卜说:“老师这是小兔子的家。”接着大象的家、长颈鹿的家也先后做出来了。孩子们也把地上的小草涂得鲜艳极了。做完后,孩子们真的把这些道具摆好,学着小动物的样子自发地表演起来了。
在《小兔乖乖》的活动场景讨论中,孩子们根据故事情节,发挥自己的想象,丰富了表演游戏的场景:在绿绿的草地上,有小兔家漂亮的蘑菇房子、房子旁还有一棵茂盛的大树、不远处是一片小树林„„这些场景的丰富,老师都是通过提出问题,深入引导,使孩子们创造出来的,为孩子们的表演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老师运用问题讨论的方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丰富活动道具。老师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来同孩子们共同讨论,尊重幼儿的想法,来确定表演的道具有什么。在讨论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的兴趣。老师给予帮助,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老师还特意肯定了孩们以物代物的新想法,让孩子们真正的成为了活动的主人,体验到了自己动手制作的成功感。
二、当幼儿的动作表现不出来时,以玩小游戏的方式指导幼儿比较形象的表演人物动作: 幼儿在熟悉了故事内容后,他们有了表演的欲望,在表演区里,自娱自乐的表演着“谢谢小猴子”,玩儿得可开心了。在他们表演时,我发现孩子们只注重了人物间的对话,在对话中说得很流利,有的幼儿还加上了自己的想法,然而孩子们忽略了人物本身的动作形象。元元在草地上跳舞,只是用手挥了两下,跳两下就算是跳舞了。小白兔听到音乐走来了,也只是象征性的跳两下,没有表现长耳朵的动作,然后就开始说起了对话的内容。紧接着,大象、长颈鹿、小猴子也是这样。看到这种情况,为了能够让幼儿更好的表现动物的形象,我走过去便问:“你们表演了半天,我都不知道你们是谁来帮助元元了?你们谁有好办法,让你所做的动作别人一下子就能认出你来?”孩子们沉默了。鑫蕊抢先说:“老师我有办法,您看!”她说完就使劲儿的甩着两只胳膊,我立刻兴奋地说:“我猜到了,你是大象!”听我这么一喊,也吸引了其他的孩子们,阳阳也挺起胸膛,使劲儿地伸着脖子走过来让我看,还没等我说话,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大嚷着:“你是长颈鹿!”闫朗和其他小朋友又夸张地表演了小猴子和小白兔。我看孩子们的兴趣正浓就说:“咱们来表演一下吧”“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小兔乖乖》中的大灰狼是个凶狠的家伙,孩子们夸张的伸出可怕的大爪子,嘴张得大大地、两眼瞪得圆圆的、一步一步地向小兔子们走去„„文婕喊了一句:“大灰狼来啦!”小兔子们被吓得慌忙躲了起来„„通过小游戏的方式,使孩子们注意了自己的动作幅度,夸张地、形象地、生动地表演着,真正的体现出了故事中小动物各自的不同特征,使动物形象更加鲜明了,从而使孩子们掌握了表演的技能。
在表演过程中,小班孩子往往会忽略自己所做的动作幅度,动作可能会变成简单的比划,需要老师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我通过“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来帮助、强化幼儿大胆、夸张地表演动作,更能使幼儿在快乐的表演中得到大胆表现能力的发展。
三、当幼儿的动作单一时,老师形象性地示范引导幼儿有创造性的表现动物形象的多种动作:
慢慢的,为了让幼儿理解小动物的自身特征,促进幼儿有创造性的表演,我便带领幼儿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形象。首先,我请幼儿欣赏小白兔、大象、长颈鹿、小猴子的图片,在感官上让幼儿感知这些小动物的特征:小兔子有长长的耳朵、大象有长长的鼻子、长颈鹿有长长的脖子„„然后,我便引导幼儿用多种动作来表现小动物的形象,还要求他们所做的动作一定要能表现出这个小动物的特征来。当我提到小兔子时,孩子们开始做起动作来,但我发现他们只是将两个手指放在头上,双脚跳过来,动作比较单一。无论我怎样用语言提醒,孩子们还是不能有其他的动作做出来。看到这种情况,我便做了一个小兔子甩着长耳朵左右跳的动作,来启发孩子。老师的感染力很大,我的这个动作给了孩子们很大启发。接着杨羽晗做出了小兔子一低头、一抬头跳来跳去的动作;梁翀做出了抬着小前爪用脚尖走来的动作;闫朗做出了小兔子抬起一条腿跳来跳去的动作;鑫蕊做出了小兔子捋着长耳朵大摇大摆地走来的动作„„在老师和小朋友的启发下,后面小动物的形象的动作就更加丰富了。孩子们也更愿意动脑筋想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了。全班的孩子都沉浸在动脑做多种动作的氛围当中:有的学小猴子抓手背、挠脸蛋还踮着脚尖走、高抬腿走、手搭凉棚„„等动作,来表现小猴子的形象。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小动物形象展现在孩子们和老师的面前,更加丰富了孩子们表演《谢谢小猴子》的动物形象。
在活动中,老师的形象启发性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孩子们不能有新动作出现时,老师做一个新动作,又再次激发了孩子们想象的兴趣,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创造的积极性,拓宽了孩子们的思维,使孩子们自创出了许多动作,有的是老师都意想不到的动作也产生了,真正的体现出了孩子们创造的特点,同时也为孩子们表演动物形象积累了丰富的动作形象,有待表演时进行参考、应用。
四、当幼儿不知何时上场时,老师有效的利用音乐资源,丰富幼儿的表演活动:
幼儿的动作比较形象了,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该谁上场时,孩子们又不知道了。在“谢谢小猴子”的表演中,我为他们提供了头饰,他们看到自己喜欢的、色彩鲜艳的动物头饰就拿起来戴在自己的头上。我帮他们说旁白,当说到大象来帮助元元时,戴小兔子头饰的、小猴子头饰的都走来了。我便提醒他们说:“现在该大象上场,你们是大象吗?”听我这么一说,“小兔子”“小猴子”都回去了。为了让幼儿明确自己什么时候上场,于是,我便利用小兔子、大象、长颈鹿等不同的音乐形象来提醒幼儿该谁上场了。我首先让孩子们感知这几个小动物的音乐,并随音乐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等孩子们对不同的音乐形象比较熟悉了,能根据音乐来分辨是哪只小动物了,我便把音乐贯穿到表演游戏当中。当深沉、缓慢的音乐响起来时,扮演大象的闫朗迈着沉重的步子,甩着长鼻子走上场来;当欢快的音乐响起时,扮演小兔子的马乐蹦蹦跳跳的上场了„„音乐的贯穿,使孩子们能根据不同的音乐就知道该谁上场了,不再用别人来提醒他们了。
6.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篇六
单位:天津市河东区第二十幼儿园
作者:李惠虹 内容提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符合幼儿的天性,且与他们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有着密切联系,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极端重要的作用,它能有力促进幼儿身体的、认知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角色游戏区作为幼儿开展典型游戏——角色游戏的主要场所,是通过教师创设情境、以物代物的材料提供,鼓励幼儿承担一定的角色来开展的。它虽然是主动的活动,但其水平的提高、教育作用的实现并不是自然而然的,需要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教师适宜有效的指导来实现。本课题研究,力图实现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创设支持性的环境、提供适宜有效的指导,促进幼儿在角色游戏区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
幼儿园 角色游戏区 设置 指导策略 幼儿园角色游戏区的设置与指导策略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符合幼儿的天性,且与他们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有着密切联系,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极端重要的作用,它能有力促进幼儿身体的、认知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角色游戏区作为幼儿开展典型游戏——角色游戏的主要场所,是通过教师创设情境、以物代物的材料提供,鼓励幼儿承担一定的角色来开展的。游戏中幼儿独立自主地确定游戏主题、构思内容、分配角色和制定规则。它虽然是主动的活动,但其水平的提高、教育作用的实现并不是自然而然的,需要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教师适宜有效的指导来实现。但是角色游戏主题单一,教师在角色区环境提供缺乏动态性、不同年龄班提供的环境材料雷同,指导策略缺乏对幼儿主体地位的尊重,忽视评价环节或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等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力图实现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创设支持性的环境、提供适宜有效的指导,促进幼儿在角色游戏区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规程》及《纲要》中相关精神要求。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方法,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他认为“认知活动发动了游戏,游戏反过来加强认知活动”。
3.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维果茨基高度评价游戏在儿童发展、尤其是在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在游戏中儿童似乎是在试图超越他现有的行为水平。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越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日常表现。游戏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源泉,游戏可以创造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游戏可以作为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支架,帮助他们获得更高层次的功能,从而推动进一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需要特殊帮助或支架来把握所 能触及的范围内的东西,通常我们将支架看成来自一个更专业的伙伴,如教师、同伴的支持。
三、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我们认真学习了国内外幼儿园角色游戏区研究的理论、现状、发展趋势、方法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观察法:通过观察幼儿在角色游戏区的游戏行为,了解幼儿与环境、材料互动的情况,帮助教师判断幼儿的兴趣、需要、游戏水平及指导策略的适宜程度。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在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能增进二者之间相互反馈的功能,从而增强研究的价值,使教师实践中不断创造、更新推广策略。
4.案例研究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更真实、更据说服力的实证案例。在案例收集中,我们采取叙述性描述记录方法,用文字、影像资料等方式将幼儿及教师在所观察的时间段中的行为进行记录。观察记录每日1次。
四、研究的结果
(一)把握核心价值是角色游戏区设置的关键
以往教师在设置角色游戏区时,存在供幼儿动手操作的材料较多,如厨房餐具、食品等,而丰富幼儿游戏情节的材料、促进社会性发展的材料较单一;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把握不准,如:小、中、大班娃娃家的材料基本大同小异,缺乏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游戏经验有针对性的投放材料。在研究中,我们引领教师准确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需要创设相应的角色区。小班使幼儿获得安全感和心理慰籍,环境创设更加温馨、生活化,用班内孩子的名字命名为“××宝宝的家”,甜甜的糖果店、香香的蛋糕房都深受小班幼儿的喜爱;游戏数量充足、重复,满足小班幼儿独自或平行游戏的需要,而装扮性材料的提供则有助于小班幼儿建立角色意识。中班创设氛围更加开放的“美闻比萨”、“好利来饼屋”,为幼儿提供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而大班则更富挑战性,创设了邮局、图书馆、银行、开心菜园以及超市等主题,丰富的角色游戏成为孩子们的最爱。在传统区域设置的基础上,我们的角色游戏区更具时代性。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召开之际,大班孩子每天的“新闻播报”时间,“奥运”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一天,萌萌告诉大家:很多来北京的外国人都住在“北京人家”可好了!军军说:“咱们娃娃家也能变成北京人家。”“对呀!”军军的提议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赞同,教师马上意识到,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需要,同时将教育蕴含其中。接下来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屋子的布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一起动手用充满中国元素的材料装饰班里的“北京人家”:窗上的剪纸、扎染的桌布、墙上的手绘脸谱装饰,孩子们热情而投入。游戏中,孩子们扮演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游客,而“东道主”会热情的接待海外游客,主动把自己知道的中国特色介绍给大家。孩子们情绪积极、交往主动,这个案例成为我们研究过程中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二)提供支持性环境材料是角色游戏区设置的重点
角色游戏作为幼儿的自主游戏,其教育目标更多蕴含在环境材料中,支持幼儿的发展。在研究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筛选、提供相应的环境材料。
小班角色游戏区的材料更加真实、接近幼儿生活,娃娃家的炊具基本上都是生活中的真实物品,用真实的物品引发幼儿的游戏情节。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材料的替代性成分也在逐渐加大,区域的设置也由固定到开放,支持幼儿创造性使用材料,提高幼儿以物代物的能力,我们逐步减少固定的角色区,幼儿更多的承担起创设游戏环境的任务。大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主题道具箱和分类道具箱,充分满足幼儿自主游戏的需要,拓展幼儿的游戏情节。在幼儿园的公共区域,我们开设了互动性更强、能满足混龄游戏的“玉迪美发店”、“酷Baby影楼”。花店门口贴上外送宣传单,其他角色区可以下订单,花店的小朋友送货上门;让娃娃家与积木区做邻居,一家三口到“售楼处”看图纸、买房子„„这些环境为幼儿的交流与交往提供了可能。
在角色游戏环境创设过程中,我们也更加注重生活化,以此支持幼儿的游戏。将以往的娃娃家一个区域用屏障分隔成为和孩子们的家极为相似 的客厅和卧室,孩子们在客厅中招待客人、自由交谈,在厨房共同商量招待客人的饭菜,丰富了游戏情节。使幼儿在与区域环境的互动中,在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习到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在生活化的游戏环境中,在“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过程中,孩子们在你来我往中保持愉快的情绪,提高了交往的技能。
(三)突出幼儿与教师的双主体地位是角色游戏区指导策略的核心 游戏是幼儿的游戏,幼儿是角色游戏活动的自然主体。但是,把幼儿看作角色游戏的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仅仅是作为“客体”或无所作为的“旁观者”而存在于幼儿的游戏活动之中。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和幼儿园游戏活动“教育性”特质,决定了教师应当成为角色游戏指导的主体,而不应当成为幼儿游戏活动中无所作为的“旁观者”。教师作为“角色游戏指导的主体”,要使自己的“主体性”在对幼儿的角色游戏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中得到合理的实现,必须以尊重和发挥幼儿游戏的主体性为前提。教师应当在尊重“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的前提下去考虑和计划“教师的指导”,围绕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来丰富幼儿的经验。
教师在创设了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游戏情境后,要通过对幼儿游戏做细致的观察,切实了解、掌握幼儿的游戏需要。克服主观性、盲目性。教师要善于看到幼儿各种言谈举止,在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教师都应能反映孩子们的游戏情况,对不同幼儿,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指导。
由于角色游戏的开展都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游戏前,我们都会创造条件带领幼儿走出去,社区的邮局、图书馆、超市、饰品店、新华书店、消防队等都留下了孩子们的足迹。每次参观前,我们都会有意识的引导幼儿通过看、听、问来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从中了解到社会交往的行为准则和方式方法,鼓励幼儿向工作人员询问自己想要了解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既丰富了幼儿的角色经验,促进游戏的深入发展,同时使幼儿体验交往的成功感,更提高了幼儿的交往技能。孩子们学会了和陌生人的交往,能主动向工作人员问好,能对他人的帮助用“请、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游戏中,教师通过做幼儿游戏的玩伴适时介入指导。当发现“酷Baby影楼”的孩子们由于没有顾客而无所事事时,教师已“经理”的身份介入,向孩子们提出“咱们的影楼没有人来照相怎么办?”“我可以拿着照相机到小朋友家里去给他们照相”“咱们可以做广告,邀请大家来。”孩子们热烈的出谋划策,“那还等什么,赶快把咱们的好办法去试一试吧!要不然我们的影楼可要倒闭了。”在我的鼓励下,孩子们走出去照相、到娃娃家去邀请,影楼一下子就热闹起来。
游戏后,抓住孩子们有效的交往环节和大家一起分享,既是对这些幼儿的鼓励,更是与同伴的分享。在玩肯德基游戏时,“经理”听到一幼儿说:“我刚才坐公共汽车来吃,那司机也很想来吃肯德基,可惜没空,等会儿,我给他送去算了!”一句话启发了“经理”,他马上成立了一个送货上门“热线电话”,只要打电话,不论多远都送,还主动为幼儿园的小朋友送去可爱的小礼物,“生意”也因此“红火”起来。游戏结束后,我把这件事告诉大家,引起了小朋友们的极大的关注。这件本来是一个孩子游戏中的事,经过评议成了大家的事。娃娃商店的小朋友也说:“我们也要送货上门!”,“我们要买一送一”,“我们要免费为医院的病人送水果”。幼儿从这件事中学到了如何把“生意”做好,如何关心别人,扩大了幼儿游戏交往的空间。
在评价环节我们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在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下,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小班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随机或有意识捕捉游戏情节,活动后采取影像回放,既满足了每一个幼儿的心理需要,同时将幼儿的无意识行为给与强化,为幼儿能够玩得更好提供支持。中大班教师则通过组织开展讨论引导幼儿反思、总结自己的游戏活动,发现问题,或提出新的游戏主题或内容。
五、课题研究带来的成效
1.贯彻《纲要》精神,转变理念。教师们对于“游戏是儿童的权利”增加了思想认同感。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向社会、家长宣传现代育儿理念,全面贯彻《纲要》精神。
2.深入理解、挖掘幼儿园角色游戏区的内涵,进一步研究、探索幼儿园角色区的设置,丰富了教师在实践中的指导策略、提高了教师在实践中 的指导水平,提供幼儿角色区游戏指导手册。在实践中促进我园教师专业化成长。在丰富多彩的角色游戏区活动的创造实践中,获得更科学的研究儿童、观察儿童的技巧,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研究期间,我们有
篇关于角色游戏研究的案例或论文在市区获奖,这些成果源于幼儿园
名教师,获得成果的教师占幼儿园教师总数的%。
参考资料:
1.《幼儿游戏理论》华爱华 上海教育出版社 2.《儿童游戏通论》 刘焱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篇七
关键词:小班幼儿,角色游戏,共通经验,角色意识
[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增强幼儿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增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小班幼儿的年龄一般在3~4岁,有意注意稳定性很低,情感易冲动、易变化,喜欢用语言或动作与人交往。小班幼儿处于象征游戏的初期(采用与实物相似的替代物;思维的具体行动导致象征水平低;选择实物在外形、功能上十分相似的专用替代品),角色游戏十分符合小班幼儿的游戏特征。
[实践反思]
一、研究前的观察
在研究初期,通过观察幼儿参与角色游戏发现了小班幼儿在参与角色游戏中的一些特点:
1.游戏参与变化快
游戏中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幼儿对自身角色的扮演不持久、不明显。例如,“西城广场”游戏一开始,西西主动要求做公交车司机,拿着方向盘开了才一会儿,他看到边上必胜客里好多人在做比萨,于是就跑开了。又如,游戏初分配角色时,轩轩选了娃娃家做爸爸,可是游戏开始后,他跑到了必胜客做厨师。
2.游戏方式平行多
游戏中同伴之间没有交集,幼儿往往与同伴用相仿的方式同时玩同样的玩具,但同伴之间互动少或无互动,没有共同的目的和合作的意图,游戏的内容有一些关联或者是没有关联,幼儿会互相模仿,但无意识去进行互动、合作。例如,娃娃家游戏中扮演爸爸妈妈的孩子就是一起在家里抱着娃娃,你喂娃娃吃东西,我也喂娃娃吃东西,或者只是单纯地摆弄娃娃家里的玩具。
3.游戏角色意识弱
游戏中幼儿都会被游戏的材料、环境、玩具吸引,加入游戏,但在游戏过程中,对于所处的游戏区的游戏角色却比较模糊,更多的是摆弄玩具、观察同伴。例如,新华书店游戏中,乐乐来做售货员,当有幼儿来到书店的时候,售货员也不主动招呼客人,置之不理;又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孩子们埋头玩玩具,当有幼儿想要进入娃娃家做客的时候,几个“主人”也是对客人置之不理,各自玩各自的。
二、研究的过程
循着以上特点,尝试开展贴近幼儿生活、突出幼儿共通经验的角色游戏,以“西城广场”主题游戏为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游戏内容来源于幼儿共通的生活经验,生活情境衍生可复制的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生活情境的再现,在游戏中复制幼儿的生活情境,更能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有限,能力有限,无法很好地再现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熟悉的生活场景来帮助幼儿再现生活经验。
以本班幼儿为例,在家访中发现了本班幼儿居住地较集中,其中西城广场是幼儿生活经验中持续出现的共同点。通过与幼儿谈话、观察以及与家长的沟通,发现幼儿共通的生活经验,产生角色游戏。
小班幼儿刚刚入园,幼儿对于幼儿园较陌生、教师对幼儿也比较陌生,抓住幼儿的特点及兴趣,开展合适的角色游戏。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了解幼儿,从家访、幼儿对谈、幼儿互动、师幼互动、幼儿游戏状态等的观察中,挖掘幼儿的共通经验,帮助幼儿生成游戏内容、选取游戏内容,为游戏的开展做好前期准备。其中,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西城广场”游戏中,选取幼儿生活中较常见的一些内容开展游戏,娃娃家(府新花园)、饭店(必胜客)、医院(社区医院)、公交车站(府新花园站)、电影院(UME影城)。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发幼儿的游戏共鸣,例如,在“西城广场”主题游戏中,设置了“必胜客”区块,幼儿都有去“必胜客”餐厅用餐的经验,将幼儿去餐厅用餐的情境再现,请幼儿来扮演餐厅中的各个角色,帮助幼儿再现生活经验,开展关于餐厅的角色游戏;设置了“府新花园”小区,班中大多数幼儿都住在小区中,幼儿园也位于小区之中,幼儿对于小区十分熟悉了解,在游戏内容中设置该区域,幼儿能够更快地认同这个“娃娃家”,结合娃娃家与建构的内容,幼儿参与的兴趣十分高。
2.游戏材料突出简单操作,凸显替代运用,教师协助幼儿多样化地运用各种材料
(1)发掘成品玩具的替代品,教师提供替代材料及制作
角色游戏的开展中,除了一些已有的成品玩具,更多的是许多物品的替代品,有些是幼儿自发的替代,而有些则是教师协助的替代。如,在娃娃家游戏中“,爸爸”正在用电话玩具打电话,可是边上的“宝宝”也想打电话,娃娃家的电话玩具已经没有了,宝宝于是拿起了边上建构区中的一块长条积木打起了电话,玩得十分投入;如在必胜客游戏中,教师发现幼儿制作了比萨后假装用锅子烧一下,于是教师用废旧纸盒自制烤箱投放,幼儿自然地将比萨用烤箱制作。
(2)善用半成品玩具的多样用途,教师进行废品改造
绿色环保,回收利用,在角色游戏中,尝试用收集来的废旧材料进行个性改造,丰富幼儿的游戏材料及游戏形式。随着游戏的持续开展,幼儿对于一成不变的成品玩具逐渐失去了兴趣,也难激发幼儿对于游戏的进一步创造,观察幼儿运用成品玩具的一些游戏状态,尝试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些半成品玩具,帮助幼儿进一步创造性地玩游戏。如下表:
游戏材料是游戏顺利开展的物质保证,但教师并不是一味地提供那些完美无缺的成品玩具,而是在提供游戏材料的时候要重视材料的可操作性、可替代性、可改变性,幼儿能够根据自己游戏的开展情况,对游戏材料尽兴地再创造、再加工。
3.教师策略突出支持者的角色意识,多样化的教师身份促进幼儿经验分享,产生趣味化的游戏形式
角色游戏中的各个游戏区,都是幼儿生活情境的再现。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参与游戏,通过与玩具的互动、与同伴的互动、与教师的互动来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在幼儿不同的互动关系中,或旁观、或参与,推动幼儿多样的积极互动。
(1)幼儿与玩具互动,教师积极鼓励,多样提供
角色游戏中的玩具,包括已有的、自制的,都是幼儿开展游戏的协助者,幼儿正是通过与玩具的积极互动来开展游戏的。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可以抱着玩具娃娃,拿勺子和小碗给娃娃喂饭,还会说着“宝宝吃饭,宝宝吃饭”。思晨喜欢拿着锅子炒菜,还会说“巧虎妈妈来烧菜”。通过与玩具的互动,来再现幼儿对于喂饭的生活场景。
教师在其中化身为玩具提供者,根据幼儿游戏的开展过程,提供适合幼儿游戏开展的玩具。
(2)幼儿与同伴互动,教师全面关注,适当协调
角色游戏中,同伴之间的互动,是串联游戏的关键,也是游戏提升的关键。小班幼儿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但在游戏中,却能够根据游戏的需要,与同伴互动。
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不同的游戏区域中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之间的互动交往,其实也是幼儿之间的自由交往,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的角色、自由搭配游戏的同伴。如,在娃娃家游戏区中,多多提出要做宝宝,小如提出要做妈妈,于是妈妈小如和宝宝多多来到了娃娃家,因为游戏而开始了游戏中的互动。如,在公交车游戏区中,轩轩去开公交车,青青、家伟、甜甜都来坐公交车,大家一起嘀嘀叭叭玩得欢,最后司机轩轩还不忘记和大家收钱。如,在银行游戏区中,管理银行卡的壮壮会询问同伴“你是几号啊思思”,“我27号。”壮壮在自己的银行卡箱子里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27号银行卡给思思,边上管理纸币的湛湛则对孩子们说:“你们要排队。”准备取钱的孩子们听了,开始配合着排队取钱。如,电影院游戏区中,元元是电影院的售票员,他坐在电影院门口,西西跑到了门口,正要进去,元元:“不行,你要付钱才能看电影。”西西:“多少钱?”元元:“10元钱。”西西拿了几张钱给元元,元元就让西西进去看电影了。
教师在其中化身为游戏协调员,从旁观察幼儿游戏的开展,在幼儿寻求帮助的时候,能够进行协调帮助。
(3)幼儿与教师互动,教师仔细观察,适时介入
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以观察者、协助者的角色参与游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回应,及时给予协助。重视角色游戏开展过程的观察,重视角色游戏后的分享评价。在经验分享中顺势引导,挖掘共通经验,产生新的游戏及角色。教师在游戏过程中,以不同的角色与幼儿互动。
实例1:在“西城广场”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化身摄影师参与游戏,将幼儿的游戏情境一一拍摄,在每次游戏后引导幼儿欣赏游戏图片、分享游戏经验。
实例2:在第二次游戏开展后,奇奇小朋友在说到自己在必胜客游戏中的照片时,提到自己曾经和爸爸妈妈坐公交车去吃饭,引发了孩子们对于公交车的共通经验,大家积极表达自己对于公交车的已有经验,于是教师化身公交车公司的负责人,顺势提出可以在游戏中开设公交车游戏,便产生了新的游戏角色———公交车司机。
实例3:在必胜客游戏中,服务员月月看到教师,大声招呼:“欢迎光临!”当教师进入游戏区后,月月说:“你要吃什么呀?”教师提出要吃比萨,月月跑到后面的“厨房”拿了几块比萨到教师面前,把比萨放在了教师的面前,教师故意用生气的语气说:“饭店里怎么没有盘子叉子,让我怎么吃东西?”月月想了想,跑到边上拿了盘子、叉子给了教师。在游戏中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教师适当地与幼儿互动,引导幼儿更好地开展游戏。
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或引导、或协调、或协助、或配合,教师始终要以幼儿在游戏中为主体,积极促进幼儿自主参与游戏,积极促进幼儿与同伴合作游戏。
三、研究的反思
角色游戏是不断创想的游戏,不可重复的游戏经验促使幼儿收获不同的体验,提升材料微调策略,促使游戏生生不息。一次次的游戏开展,幼儿收获了快乐,也让教师收获了许多惊喜,让教师更加意识到角色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也更鼓舞我们将适合孩子能力、迎合孩子兴趣的角色游戏继续更好地开展下去,在已有的基础上,促使幼儿不断创想,更好地拓展游戏、延伸经验,主要在材料和内容两个方面需要提供以下支持。
1.从游戏材料上来讲———重视材料的可操作性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受到环境中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幼儿在游戏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玩具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因此,利用各种材料来营造游戏场景、提供可操作的玩具,是帮助幼儿开展游戏的关键之一。在游戏中发现个性改造废旧材料的自制玩具,对幼儿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自制玩具与已有玩具同时投放,成品材料与半成品材料同时投放,低结构的材料满足整体幼儿的需求,高结构材料满足特殊幼儿的需求。
2.从游戏内容上来讲———重视幼儿的共通经验
角色游戏的内容,主要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带有很大的模拟性。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依靠幼儿主动的产生、教师引导产生、教师提出产生。实践中突出参与游戏的幼儿的共通经验,寻找幼儿生活经验的交叉点,来确定游戏的内容,产生游戏区域。而不是一味地由教师来提供角色区域,请幼儿被动参与,由教师引领幼儿分享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由此产生迎合幼儿兴趣、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内容。在角色游戏的开展中,幼儿不会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常常会突发奇想,提出新的玩法,游戏的内容也会跟着幼儿的想法有所创造并随之改变。
3.从教师策略上来讲———重视幼儿的主体角色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决定游戏的主题,自由地发展游戏内容和切换情节。在游戏中,教师必须以幼儿的主体为意愿来开展游戏,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随机的表现,帮助完善、扶植萌芽,使之发扬光大。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需要,帮助实现,积极鼓励,使其得以生长。教师要积极评价幼儿的表现,帮助延伸、协助配合,使之继续升华。
8.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篇八
交往能促进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然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却不善于与人交往,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本文立足于社会化角度,通过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观察,并加以分析指导,以正确引导幼儿通过角色游戏加快社会化发展进程,促进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角色游戏;小班幼儿;交往能力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交往能力指的是采用恰当的方式解决交往中所遇问题的策略和技巧,一个人交往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他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因此,学会人际交往,善于人际交往,在交往中发展自己,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
幼儿期是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处于社会交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此时的交往对他们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但是,在我们身边,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绝大多数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都充当着“小公主”“小皇帝”的角色,成为众星捧月的对象。由于父母长辈的溺爱,造就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有的自我封闭,不愿意或不善于与同伴交往;有的任性霸道,常在交往中与同伴发生冲突,交往能力明显低弱。对于刚从家庭走出来步入小班的幼儿来说,除亲子关系之外,同伴关系又是他们在初入幼儿园的一个重要社会关系。尽管同伴关系不像亲子关系那样持久和牢固,但是却为幼儿提供了与众多同龄伙伴平等和自由交流的机会。与同伴的交往使幼儿在更大范围内体验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这是他们发展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形成友爱态度的基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因此,作为教师,在幼儿园里有意识地培养并发展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游戏是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动,是幼儿园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是幼儿获得快乐的原动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其中,角色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形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可以说,角色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性交往的起点,他们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在体验成人的生活经验中初步认识社会,但是在交往的过程中不乏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笔者通过对小班幼儿在活动中的交往情况进行观察,根据小班幼儿年龄尚小、缺乏生活经验,不善于与人交往,以及在交往中常遇到困难,处理问题能力弱等特点,在角色游戏中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一定指导,来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
一、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发展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一)通过教给幼儿一些常用的交往语言,使幼儿学习交往的技巧
在游戏中,实际操作最多的便是幼儿言语和动作,他们要用言语进行交流,用动作去游戏。言语是交流、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进行联系的重要工具。但小班的孩子,由于受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不善于与人交往,总觉得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因此,教师应教给孩子一些常用的交往语言。一种方法是,可以向集体幼儿直接教授。如,在玩超市的游戏中,老师可以向幼儿提问:“如果你是营业员,你应该怎样问顾客呢?”幼儿就会回答:“你好!请问你要买什么?”(此时如果大多数幼儿不知道的话,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提示)“如果你是顾客的话,又该怎样跟营业员说呢?”幼儿说:“我要买这个,请问多少钱?”又如,玩娃娃家游戏时,老师可以向幼儿提问:“如果你是娃娃家的主人,有客人来你家的时候,你应该怎么说呀?”幼儿回答:“欢迎来我家做客,请坐!”“当客人走的时候,又该怎么说呢?”幼儿边做挥手的动作边说:“再见,欢迎下次再来!”老师可以在结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幼儿一起商讨。另一种方法是,教师可以与个别幼儿进行互动。教师扮演其中某一角色,以角色身份主动与幼儿交谈,从中教给幼儿一些常见的交往语言。如:老师当妈妈,幼儿当孩子,妈妈问:“妈妈要烧菜做饭了,你愿意帮帮妈妈的忙吗?”由于角色之间互动的需要,幼儿必须开口和老师交往,经过几次游戏,教师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而在其他游戏中,幼儿就能学着老师的样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与别人交谈,交往能力相应有所提高。
(二)创设情境,给提供幼儿与人交往的机会
角色游戏的中有各种各样的主题,幼儿在其中扮演着各种社会角色,有着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娃娃家中家庭成员的关系,病人与医生之间的关系,司机与乘客之间的关系,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关系等等。小班的幼儿处于平行游戏阶段,喜欢独自玩自己的事,很少与外界发生关系,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幼儿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使幼儿的交往范围得到不断发展。如,老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娃娃家的菜吃完了,该怎么办呢?”这时,幼儿就会想到要去菜场买,这样一来就促进了娃娃家与菜场的联系。“那你打算怎么过去呢?走路的话多累呀!”本来幼儿想不到要坐出租车的,喜欢直接跑到目的地,经过老师的提醒,孩子们就想到可以坐出租车去。这样,幼儿与外界之间交流的机会就增多了,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逐步引导幼儿学会解决交往中产生的矛盾
交往中往往会发生一些麻烦,特别是小班幼儿,对游戏规则的理解较差,彼此之间也不懂得如何交往,常为一些小事而发生冲突。如在点心店游戏中,一位扮演服务员的幼儿就是不肯让另一个扮演娃娃家妈妈的幼儿到点心店来,原因是这位妈妈没有带钱,可是因为宝宝肚子饿了,确实需要吃东西,于是两位幼儿就吵起来了,谁都觉得自己有道理。这时,教师介入了他们的游戏,跟娃娃家妈妈说:“你应该好好地跟人家商量,告诉他们你的孩子在生病而且正饿着肚子呢,他们一定会先让你们吃东西的。”这位妈妈就走过去说:“求求你们帮帮忙!我的宝宝生病而且饿着肚子,我身上确实没钱,他如果不吃东西一定就会饿坏的,我很着急,能不能先让我们吃东西,等我有钱了一定来还。”点心店的服务员想了想,说:“那好吧!你们需要吃什么就点吧,我们先给你们吃,等你有钱了再来还。不过你要记得来还啊!’’孩子们在这个协商过程中,体验到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因而,就答应先让他们吃点心。这样一来,幼儿在学会解决交往中存在的矛盾的同时,交往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二、关于角色游戏中教师角色定位的建议
(一)通过角色游戏,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之间的交往空间
角色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游戏之一,它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这也正是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所在。由于角色游戏是由幼儿自定主题,自由充当角色,自行设计游戏情节,它可以充分表达幼儿的个人意愿,满足幼儿渴望参加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幼儿在这种游戏中有着极大的主动性。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为实现游戏的愿望,需要按照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去支配与控制自己的行动,按自己的意愿作用于周围的环境,这就要求幼儿积极地去从事活动,并为达到游戏的目的,不断地解决与克服遇到的种种障碍,这充分发展了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的能力,发展正常的交往关系,教师不可过多地去支配幼儿或干预他们的决定,更不是直接教幼儿如何做,甚至代替他们去做。
(二)通过细心地观察,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指导空间
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在于仔细地观察、适时地帮助儿童获得发展,并使其游戏得以延伸,交往技能得以培养,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儿童的游戏内容,才能在儿童游戏的原有经验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来帮助儿童,适时适宜的指导儿童。我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以间接地指导方法启发引导,帮助幼儿组织和开展游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9.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教案 篇九
经过第一阶段,一人一娃娃两人一娃娃学做爸爸妈妈后,幼儿的角色意识有了初步萌芽。他们开始沉浸到游戏中,有的像模像样地用奶瓶给娃娃喝牛奶,有的抱着娃娃开始“窜门”,还有的会对着娃娃小声嘀咕“宝宝乖”。同时,大部分幼儿已经知道假的勺子不能真的放进嘴里,并常会用“这是假的呀”说明自己的游戏行为与现实的区别。
十月以来,按平均4至5人计算,开设了7个娃娃家。但是,常常可以看到:有的娃娃家挤着7、8个人,有的则只有2、3个人;有的娃娃家出现好几个爸爸妈妈;大部分娃娃家餐具物品乱摆乱放、散落满地;结束时,忙乱一片不会。
说明这个时期,幼儿的角色意识从无到萌芽,并逐渐鲜明起来,开始能够处理真假关系,既按角色规定动作去行动,又能按事物与人物的现实特点去处理事物,但角色认知发展较慢。大多数幼儿尚不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这与他们的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因此,教师需在此薄弱环节上采取相应措施。
二、游戏要求
1.愉快游戏,大胆表达“我的家……”“我真高兴……”。
2.巩固游戏常规,学会摆放及物品。
三、游戏准备
1.材料:7个娃娃家餐具厨具,每套放在一个小篮子中。
说明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归类能力、能力都较差,因此为便于幼儿掌握物品摆放的常规,的材料应是幼儿易于取放,易于的。
2.丰富经验。
(1)观察:家里有哪些人?
(2)讲讲做做:“我的家”,初步理解现实逻辑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一个家中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外婆是妈妈的妈妈;奶奶是爸爸的妈妈等等。
说明当孩子还没有清晰的角色意识时,角色认知水平低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家庭人员的关系。
(3)观察:家中物品摆放,教室物品摆放的情况,使幼儿初步知道东西要摆放整齐。
(4)启发幼儿学会一些物品摆放的方法:“怎样放才稳?怎样放更干净?如:碗和碗叠起来,碟和碟叠起来;大的东西先放,小的东西后放等等。
说明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家长在生活上包办较多,幼儿动手能力较差,教师除了在材料上力求简便之外,更要进行一些具体的指导,丰富幼儿的`经验,并放手让幼儿尝试实践。
四、游戏指导
1.自由选择。
(1)观察:各娃娃家人数。
分层指导:
A.凡对2一4人的娃娃家,引导幼儿尽快投入游戏:你们准备怎么玩?
B.对4个以上、2个以下的娃娃家,讨论“人太多/太少怎么办?”。鼓励幼儿按商量的结果和自己的意原作出选择,如:人多可去人少些的娃娃家;人少可再请些朋友来。
(2)观察:餐具摆放。
指导:用游戏的口吻引导幼儿,“搬新家了,家里的东西先要怎么样?(摆摆好)”。
说明
现阶段游戏中,游戏材料逐渐增多,游戏开始有了主题,有别于第一阶段的完全独自游戏。因此启动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既要鼓励幼儿自由选择,激发幼儿游戏的欲望以促使幼儿尽快投入游戏,又要启发幼儿学会一些解决矛盾的方法。
2.自主展开。
(1)观察:娃娃家人员情况及幼儿的角色分配情况。
按需指导:
A.当娃娃家又出现重叠人员时,教师可以启发:你是哪个娃娃家的?在这个娃娃家里你是谁?你们家还有谁?到底谁是这一家的爸爸?
B.当孩子们发现两个“爸爸”后,有时其中的一位会忙改称“哥哥”等角色,则游戏继续进行;如两个“爸爸”相持不下,则抓阄、猜拳或交流时讨论。
(2)观察:幼儿游戏情况。角色行为如何?角色意识如何?有无情节展开?
指导:
A.扮客人:你是谁?你在做什么?还想做什么?还可以怎么做?点拨幼儿将重复的某一装扮动作发展成角色行为。同时激发幼儿产生新的角色行为。如:教师扮客人离开娃娃家时,幼儿说“再见”。教师继续引导“我有急事,你知道车站在那里吗?”幼儿:“在那里。”师:“我不认识,你送送我吧?。幼儿“好”。送出门后,因未开设汽车主题,幼儿四处环顾了以后说:“我帮你叫辆出租车吧”。就这样角色行为一点点丰富起来。
B.对于某些游戏水平较低的幼儿,教师可参于游戏直接指导,从扮主要角色妈妈到扮次要角色阿姨等,让幼儿从有具体参照到独立游戏步步递进。
说明
因为角色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游戏,所以随机性特别强。因此教师应注重观察,以便准确把握幼儿的游戏水平,游戏意向,以捕捉指导发展游戏的契机。
3.自发交流,巩固角色认识。
(1)你是哪个娃娃家的?你是谁?你的家还有谁?娃娃家成员上前亮相,并一一,“我是……”
(2)你有什么高兴的事?营造温馨的氛围,集体分享游戏的喜悦。如有娃娃家讲到过生日,可以请小寿星上场,同唱“HPPY BIRTH-DAY”,使每个孩子如临其境,置身欢乐之中,还可以讨论“除了唱生日歌,还可以怎样祝贺生日?”。(送花、送礼物、吃蛋糕等等一连窜情节接踵而至。)
又如,出现打电话情节可以让介绍的孩子与听讲的孩子进行对话,“喂,你们好…”“你好…”,游戏的乐趣再次激起孩子游戏的热情。
(3)参观娃娃家,“谁的家最干净”,鼓励摆放物品、物品又快又好的娃娃家。
10.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案例分析二则 篇十
案例一: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正在“理发店”旁忙着收拾东西。“小姐,你要理发吗?”一个甜甜的声音在背后响起,我没在意。“徐佳小姐,你要理发吗?”声音加大了,原来在叫我,居然还敢直呼其名,简直“胆大包天”,因为确实忙就没理会。忽然,感觉我束好的长发在背后被一双小手摸着。看来“理发师”看上了我这一头长发,不去美一下是不行的。再说孩子们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干脆将计就计趁机调查一下。打定主意我马上放下手中的活,转身笑眯眯地说:“谁是理发师呀?”小女孩唐镱菲站了出来,“我是理发师,绝对给你做好看!”“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 “听蒋老师喊你呗,我就知道了。”她一脸神气的样子,小孩的记性真好!
接下来一场顾客与理发师之间的自由交谈开始了。
理发师:“你得低下头,把头发低下来。”
顾客:“你们这儿没有专门洗头用的长躺椅吗?这样不舒服。”其实我是怕她们把头发弄的一团糟。于是菲菲叫了夏源、薛听函等几个小女孩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一会儿,她们就用几张小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一切动作都比较专业:拔掉我的发圈,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打开假水笼头冲了冲、吹头。
理发师:“你想做什么发型?”
“你看我做什么好,就做什么吧!”我装很随便的样子。
“童花头好看,我帮你剪个童花头。”美发师一个拿塑料推子,另一个拿剪刀,两位理发师象模象样地剪起来。理发过程中我们之间的闲聊也更深入了。
案例分析:
《纲要》指出“建立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是促进师幼互动的有效途径„„”如何建立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言行、想法,与幼儿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案例中,很好的反映出教师的这仪观点:当小女孩菲菲直呼其名,请她理发时,我是笑眯眯的应答孩子,转身投入到孩子发起的游戏中。再游戏的过程中,我始终以幼儿为游戏的主体,适时的点拨。
其次,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做平等中的首席。《纲要》告诉我们“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诚然是要教师准确定位角色。案例中小女孩要与教师玩“理发店”的区域游戏,教师“放下手中的活”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中,很乐意的扮演起顾客来,在“理发师”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合作并引导着幼儿,对于幼儿的问题是“有问必答”,使其在自主的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的这种引导方式增强了幼儿的自信:“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越发得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用几张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比较专业”;“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象模象样的剪起来。”,充分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积极教师的主导地位。
案例二: 角色游戏开始了,傅雷鸣今天做出租车司机,只见他非常开心地开着小车,来来往往。突然,张儒屹飞快地冲了过来,把傅雷鸣狠狠地撞了一下。傅雷鸣摔倒在地上,大声地哭了起来。看到了刚才发生的一幕,我正要像平时一样教育张儒屹不应该在教室里跑那么快时,突然看见张儒屹一副闯祸后非常紧张而后悔的表情,我一下子转变了想法,为什么不换一种方法帮助孩子真正认识自己的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并在以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同样的行为呢?于是,我装做不知道刚才发生的事情,并问他们:“怎么了?” 傅雷鸣边哭边说:“张儒屹刚才把车开得很快,把我撞倒了。”“什么,是出车祸了呀!那可不得了,你一定受伤了,很痛吧?万一有什么问题可不是闹着玩的。快,快让我送你到医院里去检查一下。张儒屹还不快来帮忙呀。”我表现出了一副非常紧张的样子。说完,要求张儒屹和我一起扶着傅雷鸣慢慢地来到了“娃娃医院”,“医生,快给他检查一下,他刚才出车祸了,张儒屹把车开得太快把傅雷鸣撞倒了。”于是,王一帆医生就让傅雷鸣躺在床上给他象模象样地检查了起来,并不停地责怪张儒屹:“你呀,一点也不懂事,为什么把车开得那么快?傅雷鸣的腿都断了,”说着用手抬了抬腿,“不行,要住院开刀。以后你开车可要慢一点,记住了吗?” 张儒屹在旁边不住地点头,说:“我下次一定注意,慢一点开。” 案例分析:
在平时的自由活动和游戏中,经常会出现以上这样的事情。孩子们喜欢在教室里你追我赶、打闹嬉戏,一不小心就会摔倒,甚至发生撞伤的流血事件,非常危险。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老师们常常采用的方法往往就是千篇一律的说教,不停地教育孩子们在活动室不要奔跑,要注意安全。可是,老师们苦口婆心说教的结果是老师说得口干舌燥,而“肇事者”当时显得诚惶诚恐乖乖认错,在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效果不明显。而这一次我尝试以游戏的形式来处理,使孩子们始终处于游戏的情节中,并在游戏中借王一帆“医生”的口“教育”了张儒屹。如此,不仅避免了张儒屹由于撞倒人而必须挨的批评,造成心情不愉快,不情愿地接受说教,反而使张儒屹真正地意识到由于自己的鲁莽行为给同伴带来了痛苦,而且也使傅雷鸣忘记了刚才发生的不愉快。同时,也丰富了游戏情节。反思: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的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二、小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规则意识不是很强,经常会出现忽视规则的行为。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说教,效果恐怕是小之甚微的。这次将孩子经常出现的问题融入到角色游戏活动中进行教育,使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加强自我约束控制力。其效果强于以前多次的说教。
三、教师要尝试用新颖、独特的教育方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幼儿园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的综合能力,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途径来教育引导孩子。
【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推荐阅读:
小班亲子游戏-幼儿园小班亲子游戏教案09-23
小班幼儿游戏方案07-04
小班角色游戏方案09-01
小班角色游戏商店09-19
浅谈幼儿园音乐游戏的组织10-22
小班幼儿课堂游戏教案08-10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07-22
幼儿园小班体育游戏的教案:过水塘06-30
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指导策略07-21
幼儿园小班户外游戏活动教案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