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农村建(共8篇)
1.美丽新农村建 篇一
全县新农村建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按照省、市新农村办总体部署和《庄浪县“十二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县情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以村镇规划为龙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以改善村容村貌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努力发展农村公共社会事业,持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统筹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全力构建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以点带线,轴线结合,连片开发,在3-5年时间内,县内四条主要交通出口沿线村全部实现新农村化。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立足区域性差异和乡村实际,按照产业开发型、项目带动型、生态移民型、商贸经营型、三清五改型等模式有重点地稳步推进。
2、突出重点、提高效益。坚持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
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等重点,努力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的形式和办法,提高建设实效。
3、量力而行,务求实效。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严格标准,又切实可行,不盲目攀比,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要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切忌急功近利。要求实务真,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坚持实事求是,民主商议,不搞强迫命令。
4、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政府要强力推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创造条件,搞好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现村民自治,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开展工作的主要标准。
三、目标任务
20XX年,新开建水洛镇新兴村、南湖镇石峡村和陈庄村、朱店镇东街村、万泉镇霍李村、韩店镇东门村、岳堡乡崔家村、赵墩乡王堡村、柳梁乡陈山村、卧龙乡魏湾村和刘罗村、大庄乡刘沟村和丁山村、阳川乡刘湾村、良邑乡良邑村和何柳村、通化乡通边村和新庄村、永宁乡河湾村和老庄村、郑河乡具峡村、南坪乡寺门村和王沟村、盘安乡王宫村和焦湾村等25个新建村,全面建成水洛镇徐碾村、朱店镇吴沟村、万泉镇崔坪村、韩店镇聂坪村、岳堡乡岳堡村、杨河乡逯岔村和马寺村、赵墩乡赵墩村、柳梁乡柳渠村、阳川乡苟岔村、郑河乡郑河村等11个续建村。
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36个示范村基本达到“三有四好五提高”。“三有”即有一个支撑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有一个战斗力较强的领导班子,有一个健全的管理机制。“四好”即环境卫生好,家庭邻里关系好,民主管理好,社会治安好。“五提高”即提高农民收入,人均纯收入年增幅在21.5%左右;提高通信覆盖面,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以上;电话入户率达到85%以上;提高农民素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建有卫生室、文化室、老年活动室、购物中心及体育活动场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村风民风明显好转。
四、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围绕全县果品、洋芋、畜牧、劳务四大产业发展规划,坚持效益和规模并重,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努力兴办龙头企业,扩大产业基地,带动种养大户,发展新经济组织,促进四大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一是积极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发挥“庄薯”品牌效应,加大银海、宏达淀粉企业的环保技改和达产达标力度,新建千吨贮藏库1座,产能2万吨以上的精淀粉企业1户,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带动洋芋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延伸果品产业链条,新建县果箱厂和3处贮量在5000吨以上的气调果库;建成以关山和中北部乡镇为主的良种肉牛生产基地,发展千头养牛村8个、万头养牛乡2个,通过联户入股和招商引资,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8处,开建10万头生猪屠宰和全价饲料2户龙头企业,示范、辐射、带动全县畜牧业向规模化、效益化发展。二是扩大产业基地规模。全县建成产业基地面积33万亩,其中洋芋产业基地26万亩(种薯基地3万亩);果品产业新植果园5万亩,稳步扩大基地面积,加强标准化管理,提高果品质量;畜牧产业新增优质牧草2万亩,在柳梁陈山等8乡10村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新增养牛户600户;劳务产业依托“梯田人”劳务品牌,继续实施“万名青年务工人员南下就业工程”,加强与发达地区知名企业的劳务合作,新建劳务基地50处,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努力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分散输出向有组织输出转变,力争全年输出劳务工10万人(次),劳务收入突破6亿元,争创全国劳务经济示范县。同时,大力推广农业实用科技,实施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积极引进高产、优质、高效优良作物品种,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全县粮食总产稳中有增。(二)认真实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把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整合水利、交通、生态移民、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强新农村建设后劲。一是水利建设。开建庄浪河川人饮工程,解决4乡镇、19村、4180户2万人的饮水困难;实施金锁灌区维修工程,维修渠道3.36公里,新增灌溉面积1200亩,恢复灌溉面积3300亩。二是道路建设。改造铺油郑河下寨至韩店东门、朱店桥至石门口至谢家等乡村道路28公里。三是移民搬迁。建成7处移民安置区,搬迁安置群众2084人。四是生态能源建设。继续抓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荒山造林2万亩、天保工程5000亩、三北四期工程8000亩,绿化乡村道路180公里;新建淤地坝6座,建成各类小型拦蓄工程20处,新修梯田6000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平方公里、重点流域治理及封禁治理12.5平方公里;认真实施沼气国债项目,发展农村清洁能源。(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启动村卫生室建设项目,改善农村教育卫生基础条件;完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成87个“农家书屋”。新建南湖中心敬老院,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争取将我县列入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积极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尽最大努力解决好农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四)加大支农服务力度,为新农村建设增添发展动力。
全面落实粮食直补、退耕还林、“两免一补”等强农惠农政策,推行惠农财政补贴资金支付方式改革,对各类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采取“一册明、一折统”发放管理模式,切实保护群众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大科普宣传和科技推广力度,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领办经济实体,切实提高科技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积极筹措支农资金,加强农产品促销,建好“绿色通道”,管好生产资料市场,加大生资打假力度,保护群众利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深入开展政务、村务公开,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五)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按照总体规划,结合各村实际,对村容村貌实施“四清四化”(四清即清垃圾、清沟渠、清路障、清破旧房;四化即硬化、绿化、美化、净化)工程,重点是对堵塞道路的厕所、猪牛圈和废弃房屋逐一进行清理。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后还田。探索建立轮流值日、聘请保洁员、有偿服务、推选专人负责等制度,加强对垃圾的管理,从根本上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村环境卫生。组织群众对道路沟渠进行彻底清理,保证沟渠畅通。搞好房屋整修,重点抓好破旧房屋翻修,整治改造农户面貌,使农村道路、庭院整洁,室内干净卫生,柴草、杂物堆放整齐,居民生活井然有序。(六)倡导健康文明新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成立新农村管委会、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立健全以《村规民约》为重点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村民有章可循,照章办事,树立文明新风。加强人口素质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分期分批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尊老爱幼、计划生育、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以及“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组”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整体素质。(七)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治理机制。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改善农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办公条件,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加大对软弱涣散基层组织的整顿力度,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基层干部服务群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从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青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村组干部,努力培养事业心强、能干事、公道正派的带头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引导农民自觉地参与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有效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八)高标准建设示范村,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样板。
按照抓点示范、以点促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对年内开建的36个示范村,逐村落实村庄建设规划、具体建设内容、整合到村的项目、帮建单位与帮建措施,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创造典型,探索路子。全县36个示范村年内共规划新建住宅540户4.8万平方米,建成“一池三改”沼气示范户2400户,“村村通”工程1000户,发展养牛户600户,建成生猪养殖小区1处,示范推广种植良种小麦1100亩、全膜洋芋1.2万亩、全膜玉米2.3万亩,间作蔬菜和药材1400亩,种植优质牧草2400亩,栽植绿化树3.7万株,有组织输出劳务工2100人,拆除违章建筑5100平方米,新修维修道路11条39.5公里,硬化巷道252条29.3公里,修建排洪渠2.1万米,配套桥涵1座,新建村文化活动中心36处,建成文化宣传墙1.2万平方米。五、保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核心内容,对确定的新农村示范村,集中领导力量,实行包抓包建。包乡(镇)县级领导,要把示范村牢牢抓在手上,经常深入乡村调研、督查,协调解决问题;乡镇党政一把手每人要包抓一个示范村,具体落实建设任务。要通过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为示范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要加强思想发动和宣传动员,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工具,及时宣传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拓宽农民反映意见及建议的渠道,在全县上下形成抓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气氛。
2、整合项目资金,健全投入机制。坚持“农民自筹为主、政府引导为辅、社会力量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国家投入主要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房屋改造、室内设施建设等投入由农户承担。要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确保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的覆盖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县直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上级政策、使用好上级投入资金,积极向上争取支持。有效整合农村公路、扶贫开发、安全饮水、农村能源、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集中支持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考虑重大项目安排,拓宽投资建设思路,积极探索土地资产运作、个人资本参与、企业投资经营、业主承包开发、共同投资管理等办法,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工商资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动全社会力量扶农助农兴农,逐步形成在政府带动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3、强化部门职能,形成建设合力。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分项目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建设、国土部门负责各示范村建设规划,并提供各种风格的民宅设计方案;交通部门负责示范村公路勘察设计和建设技术指导,向上争取乡村公路建设项目;卫生、能源部门负责搞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和沼气池建设;水利部门负责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以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规划设计和技术服务;林业部门负责制定示范村绿化总体规划、自然村庭院绿化、道路绿化规划及相关技术指导工作;电力、电信、广电部门负责做好通电、通信息、通广播电视工作。其它部门也要根据职能,及时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搞好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4、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立民主管理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使农民自觉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应当经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讨论通过,需要农民出资出劳的,必须按农村税费改革后村内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的有关规定,办理批准和备案手续。坚持村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注重发挥农村“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要积极探索组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各种农村社区服务组织,具体负责各项工程的实施和监督管理,逐步在新农村建设中形成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
5、严格目标考核,促进任务落实。、县政府将新农村建设列入全县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和验收办法进行单项考核。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严格的责任落实制度,把各项建设任务分解到人,把工作责任靠实到人,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逐级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督促检查和工作调度,及时掌握、通报各示范村建设进展情况。对完成建设任务的村镇,坚持建成一个,验收一个,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2.美丽新农村建 篇二
四川南部县临江坪村, 紧邻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中国西部最大的人造淡水湖”、著名钓鱼旅游基地——升钟湖风景区, 是一个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民风古朴的小渔村。近两年来, 在“升钟湖钓鱼文化节”的带动下, 该村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全村已兴办起53家星级渔家乐, 一年四季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旅游、度假、休闲、垂钓、体验民俗, 被评定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2012年, 按照国家工信部“建设社会主义信息化新农村”的要求, 四川移动在省通管局的指导下, 采用无线宽带技术在临江坪村试点打造“宽带应用项目”。临江坪村多山多水, 光缆建设难度较大, 为解决该问题, 四川移动采用了覆盖范围达3公里、最高可提供100M带宽的无线接入点技术, 在用户侧通过无线CPE (一种接收wifi信号的无线终端接入设备) 实现信号接收, 网速最高可达到4M。“这里的无线宽带上网速度很快, 晚上娱乐休闲的时候能够看看电影, 听听音乐, 很方便。”在湖边钓鱼点, 钓鱼爱好者王先生打开手机给记者做了现场演示, 他说, 钓鱼的时候, 还可以随时发发微博, 通过移动互联网和家人、朋友互动, 把“钓到一条大鱼”的消息即时告诉他们。
3.美丽新农村建 篇三
【关键词】现代化;新农村
1.跨越式发展的经济,彰显富春江实力
近年来,富春江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工业强镇”战略不动摇,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第三产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11年,富春江镇财政收入达到3.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5%,财政收入总额与人均数均居全县各乡镇(不含街道)之首;实现工业总产值58.1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38.4亿元;工业销售产值57.3亿元,其中规模工业销售產值37.8亿元;农业总产值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农民人均纯收入13548元,比上年增长16%。
2.实施“工业强镇”发展战略,展露富春江机械制造业魅力
2.1着力打造工业经济发展主平台
富春江镇积极优化投资环境,狠抓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目前,工业功能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按规划要求已初步完成“五通一平”工作,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污水管网铺设、绿化用地均已初具雏形。几年来,工业功能区累计投入固定资产近7亿元。富春江镇以优良的投资环境、优质的行政服务,赢得了广大投资者的青睐。
2.2积极打造机械制造业生产基地,提升富春江机械制造块状经济发展水平
目前,全镇的机械制造业主要有水轮机、拉丝机、汽车内饰件、五金机械等多个行业。其中水轮机技术含量较高,在国家加大能源建设力度的大背景下,产品市场前景较好且有较强竞争力,应作为积极发展的产品,富春江镇是国内最大拉丝机生产基地,虽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但有一定规模优势。该镇现有机械制造企业205家,2011年机械工业销售产值达41.1亿元,占全镇工业销售产值的71.7%,实现税收2.1亿元,占税收总额的61.9%,机械制造业优势进一步得到体现。
富春江镇工业功能区是华东地区重要的机械制造生产基地,被命名为“浙江省机械工业专业区”、“杭州市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杭州市达标工业功能区”、“杭州市示范工业功能区”。
2.3民间企业日益重视科研合作
近年来,富春江镇政府积极促成工业企业与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技术交流、技术合作和技术对接活动。通过技术服务、技术嫁接、重点攻关合作,为做大做强富春江镇机械制造业奠定基础。
3.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展示富春江城镇化建设成就
3.1农业向工业转变
现在的富春江镇辖区,1978年为是一个纯农业生产乡,以种植水稻为主,仅有茶叶等少量经济作物,更无二、三产业,经济落后。通过近几届党委、政府努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战略,农业向工业转变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3.2农村向城市转变
城市化需要人口的集中,工业化需要产业的集聚,可持续发展需要资源的集约。镇党委、政府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做好“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这篇文章,才能解好“集中、集聚、集约”这三道题。
3.3农民向市民转变
富春江镇大力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了城镇建设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千强镇、省级绿色小城镇、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省级卫生镇,还获得杭州市文明镇、小康镇等荣誉称号。目前,该镇已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的考核验收。
4.确立“投资创业在富春江,休闲度假在芦茨湾”的发展思路,打造富春江旅游特色镇
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山水风光使旅游业成为富春江镇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大力开发严子陵钓台、白云源景区等旅游资源的同时,也鼓励发展农业观光、“农家乐”等休闲度假旅游,将芦茨农家乐作为旅游发展的重点扶持项目,同时,进一步抓好休闲观光旅游项目。新引进的桐庐新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种植蔬菜出口创汇的同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吸引城市居民下乡体验农村生活,享受田园乐趣。
5.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富春江
5.1以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
富春江镇在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实施惠农政策,加大涉农投入,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镇支持农村,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快速发展。积极鼓励农民“下山致富,上山增效”,促进集聚发展。
5.2大力发展都市农业、高效农业
镇党委、政府对发展“都市农业、高效农业”专门制定了有关扶持政策,按照“产业特征、产品特色、效益特点”的要求, 目前,溪南蔬菜基地被命名为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金家枇杷基地创建省级无公害水果基地通过验收,俞赵高新农业开发区被命名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
同时,还引进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到该镇建立中药材基地;引进浙江新迪国际食品有限公司开发休闲观光农业项目。这2个农业项目的引进,不仅拓宽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路子,并将成为富春江镇农业经济新增长点。
5.3教育、科技、文体事业成绩显著
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技入,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富春江镇被评为浙江省教育强镇、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坚持科教兴镇战略,被命名为杭州市科普示范镇;繁荣群众特色文化,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被评为杭州市特色文化镇;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增强人民体质,分别获得浙江省体育强镇、浙江省体育特色镇、浙江省老年体协先进镇、杭州市体育强镇等称号。
5.4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保障工作,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4.发挥远程教育作用 助推新农村建 篇四
汾陈,古称,位于襄城县正北方15公里处,境内三岗二洼,总面积4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901亩,下辖30个行政村,总人口5.01万人,全乡辖30个行政村,共30个农村党支部,实有农村党员1812名。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乡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以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为契机,扎实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现已建成远教站点31个,建点率达到了100%。目前,全乡所有远教站点设备运行基本正常,呈现了运转有序,健康发展的工作格局,较好地发挥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组织网络的职能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运用远程教育网络,拓宽先进性教育活动平台 远程教育站点建成后,我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优势,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探索出了网络化、全覆盖、多功能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促进了全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向纵深推进。一是办好先进性教育的“空中课堂”。在新闻栏目及党的生活栏目中开设《先进性教育》固定专栏,先后播放了先进典型、农业实用技术系
发挥远程教育作用 助推新农村建设 列展播。通过远程教育网络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学习,不仅使全乡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到先进性教育的学习中来,还为各个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学习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手段。二是办好先进性教育的“点播课堂”。全乡远程教育站点,党员、群众可根据需求随时播放网站上的红色影片、农业科技致富片和先进典型教育片,深受基层党员群众欢迎。三是办好先进性教育的“自选课堂”。针对农村党员居住分散难集中的问题,我乡积极借鉴第三批先进性教育试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划小学习单元,在全乡农村党组织中广泛建立党员中心户,切实为农村党员提供了一个政策宣传、理论学习、经验交流、联系群众、作用发挥的平台。乡远程办明确党员中心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户主本人党性观念强、综合素质高,在党员群众中具有一定的威望和号召力;周围党员相对集中,能够灵活利用各种时间就近组织活动;有能容纳一定数量党员开展活动的固定场所。着力把党员中心户建成提高党员素质的教育点、发挥党员作用的示范点、服务人民群众的服务点、密切党群关系的联系点、政策法规的宣传点。对经济薄弱村的党员中心户建设进行适当资助。村党组织班子成员要每人挂钩联系一个中心户,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并及时帮助解决各种问题。村党组织要定期组织党员中心户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目前,全乡已筹集资金23万多元用于党员中心户硬、软件建设,建立党员中心户479个,有效确保了党员中心户学习制度的落实,帮助农民群众发展经济、丰富业余生活,受到了党员、群众的称赞。同时,乡远程办收集中央党校教授主讲的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课件和新时期涌现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典型事迹报告等内容,进行整理、下载并刻录成光盘,发放到各级基层党组织远程教育站点,先后下载刻录了《十六大党章电视教材》、《任长霞先进事迹报告会》等10余个节目,向第二批、第三批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各级基层党组织下发学习光盘15000多张。
二、运用远程教育网络,拓展农民致富增收渠道。
乡远程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主题活动为载体,按照““提升素质,增加收入;提高技能,促进就业”的目标,组织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把先进的实用技术、科技成果和市场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授给农村党员群众。一是注重创新教学思路,培粗育强特色产业链。针对全乡区域产业特色明显的实际,我们确定“远教+基地”的教学思路。在组织教学时,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专家讲座与现场指导、理论学习与基地实践“三个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教学。每月5日、15日、25日定期为农户举办科技养殖专题讲座,为养殖大户专门送教下乡。远程教育开通以来播放电教片150场次,受训群众超1500人次,让农民增收30多万元。二是积极开发“乡土教材”。按照“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总体原则,乡远程办重点围绕农村政策性法律法规、农村实用先进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全民创业成功典型等内容,开发“本土”教学课件,目前已完成《农民致富的引路人》、《波尔山羊的养殖》、《奶牛养殖》等多个课件。
三、运用远程教育网络,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我乡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开展远程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农民成为“新农民”,大力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一是利用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让远程教育成为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切入点。我乡乘远教东风全面提升了党员活动室档次。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建站位置大多选择基层党员活动室,按照终端接收站点建设标准,对党员活动室进行了适度装修,党员活动室和站点设备实现了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了基层组织阵地档次,为广大党员干部开会、学习提供了一个宽畅舒适的环境,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形象,增强了凝聚力。二是利用基层接收站点教育培训基层干部,让远程教育成为提高基层干部综合素质的培训点。我乡积极利用已建的31个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扎实开展乡、村两级干部的教育培训。采取点播式、交互式和现场直播式等教育方法,重点组织学习了近年来有关“三农”的政策、法规、中央文件精神,以及农村种养殖新技术、当前乡场信息及发展趋势、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等,帮助基层干部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骨干力量。远教网络建成以来,全乡共举办涉农培训1万多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50人次,农村致富骨干培训810人次,经过教育培训转移富余劳动力390多人。
远程教育丰富了主题活动。运用站点设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增强了趣味性和吸引力,以现场观摩演练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知识等,使以前枯燥的学习活动变得丰富多彩。
5.美丽新农村建 篇五
新农村建设
几年来,我局始终把推动文明村建设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奔康工程和强基工程,立足长远谋发展,多角度、深层次的开展帮建活动。尤其是在今年的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通过强化资金扶持,智力支持,积极参与平阳河村新农村建
设工作,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制,明确落实帮建工作的新思路
年初以来,局党委高度重视平阳河村新农村帮建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将一批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同志充实到帮建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办公会议,研究部署帮建工作,找准帮建工作的最佳切入点。并积极的协调相关单位和部门,理顺新农村建设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关系,形成帮建合力,确保各项帮建工作落到实处,为推动平阳河村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的新农村
一是着眼长远发展,科学制定建设规划。新农村帮建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为了使帮建工作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我们结合平阳河村的实际,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建设房屋整齐新颖、街道路面平坦硬化、公共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整体布局合理为目标,帮助平阳河村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用于指导、服务今后一段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使村屯建设有目标、有方向。二是倡导文明新风,建设干净整洁家园。以注重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为根本,有针对性地组织村民进行素质教育培训,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彻底改变以往垃圾乱堆乱放、牲畜散养乱放等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气,树立良好、健康向上的新风尚,切实营造出一个环境优雅、整洁舒适、生产生活健康文明的新型农村。三是丰富文化生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上台阶。平阳河村地处偏远,交通、信息闭塞,村民平时除了看电视,没有其他文化娱乐活动。为了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我们协助平阳河村建设一处综合性文化娱乐活动广场,设立活动健身器材和文化体育设施,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广大农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着力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
三、加大投入,真抓实干,强力建设彰显特色的新环境
在新农村帮建工作中,我们切实加大财力、物力投入力度,先后投入帮建资金20余万元,用于平阳河村道路、住房、饮水等设施建设。在农村康居建设方面,为改变村民新建砖房积极性不高这一现状,在县政府每栋补助5000元建房资金的基础上,我们为平阳河新建砖房每户村民再补助3000元,鼓励村民建新房、住新居,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建房积极性,目前,全村已先后建砖房25栋,累计建筑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使平阳河村的砖瓦化率由原来的3提高到了50,村屯旧貌换新颜。在村内道路硬化方面,为有效解决农民出门难、行路难的问题,我们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一有利契机,积极动员广大村民投工投劳,对村中6条巷道进行升级改造,完成道路硬化面积3680平方米,道路改造率达到100。在村内环境整治方面,免费为平阳河村提供绿化、美化树苗,完成村周绿化面积2.6万平方米,村中美化绿篱800延长米;在主要街道安装路灯20余盏;巷道内增设垃圾箱15个,并在大小街道设立街牌;无偿提供新建住房所需木材40立方米,更新街道两侧板杖子2000多延长米。在农村教育事业方面,积极帮助改善就学环境,主动为平阳河小学购买了电脑、桌椅、书包等学生用品,对校舍进行改造和维修,教育设施、设备明显改善,教学条件有了根本转变。此外,我们对病残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进行重点救助,妥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四、积极引导,政策扶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平阳河村大部分区域属林业用地,耕地面积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来源有限,生活十分拮据。甚至有的村民为生活迁离了平阳河村,到外地重新寻求出路。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发挥帮建单位的职能作用,我们抓住县委、县政府提倡发展民有林的有利契机,鼓励村民大力营造民有林。给予平阳河村民营造民有林免收调查设计费等相关优惠政策,无偿为每户村民划出50亩林地,用于营造速生丰产林,使每户村民都拥有一片“绿色银行”。同时,我们还积极引导村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通过帮建,使平阳河村不论从村容村貌上,还是从农民收入、生活理念上都有很大的改变,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力争使我局帮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努力为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6.美丽新农村建 篇六
尹朝君
(大同市水务局,山西大同037004)
[摘要] 灵丘山多地少、农业自然条件恶劣,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关键。介绍了灵丘县通过建设农村水利、解决饮水困难、发展民生水保、推行“一事一议”,工作方法以农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效,总结了其主要做法和经验,可为山丘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农村建设;灵丘县
灵丘是国定贫困县,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说,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全县总面积271.96km²,耕地面积29.65km²,总人口23.48万人,人均耕地不足2亩。独特县情和立地条件,决定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灵丘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灵丘县努力调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思路,把治水安民、治水兴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牵动性工程,在规划的科学性、投入的多元化、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工程效益的综合性上做文章,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应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农建工作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生态与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灵丘县连续两年获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禹王杯”、2008年度又获“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称号。1以农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1.1建设农村水利,为“生产发展”夯实了基础
灵丘县农村水利基础薄弱,工程数量少,建设标准低,灌区配套率低,老化失修严重,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难题。灵丘举全县之力,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治水理念,大力发展农村水利,逐步改变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使得农田水利建设得到跨越式的发展。据统计,近两年灵丘就先后铺开十大项、198处农建工程,新增水浇地1.03km²,改善恢复灌溉2.29km²,新增节水面积2.27 km²,完成生态林6.58 km²,改造中低产田1.07km²。现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全县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2008年灵丘县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9.28km²,粮食作物产量达到3.1万t,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492元。
1.2解决饮水困难,为“生活富裕”与“文明进步”创造了条件
扣扣61424757
4近年来,灵丘县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着力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农民群众的饮水困难和水质不合格、自来水管网入户率低等问题。据统计,至2008年底,全县12个乡镇、204个村庄、13.33万人口、3.46万头大畜彻底告别水荒,结束了吃水难的历史,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累计达到67%。饮水工程的建成,让广大农村群众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减轻了农民找水、取水的负担,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了劳务输出和农村庭院经济、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上寨镇新建村农民养猪200多头,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300多元;由于水源有了保证,许多地方纷纷围井建成了经济区,各类作坊和小型加工厂也应水而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如今,很多家庭屋内屋外都接上了自来水龙头,入户、入厕、入厨一应俱全,过去农村不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和洗衣机,现在也逐渐多了起来。“仓廪实而知礼节”,农村饮水条件的改善,水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用水纠纷明显减少,“邻里相亲,互助友爱”蔚然成风,真是“农村自来水通到哪里,文明就延伸到那里”。
1.3着力“民生水保”,为“村容整洁”提供了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为农村提供和谐的人居环境。在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灵丘县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水保部门的项目、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倾斜,按照群众要求迫切,生态治理需要,高效利用土地的原则,坚持治坡治沟与治村兼顾、绿化与美化并举的小流域治理措施,采取以道路为线、以村落为点、以山坡山沟为面的综合治理方法,把水保生态理念和要求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2008年仅在荒山、通道、村庄、县级造林等四大绿化工程中,全县就栽植杨树、柳树、国槐、杜松、云杉等大苗近30余万株,完成通道绿化196.6km。武陵镇玉龙山万亩绿化工程、落水河乡将军山万亩农建综合治理工程、柳河乡旅游路通道绿化等工程成为灵丘农建工程的一个个亮点。水土保持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改变,如今在治理区,到处呈现出山清水秀,鸟语果香、屋美路畅、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的新景象,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4推行“一事一议”,工作方法为“管理民主”拓宽了渠道
灵丘县积极应对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农建形势变化,把群众自愿与否、满意与否、受益与否作为农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所有农建工作纳入“一事一议”的决策范畴,实行“政府引导、群众拍板、层层把关”的工作机制。而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也为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在大中型及小型灌区管
理中,他们通过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在民主管水治水方面积极尝试,仅北跃、固城、大东河三家灌区就成立了用水户协会28个,参与用水户协会的农户达7463户。灌区在水价制定、水费计收和工程管护、建设措施上都推行“一事一议”制度,由会员自己讨论决定,用水户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了体现,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增强,民主意识得到了提高。同时,“一事一议”的开展也使得村两委班子的综合素质得到了锻炼,村干部为民办事理念、民主理事能力有了很大进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得到了推进。2以农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做法与经验
2.1规划编制必须把握科学布局、持续发展的方向
编制好规划是科学有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规划制定中,灵丘县按照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本着“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实际,既适度超前又量力而行”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他们针对全县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区域特点,在规划制定中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衔接,确定了建立蔬菜、杂粮、干果、畜牧四大特色农业基地的调产方向,在平川区三乡镇大面积推广了反季节蔬菜,新建蔬菜大棚一千栋,实现了连片区域化产业种植。依托赵北、史庄、石家田、柳科等北部丘陵区乡镇气候冷凉和耕地面积大的优势,积极发展谷黍、豆类、马钤薯等杂粮种植,其中仅苦荞种植面积达1.01km²。在赵北发展种薯基地0.668km²,除自给自足外,每年向周边县区提供“摘花白”等优质种薯750万kg,成为该乡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实践证明,正是科学的规划为全县农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蓝图导向的关键作用,不但达到了摸清情况、统一认识、指导和规范工作的目的,还发挥了协调部门、统筹项目、整合资金的作用。
2.2资金筹措必须采取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方式
为了筹集和整合更多的资金投入农建工程项目,在近几年农建实践中,灵丘探索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社会投入的多渠道投资体系。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通过“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在南山区核桃基地和北山区仁用杏基地建设中,县政府按照个人栽一株苗木县政府出一半价的苗木款,谁栽培、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实施,激发农民群众投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建设蔬菜大棚的农户,县政府采取每建一个大棚,县政府补贴1万元,大棚谁建设归谁用的办法兴建。县政府近两年以这种方式共投入资金3241万元,拉动群众投资投劳折合投入6210万元。多元的投资机制有效地融合了社会各个层面对农建的投入,为全县农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
2.3工程管理必须坚持建管并重、注重效益的原则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效益是根本。过去由于工程管理体制一度没有跟上,导致了大量农建工程有人用、无人管、无人修,效益严重衰减。灵丘县从这个现状出发,采取专业管理和农民自主管理相结合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大中型农村水利工程由政府设立水管单位实行专业管理,并通过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水管单位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为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则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工程所有权,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确保工程的有效运行维护。在灌溉管理模式上,灵丘引导农民在自愿和民主原则下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让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水利管理上的“缺位”问题,面广量大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为新农村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4组织领导必须完善强化责任,政策激励的机制
灵丘县农建工作之所以能得到持续发展,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建立了一整套以强化责任,激励竞争为手段的农田基本建设工作运行机制。灵丘县成立了由各涉农部门组成的县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为农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另外他们完善了农建工作的奖罚激励机制,制定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竞赛评比办法,通过以奖代补、评优评先等办法,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去年县政府就通过“以奖代助”形式共奖励项目35个,奖励资金500万元。这些措施激发了干部群众参与农建的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3体会与启示
总结灵丘县以农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成效,主要体会是,科学规划是重要前提,领导重视是根本保证,强化管理是有效途径,加大投入是经济保障,群众参与是关键所在,提升水平是努力方向。灵丘县的实践与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农村水利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内涵上进一步丰富,在外延上进一步拓宽,在发展上进一步升华,就一定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作者简介] 尹朝君,女,2006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专业,经济师。
[收稿日期:2009-03-18,修回日期:2009-03-23]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Promoted by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n Lingqiu County
YIN Chao-jun
7.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再建美丽新家园 篇七
这次强烈地震, 一是震级高, 达到7.1级, 为当地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强烈的地震。二是损失重。据民政部门初步核实, 玉树地震造成2690人遇难, 262人失踪, 1.2万多人受伤, 其中重伤1000多人。受灾最重的结古镇, 平房全部倒塌, 楼房倒塌过半, 没倒的全有裂缝, 成为危房。214国道出现多处滑坡沉陷, 10座桥梁发生移位。地震发生后县城供水、供电、通信基本瘫痪, 设施破坏严重。三是抢险救灾难度大。玉树平均海拔4400米, 高寒缺氧, 夜间温度零下7—8度, 重灾区地带狭小, 给抢险救援、群众安置和恢复重建带来较大的困难。
地震无情, 人间有爱。地震发生后, 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 迅即对抗震救灾工作做出全面安排部署。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紧急动员, 各路救援大军千里驰援、抢救生命, 灾区各族干部群众临危不惧、奋起自救, 再次谱写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地震发生后第七天, 实现了从应急救灾到有序救灾的全面转变, 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阶段性重大成果。
以最高的效率抢救生命、救治伤员
坚持把救治人的生命作为第一位的任务, 不放弃、不抛弃, 只要有一丝希望, 就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截至4月22日, 累计从废墟下救活1455人。迅速组织大批医护人员、救护车、药品和医疗器械, 派遣医疗专家参加和指导救治伤病员。加强军地协调和陆空协调, 迅速将全部重伤员转运到西宁、格尔木、成都、兰州、西安等地医院以及兰州军区等部队医院医治。同时, 加强卫生防疫工作, 目前灾区没有传染病暴发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以最优的服务妥善安排群众生活
地震造成群众家园被毁、财产损失, 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服务妥善安置好群众生活, 成为重中之重。在全国各地、各族各界的大力支持下, 我们紧急从全国各地组织调运棉帐篷、食品、饮用水、药品等救灾物资, 加强运输、接卸、发放等环节的有机衔接, 建立临时帐篷社区集中安置群众, 把救灾物资及时、有序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截至5月4日, 已发放帐篷7.2万多顶, 棉被18.9万多套, 棉衣近12万件, 方便面、饮用水近4000吨, 折叠床2万个。目前, 受灾群众已全部住进帐篷, 做到了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医治。下一步, 我们将根据家庭人口数量, 科学增配帐篷、火炉、行军床、粮油、砖茶等物资, 确保群众在过渡安置期住得比较方便舒适, 能吃上热饭、喝上热水, 有比较丰富的文化生活。
以最快的速度抢救恢复基础设施
震后第一天, 紧急修复了被损毁的道路交通。当晚8点全面恢复机场通讯, 次日凌晨5点开始恢复玉树县通讯。震后第二天, 基本恢复了供电和供水, 指挥部、安置点、医疗点等重点部位电力供应得到保障, 部分地段供水系统得到恢复。震后第七天, 解决了重灾区结古镇临时安居点和结古镇以外8个乡镇的供水问题。
以最强的举措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积极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为辅的灾区物资供应体系, 设立救灾物资集中地, 及时有序地把救灾物资发放到群众手中。组织西宁市一些大型商业企业到灾区开展经营, 引导全社会尽快有序恢复商业活动。震后第六天, 市场恢复营业, 群众急需的日用品开始销售, 银行、邮政临时营业网点开张, 商业秩序开始恢复, 人心趋于安定。迅速落实中央对灾区救助补助的具体政策, 及时安抚遇难人员家属、受伤人员。震后第四天, 玉树州孤儿学校率先复课, 目前, 所有停课的学校已全部复课。集中建设州、县、乡党政机关活动板房集中办公区, 党政机关日常办公秩序全面恢复。
以最早的时间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玉树地区海拔高、建设施工时间短, 一年有效施工期仅有5个月, 恢复重建任务极其艰巨。震后次日, 我们立即派人到四川学习汶川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16日晚, 部署启动灾后重建的前期工作。震后第七天, 省委省政府召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 正式部署启动灾后重建工作。
玉树抗震救灾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成绩, 一是靠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深切关怀。胡锦涛总书记提前结束出访, 一回到北京, 就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并亲临灾区看望慰问干部群众, 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总理在震后第二天和第17天两次到灾区视察, 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出明确要求。吴邦国、贾庆林等各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别以打电话、到灾区视察等方式表示慰问、作出指示。受党中央、国务院的委托, 回良玉副总理连续四次赶赴灾区, 深入一线视察灾情、慰问群众、指导工作。二是靠人民子弟兵的冲锋在前、无私奉献。人民军队视灾情为命令, 以最快的速度开赴灾区, 开展搜救营救、维护秩序、护送物资和医疗救治等各项工作, 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赢得了灾区干部群众的高度赞誉。三是靠全国人民的倾力相助、大力支援。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30个兄弟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 及时组织资金、物资、人力、设备支援灾区, 一些企业、慈善人士、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集玉树抗震救灾。截至5月4日, 全省共接受捐赠资金36.63亿元, 救灾物资折价6.85亿元。四是靠全省上下快速反应、迅速行动。地震灾害发生后, 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和指挥部, 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赶赴灾区开展救助, 全省上下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 指挥体系运转高效、协调有序。五是靠玉树广大干部群众奋勇自救、共渡难关。州委州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动员全州党员干部, 冒着余震危险, 走村入户, 查看统计灾情, 组织自救。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组织带领下, 灾区各族群众包括广大僧侣互帮互救, 齐心抗灾, 共同绘出了各族同胞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生动画卷。
“新校园, 会有的!新家园, 会有的!”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玉树地震灾区时,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宏伟目标, 极大地鼓舞了玉树灾区各族干部群众, 极大地鼓舞了青海各族人民。我们将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视察灾区的重要讲话精神, 着眼于建设新校园、新家园和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奋斗目标, 坚持一手抓有序救灾和恢复重建, 一手抓科学发展和维护稳定, 加大力度, 加快进度, 攻坚克难, 让一个更加美丽、更加富饶、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 早日伫立在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
全力以赴夺取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坚决贯彻科学、依法、统一、有力、有序、有效抗震救灾的要求, 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动、更加科学的方法, 坚决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继续全力以赴挽救生命、救治伤员, 让伤病员得到及时有效的身体治疗和心理慰藉。继续加强卫生防疫工作, 坚决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继续妥善安置好群众生活, 建设好群众集中安置点, 让受灾群众有热饭吃、有热水喝、有比较舒适的住所、有足够的御寒衣被、有病能治、孩子有学上。继续全力以赴全面恢复基础设施, 确保通讯、供水、供电得到有效保证。继续全力以赴重建社会正常秩序, 全面恢复学校上课、商店营业和党政机关办公。继续全力以赴加强社会管理, 加强群众思想工作、宣传舆论工作、社会治安管理工作, 引导好群众情绪, 凝聚好群众力量,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全力以赴实现灾后重建的宏伟蓝图
用三年时间, 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 使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把玉树州州府建设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特色突出、环境优美的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青海藏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地区。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保护生态、统筹兼顾, 建设更加结实舒适的城乡居民住房, 建设更加先进的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更加发达的基础设施, 建设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 建设更加繁荣的民族文化, 建设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 建设更加文明的社会秩序, 让每一个玉树人都住进新家园, 过上新生活, 拥有新幸福。
全力以赴开创科学发展的美好明天
抗震救灾中源源不断地来自全国的救援力量、救灾物资, 再一次告诉我们, 发展才是硬道理, 国家的综合实力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物质保障。要继续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 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更加坚决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更加自觉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更加积极地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 奋力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 奋力夺取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新胜利, 让青海与全国一起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让青海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奋斗目标, 必须以坚强的党性、优良的作风和强有力的组织作保障。要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 大力发扬“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 弘扬实干精神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坚守岗位、恪尽职守、深入一线、靠前指挥, 到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去, 到最困难的地方去, 带领广大群众全力以赴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切实加强灾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建设, 配齐配好基层干部,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各级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8.党建龙头促发展造就美丽新农村 篇八
党建龙头促发展 造就美丽新农村
昔日贫瘠的“红山坡”,变身今日美丽的新农村。在福建晋江,说起新农村建设,就不得不提磁灶大埔村。
大埔村位于晋江市磁灶镇镇区,面积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046人,外来人口3500多人,村党委下设4个党支部、党员123名。村里先后被授予“晋江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晋江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优质服务窗口”“泉州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泉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美丽乡村”“福建省文明村”“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并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
回顾过往发展蜕变的历程,大埔村始终坚持“以党建为龙头”,村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党员干部的团结奋进,焕发出了共产党人创业豪情,释放出团队强大战斗力、号召力的巨大能量,深刻地影响大埔村的发展进程。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带动村民致富
1997年,大埔村结合村情实际,开始对全村资产资源进行摸底,盘点核实和登记。2009年9月,晋江市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监管工作会议召开后,大埔村又及时组织重新清查,做到不漏项、不漏登、不重登。
当年,共清查17个村民小组,审查资金累计672万元,清理资产约2053.80万元,土地面积12公顷,并及时按村务公开程序逐项张榜公示在村务公开栏上。
对清查中认为不明和不实的固定资产,由村委会拟订处理意见,提交资产和资源登记簿等在内的“三资”账簿。同时,对于个别问题进行妥善处理,防止矛盾激化。
“我们将村内闲置土地和被占公共土地回收整合后,建设成标准化厂房1.5万平方米,通过村务公开、民主听证会等形式进行发布、招租,村集体每年收入50万元以上。”吴金程说,依托磁灶镇中心居住区的改造工程和印刷产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加快推进旧村改造的同时,村里还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建设了一个占地5.8万平方米的商贸中心区,实现与镇区建设的有机对接,成为村集体收入的又一主要来源。
近年来,大埔村还成立了旧村改造投资公司,即村集体以资金或土地入股、规模企业现金入股、村民自愿入股的形式进行,共同进行新村建设开发。同时,依托本镇陶瓷市场,动员村民将闲置土地出让出来,由村集体或规模以上企业投资开发成库房、大场地,以储存、保管、装卸搬运、配送货物,以满足供应链上下游的需求。按照村民自愿入股的原则,成立股份合作社,明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集体资产中的权益,以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经济收入。2015年,大埔村村财收入5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万元。
构建三张“网络”
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在大埔村党委的带动下,除了新农村建设成果显着外,近年来,为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大埔村还努力拓展“平安、民生、文明”三张网络。
通过实施四级网格化管理,由村主干、村两委、党员和村民代表、中心户长组成四级联防,形成全方位的平安网络,辅以一支18人的治安巡逻队,实行24小时巡逻;并在全村安装12个全球眼视频系统,对主要路口进行24小时监控。几年来,大埔村无越级上访或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发生。
2012年,大埔村投资1200余万元建设的占地1.3公顷、配有101个房间、220张床位的村级敬老院,成了全村老人享受幸福晚年的“安乐窝”。目前,敬老院为村里近200位7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食宿等养老服务。此外,村里投入750万元建设的大埔中心小学和大埔幼儿园,目前接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生数已超过本村,他们和本地小孩享受着同等待遇,学费及课本费全免。
“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村里还形成与邻为善、尊老爱幼、简办红白喜事新风尚。”吴金程说,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实施新的村规民约至今,大埔村全村累计节约不必要开支两三百万元。
大埔村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实施后,不少村民还将节省下的资金用于敬老、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几年来,通过移风易俗参与社会公益的资金已超百万元。村里为此成立了“大埔村慈善协会”,对低保、五保、困难户每季度、逢年过节发放油粮慰问,营造了守望相助、邻里相亲的文明乡风。
从2003年开始,大埔村实行村书记、村主任“一肩挑”,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实行“阳光工程”和民主决策,通过经常性地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及重大事项村民民主听证会等,切实保障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党务、村务管理,形成一股强大合力。
2012年,大埔村在晋江市率先成立村级党委、纪委、党校,进一步健全了村级的组织领导体系,强化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为切实抓好党建工作,发挥党建龙头作用,大埔村党委书记吴金程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大埔村一方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践行活动承诺,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切身利益问题。
另一方面,大埔村还依托村级党校,不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培训,同时做好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党员干部收看党员远程教育,学习有关新农村建设知识。
吴金程说,通过抓骨干培训强化素质,进一步提高了大埔党员干部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中,起到了带头表率作用,农村旧村改造牵涉面广,投入资金大、阻力也大。因此,在改旧建新过程中,该村始终牢牢坚持干部带头,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拆旧、带头建设,用实际行动和整治成效带动其他群众。
大埔村新农村建设从2000年开始。截至目前,村里已完成一、二、五期旧村改造,总占地13.33公顷,建成安置房13幢504个单元、店面100间、别墅及跃层住宅151幢;三期、四期改造现也已全面启动。同时,村里还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大力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美丽新农村建】推荐阅读:
东岳小学创建美丽新校园工作总结07-04
美丽家庭美丽家园选将06-19
一个美丽的传说美丽人生影评07-28
美丽中国美丽校园国旗下讲话稿06-17
美丽的家乡300字作文:美丽的家乡08-18
经典毕业留言:美丽的梦如美丽的诗07-26
错过也美丽07-22
文明与美丽07-22
美丽风景句子07-22
美丽的谎言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