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个案管理(精选6篇)
1.精神个案管理 篇一
《零售管理——个案分析》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主编是中山大学的吴佩勋副教授主编。吴佩勋,美国康乃尔大学营销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市场学系副主任,现任流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服务管理与零售管理,消费行为学与采购管理,营销渠道管理与流通管理等领域。
关于这本《零售管理——个案分析》其实是《零售管理》(但这本书我在图书馆没有找到)的配套案例集,包括好日子(2个)、达芙妮、丽婴房、可的便利店、OK便利店、环众物流等7个案例,内容覆盖当前国内零售服务业、零售企业管理、零售企业运营实践等,展示了中国零售服务行业最前线的企业实践,有关零售的热点问题贯穿其中。
按这本书前言,本书本来是用于高校商学院相关专业的普研以及MBA教学。同时,也能够帮助广大在零售服务行业进行相关经营决策的经理人和营销人员在案例企业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决策管理能力;对于那些对零售服务行业感兴趣,想了解这个行业的人,本书能帮助其在短时间内认识了解零售服务业。
在书的前言中有一句很有意义的话:聪明不是由别人告诉而得来的。这是美国学者格柯讲的。这本书遵循的就是这样一个原则来写的。首先,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7个案例,来帮助读者理解营销实践,尤其是零售行业中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然后,本书的案例都是来自当前中国零售行业中表现突出的企业。
所以,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一手资料,真实全面展现了企业经营过程;第二、凸显企业决策难题,展现零售服务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两难问题;具备充分数据帮助读者进行分析探讨。
这本书一共有7个案例,这次我着重在河北好日子集团。
本书的第一个案例——好日子集团,中国乡村现代连锁便利店跨地区经营的拓荒奇迹。
连锁的核心在于“锁”,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好日子才算是真正的连锁经 1
营,才能发挥连锁经营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只有从开始就大好了几次,好日子才能为接下来的快速复制、快速发展做好准备。所以,好日子做出了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和单店基于C/S结构的POS系统的决策,总部和门店每天都可以在下午进行实时链接,上传当日的销售数据。
按照一般的经验规律,通常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便利店才刚开始起步,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便利店才开始充分发展,而1998年好日子起家的河北沧州人均GDP才600美元。而且就整天商业气氛而言,沧州还是相对落后,普通消费者并不接受连锁便利店。但让好日子都想不到的是,在创业的短暂2个月之后,企业便扭亏为盈,开始有了利润收入。更值得为人思考的地方是好日子在两家门店之后便开始赢利了!
在好日子开始赢利之后,它开始了快速的发展时期,但在发展问题上,好日子面临着两个不同的意见:一是加快直营店的发展,二是有直营转变为加盟店。
后来,好日子决定发展特许加盟的道路。然而在特许加盟道路的历程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不顺。由于在开始甄选加盟主时好日子尚未开发出一套科学的筛选方法,这样使加盟主出现了不服从总部规定的情况。后来,在好日子意识到问题所在,在筛选加盟商方面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标准,将加盟主的人口统计特征,财务,管理,经营动力宜家人际影响力引进评判指标里,然后对加盟商制定最低销售标准,减少了加盟商加盟后因绩效未达标产生的不满感。店铺的设计的无偿支援,为加盟店提供开店筹备工作,还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加强加盟商之间的沟通。
此时,好日子从一开始就建设的物流配送中心和信息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强的的信息系统使得加盟店也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信息,而物流配送中心和信息体系的完善使得展店犹如复制一般,极大地减轻了总部培训加盟商的成本。最终,好日子在沧州拥有了600家店铺,其中加盟店约占550家,其良好的发展态势相对成熟的特许经营模式吸引了来自竞争对手的关注也吸引了来自其他区域零售商的合作邀请。
读到这里我在想,如果当时好日子选择的道路是发展直营店,那么今天的好日子将会是怎么样呢?如果接着当时的势头,好日子的资金成本压力将会变得非常高,也要承担所有的风险。在好日子选择特许加盟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它的运
营情况就已经非常良好。如果当初它坚持直营的路线,到现在好日子的基础应该会打得非常的结实,但按照它当时的现金状况,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肯定是发展不到今天的店铺熟。特许加盟和直营开店的店铺扩张速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联系一下其他的连锁便利店的发展路线,几乎都是走特许加盟的道路。或许,未来零售业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将会是一个大趋势,即便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也是如此。
但是,在好日子用了仅仅几年时间实现了从创业的艰难到现在基本确立了在沧州零售连锁业的一席之地。然而,好日子是否应该走出沧州,迈向其他区域发展呢?现在有好多来自唐山、邢台、石家庄等地区的当地零售上已经开始向好日子发出合作邀请。那好日子是否应该进入新的区域市场,还是应该停留在现有的沧州市场进行精耕细作,是应该先做大还是应该先做强呢。这个问题反映了目前中国企业的一个普遍的战略决策问题。在实际中有很多企业盲目做大,缺乏有效的企业管理,无法取得规模效应,最终倒闭;而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变化,激烈的竞争有促使企业不得不快速扩张,争取市场领先的地位。任何企业在发展的初期都无法逃避这个决策的问题。
读这些案例的时候,将自己代到企业管理者的位置上,融入案例所提供的情景中去,真实地感受、考虑企业发展的问题,会发现企业决策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包括市场分析,入市场潜力、竞争力分析,还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入可使用的资源、发展战略、发展瓶颈这些。用作者的话就是,在阅读案例的时候要注意从深层次进行信息的挖掘、重组,从中提取有用的资讯,并运用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常识推导,以及主动地从外界获取信息来进行自己的决策,切记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
2.精神个案管理 篇二
精神赡养指子女或其他被赡养人能够设身处地的关心和了解老年人的心理上或精神上的需求, 尽量给予慰藉和满足, 使老年人能够心情愉快, 心理处于最佳功能状态[1,2]。老年人赡养的三个重点分别为经济供养, 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 精神赡养也具有多层面的内涵[3,4], 包括:1.自尊, 是精神赡养最基本的要求。在家庭里, 老年人有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权利, 并得到家庭成员的尊重和认可。2.成就安心,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的普遍心理期待。子女的家庭幸福、事业成功都是对父母的极大心理安慰, 尽力满足父母的期待让他们安心, 是对父母高层次的精神赡养[5]。3.情感慰藉, 身体的衰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老年人对亲情关怀的需求比以往更强, 因此晚辈要经常主动与老年人进行情感交流。情感慰藉资源是其他资源难以替代的[6]。
二、研究方法
研究者采取就近原则, 选择在南昌市区大大小小的公园里和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和温圳镇的一些农村里随机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最后得到8例访谈对象的资料, 年龄在60以上, 所有参与者均满足以下两个标准:1.意识清楚, 有正常的思维判断能力, 具有理解及回答能力, 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2.了解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后, 自愿参加本研究。在进行访谈之前, 先跟老年人交流, 让受访老人了解这次访谈调查的目的, 告诉他们访谈内容会被录音, 并申明保密原则, 让他们了解研究者在论文中不会提及他们的真实姓名, 而是用编号代替, 在得到老年人的同意后进行调查。
三、研究结果
1.人格尊重方面
(1) “没有办法呀”。B和E对于成为空巢老人无奈的说没有办法, 言语中他们流露出愿意和子女一起生活的愿望, 空巢家庭的形成是非自愿的。B说:“本来和儿子一起生活, 媳妇花钱大手大脚的, 我们一起住就天天吵架, 矛盾好多, 没办法, 我还不如一个人。”E说:“她那个媳妇不好, 和我吵架, 气的我哦, 当时就叫她女婿来接我回家来了, 白给她带儿子了。” (2) “这样更自在”。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说到家里住的最自在, 表达出自己独居生活更自由, 他们的语气流露出来的也都是积极正面的情绪, 是发自内心的选择空巢家庭形式。H说“去儿子那里住是很舒服, 可你说我们俩大闲人, 被困在“笼子”里, 真是闲得心理难受, 还是家里好, 可以种种花、养养草什么的。”
2.成就安心方面
(1) “孩子争气, 我们就满足了”。C、H都觉得孩子很争气, 同时认为孩子争气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孝顺。C的三个孩子都读了研究生又留在城市上班, 对C来说孩子们在大城市里有了好的工作、又有自己的小家庭, 不用他们操心了。H觉得儿子女儿都很孝顺, 以前她生病的时候女儿天天照顾着, 儿子在城里, 小夫妻对父母也孝顺。 (2) “这么大了没点正形, 真是操不完的心”。A说“小儿子玩心太重, 一点不顾家, 现在离婚了, 老婆把女儿带走了, 房子也没了。不知道要为他操心到什么时候, 大媳妇就说我不在老二那里住, 我去那里住看到他就心烦呀。”
3.精神慰藉方面
(1) “不远, 没空顾我们老人家”。子女通常“十天半月都不来一次”让老人很伤心。F说“我有三个闺女, 没感觉出来哪个像贴心小棉袄。三个闺女都没嫁的很远, 一个在本村, 两个在邻村, 三个人都没空顾我?给她们找婆家那会, 就想着不能嫁远了。也不委屈她们, 让她们招上门女婿。现在好了, 十天半月也不来一趟。现在我也习惯了, 她娘过世很多年了, 我都是一个人过的, 她们来了跟我也没啥说的。” (2) “他们都惦记我, 有空就会打电话”。一年见不上几面老人都很想念子女, 但能理解子女。并不因此认为子女不孝顺。对于子女虽然没有经常回家但经常打电话, 他们感到很知足。虽然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处于“思念子女却见不着面”的一种“精神饥渴”状态, 但并没有在内心里对子女有负面的评价。G说“子女在外面工作忙、路又远、回来一趟很不容易。耽误了他工作赚钱, 老婆都不好娶。” (3) “儿女多, 都会轮流来看我”。D说“我五个儿子, 三个女儿。孙子外孙也好多, 离的近的有空就会来看我, 远的没办法也会经常打电话。有个孙女常常回来看我, 我怕她耽误工作, 总是提醒她别老往家跑。以前常听人说“隔代亲”, 我现在算是体会到了。”
针对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出现的种种问题, 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空巢老人自身要自我慰藉、子女也应重视精神赡养, 充分发挥家庭内部的支持功能。其次增加社区建设, 争取构建一个包括老人自身、家庭、社区、国家等主体在内的社会支持网络, 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 把改善老人精神赡养现状落到实处, 这样才能给农村空巢老人一个幸福安定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穆光宗.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2:286-293
[2]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34-62, 131-171.
[3]皮海峰, 徐永丽.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03:91-94.
[4]董云凤.老年人精神赡养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 12:42-44.
[5]李娜.老年人精神赡养之现状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10:124-126.
3.精神个案管理 篇三
关键词: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批判精神;个案示例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7-048-2
“批判精神”培养问题要落实在微观领域课堂教学中,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需敏锐地发现某些值得探究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求异”,用批判的目光理性地审视这些“平常”的问题,把“创新教育”推向操作层面。这里以几个问题为例来进行探讨。
(一)学习“范缜与《神灭论》”这一知识点中,“萧子良发动僧人、文士与范缜辩论,谁也驳不倒他;又以做宰相助手为诱饵,但范缜仍不为所动。后来粱武帝亲自发动60多名达官贵人与其论战,也没有成功。”
这一知识点除了引导学生得出“范缜为坚持真理,顶住诱惑和权势的压力,驳倒了有神论者,表现了为真理而斗争的战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结论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那些权贵与范缜斗争采取的方法有哪些呢?透过这些方法,你又能看到了什么呢?”等等,在学生讨论到接近目标时,教师给以点拔“这里是否有点学术民主的味道呢?”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封建专制制度与民主是相悖的,岂能有什么民主可言。”然而,我们认识历史时,能只见普遍性,对历史上的特殊性视而不见吗?师生在共同探讨的基础上,自然地得出结论:“这一问题折射出即使封建时代在特定时期有时也有一定的学术民主。”这样才能消除由于多年来的教育体制、政治说教而使学生机械形成的“封建专制时代,毫无学术民主可言”不客观的历史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学术批判精神,大胆地蔑视“左”倾阴影下传统教育体制中的学术专制主义,并初步达到对机械唯物主义的超越和摆脱世俗功利的羁绊,进而使学生理解封建专制主义时代也不是铁板一块,统一性与多样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才构成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
“范缜与《神灭论》”这一知识点中,“佛教宣扬,人的肉体是要死亡的,人的精神却永远存在,可以转生来世”。
这个命题毫无疑问是错误的,但教师不妨在此做些“手脚”来发问,大家讨论,看谁的思辩能力强,能把这个几乎被完全肯定错误的命题辩正过来。于是,原来寂静的教室变成了“学术沙龙”,讨论结果产生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人的肉体是要求死亡的,人的精神可以存在,但不可以转生来世”;二是“雷锋牺牲了,但雷锋精神却永存人间,并影响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其实这两种观点都开始接近于正确,但学生在思维层次上仍未逼近“最近发展区”,即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时未能考虑到界定“精神”概念的范围,在这种未界定“精神”概念范围的前提下,学生的两种观点既可说对,也可说不对。想要科学处理学生这种不成熟、不严谨的“求异”,需要教师给以保护和鼓励,然后再加以引导。如果处置得当,这种“求异”就可能成为成功的批判创新的起点,否则,就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遏制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肯定同学们思维很敏捷,特别是持第二种观点的学生思考问题有创意,有较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然而问题到此似乎并未穷尽”,话音落,学生思维波澜起,片刻的活跃,又似乎进入盲然状。教师此时应于激疑处予点拔,“佛教所论的‘精神’和我们所说雷锋精神的‘精神’一词在概念的内涵上相同吗?”这样层层深入共同探讨,最后达成共识:佛教所论的“精神”是指的灵魂,而今天所说的雷锋“精神”是指雷锋活着的时候,他的言行、思想所抽象出来的一种价值标准、行为准则。
(二)在学习“明清文化中三部科学巨著”这一知识点时,教材表述:“明朝时,我国的传统科学技术,依然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三部总结性的科学巨著。”
这里如果我们教师不从这个知识点切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客观上就会产生两个恶果:一是使学生还不能透过历史现象去理性地认识世界历史长河中中国地位的变迁,容易继续助长近代以来中国人那种“我家祖宗比你富多了”的不健康心态;二是使学生永远会困惑“明后期我们还是最先进的,到鸦片战争前就是最落后的了”这一问题。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这里需精心设计教法,引导、激发、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弄清疑惑,对传统文化进行准确的定位,正确认识古代的辉煌,近代的落后,进而树立正确的心态去迎接现代的挑战。这里不再描述具体的教学过程,仅陈述教学过程中关键性问题。即引导学生去正确认识和辨析“传统科学”和“近代经典科学”的概念,“传统科学”是指建立在经验总结基础上的科学,“近代经典科学”是指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并交待我国传统科学技术在古代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到明朝后期(16至17世纪)形成的总结性成果时自然“依然走在世界前列”。而与此同时西方随着资本主义兴起,由于生产力大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和推动,产生了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变量计算的高等数学为代表的近代经典科学,并且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而发展,而此时以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腐朽封建专制主义的阻扰和自然经济的束缚,我们的近代经典科学还未起步,以至越来越落后于西方。
(三)以批判性精神立意的高考试题“都是以发展了的社会历史认识来立意考查学生,而且这些题目无论是在原先教材的背景知识中,还是在大多数公众的意识底层所沉淀的此类问题的认识,都在有意无意地干扰和抑制着学生循着材料去审察问题的真相”。如果我们细致地去研究今天已修订的各学科教材,便会欣喜地发现前几年高考试题中的“新认识”都已渗透到新教材中了。这些问题都是高考考查在前、教材吸纳在后,这就需要我们中学一线教师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这方面,我们教师如果要去思考的话,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至少有一点笔者认为可以做到,那就是对那些特别敏感的问题不能熟视无睹,如学生经常可以从各种媒体上接受到的某些与教材那种沉淀了的社会历史认识有出入,甚至相悖的东西,就需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使学生在学科思维方式上形成一些浅层次的“质疑”意识。这样,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初步形成一种不盲从、善思辨的思维习惯,即能逐步形成创新思维中最核心层面的批判性思维,就会在考试中学会根据新材料去得出与命题意图相近的“发展了的社会的历史的认识”。
4.ckd-5期患者个案管理报告 篇四
第九人民医院
个案管理报告
姓名:董蓉芸
科室:肾脏内科
个案名称:慢性肾衰竭5期
维持性血液透析
不完全截瘫可能
护
理
病
史
一 一般情况 姓名:左自英
性别 :男
年龄 :78岁
床号 :012
住院号:928289
二
现病史
主诉:维持性血透3年余,颈痛10天,下肢乏力2天
现病史:患者因肌酐进行性升高,于2012.05.16行左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因动静脉内瘘闭塞,于2012年11月6日行右颈内静脉双腔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置入术,现维持性血透治疗中,每周血透三次,家属诉平日尿量在400-500ml左右,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不能伸直,否认外伤史,2016-1-12至骨科门诊行头部CT示:
1、左基底节半卵圆取陈旧性梗塞灶,脑内深部多发腔隙灶;
2、老年脑,建议MR检查。颈椎CT示:颈椎退行性变,颈椎反弓,C4-6椎间隙变窄,C3-C7水平椎管狭窄,颈椎小关节炎性改变?C2、3椎体间轻度滑脱?建议MRI检查。
2天前,患者血透后突然出现下肢乏力,行走不能,并二便消失,2016-1-21急查头部CT示:脑内多发腔梗灶,软化灶,老年脑改变,随访或MRI检查。
现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追问病史,患者有高血压史10年余,血压最高200/110mmHg,既往服用傲坦降压,现未诉服用降压药。
患者近2日精神可、睡眠不佳,胃纳一般,二便消失,近期体重无明显改变。
三 过敏史
青霉素过敏
四
手术史
否认手术及外伤史
五
体格检查
T :36.7℃
P :76次/分
R :18 次/分
BP : 145 / 78mmHg
六辅助检查:
2016/1/22:血清钾3.32mmol/L L 降钙素原2.97ng/ml L 2016/1/23:血清白蛋白30g/L L L-γ-谷氨酰基转移酶168U/L H 血清碱性磷酸酶 170U/L H 血清总胆固醇 2.71 mmonl/L L 高密度脂蛋白0.66mmol/L L 血清铁6.5umol/L L 血清总铁结合力:29.2umol/L L 血清钙:2.03mmol/L L 血清磷:1.88mmol/L H 血转铁蛋白TRF:1.37g/L L 2016/1/25:甲状旁腺素135.41pg/ml H 2016/1/27:CRP:49.10mg/L H 降钙素原2.97ng/ml L 红细胞计数:2.81*10^12/L L 血红蛋白:77g/L L CEA:5.16ng/ml H PT:15.7秒 H APTT:59.4秒 H D-D二聚体:0.84mg/L H 2016/2/3:CRP14.30mg/L H 红细胞计数:2.33 *10^12/L L 血红蛋白:85g/L L
影象学报告
2016-1-27 超声诊断:胆囊炎胆囊结石左右慢性肾病 2016-1-28 CT:肺气肿,双肺陈旧性病变;气管及左主支气管内痰栓?主动脉和部分冠脉分支硬化
2016-1-29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有反应性 2016-2-4 ECT:1约C6-7椎体核素异常浓聚影,建议结合MR检查明确 2其余各骨未见异常
七诊断:
慢性肾脏病5期 维持性血液透析 不完全截瘫可能
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
八
治疗计划
1、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头部MRI等等);
2、抗感染(悦乐新)、活血(丹参)等对症支持治疗。
3、维持性血透 tiw;
4、颈椎C6-7椎体结核可能,同意骨科会诊结果,以颈部制动
5、抗结核治疗(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
护理诊断
1.2.3.4.5.6.7.8.疼痛: 与患者颈椎C6-7椎体结核有关(2016/1/22)舒适度改变:与患者颈部制动有关(2016/2/3)
躯体活动障碍:与患者不完全截瘫可能有关(2016/2/3)睡眠障碍:环境改变,担心病情有关(2016/1/22)
电解质紊乱: 与血清钾:3.32mmonl/L有关(2016/2/22)
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表现为贫血,HB:78g/L(2016/2/3)焦虑: 与担心不完全截瘫有关(2016/1/22)潜在并发症:肾性骨病、压迫性窒息
护理措施
1、疼痛:与患者颈椎C6-7椎体结核有关(2016/1/22)
1)给予患者舒适的环境解除外因引起的疼痛
2)遵医嘱给予药物止痛(安康信、曲马多、芬太尼贴剂)
3)对患者家属做好相关宣教,减少住院期间不必要的争吵,多与其进行交谈,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疼痛感
4)遵医嘱给予颈部制动,以控制结核椎内的扩散,并告知患者及家属颈部制动的重要性,需谨遵医嘱。
5)遵医嘱使用抑菌抗结核药以控制结核扩散,减轻患者疼痛感
2、舒适度改变:与患者颈部制动有关
【1-3】
(2016/2/3)
1)向患者做好颈椎病相关宣教,告知其颈椎是在退变基础上由附加各种因素所引起的椎体间损伤性关节炎,因此局部安定是康复的基本条件,必须谨遵医嘱。
2)避免反复、剧烈的扭动或晃动颈项,突然、剧烈、反复的颈项运动不能起到锻炼作用,反而经常造成颈项结构损伤或劳损。
3)卧位勿使枕头过高,造成颈椎屈曲,应保持于中立或轻度仰伸位。4)嘱患者起床、坐起等均需在家属或责任护士的帮助下行动,切勿逞强。5)白天可摇高床头,行半坐卧位,状态良好情况下可作轮椅床边活动。
3、躯体活动障碍:与患者不完全截瘫可能有关(2016/2/3)
1)协助患者进食、排便及个人卫生
2)移动患者躯体时,动作应稳,准,轻,以免加重肢体损伤
3)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预防关节僵硬或强直
4、睡眠障碍:环境改变,担心病情有关(2016/1/22)
1)2)3)4)
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避免光线的刺激 减少白天睡眠的时间 给予佳静安定帮助其睡眠 给予心理护理减少其不安情绪
5、电解质紊乱:与血清钾:3.32mmonl/L有关(2016/2/22)
1)2)3)4)适当补充含钾丰富的食物:橘子、香蕉等
观察心电图的变化,观察患者有无胸闷等不适主诉 给予活性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 观察患者有无皮肤瘙痒等症状
6、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表现为贫血,HB:78g/L(2016/2/3)
1)给予少食多餐,严格按照优质蛋白饮食(鸡蛋、牛奶、河虾、鱼等)
2)患者因抗结核用药后药物反应,经常呕吐,嘱其恶心呕吐后给予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胃复安减轻胃部不适 3)吃饭时摇高床头,细嚼慢咽,不要吃过硬不易消化的食物。4)遵医嘱给予静脉药物补充营养(20%脂肪乳、人血白蛋白等)5)适当给予补血的食物(红枣、花生衣)
6)监测各种指标的变化,定时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
7、焦虑:与担心不完全截瘫有关(2016/1/22)
1)指导患者放松心情 2)建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3)告诉患者预后情况,要积极自我保健 4)通过病友的力量,让患者放松心情
8、潜在并发症:肾性骨病、压迫性窒息
1)定期复查血清钙、血清磷、PTH指标,按时服用活性维生素D和钙片 2)指导患者进食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虾等)3)尽量避免外部碰伤,预防跌倒
4)选择适合自己颈部的颈托,在佩戴时松紧度适宜,避免颈托过大或佩戴过紧压迫呼吸道。
5)夜间睡眠时使用睡眠软托,且勿使枕头过高,造成颈椎屈曲,应保持于中立或轻度仰伸位。
健
康
教
育
一、长期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的保护
1.防止置管的脱落,嘱患者穿脱衣服动作幅度不要太大,动作不要太猛,防止牵拉造成置管松动或拔出。
2.防止导管堵塞、打折,睡眠时取平卧位或置管对侧卧位。
3.预防伤口感染,告诉患者保持敷料干燥,如弄湿要及时消毒更换,每次透析结束时由护士将抗生素药膏百多邦涂抹在管口周围并更换敷料,如透析时间间隔过长,每周至少更换敷料2次。
4.导管不宜用于输液、输血、抽血等,若发现敷料污染,管口红、肿、痛,肝素帽脱落,有血性液体渗出等,应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5.颈内静脉置管的患者避免洗脸、洗头时水流至伤口,发生局部感染。
二、透析期间控制体重增长
1.透析患者在家中应经常测量体重,并自我控制水分的摄入。两次透析之间体重最好不超过干体重的5%
2.控制水分摄取,不要吃太咸的食物,否则口干会一直想喝水,可以吃冰块或者嚼口香糖增加唾液分泌的方法减少饮水量,平时吃的稀饭、面条,含有很多水也要严加控制。
3.透析间期体重增加明显,可并发水肿、高血压、心衰、心包积液等如发现胸闷、憋气、咳嗽、咳痰、夜间睡眠不能平卧须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紧急血透。
三、饮食指导
1.给予少食多餐,严格按照优质蛋白饮食,限制钠、钾和磷的摄入。
2.由于抗干扰用药的副作用以及血透患者体内毒素作用引起长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诸多因素,极易发生营养不良,因此要进食优质蛋白质,富含维生素、钙及足够热量的饮食。蛋白质摄入量1.2克/(公斤·日),其中优质蛋白占50%~70%,多食瘦肉、蛋、牛奶、鱼等。(鸡蛋、牛奶、河虾、鱼等)
3.吃饭时摇高床头,细嚼慢咽,不要吃过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四、用药指导
1.遵医嘱给予镇痛药和扩血管的药物。使用镇痛药要慎用,防止成瘾。2.谨遵医嘱按时服药,温水送服。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其原则是早期、规律、全程、联用和适量用药,治疗时间较长,一般为 1 ~ 2 年,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规定时间内有规律地用药,避免遗漏与中断。
3.药物副作用较大,需密切观察,如无法耐受因及时联系医生调整用药。
五、休息与活动
1.避免反复、剧烈的扭动或晃动颈项,突然、剧烈、反复的颈项运动不能起到锻炼作用,反而经常造成颈项结构损伤或劳损。
2.卧位时勿使枕头过高,造成颈椎屈曲,应保持于中立或轻度仰伸位。3.嘱患者起床、坐起等均需在家属或责任护士的帮助下行动,切勿逞强。4.白天可摇高床头,行半坐卧位,状态良好情况下可作轮椅床边活动。
效
果
评
价
2016/2/6 患者疼痛症状较入院好转,且未出现镇痛药物依赖 2016/2/14 患者出院时能适应颈托治疗,舒适度得到改善
2016/2/14 患者出院时颈部仍不能伸直,但活动受限好转,生活能部分自理 2016/2/10 患者能不依靠安眠药入睡
2016/2/9 患者电解质正常,血清钾:3.55mmonl/L 2016/2/13 患者贫血较前好转,Hb:98g/L 2016/2/14 患者出院能接受自身病情,情绪较前平稳 2016/2/14 患者至出院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个 案 管 理 总 结
该患者在入院时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就是颈椎处结核的扩散,使其颈部的剧烈疼痛,导致颈部不能伸直,大部分活动受阻,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之其本身就已是慢性肾衰竭终末期患者,自身又有多项基础疾病,整个人情绪异常不稳,常常预感性悲哀,经常对周边家属暴怒以发泄情绪,我作为他的责任护士,深切感到该患者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应有个全面护理计划,在开展各项护理措施之前,必须对患者当前的护问题状和现状进行客观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我的整体护理措施制定得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古人说:“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前期护理规划的重要性。由于患者除了是本科室的专科疾病CKD-5期外,入院时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还是颈椎处结核引起的疼痛,我查阅了外科护理常规,咨询了外科护士关于颈椎病的相关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另外也上网查阅了结核病病变的最新文献,了解了抗结核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其副作用,对患者做出了一套完整的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计划。
在我护理措施实施的过程,针对患者年岁已高(78岁),平日里陪同的家属也是同样岁数的配偶(76岁),且两者听力、记忆力均略有衰退,所以一些特殊药物服用方法,例如乙胺丁醇服用过量其副作用会导致视力减退【4】,我便讲此药的服用方法、时间、剂量特别放大写于A4纸上贴于患者床头,以起到重点提示备忘作用;再写于责任护士交班本,和各班护士做好交接,通过多种渠道干预,防止患者误服或抗结核药物剂量服用错误。另外,针对患者心理上对自己截瘫可能的不接受,我在日常护理的实施中,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更耐心的倾听患者,从中了解其心里的想法与担忧,更多的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交流,使其分散注意力,减轻内心的焦虑,更多的向患者宣教相关疾病的功能恢复,增加其疾病恢复的信心。
通过对这个个案的整体护理,发现作为一名责任护士,你所充到的角色非常重要,在做任何护理工作时,不仅要勤干、实干,更重要的是巧干,用智慧创造价值,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当然,在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广阔领域中,还有许多需要我去摸索和探讨的好方法,我应该在今后的护理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更好方案。只有这样,我们的责任制护理才能真正走上健康、良性、科学的发展轨道。
2016年2月22日
参
考
文
献
5.精神个案管理 篇五
教师教学的目标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教师会强烈希望能将自己在知识上的学习体验,完整地传授学生,并协助学生进行有关的学习。不过,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沟通、决策能力的管理教育目标来看,学生更多的参与、投入个案分析与讨论,应该是一个正确的教学方向。因此个案教学法的教师除了在个案教材准备与教学规划投入许多心血外,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也将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有极大的差异。
一、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
虽然表面上看来,教师在个案教学课堂的直接投入似乎减少,但对于承担课程成败的责任却反而增加。因为在个案讨论的课程中,除非学生感觉到有收获,并且明确获得知识上的增长,否则参与讨论的兴致与积极性都将大幅打折,个案教学必将一事无成。因此如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产生学习上的效果,则是教师在个案教学中的一大责任。
对于从事个案教学的教师而言,明确教师角色定位将远甚于在高深学识上的要求。一般而言,“引导而不控制,参与而不干预,整理而不修正,鼓励而不强迫”,是教师在个案教学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引导而不控制
在个案讨论初始,教师需要能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让学生对于所要讨论的议题与进行程序有清楚的了解,包括设法促使学生进行充分的事前研读与小组讨论,以使个案讨论在有条不紊的情况下循序渐进。
教师虽不直接参与个案讨论,但仍需掌握讨论进行的步调与方向,在讨论遇到瓶颈之际,也要能诱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并适时串联相关的讨论观点。当然教师鼓励对于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将有很大影向,因此教师角色就更像是一位教练与拉拉队员。
(二)参与而不干预
个案教学是一种学生主导的学习方式,但学习过程的非结构化与难控制性,使得教师角色定位十分尴尬。如果放任学生讨论,很可能发生一片混乱而毫无成果,最后学生与教师双方均无所获。但教师介入干预,又恐导致学生被动的心态,以致失去由学生主导学习的原意。
教师是否应参与课堂讨论或应参与到怎样的程度,确实是个案教学中的两难问题。一般认为,教师既然是课堂中的一个成员,又必须要为学习效果负责,自然有权力同时也必须要参与课堂讨论。不过参与讨论是在各成员平等的立场上发言,不同于传统权威者角色的说教。
教师参与讨论的方式有四类:重述与补强学生的观点、提供有关的事实情境与补充资料、提出问题以引导进一步的讨论、协助学生将讨论意见加以整理归纳或在讨论结束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参与个案讨论的前提是不干涉、不主导学生讨论,教师的发言主要在协助、引导与补充的性质。只要把握住“参与而不干预”的角色定位,教师也可以成为课堂中的一个积极参与者。
(三)整理而不修正
在个案讨论初始,经常呈现纷乱与无头绪的现象,但教师与学生应共同致力于使讨论内容有意义与系统化,并促使讨论能够有效率的产生成果。因此对于个案讨论的进度控制也是教师的一大职责,如何在有限时间之内,使各项议题能被充分讨论与分析,并且在确信学生有完整理解之后,才宣告个案讨论的结束。
学生们的个案分析结果经常不一致,也未必完全正确,但教师不必也不应提出修正意见。教师只需要将这些不同观点加以归纳整理,并使之产生能为大家充分理解且有意义的成果。这种归纳个案分析结果的能力,对教师而言是一项比较困难的挑战。(四)鼓励而不强迫
虽然个案讨论中的发言未必是逻辑与合理的,但开放表达意见以及尊重他人意见,仍是个案教学必须鼓励的特色。在开放讨论的气氛环境下,学生将可以学习如何倾听他人意见、如何表达自己观点,以及进而了解分析议题可以有许多不多的角度,可行方案也可能是多元的。一般而言,个案讨论将有助于学生在思维模式、表达技巧、观念综合、人际沟通等方面学习与成长,并且对于企业实务运作以及真实世界的复杂程度,将会有更成熟的认识。
增加学生参与个案讨论的兴趣与动机,是达成个案教学效果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参与讨论的动机,是个案教学中教师的另一项挑战。同时,教师本身对于个案教学的热忱,以及对于实现教学成果的高度期待,也是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个案教学虽然没有一定的运行模式,但能否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却可能是影响个案教学成败的关键要素。事实上,在个案教学中,对于教师教学技巧的要求,反而不如课堂师生关系维持来的重要。如果希望学生能积极参与,并主导课堂讨论的进行,则课堂中必须要培养出一种自由、开放、平等、沟通的气氛,以及共同参与贡献的责任意识。
因此,教师有必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讨论意见,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原则下,适时强化学生的观点、条理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发言、协助学生打破讨论的瓶颈,并且设法使学生感到教师也是属于讨论团队的一个成员。如此师生关系立足于平等的地位,学生就会更有信心主导个案讨论的进行,并促使讨论效率进一步的提升。
鼓励学生主动发挥思考与分析能力,以参与的方式来增加学习的效果,本来就是个案讨论的基本精神。至于教师与学生谁在课程中扮演更多的主导地位,应该视课程进行方式、学习目的、学习效果而定。
三、发展课堂讨论的气氛
个案讨论是一种团体合作的问题解决方式,因此需要维持课堂上协同合作的默契,以及发展良性互动的讨论气氛。当讨论过程中出现失序的现象,教师要有能力及时发现,并加以排除。
如何维持课堂讨论的良好气氛,也是教师在个案教学课堂上的一件重要任务。事实上,只要能在课堂上发展良好的讨论气氛,个案讨论并不一定需要建立任何明确的游戏规则,因为所有参与者都会存有保持讨论气氛与促成讨论成果的共识。建立课堂团体意识与师生关系,其实本来就是所有教学上的重要手段,也是组织学习上的基本观念。
不过课堂讨论的最终目的,仍在于追求心智上的成长,课堂社交与愉悦的气氛只是促成上述目标的手段,因此教师还是必须把握教学的目标方向,并时时检讨个案讨论是否达成预期的学习效果。
四、“做中学”是实施个案教学的最佳策略
个案讨论在实施的初期,经常会有“言之无物、难以突破、无人发言、气氛沉闷、兴致低落、心不在焉”的现象,如果这时教师又缺乏经验与技巧,很可能就难以持续。因此采行渐进式的个案讨论方式,可能对于初期采用者较为适当。所谓渐进式是指,由初期教师引导个案解析,逐步转移到学生主导个案讨论,当学生与教师彼此对于个案分析与课堂讨论的经验日渐成熟,则越趋于完全由学生主导个案讨论的课程进行方式。
对于不常使用个案教学的教师,这种方法在过程与结果的不确定性,确实引发很大的教学心理压力。个案教学教师应如何重述,何时发问,如何提出补充观点,如何进行综合归纳,如何兼具听众、教练、拉拉队、发问者、引导者、归纳者的多元化角色,又不至于抢占学生主导讨论的舞台,似乎没有一套可以援引参考的角色模式。不过,教师对于个案内容的深入了解以及积极投入个案教学的态度,应是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6.小组负责:班级管理改革个案研究 篇六
南京市X小学从2008年开始对班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秉持着集体决策、集体行动和集体负责的原则, 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新的班级管理制度, 该校采用教育小组配合班主任的管理制度, 以民主决策和分工合作为原则, 让教师、学生和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编织育人之网, 发挥其行为规范和情感陶冶等功能。为了深入了解该小学班级管理改革制度的实际情况和效果,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 对X小学某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观察研究, 并对该班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了访谈, 最后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班级小组管理运行现状
X小学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建立“班级教育小组制度”。班级教育小组任职有组长、核心成员和重要成员, 组长由该班班主任担任, 核心成员为3~4名代课教师, 重要成员是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班级教育小组的主要任务: (1) 确立班级目标, 制定班规和计划; (2) 制定并实施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方案; (3) 制定并实施各学科间的整合方案; (4) 制定班级文化建设规划, 逐步形成班级文化特色; (5) 培养选拔学生干部, 调动全班学生积极性, 提高班级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水平; (6) 拓展教育空间, 整合教育资源, 凝聚各方面教育力量; (7) 利用“三会”,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诊断, 指导学生确立个人目标或发展规划, 落实师生牵手计划。
班级教育小组的任务具体明确, 学校也对此高度重视并且给予了一定的支持。班级教育小组根据不同主体可以分为教师教育小组、学生互助小组和家长委员会。这看似与其他学校管理制度和联系模式相似, 但实际有很大区别。三类小组之间的联系以及操作实施才能够让班级管理制度改革得以成长壮大, 目前该校小学部和初中部已经有大部分的班级站在了改革的队列中。
无论班级管理制度的形式表现如何, 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成绩提高、良好习惯养成和品质塑造, 是教师关注的重点。研究者所观察的班级中教师教育小组成员有班主任、英语教师、数学教师、心理教师和生活教师。其他班级也大致如此, 几乎每位教师都会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学生与教师双向选择形成牵手关系, 该班每周二下午都有一节课的时间保障学生与牵手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活动课主要针对学生心理和生活问题。每天的夕会, 有固定的教师教育小组成员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学业困难, 也会指出班内近期的问题和进步。教师之间的合作有“三会”制度来保障, “三会”是指“日碰头, 周例会, 月诊断”,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由于教学任务或是其他事物, 该项制度并未被严格执行, 但是该班教师之间的沟通频率确实较高。全方位与全学科地矫正和监督学生行为习惯有较好的效果。在学生学习方面:交作业、查缺补漏、举手发言和小组讨论等;行为习惯方面:值日安排、班级物件管理、座位安排和坐姿等事无巨细, 都有一套规章制度。学生也乐此不疲地参与到其中。
学生自主管理体制如何运行?学生互助小组的成立依赖于整个班级所有学生的参与, 几乎每个学生在班级都担任一定的职务。相对应地, 有一系列对应的制度条文, 该条文由班委制定, 全班经讨论和修改通过, 该班班主任告诉研究者“孩子们不去学着怎么做永远都不会做”。除了整个班级成为一个大组, 四五个学生成为一小组, 并推选组长, 从学习到日常行为相互催促, 从学习、班规遵守到文明礼仪都是在小组的监督中实践的。在研究者考虑学生是否能够负担这份责任的时候, 学生L说“其实不只是班委, 当组长都要认真负责, 人家选你当组长肯定是相信你, 而且老师也要求组长要管着组员的, 谁做得好或者不好都是要说的”。
相对而言, 家长委员会成了该班的后勤管理和监督部门。班费收缴、订购报纸或用品, 全部由家长委员会负责, 家长委员会和学生小组相对应, 设有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等负责专门的活动, 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家长委员会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是通过各种校讯通和QQ群等, 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其实是家长会, 在调研的一月内, 该班有一次小型座谈会和一次全班性的家长会。小学高年级有升学压力, 相互反馈和配合成了家校联系的关键方面。
教师之间的合作、学生的全员参与以及家长的密切关注, 促进班级管理改革的成效显现。该班提供学生目标管理和生活指导书, 引导学生制定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 并学会细化目标,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另外, 每周三是该校对六年级学生的“自立日”, 提倡学生自主管理和德育智育并行。生活指导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 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节约时间高效学习。
二、班级小组管理的效果分析
(一) 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成效
有研究者指出传统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罚代管、家长式管理、一刀切管理、忽视家长的参与以及忽视教师的表率作用。[1]班级小组管理是针对班主任管理制度而提出的, 但是X校并未彻底放弃班主任制度, 而是二者结合, 班主任担任小组组长, 形成密切合作的关系。班主任是否彻底解放?显然不是, 80.0%的学生认为班主任经常在教室, 但是在决策班级事情的时候, 总会征求学生意见。该班班主任说:“我只是放下了很多琐事, 由其他老师或者学生、家长来做, 我的脑海仍旧不停地运转, 试图让这个班级更好。”无论怎样, 班主任正在向小组组长转变, 任课教师用“我们班”取代了“你们班”, 也成为了班集体的“家人”, 促进了全科整合的进程。几位教师同时加入家长会, 但是学生对此的反响却不同, 大多数学生并不喜欢家长和教师过于频繁的沟通, 但也表示不是特别反对。频繁而密切的联系, 可能会让学生觉得处于监控之下, 不够自由。家长则表示很乐意配合学校对孩子的培养方式, 基本实现了全员育人。
为深入了解对班级管理改革对学生的影响, 研究者根据文献资料以及观察所得, 设计学生问卷, 封闭题目22道, 开放题目2道, 共24道, 针对学生对班级管理改革环境下班级氛围、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学习状况进行提问。在该班发放45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40份, 问卷有效率88.9%。问卷回收后, 分析中主要考虑了频率指数。首先, 该班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氛围, 85.0%的学生回答说很愿意为这个班级服务, 对于班级的各项活动, 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 85.4%以上的学生都能够会为班级事务出谋划策, 对于教室的布置和环境, 80.0%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 因为基本都是学生规划, 包括绿植和图书角等都由学生布置安排。97.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班内有好朋友, 大多数自己很喜欢目前的班级。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够带给学生更好的感情体验, 健康成长进步。其次, 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精神得以彰显。大约20.0%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强调纪律, 但是50.0%以上的学生认为即使教师不在教室, 自己也能够安静有序地学习。自我管理和约束,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虽然大多数学生表示自己在外有辅导班学习, 但是并不是课余时间都用来写作业或者完成学校任务。52.2%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70.0%以上的学生能够主动预习并及时完成作业, 学生的自主能力来自于自我负责的意识, 离不开班级自主管理制度的熏陶。再次, 对学生小组的看法方面, 87.8%的学生认为班级小组对自己的帮助很大, 85.6%的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对自己学习进步有所帮助, 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成绩处于良好及以上水平。最后, 在师生关系和“牵手制度”方面, 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喜欢自己目前的“牵手教师”, 并且愿意向他们求助。但是也有不少学生认为自己第一时间找的一定会是好朋友。由此可见, 同辈群体对个人成长影响较大。
从学生对班级的喜爱程度、对成绩的满意度, 最主要的是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规划等方面的变化以及班主任和家长的反馈, 可以认为该班以及X校班级小组管理制度是有成效的。有研究者区分了班级管理的五层境界, 分别为:维持班级秩序、营造学习氛围、形成班级合力、学会自主活动以及提升精神品质。相对应的学生表现分别为:规规矩矩、相互督促、乐于奉献、做事能干和做人高尚。[2]不难看出, X校的大部分班级进入了第四层次, 当然也混合着其他阶段的学生表现, 仍旧需要继续前行。班级制度的改革离不开任何一方面的支持, 不论是X小学还是其他学校, 其改革的成功一定有原因。
(二) 班级管理制度改革成效原因分析
一是改革必须在一个开放的空间内, 学校和班级管理制度的改革离不开开放的校园环境。该校鼓励但不要求所有班级加入班级管理改革尝试中, 为学校的管理创新提供机会的同时, 充分尊重其他机会和选择。该校对积极主动改革的班级, 提供一定的制度和理论支持, 尊重班级制度, 邀请高校专家来校指导改革工作。另外, 该校实施结构工资, 参与班级管理改革的教师有每月的津贴补助, 学期末考核评定, 评定优秀和良好的班级小组获得学期奖金, 组内不考核, 采用捆绑式评定。唯有在开放的环境中才有尝试和探索的机会, 而全员育人的实现, 也正是其阶段性成果。
二是由班主任一人负责到任课教师集体负责, 不仅是要求, 更是挑战。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代课教师不仅有教学工作, 而且要承担班级管理工作, 身份和角色的转变是对能力的要求, 在了解过程中, 该班的某位教师总是向班主任请教, 自身素质也得到很大提升, 目前很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班主任不再孤军作战, 但承担组长的责任就意味着要对全体组员的负责, 分工合作都需要组长的协调。班主任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改革中, 是观念和认识的转变, 将集体负责进行到底并不容易, 与小组成员沟通的有效性也影响工作的进程。教师共同体的建立依赖于每位教师的素质, 包括思想转变、学习动力和能力提高。
三是学生激励制度的有效使用。该班在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自我管理方面, 使用了有效的激励制度。激励制度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奖励和刺激, 更应该是学生从中获得认可和能力的发展, 专人专职的班级建设和管理, 使学生获得了自信、发展了管理能力。因为全员参与, 都为班级发展考虑, 都承担责任, 为了大家共同的进步, 必须在某一领域配合其他同学, 内在的制衡力量让学生学会谈判和妥协, 更重要的是合作和理解。教师的鼓励也让学生更有信心, 学生充当评判员, 认定表现良好的学生加分加星, 学生告诉研究者, “他的表现比我们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 我必须对大家都公平”。全员参与, 人人有权利, 人人有责任。
四是除了理念的更新, 该校还具备一个额外的条件。该校具有优质的物质资源和硬件设施, 校园环境优美, 还有一流的师资力量以及具备较好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家长, 成为了这所学校班级管理制度改革强大的后盾。家长委员会绝非徒有虚名, 经过学校考察允许, 活动课有家长或家长请来的教师为学生讲课, 内容涉及好习惯的养成、汉字之美等学校课程以外的内容。小型家长会只有两三位家长和所有小组教师, 家长看到教师的敬业定如约而至, 同时也成就最有执行力的家长委员会。
三、班级小组管理的反思与建议
班组管理呈现出班主任一人负责制没有的优势, 班级管理改革出路并非一种, 但其核心思想永远不会改变, 即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无论如何, 在这条路上要一直思考。
(一) 促进教师合作意识
自从X校教师共同体、学生共同体和家长共同体建立以来, 三者之间联系紧密,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完全抛弃班主任制度对大多数学校和改革的进程而言是不现实的, 那么在班组改革过程中, 先要解决班主任发展应该指向何处的问题。班主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提高科研能力。班主任向组长的转变要依赖于班主任各方面的能力:管理能力、教学能力、工作能力等。有人认为班主任在单兵作战的情况下会沦为“维持会长”, 但班组合作也难以避免这种状况的产生。教师教育小组一旦形成, 组长与其他的成员之间对之前的工作关系、人际关系和心理关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还建立了管理关系, 成为了各种关系之间的协调者, 适应这种转变需要班主任的不断学习和研究。除了班主任的转变, 加入教育小组的教师更需要成为研究者, 和班主任一起学习, 与时俱进才能够了解学生, 寻求新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进行合理的班级管理。在了解过程中, 发现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管理能力不够, 且不知怎样学习。有学者指出, 教师即为研究者, 需要观察和判断自己的教育行为、探索自己的教学和革新行动, 将教育研究与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 使研究成为理性工作的过程, 通过不断地反思、总结、实践等, 找出工作中的问题, 随时调整, 及时改进, 使自己的教育活动得到提高。[3]此外, 教育小组的运行需要制度保障, 即分工内容、操作手段和评价机制等以保障人人参与, 给每个人自由, 唯有获得自由才能够承担责任。班级管理的改革是赋予全体师生参与的权力和责任, 唯有参与才能够学会体谅和尊重。任课教师和学生会承担这个班级的责任, 责任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才能让所有人关注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的精神生活质量, 达到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 坚持以学生为本理念
相对于班主任个人负责制, 班组制度确实给予学生较大的参与权利, 开启了学生自我管理之门。学生、家长和教师协力组建的共同体理念和目标是否一致, 就导致了班组改革是不是能真正地走下去, 为学生服务。在了解过程中获知学生虽能积极参与班级事务, 从中获得自我认同和存在感, 但同时暴露了不少问题, 如空调长觉得自己的“官”没有班长的“官”大, 官本位的观念很可能在小学班级内生根发芽。另外, 学生选举班委的标准以成绩为主。竞争选举是公平公正的形式, 通过外在的形式追求内在的平等才是实质, 不以成绩定班委。并且学生对家校密切沟通和家校过度关注学生有明显的拒绝, 将为学生的叛逆埋下伏笔。
坚持以学生为核心就是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参与一定要赋予其“官职”?其内在的责任意识培养方式和目标是小学教师在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责任感的培养是关键, 有了责任感, 即使没有“官”和任务, 依然会为集体着想。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 体现学生主体性和以学生为本。班委的选举依据成绩说明了教师对学优生存在偏向, 还有应试制度对分数本位的强化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同学和评选班委, 评价和激励机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 即便为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未必对学生抱有完全的信任, 或者存在沟通问题, 从调查看来, 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同辈群体的信任远远大于对家长和教师的信任, 当前社会中儿童成人化的发展表现之一就是儿童更早拥有秘密和更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绝大部分学生并不希望教师和家长过于频繁地沟通, 二者的结合让学生的学校与家庭的空间之墙推倒, 学生不得不暴露在各种评价中。针对此类现象, 家校沟通需要反省,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理解学生的心理, 守得住学生与自己的秘密, 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 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沟通, 掌握好“共谋”与“合作”之间的度。
(三) 规范班级管理改革道路
小组管理也并非班级管理改革的唯一走向, 深化班级管理改革是在目前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仍要继续坚持的, 而规范化之班级管理改革是必经之路。规范化班级管理制度改革需要专业的理论引导和支持, 学校以及班级管理改革的主张者要有理论储备和实践能力。
目前来看, 班级管理在学术界受到的关注一直不多, 相关期刊文献的期刊数目与其他教育问题的研究相比微乎其微, 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中以“小学”和“班级管理”为主题搜索北大核心期刊和南大CSSCI刊中收录的文章数目为40篇, 可见班级管理在教育研究领域所受重视还较少, 有学者对中小学班级管理改革提出了反思, 认为班级管理改革需要注意:中国传统管理精神与新时期管理精神的结合问题;探索独生子女构成的班级管理规律问题;从国际国内宏观环境中探索班级管理未来趋势的问题[4]等。这是从宏观角度看待中小学班级管理改革。微观方面, 作者多是班主任本人或是亲历班级改革的教育者, 鲜有专门进行班级管理改革研究的学者。理论指导是班级改革的指南针, 教育精神要在实践过程中传达, 规范化、科学化是教育界一直呼唤的标准, 却难见落实到真正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在班级管理改革过程中, 学校必须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和改革方针。明确管理的本质, 并非监控或者惩罚, 而是引导和提供支持。因此, 除了教师本身增强研究技能和素养以外, 学校必须寻求学术力量对本校的班级改革制度给予指导和帮助, 有长远的目标、科学规范的蓝图, 为学校专门制定适合的班级管理改革方案和评价体制, 最终达到提高精神品质的班级管理境界追求。
参考文献
[1]曹玉珍.小学班级管理的误区[J].中小学管理, 1995 (11) .
[2]李伟胜.班级管理研究:需要“上下求索”之道[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5) .
[3]齐学红, 邓佳, 张雪.我国班主任工作状况调查[J].中国德育, 2010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