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的ppt教案

2024-07-03

登金陵凤凰台的ppt教案(5篇)

1.登金陵凤凰台的ppt教案 篇一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所写的金陵凤凰台,故址在今天的南京城西南。关于该诗要如何赏析呢?

登金陵凤凰台 ①

[唐]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② ,晋代衣冠成古丘 ③ 。

三山半落青天外 ④ ,一水中分白鹭洲 ⑤ 。

总为浮云能蔽日 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李白《李太白全集》。凤凰台,在金陵(今南京市)凤凰山上。相传有三鸟翔集于此山,文彩五色,状如孔雀。当时人谓之凤凰。于是,筑台山上,山和台皆由此得名。②吴宫,三国时吴国的王宫。③晋代,指东晋,东晋建都金陵。衣冠,指名门望族。④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三峰南北相连排列。⑤白鹭洲,在金陵西南长江中。⑥“总为”句,语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分析〕

李白才气横溢,热情奔放,兴之所至,往往任情高歌。这种粗犷豪放的个性,使他作诗时更愿选择古体。因此,他的诗集中古诗多而律诗少。虽然如此,李白的律诗同样达到极高的艺术造诣。《登金陵凤凰台》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天宝元年,唐玄宗下诏征李白赴长安,一时李白声名大振,他觉得从此可以一试身手,大展鸿图了。但是,现实是严酷的,唐玄宗只是把李白当作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并不想予以重用。这使李白非常失望。同时,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个性,又招致权贵们的谗毁。这一切终于使李白明白,长安不是久留之地。于是,他上书告退,漫游于齐鲁吴越之地。这首诗,就是他漫游途中与友人崔宗之同游金陵凤凰台留下的杰作。

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依据传说而写。许多评论都强调此处三次出现“凤”字,不避重复而别具一番艺术感染力,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李白在这里流露的.情绪,更多的是对历史兴亡盛衰之感叹。金陵曾是六朝古都,有过兴盛辉煌的一页,“凤凰台上凤凰游”就是一个形象的说明。然而,六朝繁华如过眼烟云,现在展现在李白眼前的,只是凤去台空的一片废墟,只有浩荡的长江,亘古不变地向东流去。这种兴叹与李白愤然离开京城长安的心情不是有某种联系吗?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深化了首联流露的惆怅情绪。自三国东吴开始建都金陵,大开园囿,穷极奢欲。延至晋代,王、谢诸世家大族,更不可一世。可是,如今这种种繁华、权势只能埋入幽径,废成古丘,历史沧桑,俱成陈迹。李白这一联,写景感事,慨叹淋漓,深得吊古之义。

李白的思绪,并没有一味沉浸在对历史的沉吟之中,他把深沉的目光转向眼前的景物。城外长江边上的三山,在烟霭笼罩之中若隐若现;江中的白鹭洲,把浩荡的江水一分为二。这一联 以写景联系了悠悠历史与现实环境,既是一种巧妙的过渡,迷濛的景色中又有意无意地融入了李白的愁绪,从而引出了尾联的直抒胸臆。

尾联“浮云蔽日”化用了陆贾《新语·慎微篇》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一语,显然是直斥唐皇帝周围的奸邪。这是李白长安生活的亲身体验,是他愤而离京漫游各地的原因。而“长安不见”一句,是李白心系朝廷,关心国事的心情的直接流露。从六朝古都的兴衰,想到京城长安的现状,这样看来,李白在这首诗的结尾所叹之“愁”不是带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了吗?

〔评说〕

瞿佑《归田诗话》:“崔颢题黄鹤楼,太白过之不更作,时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讥。及登凤凰台作诗,可谓十倍曹丕矣。盖颢结句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太白结句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爱国忧君之意,远过乡关之念。善占地步矣。”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崔颢题诗黄鹤楼,李白见之,去不复作。至金陵登凤凰台乃题此诗,传者以为拟崔而作,理或有之。崔诗直举胸臆,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景各擅,论者不举其高情远意,而沾沾吹索于字句之间,固已蔽矣。至谓白实拟之以较胜负,并谬为‘搥碎黄鹤楼’等诗,鄙陋之谈,不值一噱也。”

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若论作法,则崔之妙在凌驾,李之妙在安顿,岂相碍乎?”

2.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解释 篇二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战国时楚威王曾置金陵邑,故名。

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南。相传南朝宋元嘉间有异鸟集于此,时人以为凤凰,遂筑此台。

颔联意谓:当年吴宫的繁花茂草,均已埋没在这幽静的`小路旁;东晋的名门望族,如今也只剩下一片坟场。吴宫,三国时孙吴曾建都筑宫于金陵,盛极一时。晋代,东晋也曾以金陵为首都。丘,坟墓。

颈联意谓:那遥远的三山,地半如在青山的;大江的二支,左右共夹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二水,秦淮河流经金陵时分两支,一支入城,一支绕城。白洲,《寰宇记》载:“白鹭洲在(江宁)县西三里……在大江中,多聚白鹭,因名”。

浮云蔽日:阴云遮住太阳,比喻奸邪贬抑忠良。

赏析:

本诗熔名胜古迹与眼前景物于一炉,寄寓伤时之感于怀古。

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翻译鉴赏 篇三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4.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怀古诗多为怀古伤今,体味本诗积极的思想感情

2、诗中的典故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明代开国未久之际。作者生当元末明初,饱尝战乱之苦。当时诗人正应征参加《元史》的修撰,怀抱理想,要为国家作一番事业。当他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荒烟落日笼罩下的长江之际,随着江水波涛的起伏,他的思潮也不禁翻滚。历史上古都金陵几度废兴的往事如在眼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

高启(1336—1374)明代文学家。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

高启作官只有三年,长期居于乡里,故其部分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生活,如《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射鸭词》、《伐木词》、《打麦词》、《采茶词》、《田家行》、《看刈禾》等。这些诗没有把田园生活理想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剥削和人民疾苦。如《湖州歌送陈太守》写:“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芜,下田没,中田有麦牛尾稀,种成未足输官物。侯来桑下摇玉珂,听侬试唱湖州歌。湖州歌,悄终阕,几家愁苦荒村月。”又如《练圻老人农隐》、《过奉口战场》、《闻长枪兵至出越城夜投龛山》、《大水》等诗,还描写了农民在天灾兵燹下的苦难。这些作品,是高启诗歌中的精华部分。

高启诗中十之八九是个人述志感怀、游山玩景以及酬答友人之作。这类诗歌,有时也对统治阶级微露讽刺。如五古《寓感》其七云:“大道本夷直,末路生险巇(xi),杯酒出肺肝,须臾起相疑。田蚡排窦婴,赵高诬李斯。倾挤不少假,权宠实灾基。"对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进行了揭露。又如他去官后的《太白三章》之三:“新丰主人莫相忽,人奴亦有封侯骨。”实际上是讥讽明朝新贵的。但高启思想比较复杂,他也写了不少感沐皇恩、遁世消极的诗,未能摆脱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高启的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所以诗歌风格多种多样。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他在学习前人的同时,又能别出新意。

高启诗在艺术上有一定特色。

首先,他的某些诗崇尚写实,描摹景物时细致入微。如“江黄连渚雾,野白满田冰”;“鸟啄枯杨碎,虫悬落叶轻”等句,均产生于生活实感,新颖逼真。

其次,注重含蓄,韵味深长。如《凿渠谣》:“凿渠深,一十寻;凿渠广,八十丈。凿渠未苦莫嗟吁,黄河曾开千丈余。君不见,贾尚书。”只是寥寥数句,收煞处戛然而止,给人以深远的回味。

再次,用典不多,力求通畅,有些只有数句的小诗,更具有民歌风味。如《子夜四时歌》之二:“红妆何草草,晚出南湖道。不忍便回舟,荷花似郎好。”明白如话,亲切动人。这些诗的创作,与他乡居时多与下层人民接近有关。高启的诗,对明代诗歌影响较广,以致有人把他誉为明代诗人之冠。

高启也写词,大多内容平泛,情调低沉,逊于他的诗作。他的散文,独创性不多,但《书博鸡者事》一文很有光彩,它塑造了一个敢同豪绅斗争的义勇少年形象,语言凝炼,情节动

人,有唐人传奇之风。

历来人们对高启的评价都很高,认为他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他的诗歌创作对振元末纤秾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是有明显功劳的。

三、诗歌赏析

(一)主要内容:

此诗作于明代开国之初,是高启登览怀古诗中的代表作,也是他七言歌行体的名篇。诗人以豪放的笔调描绘了钟山龙盘、大江奔涌的山川壮景,并在感慨历代成败兴亡、发抒怀古幽情的同时,表达了对祖国重新获得统一的由衷喜悦。

(二)课文串讲

1、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诗的开头描写所看到的景色: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东下,钟山似盘龙乘风西上。江山形胜,使诗人想起当初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天子之气”,但徒劳无功,金陵依然“王气”旺盛,此时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

金陵:《丹阳记》载,“秦始皇埋金玉杂宝以压天子气,故名金陵”。

2、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接着笔头一转,写诗人自己的心绪和感慨。诗人说自己本是为了排遣胸中的“郁塞”而在酒后登台眺江的。建国之初,气象更新,何来愁思?读完全诗,便不难明白,他是从历史的教训而生忧患。“荒烟落日”的远景使他引发“苍茫万古意”,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后来却成为北军的阶下囚。三国吴主孙皓迷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的谣传,带了王室及后宫数千人要去洛阳称帝,结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回。过了九年,晋军伐吴,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横锁江面,可是依旧挡不住进攻,孙皓只好出城投降。此时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宫殿,都已杂草丛生,残败破落,那些妄想凭藉长江天险割据一方的“英雄”,只能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而一无所得。

黄旗入洛:《三国志·吴志·孙皓传》注引《江表传》曰:“初,丹阳刁玄使蜀,得司马徽与刘廙论运命历数事。玄诈增其文,以诳国人曰:‘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又得中国降人,言寿春下有童谣曰:‘吴天子当上。’皓闻之,喜曰:‘此天命也。’即载其母.妻子及后宫数千人,从牛渚陆道西上,云青盖入洛阳,以顺天命。行遇大雪,道涂陷坏,兵士披甲持仗,百人共引一车,寒冻殆死。兵人不堪,皆曰:‘若遇敌,便当倒戈耳。’皓闻之,乃还。”黄旗紫盖,都是御用之物,比喻皇帝。竟何祥:究竟是什么好征兆呢?祥:吉凶的征兆。这句同下句,都用有关东吴灭亡的故事。公元280年,晋举兵伐吴,孙皓投降。他自以为黄旗入洛是吴灭晋的征兆,结果却为晋所灭,举家被迫西迁入洛,故曰“竟何祥”。

铁锁横江:《晋书·王濬传》:“王濬攻吴丹阳,吴人于江险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获吴间谍,具知情状。濬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船无所碍。”

3、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最后四句又回到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从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联系全诗主旨,这与其说是诗人对现实的歌颂,毋宁说是诗人对国家的期望。居安思危,新建起来的明朝会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呢?

所以这四句声调是欢快的,但欢快中带有一丝沉郁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层历史的阴影。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全诗气势豪放,音韵铿锵,舒卷自如,纵横随意。

四海永为家:《史记·高祖本纪》:“天子以四海为家。”意指帝王事业,规模宏大,天下一统。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三)艺术特点

全诗特点:笔力雄健 感慨深沉

1、诗歌开头八句写景、中间十二句怀古、最后四句抒怀,写景抒情浑融一体,缅古思今自然交织;既层次分明又气势连贯,既波澜起伏又浑浩流转。

2、此诗虽是怀古之作却无感伤之意,写景开阔雄浑,抒情豪放激宕,用典切合时地,想象丰富,感慨深沉,全篇神完气足,可称“盛世之声”。

3、此诗间用长短句,每四句一转韵,平仄交错,抑扬有致,造成流荡变幻的节奏,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读来情韵相生,音调铿锵。

(四)古今点评

1、高太史诸集,格调体裁不甚逾胜国,而才具澜翻,风骨颖利,则远过元人。(胡应麟《诗薮》)

2、赵翼曰:“青丘适得诗境中恰好地步,盖其用力全在使事典切,琢句浑成,而神韵又极高秀。看是平易,实则洗练功深,此正是细腻风光,固不必石破天惊以奇才取胜也。”(汪端《明三十家诗选·高启诗选》)附:高启腰斩

历代皇帝对付那些不肯合作的知识分子,向来不会手软。骂娘的有之,羞辱的有之,流放的有之,砍头的有之,诛十族的有之,腰斩的也有之。但把一个柔弱的文人“截为八段”的腰斩方式,却只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能想得出并做得出来。明代大诗人高启就是这样死的。

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生性警敏,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尤精历史,嗜好诗歌,与张羽、徐贲、宋克、王行等十人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人称“北郭十才子”。同时,他还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也称作“明初四杰”。虽然同为“十才子”,虽然并列“四杰”,但高启的文学成就要远远超过其他人。

在文学方面,高启可以说是一位天才,也是一位文坛“超级模仿秀”,而且学什么是什么,用纪晓岚的话说就是“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之所长无不兼之”。不过,高启的这种模仿,绝不是流于形式和外表,更不是简单的拷贝和删减,而是“兼采众家之长”,取其精髓,自成一体,丝毫没有“偏执之病”。高启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则是在元末明初这段以演义、小说为主流文化的不利环境下,独树一帜的挑起了发展诗歌的重担,并改变了元末以来缛丽不实的诗风,从而推动了诗歌的继续向前发展。

鉴于高启在诗歌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不仅后人尊称他为“明初诗人之冠”,而且历代诗评家也都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大清第一才子”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赞誉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推崇他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近代诗人毛泽东干脆把高启称作“明朝最伟大的诗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思俊逸,风格多样,为中国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诗人,却被朱元璋一声令下施行腰斩酷刑,而且还要残忍的截成八段,这在中国历代被屠杀的诗人中,可以称得上是最惨无人道的一幕。

把高启送上刑场的是一篇《郡治上梁文》。古代平常人家盖房子上大梁时,都要摆上猪头祭神,点上炮竹驱鬼,作为苏州治所的官方办公大楼建造,更要有一篇像样的上梁文才是

那么一回事。时任苏州知府的魏观,便把高启这位隐居在此地的资深文人请出来挥墨献宝。这本是一件很正常、很平常的事情,却让朱元璋抓住了把柄。其一,魏观修建的知府治所选在了张士诚宫殿遗址,而张士诚正是朱元璋当年的死对头;其二,高启写得那篇《上梁文》上,有“龙蟠虎踞”的字眼,犯了朱元璋大忌。

按照朱元璋的逻辑,“龙蟠虎踞”之地当为帝王所居,你高启把张士诚住过的地方也称“龙蟠虎踞”,岂非大逆不道?岂不是另“有异图”?用现在话说,就是“有不可告人的企图”。真是欲加其罪,何患无辞!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会抓住高启的“小辫子”,迫不及待、冠冕堂皇的非要置其于死地呢?据《明史·高启本传》透露:“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之未发也。”就是说,《上梁文》中的敏感字眼,只是高启被杀的导火线,而真正的祸根其实早就已经埋下了。朱元璋以此为由磨刀杀人,很明显的是在“秋后算帐”。

朱元璋从一开始就不太喜欢高启,这除了高启不肯接受户部右侍郎一职,不给皇帝面子,不愿顺从,不肯合作外,还在于他写得诗多次有意无意的触动和冒犯了朱元璋。高启曾写过一首《题宫女图》的诗:“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这本是一首针对元顺帝宫闱隐私的闲散之作,与明初宫掖毫不相干,可朱元璋偏偏要对号入座,认为高启是在借古讽今挖苦自己,所以记恨在心。再者,高启在《青丘子歌》有“不闻龙虎苦战斗”的诗句,又遭到了朱元璋的强烈厌恶。因为高启写这首诗之时,正是朱元璋率军与元军、陈友谅、张士诚三方强敌在“苦战、苦斗”之际,在朱元璋看来,你高启作为诗人不来呐喊助威倒也罢了,竟然表示不闻不问,你的政治、思想、行动与明政府是怎么保持高度一致的?另外,高启在诗中还有“不肯折腰为五斗米”的句子,表示对做官毫无兴趣,这也正是朱元璋所忌恨的。

朱元璋嗜杀成瘾,这除了对那些帮他打天下的功臣下狠手以外,他也特别热衷于消灭文人。远的不说,单说“明初四杰”,就都无一幸免的逃过他的黑手。杨基被莫名其妙的罚作苦工,最后死在工所;张羽被糊里糊涂的绑起来扔到长江喂了鱼,尸骨无存;徐贲因犒劳军队不及时,被下狱迫害致死;高启则被活活的腰斩成八段,死得最惨。一个被皇帝忌恨和惦记了好久的诗人,迟早是会走上生命绝路的。尤其是像高启这样一个性格高昂自傲的诗人,生不逢时的遇到了像朱元璋这样一位号称“中国第一屠夫”的残忍皇帝,那也只有挨刀的份了。

据有关史料记载,高启被行刑时,是朱元璋亲自去监斩的,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朱元璋大概是要亲眼看着这位不合作、不给面子,多次用诗文来讽刺自己的文人是怎样一点一点死去的。历代“屠夫皇帝”的凶残程度,莫过于此。高启被腰斩后,并没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用半截身子的力量,用手蘸着自己的鲜血,一连写了三个鲜红而又刺眼的“惨”字,表达了对眼前这个当过放牛娃、和尚的农民皇帝的强烈蔑视。

5.登金陵凤凰台的ppt教案 篇五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的比较

第三稿

作者:肖

学校:巴州电大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2009年秋

学号:0965001252895

指导教师:潘天庆

2011年10月

0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的比较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绪论................................................................................................................................1 一.相同相似并不等于机械模仿.......................................................................2

(1)体裁相同...........................................................................................2

(2)评价相近............................................................................................2(3)内容部分相似.....................................................................................3(4)景色相似...........................................................................................3(5)韵部相同............................................................................................4

二.相异之处就是创新.........................................................................................5.(1)思想内容有差异.................................................................................6

(2)艺术形式有精粗.................................................................................8 结论..............................................................................................................................10 注释.............................................................................................................................11 参考文献....................................................................................................................11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的比较

摘要: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是唐朝著名的七言律诗,后人对它们的评价很高。但是,也有一些争论,难分高下。本文将这两首诗进行比较,找出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后,最终认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无论是思想内容方面,或者是艺术表现方面,都要比崔颢的《黄鹤楼》略胜一筹。

关键词:崔颢

《黄鹤楼》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七言律诗

相同相似

继承创新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是盛唐时代著名的七言律诗。历代以来,各种唐诗选本都把他们这两首诗一起选进书中。历代的诗话评论家都把他们的这两首诗进行过比较分析、试图分个高低,争论非常激烈。很多人认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只不过是模仿崔颢的《黄鹤楼》而作,没有什么创新。如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说:“古人服善,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因此,严羽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之语,至金陵,遂为《凤凰台》诗拟之。”○2 在《沧浪诗话》中就说:“唐人七律,当以此(指崔颢的《黄鹤楼》)为第一”。○清朝沈德潜也在《唐诗别裁集》中说:“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3 于是,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就把崔颢的《黄鹤楼》编千古之奇”。○排在卷六:七言律诗的第一首,成为七律“压卷之作”。而把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列在第六首的位置上,明显的认为,崔颢的《黄鹤楼》比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写得好。

可是,我经过在电大三年的学习后,对以上各家的评论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崔颢的《黄鹤楼》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或是在艺术表现方面,都比李白的

《登金陵凤凰台》略逊一筹。以上的评论家对崔颢《黄鹤楼》的赞扬,未免有些过誉。尽管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创作的时间比崔颢的《黄鹤楼》要晚一点,尽管李白的这首诗和崔颢的诗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我认为,相同或相 似并不等于雷同,也不等于机械模仿,更不能说是抄袭和剽窃。文学创作有继承才有创新,这是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中国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遵守这一规律,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如王勃千古名文《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他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继承和借鉴了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但是,没有一个评论家说王勃的《滕王阁序》是模仿庾信的《马射赋》。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用枚举。因此我认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也是这样,虽然“青出于蓝”,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李白的诗却“青胜于蓝”,有所不同。他有所继承,但是,也有所创新。

一.相同相似并不等于机械模仿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的确有一些相同和相似之处。如:

(1)从诗歌的体裁来比较,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是盛唐时期才兴起的近体诗中的七言律诗。崔颢的诗在《全唐诗》中只有一卷,保留到现在的诗只有四十二首。其中七言律诗很少,只有两首。李白的诗保存在《全唐诗》中的共计997首,七言律诗也不多,只有四首。这说明他们二人都不太喜欢写这种当时流行的诗体,而喜欢写古诗。这是二人的相同点,但是,像这样的情况,唐朝诗人中很多,并不只是他们二人,不足为怪,更不能因此就说李 白此诗模仿崔颢的诗。

(2)他们二人写的七言律诗数量虽然很少,但是质量却很高。崔颢的《黄 鹤楼》被后人评为题咏黄鹤楼的“绝唱”、“唐人七律第一”、“千古之奇”,相传连“诗仙”李白也望而停笔。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并不完全可信,而且是过誉之词。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也是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 4 方回在《瀛奎律髓》中也说:此诗“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杰作”。○”这是说李白此诗与崔颢的《黄鹤楼》很难分上下。这个相同点,在唐朝诗人之中也不是个例,如李白和杜甫也是这样,他们同是第一流诗人,难分上下。但是,崔颢的诗只有《黄鹤楼》这一首可以和李白的诗不分上下而已。而其他的诗,他根本无法和李白的诗相比。

(3)这两首诗从思想内容上来看,前四句都是怀古咏怀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李白的诗最后两句,是用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蔽明也。”间接揭示出谗佞当道、朝政混浊。像这样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显为崔颢所没有的。崔颢此诗在精神上是消极、悲观的。其诗前半首强调盛事难再,渗透无常之感,后半首则由此自然地引伸出世事不足为、不如归去的结论。但时日已暮,乡关何处?因而虽有美景当前,却仍哀愁难禁。崔颢的《黄鹤楼》怀念的是古代神仙子安,他曾经乘黄鹤来到这里,又据《寰宇记》:“昔费文袆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怀念的是古代的神鸟凤凰。据《太平寰宇记》载:“刘宋元嘉十六年,秣陵王顗见三鸨集于山,状如孔雀,文彩五色音声谐和,众鸟附翼而群集,时谓之凤。乃置凤凰里,起台于山,因此为名。○5”但是,相似不等于相同,更不等于雷同。崔颢怀念仙人乘黄鹤只不过 想回家,或者想成神仙。但是,李白怀念凤凰却是怀念太平盛世、怀念英才消失。

李白此诗在精神上则是奋发、乐观的。其前六句强调的是:人事虽然短促,宇宙却是永恒的,因而虽然凤去台空,但长江却丝毫无损,仍自流动不息,孙吴、东晋虽均已成为陈迹,但青天、三山、长江、白鹭洲却并未消失。宇宙既然长在,则依附于宇宙的人类及其历史自也随之绵延不绝,是以世事仍大有可为。只是奸邪当道,诗人未能施展自己抱负,不得不令人悲愁。崔颢与李李白诗的结尾虽然都是“使人愁”,但前者是勘破世事者的愁,后者是积极入世者的愁。因而,若以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深度和思想境界来衡量,李白的这首诗比崔颢的《黄鹤楼》思想境界更胜一筹。

(4)这两首诗的颈联都描写诗人登上楼台所看见的远景,具有山水诗的性质,属于其中的登临诗,即登山临水的诗。崔颢登上黄鹤楼看见的是“晴川历历 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长江上的江水、树林、芳草、鹦鹉洲岛屿。李白 4 登上金陵凤凰台看到的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也是长江上的江水、山峰、青天、白鹭洲岛屿。所见的景色相似,但是李白的诗景象更加雄伟壮丽,涵义更为深远。

(5)这两首诗的押韵韵部相同,都是押传统的“平水韵”下平声【十一尤】韵。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前面四句的韵脚“游”、“流”、“丘”,与崔颢《黄鹤楼》前面四句的韵脚“楼”、“悠”,只是韵部相同,但是韵字不同,这叫“和韵”。李白诗后面四句的韵脚“洲”、“愁”,与崔颢诗后面四句的韵脚相同,这叫“步韵”。这种“和诗”的写诗方法,难度非常大,一般没有基本功的人是很难写好的。但是,李白的这首“和诗”和得很好,自然、流畅,毫无人工痕迹。有 人说李白的这首和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有些人不懂得这“和诗”的艰难性,还说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模仿崔颢的《黄鹤楼》,乱加批评,我认为是不够恰当的。

通过我以上五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的确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相同或者相似,并不等于雷同,也不等于机械模仿,更不是剽窃和抄袭。我认为,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有所继承、有所借鉴,李白对崔颢的这首诗的优点,受到了启发,虚心地学习,因而运用了唐朝盛行的“和诗”方式“以诗会友”,想以这种方式展示自己更高一筹的诗才罢了。他根本用不着去模仿、剽窃、抄袭崔颢的诗,我们应该知道,就连“诗圣”杜甫都曾经在《饮中八仙歌》里赞扬过“李白斗酒诗百篇”,非常敬佩李白的诗才,难道身为“诗仙”的李白还会去模仿、抄袭一个二流诗人崔颢的诗吗?

二.相异之处就是创新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虽然有一些相同相似之处,但是也有不少的相异之处。这就是他善于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也就是这首诗之所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根本原因。其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思想内容有差异。

崔颢《黄鹤楼》的思想内容主要是:通过描写自己登上湖北文化名楼黄鹤楼,5 怀念古代仙人乘坐黄鹤飞去的往事,心里产生了羡慕的思想感情,遥望自己远在中原的河南汴州故乡,只见长江北岸汉阳的树林、江心芳草萋萋的鹦鹉洲小岛,面对长江黄昏时候浩瀚渺茫的烟波,恨不能像仙人王子安或费文袆一样,跨上高飞万里的黄鹤,飞回自己的故乡,结束这浪迹江湖、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因此,他的这首诗思想内容完全是抒发自己个人的思乡的忧愁罢了,既没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又没有报国无门的哀怨,局限在个人的小天地里。既缺少时代的精神,又缺少当时知识分子共同的典型思想情绪。我认为,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诗从思想内容来看,称不上是“唐人第一”的七言律诗。

另外,我根据《旧唐书·文苑传》160卷的记载:“开元、天宝间,文士 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崔颢者,登进士第,有俊才,无士行,好蒱博(按:就是赌博)、饮酒。及游京师,娶妻择

6”可见崔颢这个人有貌者,稍不惬意,即去之,前后数四。累官司勳员外郎。○虽然有文才,但是缺少文人的道德品行,既是赌徒,又是酒鬼,还是个轻薄浪人、离婚迷。因此他写的诗,技巧即使很高,思想内容也不可能达到崇高的境界。鲁迅先生曾经在《而已集·革命文学》中就说过:“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

7崔颢的人格如此低下,怎么能创作出“唐人第一”的七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律来呢?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的思想内容则是另一种境界。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登上了金陵的凤凰台后,怀念起百鸟之王凤凰曾经飞翔到这里来过,不禁十分感慨:昔日金陵东吴、东晋开国的辉煌时代,因此百鸟朝凤。可是,后代子孙荒淫 腐败,国运萧条,凤凰这个吉祥鸟也就飞走了,吴国皇宫和奇花异草,都被湮埋在荒凉的小路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豪门贵族也早已死去,只留下一座座古墓。现在诗人眼前所看到的,只有滚滚的长江水向东流去,江边的三座高峰挺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沙洲把秦淮河一分为二,横贯流进金陵城中。最后诗人愤恨地总结道:金陵王国之所以被灭亡,其原因都是由于像浮云一样的奸臣和小人,蒙蔽了皇帝,所造成的灾祸。李白今天站在凤凰台上,向西北远方遥望长安京城,可是浮云遮住了他的视线,使他非常忧愁。因此,李白这首登临诗实际上是一首怀古伤今的爱国诗。这是他因为写诗,讽刺昏庸荒淫的玄宗皇帝,宠爱杨贵妃兄妹及 6 其亲信小人,得罪了皇帝,把他赶出京城,来到南京,写成的政治抒情诗。诗中的思想内容不局限于个人的狭小天地,而是放眼四海,纵观古今,总结历史教训,像屈原一样忠心为国,警告皇上要亲贤臣,远小人,拯救国家和老百姓。可见,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思想内容的社会价值,比起崔颢的《黄鹤楼》来,应该是崇高得多,它所表现的思想境界也远大的多。

(2)艺术形式有精粗。

1.李白诗对仗精工,崔颢诗对仗欠精工,较粗糙。

崔颢的诗前半段是古风,后半段才与律诗格律相符。其一、二两句第五、第六字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

如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对“"白云”,黄对白、云对鹤,这对的相当工整。“一去”和对句的“千载”,一是数词和动词相联结的状中结构的词组,一是数词和量词相组合的数量结构词组,“去”和“载”,不能相对;“不复返”和“空悠悠”,一个是以动词为中心的状中结构词组,另一个是以形容词为中心的偏正结构词组,也不能成对偶,所以这联不符合律诗的对仗要求。

但是,李白诗的颔联则不同。“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吴宫”对“晋代”,专有名词对专有名词;“花草”对“衣冠”并列结构的复合词对并列结构的复合词;“埋幽径”对“成古丘”,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对仗都非常工整、严谨。综合比较下来,李白的诗对仗精工,而崔颢的诗对仗则欠精工,较粗糙。

2、李白诗句中的平仄符合七律的格式,崔颢的诗则不符合七律的格式。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首七言律诗的用韵方式为首句入韵平起式。其韵脚是下平十一尤(平水韵)。下面,让我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两首诗的平仄格律:

凤 凰 台 上 凤 凰 游,凤 去 台 空 江 自 流。仄平平仄 仄平平| 仄 仄平平平仄平吴 宫 花 草 埋 幽 径,晋 代 衣 冠 成 古 丘。平平平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平仄平 7 三 山 半 落 青 天 外,二 水 中 分 白 鹭 洲。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 仄平总 为 浮 云 能 蔽 日,长 安 不 见 使 人 愁。仄 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李白的全诗都严格按照七言律诗的格律进行创作的,格律都非常的严谨。但是,崔颢的《黄鹤楼》不是规范的七律。也让我来具体分析如下:

昔 人 已 乘 黄 鹤 去,此 地 空 余 黄 鹤 楼。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 仄平平平仄平黄 鹤 一 去 不 复 返,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平仄 仄 仄 仄 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晴 川 历 历 汉 阳 树,芳 草 萋 萋 鹦 鹉 洲。平平仄 仄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 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仄 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

按照七言律诗的格律的规定来讲,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应两两相对,即出句和对句的结构方式基本相同,相应的词语要求平仄相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大体如此),词性相同,词意相类。但是崔颢的诗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其平仄排列是“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出句“二四六”三字的平仄是“平仄平”,对句的是“仄平仄”,正好相对。但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除了“黄鹤”和“白云”外,均不相对。这两句的平仄排列是“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二、四、六”分别是“仄仄仄”和“平仄平”,这里只有出句的第四字改作平声才能合律。另外,出句以“三仄”收尾,对句以“三平”结束,犯了诗律的大忌。

3.李白诗语言较精练,崔颢诗的语言则欠精练。8 崔颢是开头四句,前三句每句用了一次“黄鹤”,才说出他要表达的意思:黄鹤已经飞走,现在只留下“黄鹤楼”。第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与第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的意思相差无几,语义重复。第二句“此地空余黄鹤楼”与第四句“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意思也差不多。可见,崔颢诗的语言太随意闲散,不够精炼。反观李白诗,则大不相同,他只用两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连用三个“凤凰”就写出了“凤凰”已经飞走,现在只留下凤凰台的意思。并且给人一种凤飞万里,直冲云霄的气势,大气磅礴、构思巧妙,犹如晴空霹雳,直冲而下。由此可见,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 的确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是盛唐时代著名的七言律诗。历代以来,各种唐诗选本都把他们这两首诗一起选进书中。历代的诗话评论家都把他们的这两首诗进行过比较分析、试图分个高低,争论非常激烈。很多人认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只不过是模仿崔颢的《黄鹤楼》而作,没有什么创新。对此,我个人有不同的观点。

通过以上的种种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李白与崔颢两诗在创作上的相同点,但是,相同绝不等于雷同,更不等于抄袭和剽窃,而是说明了李白能够放下“诗仙”的大架子,善于向不及他的普通诗人学习,吸取别人的长处,然后加以推陈出新创造出更新更好的诗篇来。

本文从两大方面论述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之间的异同与差异。首先是在相同的方面展开了论述,主要在这几个方面论述的:

1、在选材方面,他们的体裁相同。

2、在作品评价方面又评价相近

3、在内容上也是内容部分相似,其中描述的景色也相似。

4、在诗的韵律方面韵部也相同。

其次不同的就是在创新方面。两人的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有差异,李白的思想境界要比崔颢的高。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有精粗之分,李白是要求精益求精,而崔颢则是闲散自由。综上所述,我认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从各个角度都是胜过崔颢的《黄鹤楼》,而且是“青胜于蓝”的。在文学创作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现眼的坏事。相反,在各个领域中都存在着模仿和创新,也正是这样,文化才出现了多元化和繁荣化。如果没有前人的初次创作,就没有后人的学习超越,这样也就没有发展的空间。正如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孔子和李白这种虚心学习别人优点,不耻下问的态度。切莫自以为是,自足自满。在模仿学习别人的作品时要善于创新,做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优秀的作品。【注释】

○1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一版986页。

○2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北京第一版197页。

○3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中华书局1975年10月第一版182页。

○4马茂元等主编《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328页。

○5高步赢选注《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1959年5月第一版554页。

○6刘昫著《旧唐书》延边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第四卷641页。

○7内蒙古大学中文系编《鲁迅论写作》1972年10月第一版16页。【参考文献】

1.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一版。

2.马茂元等主编《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

3.程郁缀著《唐诗宋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4.高步瀛选注《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5月第一版。

5,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1959年9月新1版。

6.陈文新主编《古代诗歌与散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7.唐铁惠主编《文论专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上一篇:十八大汇报下一篇:高校与企业共建全面协议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