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2024-10-2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共6篇)

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篇一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课标要求】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编演历史小剧,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从而培养学生表达、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小组讨论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评价孝文帝,从而形成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通过识读课文中的地图、插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重点难点】

一、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二、难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实施的新制度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爱心

用心

专心 1

【教学方法】启发式和问题教学法

【教具(媒体)】《爱我中华》歌曲,鲜卑族的发展过程,鲜卑族、汉族生产生活的图片,“朕为天子„„”史料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采用擂台赛形式说出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播放《爱我中华》歌曲,(教师小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看今朝,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共建四个现代化;忆往昔,早在北魏时期各民族已融为一体,共创我国的历史。古代北魏各民族的大融合,是孝文帝改革的功绩。(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一、少数民族内迁

(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民族的分布格局: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散居边地;掌握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匈奴、鲜卑、氐、羯、羌;知道少数民族迁移的方向:南迁中原。再出示鲜卑族迁移、发展、建立北魏和统一黄河流域的多媒体,了解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鲜卑族拓拔部的影响最大)(教师小结)

中原主要是汉族的居住地,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内迁的鲜卑族拓拔部建立了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标志着北朝开始。

(指导学生观看北朝(439年-581年)示意图,了解北朝的更替情况)(过渡)北魏的发展为孝文帝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爱心

用心

专心 2

1、改革背景

(先出示鲜卑人落后的生产生活资料,再出示黄河流域汉族人先进的生产生活资料,引导学生作鲜明对比,展开联想: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交往中会做些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后开展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设想假如不改革会导致什么后果?)(教师小结)

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后与汉族交往频繁,增强了民族融合,但鲜卑贵族千方百计地阻止鲜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强行维持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鲜卑贵族还残酷地实行民族压迫,把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变为奴隶和杂户,激化了民族矛盾。各族人民反对鲜卑贵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为了适应中原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缓和社会矛盾,缓解政权危机,巩固北魏统治,孝文帝顺应潮流,锐意改革。

2、改革措施(1)实施新制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注释,知道实施的新制度有: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理解实施新制度的目的:加强政府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教师讲述)

均田制: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将农田分给农民,确保耕者有其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三长制:即五户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完善了北魏的基层行政组织。俸禄制:废除官吏自筹俸禄,敲诈百姓的制度,确立官吏的俸禄由政府统一筹集、分发的新制度,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管理。孝文帝实施的这一系列新制度,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有利于北魏经济的发展。

(2)迁都洛阳

(指导学生先观看教材中的迁都示意图,了解迁都位置;后阅读教材和小字叙述,了

爱心

用心

专心 3

解迁都的曲折斗争;再观看由学生表演的历史短剧——迁都洛阳:三名学生各扮演孝文帝、改革派、保守派,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教师小结)

北魏都城从黄河以北的平城迁到黄河以南的洛阳,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尽管北魏政权中改革派与保守派斗争激烈,但改革派最终赢得了胜利,充分表现了孝文帝改革的胆识和决心。(3)实行汉化政策

(学生阅读教材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鲜卑人进入中原后有哪些不便?语言不一样,饮食不一样,穿戴不一样,礼仪不一样……;了解汉化政策的内容:改语言,说汉话,穿汉衣,与汉人通婚,完善教育制度……最后指导学生观看《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图,组织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汉化政策?)(教师小结)

鲜卑人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孝文帝原名拓拔宏,复姓拓拔,名宏,是北魏王朝的第六任皇帝。他为了实行汉化政策,带头将自己的鲜卑名“拓拔宏”改为“元宏”。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少数民族汉化,缩小民族之间的差别,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加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大融合。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观看《北魏墓出土的石砚》、《北魏墓碑上的书法》、《反映北朝时期上层人物生活的石刻》等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小结)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具体表现在;生产方面,少数民族从游

爱心

用心

专心 4

牧方式改变为农业居民,汉族人民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了畜牧业的生产和加工技术;生活方面,“胡人汉服”、“汉人胡食”。

总结新课

(出示媒体史料:“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朕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指导学生理解其意后,提出议论题:今天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导致了鲜卑的消亡,是鲜卑族的千古罪人”;也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的功臣”,你是怎么看的?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统一意见后,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评价孝文帝的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应以某个政权和民族的兴衰为标准。(教师总结)

孝文帝的改革虽然距离我们已经一千五百多年了,但他对今天我国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振兴仍具有借鉴作用。他实施了新制度,迁移了都城,实行了汉化政策,巩固了北魏的统治。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古代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为推动我国历史的发展立下了功勋,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巩固练习】

1、从东汉末年起,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A、氐

B、羯

C、鲜卑

D、匈奴

E、羌

2、北魏是_____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氐

B、羯

C、鲜卑

D、匈奴

E、羌

爱心

用心

专心 5

3、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从_____迁到_____。A、洛阳

B、平城

4、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_______。A、促进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 B、促进了北方各族大融合 C、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D、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

5、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爱心

用心

专心 6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篇二

隋文帝即位之初,土地荒芜,买卖之风盛行,人民负担沉重,并且当时国家南北分裂,隋文帝还肩负着统一南北的重任,这些都需要隋文帝改革土地和赋役以发展隋初经济,为统一奠定雄厚经济基础,另外统一后面临全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也需要隋文帝能根据形势对土地政策作出调整改革。

隋初土地荒芜现象十分严重。北魏末年,北方走向分裂,首先东魏与西魏对峙,然后北齐与北周交战,人口死亡,编户流移,大量无主荒地更甚于前,这种土地荒芜现象继续遗留到隋初。而且隋初也面临着土地买卖风的严峻问题,这严重影响着国家土地制度。为了解决土地问题,也为统一奠定雄厚的财力,隋文帝对隋初的土地进行了改革。

隋以前的北朝各代,赋税都相当苛重。太和九年以后,赋税相对稳定并有所减轻,额外的征收并未停止,隋文帝时期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长期动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隋文帝了解到如不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农民已没有能力恢复和扩大生产。同时,隋文帝还是一位以躬行俭约而著称的皇帝,他不仅在即位后很少大兴土木,而且皇室和他本人的生活都很节俭。这样就使得国家的财政收入有所结余,为其减税提供了有利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制度混乱,公元3世纪,中国进入三国时代。这时期的特点是:战争频繁,社会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维持了一个相当长的三国鼎立时期,但是,度量衡制度却仍袭汉制。隋文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农业、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商业繁荣,市场交易活跃,政府和商人、农民都迫切需要统一的货币。

面对土地荒芜,买卖成风,农民占田不足的现象,了解到人民赋税沉重的事实,看到货币混乱,度量衡不统一,商品流通的不便的状况时,隋文帝审时度势地进行了包括土地改革,赋税改革和统一货币与度量衡的一系列改革工作。

二、隋文帝经济改革的内容

隋文帝在位期间,不断根据形势变化对国家的土地、赋役、货币等作出调整与改革。

隋文帝在位的23年中共推行过两次均田制改革:一次是在其取得帝位不久,一次是灭掉陈朝之后。前一次由于陈朝未灭,推广地区仅限于北方,后一次是南北方一起搞起了均田,是全国性的土地所有权变更运动。

隋文帝于开皇二年颁布新令,对农民的永业田和露田作出规定。永业田基本上属于私有,可以世代相传,不再收还。露田是属于国有性质的,其收获物主要用于交纳田租,露田必须收还,农民到六十岁不从课役和身没之后必须交还给国家。其中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即百姓的受田数沿袭北齐。

隋在统一全国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土地和人口,稳定社会,恢复经济,巩固中央集权制,以及扭转刚刚灭陈统一南北时,南方经济凋敝不堪的状况,隋文帝在统一后就在全国推行了均田制。针对官僚地主和豪强氏族额外占田,农民不能按照规定受田的现象,隋文帝明确规定,对于违背《新令》中土地制度的惩罚:对于超过规定数目多占田亩者、盗窃公私田地者、掠夺民田的官吏及贵族分别处以笞、杖或徒刑。

从隋文帝均田制改革的内容中可以看到与前朝的均田制相比隋代的均田制内容更为丰富,隋代均田制吸收了北魏、北齐、北周田令中的有关成分,并集前代之大成。结合本朝的特点,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

隋文帝在继承前代税制基础上,对农民的赋役作经常性和临时性的减免。从数量上看,和北魏后期及北齐、北周大体相当,但免除了正租以外的一些杂税,又减调绢一匹为二丈。隋文帝在减轻赋税的同时,也减轻了百姓的徭役负担,提高了百姓服兵役的年龄。开皇十年五月兵制改革以后,士兵摆脱了常年戍守在外的辛苦,家无完墙,地罕包桑的困境有所改变。这是中国赋役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

隋文帝即位后,对国家户口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整顿,而且把整顿户口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政策。为了加强国家对户口的管理,杜绝户口的流失,隋代政府首先建立和完善有关的行政制度,即继承和完善隋以前的三长制。在健全制度的同时,隋代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持久性的括户运动。

隋文帝即位后,下令改铸五铢钱,每枚铜钱重五铢。新钱的样钱铸成后隋王朝流通的钱币统一起来了,适应了统一后南北交流与全国商业的发展。如果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对秦以后的两汉、魏晋历时五六百年影响深远的话,隋文帝又把经过南北朝而混乱的度量衡制度再一次统一起来,并且被隋以后强大的封建王朝唐代所沿袭,直至明、清而无大的变动。

三、隋文帝经济改革的影响

经过隋文帝对土地、赋役人口与货币度量衡的改革,隋朝的土地矛盾不但有所缓解,仓储丰实,人们的赋役负担有所减轻,国家财政增加,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隋朝的商业发展。

经过均田制改革,隋的仓储更是令各代都望尘莫及。到隋文帝末年时,库藏之多,前所未有。直到贞观十一年,唐朝立国20年,隋朝所留库藏,尚未用尽,益见隋朝库藏的充实。确实,纵观中国历史,我们无法再找出另一个朝代在库存上能与之相比肩。

同时,隋文帝的均田制改革也调和了隋代社会各阶级对土地的占有状况,使得劳动力与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农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通过调整受田对象范围,扩大了小农占有土地比率,使得广大农民土地这不仅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的作用,而且还吸引了一部分隐蔽于氏族地主名下的农民转到国家手中。

经过改税扩户,人们的负担不但大为减轻,而且人口增加,国家在籍人口也大为增长。

隋代通过整顿户籍,使国家的在册户口迅速增长,生产力明显提高,农业经济日趋繁荣,财政收入急剧增加,很快达到了充实殷富的程度。以后经过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户口大幅度增加。

隋文帝即位后,在统一钱币和度量衡方面的工作适应了中国南北统一后经济发展和政治统一的需要,是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之一,唐王朝建立后的度量衡制度大体上是沿袭了隋朝的度量衡制度。隋朝商业的发展也是其功劳的体现,由于统一了货币与度量衡促进了商品交换,使得隋朝商业发达起来,明显表现在商业都市的繁荣,如四川的蜀都、江南的宣城等数郡。

通过隋文帝的经济改革,隋时人口比前几代增长都要快,人均耕地面积也达到了古代封建社会的较高程度,粮食储备更是有目共睹。同时,隋文帝的经济改革配合其政治改革与君臣的共同努力,在隋统一的和平环境下创造了隋在其短暂存在时期的“开皇盛世”,不仅为唐朝的盛世局面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且其改善与创新的经济、政治制度等也被后世所借鉴与沿用。

摘要:隋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政治家,他在位的23年中,开创了隋朝的“开皇之治”。这种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其实行的经济改革密不可分,隋文帝在其统治期间,推行了两次均田制改革,不但在内容上较前代有所增加,而且还在集前代大成的基础上结合本朝特点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同时,他还在沿用前代租调制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形势,对赋税进行经常性与临时性的减免,针对户口的重要性,大面积检括人口。另外,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统一货币与度量衡。这些都使得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隋王朝的经济发展。

3.“北魏孝文帝”与“魏文帝” 篇三

笔者想指出的是,安徽刘小平在其《魏文帝改革是否有当代意义》一文中,为何将“北魏孝文帝”直呼为“魏文帝”?实际上,这两期《读书》中所谈的都是“北魏孝文帝”,而非“魏文帝”,这是两个前后相差二百多年的帝王。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曾有过三位“文帝”。第一位是“魏文帝”,他是曹操之子曹丕,他于公元二二○年建立魏国,称“魏文帝”。这位魏文帝曾于黄初二年即公元二二一年,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进行了秦始皇币制改革之后的又一次币制改革,他以国家法令正式取消金属货币,重新确立实物货币的统治地位,以明文规定布帛谷粟为主要货币,从而使中国的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滑坡,出现严重衰落。第二位就是公元四八五年的北魏孝文帝元(拓跋)宏,史称“孝文帝”,他的均田制、迁都和汉化政策,确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两期《读书》讨论的对象都是这位“孝文帝”,他与“魏文帝”前后相差二六五年。第三位是公元五三五年的西魏文帝元宝炬,但实际上西魏的实权被鲜卑人宇文泰所掌握。宇文泰控制西魏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从而增强了一定的经济和军事力量。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篇四

[课标要求] 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推行

(1)主持者:冯太后。(2)重点:建立各种新的制度。2.措施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①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②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使吏治有所好转。(2)推行均田制。

①前提:中原地区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

②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设立三长制。

①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③作用: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①原因: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③作用: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减轻了农民负担,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深度点拨] 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大量无主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是,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孝文帝前期改革创建的各种新制度都以均田制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来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原因

(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势必受阻。

(2)经济: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3)军事:与柔然相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2.过程

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深度认识] 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移风易俗 1.推行

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贵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2.内容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官员上朝时改说汉话。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巩固统治。(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3.影响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了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规律总结]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北魏孝文帝崇尚中原文化,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这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主题一 孝文帝改革前期实行的新制及其关系

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和租调制等。其中,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 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共同之处? 答案 按人口分配土地。

主题二 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正确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1)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通过迁都洛阳、改行汉制、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

(2)汉化政策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跋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吸取的教训。

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答案(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

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答案 A 解析 “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恢复和发展经济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 D 解析 A项是孝文帝实施汉化政策的目的;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C项是均田制实施的结果,这三项都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3.观察下图,与图中场景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A.颁布均田令 B.整顿吏治 C.迁都洛阳 D.移风易俗 答案 C 解析 图中的场景展现了鲜卑大臣阻止孝文帝继续南下的情形,孝文帝由此宣布迁都洛阳。4.把鲜卑与汉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措施是()A.讲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改籍贯 答案 C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限定语“紧密连在一起”,A、B、D三项虽然也加强了两族的联系,但是最恰当的为C项。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地。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答案 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策略:以南征为借口。实质: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

基础巩固

1.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夕,吏治腐败,民怨沸腾。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 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

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 D.对“贪赃”的官吏严惩不贷 答案 C 解析 在北魏初期,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百官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2.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 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 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④政府的收入增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应从其目的、内容和结果上理解其作用。所以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三长制。三长的职责不包括()A.检查户口 B.征收租赋 C.监察官员 D.推行均田制 答案 C 4.北魏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A.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租调制 答案 C 解析 北魏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三长制,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

5.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A.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B.迁都洛阳 C.移风易俗 D.汉化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前期改革内容,注意孝文帝前期改革是在冯太后的支持下进行的,主要是建立新制度,以取代旧制度。

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枢,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孝文帝强调洛阳地理位置“均天下所据”“制御华夏”。

能力提升

7.某班同学在对下图中文官俑研究后得出了如下四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6

A.鲜卑族是一个善于骑马作战的民族 B.北魏确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 C.文官俑体现了北方民族融合的特点 D.孝文帝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鲜卑风俗 答案 C 解析 图中文官俑身披长袍,与汉族服饰无异,这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8.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 答案 B 解析 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通婚,从根本上说是政治联姻。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鲜卑族和汉族两族的利益和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有利于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9.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北魏孝文帝认识到鲜卑族的落后,企图通过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改变这种局面,稳固鲜卑族的统治。而汉族文化的实质是农耕文化。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 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1)措施:均田制。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量的无主荒地。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2)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或迁都洛阳,阻力重重)。

(3)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思之窗】(教材第37页)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

提示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39页)

一、本课测评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提示 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2.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本身的内容,然而,人们大多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

提示 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首先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其次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迁都洛阳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此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查阅今人所撰写的有关北魏孝文帝的评传著作,进一步了解孝文帝励精图治的表现和贡献,重点看看他在用人、提倡文学艺术、体察民情等方面有哪些作为,并举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提示 《资治通鉴》关于孝文帝用人方面提到:“好贤乐善,情如饥渴,所与游接,常寄以 布素之意,如李冲、李彪、高闾、王肃、郭祚、宋弁、刘芳、崔光、邢峦之徒,皆以文雅见亲,贵显用事;制礼作乐,郁然可观,有太平之风焉。” 2.阅读与思考:阅读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的评价。

5.高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 篇五

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接受汉族文化,消除鲜卑族和汉族间的隔阂,以便进一步拉拢汉族地主士大夫,巩固北魏的统治,孝文帝决心把都城从位置偏北的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中原的洛阳。

洛阳是当时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迁都洛阳对北魏和拓跋族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孝文帝迁都前后,还颁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

1.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鲜卑人和汉人结婚。孝文帝把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达溪氏为奚氏,乙旃(zhan)氏为叔孙氏。把汉族的高门世族列为甲、乙、丙、丁四等,亲自制定条例,规定鲜卑族的八个大姓与汉人头等贵族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他亲自娶汉族大姓女为后宫。又给他的弟弟们娶汉族大姓女为妻室,以示提倡。

2.禁士民胡服,一律改穿汉装。孝文帝亲自在光极堂给群臣颁赐汉族的“冠服”,让他们穿。他看见街上鲜卑妇女仍有穿“夹领小袖”衣服的,大为发怒,把群臣责备了一番。以后汉服便逐渐推广开来。

6.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篇六

2016年甘肃单招历史模拟试题:北魏孝文帝改革

【试题内容来自于相关网站和学校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1:北魏孝文帝改革最主要的影响是 A、促进北方统一的实现

B、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缓和了阶级矛盾

D、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2: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出当时()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 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新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民族

3:“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庆历新政

4: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5:据史书记载: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孝文帝改革导致鲜卑族灭亡 B、迁都不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C、北魏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D、否定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进步性

6:(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 ……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对民族关系的认识。(9分)

7:(14分)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和九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妻,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贷志》

【材料二】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天下皆天父皇上帝一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保暖矣。——《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三】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四】2007年5月13日上午,在湘潭县泉塘子镇“湖南超级杂交稻种三产田年产工程示范基地”的稻田旁,棋盘村农民陈德云这样对记者说:“我们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光明日报2007年5月23日报道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有何特点?(2分)

(2)材料二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的 主要原因。(3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 “定地价之法”?(4分)(4)材料四中所提及的两位人物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具体是什么?概括指出促进我国新时 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5)如果将上述材料作为研究资料,请你设计—个恰当的课题。(1分)

8: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5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3分)

9:(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散布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下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材料二 把游牧民和被征服的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农民,计口授田,保证政府赋税的来源,同时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中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同时加速了北魏经济方式的进一步封建化,并最终使落后的游牧经济为先进的封建农业经济所代替。

——杨建新《浅评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两次少数民族改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怎样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当时北魏生产方式更替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种生产方式的变更所产生的影响。(6分)

10:【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商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6分)

(2)从材料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1分)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5分)

(3)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1分)请任选其中一个变法简要说明其评价的主要理由。(4分)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11: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5分)

(3)从内容和影响方面归纳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6分)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71年,拓跋宏继承帝位 B孝文帝汉化的推动者是冯太后

C、孝文帝自幼饱读儒家经典 D、孝文帝决心改革汉制,以维护鲜卑旧制

13: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2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年雨量分布图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材料二 五胡乱华是一个贬义词,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民族活动地区出土了大量反映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辉煌的北朝文化遗址遗物。从东汉末年的和林格尔壁画墓,到云冈石窟,司马金龙墓,北齐娄睿墓等乃至“平城”等北朝的都城建筑,以及在瓷业、农业、科技方面都是北朝留下的,堪称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大唐盛世的诸多业绩都源于北朝。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三 文炳拜稽首曰:“今南方已平,臣无所效力,请事北边。”帝曰:“朕召卿,意不在是也。竖子盗兵,朕自抚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尽以托卿。卒有不虞,便宜处置以 闻。中书省、枢密院事无大小,咨卿而行,已敕主者,卿其勉之。”

——《元史•董文炳传》

(1)根据材料一、三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入主中原后孝文帝改革与忽必烈改制的共同原因,并分别指出其重大制度创新。(1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北魏和元朝历史,分析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贡献(10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1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据《魏书》卷一百一十译编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两次土地制度改革的突出特征以及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8分)(2)较之于商鞅变法时期的土地制度,北魏的均田制有何积极意义?谈谈你对“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认识。(7分)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答案部分

1、B

通过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所起到的影响最主要是使北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故B最符合题意。

2、A

汉化政策能够推行,说明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相互影响很深。

3、B

试题分析:从材料“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可以看出这是说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情况。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缓解了社会矛盾,增加了财政收入。故选B。A项时期在土地政策上推行的是废井田,开阡陌;C项并未实行土地方面的改革;D项错误,庆历新政主要是在改革吏治方面。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

4、D

试题分析:移风易俗措施的推行,促进了鲜卑族积极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而非“走向衰落”。因此D项错误。故选D。孝文帝改革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因此ABC均正确。

考点:孝文帝改革

点评:为了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巩固了统治,也使得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同时,经营农业生产,也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

5、D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由“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得知它否定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进步性。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D。

6、(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7、(1)均田制。(1分)特点: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1分)(2)绝对平均主义。(1分)原因:①制度自身的局限性。②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2分)(3)含义: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涨价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2分)评价:“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但它是一个改良主义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封建地主对土地的权益,是一个不彻底的土地纲领。(2分)(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杂交水稻。(2分)政策和科技(2分)(5)农民与土地(1分,言之有理即可)

8、(1)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2分)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3分,答出三点即可)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2分)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3分)

9、(1)生产方式:游牧方式、农耕方式。(2分)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2分)

(2)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赋役来源;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或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并为后世新田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6分)

试题分析:

第(1)问考查学生识图能力,从图上很明显可以看出第一幅是放牧,第二幅是耕作,就可以总结出生产方式。北魏生产方式更替的原因很显然是孝文帝改革。

第(2)问影响除了从材料中“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中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北魏封建化”等句子总结之外,还要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回答,比如: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或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并为后世新田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耕作方式的变化、生产工具的进步

10、(1)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经济: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军事:奖励军功,确立二十等爵制。思想:燔诗书,明法令。(6分)

(2)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对商鞅变法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

(3)北魏孝文帝改革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和民族大融合。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秦国成为强国;但严刑峻法,剥削沉重,有一定负面影响。(学生回答两个以上按第一个给分)(4分)

试题分析:(1)考查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列举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的改革措施即可。

(2)看清题目要求,不是回答张之洞的评价,而是要学生对张之洞的评价发表看法,主要从是否客观公正的角度回答。

(3)问实际涉及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与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严刑峻法,剥削沉重,有一定负面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点评:1.这部分是选修模块中重要的内容,高考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梭伦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专题。2。随着高考选考试题命制技术逐步成熟,高考命题逐渐由考查单个改革向综合考查多个改革的方向发展。如:山东高考曾经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宁夏卷曾经将中国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综合起来考查。3。从考查的内容看,高考侧重于探究改革的成败得失,分析成败的原因。这对于我们在当今的改革开放中形成正确的态度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是高考命题考查的主要价值所在。

11、(1)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4分)

(2)均田制的推行。(2分)使无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的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北魏经济恢复和发展。(任答三点3分)

(3)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6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此题比较简单。从图一北魏骑马武士到图二孝文帝改革后的服装服饰的变化可知是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这种变化说明了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可知是均田制,回答均田制的作用及结局。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此题比较简单。比较其共同点,可从结果、原因、实质等方面比较扣教材均田制和商鞅变法的内容条理作答: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12、D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把握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一封建化,即可知D项是错误的。

13、(1)原因:先生活在草原游牧区,气候寒冷,雨量少;(4分)后入主中原,处于雨量多、气候适宜的农业区;(2分)为适应农耕文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发展经济、保障税收,实施改革。(4分)

制度:北魏均田制;元朝行省制。(4分)

(2)结束分裂局面,创新制度;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气魄,推进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与交流;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为后世繁盛奠定基础。(10分,每点2分,答 对5点即可)

14、(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试题分析:回答第(1)问要理解“实质”,体现阶级属性。回答第(2)问要分析出现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本身决定了土地兼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回答第(3)问关键在于全面理解材料的有关内容。回答第(4)问要把握好“评议”两字,既要说明它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也要说明它对后世的影响。

考点:均田制

点评: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徭役和赋税。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通过实行均田制,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走向瓦解。

15、(1)特征:商鞅变法:变土地国有制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自由买卖。(3分)

北魏均田制:用来均田的土地属国有,授田后,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限制买卖。(3分)

影响:促进了社会的封建化进程。(2分)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土地兼并。(2分)

认识:商鞅变法后,土地兼并严重。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一种固有的现象,其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会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加剧社会矛盾,影响封建政权的巩固,封建统治者往往对土地兼并采取打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现象,但无法根除。(5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可归纳出商鞅变法的特点是变土地国有制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自由买卖,从材料二中“露田归还国家”“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可归纳出北魏均田制的特点是用来均田的土地属国有,授田后,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限制买卖;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都促进了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2)第一小问意义结合商鞅变法确立的土地私有制主要的弊端是土地兼并,可归纳出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土地兼并;第二小问认识,可以从“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影响来分析,如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一种固有的现象,其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会加剧社会矛盾,影响封建政权的巩固,封建统治者往往对土地兼并采取打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现象,但无法根除。

上一篇:决定优秀作文下一篇: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讲座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