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反思

2024-11-20

《小石潭记》反思(精选13篇)

1.《小石潭记》反思 篇一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中国古代的散文名作.柳宗元在人生的失意之时写成了这篇文章,于一片美景之中凄凄惨惨之情表露无遗.在作为一篇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的同时,也给初中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带来了相当的难度.有些老师把本文的教学目的设计在了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风光上,这是我所不能苟同的.因此在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方面,在通过各种方式落实文言基本知识落实阅读文言文基本技能的同时,我力图能够通过朗读和对文本的理解,使同学们能够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并且进而通过对语句的理解体会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这种心态在中国古代壮志未酬的知识分子中间是很普遍的,但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假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本文中的惨淡气象和消极心态会对同学们的人生观取向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必须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感悟到:当人生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人应该有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才是面对挫折的正确心态.同时,对于文言文的教学,由于其在很大程度上有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有意识地加入了一定数量的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的拓展渗透.试图在一篇课文的学习当中能够有机地渗透入其他相关知识的熏陶,从而能够满足不同程度的同学的需求..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堂课.在最初的设计之后,我曾经对自己的预设心存忐忑,究竟学生是否能够很好的理解文章以及相关材料,这些东西是否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过难了.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生成是大大出我意料的.他们对于文章文字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远远超越了我本来的想象.对于学生的这些生成,我进行了鼓励,但我最重要的是在鼓励他们对文字能有来自于自己的能自圆其说的理解,这种思路的养成是最珍贵的.曾经,文言文的背诵以及对基础知识的落实是很令老师们头疼的.但是,在这个课堂上,由于同学们对于文本的理解相当积极主动,这个工作完成的非常顺利.这一点,在课后的检测中也得到了证实.在上课之前,出于对文章中思想感情的消极因素的考虑,我有意识地设计引导学生能够批判性地理解作者作品.事实证明,在进行比较阅读之后,同学们明显地体会到了柳宗元在本文中流露出的消极是不妥当的,并且对自己在人生面对挫折时应有的心态情感或者说人生观取向有了正确的认识.这一点使我非常欣慰.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尤其是在对文言文这种比较复杂而又在相当程度上脱离学生目前生活的文本的阅读上.庆幸的是,在这节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够有了自己的收获.从课文基本知识技能到最难的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的渗透各个方面,所有层次的同学都有了自己的收获.课后更是有很多同学燃起了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经典文化现象的研读的热情!但是,我也认识到,这个教学设计在材料的选取方面应该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假如能够更加精心地选择,应该会有更好的效果.而最令我感到失败的地方,是在学生提出一家之言时,尽管我引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见黑体处).可是,学生是有惰性的.从课后情形来看,学生在查询未果之后,并未保持他们在课堂上的热情,去想办法解决疑难.从发展性的视角来看,老师应该加强鼓励与指导,让学生养成好的做学问的习惯,习得好的研究方法.

2.《小石潭记》反思 篇二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下第六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 如表达先忧后乐旷达情怀的《岳阳楼记》, 流露出与民同乐的自得之情的《醉翁亭记》, 抒发初春郊游闲适之情的《满井游记》。所见景色不同, 写作心境不同, 却都是感事抒怀, 借景言情的名篇。《小石潭记》亦是如此, 当时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集团, 革新失败, 被贬邵州刺史, 永贞元年十一月, 被加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是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 但是自然风貌优美, 柳宗元为排遣心中郁闷, 常去城郊寻胜探幽, 搜奇揽胜, 将秀美的山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 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怀。

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 着意渲染出一种幽深、冷寂的氛围, 借此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时悲凉、凄怆的情感。对于本文流露出的这种消极情感, 应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予以正确引导, 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定

小石潭记篇幅不长, 内容却不少, 为了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我按常规课的思路, 将之分为2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作为起始课重在训练朗诵, 夯实语基, 理清思路, 第二课时则重在品悟作者“先忧后乐”的情感。下面的具体分析都是针对第一课时而言。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 以及中考文言文命题所体现出的侧重基础生字词及重点句意理解这一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流畅的朗诵课文, 疏通文意,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2.基本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考虑到本文有不少词语晦涩难懂 (如“悄怆幽邃”, “凄神寒骨”) , 且词语活用现象比较多 (如“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 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 因此积累字词疏通文意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 由于这是《小石潭记》的第一课时, 在课堂容量有限的前提下, 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 我将训练朗诵与理清作者思路作为教学的难点, 以此为学生顺畅地背诵全文及第二课时品悟感情打下基础。

三.教法设想

所谓“学无定法, 贵在得法”, 一节课要想有效率, 就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 才会成为课堂的主人, 主动地获取信息。对于文言文来讲, 教学千法, 朗读为本,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 也是最基本的任务, 所以对重难点的突破, 我打算采用不同形式的诵读法来调动学生, 同时辅以质疑法和讨论法使学生深入研讨课文。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 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阅读法和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时,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 采用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在探究写作思路时, 则采取小组合作讨论法,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背诵《江雪》导入, 抓住“孤”“独”二字所体现出的怀才不遇之感与诗人高洁孤傲的情操, 将之与课文情感联系起来, 告诉学生古人往往“远在江湖磨砺心志, 古来贬官对妙文”, 由此简单介绍本文乃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 提醒学生注意体会贬官的心情。

利用学生学过的柳诗导入, 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 从情感上拉近与作者的距离, 引起共鸣;简单交代背景则为第二课时中学生品味本文的感情蓄势。

(二) 简介作者, 解题

柳宗元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家, 所以在指导学生结合课本注释了解柳宗元的基本文学常识的基础上, 补充介绍了“唐宋八大家”, 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解题则从“记”入手, 回顾《桃花源记》与《核舟记》的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记”可记人、记事、记游, 本文即为记录在小石潭游玩经历的游记。

这样设计意在丰富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扩大知识面, 收到“温故而知新”之效。

(三) 通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师示范读——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与基本任务, 指导学生正确流畅地诵读课文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条件, 这也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仔细听, 标注生僻字词的读音, 在老师读完后, 由学生指出易错读误读的字, 这样做就能使学生基本扫清字词障碍, 以达到正音的目的。在正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由朗诵课文两到三次, 加深对刚认会的生字词的印象, 要求做到发音准确, 诵读流畅。学生自由诵读声毕时, 师即指名学生朗诵课文, 并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此举是为了检查学生自由朗诵的效果。

2.诵读课文, 疏通文意。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译读全文, 圈点勾画疑难词句, 先通过小组内质疑的方式解决, 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记录下来, 全班讨论解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样设计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养成看课下注释的习惯, 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疏通文意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 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齐读课文, 把握内容。

要求学生在齐读课文后用四字词填空:这是一个_____-的小石潭, 并引用原文, 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初步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设计此问题, 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本文描写了小石潭的那些景物, 有何特征, 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这一环节是为突破本文难点——理清思路而作的重要准备。

4.跳读课文, 探究思路。

这一环节是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本文的写作思路, 要求学生通过找每节关键词的形式, 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如抓住第一节中的“隔”、“闻”、“伐”、“取”、“下”等词, 便能知道此节写的是发现小潭) , 如此便能轻松发现本文写作顺序为游览的先后顺序, 从而明确写作思路为: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同游者。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的佳作, 移步换景的写法以及条理清晰的思路是值得学生学习的, 这也是本文的难点, 在完成上一环节——梳理内容的前提下, 此环节还是能顺利完成的。

(四) 课堂小结

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引导: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掌握了哪些知识?

此环节重在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总结, 以此反馈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在学生自行总结完之后, 教师再次总结,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 布置作业

从文言文学习的记诵积累要求出发, 布置如下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尝试流畅地背诵课文

2.总结本节课中出现的生字词, 归纳一词多义与词语活用现象

(六)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回顾整节课, 我觉得亮点有三:

第一, 夯实文言字词, 积累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本, 中考文言文中对字词句的考查也占到了40%的比例, 所以我将积累文言词语, 疏通文意作为本文的重点, 在导入新课之后, 首先通过示范读的方式为学生正音, 又将学生提出的易错字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提示, 并且除在疏通文意环节中集中处理字词外, 还以多种形式将对字词句的关注贯穿到整个课堂。如随时纠正学生错误读音, 在感知课文内容环节中也穿插了对字词句的翻译, 这样就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第二, 朗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设计, 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整体感知, 每个环节都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示范读正字音, 自由读明字义, 指名读验效果, 齐声读品内容……总之, 整堂课力图通过诵读使学生感知文意, 品悟感情, 培养语感。

第三, 教学思路清晰, 目标明确, 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 围绕流畅地诵读课文与理清作者思路这两个教学目标, 逐步展开, 重难点突出。

3.改写《小石潭记》等 篇三

文/kome米

身上映着,

阳光透过竹叶射下的斑驳树影,

耳畔有如巩玉编奏的韵律。

寻声望去,

一块巨石,捧着,

那清冽的金汁玉液。

夹岸碧柳,

满目花色,

待风徐徐吹来,

水景皆泛。

水之清,

鱼如飞鸟。

日光直穿过水,

那如飞翔的精灵的影子,

便清晰地映在石上。

看那溪水斗折蛇形,

望不见源头在何方。

山溪淙淙,

碧水滢滢,

波光倒影。

冷绿的树,

冷清的水,

冷寂的人。

心念那被贬永州的不甘,

不爱冷清寂寥,

此刻只有哀伤、清凄做伴,

何见来时乐?

对比悦读

柳宗元原作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百科名片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早春

文/张美琪

梅花未谢迎春开,金翅妖娆东风来。

柳絮无根摇摇起,苏堤碧色不须栽。

对比悦读

韩愈原作《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百科名片 《晚春》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夏夜凭窗忆萧郎事

文/佚名

银壶栖金箭,花幔掩红颜。露冷蝶无梦,风寒烛有烟。

蝉鸣深夜静,蛙鼓半天繁。朝朝待尺素,萧郎可平安。

对比悦读

王维原作《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寒更传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1京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倚然尚闭关。

4.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篇四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很想在揭开文言文教学“严肃的面纱”这方面做一些探究。于是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尝试着进行了情境教学。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当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旅游盛景区,如果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的发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也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又是普通班,基础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 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切学生都必须切切实实地“经历”才行。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 ,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5.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篇五

导浯:同学们,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总是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感情。今天,让我们——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一起米领略小石潭的景,体会柳宗元的情。(展示课题)

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简况及被贬的遭遇,了解写作背景,听课文配乐朗诵,注意对照课文听准字音。然后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通过自读、范读、齐读多种读的形式,创设浓厚的阅读古文的氛围,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这一环节,也让学生初步领会到自主互助学习的乐趣。又让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明白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我们已经成功迈过了第一道门槛,相信这第二道门槛也不在话下。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译文要求:忠实于原文,表述要明确,语句要通畅。让学生尝试逐句翻译,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加强,由老师“串讲”单向灌输变成了学生自学。

柳宗元先生为了让我们更全面的欣赏到小石潭的美景,他不是停留在一点上,而是移动自己的脚步,向前走去,引领我们欣赏到不同的景点,他在无形中已经交给了我们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移步换景”,于是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适时点播,让学生轻松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在学习过程中,采取了分段分组完成理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写出作者的游踪,以“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原想可能有极个别的组不能完成任务,一直在担心着,可当要求大家进行理解分析时,让我感到特别吃惊的地方,班上一个长期不开口讲话的同学居然主动要求发言,而且所讲的内容非常正确,这让我感到特别吃惊,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开发。这节课上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诗意课堂性。

教学的不足之处:

6.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篇六

2、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3、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语感。但个别学生朗读不够充分,语感较差。因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

4、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当堂背诵。

5、学生掌握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做到学以致用。但当堂没有写完,不能展示。这是因为本节的容量太大,没有学生充足的写作时间。

6、方法(原创)带动效果

7.《小石潭记》反思 篇七

教学流程:

一、练习回顾

课代表报题, 学生分单双号上黑板反馈。

内容:单号题目:翻译“水尤清冽”中的“清”;“潭中鱼可百许头”中的“可”;“参差披拂”中的“差”;句子翻译“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双号题目:翻译“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和“清”;“为坻、为岩”中的“为”;句子翻译“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五分钟后, 小组组长批阅, 课代表点评)

二、自主交流

1.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

2.分任务准备展示

1、6组寻找本文的景物美;2、5组赏读本文的语言美;3、4组感悟本文的情感艺术美。

三、分组展示

科代表导入:

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小石潭记》这篇课文, 大概了解了本文的内容, 今天, 我们将随着三组寻找美的团队再次来到小石潭, 去感受那儿的美, 相信大家一定会大饱眼福的。现在就有请第一组寻美队。

一区 (1、6组) :领略景物美

刘佳, 刘心怡:六一儿童节又到了, 我们一、六组组成了六一旅游团。现在就由我们的李导和江导带领我们一起去小石潭观光, Let’s go。

江未:我是导游江未, 很高兴能担任六一儿童旅游团的导游, 希望大家能和我们一起完成这次快乐之旅。现在我们开往目的地:永州小石潭。

李星皑:经历千辛万苦, 跋山涉水, 我们终于到了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小石潭。看, 这潭底很是奇怪, 底部竟是一整块石头, 太妙了!

刘博琛:还真是的, 看到这美丽的景色, 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中的“全石以为底, 近岸, 全石底已出, 为坻, 为屿, 为堪, 为岩。”

易雨捷:快来看, 快来看, 这儿的潭水是多么的清, 水中的游鱼是多么的欢乐呀。好像在向我们招手呐。

唐若萱:看到这潭水和水中的鱼儿, 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中的“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文中描绘景象和这儿的实景简直一模一样。

李星皑:这潭水真清澈, 竟然能看见月光。

石虎: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中的“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蔡恒:潭中的景物已经看得差不多了, 再看看周围的景物也是多么的美丽。

尹翔鲲:看到小石潭周围如此美丽的景色, 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中的“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龙阳:这篇文章主要是抓住小石潭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 如:小石潭的石头非常奇特, 鱼儿轻快活泼, 潭水清澈等。我们平时在写作当中, 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

课代表点评:你们这组能用导游的形式带领大家观赏小石潭的美景, 很不错, 如果能加一些肢体语言就更能感染大家了。

师点评:谢谢同学们让我身临其境般地游览了小石潭, 作为导游, 如果能将导游词说得更形象生动, 游客们收获会更多的。

二区 (2、5组) :品味语言美

蔡恒:这是一篇言简义丰的山水游记, 我们读游记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品味语言, 学习语言。现在, 请同学们跟着我们组一起来体会《小石潭记》中优美的语言。

江家乐:请大家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段第一句话, 请大家深情地朗读一遍。全班齐读, 我特别喜欢这一句, 因为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声的悦耳, 让我们仿佛置身其间一般。

张峰:我比较喜欢这一句:“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这里描写了潭边景物, “蒙、络、摇、缀”观察入微, 刻画精确。

张敏:请全班女同学们把“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朗读一遍。我喜欢这一句, 这句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了水的清澈。

陈莎莉:我喜欢的句子是“依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请问大家,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你们很棒!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鱼同乐, 情味无穷的乐趣,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这里一动一静, 突出了鱼儿活泼可爱的特点, 似与游者相乐, 这里就表达了作者的欢悦之情。

秦龙:我喜欢“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这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小溪曲折特点。

师:同学们赏析句子很到位, 我们总结一下, 对于赏析语言, 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李娜:我认为赏析句子可以从句子的修辞、表达、写法等方面入手。你们还有哪些喜欢的句子, 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王俊杰:我喜欢“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这一句是文章的中心句, 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这儿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 又深深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

徐颖:我喜欢“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这里的“影布石上”写出了游鱼的静谧之美, 使文章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和韵味。

刘波琛: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 抒发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寂之情。语言简练生动, 景物刻画细腻、逼真, 充满了诗情画意。

课代表点评:你们组展示时每个同学精神状态都很好, 语言感染力较强, 互动较多。

师点评:你们这组从语言的角度赏析了《小石潭记》, 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如果你们在读文章时能融入自己的情感, 感染力会更强的。

三区 (3、4组) :感受情感美

张雷:“一切景语皆情语”, 前面两个小组带我们欣赏了这篇文章的景物和语言, 让我们陶醉其间, 现在由我们组带领大家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王俊杰: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 思考一下, 作者初见小石潭的感受是怎样的?后来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张鹏:我知道, 作者初见小石潭时, 心情是愉悦的, 后来变得很是孤寂悲凉了。

王俊杰:你从文中哪个地方知道的?

张鹏:从第一段的“心乐之”以及“似与游者相乐”和第四段中“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这几句看出来的。

王甲韵:对, 那么,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 后面又写“悄怆幽邃”, 这一乐一忧似难以相容, 该如何理解呢?

李娜:作者应该是借景抒情吧。

张峰:我认为要联系写作背景来理解, 我们知道柳宗元写这篇文章时, 正值他被贬, 心中难免愤懑, 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 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 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了。

师追问:你们说得太好了, 作者在大自然的美好景物面前也乐, 但是这种“乐”最终掩盖不住内心的悲苦, 只能“借景消愁愁更愁”。他这种郁闷的心情在文中到处可见。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生机, 却人迹罕至, 无人赏识, 这不正像作者的处境吗?你还能从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刘荣臣:这一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应该是作者对前途茫然的写照……

王子凌:“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应是作者被贬后无所依靠的写照。

师总结:同学们理解得都很深刻。这就是情中有景, 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平时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技巧。

科代表点评:你们这组带领大家从写作背景入手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让我们更深入了解了文章内容。展示时能引导大家思考, 这点很不错, 如果在讲的时候引导大家朗读一下课文就更好了,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小结:这节课, 大家表现不错, 用寻找美的形式深入地了解了课文。《小石潭记》这篇文章, 作者以简练的文笔, 按照游览观察的顺序, 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描绘, 文字充满诗情画意, 同时又寄托作者凄苦忧伤的感情。让我们再次来读文章。

四、浏览巩固

小对子之间互相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收获了什么?

五、抽测达标

8.《小石潭记》拓展阅读 篇八

其次,文章的语言极富表现力。例如,首段中的“奔注”“ 流沫成轮”利用比喻的修辞将水势生动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回味无穷。

最后,末句的反问句式以及文中的“乐”“忘”二字,不禁让人联想到作者此时的情感,字里行间的意蕴需要我们去仔细体味。

1.抓住关键词赏析“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这一句子。

2.仔细品读文章的最后两句,其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9.《小石潭记》语文教学反思 篇九

整个单元共四篇,唐、宋、明、清各一篇,作者皆为大家。第一篇为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永州八记之一,极其经典的一篇游记,也是中考篇目之一,所以讲解宜细。为了达到让学生更好理解的目的,布置预习时我留了几个作业:网上搜集柳宗元资料和有关本文的介绍,提取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部分或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预读课文,重点注释回归原文,划出疑问;思考本文是否和你已知的游记文章相类似。三个预习作业各有侧重,或想指导学生如何搜集使用资料,或是让学生具体熟悉课文内容,或是学会比较分析,在已知中学习未知。

第一课时,我先回顾了常考的或者说基础的有关柳宗元知识,名、时、地、评、作等,板书于前。然后根据情况请了三位同学上台介绍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同学们介绍的五花八门,他们每说一点,我尽量根据他所说概括一下角度,最后针对他们所讲明确了与语文学科有关的几项,指导他们明白如何整理有关资料(家世、身世、仕途经历、功绩等),让他们明白了古人不应仅是纸人——机械的活在几个知识点上;而是活生生的。尤其柳宗元被贬永州前因后果,王叔文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失败原因及后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柳宗元被贬永州时的境遇,也有助于理解文章情感。

为了养成学生综合思考的整体意识,我又加了学生已知的有关刘禹锡的回顾,同时也加了柳宗元再次被贬的原因和被贬后所做的一系列改善民生的举措和四年后英年早逝的史实,让学生比较全面的感知这个人的人格魅力所在,也为后来学习范仲淹、欧阳修等埋下伏笔,也使这个人立体的活了起来,效果不错。我一向赞同“文如其人”,相信笔为心灵之舌,所以经典文章必详解作者。

第二课时,疏解文义,理解内容;品析美点,感悟情感

主要问题:字词理解不准确,囫囵吞枣。

主要有以下字需注意点拨提示:

1、一词多义类以(卷石底以出、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而(潭西南而望、乃记之而去)为(全石以为底、为坻)

2、词类活用西行、下见小谭、空游、影布石上(布理解最不准,多人理解为倒映;追问了一句可改为影映石上吗才使学生注意到了体会意境和语境)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环合、凄神寒骨

通过自读提问——教师检查,明确学习古文的基本要求:字字落实,积累重点字词

讲解主要围绕两个问题:

1、柳宗元少年有成,并非没见识,为什么一个小潭会令他如此心动?引导学生具体感知小石潭独特特点。

2、如此奇美景色你最欣赏哪一点,为什么?打开思路,或手法,或意境,品析亮点。

3、既然景色如此动人,柳宗元又为何不流连忘返,而是仅仅记之而去呢?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潭境与心境,潭与人的和谐统一,更好把握作者心声,理解文章主旨。

10.《小石潭记》教学记片段 篇十

上周五用了十五分钟读了两遍《小石潭记》,今天早读和第一节课,我们在联系背诵这篇文章。

有些孩子周末已经背熟了,自然充当了小老师的身份。

我经常想尽可能照顾那些后起的孩子,就兼顾不到那些自觉用功的孩子啦。但是,大班制授课,只能如此。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让那些十分熟练的孩子一遍遍地陪着那些后起的孩子,其实对优秀的`孩子也是一种磨砺吧。在诵读中,一遍遍体悟文字的能量,这一遍跟上一遍的功效也应该不是一样的吧。你看,课堂上那些总是充满热情读书的孩子,他们从不会因为老师让他们多读一遍而心生怨气,反而觉得是一种荣耀。

今早读时,我的眼睛扫过全班,发现大概有10个孩子是周末没有读过这篇文章的,因为即使在同伴如此清脆的琅琅书声中,他们依然目光涣散,嘴角只能不合节奏地抽气般蠕动。于是,只能一遍遍反复带读。

尽管已经对全文解释过,还是不断提示那些文字顿感读较强的孩子:“日光下澈——日光照耀下,水底如此清澈,你眼前有什么画面出现?”不用我解说,自有学生代答:“水底很清,每条鱼都看得很清楚。”

“影布石上——是什么的影子在石上?‘布’这个词,在此跟‘夏夜,星星布满天空’的‘布’是一样的意思吗?”不懂,就再讲讲,再读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中的“境”是怎样的“清”?——“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我们学过的哪一篇写景的文章跟这篇文章的意境有相似之处?

有孩子说是《桃花源记》,种民和彦皓都说是《与朱元思书》。

那些地方相似呢?

孩子们复习了一遍《与朱元思书》。有五六个孩子不记得原文了,于是,好的同学又带着大家再读一遍。

大家找出写树、写水的句子进行了比较。只是泛泛地杂议,并不是严格地区分,有感觉就够了。

这篇文章,你对哪几句话特别有感觉?不少孩子都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海洋只说了一句:“如鸣佩环”,我说:“我也喜欢这句。真会打比方呀!”

认识“奉壹”中的这个“壹”,顺便把汉字中表示数字的大写壹贰叁肆伍……全认了一遍。区分“壹——噎”时,问“噎”这个字在哪见过吗?孩子们马上说:“黍离”中“中心如噎”!于是,吟诵了一遍《诗经·王风·黍离》。声音真好听!尤其是吟诵到“悠悠苍天”时,我觉得这是一班美声训练过的孩子。

11.《小石潭记》反思 篇十一

清,就是文中的“水尤清洌”。那么作者是如何着笔的呢?首先,作者直接写水清:“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接下来,作者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乍一看,这似乎与“水尤清洌”无关,我们会以为作者宕开一笔,转而写石。其实,这正是作者的高妙之处。我们不妨想一想,小石潭的水为何如此清洌?除了流水自身的原因外,“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的构造恰好杜绝了泥沙的侵入,水自然就很清了。此时我们便会明白,原来作者写石还是为了写水清。此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衬托手法来写水清。如文章第二段本来描写的主要对象是潭中的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这几句,更是只写鱼不写水,可读到这里,谁能忽略水呢?如果不是水清,谁能看出鱼儿们“皆若空游无所依”?如果不是水清,谁能看出“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作者以虚写实,看似写鱼、写影,其实还是在写水清。

冷,即凄冷。其实作者在写水清、鱼趣时,也一直在暗写自己“凄冷”的感受。文章第一段末尾,“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就先营造了凄清的氛围。第二段虽然写的是水清、鱼趣,但整个段落的写景,给人的感觉显得特别的静,清冷之境暗藏其中。至第四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的凄冷感受再也抑制不住,终于从笔端流露出来。于是,作者只能“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就全文而言,凄冷是景物的基调,与作者的心境完全一致。

乐与忧。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乐”字,分别是开头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和第二段末尾处的“似与游者相乐”。一处乐于景,一处乐于境。说到柳宗元的乐,我们不能不联系他的生活经历和政治命运加以分析。他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而遭受打击,被朝廷贬到穷乡僻壤。他的孤寂处境是别人难以想象的。心中的忧与愁无法排解,柳宗元便寄情山水,希望从山水中得到安慰和解脱。但最美的山水也只是外在之物,无法荡除内心的抑郁之情。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开始还能因泉水“如鸣佩环”而“心乐之”;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当作者由眼前的景色观照自身的处境时,最美的山水也激不起内心的快乐,他感觉到的只能是更深层次的抑郁和孤独,于是只能“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者以短暂的“乐”来排解永恒的“忧”,却得到了更深的忧愁。

品读经典,就是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交流。柳宗元作为唐代文坛的领军人物,他的文章值得我们细细咀嚼。理解了以上的分析,再抓住本文在写景、抒情方面的特点,想必你对《小石潭记》会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

12.《小石潭记》反思 篇十二

一、学生动起来

由于文言文字词量大、知识点多, 教师利用学案帮助学生整理出来, 学生却少了自己整理知识的过程, 只是“坐享其成”, 对知识认知与掌握就不深刻、不牢固, 这也是文言文复习的一大缺点。如复习《小石潭记》时, 笔者请学生仿照前面的学案, 课前自己整理文言知识, 只提了几个“关键词”:虚词一例、实词上榜、一词多义、句式发现等, 让学生自己整理, 课堂展示积累成果。如“虚词一例”这个环节, 课前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学生举出虚词“以”, 上课时就请他讲给同学们听。他把“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中“以”分别解释为“用”、“不译, 相当于‘而’”、“因为”, 而且归纳了“以”的其他用法。“可以一战、”“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吴广以为然”、“以塞忠谏之路也”分别解释为“凭借”、“把”、“认为”、“连词, ‘以致’”。“实词上榜”环节学生更踊跃, 有的学生讲名词作状语, 如“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 皆若空游无所依。 (3)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4) 其岸势犬牙差互。”中的“西、空、斗、蛇、犬牙”。还有学生介绍其他重点实词如“往来翕忽”中“翕”, “佁然不动”中的“佁然”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归纳学习过程的快乐,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或许课堂有点“乱”, 但学生是积极的, 主动的, 沉浸于文言复习氛围之中, 学生的表现是最“给力”的。教师要讲的东西通过学生之口说出来, 会让文言知识与学生距离更近, 更可亲, 更利于接受。在复习活动中, 真正的主人是学生,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激励者、参与者、评价者, 教师切记不要越俎代庖。

二、课文串起来

由于文言文分散于七至九年级各册书中, 各篇课文之间缺少内在的联系。备课组通常做法是:一课一复习, 突出重点篇目。但笔者认为文言文复习也要让一些文言文“联姻”, 让它们有亲密的关系。将一些文言串起来, 打通七至九年级的文言文脉络, 上下贯通, 左右相连, 让文言复习走整编化、低耗、高效之路。复习《小石潭记》时, 我就进行了文体的归类:将《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放在一起, 比较它们的异同, 我提供“体裁、内容、写法、感情、语言特色”等几个关键词, 让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与发现, 列出表格填写。学生讨论, 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收获, 如语言特色方面学生讨论整理为:共同点:语言生动、精炼, 富有节奏感与韵律美。不同点:《小石潭记》使用拟人、排比、比喻修辞手法;《岳阳楼记》骈散结合, 句式整齐;《醉翁亭记》多用判断句。笔者认为文言文复习一定要串并, 首先加强课文之间的联系。近几年中考试题中, 有大量的课内与课外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从课内比较阅读做起, 传授方法, 学会比较, 再延伸到与课外文言文的比较;其次加大课堂复习的容量, 不仅有文言知识的容量, 更有学生思维的容量, 使学生在原有文言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提升。复习时将三篇文言文串联起来, 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三、重点突出来

由于文言复习时间紧、任务重、难点多, 既要注重“言”, 更要注重“文”。教师一节课往往追求面面俱到, 重点不突出。其实一节文言复习课与现代文复习一样, 也要选择一两个重点, 深度复习, 切忌贪多求全。一节课教给学生一种有用文言阅读方法, 如:如何划分句读, 如何翻译句子等。如复习《小石潭记》一文时, 我想教给学生从哪些方面出发来比较文言文, 并且尽量先从一两个方面着手分析。这节课重点就是比较三篇课文的语言与写法的异同。文言文复习必须要重点突出, 以学生为本, 以课内文言为本, 不要一味研读课外文言文, 得法于课内, 运用于课外。适度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一些典范的文言文进行复习巩固, 以激发兴趣, 指导阅读, 以求实效。在复习中提升学生的文言语感。

四、笔记整理来

课后对课堂笔记的整理, 是一个有效的学习方法, 更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整理笔记。文言文笔记整理对文言文复习至关重要, 是再一次对文本内化与吸收的过程, 对学生文言知识体系的建立意义重大。复习了《小石潭记》后, 笔者对学生笔记整理提出如下几点建议:⒈补充课堂上他人的发现, 如词类活用, “心乐之”中“乐”的形容词意动用法。“凄神寒骨”中“凄、寒”的形容词使动用法等;⒉补充完善课堂的三课比较表格。⒊总结复习此文的收获。课后, 笔者坚持不定期随机检查与定期笔记展览相结合, 有效促使学生认真整理课堂笔记, 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 更加积极。

13.《小石潭记》 篇十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

从:自,由 。

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行:走。

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

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澈。尤,格外,特别。冽,凉。清冽,清凉。

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把。为,当作。

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近,靠近。 岸,岸边。卷,弯曲。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悬崖。

翠蔓:翠绿的藤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一作“彻”。

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

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

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

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龚古:作者的朋友。

宗玄:作者的堂弟。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小生,年轻人。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上一篇:劳动部关于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下一篇:廉政实施计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