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2024-07-26

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之我见(精选16篇)

1.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篇一

农村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长海八中鞠振媛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我们农村初中更是如此。近几年我一直在这一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希望在实践中寻求一条可行之路。

一、课堂教学与片段写作相结合众所周之,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的环节,只有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彼此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因为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用文学化的视角感悟生活,并引导学生以文本为范文,像作者一样让自己的感悟及生活情趣走进自己的作文。

阅读课上不但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更要教给学生写的能力,毕竟哪位作者不是写作的高手(朱自清)。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不但可以让阅读教学灵活化,也会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作能力,从中学会写作技巧并进行效仿,可谓一举两得。

二、作文与生活积累

“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的流个不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精辟话语以极其生动形象的笔触寄希望于教者: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应先带领学生深入到生活这一源泉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帮助学生把无米之饮变成有米下锅。

1、学校生活是知识、理性与情感交织的宝库。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获取知识的沃土,是提升智慧的熔炉。这晨有琅琅的读书声,沙沙的写字声,更有爱心写就的感人故事:失去自信后,班主任老师的一句鼓励,让学的心底蕴藏下了一个美丽的梦。同学间或轻如烟淡如水,或甜如蜜,甘若泉的相互关心而带来的瞬间感动,都值得我们语文老师细心挖掘,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充满活力,充满生活情趣。

2、社会生活是一个异彩纷呈的大舞台。

对于学生来说,社会生活较为简单,它是是偶尔接触或是有所耳闻,如果能恰到好处的捕捉到自己生活中的细节、闪光点,挖掘出其深刻的内涵,就能使文章生色、升级。因此,引导学生把握好生活就成了作文的关键。

让学生走出狭小的书斋,广泛地接触社会,关注民生,把社会引进课堂,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的审美意识,使学生拥有源头活水,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构建作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系列

作文教学要立足学生实际,立足学生需求,立足教学实践,科学地建构作文教学体系:如初一年级的片段写作,学说真话,说心里话的叙述描写式写作训练;初二年级,学会说话,把话说好——清楚有条理,形象合情理,生活寓道理的联想式片段写作训练:初三年级把话说美,把理说透——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思辨式的片段写作训练。

从整个初中阶段看,作文教学目标可分解为表达专项训练、审题专项训练有素、立意专项训练、选材组材专项训练、布局谋篇专项训练等。而这几个目标都可以进一步细化,指导学生一一进行训练,相信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有所提高。

三、改字定乾坤

“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毕竟任何一篇佳作都不是一锤定音,而是经过多翻的修改。一文三改,改字定乾坤。

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极为不利。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上好作文讲评课,为“改”创造条件。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是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散文,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

《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说,一件事,开始比较容易,但坚持到最后往往很艰难。写作教学也是如此,它也需要广大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做到有始有终。

2.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篇二

一、“师傅领进门”是学生写作的关键

古语云:“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这句话是说给学生听的, 意在强调学生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但前半句则是说给教师听的, 在进行教学时, 我们教师应首先问问自己“你把学生领进门了吗?”作文教学很关键。

写作课历来被学生视为“头疼课”, 一提写作先皱眉头, 可见他们还未入门, 认为写作领域深不可测, 不敢也不愿涉足, 教师作为向导和师傅, 应该如何带领学生踏上写作之旅呢?

(一) 思想上, 易化写作

第一堂写作课上, 教师就要告诉学生, 写作并不神秘也并可怕。写作就是要把自己心里所想的用文字表达出来, 把这些话要调整, 让它有条理、有重点、有中心,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别人明白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先让学生在思想上放下包袱。接下来, 教师可以出示一两个话题, 让学生围绕所给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学生的表现教师, 既要充分肯定又要适当点拨, 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刚才所说的话写在纸上, 让他们在进行简单的写作尝试后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二) 实践上, 让学生去观察生活, 认识生活

“生活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活泼泼流个不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段精辟的话语以极其生动形象的笔触寄希望于教者: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 应先带领学生深入到生活这一源泉中, 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帮助学生把“无米之炊”变成“有米下锅”。

1. 学校生活是知识、理性与情感交织的宝库。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是获取知识的沃土, 是提升智慧的熔炉。这里有琅琅的读书声、沙沙的写字声, 更有爱心写就的感人故事。同学间或轻如烟淡如水, 或甜如蜜、甘若泉的相互关心而带来的瞬间感动, 都值得我们语文教师细心挖掘, 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充满活力, 充满生活情趣。

2. 社会生活是一个异彩纷呈的大舞台。对于学生来说, 社会生活较为简单, 如果能恰到好处地捕捉到自己生活中的细节、闪光点, 挖掘出其深刻的内涵, 就能使文章生色、升级。因此, 引导学生把握好生活就成了作文的关键。

让学生走出狭小的书斋, 广泛地接触社会, 关注民生, 把社会引进课堂, 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意识, 使学生拥有源头活水, 一举多得, 何乐而不为呢?

二、营造课堂氛围, 激发写作兴趣

传统的作文课堂上那种沉闷的氛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扼杀了学生的兴趣, 埋没了学生的天性, 导致作文教学使教师疲惫, 学生乏味, 学生作文空洞、呆板无味、虚情假意。我们另寻蹊径, 以开放的课堂环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 让学生从交流中获取激情

常言道:“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互换之后, 我们就有了两个思想。”作文课上, 交流讨论是一种特定的激情方法, 学生头脑中的各种观点和想法, 通过互相碰撞与激发, 思维活跃起来, 就会各抒已见。

(二) 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兴趣

综合训练的设计活动, 目的在于采用特定环境激发兴趣, 这一方法, 给学生提供或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 去指定他设计的内容, 要求他们净化杂念, 集中精力, 进入角色。可以进行争吵或辩论以确定最佳的活动方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引出最佳思维, 并且给他们一个施展的空间, 在不知不觉地完成写作的准备工作。

(三) 让学生在互改中走向成熟

让学生进行互评互改活动, 你读给我听, 我读给你听, 交代与了解所写的内容。听的学生会一面听, 一面与自己的文章进行比较, 也会得到提高。通过朗读与欣赏, 展示与挖掘成功之处。读完全文, 读者特地会把自己得意之处挑出来, 说说好在什么地方, 并刻意朗读一遍。学生之间相互提出不足, 探讨修改。修改后再欣赏, 以至完善。

学生批改作文, 重在相互商量, 研究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兴趣、批改兴趣。适应学生心理, 组织好了, 才有实效, 学生的批改能力才会提高。

三、注重作文的评改工作

写后批改是验收、提高学生写作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批改是对学生作文进行总体检验, 有针对性的细致指导, 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认识的重要一环, 所以评改工作必须落到实处。以往的教学习惯是:学生完成习作后, 教师进行审批, 审批后做一下综合评述, 肯定优点, 提出不足, 继而做下一次作文。那么, 对于教师的“评”, 学生是怎样看待的呢?其中的不足, 学生是否改正呢?教师无从知晓。如此往复, 评改工作又有何意义呢?尽管教师们下了很大功夫审批作文, 但效果却不显著, 所以, 必须把“改”的工作也落到使出。要想让学生知道如何“改”, 老师先要做到认真“评”, 不能粗枝大叶, 要细评, 做到从“小”到“大”。所谓“小”, 即每个字是否正确, 每个词是否准确, 每句话是否通顺, 每段话是否连贯, 每次意思是否统一。所谓“大”即所选材料是否能表现中心, 组材是否合理, 叙事是否完整, 写人是否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结构是否完整, 文章是否形神兼备。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会很辛苦, 但我认为辛苦的背后会有收获。也只有老师做到这一点学生修改作文时才会知道如何改, 改什么。改后的作文教师要再次审阅, 了解每个学生“改”的情况, 如有缺点再次指出, 从而完成督促和反馈工作。对学生而言, 修改作文的过程, 就是提高能力的过程, 改前的作文与修改后的作文两相对照, 也能使他们发现自己的进步, 从而能够提高写作兴趣。“评”“改”作文这两个环节在作文教学中是分不开的, 这两个环节的紧密结合必然会促进作文水平得到提高。

3.作文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篇三

一、克服教学方法枯燥,培养理性思维

教材中可能有几百篇阅读课文与作文范文,很多时候教师偏重了词语解释和课文背诵,认为教作文就是教范文,个别教师只要求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一味地紧扣教学参考答案,而不思考这些教学内容该怎样与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要相联系,就导致了“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要想事半功倍,不在于背得多,而在于建立理性思维的知识基础。

若在教授作文初期,没有打好这最简单的理论基础,学生应考时连提纲都列不好,哪能在短时间内写出有头有尾、有详有略的文章?相反,若学生早就胸有成竹、目标明确要写一篇记叙文,只要列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便能展开想象,洋洋洒洒;要写一篇议论文,只要演绎论点、论据、论证,层层堆砌,就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笔者认为作文本是记录、沟通的一种工具,掌握了作文的基本技巧理论,就相当于读过了这工具的说明书,“笔到文来”。当然,除了系统学习作文的技巧理论,在生活中遇事多思考,多学习数学、物理等知识培养理性思维,这能有效帮助我们在提笔时迅速审题、集中思路。

二、克服教学内容狭隘,培养语感

理性审题、列出提纲,文章主题意义就基本可见。可作文的高下,除了有基本完整的骨架,还要添加“血肉”,使之更可读。所以,好的作文者通常具备相当的词汇量,他的一词一句除了传达多方位的丰富直感,还传递感情,营造意境,细细体味,或还有弦外之音,是谓“语感”。然而,若只重复抄默写词语,练习改病句,背完十几本教材,也是难以培养“语感”的。笔者认为,积累词汇显然没有捷径,而广泛阅读、经常练笔是培养语感的最佳方法。除了课外阅读的书单,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从各类报纸、杂志、网络中去芜存菁,将阅读所得在班会上分享。除了练笔作业,也可鼓励学生尝试写微博、网络日记,并坚持写生活见闻。这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增强思维能力,还是课内教学引向广阔社会生活的扩展与延伸。生活化的作文教学,不要文字的空壳,而要令学生体验得了生活,书写得了感悟。

三、克服教学场所局限,培养观察能力

作文的灵感本就不该来自课堂,而应该来自生活。即使这个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被困在书堆里,单凭生硬的提纲和堆砌的词汇来写作文,只能是闭门造车。新《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给教师更大的创新空间,可开放作文教学的多元化。比如将课堂搬到大自然,去观察动植物;搬进商场里,观察人际互动;将课堂活化成为小舞台,演一演课文里的故事;活化成小厨房,试一试妈妈是怎么炒菜的……除了课堂,教师还可联结学生家长、组织兴趣小组等,增加学生观察、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让生活成为最大的作文素材宝库。

四、克服评价机制单一,培养优势视角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虽然小学生的作文技巧理论、词汇量、生活体验都可能不足,他们却有最可贵的一种特质——想象力。想象力是万事创新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要避免“千人一面,千口一腔”的俗套,就必须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教师给出的评语也应生活化,因人而异,而非千篇一律地写“立意不足”“句子通畅”。比如,学生可能有病句,教师可先肯定他“善用了流行歌词,很有创意,但要多写几句,进一步阐明文章的主题”。他可能虎头蛇尾,教师可先鼓励他“这个人物很有趣,后来怎么样了”,这样,学生感受到创作的快乐和自由,进一步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反之,若因为病句和文章结构问题,粗暴地给予低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挫败的压力,错过拓展潜能的机会。

4.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篇四

[作者]  王德广

[内容]

一九八八年吕淑湘先生就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个“老大难”,少慢差费仍未改变。对此语文界前辈和专家深感忧虑,不得不大声疾呼: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中学语文教学如果以培养现代人才作为宗旨,那么目前的教材、教法、师资都与此不相适应。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改进,全国正处于起步阶段――有初步成绩,但效果不明显。现就中学语文教学谈谈粗浅认识。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语文教学开始从实际出发,遵照教学规律,重视适度优质,已形成几种教法:

1.精讲实练

适合典范教材。精讲,即少而精,就是讲到节骨眼上,讲重点难点疑点;实练,就是有选择有目的`有典型意义地练,即能举一反三。

世事学问纷纭复杂,泛观博览归之约。先博后精,古今无殊!

2.以练代讲

适合浅显的教材。有些课文浅显易懂,教师在学生事先阅读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指导学生练习上,结合实际,注意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如张志公所说,教师“能用尽可能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尽可能强的表达效果”。

3.读写结合

适合写作特点明显而又宜效仿的教材。读写结合,必须结合学生和教材实际,用教材所有补学生所缺,不要硬行结合。如讲《落花生》可让学生写篇咏物言志的短文,讲《孔乙己》可学肖像、对话、动作描写,讲《果树园》可学环境和心理描写等。

4.边学边议

适合古典文学。古典文学最好不串讲,应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可凭借注解、工具书自己阅读,难点疑点或老师解答,或大家议论,或查阅参考资料。这样学生既可积累大量实词,又能熟悉虚词用法,明确文言句式。

以上四种教法是目前语文教学通行的值得肯定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串讲全文,烦琐考证,照本宣科,不启发,不练习;课堂不活跃,步骤全篇一律,教法各种文体一律,练习单调,课外阅读面小,跟高考转;基础知识讲得不扎实、不系统,练的不实在;不发展智力

5.中学英语听说教学之我见 篇五

苏 升

(阿克苏市第三中学)

摘 要:英语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有些不同,要求是听、说、读、写全面发展。上好一堂课,是每位教师都尽力和希望做到的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激发教师的灵感,从而使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堂教学;语感培养

一、听

英语教学与中学其他课程的教学有些不同,要求是听、说、读、写全面发展。但由于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得这门课的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如何上好呢?我认为教师的口语及语言表达能力也要很好。

听力在教学中是最难掌握的,因为它受到以下五个因素的

影响:

1.认清听力教学的阶段性。

2.加强听力微技能的培养。

3.重视听力策略的训练。

4.注意将听力教学与其他教学技能相结合。

5.充分利用现代化电教设备和学习条件。

在五个因素中,首先要求教师提高讲课艺术性。要紧紧地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听的兴趣,适时适度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不断给学生提供兴奋点,让他们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想状态。

二、说

中学英语听说教学中,“说”教学当然以说为主,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自我表现。如果是训练,就不能随心所欲,而应该有训练的章法,即:从开始的有控制地说,到控制地说,再到自由地说。我认为教师应该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说:

1.重复:让学生把听到的课文中的词、句重复,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造句:教师要创设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语言情境,鼓励学生造句。

3.复述: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的语言材料将课文内容完整地表述出来。

4.辩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处理课文,给学生提供一些紧扣课文、贴近生活的说话材料,让学生展开辩论。

5.表演:教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进一步加大口语的练习。

总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要通盘考虑,师生共同参与,又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互助友爱的课堂气氛。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更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了解并鼓励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对话交际活动中真正体验到成功与体现自我能力的喜悦感和尊严感。

作者简介:苏升,男,1984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第三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管理及研究。

6.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篇六

一、培养学生捕捉观察目标的能力

培养学生捕捉观察目标的能力, 对于提高学生作文审题能力、选材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 按一定的目标任务准确捕捉观察目标, 就是按作题要求去观察目标。其次, 抓住事物本质特点捕捉观察目标的重点部分。我在以《参观翻水站》为题, 组织学生去翻水站参观, 然后作文, 从内容上看, 出现三种类型: (1) 有些同学把记叙重点放在参观路上的所见所闻, 偏离了作文要求。 (2) 有些同学重点描写了翻水站的环境美, 虽未离题, 但没抓住观察重点部分。 (3) 有些同学把叙述重点放在了参观电机房及翻水现场, 写了所见所闻所想。这不仅按作文题要求抓住了观察目标, 而且抓住了翻水站的本质特征, 捕捉到了观察目标的重点部分。于是, 在作文评讲的时候, 我引导学生弄明白这一点。

二、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观察事物

有条理地观察事物, 对于有条理地表达事物起着决定作用。因此, 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1. 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一般常用的观察顺序。

如按空间方位顺序, 按内容顺序, 按事情发展变化顺序, 按时间顺序观察等。

2. 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顺序观察。

如课文《第一场雪》, 作者综合运用了几种观察顺序:雪前———雪中———雪后 (事物发展变化顺序) , 雪前:空中的雪花———地上的积雪 (从上到下, 空间方位顺序) 。雪后:大自然的景象———人物的活动 (由景到人) 。大自然景象又采用了从静态到动态:静态景———动态景。

三、训练学生感知事物细微特征的能力

在教学中, 应当把指导学生具体描写事物细节的作文能力训练同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细微特征的能力训练结合起来。有一次, 我在组织学生观察家乡春色, 让学生写篇作文, 学生第一次观察, 写出来的大都是“麦苗绿油油”“油菜金灿灿”等一些内容空、描写抓不住特征的文章。于是, 我又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观察, 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细细观察, 既观察静态, 又观察动态;看看田野, 再看看小溪;既看植物, 又观察动物等。结果许多同学能自觉地调动各种感官去感受, 结果真正写出了家乡春色美。

四、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小学生作文记叙不具体、不完整, 或缺乏真情实感, 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还不具备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不懂得怎样抓住某些片断去联想、想象, 在脑海中建立事物的形象。如:看到农民在田里辛勤劳动, 联想到粮食来之不易, 我们应当珍惜每一粒米。想象能力包括再现情景想象和未来情景想象, 如组织学生对灾区学校或人民进行捐款活动, 活动前老师布置学生注意观察灾害留下哪些痕迹, 想象和描写当时发生灾难的情景等。

作文教学中, 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同时, 必须重视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训练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

作文离不开生活, 但有了生活并不一定有表达的需要和愿望, 并不一定能把文章写好, 表达出自已对生活的认识。我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过程中, 注重培养分析事物的能力, 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 (1)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 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表达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 如在写《家乡新面貌》, 通过家乡前后两个时期的对比, 提炼出“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新气象”这一深刻的主题。 (2) 综合分析法:把事物外观的各种现象综合起来分析, 揭示其本质特征。有位同学写《我的同桌》, 在列举了同桌几件讲卫生的事例后, 概括出“她是一个讲卫生、爱清洁的好学生”。 (3) 联想分析法:就是抓住事物的联系:因果联系、人物与事物 (环境) 联系、外表与内心联系等, 揭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六、培养学生勤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培养学生经常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并让学生掌握记录整理观察材料的一些基本要求: (1) 要及时、准确、具体, 写明观察时间、地点、观察对象的具体特征或事物的详细经过。 (2) 要进行筛选归类, 把重复的、与观察目标无关材料、没有什么意义的材料删掉, 把零星的材料、无次序的材料按一定的顺序连贯起来, 或按内容进行归类。 (3) 对获得的观察材料作初步分析, 把自己对材料的初步认识写下来。为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培养勤记日记的习惯, 我每月都在班级举行优秀日记评比, 现场竞赛 (口述观察结果) , 把优秀观察日记在班组展览, 或推荐给报刊、杂志发表。

7.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七

一、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积累素材、语言。

活动是学生习作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活动中能够积累素材,积累语言,语言、素材的积累正如量的积累,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这就是说,语言、素材丰富了,习作时才有可能妙笔生花,下笔如有神,一气呵成。

1、鼓励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累,阅读活动是人们对书面材料的认识,理解和吸收的过程。文本中的语言,表达方法都可用于自己的习作,这就是所谓的“记得旧句子变为新文章”。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要积累规范的语言,领悟到运用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的方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提高思想文化素养,要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摘抄好词好句,熟记好篇好段,教师要按时检查。同时介绍一些名言紧句,好篇,好书,让学生阅读,积累;介绍一些专业书籍给学生阅读,积累专业知识,术语。

2、指导课外生活中积累,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外,还要在指导学生在生活中领悟、积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场合,结合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口语和书面语,引导学生进行含蓄生动的语言描述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的训练。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网上下载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做实验,资询,外出旅游等活动丰富所见所闻,让学生获得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积累丰富的语言,习作时才会减少麻烦,才能马到成功。

二、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地丰富写作素材。

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是学生进行个性表达的基础,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丰富素材,能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爱好,个人特色。也能为学生进行个性表达打下基础,根据需求主动地丰富习作素材的过程是学生自身认识、感知、了解、理解的过程,是带有浓烈的个性化色彩,是个性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自己创新表达能力的过程。

1、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和事物,让学生养成主动观察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积累的素材也会越来越丰富。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思维,精神生活也会越来越丰富。写作时就会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真正成了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2、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也可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学生的观察是按照个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方法,习惯进行的,这样获得的素材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有时存在粗疏或片面性。为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广泛收集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注意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素材交流会,通过交流汇报,能够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能够让学生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能够体现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与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交流能够使学生乐于习作,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还可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要鼓励学生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

1、引导学生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的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学生去写新奇、有趣、印象最深,感动最深刻的内容。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说出实话、真话、心里话。从而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就会得到充分的展现,能够加以引导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

2、要求学生去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要求学生把客观事物与主观认识结合起来。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情实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力求学生的习作,有创新精神的存在,有独树旗帜的一面。

3、鼓励学生多写一些想象文章,学生想象是按照自己的想象能力和习惯进行的,这些想象的结果都是个别的,有着明显的个性化特色。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表达。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同时指导学生多读、多写,多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让学生不仅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有内容可写,就能消除习作的畏惧感,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

8.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之我见 篇八

[作者] 龙剑梅

[内容]

提问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非一种始于今日的新的教学手段,但它又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联系各门课程的具体实际,在传统提问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而力求创新与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真正为教学改革服务,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现实课题。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体验,认为在课堂提问这一环节上,尚存不少值得深入探索与研究的问题。一是提问如何切合每门课程的特点,在遵循教学普遍规律与原则的基础上,探索和掌握每门不同课程的特殊规律即特殊性,克服各门课程提问千篇 一律的弊端,使学生不厌烦于那种每门课程等齐划一的提问方式;二是提问如何从每个教学班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大范围的履盖面广泛适合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个性要求与求知欲望,克服优生活跃、差生兴趣不高的课堂缺陷;三是提问如何真正具有新见,又不离纲离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种情绪活跃精神饱满的课堂教学环境,避免枯燥的老师问学生答的`单一交流渠道;四是提问时教师如何恰到好处,把握时机,唤起注意,在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中掌握一个能从学生所需出发又能体现教师创造性的“度”,即适度性原则,克服无的放矢,漫无目标,多而泛但收效甚微的毛病,等等。鉴此,本文拟从实践者的角度,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作一分析论述。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提问正是一种课堂语言的运用形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巧妙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创设课堂情景,引人入胜的一种语言技巧,是谓提问的教师“主导论”作为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即听说读写能力的语文教学,其课堂提问较之其他学科,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且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提问的形式多半以问话、对答的形式出现,其间即包含着提高学生语言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学生语言素质的任务。善于说和听正是学生理解、分析、归纳、判断等多种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从学生答问的言语表达看,一则可了解到每个学生的语言素养;二则可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训练。因而,可从传统的单一信息传输中解脱出来,扭转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局面,通过问、答或口答或笔答或小组讨论集中答等形式,变为双向、多向交流。可以说,课堂提问这一形式直接与语文课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在教学中,教师有意为学生设置必要的疑问,能增强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既有从教师到学生的信息传递,也可疏通从学生到教师的信息通路,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心理过程,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可见,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提问必须恰当运用语言,以解决问题为归宿或目的,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敏捷思考,迅速答问,引发创造性。第一,提问作为解疑析难的教学手段,必须体现教师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其本身便是一种运用语言的课堂艺术。第二,正因其建立在教材语言基础上,又不囿于现陈的语言知识,须作适当延伸扩展,那么更多的是教师语言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具体在:如何提问,提什么问,对哪些学生在什么时候提问最恰当,采取什么方式等。第三,也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创造性,体现他们运用语言的主体原则,培养积极主动的语言学习习惯。因而第四,提问时教师必须在语言设计与运用上精心思索,巧妙安排,有效到位,注意其启发和引导功能。只有富于新鲜感和吸引力,才会一步一步把学生引入预定的情境中,使学生与教师在思维与语言运行上同步一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nbs

9.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之我见 篇九

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教学设计时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还有不同年龄学生的感兴趣特的话题不同,在小班中,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有些班级由于学生人数占优势,教师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分析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班级整体学习风格: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10.改革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十

[关键词]张扬 个性 改革 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以“教”为主,教师往往用应试作文标准去规范学生活泼舒展、风格迥异的文章,使学生谨小慎微的就范于套路或模式而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格式化的训练,直接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維,束缚了学生主动体验生活的手脚,导致了一大批充斥着假话、套话、空话的作文。学生鲜明的个性遭到了抹杀,生活的七彩阳光得不到绽放。这难道不是学生作文的“创伤记忆”吗?当我们思考作文教学究竟失去了多少纯真东西的时候,我们又该怎样去做呢?

一、作文要走进生活,抒写潇洒的生命轨迹

作文教学改革理念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我们要积极倡导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倡导“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教师应引导学生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底蕴,真诚地拥抱生活的亮丽。所谓真实,就是以自我的心灵之眼观察生活的原貌,不但看到生活的“向阳面”,而且要注意到生活的“阴暗面”;不但面对生活的表象,而且要善于发现和揭示生命的本质。所谓真诚,就是反对给学生外加一种“标准”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衡量和匡正生活,导致虚假为人和虚假地做人。写作的情感方式说到底就是作者的生活方式。“有真意,去伪饰;少造作,勿卖弄”,这才是写作上的美学趣味,代表了学生体悟世界看待人生的情感方式。

二、作文要张扬个性,表现人性的精髓

每个作者都是有血有肉、有灵性、有个性的人,作文应该展示人格的魅力,表现人性的精髓。作文有了个性和人格,就有灵性,就有生命。优秀作文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它洋溢着浓郁的个性,有着感人的人格力量。作文个性的泯灭,必然导致人文的流逝,人性的扭曲。在应试作文中有一种怪现象,有的考生为了“战胜脆弱”编造“父母双亡”的故事;有的考生为表现“友谊”就写“同学之间先是打架,而后和好”的俗事;还有的考生为表现“诚信”,抄写“诚信”的童话……这些都是人格在作文中失落的表现。作文要张扬个性,就是要理直气壮地表现自我。如描述“我”的青春梦想、倾吐“我”的肺腑之言、袒露“我”的心中至爱、诉说“我”的忧愁烦恼等。说真话,抒真情,真情为文,方显人性之美。

三、放飞学生作文,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作文是个体精神劳动的结晶,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我们提倡自由为文,就是给学生松绑,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写作环境和愉悦的构思心境,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如何放飞学生的作文呢?

1.开放写作内容,引入生活活水。叶圣陶先生曾提出:“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努力实现学生的作文与其人格、思想的和谐发展。

2.开放写作形式,鼓励创新表达。让学生自由选择记叙、议论、抒情或综合表达方法,让他们自由地展示个性。好的书报读了写,精彩的影视看了写,生动的故事听了写,感人的事件见了写,奇妙的想法想着写,这样把学生逐步引向抒写真情、张扬个性的写作之路。

四、自改互改点评交流,更新作文批改方式

传统的教师批改,耗时费力,收效甚微。一是反馈慢。学生将自己精心构思,认真写作的文章交给了老师,渴望能尽快得到老师的评价,而教师批改作文需要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的希望逐渐减弱,最终消失。二是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批改,是单向的信息传递,缺乏敲击学生心弦的力量。分数高的,又重新燃起了兴趣的火花,他会关注老师的批语及文中圈点的地方;分数低的,他会将作文往书包里一塞,自己不愿看,更不愿让别人看。

如果让学生成了批改的主角,其好处是:一是加强了其责任意识;二是培养了其合作精神;三是增强了其成功的信心。

学生自改或互改作文的过程中,同学们都乐于查找别人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倾力打造自己高品位的佳作,个人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自改或互改完成后,评改工作还不能算结束,习作还要交给老师点评。教师的评价除了找出文章的不足外,要采取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语)。好的批语,如同春雨润泽大地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使学生获得精神的舒展与心灵的迸发,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抒我情”。让学生们用自己手中的妙笔,写出能够透视自己心灵和张扬自己个性的华章吧。

11.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篇十一

一、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师通过呈现生活情境, 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感受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运用, 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到生活现象。例如, 在教学算数时, 让学生进行购物表演, 在买和卖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找零练习了加减计算。在教学长度时, 让学生分辨毫米、厘米、米的区别, 通过量同一个东西的长度进行换算比较。当教会学生学习了统计表的知识以后, 就可以组织学生三四人一小组, 在某一时刻计算十字路口的车辆, 然后绘制成一张统计表, 以此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并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生活实际。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写“数学日记”。通过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发现, 促使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维、探究问题, 加深数学学习的体验。比如, 有的学生写了今天上学用了多长时间, 比昨天用的时间多, 就可以计算今天比昨天多用了多少分钟;有的学生写家里买了新的家具, 描述了它们的形状、大小;有的写父母在谈股票信息、银行利率变化等。通过记“数学日记”, 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 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 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 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 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 用数学”的意识, 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二、做数学画提高学生兴趣

如果一个人对美术知识一窍不通, 对色彩的运用、明暗的掌握不精通, 也能照样画出一幅油画。时下流行的数字油画, 简称数字画就可以做到。只要买来搭配好的画板和颜料, 就可以自己动手完成一幅油画, 不少人都把它称作“十字绣的接班人”。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也能画出精美的油画, 甚至是世界名画。数字油画听起来似乎高深, 画起来却简单。一块绷好布的画板, 几罐五彩缤纷带数字编号的颜料, 一支笔和说明书。有趣的是, 这些材料里还有一只挖耳勺, 起初以为是赠品, 开始画了才知道这勺子是用来挖颜料的。第一眼看到画板, 或许会觉得有点晕, 因为画板上满是画面的轮廓, 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不同的数字。画的是候就像小时候用水彩笔给无色的画填色一样, 只要把标注着“1”的颜色涂到“1”的空格里, “2”的颜色涂到“2”的空格里, 依次填下去就可以了。只要填完了所有的颜色块, 颜料就会遮盖住线条和数字, 看起来就是一幅很完美的油画。如果不说, 别人一定会以为这是一幅出自名家的作品。通过数字油画把需要专业人士才能完成的绘画技能, 变成普通人就可以完成的一项平民活动。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在文学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

西南人喜欢吃辣是众所周知的, 在一首广为传唱的《辣妹子》歌曲中, 就蕴含了相关的数学知识。比如, “不怕辣”“怕不辣”“辣不怕”。这里面的“不”“怕”“辣”就是运用了数学当中的排列与组合的知识点, 是三个字的三种排列。另外, 在古诗当中也蕴含着数学的知识点。清代乾隆年间的文学家和书画家郑板桥与友人外出时, 看到一户人家的春联, 其中春联是这样写的,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二字。郑板桥当时就断定此户人家缺衣少粮, 家徒四壁, 友人立即问是何故。郑板桥解释道:“对联上都写着啦, 上联缺一 (衣) , 下联少十 (食) , 横批只有南北, 没有东西。”友人不信, 于是两人敲开这家门一看究竟。当门打开时, 果然这户人家一家大小都挤在一张破床上, 衣单灶冷, 没有一点过年的气氛。从这则古诗当中, 能够发现数学与文学之间的相辅相成。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特点

1. 现实性。

现实生活中处处能发现数学, 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亲身体验,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数学现象, 这就为创设情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应针对这一实际, 精心设计情境, 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 使每个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也得到和谐的发展。

2. 趣味性。

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 因此, 生活化的教学要有趣味性, 能吸引学生, 激发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很快对所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最佳状态, 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基础。

3. 规律性。

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用他们能理解的生活现象进行教学, 不能超出他们的认知规律。

12.农村中学生作文训练之我见论文 篇十二

自古以来,农村都是贫瘠的。时至今日,农村仍改不了贫瘠的根本,只是眼下的贫瘠更多的是文化上的贫瘠、文明上的贫瘠。因为这些,所以农村中学生普遍作文能力不强,写作水平不高。鉴于此,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积累下,有了以下一些想法。

一、引导学生多留意生活。

农村尽管是贫瘠的,但农村同样是丰富多彩的。悠悠南山、暧暧墟烟、依稀人家都是农村特有的风光,平静、宁和、幽静的环境使农村中学生具有淳朴的天性、无知的童心,广大纯朴善良而愚昧的父老乡亲又教导得我们农村中学生有着一双无邪的眼睛、懵懂的良心。因而这片土地很需要引导,引导他们思考:思考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处境,思考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每年父母的年初出年底回,每年高考、中考后学姐学弟们的去向,每年的收成,每年村里的变化以至于现在越演越甚的风,都是值得广大农村中学生思考的。思考让人深刻,思考让人成熟,思考也能使一双双天真的眼睛深邃起来。

而深邃的眼睛又能看出更深刻的问题,更能写出深刻的文章。  曾在一次作文训练课上,一个学生在以“过年”为话题的作文中,写出了当今农村新年时喜欢聚众,而此时的孩子就没人照料了,也就自己疯玩,结果闹出了一幕惨剧,起火了,烧伤了一个孩子。事情很普通,但是他身边发生的实事,写作不就是记叙生活吗?再加上他对农村新年的景物描写。的场面描写以及事情发生后受害家庭的呼天抢地的场景描写,活灵活现了当时的情景,简直可以与一名家的短篇相媲美。这样的`文章城市孩子不一定能写出,唯有亲自经历过的农村孩子才能以自己朴素的笔描绘出来。

二、引导学生热爱阅读。

阅读在城市孩子眼里是件再平常不过事,因为他们从很小开始,父母就会给他们买“撕不乱”的图书,而且城市的图书馆、书店、超市到处都有书,可以说,对城市孩子来说,书是再稀松平常的事儿了。但对农村孩子来说,书就不是那么常见了,并不是说他们穷得买不起书,而是从他们的祖辈开始,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看书的习惯。所以,农村中学生中有阅读习惯的微乎其微。不爱阅读怎么能写好作文呢?这也是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农村中学语文老师责任就很重要了,我们要引导我们的学生爱阅读。

怎么引导呢?用现实需要引导,不阅读就写不好作文啊;用故事引导,很多奇妙的故事都是书上有的啊;用思想引导,很多前卫的思想都是名家创作的啊;用时尚引导,很多名人的作品就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问题啊……事实证明,只要语文老师大力宣传,我们的学生总是有一部分开始慢慢喜欢阅读的,有的还把一些大部头诸如四大名著搬来看。结果证明,阅读对他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象今年上半年我所任教的高二(九)班,因为从高一就开始引导学生阅读,到二下时,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把四大名著中的一到两本看完了,有的还对《红楼梦》或《三国演义》很有研究,象江忠益同学看过《三国演义》后还写了很多评价三国英雄的古体诗,有的还在《鄂东晚报》上刊登了。

三、从课本中学习写作。

13.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篇十三

构建健康课堂――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我见

作者/杨艳波

以往的课堂忽视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方式,在构建健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本人悟出了一些行之有效地评价方法。

一、评价要及时,有新意

现代中学生渴望被肯定,被激励。所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及时中肯的赞许。评价语要有新意,偶尔晒出一两句网络流行语,事半功倍。比如:给力、“羡慕嫉妒恨”“我被你雷到了”……

二、评价要分明,不可吃“大锅饭”

小组教学,成绩是组内全体组员合作的结晶,评价时不要泛泛,大锅饭吃多了,活跃的学生会不满;坐享其成,滥竽充数的学生会养成懒惰的.习气。可以说,“今天二组表现最棒,二组中的A2超棒”评价分明,各得其所。

三、评价方法可多样

1.评价语七十二变

试试以下评价语,“做的相当棒”“最近咋这么有出息呢”“小伙子,不错!加油哦”“丫,我看好你”“你们是我的骄傲”“喜欢死你们了”等等;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效果不错,竖起大拇指、拍拍肩膀、勾一下手指,都是不错的评价方式。

2. 打一巴掌别忘了给个枣

其实批评也是评价,道理他都懂,给他时间让他自醒,话不必多,不管批评的狠不狠,别忘了用恰当的评价语与他沟通,打一巴掌别忘了给个枣,这很有必要。

3.作业评价是桥梁

快节奏的社会,大家都很忙,老师不可能天天和每个学生都交流,利用好作业这块自留地进行评价很不错的。“老师是你永远的加油站”“有题不懂,联系我,信号永远在服务区”“我是你的拉拉队长”“最近你咋不太给力呢?”“我欣赏你如阳光一样的笑容,用你的笑容晒一下你的成绩单呗”孩子们超喜欢,他们像收到朋友的短信一样拜读,比耗时费力的谈话强。

构建健康的课堂,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中肯的评价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孩子必将受益终身。

14.中学物理“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十四

一、关于教学改革的两个问题

教学的改革,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转变教学观念,二是要对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关注什么?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一是“学生”,脑子里有学生,时时想着学生,时时关爱着学生;二是“发展”,既有学生的发展,还包括学生与教师共同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起到引导、促进、帮助、示范、感化的作用。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关注学生。教学不忘育人,还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教材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条线索,并非教学活动的圣经。从目前的情况看,以教材为本是很普遍的。大家经常说:“课本、课本,教学之本。”其实这话是错误的,实际上学生才是“教学之本”。年轻教师的课大多有一个通病:一上课就对物理规律或物理模型先下一个定义,不管学生理解不理解、接受不接受,然后强调几点注意事项,接着就是习题操练。这样的课学生听起来是非常痛苦的,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根本得不到开发,长此以往,学生最基本的素质也会退化。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应该一起研究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才能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

二、关于教师与学生的发展

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方面是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情感的发展,还要强调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发展。过去认为: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为什么非要烧了自己,才能照亮别人,能否不燃烧自己也能照亮别人?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师生共同发展。教师要不断地提高,不是烧了自己,而是要越烧越大,今天是蜡烛,明天必须是明灯,明灯还要不断地充电,才能照得更亮。研究表明,教师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新教师,他们的着眼点是完成教案,上课时眼睛是看着天花板的,心中根本没有学生,讲完了事。这些教师大约经过一两年的时间会跃升到第二个层次,那就是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教学任务,并能处理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很少反思,考虑较多的是应试的平均分,没有教学风格,最多称得上一个教书匠,而这个过程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第三个层次是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研究表明,有很多教师直到退休还停留在第二个层次,仅仅是一个有经验的教书匠,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关注自身的发展,没有进行研究、反思和提高。因此,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有计划的探索、研究是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教师发展好了,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

三、关于有效教学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怎样教学才算有效,这是一个复杂问题。有时教师讲得很多,讲得很细,讲得很辛苦,自以为效果不错,但恰恰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产生,这种教学不是有效教学,最多只能说是低效教学。我们要研究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这种策略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一)准备策略,就是怎样备课。

以前通常认为,备课主要是根据知识版块设计教学流程,备教师怎样有序地讲,很少关心学生的有效学习。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一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有几个思维高潮,怎样安排,知能构建采用哪些手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营造和谐进取的课堂气氛,怎样与学生互动,知识怎样动态生成,能力如何提升,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这些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教师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在教学进行中动态备课,更重要的还要学会事后备课,进行教学反思,积累第一手材料,丰富教学理论,形成教学风格。大量的资料表明,很多特级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课中生成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创新。

(二)实施的策略,就是根据备好的课如何在课堂中具体落实。

问题教学策略:例如研究原子的核式结构,可设计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模块:1.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不是最小的粒子,确定原子也有结构。2.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和假设,原子可分成二部分,一部分带正电、一部分带负电。怎样分布?3.怎样验证你的猜想?怎样进行理论研究?是否可以实验探索?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高潮,教师参与论证,从而介绍卢瑟福的探索过程,得到原子的核式结构。4.经典电磁理论无法解释核式结构,把学生思维活动再次推向高潮,是卢瑟福核式结构错,还是经典电磁理论有问题?由此提出玻尔的原子模型及这个模型的成功与不足,引导学生创新,总结成功的原因说明不足的道理。讨论教学策略:有的讨论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有的可以分组进行,有的讨论可激发学生大量思考,通过讨论提高自我判别能力,提高对问题的认识。还有提问的策略,怎样提问?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精心设计提问,要提出一些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有一些思考含量。有些提问是没有思考含量的,仅仅只要求回答是与否,浪费时间,没有效果。以上列举的实施策略可以交叉、联列或单独使用,但要灵活处理。

(三)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教学和促进教学有效的重要手段。新课改倡导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条,但评价以激励和促进为主,评价必须为促进教学服务,为促进人的发展服务。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因此,它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取得了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是有效的;反之,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什么进步,就说明该教师的教学没有多少效果。

15.数学生活化教学之我见 篇十五

【关键词】数学 ; 生活化 ;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39-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此可知,在数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联系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将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使数学教学更贴合学生实际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想要学好数学的愿望,促进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呢?下面笔者对此谈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确保教学理念生活化

要想成功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师就要首先转变教学理念,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照本宣科,完完全全按照数学课本提供内容实施数学教学,而是应当做到教学理念生活化,要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数学教学的实施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要将数学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指导学生采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对现实生活加以观察和分析,采用掌握的数学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存在的数学问题加以解决。

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要想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当中,顺利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具体来说,教师应当努力创设这几种教学情境,以紧密联系数学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1)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直观性的教学情境。也就是说教师要在掌握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经常看到、经常摸到的物品、事物来为学生创设直观性的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識加以更好地理解。(2)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描述性的教学情境。也就是说教师要采用语言文字来向学生描述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借此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理解,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加以积极的探索。(3)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体验性的教学情境。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将课堂拓展到室外,让学生走进社会,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大课堂”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生活化

1.要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例题。

实践提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数学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要对数学教材加以灵活的处理,结合教学内容,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实例,并将其引用到教学当中,为学生提供一些生活化的例题,使学生感受到原来数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得如此紧密,调动学生探寻数学问题答案的积极性。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实践提示,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因此,数学教师要注重将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动手操作活动来强化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长度单位测量方法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长度单位测量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对自己、其他同学的身高加以测量,对手臂伸开长度加以测量,对教室门窗的宽度加以测量,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自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来增加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理解,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四、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确保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学过程生活化指的是对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加以合理的利用,来开展教学活动,以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增强,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以提高。(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多引导学生动脑、动嘴、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得成功的愉悦。(2)适时适度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因多媒体技术具有的独特特点,其可以有效模拟并再现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上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可以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得以提高,提高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效果。

五、教师要牢牢把握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注意事项,以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为了实现生活化教学而硬将生活场景搬到课堂教学中,将数学课上成生活课,过度营造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忽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能力的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适度而恰当地联系生活,要利用生活中有趣、有益的例子为数学教学服务,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来理解数学知识,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来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性,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促进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实现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牛少山.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J].新课程学习(上),2015(01)273.

16.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篇十六

作文教学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往往费力而又难以取得显著效果,多年的作文教学探索,我总结出要根据学生具体的作文水平,明确作文教学目标,分阶段有目的的进行作文辅导。

一、循序渐进有序列

学生获得知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文水平的提高同样要有一个序列的训练过程。七年级是作文激趣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表达,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写作还是积极的情感活动的过程,情感贯穿作文过程的始终。倡导“绿色作文”,即写真实反映生活、反映内心、率真自然的作文。我要求学生选取身边有意义的小事、真事、新事写日记,并选出优秀日记在上课前朗读,每周评比一次。指导学生区分文体,写规范的记叙文。八年级进行“给你的文章起个响亮的名字”、“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修饰语言重细节——让文章色味俱佳”、“给文章写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让文章结尾成为点睛之笔”分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目的明确且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给文章写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让文章结尾成为点睛之笔”让学生了解作文结尾的一般写法,尝试为一篇文章或文题拟不同的结尾,并比较哪一种表达效果较好,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感悟有实践,使之真正有所得。

二、积累素材聚能量。

(1)从课文中积累。

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大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只要我们善于吸取,勤于积累,从中汲取一些写作技巧,就能提高写作水平。如在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后,总结出叙事+感悟的写法,我让学生借鉴写作技法,运用到写作中去。语文课本中文采飞扬的名篇不少,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先生的《春》和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鲜活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典范。我在作文辅导中依托课文,让学生从教材中积累写作语言。如“修饰语言重细节——让你的文章色味俱佳”作文辅导中就借鉴了这些名篇,让学生学会在作文中采用修辞或修饰性的词语,引导学生注重文章的细节描写,教学中采取感悟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训练中积累写作语言。

(2)从生活中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如果仅仅限于作文课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我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外,还指导学生带着思考去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看到它深刻的本质。清代的蒲松龄在自家门口专门设置了一家茶亭,欢迎过往客人前来饮茶休息,听他们谈奇闻轶事,为写作《聊斋志异》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不少的现代作家随身带着一个素材本,随手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为日后写作做好了必要的准备。这些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写作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有源头活水。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另外,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街头巷尾,商场一隅,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大院清晨,夕阳西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

(3)从情感方面积累。

没有情感的文章苍白无力,也无法感动人。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中除了要有丰厚的材料,语文的积累外,还必须有情感的积累。平时对观察的事物付与浓烈的情感,付与真情,深情,深情,纯清,至情.写作时就能情真意切,字字动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要作者情感的积累丰富,写作是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如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1

写过不少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其中的一首《蜀相》,更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尤其结尾那堪称千古绝唱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把诗人对景仰者的极度的痛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试想,如果没有这浓浓的真爱深情,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来。

三、思维训练求发展

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虽 然平时积累了不少素材。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思维方法,作文时往往“捧着金碗讨饭吃”,感到无从下手,写出来的作文人云亦云。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教会学生变换角度看问题,注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途径有:同一题材多角度选材。学生在写《我的妈妈》时,多数讲妈妈在学习生活上对自己的关心、支持。我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情、脾气、品德、爱好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进行选材,写出血肉丰富的妈妈。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对妈妈颂扬,又启发学生正确全面地描写妈妈,并对妈妈提出善意的规劝。如妈妈关心疼爱“我”,对爷爷奶奶却不够孝顺;妈妈教“我”宽厚待人,自己却与邻居、同事斤斤计较„„。同一素材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时思维单

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端,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素材的多义性。如在指导《生日》这一习作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写自己生日时,长辈、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快乐。经过指点,学生将视线投向他人,写自己为因工作忙碌而忘记生日的父母过生日的情景;写为孤寡老人、残疾人过生日;写生日那天,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觉得这个生日特别有意义。

四、作文评改重鼓励。

学生写一篇作文不容易,他们急切地期盼着老师的评语,如果我们因为时间紧而不作批改,他们会非常失望,对下一次的作文也会失去兴趣,往往敷衍了事。我的做法是:分类阅读。如何分类呢?第一,对自己所教学生的作文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优秀作文一般不需要大动,批阅时,我先用曲线画出好词好句,并在旁边注明“好”、“很好”等评语,总评时,我也是先肯定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然后再针对问题指出不足及修改意见,最后写一些鼓励的话,以利他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中等作文,我不但要精心修改,还要指导得具体,必要的时候我还要帮他写一写,因为他们进行自我修改比较困难,是最需要具体指导、最可塑造的群体;差的作文几乎都是流水账,且文不通,字不顺,如果详细修改,我等于老师得重新给他写,我重点指导它的选材,对于语言,我只做一些引导,但我要在评语中告诉他,你要多读别人的作文,学习别人的语言。对于一些典型的病句,或不得体的话,我会及时地把它记下来,拿到讲评课上让大家一起为他修改,这样他们会切实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有些同学甚至自觉地去写第二遍,效果也很好。

在批改作文时,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语言都是介绍性或一般叙述性语言,象记流水账,很少有同学能做到有重点地、具体生动地叙事。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选材非常好,但就是读起来无滋无味,原因就是学生没有作文语言,表达能力差。对于这样的作文,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写出“ 叙事没有重点,语言平淡”的批语,那么这就等于是一句空话,对学生作文没有任何的指导作用,因为学生不知道话该怎样说。对于这一类的选材比较好,语言缺乏生动性的作文,我就在批改中不改变原意地帮他写一写,让学生知道这个意思该怎样表达?什么样的语言是生动的语言?作文本发回去之后,学生对老师写出的文字会非常感兴趣地、认真地去读,然后比较自己的文字,他们就会找出不足,就会在下一次作文中改进自己的语言,我们的作文批改便起到了应有的指导作用。

上一篇:初中军训考场作文下一篇:网络管理和整改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