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精选6篇)
1.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 篇一
株洲县第一人民医院
“降消项目” 孕产妇急救中心危急重症管理制度 及急救小组工作制度
(一)孕产妇急救小组工作制度
一、危重孕产妇到达急救中心,必须及时报告主任,5 分钟 内由当班医师到现场负责组织抢救,报告急救小组组 长,10 分钟内完成病史询问、物理检查、开始处置、危 重患者应立即请上级医师诊视和会诊(通知抢救小组人 员必须在接电话 10 分钟内到位)。
二、科主任应组织医护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抢救,对 危重孕产妇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及时严肃、敏 捷地进行抢救,分秒必争。
三、科室内应有必须的应急设备,规定的急救药品,通讯设 备及应急预案。
四、抢救过程中要保存全部药品、安瓿、资料以备核对。
五、需立即手术的孕产妇应及时送手术室施行手术,确诊后 30 分钟内进入手术室。
(二)危重症管理制度
1.急危重症的孕产妇工作应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和护 士长组织,及时报告科主任,必要时通知专家抢救小组。2.科主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抢救,抢救工作中遇有诊 断、治疗、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困难时,应及时请示,迅速予 以解决。3.科室内应有必须的应急设备,规定的急救药品,抢救设备 及应急方案,畅通的通迅设备。4.危急重症孕产妇进行抢救时人员要按岗定位,由在场的最 高职称的医师担任组织抢救工作。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操作常 规及查对制度。5.要做好急危重症孕产妇的现场评论和初步总结。
(三)孕产妇急救小组工作制度
1.应由有一定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的高年资医师、护士担任 急组工作。2.对急救高危孕产妇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及时、严 肃、敏捷的进行抢救。3.接诊 10 分钟内完成病史询问、物理检查、开始处置并严 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4.严格执行急救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要有危重病 员的抢救技术操作程序。5.抢救小组要承担出诊任务,进行及时的转运现场抢救。6.所有小组人员,应服从领导,分工明确,积极配合。
(四)孕产妇急危重症管理
1.掌握危重孕产妇急救的基本技能,识别和处理异常分娩 的能力。2.建立孕产妇抢救中心及绿色通道。3.危重病人抢救有记录,内容要求客观、真实、准确、完 整,及时地完成或补记;保存抢救过程中全部药品的安瓿、资料以备核对。4.孕产妇在抢救时科主任应主动承担起总指挥的责任,负责组织抢救工作。5.科主任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讨论总结,分析每一抢救病 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指定改进措施。
(五)孕产妇转运急救制度
1.建立与县市区内上下转诊单位的网络联系,有明确、通畅的 联系电话及联系人,建立转诊登记本。2.公布“中心”急救电话。急救中心应有醒目的灯箱,设有 醒目的急救通道和抢救地点标识。3.备有处于功能状态的急救车,实行 24 小时值班制度。4.“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迅速启动抢救小组,了解病情,携带急救设备与药品,5 分钟内出诊,迅速赶赴现场,实施 抢救或转运。5.危重孕产妇到达“中心” 分钟内由当班产科最高职称的。5 医师到场负责组织抢救,报 2 告“中心”急救小组组长。6.抢救过程中要保存全部药品的安瓿、资料,以备核对,抢 救结束后及时完成抢救记录。7.“中心”对每例抢救病人均应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 教训。将抢救结果反馈转诊单位,填写《高危孕产妇转诊与 反馈通知单》。
(六)高危妊娠管理制度
为了降低孕妇围产期发病率和围产儿死亡率,确保母婴 安全妇产科及门诊医师应对高危妊娠妇女加强管理。1.妇产科及门诊医师对患者做到文明服务,认真诊治、热心 宣教、耐心咨询、廉洁行医。2.积极开展孕期卫生宣教,防止妊娠并发症的发生。3.认真开展孕期检查工作,及时了解孕期健康状况和胎儿发 育情况,要做到早期发现异常,早诊断、早治疗。4.对属于高危妊娠范围的孕妇应加强管理:(1)主动协助高危妊娠妇女制定产前计划并督促执行。(2)要密切检测胎儿和胎动,密切观察胎儿的频率、规律 性和强度,观察胎儿 12 小时胎动次数,必要时可教会 家属听诊。(3)必要时进行胎盘功能辅助检查,胎儿成熟度检查。(4)凡有遗传病、胎儿畸形或染色体异常家族史的孕妇或 为高龄初孕妇等应进行遗传学检查。(5)同时应做好、观察和诊治记录。(6)认真做好高危妊娠危险因素的评分,根据孕妇的妊娠 危险因素,重点做好围产期的管理指导工作。(7)必要时进行住院观察治疗
(七)重症监护
1.监护室的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岗位职责。2.监护室救治重症,抢救术后病人,经治疗抢救脱离危险或 术后平稳转入普通病房。3.保证 24 小时连续监护工作,制定全面系统的监护计划、实施措施、严密观察、详细记录。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抢救程序,熟练 3 掌握各种仪 器的安装使用,抢救药品、物品、仪器设备定位放置,严 格交接专人专职负责。
(八)会诊制度
1.凡遇疑难病例,应及时申请会诊。2.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同意,填写会诊单。应急科室一般应派主治医师前往会诊,并及时填写会诊记 录。如需专科会诊的轻病员可到专科检查。3.急诊会诊:被邀请人员必须随叫随到。4.科内会诊:由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科主任召集有关 医务人员参加。5.院内会诊: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确定会诊时 间,通知有关人员参加,一般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医务科 组织人参加。6.院外会诊:本院一时不能诊治的疑难病历,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与有关单位联系,确定会诊时间。应邀 单位应指派科主任或主治医师前往会诊。会诊由申请科主 任主持。必要时携带病例,陪同病员到院外会诊。也可将 病历资料,寄发有关单位,进行书面会诊。7.科内、院内、院外的集体会诊:经治医师要详细介绍病史,做好会诊前的准备和会诊记录。会诊中要详细检查,发扬 技术民主,明确提出会诊意见。主持人要进行小结,认真 组织实施。
(九)新生儿窒息复苏
1.擦干全身,摆好体位,肩胛部垫高 3cm,吸净口鼻腔黏液。能觉刺激,轻弹足底心,轻拍后背,20 秒内完成。2.观察呼吸无自主呼吸的用 100%氧气气囊正压通气 15—30 秒,呼吸暂停为药物抑制。给钠络酮。3.评价心率,心率于 60—80 次/分,继续正压通气评价心率。心率<80 次/分,胸外按压 30 秒,无效气管插管药物复苏。4.评价心率,心率<60—80 次/分,胸外按压 30 秒,无效 4 气 管插管药物复苏。5.评价心率,心率<100 次/分,自主呼吸建立停正压通气,评价皮肤颜色,紫绀,给氧。6.有自主呼吸,评价心率,评价皮肤颜色,紫绀,给氧。7.有自主呼吸,评价心率,心率<100 次/分,(其它同第二 条)。8.四肢青紫或红润观察。
(十)急危重症及死亡病历讨论制度
1.凡遇急危入院产妇,入院救治 7 小时后未确诊或救治无效 者应立即请科主任检诊,并及时组织科内讨论。2.对于急危疑难病历由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主持有关人员参 加,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3.一般死亡病历可在出院病历讨论会上一起讨论。4.属于意外死亡病历无论有无医疗事故均应单独讨论。意外 死亡病历讨论一般应在死亡一周内召开,特殊病历应及时 讨论,尸检病历待病理报告后进行。5.死亡病历讨论会由科主任主持,医护和有关人员参加,必 要时请医务科派人参加,讨论情况应记入病历。
(十一)危重病人抢救报告及管理制度
1.危重症的孕产妇抢救必须及时报告科主任及上级医师,必 要时通知抢救小组有关成员参加抢救。2.科主任应组织医护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抢救,必要 时通知医务科及主管院长。3.如遇突发大出血的产妇抢救,需迅速通知医务科和主管院 长组织配套急救队伍。4.科室内应有应急设备、药品、通讯应急方案。
(十二)急救药品管理制度
1.护士长负责管理药品,领取保管报损,应建立帐目,分类 保管,定期检查,做到帐目相符。2.各种抢救药品专人保管,做到四固定,便于抢救使用,工 作人员不得擅自取用。3.抢救时病人所用药品,5 注明床号、姓名。抢救工作完毕后,及时核对,按时按量补充齐全。4.必须做好交接手续,交接时双方共同清点,并签字。
(十三)抢救用血管理制度
1.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使急危孕产妇及时得到救治.开辟救 治绿色通道.实行“先救治,后负款,各项检查、化验、合 血一路畅通”的救治原则。2.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 液保护技术。3.急诊用血应当按照临床用血管理规定,按要求补办手续。4.决定用血,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 意书》 上签字,无家属签字或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务科或主管院长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5.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科主任 批准签字。6.输血完毕,将血袋送血库至少保存 1 天。7.抢救用血注意事项,按照临床用血的注意事项执行。
(十四)接受转诊和反馈转诊病人情况
1.进一步加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相 应的领导、专家抢救小组。2.建立信息报告制度“降消项目”抢救中心,定期填报一次 转诊抢救危重孕产妇统计表,上报妇幼保健院。3.负责转诊的医务人员和接诊人员应具有急救的能力,转诊 时填写《急危孕产妇转诊及反馈通知单》。4.评价出急危孕产妇后应及时上转,由上级急救中心反馈转 诊病人的诊断、治疗、处理、结局等信息,评价转诊是否 及时和延误,不断提高转诊的效率。5.对急危孕产妇实行首诊负责制,发现急危孕产妇建档管 理、专人负责、早期干预及时转诊。
(十五)产儿科合作制度
1.加强贯彻落实“降消项目”消除各类不利因素。2.儿科医生每天 8 点到妇产科病房对新生儿进行查房,一天 两次。对危重症随时检查处置。3.儿科设有新生儿抢救室,对危重症婴儿进行重症监护治 疗。4.加强产科人员的责任心,在产后 12 小时内应严密观察产 妇及新生儿的各项生命指征并严格限制产后出院时间。以 免丧失产妇及新生儿的抢救机会。5.儿、产科对新生儿处理、新生儿窒息评分、新生儿窒息复 苏等各项指标必须熟练掌握。要求儿、产科通力合作,新 生儿第一个见到的是儿、产科医生。
(十六)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
一、建立与辖区转诊单位的网络联系,有明确、通畅 的联系电话及联系人,建立登记本。
二、在辖区内公布专用的孕产妇急救电话。急救中心 内设有醒目的急救通道和抢救地点标识。三、备 有 处 于 功 能 状 态 的 救 护 车,实 行 24 小 时 值 班 制 度。
四、急救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了解病情,迅速启动 抢 救 小 组,携 带 急 救 设 备 及 药 品,5 分 钟 内 出 诊,迅速赶赴现场,实施抢救或转运。
五、危重孕产妇到达急救中心,5 分钟内由当班产科 最高职称的医师到场负责组织抢救,报告急救小 组组长。
六、抢救过程中要保存全部药品的安瓿、资料、以备 核对。
七、产科急救中心对每例抢救病人均进行分析,总结 成功经验和教训。将抢救结局反馈转诊单位,填 写《高危孕产妇转诊与反馈通知单》 见《 降消(“ 项目”孕产妇急救转诊网络管理规范》。)
(十七)抢救药品管理制度
一、各种抢救药品,根据需要保持一定基数,便于临床应急 使用,7 各种人员不得擅自使用。
二、根据药品种类与性质分类盒装放置,每月清点做好记录,并指定专人负责领取及保管。
三、定期清点检查药品质量,防止积压、变质。如发现变色、沉淀、过期或药瓶标签与瓶内药品不符,标签模糊或经 涂改,不得使用。
四、抢救药品应定位、定量存放于抢救车上或专用抽屉内并 加锁,用后及时补充,严格交接,做好记录,保证随时 处于备用状态。
五、抢救药品实行效期管理„做到定期清点检查‟对药品批 号和失效期有详细登记,保证急救药品在有效期。
2.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 篇二
1 我急救中心实现急救绿色通道以及还存在的问题
急救医疗是一个医院以及各个急救中心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工作有着很特殊的工作性质,不仅要对医院内部的一些急诊患者给予科学合理的抢救,更重要的是,需要院前急救人员提供很好的急救绿色通道。我急救中心采取了分区急救的救治方式在各个区域内都有自己的救助团队,这样保证在各个地区出现的急重病患者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得到及时的抢救。同时由于我急救中心成立的时间比较长,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工作素质,有着很丰富的急救经验,这是我急救中心的人员优势所在。但是由于整个团队的时间较长,人员结构上显得不是很协调,工作人员中很多是有着多年急救经验的老医生,他们虽然经验比较丰富,抢救手法娴熟,但是他们中很多年龄偏大,在抢救病重患者中需要高强度的工作,甚至需要大量体力工作,对抢救人员的本身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现在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医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每次在抢救完1例患者后自己的身体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长期工作导致身体体力透支。所以医院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通过问题的解决保证急救中心在工作中不仅有经验丰富的医生同时还要保证医生团队朝着年轻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急救工作是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急救医疗的服务质量。对于这样的问题应该采取的解决方法是成立专业的诊疗小组保证人员的合理分配,同时还要为医院的其他重大项目例如脑卒中筛中心以及胸痛中心做好配合工作,保证院前急救工作正常、稳定、高效的进行。
2 院前急救绿色通道的构建方法
2.1 成立专业的诊疗小组:
为了很好地配合我院的急救工作,我院根据此项工作的具体情况成立的专业的诊疗小组。首先对以上所有人员进行前期的整体培训,采取正规、科学、严谨的培训方法,在进行培训以后对所有人员进行上岗前考核,只有那些通过考核的人员才能上岗。采取此种方式后,提高了我院各种病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了医院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在遇到大的急救医疗时能够保持医疗的秩序,保证了在患者抢救中的灵活性。由于诊疗小组成员都是医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普遍有很高的医学理论知识,经过长期科学、专业的培训已经能够在关键时刻起到重大作用。最为重要的是这些诊疗小组的成员普遍年龄都不大,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有着充沛的精力和能力。在遇到突发的急救事件时他们能够第一时间迅速反应,为一些有经验的老医生提供各种支持,保证整个抢救过程快速有序地进行。随着我院诊疗小组建立越发的完善我院的抢救的危重患者逐年增多。具体见表1。
2.2 各科合作提高抢救医疗:
事实上一个医院实现绿色通道能够很好地为各科间提供了一个协同工作的机会,在团队的相互协作中,很好地弥补了各科间对于其他疾病处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表明在医疗抢救中出现严重伤害后30分钟以内能够给予医疗急救的患者,有18%~25%的受伤者生命可以得到抢救,事实上很多重伤的患者都是死于伤后1h,所以在国外医院一直强调“黄金一小时”的概念。对于那些重病的患者急性联合处理,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治疗,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重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在抢救中在最短时间内确定出抢救的方案,进行正确的医疗操作,特别是那些处于生命一线的重病者,例如突发呼吸、心跳骤停、心肌梗死、脑卒中、重度颅脑外伤等急危重患者给予正确的抢救手段是提高抢救效率的保证。由于技术的加强,我院对于心肌梗死、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有着更好的方法和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心肌梗死、脑卒中在治疗中滞留时间2012~2014年连续3年降低,心肌梗死的滞留时间分别为:70 min、55 min、54min;而脑卒中的时间为60min、58min、51min。可以看出我院急诊科近3年以来急诊诊治心肌梗死、脑卒中急诊滞留时间不断缩短。
2.3 需要提高对于突发事件及多发创伤病例的认识和对应的处理水平:
平时不定时地加强突发事件演练,及时地做好总结工作,保证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医疗人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采用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提高在整个急救过程中的处理水平。在医疗诊治中对于患者经常出现的一些严重性病例发生情况,要作为急救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来抓。将各个科室积累的宝贵经验汇集起来,分门别类,为将来紧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参考。不能因为在治疗方案的制定上错过良好的治疗时间,甚至失去最佳的抢救时间,对于多发创伤的患者,特别是可能出现潜在危险的患者要加强医疗监护,专业医师要对病情进行反复评估,及早专科或者多学科会诊,对于可能出现的危重病情预先采取处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抢救中不会浪费一点时间。总之,对于多发创伤的病例要做好前期急救准备,在处理中尽可能地提高处理的水平。
3 结语
对于院前急救工作要保证科学迅速、有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急救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于病重患者给予快速,专业的医护治疗,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然而要想保证在抢救工作中的快速、有效、准确,就必须要具备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从目前来看,要想保证院前急救的高效和快速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起绿色通道。当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时以及病重患者需要抢救时,有相应的应急预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给予患者正确、专业的医学抢救。在绿色通道的建立中我院还进行了各个科室的配合工作,能够最短的时间内制定正确的抢救方案,为患者的抢救节约时间,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总体来说,在对患者的抢救中,进行对应的绿色通道是非常有必要的,值得在实际工作中实行。
参考文献
[1]朱一龙.赵云鹏,陈虾.社区医院构建院前急救绿色通道的体会[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6,11(6):451.
[2]王凤霞,宁娟娟,逯振想.基层医院急救绿色通道建立的体会[J].工企医刊,2010,23(4):93-94.
3.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 篇三
【关键词】产妇;产后出血;急救;护理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超过500 ml以上者,是产科常见的分娩期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是产科医护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可以提高产妇的生存质量。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第一原因。如抢救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导致产后贫血、休克、产褥感染、多器官衰竭、席汉氏综合征、DIC,甚至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我们对本院收治的38 例产后大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发生产后大出血产妇38例,年龄22~40岁,平均(29.6±2.1)岁,其中经产妇24例,初产妇14例。分娩方式:剖宫产20例,经阴自然分娩14例,产钳助产4例。
1.2 方法。对出血量的评估采用弯盘收集血量和称重法(胎儿娩出后产妇臀下放置可以计量出血量的产妇垫巾)两者结合。同时监测生命体征(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神志及呼吸)。
1.2结果。
1.2.1 产后24h出血量500ml~1500ml的产妇16例;产后24h出血量1500~3500ml的产妇14例;产后30天内,突然短时间内出血量>500ml的产妇8例。
1.2.2 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20例,软产道裂伤5例,胎盘因素9例,凝血机制障碍3例,剖宫产术后隐匿性出血1例。
1.2.3 37例产后出血经积极的综合性抢救措施治愈出院,1例行子宫切除,挽救了产妇的生命。
2 急救与护理
2.1急救措施 一旦发生产后大出血应迅速组织抢救:⑴产妇平卧,给予其进行吸氧、保暖,在止血的同时,尽快尽早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及时输液,有效补充血容量。立即备血,做好交叉配血及相关的术前准备,快速输血,输血量根据失血量而定。有效补充血容量输血前可用平衡盐、706代血浆、葡萄糖及生理盐水暂时维持血容量。对急性出血征象凶猛的应立即采用大血管(如颈静脉)穿刺进行输血输液,如休克严重使血管塌陷不宜刺穿,应配合医生尽快做静脉切开,建立静脉通道,不宜反复无效穿刺,而贻误抢救时机。
⑵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工作,找出患者出血的具体原因,采取止血措施。对子宫收缩乏力引起出血者,应立即按摩子宫,助产者迅速用一手放于耻骨联合上方固定子宫下段,另一手置于子宫底部,握住宫底,进行连续、有节律的按摩,并间断挤压宫底,及时排除宫腔积血[2];同时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缩宫素20u,卡前列氨丁三醇250ug肌肉注射,还可以用米索前列醇口服或直肠给药;对于软产道裂伤者应及时准确地修补伤口;胎盘剥离不全者可以进行手取胎盘,如胎盘植入者不能强行剥离应采取手术处理;对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产后出血主要针对原发病治疗;晚期大出血者,采用清宫术。经以上治疗无效时,为保留子宫,可行宫腔填塞纱布压迫止血。注意自宫底及两侧角向宫腔填塞,要塞紧填满,不留空隙,以达到压迫止血的目的,填塞后需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出血停止,纱条可于24小时后取出,取出时动作要缓慢,同时注意观察产妇的表情及感受,取出前应注射宫缩剂。
2.2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出血量的评估。经阴道分娩的产妇采用称重法,于胎儿娩出后产后24小时内应严密监测,用可以称重的产妇垫巾收集24h阴道出血量;剖宫产产妇回房后同样使用可以称重的产妇垫巾,使用称重法加上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的产妇应置于MICU严密观察,专人护理。注意生命体征变化,若发现患者出现阴道出血量多、面色苍白、表情淡漠、打哈欠、出冷汗、尿量少等休克征象时,应立即观察阴道流血量,腹部按摩子宫,刺激子宫收缩;剖宫产者,观察腹部宫底高度,结合患者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神志及尿量,估计出血量的多少,及时报告医生。做好各项护理记录,准确记录出入量,根据医嘱及时采集血样分析,为治疗提供依据。保证输血、液体及各种药物及时执行,血容量严重不足者需要立即加快补液速度,并随时报告医生,作出相应处理。同时应注意及时纠正酸中毒、保护胃肠粘膜屏障功能,维持体温也是复苏的关键,因此采取加温输血可以提高复苏成功率
2.3 及时有效的吸氧 因失血过多,流经肺的血量减少,吸氧可加大肺泡及血液的氧化作用,使机体缺氧得以改善,采用面罩吸氧,氧流量为4升~6升/min,吸氧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吸氧的效果,如面色、唇周、指甲是否转红润、呼吸是否顺畅,精神是否好转,血氧饱和度是否提高。
2.4 加强生活护理,病房内一定要保持安静舒适,环境清洁,定时通风及消毒。重度失血性休克的产妇易烦躁,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性措施,防止坠床等现象的发生。减少探视,保证产妇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情绪。给予产妇按摩双下肢,帮助产妇翻身活动,及时更换衣服,病情稳定后,协助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可刺激子宫收缩,以利恶露排出。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2次用0.5%碘伏消毒会阴,了解尿量,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做好乳房护理,了解泌乳情况。鼓励并协助产妇进食以增加营养,促进早日康复。
2.5 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前、产时、产后护理干预,及时发现大出血先兆,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产妇发生大出血之后虽然生命得以抢救,但由于大量失血,可出现严重的继发性垂体前叶坏死,功能减退,出现各种激素水平下降的状态,称席汉氏综合症。产妇面临抵抗力低下,体质虚弱,活动无耐力,生活自理有困难等问题。医护人员应主动给予产妇关爱和关心,针对产妇社会角色、性格、受教育程度、家庭关系等特点学会应用艺术性语言,取得产妇的信任,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使其增加安全感[3]。鼓励产妇说出自己的感受,及时给产妇及家属提供心理安慰和帮助,指导其如何加强营养,有效地纠正贫血,逐步增加活动量,促进身体早日康复[4]。做好出院指导,嘱其出院后继续观察子宫复旧及恶露情况,预防晚期产后出血,并使其明确产后复查时间、目的、意义。让产妇能按时接受检查,以观察其身心康复情况,解决哺乳问题,调整产后指导计划,使其恢复得更快更好。
3 讨论
3.1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出血量≥ 500 ml,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位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近年来剖宫产率迅速上升,是导致产后出血原因增加的主要因素,本院的剖宫产率在50%左右,因此,除掌握好剖宫产的适应证外,我们必须做好剖宫产术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的观察和护理。产后出血发生快且来势凶猛,直接危及孕產妇的生命安全,抢救必须争分夺秒。产后出血抢救重要的一环在于及时发现与处理,而及时地发现产后出血主要依靠产房工作人员和护士的认真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严谨、审慎的科学态度做好病情的观察。产科应培养一支快速反应、训练有素、技术娴熟的医疗护理队伍,完善各种急救物品、设备、药品的管理(做到五定,完好率达100%,有专人负责,有检查记录,用后及时补充、维修),为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3.2 产后大出血发病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急而量多,或持续小量出血,重者可发生休克,同时可伴有头晕乏力、嗜睡、食欲不振、腹泻、水肿、乳汁不通、脱发、畏寒等。在抢救产妇大出血时,要及时发现和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特别强调在产后24h(产后2h更为关键)内应密切观察,不可忽视每一个观察细节及产妇的自觉症状,及时测量血压,观察生命特征,以尽早做好治疗准备,消除大出血的潜在因素及隐患。随时掌握产妇情况,并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以便使每一个产后出血的产妇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提高产妇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51-154
[2] 翟建军.妇产科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121-124
[3] 张伟红,王丽敏,周海燕.产后出血60例心理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6(7B):1388-1389
4.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 篇四
妇幼保健院依托“母亲健康快车”加强高危孕产妇急救管理 为了加强我县高危孕产妇管理工作,保障母婴平安,妇幼保健院依托“母亲健康快车”进一步改善围产保健管理工作及高危孕产妇管理环节,畅通产科危急重症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大镇一大队七队的一名孕产妇,维吾尔族,怀孕初期就出现贫血症状,县妇幼保健院在下乡督导过程中帮她申请了农村孕产妇贫困救助后,还多次和乡村医到家中为她免费检查、宣教,并督促她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近日,县妇幼保健院在与乡妇幼专干电话随访中得知孕妇孕周已满34周,考虑到孕妇病情较危险,乡级医院医疗条件还不够完善,县妇幼保健院立即启动母亲健康快车服务。该孕妇在住院待产中,血色素只有4.5克,血型为罕见的A型RH阴性。孕妇病情十分危急州血站又没有此类血液库存,生产过程中会有很大的危险。县卫生局、县妇幼保健院、县人民医院有关领导亲自来到病床前,劝其转往自治区级医院。然而其家属提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转院后家中无人照顾产妇以及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后,拒绝转院。随后,我院积极与乡级卫生院分管领导、妇幼专干以及该孕妇所在村两委班子成员联系,及时疏导解决问题,通过“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为其免除了部分住院救治费用,使党和政府的关怀在老百姓身上得以充分体现,目前,其母子病情基本稳定。
该例高危孕产妇管理工作在各级领导大力支持和重视下,以及三级妇幼保健服务网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依托“母婴健康快车”项目,落实贫困孕产妇救助措施,为母婴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5.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 篇五
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军人绿色通道开辟情况、救治效果,总结绿色通道管理经验、抢救救治经验。方法:分析军人绿色通道开辟现状。结论:军人绿色通道的急救效率仍有待提高,需特别注意提高心肺复苏技术水平。
关键词:急诊科;绿色通道;抢救
急诊科是医院收治危急重症的一线科室,急诊科抢救符合绝大多数危急重症抢救存在“时间窗”、损伤控制理论,在黄金时期内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是许多疾病患者存活的关键,这是活体组织生理性、病理性变化客观规律决定的[1]。对于那些需要优先抢救的濒死、高死亡风险对象,及时开辟绿色通道,可争取时间窗,从而降低病死率。军人绿色通道与普通医院的绿色通道存在较大差异,军队因其特殊性,急诊危重症多见心脏骤停、创伤患者,病种相对集中,这要求急诊科不仅需要关注绿色通道的管理效率,还需要关注特殊病种管理,注重某类疾病的急救技术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军人急诊绿色通道的管理水平,本次研究试回顾性分析基层军人绿色通道开辟情况、救治效果,总结绿色通道管理经验、抢救救治经验。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X年1月1月~201X年12月31日,医院急诊科开辟军人绿色通道主要用于现役军人、预备役创伤、心脏骤停等疾病的现场抢救。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01X-201X年绿色通道患者基本情况。
2结果
基层开辟绿色通道转运的现役军人,从病种分布来看,以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创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为主。采用的急救技术主要为心肺复苏,主要针对大量失血、原发心脏病、严重脱水等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神经系统疾病多见脑梗死、脑出血,此类对象多发生在气候剧烈变化时,另多见军队战士青年型卒中,多在训练过程中发生,无明显先兆。创伤疾病包括严重的骨折、内脏破裂、创伤出血导致的休克、血管损伤,极少部分包扎、枪弹伤、刀伤,也多见于训练创伤,多为保护措施不到位所致。消化系统疾病多见急性胃肠炎、消化道出血以及食物中毒。典型案例:男,21岁,战士,训练过程中突然晕倒、心脏骤停,现场急救员进行了简单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敞开衣襟、开口预防窒息,接到呼叫后,10min内卫生员抵达现场,查体见患者面色苍白、腹部下可见散在的黄斑、肢冷、心率为0,无呼吸,双侧瞳孔散大,判断为心脏骤停。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速率100~110次/min,持续替换人员维持有效的按压,持续6min,同时连接便携式呼吸机供氧,在此同时,迅速转运到当地医院急救,心跳恢复。转运过程中开通静脉通道,院内应用扩血管复苏药物,心电图恢复,期间停跳1次持续十数秒,立即采用电击除颤,能量200J,恢复正常,转移到上级医院。
3讨论
应加强对部队以及专业卫生人员心肺复苏术的培训。从基层卫生机构转运上级医院开辟绿色通道情况来看,多见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心脏骤停也是致死率最高的危象之一,心肺复苏是最急需的抢救技术。本例对象在早期接受急救员的现场基本处理,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呼吸道管理预防误吸。卫生员迅速抵达现场进行了徒手胸部按压。心肺复苏技术培训推广要点:①有报道显示,心肺复苏失败与心率恢复速度有关,需做好对基层急救员的培训,重视现场的心肺复苏,组织部队干部、战士,特别是一线救护员,学习心肺复苏技术;②心肺复苏成功率与心电图表现、早期通气方式有关,对于送院、急救过程中出现的VF心电图表现,需予以重视,遵照指南尽快、有效完成心肺复苏各项操作,包括强化通气措施、必要时气管切开、合理的胸外按压,准备好心电除颤、药物复苏,及早除颤,使用束缚带有助于增加潮气量,有助于肺通气,在进行人工呼吸时,也不应停止按压,适当引入心肺复苏仪等辅助设备;③对心脏骤停者短暂复苏者,也不应放松警惕;④积极控制心脏骤停的原因;⑤尽量安排2人配合,1人取器,1人开展胸外按压等操作,100/min的速度可能影响生理病理状态,100~120/min的胸外按压是合理的,按压的深度在5cm为宜,应避免过深,但实际情况是出于担心按压过深导致肺创伤,绝大多数心肺复苏实际按压深度几乎不会超过5.5cm,对于心肺复苏,非必要的中断是被允许,但应尽量缩短,特别是除颤前,应避免按压中断;⑥准备好急救药物,针对顽固性VF、pTV,首选胺碘酮、利多卡因,急救员做好药箱的管理,做好扩血管药物、抗心律失常、强心等药物等管理,确保足量、合格、方便取用。军队急救,多见于训练、军队生活有关的病种,包括潜在的`由高强度的训练诱发的急性心肌梗死等病变,往往表现为发病急骤,可出现心脏骤停,死亡率高。另外青年型卒中,病情相对较轻,多见于训练后,另见训练保护措施不到位、器械操作不当等引起的创伤,包括严重的骨折、内脏破裂、创伤出血导致的休克、血管损伤,此类伤情可轻可重,医院应购入应对创伤的外固定设备,可借鉴美国的战伤现场救助设备,如Bastiani架、许氏单边固定支架、Wagner、Charnely、hoffnann支架等。站点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了解战士们的身体负荷情况,做好体检,发现冠状窦性电轴左偏、右偏,心房颤动、束支传导阻滞等心电图异常表现,结合动态心率评估身体压力状态,采用更科学的方法,评估展示的健康状态,寻找潜在的心脏骤停风险因素。综上所述:军人绿色通道的急救效率仍有待提高,需特别注意提高心肺复苏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韦再华,高燕琳,苏建婷,等.20XX-20XX年北京户籍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人群分布特征[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XX,46(7):651-652
[2]刘元生.心肺复苏20XX年指南与解读[J].临床心电学杂志,20XX,24(6):401-408
[3]魏捷,胡念丹.《20XX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解读之急救系统和持续质量改进[J].临床急救杂志,20XX,17(1):1-3.
6.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62例严重创伤并于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 其中以2014年3月—2016年3月间3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同时以2012年3月—2014年2月间3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由4例女性与27例男性组成;年龄17~68岁, 平均 (39.27±4.36) 岁;1例为火器伤, 3例为刀刺伤, 7例为意外事故, 9例为坠落伤与工程事故, 11例为道路交通伤;AIS评分, 31例患者均超过3分。对照组由4例女性与27例男性组成;年龄17~69岁, 平均 (39.46±4.14) 岁;1例为火器伤, 2例为刀刺伤, 8例为意外事故, 7例为坠落伤与工程事故, 13例为道路交通伤;AIS评分, 31例患者均超过3分。两组严重创伤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绿色通道:程抢救与指挥均由专业人员负责, 对急救资源进行整合, 将中间环节尽量减少, 如会诊、检查等, 保证其零通过时间实施救治;观察组在常规绿色通道方法上进行救治标准与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不断优化救治流程。 (1) 由医务科与急诊科共同进行救治标准与制度的制定与完善, 提升其有效性与科学性, 在科室中张贴并向相关科室分发。面对需实施紧急治疗或手术救命的情形, 5 min内抢救人员需赶到, 确保患者入院30 min内能够进入手术室。建急诊小组, 主要由经专业培训的护师与护士3人组成, 明确成员分工, 遵医嘱执行抢救, 3人职责分别为:监护、固定上肢与协助止血;采集标本、建静脉通道, 做好备血、配血、备皮等工作;吸氧、吸痰、插管等气道工作。 (2) 接诊时对其病史进行简明扼要的询问, 重点查体, 初步评估病情, 向医务科、总值班室、急诊科主任报告, 若需绿色通道则及时通知CT室、手术室;坚持抢救为先原则, 挂号、交费、医疗文书的补记与完善均放在抢救之后, 将急救绿色通道章加盖至各个必要检查表上, 表中需有急诊医师签名;会诊由相关科室医生完成, 行胸腹腔穿刺、心电图检查等, 由医护人员陪送CT检查, 做好气道支持与液体复苏, 应用64层螺旋CT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检查, 做好化验、配血等准确, 检查完毕则尽快实施救治;无手术指征患者可送至ICU病房, 需手术者医护人员需全程陪送;病情变化可能发生在任何时候, 转运时尤其需要注意, 为确保抢救可随时进行, 急救人员需做好急救用品的准备, 负责入院、手术手续的办理以及协助辅助检查。对两组的救治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统计两组的急救护理满意度, 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评价, 包含10个条目, 主要评价救治及时与否、救治中有无延误等内容, 每个条目10分, 100分为总分, 以60分、80分为分界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与满意, 急救护理满意度为满意率与基本满意率之和。
1.3 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 以平均值±标准差方式 (x±s) 表示计量资料, 以[n, (%) ]表示计数资料, 分别使用t、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急救效果对比
观察组强调抢救为先, 尽可能的保障绿色通道的畅通, 并未对家属是否在场、费用是否收取等问题过多考虑, 交费是在抢救完毕且病情稳定后进行的, 真正做到了紧急救治, 分秒必争, 救治过程无任何延误, 因此, 也未出现关于这方面的纠纷与投诉。自患者入院到进入手术室, 对照组所用时间为 (56.69±7.49) min, 观察组所用时间为 (38.53±7.26) min, 这其中包含了入院至手术时间、特殊检查时间、急诊室处理时间, 观察组所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t=4.64,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的急救护理满意度对比
由表1可见, 观察组的急救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能否成功抢救严重创伤患者是对医院急救能力的一种检验, 同时能否成功抢救也能够将医院救治严重伤员程序的有效与科学程度反映出来。所以, 对绿色生命通道进行强化建设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医院社会效益、救治能力的优化均大有助益, 这样一来, 在急诊科接收到严重创伤患者时就能做到紧急救治, 达到急救的预期效果[4]。自2014年起, 该院对救护人员急救流程、医护人员执行标准不断规范、不断完善, 并加以科学管理, 有效保障了急救流程的畅通, 明显减少了急救等待时间, 成效较好。
总结该研究, 对其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探讨。首先, 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坚持“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急性创伤患者入院匆忙, 通常无暇顾及经济上的准备, 面对这一情况需以救治放在首位, 在救治后收取费用或是边救治边收费均可, 总之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为重中之重[5,6,7]。该研究强调急救的时间概念, 将抢救放在首位, 费用收取在其后, 不但有效减少了纠纷与投诉事件, 也为救治争取了时间。有学者指出, 相较于其他科室, 急诊科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即急救时间要求, 急救时间概念是急救人员必不可少的要素, 不但需具备这一概念还要在工作中贯彻[6]。作为急救人员, 应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理论, 具备抢救意识, 有黄金时间与白金时间的概念。黄金时间指的是大失血、多发伤、严重创伤后1 h, 而1 h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前10 min, 这10 min则为白金时间[8,9]。在白金时间若能控制患者的出血或伤势就能较好的预防窒息问题, 提升抢救成功机率。该院对救治标准与制度进行完善, 并对急救到场、入院至手术等环节提出明确的时间要求正是对这一概念积极贯彻的表现。自患者入院到进入手术室, 对照组所用时间为 (56.69±7.49) min, 观察组所用时间为 (38.53±7.26) min, 这与汤雪贵[9]的研究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 该研究中积极应用急救绿色通道, 观察组的入院至手术时间为 (41.7±8.9) min,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56.9±11.0) min, 提示这一方法可有效将急救时间缩短。
其次, 救护人员的培训也十分重要。救护人员处事不惊、临危不惧素质的形成前提就是严格的培训。培训首先需对急救相关知识进行收集, 并进行急救操作技能的整合制定, 除了理论学习外还需实施现场演练, 并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10]。经过培训的救护人员在急诊抢救室、院前救护室等场所均能独立完成救护工作, 如能够将面罩呼吸囊支持应用于通气障碍患者而不是被动依赖麻醉师[8]。为保证急救的通畅, 日常清点、记录、维护急救用品, 熟练掌握急救药品的作用机理、使用方法均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主要体现在护士的责任心与“勤”上。此外, 还需对各环节与各科室进行协调, 各环节的协调可提升急救的效率, 而各科室的协调则可保证整个流程的畅通无阻。
综上所述, 对急救护理关键环节予以重视, 不断优化急救流程, 才能保证绿色通道的畅通, 为成功抢救严重创伤患者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聂智容, 朱良琼, 张亚莉, 等.严重创伤绿色通道与手术室急救护理的衔接[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4, 23 (6) :657-658.
[2]梁晓悦, 庄君灿, 吴木富, 等.院前急救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 (8) :128-131.
[3]Kulstad E B, Sikka R Sweis R T, et a1.ED overcrowding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frequency of medication errors[J].Am J Emerg Med, 2010, 28 (3) :304-309.
[4]鲜安福, 黄亚娟, 吴小娟, 等.急诊绿色通道影响创伤患者滞留时间的因素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 2015, 29 (3) :133-135.
[5]郝跃峰, 顾一利, 陶维益, 等.探讨多科协作因素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影响[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5, 26 (3) :48-50.
[6]李新华.损伤控制理念在严重创伤绿色通道救治中的应用[J].贵州医药, 2014, 38 (11) :1008-1009.
[7]Drexler AJ, Johnson D.Creating a“Code STEMI”improves care for cardiac patients[J].Nursing, 2008, 38 (6) :17-18.
[8]杨秀华, 谢扬惠, 佘东, 等.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护理管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 12 (3) :411-412.
[9]汤雪贵.探讨急救绿色通道对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的临床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 20 (2) :57-58.
【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推荐阅读:
孕产妇死亡报告10-15
孕产妇培训资料07-09
孕产妇死亡监测制度08-10
孕产妇死亡监测的方案10-11
危重孕产妇抢救流程图10-03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项目工作总结09-23
高龄产妇产后恢复方法10-24
产妇的心理情况分析报告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