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人格

2024-09-25

学生人格(共8篇)

1.学生人格 篇一

大学生情侣人格特征及相互人格特征判断分析 目的 探讨在校大学生情侣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以确定相互人格特征判断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中文版“大五”人格量表,对某高校50对大学生情侣自己和对象的人格特征进行评定.结果 在相同人格维度上,情侣之间的人格特征相关均不显著,情侣间开放性和神经质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0,3.606,P<0.05或P<0.01);在不同人格维度上,女方开放性与男方认真性人格维度相关显著(r=0.311,P<0.05);在神经质、外倾性和认真性人格维度上,女大学生自评结果与男友对其的评价结果相关显著

(r=0.296,0.355,0.366,P<0.05或P<0.01);在外倾性和认真性人格维度上,男生自评与其女友评价相关显著

(r=0.548,0.367,P值均<0.01);在神经质维度上,女友对男友的评价与男友自己评价之间差异显著(t=2.599,P<0.05).结论 大学生情侣在相同的“大五”人格维度上没有普遍的相似性和互补性.在神经质、外倾性和认真性人格维度上,男生对女友人格的判断有一定的准确性;在外倾性和认真性人格维度上,女生对男友的人格判断有一定准确性;女生对男友神经质倾向的判断存在较大偏差.

2.学生人格 篇二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格特点,人格培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必须要面向全局, 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第一要义,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的人格健康决定着个体的顺利成长和成才, 关系着职业能力, 也关系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一、人格定义

黄希庭教授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 他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 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 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二、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

笔者在所在学院2012级学生中做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UPI) ”, 发放调查问卷400份, 随机抽取100份调查问卷作为样本, 统计结果如表1。

㈠外向、活泼、充满朝气

心理学家荣格将人格划分为两种倾向, 一种态度指向个人内部的主观世界, 称为“内倾”, 另一种态度指向外部环境, 称为“外倾”。高职学生正处于青年期, 富有朝气、活泼的性格, 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与探索, 这符合荣格所描述的“外倾者爱好社交、开朗、坦率、适应能力强、善于冒险”。如表1调查显示:9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心情开朗”, 8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人缘好受欢迎”, 有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总是朝气蓬勃”。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性格上更为开朗、乐观、热情, 自我适应性强, 总是充满朝气活力, 这种现象符合这个年龄段的性格特征。

㈡精力充沛、积极健康

8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状态, 精力充沛, 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与探索精神。有一部分大学生希望自身有强健的体魄, 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表现出了积极健康的心态和强健的体魄。

㈢焦虑和忧虑感

如表2调查显示:在消极、负面的体验者调查中, 居前三名的分别是:“思想不集中”“过于担心自己的将来”“爱操心”。在“思想不集中”项目中, 体验数为93, 占样本总数的93%;在“过于担心自己的将来”项目中, 体验数为83, 占样本总数的83%;在“爱操心”项目中, 体验数为58, 占样本总数的58%。这可能源于大学生的“焦虑感”。美国著名的存在分析心理学家罗洛·梅将焦虑分为正常焦虑和神经症焦虑, 适当的焦虑是积极的人生所需要的, 是个体成长过程的一部分, 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发展。而神经症焦虑包含了压抑和其他形式的内部心理冲突, 神经症焦虑会导致大学生出现情绪紊乱、恐慌、失眠、心悸等心理和生理上的异常, 从而导致注意力涣散、思想不集中、爱操心、工作学习效率下降等后果。还有一个原因是, 此次调查是在2012级新生入校后的第一个学期进行的, 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分数普遍比本科院校要低, 甚至有些学生所读的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 所以当现实和理想一旦出现差距的时候, 学生常常感到有一种“失败感”。另外,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期, 在渴望认同、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要求独立, 但却摆脱不了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学生活, 很多学生会感到迷茫、无力应对、孤独、无助, 从而导致忧虑的产生。

㈣自我控制能力差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对脏很在乎”这一项目的体验数为58, 占样本总数的58%, 这似乎与事实相反, 大多数学生宿舍都给人凌乱、邋遢的印象, 事实也是如此, 这或许跟同伴效应有关系, 同伴及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有巨大的影响, 个别的具有自我扩展能力的学生能够将自我的感觉扩展到周围的人和活动上, 特别是在班级中有影响力的学生。一般情况下, 同伴团体的性质是良好的,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团体。如一个寝室中如果有个别的同学懒惰、说谎、不讲卫生、考试作弊, 就很有可能将这种不良行为扩展到同寝室其他人的个体行为上, 从而形成一个小团体, 沉迷于一种不健康的、歪曲的生活方式。但另一方面, 他们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真的有那么不堪, 内心仍然有积极健康的愿望, 这也就造成了“对脏很在乎”这一体验数与事实有所出入。

㈤缺乏自信心

“缺乏自信心”这一项目体验数为55, 占样本总数的55%。这说明大学生, 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自卑感。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认为, 自卑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一定的激励作用, 但也有可能会导致神经症。一个人可能会被沉重的自卑感弄的手足无措, 心灰意冷, 甚至万念俱灰。这部分学生的人格结构为“无助型人格———自助型人格”, 经常对自己的评价是“我能力差”“我总是记不住”“我算是彻底完了”, 表现为生活缺乏目标、随波逐流、无所事事、懒散倦怠、浑浑噩噩等不良意志品质。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自卑情结而出现病态反应, 如在跟别人竞争的时候过分的自负, 以取胜别人为乐趣, 待人接物傲气十足, 时常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 爱慕虚荣, 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 这同样也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三、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健康、成熟的人格标准是:具有自我扩展能力、能与他人建立温暖的相互关系、情绪安定和自我接纳、具有实际的现实知觉、对自身具有客观的了解、具有统一整合的人生观。

㈠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对事物保持足够的热情和好奇心, 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并能充分地享受学习和生活。

㈡悦纳自己、他人和周围的世界

接受自己和他人的缺点, 不会受到罪恶感、羞耻心以及焦虑的影响。只有内心悦纳了自己, 才会产生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也才会珍惜自己, 否则就会产生自我厌恶的情绪, 从而也就不可能有自我幸福感。接受事物本身具有两面性, 不抱怨, 不挑剔。对他人真诚、仁慈、关怀。

㈢内心生活、思想、行为自然率真

率真自然、不矫揉造作、不弄虚作假, 坦白自己的感情, 忠实于自己。

㈣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人交往要坦诚, 不要怕别人发现你的缺点, 同样也要展示自己的优点。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持久而深入的关系, 并且能跟朋友分享你的快乐和痛苦。

㈤民主并尊重他人

宽容, 并接受各种各样的人, 无论宗教、信仰、家庭、性格、种族。即使在对方有过失时, 也不去怨恨别人, 更不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心胸宽广、智慧睿智、目光远大。

㈥有幽默感、富有创造力

幽默可以淡化人的消极情绪, 消除沮丧与痛苦。具有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强烈的求知欲、坚韧顽强的意志、积极主动的独立思考精神。

四、在教学和管理中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

人格并不是由某一单一的因素所支配, 他受到遗传、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本文着重探讨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特别教师既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 又是学生评量言行的标准。洛奇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 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的管辖中, 学生的欺骗行为较少。

㈠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所在学院每年都会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 由辅导员或班主任负责, 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包括了解学生的自然情况、家庭情况、早期教育情况、既往病史、学生心理咨询记录等, 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统计分析, 从而及时发现和跟踪“问题学生”, 并及时进行干预和矫正。同时通过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让学生在测试过程中, 正确的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 从而完善自我, 预防心理疾病, 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对学校和教师来说, 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有助于教师更为积极有效的开展工作。

㈡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教师应对自己的人格和个性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有些教师在工作中出现治学不严、浮躁、急功近利的职业倦怠现象。“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 教师的气质风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精神风貌。学校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体系, 提出公平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为教师实现自身职业的发展提供平台。关注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 营造和谐、平等、快乐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工作氛围, 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精神培养, 引导教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培养成熟、健康的人格, 培养沉着、坚强、温暖、富有爱心、平易近人的生活态度。

㈢组织各种活动, 增强学生乐观向上的品质

正视学生个体差异, 最大程度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唤起每个学生的自信心, 其实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 老师要善于捕捉与发现这些“闪光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班级活动进行引导、锻炼、丰富学生的经历。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问、班级讨论会。利用媒体, 让学生了解先锋模范人物的故事, 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之路并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困难和挫折只是暂时的, 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品质和自信的生活态度。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 (团) 会、辩论赛、读书交流、职业生涯规划讨论等, 使学生受到启发、教育, 同时锻炼应变能力和口才, 增强自信心。

㈣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据

研究表明, 运动是抗抑郁的良药, 经常锻炼的人, 大脑中会分泌一种可以支配心理和行为的“内啡肽”, 科学家称之为“快乐素”, 它能使人产生愉悦。体育运动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发生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 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合理的发泄口, 从而消除情绪障碍, 达到心理平衡。所以, 参加体育锻炼也是调节和控制情绪的一种良好方法。趣味性较强的运动, 如羽毛球、乒乓球、排球、跳绳、足球、篮球、健美操和集体舞等运动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都有好处。

㈤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型人格, 是具有创新活动倾向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 是创新的内在根据。教师要明白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都有独立的主体性发展要求, 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 因材施教, 引导他们去怀疑、去探索、去创造。要把握他们的情感、责任感、价值观、诚信度, 真正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与需要, 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引导学生思想上不墨守成规, 不迷信书本, 同时还应具有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不怕讽刺、不怕压制的勇气。要保持活力、保持一种乐观、振作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稳健的行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而不是简单的方法问题。

㈥培养大学生爱的品质

3.学生人格 篇三

关键字:语文、人格、健康、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笔者认为要加强语文人格教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一、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劳动的等方面的文化成就,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并使其发展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过程。其核心是人格发展。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语文人格教育。

健康人格,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研究结果。一般说,健康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是情感、意志、理性的统一,是人的个性朝着健康方向充分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人格就是理想的人格,就是健康的自我。人格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健康人格的实现必须依靠教育的培养。所谓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它是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在语文知识及语文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中有大量思想与艺术俱佳的篇章,特别是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与人生是息息相通的,在我们民族历史长河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文学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使人们的精神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人们人格的高扬与发展。一个没有文学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而没有语文的教育则必然是一种不健全的教育。语文教育是一个开发心智、塑造人格的复杂系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离开了人的情感、意志、理性的开发,语文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真正实现。

二、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现实意义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他们难免被宠坏,得不到正确的指引,从而人格方面存在缺陷。我们从为数众多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中可见一斑。他们误入歧途,既是家庭教育的失败,也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尽管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方针,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全面发展。但是仍有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分数,片面地强调学生的“智”,而忽视学生的人格教育。这种纯功利的教育无视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那必将会导致人情淡漠、社会离异和个人的孤独感,使人变成“单面人”。据报道,近20年来,我国有数十万人出国留学,但学成未归的占多数。他们为何“乐不思蜀”?笔者认为: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人格素质降低;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他们注重现实生活中的香车、洋房,而忘记了长城、黄河,忘记了戚继光、林则徐,忘记了《论语》、《史记》。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遗憾。为了不再遗憾,我们有必要亡羊补牢,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只有人格完善了,才会具备高尚的品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造福于人类。事实上,当今社会上出现的诸如偷盗、贪污、走私等不良现象都是不良人格的体现。党中央一再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正体现了对人格教育的重视。

放眼世界,语文教学既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技能、技巧,又重视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这是世界各国语文教育的共同课题,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日本的高中语文课本在其教科书的介绍中说:这本书要教给学生如何生活,通过语文的学习了解人生的真谛,使自己充分体会到人生的丰富,以便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活下去。英国的语文教育也很重视学生的人格陶冶。大家都知道21世纪面临的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却提出21世纪人类面临的“首先是道德与伦理的挑战”。中国的经济正一步步地和世界接轨,我们的教育也要顺应世界潮流,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语文教学在人格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文以载道”,“文以明道”,通过语文教学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责无旁贷。

三、从四个方面实施中学语文人格教育

1、“爱”的教育。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爱是一切美德的源泉。“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而又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道德。”(苏霍姆林斯基语)爱使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使家庭美满幸福,使社会团结进步。它是调和剂,使个体、社会都协调地发展。孔子早就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也。”墨子也提出“兼爱”的思想,不分贫富贵贱地爱一切人。后人更是将“爱”发扬光大。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也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甘为孺子牛。”;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们或爱国家,或爱人民,或爱事业,博大而深沉,他们的人格崇高而伟大。语文课本中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爱心的文章很多,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册为例:《金黄的大斗笠》体现了姐弟之间亲人的爱;《散步》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深沉的爱;《羚羊木雕》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爱;《最后一课》体现了对祖国的爱;《我的老师》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爱------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领悟这些爱,不断地积淀,使他们去爱亲人、爱同学、爱老师、爱知识、爱大自然、爱社会、爱祖国。学生在付出爱的过程中得到爱的反馈,不断地丰富、提高,其人格自然也会得到提高。他们胸中激荡的是澎湃的爱的海洋,将来才可能是“杜甫”“鲁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之初,性本善”。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语文教师以这些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去感染他们,影响他们,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坚强意志的教育

“只有暂时的停顿,没有失败,主要的是人心中要有坚定的目标,并不断地追求。”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困难、挫折,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去战胜它们。司马迁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他不可能写出《史记》;苏武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他不可能“不辱使命”;徐霞客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他不可能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登山运动员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他不可能征服珠穆朗玛峰。人一旦有了坚强的意志,就豪气干云,披荆斩棘,一路奔向成功。“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抵制恶的诱惑,一如既往地“善”下去。语文教材和读本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作品对学生进行坚强意志的教育。以人教版初中教科书第二册为例:《紫藤萝瀑布》中紫藤萝在特殊的年代里饱经摧残,“连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但十多年后,它“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花且如此,何况人呢?《愚公移山》中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面对他们,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都说明人要具备坚强的意志,才有所作为。“学海无涯”“书山有路”都需要坚强的意志支撑。学生具备了坚强的意志,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上才会意气风发。

3、自尊心的教育

“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种由自我评价而引起的自爱、自我尊重,并期望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毛姆语)自尊会让人发觉自身的不足,会让人自强不息、不甘落后,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如果缺乏自尊心,就像一艘搁浅的航船一样永远到不了成功的港湾。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自尊心强的人会洁身自爱,自觉地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维护做人的尊严。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丧失了自尊心的个人,是没有出息的个人;丧失了自尊心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有了个人人格的尊严,才有国格的尊严,从这点来讲,意义重大。所以我们要使学生的自尊心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他们有了自尊心,感情世界会变得丰富、真挚,并逐步形成一种自觉习惯。文学家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自尊,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峥峥骨气;当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杀而拍掌欢呼时,鲁迅的自尊心被激发了,他弃医学文,为了拯救国民他呐喊了一生;著名学者童第周在国外留学时,一个俄国人讥笑他是“东亚病夫”。他发奋求学,四年后他取得了博士学位,受到欧洲生物界的赞扬。他为自己争了气,也为祖国争了光。一个具有足够自尊心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中学时代是人的自尊心从萌芽到成型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自尊心教育,健全其人格。

4、自立精神的教育

英国历史学家弗劳德说:“一棵树如果要结出果实,必须先在土壤里扎下根。同样,一个人也需要学会依靠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运的馈赠。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出任何知识上的成就。”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要有自立精神。自立是靠自己的能力学习、生活,是对自己的充分相信,是一种强健的独立精神。现今社会,十岁的孩子不会穿衣,十几岁的人不会煮饭,二十几岁的人不会独立生活,这种情况不能不令人感慨。究其原因,他们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立精神。这样的人怎能担当起建设的重任?一味地依赖他人,怎能推陈出新?怎能振兴中华?“六C事件”给我们的印象不可谓不深,如果我国企业拥有DVD的知识产权,那我们怎会受制于人?拥有自立精神就好象人有了脊梁骨,小至个人,可以不用仰人鼻息;大到企业、国家,可以和对方平等地对话。“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至理名言啊。我国独立自主地搞农业、工业、科技、国防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一步步地向世界强国前进!“靠别人是暂时的,靠自己才是终生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干。”这些民间谚语也告诉我们人要自立。语文教材给了我们很多这样的例子:《记一辆纺车》中延安军民靠自己的双手纺线织布,不仅解决了穿衣问题,而且在思想上教育了大家.;《回忆我的母亲》中朱德八九岁时就能挑能背,还会种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的母亲从小就培养他的自立精神,为他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孔乙己》中孔乙己生活不能自立,得不到他人的尊重,总是人们的笑料,孔乙己的遭遇从反面告诉我们:人要自立。没有哪一个人永远只做孩子,也没有哪一个人永远躲在家庭的屋檐下,早晚总要离开父母的怀抱。生活就像航海,在波澜壮阔的大海航行,悲壮多于温情,险阻多于顺利。没有自立精神,随波逐流最终会被浪涛淹没。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组织者、策划者,我们应该利用语文教材对他们进行自立精神的教育。

4.中小学生人格教育 篇四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观后感

今天,我在电视机前看了于丹老师的知识讲座,她讲的每一句话让我心灵得到了深化,也让我终身难忘。

在节目讲座里,于丹老师侃侃而谈,用论语心得来阐述了四个道理:

1、父母怎样让孩子寻找生命的快乐与尊严,让孩子拟定目标;

2、孩子调皮,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

3、家长怎样让孩子学会感恩;

4、讲孩子应怎样面对挫折。其中对我的影响深刻的一句话是,“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友。”这是中国最基本的伦理。而我们现在则注重书本教育,不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俗话说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所以总有一些人没有取得好的成就。所以我们要自力更生,多去社会实践,不要倚老卖老,不然会很难适应社会发展,会被社会淘汰。以后,我要多努力,自力更生,多学习,为自己创造一个新天地,为社会多作贡献。

学会感恩也让我受益匪浅,所以以后我要树立新的生活观,要尊敬老师,孝敬长辈,多作助人为乐的事。

曾国桓

5.用教师人格塑造学生 篇五

——班主任工作经验谈

丁庆国

教师工作是人的工作,班主任工作是教育好什么学生的工作,作为班主任,我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用教师人格塑造学生,用教师理念引导学生。我一直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在我的班级里,每一名学生都在明媚的阳光下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成功;在工作中,我像保护荷叶的露珠一样,关爱着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

一、用教师人格塑造学生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是管理班级的原动力!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学生对教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接受和承认老师的权威,班主任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客观上就是班级乃至班级中每一个体的楷模。因此,在班级工作中,我时刻注重身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形象率先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素质的提高,以期达到用人格塑造人格的理想教育境界。平时,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要求学生关心集体,我首先为集体着想;要求学生在劳动中积极肯干,我从不指手划脚,袖手旁观;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我往往早到,从不迟到;要求学生不乱扔脏物,我首先不扔赃物,发现地上有纸片,就马上弯腰捡起来,也许有人说让学生捡起来不就行了,但我认为这样并不一定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这时候,学生往往都在认真学习,我们做老师的如果弯腰把纸捡起来,那效果就不同了。虽然这是一个细微的动作,但学生立刻意识到保持教室卫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也包括老师,这时学生就不仅是用眼睛来看你,而且用心灵来感知你,学生会在你弯腰之际,集体的责任感在心中产生,我觉得这样教育效果胜过千言万语,教育光凭讲大道理是不行的,更多的是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来教育学生。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这就是无声的教育,我用我的行动感染、示范、教育着学生,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老师为榜样,对照、激励自己,使我看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带给学生的是无穷的力量和巨大的的影响,从而更让我时刻要求自己要用健康向上的灵魂去净化育人环境,用自己平实、坚韧的心态教学生学会战胜困难,实现自我。

班主任的亲和力是班级活力的源泉!班级体是培养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在班级管理中,我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当干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相信“我能行”。同时也能时时督促班干部把事情做好,我采用干部定期轮换的方法。班干部从同学中间选举产生,由学生自我推荐并做竞选演讲,再由学生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组建班委会。这样既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又利于学生干部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他们一人一责,各负其责,又能互相合作。我经常教育他们要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既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还要注意工作方法。当然,选出的干部毕竟不是完人,因此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的时候。如:我班负责纪律卫生工作的任韦浩同学,起初对自己的工作好象不太满意,每天只是完任务似的把卫生情况向我汇报一下,为此,我多次找他谈心,反复向他讲述清洁干净的环境与同学们身体健康和班级精神风貌的内在联系,同时讲解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让他重新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自己的工作中去,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工作完成的相当出色。我还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总结他们工作中的得与失,教育他们如何明辨是非,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扩大干部在同学中的积极影响,加强干部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结意识,在班级中孕育奋发向上的风气,使班级成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较强凝聚力的班集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由于我的不懈努力,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用教师理念引导学生

所谓理念.就是理想和信念。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理念.那么他的一生如失去航标的帆船.在大海里盲目穿行。如果一个人受一种错误理念的支配.那么他的一生将是黑暗的一生.对人类和社会构成巨大的威胁。而正确理念支配的人生必将是一身正气、大有作为.是社会精神文明进化的基石.是物质文明发展的主动力。

通过在工作中不断反思总结,我坚持用理念引导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取得了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良好效果。

第一、坚持用“三年一贯制”的整体观管理班级。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它的核心思想就是系统的整体观念。我的做法就是把高中三年作为一个系统对待,既注重每年的差异性又注重它的整体性能的发挥。

我所带的33班高一侧重抓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迅速完成了由初中生到高中生的角色转换,很快步入正常的学习轨道,有章可循;高二侧重抓了学生优势学科的培养,使学生在高考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有了秘密武器;高三侧重抓了学生弱势学科的提高,使学生六科并举,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坚持用“为了一切学生”的个体观对待学生。我国著名作家孙犁在《黄鹂》中谈到:“各种事物都有他们都有他们的极致。呼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他们的极致。”一个班级怎样才能在经过三年的拼搏后,发挥出水平,发挥到极致?几次班教导会的研讨使高二17班的任课教师认识到:单靠某几个学生拼命苦干,难以真正将班级推向极致。只有每一个学生都在不断地进步,才有可能将班级推向极致。所以,“为了一切学生”,给每一个学生特别的关照,成了高二17班全体任课教师的信条。

如何坚持用“为了一切学生”的个体观来对待学生? 作为班主任,我的做法主要体现在每次考试后的分析上。

考试结束,班主任的通常做法是表扬几个成绩突出的,鞭策几个成绩靠后的,鼓励几个成绩居中的;要么先两头后中间,要么先中间,后两头。这种做法往往因为时间的拖延或目标的过于集中而伤害了绝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没有梦想,就永远没有梦想成真的那一刻!播种坚实的种子,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高中阶段的学习竞争,使学生感受到考试的严肃性,也感受到“每一个人都是一道独立的风景”的真正含义,班主任也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同时也赢得了所有学生的欢迎和信任。

第三、坚持用先进的成功理念引导学生。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级。班主任的思想对受教育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于是,我把“用先进的成功理念引导学生”作为我管理班级的一个追求。

一个人如能经常对自己寄予深切期望(它可以表现为理想、追求、自信力、进取心),并肯为之付出扎实、艰苦的劳动,这对于个人成才,肯定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实践表明,一个不明白自己的理想横竿应该放在什么高度的运动员,是永远跳不到理想的高度的。这是因为,符合实际的理想、追求、抱负,往往能够构成一种内在动力和外设压力,它会激发、逼迫你把这种追求变成一种社会存在,唯有奋力实现之一途,而没有逃避、退缩的余地。

在开学第一天我就对学生讲:今天第一次见面,我要送你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其实就是三句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战胜自己!”“我们和他们不一样!”然后讲解给学生听:

所谓“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就是你要让班上的每一个人都因为有你这个同学而开心。谁有了困难,你第一个走到他的身边:“别着急,有我呢!”他会因你而幸福;自

习课上,你安安静静地学习,周围的同学会因你而幸福;打扫卫生的时候,你为班上争得了卫生好的荣誉,全班同学因你而幸福;运动会上,你奋力拼搏,为集体赢得荣誉,我们都因你而幸福;你上课积极思考,课后认真作业,老师会因你而幸福;在家里,你孝顺懂事,勤于做家务事,爸爸妈妈会因你而幸福!做一个给别人带去幸福的人,你自己也很幸福!

所谓“战胜自己”,意味着要随时和自己“过不去”。其实,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是有上进心的,但往往缺乏毅力,用老师家长的话来说,就是“管不住”自己。怎么办呢?那就要“战胜自己“!任何一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两个“我”:高尚的“我”和卑下的“我”、勇敢的“我”和懦弱的“我”,勤奋的“我”和懒惰的“我”,认真的“我”和敷衍的“我”„„„这两个“我”随时都在打架,如果高尚的“我”战胜了卑下的“我”,那你就战胜了自己!任何人都有软弱的时候,退缩的时候,放纵自己的时候,不要紧,人之为人,就是能够战胜自己,战胜了自己的弱点,就成了强者!

所谓“我们和他们不一样”,展示的是一种精神自豪感。这里的“我们”,指的是每一个有理想,有追求,向往真善美的同学;这里的“他们”,是指那些没有理想,甘于平庸,甚至甘于堕落的同龄人;这里的“不一样”,是指精神境界和行为习惯不一样。我们的追求是什么?从远处说,是这一辈子要做一个健壮、正直、善良、睿智的有出息的人;从近处说,是要争取几年后考上重点高中。有了这个追求,在行动上,自然会不同于那些浑浑噩噩的同龄人。他们可以沉溺网络游戏,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可以迟到旷课,不完成作业,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可以打架斗殴,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我们应该在三年中,随时提醒自己:“我们和他们不一样!”

第四、坚持用科学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

国际比较文化研究著名学者、教育家王华斌教授提出的“全脑学习法”认为:学习能力由学习方法、元认知与学习策略三者构成。学习方法是核心。世界著名的法国数学家、哲学家、科学方法论者迪卡儿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中国大教育家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纳伊曼认为:“今天教育的内容百分之八十都应该是方法——方法比事实更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要想进入一座雄伟壮观的宫殿,先要找到门,然后用钥匙开启门锁,推开大门,就可以登堂入室。

6.司法警校学生人格调查分析 篇六

作业题目:司法警校学生人格调查分析

姓 名: 刘 燕 玲 学 号: 200634090020 专 业:罪犯心理测量与矫正技术 区 队: 06罪犯心理301 指导老师: 李瑞 老师 论文字数: 4000

二00九年 六月

一、对象和方法„„„„„„„„„„„„„„(3)

1、对象„„„„„„„„„„„„„„„„„„„„„(3)

2、方法„„„„„„„„„„„„„„„„„„„„„(3)

⑴ 调查工具„„„„„„„„„„„„„„„„„„(3)⑵ 研究程序„„„„„„„„„„„„„„„„„„(3)

二、结果„„„„„„„„„„„„„„„„„(3)

1、司法警校学生男学生与女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4)

2、司法警校男学生与江苏省男大学生常模的差异„„„(4)

3、司法警校女学生与江苏省女大学生常模的差异„„„(4)

三、讨论„„„„„„„„„„„„„„„„„(5)

四、对策„„„„„„„„„„„„„„„„„(6)

1、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心理素质教育内容„„„„„„(6)

2、组织开展课外活动„„„„„„„„„„„„„„„(6)

3、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卫生宣传和心理咨询活动(6)

4、优化校园环境,完善制度育„„„„„„„„„„„„(6)

t值 –1.932 0.060 0.486 2.86** –0.854 1.195 1.407 –1.474 3.438** –0.775 1.567 –0.171 –0.721 –0.355 –0.127 1.044 0.511 0.713 2.742** 1.019

–0.426 1.358 1.104 1.105

P值 0.055 0.952 0.627 0.005 0.394 0.233 0.161 0.142 0.001 0.439 0.116 0.865 0.472 0.723 0.899 0.298 0.610 0.477 0.007 0.309

0.670 0.176 0.271 0.270

115.40 102.32

从表一可见,司法警院男生在怀疑性、恃强性和次元人格因素的怯懦与果敢性上非常显著高于女生。

2.2司法警校男学生与江苏省男大学生常模的人格差异

表二 司法警校男学生与江苏省男大学生常模的人格差异

因子名

乐群性 聪慧性 稳定性 恃强性 兴奋性 有恒性 敢为性 敏感性 怀疑性 幻想性 世故性 忧虑性 实验性 独立性 自律性 紧张性 司法警院男学生(198)均值 10.26 8.30 15.07 11.11 14.43 11.54 13.25 11.77 9.38 12.78 8.61 9.65 10.64 9.99 12.49 11.01

标准差 3.44 1.98 4.30 3.12 4.37 3.04 4.56 2.54 3.45 2.85 2.86 3.94 2.48 3.73 2.65 3.76

均值 10.35 8.5 15.77 13.67 15.52 12.64 12.65 10.99 8.69 12.87 9.62 7.65 11.64 11.28 12.73 10.37

江苏省男大学生常模

(2930)

标准差 3.65 1.63 3.78 3.77 4.88 3.30 4.68 3.20 3.07 3.11 2.63 3.77 2.59 3.33 2.80 4.04

–3.04 –2.04 –1.929

–9.637** –2.915**

–4.625** 1.539 3.597** 2.336* 0.040

–4.157**

5.974**

–4.744**

–4.049** –1.053

2.013*

0.761 0.231 0.056 0.000 0.004 0.000 0.126 0.000 0.021 0.968 0.000 0.000 0.000 0.000 0.294 0.046

t值

P值

从表二我们可见,司法警院男学生在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世故性、实验性、独立性这六个因素上非常显著低于江苏省男大学省常模,在忧虑性这一因素上非常显著高于江苏省男大学生常模,紧张性这一因素显著高于常模。

2.3司法警校女学生于江苏省女大学生常模的人格差异

表三 司法警校女学生于江苏省女大学生常模的人格差异

因子名

乐群性 聪慧性 稳定性 恃强性 兴奋性 有恒性 敢为性 敏感性 怀疑性 幻想性 世故性 忧虑性 实验性 独立性 自律性 紧张性 司法警校女学生(68)均值 11.24 8.28 14.76 9.82 14.99 10.96 12.28 12.34 7.68 13.12 7.96 9.75 10.91 10.18 12.54 10.44

标准差 3.33 2.00 3.91 2.85 4.30 3.72 4.81 2.75 3.09 3.23 2.66 3.72 2.73 2.93 2.91 3.59

江苏省女大学生常模

(4813)均值 11.84 8.61 14.68 12.37 16.26 12.25 12.42 12.84 8.16 14.47 10.11 8.58 11.35 10.58 12.73 10.51

标准差 3.70 1.61 3.84 3.70 4.77 3.21 4.82 3.20 3.09 2.97 2.62 3.92 2.69 3.26 2.82 3.97

–1.498 –1.364 0.179

–7.357** –2.444*

–2.872** –0.241 –1.507 –1.291

–3.452**

–6.672**

2.594* –1.324 –1.135 –0.527 –0.158

0.139 0.177 0.859 0.000 0.017 0.005 0.810 0.137 0.201 0.001 0.000 0.012 0.190 0.260 0.600 0.875

t值

P值

由表三我们可以看出,司法警校女学生中恃强性、有恒性、世故性这三个因素非常显著低于江苏省女大学生常模,兴奋性和忧虑性显著低于江苏省女大学生常模。讨论

3.1由表一我们可以知道,司法警校男生在恃强性、怀疑性、怯懦与果敢非常显著高于女生,这表明司法警校男生较女生好强固执、支配攻击,怀疑、刚愎、固执己见,独立、果敢、锋芒毕露、有气魄。这可能与青少年在成长中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有关,这两者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遵循着性别差异特征,对男生和女生分别有不同的要求尺度,因而使男女生在人格因素方面存在差异。但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人类对男女平等的追求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而,从总体上看,男女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

3.2表二与表三是采用了江苏省男、女大学生常模作对比,由于这份常模数据所提供的信息较新近,且常模是由大中专院校抽取,较适合对司法警校学生做人格对比分析。根据表二可见,司法警校男生在忧虑性和紧张性这两个因子分上,非常显著高于常模,在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世故性、实验性、独立性上非常显著低于常模。表明司法警校男生较江苏省男大学生常模忧虑抑郁、自责、缺乏自信;顺从,严肃审慎、沉默寡言,权宜敷衍,坦诚、直率,保守、循规蹈矩、尊重传统,依赖、依附群众。

根据表三,司法警校女生在忧虑性上显著高于江苏省女大学生常模,而在恃强性、有恒性、幻想性、世故性上非常显著低于常模,在兴奋性上显著低于江苏省女大学生常模。这表明司法警校女生较江苏省女大学生常模忧虑抑郁、沮丧悲观、缺乏自信;谦虚顺从,权宜敷衍,现实、脚踏实地、合乎成规,坦诚、直率。我院男女生在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世故性上均显著低于常模,在忧虑性因子分上,均显著高于常模。这可能是由于我院是一所警务化管理,要求规章化、制度化以及服从意识,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为适应我院的管理,养成了警察的特色——严肃、沉默。此外,我院学生不够自信,可能与求学经历有关,以及社会人才招聘对学历要求高,承受着这些压力,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

4.对策

4.1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心理素质教育内容。

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心理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自身心理现象的认识和了解。大力开展心理卫生讲座,主要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意义,心理健康的自我防御术、不良心理的自我调节法以及心理咨询的有关内容,利用课堂和课外辅导时间,在学生中开展个性、能力、职业倾向、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心理测量,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况,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4.2 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在课外,通过开展智力竞赛、创新竞赛、观察力竞赛和记忆力训练、想像力训练、意志力训练、应激模拟训练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品质训练活动。4.3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卫生宣传和心理咨询活动。

我校已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并设置了热线电话、心理信箱和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咨询师。一方面,通过明(当面咨询)和暗(电话、来电咨询)两条线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及心理障碍的矫治,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健全学生人格。另一方面,通过校内电视、广播、黑板报、宣传栏以及讲座等渠道,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有关内容的宣传,提高全体师生对心理素质教育和健全人格的认识。

4.4 优化校园环境,完善制度。

学校优美的环境、一流的物质设备、科学的管理制度、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文明的行为举止、浓厚的学风及融洽、民主的班级气氛,对学生的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7.学生人格 篇七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 教师要认真、冷静、诚恳地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 教师要从心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第三, 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发自老师内心的真诚的爱。在课堂上, 教师要面带微笑, 并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 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 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被老师关爱、被老师关注着, 从而达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英语教学内容

(1) 培养英语学习兴趣, 克服英语学习困难。兴趣是中学生学好英语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首先,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 如在商店购物时和售货员之间的对话, 向外国朋友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家乡等, 让学生分角色对话, 真正意义上地实现学以致用, 把语言学好、学活的教学目的。其次,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 如录音机、英语电影、英语报、英语动漫等, 以最直观、最形象的形式, 既能使枯燥无味的语言变得生动易学, 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浓厚。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 也在所难免, 所以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学习借鉴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新目标英语》Go for It九年级Unit 1《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中, 要让学生知道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东西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会遇到困难的, 关键是要找到合理的方法去克服困难。也可以找一些英文格言, 如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learning. (学无坦途) Never say die. (永不放弃) Learning any language takes a lot of effort.but don't give up. (学习任何语言都是需要花费很多努力, 但不要放弃) 这样, 学生就会重建学习信心, 自觉探索新的学习方法, 克服困难。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变化, 对他们取得的进步要给予合理的评价。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知道,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 要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 就必须要先学习其国家的文化, 了解外国的文化、习俗, 了解外国人的生活及行为、方式、方法, 这对于学生的英语的学习和交流有着很大的作用。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视野, 加深了学生对英语的理解, 而且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人格。

要让学生意识到, 英语国家与我们国家在口语交际文化方面礼仪方面、生活习性、社会交往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比如英国人见面喜欢谈论天气等, 当学生意识到这些差异后, 就会加深英语的理解, 同时也在全方位学习和应用英语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健康的人格。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注意习惯的养成, 比如预习的习惯、晨读的习惯、读英语报刊的习惯以及和别人用英语对话的习惯。同时, 还有积极参与课堂上英语学习的好习惯, 比如积极发言、朗读表演、对话演习、情境对话等。这些习惯的培养, 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 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所在。

三、开展英语课外活动

英语课外活动包括英语朗诵、唱英文歌、讲英语故事、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英语、课外读书活动等。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接受最美、最善良、最高雅的文化熏陶, 会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切身感受语言的魅力, 体验语言的内在美, 这将十分有利于造就他们一生高尚幽雅的人格。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 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 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当今社会, 各种不良思想时刻在影响着学生。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要结合我们英语教学的特点,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快乐成才为己任, 不仅关注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更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健康的价值观, 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拥有崇高的道德品质, 高雅的审美情趣, 真挚的、有爱国情感的人, 这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潘玲霞.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J].学园, 2011 (3) .

8.学生人格 篇八

纵观现当代作家中,鲁迅这个名字早已为人所熟知,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更具魅力的,不是他在文学史、学术史上的地位,而是他的人格。高扬鲁迅人格,并以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能使他们不仅对鲁迅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且能使他们的人格在更大程度上接近自己的“民族魂”。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奠基人,鲁迅弃医从文,欲从思想与心灵上重塑中国人国民性的雄心壮志至今让人感动。鲁迅曾在《呐喊自序》里写道:“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只有当具有个体尊严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被确立起来,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才是可能的。”鲁迅在这里讲到了一个民族得以发展强大的重要条件,首先就是要拥有学会了“独立思考”的人。

独立思考意味着文化与观念的创新精神。在拥有深厚封建文化传统的国度努力传播新文化的理念,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创新,是需要用勇气来实践的一项人类壮举。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形成了极为庞大的、专横的、高压性的专制统治体系,个人与之相比,太渺小、太卑微、太软弱、太微不足道了,这种极大与极小、极强与极弱、极端蛮横与极其无助的强烈对比,孕育了弱势的芸芸众生以求生自保为主旨的“阴性”哲学。这种哲学的本质,其实正是排斥创新,一味求同、求和的中庸思想。从人格类型角度来说,这正是与创造型人格相区别的适应型人格。这一类型的人格强调在处理各种利益冲突时维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协调的重要性,强调团结、秩序、稳定,强调对现实规范的遵循,但缺乏独立的批判精神,缺乏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性人格虽然是维持社会秩序稳定所需要的,但在现实社会中,单纯的适应已不能有效地建立起社会新秩序,人们必须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开拓,才能真正适应时代的变革。

创造型人格是人们在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充分强调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强调通过不断拼搏进取来促进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进取性人格。创造型人格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勤奋、勇敢、顽强、自信、热情、不满足现状、勇于开拓、敢于创造的品质。这可以从鲁迅作品的语言来看出鲁迅先生的创造性。

事实上,鲁迅的所有作品,所有典型,所有的思辩都是构筑在文字的基础上的。鲁迅的语言很难学,除才力、人格因素外,他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他对文学作品的语言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也使读者很容易判断一篇作品是否出自鲁迅先生之手。因为,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如果是鲁迅的作品,通常时候用不着看全篇,只须一两句或他人引文中的一小片断便可作出准确的推断。

例如,收在《野草》中二十四篇散文就有七篇以“我梦见……”这样的表述语言开头,这种起首的方式就能有利于他创造出一种以反传统、非逻辑为旨归的不合乎常理的话语方式。

又如《秋夜》篇的第一句是这样的:“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的语句很是奇特,极具独创性,它是鲁迅先生对所谓正常的生活逻辑的反叛精神的产物,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的创造精神。

除了语言,鲁迅小书中的人物同样也体现出鲁迅的创造性,体现了他对社会的独特认识,这也使得他作品中的人物成为文学长廊中历久弥新的典型人物,给人难以深刻的印象。

鲁迅先生曾在《故乡》一文的结尾处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文如其人,鲁迅先生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不断向自己进行挑战,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路来。尽管有时会失败,但鲁迅先生的创造型人格定会让当代大学生受益匪浅。

鲁迅先生的创造性精神源于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源于他自觉承担起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而这正是不少当代大学生所严重缺乏的,他们学习时没有动力,缺乏热情。在这种严重缺乏求知欲望的心态下,谈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也就成了奢谈。这就是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很多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原因。

在校学习时,很多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对于疑难问题不能提出质疑,缺乏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创新精神恰恰源自于一个人对于探索未知、寻求真理的强烈兴趣和不懈追求,源自于他们对于社会,国家乃至于人类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

走向社会以后,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岗位都表现出了相当不错的业务水平和基础技能,甚至可以说比较专业,但是在工作中往往缺乏创新意识,也就是说领导部署和安排的工作,就能很好地完成,但当他们更多面对流动管理和弹性工作时,就显得手足无措,而且在相当长时期内很难改变。或者等他们工作到一段时间,给他新的工作任何和新的工作环境,他们往往就很难尽快适应,或者不适应新的指派,更谈不上自己独立去开创工作。上述种种,正是当代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的表现。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正在于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而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向教育提出的要求,只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才能使我们有能力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并且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阵地,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都非常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界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把发展创造能力视为国策,提出了“创造性科技立国”的口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日本通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主张一个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21世纪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由此可见,无论从大学本身的教育功能还是从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看,加强对大学生创造型人格的培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鲁迅先生的创新人格及独特的语言创作方式,无疑是为当今的学生树立起一个学习及借鉴的榜样。因此,通过鲁迅这一为学生们非常熟悉且非常敬仰作家,借助对其创造型人格的高扬,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塑造成创造性的人格,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上一篇:人社局公务员管理科工作总结下一篇:护士长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