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品社学科的整合

2024-09-29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品社学科的整合(精选10篇)

1.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品社学科的整合 篇一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河北省武安市东关小学

杜颖杰

【摘要】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作用越来越凸显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优化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语文教学;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集成性、交互性和可挖性的特点。它是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组合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它能为教与学提供多种多样的可以选择的功能,随时提供学习结果验证,学习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可调的学习进度和可选择进行的学习路径,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调节自身视、听、读、写、做的创造性的集成的学习环境。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实际应用

目前,一些发达地区、先进学校和优秀教师走在前面,已取得实验的成功,初步建立了一些理论。运用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语文教学,并同时让学生学习计算机基本技能,把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必将对人类的学习环境和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巨大影响,必将推动教学形式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媒体是教学的物质基础,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手段,教学媒体的变化、发展,为教育变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引起并带动教育理论、教育原则、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产生一系列变化,从而对整个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原理及特点

所谓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然而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处理文本、数据之类的信息媒体,而且还能处理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图像等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媒体。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在屏幕上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方式,使计算机由办公室、实验室的专用品转为信息社会的一员,并将广泛的应用于学校教育。多媒体技术将对整个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使传统陈旧的教育方式面貌大为改观。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它能够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那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教育软件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载体,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并逐渐展示了它的主要优势。

三、语文科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

语文科教学软件设计的基本原则:要以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及充分运用成功教师的丰富经验。软件教学内容的编写不仅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更要有各方面全面丰富的信息,以突破教学中重点、难点为核心,使软件在教学中真正起到“辅助”作用,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语文科教学软件设计的基本要求:正确表达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形成具有语文科特色的知识体系。反映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明确教学目标,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解决“教什么”及“如何教”和“学什么”及“如何学”的问题。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特性和人机交互的优势,具有诊断评价、反馈强化功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一般来说,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起到以下几个作用: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诺曾经说过法导入此环节并且有效的、迅速的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多媒体计算机所形成画面以及它的声、光、色、形都能给学生以思维和视觉的冲击以至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或平时经常看到但观察得不够细致,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课中,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 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而且可以为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创设情境, 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出来。

2.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增强了学习效果,丰富了课堂气氛。小学生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如《迷人的张家界》一文,文中作者尽管非常生动地描写了张家界之奇特:“有着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变化、桂林之秀丽。”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游览过张家界,没有深切地感受到张家界迷人的奇山秀水,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的形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再通过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张家界有个总体的印象,为自主学习课文铺好路。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观看教师制作的课件,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如教《秋天的图画》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领略秋天的美丽景色。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更好地激活学习气氛,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秋天山野那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并辅以配乐解说,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秋天是个美好的、收获的、喜庆的季节。直观演示看画面,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将知识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尊重学生个别的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十册《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时,先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电视录像,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结合刚看完的录像所呈现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一是“飞”就是抢时间争速度,必须在敌人援兵的前面赶到泸定桥;二是“夺”就是攻天险,不顾惊涛骇浪,不畏铁索高悬,不惧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向对岸消灭敌人。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深深地了解到红军战士“飞”的艰难,“夺”的艰险。使学生被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这样,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一文时,教师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搜集字谜、有趣的谐音、汉字的来历等资料;课中让学生围绕“有趣的汉字”这一主题,利用搜集的资料,穿插演示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汉字的演变,使学生能对中国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喜爱中国汉字之心。课后延伸,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排版和粘贴,在电脑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对于学生的作品,师生一起进行网上评比。对优秀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特别适用于学生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 探索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 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把学科知识、生活常识与自身体验结合起来, 将课内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 从而有效地促进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有利于其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如在教授《梅花魂》一课时,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在屏幕上展示几幅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梅花, 同时播放歌曲《红梅赞》。这时, 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因声情并茂的画面而生趣盎然,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抓住这一契机, 继而提问“: ①外祖父为什么爱梅花?②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爱梅花?”我们如何能尽快地找到答案? 当时就有学生建议: 能否组织我们上网收集资料? 此时,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在教师课前设计好的《梅花魂》专题栏目网站中学习,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信息的筛选, 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完全被调动了起来。这样, 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交流平台,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网络资源拓宽了知识来源的路径, 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极大地扩充了教学容量, 使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学习课本中的内容,有效地在课外得到了延伸。《鲸》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课前,教师首先和同学们谈话:你们看到过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并播放一段“鲸”的录像。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鲸的世界。接着提问: 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吗?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 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鲸的?当学生带着问题读了全文,将课外从电脑上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在理解了这些问题后,老师把学生分成四组,用自学的方式来了解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 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 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 并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 因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 是学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确反馈的信息量, 而不在于接受过多少信息量。因此, 在采集、整理语文教学信息的时候,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 做到适量、适度, 效果第一。同时还要做好信息的反馈和调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针对不同的情况, 加以指导, 给予帮助, 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必将对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快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形式》《中国电化教育》

2、《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祝智庭《中国电化教育》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马佳宏

4、《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学习效益的研究》廖家禄《电教世界》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李克东

2.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品社学科的整合 篇二

在数学教学中, 怎样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相整合呢?下面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 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将动画、声音、图片、视频有机结合, 创设一些生动的问题情境,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心理需求, 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例如, 在教学《找规律》时,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等特点, 播放庆祝国庆60周年的课件, 让学生观察路边的彩旗, 看看旗子的颜色有什么规律。看完之后, 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从而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运用信息技术, 突出教学重点

多媒体形象化的特征, 可以把抽象的道理简单化, 化难为易,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我通过课件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先进行分割的动画, 再把分割后的直角三角形进行平移, 最后将平移过后的图形进行拼合, 形成了长方形, 这让学生清楚地理解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来求它的面积。通过多媒体演示, 学生建立了图形转化的概念,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使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三、运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学生的学习都处于被动的接受与学习中, 像我们学校由于学生人数多, 交流时大多是处于“一人讲, 众人听”的状态, 甚至有些学生一堂课下来, 从未发言或展示。运用信息技术可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例如, 在教学《年月日》时, 我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作业, 要求他们从网上下载近几年的年历表。在搜集年历表的过程当中, 学生学习到如何搜集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并且对搜集到的信息加以甄别, 选取对自己有用的内容。通过分析比较, 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学生再把自己得到的信息和发现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最后小组中的成员用Power Point制作出一张有关年月日的图表。

在全班交流时, 学生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幻灯片, 有的学生从网上查到了年月日的来历, 有的学生从网上查到了闰年的知识等, 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 促使学生主动地寻找学习资源, 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水平,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等, 同时也改变了课堂形式, 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品社学科的整合 篇三

关键词:电化教学;小学数学;整合运用

在数学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合理地进行整合,是信息时代的要求,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教育创新的要求。

一、课程整合的概念及意义

(一)课程整合的概念

理论上,课程整合的内涵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查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学过程中各教育因素之间的联系。

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是指考虑到各门原来相互分裂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而广义的课程整合是指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二)课程整合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可以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各种媒体教学的基本方法、具有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创新型教师群体。

2.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通过有效的整合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发掘个人的内在潜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应把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作为中心任务,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用自我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

(一)整合教学内容,凸显数学意义

新课程标准提倡要科学、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起飞的平台和基地。显然,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师要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显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再闪烁两下,显示“边”,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角的定义以及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好一个角,通过画角层层拨开角的面纱,整节课就融为一体了。只有这样,数学课才能内涵丰富,充满数学味。

(二)整合教学形式,寻求更多生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对称图形》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运用空间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套较为实用的形象化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在教学中,我先利用《几何画板》教学软件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刚一“飞”上屏幕,就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也活跃起来,学生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轴对称的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更容易识记轴对称的基本性质,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整合教学方法,顺应学生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自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应贯穿于小学教学中,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启发与诱导。如,教《小数的意义》时,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片断:

教师先呈现一张正方形纸。(边长正好是10 cm)

师:如果这张纸表示1,那么你们能不能在这张纸上表示出0.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收集有代表性的活动成果进行展示)

生:错了,这表示1/9,不能表示0.1。

師:你们认为它表示的对吗?你们是怎么看的?

生:它表示的是对的,把这张纸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0.1。

师:它表示的对吗?(学生表示赞同)

师:后面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表示0.1,也就是1/10。

师:你除了看到0.1这个小数?你还能看到别的数吗?

生:空白部分是0.9。

师:0.9表示什么?

生:0.9表示把1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9份。

教师依次演示涂2、3、4、5…份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说出所看到的小数:0.2、0.5、0.7、0.3、0.4、0.6。

师:仔细观察这些小数,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些数都是一位小数。

生:我发现这些小数都表示十分之几。

师(板书):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案例中,这位老师让学生通过平均分形象地展示了小数意义的表象模式。“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这一学习结论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原则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让我们的学生学到既“好吃”,又“营养”的数学知识,我们要考虑如何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因此,在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使我们传统的用“一张嘴巴”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我们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并不意味着排斥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而是对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在屏幕上显示没有数码只有会动的针的钟面,让他们去观察并思考钟面上应有什么,然后通过猜测是几时,去发现钟面上不仅需要针还需要12个数,由于合理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的开始就能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吸引住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启发性原则

“启发”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运用教具、组织各种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真理。现代信息技术固然有其无比优越的特性,但它仍不能完全替代某些媒体。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其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它就行。比如,在一些量与计量的教学中,显然不如用尺子度量来体会长度,用手掂来体会质量,观察实物钟表来认识时间更具有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考虑它的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属于“画蛇添足”,效果不明显的就干脆不用。

(三)适宜性原则

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面,不同的教学媒体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实际,选用最佳媒体,扬长避短,使它发挥最大的效益。教学中媒体选用愈实在,在具体教学内容中愈能发挥效益。一堂成功的课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用相应的教学媒体。在表现效果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教学媒体运用要注意:就低不就高,就易不就难,就简不就繁。要选用最少、最简的手段,达到最理想的表现效果。

总之,我们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时,应该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思考,既不能将学科整合看做是不可逾越的“圣旨”,也不能在上每一节课时都“另起炉灶”,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实验小学)

4.浅谈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的整合 篇四

当今的时代是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但促进了体育运动的空前繁荣,而且使体育运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展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课程整合就是把各种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体育教育中去。是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信息技术与体育整合,将给体育学科带来生机和活力。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让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的结合呢?我在近几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确定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关键点

(一)要明确什么是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以及多媒体网络设备的工具性功能和互联网丰富强大的共享资源,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中,因材施教,自主创新学习,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要明确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代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增大教学容量,突出教学重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要明确整合的关键是什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灵魂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

序。整合的教学设计是教给学生设计、发现和创新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新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学生养成对新知识和新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兴趣。

二、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的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学生兴趣的产生,源于好奇心,是经过有趣--乐趣--志趣逐级而发展的。基于些原因,我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生提供探究、合作、体验、创新的机会,将活动融入体育室内学习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活泼的动画、直观形象的教学中学习体育。2016年学校组织老师学习电子白板,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请上了课件—动画大师,把学习内容放在上面,我看到,学生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精力也立刻集中到了学习上。恰当地适时地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既直观形象地看到了体育动作,又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课堂学习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欢呼声从学生们心中飞出。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体育课堂

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更应当不断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拥有广博的和前沿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些仅靠教材和教学资源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信息技术,运用网络知识,接受远程教育和通信交流。由于专业所限,我对软式排球的了解、掌握都有限,于是,我便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对网上所收集到的素材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画处理,再运用相关软件flash或powerpoint做成教学课件,进行室内体育课时进行播放。当学生看到软式排球的比赛时,情绪高涨,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四、拓宽信息技术运用渠道,推动体育教学更好地发展。我还充分拓宽信息技术运用渠道,一些在课本和身边找不到的资料,网络却可以提供给我们,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资源,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我从互联网上找了有关垒球、棒球、跳高等的课件,在知识拓展这一环节上,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观看课件,了解课堂以外的知识。利用“逐帧”慢动作技术,给学生讲解、示范背越式跳高身体的过杆顺序,效果特别明显。有的学生主动向我请教“超越器械”的意义,“鞭打”动作的效果等。拓宽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知识面。

五、充分正确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学科整合。信息技术已深入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学习吸引力,对学生而言,学习的主动性掌握在他们自己的手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但是老师们也应正确运用多媒体,不能盲目和过分依赖多媒体,不管有无必要,都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课件占据了教学的大半个环节,完全用课件替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真的是不可取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也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总之,信息技术的实践运用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体育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将得以更加广泛的应用,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要加强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学习,不断地更新观念,协调好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掌握并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来推动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担负起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重任。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激发学习兴趣、拓宽学习渠道及学习内容、正确运用信息技术。

5.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品社学科的整合 篇五

朱声活

【摘要】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学习者也是研究者,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字】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教学目标 有机结合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感受到了科技的进步带给我们的巨大变化,包括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深深的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对我们教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下面就我自己十余年来的工作经历谈一谈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中的一些感受。

第一,对于应用到教学中的信息技术的理解。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这是词典中对信息技术的解释。而在我们教学中很多老师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电脑,投影仪,幻灯片等,这实际上很片面的。我认为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当包括所有的电子产品,相应的影像设备以及计算机网络,尤其是不能忽略网络的重要性,网络中海量的知识存储是我们宝贵的教学资源。

第二,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整合。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首先,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学生每天可以社会上接受大量的信息去充斥他们的大脑,而我们的课堂如果还是一如既往的呆板无趣必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我们的教学任务也就很难完成。如果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我们的课堂,情况将大不相同,运用教学媒体可以把本来是干巴巴的最难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变换成多彩多姿,生动形象的音响和画面。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便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使他们感情的参与下进行理智的活动,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其次,从语文单科特点进行分析也可以发现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以后的巨大优势。在进行能力培养中如果我们借助信息技术会让我们事半功倍,比如朗诵,我们完全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些名家朗诵录音让学生去听,必然效果明显。而写作时学生最头疼就是资料匮乏,此时我们可以毫不费力的为他们搜出充足的资料和例文。可见,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后我们必定会如鱼得水。

第三,怎么样做到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⑴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⑵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⑶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可见,整合绝不是上课时用了一下幻灯片,或放了一段录像这么简单,它必须是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机融合转变为崭新的现代教学模式。怎么样做到真正整合呢?信息技术有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要改变盲目使用信息技术的现象,运用信息技术就要表达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表达或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蒹葭》教学时学生往往难以体会到诗中的意境,这是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画面选用露浓霜白的苍茫远景,配上同样风格的音乐如《在水一方》小音量渲染气氛,以放飞学生的心灵,驰骋其想像。让学生神游在想像的天宇,感受那凄美的意境,凄清的气氛,恋者思慕伊人不得的悲凉凄苦心绪,此情绵绵永可待的悠悠情思,锲而不舍的上下求索、失意怅惘的情怀,圣洁美好的情思,效果肯定与传统教学大不相同。将传统教学媒体与手段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这样才能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真正整合。

以上就是我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其中必有不到或值得商榷之处恳求各位同仁提出批评意见,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信息技术必将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的教学水平必将随之提高而最终得益的是我们千千万万的孩子们!

参考文献:1.《中学语文教学法》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6.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品社学科的整合 篇六

钟琴新余二中

【内容提要】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正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正在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网络资源教学

【正文】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刺激,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并为英语教学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知识整合到一起,以使学生能得到更加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一、整合的背景

1.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21世纪,人类步入崭新的信息时代。21世纪的新型人才除了要具备阅读,写作,计算三大基本能力以外,还需具备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等信息学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信息能力。缺乏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开始实施“校校通”工程。

而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二、把信息技术结合到各科教学中去,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后者应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最高境界。

2. 相关研究的现状

我通过图书馆和网络,对相关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得知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正在进行以《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为课题的研究。一些实验学校也几乎同时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实验内容、成果、案例和论文多集中在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而信息技术整合于英语课程教学方面的案例、论文很少。这更加我感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整合的理论基础

1、从教学结构来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整合是创设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理想契入点。当前创建新型教学结构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网络信息化英语教学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2、从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来看,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在整合教学过程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3、从学生的认知学习理论来看,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地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为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而计算机网络创设的环境,正适合这种认知过程的需要。

三、整合的主要目标

英语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增加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了解等。因此,以网络资源辅助实现语言教学目标、促进课堂上用英语进行交流互动是非常明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很多教师不知不觉地把利用网络英语学习资源看作使学生自觉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是本末倒置的。没有教师对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方面的归纳和指导,学生仅仅依靠网络很难系统理解英语语言规范和感受英语语言特点或语言表达之美,难以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四、整合的层次

在教育中应用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习形态由低投入(被动型)转向高投入(主动型);要实现从低依赖程度、低投入阶段到高依赖程度、高投入阶段的过渡有很多路走。根据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整合的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

(一)阶段一: 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传统的英语教学和目前大多数的英语教学都属于此阶段。教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教材或简单的课件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演示、交流、个别辅导工具;以说教式讲授,个别辅导,个别化学习为教学策略;以集体听讲,个体作业为学习方式;以纸笔测试、口头问答计算机测试为教学评价:教师角色是知识施与者、活动组织者、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者或选择者、辅导者;学生角色是知识被灌输者。信息技术的引入,只是在帮助教师减轻教学工作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而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目前大多数教师是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学。

(二)阶段二: 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在此阶段,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具有探索式学习等多种学习策略――以问题解决式、任务驱动式,发现式、任务驱动式为主;个体作业+协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按照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为教学评价;教师角色是教学的引导者、帮助者、施与者、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组织者;学生角色是学习主动参与者。

(三)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前两个阶段的七个层次虽然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都没有使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组织架构进行全面的改革和信息化。当前七个层次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和使用,并取得很大成功时,当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和利用时,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更系统、更科学的探讨和细化时,必然会推动教育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促进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架构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教学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无缝的融合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更高的目标。

五、课程整合的实施

1、 利用网络网状呈现形式视听感知、阐述任务

网络以网状呈现形式将信息传递给学生是一种接近人类联想思维的方式,它对小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容易

激起学生的兴趣。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学习进行整合,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并以各种目标任务来驱动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2、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提供资源、创设情境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最高效率的用途是听和说。有统计资料表明: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语言的听、说、读、写各功能的分配比重依次为:45%、30%、16%、9%。因此,客观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学首先要使学生会听、会说。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丰富,可从不同角度为不同的学习内容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多样的呈现方式等优点,提供资源,创设情境。

3、利用网络个别化的特征自主探究、个别辅导

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而且它的信息资源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个别化“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师在这一环节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以免学生在网上“迷路”或浏览与教学无关的网页,并对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既然是自主探究,我们也允许学生进入除教师提供外的其它网站进行学习,当然教师要加强监控。在这种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先学什么内容,和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4、利用网络交互性的功能协作学习、创新实践

英语课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在于,学生在英语知识的认识基础上,把所学到的知识自觉转变为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是协作学习、创新实践这一环节的重点,而利用计算机网络交互性的功能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们运用计算机网络与英语课程整合实现师与生的交互、生与生的交互、人与机的交互,起到了很好的反馈信息和学习交流的作用,从而使教师更加迅速、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协作学习、处理信息和完成本课任务的情况。

5、利用网络共享性的特点完成任务、综合交际

学生随着对本课英语知识认识的提高,推动着他们不断运用所学句型结构和词汇,因而大大提高了所学语言的再现率,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综合交际的能力

六、课程整合的意义

时代在前进,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师,“减负”要求我们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探索网络英语教学模式就显得特别有意义,而且,网络教学先进的教学理念预示着它强大的生命力: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2)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3)把媒体从原来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4)真正落实了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此,我们要不断尝试、探索和完善计算机与英语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把英语教学的基点转移到人的素质培养上来,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Learning to be”,即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在课堂上更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主体性焕发出来,以提高教学实效,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2、韩雪《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

[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3、《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年第7期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中学卷)》

5、新华出版社2003年,韩新民,王新谦:《外语教学法》

6、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年,周巧玲:“利用网络资源辅助中学英语课堂教学”

7.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品社学科的整合 篇七

在这种大环境下, 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 把计算机技术有机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

一、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

华罗庚曾经说过, 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标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 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现行的数学学科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引入时代活水, 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 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 使教材“活”起来, 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例如, 在教学行程问题的练习课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某校组织秋游活动, 旅游的目的地可以在下面三个城市里任选一个:徐州、南京、淮安。教师借助网络资源展示了三个城市的图片资料, 让学生对其方位及旅游名胜有所了解。学生在明确本次活动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 以小组为单位挑选理想的旅游目的地以及各种游玩方法, 并对整个活动计划及结果进行简要的整理。接着让小组根据自己的选择以分工的形式上网查找所需的数据, 并利用数据解决相关问题。如计算出经费、最优路线的选择等。在交流时, 展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到淮安路程短价格相对便宜。有人认为到徐州价格便宜, 还可以坐火车欣赏美景。学生在既定的情景中开展多元化的研究使教与学具有极大的创造性, 焕发出课堂生命力。

二、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学科成为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 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 受教学时间统一的限制。而信息技术的应用, 可以使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 我有意识地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 而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 小学数学活动课《面积的计算——铺地砖》一课就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 构建了一个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课前,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 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 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 组成了材料收集、测量、计算、整理与统计数据四个小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 (或自己查找到的) 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 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了解有关房屋面积的概念、灵活掌握面积公式的综合运用, 熟练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初步学会房屋的设计。最后, 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三、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更灵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 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高效课堂的实施更加需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 让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

1. 利用电脑网络, 教学重难点更易突破

新课标对每一段每一知识点的深度和难度都给出了明确的要求, 但在具体教学环境中由于教育对象存在心理和个性上的差异, 教师依据课程标准,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 创设学习情境, 由难变易, 轻松自如。

例如, 《圆面积计算公式》一课中, 掌握面积公式是重点, 面积公式的推导是难点。而学生对于推导过程, 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是很难理解的。我们用多媒体演示就形象多了, 动态演示把一个圆先平均分成四份, 用不同颜色表示, 拼起来不像圆;再把四份平均分成八份, 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然后, 再依次进行平均分成16份、32份和64份, 让学生通过对比, 直观地看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 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动态演示, 使学生知道半径和圆周长的一半与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 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 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把圆转化成长方形的深刻印象, 实现了由感知到抽象的转化过程, 学得轻松自如。

2. 利用电脑网络, 更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增加了教学容量,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 通过网络去寻找知识, 通过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去获取知识。培养了他们运用因特网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 使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

如“挑战自己 (分级练习) ”“看我的 (综合运用) ”“小小擂台赛 (智力挑战) ”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新知掌握的情况, 自主选择练习题的内容和形式。这一转变打破了“齐步走”的局面, 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在反复的探索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点燃了创新的火花,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优化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四、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学习活动更具探究性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 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 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 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 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做中学, 学中做,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8.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品社学科的整合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0引言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对于实现素质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获得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为了让他们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去应对未来会发生的一些困难就一定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当中已经不适合再运用传统的教育观念,因为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难以与学生身心的发展相适应,这就需要相应地变革教学方法。然而信息技术就为教学的变革提供了可能性。

1结合图形以及动画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如投影、视频、音频、动画、图形以及文字等,这些多媒体技术能够对学生的各种感官产生直接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并且能够更加充实地将内容表现出来,使这些内容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依靠的不是强制,而是依靠对学生兴趣的激发[1]。如果某件事情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就一定会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其中。多媒体课件集色、形、光于一体,可以让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化,也可以让静止的东西动起来。所以,如果可以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枯燥乏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就一定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更能被这种动态的以及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所吸引。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轻易的让学生对其进行理解和接受,也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2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使他们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

现代教育对教师做出了新要求即要求教师应该充当起心理医生的角色。教师在现代的教育领域当中不但要扮演传递人类文化的角色,同时还要扮演好学生心理塑造者的角色,教师应该要加强维护学生信息健康的力度[2]。小学阶段是一名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会慢慢的从不成熟儿童期交替转化成成熟的青春期,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较多的矛盾,所以,心理辅导老师对于他们的帮助显得很重要,通过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可以让他们安全并且顺利地渡过青春发育期[3]。同时还能够将这一时期有效地转化成最佳的学习期以及人生的黄金期。通过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全面的发展。

3将信息技术作为师生互动的桥梁

在当代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为了学生生活以及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数据显示,当前社会中已经有大概一半的学生有条件上网[4]。所以,有一些学校开始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给自己的心理辅导老师写信,在心中可以谈及自己的烦恼也可以请求心理辅导教师帮助自己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网络使师生之间能够实现互动。通过校园网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礼仪教育状况,获得真实数据,这样能够及时挖掘出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种做法能够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了其时效性。除此之外,还可以要求教师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聊天室以及心理论坛等方式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以及联系等,使互爱以及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地被建立起来,使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得到优化。

利用网上咨询的途径能够有效地避免面对面的尴尬以及不适,能够使学生的隐私权得到确保,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有助于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通过电子邮箱这种信息技术方式,学生就敢于将一些敏感的话题或者是感到困惑却有不方便拿出来讨论的话题传递给教师,同时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根据学生的问题做出具体个性化的回答,再通过电子邮箱的途径将回答传递给学生。这种方式除了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同时还不会让学生觉得尴尬与不适。要是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存在着普遍性,那么教师可以直接发表一封公开信或者是在网上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这样的话不仅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与教师的感情进一步的升温,同时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帮助学生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解决掉。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因为师生之间限定了角色,所以学生难以对教师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然而网络所具有的隐蔽性特点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的隐私通过角色的隐藏受到了保护,让学生在和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多了一份坦诚,少了一份隐瞒,让学生可以将心理的真实想法大胆的表达出来。

4应该将活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利用咨询、游戏、表演以及讨论等形式,将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情景引入课堂当中,因为贴近生活,所以学生就会被这种情景吸引并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其中,同时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相应的教育,通过交流、讨论以及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并且掌握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通过模拟、讨论以及辩论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提高自我意识的水平,最终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5结语

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他们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这一,及时并且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保证他们能够拥有比较良好的心理素质。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中是影响最为广泛、发展最为迅速并且是最为活跃的科学技术之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要求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要实现信息技术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社会正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中,所以,小学中的信息技术和心理健康学科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徐晓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实践[J]信息技术教育,2012(1),45--47.

[2]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的内涵、优势与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11(4),112--114.

[3]陈晓红.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互动”模式[J].天津师范学院学报,2011(5),124--125.

9.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品社学科的整合 篇九

教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传统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作为从事音乐教学一线工作的我,也正经历着、借鉴着、学习着。于是对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有了一些看法和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质与意义

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是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教学的初步,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营造学生能够经历感受并同时获得持续学习能力的环境,才是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实质。这也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种手段,它利用全新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是知识的来源丰富多样,改变了信息分布的形态和拥有关系,由此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悄然变化,他们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从信息技术环境中获得了具有体验性的音乐课程情境与探究方向。音乐教学不再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设和开发的过程,是引领学生去欣赏美、表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螺旋上升的环节中,得到人性充实,心灵解放,智慧启迪的过程。

信息技术增强了信息对于人刺激的程度和广度,充分调动起人的视觉和听觉器官,使它们同时工作,从而扩大了人对信息的摄入量。我们知道人类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自身的眼、鼻、舌、身等感官把外界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分析、综合而获得知识的过程,1967年 Treicheer揭示了各种信息来源与人类的学习和记忆的关系。人类知识的获取1%通过味觉,1.5%通过触觉,3,5%通过嗅觉,11%通过听觉,83%视觉,也就是说94%的信息是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记忆形成过程中,阅读知识占10%,听到的占20%,看到的占30%,提到和听到的占50%,交谈时自己叙述的占70%。上述两则资料说明,信息技术的使用使视觉、听觉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是最有利于学习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模式,这也正是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重要意义。

二、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但情境暗示并不是指让“荧屏画面”侵占学生的思维过程,而是提供思维的线索。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在时代的呼唤下,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学生面对着设计新颖、画面精美、音响效果很好的多媒体教学,感官首先得到强烈的刺激,点燃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美的表现欲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如四年级《那达慕之歌》,学生对蒙古族了解不是很深,为帮助学生了解歌曲产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把民族风情知识介绍上成枯燥的介绍,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指定多媒体展示综合课题《人间天堂——蒙古》。运用多媒体帮助设计问答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蒙古族地理位置。接下来又展示了许多蒙古大草原风景图片,配合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歌声,学生欣赏着民族特色的画面,听着浑厚而优美动听的歌声,孩子们小脸上荡漾着微笑,眼睛睁得大大的,显得很开心。接着向学生播放了“那达慕盛会”的 录像片段,并出示了射箭、摔跤、骑马等图片,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及所描绘主要内容,借以理解歌词。

(二)简化教学重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音乐是无法用语言替代的,它是隐性的、朦胧的、不确定的,这恰恰是音乐独特的魅力所在。为了感受这种魅力,人在音乐感知活动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对音乐的把握也就越全面、越丰富、越深刻。

多媒体能够提供视听结合的理想意境,使学生与音乐发生情感共鸣。在学习《国歌》这一课时,为了更好的突破“能庄重、严肃地演唱歌曲”这一教学重点,我把电脑课件引入课堂,设计了用录像引思激情。首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国旗在天安门上、奥林匹克赛场上及香港回归的仪式上冉冉升起,是学生真正感受到《国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标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我还编辑了《国歌》创作背景的介绍,激励学生饱含激情的去演唱《国歌》。

媒体使用特别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用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静像、慢动作等功能在重难点处“布防设阵”,为使学生过于“专心”而异化为视听觉的简单活动。采用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的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在这一课里,几处音乐记号需要注意,在显示歌谱时就把有需要注意的音乐符号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并不停闪现,提醒学生在演唱时注意这些记号的变换。三连音、换气符号等等。比起教师直接用语言讲解更直观,也便于学生注意。

(三)渗透音乐要素,真正理解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单纯的走马观花的学习,而是要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将音乐要素贯穿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的讲授。多媒体会起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小小的船》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3/4拍,五声宫调式。歌曲的速度舒缓、平和,因此情绪是中速稍慢、优美地。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难,我利用InterVideo WinDVD4软件播放,首先原速度播放,引导学生感受优美的旋律,继而提高速度,学生说音乐变得欢快活泼了。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很轻、第二点音乐速度快、很活泼。通过学生对同一乐曲速度慢与快得比较,渗透速度这一音乐要素的学习,了解音乐的情绪与音乐的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另外,有的学生音调较高,有的学生音调较低,利用InterVideo WinDVD4软件升调与降调就能很简单的解决。

(四)提供探究性学习的可能,扩展思维。

音乐是感性的,但只有在理性知识的引导下,如背景知识的介绍等等,才能真正触动、诱发他们进入音乐的艺术境界。课上,同学们通过在网上下载的形式,掌握了大量的相关音乐知识并纷纷把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进行互相交流讨论,这种多元化的探究形式强烈地激起了他们的兴趣。每个孩子都从中体验到成功,体会到群体中自己的独立存在价值,而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信息技术运用中的对音乐的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通过了解知识,他们的感知不再学于浅表,而有了更深的内涵和底蕴——网络成为了学生呼吸音乐知识的一扇神奇之窗,打开了他们的艺术视野。如在学习《那达慕之歌》时,学生纷纷拿出从网上下载的民族风情资料,包括其生活方式、服装服饰、饮食住所、风俗习惯等知识,交流得很激烈,并从中获取丰富的知识。这远比教师口干舌燥讲解的效果好得多。学歌之后,同学们意犹未尽,还想欣赏其他蒙古族的歌曲,课余可通过上网的方式来达到要求。

参考:

《音乐课程标准》

10.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品社学科的整合 篇十

宝民小学杨胜南

现代信息技术使社会、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不仅改变着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及态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育也无可避免地面临着三大挑战: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时代的挑战使语文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增添了新的任务,例如面对海量的信息,要学会搜索、筛选、吸取、传播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语文教育应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培养合作与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推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面对时代所赋予的新任务,我们就必须抢占信息技术这个制高点。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像战士一样扛着枪去攻占敌人的阵地,而是强调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广泛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语文教学之中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怎样让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呢?

一、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语文教学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各种资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和别出心裁的搭配,这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把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使抽象的化为形象,静态的变为动态,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尤其是语文课堂,学习内容情景交融,授课老师妙语连珠,加上多种媒体出奇制胜,使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学习小村庄消失的原因时,学生交流到下了一场很大的洪水,虽能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到这是一场大雨,然而朗读是不到位的,于是老师播放录像,直观洪水的凶猛与残酷,又再现了小村庄的凄凉画面,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这是一组有关于夏天的趣事及美好景物的课文,如何能让学生深入感受夏天的美好,去体味夏天的情趣,去感受夏天的欢乐呢?我根据课文不同的内容选择了各自配套的多

媒体素材,在教授古诗《小池》时,我选取了一段泉水叮咚的音乐渲染气

氛,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场景的描绘: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出泉水,池水非常清澈,倒映出浓密的树荫。这时候飞来了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停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配乐描绘,相信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幅属于自己的夏荷图。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二、信息技术是服务教学而不是取代。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使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又需要使学生在积累过程之中受到思想、精神、人格、信念、审美等方面的渐染和熏陶。多媒体和网络给学生积累文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要使这些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人文素质,一定要有一个声情并茂的或“无声胜有声”的“悟”的过程,这是现代信息技术永远代替不了的;因为它终究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代替不了人的心灵交流和情感体验。所以看一节语文课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好不好,不是看这节课的课件多么具有动感、具有色彩,多么热闹,而是看它所用的声像等媒体是否恰到好处地展示了文本,是不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丰富的联想、产生强烈的共鸣。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我觉得无论是什么课怎样的形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让学生观察到无法亲临其境的风景,丰富其记忆库中的感性材料。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一种秋天的思绪,马致远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文字来表达;那么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但是,如果过多和随便使用多媒体,过分追求形象性,会取代学生的思考和相信。如果不论什么课都用多媒体,呈现设计花哨、与课文无关的大量图像;播放与课文脱节的声音动画,使课堂教学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借助现代化手段,加强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不是让多媒体取代传统阅读的文化功能,遏制学生的想象力,这种滥用多媒体的结果是放弃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这样的课就不是语文课,而可能是影视课或美术欣赏课了。

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堂,是一项推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新举措。信息技术的出现,使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形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人——人”互动、“人——机”互动、“人——机——人”互动等多种形式使交流变得更为自由。然而由于一些方面的不足,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的课堂中常常自动放弃了师生的主体地位,教育主体的模糊或错位的结果,必然使学生成为缺乏情感、缺乏意志、缺乏创新能力的人,也使教师成为影视课或美术欣赏课的“放映员”了。

所以说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辅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地位,绝不能僭越教育主体——人。

三、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适当应用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但是,并不是用了网络和计算机就是整合。

1、借助声音和图像,美化文本诵读。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很有多富有童趣,琅琅上口的文章,也有文质兼美的散文和富有韵味的文言文,对于小学生而言学好语文最简捷的方法无过于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古人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工具、手段与结果之间关系之重要哲理。就是说,人善于“假物”、“利器”。幻灯、录音、影视等多媒体的利用,就是人的手、眼、口、耳等器官的延长。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媒体,能改善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结构灵活自然、新颖诱人。多媒体的运用是为了辅助语文教学,是为了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在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对与课文有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教师必须进行认真的挑选,尽量选取比较忠实于课文文本,而且效果比较好的资料,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相关视频音频要进行适当的剪辑。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只有教师占有资料的统治局面,教师的资料可以凭借多媒体让学生分享;

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情况,等等。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

上一篇:自己张杰下一篇:我的大学梦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