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实践活动活动心得

2024-10-14

端午节实践活动活动心得(精选15篇)

1.端午节实践活动活动心得 篇一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

本学期来,我能够根据教研中心和学校的课题组计划,确定好课题《风筝飞吧》、《关注湖南奥运》、《趣话端午节》进行研究,活动中,能够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湖南省体工大队参观,向运动员了解相关的信息,并做到有研究,有交流,有记录;在活动子课题提出后,到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活动的实施,及活动的总结、交流与评价,都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教师有效的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

二、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它要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而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中始终起着指导作用。综合实践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因而,在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特别注重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我们强调了它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在活动中,我在班级中建立了一个“导师制”。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过程。这个制度就是要求教师要指导一个或多个小组活动。比如:在《关注湖南奥运》这个大主题下,当学生还不知道确定什么子课题时,教师的“导”就显得很重要。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共同兴趣,根据他们的兴趣点,帮助其确立研究的对象,然后指导并帮助他们确立研究点,让自己成为学生活动中的“帮助者”。

三、注重学生的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与我们的学科教学相比,更注重学生的探究、合作。班级里的50多个学生并不是人人都乐意合作,人人都乐意接受其他同学,而且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个小组成员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有大有小。作为教师,我深深地意识到乐意合作、善于合作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这学期我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小组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作用,如何与组内其他同学进行合作探究。

如:进行“关注湖南奥运”这一活动时,学生自由分组,合作研究子课题。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内在潜力,自己查找资料、采访、写感想、排节目、设计制作展牌、动手绘制手抄报。学生在合作中各尽所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朝气。如:进行“风筝飞吧”系列活动时,既有各自完成的项目“我制作的风筝”,又有合作完成的项目。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自己的风筝经过试飞,若失败的再看看别人的风筝,或寻求别人的帮助,到最后,获得成功的都是凝聚小组成员心血的风筝。活动结束时,设置了“合作奖”,鼓励学生的进步与成功。再如:研究“趣话端午”主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调查问卷,有专门调查同学的,了解小学生对端午节的熟悉情况;有向父母或长辈调查的……然后把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得出结论。学生在调查了解中明白端午节的来历、风俗、意义等,也懂得了如何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

同学们在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锻炼了能力,增长了知识,对这门课程兴趣比较浓厚,教师也是以十分的热情影响学生积极进行合作与研究。总之,综合实践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综合实践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的,是通过实践来获得发展的。学生的实践是任何教育者都难以替代的,所以说,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是主体性的活动。

一.标题

屈原报梦 灵机一动

二.活动概况

5月27日中午11点半,实践部在食堂门口开展主题为“屈原报梦 灵机一动”端午节猜灯谜送粽子的活动,得到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三.活动整体评价

此次活动的前期准备时间仓促,我们实践部在一天内完成了海报及传单的制作。但是参与活动的同学积极性高,活动现场的气氛十分活跃。此次活动的目的是希望给同学们带来一些节日气氛,也想提醒大家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四.成绩经验

成绩:此次活动圆满成功,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给同学们带去了节日的问候,同时也呼吁大家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反响不错,贴近同学们的生活。

经验;此次活动提高了我们部门委员对活动的组织能力,虽然策划到执行的时间较短,但是对活动的宣传,海报的制作及活动执行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五.存在问题及教训

1.前期的准备时间短,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力较小,没能让更多同学参与。

2.由于经验不足,购买的材料不够。

六.今后努力方向

吸取这次活动的经验和教训,运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做贴近同学生活,同学自身感兴趣的活动。发扬团结和努力的工作精神,避免此次活动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出现。让同学们在校园里一样有过节的气氛,让校园充满温情。

2.端午节实践活动活动心得 篇二

一、采取多种形式, 以实践活动为主线, 发挥课程效应

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我校在教学中以实践活动为主线, 以多种形式来促进与保证课程实施。

一是选好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 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 范围越小越好, 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 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

二是典型引路。新的课程会遇到新的问题, 这是很正常的。但不能熟视无睹, 也不能顺其自然。采用典型引路给大家以启示是一个成功的举措。这种方法对于新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我校的《认识人民币》《滑子蘑的种植》这些案例可以说为全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范例, 从而激起了实践研究的热潮。

三是有机整合。实践活动涵盖面广, 可与学校德育活动、学科活动、班队活动、节日活动等有机整合, 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应。

二、走进生活, 让学生在课余体验社会角色

“让抱大的孩子自己走路吧! ”这曾是许多老师的期待。眼看着这群生活在21世纪的儿童, 不会给自己梳辫子, 父母不在家宁可自己饿肚子, 出门一次换洗衣物全装袋子, 这的确是个严峻的问题。时代要求他们具有独创的本领, 生活需要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逼着孩子走”吧, 即使“走”需要勇气和执着, 前途会有坎坷和困难, 我们也要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因为他们总要在学习中自己长大。与国外的学生相比, 我们的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知识技能, 解题技巧, 而是良好的心理态度, 自信心, 自尊心, 责任心, 自主性, 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恰恰正是最为重要的。因此, 作为教育者, 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 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 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 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完善自己;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 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合作、分享, 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1. 在角色体验中引领学生参与社会, 体验生活

人们常说, 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太差, 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温室里的幼苗注定长不成参天大树。作为教师, 我们更是深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只能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一次次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磨练、体验吃苦, 才能激发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 锤炼他们的意志。其实, 相对于校园里单一的学习活动, 他们也渴望真正走到社会中去, 在大千世界里找到一个岗位, 扮演一个角色, 获得一份更为真实的感受, 面对着孩子的热情, 我们怎能不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呢?

2. 在角色体验中实现学生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常言道:学以致用。面对老师的谆谆教诲, 家长的苦口婆心, 很多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新知识, 不难发现,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对学习的本身已经不感兴趣。要让学生主动的学, 首先要让他们深刻体会知识的重要性。角色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 展示才能的机会。

陶行知先生说:“要做, 要真正做, 只有到社会上去, 以社会为学校。这样, 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 都可以大大增加。”社会调查就是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 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就社会发生的某一现象进行调查, 弄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的一种研究策略。是学生走近社会, 感受生活的极好形式, 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能力。比如, 我校前面有条贯穿全镇的大河, 以前河水清澈见底, 可现在河水变黑了变绿了, 虾儿鱼儿全跑了, 河边上有很多垃圾, 河面还有很多漂浮物。针对这一现象, 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调查活动, 让学生通过调查, 查清河水污染原因, 并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通过这种社会性的调查活动, 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 了解社会的现状, 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 让学生体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意义, 熟悉各种社会资源, 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 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养成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和发现、安排和组织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裕的时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翅膀, 广袤的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在多年来的课程实践中, 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的无穷魅力: 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多元感受, 在实践中获得新知, 也在实践中形成了意识, 锻炼了能力。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得到张扬, 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获得提高, 一个个新的生命在实践中生成。迎着初升的太阳, 怀着收获的渴望, 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期待。我们相信, 虽然尝试的过程不会一路平坦, 但一定会有所收获。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据自身的特点, 紧扣现实生活,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实践能力, 开拓创新精神。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体验,生活,实践

参考文献

[1]大连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3-6年级) .大连市教育学院.

[2]秦建荣, 丁建强.走进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江苏教育出版社.

3.端午节实践活动活动心得 篇三

一、问题情景应具有趣味性

综合与实践活动不能是其它学习领域的简单重复, 问题情景必须较为开阔,起点低,能够为所有学生理解,又贴近生活,生动有趣,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目前这一领域技能难度较高的问题较多,体验性与欣赏性的较少。比如,555555555□999999999中间填几能被7整除这一问题,就太难了。再如,调查小区内每户人家的用水量,难免有些居民不予配合,而调查所得数据背后的社会问题,也并非每个小学生所能理解的。为此,我们撤掉了类似这样的课题,改换成如“跳绳与心跳”这样的题目。在学完简单统计知识,我们进行了“跳绳与心跳”实践活动。在教室中,先让学生数一数自己一分钟的脉搏次数,然后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跳绳。跳完后,组织学生统计自己1分钟跳绳次数和跳绳后脉搏跳动次数。此项实践学生经历了统计、计算、比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思维也很活跃。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换句话说,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这样的实践活动更加有效。再如:我们创设“一天里如何当家”的情境:“小明的爸爸,妈妈今天有事不在家,小明主动提出要当家,怎样当好一天的家呢?应该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情境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一天里买哪些菜?怎样搭配?怎样买菜更经济合算?”等等。其实像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还有“压岁钱怎样花”,“铺墙纸的问题”、“如何制定秋游计划”等。通过对这些事物中数学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问题解决过程中应有活动性和可操作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要“动”起来。不止动脑,还要动手,包括制定和组织实施活动计划、收集信息、查找资料、开展调查访问、计算统计数据,运用分析、比较、研究等科研方法,发展包括人际交往、合作研究、动手实践等诸多能力。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时,不仅可以把平时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锻炼了能力,提高了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本领。但是,小学生毕竟年龄还小,知识、能力、认识水平不能与成年人相比,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课题时,应注重学生的身心特点,既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又有一定的难度,让他们翘翘脚能够得着。例如,我根据随学的《统计》知识,结合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设计了主题为《我是小小调查员》的综合实践活动。第一次,作为作业布置,没有做具体的指导捉拿是要求学生去调查读书活动,然后制成统计图。一个星期后去检查,结果只有三人去做了。这是为什么?这就是缺乏活动的可操作性。问其原因是,不知道调查从何入手,也不知道要调查些什么。根据这种情况,我立即做出了如下可操作性的指导。如,调查项目:1.调查各班图书角有图书多少本?其中故事书有多少本?2.各班同学在本次读书活动中,每人共读了多少本? 每班人平均读了多少本?3.调查二年级和五年级学生“我最喜欢读的书”的情况(童话、科幻、故事、作文)。如在制图时,要求学生只选择其中的二项进行统计。正因为学生有了这些可操作性的指导,很快在三天内就出来了很好的作品。

再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了“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既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六年级学生学完“利息”这一教学内容后,可以开展“红领巾小银行”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正确填写存款单、了解当前存款利率,进行利息计算,并帮助家人理财。学生在活动中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充分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设计应体现数学学科特点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不是泛化的综合活动,应突出数学学科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便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也必须呈现数学的本质。比如:1000000颗黄豆有多重?每个居民向灾区捐款500元,多少居民能捐满到一百万?13亿人中有多少个一百万?事实上,这些问题的现实背景在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百万这个数的数学意义。因此,我们在选择或设计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题时,既注意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增加趣味性,又注重它的数学特性和科学性。再如:教学认识人民币后,我们开展了“小小超市”的实践活动。课前让学生自备各种商品,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把教室模拟成“小小超市”,学生们推选出“柜台经理”、“收银员”、“售货员”的人员,其余的学生做“顾客”。学生们拿出准备好的纸币去争先购买,个个都显得很有经济头脑,很有经济意识。在此实践活动中,学生既加深了人民币的认识,也巩固了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更可贵的是加强了综合能力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金融、商业、科技等行业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端午节主题实践活动总结 篇四

端午节到了,开展关于“端午”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有关端午的各种小知识,拓展知识面。同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在端午的欢乐气氛中,爱国、爱家、提高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兴趣,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设计思路

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通过合作调查、参与实践、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活动时间:6月12日——21日

四、活动内容

三年级了解端午节的日期、知道端午节的别称、风俗、和来历,上网浏览查阅有关屈原的故事和诗歌,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以“知我端午爱我祖国”为主题,用手抄报、诗配画或者作文的形式记录在A4纸上。

五、总结

1、各班主任认真总结端午节学生参与活动情况。

5.端午节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篇五

一、选题背景 群龙飞渡,百舸争流,万粽飘香„„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再次向我们走来,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端午并不是非常了解,对端午习俗中的文化现象更是知之甚少,想要了解的问题提了一大堆,多数学生提到端午节立刻想起了那美味的粽子,所以适时组织这次“走进端午 粽叶飘香”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加强“生活即是语文,语文即是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在分享他人的成果同时学到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了解并吸收中华民族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计思路 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制定研究方案,通过合作调查、采访、参与实践、信息搜集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三、活动安排 整个活动从2016年5月末开始到6月15日结束,活动共分为四个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一周)

2、活动实施阶段(一周)

3、活动阶段小结(一周)

4、成果展示阶段(一周)

四、活动目标

一、活动总目标: 端午节快要到了,开展关于“端午”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端午的各种小知识,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在端午的欢乐气氛中,亦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孩子们形成乐观合群的心理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具体目标:

1、认知目标:(1)通过活动对端午节的由来、美食、习俗、庆祝活动、以及端午节的诗词、歌谣等有更全面的了解。(2)通过活动,对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步骤有进一步的了解。

2、能力目标:(1)通过小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各种途径处理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2)通过小组合作调查、采访、汇报交流促进学生的协作探究精神、学习交流能力、相互欣赏的意识的生成以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的提高。

3、情感目标:(1)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研究,对自己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2)通过课题研究,增强学生对家乡、对人民以及渊源历史的端午文化的热爱之情,增进学生对文化传统知识的探究心理,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五、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 活动时间:1周

一、活动目标: 选定主题,生成子课题,设计并完善方案,为实施研究作好设想。

二、活动过程

1、产生主题,展开讨论 听听端午歌谣、欣赏端午漫画视频、说说过端午的情景,引起了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大家纷纷讲述以往过端午的情景,生成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走进端午 粽叶飘香”。学生展开激烈地讨论,提出了一大堆问题,如:端午节具体指哪一天?有多长的历史了?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过端午节?有没有端午的传说故事?人们过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等。

2、归纳指导,将相关或相近的问题归在一起,生成子课题 ① 端午节具体指哪一天?它是怎么来的?有多长的历史了?为什么要过端午节?有没有相关的传说故事…… ② 端午节食品的种类、所食东西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食品的制作材料、端午节食品的制作过程、端午节的食品是否受人欢迎…… ③ 自己亲身体验一下,学习包粽子。④ 古时候人们过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现在过端午又有哪些习俗?保留了哪些,为什么会这样?……端午节的习俗引申出:挂菖蒲艾草、挂钟馗像、吃粽子、端午避“五毒”、划龙舟等。⑤ 历朝历代有哪些跟端午节有关的诗词、歌谣。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生成子课题,并引导学生根据研究的内容分别取出好听的名称: 子课题一:端午由来大探秘 子课题二:端午美食大荟萃 子课题三:端午活动大搜索

3、建立课题小组,设计小课题研究方案。①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8-9人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兼顾同组异质。② 以小组为单位,初步讨论、设计子课题的活动方案。

4、交流课题方案,指导完善。a、各小组组长介绍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 b、其他小组成员评价并提建议 c、教师指导评价

5、教师强调实践活动要注意的问题及事项。① 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安全; ② 准备好一些必要的设备; ③ 调查、采访或拍摄时要注意提前预约时间,使用文明礼貌语言,同时需提前设计好采访提纲; ④ 各小组需依据制定的计划,团结合作,共创佳果。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 活动时间:课外1周

一、活动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邀请指导老师或家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采访调查有关人员。

二、活动过程: 上网查找资料、去图书馆翻阅图书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学生基本掌握,教师只需提出一些活动要求。本次实践活动的指导重点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采访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明确采访的目的,按照预定的方案采访有关人员,做好事前的准备工作: a确定采访内容,设计好采访问题; b确定采访记录形式; c组内分工合作,有需要地邀请指导老师或家长一起参加。学生实践活动具体情况: ⑴学生到办公室采访学校的语文老师: 采访的主要提纲:(端午节由来大探秘组)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听说端午节是纪念诗人屈原的节日,怎么和屈原有关系呢?除了屈原说之外还有其他的传说吗? 端午节有重五节,端阳节之称,还有其他的别称吗? ⑵学生到办公室上网搜查关于端午节的传说、相关视频及端午节的别称。⑶调查了解本班学生关于端午节的知识,然后去学校图书馆翻阅图书,查找关于端午节的美食,了解粽子的品种、形状等。⑸假期学习包粽子,认识苇叶,了解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亲手学包粽子。⑹在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端午节的诗词童谣,并诗歌整理材料。第三阶段 阶段小结 活动时间:1周

一、活动目标: 整理并完善资料,做好成果展示前的准备工作。

二、活动过程:

1、各小组组员对本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2、学生对实践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

3、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的内容和形式。第四阶段 成果汇报阶段

一、活动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协调精神,以及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等。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时间:一课时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明确标准 同学们,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我们共同进行了《走进端午 粽叶飘香》的研究性学习,今天是我们展示汇报的日子了。下面我宣布:《走进端午 粽叶飘香》现在开始!有请主持人!

(二)小组汇报 展示成果 各组选出一名组长,组织汇报如下: 第一小组:端午由来大探秘 端午节的别称 端午节的传说 走近屈原 第二小组:端午美食大荟萃 说明调查结果 了解五黄餐 了解粽子的发展变化及其形态、品种、营养 第三小组:端午活动大搜索 采访了解端午习俗 认识艾叶和菖蒲 班级端午节手抄报展示与欣赏。

(三)收获感言 点评小结

1、同学们在今天的展示汇报课接近尾声的时候,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的收获吗?

6.端午节实践活动活动心得 篇六

一是做到坚决不触碰纪律红线。《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规定“违反有关规定组织、参加用公款支付的宴请、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及“接受、提供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违反廉洁纪律。中央和各地均发文,要求党员干部在端午节假期间,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各位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中、省纪委近期通报曝光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典型案例,对照案例吸取教训,坚决不去触碰纪律红线。

二是做到坚决不触及道德底线。节日里大家活动范围广,接触的人比较多,稍有不慎,经不住诱惑,就容易出问题。党员干部在社会上代表的是党的形象,无论何时何地,要始终牢记自己党员身份,在节日生活中要大力倡导并认真践行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

三是做到坚决不触破生活习惯。亲人、朋友相聚,免不了杯酒交错、品茶夜话,但要适可而止。上班期间,大家已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生物钟”,如果不把握好“度”,突然强力打破常规,一则对身体不好,二则由此有可能伤害到朋友、家人的感情。

7.端午节实践活动活动心得 篇七

一、深入学习,领会教育活动的主旨

蓬莱路二小的班子是一个年轻的集体,班子成员都踏上管理岗位不久,因此以领导干部的身份参加党内的系统性教育活动还是第一次。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环节启动之时,支委和班子成员就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我们一定要真学、真懂、真提高。为此,班子成员排出专门的时间,认认真真、逐字逐句潜心研读必读书目和选读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真诚地交流学习感受。这样一种深入的学习方式,使我们几位年轻干部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思想摆进去、把问题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了,切实做到了入脑入心,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学习,我们深入领会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和责任担当。在学习中,我们认识到党的群众路线最核心的问题是“为了谁”,最本质的问题是“依靠谁”,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去做”。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在多次学习交流中,我们不断明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那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结合学校的发展工作来看,就是要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这一目标,检视学校发展中的问题,以“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通过促进教师的成长、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倾听民意,聚焦师生关注的焦点

明确了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明确了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和落实的方向之后,我们以活动为载体,确立推进教育实践活动的落脚点,那就是一切为学校、教师、学生谋发展。为了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我们采取座谈、谈心、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师生、家长和退休老同志征询意见,寻找工作改进和发展的方向。本着从“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工作态度,我们听取了100多人次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梳理、归类,师生关注的重点问题呈现了,学校发展的难点问题凸显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校硬件改善。由于地处老城厢,学校场地有限,活动空间局促,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也是困扰我们领导班子的一个棘手问题。

二是学校内涵发展。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是课程建设。如何在完善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蓬莱小镇”课程建设,努力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这是学校内涵发展亟待突破的难题。

三是师资队伍打造。近年来,随着学校青年教师比例的不断增长,他们渴望专业引领,需要成长平台。因此,关注不同层次青年教师的成长需求,也成为我们班子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命题。

三、转变作风,增强攻坚克难的锐气

上述几个群众尤为关注的问题,都是学校工作中的硬骨头,但我们不能以客观原因或以年轻缺乏管理经验为借口而原谅自己。我们要借教育实践活动的东风,直面问题,鼓起破解难题的勇气,增强动真碰硬的锐气。

看清了自身的问题,明确了改进方向,我们首先从改进班子作风入手,群策群力想办法,开门纳谏寻对策。听学生意见,请教师支招,邀专家指点,很快打开了工作思路。通过实践,三大难题有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和突破。如,针对学生活动空间局促的难题,校长亲自挂帅,干部带头,带领党员和教师积极开发校园空间的功能,围绕学校德育工作中心,充分发挥校园每一面墙、每一块地、每一个空间的作用。如:利用两个大楼门厅,新增了书架、书橱和玩具箱;开辟了“艺术小舞台”和“运动小天地”;走廊墙面上结合学校培养“有个性、守规则”的蓬二学子的育人目标,更新了“礼仪故事”画板等。

四、破解难题,勇于回应师生的诉求

检验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关键在于群众的呼声有回应,提出的建议能落地。为此,我们结合学习和工作实际,把广大师生最为关切的重点难点问题,摆上工作的重要日程,审慎研究,集思广益,带领广大党员共同破解难题,助推学校发展,切实履行服务学生、服务教师的承诺。

“蓬莱小镇”课程自开发以来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在听取学生、家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着手解决小镇课程中专业知识支撑不足的问题。学校分批安排教师参加相关课程的专业学习,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充分挖掘校外资源,拓宽课程知识面,提升课程水平。专业的支撑使小镇课程的内涵不断丰富,提升了课程质量。

“政治素养高、团结协作强、育人水平佳”一直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为了更好地打造适合学校发展的教师队伍,我们除了落实、完善学校原有的带教制度、执勤校长制度外,还新推了轮岗制度,即安排素质高、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青年教师到教导处、德育室等中层岗位轮岗锻炼,使优秀青年教师有了成长平台,也为学校管理层结构优化、培养后备干部打下了良好基础。

8.端午节实践活动活动心得 篇八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兴趣;主题活动

一、做好铺垫工作,引发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老年人生活现状的问题。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哪些相关问题呢?”学生各小组讨论(想知道些什么),然后开始交流选择题目、小组分工、制订活动计划(准备怎么去了解,用什么方法)、填写表格,完成预期任务。按照上面的流程上课时,我发现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学习兴趣了。每次只有几个比较优秀的同学在不停地发言,其他学生似乎都做了陪衬。

课结束后,我思索着这节课肯定哪里出现了问题。可是问题出在哪呢?在评课时,听课的几位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使我逐渐感到:这节综合实践课主题的选择进入过于简单,没有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缺少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和内容,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配合老师的上课。在其他老师的点拨和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我认识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内容选择合适的主题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为此,我作了如下的思考和实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主题选题要能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当地实际;要指导学生选题有一定深度和广度;要关注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对课题的选择。

二、结合学生实际,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确定研究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课程,是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的非学科性课程,正以它的实践性和生活化日益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老师的关注。它是一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新型课程。实际上这种学习活动也的确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只是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挖掘,并且这种学习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1.研究主题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我们所有人生活于自然中,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往往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封闭在课堂内,课堂学习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的屏障。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使学生有一种强烈好奇和求知欲。在上课刚出示题目后,就有学生问:老师,我的爷爷奶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但我从来没有注意他们的生活情况。我说:“是啊,和我们最亲近的人照顾我们的人往往被我们所忽略,只有在我们痛失他们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他们对我们多么重要。”在第二堂课学生汇报课上,同学们汇报了自己的观察记录。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知识。

2.主题活动的选题要和当地实际结合

虽然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已经响亮地喊了几年,但是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那种根深蒂固的单一追求以分数为主的片面教学仍然存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主题的选择、教材的编写都从学生生活着的当地选择,就是为了打破这种片面教学,树立全面的学习观和教学观,真正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选择当地的教育资源作为学习内容的一方面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能够引起家长和社会的思索。

例如,《新疆的民俗风情》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大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本地13个民族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民族组建探究小组进行深入的主题研究。因为各探究小组研究的民族不同,在小组汇报的时候通过自己汇报,听取汇报扩大了对新疆各个民族的了解。

3.在确定研究主题时要注意学生的兴趣所在

如果一个人能够对一项事物感兴趣,那么从自身就会有无穷的动能,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题要注意学生兴趣,更应培养学生兴趣。坚持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探究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在该课程刚开始时,由于学生和教师受传统思维的定式影响,教师在选择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时候,只注意学生的兴趣,而可能缺少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不能代替学生选择。

例如,六年级第一册中《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这个题目比较大,在教学中我逐步引导学生,让学生的兴趣从“野心勃勃”的研究全国的老人现状到全市的老人现状到小区的老人现状最后到兴趣小组成员家庭的老人现状,让学生的兴趣在自己可控制的能力范围之内研究,避免因超出能力范围无法完成主体研究对学生的兴趣造成打击。在连续几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后,许多学生已经能够自主选择学习的主题,如有学生发现早上才打扫干净的校园,中午一过总是不太干净,所以他和几个学生一起观察,一起研究,最终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有同学把吃的偷偷带进学校里来;加上中午打扫后同学把垃圾倒进垃圾桶后没有把盖子盖好。他们马上向学校反映,得到了学校领导的称赞。

参考文献:

[1]姜平.怎样选择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小学青年教师,2003(12).

[2]林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需要“三个关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03).

[3]眭春花.优化生活时空 强化实践活动: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操作[J].网络科技时代,2008(02).

[4]李顺.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06).

(作者单位 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中学)

9.端午节实践活动活动心得 篇九

祖国,是心中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心底永恒的烙印,亦是不可替代的诗与远方。战争时期的爱国,是在国家危难之时的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救民于水火之中;和平年代的爱国,是在国家利益面前,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怀,是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更是一种溢于言表的自豪之情。端午节,吃着粽子,纪念屈原,更当擦亮这一抹红色底色。

擦亮“红色”底色需涵养“红色气质”。红色气质起源于内心,根植于内心,不管是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还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都来源于矢志不渝的忠贞与信仰。党员干部须在红色教育中陶冶爱国情操,学习革命先辈先人后己、舍身忘我的革命精神,在红色阵地中弘扬红色文化,通过党性体检检视初心,叩问初心;在红色家书中浸润道德品格,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重任在肩;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养分,用养分浇灌自身,涤荡身心;在红色实践中锤炼党性,追忆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擦亮“红色”底色需厚植“红色情怀”。《我的中国心》里唱道:“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党员干部需饱含这样热忱的中国心,不为取悦,不为跟从,不为作秀,将这种红色底色植根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衡量标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靶向施策,更好地问效于民,不断查漏补缺、改进工作、提升水平,向人民交出优异答卷。须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定政治立场,对党和国家绝对忠诚,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与人民同心同力,做党和国家的好儿女、好公仆,以实际行动爱国爱家,休戚与共。

擦亮“红色”底色需砥砺“红色担当”。在疫情防控这场人民的战役中,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奔赴一线,挺身而出,用平凡人的举动书写时代英雄的 篇章,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14亿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包围在一起,用担当诠释初心使命,用责任筑起铜墙铁壁。这片“赤子之心”让人动容,党员干部须砥砺这样的担当,在国家危难之时,在国家利益之前把国家形象放在首位,以一言一行来彰显大国风范,自觉主动摒弃不文明行径,注重道德言行,开出永生之花。

10.端午节实践活动活动心得 篇十

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少年感受、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爱国主义情感,营造欢乐、祥和、向上、向善的节日文化氛围,近日,石埠经济发展区教育办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实践活动。

一、传诵经典,增进爱国情怀。

结合“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各校组织开展主题班(队)会、读书活动、手抄报展示等形式,吟诵屈原诗歌、中华历代经典爱国主义诗篇以及歌颂、描绘祖国建设成就的诗词等,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传统,传承经典,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邻里守望,发扬爱心善心

各校组织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特困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深入村庄,开展送粽子、送祝福等形式多样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努力营造邻里和睦、互助团结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温馨的节日氛围。

11.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一

多年来,我们在探索与实践中思考着活动区活动的定位,也在总结与反思中触摸着活动区活动的内涵,我们意识到——

活动区活动,更要体现幼儿主体

活动区活动以激发幼儿自发探索、自主学习为宗旨,教师力图通过材料去诱导幼儿的行为,让幼儿在作用于环境的过程中实现教师预设的课程目标。然而,很多一线教师在创设活动区时产生了以下困惑:

首先,活动区到底是应按“领域”来划分,还是应以不同的“主题活动”来划分?理念不同,实践中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场景。以“语言区”“益智区”“探索区”等命名的,显然是服务于领域教育的;而以“我爱我家”“花园里”“有趣的水”“我长大了”等命名的,一看便知是围绕主题活动开展相关教育的。然而,不管如何命名、不管以何种维度来划分,我们要防止的是,教师在“语言区”“益智区”“探索区”等区域中挖空心思地搞学科教育,从而无限制地加深幼儿的学习难度;同时,我们也要防止教师打着主题活动“春天来了”这类旗子,却仅以小蝌蚪等作为元素设计材料,让幼儿做“多一少一”或“相邻数”的练习,全然抛却了关于春天季节特征的经验的传递。

其次,活动区活动的内容更替到底应以时间为依据,还是应以幼儿的发展水平为依据?这应该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重点。比如,我们看到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安排了一个月的时间来开展“交通工具”的主题教育,活动室的每一个区角都是关于该主题的内容,包括唱的、跳的、下的棋、看的书、听的故事、做的实验……教师绞尽脑汁付出了很多,唯独忘了扪心自问:假如我是孩子,一个月的内容都是有关交通工具的,我会喜欢吗?

我们在仔细分析以上问题,寻找其中的根本原因时,想起了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曾经说过的话:“教师是把活动区活动当成了教学的又一个手段了,他把原来课程中要通过集体教学活动传递给幼儿的各领域知识转化为操作材料,将原来用于集体教学活动的教具转化为学具投放到活动区,让幼儿个别操作,教师再作个别化指导,以实现课程目标。”然而,这不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的,我们期望活动区能关注幼儿的兴趣和意愿,立足幼儿的不同水平。

于是,我们尝试创设多个主题活动区,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行动;我们根据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水平来调整、补充相关内容以落实幼儿的“自主发展”,而不是机械地以周、月为单位来更替内容;我们主张在活动区中观察幼儿的行为,以尽可能准确地了解幼儿,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热衷于规范幼儿的操作行为。

比如,在“交通工具”的主题活动区域里,教师为中班幼儿提供了各种材料:有让孩子通过拼图了解交通工具构造的;有让孩子给交通工具排排队比速度的;有让孩子根据车厢座位数来分配玩偶,以了解不同车辆的载客数的;有让孩子为各种车辆配备特殊工具,以了解不同车辆的不同用途的……其中,有一个箩筐最吸引孩子,里面有十几辆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玩具汽车,教师特意创设了一个“停车场”的环境,鼓励孩子根据车辆大小为车辆寻找合适的停车位。不料,这些玩具汽车到了孩子手里就有了不同的用处。第一天,男孩嘟嘟蹲在那里仔细地看着每一辆车,尝试着把每辆车的车门打开,结果发现很多玩具车的车门是打不开的,他自言自语“马路上车子的门都能打开的”。第二天,男孩乔乔来这里玩,他喜欢开车,他推动了所有的车,目的是要看看哪辆车跑得最远。第三天,女孩依依来了,她总是在给车子排队,从大到小、从矮到高,直到满意为止。第四天,教师介绍了“停车场”的玩法。之后几天里,果然有不少孩子开始在“停车场”中比较汽车的大小,但仍有孩子在完成教师的任务后沉迷于自己的探索。那天,男孩末末找来一块长条积木,尝试着在积木上开起了汽车,惊险又刺激……

其实,强调活动区中幼儿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探索材料,不仅可为教师观察幼儿提供机会,也促使教师学习解读幼儿行为背后蕴含的发展意义。最关键的是,教师可以在观察中反思自己的行为,思量所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切,了解幼儿实际行为与教师预设的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材料和要求,以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

活动区活动,更要强调过程可玩

活动区环境是由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来预设的。在实践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很多教师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着预设功能,竭尽全力使每一份材料的目标清晰、玩法清晰。我们常常看到幼儿被“圈”在教师提供的材料中,按照教师既定的方法操作,教师还要求幼儿必须在操作结果正确以后才能转换到其他活动中去。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已不再轻松,而这样的操作结果通常也不具有吸引力,因为每一个幼儿每次操作的结果都是千篇一律的。

那么,教师对这样的环境创设会有成就感吗?我曾经问过很多教师:“这样的材料你喜欢吗?这样的材料你愿意玩几次?”教师一边摇头一边坦言:“给我玩啊,一遍足够!”瞧,连教师自个儿都不喜欢的材料,如何激发并保持幼儿的兴趣呢?当看到自己的劳动换不回孩子的学习兴趣时,教师难免会产生挫败感。

例如,小陈老师想为大班孩子设计一个“5的组成”的学习材料。她精心制作了5张不同的娃娃卡片,鼓励幼儿根据“娃娃”身上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类、记录。小陈老师对自己的创意非常得意,而我们在称赞她心灵手巧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让她作进一步思考的方向:“如果你是孩子,你会喜欢吗?”小陈老师自信地回答:“应该会喜欢的,这么好看的图片……”然而,几天后孩子们那几句“玩过了”“会玩了”“不好玩”的话彻底摧毁了小陈老师的自信。“如何让它变得好玩一点?”小陈老师想了好几天,终于有了新的创意。她用盒子做了一份材料,取名为“摇摇乐”。这份材料果然吸引了孩子,每天都有孩子拿着盒子在玩。他们听摇盒发出的声响,看棋子在盒中不断跳动,发现摇出的结果常常会有重复,他们期盼下一次摇出不一样的结果……看着孩子们终于玩起来了,小陈老师的职业幸福感油然而生。当然,小陈老师没有忘记准备一张记录表,鼓励孩子把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她看来,这样的记录能让教学目标得到充分落实。可此时我们又向小陈老师提出了新的问题:“孩子会有兴趣持久地游戏吗?”

面对新的问题,小陈老师决定静下心来自己来摇、自己来记,终于发现:当孩子获得了数的分解和组成的结果时,盒子对孩子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能不能让幼儿百玩不厌呢?”面对新的挑战,小陈老师和她的教研组团队开始了新的探索。大家一起寻找材料、商量玩法、制定规则,游戏“水果争5”诞生了。这是一个三人以上玩的竞赛游戏。游戏方法是:幼儿平均分发“水果”牌并依次出牌,每次出的牌要叠放在自己牌的最上方。幼儿一边出牌,一边要仔细观察桌面上每次出牌带来的情况变化。如果发现大家所出的牌中有哪种相同品种的“水果”数量总和为5了,就抢按桌子中央的按铃。当然,最先按铃且按对者为赢,能获得桌面上所有的牌,按错者罚牌,给其他每个幼儿一张牌。“水果争5”所运用的经验依然是5的分解和组成,但已超越了每个数分成两个部分的定势。游戏中不断出现的情况、无法预估的结果,让一副简单的游戏牌变得“魅力四射”。

其实,改变活动区材料“作业化”的倾向,不仅是为了还幼儿一个愉快学习的过程,也是为了贯彻“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这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最关键的是,这样的转变能帮助教师渐渐形成这样的认识:好的材料不在于漂亮与精致,更在于能带给孩子持久的兴趣,激发孩子无穷的智慧。而这样的材料也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能让幼儿回归快乐的童年。

活动区活动,更要追求成果共享

活动区呈现的是一个个环境、一份份材料,其背后却是教师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实践中,教师大多会按月更换活动区材料,其中自制材料的比例最高。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一边抱怨为制作学具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边又无奈地继续追求着材料的“多多益善”。然而“多多”就一定“益善”吗?当我们把一份份材料预设成一份份高结构学具时,我们提供给幼儿的其实是一份“立体作业”。幼儿在琳琅满目的材料面前往往不再激动。与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幼儿居然玩不出什么名堂的现状相比,我们不禁由衷地感叹起我们的童年来。当年,我们没有什么选择,更无法挑剔好坏,一根绳子居然就成为我们长时间把玩的玩具,最终在与伙伴们的不断探究中形成了“绳子的百变玩法”:花式跳绳、跳长绳、踩小蛇、拔河、抓绳头、揪尾巴、摩天轮、大力士、合合开开……现在想来,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能够对一种材料的驾轻就熟,还在千变万化的游戏中收获了智慧与自信。

“多多”就一定“益善”吗?围绕“认识简单的图形”这一目标,小一班教师用纸板箱制作了“喂小猫吃饼干”的材料,小二班教师创设了“找图形影子”的环境,小三班教师设计了“图形找家”的活动,小四班教师拿出了“图形对对碰”的材料……一份份设计凝聚着教师的智慧。这些班班都有、目标相同的材料是否可以共享呢?我们对多年积累的材料作了梳理,并创设了一些专用活动室。比如,可帮助幼儿获得科学经验的“科探室”,可引导幼儿建构数形概念的“智慧屋”,可供低幼儿童开展生活能力练习的“宝宝之家”,可促进中大班幼儿掌握规则游戏的“棋牌室”,等等,将那些人人要玩、人人得玩的材料投放进去,并确保幼儿每周进这些活动室的时间,以满足所有幼儿的学习需要。

12.端午节实践活动活动心得 篇十二

总目标是通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塑造2种角色

(一) 教师角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注重突出学生主体,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 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重点是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阶段性评价。

1. 活动前评价。

即在活动开始前, 指导教师要向学生说明课程采用的评价形式和方法, 公布评价的内容。然后将成长树交给每位学生, 由主题活动小组长负责保存。教师鼓励学生的个人成长树在他们的护理下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2. 活动中评价。

即在活动开始后, 指导学生为自己的成长树上添叶挂果。若小组内交流并得到小组成员认可的, 指导教师对学生表扬一次, 让学生在自己的成长树上画上一片叶子。若在主题总结交流中, 学生认可达到2/3, 且教师评价为优的, 让学生在自己的果树添上一只果。

3. 活动后评价。

即实施总结评价, 反思、反馈阶段, 也是学生收获的阶段。学生完成反思可以进行汇报展示与交流, 与其他课程评价等保存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二) 学生角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在学生活动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从课程目标、内容、活动过程等方面综合权衡, 有所侧重, 无论那一种类型, 都必须引导学生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三、遵循项原则

1.遵循实践性原则: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特别关注学生活动时的感受和体验活动的过程。教学上要关注过程的充分程度、丰富程度、深刻程度, 学生的亲身体验和主观感受应成为学习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2.遵循开放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 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都具有开放性。它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应在活动方式的选择和教育资源的开发上充分体现开放性。

3.遵循发展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与学习方式立足于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依据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的发展程度, 逐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事情, 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四、分清4种类型

(一) 研究性的问题探究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 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二) 设计性的实际应用

设计性学习是一种应用性学习的课程, 设计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实践操作, 实际应用的设计学习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要求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进行问题解决的实际操作。设计学习和应用学习是问题解决的两种基本形式。设计学习有效地建立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整个过程活动都是真实的, 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体验性的社会考察

社会考察具有社会调查的功能, 它是一项"综合性体验学习"课程, 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认识社会, 从而增加学生对社会的生活积累, 并获得对社会物资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的学习活动。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为目标。参观、考察、访问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活动方式。

(四) 实践性的活动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的课程形态, 其独特的价值在于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想更具有实效性, 必须提高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 就要让综合实践活动真正“活”起来, 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更加深入,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突出个特点

(一) 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 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立足于学生的健全发展。

(二) 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 是以活动开展为主要形式, 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 在“动手”“实验”“观察”“交流”“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设置课程, 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 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四) 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 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 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 新的目标不断生成,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五) 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 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

六、培养种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直接指向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主要体现在:

1.规划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 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规划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制定活动方案、制定可行性强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方案或计划。

2.交往能力。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 即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培养学生协调能力、交往能力和破解冲突能力。

3.处置能力。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 搜集处理信息是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基本方式。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和学生学习过程, 要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具体包括:搜集第一手资料的能力;整理和利用各种信息或资料的能力;呈现、表达各种信息的能力等方面。

4.管理能力。在实践活动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学会管理与自我管理, 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

5.创新能力。良好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 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基石。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提炼观点, 形成见解, 整合知识, 创新知识。

6.破解能力。破解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其核心目标要素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方面: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科学方法的能力。如调查研究与访问的能力、实验研究与观察的能力、参与与服务的能力等;运用数学思想和技巧的能力, 如数理统计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策略的能力, 如策略选择的能力等。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注重突出学生主体,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同时, 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学校要认真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构建实综合实践活动培养模式, 推进新课程改革进程。

13.端午节实践活动活动心得 篇十三

—— 交流、评价探究成果课

活动背景: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为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开展“端午节”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

活动目标:

(1)价值体认: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及传统习俗的参与,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责任担当: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有关端午的各种小知识,拓展知识面。同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

(3)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己对端午文化的需求,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且将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

(4)创意物化: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感受端午习俗的魅力,掌握包粽子、做香囊、编五彩绳等基本技能,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活动实施年级:

五年级 课时安排:课时 活动计划:

回忆课前的分组及活动任务,导入“探究成果交流评价课”;出示本节课的交流展示内容,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活动任务;各小组围绕“端午文化成果交流”分头进行展示汇报,其他小组结合标准进行评价;各小组围绕“端午习俗我参与”分头进行展示汇报,其他小组结合标准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提出新的学习任务。

活动实施过程:

一、回忆课前的分组及活动任务 导入新课 前一段时间,同学们从众多的传统节日中选择了《端午节》、并自由组合成了六个活

动小组,分头对照活动标准对节日的来历、习俗、故事等展开了一系列的考察探究活动。这节课,我们分别从“端午文化 成果交流”和“端午习俗 我参与”两方面来共同交流分享,希望大家对照评价标准认真倾听、勇于质疑,掌握更多的考察探究类活动的学习方法。

二、明确第一环节活动任务 1、教师出示活动任务:端午文化 成果交流 2、各小组会汇报展示。

3、引导学生针对评价标准进行有效评价。

三、明确第二环节活动任务 1、教师出示活动任务:端午习俗

我参与 2、各小组会汇报展示。

3、引导学生针对评价标准进行有效评价。

四、总结提出后续活动要求

通过今天的成果交流、评价,老师看到了你们各个小组沉甸甸的收获。不论是成果交流,还是参与体验汇报,你们都从中获得了考察探究的方法,学会了分工,懂得了合作,能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呈现出累累硕果,同时,加深了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认识与了解。下节课,我们将整体反思本次活动,并进一步改进完善活动方法,争取让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更大的收获!

学情分析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近几年随着洋节的深入,传统节日越来越不受重视,但他们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但是只有让学生理解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明白过节的意义,体验风俗,感受快乐,感受端午节浓郁的文化氛围,才能把它传承并发扬光大。

小学生活泼好动,阳光、充满活力,对世界充满着好奇,让他们自主探究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很兴奋很感兴趣。

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体验节日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自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提升家国情怀。开展观察、实验、考察、调查、设计与制作等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效果分析

本节课通过交流分享小组对端午节传统节日的探究结果,增强了对祖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探究意识和认同感。学生在掌握包粽子技能技巧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动手兴趣。

首先,在探究中增长才干,丰富了综合知识。社会是个大课堂,融合着许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本次活动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为了探究问题,必须了解各方面的知识。确定好课题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分别成立了“端午探源组、端午习俗组、端午诗词组、端午美食组、国外端午组、粽子飘香组”六个活动小组。各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明确分工,合作完成。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无形中主动学习了许多知识,还掌握了不少课堂以外的学习方法。

其次,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活动的过程是学生亲身实践的过程。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参访中如何与人交流、如何流利的表达、如何与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合作、如何总结、如何思考„„当学生尝试着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的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与此同时,家校互动,形成合力与家长交流多了、沟通多了,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和理解,充分调动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学生。

教材 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成果交流评价课,是 考 察探究类活动的关键要素之一。本节课,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从“端午文化成果交流”和“端午习俗我参与”两方面来共同交流分享,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了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评测练习

1、通过本次的考察探究活动,你觉得你掌握了哪些考察探究方法?

2、在本次的“端午文化 成果交流”环节,你在本小组当中担当了什么角色?自己认为表现得怎样样?以后打算怎样改进?

3、在参与端午习俗体验的活动中,你都收获了哪些技能服务于生活和学习?

4、能将在本次《端午节》考察探究活动中获得的所有体验与收获,呈现出来吗?你打算怎样做?

5、在参与实践、调查采访、获取资料的时候,你是怎样与人交流的?觉得自己有进步吗?打算以后怎样做?

课后 反思

本节课,分为两大环节,一个是关于端午文化的成果交流,一个是关于端午习俗的参与体验。关于端午文化的考察探究性学习,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端午探源组、端午习俗组、端午诗词组、端午美食组、国外端午组、粽子飘香组 6 个活动小组,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制定研究方案,通过合作调查、采访、参与实践、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展示与评价等探索活动,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关于端午习俗的参与体验,多个小组能选择两样习俗参与实践。汇报的课堂上,孩子们能够人手包出一个粽子,并且有的学会了编五彩绳,有的学会了做香囊,有的还学会了做彩绳粽子„„收获劳动技能的同时,也收获了恒心和毅力。

应该说,本节课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端午文化的魅力,在小组合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学会了沟通与包容,收获到了快乐、成就感、耐心、细致,可以说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课标分析

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

14.端午节实践活动活动心得 篇十四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需要电子程来控制小机器人,一步一步来,经过不断地尝试……”这是在干什么呢?哦,原来是舟山二小五年级的学生来实践信息上课。我们去看看吧!

走进宽敞的教室,便马上看见每一组都有一台小机器人。等老师解释后,才知道我们要控制机器,刚开始我摸不着头脑,经过老师的多次指导,慢慢掌握了要点。用电脑来让机器动起来、停止、转圈……一共完成了五项任务,和队员一起并肩作战。

下一节课是我们班第一次接触的课程——气象播报与记录。教室的天花板上画满了图案,椅子上写着各种气象的名称和相对应的图案。老师慢慢地教给我们各种气象名称,教室里一共有34个图案,老师让我们写在笔记本上并记下来为最后一环节做准备。老师给我们看了一则全由符号组成的气象预报,要我们读出来,一开始我在下面练习,每一次有人成功,那么气象预报就会换,难度上升。第三张,我举了手,深呼吸,先前有些停顿,后来越读越顺,成功读完了气象预报。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有一个终极考验:听录音,用符号记录下来。我仔细听着,中间有些来不及,有些吃力,后来慢慢地加快速度,完成了这一项挑战。

最后一节课是我期待已久的抱石。走进教室,墙壁上满是岩点,看着这些岩点,我有些紧张又有些高兴。我总结前几个同学爬的过程中需要主要的地方。走到墙壁前先观察要抓的岩点,再爬。我想爬三分,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拿到了二分,看着一个个拿到三分的同学,有些沮丧。不过我战胜了心里的恐惧,能勇敢参与,也不错了。

15.小学语文活动教学之心得 篇十五

一、活动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什么是活动教学?作为一个相对新鲜的概念,笔者梳理了不同的人对其的理解,发现每个人的理解并不相同。这种缺乏统一定义的教学方式虽然会因此缺乏了一些指导性,但也给一线教师的理解与操作留下了比较大的空间,从而让一线教师可以更为自由地发挥。也许这一过程会有弯路,但对于探索活动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是大有好处的。

小学语文中的活动教学,就是指通过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让学生对所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产生更多的体验与认同,从而真正让语文知识进入理解的层次。由于小学生是比较喜欢活动的,因而活动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天性,可以让更多的活动显得更加自然而非做作;由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往往是需要活动支撑的,因此活动教学可以更好发体现小学语文的特点,从而让语文知识以更加鲜明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在此基础上去寻找活动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些认识:一是活动可以激发小学生的认知行为。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形象思维的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活动教学的方式,可以说是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一致的;二是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想像能力。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其中说与写都属于表达的范畴,由于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生成相当丰富的经验与认识,而在这些经验与认识的驱动之下,学生往往会有一种表达的欲望与内容,有了表达的欲望和内容,其实就解决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无话可说、无文可写的现象。而活动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想像,可以让学生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延伸,这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极有好处。

二、活动教学在小语教学中的初运用

例如,《狐假虎威》是一篇经典的课文,怎样让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并且能够长时间记忆呢?

一是引导学生思考文题中“假”字含义的活动。因为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很多学生在看到这个题目时总是搞不懂其中“假”是什么含义,因为他们发现如果理解为真假的话,题意根本是不通的。于是设计让学生去猜想,这一活动主要是一种讨论的形式,而一些学生即使已经触到了正确答案,他们也不敢确认,且有人并不认同;另一些学生可能寻找不到答案,但这正好可以为下面一个活动埋下伏笔。

二是引导学生去模仿课文中的角色。笔者设计让一个学生模仿狐狸,一个学生模仿老虎,让别的学生去模仿其它小动物。为了让学生的活动更真实自然,笔者还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道具如狐狸和老虎的面具等。在活动中,扮演狐狸的学生演得惟妙惟肖,而其它角色也扮演得十分认真。这就让狐假虎威的情形呈现在学生面前。此时即使脱离课本,学生仍然能够完整地复述出本文的大意。显然,这是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的“整体感知”。由于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在活动中整体感知到了故事的情节,于是其它小动物为什么会害怕狐狸这一问题就始终存在于学生的思维之中。而小动物其实并不是害怕狐狸而是害怕老虎的答案也会自然地被学生发现。最终,狐狸原来是“借”的老虎的“威力”(学生在课堂上引用的原语)的含义也就清晰了。“假”为“借”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三、小学语文中活动教学研究之心得

第一,小学生其实是渴望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活动的。活动往往带有玩的性质,而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学生爱玩的特点,并且将活动设计得与语文的关系十分密切,那学生就可以在活动中收获语文的许多素养。

上一篇:2024年度校本培训工作总结下一篇:职工服务中心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