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8-05

《春风》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6篇)

1.《春风》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翻译课文语句;

2、初步领悟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教学设想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 教学难点:几个特殊句式的翻译,孔子为何“哂由”。

3、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因声求气

先由老师读一二两段,接着学生齐读。

三、疏通文意

1、同桌互译,左边同学翻译到“愿为小相焉”,右边同学接下去翻译。

2、遇到双方讨论仍翻译不了的句子做好标记,留着集体解决。

四、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中心话题是什么?――“谈志”

五、问题探究

切入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问题一:夫子为何“吾与点也”?

问题二:夫子为何“喟然叹”?

六、拓展

孔子之志现在实现了吗?

七、结束语

八、作业布置

1、把本文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亲友听。

2、选做下面题目

(1)孔子的礼乐治国能取代今天的依法治国和民主治国吗?请查阅相关资料,写篇研究性小论文。

(2)本文既是弟子和孔子的“侍坐”,又是一次颇有情趣的教育活动。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仔细研读课文,与同学讨论一下,并写出讨论纪要。

(3)本文中孔子的四个弟子,你最喜欢谁?再查阅一些资料,制作几张人物短评的小卡片。

2.《春风》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 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 抓住现象所 反映的本质的能力。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教学, 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 史作用, 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 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使学生认识到人 才对事业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课时: 一教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归纳法等。

教学内容:

一、课题激情导入。利用多媒体音频放古诗词《赤壁怀古》及配乐《大江东去》引入三国之中。欣赏之后, 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学生讲以前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

二、讲述官渡之战

1. 利用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 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分析袁绍和曹操争霸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的形势图, 讲战争过程, 曹操自知兵少, 危难时刻, 天降斯人, 投影展示“曹操赤脚迎许攸”图。

3. 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 小组看书讨论)

三、让学生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以此同时, 幻灯展示“三顾茅庐”图, 介绍刘备和孙权。 ( 学生口述小故事, 以此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四、讲授赤壁之战。利用多媒体来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 简单介绍 战争经过, 分析曹军失败的原因。 ( 让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以此来培养学 生自学总结能力。)

五、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阐释赤壁之战之后, 曹丕、孙权、刘备各据 一方、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 让学生 看图指出三国的名称、位置、都城。培养学生结合地图记忆方法。)

六、活动与探究。详见课本。 ( 思考、讨论回答其目的是拓宽学生思 路,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拓展探究。在三国历史中, 你学到哪些有关理念? 准备如何将其 运用于学习、现实生活中去? ( 思考、回答。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八、知识升华, 延伸启迪。《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所谓天下大势, 分 久必合, 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 ( 学生思考、回答。小组讨论发 言, 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3.《扬州慢》教案设计 篇三

一、整体把握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高中生理应具备掌握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这阙姜夔的《扬州慢》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之一,语言清丽优美,多处化用古人诗句,文采斐然。其词上阕写以繁华著称的扬州战后一片荒凉,以寄托作者的伤感;下阕联想曾在这里游览过的杜枚和他的佳句,以往昔的繁荣反衬今日的荒凉。全词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表现了作者在目睹战乱后今非昔比的扬州而触景生情,那种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今天的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学目标

1.领略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2.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无奈而低沉的情调中所表达的家国忧思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是如何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2.词中多处化用杜牧诗句所起到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

2.诵读法

3.比较法

4.讨论法

5.教学辅助法(播放课件和背景音乐)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前导读

1.作者生平

作者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沈阳)人,早岁孤贫,后屡试不第,曾于颠沛流离中亲历家国破残之痛,在长期的豪门清客生涯中,与当时著名诗人、词人如杨万里、范成大、齐弃疾等,都有广泛文学交往。他精熟音律,能自己谱曲,其词特点为风雅、清空、峭拔,是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主要代表作家,后来发展成为格律派。

2.作品背景

此词写于作者初次来扬州之时,年仅二十二岁。虽然扬州距金兵第二次占领已历时十六年之久,但姜夔看到的仍是战后的一片破败萧条景象,联想到扬州曾有的繁荣,忆起唐代杜牧关于扬州的佳作,他难抑心中的怆然,遂自创其曲,写下这首著名的词作。词牌中“慢”是舒缓的意思,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

(设计意图:由于高二的学生以前都曾接触过宋词,通过自学能了解作者和课文的概况。教师课前布置了预习,则课上无需利用太多时间讲解,只需稍加点拨即可。此设计遵循了语文教学节奏艺术。)

七、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时候我们都曾经学过李白的一首很著名的诗歌《送孟浩然之广陵》,哪位同学愿意再为大家朗诵一遍?(某学生朗诵)很好!诗中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就是被誉为“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古城扬州,古代称之为“广陵”。说来也巧,老师就在扬州度过了七年的学习时光,把她视为生命里的“第二故乡”,对她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厚的感情。下面就让大家看一看扬州的美景。(播放课件展示扬州景物)大家谈一谈,看了照片以后你对扬州这座古城有什么印象。(学生回答美丽、古典、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确,历史上的扬州是无数文人墨客梦里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扬州慢》作于八百多年前,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姜夔眼中的扬州。

(设计意图:联系自身实际、运用真实的照片资料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关注,照片中的美景与课文中的胜景一致,与衰败景象则形成鲜明对比,更有利于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此设计遵循了语文教学导语艺术。)

2.读序语简单概括内容,联系诗经讲解《黍离》之悲的典故,奠定课文与之相似的感情基调。

3.请几位学生示范诵读,全班点评。教师提醒既然是“慢词”就要读得舒缓从容。全班齐读。

4.参考注释品读全词,找出作者实写的扬州战后萧条景象以及虚拟的联想和想象。

板书:

眼前实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景物4:波心冷月

虚拟想象——拟想1:杜郎重游,必当惊心

拟想2:才高八斗,难赋深情

拟想3: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4: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设计意图:板书虚实结合,相互对应一目了然;概括的词语是文中的原句或典故,语词优美便于理解记忆。此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板书艺术。)

5.问题设计

(1)结合注释找出文中化用杜牧关于扬州的诗歌名句,并思考它们的作用。

(明确: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吟咏扬州的佳作,犹以杜牧这几首最为著名。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2)词的最后一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句中的“红药”有人认为应该归入“实景”,因为扬州的芍药甲天下。你认为呢?

(明确:“念”是“想到”的意思,所以是虚写,并非亲眼所见。词人想象来年春天,红药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故国凄凉、物是人非,这样的美丽,不知道是为谁而绽放。)

(3)全词意象丰富,选择含有最能感染你的意象的词句作出简要评析,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推荐一位代表发言。

(4)课件展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后比较一下这两阙词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表达的虽是同样的爱国主义主题,但《扬州慢》的情调明显是悲凉而低沉的,是无奈的感慨、哀愁的叹息。这首词是“清空”的代表作[板书:清空],它的胜人之处在于:词的情感蕴藉含蓄,词的意象偏向于淡雅素净,词的意境疏朗开阔。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慷慨激昂,充满豪情壮志,这也是豪放派与婉约派在风格上最大的差异。)

(设计意图:问题设计得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知识构成和心理特征;尤其是比较阅读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此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提问艺术。)

6.课内联系

用课件展示词中所化用的四首完整的杜牧诗歌给学生课后了解、鉴赏。

(设计意图:杜牧的四首诗虽然不在本课的教学范围之中,但属于语文学科内部综合性学习,此设计体现了新课改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

7.结讲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领略了姜夔笔下扬州曾经的繁华美丽和战后的萧条衰败。“一切景语皆情语”,昔胜今衰物是人非的伤感深深触动了这位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也许在无情的战争面前,一个人微弱的力量的确改变不了什么,也阻止不了什么,但只要胸中依然跳动着拳拳的赤子之心、激荡着深切的爱国之情,我们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大家说是不是呢?好了,在今天的课结束之前,请大家在优美的配乐中再次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得舒缓并且富有感情。

(设计意图:此结语总结了全词的特色和主旨,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以配乐朗诵结束本课再次把感情推向高潮,也符合诗歌教学重吟诵的特点。此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结讲艺术。)

八、课后作业

假如你是作者姜夔,请以第一人称扩写全文,注意使用优美的白话语来表达原文中诗情画意的意象和细腻深沉的爱国之情,不少于400字。

附:杜枚诗四首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 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4.《春风》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四

【活动目标】

1、结合图片理解诗歌内容,能够完整的朗诵诗歌。

2、能用适当词语更换诗歌中的某些名词,初步学会仿编诗歌。

3、通过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1、观察过春天的景色,对春天的特征有初步的了解。

2、挂图《春风》,课件《春风》、图片:小鸟、花蛇、杨树、桃花。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与幼儿谈话,导入主题。

师: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启发幼儿从柳树发芽了、小草长出来了、花儿开放了、蝴蝶飞舞等春天的特征,谈谈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幼儿根据自己对春天的认识进行交流)

2、打开PPT,看看里面都有谁?

二、基本部分。

1、找一找,看一看,结合挂图,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谁,请你在图画中找到它。它在干什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指导幼儿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

(1)教师朗诵诗歌。在朗诵的同时,指点图片上的景物,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让幼儿感受句子的韵律和节奏。

(2)老师采用边念诗歌边表演的方法和幼儿一起学念诗歌,注意引导幼儿理解“吹绿”、“吹红”、“吹来”、“吹醒”等词的含义。

师:春风为什么能吹绿了柳树?春风为什么能吹红了桃花?吹醒了青蛙是什么意思?

(3)幼儿朗诵诗歌,初步学会按节奏朗诵。

教师说诗歌中的每句的前半句,指着图中的相应内容提示幼儿说出诗歌中的后半句。如教师说“吹绿了”幼儿说“柳树”。

教师说诗歌中每句的后半句指着挂图中的相应画面提示幼儿说出诗歌中的前半句。如教师说“柳树”幼儿说“吹绿了”

三、仿编诗歌。

利用图片,启发幼儿用适当的词语更换原诗歌中的某些名词,学习仿编诗歌。春天真美。春风一吹,吹绿了柳树,还吹绿了什么?还吹红了什么?引导幼儿结合观察活动所累积的知识仿编诗歌。老师可用示范仿编的方法帮助幼儿学习句式“吹×了××”。

教学反思

1、活动的选材结合季节特征,并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的环境中,教师在活动中注意运用开放性的提问引导幼儿发现、思考、充分培养幼儿创造思维。

2、教师为幼儿提供独立活动和创意活动的机会,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在活动中的审美体验和创造。

3、在尝试使用图记中也有一定的技巧,首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抓住时机运用图记。

归纳了三点:图--字--词句的过渡。

小班出现图记时多以阅图为主,它可以出现在学诗歌之前,而且图记要大,具体形象,色彩鲜艳,幼儿对图记有了一定理解认识后,可采用标志、手势、来学诗歌。

中班多以图夹文的形式出现,在制作图记时开始向抽象性过渡,可出现简笔画,数量多一些,也可偶尔出现文字符号。

4、根据此类活动我还展开相应的延伸活动,如《夏天》《我爱》,都是通过以上的形式创编不同的诗歌内容,孩子的创造空间更加宽泛,口语表达能力也大大增强。

5.6春风教案 篇五

春风

执笔:永安中学 曾敏 时间:2011-11-28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所表现的北国之春风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生命力。了解欲扬先抑,对比烘托的写作手法。

2、设计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欣赏学习散文优美的语言。

3、指导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细腻而深刻的感受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文字描述中概括北国之春风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生命力。学习散文优美的语言。

2、指导学生了解欲扬先抑,对比烘托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设计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品味语言。

2、比较阅读法。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激发思维的创造性。

3、圈点勾画法。通过圈点勾画重要字词句,把握北国之春风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预习导学

1、作家作品

林斤澜,1923年6月1日出生。1956年出版了第一本书——戏剧集《布谷》。1962年春,由老舍主持,北京市文联举行了三次“林斤澜创作座谈会”,专题讨论他作品的风格特色。近年写了一系列以浙江农村为背景的短篇小说,1987年结集为《矮凳桥风情》出版。这些作品语言凝练、含蓄,兼温州方言于其中。作者以浓缩的结构、突兀跌宕的情节,白描出一系列人物形象。林斤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林斤澜老先生,经常活

《春风》教案

跃在故乡的江南和工作的北京两地之间,对江南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感受和认识,在这篇文章里他把自己对北国春风别样的体会和哲思,抒写的淋漓尽致。

2、基础知识积累 ①正字音

老窖(jiào)碴(chá)靸(sǎ)鞋 树枝刮折(shé)发霉(méi).....②明句意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化生树,群莺乱飞:源于南朝梁代人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句子。

乍暖还寒,最难将息:源于宋代李清照《声声慢》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一句,意思是初春世界忽冷忽热,很难照顾自己。

3.找出文中重点描写北国春风的段落读一读,感受一下北国春风的特点。[活动二]学习研讨

一、指名读6—8段,思考:

1、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北国之春风什么样的特点?(概括)(来势猛,力量大,气势大,威力大,扫尽残冬,催生万物)

2、哪些句子或者哪些细节能突现春风的这些特点?(品析)学情预设:

A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品析:短促的句式,铺排的手法,动词的运用“滚滚”“扑”“漫”“插”“灌”“吹号”“呼啸”突出春风来势猛,气势大。叠字叠词“苍苍”“莽莽”“滚滚”拟声词“呜呜”“哄哄”“撒拉撒拉”读来有气势。比喻句的使用让人感受到春风的凛冽。

B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

《春风》教案

C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

品析:拟声词“轰 ”“嘎”“格拉拉”让人感受到了春风的力量大,威力大。动词“开裂”“刮折”“返青”“鼓苞”突出了春风扫尽残冬,催生万物的特点。

D 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

品析:两个“呼哧呼哧”,第一个是表现春风力量大,气势大,用叠词显得北国的春风也很可爱。第二个是表现北国的山民劳动干劲大,当然这也得益于春风的帮助,用叠词显得北国的汉子也有可爱的一面。

教法设计:

1、学生自主品析之后指导学生读,读出重音,读出速度,读出气势!

2、读后写激发体验。写写:想像一下武汉之春风来时的场景?武汉之春风的“威力”表现在哪些细节上?

(衔接语):武汉的春风细腻,北京的春天粗犷;武汉的春天似美丽的女子,北京的春天如力大无穷的汉子。那么,对这样的春天,长期生活在南方的作者怀着怎样的感情呢?

二、研读9—11段,思考:

1、感受着如此粗犷的春风,长期生活在南方的作者对它有何感情呢?你又是从哪里读懂的呢?(敬佩,怀念)学情预设:

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内容)?

品析:反问句式,增强了气势,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春风扫尽残冬的品质的赞美与敬佩。

教学设计:把原句改为陈述句,对比诵读,感受情感。

《春风》教案

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是作者怀念北国之春的原因。

2、感受着北国的春风,可是还是会不自觉的想起江南的春风,那么写江南的春风对写北国的春风起到什么作用? 教法设计:先读后说。(对比烘托)

三、特色赏析,研读1—4段,思考:

1、作者对北国之春风的这种别样的体会,是下乡的好处。那在下乡之前作者对北国之春风的认识和感情是怎样的呢?

学情预设:“春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成天起风,成天刮土……

怀念江南的春天

2、文章的重点是写北国之春天扫尽残冬,催生万物的品质,表达的是对其敬佩怀念之情,那么写以上的内容是想达到什么效果呢?这是文学表现手法中的哪种?

学情预设:与后文内容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之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同时能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欲扬先抑。[活动三]课时评价

将本文与下段文字进行比较阅读。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请从语言和内容两方面比较两文的不同点。

附板书设计

《春风》教案

6.小班语言教案:春风 篇六

春天到了,天气变暖和了。春天的风吹在自己的身上也是暖哄哄的,真舒服。春天蝴蝶飞来了,青蛙醒了,下小雨了,柳树绿了,桃花红了,感觉都是春风的功劳。这是一首很优美的儿歌,通过此儿歌,感受春天的美丽。

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感受春天的美丽,初步认识春天的特征。

2.初步学习用适当的词语更换诗歌中的事物。

活动重点:

初步学习儿歌,说准儿歌中运用的动词。

活动难点:

用适当的词语更换诗歌中的.事物。

活动准备:

根据儿歌内容制作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欣赏学习儿歌。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们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是春天?

启发幼儿从柳树发芽了,小草长出来了,花儿开放了,蝴蝶飞舞等春天的特征进行描述,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对春天的认识。

(2)教师朗诵儿歌,在朗诵的同时按儿歌顺序指点图片上的景物,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让幼儿感觉句子的韵律和节奏。

(3)幼儿跟着教师一起念儿歌2~3遍引导幼儿理解“吹绿”,“吹红”,“吹来”,“吹醒”等词的含义。

春天为什么能吹绿了柳树?春天为什么能吹红了桃花?(春天到了,天气变暖了,各种树木开始发芽生长了。)吹醒了青蛙是什么意思?(春天到了,天气变暖,动物们从冬眠中醒来了,开始了它们的活动了。

(4)幼儿根据理解朗诵儿歌,初步学会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诵,采取逐渐抽取图片帮助幼儿学习巩固所学内容。

2.仿编儿歌。

(1)春天真美,春风一吹,吹绿了柳树,还吹红了什么?幼儿讨论引导幼儿学习句式“吹x了xx”启发幼儿用适当的词语更换原儿歌中某些名词,学习仿编儿歌。

(2)将仿编部分的结构与原诗歌连起来朗诵,对幼儿进行表扬。

3.活动小结。

7.《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教案》 篇七

本本套套丛丛书书在编写过程中突出了三大特点:第一, 贯彻、执行新课标精神, 强调““健健康康第第一一””;;第二, 突出强调了田径运动项目;第三, 构建了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本本套套丛丛书书共共分分三册: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每册内容包括:各学段全学年教学目标标;;第第一一学学期期教学目标;各学段教学项目的单元教学目标及第一学期16周64-48份教教学学授授课课教教案案, 每课选择一个主教材、搭配一个游戏 (共150个) 及自主学习内容, 图 ( (11008888幅幅) ) 文文并并茂、生动活泼。

《《体体育育与与健康课程教学教案》由西安出版社出版, 西安地图出版社印刷厂印刷, 1166开开本本, , 全全书书约约75万字。全套定价120元, 邮寄费10元, 合计130元。欲购从速。

订购办法:

11..邮邮寄寄::西西安市含光北路65号西安体育学院解群收, 款到立即发书, 单位购书开发发票票。。邮邮编编::77110068.联系电话:029-88409826, 13759923585, 13572571515;

2.银行汇款:收款人:解群账号:6222804221111018937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行朱雀路中段储蓄所

8.《黄河颂》教案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内心有家国意识。

2.通过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内容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授课类型】诵读课、自读课

【具体环节】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黄河,每天从我们的身边静静流过,无声无息,但她却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话题: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人们尊重他,因为她厚重,她书写了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人们敬畏他,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

下面我们就欣赏一首与黄河有关的歌曲,大家用心聆听,听完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播放《黄河颂》歌曲视频。学生谈感受从而引出词、曲作者及创作背景,巧妙而幽默地让音乐课代表和历史课代表回答,以缓解刚开课时学生的紧张情绪。

二、背景介绍,带入情境

1938年,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至大西北黄河岸边,壶口瀑布的巨浪滔天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于是,他挥笔写下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后,心潮澎湃。于是两人合作,一个作词、一个谱曲,连续创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南北。《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

三、激情诵读,唤起欲望

从题目上看,关键词是哪一个?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的呢?在反复诵读中我们会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听我朗读课文,你们的工作:

1.疏通字词,掌握节奏,体会情感。(即做到准确、流畅、有感情)

2.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的?

老师配乐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唤起他们的朗读欲望。

(多媒体精心选裁的画面、旋律与文本内容相一致,与老师富有激情的朗诵相得益彰。预设朗诵结束,听课师生应该自发的热烈鼓掌。)

如有掌声,即兴采访学生听后感。引导学生初步感悟要读好诗歌该注意什么。

明确:要做到感情充沛,就要把握节奏的轻重缓急,语气的抑扬顿挫,关键字词的重读。

四、文本分析,诵读贯穿

(一)朗诵词分析:

用这种方法,自由朗读朗诵词部分,谈谈这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该如何朗诵这一部分?

抓关键词、句重读。

明确:“伟大而又坚强”是中心句,关键句,要重读,加强语气,读出昂扬斗志,慷慨激情,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作用:铺垫、总起、引领下文。

学生齐读,体会作用,希望读到关键词句时加强语气。

(二)歌词分析:

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处理这部分的朗读?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并展示。(ppt中已把歌词部分划分开四小节)

提示:描绘黄河状貌的抓体现气势的关键词;歌颂黄河精神的根据内容抓语气语调(即三处“啊,黄河”读时情感处理有何不同)。

学生先个人思考,再小组交流,之后展示。

明确展示要求:可选取某一小节分析,小组先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朗诵,再由代表分析如何处理朗读,其他成员进行补充。

小组展示,老师引导。

明确:第一小节关键词:望、奔、掀、结、奔、劈等动词,要读出黄河气势。如“奔”字读出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第二、三、四小节,以读促讲,以读明文,在读中明确情感基调,在读中明确内容结构:

历史贡献:摇篮——养育了中华民族——深情舒缓

地理特征:屏障——保卫了中华民族——坚定有力

自然特点:臂膀——恩泽、激励了中华民族——激昂高亢

1.读出黄河的特点

2.自然得出内容结构(形态的描绘、精神的赞美)

(三)小结:

结合本节课你们的朗读体会与经验,自己总结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投入自己的感情;了解创作背景;读好关键词句……(最能体现诗歌内容、抒发我们感情的词句,就是关键词)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辅助手段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

布置背景、配乐、加入动作、表情、手势、分角色……

(四)分角色齐读:

朗诵词,老师读;第一小节,某个男生读;第二小节,女生读;第三小节,男生读;第四小节,全班齐读。

五、延伸拓展,学会爱国

作者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民族精神,激励我们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这种黄河豪情在那个战争的年代唤起了多少仁人志士的爱国激情,激励着他们为了革命胜利,为了新中国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付出青春、付出生命而无怨无悔。而今天,和平年代的我们该怎么做,才是爱国呢?

心中有家、有校、才有国,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格公民。

六、作业布置

1.回家后给父母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请家长在书上签注听后感言;

9.《沂水春风》教案 (高二选修) 篇九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掌握相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敏锐的语感,通过积累词语,熟悉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3.情感目标:了解孔子教学思想、人格魅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古人的政治理想和行为规范。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

2.辨析多义词:如、方、与。理解和掌握则、尔、以、者等词语以及文言疑问句的用法。

3.品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性格和志向,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准确地理解课文最后部分孔子对学生的评判。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注字词,疏通文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先进》是记录孔子对学生的评论,共二十六章。课文是最后一章,是《论语》中写得比较长而又比较生动的一章。文章记录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关于“志”的讨论,寥寥三百余字,写出了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爱好,如子路的直率粗犷,冉有、公西华的谦逊谨慎,曾皙的从容淡泊以及孔子的和蔼可亲和循循善诱。让我们走近他们师徒的身边。

二.阅读课文 积累字词

<一>速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课件展示,学生作答,教师纠正)

1.毋吾以也()2.居则曰…()

3.因之以饥谨()4.夫子哂之()

5.舍瑟而作()6.异乎三子者之撰()

7.子曰:“何伤乎?…”()8.吾与点也 ()

如或知尔() 且知方也 ()

如如五六十() 方 方六七十 ()

如其礼乐() 今方来()

<二>【思考】 “率尔”的“尔”何意?找出文中和它用法一致的词。

【明确】“尔”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率尔”即“轻率的样子”。

如“鼓瑟希,铿尔”,“铿尔”形容弹瑟的样子。

【想一想】我们曾经学过“尔”“乎”“然”“如”“焉”等作为词尾的句子吗?

一、尔词尾,译作“…的样子”

例①、夫子莞尔而笑。《论语》

二、乎形容词词尾,可译作“…地”。

例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三、然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词尾,相当于“…地”。

例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②、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氯恍酥矣。《孟子梁惠王上》

2、用于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照应,可译作“…的`样子”

①、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四、如用作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

例①、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必冠,申申如也。《汉书石奋传》

五、焉用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作“…的样子”“…地”。

例①、盘盘焉,镅桑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三>请找出《论语》中有关形容词词尾的句子

1.学生口头作答

2.老师展示

【示例】(课件展示)

①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文采丰富的样子)《克己复礼》课本7页

②夫子怃然曰(怅然失意的样子)《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见课本第19页

③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有文采的样子)《十二高山仰止》见课本第57页

④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微笑的样子)《十二高山仰止》见课本第58页

⑤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忽焉:一下子。循循然:有次序的样子。卓尔:高高地竖立,超群出众的样子。)

《十二高山仰止》见课本第59页

二.研习文本 探究文意

<一>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情态来

进行朗读训练

(1)学生个别朗读

(2)小组朗读

(3)教师范读(并明确朗读要点)

(4)学生自由朗读

<二>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探究下列问题:

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从他们的话当中,可看出他们怎样

的性格特点?

2.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他为什么要笑子路?

3.结合曾点对暮春的描绘,试想象具体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4.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志向表示赞同?

【探究一】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从他们的话当中,可看出

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

子 路:直率、粗犷,长于治军,表现出一副力挽狂澜的气概;

冉 有:谨慎、谦虚,善于治政理财,满怀“可使足民”的信心;

公西华:谦退,专于宗庙祭祀之仪,会盟宾客应对之礼,雍容大度。

【探究二】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他为什么要笑子路?

【材料】孔子对这几个学生的才干是很了解的,他曾对每个人都作过评价:“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论语公冶长》。

【明确】对三个人的志向,孔子都持赞同、欣赏的态度。子路“率尔而对”,直率中透着鲁莽,所以孔子才会笑他,但笑的是他的性格脾气,而非笑他的志向理想。

【探究三】结合曾点对暮春的描绘,试想象具体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探究四】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志向表示赞同?

1.曾点的志向,表明了他“知时而不求为政”思想,这与孔子的心情契合.

(孔子虽然热衷于人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曾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

2.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主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4.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外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资料】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这一入世精神的,而曾的志向历来则有两种理解。

1.认为曾的说法体现了“礼治”的最高理想。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泰伯》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泰伯》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雍也》

尧舜都选贤举能,使天下大治。这种“尧舜气象”是孔子极为赞美、向往的,可谓是他的最高的理想境界。他的“博施济众”老安少怀友信,更加具体地说明了其最高理想境界的社会风貌。在《礼记礼运》对大同世界作了具体的描述。

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风咏而乐的图画。孔子的太平社会就是行仁复礼恢复西周以来君臣有序的等级制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教导子弟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或言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实现理想的现实步骤,曾皙则用非常感性的图景表达了这一志向。

2.认为曾的说法体现了归隐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方面主张积极从政,另一方面,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又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甚至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示想要放弃追求,去过一种清淡自适的生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此次谈话时孔子已经60多岁,孔子一生奔走列国,四处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鲁国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晚年的孔子对世道看得已经很清楚了,他决意不再求仕。而孔子之所以赞赏曾皙所言之“志”是因为曾皙所说正合于“天下无道则隐”。曾的无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可见孔子的“求仕”是有原则性的。“求仕”是为了“行道”、“行义”。能“行道”、“行义”

则出仕做官。不能“行道”、“行义”则去之。为了实现理想,为了弘扬大道,孔子不动摇,

不怨尤,终生积极乐观。他虽叹惋过“莫我知也”。但接着又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可进可退、唯“义”是存的人生态度,安贫乐道的生活追求,对照一下曾皙所描绘的暮春逸游图,其表达的情志和精神世界何其相似!曾皙“歌咏先王之道,而归夫子之门”,正是孔子退隐传道的生动写照。

三.拓展延伸 畅叙情怀

你有怎样的人生理想?说出来和大家共勉!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完成导学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第二环节“阅读课文 积累字词”时,字词的落实较到位;第三环节“研习文本 探究文意”中,学生朗读训练也较注重,且效果较好。但【探究三】这一环节时,给学生准备的时间不足,学生叙述的效果没有很好体现,学生参与回答的人数也不多。【探究四】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志向表示赞同?给予学生较多的资料,学生参与较好,但学生联系已学的内容较少,缺乏自己的理解,且理解深度不够。在这一环节中所花时间也过多,以致在“拓展延伸 畅叙情怀”环节中,缺少了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调整,控制好时间分配。

10.《春风》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

一 面

学习目标

1、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分析课文中的记叙要素。

2、分析课文情节层次,理解文章写事与写人的关系,初步感知人物。

教 学 过 程

一、了解记叙文的知识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的要素有哪些?

记叙文中的顺序指的是什么呢? 记叙文中的顺序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安排材料的先后。主要的有: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此外,还有按照事物的性质安排顺序、按照感情的发展变化安排顺序等。

按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安排记叙的材料,都有哪些方式? 通常用到的有: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二、结合有关记叙文的知识,导入新课

“顺叙”就是原原本本按照事物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自然过程来安排材料,事物发展的过程往往也是时间先后的过程。所以,时间顺序和事物发展的顺序在文章中是统一的。

我们今天学习的新课《一面》,就是采用“顺叙”的方法来安排材料的一篇范文。

三、自主学习浏览课文,初步明确以下问题: ① 本文写的人物是谁? 【鲁迅】

② 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作者和鲁迅的一次见面】

③ 本文的作者是谁?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

④本文写作在什么年代? 【本文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当月。】

记叙的要素有六个,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叫做“六要素”。

四、理清情节。本文以空行隔开,分为两个部分,记叙主要在第一部分。

1、学生快读课文,划分第一部分层次。

本文第一部分写了作者进内山书店看到鲁迅然后离开内山书店的全过程。本文第一部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l—2两段,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

第二层次:3—17段,写内山热情接待和“我”买书困难。

第三层次:18—38段,写“我”和鲁迅的会面。

2、在书上划出本文写记叙要素的有关语句。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事情的经过:主要人物(鲁迅)的出场——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 个瘦瘦的…中国人。

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喝走了出来。

春风学校七年级语文教案【阮兴刚】

事情的结果——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五、理解:

1、从整篇文章看,本文是记一件事呢,还是写一个人?

【本文是既写人又记事。写人和记事是分不开的,人的活动构成事件,事件当中表现人物。但从文章的整体倾向来看,又有重点在于写人或记事的不同。从本文的整体看,虽然记的是一件事而重点却在写人。】

2、为什么说本文的重点放在写人上?

【 一般地说,记叙文记事的目的都是为了写人。这篇文章写一个普通工人和鲁迅的“一面”之缘,就更是如此。本文通篇都是记事,但事情的每一个部分的记叙都围绕着写人。】

六、布置作业

1、通过对事情的了解,你觉得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2、文中是如画刻画鲁迅先生的形象的?划出相关内容进行说明。

结构层次板书:

去 内山书店原因

一:想买书有困难;

与鲁迅一面之缘

二:作者的感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感受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与影响。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习抓住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导入:鲁迅先生去世后,纪念鲁迅的文章层出不穷。只和鲁迅见过一面的普通工人也能写下如此感人的文章,可见鲁迅先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鲁迅先生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呢?

下面,让我们再细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突出鲁迅这一人物形象的。

1、本文写鲁迅,用笔墨最多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对鲁迅的描写,侧重点放在哪个方面?

【本文写鲁迅,用笔最多的是外貌描写,这是本文人物描写的重点。】

2、为什么本文人物描写的重点是外貌描写呢?

【这是由本文记的事的特点决定的。本文记的是一次见面,只能是人物外部形象的记实。而人物外部形象给作者的印象又非常突出,这就决定了要细致刻画人物外貌。嗜好:嘴里咬着一支烟嘴——轮廓描写

近观外形:瘦削而精神矍铄顽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形象。表达崇敬之情】

3、本文是怎样描写人物外貌的呢?

①抓特征。人的外貌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如果只是一般化的描写,那就会是“千人一面,”写了等于没写。因此,写外貌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即区别于其他人的最大的不同点。②有视角。即要选择一定的角度去观察、去描写。这就是说,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人物外貌,定要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③表现性格。写外貌必须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

4、下面,根据这三点分析课文中的外貌描写。找出文中对鲁迅肖像描写的三段,比较其异同。

A、刚走进门不久:外形:瘦瘦的 年龄:五十岁上下 衣着:穿一件牙黄

春风学校七年级语文教案【阮兴刚】 的长衫

B、老人走出来时:“瘦得叫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脸色黄里带白;头发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隶体写的“一”字。

C、鲁迅贱卖赠书后惊异:细致刻画长衫的质地“羽衫”,烟嘴一头已经熏黑。

5、齐读三次肖像描写,问文中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突出人物怎样的品质?

【瘦,但精神很好。突出他整个生命献给人类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6、文中渗透着“我”对鲁迅怎样的感情? 有哪些具体表现? 【渗透着“我”对鲁迅先生无限热爱,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结结巴巴”显示出作者深切的感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于用语言表达。“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与险恶,作者有意强压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表现“我”对鲁迅由衷的敬爱之情。

“小”指作者见到鲁迅先生一面,鲁迅先生赠书给我的事情。

“大”指这件事情所表现出来的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及将整个生命献给人类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具体表现:①当我醒悟到眼前赠书者是一位崇敬的伟人时,没有过多的对话却胜似千言万语。兴奋的“结结巴巴”快要跳出来; “向四周望一望”没有蹦出鲁迅的名字。②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这些称呼。

同志:志同道合 朋友:亲密无间 父亲:崇敬热爱

师傅:效仿学习 战士:奋战不息 】

二、理解文章第二部分

1、同学齐读,教师明确:本部分以抒情议论为主,那么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①“一面”给了“我”极大鼓舞,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获得了精神的支柱,也就更加坚强起来。

②表达了化悲痛为力量的决心及顽强战斗的信念,对鲁迅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

三、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以小见大

1、“小”,一般指选题的小。“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巨大意义。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里的“小”和“大”各指什么?其中的“大”主要是借助何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

2、学生阅读思考交流。

3、教师总结:在“以小见大”的文章中,作者常常随事而感,借物咏怀,借景抒情等,他们或抒情,或议论,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我们可以学习并借鉴这种写作方法。

11.也谈教案设计思路 篇十一

1.“遵路——入境——悟神”。这是教案设计思路中最基本的思路,即沿着作者著文的思路一步一步走下去,从感知理解课文到寻觅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课文思想意蕴,再到体味作者的谋篇布局和语言技巧,进而探求语言运用的途径。叶圣陶先生曾经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一字未能忽,语语悟其神。” 诗中所说的“路”,指的就是作者著文的思路;“境”指的是作者的思想境界、文章的中心思想;“神”则指的是文章中语言文字的意义与情味。叶老诗中提到的既是阅读教学方法,也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它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阅读教学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需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桥》一文作者是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一路展开,顺流而下的。我们在设计思路上首先应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循路而行。这就要求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一步一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从读懂开头写山洪暴发,烘托险恶环境,渲染紧张气氛,为故事发展作铺垫,到读懂一座毫不起眼的窄窄的小木桥在洪水泛滥成灾、村民面临死亡威胁时成了大家逃生的唯一路径,为下文老支书舍己救人的展开埋下伏笔。再从读懂老支书在千钧一发、生死抉择面前处惊不变、临危不惧,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换取群众的生命,到读懂最后通过亲人的祭奠,交代牺牲了的老支书和小伙子的父子关系,再次感受老支书舍小家、救大家的崇高精神。文章是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是作者思维活动与语言活动的结果。遵循作者行文思路,才能了解作者的思維与语言活动,这大概就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的意向所指。

而在“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阶段,设计思路则应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寻觅作者的心路,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就需要通过入情入境、动心动情的朗读,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内容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同时,通过对语言形式的品读、理解进入情感体验。如,设计思路中,可以把课文中心(主题)的把握放在结尾(祭奠)部分。祭奠是文章主题的自然延伸,除了再次凸现老支书的崇高品格和牺牲精神,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之外,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壮和凄美的色彩以及对老支书的无尽哀思。这样的收束,使得课堂教学掀起了又一次高潮,学生的情绪再次被调动起来,并从这里真正感受到作者脉搏的跳动,感受到活生生的形象,并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心领神会,在脑海中展示出文章情境,在心灵深处唤起感情共鸣,从而走向了作者,自然就“入其境,感其情”了。这也许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入境始于亲”。

至于“一字未能忽,语语悟其神”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和语言本身丰富的神采所决定,并为《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形成良好语感”所明确要求的。语言文字的意义与情味往往具有潜伏性,作者把它熔铸在字里行间,必须依据语言文字的运用去咬文嚼字、去感受、去领悟。如,第15自然段“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和第20自然段“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两个自然段里都有“吼道”,但是其中丰富的内涵和意味却全然不同。前面一个“吼”字,凸现了老支书严以律己、不徇私情、先人后己、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境界,令人震撼,把故事推向了一个高潮;而后一个“吼”字,则真实、形象地表现了老支书的父爱是那么强烈,把儿子的安危看得高于自己的生命,令人感动。这是文章谱写出来的感人乐曲,也是人文价值的精彩一幕,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咀嚼品味,理解它们在实际运用中的变化,把握它们的显中之隐,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以领悟作者运笔的匠心和文章的精神韵致。

2.扣文眼,抓文章关键。扣住文眼,抓文章关键,从关键处入手,一路走下去,这种设计思路往往能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桥”既是课题,又是文眼。以“桥”为题,表明故事所有情节的发生必然都与“桥”有关,“桥”必然和整个故事有着某种内在的紧密联系,必然对表现主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扣住“桥”字,一路挖掘下去,进而认识文中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以及老支书用自己和亲人的生命把“窄窄的木桥”变成全村乡亲得以逃生的“生命之桥”所蕴涵的生动内容和深刻意义。读懂这座小木桥怎样成为挖掘故事题材所蕴涵的深刻内容和意义的点睛之笔,看到“桥”所衬托出的老支书昆仑山似的高大巍峨形象,并了解这种文章的表达方法不是对“桥”进行具体的实写,而是通过“桥”暗示出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比较含蓄,需要经过揣摩、分析,才能弄清题旨。这样就帮助学生形成了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从中感悟“桥”所衬托出的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和“桥”这个文眼所要点明的要旨。

3.抓重点,突出课文主题。这一设计思路就是把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串在教学设计思路上。教材中一般对教学重点都有提示,这为我们钻研教材、设计教案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方便。因此,设计思路可以凭借这一点从重点突破,深入开掘。《桥》一文被安排在第四组,开头有这样的提示:“学习本组课文,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提示中“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正是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抓重点基本上就要抓这些地方。设计教学思路时,应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文中老支书的人物外貌变化与语言动作的描写,再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把这些阅读重点串到思路上去,就显得比较清晰、集中了。实际教学中,学生阅读文中老支书在小木桥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被他的牺牲精神所感动。与此同时也应帮助学生认知文中多处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对于以烘托环境充分表现人物形象、突出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教科所)♦

作者简介:小学特高级教师,江西省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曾主编了《小学语文阅读扩展读本》等数套学生课外读物,主持过多项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责任编辑 徐纯军

12.《美丽的窗花花边》教案设计 篇十二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大班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性逐渐提高, 他们喜欢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制作, 并学会借助辅助工具来表现物体的细节特征。剪纸工艺, 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美丽的窗花花边》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折、剪等, 让幼儿手、眼、脑并用, 在与材料的活动中, 培养耐心、细致、安全、卫生的手工习惯, 通过学习剪纸陶冶情操, 激发创造性思维, 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初步的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结合大班幼儿剪纸发展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兴趣需要等, 为本活动确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 学习用对称折叠的方法折剪出窗花花边。 (2) 能大胆探究、制作不同纹样的窗花花边。 (3) 养成细致观察、比较的能力。

活动的重点为:掌握剪窗花花边的方法。

难点是:幼儿能大胆探究、制作不同纹理的窗花花边, 不将细节处剪断。

三活动准备

第一, 课前组织幼儿欣赏各种窗花花边, 了解窗花花边的组成。

第二, 现场提供与窗花花边有关的民间剪纸、泥塑玩具等。

第三, 信、课件 (有代表性的窗花花边纹样) 、步骤示意图、各色长条纸、铅笔、剪刀、垃圾盒、背景音乐、压膜纸等材料。

四教学过程

《纲要》中指出:“应充分考虑幼儿学习的方式和特点,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在此次活动中打破了以往常规的教学思路, 将此次活动用教师和幼儿意外收到工艺厂的邀请函, 帮忙设计制作窗花花边, 到他们根据邀请函要求进行设计制作的情景作为主线, 贯穿于整个活动中。

1. 教师出示制作精美的窗花花边, 通过情景语言, 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导入课题

问题: (1) “小朋友, 老师前几天在窗花花边展示会上买了几条漂亮的窗花花边, 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 (教师引导幼儿从花边的结构、构成等方面来欣赏评价) (2) 你在生活中还见过什么样的窗花花边?它是什么样图案?连续花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 我们一起来看看窗花花边展示会上还有哪些不一样的花边?出示课件, 进一步了解不同特点的花边。

(设计意图:《纲要解析》中指出, 在美术课中,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以活泼多样的形式进行内容讲解。在活动一开始, 教师用情景和欣赏美丽的课件的方式, 能充分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教师设计收到工艺厂寄来邀请函的情景

请幼儿做小小设计师, 帮助设计不同纹样图案的窗花花边。引导幼儿用对称折叠的方法, 大胆设计、制作不同纹样的窗花花边。

情景语言:小朋友, 刚才老师收到一封工艺厂寄来的信, 信中说:“大班小朋友你们好!今天我们工艺厂想请小朋友当我们公司的小设计师, 来设计漂亮有趣的窗花花边, 你们愿意吗?设计之前我们公司有几个要求:用对称折叠的方法设计连续花纹;大胆地设计自己喜欢的、和别人不一样的花边纹样;制作细致、耐心。只要设计符合要求, 我们将在2012年的春节中大量制作并推出。”

问题:“连续的花纹是怎样剪出来的?”“你想设计什么样的窗花花边?”

教师请部分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及设计方法。教师可在此时出示示意图, 引导幼儿观察。做适当的技能指导, 引导幼儿解决怎样将细节处剪不断等问题, 从而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在音乐背景下, 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 随意选择不同颜色、长短的纸条开始制作。此时教师巡回观察, 根据幼儿出现的问题, 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情景、播放课件, 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激发幼儿的联想, 感受设计的乐趣。让幼儿丰富各种窗花花边知识。出示直观的制作示意图, 可以帮助幼儿掌握基本制作原理, 为后面的创作做铺垫, 体现了发展与创新课题三个层次的理念——再现、模仿、创造。)

3. 展出、分享交流作品

第一,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装入压膜纸内, 展示在前面的黑板上, ”引导幼儿相互讲讲自己设计的花边和同伴的有什么不同?

第二, 请幼儿互相评价同伴的作品:“你认为谁的设计最好?为什么?”引导幼儿从纹样的设计、连续性、精致性等方面来评价。

(设计意图:《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和各种能力的机会与场所, 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理解、欣赏。”通过让幼儿相互讲述、互评等, 让幼儿体验到自己活动的成功感, 扩大信息量, 使幼儿的能力得到提高, 个性得到张扬, 品质得到升华, 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类环节的设计理念。)

4. 延伸活动

大家一起将设计好的窗花花边打包寄给工艺厂, 请他们作进一步的选择。

(设计意图:凡事要有始有终, 既然设计了情景, 就给幼儿一个完整的过程, 增加情景的游戏性。)

13.小学六年级语文《春风》教材教案 篇十三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3、品析精彩的词句,了解短句的特点及其表现力。

4、学习文中对比衬托和欲扬先抑手法。

教学重点:

1、品析精彩的词句,了解短句的特点及其表现力

2、理解作者感情,领略自然景物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对比衬托和欲扬先抑手法。

教法和学法:

1、对比阅读教学法

2、讨论法

3、引导启发法

4、朗读指导法 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江南的春风在朱自清笔下是温暖、和煦、清新、悦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林斤澜所写的北方的《春风》,看一看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作者是如何来写北国的春风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二、读一读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在学生朗读课文前提出这样的要求;

1、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对课文内有疑问的地方,先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说出来,在班上共同探究。教师多媒体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

2、你感觉作者对北方春风的感情是怎样的。是讨厌、还是喜爱?本课的春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北方春风的段落,反复朗读并画出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三、议一议

先让学生齐读6、7、8段,然后讨论下边的几个问题;

1、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北方的春风的特点的?勾画出你最喜欢的直接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进行赏析,体会一下北国的春风有什么特点?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运用对比(第9、10段)衬托(第6、7段)的手法 “一夜之间,春风„„如无数针扎”用响亮有力的短句,琅琅上口的对偶、排比句式,用一系列准确的词语,展现了北方春风雄健、宏大、粗犷、苍劲的、难以遏制的气势

2、象声词的运用“轰的一声”,“嘎的一声”,“格拉拉”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氛围,使北方春风的气势更加有声有色。

四、比一比

我打算指定几个学生分别读课文3、4、9、10段。然后比较江南的春风与北方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并说一说更喜欢哪种春风?为什么? 这一环节先让学习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见解,然后,每小组推荐一个人,在班上说说自己小组的主要观点。最后老师归纳,以幻灯片的形式明确。 江南的春风:温暖、柔情 犹如多情的小姑娘 北方的春风:粗犷、刚劲 犹如豪放的男子汉

五、想一想

1、让学生纵观全文,作者对北方春风是喜爱的、赞扬的,可课文前两段为什么写对北方春风的厌恶情感呢?又为什么写江南春风呢?

开篇就用北京人的话说“春脖子短”和觉得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 第二段又举出北方春风带给人们的恶感——起风、刮土、让人睁不开眼睛,这是抑、抑北国春风。

第3、4段,“我”相对怀念江南的春风,引用诗句“暮春三月,江南„„”并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对江南春风温馨宜人,滋润万物进行大肆褒扬。这是与北方的春风形成对比进而突出对北方春风的厌恶。这是欲扬先抑手法。

14.春风伴我读书行主题班会教案 篇十四

第一个上台的是高泽昊同学,他向大家介绍了高尔基的.《童年》,高尔基的童年是悲惨的……教室里突然异常的安静,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回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的小朋友还不珍惜,我以后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接着由沈璐毅为我们介绍《野性的呼唤》,这本书讲述的是一只叫巴克的小狗,历经磨难,终于回到了大自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努力奋斗才能完成目标。

之后同学们又介绍了一个少年眼中的世界《十四岁的天空》、关于沙漠的《撒哈拉沙漠》、关于雷锋故事的《雷锋》……有科普的、有文学的,内容可丰富了。

接下来,我们大家又讨论了“只学课文就行了吗”这个问题,大家都觉得不够,我也一样。我觉得光学课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多学课外知识,课外有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可以让我们增长更多的知识。

最后是一个游戏环节“词语接龙”,游戏开始了,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都顺利过关了,让我有一些紧张,到我了,“需”,用需组词,需……“需要”,我大声喊了出来。有些同学平时课外书看得多,词汇积累也多,这个游戏对他们就轻而易举;而有些同学就有一些不足,需要加油。

15.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篇十五

(1) 小学学科:语文。

(2) 课时:两课时。

二、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按总—分—总的写法, 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 以优美的语言,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景, 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初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标画出自然段;自学生字新词, 读准字音, 理解词意。

设计说明:本课教学, 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 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 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 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 做到因道学文, 以文悟道, 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启发谈话,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一定喜欢旅游吧, 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桂林, 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 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出示多媒体课件, 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

(二) 切入中心, 突出重点, 教给方法

1.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齐读, 提问:谁知道文章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呢 (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这里“甲”是什么意思?和全文存在什么关系?

过渡句: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我们就随着作者陈淼先生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去领略一下桂林的美丽景色吧!

2.作业

(1) 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好的词句, 抄在本子上并且背下来。

(2) 阅读与本文类似的写景的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复习, 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桂林山水, 共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畅游桂林山水。

(二) 抓重点, 读课文

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1.品读第二自然段

(1) 请大家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的词语, 用直线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 一边读一边想象桂林水的美。

(2) 作者写漓江水之前为什么要写到大海和西湖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大海和西湖的照片, 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这两个词语。

师:我们继续来学习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的三个分句。

教师提问:这几个分句各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静、清、绿) , 再读“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从哪方面突出了“静”? (生答:感觉) ;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从哪方面突出了“清” (生答:视觉)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答:这样写能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漓江的水静、清的特点。) ?

教师继续提问:谁能描述一下我们平常的水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议论, 这两种水一对比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出桂林漓江的水静和清的特点。

最后, 学习“绿”的特点, 先让学生齐读这个句子, 教师提出问题: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生答:无暇是没有瑕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翡翠的图片, 用翡翠比喻漓江水的特点, 可见漓江水具有什么特点 (生答:绿) ?

2.指导朗读

采用研读法, 即该怎样读, 为什么这样读, 让学生真正做到由感而发。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 读时语气要缓, 要轻。“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读得稍重些即可, 不要过分强调重音, 以免使得整体不和谐。“静”字读得稍慢, “清”略显示轻快, “绿”读得更加明快。读这一段, 整体感觉轻缓, 富有起伏。

指名读——师生评价 (问:这里为什么这样读?怎样读更能体现漓江水的这一特点呢?你认为他哪里读得好, 请说说理由。你能试一试吗?评价中穿插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等形式的朗读) ——自由读想象体会漓江水之美。

3.仿写句子

(1) 公园里的花真美呀, 美得……

(2) 会场里真静啊, 静得……

(3) 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及时运用课堂上刚刚学过的句式, 很好地做到了知识的迁移, 把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

通过刚才对这一段的学习,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的特点, 特别是通过图文对照, 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桂林, 看到了桂林水的美, 激发了学生们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同时,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赞叹之情。还让学生学到了读段的方法和写的练习。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 比较二、三两段, 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

(2) 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 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而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3) 多媒体放映桂林的山的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力的丰富, 用词的精妙之处, 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 运用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并选一座山峰, 发挥想象说话。

5.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 理解“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三) 研讨写法

这样的美景可以说在天下是绝无仅有的, 所以, 在文章的第一段才说“桂林山甲天下”。引出本文的写法。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 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 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总—分—总)

(四) 朗读全文, 整体背诵

(1) 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 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 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 练习背诵全文。

(五) 总结方法, 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 教师引导, 结合进行朗读指导, 明确:

(1) 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 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结合看图, 理解“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并理解“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的词意) 。

(3) 同样, 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 (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

(4) 桂林的山很“险”, 抓“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等词语, 领会山势之险。

(5) 结合学习比喻句, 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 反复诵读课文, 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 (ya) , 真秀啊 (wa) , 真险啊 (na) 。

(六) 布置作业

(1) 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 看半句抄半句, 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 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 (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 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 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 可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

(2) 背诵课文。

摘要:《桂林山水》是一篇精读课文。在以往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辅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扫除学生的认识盲区, 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16.歌曲《姑苏风光》教案设计 篇十六

教学内容: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歌曲《姑苏风光》

教学目标:①培养学生对吴音乐文化的兴趣;②在欣赏、体验、表现等音乐活动中学习歌曲;③用吴方言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委婉地用吴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①用方言演唱歌曲;②体会吴音的特点。

教具准备:钢琴、琵琶、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学歌曲,感受吴音乐文化

⑴导入:同学们,《丝竹流韵》单元,从《紫竹调》到《外婆桥》再到《小巷风韵》,我们感受了江南曲调别样的风格。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江苏民歌《姑苏风光》,聆听180年前的民歌。⑵初听歌曲:播放《姑苏风光》。⑶介绍歌曲背景:《姑苏风光》是民歌套曲《大九连环》中一段,“码头调”是整个套曲的序引。歌曲赞美了苏州的美丽风光。⑷再听歌曲《姑苏风光》,仔细听一听它是用哪里的方言演唱的。⑸介绍“吴语”,渗透吴文化。⑹三听歌曲:教师用琵琶自弹自唱《姑苏风光》。⑺试用吴语根据歌曲节奏朗读歌词(教师大声读,学生齐声读)。⑻跟着歌曲轻声哼唱。⑼跟老师的钢琴学唱,个别难点句子单独学唱,注意一字多音的唱法。⑽完整地跟着钢琴伴奏演唱歌曲(分男女声、小组等多种方式演唱)。⑾跟着录音伴奏有感情地唱一遍。⑿学做兰花指、手腕花等舞蹈动作,完整地表演歌曲《姑苏风光》。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聆听和感受,减小歌曲学习的难度,学生不但学会了歌曲,也对“吴”这个概念产生了好奇。]

二、看图片,了解吴音乐文化

⑴师:“刚才我们说,苏州地区在古代称‘吴’,其实吴地面积很大。”(播放“吴地”地图)吴地:以太湖流域为核心,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东接上海,南临浙西地区。⑵师:“说‘吴语’的地方也很多。”(播放词条、图片)吴语:南至浙江温州、永嘉,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交界处的地方方言。⑶师:“特殊的区域,特殊的语言,造就了特别的文化。”(播放词条)吴歌: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吴乐:吴地的民间器乐;吴舞:吴地范围的舞蹈。⑷小结,师:“唱吴歌,奏吴乐,跳吴舞是吴地特有的音乐文化现象。”(板书:吴歌、吴乐、吴舞——吴音乐文化)

[设计意图:了解“吴地”“吴语”是感受“吴歌、吴乐、吴舞”的前提。这个环节,通过简单的介绍,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三、赏吴歌,走进吴音乐文化

⑴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吴民歌?”生举例——《杨柳青》《拔根芦柴花》《外婆桥》。⑵演唱歌曲《外婆桥》。⑶师:“有一首全世界都熟悉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就是吴歌中的经典。下面我们来欣赏《茉莉花》的音乐及舞蹈。”(播放歌舞《茉莉花》视频)⑷师:“诗人这样赞美吴舞——‘舞袖一何妙,变化穷万方’。吴舞的魅力真让我们折服啊。”⑸师:“同学们,我们南通地区的方言也属于吴语。请大家来欣赏南通的民歌《南通渔歌》。”(播放《南通渔歌》视频)⑹师:“和前面歌曲的相比,它们的风格非常类似,是什么样的风格呢?”生:“秀丽、清新、细腻、流畅。”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唱“吴歌”、听“吴乐”、赏“吴舞”,学生走进一个纯美的“吴“音乐世界。丰富的体验,真切的感受,让学生自己感悟并总结吴音的音乐特点。]

四、编歌词,创造吴音乐文化

⑴師:“同学们,在隋唐年代,贵族就以会说吴语为荣,在老百姓当中,也以唱吴歌作为一种时尚。我们生在吴地,会说吴语,同学们是不是也很自豪呢!下面,我想请同学们用方言来歌唱我们的家乡。旋律就用《姑苏风光》。歌词要求自己创作,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一下。”⑵学生讨论(课件出示:题板《通州风光》以备打印歌词,背景音乐《姑苏风光》)。⑶学生汇报创作结果。⑷用通州方言朗读歌词。⑸用通州方言演唱歌曲《通州风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即兴创作歌词,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别具风格的方言也让学生体会到吴音乐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唱家乡,传承吴音乐文化

⑴师:“同学们,你们创编的《通州风光》真好,我们的区歌《通州好风光》你们熟悉吗?”生:“熟悉,我们学过这首歌。”⑵师:“歌中甜津津、油汪汪、蓝青青 、宽敞敞的词语都是典型的吴语。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都是我们通州人,他们紧紧把握住吴语和吴音的特点,创作出这首清新、委婉、脍炙人口的通州人自己的现代版吴歌。”⑶播放歌曲《通州好风光》视频(跟着视频一起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欣赏并演唱我们身边的现代版的“吴歌”,让学生再次体会吴音乐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吴音乐和传承吴音乐的情感。]

六、赞吴韵,概述吴文化

⑴师:“今天,我们通过唱吴歌、听吴乐、赏吴舞,感受了吴音乐文化的高雅与奇妙。其实,吴地的书画、戏剧、园林、丝绸等同样出类拔萃,吴地的民俗博厚丰繁,吴地的能人辈出。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丰厚、鲜明、极富生命力的吴文化。”⑵播放吴文化的视频。⑶师:让我们再次唱起《姑苏风光》,感受吴文化的迷人风韵。⑷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演唱《姑苏风光》。

上一篇:大一班家长开放日总结下一篇:财务管理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