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生态课堂中怎样创设情境教学

2024-08-15

语文生态课堂中怎样创设情境教学(精选14篇)

1.语文生态课堂中怎样创设情境教学 篇一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设情境”

在小说教学中,创设情境对于理解课文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小说有特定的背景,不结合背景,理解就有偏差,但特殊的时代背景对于生活在当代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必须创设情境。

以范进中举为例,虽然在讲课前已经让学生了解了古代的科举制度,了解了《儒林外史》,了解了吴敬梓,但对于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举动还是很不理解,特别是第五段,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之后昏厥、疯跑、疯跑到集上。对于这个情节我采取的策略是;大家看过赵本山高秀敏范伟演的小品《心病》,因为中彩票三千而得病,现在又中了三百万怕没命,所以来看心理医生。赵大宝治好了他的病,作为感谢要把其中的一百万给赵大宝,范伟病好了,赵大宝听到给自己一百万却抽了。可见对于这种巨大的惊喜放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发疯得病。这样就能理解范进的心理,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可见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都在追求功名利禄,一旦梦想成真,就喜极发疯了。对于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同样也可以用中奖前后的变化来反映。

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主题、背景,可以选择不同的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化抽象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通过类似的情境理解不同时代的作品。联系生活获取情境是最好的方法。

但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是类似的情境体验,可以是类似的故事情境,也可以是古诗词、歌曲、情境剧。特别是在讲《羚羊木雕》和《皇帝的新装》时,采取表演课本剧的方法最好了,分角色表演,让课文情境再现,让学生自己作为其中的人物去表演,亲身感受一下文中人物的心理,思想认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对分析人物和思想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正处于活泼、阳光的时候,表现欲很强,激情四射,对于课本剧表演充满了兴趣,很投入进行表演,这要比让学生读两遍书的效果好很多,在表演前学生不自觉的就把课文反复看了很多遍,对于文章内容已经烂熟于心。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语文生态课堂中怎样创设情境教学 篇二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应蕴含一定的数学思想, 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育特点和认知规律, 因此, 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注重数学知识的连续性, 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循序渐进的发展。

2.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

3.有利于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和美好情感的形成。

4.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5.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民主、平等学习关系的形成。

在这些原则思想指导下, 依据新的课程理念, 联系教学实际, 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一、引发认知冲突, 打破心理平衡,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 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问题情境:

如图 (1) 所示, 三条路围成一个三角地带, 要在它的中间建一个蔬菜市场P, 并使市场P到三个交叉路口A、B、C的距离相等, 那么, 这个市场P应建在哪里呢?然后教师用三根橡皮绳一端系在一起作为P点, 另一端分别固定在A、B、C三点。教师一边牵动P点一边问:“PA、PB、PC的长度相等吗?”通过几次实验, 要使学生体会到单靠观察是不准确的, 用测量的办法也是不可取的。最后教师指出:“只要我们掌握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这个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时, 学生就会带着到底怎样确定市场P的位置的问题, 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创设师生民主、平等、愉悦的合作学习氛围

在这个气氛中, 教师能当好“导演”, 学生能当好“主角”。只有这样, 问题情境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教学的作用, 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 在活动中启智, 在活动中反思, 以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 学习“平方差公式”时, 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情境:教师首先布置如下计算题: (1) (1+2a) (1-2a) ; (2) (2x+5) (2x-5) ; (3) (100+1) (100-1) ; (4) (y-7) (y+5) , 然后教师说:“我和大家都做一做, 咱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对。”接下来, 教师在讲台上做题, 学生们独立做题。约1分钟时间, 教师告诉大家, 他已经做完了, 学生们发出惊叹声。紧接着, 教师提问几个学生, 他们是怎样做的, 学生回答: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之后, 教师说:“老师不是直接去用一个多项式乘以另一个多项式, 而是用平方差公式做的。那么, 什么是平方差公式呢?大家从这4个题目中自己去找一找, 看看存在什么规律。”

三、使问题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熟悉的事物

因为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 是对生活的抽象和概括, 学生应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感受知识, 学习知识, 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 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这样, 才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对数学问题十分关注。

例如, 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推论的应用”时, 我们可以这样设置问题情境。

首先, 教师发问:同学们知不知道“破镜重圆”这个成语?学生回答:知道。于是, 教师说:“那好, 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 如图 (2) 所示, 老奶奶不慎把一个圆形玻璃镜子掉在地上, 打成几块碎片, 老奶奶很着急, 你能想办法帮助她, 把碎片重新拼成圆形的镜子吗?”破镜重圆是人人熟知的, 教师由此引发学生使用圆周角定理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们十分关注这个数学问题, 因而能对学到的数学知识记忆犹新, 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难度要适中, 提问方式要适当

提出问题的方式,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求知的心理活动。问题太难, 学生无法入手;问题太容易, 学生索然无味, 不感兴趣。

五、创设问题情境应贴近数学教学的实际

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水平, 设置与之相适应的问题情境, 以期圆满完成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

常言说: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也是这样, 它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方法。笔者认为, 只有刻苦钻研新课程的精髓, 严格遵循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才能创设出一个个优秀的问题情境, 从而实现课堂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3.语文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 篇三

关键词:适用性;实用性;启发性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创设情境教学来体现教育改革的意义。多年的实践表明,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多采用灌输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也不能主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重,师生之间或是学生之间互动的频率十分低,这样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在学校语文教学中应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后,教师就不再对学生灌输语文基本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能力以及学习的热情。创设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十分具有互动性、启发性、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在学校课堂中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对语文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和理解,对语文知识也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学校语文教育者应当不断地对创设情境教学法加以应用,不断探究学习,以便更好地发挥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也有助于素质教育在学校语文教学中的进一步落实。

一、创设情境教学法应该符合的原则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吸收。而教师在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时应当注意知识不仅在学校适用,更应该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适用。这就要符合适用性原则。

学校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更加理解生活中的人和事,目的就是在生活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并逐渐熟练地应用语言,进而开展相应的语言实践。而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所以,创设情境教学法应当与生活密切联系,遵循实用性的原则。

学校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启发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而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就是帮助教师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遵循启发性原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提升课堂的启发性、趣味性和发散性。

二、创设情境教学的策略方法

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质量。

但是,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如果不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及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课堂质量就会低下。所以,本文通过一些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具体的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的策略,供广大语文教师参考。

1.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应用需要将语文课堂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在语文课堂中将生活中的人和事及一些生活场景呈现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而且能够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法:(1)借助图像创设情境。百闻不如一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体会和感受到一些情境,可用图像将语言不能够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2)运用实际物体创设情境。这种方法在其他教学活动中也常常被使用。通过展示实际物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还可以通过实际物体增加课堂的趣味,更有利于启发学生。(3)凭借综合实践活动平台创设教学情境。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现行语文课本都设计了一定数量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特色活动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生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来源,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阅历不仅是写作素材,也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学生不可能具备太多的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增强情境体验来提升语言素养。

3.角色扮演是比图片实物更为深入的一种创设情境教学法,语言的描述、图片的展示、实际物体的展示都较为简单,而角色扮演,比如表演课本剧,却能够引入更为丰富的情境。角色扮演的手段包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直接角色扮演、课本剧表演等方式。例如教学《将相和》这篇文章时,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以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分角色解讀文本,创设教学情境,感受主人公廉颇和蔺相如的伟大人格,这样解读文本学生会更愿意学习,

更乐意学习,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会很好把握,学生在无意识中会内化文本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总而言之,创设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十分具有互动性、启发性、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对语文知识有进一步理解。创设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丰富课堂信息,从

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教师的要求十分严格。在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的时候,教师要做学生真正的朋友,走到学生身边,了解他们的内心和想法、学习特点和学习的兴趣爱好。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进行创设情境教学时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创设情境教学法的优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娟.浅谈学校语文情境式教学[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2(7).

[2]杨秀才.学校语文情境化教学浅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3).

4.语文生态课堂中怎样创设情境教学 篇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掌握适当的时机,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充分感受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聪明才智得到发挥,潜力得到开发,素质得到提高,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怎样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呢?

一、创设的情境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就要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单一的针对一些枯燥的计算进行讲解,不会引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兴趣乃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中,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小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快乐的数学学习中。

二、创设的情境要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比如在进行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物分发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去分发,并在分发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询问,这样在分发的物品不断减少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减法运算,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连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同时又让学生比较出5-1与5-1-1这样两个算式的区别,使学生明确了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还可以把它运用于生活。

三、创设的情境要有开放性、探索性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要充分利用多媒体

小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在巩固环节思想最易溜号,只有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多媒体技术为实现练习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方便。在内容上可以设计具有情景的趣味题,练习形式可以创设游戏性、娱乐性较强的数学游艺宫、脑筋转转弯、数学擂台赛、数学灯谜会、幸运大抽奖、看谁中大奖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寓学于乐,从而由“被动型”学习转为“主动型”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的容量大大增加。而且还可以建立题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题目进行练习,实施因材施教,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时、适量、适当的训练,实现“尖子生”吃得?,“中下生”吃得了,达到减负增效的作用。

5.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五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形象为载体展现到小读者面前,教师运用情境教学,即运用色彩鲜明的图画,形式多样的表演的直观手段与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相结合等多种途径,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儿童感知教材,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情境;创设

情境教学成为丰富儿童语汇、发展儿童语言的极好途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形象为载体展现到小读者面前,教师运用情境教学,即运用色彩鲜明的图画,形式多样的表演的直观手段与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相结合等多种途径,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儿童感知教材,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是交流交际的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和服务于生活的。例如《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为了让学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想象他为了找纺织娘遇到的困难以及是怎么克服的?我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捉过虫子吗?怎么捉?遇到困难了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正是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所写的事件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时教师进行引导点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老师提出的问题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文本相沟通,易于学生更全面的理解文本内容。

二、调动积极性的游戏情境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例如教学《狼和小羊》,在巩固阶段,由一名同学扮演狼,一名同学扮演小羊,凭借对课文语言的记忆,进行对话。为了增强表演效果,设置了狼和小羊的头饰,为了表现狼蛮横无理,便叫了一位强壮男同学,一位瘦小的女同学扮演小羊。两个角色如同真的一样……吸引了全班学生,他们的动作、神情便根据自已对故事的理解而表现的。这种表演是在熟读课文之后,进行巩固性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学生特别兴奋,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看到,且富有戏剧情味,学生情绪热烈,印象深刻是必然的结果。

三、以实物演示情境

学生对一般知识性的课文中介绍的物体是非常陌生的。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并熟悉某一事物,可选取实物让学生观察,那以实物来演示情境,来让学生去感知事物。笔者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特意在教室的生物角内饲养小蝌蚪,让学生每天观察并作记录。这样学生就能知道青蛙与蟾蜍的异同点,并能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以模拟的实物创设一个具有探究性,又可操作的情境。不仅突破了课文难点,而且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儿童探究的精神。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四、创设想象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当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情感上的共鸣,由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民俗,我紧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段来理解景色的奇丽,然后,我设计情境: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后、想后请他们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德国风光。通过这些情境引导,学生个个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德国风光。如在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一首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以及诗人与主人的深厚友谊,教师让学生去大胆想象诗人与朋友“把酒话桑麻”时的情景。他们除了“话桑麻”,还说了些什么?诗人为什么还要“还来就菊花”?学生思考后,有的说:“诗人还与主人说起了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有的说:“诗人与主人谈起了往事”;还有的说:“诗人不请自来赏菊,说明他爱菊花,同时也说明他以前也许与主人一起饮过菊花酒”等。

五、创设开放式情境

开放式情境是指突破教材、教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的情境。

6.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六

韦红

情境教学法是在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出现的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拓展教学思路,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一、借助多媒体画面再现文本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借助多媒体的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多媒体的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多媒体的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多媒体的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再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配上有感情的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二、创设富有生活化的情境,借助已有经验挖掘和利用文本

语文文本中有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再从课外再回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教学《胡同文化》时,以课文《胡同文化》为媒介,我大量查找了其中与民居、建筑方面有关的图片影像资料,对民居文化及其意义内涵作了介绍,以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研究的欲望,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城市所拥有的悠久历史文化,从了解本地文化的角度入手,安排了以“某某文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利用限有手段,实地调查搜集材料,从而展开研究。学生兴致勃勃地选择自己研究的问题,如有研究“桂林米粉文化”的,有研究“桂林民居文化”的,还有研究“桂林古镇文化”的……从自己身边真实可感的事件中去把握汪曾祺老先生所说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领会。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内容,为学生们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形成动机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问题情境教学是能够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激励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问题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创设表演情境,挖掘潜力,培养能力

有的时候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我在讲授《雷雨》一课时,就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以表演话剧的方式再现课文内容,大大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也深刻了许多,从而调节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进入了情境的角色中去。

五、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情境,渲染气氛,陶冶情感

赞可夫曾经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的确,作为充满爱心的教师,充满激情的教师,我们在教学里应该传递出一股极大的感染力,为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似的情感,让他们始终感到兴趣浓厚、兴高采烈。我曾听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的一节示范课《将进酒》,从程翔老师的课上,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朗读,那是真情与文字碰撞所迸发出来的火花。随着他的朗读,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唐朝,回到了那个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时刻。课上学生自始自终被一种激情所围绕,沉浸在这昂扬的情境中。

例如,教学《沁园春长沙》应指导通过学生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朗读,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园,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感受“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逢勃气象,领略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迈气概。古代诗词更应采用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朗吟诵中入情入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在朗读中享受美的熏陶,形成语感,培养想象力。黑格尔说:“想象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自觉进入情境。学生的情绪发展到高潮,情感也得到了美的熏陶与升华,思想素养也就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适当的创设情景的途径。

7.语文生态课堂中怎样创设情境教学 篇七

一、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 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 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 创设问题情境, 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 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才能达到目的。在设置问题情境时, 应考虑内容、方式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索和探究, 解决问题或得出正确结论, 从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来说, 心求通而未得的问题类似“跳一跳才摘到的果实”, 最有价值。因此, 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 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问题探究情境

在创设问题探究情境时,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使学生对教师的发问乐于思考, 并能够各抒己见, 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知识的习得, 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改变过去的单度向交往方式为多向度交往方式, 师生关系更加亲密, 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三、通过学生生活体验创设情境

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 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 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 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 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比如, 在教《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 教师充满感情地和同学们讨论交流以下这个问题:请大家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各抒己梦。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这样的设疑导入, 既创设了问题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利用学生的典型错误创设情境

在学生的作业、试卷和课堂回答、讨论中, 经常有一些错误的观点, 以这些观点创设问题情境, 具有针对性强、易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的作用。问题情境创设后提出问题, 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点评等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问题, 其教学效果较好。有时为了教学需要, 甚至教师故意设计一些错误观点, 供大家评述。在这个不断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通过课外资源创设情境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 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观念的更新使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探究环节中适当地导入与课文相关的素材性课外资源, 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启发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等, 使课文内容向现实社会延伸, 赋予课文内容更强烈的现实意义。如在教授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 向学生提供以下两则材料:美国学者采访过许多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 三分之一的人都表示“我想把这一切都忘掉”;巴金虽然多次建议建造“文革”博物馆, 但是他也多次表示不愿意回忆“文革”经历。正是对于这些人的回忆和人类对于牺牲者长期所怀的负罪感, 使一种无压抑的文明的前景暗淡下来了。然而鲁迅为什么要忍受两次悲愤, 经受了一次又再来一次?学生通过对这两则与课文相类似的学习材料的解读, 获得关于制造屠杀者的残忍与承受迫害者的悲惨等多重情感体验, 实现了课文内容的创造性构建。诸如“回忆是为了忘掉痛苦, 燃起生的希望”, “重述一次是为了记住历史, 引以为戒, 防止历史的重演”, “以文章自责, 解剖自己, 让自己轻松一下”等。

六、于无疑处创设情境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 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每一个人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 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 对人物的评价上, 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所以教师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 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 于无疑处生疑, 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 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例如, 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 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柳谐音是“留”, 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 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接下来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 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 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 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 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 不只是一种心绪, 还是一串故事。

七、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问创设情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提出疑问时, 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创设问题情境。这样, 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 使课堂探究气氛浓厚;又让学生学到了教师尊重知识、严谨治学的态度。

8.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篇八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基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语文课堂该是怎样的课堂?我想每一个人的回答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情感的生活课堂。小学生是怎样的学习群体?我想每一个人的回答还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小学生是情感饱满,充满热情的受教育者群体。那么基于这样的学科特点,基于这样的学生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又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呢?在笔者看来,最适当的教学方法就是情境教学法。下面就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笔者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活动容易受到情感的影响。教师采用情景教学模式更能够培养学生从小的情感倾向,对于学习的热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小学教师应创设更多的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不断的体验学习上的成功,同时要将他们学习中的优异成绩进行表扬和激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中的每篇文章都能够在学生的心灵上打开一个不同的世界,很多情景都蕴含着不同的感情色彩,例如很多课文中都包含“鸟语花香”,“流光溢彩”,还有“波浪滔天”,还有的文章中有很多感人肺腑词句,还有名人名言,具有哲理的词句等。这让每一个作者都在生活经历和灵感中进行创作,同时也关乎着作者的世界、情感、心灵、生命等。如果教师在这些文章中渲染一定的情景,将字里行间的情感都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课文内容的情景就会接近还原,其中的较色让学生扮演和接入,进行课堂实景表演,那么就会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记忆深刻。在自然界中的很多诗意和没敢都会感受出来,同时也能够让生命报以最深情的感动。而在教学课堂中,学生感受不到花草的芬芳,也不能感受到莺歌燕舞的喜悦。只有设身处地在大自然中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生物的菱形,因此,在激活学生情感细胞过程中可以将潜在的知觉放在自然中,在进行语文课文学习中进行适当的渗透,让学生将现实生活与自然情景相结合。例如,可以再课时设计中组织学生到田间欣赏自然景观,听听青蛙的叫声和稻子的方向,学会什么事希望和丰收,同时,还可以带学生去工厂和农村看看,让学生体验什么叫劳动最光荣。

二、创设情境,步入生活

小学生抽象能力差,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多来源于直观,语文知识的魅力就在于可以化他人情感变自身情感,化抽象为直观,而实现这样的转化就需要创设源自学生生活的情境。知识来源于生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语文课程学习与生活上的联系,通过语文课程的表述来让学生体验生活,要让学生知道语文课程内容和知识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紧密将生活中的场景进行连接,增强学生的体验性,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通过理解过程中艺术表现和设计的结合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情趣,这也能够有效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学习的场所,还是学生进行生活体验的乐园,只有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够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能对语文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在开展情景教学中,可以将很多小的物品在课堂中加以利用,让其成为课堂数学的有用道具,引导学生细心地对观察周边的事物,认真地体验现实生活,并运用语文知识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解释及描述,提高其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加强其自主学习,不断培养其学习语文的乐趣。例如:在进行《珍珠鸟》这一课文的讲授时,着重对珍珠鸟的有关描写细节进行讲解,激起学生们对现实中鸟的特征、动作、呜叫的联想,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到课本中描写的技法及各种词语的妙处,让学生更加注重对生活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

三、创设情境,联系学生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所以在创设情境时也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从学生密切关联的生活中去创造适宜学生认知的立体课程,即情境课程,科学合理地将学生引入到所创设的情境当中来,尽可能多地让他们的兴趣、情感即各种感官融入到所规定的立体体验情境中,使学生主体得到亲身实际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学生就能获得丰富的知识体验及感性認识,从而多方位、多角度感受、领悟将要获知的知识信息,唤醒学生的自觉需要,让学生在各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中通过想象来体察形象的思想感情,得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及感受。将课本平面信息转化为立体情境,将教材中的平面知识点和脑海中已有的表象和各种相关的感受紧密联系起来,设身处地将自己没想成为体验的对象,激活大脑的积极思考和丰富联想,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再到感性的反应、理性的运用,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可体验的情境教学活动,如:角色游戏、现场观摩等,在特定的教学气氛中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学习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的多维发展。

9.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九

白艳红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是课前精心设计的,也可以是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随机设计的。巧妙设计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想合作,要合作。

运用文本,创设活动情境,体味人物的形象美。《木兰诗》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北方乐府民歌。学生对内容大都比较熟悉,且大多数看过由此改编过来的一些影视作品。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它改编成课本。让学生与木兰跨越时空,展开心灵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再以“木兰美在哪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探讨,受到人格的熏陶。

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现代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自然是水到渠成。《安塞腰鼓》是一篇颂扬生命力的美文。在学生阅读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陕北生活环境民风民俗以及腰鼓文化的资料,课堂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为学生展现陕北腰鼓舞动的雄壮场面:空旷的黄色的背景,雄健的后生,激

越的鼓声。引导学生由视觉到听觉,由鼓到人再到生命,产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课文,感悟生命。

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地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节下来跟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境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真实而

10.语文生态课堂中怎样创设情境教学 篇十

一、情境故事化,激发兴趣。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北师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二、情境活动化,创设开放性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三、情境生活化,让数学与生活结合,在真实的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四、情境问题化,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11.语文生态课堂中怎样创设情境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从生活化到数学化;体现“数学味”;不拘泥于教材;创设探究情景;创设应用情境;培养创造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个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情境创设有着它巨大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将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精心创设数学情境非常重要。

一、从生活化到数学化、体现“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们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不拘泥于教材,创设探究情景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射出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们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

三、创设应用情境,培养创造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多年来,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长期这样的训练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知识,教师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在学了简单乘法后,以家里的母鸡生蛋为题,提问:“小明家里共喂养了6只母鸡,一只母鸡一天生一个蛋,那么这6只母鸡一天能生多少蛋呢?”一个同学就写起来:1+1+1+1+1+1=6。另一个同学就说:“老师,这个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6×1=6。”笔者对他们进行了表扬。又如学完了“比和比例”后,让学生算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学完“长方形”后,让学生算出家里彩电屏幕的周长。

四、创设竞争情景

小学生的好胜心强,教师可将竞争意识引入课堂,精心创设竞争式教学情境。我们经常在数学课堂上创设这样的竞争情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学习效果也很好。具体是这样操作的:把全班学生每6人为一个小组,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上课守纪律、会听讲、会提问、会思考、会合作、会交流,就奖励他们,每人次100分。如果小组每个成员都表现很好的话,就给他们组奖励600分。课尾,评出优胜小组,分别为:冠军组、亚军组和季军组。老师和全班同学向获得冠、亚、季军的小组鼓掌表示祝贺,获奖小组成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快乐和喜悦的心情。教师对表现不够好的小组进行鼓励,并提出希望和要求。把竞争机会引入课堂,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比哪个小组会听课,哪个小组会合作,哪个小组学得好。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种形式,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学习效果也很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空间,教学时“活”用教材,用“活”的例题,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情境,在情境中教会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有丰富的内涵,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需要数学,数学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时没了障碍,学得轻松。

12.如何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篇十二

一巧创情境于导语中

一堂课要有精彩的开头, 如同一出戏要演好序幕, 一部好的交响乐要走好摄人心魄的序曲一样重要。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 会如春风化雨般激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 让其进入美妙的情境之中。一句精辟独到的导语, 蕴含丰富深刻的哲理, 一定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 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启迪、教育作用。因此, 导语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导课”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如果创设情境法运用恰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 要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去思考, 就有必要在导课上做一些精心的设计。搞好这个环节, 有助于学生提高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短短的一节课, 能否抓住开头有限的时间, 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为课堂创造出生动活泼的良好氛围, 直接决定着这堂课的成败。因此, 紧扣课文的内容, 精心独到地设计好导语, 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必须通过巧妙的艺术疏导, 让心情激荡的学生平静下来, 尽快地把他们的思绪引入到课堂上来。

二感受情境于朗读中

“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语言的形象色彩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表达出来。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 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 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 即他自己有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往往忽视用“情”去朗读。朗读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转换成声音, 照本宣科, 而是要用感情去读, 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 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 让他们有所体验, 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 才能有良好的语感。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设置环境, 就像舞台需要灯光与布景一样。创造气氛, 让学生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三创造情境于提问中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好奇心特别大, 如果能在课堂上故意激发疑问, 挑起矛盾, 恰恰可以点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火花, 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对有关内容的思索, 形成浓烈的教学气氛。提问是一门艺术, 把握提问时机, 精心设疑。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 创设问题情境是语文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条件。巧妙的提问须在创设情境上下功夫, 因此,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提供诱因, 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在实际教学中, 如果提问不科学, 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 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 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 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 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四板书设计再绘情境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渗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是课堂中学生有注意的一个焦点。针对教材而言, 板书是文章精华的浓缩、文章的血肉。板书设计得好、运用得好, 能化复杂为简单, 化紊乱为条理, 化抽象为直观;从美学角度看, 它是课堂教学的精品展示, 给学生的视觉效果是严谨、科学、简洁的结构美。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 侧重于形象思维, 为此, 在教学中要能针对其认识特点“对症下药”。遵循板书的科学性及充分发挥板书的艺术性而精心设计板书, 再绘情境, 能使学生学起来省时、省力、省事, 提高学习效率, 优化课堂结构。

五艺术作结品味情境

课堂教学的导语重要, 而课堂教学的结语也尤为关键, 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设计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使学生感到“言犹尽, 意未了”, 一直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终了时, 教师要用准确精练的语言, 抓住教学重点和主要特点, 进行高度概括, 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起到强化和深化主题的作用;或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 使之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但是必须遵循两个方面:一是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总结规律, 使学生对全课程的内容和知识点明确、清晰;二是开拓学生视野, 激发思维, 引起联想和思考, 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常用的方法包括:

1.拓展总结式

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 教师除应对课堂上所学内容做出概括总结外, 还要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或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这种方法能引起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浓厚兴趣, 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能力。如《皇帝的新装》结课时, 可问:游行结束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小橘灯》结课时可问:后来小姑娘的爸爸回家了吗?她妈妈的病治好了吗?

2.概括总结式

苏联教育家叶尼洛夫·叶希波说过:“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好处的。”授完一篇课文, 教师做一次简要总结, 使学生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总结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入手, 绝不是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 而要变化角度, 增加深度。

3.朗读再现式

进入结课阶段, 教师可设计一段朗读。朗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 也可以是课外精选的, 还可以是教师自编等多方面的内容, 但要以课文内容为主。这样才能体现出大纲、课文精神。朗读的方式可以是一个人的朗读, 也可以是一个人的领读, 还可以是分角色的朗读。结课的朗读旨在加深对课文的感受, 这对强化整体认知、培养语感能力、陶冶美好情操等都有重要意义。

13.语文生态课堂中怎样创设情境教学 篇十三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儿童的数学是现实数学,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这是儿童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完全相同之处,这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亲身经历出发,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应用的原因.一、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天地就多么广阔.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如教学《观察物体》时:谈话:同学们喜欢拍照片吗?(学生回答)好的,我们就来玩一个拍照片的游戏吧!(教师示范: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架起一架“照相机”).仔细观察,你拍的照片里有些什么?(边说边做些整理仪表的动作,并摆好姿势)

谈话:还想拍吗?好的,请同学们转过脸去,再拍一张教室后面的照片.谈话:刚才每名同学都拍了两张照片,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拍的两张照片都有什么吗?提问:同样都是在教室里拍的照片,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二、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心理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意志磨练、个性心理形成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强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如教学《认识人民币》可让学生玩超市购物游戏,扮演顾客和售货员.再如:什么叫“一元超市”?学生平时都见过这样的超市,知道里面的东西全都是一元的超市叫“一元超市”.活动中让学生一起来看看小羊们都买了什么?喜洋洋要买一元的皮球.它的钱能买到一元的皮球吗?学生回答:能.因为他们知道喜洋洋他准备的正好是一元.再问:美羊羊准备的都是一角的纸币,现在她可着急了,他的钱能买到一元的娃娃吗?学生都回答“能”.教师问;怎么想的?让学生一起帮美羊羊数出10张一角.这些情境创设,让数学知识恰到好处地显现出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三、创设有诱惑力的悬念情境

悬念设置于课的开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的结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

(这时,教师呈现一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

生1:我猜是锐角三角形

生2:我猜是钝角三角形

„„

学生争执不休

这样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从而掌握知识.四、创设有空间的想象情境

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如教学《观察物体》时:

谈话:同学们还想拍照吗?我们再来为小猴拍照片好吗?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课前老师让你们保管的玩具猴,让它面朝着黑板坐好.谈话:再请每名同学从信封里拿出四张小猴的照片,我们来为小猴“拍照片”.来,拿起你的“照相机”,开始―拍!

反馈:你是在小猴的哪一面为小猴“拍照”的?你拍到的“照片”是哪一张?

提问:同一个小组的同学,为同一只小猴拍照片,为什么拍到的四张照片都是不一样的呢?先在小组内说一说.谈话:同学们想换个位置为小猴拍照片吗?(学生回答)在每次换位置后,要先想一想,在你的位置上为小猴拍的“照片”应该是哪一张?拍完了在小组内说一说.五、创设有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话很富有哲理.如《认数》中:谈话:看到小朋友数小棒数得又对又快,(出示2捆铅笔)小朋友你们猜一猜,老师带来了多少支铅笔?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小番茄也带来了许多铅笔,(出示3捆铅笔)你知道这是多少支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辣椒也带来了几捆铅笔,(出示6捆铅笔)你知道是多少支吗?蘑菇宝宝带来的铅笔更多,(出示10捆铅笔)请同学们十支十枝地数,看看一共有多少支?

请小朋友围成小小组,先在小组里数一数.数完后,提问:蘑菇宝宝有几个十支铅笔?10个十支是多少呢?

组织学生交流:那么10个十是多少呢?(贴出: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几个十呢?

14.语文生态课堂中怎样创设情境教学 篇十四

[论文关键词] 英语教学 创设情境 培养能力

[论文摘要]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的过程已由教师单独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转变。创设情境的教学就是这一转变的产物,有效而恰如其分地设计情境是每位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咽下,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一、创设情境教学的基本含义

所谓的创设情境教学就是指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以形象性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景。例如:通过实物、身体语言、多媒体、等形式对新材料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把教学带到特定的课堂艺术境界中,以引起相同的情感体验,活化所教语言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真实的语言。是Learn English而不是Learn about English。

二、英语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意义

语言交际离不开情境,当英语脱离了一定的情景,这种语言就难以恰当地表述。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就是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最终达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英语教学情境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或艺术上的情境,而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的教学情境。如果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的话,教学情境包括学科的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这多种因素的巧妙结合,才能成为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入境而感受美,充分做到形真、情深、意远。

三、创造情境教学基本方法

1、利用教材内容,用优美感人的语言激活情境

语言是创设课堂情境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语言。幽默、清晰、精确的语言可以提高感知效应,促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而教材的本身又蕴含着丰富的情境内容。例如彩色图画、情境会话、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故事、哲理文章等等。所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带着情感色彩的声调激起学生的情绪、感情及想象,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

2、通过设疑创设情境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及时反馈信息的重要环节。提出问题,设置情境,首先体现在导入新课上。

例:新视野英语教程Unit Three Section A wealth , success or love?

我是这样设问的:Reading stories is a fun way of learning . Do you like interesting stories ? What kinds of stories do you like most ? Fairy tales ,fables , or detective stories .

一个好的问题,就如投在学生脑海中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会随着老师的疑问不断思索下去。

3、创设对话表演情境

扮演角色体验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本中的角色。例:新视野英语教程Unit Three SectionB Silly Mr.Smith 。Smith经常犯社交错误。有一次在参加国际部部长举办的“party”时,他恰巧坐在部长夫人旁边,他不顾社交礼仪说尽了部长的坏话,最后部长夫人忍无可忍问道:“Sir,Do you know who I am ?”“No”replied Smith.“I am the secretary’s wife.”she said coldly.Mr.Smith was greatly surprised.“My dearlady,do you know who I am ?”“No,I don’t.”the woman replied.“Thank God!”Mr.Smith cried out and quickly left the table.

由于本课绝大部分是对话形式,所以,我让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扮演Smith和Secretary’s wife的角色。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心理位置,这样,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巩固了所学知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运用多媒体手段拓展情境

优化教学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组织教学重要的一环。随着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直观性教学成为可能。多媒体教学借助其图文、声情并茂的情景,直观地展示某些教材中的难点内容,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语境。使之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多渠道获得信息,从而加大了课堂的教学密度。利用CAI来观看英文电影,把视、听、说、融为一体。教学直观明了,学生也感兴趣。既扩大了语言教学的外部环境,又直观地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5、灵活处理课堂意外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中出现意外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这些以外的机会也是稍纵即逝。我们能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这些意外,创设情境,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新视野英语教程中Unit Two.Section A If You Don’t Make Mistakes,You Won’t Learn!

文中叙述了金素静学习英语的经历及所遇到的“terrible”situations―

When she heard a girl say “Do you mind if I sit with you?”She answered“Yes”loudly.这时我走到一个男同学面前问“Do you mind if I sit with you?”让他给出正确回答,他说“No,not at all.”我刚要离开,没想到他又接着大声说:“Because you are so beautiful.”同时,挪动身子给我让出一个座位。我先是一愣,但很快我说:“I think you are a clever boy ,you speak good English.I’m pleasant to sit here.”同时坐在了他让出的座位,同学报以掌声和笑声。

教学中有时总会碰到一些意外。如何巧妙地处理直接关系到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和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只要我们留心各个教学环节,及时创设情境以保护学生上课时愉悦的心情,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四、创设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无的.不放矢,情境教学应目的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心,是教学出发点与归宿,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学情境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是情境创设首要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语言知识点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和谐统一。

2、注重情境创设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要创设一种愉快、逼真、和谐、富于启迪学生认知,让学生身心完全投入到人文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多思勤问、积极参与、主动动脑、愿意开口。

3、把握情景创设的真实性,要有时代感

情境真实性是指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情境教学而人为编造的。与生活实际不符的虚假情境,不但起不到情境本身作用,反而给学生造成负面效果。同时情境也应具有时代感。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可以考虑当前的热点新闻,或挑选学生喜爱的流行话题。这样,原本单调的教学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情境创设要有问题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前提,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必须有一个或几个好的问题。要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形成悬念,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学生只有面临问题情境才会有思维,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产生知识冲突,增强学生的探索欲。好的教学应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思考出校门。

5、要符合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

情境创设要考虑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否则,一个再完美、有趣的情境,如果学生不能充分表达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使情境教学形同虚设,而恰到好处的创设,不但能将学生原有的同英语知识激活,还能使新的知识内化到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

总之不同的教学风格等待老师们去创造,去共同编织英语教学丰富多彩的图景,展示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同时在运用情境教学时,还必须合理吸收其他教学方法,使情境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Krashen,SqPrinciples and B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guisitions, Oxford: Pergramon Press.

[2].姜大源.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5).

[3].恰瑞洛特..情境中的课程,课程与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张爱辉,王淑萍,刘换朝,2008.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J].教学与管理,(4).

上一篇:正规公司车辆租赁合同下一篇: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教育局公开招聘35名在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