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延伸

2024-06-19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延伸(11篇)

1.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延伸 篇一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魅力 上饶市上饶县董团中心小学:郑红英

内容提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大大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拓宽了信息与知识的来源,加强了地域联系,有效地实施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在教学领域,在各门学科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生动而具体的实例来阐述信息化在小学数学中的广泛应用。主题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近几十年来才随着科技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其历史虽然不长,却魅力无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给教育事业带来质的变化。

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受直观思维的限制与影响,信息化教学在小学数学领域中的作用尤其大。信息化教学具有视听性、活动性、可重复性,可以人机互动,弥补小学生思维的不足,更好地迎合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信息化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一、多媒体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有许多概念性的表述,词意相近或相似、杨反的概念,小学生一下子很难理解与掌握。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用多媒体教学的廷续性与活动性来帮我们理解数学题中的关键词。

我在教学“行程问题应用题”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理解“同向而行”、“相向而行”“相对而行”这几个概念的区别。我通过falsh课件,设置了两个小朋友过一座桥,通过画面引导学生理解:小朋友从桥的两边向中间走是“相对而行”;从中间一处向两边走是“相向而行”,小朋友朝同一个方向,一前一后走是“同向而行”,仅仅通过这一课件,就很好地帮助学生一起理解了这三个概念的不同。

二、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的优势在于能针对教学中的难点,提供大量直观的运动图像,诱发学生独立、深刻地去思考。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的特征,用计算机的闪动功能突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然后利用动画演示,把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到和宽相等时,长方形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从而推导出正方形的特征。再进一步观察,得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结论,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我们可以说长方形是正方形,但不能说正方形是长方形。

三、多媒体有利于演示操作过程。

在小学数学中,有许多知识本来就较为简单,无法再用更简单的知识来推理出这些知识,对此,我们教师就应当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接触新知。

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利用课件设计了由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宽不等的长方形,边长不等的正方形的图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这些图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更直观形象,更适合三年级学生接受方式,理解的方式,效果明显更好。

四、信息化教学体现学生个性化,达成教学最优化效果。信息化的教学功能,并不限于简单的信息显示,我们还能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交互功能,实现各个画面的任意切换,能在合理有效的范围内改变对事物不同角度的展示。

如:我在引导学生对七巧板的拼接训练时,我们设计了一组上机练习题:让学生自由拼接出各种图形。学生练习时,在计算机上用七巧板,拼接出各种形状的图形,这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计算机还能对学生的拼接能力做出相应的诊断,不同的学生能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体现。如果学生学习有困难,求助键就会帮助学生拼接,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时,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信息化的手段,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

五、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促使学生参与探究过程。

小学生对一些数学教学内容不容易掌握,不外乎这几个原因:一是由于不感兴趣,精力不集中;二是由于没有亲身参与其中,例如:我在执教《圆的认识》时,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

画面1:在一条公路上行驶着自行车、手推车、三轮车、汽车、摩托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大家都很自然地忙着赶路。

画面2:继而出现一个“小马虎”学生,他忽发奇想:怎么车轮都是圆圆的,要是将车轮换个形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画面3:马路上行驶的车子分别换上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甚至椭圆形的车轮,出现车子颠簸,甚至停驶的情况。然后我才揭题“圆的认识”。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多媒体手段显示出来,将问题化难为易,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如:我在教学“航行应用题”时,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对水流速、船速、顺逆行速之间关系,一直很茫然。于是,我到网上找到相关的视频,演示了船在顺水、逆水时行驶情景,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与理解三者关系。

六、信息化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优化教学。

这一点,我相信大部分同行教师都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给我们教师带来的便利,我们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成果心得,发到网站与他人共享,也可以从网上寻找相关的资料,来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从众多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到最适合我们用的资料,整合成我们最有用的资料。

总而言之,信息化给我们带了许多便利,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学习与掌握信息化教学技能,另一方面要学习择优整合信息资源,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分享到:

上一篇:赴南京学习心得体会 下一篇:“悬念”――教学策略中的瑰宝

您可能也喜欢: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浅析 现代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九江市庐山区董晓红初中数学工作室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高效课堂中的应用九江市庐山区董晓红初中数学工作室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浅析教学论文-抚州市实验学校小学数学工作室 明道:简单易用的企业社会化协作平台

国庆机数码巨惠--iphone5C国行仅3599元,五色任选!

无觅

0

推荐

0

反对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2.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延伸 篇二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

现在的小学课堂从以前的黑板字转变为多媒体、幻灯片,挂图从纸张变为PPT,这些电教器材及电教手段使课堂变得愈发活跃起来,为数学课堂教学增添色彩。实践表明,小学生在学习时候很大部分出自于视觉效果和视觉体验, 因而好的视觉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了文字、声音及图片等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逼真而极具效果性地表达出视觉效果,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小学生处于尚未成熟、不完全理智的心理状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以学生的心理状态发展为线索,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在课堂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使学生快速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

根据大多数小学生的反应, 数学概念是学习中最抽象的内容。专业性的术语,例如对称、平行、比例等都是极其抽象的,不易理解。数学教师可以将一些较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 这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作用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轻松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一旦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学生就会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其中的奥妙。

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教师在讲授《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技术,首先展示几组漂亮的图案,可以是学生身上的红领巾、故宫、汽车上的方向盘等具有对称性的图案。利用动画效果将图案分别沿一条特定的直线慢慢折起来,直到两边的图案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 再教授学生这条折痕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对称轴, 以小学生都喜爱的动画片模式展示整个折叠过程,让其感受生活中美丽的对称图案。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熟悉的学习氛围,还可以更好地吸收知识。以前在讲解直线和射线这一章节的时候, 教师一般都是借助口头上的描述或者生活中的现象解释其概念,学生理解很困难。然而当今现代化,在信息化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直线和射线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教师可以用投影仪在屏幕上展现一个光点,然后由光点出发引出一条闪烁的线,永无止境地延长下去。这种动态式的教学可以突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二、巧妙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小学生处于一种思维的过渡时期, 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要学好数学这门学科,需要具备良好的抽象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跨越这个过程, 从中使学生培养出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正方体、长方体”时,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一个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模型, 再用多媒体给它的表面上鲜艳明亮的颜色,在将其分割成若干块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问到底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能分割出多少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由于学生无法亲自动手实践,空间想象能力有局限性,因此教师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示整个切割、旋转的过程,还可以教授学生分离出来的小正方体中,有几个是完全没有颜色、多少个只有一个面着色或者两个面都有着色。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学生会自主思考为什么有两个颜色面的小正方体, 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在慢慢培养思考能力的同时还拓展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造生活中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的发明是为了使生活中的某些计算更便捷。要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中的情境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元角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创建一段生活中的小录像,等到课堂教学的时候再播放给学生看:小红的存钱罐里有10个一元钱的硬币和30个一角钱的硬币,朋友小明的生日快到了,小红打算用自己存的零用钱去买个小礼物送给小明, 小红妈妈见着了就打算和小红交换硬币。妈妈用一个10块钱换了小红10个一块钱的硬币, 用3块钱换了小红30个一角钱的硬币,小红感到自己吃亏了,小朋友,你们觉得呢? 播完之后,学生自然会思考小红到底有没有吃亏,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会知道一元钱会等于10个一角钱,10元等于10个一块钱。这样生动的学习不仅能带领学生走进数学的世界, 还能充分体现出新教改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要求。

结语

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三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发挥优势,认识不足,和其他教学资源一道为教师教、学生学以及师生交流服务,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一、在知识的难点处“重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能够将教材中静态的内容动态呈现,让学生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我提问:“我们学过了一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今天我们来研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你们有什么办法吗?”一学生回答:“可以把圆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这时我追问:“怎么转化?”另一学生回答:“把圆平均分成2份。”根据学生回答,电脑演示把圆平均分成了2份,把两个半圆使劲地拼,结果还是一个圆。我问:“不能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怎么回事?”善于思考的学生立即发现平均分的份数不够多。电脑演示把一个圆分割为完全相同的小扇形,并试图拼成长方形。从平均分成4个、8个到16个。这时我再追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同桌轻轻交流一下。”学生甲说:“16个拼起来,比较像长方形。”学生乙说:“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还可以再分吗?”课件演示把圆平均分成32个、64个……完全相同的小扇形。指着大屏幕我问:“大家再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如果一直这样分下去,拼下去会怎样?”一学生回答:“拼成的图形就真的变成了长方形,因为边越来越直了。”追问:“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这个圆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个过程从“分的份数越来越多”到“这样一直分下去”的过程就是“无限”的过程,“图形就真的变成了长方形”就是获得的结果。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经历了从无限到极限的过程,感悟了极限思想的巨大价值。为六年级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打下了基础,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极限思想会潜移默化地形成。

以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采用了“变曲为直”,“化圆为方”极限分割思路。如何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体会这种分割的思想。而课件的演示,学生通过有限想象无限,根据图形分割拼合的变化趋势,想象它们的最终结果,既使学生掌握了计算公式,又萌发了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

二、在知识的生长处“巧用”信息技术

《认识加法》是低年级学习加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加法的意义非常重要。因为初次接触加法,学生很难用语言表达准确、完整。为此,我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意义于演示操作中,通过演示的条理化,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的思维打下基础。设计时把书上静止的情境图,变成动态的形式呈现,先播放三个小朋友在浇花,动画演示走来了两个小朋友,一共有5个小朋友,学生有了直观的动画,表达图中的意思就变得十分简单,学生对于加法意义的理解由抽象变得直观,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教学《认识减法》时,我用动画来呈现教学情境,学生既感到有趣,又乐于接受新知,让新知识的生长显得“水到渠成”。

三、在探究问题处“活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其实和传统的学具一样,都是为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服务。但它有更多的优势:具有强大的信息提供能力、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灵活的信息处理方式。例如:教师在进行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时,这样指导:当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并知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后,设计了如下一道应用题:“一个有盖的长方体水箱,长和宽都是5分米,高4分米,做这个水箱至少要用多少铁皮?”学生按长方体的计算方法很快列出了第一种算式(5×5+5×4+5×4)×2,在此基础上又有学生想出了5×5×2+5×4×2的方法。“还有别的解法吗?大家讨论一下”教师边问,边在屏幕上出示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讨论,终于想到了5×5×2+5×4×4这一特殊的解法。“这种算式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都可以这样列式?”教师的一系列问题又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此时屏幕上四个相同正方形平面及时闪烁,使学生很快理解了可以这样列式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欲望在观察、讨论、列式中得以实现。创设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极大地激发。

四、在知识的延伸处“妙用”信息技术

2012年我曾有幸听到一节一年级的《得数是6、7的加法》,课最后的设计,让我记忆犹新。老师给学生动画呈现了故事“森林里的猴妈妈为了节省粮食,就规定了猴宝宝一天的食物:早上3个桃,晚上4个桃,猴宝宝一听,不乐意,嫌太少了。猴妈妈改变主意说:‘早上四个桃,晚上3个桃。’猴宝宝一听,早上变成4个,比原来多,非常高兴,就答应了猴妈妈。”学生听完故事,老师提问:“你要是猴宝宝,你高兴吗?”学生们马上回答不高兴,及时追问:“为什么不高兴。”一位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早上3个、晚上4个合起来是7个,早上4个,晚上3个合起来也是7个,只不过两个数交换位置,结果是不变的。”教师马上小结:“这位同学表达的多清楚、完整!是啊!同学们,两个数交换了位置,结果不变。所以这些小猴不应该高兴。”信息技术呈现这一动画,让学生初步的明白了“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结果不变。”这一妙用,让一年级的学生初步感受到规律,为今后学习加法交换律打下了基础。

总之,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广大师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无比的空间。教师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的课堂教学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地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延伸 篇四

内容摘要:计算机具有的信息管理与存储、信息检索与挖掘、多媒体信息展现、快速准确计算等能力,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可视化教学

数据挖掘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技术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不断融合,并在不同场合为人们提供高效、准确、方便的服务。计算机具有的信息管理与存储、信息检索与挖掘、多媒体信息展现、快速准确计算等能力,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现阶段,数学新课标提出:“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师从自己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帮助自己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信息强度,增大信息密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将传统教学课件转变为电子课件,利用电子屏幕代替黑板,而是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图、文、声、色、像等信息表达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小学生的数学分析计算的思维能力。另外,还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存储、检索与挖掘等能力,记录、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数据,以促进宝贵的教学经验的传承,加快教师的教学水平快速提高。

二、小学数学可视化教学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它从具体中来,但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其习得者能具有高度的逻辑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等思维能力。小学生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还没有一定的思维模式,因此其思维的特点是逻辑能力差,但具有很强的跳跃性,属于发散性思维的最基本的阶段。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将所授知识以平面二维,甚至一维的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很难直观的将教师所讲的重点传递给学生,在加上小学生本身的思维特性,使得其在理解上有很大的困难,只能靠机械记忆来获得知识,脱离了教育的本质,更谈不上素质教育。近几年来,电脑硬件、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走进课堂成为可能。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传递信息量大、形象逼真可信、运动变化灵活等特点,尤其是其交互性特点,是其它教学手段所没有的。有了交互性,可以赋予人以很大的主动性、参与性,调动起人的各种反应能力,在教学中就有更好的效果。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括,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对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1)运用多媒体,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斯多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数学教学而言,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因此,教师必须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充分利用其灵活多样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愉快地学习,轻松地领悟。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是丰富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

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知欲。如教学“同样多”这一概念时,在大屏幕上出示4个小朋友,4条红领巾。启发学生,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一定能早日戴上红领巾,然后一条一条地闪烁红领巾,动态地逐一给每一个小朋友戴上。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积极,情绪高涨,很快就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上理解了“同样多”这一很难确立的概念。

(2)创建教学情景,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教学中把抽象的文字资料转化为直观的动态画面,给学生呈现出真实、具体的数学探究环境,让学生在直观的学习环境中去探究、体验,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这样更有助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巧借现代计算机技术,教师可以把抽象的文字资料转化为直观的动态画面,在数学学习中再现生活场景,给学生呈现出真实、具体的数学探究环境,让学生在直观的学习环境中去探究、体验,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学习数学、探究数学、发现数学、理解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有这样一道实际问题:有一列火车长200米,若以每分钟800米的速度通过一段1400米长的隧洞,要用多少分钟?教学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出现铁路、山、隧洞背景等画面信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然后再出示要教学的应用题。

(3)增强小学生的数学分析计算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其中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揭示数学知识的形成产生过程,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形象地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并可以多功能、多角度、多方法的展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升华。同时,利用多媒体动画特有的功能,强化刺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大大减缓学生的认知坡度,从而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如教学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的计算时,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利用画面的反复闪烁引起学生的注意,强化记忆,通过画面的平移,揭示内在的规律——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大小相等的两个圆,圆柱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高有无数条。这样,能更为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知识。

(4)教师要“恰到好处地用” 在当今的教育中,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这不等于是整堂课全用和天天都用,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比如上面的一些例子就用得恰到好处,这一点在数学学科上体现得更加明显。所以要牢记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为中心,努力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质。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高”、“精”、“尖”而滥用。从而丢掉粉笔、黑板,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实际上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但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

三、数学教学数据挖掘

教育要面向全体,促进学生生动、全面、和谐的发展。传统观念中,认为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心,不厚此薄彼,用同样的教法,讲同样的内容,提同样的问题,布置同样的作业就是面向全体了。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智慧组合,所以应因材施教,进行差异性教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利用计算机的存储能力,可以记录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数据,如学生课堂问题数据、学生作业数据等。然后,通过计算机的数据挖掘能力,分析这些数据的分布图,从而得出一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信息。例如,在教师批改作业后,可以将学生错误的作业题目记录在计算机中,然后通过计算机分析出错误的正态分布情况,得出学生较易出错的作业题目。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些学生较易出错的作业题目,加强该方面知识的讲解,从而达到更准确、更高效的教学。

四、结束语

5.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延伸 篇五

1.展示过程,训练思维

一般来说,数学的思维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这个过程更加的清晰和充分,小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加完善地进行思维训练,可以更加精细地理解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与探究过程,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积极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其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思维能力。

2.创设情境,拓展应用

小学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往往学生在学习数学的知识后,要通过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情境问题时,才能得以掌握。情景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根据课程安排有计划地引进一些以形象为主的场景,设定一定的情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从而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式。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就能很好地创设情境了,教师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放到一个现实的情景当中,学生在做此题时,又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这样的情境设计可以充分使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变方式,学会学习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就使得学生动手操作、反复观察的机会大大增加,在这样教学过程中,更加有助于学生产生想象,发现规律,探究结果,使学生也加强了学生之间交流讨论的机会。传统的教学手段使教师教得难,学生学得难,教师讲解这些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真正的理解。由于多媒体课件能将图、文、声并茂地展现给学生,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的显现出来,而且促使学生的理解,对教学质量有很大地提高。

二、应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1.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一般都是被动接受,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灌输,这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信息技术应用与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大大改变这个局面。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新颖的、有趣地教学情境,巧用活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调动教师主导性。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中。

2.利用信息技术的应用改革小学数学的学习方式

首先,要利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演示功能,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软件和多媒体素材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条件。其次,通过网络条件下,师生、生生之间有足够的情感与信息交流的机会。最后,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习指导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具体学情不同,在同一个学习过程中需要的帮助与指导也各有差异。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供学生根据兴趣的差异和实际需要而自主选择。

3.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小学数学的评价方式

6.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延伸 篇六

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小学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学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

一、教师要“会用”

在当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和教材文本不再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唯一的信息源,教师应成为信息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是适应不了目前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延展课堂的空间维度,拓展学生的视野,能实现听觉、视觉、情感等全方位的刺激,能让数学知识无限延伸。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必须懂得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课堂教学,必须会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熟悉并学会多媒体教学设计和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真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从而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教师要“善用”

1、善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习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能将有时难以表达甚至根本不能用语言完整而准确地表达的图形、图象的运动信息以及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空间结构,通过文字、图形、三维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使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设生动直观的原生态的情境,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比如,在认识“角”一课时,我以“大雁南飞图”入手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从大雁不断变换的队形中,放大大雁的“人”字形轮廊线,引入本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角”,为学生认识“角”提供了生动的可感知的原生态材料。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2、善用多媒体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是我们教师,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的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原生态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再现于课堂,来拉近学生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3、善用网络交互,提高练习效果,延伸数学知识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如在安排课堂练习时。可以利用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上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三、教师要“巧用”

1、化静态为动态时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数学中主要有“数”与“形”两方面的知识,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根据教材内容,将动与静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那么学生透过电脑演示的情境,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就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我先在屏幕上闪现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一端射出一水平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样形成的;接着通过这一端的伸缩让学生认识射线的特性。然后,在其下面又出现一个亮点,它的两端分别射出一水平线,自由地伸缩,以此来让学生理解直线的生成和“无限延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的特点。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两个亮点,再由一条水平线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它有两个端点,不可伸缩,有长度、可度量。通过直观演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联系起来,构造了一个知识的生成情境,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清晰地获得概念。

2、化抽象为形象时用,让学生思维得到放松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在教学《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钟,有4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轻松快乐。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用,简化学生的思维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学生认知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简化学生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部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变色”、“闪烁”、“平移”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注意,帮助学生审题,启迪学生思维。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明显。比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指导学生量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等,虽然教师有示范用的大量角器,但在教学时,学生根本看不清量角器上的刻度,若教师到每个学生的桌前示范,课堂效率将大大降低。若把这一部分制成多媒体课件,利用课件来显示量角器的各个部分,并对各个部分进行闪烁、变色来帮助学生加深对量角器及内外圈刻度的认识,以及如何使用内外圈刻度量角的过程进行演示,对量角、画角等掌握得比较快,记得比较牢。

7.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延伸 篇七

一加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体验

小学生年龄小, 思维发育不成熟, 对抽象的事物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形式, 让学生享受到直观性体验。但直观并非最终目的, 而是通过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 并且学会自主学习。使用直观教学手段时需要注意:

1.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操作能力有限, 因此教师应发挥自己引导者的作用, 在学生操作之前给予引领, 详细解说操作步骤流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具, 甚至可以学着使用多媒体设备, 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能加深学生对操作对象的印象, 所学知识记得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2. 重视直观性语言的运用

面对小学生, 教师运用一些教学专用术语, 会阻碍学生的理解, 反而直观性语言的讲解, 更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工作, 善于运用既直观又形象生动的语言, 去讲解教材内容, 引领学生投入到积极的学习活动中。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思想容易分散, 上课时不能保证注意力的长时间集中, 开小差、做小动作等现象时有发生, 这也成为小学生教育的一个难题。要想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最大效率地掌握所学知识, 首要任务需要营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的好与坏, 关系着班级的整体学习情况, 利用多媒体的形式, 可以加快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 形成丰富的辅助教学氛围,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乐学、易学。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 对新知识的兴趣比较大, 教师可以利用其浓厚的兴趣, 展现与课题相关的众多信息, 经过长期的训练, 学生的探索欲望会变得越来越强烈, 学生们就会养成在课堂上自觉听课的习惯。如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奶奶想要和你们做游戏, 但是你们要首先认出她带着的小宝贝们的名字, 同学们知道他们叫什么吗?课件要设计成卡通形象, 五颜六色的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和小朋友坐在一起, 将同学们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课件上, 同学们很兴奋的帮他们起名, 通过课件直观展示, 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其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中。

三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小学生的认知教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 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 最终要应用到生活中。小学生希望被关注, 求知欲强, 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 尤其是好奇心重的小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 使直观的认知得以放大, 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 获得满足和成就感, 保障了孩子们对数学科目的学习激情。

四开发教学资源, 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充满着乐趣和挑战。教师充分利用课件, 挖掘教学资源, 将这种魅力最大限度地展现, 激起学生大脑中智慧的火花。如教学圆的认识时, 我拿来了圆的餐具, 圆边的车轮、飞碟等, 同学好奇地问“为什么这些都是圆的?”我知道学生的求知欲望已经被激起, 于是组织学生成立学习研讨小组, 演示三角形或方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运行, 以及餐具的不方便使用, 结合学生的研讨结论, 最后给予总结。

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学习数学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可以举一反三, 也就是说小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把学习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并可以应用到其他相似问题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 而不是完全灌输知识, 给学生制造认知障碍, 这样也只会使得学生永远不懂得如何自主学习。积极的学习课堂有利于锻炼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其感悟能力。

六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美感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对美的事物感兴趣, 她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心情, 数学课堂同样也需要美感。数学教学过程中, 美感就是引领智慧大门的钥匙, 可以让学生对蕴藏在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只要抓住美感就能打开智慧的大门, 否则稍纵即逝。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 教师可以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角, 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角, 去体会有角的世界是一幅多么绚丽多彩的画面。学生通过领略自然画面之美, 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引发学生无数的遐想, 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体味自然之美。最后让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示几种对称图形, 此种美感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激起智慧的火花, 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知识。这种图文并茂和美感汇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美, 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8.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延伸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突破难点;数学应用;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是一种先进的、新兴的教学手段,它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数学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为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提供更丰富、更广阔的资源和平台,在完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增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下内容将对此作出比较具体性的分析。

一、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是具有抽象性的,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培养阶段,对于很多知识点都需要借助于合理的教学手段的辅助,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教学难点的突破提供活力。详细一点来讲,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尽可能地将数学知识的最本质特征展示出来,比如,在对“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推导之时,传统的方法就是教师以画图的方式进行推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去理解所学知识,这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此时教师就可以尝试运用信息技术,首先在屏幕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对该三角形进行定位、组合、旋转以及复制,形成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在不断地对比和观察中,学生可以较容易的发现其中的规律,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使静态的各种形状活动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其次,为了贯彻因材施教的良好教学原则,抓准每个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教师还可以运用高清的视频展台进行对比性的教学,将易错题目、相似题目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学习,找出其中的相同点与差异性,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運用信息技术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运用到生活中去,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具体来说,其一,可以尝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调查实践活动,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以及“平均数的初步认识”等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上网调查小数和平均数的具体运用——商品价格、体温、身高等,然后根据调查的结果将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出平均收入、平均身高等,进一步夯实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其二,互联网上常会出现一些在线交流和在线答题的平台,教师可以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一点,在提前调研之后,给学生推荐一些充满挑战性、趣味性的答题网站,并以家庭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答题解疑,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们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和成果,这样的形式不仅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热情,而且缓解他们对家庭作业的焦虑情绪,为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帮助。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地审时度势,利用信息技术为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的帮助。教师要尽可能地留有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由学生支配,让学生自主进行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探究,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内容之时,教师要先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观看自行车、飞机、火车等的轮子,然后将轮子依次换成长方形、三角形等形状,同时提问“如果轮子不是圆形,换成其他的形状可以吗”,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该问题的答案进行探讨,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并且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对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其自主学习能力也就自然而然逐渐形成了。还有,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比如在进行“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练习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件:先展示一种与花心类似的图案,上面写有一些基本的练习题,然后告诉学生,每算对一题,花瓣就会开一片,题目全部算对了,我们就能看到盛开的花朵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去算题,当学生将所有的题目全部算对之时,屏幕上的花朵果然盛开了。在如此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而且培养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浓郁兴趣和热情,利于接下来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

结束语: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出,“要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与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不断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愿意在各种数学活动中做出更多、更积极的探索”。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良好的途径,让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与作用。

参考文献:

[1]曲卫平.《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教育.2007(06)

9.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延伸 篇九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步入人们的生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些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更新的知识结构,甚至制约着课改的推进。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已在不少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云: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可见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增强参与意识。然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概括,有些知识点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惧的情绪,导致参与意识不强。而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感染力强等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在生动的动画中感受到求知的乐趣,激发起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个人对某种对象有了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并力求认识它,了解它。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和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6的加减法》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工具制作一段动画:有一个清澈的湖面上,有许多美丽的荷花、荷叶。其中有6只可爱的小青蛙蹲在一片荷叶上呱呱叫,突然3只青蛙跳下水。学生被那漂亮的界面、逼真的蛙叫声、青蛙跳水那流畅的动作效果吸引住了。学生像是在观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兴趣极高,不知不觉进入学习角色,掌握了知识。又如上数学练习课时,把练习题设计成游戏课件。如做对一道练习题,皮卡丘小动物奖励一个苹果放在篮子里,并说:“你真棒”;做错一道练习题,篮子里的苹果不见一个,皮卡丘小动物会说:“没关系,再来一次,你一定能行的”。这样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诱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生活场景,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本文由论文联盟www.LWlm.cOm收集整理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眼、耳、手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大得多。因而在讲授数学中一些较抽象的问题时,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演示,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学《行程问题》,其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如“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时出发”“先行后行”等是相遇或追及问题的特征,如何正确理解关系到能否顺利解决问题。通过多媒体的情景演示两辆车行驶的情况,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当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就可以借用脑海中重演媒体播放过的影像,将复杂的问题情境化,随之再简化为清晰的线段图,使得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而清楚地展现出来。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要获取正确的结果,更关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奠定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发现规律、寻求真理的创新意识。而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形成的演示,就能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如一开始就告知学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只要牢记这个公式,就能求解长方体的体积,然后不断巩固练习,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是填鸭式、满堂灌,是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此时通过信息技术,结合数学学具,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电脑投影屏幕,出现一个长方体,并不断改变长方体的长、宽、高,使长方体的体积也随着进行变化,非常形象地说明长方体的体积受长、宽、高的影响发生变化,与长、宽、高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学们此时急切地想知道它们的内在联系,求知欲高涨,再次通过电脑出现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同时利用数学学具(事先准备好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300个)分组进行按要求操作:①把5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排成一排;②再摆出4个排成一排长方体,组成一层;③再用组成的三层垒成一个长方体。通过这样一些步骤,学生非常清楚地知道垒成后这个长方体的长是5个1厘米(5厘米),宽是4个1厘米(4厘米),高是3个1厘米(3厘米),而它的体积为60个1立方厘米(60立方厘米)。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就能准确地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10.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延伸 篇十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及时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能生动直观的将原生态的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通过视听器官的协作运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需要适时、适当、适度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增长见识、开发潜能。本文试图从教师会用、善用、巧用三个方面探讨关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做法及体会。

关键词: 情境 善用 巧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1]目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融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它以语言、文字、视频信号和声音等新颖独特的方式给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被誉为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因此,作为教育教学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

同时,我们又发现现代信息技术在各校都得到空前重视,目前有的学校规定:凡是公开课必须用多媒体。这就使得有些教师为了证明自己是在用现代信息技术,就用电脑展示几道口算题,感觉自己也是现代化教学。就连平时的日常教学,用多媒体觉得是一种时髦,以至于有的老师每节课都运用信息技术,造成老师们抢占多媒体教室的现象。这样的做法不仅“大材小用”,而且浪费了教师们的大量精力和宝贵时间,形成“高成本,低收效”的不和谐局面。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正确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呢?

一、教师要“会用”

在当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和教材文本不再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唯一的信息源,教师应成为信息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是适应不了目前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延展课堂的空间维度,拓展学生的视野,能实现听觉、视觉、情感等全方位的刺激,能让数学知识无限延伸。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必须懂得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课堂教学,必须会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熟悉并学会多媒体教学设计和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真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从而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育人之妙,存乎一心。的确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关键在教师。只有在教师真正掌握、能灵活运用的前提下,才能去用活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教师必需掌握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应用,才能顺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比如我们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有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而且学校还创造条件让每位教师参加培训去掌握相关的知识,学校每学期还要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比赛,多媒体教室对每一位教师都是开放的,随时都可以使用,引进计算机方面的人才,等等一切措施都为教师使用计算机创造了条件,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增加了筹码。

二、教师要“善用”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括,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教师要善于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来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

(一)善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自身的抽象性与严谨性,数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难教、难学的科目。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限制,教师不能提供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多媒体进入了课堂,为原生态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便利条件。

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习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能将有时难以表达甚至根本不能用语言完整而准确地表达的图形、图像的运动信息以及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空间结构,通过文字、图形、三维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使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设生动直观的原生态的情境,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比如,在认识“角”一课时,我以“大雁南飞图”入手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从大雁不断变换的队形中,放大大雁的“人”字形轮廊线,引入本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角”,为学生认识“角”提供了生动的可感知的原生态材料。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又例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将数的比较融入小动物赛跑的情境中去,学生看着动物伴随着音乐奔跑的情境,兴奋极了,积极动脑思考,这些动物谁跑得快呢?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在比较谁跑得快的过程中,学会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比如,学习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等变换关系。用多媒体创设原生态的场境,使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内容。

(二)善用多媒体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是我们教师,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的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原生态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再现于课堂,来拉近学生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比如在教学“小明的一天”也就是学习24时计时法,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我把班上一个学生一天的起居作息情况制成七组镜头:午夜12时,夜深人静,人们进入了梦乡;早上6时30分,天渐渐亮了,小学生起床洗脸;早上7时30分,小学生背上书包上学;上午11时30分,小学生放学;下午2时30分,学生背上书包上学;晚上7时,全家在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又是午夜12时,一天过去了。每组镜头,都配有钟面,看到时针、分针不停地转动。同学们边看边论,熟悉的人、熟悉的场面,普通计时法与抽象的24时计时法就在自己身边。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三年级数学中平移与旋转介绍的就是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可是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对三年级学生来讲还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就利用摄像机摄取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观察,把学生的视角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让学生的思维回到数学知识的原生状态中去认识概念、了解作用,增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三)善用网络交互,提高练习效果,延伸数学知识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如在安排课堂练习时。可以利用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上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学生平时在巩固练习时对做题目最感到厌烦,觉得没有意思,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就利用多媒体将练习的形式不断变换。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练习设计为闯关游戏,按练习的难度把题目分为几关,有过独木桥、摘草莓、登高山、游儿童乐园,并设置了只有闯过第一关才能闯第二关,关关都有鼓励的程序。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根据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克服困难,奋力拼搏,很多同学都顺利通过关口,到达了目的地。练习量虽然很大,但是学生丝毫没有厌倦的情绪,而感受到的是兴奋是成功的愉悦。下课后大部分学生说:这样的练习真有意思,能不能以后多上点这样的课。教师也可以随时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辅导,较好地体现不同学生完成不同数学的教学新理念。在数学课《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上网搜索“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我就利用这个功能把学生网上搜集到的“交通标志牌”、“家具图片”等许多资料,调到大屏幕上,实现资源共享。

三、教师要“巧用”

在当今的教育中,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这不等于是整堂课全用和天天都用,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一定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这一点在数学学科上体现得更加明显。所以要牢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该出手时才出手,灵活运用。

(一)化静态为动态时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多媒体的优越功能,不仅可以把课本里的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而且能把一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模拟成原生现实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例如:在认识“角”一课时,把抽象出来“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利用多媒体进行闪烁,强化角的组成,同时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绕顶点移动,形成各种不同的角,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动静结合使学生充分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化抽象为形象时用,让学生思维得到放松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在教学《线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了竖琴中琴弦,然后引出线段;展示出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引出射线;展示火车的两条无限延伸的铁轨引出直线,从鲜活的实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线段、射线、直线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又比如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钟,有4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轻松快乐。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用,简化学生的思维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学生认知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简化学生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部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变色”、“闪烁”、“平移”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注意,帮助学生审题,启迪学生思维。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明显。比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指导学生量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等,虽然教师有示范用的大量角器,但在教学时,学生根本看不清量角器上的刻度,若教师到每个学生的桌前示范,课堂效率将大大降低。若把这一部分制成多媒体课件,利用课件来显示量角器的各个部分,并对各个部分进行闪烁、变色来帮助学生加深对量角器及内外圈刻度的认识,以及如何使用内外圈刻度量角的过程进行演示,对量角、画角等掌握得比较快,记得比较牢。在教学《温度》时利用电脑使温度计中水银能升降,让学生明白正负数。又例如,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圆柱的表面积求法和体积公式的推导等,都可以用课件中的图形剪拼、填色、旋转等,非常直观地展示形成过程,渗透、转化数学思想,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既知其所以然,又能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使难点不再难懂,重、难点部分得到分散。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交错表现动静两种状态,在教学中可直观设计、灵活操作。上述案例,灵活的运用了这些特点,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甚至能参与其中的原生态情境,把静止不动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充分表现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架桥铺路,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使用的好,能给我们教学带来方便,能提高教学效率,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

(一)课件画面要注意主次分明

心理学指出:“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缺乏,经验不多,大脑兴奋与抑制的机能正在发展,因而他们的注意范围比较狭隘,往往注意了这个就忘了那个”。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时,不仅要注意画面光亮度、大小、呈现的速度、色彩搭配等等,更重要的是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课件制作应该注重实用性,而不应太花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我们认为在利用多媒体时,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是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考虑课件美观性,课件不宜做得太花俏,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要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多媒体,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潢“门面”,从而丢掉粉笔、黑板及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是任何现代化工具都不可替代的。实际上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但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但是由于速度比较快,没有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是由传统的“人灌”改为披着现代化外衣的“机灌”[3]。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凸现其重要作用,它的发展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无限延伸,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师生互动的平台。但信息技术也不可改变其工具性,应服务于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把握好“度”,不可滥用,过多地使用图像、声音,会影响学生的深入思维,如果使用信息技术不当,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参考文献:

11.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延伸 篇十一

一、创设简单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运用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再现了一个教学故事:动物旅游公司派来三辆公共汽车接动物们去旅游。然后,笔者问学生:“同学们,大家猜一猜,小动物们最喜欢坐哪一辆车?为什么喜欢这辆车?”接着,笔者让学生观看三辆车行进时的效果图:第一辆公共汽车的车轮是方的,车子在行驶过程中颠簸不已;第二辆公共汽车的车轮虽然是圆的,但它的轴心没有装在中间,车子在行驶过程中也会颠簸;第三辆公共汽车的车轮是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车子行驶起来,又快又稳。然后,笔者提问:“为什么只有第三辆公共汽车开起来又快又稳呢?”就这样,学生认识圆之后,就能解决这个疑问了。可见,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声像结合,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消除听课时的疲劳感和紧张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学习。

二、创造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理解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知识面较窄,感性知识较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的年龄特点导致他们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而对于一些抽象数学概念,则无法通过文字来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搭桥铺路,逐步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当这只蝴蝶“飞”上屏幕时,立刻就能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结合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情境,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谈论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轴对称”现象,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新颖的形式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现象的运动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学生在观察、猜想、讨论、分类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了新知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经历了一次知识探索过程,拥有了一次成功的体验。

三、创新生动有趣的练习形式,巩固学生学习效果。

运用多媒体集图形、声音、色彩于一体的综合优势,教师可以恰当、适量地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型开放练习,让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地积极参与到游戏中。这样,既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信息,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教学活动。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它不但可以帮助教师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还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如教师设计了分层练习题、星级题、闯关题等题型,可供不同层次学生练习。学生将自己所做的练习答案交给教师,教师则用星级评价等形式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这样,不仅能进一步加强师生、生生互动,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平台,拓展了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相对于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信息技术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于一体,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更具吸引力,更容易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上一篇:[原创]分享第十二册语文一周一练六语下一篇:占地协议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