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探讨电路基础教学论文(共10篇)
1.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探讨电路基础教学论文 篇一
■ 模拟试题一:
一、填充题:在下列各题中,请将题目所要求的解答填入各横线上方。(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总计20分)
1、若已知某阻抗消耗的有功功率P为30W,无功功率Q为40var,则其视在功率S为____VA。
[点击查看答案] 答:50
2、非正弦周期电流的有效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查看答案]
答:各次谐波有效值平方和的平方根
3、如题图1.1所示一端口网络N发出的功率为____W。
题图 1.1
[点击查看答案] 答:-48
4、如题图1.2所示,电路处于正弦稳态中,该线性一端口网络N的功率因数
____。
则
题图 1.2
[点击查看答案] 答:0.5
5、如题图1.3所示有源二端网络的戴维南等效电路中电压源电压和串联电阻值分别为____V;____Ω。
题图1.3
[点击查看答案] 答:2,8
6、写出下列向量所对应的正弦量或正弦量所对应的向量(设角频率为则____;
[点击查看答案] 答:
则____;),7、电路如题图1.4所示,已知电压源吸收功率24 W,则电阻功率为____。
为____, 所吸收的题图1.4
[点击查看答案] 答:12,12
8、对称星形联结的电路中,在幅值上线电压等于相电压的____;在相位上线电压超前于先行相电压____。
[点击查看答案] 答:
,30度
9、我国电力系统所用的标准频率为 Hz,称为工频,相应的角频率 =____rad/s。
[点击查看答案] 答:50,314或100
10、串联等效电感等于各电感____;串联等效电容等于各电容____。
[点击查看答案]
答:叠加,倒数叠加再取倒数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有四个备选答案,请将其中唯一正确的答案填入括号中。(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总计20分)
1.在题图2.1所示电路中,若已知I=0.2A,则US=()
A.9V B.8V C.-8V D.-9V
题图2.1
[点击查看答案] 答:B
2.如题图2.2所示电路中,若已知I=2/3A,则R=()。
A.4 B.5 C.6
D.7
题图2.2 [点击查看答案] 答:D
3.正弦串联电路,端电压与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则其相位关系为()。
A.电流滞后电压角 B.电流滞后电压某一小于 的角度
C.电流超前电压角 D.电流超前电压某一小于 的角度
[点击查看答案] 答:B
4.已知图2.3所示电路中负载1和2的平均功率、功率因数分别为(感性)和、(容性)。负载1和2的无功功率分别为()。、A.B.C.D.图题2.3
[点击查看答案] 答:D
5.图2.4所示电路的网络函数属于()。
A.转移电压比 B.输入导纳 C.转移阻抗 D.输入阻抗
图题2.4
[点击查看答案] 答:A
6.对称三相电路线电压相同时,三角形联接的负载每相电压是星形联接的()。
A.1/3倍 B.3倍 C.[点击查看答案] 答:C
倍 D.1/倍
7.对电阻电路列写的标准形式节点法中,关于自导与互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为恒正 B.同为恒负 C.自导恒正、互导恒负 D.自导恒负、互导恒正
[点击查看答案] 答:C
8.感性负载两端电压为220V,流过电流为20A,消耗平均功率为2200W,则其功率因数角为()。
A.-60度 B.30度 C.-30度 D.60度
[点击查看答案] 答:B
9.在正弦稳态电路中下列那个量一般是不守恒的()。
A.复功率 B.有功功率 C.无功功率 D.视在功率
[点击查看答案] 答:D
10.已知
A.2A B.3A C.6A D.9A
[点击查看答案] 答:B ,其有效值为()。
三、综合计算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10分,总计60分)
1.求图示电路中电流和电压。
[点击查看答案] 答:,2.求图示电路中为何值时,它可以获得最大功率,最大功率为多少?
[点击查看答案] 答:当,时,获得最大功率,3.某对称星形负载与对称三相电源相联接,已知线电流A=5D10°A,线电压=380D85°V,试求此负载每相阻抗。
[点击查看答案] 答:
4.图示电路中,已知路。,试求网络N的最简单等效电
[点击查看答案] 答:网络N为
电阻和电感串联
5.图示正弦交流电路,求电路发生谐振时电源的角频率。
[点击查看答案] 答:
6.图示电路原处于稳态,时开关断开,用三要素法求时的电感电流
[点击查看答案]
2.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探讨电路基础教学论文 篇二
一、《电路基础》课程的特点及现状
《电路基础》主要讲述分析电路的基本定律、基本定理, 以及电路分析的一般方法, 其特点是理论性强, 知识点多, 重点、难点也多, 特别是《电路基础》课程里面运用到的数学和物理概念较多, 因此, 在这门课中存在着一种老师难教、学生怕学的现象。笔者从教多年, 总体感觉是学生对本课程不感兴趣, 思想上也不够重视, 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这些只是问题的表象, 实质上涉及到教学环境、学习风气、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笔者针对本课程的特点, 对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经过不断地总结、改进, 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
如何把握课程的主线和重点, 在有限的课时内, 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出发, 使学生既掌握电路分析的方法、思路, 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成为教学方法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应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热爱学习, 勤于思考, 勇于探索。兴趣能直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抽象、难度较大, 重点、难点难以掌握等原因, 许多学生刚开始就缺乏起码的自信心, 产生畏惧心理, 没有兴趣。因此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明确告诉学生本课程的重要性, 让学生从内心对该课程认同, 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
要使学生对本课程产生兴趣, 除了要求教师精通教学内容, 具备一定的讲课经验之外, 还要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培养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能力。要注意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有适时的鼓励和表扬,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教学方法探讨
1.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首先要精心选取教材, 合理组织教学。针对学生特点和这门课的性质特征, 选择一本主线清晰、组织衔接合理得当、知识点环环相扣的教材相当重要, 同时要求对不同对象授课时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选择。
讲好课是成功实施教学最为重要的一环。讲课时要做到层次清晰, 重点突出, 逻辑性强。遇到重点和难点, 应启发学生, 探索化难为易的方法, 要注意总体把握、详略得当。在《电路基础》课程授课中, 学生容易把每一章内容独立起来理解和学习, 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系统。因此, 要做到纵观全书, 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 把主要时间花在讲解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上, 引导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关联性。对于各章节, 注重培养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内容, 理解本章节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和其他章节内容在总体结构上的联系。
2. 构建教与学互动的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研究, 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比较有效、适用的教学模式。
教学本身是一个双主体的行动, 欲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教学要求, 必须使教与学的双方互相配合, 协调一致, 因此, 实行互动式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学生习惯于被动听课, 缺乏自主学习的经历和习惯, 因此在教学中, 应树立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的观念, 强化参与意识, 落实主体地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增强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学习,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能力。
教学互动, 要突出互动、互助、互促。在讲述原理性的内容时, 很多原理性的知识都是由浅到深, 环环相扣的,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 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课堂提问和引导, 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达到掌握学习内容的目的。把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讨论、总结, 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 达到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加深理解。这样学生可以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 学习热情会被调动起来, 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兴趣, 形成学习的自觉性, 从而不断进行自我的调控, 不断反思学习的方法, 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 加强备课环节
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基础, 备课充分, 具体设计好每次课, 讲课才具有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内容, 理解深刻, 对内容表述才能自然流畅, 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思维自然而然地过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基本概念清楚、系统性强, 还要自身不断学习, 充实提高自己, 以适应技术发展对电路课程的要求。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和不足, 不断进行调整改进, 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否则, 课堂就会变得更加枯燥无味。对于重点、难点或比较抽象的概念, 备课时要考虑在课堂上如何用易懂的事例或简明的语言, 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引出重点、难点问题时, 要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去理解难点和重点。
(四) 及时的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通过这一环节, 教师不仅可以评定学生平时成绩, 还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修正教学方案, 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反馈形式可以是:课堂提问、讨论, 课下答疑及沟通, 作业与实验报告等。其中通过习题测验教学效果尤为重要。习题是对课堂教学的应用和升华。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对知识点的掌握还很模糊, 容易混淆概念。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采用习题练习的形式检测教学效果。为了达到有效的检测目的, 在选题时应注意选题的代表性, 包括两方面:针对理论课教学中一些比较抽象的、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设计的习题;针对基本理论的操作和应用而设计的习题。通过学生对习题的完成情况, 及时地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进行分析和讨论, 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结束语
3.《电路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篇三
【摘要】电路基础作为工科类的专业基础课程,电路基础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且学习兴趣影响课程的学习效果。电路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更侧重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电路实验,是电路知识的基础和依据。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巩固电路学的知识,激发对电路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电路;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电路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电路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相对于文化基础课来说,它更侧重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电路实验,作为一门实实在在的实验学科,是电路知识的基础和依据。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巩固电路学的知识,激发我们对电路的学习兴趣。
一、电路理论知识的学习
电路理论是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与实际事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理论。电路课程具有特殊的规律性,归纳和总结其规律,并其规律运用到所学的知识中,学习就能事半功倍。
学习电路理论,要求我们能够将实际的电路抽象成电路模型。为了方便对电路的计算和分析,我们一般把实际的元器件简化为理想型元器件。电路理论分析的是决定电路的元器件模型,即理想电阻、电容和电感,掌握了这些元器件的伏安特性,就能很好的解决后续的问题。
在掌握好了元器件的伏安特性关系后,遵循电路所要遵守的基本约束即基本尔霍夫电压、电流定律,在以上基础上应用电路中的主要原理、定理,即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等,对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可以通过将复杂电路等效变换为简单电路,简化分析和计算。所谓等效即在不影响所需计算分析的情况下对外电路等效。
在分析计算正弦交流电路时,为了简化计算,把正弦电压、电流用相量表示,每个元器件用复数形式表示,则运用在直流电路中的方法和定理同样适用于交流电路。这样可将直流电路和正弦交流电路对比分析,将知识点融会贯通。
二、电路实验的学习
掌握电路工作原理,能够看懂电路图。了解故障分析理论和检查方法,面对不同的故障现象,都能够做到有思路、有方法、能下手。具备动手操作能力,在动手实践中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
首先,预习并掌握实验的内容。先弄懂实验的原理,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把实验做好做细。其次,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认真学习和研究预习报告,并进行初步的实验数据的估计和实验步骤的演练,这样才能在实验时做到胸有成竹,做到了然于心。
电路实验是一个把理论应用到实践的平台,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提高了我们对于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通过实验,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并且能够很好解决理论的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知识盲点。对于团队协作与待人处事方面,实验让我们懂得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教导我们以谦虚严谨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队友,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实验过程中积极的讨论、理性的争辩、课后的总结,可以很好的掌握知识点。
三、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1.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体。师生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学习必须匹配。要针对其特点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的获取知识,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及其规律,为实践服务。要根据每次教学的经验认真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启迪学生思维,加强技能训练。
2.新、旧知识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习知识,不断地扩大原有知识范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而要复习巩固旧的知识,如元器件的伏安特性曲线,是我们都很熟悉的知识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若运用在交流电路中,应该要注意哪些地方,这都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加强的地方。在理论学习时,先仔细讲解了该知识点的要点,再强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细节,最后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就可以加深对此内容的认识。
3.“难与易”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明了化,以便使学生学习的更快,掌握的更好。如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和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叠加在一起为一阶电路的全响应。若按照一般思路,解这样的题型是比较复杂的。若采用一阶电路的三要素分析法,则能快速的求解出该类题型。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难懂,比较复杂的地方,一般将问题拆开了讲解,这样就可以简化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思路来解决。同一个题目,采用多种方法来求解,尽可能的做到举一反三。以“新”的知识方法牵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实验课中要把握和体现一个“动”字。教师要知道学生的动手操作,反复动手联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强调学生写好实验报告,认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在复习时要把握一个“串”字,教师把所学习的知识串联起来,这样可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总之,理论与实际要紧密结合,突出技能培养,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小三,章家岩等.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1,28(2):113-115.
[2]周久艳.电路习题课教学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1):101-103.
4.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 篇四
学生用辅导材料
北京交通大学 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电路教学组
2009.3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
学生用辅导材料
目 录
一.为什么要进行专题研讨 二.专题研讨报告的写作要求 三.专题研讨参考题目
1数字-模拟转换器(DAC)原理研究 2 DC-DC电压转换电路原理研究RLC电路的动态和频率特性综合研究 4互感和谐振电路应用——RFID原理研究 一. 为什么要进行专题研讨
电路分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不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有很强的工程应用背景。在电子工程、控制工程和通信工程的许多实际问题中,电路分析的理论和方法都起着重要作用。事实上,电路分析课程中的许多知识点设定、例题和习题均来自于工程实践。了解电路分析方法如何应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助于同学们理解电路课程的知识体系,加深对于所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
电路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电路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中,对电路问题的建模,对电路模型的理论分析,针对工程问题的综合与设计,以及电路实验和计算机仿真方法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受到课程学时和安排的限制,电路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一般只能介绍其中最基础的分析方法;布置的习题作业大多针对刚刚讲过的知识点。综合性和设计型的作业比较少。通过专题研讨题目,同学们可以接触到一些综合性、设计型的题目,将理论分析、软件仿真和实验方法结合起来,了解工程问题解决的过程。
电子信息领域又是一个发展迅速、不断创新的领域。电路理论的应用背景、研究的侧重点和分析手段也有变化和更新。作为精简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一方面要回归电路分析最基本概念和方法,另一方面也需要将现代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介绍给同学们。这就需要通过同学自己的努力,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通过参考资料的搜集和阅读,了解新知识、新领域和新方法。
最后,像对待其它任何课程一样,同学们可以将电路分析课程的学习课程作为锻炼自己学习能力和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项目问题作业由同学们自主完成,借此熟悉解决实际问题(或简化的准实际问题)的过程;一些问题没有唯一的方法和解答,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解决;超出课上知识的内容,需要通过查阅参考书、搜集互联网上的资源来了解;需要计算机仿真作为验证理论分析和方案的手段。完成这些环节的过程。
二. 专题研讨报告的写作要求
项目问题的完成按小组进行,每组选择一个题目,完成一份报告。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要求如下。
(1)报告标题
(2)作者姓名,班级,学号(3)对于题目的简要描述
(4)方案和电路原理的描述;理论分析和计算,包括步骤、结果、讨论
(5)仿真实验方案设计,仿真电路,仿真结果。需要包括关键步骤的图形,数据和波(6)发挥和扩展(7)总结:
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
归纳一下,那些知识来自于教材?那些知识来自于教材之外的?
哪些内容参考了其它参考资料(包括书籍和电子文档)?将那些在报告中直接引用的材料,以参考文献的方式列在报告的最后(编号、作者,文章或书籍标题,出版社或期刊号,时间),引用网络上的资源要给出作者和网址。形。 有哪些没有预料到或没有解决的问题? 总结一下收获和体会。
关于此项内容,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三. 专题研讨参考题目
1.数字-模拟转换器(DAC)原理研究
DAC:将计算机或控制器产生的二进制数字转换成与之成比例的模拟电压。利用等效方法和叠加原理可以分析DAC电路的工作原理。
图1-1可作为研究DA转换电路的模型,其中开关2,2,2分别与三位二进制数相对应。当二进制数为“1”时开关接入相应电压Vs,为“0”时开关接地。设Vs=12V。(1)列出从000到111所有数字信号对应的模拟电压。
(2)若每隔1us可以给出一个数字信号,试给出一种产生周期为16us,幅度为7V的锯齿波和三角波和方波的数字信号方案(仅给出一个波形周期的数字信号即可)。用EWB软件仿真你的设计方案。
0
21kΩ1kΩ2kΩVs2kΩ20Vs2kΩ2kΩ21Vs222kΩV0
图1-1(3)查阅DAC0832芯片手册,分析其倒置R-2R电阻网络(图1-2)进行DAC转换原理。当其输出接电流电压转换运放如图1-3时,推导其输出电压。
图1-2
图1-3(4)扩展:设计一个数字控制增益的电压放大器,V0=nkVi,其中n=0-15,k=2, Vi=+/-5V。用EWB仿真设计结果。
2.DC-DC电压转换电路原理研究
在各种电子设备中,经常需要将输入的直流电压转换到电路所需要的直流电压,同时,将不稳定的直流电压变成稳定的电压,这种电路称为DC-DC电源电路。电路通常用电子开关器件和起储能和平滑作用的电感和电容构成。用动态电路分析方法可以解释这种电路的工作原理。图4-1是降压转换器的原理电路,图4-2是升压转换器的原理电路。电路中两个开关周期交替闭合,由电压vsw控制(图4-3)。在一个周期开始的0--t1期间,s1闭合,s2断开如图4-1(a)和图4-2(a);在t1--T期间,s1断开s2闭合, 如图4-1(b)和图4-2(b)。
s1Vins2iLL=20mHRCv50uF1000(a)s1Vins2iLL=20mHRCv50uF1000
(b)图4-1 降压转换器
s2L=20mHiLVins1RCv50uF1000s2(a)L=20mHiLVins1RCv50uF1000(b)图4-2 升压转换器
50vswt1t1tT图4-3 开关动作的控制电压
(1)当开关周期动作重复多次后,电路中电压电流变成周期性波形。用动态分析方法求出电感电流一个周期的波形。计算时可假定输出电压v0近似为常数。
(2)求出两个电路中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关系。图4-3电压波形中,脉冲宽度t1与周期T的比值d =t1/ T称为脉冲波形的占空比。证明改变占空比d可以调整输出电压的高低。
(3)在EWB中,用电压控制开关构建DC-DC电路的仿真电路。用20kHz的脉冲波形控制开关的切换,验证理论分析结果。
(4)扩展:将电路中的开关s2用二极管代替,在图4-1中,正极在下方;在图4-2中,正极在左侧。假设二极管加正向电压时导通,电阻为0;加反向电压时断开,电阻无穷大。重复上面的理论分析,并进行EWB仿真。
3.二阶RLC电路的动态特性和频率特性综合研究
(1)分析、仿真RLC串联、并联电路的动态响应与元件参数的关系;(2)分析、仿真测量谐振状态附近电路变量的变化情况,谐振状态的测量;(3)参考第6章相关内容,了解谐振电路Q值与元件参数关系、Q值对频率响应曲线的影响;(4)扩展:查找一种RLC频率处理电路的应用,并进行仿真。
R1MvsL1L2C2R2SvCC1
4.互感和谐振电路应用——RFID原理研究
用非接触方法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称为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广泛用于电子门禁、身份识别、货物识别、动物识别、电子车票等场合。RFID系统由计算机、读写器和应答器以及耦合器组成。应答器存放被识别物体的有关信息,放置在要识别的移动物体上。耦合器可以是天线或线圈。近距离的射频识别系统采用耦合线圈。
图7-1所示为为互感耦合RFID系统电路接口的等效电路。互感的初级部分连接信息读写器,它发出高频信号,在初级电感L1(发送线圈)上产生感应电压。次级电路是应答器的接收等效电路,L2是应答器的接收线圈。当应答器靠近读写器时,线圈之间发生互感,应答器从接收线圈上获得微弱能量(这部分电路没有画出)控制电子开关S动作发出特定的ID信息。
R1MvsL1L2C2R2SvCC1
图7-1 电路初级和次级均谐振于vs的频率=125kHz。当开关S闭合时,次级回路失谐,影响到初级回路也失谐。初级回路谐振时,电容C1上有高电压;失谐时,电容电压vc显著下降。当开关S受到控制信号电压的变化而闭合或断开时,vc幅度跟着变化。因此,次级负载变化引起初级电容电压幅度被调制,称为负载调制,由此实现信号从次级到初级的传递。读写器检测电容C1上电压幅度变化得到应答器的ID信息。读写器检测电容C1上电压幅度变化得到应答器的ID信息。
(1)给定电路参数L1=L2=1.35mH, C1=C2=1.2nF, 耦合系数k=0.3, R1=40, R2=5k,vs幅度为5V,频率为125kHz的正弦波,用相量法分析当S断开和闭合时,电容C1上的电压vc。(2)用EWB的频率扫描分析,测量频率从10kHz到1MHz变化时,C1和C2上电压幅度的变化情况。
(3)用EWB进行仿真。S采用电压控制开关,控制电压vm为1kHz方波,观察C1上电压波形。
5.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复习题 篇五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
(4)方法恰当。
(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
2.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专著——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3.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4.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是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
5.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 集体主义思想,“差生”发展。
6.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著被誉为“活动的教育者“。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7.美国教育布鲁纳《教育过程》倡导“结构主义”“发现法”。
8.“六学二馆”中“二馆”指崇文馆和弘文馆。
9.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的起源是:生产劳动。
10.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1.“狼孩”说明遗体本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1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13.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是席勒。
14.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过教育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15.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演学制。
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葵卯学制。
1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1985年。
18.教师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9.教育学科知识包括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中。
20.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
23.教育过程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2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26.《学记》中:“学而 等”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中:“不陵节而施”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28.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在清朝末年。
2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30.我国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31.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32.德国赫尔巴特的德育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33.马卡连柯提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34.对学生的知、情、意 行的培养顺序,就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
36.课外校外教育特点是自愿、灵活、实践。
3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培养班级体。
3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形成正确的舆论。
(二)心理学
1.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能力、气质、个性。
2.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意识。
3.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4.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谈梅生津。
5.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生产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
6.个性积极性的源泉与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需要。
7.马斯洛需要层次中最低是生理需要,最高是自我实现需要。
8.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不同,动机分高尚和低级。
9.兴趣的稳定性是持久性的品质特征。
10.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言的客观学习的综合整体反映是知觉,如看见红旗、立即认识它。
12.“一心二用”是有条件的。“人”写成“丫”对比。
13.远物模糊,近物清楚是空气透视。
14.感觉限与感受性是反比关系。
15.看书用红笔划重点,利用知觉选择性。
16.坐车,近物快,远物慢。月亮同方向是运动视差。
17.云彩飘动,好象月亮在行,云彩没动,这是诱动。
18.注意特点:指向性,集中性,注意是组织特性。
19.时间是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征。
20.客体复杂,任务多,注意范围狭窄。
21.医生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是思维的间接性。
22.“一题多解”是发散思维。“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思维灵活性。
23.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的主要是掌握概念。
24.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幻想。
25.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26.看到“天安门”想到城楼是表象。
27.长系列教材,中间内容记忆效果差,是双重抑制干扰。
28.“由骄兵想到必败”是因果联想。
29.无意义音节的首创者和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艾宾浩斯。
30.操作技能的特点: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31.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是操作整合。
32.智力是一般智力的综合。技能是一种熟练。
33.遗体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
34.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35.当人们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达到迁移程度,才能促进能力发展。
36.完成活动任务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是才能。
MA(智龄)
37.IQ(智商)= ——-——*100
CA(实龄)
38.在全人类中,智力是常态状态分布。
39.出乎意料的夸张情景引起的情绪状态叫应激。
40.情绪、情感内的中介是需要,心理基础是认识,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心境—激情—应激.41.意志行动的基础是随意运动。
42.“眨眼反射动作”是不随意动作。
43.意志行动心理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
44.“机敏、迅速合理处理问题的品质”是意志的果断性。
45.人的良好意志品质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46.“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属于双趋式目标冲动
47.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48.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生理特性。
49.人的个性中核心成分是性格,性格是社会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50.“自私与秉公、勤劳懒惰、自负与自卑”是态度性格特征描述。
51.“不达目的不罢休”意志型性格。
52.阿德勒提出性格的优越与自卑类型划分。
53.持消极人性观的心理咨询流派是精神分析。
6.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探讨电路基础教学论文 篇六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一是要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陈旧做法;二是以人为本,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空间;三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授之以“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调研发现我校教师的各学科课堂教学,尽管经历了近3年的课改实验,但还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实现上述三大目标,促进学生在课堂主动参与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式。小学基础教育“三步教学法”的研究正是针对这一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从教学策略的探索出发,构建一个适合我校各学科学生主动获知、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进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达到培养会学习、会实践、会创新人才之目的。为此,我校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决定“十一五”期间,确立“小学基础教育三步教学法”的实验课题进行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构建学生主动参与,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甚多。国外有布鲁纳的“发现”模式、国内有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模式(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李吉弗的“情境” 教学模式、江苏关口鲈乡小学的“导练式” 课堂教学模式,他们从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教学模式对我校“三步教学法”从理论到实践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题研究内容、目标
(一)研究内容
小学基础教育三步教学法,就是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在感知和理解—巩固和运用—反馈和迁移等基本教学程序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表现自我,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完成由敢想到会想,由敢说到会说,由敢做到会做的学习过程,并运用这些方法进一步探索,应用知识、发展能力。“感知和理解”:通过“情境感染”、“情绪共鸣”等手段,使学生进入到新知的情景、境地之中,以产生与之共同的情感体验,形成感性认识;同时采用“对比求异”、“分析探讨”等方法,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渐进入由敢想到会想的学习过程,完成由敢说到会说,由学会到会学的学习过程,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巩固和运用”:通过“重复强化”、“联想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所学的新知与已有的旧知之间形成科学的、合理的结构,并及时得到强化。同时联系教材,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在仿效中有所改进和创新,逐步能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完成由敢做到会做的学习过程。
“反馈和迁移”:通过“互测评价”、“延伸探索”等方法,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查,掌握知识、技能与技巧的质量,同时将所学知识、方法、能力进行学科迁移,课外迁移,以便使学生更好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
(二)、研究目标
1、形成适合本校各学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即小学基础教育三步教学法。使学生在“感知和理解—巩固和运用—反馈和迁移”等基本教学程序中,真正意义上实现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爱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具有一定意志品质上的“坚持学”,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2、通过课题研究转变教育观念,使教师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技能,实现教与学双赢,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推动农村小学素质教育。
四、课题研究方法、途径
(一)研究方法 借鉴现代教育理论及各地先进经验,采取文献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完成研究任务。
文献研究:通过图书馆、资料室及互联网络查找有关课题的相关研究文献,了解研究现状,以获得方法和理论上的启示。
行动研究:研究者和行动者在既定计划的指导下,以“着眼于当前,重视发展,关注长远”为指针,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研究,尽可能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表现意识,落实感知和理解—巩固和运用—反馈和迁移三步教学法。
(二)、实施途径
为达到预期目标,学校将通过抓理论学习、抓岗位实践、抓活动载体的“三抓”工程,培训骨干、典型启迪、分层推进、扎实操作。首先以语文学科为龙头,潜心研究,理顺“三步教学法”课堂教学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以语文学科为基地,向其他学科辐射,坚持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完善和创新小学基础教育三步教学法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价值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而,加强教学策略的探索,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这对改变我校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变“学会”为“爱学、会学”,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使孩子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课题研究过程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不断作用的过程,更是课堂教学不断优化的过程。坚持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完善和创新教学模式,必然使理论和实践呈现水涨船高之势,这对于实施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课题实施的可行性
组织保证:成立了姜长有校长全面负责,王正奎主任负责规划,刘德臣老师负责有关资料的搜集、数据分析,张金燕主任具体负责实施的课题领导小组,统筹课题的实施。该课题领导小组成员都参与了“十五”省级科研课题《现代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素质整体优化研究》与普兰店市级科研课题《农村小学创新教育“表现法”教学研究》的操作,从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掌握了课题研究的方法,因此有能力承担该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
师资保证:“十五”期间,培养了大批青年骨干教师,他们已日渐成熟,有多人次获得国家、省、市优秀课,对教育事业有着极高的工作热情,他们有能力成为该课题的领头雁,实现专业引领,更好的推动该课题的实施。
制度保证:课题确立后,我们制定了《课题管理条例》,将教科研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课题在制度的约束沿着良性轨道运行。
经费保证:实验所需经费全部由沙包中心小学提供。专业指导:
7.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探讨电路基础教学论文 篇七
护理专业是维护人民身体健康, 和人的生命打交道的一门专业, 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因此, 教学应体现本专业的学科特点。护理学基础课程作为护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 实践性较强。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动学习能力, 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我校护理教研室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应用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即设置医院工作情景 (情景教学) 、案例导入 (案例教学) 和布置工作任务 (任务驱动) ,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2010年9月入校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4个班, 两个班为实验组 (其中一个是少数民族班) , 共计62名学生, 护理学基础实践课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另外两个班85名学生为对照组 (其中一个是少数民族班) , 运用传统实验教学法进行教学。由两名资历相当的教师承担授课任务, 各带实验班和对照班。4个班学生均为初中毕业生, 随机分班, 入校时学习成绩无显著性差别, 入学后所学课程一致,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1) 教学环境情景化。
创设病房式实验室, 利用护理学基础实验课程的特殊性, 可以将护理实验室布置成模拟病房, 如设置治疗室、处置室、普通病房、监护病房和护士站等, 每个区域都设有相应简单的配置。如处置室设有分类处置桶 (盒) ;治疗室设有治疗车、发药车、治疗盘等;护士站设有患者一览表、病历车和小黑板等。这样使学生首先对医院病区的环境有了感性认识[1], 一开始就形成一种好奇心, 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可以在护士站墙上贴置南丁格尔画像以及南丁格尔誓言,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护理事业的神圣与伟大, 更加坚定自己的专业信念。同时, 在实验室制订一些要求学生遵守的规章制度, 如进入实验室就像进入医院病房一样, 要做到衣帽整洁、举止端庄、行为规范, 营造一种严肃真实的情景, 由此来培养学生以后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敏感性。
(2) 教学内容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案例导入式教学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2], 采用“情景-发现-构建”的教学模式, 即以案例导入为基础的“情景展示-合作探究-实践运用”3段式为主, 结合学习内容布置学习任务的教学法。以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氧气吸入法为例: (1)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精心设计一个有关支气管哮喘患者就诊的病例情景, 提出有关疾病的护理问题:你认为该患者目前危及生命并需要立即解决的护理问题是什么, 应采取什么护理措施等, 于课前3天发给每个小组, 小组成员共同预习课程内容, 讨论病例情景中提出的问题。 (2) 课堂启发讲授, 布置工作任务。教师在上课开始后利用较短的时间介绍病例情景, 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 启发学生做出对该病的护理诊断, 提出相对的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护理措施提出工作任务:能正确熟练地为患者进行氧气吸入。 (3) 教师演示操作, 学生分组练习。在教师演示和学生分组练习吸氧技术时, 可进行角色扮演, 学生相互担任“护士”和“患者”角色, 按医院护士给患者吸氧气的情景进行操作练习和护患沟通。
1.2.2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1) 教师集中讲解实验目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
(2) 教师演示操作步骤。 (3) 学生分组练习, 教师辅导、总结。
1.3 教学评价
(1) 自我评价:采用教师自己设计的自我综合职业能力评价问卷, 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共5项内容, 发放问卷147份, 回收有效问卷147份。 (2) 技能考核:口答、病例分析和操作, 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调查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结果用卡方检验, 学习内容考核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学生对自我综合能力的评价
实验组各方面能力的评价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见表1) 。
2.2 技能考核结果
实验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见表2) 。
结果显示, 实验组学生的平均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教学, 学生成绩明显高于用传统实验教学法。
3 讨论
3.1 激发了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较差, 而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始终压抑着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更加缺乏学习热情。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的具体工作场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进行追求与探索, 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情、寓教于景、寓教于乐[3]。
3.2 增强了护患沟通能力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医院场景进行护患沟通等活动, 提高了护患沟通能力, 同时, 也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一个语言交流的环境, 提高了其汉语表达能力。
3.3 提高了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案例讨论、情景体验, 能够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情景的认知冲突,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其理论知识能够系统、全面的理解[4], 并提高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都想更早体验护士的角色, 积极练习操作, 因而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
3.4 有利于提高护理礼仪素养
规范护理礼仪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修养、树立良好职业形象的重要手段[5]。在情景教学的角色扮演中, 严格要求学生注重礼仪规范, 做到衣帽整洁、举止端庄、行为规范, 营造一种严肃真实的工作情景, 由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护理礼仪素养。
摘要:目的 探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护理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0级三年制中专护理班的62名学生为实验组, 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教学;另以85名为对照组, 运用传统实验教学法教学。通过实践考核比较两组的学习情况。结果 实验组学生无论是考核成绩还是综合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生。结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的护理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方面优于传统实验教学法。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护理学基础,传统实验教学法
参考文献
[1]皮令阁.情景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5) :81.
[2]汪芝碧, 邓辉, 谭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5) :65.
[3]陈丽霞.情景教学法在社区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5, 19 (6) :1125-1126.
[4]钟碧橙.案例与情景模拟联合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效果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4) :35-36.
8.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探讨电路基础教学论文 篇八
关键词:网络课程 ASP JavaScript Access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7-0068-03
电路理论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是基于先进的流媒体、Internet和多媒体等技术,从教与学两方面实际需求出发,努力设计出一个面向电路课程适用的助教助学型网络课程,实现该课程的现代化网络教学,通过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使学生在电路课程的课堂教学、自学复习、质疑、自测、自检,以及与老师的交流等教学环节中达到对该课程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体现出电路网络课程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电路理论基础网络课程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创建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的网络教学模式。
一、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目标
贯彻现代教育理念,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关键环节是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因此,电路理论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目标为:
(1)要充分体现出电路理论基础网络课程的特点。
(2)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优势,特别是资源开放和共享的优势,较好地表现教学内容,并加大知识信息量。
(3)努力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在教学设计上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
(4)采用基于知识点的超媒体教学导航设计、教学结构设计和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使网络课程更加趋于合理。
二、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1.主页面的设计与开发
优秀的主页是一个好网站必须具备的第一要素。首先确定网站的主题和风格,充分体现出主页面的丰富内容及画面的简洁性。主页如图1所示。
图1电路网络课程主页
(1)新闻系统的发布
新闻发布系统的作用是通知学习本课程的人了解本网络课程的最近动态,以及老师向同学们发布最新通知。在制作中首先设计了一个通知模板,其视图如图2所示。
图2电路网络课程最新消息
在做好模板后,利用后台管理,将其连接起来,发布消息的网页会自动生成。这样方便了老师消息的发布,有利于学生在网络课程中的学习。
(2)站内的搜索
站内搜索在设计的过程中,先制作出了搜索需要的界面,然后将网络课程的所有内容放在指定的文件夹中,并将搜索的源代码加入到主页面里。
(3)留言簿和BBS论坛最新信息的展示
在主页面提取留言簿和BBS论坛的最新信息,能够方便老师和学生了解网络课程的最新问题,其在主页面的显示如图3所示。
图3留言簿与BBS论坛最新
两者的显示方式,原理是一样的,以最新留言为例,首先制作一个网页用来读取指定文件夹中的数据库,然后在主页面里调用这个页面。
2.子页面的设计与制作
建立一个网站好比写一篇文章,首先要拟好提纲,文章才能主题明确,层次清晰。如果网站结构不清晰,目录庞杂,内容东一块西一块,结果不但浏览者看得糊涂,自己扩充和维护网站也相当困难。本课程规划子页面的树状结构如图4所示。
图4电路网络课程结构
各子页面设计在风格上和主页面保持一致是十分重要的。各个子页面的设计原理基本上是相似的,下面以课程介绍栏目为例,讲一下子页面的设计过程。
首先用Photoshop制作了一个子页面的模板,然后有针对性地处理一下模板部分地方的图片,其中右面表格是调用子页面,页面见图5所示。
图5子页面的模板
(1)在线测试
在线测试可以有利于学习网络课程的同学们定期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的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设计在线测试时,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1)学生使用
学生使用时无需注册,只需自己设定登录姓名和密码,系统会自动将其输入资料记录在数据库。在登录成功后,系统会告知其进入考试,然后选择考试试卷。学生在答题时,只需点击选中的答案,做完后,提交试卷,系统会自动给出本次测试的正确答案以及学生的测试答案和考试成绩。
2)老师使用
制作管理试题输入的后台是为了方便老师即时更新和添加试题,如图6所示。
图6在线测试试题录入界面
(2)BBS论坛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首页登录或者点击首页的BBS论坛,在进入论坛后登录。在这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一起交流关于电路世界的各种现象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
本论坛的一个特色就在于它能根据不同的心情以及节日很方便地改变电路论坛的整个风格,并且风格的种类多达19种。其主页面如图7所示。
图7BBS 论坛
三、总结
本网络课程的制作采用HTML语言和ASP语言编写,FrontPage等工具作为辅助,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整个设计。整个设计的主要思路如图8所示,其设计特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图8网络设计流程图
(1)整个网站的结构性、交互性比较好:在各个子页面里有横向的导航条,也有竖向的导航条,这有利于各个子页面之间以及子页面内部进行互相的交换;(2)新闻发布:老师可以只输入要发布的信息,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页面,避免了再单独制作一个页面的问题;(3)站内搜索:只需输入和信息有关的文字,系统会自动找到与之相关的网页,并提取到一个页面里;(4)天气预报: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课程的主页面查看我国相关大城市的今明两天的天气情况;(5)在线测试:可以方便同学对自己进行测试,另外试题管理的设计可以方便老师对试题进行及时更新;(6)留言簿:整个页面简洁,学生在这里可以留下自己的问题,同时老师可以对同学的留言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龙马.ASP+Access组建动态网站实例精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天创工作室编著.ASP网页制作实战步步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3]沈文涉.HTML+JavaScript 30日完全掌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4] (美) Christian Crumlish.FrontPage 2003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9.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探讨电路基础教学论文 篇九
重庆市永川区张家初中 肖兰辉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经费
建设
[摘 要] 由于地方经济之间的差异,农村地区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如何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应解决经费问题。其次是学校要制定出适合学校发展的计划,根据计划逐年实施硬件建设。再次是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使教师能够熟练地操作和应用这些设施,发挥硬件的最大效益。条件相对好的学校可以建设资源网络平台,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建设校园网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规模,以有利于学校整体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农村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学校的信息化进程推进了不少。但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学校信息化发展极不平衡,中西部地区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间的差距明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孕育时期,正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学校要走信息化之路,学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要立足于我们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要一点一点的去实现,哪怕是购置一台计算机,进行一次信息技术培训,都为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农村学校该如何推进信息化发展,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浅见。
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
从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这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与规模,并对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作了有益的探索。一言以蔽之,就是强调教育信息化硬、软件基础设施在数量上的快速发展。从21世纪初开始到现在——这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二阶段,是逐步深入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信息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要通过这种应用有效地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简而言之,就是强调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也就是要实现教育在质量提高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情况看,自1998年以来,在发展速度与规模上我们已经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校的校园网、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信息发布与信息管理平台、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等教育信息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基本普及。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这几年已经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2003年开始,我国教育部启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通过教育信息化与精品课程建设大力提升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质量工程”是该项计划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教育部高教司领导还多次讲话,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放在促进高校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上面。可见,就高等教育而言,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开始迈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再从我国基础教育的情况看,教育部在2000年10月提出: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的时间,要在全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要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0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又以很大力度和上百亿元的投入,开始实施面向我国中西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到2008年底,该工程已为中西部地区3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配置了“三种远程教育模式”的设施(DVD光盘播放器、卫星教学收视点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共65万多套。随着“校校通”工程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快速推进 我国中小学(包括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与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迅速普及;
广大教师(包括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全国范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这就使农村校和薄弱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也得到明显的改善,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也开始迈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在新阶段面临的严峻挑战
尽管教育信息化在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素质方面,从理论上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令人鼓舞的美好前景但是,多年来国内外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应用实践,却与这种理想境界之间有很大的落差,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显得尤为突出。
仅以美国为例,早在 1966年费城学校委员会就曾对计算机在费城公立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做过评估。当时的结论是“计算机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并引起学校教育的变革”。但是40多年过去了,人们看到的是,新技术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不仅早年的案例说明了这个问题,21世纪以来的新鲜事例更是让人记忆犹新:
这里应当指出的是,2001年是美国开始在全国中小学真正实现网络化的一年(在这一年美国中小学的网络化程度达到了99%);到2003年美国中小学校的生/机比已达到5比1,从而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创造了非常有利的环境与条件,但是他们的基础教育质量并未因此有所提升。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国际上确实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真正通过信息技术环境来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即在质量方面实现蛙跳式或跨越式发展);这就难免会在广大教师中、乃至在部分学者中出现一些悲观论调。
例如,近年来,美国教育界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一种新观点:“信息技术对于学科教学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有些来自西方名牌大学的著名教授还提出了一种更为极端的主张:“不应该让小学生过早使用电脑和上网,以免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网络本身是把“双刃剑”,所以这种极端的主张也并非全无道理,但总是给人一种“因噎废食”的感觉。
国际上的悲观论调,不可能不影响到国内。例如,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也开始流行这样一种看法:“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整合于传统的课程似乎已走到了尽头”。这种看法本身并没有错,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还反映了国内的客观现实。
凡此种种,说明当前国内外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确实面临一场极为艰巨而严峻的挑战,这场挑战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对“教育信息化能否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能力素质”这一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并要为此找到相关的对策(即有效的解决途径与方法)。可见,能否找到通过教育信息化来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素质的途径与方法(即能否找到相关的对策)——是能否赢得这场挑战的制胜法宝,也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能否健康、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的关键所在。
三、推动农村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经费问题
目前,信息化发展已被每个学校高度重视,但为什么发展不一样,除了一些其他原因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经费问题,学校的硬件上不去,软件就无法配套。目前学校的经费来源都是国家拨付的义务教育保障经费,除去学校必要的开支,用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经费明显不足,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学校的预算要尽量向信息化建设倾斜,必要时可以压缩一些其他开支,以保证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另外,学校要尽量争取一些项目经费、个人或单位赞助,能争取到这些资金,信息化建设将有大的飞跃。
四、推动农村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 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有序推进信息化进程,这样有利于学校的快速发展,也避免建设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重复性。在购置硬件设备时,我认为应考虑以下问题:
1、当前要购置的设备是不是学校急需的,是不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备。学校先要满足教师的办公和教学,如添置教师用计算机或学生用计算机,添置打印机、扫描仪、一体机等设备。如果这些设备都基本够用了,再考虑网络建设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如果校园网络建立起来了,在网络运行、硬件升级等方面就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以保证学校整体系统的全面发展。
2、硬件配置以实用为主,避免过高或过低。硬件配置低虽然节约资金,但是设备淘汰快,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出现设备性能太低,无法兼容,无法升级等问题,实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如果配置太高,从长远来看是好的,但造成了资金紧张,购置设备少等问题,不利于学校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推进。因此,选用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硬件配置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硬件购置外,学校还要制定出教师培养、培训计划,使这些设备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五、推动农村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着力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是和硬件建设同步进行的,要分能力、分层次的进行培训。首先,学校要培训1——2名信息技术专干,主要负责参与学校规划的制定,硬件购置,设备安装、维护,校本培训等工作。其次是要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提高,目前,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普遍较低,要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可将教师分为几个层次,进行不同的能力培训。要以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的方法,通过信息技术能力竞赛,多媒体课堂竞赛,优秀课件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通过培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熟练掌握各类教育教学软件,如办公系列、课件制作、图片处理、音视频处理、班主任管理、教导教研、教育教学管理等软件。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了,信息化的推进就有了人力保障,学生才可能从中受到最大的益处。
六、推动农村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加快资源网络平台的建设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对于教师而言,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有效节约教师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首先,有条件的学校要接入互联网平台,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教育动态,下载教育资源。有计算机教室的学校要将互联网接入到机房中,将计算机教室建设成信息技术学习、教师培训、电子图书阅览、绿色网吧为一体的多功能室。其次,有条件的学校要建设校园网络平台,建立学校资源库,教师资源包等,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建立学校自己的网站,一方面,教师能够通过网站快速的浏览学校资源和远教资源,教师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网站和其他学校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对学校也起到了宣传作用。
校园网络的规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以后的增补和升级。
10.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探讨电路基础教学论文 篇十
一中国古代体育概念的反映
1.锻炼身体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如举重、角力、射箭等作为军事基本训练,称为“武”
2.锻炼身体与政治教育相结合,称为“礼”
3.锻炼身体与文化娱乐相结合,如“蹴鞠”、拔河等,称为“戏”
4.锻炼身体与医疗保健相结合,如呼吸运动、按摩、徒手操等,称为“动”或“引导”
二体育的概念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以及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三现代体育的组成(内容)
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
四一个国家体育运动发展水平的高低重要标志内容
1.国民体质状况与健康水平
2.群体普及程度
3.体育科研成就与推广程度
4.体育有关的政策、方针制定的完善及执行情况
5.体育场馆建造的数量与质量
6.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与取得的最好成绩
五我国西周时代的体育概述
据《礼记》记载,贵族子弟实行“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射(箭)、御(驾车)是军事项目,也是健身方法。“乐”中的舞蹈也是健身手段。射箭比赛也属于“礼”,比赛时有一整套礼节、规则与音乐伴奏。
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由孔子提出。
六怎样认识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1979年5月在扬州召开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这里我国学校体育在新时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特征:
1. 在体育课程建设方面,92年至上2003年先后六版体育教学大纲,两版课程标准;
2. 课改中进行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各地普遍开展评优课与观摩课,提高教学质量;
3. 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组织形式多样,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4. 课余体育训练大量开展,学生运动会也形成了制度,学校竞技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5. 体育师资队伍与场馆建设有了长足进步;
6. 在管理与立法上制定与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条例》,使体育工作有法可依;
7. 在全国实行了毕业生体育会考制度。
这些喜人成绩的取得,使人们开始从教育与体育两大领域来认识学校体育的地位与作用,初步确立了多元化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建立了新的学校体育目标体系,为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一些存在的问题:
1. 国家地域宽广,学校体育发展很不平衡;
2. 理论地位与实际地位仍不相适应;
3. 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七学校体育的特点
1.学校体育是义务性的和约束力较强的体育
2.根据受教对象的不同发育阶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是学校体育最重要的任务;
3.系统地进行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八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实践证明,动作技能的形成大致包括三个阶段:
1. 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泛化阶段)
2. 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分化阶段)
3. 动作趋于巩固、运用自如阶段(稳定阶段)
九人体机能恢复的四阶段(P24)
1.工作阶段
2.相对恢复阶段
3.超量恢复阶段
4.复原阶段
十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生理功能变化规律)(P25或P49)
1.逐步上升阶段
2.稳定阶段(或保持相对的最高水平阶段)
3.下降和恢复阶段
十一身体练习的概念
身体练习是指人们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所采用的各种体育动作的总称。它是体育的基本手段,既指单个动作、也包括成组或成套的动作。
十二身体练习的技术结构
身体练习的技术结构是指身体练习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顺序。
身体练习的技术也称为技术动作或运动技术,通常是指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
十三身体练习的要素
包括:身体姿势、练习时间、练习速率、练习速度、练习力量和练习节奏
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及身体各个部分在整个练习中所处的状态。(包括开始姿势、练习过程中姿势与结束姿势三种)
练习轨迹:是指作练习时身体及身体某个部分移动的路线。(分直线与曲线两种)
练习速率:单位时间内动作重复的次数。
练习速度:是指身体及身体某个部分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距离。
练习力量:是指完成练习时身体及身体某个部分克服阻力的能力。
练习节奏:是指完成练习时动作各部分所表现出来的强弱和时间间隔的关系。
十四身体练习的分类方法
1.按基本活动技能分:走、跑、跳跃、投掷、悬垂、支撑、攀爬
2.按身体素质分:力量练习、速度练习、耐力练习、灵敏练习、柔韧练习
3.按人体结构分:上肢练习、下肢练习、躯干练习、全身练习
4.按练习的技术结构分:如足球运动中踢球、传球、停球等
十五体育教学原则有哪些?
体育教学原则没有统一的意见,就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发展趋势看,可以归纳如下:
教育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正面教育原则、集体力量教育原则
科学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巩固提高原则
体育教学原则:全面锻炼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合理运动负荷原则、持继性原则
十六体育教学组织的概念、内容及其意义
概念:是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任务、特点与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和时间进行合理安排
所采取的措施。
内容:
体育课堂常规、队列、体操队形的运用、教学的分组与分组教学、场地器材的布臵、体育干部地培养与使用等
采取合理的体育教学组织的意义:
1.能使体育课教学严密、紧凑,充分利用上课时间,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2.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3.能充分利用器材与场地等现有条件,发挥最大潜能、提高运动密度;
4.能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
十七教学的分组形式
教学根据需要可以采用全班练习、分组练习、双人练习、个人练习
分组形式可分:同质分组(技术水平和体能接近的学生分组形式)
异质分组(技能和体能、学习能力差异的学生分组形式)
还有的分组形式:随机分组、合作分组、友伴分组、帮教式分组、兴趣分组
十八分组教学的形式
分组不轮换:按教材顺序依次练习,场地器材要求足够
分组轮换:分别学习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按规定的时间轮换学习内容
分组教学的形式:两组一次等时轮换、三组两次轮换、合分结合十九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
是指教师与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任务所采取的途径、手段和方式。
二十体育实践课的类型及任务
按课的具体任务分: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与考核课
新授课:是指学习新内容的课,主要任务是形成正确的概念、从而初步掌握动作要领
复习课:是指复习已经学习过教材内容的课,主要任务是巩固与提高动作技能,进一步锻炼学生身体综合课:是指既要学习新内容、又要复习已经学过的内容的课,主要任务是巩固与提高动作技能,进一步锻炼学生身体
考核课:是指检查学生成绩的课,主要任务是学生技能与身体发展情况,同时也是检查体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另外: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
二十一体育课密度的概念与意义
体育课密度:是指一节课中教与学的各项活动合理的运用时间之和与课的总时间比例
(课的密度 = 各项活动合理运用时间 / 总课时 *100%)
其中合理时间包括:教师指导时间、组织措施时间、学习练习时间、观察与帮助时间、合理休息时间 二十二体育课密度的测定
课的练习密度(又称运动密度)= 学生做练习时间之和 / 课的总时间*100%
二十三运动负荷的检查与评定方法
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做练习的“量”与“强度”
1.观察法(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
2.自我感觉法(学生主观感觉来判断)
3.生理测定法(通常采用脉博测定法)
课的运动负荷与课的密度有一定的联系。
二十四体育课结构的依据及结构分析(P50)
依据:人的认识事物规律与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
结构分析:
(一)准备部分:一般性准备活动与专门性准备活动
准备部分内容要根据课的任务,基本部分主要教材内容的性质,学生特点与上课的条件来确定。时间一般安排7~9分钟
(二)基本部分:内容有教材内容与有助于掌握主教材内容的辅助性练习
基本部分的组织教法要注意如下问题:
1.要合理安排教材内容的学习顺序(新授内容与较复杂内容安排在开始阶段,学生精力充沛易完成;
竞赛性游戏放在后面,由于兴奋过度影响教学效果;速度与灵敏等素质内容在前,发展力量与耐力性在后;身体不同部位应交替进行;)
2.要正确地选择辅助性练习,诱导性练习,转移性练习,以及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如从一个项目
转移到另一个项目,应做相应的辅助练习和诱导性练习。
3.根据课的任务和主教材的性质,学生的特点,场地器材等具体条件,采取有效可行的教法措施。
4.要根据学生人数、教材性质、器材条件来采取不同的教学分组
基本部分时间一般25~35分钟
(三)结束部分
任务:有组织地结束教学,用恢复性练习(降低生理负荷与愉悦身心的项目)逐渐让学生恢复安静,布臵课外作业与小结
结束部分时间一般约5分钟
二十五体育课运动密度的调整
调节运动负荷的方法:
1.改变身体练习的内容
2.改变动作的某些要求(如难易程度,动作幅度大小,力量速度的改变)
3.改变身体练习的重复次数(延长或缩短练习次数,练习之间的间隔时间)
4.改变练习的顺序与动作的不同组合(安排合理的休息时间)
5.改变练习的条件与器材的规格
6.改变练习的密度与组织教学的方法
二十六课的密度安排与调节方法
影响密度的因素多方面的,课前周密安排,课中及时调节。
调节方法:
1.认真备课
2.提高教学组织水平(严密教学组织,尽量减少组织调动)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
4.调动学生努力做好配合(自觉遵守纪律,调动自觉性积极性,发挥骨干分子作用,启发学生相互帮
【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探讨电路基础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历史教学中情景与情感教育的结合论文07-09
如何将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研究有效结合10-30
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案例分析06-22
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建设校园教学资源库07-04
内部市场化理论与全面预算管理理论的结合与实践探索论文06-19
读写结合的教学环节12-02
教育学基础理论11-19
《穷人读写结合》教学设计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