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综合试题

2024-08-10

八年级历史综合试题(8篇)

1.八年级历史综合试题 篇一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详细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5 AABDA 6---10 ABADA 11---15 BCDDD

16---20 DADCC 21---25 DABDA 26---30CBBB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40分)

31、

(1)①林则徐 ②虎门销烟 (4分)

(2)①左宗棠②收复x疆 (4分)

(3)①邓世昌 ②黄海战役 (4分)

(4)开放题,答案不唯一。例如:心系国家和民族,英勇不屈等爱国主义精神。(意思相近即可得分)(2分)

32、

(1)①1894年(1分) ② 日本 发动甲午中日战争(2分)

(2)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2分)②马关条约的签订,把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2分)

(3)①西摩尔(2分)② 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或者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33、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6分)

(2)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x疆、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义和团运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答对3个即得分)(6分)

(3)①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免遭外来的侵略。②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富于反抗精神

2.八年级历史综合试题 篇二

1. 利用地理因素的时间规律性考查人类社会活动的时间性

例1 (2000年全国文综卷Ⅰ)宋代海上(贸易)往来大多是三、四月从日本驶往中国的江浙沿海,五、六月间从江浙沿海驶向日本。这样选择航行时间主要是为了

A.避开倭寇的活动

B.遵守朝廷有关海禁的规定

C.利用海洋回流

D.利用季风

答案:D

例2 (2004年全国文综卷Ⅰ)当时(元代)从温州航海前往真腊的较佳时间是

A.11~12月B.3~4月

C.5~6月D.7~8月

答案:A

例3 (2008年广东历史卷)符合上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A.西周B.西汉

C.晋

D.宋

答案:D

例4 (2009年山东文综卷)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以下报道:“口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不明□。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注:□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背景是

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

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

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答案:B

解法指导:例1、例2两道题题干是典型的历史情境,其备选项则是以历史情境与地理情境混杂或单一的地理情境来迷惑考生,是较好的史地综合类历史试题。由于时间、季节的变化,区域地理自然现象的特性也随之发生改变,人类的社会活动就是根据这些特性的变化,或躲避或利用。因此,无论是宋代海上贸易的往返时间还是元代前往真腊(柬埔寨)的时间,都是依据区域地理因素变化规律而定的。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中的东亚地区,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利用风力作为动力的帆船航行时人们就据此选择时间。故例1、例2的正确答案分别为D和A。例3主要要求考生依据地理知识中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对图中历史活动(古代农业或主要经济活动中心南移)分布情况进行判断,从而得出历史现象或活动存在的时间,故答案为D。例4主要考查考生提炼材料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由题干文字材料“沪平通车……暂以济南为终点”,“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等,获取当时平津形势紧张的信息;然后依据信息用排除法逐项筛选选项,最后得出答案B。此题抓住人类活动时空结合的特点,要求考生综合运用史地知识,准确答题。

启示:这类题是以理解特定的地理因素的时间规律性为先决条件,进而依据地理因素的时间规律性对相关历史现象进行阐释、说明或归纳,最终解答相关问题。中外历史上历史现象的历史地理沿革特点及相关认识,是高考历史命题的亮点,考生要高度重视。

2. 利用地理因素的空间规律性考查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性

例1(2002年全国文综卷Ⅰ)当时(北宋)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

A.华北平原

B.汉中平原

C.太湖平原

D.江汉平原

答案:C

例2 (2008年山东文综卷)地圆说的流行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之一。如图是新航路开辟不久一位德国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它反映出

A.世界各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C.人们对世界尚缺乏全面了解

D.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日渐频繁

答案:C

例3 (2008年北京文综卷)下图是一张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与该图对应的朝代是

A.西汉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B

例4 (2009年广东历史卷)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下图所示的分界线。这意味着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D.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答案:A

例5 (2009年江苏历史卷)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答案:C

例6 (2009年北京文综卷)图中数字符号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提供实地资料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D

例7 (2009年福建文综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从集结地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途中需要

A.东渡黄河B.北渡长江

C.跨越陇海线D.挺进大别山

答案:A

例8 (2009年福建文综卷)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答案:C

例9 (2009年重庆文综卷)读图,除北京外,在A、B、C、D四个城市中,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有

答案:A

解法指导:例1题干是历史知识而选项明显是地理概念,同时题干强调了“水路”运输,这样,考生既要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如京杭运河连通淮河与长江;宋代太湖流域的稻米产量最高),又要熟悉地理因素中的河网水系(汴河经运河与淮河、长江相连,又经运河中的江南河与太湖流域相通),才能得出正确答案C。例2题干材料为利用地理知识绘制的地图即德国人眼中的世界,从所绘地图可以看出这幅地图是不完整的,没有北美洲、非洲大陆、大洋洲等,时间又是新航路开辟不久,故选C。可以说,此题解答的关键在于根据所给信息找出问题的切入点,即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从而领会本题的立意即以全球史观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例3的解答,首先要利用地图知识仔细阅读题干“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找出当时的“交通路线”和“未完成路线”等信息,并结合当时的历史地理沿革诸如“天竺”、“大食”等地名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答案B。同样,考生具备并运用地理识图能力、地理分析能力,将有助于以下各题的解答。例4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目的及影响,题中B项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不准确,C项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说法错误,D项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明显错误,故答案为A。例5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新航路的开辟是在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之后才进行的,如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地圆学说等技术和理论上的突破,所以在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未超出地域限制主要是因为不具备跨区域交往的客观条件,答案为C。例6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等限定语对选项进行辨析,①史实是1933年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但不属于抗战时期;②是国民党29军夺回宛平的史实;③是1938年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④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的史实,故D项是正确选项。例7立意新颖:长征胜利后,中共领导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其主要集结在陕北,要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必须东渡黄河进入晋察冀一带。B、D容易排除,C项陇海铁路是中国东西向的主要铁路干线之一,它横贯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五省,而八路军在华北战场活动和控制的地域西起同蒲线,东至津浦线,北抵正太路和沧石线,南临黄河和陇海线,因此八路军无须跨越陇海线。故答案为A。例8要求考生依据福建临海的地理特点,判断出福建人具有靠海谋生的优势,故答案为C。例9主要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根据图中城市的地理位置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的特点,可知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有南京,故选A。

启示: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范围,受地理因素中地形、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就会使人们的活动区域扩大,反之就会缩小。这就使历史和地理密切结合起来。在解答历史与地理知识相结合的考题时,要尽量利用地理知识属性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顺利解答相关问题。相关这部分内容知识考点的考题频繁出现,足以说明空间背景下的时间关系是人类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专家青睐的主要缘由。

3. 利用地理因素的某些特性考查人类社会独特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例1 (2008年山东文综卷)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和19世纪中期的英国风景画,通常都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中西文化交流使两国的绘画风格相互交融

B.相似的社会环境使两国绘画主题趋于一致

C.明清山水画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艺术上的反映

D.英国风景画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

答案:D

例2 (2008年北京文综卷)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答案:A

例3 (2009年海南历史卷)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此处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答案:B

例4 (2009年上海历史卷)下列地图中表示草原文明的是

答案:B

例5 (2009年重庆文综卷)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芍陂

C.通济渠D.邗沟

答案:C

解法指导:例1以中国、英国特定的“自然风景”即相关的地理知识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着力理解“自然风景”的地理内涵,并结合不同的时代(人类社会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描述,这样,这里“山水画”与“风景画”自然就有了不同的特色,故答案为D。例2要求考生运用基本地理知识去了解题干中的地理术语“旱”、“雨”、“水旱”等的含义,再结合人类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下的具体活动如“引水浸润”、“杜塞水门”、“水旱从人”、“征丁……护之”等,最后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地理活动空间“蜀”得出答题的关键信息,正确答案为A。例3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天文地理基本知识为切入点,对这些天文地理知识的引申含义进行深化理解。他主要强调研究世界历史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历史进行“整体的”研究的道理,实际上是强调用整体史观去研究历史,而不是站在某一地区和国家的角度去研究历史。故答案为B。例4选项中,A项是大河文明,C、D项是海洋文明,只有B项是草原文明,而题干要求的是“草原文明”,故答案为B。这道题较好地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凸显了人类文明不同的呈现方式。例5的解答,首先是抓住关键词“淮水以北”、“水利工程”,可将此看做地理概念,降低解题的难度。然后联系所学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逐项分析,答案为C。

启示:地理环境中的地带性差异,不仅影响了人类社会不同区域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类型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特色。在此类试题中,凸显了上述地理因素如地理环境的特有属性,答题时,考生要思路明确,链接相关地理知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利用地理物质资源的某些特性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活动

例1 (2003年上海文科使用综合卷)这是巴黎凡尔赛宫典型法国式花园的照片。照片近景部分地面是由细砂石铺就的,你认为细砂石铺地具有

A.排水作用:方便雨水下渗,不必铺下水道

B.防水作用:万一发生火灾,可以就地取材

C.防御作用:可以通过骑兵,阻碍炮车通车

D.环保作用:吸收空气降尘,避免尘土飞扬

答案:A

例2 (2008年重庆文综卷)如下图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要塞,与之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①为防御匈奴军队进扰而建②为防御蒙古骑兵南下而建③张骞通西域时由此出关④吴三桂引清军由此入关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D

例3 (2009年宁夏、辽宁文综卷)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答案:D

例4 (2009年山东文综卷)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答案:B

解法指导:例1,题中所述作为地理物质资源的细砂石,其具有较强的透水渗水性,因而,用其铺地可以防止雨天积水造成交通不便,它能起到很好的排水作用。因此,正确选项为A。例2的解答,考生首先要明确山海关的地理位置优势:山海关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一个重要关隘,也是中国华北与东北交通必经的关隘。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选中设山海卫。“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由此,依据题中选项所述并结合史实分析,得出答案D。例3为最佳选择题,考生从题干所给材料“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易误选B项,但通过全面的材料分析并再现宋朝商业发展特色,可知D项才符合题意。这道题较好地彰显了地理因素中的商业特性及其社会功能。例4难度偏大,主要考查考生阅读题干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此题的解答,可运用地理相关知识如农业结构问题等加以思考。据题干材料信息“16世纪晚期”、“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等分析可知,①④说法材料并未显示,予以排除。故答案为B。

启示: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但人类对这些物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这些物质资源的不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和利用。所以我们通过对某些地理物质资源特性的分析,来判定人类对其利用的原因和规律。人类活动的遗迹或遗址也是人类活动长期作用于地理环境因素的产物,对相关知识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新亮点。对此,考生在备考中要高度重视。

5. 利用地理环境变化中的相对稳定性考查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

例(2008年重庆文综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日:“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凡有水旱,(清朝统治者)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

——杨秀清《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民变迭起,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暴动达100余次,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试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有何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在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各举一条相关内容。

(3)根据材料四,说明美英两国社会福利改革各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归纳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要点:(1)隋炀帝置百姓于不顾,仍然征发兵役、徭役;唐太宗关心民间疾苦,重视赈灾。减省诸司进奉(戒奢从简);减轻徭役;救济灾民;亲临灾区了解灾情。吸取隋亡教训;具有“存百姓”的思想。(2)清朝统治者漠视民生,放纵贪官污吏搜刮百姓;这是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各族人民纷起反抗的重要原因之一。《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土地,或实行圣库制度等;《资政新篇》,兴办保险事业,或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等。(3)美国开始“福利主义”试验;英国实行“福利国家”政策。颁布相关法令;成立专门机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国家稳定。(4)略。

解法指导:此题为材料解析题,其材料的中心内容为“隋朝以后,中外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出现的原因、影响及对策”,而这些材料在教材中是没有的。考生运用所学现代地理知识或方法对题干材料进行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历代统治者应对灾害的政策、措施虽有不同,但灾害出现后人们抗灾救灾的主题思想是相同的,现代社会与古代、近代人们的合理的做法相似,即以民为本,抗灾救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3.八年级历史综合试题 篇三

A)根据句意和首字母填空。

1. My mother goes out, so I have to b____ my younger brother.

2. My grandmother lives in the c____ and we live in the city.

3. China is f____ for the Great Wall.

4. He is p____ to spend time in that big city.

5. I hear that Dalian is a good place to go s____.

B)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Let’s go bike ____(ride) this weekend.

2. That sounds ____(interest).

3. I’m going ____(hike) in the mountains on May Day.

4. Zhou Jielun, the famous ____(sing), is holding another concert this

summer!

5. This time I want to eat something ____(difference).

Ⅱ.单项选择

1. They are going to Europe ____ their vacation.

A. onB. inC. toD. for

2. ——How long is he staying here?

——____ two weeks.

A. ForB. InC. OnD. With

3. Going camping is more interesting than ____ a book at home.

A. readB. to readC. readingD. reads

4. ——How far is it?

——It’s about ____.

A. five-minutes walkB. five-minute walk

C. five-minute’s walkD. a five-minutes’ walk

5. Hurry up!Here ____ the bus!

A. comesB. is comingC. comeD. came

6. May I ask you ____ questions?

A. anyB. someC. aD. much

7. ——I ____ to bring my notebook.

——No problem. You can borrow some paper from me.

A. plannedB. decidedC. leftD. forgot

8. The supermarket is far from Mary’s house. So she ____ only once a

week.

A. goes sightseeingB. goes shopping

C. goes fishingD. goes hiking

9. His father came back ____ a cold March evening.

A. atB. onC. inD. after

10. There ____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in the room, and the number

of them ____ 3,000.

A. is, isB. are, areC. is, areD. are, is

11. I don’t like this one. Please give me ____ one.

A. anotherB. otherC. the othersD. an other

12. ——How about the movie you saw yesterday?

——Some people think it’s boring, ____ think it’s exciting.

A. the otherB. otherC. othersD. another

13. Gary often goes fishing in ____ summer.

A. theB. 不填C. anD. a

14. Do you know the way ____ the People’s Hospital?

A. atB. forC. fromD. to

15. It’s about five miles ____ here.

A. awayB. away fromC. farD. far from

Ⅲ.句型转换

1. She’s babysitting her sister. (改为一般疑问句)

____ she ____ her sister?

2. I’m going with my parents. (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 are you ____ with?

3. Do you often take a boat to work? (改为同义句)

Do you often go to work ____ ___?

4. I have a bicycle and a car. (改为否定句)

I ____ have a bicycle ____ a car.

5. There are many people there. The people speak French. (合并成一句)

There are many people there ____ ____ French.

Ⅳ.根据汉语完成下列句子。

1. 你能看见桌上别的什么东西吗?

What ____ ____ can you see on the table?

2. 北京在中国的北部。

Beijing is ____ ____ ____ of China.

3. 要下雨了,你最好随身带一把伞。

It’s going to rain. You’d better ____ an umbrella ____ you.

4. 美国的天气怎么样?

____ the weather ____ in the USA?

5. 别忘了关窗户。

____ ____ to close the windows.

Ⅴ.补全对话

A: Hello, Lin Tao!

B: Hello, Li Lei. May Day is coming. __1__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A: I’m going to Tibet with my parents __2__ several days.

B: That __3__ interesting! What are you doing there?

A: I’m going hiking in the mountains.

B: __4__ is the weather there?

A: I heard that it’s very cold, __5__ it’s a very beautiful place. What

__6__ you, Lin Tao?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B: I’m going to Beijing to visit the Great Wall.

A: Oh yeah? Who are you going __7__?

B: My good friends.

A: __8__ __9__ are you staying?

B: For 5 days.

A: Well, have a good __10__. And show me your photos when you

get back.

B: Thanks. I’ll bring them and let you have a look.

Ⅵ.完形填空

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s? Some people like to __1__ at home. But others like to go for a walk __2__ play football. My friend Jack works hard in a factory on __3__. At weekends he always __4__ different things. On Saturdays he __5__ his car and on __6__ he goes with his family to a village by car. His uncle and aunt have a farm there. It’s not a __7__ one, but there’s always __8__ work to do on the farm. The children help with the animals and give them their __9__. Jack and his wife help in the field.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ey are all __10__ and want to have a big meal very much.

1. A. playB. liveC. stayD. like

2. A. andB. orC. soD. but

3. A. daysB. timeC. SundaysD. weekdays

4. A. doesB. makesC. borrowsD. has

5. A. watchesB. sellsC. looks afterD. washes

6. A. MondaysB. SundaysC. SaturdaysD. weekdays

7. A. smallB. bigC. hardD. short

8. A. muchB. littleC. fewD. many

9. A. clothesB. placesC. foodD. water

10. A. tiredB. lateC. hungryD. friendly

Ⅶ.阅读理解

(A)

Many people like to travel by plane, but I don’t like it because an airport is usually far from the city. You have to get there early and wait for hours for the plane to take off and it is often late. You can’t open the window. You can’t choose the food. Planes are fast, but they still take hours to go out of the airport and into the city.

I like traveling by train. I think trains are safe. Railway stations are usually in cities. When you are late for a train, you can catch another one. You can walk around in the train and open the windows. You can see many interesting things on your way. I know it takes a little more time.

I also like cars. You can start your journey when you want to, and you don’t need to get to a railway station or a bus stop. Also you can carry many things with you in a car. But sometimes there are too many cars on the road.

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最佳答案。

1. Why do many people like to travel by plane? ____.

A. Because it is fast

B. Because it is safe

C. Because you can walk around in the plane

D. Because it is cheap

2. Which is NOT the good thing about the train? ____.

A. It is safe

B. It takes a little more time

C. You can open the windows

D. You can walk around in the train

3. If you want to take a lot of things with you, what do you take to go

out? ____.

4.八年级历史试题 篇四

【安徽】5.阅读图4,导致清朝这一时期

几种主要进口货物税率(关税)变化的主要原因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手工业纺织技术较弱

C.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D.英国机器棉纺织也发达

【2015厦门】9.优秀的历史影视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下列影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是

①②③④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

【2015甘肃武威】4.中国在19世纪上半期出现了“千古未有之变局”,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现状被打破。这种“变局”开始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15贵州安顺】1.我国首部禁毒法于6月1日起开始实施。历史上,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它们的确定是为了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

A.关天培B.林则徐C.左宗棠D.邓世昌

13、【2015襄阳】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领导这场斗争的是(B)

A.魏源B.林则徐C.严复D.邓世昌

8.【2015齐齐哈尔】“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就是【A】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2015十堰】中国近代历史上,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其中,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战争是【A】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2015荆门】右图漫画再现了19世纪40年代中国屈辱的场景。图中持短枪的外国人代表的国家是【D】

A.美国B.法国C.日本D.英国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5.【2015安溪】“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这一事件相关的是【C】

A.《林则徐》B.《鸦片战争》C.《火烧圆明园》D.《甲午风云》

6.【2015龙岩】1860年10月,侵略者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侵略者”是指【B】

A.俄国军队B.英法联军C.日本军队D.八国联军

6.【2015泉州】图2是法国作家布立赛写的历史著作。封面上提到的“大劫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B】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2015漳州】历史遗迹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图1遗迹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是【D】

A.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B.沙俄侵占雅克萨

C.英军攻陷广州

D.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4、【2015汕尾】根据1858年《瑷珲条约》规定,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约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被迫割让给【A】

A.俄国B.法国C.日本D.英国

6.【2015梅州】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说:“最近这两天发生在那里(指圆明园)的景象却是用任何笔杆子都无法恰当描述的……”这则报道反映了【C】

A.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史实B.签订《马关条约》的史实

C.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D.签订《辛丑条约》的史实

8.【2015郴州】在中国近代史上,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A】

A.俄国B.英国C.法国D.日本

1.【2015吉林】下列史实属于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是【B】

A.占领香港岛B.火烧圆明园C.割占辽东半岛D.南京大屠杀

第3课 收复新疆

【2015福建泉州】6、1880年,他让士兵抬着棺材同行,表明誓死抗击俄国入侵、收复新疆伊犁的决心。“他”是()

A、林则徐B、邓世昌C、严复D、左宗棠

23.【2015长沙】“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历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成绩斐然。下列成就中,属于近代的是【B】

A.蔡伦改进造纸术B.左宗棠收复新疆

C.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D.刘筠培育出湘云鲫(鲤)

11.【2015鄂州】“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虏于西域,为民族第一功臣,此左宗棠也。”材料称赞左宗棠为“民族第一功臣”的依据是【D】

A.出使俄国,收回伊犁B.虎门战役,壮烈牺牲

C.查毁鸦片,虎门销烟D.痛击阿古柏,收复新疆

9.【2015济宁】左宗棠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下列与他相关的历史事件是【C】

A.虎门销烟B.黄海海战C.大败阿古柏D.修建京张铁路

4.【2015资阳】“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赞颂的右图人物的功绩是【B】

A.抗击“洋枪队”B.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

C.设立新疆行省D.在廊坊抗击八国联军

6.【2015云南】驳斥放弃新疆,力主收复失地,制定“先北后南”和“缓进速战”方针,挥师入疆的是【C】

A.林则徐B.曾国藩C.左宗棠D.李鸿章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2015贵州铜仁】3.下列不平等条约中,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是

A.《辛丑条约》B.《南京条约》C.《马关条约》D.《北京条约》

8.【2015漳州】《庚子西狩丛谈》记载:“庚子【19】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这段文字叙述的应是【D】

A.英军攻陷南京B.太平军占领天津C.义和团攻占南京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15.【2015铜仁】下列不平等条约中,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是【C】

A.《辛丑条约》B.《南京条约》C.《马关条约》D.《北京条约》

13.(2015随州)《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B】

A.割地B.开设工厂C.赔款D.划使馆界

7.【2015怀化】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割台湾”与下列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C】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2015南京】“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下列集中体现了这一“巨祸”的史实是【C】

A.《南京条约》的签订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

7.【2015苏州】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C】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2015盐城】海洋历来是各国争夺的对象,为“开拓万里波涛”日本联合舰队和清朝北洋舰队相遇黄海并发生激战,此役中,为国捐躯的清朝将领是【C】

A、林则徐B.左宗棠C.邓世昌D.李鸿章

5、【2015玉林】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曾对将士说:“设有不测,誓与日舰同沉!”这一不畏牺牲的誓言最终践行于【C】

A.鸦片战争B.百团大战C.黄海大战D.解放战争

10.【2015齐齐哈尔】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甲午海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是【B】

A.关天培B.邓世昌C.戚继光D.林则徐

9.【2015永州】晚清政府曾收到某地民众的一份公告,公告称:“……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图固守以待转机。”该公告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地点对应正确的是【C】

A.鸦片战争——香港 B.第二次鸦片战争——库页岛

C.甲午战争——台湾D.郑成功收复台湾——钓鱼岛

5.【2015资阳】下列情况不可能出现在19的是【D】

A.香港岛为英国管辖B.外国商人在重庆、苏州开设工厂

C.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D.北京东交民巷有中国人居住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15厦门】9.优秀的历史影视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下列影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是【C】

①②③④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

6.【2015安溪】历史漫画形象揭示历史的深刻内涵。图7形象揭示哪一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D】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中联军侵华战争

9.【2015齐齐哈尔】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不平等条约是【D】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2.【2015鄂州】中国近代的一本启蒙读物中写道:“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则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哪个条约签订之后的状况【C】

A.《马关条约》B.《南京条约》C.《辛丑条约》D.《北京条约》

7.【2015广东】正当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接20世纪到来之际,中国人却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收到了一份“西方人送来的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这份“礼物”指的是【D】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6.【2015恩施】卢沟桥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城外进行演习、无理挑衅引起的。该事件的发生与清政府签订的某一不平等条约中“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有密切联系。该条约【C】

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

C.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6.【2015盐城】下列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有关赔款的规定【C】

①赔款2100万元②赔偿白银4.5亿两③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其签订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②①③

16、【2015汕尾】(16分)一次次列强的入侵,一个个屈辱的跳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用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以上材料摘自《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请问答:

(1)上述三则材料内容分别出自中国近代哪三个不平等条约?(6分)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请指出与这三个不平等条约相对应的列强侵华战争名称。(6分)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请概括指出材料三内容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严重影响。(4分)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度半封建社会。

24.【2015龙东】材料一:鸦片“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放任自流,数十年后“中国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人民痛感鸦片危害,强烈要求禁烟。

材料二:北京西郊,青山绿水,风景优美。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时150年,在这里建造起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这座皇家园林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洗劫一空(见右图)。

材料三:钓鱼岛问题的由来始于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领土的侵略。1895年1月14日,日本政府不等战争结束便迫不及待地通过“内阁决议”,单方面决定将钓鱼岛划归日本。

材料四: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阅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禁烟运动的领导人是谁?(1分)

(2)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分)

(3)根据材料二,这座皇家园林名称是什么?(1分)

(4)追根溯源,根据材料三,钓鱼岛问题源于哪场战争?(1分)

(5)材料四是哪一条约的内容?(1分)

24.(1)林则徐。(2)鸦片战争。(3)圆明园。(4)甲午中日战争。(5)《辛丑条约》。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

【2015厦门】10.晚清厦门胡里山炮台的兴建是“师夷长被以自强”的一次尝试,这次尝试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2015厦门】13.《近代实业第一人》中说:“他……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他”·是

A.魏源B.张謇C.陈独秀D.胡适

【2015扬州】4.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推论与史实不相符的一项是【C】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南京条约》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C

洋务运动

使中国开始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D

《辛丑条约》

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5.【2015福州】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培养了邓世昌、詹天佑等一大批杰出人才的新式学堂是【B】

A.京师同文馆B.福州船政学堂

C.京师大学堂D.黄埔军校

7.【2015云南】洋务派的中央代表奕?提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由此可看出洋务运动的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的【B】

A.思想文化B.军事技术C.教育制度D.政治制度

6.【2015济宁】右边是毛泽东对近代史上两位人物的评价,关于两人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C】

A.都是洋务派的地方代表

B.都提出了“求富”的口号

C.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D.都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5.【2015济宁】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还是一部探索史。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断向西方学习,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的历史事件是【B】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3.【2015包头】不列颠的枪炮使洋务派深刻认识到:“自强之道,以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学堂为先”,因此洋务派在各地创办外语学堂和军事技术学堂。这些洋务学堂的创办【D】

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

C.建立起先进的工业化体系D.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9.【2015郴州】为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先后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下列属于军事工业的是【C】

A.汉阳铁厂B.开平矿务局C.江南制造总局D.轮船招商局

16.【2015遵义】面对旧中国的腐朽落后和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其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是【B】

A.林则徐B.魏源C.严复D.李鸿章

6.【2015黔东南】下列是一组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图片,与这组图片内容相吻合的主题是(A)

A.洋务运动的开展B.中国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

C.外国资本主义扩张D.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建立

【2015佛山】6.据资料统计,从1862—1894年这30余年中,李鸿章所主办和参与筹办的“新政”事业占中国这一时期举办的全部新政的80%以上,其范围包括军火、采矿、民用,此外还举办新式学校。李鸿章“新政”事业的主题是【B】

A.废除八股取士,举办新式教育B.发展近代产业,抵御外侮

C.引进先进技术,兴办民族工业D.学习西方思想,改变传统习俗

11.(2015随州)《同治要务》中写道:“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持这一认识并付诸实现的是【A】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32.【2015娄底】“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下列属于追求“西方新型工业”梦想的历史事件是【B】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

6.【2015苏州】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A】

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C.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2015盐城】据《李鸿章传》记载,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世俗功利之人崇拜。下列企业中,与李鸿章被崇拜有关的是【C】

①安庆内军械所②江南制造总局③汉阳铁厂④轮船招商局⑤湖北织布局

A、①③B.②⑤C.②④D.③⑤

【2015福建泉州】辨析题22、图9所示中国近代化第一个钢铁厂,其创办人是李鸿章。

错误:。(2分)

理由:。(2分)

。(2分)

【2015贵州安顺】9.看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图一李鸿章图二图三图四

(1)写出图一历史人物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或民用工业。(2分)

(2)你能认出图二是戊戌变法运动中的哪一重要人物,请写出来。(2分)

(3)图三历史人物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

(4)新文化运动是图四历史人物等掀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请写出这场运动的时间和口号。(3分)

【参考答案】9.(1)江南制造总局或轮船招商局(任写一个即得2分);

(2)康有为(2分);

(3)三民主义或“民族、民权、民生”(2分);

(4)时间:19;(1分)口号:民主(1分),科学(1分)

第7课 戊戌变法

52.【2015娄底】5月28日,“湖湘文化十杰评选高峰论坛”在岳麓书院隆重举行。著名学者郑佳明表示,他个人最为钦服的湖湘历史文化名人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近代维新志士【D】

A.黄兴B.左宗棠C.曾国藩D.谭嗣同

17.【2015遵义】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公车上书”为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

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慈禧太后残酷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

D.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4.【2015海南】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C】

A.拒和B.迁都C.变法D.革命

11.【2015齐齐哈尔】在中国请求变法图强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A】

A.康有为、梁启超B.李大钊、胡适C.李鸿章、张之洞D.曾国藩、奕沂

15.【2015鄂州】“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C】

A.维新思想开始传播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D.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6.【2015益阳】19世纪,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此文中“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分别是指【C】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五四运动、戊戌变法

4.【2015包头】“生产之要素有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在此,梁启超着重强调【C】

A.发展工业以工立国B.发展商业争夺市场

C.引进外资发展生产D.学习西方君主立宪

【2015安徽】(2)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戊戌变法运动期间。

第8课 辛亥革命

【2015厦门】12.中华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先生为黄埔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亲笔手书“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一心一意,贯彻始终”训词。这一年是

A.19B.1924年C.1925年D.1927年【2015贵州安顺】2.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A.人们坐在家中看报纸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7.【2015福州】“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的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这个事件”是【B】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南昌起义D.西安事变

8.【2015龙岩】“皇帝倒了,辫子割了”。下列直接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事件是【A】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北伐战争D.新中国成立

10.【2015泉州】图3是民国时期旅顺学生刘成汉的小学毕业证书。他毕业的时间应该是公元【D】

A.1946年B.1947年

C.1948年D.1949年

【2015佛山】7.它首次在中国大地宣告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国会政治、政党政治、舆论监督政府等民权政治,变人治为法治的尝试由此正式开端。替代文中“它”最恰当的是【C】

A.中国同盟会B.武昌起义C.中华民国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8.【2015恩施】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905年8月,在他的推动下,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B】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华兴会 D.强学会

8.【2015怀化】以下能达到右图效果的历史事件是【C】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7.【2015南京】右侧宣言指导的是【C】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6、【2015玉林】“他的伟大不只在领导中国人民促使社会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还在于在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论的人物是【B】

A.李鸿章B.孙中山C.康有为D.毛泽东

13.【2015鄂州】“共和成,专制灭;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历史事件是【B】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北伐战争

【2015济宁】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存现在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党、中立党、维新党分别是指【A】

A,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B.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顽固派、洋务派和维新派D.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10、【2015玉林】19北京政府发布临时大总统令,宣布凡是清朝“保护兴业各法令,对于民国国体没有抵触的,仍然适用,还要求对所有商办公司进行保护和维持。这一规定【D】

A.激励了张謇弃官回乡办企业B.表明北京政府决心铲除三座大山

C.加剧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D.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持续发展

【2015海南】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19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年2月,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订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年以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革命斗争。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材料二《商报》评价孙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

材料三孙中山曾说“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材料四今年恰逢孙中山逝世90周年,海峡两岸纷纷举行各种活动,隆重纪念孙中山

3月12日,南京各界人士拜谒中山陵

请回答:

3月12日,台湾拍摄的纪录片《永不放弃——孙中山北上与逝世》在台北发布。该片旨在发扬孙中山先生永不放弃的精神,号召大家继续团结奋斗,促进两岸和谐。

(1)据材料一,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概括材料中有关孙中山在1894年—1912年期间的具体革命活动。(4分)

(2)材料二评价孙中山有五个“不知”,你怎么理解?(2分)结合材料三,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2分)

(3)今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是什么?(2分)

22.(1)变化:从行医救人到主张改良再到革命救国。(变化的顺序正确,每写出一点给1分,共3分。若写出“行医到救国”类似答案的,只按两点给2分)

活动:①组织兴中会;②创立中国同盟会;③提出“三民主义”学说;④建立中华民国

(或“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二者只能选其一给分);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每点1分,共4分。如答案写成“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不给分)

(2)理解:孙中山并非“不知”,而是为了救国,已经将个人利益甚至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意思相近亦可酌情给分,共2分)

精神品质:爱国主义、公而忘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与时俱进等。(每点1分,共

2分。其他符合题意的表述亦可酌情给分)

(3)现实意义: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围绕“两岸和谐”(或“祖国统一”)、“民族复兴”而谈,言之成理即可,2分)

【2015贵州铜仁】1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世纪中国复兴之路历经艰辛与坎坷,三位世纪伟人先后为了实现“救国之梦”、“建国之梦”、“强国之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改变了中国前进的方向。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材料中的“三位世纪伟人”分别是指谁?(3分)

(2)材料中为显示“救国之梦”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帝制的事件是什么?该事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

(3)在实现“建国之梦”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这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正确道路?(2分)

5.八年级历史上册试题及答案 篇五

1.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2.《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A.甲午战争 B.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3.“数日后,一匹快马向热河方向飞驰,恭亲王向咸丰帝报告了‘花园’被烧的消息……”该历史情景应出现在

A.林则徐广东禁烟期间 B.鸦片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4.“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 关。”此诗反映的是

A.洪秀全定都天京 B.左宗棠收复新 C.关天培广州抗英 D.林则徐虎门销烟

5.1月,经我国考古专家考证鉴定,在辽宁丹东附近海域发现的一艘沉船就是北洋舰队的致远舰。这一考古成就可直接用于研究

A.黄海大战 B.辽东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廊 坊之战

6.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中国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以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C.印度棉纱质优价廉 D.民族工业曲折艰难.《清议报》(182月创刊)在第16册发表的时政评论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哉!然处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其评论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9.《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 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上述材料表明

A.中国已经完全成为了美国的殖民地 B.帝国主义完成了对中国的瓜分

C.外国公使帮助清政府管理官吏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0.曾纪泽说:“办洋务的难处,在于外国人的不讲道理,中国人的不明时 势,只有徐图自强,才能扭转形势。”洋务派“徐图自强”的最早措施是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11.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

A.曾国藩 B.康有为 C.邹容 D. 陈独秀

12.时至今日,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台湾,都有大量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公共设施和纪念场馆。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为后世所敬仰,最主要是因为他

A.建立了光复会 B.创办了《民报》 C.领导了保路运动 D.创立了中华民国

13.19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4.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因为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北京学 生举行抗议活动

C.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这一消息传导国内引发了

A.五四爱国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戊戌变法 D.洋务运动

二、判断题:(每题l分,本大题共5分。请把正确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

阅读下表内容并判断:

名 称 目 的 时 间 不平等条约 影 响

鸦片战争 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和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 1840-1842 《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为了扩大侵略权益和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856-1860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加深。

以下结论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卷选“A”;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卷选“B”;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答卷选“C”。

(16)两次战争都发生在18世纪。

(17)两次战争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很多领土和主权。

(18)鸦片战争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对中国影响不大。

(19)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了圆明园。

(20)第二次鸦片战争扩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2小题,第23题8分,第24题7分,共15分。)

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和民用企业的特点。(5分)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1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的含义。(1分)在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材料三中所说的“树墩”,进行了哪些努力?(1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争夺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李鸿章等坚决抵制,李鸿章上奏说,此事(列强在中国修铁路)大有利于彼(列强),……洋人贪利无厌,……若再议及,只有仍执前说(以前所说的理由),(修筑铁路)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战拆毁,致激民变。 ——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等力矫众说,要求自建铁路,)李鸿章上奏说,若火车盛行,则有驾驶之人,有修路之工,……故有铁路一二千里,而民之依以谋生者当不下数十万人……铁路所经不过丈余之地,于田庐坟墓尚不相妨。即遇官道稍窄之处,亦必买地优给 价值(多给钱拆迁百姓的田庐);其坟墓当道者,不难稍纡折(多给钱拆迁老百姓的坟墓)以避之。

——《光绪六年十二月初一直隶总督李鸿章奏》

材料三 1881年,为例解决开平煤矿的运输问题,李鸿章下令修筑了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后来,清政府还自行设计施工修筑了铁路。 ——摘编自《近代史资料汇编》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李鸿章反对修筑铁路的目的和理由。(3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归纳李鸿章主 张修筑铁路的目的和理由。(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以来,清朝铁路发展的主要原因。(1分)

五、问答题(25小题6分,26小题4分,共10分)

25.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梦进行重大探索,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回顾探索之路,充满艰难和曲折。

(1)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影响是什么?(1分)结果如何?(1分)

(2)以孙中山为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基指导思想是什么?(1分)

(3)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是什么?(1分)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内在关系是什么?(1分)

(4)综上,面对中国近代化 民族复兴之路,你有何启示?(1分 )

26.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签订不平条约。但中国人民进行了抗争。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1分)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1分)

(2)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坚决的抗争,列举一例抗争的史实?(1分)

6.八年级历史下中期考试题 篇六

姓封

班密

瓦室中学2014年春八年级历史中期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三次伟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第二次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第三次革命是改革开放。请说出第二次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领导人是()A.孙中山B.毛泽东C.邓小平D.江泽民 2.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了28年 B.有28个民族参加了开国大典 C.人民解放军有28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 D.有28个民族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这首美丽动人的歌曲唱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歌词中“当家作主站起来”指发生在哪一年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A.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B.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 C.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是()A.1949年B.1950年C.1951年D.1959年 5.“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军队的名称和行动的目的是()A.国民革命军——北伐B.红军——战略转移 C.解放军——解放南京D.志愿军——抗美援朝 6.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无数的战斗英雄,其中“严守纪律,被大火吞噬而壮烈牺牲”的是()A.黄继光B.邱少云C.彭德怀D.毛岸英7.毛泽东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据此可知,让毛泽东高兴的是()A.新中国的成立B.抗美援朝的胜利C.土地改革的完成D.“一五”计划的完成 8.在我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时,农村发生的变化是()A农民连同土地牲畜都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B农民的土地都属于人民公社所有C.农村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9.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

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

A.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B.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D.优先发展重工业

10.江门九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举办“一五计划”成果展示会。他们找到了下列资料,哪项不适合用?()

A.武汉长江大桥B.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C.第一架国产喷气式飞机D.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11.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无关的是()

A.由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B.规定以一国两制来解决香港问题C.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D.规定我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1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制定()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3.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范围的是()

A.第三产业B.农业C.手工业D.资本主义工商业

14.三大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采取的政策()

A.没收B.赎买C.摧毁D.租赁

15.继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实践之后,中国共产党也展开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活动。20世纪中期,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其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三大改造的完成D.“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6.新中国成立后,下列哪组事件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错误和挫折()①土地改革②抗美援朝③“大跃进”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A.①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7.结合《人民日报》连载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等文章,宣传全国各地大放“卫星”现象,你认为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A.“大跃进”时期B.一五计划期间

C.土地改革时期D.三大改造时期

18.在1964年的一份报纸上刊登了一个报道,里面包含了这样的信息:兰考、治沙、党的好干部。请你判断他是下列人物中的()

A.邓稼先B.王进喜C.雷锋D.焦裕禄

19.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广大人民和干部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其中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是()

A.杨振宁B.李世光C.邓稼先D.袁隆平

20.建国后,民主法制曾一度遭到巨大破坏,这主要发生在()

A.解放初期B.三大改造时期C.大跃进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21.我国1966—1968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一览表年份国民生产总值(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元)

196632.0932.13180

196729.2229.25159

196826.0526.06138

从表中可以看出生产总值连续两年下滑,其重要原因是()

A.反右斗争的扩大化B.大跃进运动的浮夸风、共产风

C.人民公社化运动D.文化大革命的**

22.“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A.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B.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C.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D.近年来开通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23.时代特点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名字所反映的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正确的是()

①马文革②李援朝③张跃进④毛建国

A.④②①③B.②③①④C.③④①②D.④②③①

24.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是:()

A.和平解放北平B.和平解放西藏C.和平解放新疆D.解放海南

25.1952年的一天,农民张大爷看着自己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喜泪涟涟。请问,这一情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选项直接有关()

A.进行了土地改革B.粉碎了“四人帮”

C.实行了改革开放D.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6.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指()

A.1949年——1959年B.1953年——1963年

C.1956年——1966年D.1966年——1976年

27.国有企业改革首先从什么开始()

A.改革经营模式B.扩大企业自主权

C.推进企业改组联合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民主集中B 改革开放

C 实事求是D思想解放

29.全国农村率先搞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省()

A安徽 广州B安徽 四川

C广东福建D四川 广东

30.即是近代史上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改革开放时期经济特区的城市()

A厦门B广州C福建D宁波

二、列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31举出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4分)

32概括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任务是什么。(3分)

33.根据提示,写出相关的人物。8分

(1)他严守潜伏纪律,不幸被大火吞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2)他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他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4)他身为国家主席,却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含冤病逝。()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34.材料分析题(14分)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请回答:

⑴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在什么会议上决定修建的?(2分)

⑵碑文中用“三年”、“三十年”、“一千八百四十年”三个时间概念将中国革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请你答出这三个阶段开始的标志性事件。(6分)

⑶修建纪念碑的目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

⑷如果今天让你继续为此碑写碑文,你准备添加哪些内容?(2分)

35.问答题(11分)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⑴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为了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采取的重大措施。(3分)

⑵分别简述1953—1956年间党领导人民取得辉煌胜利的重要史实及其历史意义。(8分)

历史科试卷(答案)

1-10 BADCDBCDDD11-20 BCABCBADCD21-25 DCDBA26-30DBCBA

3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32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694个大中小项目为重点,以发展中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本基础。33邱少云 袁隆平邓稼先 刘少奇

34.(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1946年,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目的: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现实意义:通过凭吊先烈,对人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4)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言之有理即可)

35.(1)①和平解放西藏;②进行抗美援朝战争;③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7.八年级历史综合试题 篇七

一、整体把握教材内容

一个学段内各门学科的教材都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 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性, 都体现了编者的教学理念。作为教材的执行者———教师, 能否理解并落实编者的理念和意图, 是能否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首先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教师, 都应该把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 通读教材, 认真对照课程标准, 知道本学段本学科的教材包括哪些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是什么, 哪些知识前后可以整合起来, 本套教材的编排意图和体例是什么, 教材内在的逻辑线索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画出本册教材的知识树, 写出教材分析, 进而画出本学段教材的知识树, 写出教材分析, 对有关的知识进行调整和整合。

一般来说, 对知识的掌握分为四个层次, 如同数学中的点、线、面、体:教师能够理解教材中的每一部分知识, 仅仅是掌握了一个个的知识点, 这是第一个层次, 如同一盘散落的珍珠, 还需要用一条条线把它们串联起来。只有通读教材, 感悟教材, 才能把分布于各册教材中的同一类知识串联起来, 形成一条条的知识线, 这是第二个层次。不同的知识线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如: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西方有怎样的变化, 这些变化导致了世界怎样的结局。要把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知识线并联起来, 形成一个知识面, 这是第三个层次。最后, 要把一个学段不同年级的知识构成一个立方体, 如同一座立交桥, 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四通八达, 不管从哪里切入都能把整个学段的教材整合起来, 这才是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要达到这四个层次, 我们必须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建构, 强调教学过程的统筹安排。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的编写, 大多是以“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如:初一《我们生活的世界》;初二《我们传承的文明》;初三《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类教材都有自身的规律, 但这种规律是隐藏的, 学生并不掌握。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以教学内容为“知识线”, 以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为“方法线”,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用“方法线”控制引导“知识线”,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 形成基本的能力。

二、统筹安排课堂教学

如何整合教学内容, 统筹教学过程, 探寻学习规律。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 我也曾做过一些尝试:

1. 课前导入中的整合:

导入可以是多种多样, 可以情境导入, 也可以复习导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新课导入时, 我就采取了复习导入的方法。我回顾新航路和殖民侵略的影响等内容得出了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条件。

通过对过去知识的整理和整合, 使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必然性有更深的认识。

2. 知识点讲授过程中的整合: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从法律上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是中国的领土。1689年还发生过什么事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颁布《权利法案》, 确立君主立宪制。所以这时候英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刚刚确立, 要侵略中国还为时尚早。

这种整合虽然很小, 但很实用, 能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淆的知识点, 明白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历史及相关联系。

3. 课后小结时的整合:

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就可以用表格来比较。列出名称、时间、领导人、主要事件、重要文献、确立的整体等内容。

用表格归纳比较这是我们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 也是学生比较得心应手的。但还是初级的知识点的整合。

4. 单元知识点的整合:

一个单元就有一个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 把知识点串联成一个局部的知识网络。

比如《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就包括这么一些内容:

(1) 成熟的礼乐文明是根基:西周的礼乐文明

(2) 稳固的政治制度是保障: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3) 民族融合中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4) 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5. 期中期末复习中的整合:

这一阶段知识点多, 学生容易混淆, 不易记忆, 整理归纳非常必要。八年级上期末复习时, 我出示了以下知识脉络:

(1) 经济状况:农业上的生产工具 (新石器-铁农具牛耕-筒车曲辕犁-秧马) ;手工业的丝织业 (黄帝-唐朝) ;陶瓷业 (炎帝-黑陶彩陶-越州青瓷-北宋景德镇) ;商业 (统一货币度量衡-大运河-唐朝长安-宋元的交子, 东京大都临安)

(2) 政治状况:制度 (禅让制-分封制-中央集权制-推恩令监察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县制-郡县制-行省制) ;理念 (仁政, 以德化民-民贵君轻, 水舟, 善于用人, 虚心纳谏) ;清明政治时期。外国的制度 (种姓制度, 雅典民主制, 罗马的共和制, 元首制)

(3) 思想文化:思想 (百家争鸣-法家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佛教-儒家, 佛教、道教-多种宗教融合) ;文化 (文字, 文学, 史学) ;艺术 (书法, 绘画, 雕塑) ;科技 (四大发明及影响, 棉纺织技术) ;外国的文化 (四大文明古国, 古希腊罗马, 古阿拉伯)

(4) 民族关系:秦 (长城灵渠) ;西汉 (匈奴西域) ;南北朝 (北方民族大融合) ;唐 (一视同仁, 胡汉交融) ;宋元 (农牧文化融合, 西藏, 回族)

(5) 对外交往:西汉 (张骞-丝绸之路) ;元 (空前繁盛, 马可·波罗, 泉州, 陶瓷之路)

(6) 社会生活:宋元世俗化 (瓦子勾栏看棚, 杂剧说话, 节日习俗)

8.八年级历史综合试题 篇八

一、不能有意识地弄清题干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在解答非选择题时,从解题思路上讲,必须先弄清楚题干中某些概念或词语的含义或具体内容。否则,对作答会产生严重影响。由于有些学生不能做到这一点,答题时就出现了错误。

考生在作答第37题(3)时,第一感觉就是,题目读完一遍后,几乎没有任何印象,题目“浩大”,无从下手。之所以出现类似现象,关键在于考生对“文官制度”一词不甚理解,或者说平时接触不多,显得陌生。另外,对于 “如何理解”这一提问方式也不十分适应。因此答题时,大多回答工业革命的影响云云,下笔千言,得分寥寥。

二、不善于对材料进行解读和归纳,简单照搬材料

第37题第(3)问,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照搬材料来回答问题。题目要求回答“工业革命要求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得分并不是很理想。实际上,我们只要理解了文官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根植于一定的物质基础,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只需要谈“工业革命”之后的一系列变化,需要官员选拔标准作相应的变化,以及是怎样变化的即可。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回答:工业革命以后,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这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和影响;再结合材料里讲的“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我们可以得出“较高知识水平”“专业化”这些答案。而“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显然是在暗示“制度化”这个结论。

三、对典型知识点的掌握不牢固

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在答题时会因对一些知识记忆不准或是记忆不全面,胡乱地将所想到的内容统统写上。如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这一知识点的记忆,仍有部分学生未掌握,要么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混答,张冠李戴;或者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都答上去,既得分不多,还浪费了大量时间。另外还有一些同学,由于记不住课本原话,就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例如标答的“经济规模扩大”一句,他回答成“工业革命后极大的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商品堆积如山,资本家挣钱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强大起来”,就是不回答“生产力水平提高”或者“经济规模扩大”,意思似是而非,难以赋分。

四、用词不规范

一些考生不注意卷面语言的运用与组织,词不达意、用语错误、不准确、不恰当等等,比比皆是。例如第37题第(2)问要求学生“指出唐代科举制度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部分同学回答说:“唐代科举制度规定得很死,只要谁通过了这项考试,谁就被录取了;而中世纪英国官员是择优录取,比较重要的官职,要按要求竞争、考试选拔”。在第37题第3问对工业革命的表述中,就有 “第一次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工革”等多种不同说法,甚至出现了“商品堆积如山,资本家挣钱很多”等口语化的描述。在第37题第4问时,则出现了“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民族团结、国家强盛、社会和谐”“贪官减少,清官增多”等用语。

五、所答内容混乱,答案没有序列化

一般来讲,学生在写答案时,要将答案序列化为①……②……③……④……这样,便于自己掌握所写答案的要点数,也便于阅卷老师的阅卷,最为重要的是使自己有了清晰的答题思路,能较全面地寻找答案要点。然而,许多学生在写答案时,没有正确的答题思路,又是胡乱地写几个答案,不习惯将答案序列化,大约80%左右的考生在回答第37题(3)问时均是一段,没有序列化。

六、书写潦草,错别字多

一些考生不注意卷面文字,或书写潦草,或字体过小,在闪烁不定的电脑屏幕前长时间阅卷的教师一般难以分辨,不能明白考生所要表达的意思,影响赋分。例如,有的考生连“选拔”“吸取”“各个”“世代”等词都书写错误,至于“遴选”“土尔扈特”“雍正”“乾隆”等稍显复杂的词语,更是添笔少划,错误严重。

七、答错位置,或用透明胶撕扯答题卡

尽管在考前辅导中,各科教师均一再强调上述两个问题,但是很不幸,我们仍然看见为数不少的同学一个箭头朝上,手书“对不起老师答错了,这是某某题”的情况。或者干脆用透明胶撕扯,在没有清理干净的情况下,又重新作答,结果导致扫描效果不佳,教师辨认难度加大。

针对以上问题,下面谈谈纠正错误的方法。

一、细心审题

审题对做问答题来说,非常重要。能否审好题,是答好问答题的先决条件。通常情况下,审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题目结构。审题首先要明确问答题的基本结构,要正确找出提示项、限定项、求答项等,以便完整、正确地把握题意要求。

2.确定题型。随着全国文科综合考试的推行,高考问答题的综合性增强。审题时要根据提示项及“简述、概述、说明、简析、评价”等说明性文字,确定好题目类型,依此确定解题的基本思路和答题的基本方法。

3.挖掘题意。弄清楚题干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根据题干的要求,明确题目的时限、内容和思考的范围。特别要针对一题多问和分值分布的规定,搞清重点,并据此确定对各部分作答的内容和答题时间的分配。

二、联系教材,筛选要点

高考问答题的内容大多数依托教材,所以教材内容往往是解题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应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依据题目要求,对教材和学过的知识进行全面回忆,并用发散性思维,开阔思路,力求把答题所需要的知识点和基本观点全部准备到位。

对答案要点进行精心设计和全盘考虑的同时,从材料的组织、观点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的思考,组织好史实。因此,必须根据题目的指向,特别是针对一题多问和分值分布的规定,对史实作认真的筛选,确定好要点,搞清重点与非重点,并据此确定对各部分作答的内容和答题时间的分配,切忌不分主次地堆砌史实。

三、答案要点要规范准确

一切努力都必须落脚于答案之中,这是得分的关键。对答案的基本要求是史实的准确性、内容的针对性、要点的完整性、叙述的条理性、语言的简洁性。在内容的组织方面要做到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答案的编写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列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上一篇:我是一棵果树作文下一篇:五四青年节团员代表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