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024-06-19

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共7篇)

1.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一

2《古诗两首》

课型:精读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第一首古诗,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朗读第二首古诗,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扑蝴蝶的快乐。

2.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培养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诗句准确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2.通过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PPT、生字卡片、田字格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 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朗读感悟,感受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的兴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 9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2《古诗两首》

课型:精读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4.会认 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朗读感悟,感受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6.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品味诗句蕴藏的意境。教学用具:PPT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春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需要我们留心观察,才会发现它的踪迹。细心的你在春天里还发现了什么新变化?(学生可从气候、植物、动物、人们的活动等方面来说。)

2、我国古代有很多诗人也非常喜欢春天,描写了很多有关春天的优美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看看在古代诗人的眼里,春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齐读课题。

二、朗读感悟,品味入境

(一)知诗人

1、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草》,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的。对于白居易,你都有哪些了解,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唐代诗人,写过《咏柳》等,生背出故事。)

2、除了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一些外,老师还想跟同学们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写的,原来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今天咱们学的《草》是诗的前半部分。

(二)读诗文

1.师先范读,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2.检查自读(指名读)3.齐读。

5.男生、女生赛读。

(三)明诗意,入诗境(1)同学们读的真好,那老师想让同学们观察这一副图,原野上的草怎么样?(出示PPT)当时白居易就是这样的感受,就用“离离”来表达自己眼前那辽阔、繁茂的野草,离离指的就是野草茂盛的样子。先指名读(2,3个学生),再把这一句齐读一遍。

白居易看到了原野上繁茂的野草,联想到了一年四季中草的不同(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随文识:枯(枯:枯萎)荣(荣:茂盛)]所以从这我们能发现枯和荣是一对反义词。在这一年里经历了从茂盛到枯荣,年年循环,生生不息。这也就是“一岁一枯荣”。白居易用这句话写出了一年中草的变化,岁就是一年的意思。(那我们小组赛读这一句,再一起把这一句诗齐读一遍,注意读出感情)

(2)这生生不息的小草即使被火烧完,看这图,剩下这光秃秃的枝干,但是只要来年春风一来,小草又能重获新生,这两幅图对应„„现在同桌互读,那我们把最后一句读一遍。我们再把这首诗齐背一遍。

(3)学完这首诗,大家觉得小草具有怎样的特征?(顽强)这首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特别是后两句更让人感受到了小草顽强不屈的精神。我们再把这一首诗齐读一遍,再次到大草原去领会野草生机勃勃的风采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 原上︱草,一岁| 一枯︱荣。野火| 烧︱不尽,春风| 吹︱又生。

(5)悟情:小草的生命力这么顽强,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三.实践活动,拓展升华。1.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有说过我们这节课学习这首诗其实只是原诗的前半部分,那我们再把后半部分学学,看看作者接下去又写了什么?我们先齐读一遍。2.交流和积累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板书设计:

草 [唐]·贺知章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生命力顽强

2《古诗两首》

课型:精读

课时:第2课时 教学目标:

2、会写 9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品味诗句蕴藏的意境。教学用具:PPT 教学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草》体会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现在让我们在一起齐背一遍。

2.这节课我们要接下来学习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题目)[随文识:宿(过夜)、徐(姓氏)]

二、朗读感悟,品味入境

(一)知诗人

1、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杨万里)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2、师介绍写作背景:杨万里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自然景象别有风趣。

(二)读诗文。

1.下面就请4个小老师来读读,大家听听他们读的怎么样。接下来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2.指读,纠正字音。3.齐读。

5.男生、女生赛读。

(三)明诗意,入诗境

1.看图,稀疏的篱笆掩映着一条幽深的小径,请你读出对应的诗句。(出示“篱落疏疏一径深”)指名读。[随文识:篱(篱落:篱笆)疏(疏疏:稀稀拉拉,不密的样子)] 2.看,枝头的春花已经凋落了,绿叶初长,还没成阴,请你读出对应的诗句。(出示“树头花落未成阴”)[随文识:未] 3.图中的孩子在做什么?读出相关的诗句。(出示“儿童急走追黄蝶”)4.他追到了吗?读出相关的诗句。(出示“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找不到了呢?(天真的儿童在追捕一只黄色的蝴蝶,蝴蝶飞进黄灿灿的菜花丛中,蝶似花,花似蝶,所以找不到那只蝴蝶了。)这蝴蝶就像和小孩捉迷藏一样,就是不让他捉到,多有趣呀!小男孩追蝴蝶时应该是什么样的表情?(高兴又着急。)你现在就是那个小男孩,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你的心情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节奏。

篱落| 疏疏︱一径|深,树头| 花落 | 未| 成阴。儿童| 急走︱追|黄蝶,飞入| 菜花︱无处|寻。

(四)悟诗情

⑴诗中前两句描写宁静的景物画面,充满了春的气息,后两句写出了儿童捕蝶的有趣画面,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你们喜欢这幅春天的图画吗?把你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好吗? 1.作业布置

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插图,自己编一个小故事。(要注意人物的动作,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篱笆

树阴

追黄蝶

无处寻

2.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本课须考虑一些因素: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 对《草》、《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也不陌生, 读通顺、能背诵已不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重点应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展开想象, 在读中感悟、生情、入境, 感受古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 提升审美情趣。

一、激趣导入

1.《草》。

建议从“草”的象形字入手, 出示草字的象形字, 提问:从字形看是个什么字?接着向学生简单介绍汉字的造字特点。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新的学习做准备, 或让学生说带有草字的词语或找课文中带有草字头的字。而后出示诗题, 简介诗人。

2.《宿新市徐公店》。

首先, 复习《小池》, 顺势导入:宋代诗人杨万里描绘了小池初夏的景色, 今天我们要再次随他去欣赏春天里所见的一幕景色。其次, 出示诗题, 理解题意。 (宿:住宿;新市:是地名, 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新市是宋代酿酒中心, 据说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 痛饮大醉, 留住在新市徐公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最后, 指导学生准确读诗题。 (宿|新市|徐公店)

二、读诗明意

1. 识字写字。

首先, 在语境中整体认读, 自主识字, 扫清字词障碍。着重纠正字音, 如烧、荣、未、追、菜、宿、徐等;指导书写9个生字时, 注意纠正字的笔画顺序和间架结构, 重点讲解未、荣、宿、烧、店、离等。

2. 读诗, 释诗意。

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 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 多种形式的“读”应贯穿两首古诗的教学始终。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避免逐字逐句讲解, 释诗意应与“读”有机结合, 以“读”为主, 在“读”中悟, 结合插图, 让学生大概了解诗意, 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反复读, 品味情感, 生情, 入境。

(1) 学生自由读诗, 整体感知内容。围绕“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这一诗句你读懂了什么?”的问题, 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思。

(2) 教师指导诵读, 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可采取自由读, 指名读, 互评;再读, 指名读, 齐读等方式。互评时, 通过“怎样读好诗?”的谈话, 引出平长仄短的读诗规律, 指导学生按其规律读诗。 (“平”指平声字, 包括现在普通话中的第一、第二声;“仄”指去声字, 包括现在普通话中的第三、第四声。平声拖长音节, 仄声声停气不停, 缩短发音。用符号“—”表示平声, 用符号“|”表示仄声, “———”表示声音延长。平长仄短的规律除能让我们读准字音, 还能感受到当时作者用这些字时的情感, 平声字一般作者要抒发的是开朗、豁达、愉悦的心情, 仄声字要表达的是压抑、低落、悲伤的心情。) 《草》的平仄规律是:离 (—) 离 (—) 原 (—) 上 (|) 草 (|) , 一 (—) 岁 (|) 一 (—) 枯 (—) 荣 (—) 。野 (|) 火 (|) 烧 (—) 不 (—) 尽 (|) , 春 (—) 风 (—) 吹 (—) 又 (|) 生 (———) 。《宿新市徐公店》的平仄规律是:篱落 (|) 疏疏 (—) 一径深 (—) , 树头 (—) 花落 (|) 未成阴 (—) 。儿童 (—) 急走 (|) 追黄蝶 (—) , 飞入 (|) 菜花 (—) 无处寻 (———) 。在读诗过程中, 教师可借助手势、身体动作, 让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3) 品词赏图释诗意, 深入感悟。《草》:“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这一句诗中, 对“原”“离离”“一岁”“枯荣”等词语进行释义, 提问:草在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这句诗表达了草什么的特点?着重理解离离是草生长的态势, 岁岁枯荣是草一年一度的枯萎和茂盛, 是其生命的过程。“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这一句诗, 教师可板画草根, 结合图画感受“春风吹又生”的意境。对《宿新市徐公店》中词语 (篱落、疏疏、径、深、未、阴、急走、处、寻) 进行简单释义, 借助插图,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稀稀疏疏的篱笆, 伸向远方的小路, 新叶不茂盛浓密的树, 是静态描写。后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 是动态描写。

(4) 品味诵读, 深层体悟。《草》重点品读诗句“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帮助学生理解草的特性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烈火再猛, 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 只要残存一点根须, 来年草的生命便会复苏, 以迅猛的长势, 重新铺盖大地。野火焚烧象征生命的艰辛和考验, 春风吹又生说明草的顽强不屈与执著不移。《宿新市徐公店》着重品读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画面”的体会, 如果学生有类似生活体验, 可鼓励交流。

(5) 想象画面, 体会情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第一学段 (1~2年级)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时, 引导学生一边读, 一边想象画面, “野火焚烧草和春天草的蓬勃生长”, “稀稀疏疏的篱笆、伸向远方的小路、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的树、黄灿灿的菜花丛中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的儿童”。在读中, 入境, 产生情感共鸣, 感受春的美与生机。

三、积累运用

1. 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对古诗形成完整的认知。

2.

3.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三

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路,导入内容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去寻找春天的足迹。

1.播放有关春天的图片(音乐伴奏),学生欣赏。

2.学生说自己印象中的春天。

3.背诵已经读过的有关春天的古诗。

师:春天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引得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赞叹,让我们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再一次走进春天。(板书课题:咏柳、春日)

[优美的图片、悠扬的音乐,教师引领学生赏春天、说春天、诵春天,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使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春天的美。]

二、整体诵读,触摸意象

1.自由练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再读古诗,思考交流:这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不同点:(1)作者是不同朝代的;(2)所写的事物不同:《咏柳》是写——初春二月的柳树,《春日》是写——春游所见的景色。

[初读诗歌,目标明确。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读的要求由读正确、通顺到读出诗的大概内容,读得有层次,读的要求逐步提高。]

三、分步解读感受意境

(一)学习《咏柳》。

1.读诗赏画,画中品诗。

(1)出示《咏柳》诗句,指名读诗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喻柳,足见其清新自然;“绿丝绦”——柳枝的绵长和柔软;“春风似剪刀”——运用设问加比喻,把春风比作一位能工巧匠,歌颂了充满生机的春光。

(3)齐诵整首诗。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碧玉”、“绿丝绦”,感悟作者笔下柳树的美丽和高贵;抓住“春风似剪刀”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大自然的神奇。]

2.引导对比,体会心境。

(1)师:在贺知章的笔下,柳树是如此的美丽、高贵,春天是这样的生机勃勃、神奇。可是。古代诗人写了许多有关柳树的诗歌。它们又是怎样的情形?再来看其中的一首。

出示白居易的《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2)师:在这首诗中。诗人眼中的柳树怎样?心情怎样?请大家先自读古诗,了解大意,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这是一首折柳赠别诗,因“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表达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所以,这里的柳是别离之柳,表达了诗人伤春叹别之情。) ’

(3)师:同是柳树,在不同的人的笔下,有不同的画面和形态。贺知章为什么会感觉到柳树的美丽和春天的美妙神奇呢?这当然和他写这首诗时的心境有关。

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唐天宝三年,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宫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格外高兴,忽然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柳树,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发,就提笔写了《咏柳》一诗,成为千古绝唱。

3.师生合作,引读诗句。

课什出示古诗插图,配乐引读。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青翠欲滴啊!——生读:碧玉妆成一树高。

师: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生读: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生读:不知细叶谁裁出。

师: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生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4.结过渡:贺知章将对万物萌发、百花争艳的春天的赞美集于柳树一身,柳树成了春的使者、春的化身。那么。朱熹眼中的春天又是怎样的?

[对比赏读,写作背景的及时补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感悟“同物同景不同‘诗”’的缘由,使学生在对比中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习《春日》。

1.理解诗意,体会心情。

(1)学生自读吟诵,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2)师:知道诗人朱熹在春日里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依据是什么?找出诗中的词句说明。

(寻芳——踏青赏花,看花观景,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无边——一望无际,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万紫千红——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2.想象画面,诵读诗句。

师:朱熹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能不高兴吗?引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欣赏到万紫千红的春色,心情怎能不好?引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此时你就是踏春赏春的朱熹,看到那万紫千红的景色,你想怎样吟诵此诗来表达此时的心情呢?(引读整首诗,读出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

[立足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通过自读理解后再来解读朱熹的心情,也就找到了本诗的教学重点及情感基点。学生的反复吟诵,想象画面,与语言“亲密接触”读出了诗人的心境,读出了诗人的情感]

3.用心品诗,感悟哲理。

师: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心里非常高兴,这只是文字表面的意思,这首诗还有它的深层意义,不了解朱熹就读不出诗的真正内涵。

(1)了解作者朱熹,特别强调他的诗歌特点:他的诗自然清新。寓意含蓄,简练明快,很多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秀美和诗人的远大胸怀,常于朴实中透出深刻的哲理。

(2)抓住重点,感悟诗理。

泗水——在山东的曲阜,从曲阜的北面流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孔林、孔庙、孔府所在的那个地方。我们读《论语》的时候就知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么他看到这个“川”就是泗水,孔夫子是在这个地方教他的门徒的,也就是说这里即圣人之地。

胜日寻芳——实际上告诉我们他在春日寻找的这个“芳”,这个芬芳的东西是孔孟之道的芬芳、是人间的圣人之学的芬芳。

万紫千红——他找到了一种充满希望的景象,也就是找到了民族精神和人生意义。他的这首诗,在从容沉着的风景描写之中,透露的是一种自信和喜悦。

[了解朱熹的生平及时代,了解诗中有特别意义的地点和景物,既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也有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

4.对比赏读,感悟春美。

师:朱熹眼中的春天是万紫千红、满含哲理且透露着自信和喜悦的,那么春天在其他诗人的眼中会是怎样的形态呢?我们再来看另一首写春天的诗。

出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小组合作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它所描写的春天的形态,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2)交流体会: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春游西涧时看到的暮春景色,他当时正任滁州刺史,他向往归隐山林。诗人先写涧边的春意盎然的景象,从“独怜”看出他的喜爱之情,再写郊野渡口的水势急迫、空荡的渡船,流露出了诗人淡淡的忧伤。

(3)小结:同是春天,在不同诗人的眼中,春天的色彩也是不一样的,这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诗人总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或寄托自己的情感。

[适时的对比拓展,能丰富学生的想象,体会诗人的心境,真正感悟《春日》的深刻内涵,也让学生懂得心境决定物境。]

四、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师:春天在每个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春天是碧绿、高贵、神奇的——引读《咏柳》;在朱熹的眼中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富含哲理——引读《春日》。

在其他别的诗人眼中春天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课外再找描写春天的古诗阅读,体会诗人不同的感情和心情。

4.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篇四

教材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科书 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 主题: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授课对象:三三班学生

设计者:郅聪颖 / 巩义市孝义里沟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2)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2、教材分析

《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诗句想象丰富、浅显易懂,通过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乞巧、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还处在接受的阶段,因此我力求应以扶为主,渗透学习方法。这首诗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乞巧节学生也未必听过,含义就更难理解。因此,我从学情出发,以解决学生的疑问设计教学。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评价任务

1、通过比较法、区分字义法等方式记住生字。

2、通过采用录音范读、小组交流等方式,力求使学生达到感悟诗意、熟读成诵的目的。

3、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你们喜欢古诗吗?我们先来做一个与古诗有关的猜谜游戏好吗?(课件出示:读下面诗句,猜猜它们与我国哪些传统节日有关。)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节)

今天,我们一起来再来学习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乞巧》(板书课题)(设计说明: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猜谜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我国传统节日的氛围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顺势引入新课。)

二、初读古诗,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读课题。(指名读题,指导“乞”的变调)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课件出示:乞—气。)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林杰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看屏幕,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

3、区别形近字:(听录音范读)这首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能区分清吗?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区别字形、字义)

4、这首诗你是怎样理解的?同学们可以用你们学古诗的方法来解决,如: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向别人请教等等。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学习。

(设计说明: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并且通过小组交流、合作的方式,使学生理解诗意。充分尊重学生,让他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学生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1、交流展示: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理解诗的大意的?能把诗的意思说一下吗?

2、师适时引导、补充,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古代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播放课件)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3、出示课件:夜空图。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天空中繁星点点,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为什么要向织女乞巧?织女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课件出示: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得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古人在过乞巧节时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播放课件)

5、反馈。

(设计说明: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从不同方面展示资料,让学生了解乞巧的方式虽然不同,但是人们追求幸福的心愿是相同的。)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把你的心愿或想法写下来,全班交流。

2、有关乞巧节的传说、故事、诗句,与同学们交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读写相结合,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学生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巩固与提高。] 板书设计:

天上相会

乞巧

人间乞巧 第二课时《嫦娥》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科书 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 主题: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授课对象:三三班学生

设计者:郅聪颖 / 巩义市孝义里沟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2)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2、教材分析

《嫦娥》---是九年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首唐代李商隐的古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两句描绘主人公孤独环境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夜不寐情

两句引出凡人仙人感叹:嫦娥应该悔偷吃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3、学情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于事物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但不够成熟;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和可塑性非常明显,学生有一定的表现欲望,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和关注;

(3)学生对识字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生字,并且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和诗歌。学习目标

(1)学习“屏、烛、晓、偷”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学习难点

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评价任务

1、通过自读、检测读、指导书写等方式学会生字。

2、通过边读边体会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看画面诵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通过多读、多听、多看,学会用自己的话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学习新课之前,先来看一幅图画。这幅图上画的是谁?(ppt出示嫦娥图)

师:嫦娥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温柔 善良 美丽)师:嫦娥的故事千古流传。那么,在诗人的笔下,嫦娥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诗《嫦娥》。(ppt《嫦娥》诗)

(设计说明: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人们熟悉的嫦娥引出诗人笔下的嫦娥。)

二、新知

(一)导学

师:学一首古诗,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会读,会写,会背,会意思,悟情感,知诗人)

师:是的,知人论诗让我们先走近诗人李商隐。你会背他的诗吗? 【背李商隐诗。(ppt出示李商隐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的抒情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其诗意境朦胧,情感忧郁感伤。我们在学《嫦娥》诗时会有所感受。李商隐是唐朝上千诗人中极富才华的一位,在当时就享有很高的赞誉。】

(二)粗读古诗

要求: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指名读)

【读ppt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检测,并指导正音。指导生字“屏、烛、晓、偷”的书写】

(三)细读古诗

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本诗一、二、四句押韵,押韵的字是“深”“沉”“心”,注意都是前鼻音,字音读准确。

读出画面:让学生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些什么?你看到的景象或人物是什么样的?把想象的画面说一说。

师生共同归纳诗的大意 【室内:云母屏风上印着幽暗的烛影 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 广寒宫: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四)品读古诗

师:细细品读,边读边体会,你有什么感受?(嫦娥偷吃灵药奔月后,十分后悔,心情孤独寂寞。)

师:作者写诗,总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我们读诗的人,要善于从诗中找到最能表达感情的词语,来体会诗歌的情感。你认为在这首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是哪个或哪些?(“悔” “心”)

师:我们来感受嫦娥的“悔”。嫦娥为什么而后悔?(以前生活的幸福,现在生活的痛苦;对不起心爱的丈夫;想到世人的谴责)

师:让我们带着我们有感情的来读诗句。(读“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师:正因为这无穷的悔恨占据着嫦娥的心,所以嫦娥每天夜晚孤独寂寞地看着这碧海青天难以入眠,正所谓“碧海青天夜夜心”。我们来想象一下,嫦娥有一颗怎样的心?(思念、悔恨、哀怨、痛苦、寂寞)

师:漫漫长夜,寂寞难耐,思念丈夫,思念人间,怎奈已吃药成仙。嫦娥再也无法回到充满温暖、充满爱的人间了,她怎能不“碧海青天夜夜心”啊!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嫦娥》这一首诗呢?在诗中,有寄托了作者怎样的心呢?(同情、怜惜、惋惜、哀叹)

师:让我们带着对嫦娥情感的理解,再深情地朗诵这首诗。(深情诵读)师:感受了嫦娥的心,现在你想想你自己的心,读着这首诗,你跳动着一颗怎样的心?(对嫦娥的同情之心,对诗人的钦佩之心)

师:读一首诗,我们既要感悟诗人所描绘的主人公的情感,也要感受诗人的情感,还要体会自己的情感,这样,我们的情感才会不断丰富起来,做一个有情、有心的人。

(五)古诗背诵 朗读古诗,直至背诵

(设计说明: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知道古诗应该怎样去学习)

三、拓展延伸

师:这位才情横溢、多愁善感的诗人曾写下了无数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诗篇。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两首。多媒体展示李商隐名诗:《夜雨寄北》 《无题》

5.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五

《咏柳》教案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大致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布置学生课前观察初春的柳树,收集有关《咏柳》和《春日》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歌唱《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师: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咏柳》。

2全班齐读课题。

3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鹅》。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赞美柳树的意思。)4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师: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根据收集的资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还读过他的哪首古诗?(提示:《回乡偶书》)

5(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6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出示诗歌)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小老师带读。(2)开火车读。(3)全班读。

4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5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6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全班齐读。

(过渡)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三、朗读全诗,初知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2指名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碧玉”是什么?“妆”怎么理解?“丝绦”指什么?“似”是什么意思?

4说说句意。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妆扮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的春风这把剪刀啊!)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大致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枝多、叶绿、叶细。)

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四、交流朗读,体会课文比喻句的精妙

1交流朗读:(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叶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学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后两句用设问的形式,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五、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然后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乐诵读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六、拓展延伸,感悟春天的美

1春风剪出了这么美的细叶,还剪出了什么?(示例:嫩嫩的草,各色鲜艳的花……)

2诗人用这么美的诗句赞美柳树,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春日》教案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咏柳》,并集体背诵,引入《春日》。2回顾学法。

二、解题

1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2春日,即在春天里。

三、初读,初通诗意

1自己试着读全诗,再抽读。

2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教师进行示范性朗读。

3学生再进行反复朗读,要注意读正确,读流利。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齐读《春日》。

5分小组讨论学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作上记号,勾出不理解的词。

6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相互讨论交流。胜日: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滨:水边。光景:风光景色。一时:形容时间很短。新:新鲜、奇丽。

7思考:诗人在什么样的天气,到什么地方去游览,他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8整理出前两句的意思: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诗人到泗水边上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9说说你从一、二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指导朗读。10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三、四句。

(1)自读、勾出不懂的词,讨论、交流解词,再解意。等闲:平常、随便。

识得:认识。东风:春风。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艳的景色。总是:都是。

(2)诗意: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可春风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只有在见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色后,才明白是春风带来了这无边的景色。

(3)指导朗读三、四句,说说体会,引导学生理解包含在诗歌中的哲理。

四、再读,感悟诗境

1学习了《春日》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想?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诗,独立思考。3说一说,读一读。4师生共同交流。

提示:感悟到“春风”是万紫千红的春天的源头的道理。

五、指导朗读、背诵

六、小结

《春日》这首诗是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对春天到来的欢喜。

七、延伸拓展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17、古诗两首(2课时) 篇六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信息资料:

1、课件,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课前预习:

新知初探(走进来,一起体验求知的快乐)

1、古诗我会读。【

】【

课文读3——5遍,圈生字,注拼音,我已经完成。我把自己读得好的诗句读给家长听,觉得难读的多读几遍。

2、课文插图我能看懂,我把看到的景物说给家长听。【

】【

3、词语、生字我会读。【

】【

吴 ②

庐山

瀑布

香炉

怀疑

炉火

茅庐

飞瀑

白鹭

包含

山岭

停泊

泊船

吴国

可疑

3、我要向同学推荐李白和杜甫的另外几首古诗。(抄下来)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二、初读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

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我把生字卡片做进了课件),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作业:作业本第2题。

5、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四、研读

1、自学诗句。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

4、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五、悟读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画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

3、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六、诵读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感情朗读。如:评读、赛读、加动作读、看画面读等,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回顾

比一比,再组词。

炉()

绝()

流()

鸣()庐()

决()

柳()

岛()

2、背诵《望庐山瀑布》,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3、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方法。

二、自读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习。学习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出示卡片认读生字,(鹭、含、岭、泊、吴)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个别字注意扩词练习,加深学生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记。(此处的生字识记我采用情境法,先是放在诗句中认识,然后把生字单个出现识记,再又把这些生字放在别的词语中认读)

3、指读诗句。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如:“翠”读“平舌音”,“泊”读“bo“不要发成”be"的音等。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吴、含、窗、岭、鸣、绝、泊、柳”,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窗”注意不要丢掉“囱”字上面的小撇。“含”和“岭”的里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四、感悟

1、出示诗句(不出现插图),默读诗句,利用工具书自学诗句内容。

2、启发思考: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并说出理由。

3、组内交流。有条件的可采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笔画简笔画,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含”“东吴”

五、诵读

1、出示插图或学生的优秀画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图文对照,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及诗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浓的特点。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背诗句。如:自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指画面读等,实现美读成诵的学习目标。

4、作业:作业本第4题。

六、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有条件的可以召开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课外的古诗积累情况。(此处的展示我把它结合在学校的古诗词背诵考核同时进行)[拓展阅读]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望庐山瀑布》诗两首,其一曰: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潨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游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且得洗尘颜。

但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明代李梦阳也为庐山瀑布写过一首诗

《开先寺》

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

莫言此潭小,摇动匡庐山!

7.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七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教科书所给的唐诗译本和许渊冲的译本,与大家共同学习和理解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译文要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

【关键词】三美 创译 境界

人教版第六模块第二单元主题是谈诗歌,课文中谈到了英文中的童谣、清单诗及五行诗,还提到了日本的俳句诗和中国的唐诗。课文中列举的唐诗英译及79页课文注释给出的唐诗原文一并展示如下: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Awaiting Husband Stone

Where she awaits her husband

On and on the river flows.

Never looking back,

Transformed into stone.

Day by day upon the mountain top,

wind and rain revolve.

Should the traveler return,

this stone would utter speech.

(by Wang Jian)

该译本出自张廷琛与魏思博(下简称张魏)合译的《唐诗一百首》中第53首。教科书中的译文没有英文标题,上文的标题是根据张魏的译本补上的。首字母的大小写是照着教科书抄下来的。在《唐诗一百首》原书中译者在译文后加了注释:A legend that originated in Wuchang, Hubei Province, and spread so far and wide that there were many such landmarks along the rivers of China. 而北京大学许渊冲译注的《唐诗三百首》(2007年1月第一版)第60页也是《望夫石》,译注如下:

The Woman Waiting for Her Husband

Wang Jian

Waiting for him alone

Where the river goes by,

She turns into a stone

Gazing with longing eye.

Atop the hill from day to day come wind and rain;

The stone should speak to see her husbandcome again.

*The legend goes that a woman sitting for the return of her husband turned into a stone by the riverside. Thus the stone becomes a symbol of lovesickness.

从形式上看,以上两种译文共同点是既译且注,不同点是张魏的译本是无韵体,而许译是韵文。和原诗比较不难发现张魏译本首先未做到押韵,因为原诗是押韵的乐府诗,不押韵就失去了乐府诗的音乐美,不美也就不能脍炙人口,也就无法流传了。正所谓,诗之无美,行而不远。而许译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不仅形美,而且音美、意美。

再看该书workbook的52页还列举了另外一首唐诗的英译,即孟浩然的《春晓》。该诗的原文和教科书所给译文如下: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A Spring morning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Witter Bynner、江亢虎)

该译本出自中国学者江亢虎 (1883-1954) 和美国著名诗人威特·宾纳(Witter Bynner)(1881-1968)合译的 The Jade Mountain: An Anthology Being Three Hundred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618-906)(中文名为《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英译本》)。《群玉山头》是《唐诗三百首》的第一个英译全译本, 也是西方世界流传最广的《唐诗三百首》译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历史学博士李珊在她的文章《江亢虎北美传播中国文化述论》中关于《群玉山头》的论述如下: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美国意象派诗人热衷于借用中国古诗中的意象以自由诗的形式表现具有东方色彩的意趣。江亢虎和宾纳的英译《唐诗三百首》的工作,就是在这一股由意象派带动的翻译中国古诗热潮中开始的。《纽约时报》书评对该书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在这个领域中后来的作家们应当以他们的作品作为范本,并将他们的感知作为指导。”上述书评中有两个关键词“自由诗”和“准确性”即说明该译本首先背离了中国古体诗的韵诗特性,其次,背离了文学作品讲究的“艺术性”而非科学意义上的“准确性”。另外,抛开韵诗特点,单单从简洁达意上看,也有讨论的余地,比如:第一行中light-hearted,第二行中的round me,第三行中的I可否略去?

下面,我们看看许译《唐诗三百首》(2007年1月第一版)第六页的对该诗的译注:

A Spring Morning

Meng Haoran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This quatrain reveals the poets love of spring and his regret of her departure.

首先,许译的第一行和第二行结尾的lying 和crying押韵,第三句和第四句结尾的showers和flowers押韵,体现了诗歌的音美;其次,该译文的第一句和第三句长短一致,第二句和第四句长短一致,体现了诗歌的形美;第三,第一句中,没有直译“眠”,第二句没有直译“处处”,但意境表达出来了。体现原诗的意美。体现意美是诗歌翻译中最难做到的,因为需要译者的再创作。由此,我们想到宋代画院曾经举办过一次绘画比赛,画题是“踏马归来马蹄香”。众画工挥毫泼墨,各显其能,有的画骑马人手里拈了一枝花,有的画马蹄上缠着一枝花,有的画一匹马站在一片鲜花丛中,最后夺魁的却是这样一幅画:一匹骏马奋蹄疾驰,马蹄边飞舞着几只小蜜蜂。真是绝妙的构思啊,画中没有花,但追逐马儿的小蜜蜂却让人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香是难以正面描绘的,而以蜜蜂衬花香从而获得含蓄蕴藉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绘画艺术是这样,文学创作是这样,文学翻译何尝不是如此呢?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曾说: “Prose is words inthe best order; poetry is the best words in the best order” (散文是编织得最好的文字,诗歌是编织得最好的绝妙好辞)。由于西方文字是形合文字,百分之九十以上可以对等,所以西方提出了翻译对等论。但中文是意合文字,据计算机统计,只有大约百分之四十的中文可以和西方文字对等,西方的翻译理论不适合中西翻译实践,因此,中译英的翻译理论必须来源于中英翻译实践,必须建立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而英译唐诗的最高标准,应是要追求意美、音美、形美的有机统一。许渊冲教授是翻译三美理论的提出者,也是三美理论的实践者,在许老长达七十年的翻译生涯中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等中外名著。许老在《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指出:在译诗时,传达原诗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传达原诗音美是第二位的;传达原诗形美是第三位的,最好“三美”齐全,如果必能兼顾,就要从全局考虑取舍。许老创译的例子数不胜数,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s in flight,

From paths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man, behold!

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

第一句的“千山”说成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鸟飞绝”反说成没有飞鸟。第二句的“万径”说成是从一条道到另一条道,“人踪灭”反说成看不见行人。第三句舟字不译,因为寒江垂钓,自然是在船上,“蓑笠翁”说成“渔翁”,再加一个“看”,以动衬静,愈见其静。第四句说原来渔翁不是在钓鱼而是在钓雪,显示渔翁独立的人格。全诗上下都体现了译者的创译,让人读罢全诗,心领神会,荡气回肠。这大概就是创译诗歌达到的“三美”境界吧!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2]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上一篇:人身保险合同范本格式下一篇:浅谈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