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的“黄埔军校”

2024-07-11

大庆油田的“黄埔军校”(10篇)

1.大庆油田的“黄埔军校” 篇一

游黄埔军校的感想

我们一行人怀着新奇的心情来到了长洲岛。这里就是著名的黄埔军校所在地。虽然有不少的建筑已经被现代住房所代替,但我们仍能从一些古老的民居中感受到民国的气息。沿着马路一路走去,经过炮台和军队驻扎区,我们来到了黄埔军校。

门口正中央的一块牌匾上写着“陆军军官学校”,门的两旁则写着孙中山的两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黄埔军校是朴素而严肃的,没有城楼高厦,只有陈旧的建筑和少许补修之后较现代的楼房映入眼帘:矮房,屋瓦,狭窄的道路等;没有给人花园式的赏心悦目,却只有古树,古建筑的典雅和肃穆。但就是在这样简单的地方,革命前辈们过着艰苦奋斗的生活,身肩救国救民的使命,编写并改变着历史。

一楼现在已经被改变成军事纪念馆,进入馆中可以看到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如周恩来、叶剑英、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黄埔军校承载着对革命未来的希望。有评论说:“人类军事史上,很少有一个军校像黄埔军校那样,在如此短的时间中,却那么大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到解放战争,他们都是双方历史的主角。这群人就是黄埔军校师生。”对于北伐战争,馆中也展示了不少图片,主要分三个部分:挥师北伐,势在必发;北伐先锋,名扬天下;统一中国,彪炳史册。

如果说一楼的那些陈旧的物件,熟悉的画面和人物的面孔让人彷佛回到战火纷飞的当年,那么二楼的那些房舍、办公室、学员宿舍等就能让人真实的感受到当时的军队生活。你可以想象在一间教室大小的房子里要住60人?想象大多数的学生要住在草棚?就连校长的办公室也是非常简陋的?但是对于当时的学生,这已经是很好的条件了。

经此一游,我深刻感受到黄埔军校对中国革命的巨大影响。她一经建立,就成为当时的革命摇篮。名将辈出,战功显赫,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军校以孙中山提出的“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针,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黄埔人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铁的纪律,形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

当年的战火纷纷造就了黄埔军校以及无数的黄埔英雄。如今社会虽不能说是四海升平,但社会环境也可说相对稳定,而我们的对祖国的热情是不是也随之淡化了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依然让我们的祖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将我们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这真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黄埔一游,受益颇多,意犹未尽,感思当年硝烟,不禁扼腕长叹,逝者已矣,生者需薪火相传,奋斗不已!

2.大庆油田的“黄埔军校” 篇二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能有如此高的地位,起源于孙中山先生看到了在前苏联的“十月革命”和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当中,前苏联的红军虽然在人数、装备等方面落后于敌人,但是因为具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的支撑,最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在军校之中要实行军事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的教学方针。校长蒋介石积极贯彻该方针并提出“分别编制,勤以训练、厚以教养、严以军纪、指导以主义及政治观念”的治校方针[1]。

兼容并包的思想教育内容。黄埔军校的建立本来就是国共两党合作下的产物,而国民党和共产党所信仰的主义是不同的,国民党信仰的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而共产党所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黄埔军校并没有实行“一元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政治教育对不同党派不同学派的思想内容兼容并包,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教育占重要地位。兼容并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广大学生对不同的主义有自己的认识与选择。这种选择无对错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中国当时的国情,事实证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是适合当时旧中国的唯一学说,社会主义道路是拯救中国唯一有效的道路。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 像大浪淘沙般淘出了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真正的共产党。

建立党代表制度与设立政治部。党代表制度是借鉴了前苏联红军的政治委员与政治指导员制度的产物。党代表的主要职责是:代表国民党监察本校行政,指导党务工作的具体开展,主持政治训练的各项事宜,并对政治部和特别党部有领导和督促的责任[2]。党代表在校内有着仅次于校长的权力,并且校长所签发的文件、命令等只有党代表的附属签字才能生效。由此可以看出党代表不仅仅是为了管理党务和进行政治教育而设置,更限制了校长的权力,是军校民主治理的一个表现。除此之外,黄埔军校还设置了学校的政治部,周恩来的到来使政治部焕发了活力。他来到政治部担任主任主要作出了以下贡献:(1)建立健全政治部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2)重订政治教育计划,提高政治教育分量,丰富政治教学内容;(3)指导建立“中共黄埔特别支部”,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扩大中共在黄埔军校的政治影响;(4) 把政治教育与实地作战相结合、开展战时政治工作[3]。周恩来的以上措施使政治部的地位大大提高,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出重大的作用,并且在以后的东征、北伐的战斗中显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威力。

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与教育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在教学实践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结起来,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邀请校内外知名人士举行政治讲演。通过各种知名人士的演讲,使学生接触进步的学说与主张。 (2)加强师生及学生内部的互动。政治部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政治讨论会,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此外,学校还设立了质问箱,学生有任何政治问题都可以写信放入质问箱,然后由政治部主任、教授等每周予以回答。 (3)组织学生社团开展文娱活动[4]。最著名的两个社团是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与血花剧社,前者主要致力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后者主要通过各种演出来激发出学生的忧国忧民的感情。

3.广东建设系统的“黄埔军校” 篇三

探究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的奥秘所在,答案在于其始终坚持“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服务基层,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途径,培养适应建设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思路,探索并实践了“依托行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五共”模式,构建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原隶属于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公司,有丰富的行业办学背景。学院一直注重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建设部门的指导作用、协调功能和服务职能,与行业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了“校企互动”的“五共”模式,构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互惠共赢为基础、学院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机制。

一是共建专业。学院依托广东省建设厅、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部门和企业,聘请企业行业管理负责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资深技术专家担任专业顾问委员会顾问、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或委员,请他们参与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对专业发展和改革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等提供决策参考;对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性教学安排等主要教学环节提供指导性意见,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是共同开发课程。着眼于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学院大力支持各系部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特色教材。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团队,对课程建设进行合作研讨,承担部分课程内容的教学,由浅入深逐步进行课程开发。近年来,学院有10余门课程与企业合作,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深度开发建设立项。各门课程在课程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设计方面也得到企业大力支持,呈现了工学结合特色。

三是共建实训基地。在广东建工集团及其所属企业的大力支持下,集团公司下属21家企业成为学院的校外实训基地。学院还充分利用校友等社会资源,在全省共建立了800多个校外实训点,保证了各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的需要和质量。如与广州中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广州沃华消防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威世达控制网络公司、广州风标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康大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了校内实训基地,为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顶岗实训”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是共建新校区。去年3月,由广州卓睿公司投资建设,学院管理运行的北校区项目正式启动,掀开了学院校企深层次合作新的一页。此举突破了学院的发展瓶颈,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学院校园面积小、办学经费不足的现状,为学院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奠定了基础。

五是共享校企智力资源。学院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形成了校企师资互动共享的平台。在行业企业的支持下,学院安排教师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参观、参与工程项目和科技开发、到工地挂职锻炼等,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造就了一批“双师型”教师。目前,学院教师中具有“双师”资格的已超过50%。同时,聘请400多名能够从事教学工作的领导专家、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作为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建设了一支学术造诣高又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

学院还充分利用省建筑工程集团公司的资源,组织师生参观和实习其承建或参与的大型工程项目,如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州大学城、广东科技中心、新白云机场等,让师生全过程地了解到每一阶段现代建筑施工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这是其他同类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

工学结合,实现课堂和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提高教学质量是学院发展永恒的主题。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生命线,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的理念,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办学规律,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狠抓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探索和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学院教育和就业岗位之间实现“无缝对接”,极大地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力,打造出人才培养特色,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紧贴人才市场需求, 打造“建筑”专业品牌。学院明确了“依托建筑行业,面向社会服务”发展方向,适时动态地设置和调整专业与专业方向,科学优化专业布局。该校现有19个专业,以土建类专业为主体,兼顾电子信息、财经、环保、艺术设计等专业类别。建成了以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室内设计技术、工程造价、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五个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互相支撑的五个专业群。并在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上,优化资源,打造了专业特色。如省示范建设专业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形成了“三线四步”的专业课程体系;又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率先从05级学生开始试点“2+1”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创设了“双任务双导师”顶岗实习模式。

二是紧贴职业岗位需求,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学院探索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体系,参照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以教学做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实施课程教学”的课程改革思路。

首先,以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为引导,以课程等级建设为任务驱动,初步建立了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两年来,学院与企业合作深度开发建设的课程共11 门,呈现出工学结合特色。学院现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4门,院级优质课程12门。

其次,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融 “教、学、做”为一体。如省级精品课程《电气控制与PLC》课程,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六个要素,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解构,整合出六个项目。

再次,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将一次性终结考核逐步改变为过程性全面考核,突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三是遵循技能培养规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学院依据“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教学考核内容与工作考核内容一致”的原则,从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对课程进行整合与更新,形成较为完整的与生产现场相近的实践课程体系。

首先,改善了校内实践教学条件。不仅加大投入更新设备,建立了技术适度先进、功能较齐全的院内实训基地,还依托省建工集团等行业企业和校友等社会资源,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保证了各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和质量。

其次,积极探索了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目前,学院有4个专业实行了“2+1”模式,其它专业实行了“4+1+1”和“2.5+0.5”模式,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顶岗实习。

再次,重视实施“双证书”制度。通过在院内设立的省建筑职业技能鉴定站等多类培训鉴定机构,积极为学生获取“双证书”创造条件。近年,学院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四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专业教师职业素质。学院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努力构建“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并加快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推进名师建设工程,多渠道培养教师“双师”素质,形成了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目前,学院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为30%,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青年教师比例为34%,师资队伍结构趋于合理。近三年,分别有三位教师被选拔为高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和校级教学名师,三位教师分获“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学院还重视教师教科研能力提高,健全了教科研成果奖励机制,为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创造条件。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或参与各类教科研项目94项。

此外,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通过邀请企业家到校开展专业讲座等活动,营造校企文化交融的浓厚氛围;通过组织系列主题教育和参加各级技能大赛,构建了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

正因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准确定位,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广东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近三年来,学院学生在各类大赛中脱颖而出,捷报频传:在全国性和全省性各类科技文化艺术大赛等活动中获得了70多项奖励。其中,获2009年全国大学生(高职组)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广东首届大学生三维算量建模一等奖。

其毕业生也因专业水平较扎实、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广受企业欢迎。很多毕业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在县、乡镇建筑企事业单位,至少有1/3以上的技术管理人员来自该院。近几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8%以上,且达到了就业率和优质率“双高”的局面。此外,不少毕业生还选择自我创业,闯出另一片蓝天,如校友莫冠良创办的东莞名冠集团、校友潘志勇创办的南海海逸集团等企业已发展成为拥有数亿资产的大型公司,为广东的建设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4.开心的黄埔军校夏令营 篇四

转眼间出发了,我们在车上有说有笑。这时,一位体型微胖的中年大叔上了车。他拿着扩音器,说:“各位同学,大家好,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戴教官!”有人大喊。“不对,人家呀,可是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戴教官!”戴教官幽默地说。“哈哈哈……”车上的笑声回荡在路边。

夏令营这五天里,我认识了温柔美丽的林教官、幽默搞笑的唐教官和戴教官。这五天里,我们玩了水上拓展、陆地拓展、激光枪等项目,还举行了联欢晚会,还去南京旅游了……然而,最令我在记忆中抹不掉的经历就是水上拓展中的项目——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主要是由五条铁索和两条红绳子组成的。那五条铁索横跨在河面上,红绳子在铁索的上端。老师先示范给我们看,只见他侧身站在铁索上,扶着红绳,脚也跟着往前走。同学们都跃跃欲试,而我却很害怕:这么深的水,万一掉下去怎么办?轮到我了,我慢慢往前走一步,看着那幽深的河水,像是要把我拉到水里,我赶紧退了回来。这时,老师和其他同学一直在喊:“加油,加油,你能行!”对,我能行,我给自己加油打气。我鼓足勇气,慢慢地把双脚放在铁索上,随即用双手紧紧抓住红绳子,然后脚小心翼翼地往前挪动。一会儿,我发现这并不可怕,便大步大步地往前走。我开始相信自己了,不一会儿,我就到达了终点,这时我感受到了从来没有尝过的成功的喜悦!

5.谁才是金融界的黄埔军校 篇五

金融业也是讲究血统门阀的,校友资源与进入行业的难易成正比,这是大量行业的潜用人规则,金融行业也不另外。今天,善择志愿首席专家张利荣教授盘点了手边最近项目的基础数据,对基金经理职位的1141名人员毕业院校进行了大数据分析,谁才是金融行业的黄埔军校,大数据揭示:

1、北京大学158人

北大人是一股强大的“势力”,号称基金行业领导者的华夏基金公司就是北大的地盘,占比1/4.而且这一比例还在增多。

2、复旦大学141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与“上海陆家嘴人才金港”联手,早在2009年,报考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的学生中,选拔60名学生设立金融专业基金管理方向研究生,开始打造中国未来基金经理的摇篮。目前仍在招生。出现了这个行业的“复旦系”,“工银瑞信”几个基金都是同班同学。号称同学间PK

3、清华大学141人

虽然隔着一条街,清华和北大毕业生的特点可谓泾渭分明。清华的特点,实际操作过程中技术强、注重产品逻辑,实际操盘能力很强。基金风云人物王亚伟去职时的接替人选,执掌华夏系的领军人物巩怀志即是清华学子。

4、上海财经大学99人

在上海地区的金融、证券、期货、保险、财税等部门负责人中60%是上海财大的毕业生。上海市大中型企业财务总监中约80%是上海财大毕业生。上海财经大学在上海滩的金融圈子能量不可小觑。张老师认为,圈子很重要。是最重要的省份名片之一。

5、上海交通大学78人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盛产基金经理。由于上海交通大学理工科背景雄厚,基金公司投研部最喜欢,尤其侧重于理工科和医药学专业背景的人。

6、中国人民大学72人

人大在基金圈子内的影响很大。上海校友会又是人大系圈子最强的一个。加入该圈子的人员包括原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总经理,华泰柏瑞基金公司总经理,中欧基金公司督察长等。

7、南开大学61人

南开大学金融学在业内小有名气,输出不少基金经理。有代表性的例如大成基金经理,便是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

8、南京大学57人

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基金经理中,最有名气的要数尚雅投资董事长石波。毕业于南京大学法学硕士。与朱平、吕俊等人合成中国基金业的“黄金一代”。

9、厦门大学55人

“厦门帮”在基金圈风生水起。圈内人甚至认为可以进入前五。素有“私募教父”之称的赵丹阳来自厦门大学,易方达基金多为基金经理均来自厦门大学。

10、武汉大学54人

6.大庆油田的“黄埔军校” 篇六

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25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2009年6月16日)

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

今天,来参加纪念黄埔军校建校85周年和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25周年座谈会。我代表民革中央向到会的各位黄埔同学及所有海内外黄埔师生及亲属表示热烈的祝贺!致以诚挚的问候!

85年前,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毅然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同时,鉴于国民革命的发展迫切地需要革命的武装,孙中山先生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大力帮助下创办了黄埔军校。当时,全国一批批热血青年,怀抱救国救民的崇高愿望,从五湖四海汇集到广州黄埔,他们本着“亲爱精诚”的精神,高唱“怒潮澎湃”的校歌,同场操练,同窗切磋,在黄埔精神的熏陶下,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一起锻炼成长。在黄埔军校的门口挂着一幅醒目的 —1—

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当时成为黄埔同学的座右铭。黄埔军校培养了诸多军事、政治人才,一批批革命军人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黄埔军校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过深远影响。

1984年成立的黄埔军校同学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黄埔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黄埔军校同学会广泛联络海内外黄埔同学,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并为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交往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埔军校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黄埔军校在中华民族发展中显示的积极意义我们将永远铭记,我们祝黄埔军校同学会在新的时代中,以传承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为动力,为国家民族的奋起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是民革特有的传统,是民革作为参政党最基本的特色。民革从建党之初就高举起孙中山先生这面旗帜,以中山先

生的思想和理想作为我们奋斗的精神食粮,在中华民族发展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的优良传统,为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做出了积极奉献。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凡是爱国的中国人,都应该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努力奋斗。”孙中山先生的遗愿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民革向来以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我们全党上下努力发挥民革的优势,以孙中山先生爱国、统一思想为纽带,与岛内及海外各个阶层的人士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推动两岸交流、交往,沟通情感,增进共识,做实事,做好事。

去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再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就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提出一系列重大政策主张,进一步确立了通往和平统一的现实道路,为我们今后妥善处理好两岸关系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良好势头。

85年过去了,孙中山先生理想的民主革命早已实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一步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中国人民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

7.大庆油田的“黄埔军校” 篇七

1925年冬, 国民政府为了统一军官培训, 命令在粤各军取消他们各自办的讲武堂和军官学校, 合并于黄埔军校。次年10月, 北伐军占领武汉以后, 国民政府由广州迁都武汉采纳时任黄埔军校教育长方鼎英“现在我方局面进展, 粤东偏处一隅, 招人才不易, 似宜及时于武昌或长沙开设分校的建议, 决定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 校址设在武昌长街两湖书院旧址, 作为武汉国民政府的军事学府, 训练储备革命的军事政治人才。同时,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招考委员会正式成立, 并开始在武汉和全国各省、市陆续招生。招生的办法是采取公开登报和秘密招考相结合;考生的条件规定必须具有中学文化程度;报名后, 要经过初试和复试及体格检查, 最后登榜录取。在中共和国民党左派的共同努力下, 武汉分校决定破天荒地招收部分女生, 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黄埔军校招收的唯一的女兵,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极大的反响和争论。

围绕招收女兵引发的争论, 最早发轫于1925年3月8日发表在黄埔军校《中国军人》上的《军人与妇女》一文, 该杂志实为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办, 文章女作者洪筠首次提出“女同志军”的概念, 并广泛号召“吾亲爱之姊妹诸姑, 其速武装完成国民革命, 以追取应得之平等自由, 以洗女界之旧污, 发扬女权, 以追求人类最高之幸福”。同时, 当时的一些进步女青年思想觉悟迅速提高, 纷纷赶到广州, 坚决要求参加革命军。1925年6月9日, 毕业于法政大学的广西籍女子金慧淑赴粤考察期间上书军校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 要求黄埔军校招收女学员。此后她赴黄埔军校面见蒋介石未成, 又往见廖仲恺夫人何香凝, 亦无实质进展。回到广西后, 金慧淑再次致书黄埔军校政治部表达投考愿望, “若贵校不能收为正式学生, 情愿为旁听生, 伙食、服装愿自备, 多一人听讲恐不碍事耳, 一腔热血统希鉴原”。政治部对此深表同情, “星期特刊发行征集女同志军专号以为鼓吹”。与此相反, 女子从军问题引起了一些顽固派人物的激烈反对, 如有些人狭隘地认为倡导“女同志军”是仅仅是为满足军营男子的性欲而已, “设不幸而我革命军中果然加入了一些女同志, 则诚恐将来已和敌人接触时, 他们都还在鸳鸯床上甜睡呢”, 又有7月13日《广州民国日报》一篇署名“忠言”的文章, 大肆诋毁“女同志军”, 惊呼“以满足男子性的要求, 这是万万不可能的”。对此, 《中国军人》杂志及时发表了共产党员李之龙的《陆军军官学校招收女生问题》一文, 旗帜鲜明地加以反驳:“用侮辱男性或侮辱女性的言辞来反对军校招收女生, 是为我们所不齿的, 若是在女子体格上说, 或是在管理不便上说, 那就很值得我们来讨论。”关于招收女生的激烈争论, 也纠正了一些人的错误想法和片面认识, 连原来持反对意见的军校党代表廖仲恺最终也表示:“只要那位女子身体强壮, 真能吃得下, 我也是同意的。”

对于女子从军问题, 恽代英首先是倡导男女平等观念的, 1925年3月11日他在上海景平女校演讲妇女问题:“首述古来妇女进化之程序及男女平等之重要, 述妇女应具革命思想, 革命精神, 团结同志, 反抗一切外界之压迫, 听众感极表示满意。”[1]P113黄埔军校女生队成功创办后, 恽代英曾对女生队负责人说:“军校成立女生队是破天荒的大事, 是中国军事教育史上的创举。办女生队阻力很大, 丁惟汾 (国民党右派———笔者注) 等人反对, 封建势力拼命阻挠, 守旧的人也不赞成。我们党下决心要在军校培训妇女骨干, 毕业后参加领导中国妇女翻身解放的斗争。你们的责任重大, 你们要努力啊!”[2]P65由此可见, 恽代英不仅态度决绝地支持军校招收女兵, 并且从中共培养妇女骨干、领导妇女解放的政治高度对女生队寄予厚望。

更重要的是, 以恽代英为代表的中共早期领导人特别重视加强妇女的思想解放工作, 在广大妇女的培养和成长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 为女生队的诞生做了有效的思想准备和人才准备。原第6期政治科学员冼大启回忆说:“重庆当地报考的男女生, 多来自重庆中法大学和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这两个学校。中法大学系吴老 (吴玉章先生———笔者注) 所办, 省立女师, 受萧楚女、恽代英两先生的革命熏陶甚深。”[3]P243在执教上海大学期间, 恽代英更是悉心培养和造就女生队指导员钟复光等人, 在女生队开办之初就教导钟复光:“过去你当学生, 现在当教官, 作为指导员, 首先要遵纪守法, 为人师表, 什么事情都要以身作则, 走在大家前头。你上大学是党培养的, 你到女生队当指导员也是党的安排, 一定要尽职尽责。”[4]P22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招生公告发布之时, 1926年12月恽代英在《中国青年》第145、146合刊发表《告投考黄埔军校的青年》一文中说:“黄埔军校是近年来国民革命运动的重心, 在南方方兴未艾的‘赤化’势力之下, 有一般革命的领袖正在尽心力的培养熏陶将以供给中国革命的军事与政治上的需用。……以黄埔的地位与名誉, 及他所能给与一般青年的满足与便利, 他自然会成为全国青年‘心响往之’的地方。”[5]P884这篇文章强烈呼应了黄埔军校招生公告, 吸引和号召了广大进步青年毅然决然投考, 决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青春和热血。

自1927年2月12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举行开学典礼, 至7月18日提前举行毕业典礼, 女生队只存在了五个多月时间, 但是它创造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批女军官, 在中共军事教育史和妇女运动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恽代英从1927年1月出任武汉分校政治总教官, 并成立了以他为书记的军校中共特别委员会 (即中共党团, 熊雄、聂荣臻、陈赓、饶来杰等4人为委员) , 后又担任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其他为谭延闿、徐谦、邓演达、顾孟余等4人) 、常务委员 (共3人, 其他为谭延闿、邓演达) , 并直接分管女生队的工作, 对在校期间女生队的训练和培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 注重加强政治教育。

1927年2月来武汉分校正式就学的女生183名, 加上后来编入军校的南湖学兵团的30名女生, 共210余名女生。这批女生多来自于湖南、湖北、四川、河南等地, 家庭出身各不相同但相对而言家境比较殷实, 年龄介于15岁至30岁之间, 婚姻状况不尽相同但有逃婚和抗婚经历的较多, 政治面貌迥异, 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国民党员甚至无党无派的学员都存在。面对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 恽代英对女生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有加。早在1926年10月, 恽代英在主持起草《修正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育大纲草案》时, 就提出了开展政治教育的十大目标: (1) 使学生彻底了解他自己的责任, 是要能够担负责任使一切已经与国民相结合的武力, 渐进而成真正的国民之武力; (2) 使学生彻底了解军队中政治工作的重要; (3) 使学生彻底了解本党总理学说与三民主义之根本原理, 本党的各项宣言决议案之要点; (4) 使学生彻底了解中国的国民革命; (5) 使学生彻底了解各种与革命运动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科学常识; (6) 使学生彻底了解世界与中国政治经济方面各种重要的现象与问题; (7) 使学生彻底了解革命运动是起于农工群众的物质要求, 革命的胜利, 亦必须靠农工群众的势力参加始能有所保障; (8) 使学生彻底了解纪律是造成统一集中的力量所必要的; (9) 使学生彻底了解军事学术和军事锻炼, 对于革命意义上之重要; (10) 使学生彻底了解军队中政治工作应注意的事项。基于以上目标任务, 恽代英于1927年1月主持召开政治教官第三次会议, 制定包括应教授科目, 参考以前所造计划与黄埔时的办法, 由主任教官编制具体提案再行讨论;教学中多留时间让学生提问或发表意见;学生须实际参加政治工作和群众运动;每星期至少请中央委员或名流讲演一次等十项措施。他为女生队全体学员开设了社会主义史、社会发展史、妇女解放运动、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世界妇女运动史及三民主义、建国方略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分别由许德珩、吴文祺、沈雁冰等讲授, 当时的许多革命领袖和在理论上有所建树的进步人士如陈独秀、周恩来、董必武、萧楚女、陈潭秋、郭沫若、吴玉章、宋庆龄、何香凝等都来校作过报告或讲演。不仅如此, 恽代英还亲自为她们讲解工农运动、学生运动、北伐战争形势、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及马列主义基本知识等课程, 学员评价他“社会经验丰富, 读书又多, 真是博学多才, 他的报告深入浅出, 人人听了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旁征博引而又深入浅出, 使人感到通俗易懂, 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确有其真知灼见, 学生越听越爱听, 历久不倦”[2]P64。

(二) 注重加强军事训练。

在武汉分校的开学典礼上, 邓演达开宗明义指出了军校的办学目的和宗旨, “本校是黄埔的分校。……是为全国痛苦的人民求解放而设立的。我们要有革命的武装力量, 军校就应运而生, 目的是要解放痛苦的民众”[6]P58。围绕这一定位, 武汉分校对开展军事教育明确规定:“入伍生教育方针, 不专在研究学术, 实在练习军队生活, 使知士兵之动作, 亦可谓为养成军事坚固基本动作, 即服从命令, 严肃纪律, 忍苦耐劳, 及简单军事学识, 尤须注意。”[7]同时, 恽代英等人在武汉分校开学之初就确立了“军事科加强政治训练, 政治科加紧军事训练, 军事与政治并重”的教育方针。这批女生被编为一个大队, 下分三个中队, 九个区队, 每个区队三个班, 她们在入学后前三个月作为入伍生参加入伍教育, 后被列为黄埔军校第6期政治科学员。女生队因身兼入伍生和政治科双重身份, 在武汉分校接受与男生队一样的每日“三操两讲”教育, 即早操、上午两堂术科 (军事训练) , 下午两堂学科 (军事教程和政治教程) 。军事课主要是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令和战术学、兵器学、交通学、筑城学四大教程等军事理论, 术科教以制式训练、实弹射击、战斗教练, 以及行军、宿营、战斗联络等军事技术。此外, 武汉分校还经常组织女生队到蛇山“打野外”, 进行实地军事演习等。尽管军事训练十分艰苦, 但女生队仍然强调坚持男女平等理念, 努力克服女性自身生理弱点, 做到与男生一样接受同等军事训练。长期严格的军事训练, 锻炼和培养女生队的革命意志和军事指挥才能, 为她们以后参加实际军事斗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注重加强纪律教育。

恽代英一直将党纪、军纪作为军队建设的重中之重, 对军队强化纪律教育有着清醒认识, “所谓党高于一切, 是说军队不能违背党的主义, 所以军纪是在党纪监视之下的;同时亦是说军队是完全为党的主义工作的, 只有严整的军纪可以集中革命的力量, 有充分的力量可以打到一切反革命的敌人, 所以军纪亦是党所应极力注意”。“我们破坏军纪, 便是破坏我们革命党的作战势力, 便是破坏党, 所以应当拿党纪制裁他”[5]P798。正是由于恽代英对革命军队养成严明纪律十分重视, 武汉分校学员纪律执行比较到位, 真正做到令行禁止。据女生队学员吕儒贞回忆, 军校纪律非常严格, 生活节奏非常紧张。早上军号一响, 女生队全体立即起床、穿衣、梳洗, 将被子叠成豆腐块, 摆在木板床正中央。十分钟一切要收拾完毕, 然后进行操练。在饭堂里吃饭要军事化, 只要指导员放下筷子, 学生必须全体起立, 没有吃完的要受批评。对于违反军队纪律的, 实施严厉处罚, 做到以儆效尤。如女生队学员陈德芸在一次行军途中不慎把佩戴的符号丢失, 就被代校长邓演达亲自罚关三天禁闭。尽管恽代英等中共早期领导人对女生队的纪律抓得十分严格, 但是他特别关注关心女生队的建设和发展, 尤其注意在女生队中发展党员, 并注意加强对女生党员的教育。比如恽代英曾指示女生队党支部, 要做好组织和发展工作, 他在校务工作极繁忙的情况下, 还亲自到女生队参加党的生活会。在女生队的生活方面, 恽代英还专门交代:“女生的身体比较弱, 她们不仅在校内要受严格的军事训练, 还要到校外去进行革命活动, 体力消耗大, 要注意她们的饮食和作息时间。”[2]P66据部分女生队学员回忆:“女生队的伙食办得很好, 除早餐外, 中午和晚间都是大米饭, 四菜一汤, 节日还加菜。”[2]P66-77

(四) 注重加强实践锻炼。

女生队在武汉分校就读的半年时间, 是武汉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革命形势激荡全国的重大节点, 也是蒋介石、夏斗寅等反动军阀为篡夺革命领导权而公开叛变、革命形势急转直下的关键时刻。这为女生队参加阶级斗争和经受革命锻炼提供了广阔舞台和良好契机。恽代英大胆带领女生队学员到群众中开展宣传工作, 推动学员将革命理论与阶级斗争有机结合。每逢重大节日, 如纪念“二七”、“三八”、“五一”、“五七”、“五卅”、孙中山先生二周年纪念及武汉的重大群众活动, 学校都要派女生队, 或是全体出动, 或是轮换外出, 以发放传单、张贴标语、口头宣传、教唱革命歌曲、化装演讲、演出活报剧等多种形式, 到广大工农群众中去开展宣传工作。恽代英经常教导女生队:“你们要善于把革命的任务向老百姓宣传, 使老百姓了解我们的政策, 我们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希望你们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 把自己培养成党的出色的宣传家。”[2]P68此外, 女生队还主动接受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坚持“边学习、边战斗”, 以实际行动支持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 驻守湖北宜昌的夏斗寅部趁北伐军北上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武汉防务空虚之际, 于5月13日通电联蒋反共, 勾结四川军阀杨森讨伐武汉国民政府, 武汉形势危急。军校决定把全体学员编成中央独立师, 配合叶挺率领的第11军第24师开赴前线, 恽代英任独立师党代表。女生队编为政治连, 分为救护队和宣传队, 分别隶属军医处和政治部。“这两百多名娘子军, 要求和男兵一样, 全部武装起来, 持枪杀敌, 与男兵并肩作战”[8]P29。这次西征历时34天, 女生队学员“历尽艰难困苦, 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讨伐杨夏的战斗, 使女生队经受了一场难得的战争实践, 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和校园里学不到的革命知识。女学员谢冰莹在西征途中写下了《从军日记》, 寄给孙伏园主编的英文《中央日报》副刊发表, 在当时的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1927年7月15日, 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国共两党的合作彻底破裂, 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地区大肆搜捕、屠杀共产党人、革命人士和工农群众。7月18日,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被迫提前举行毕业典礼, 恽代英主持典礼并向第五期炮兵、工兵大队和女生队学员发放了毕业证书。他在临别赠言中说:“现在政治形势虽然一时逆转, 但我敢说, 中国革命必然会成功, 胜利一定属于我们。我们分散以后, 希望每一位同志就是一粒种子, 不论撒在什么地方, 就会在那里发芽、开花、结实。”[9]

女生队解散后, 去向主要有三:一是少数女生如陶桓馥、赵一曼等被党组织派往前苏联继续学习, 赵一曼回国后在上海、江西等地做地下工作, 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 在白山黑水间坚持抗战而不幸被俘英勇就义;二是有部分女生被分配到叶挺领导的第十一军和贺龙领导的第十二军担任文书、通讯、宣传、医务等工作, 这一部分女生旋即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如胡毓秀、陈觉吾、杨庆兰、谭勤先、周开璧、曹泽之、王鸣皋等30人 (其中2人为宋庆龄、何香凝在汉口四维路举办的国民党妇女党务训练班学员) ;另有部分女生留在军官教导团和第二方面军军医处, 随军参加叶剑英等领导的广州起义, 如游曦、邱继文、李蕴瑞、邓苏、郑梅仙、曾宪植、张弼、骆英豪、廖德彰、张瑞华、熊天春、危拱之、周越华、杨庆桂、张益志、张先怡、刘光慧等40多人, 她们在广州起义中直接参加巷战, 许多人英勇牺牲, 成为千古不朽的巾帼英烈;三是部分女生回到家乡继续从事武装斗争, 如胡筠在大革命失败后返回老家湖南平江, 组织了一支秘密游击队, 协助彭德怀发动了震撼全国的平江起义, 又如黄杰、黄静汶等在敌后参加了地下斗争, 胡兰畦等则参与了国民党左派的有益工作。她们中的一大部分人,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成立后依然活跃在各种岗位上, 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正如恽代英在女生队毕业典礼上所勉励的那样:“女生队的许多战士, 五十多年来, 在各自的战斗岗位上, 为革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如同圣洁的革命花, 开遍祖国的大地。”[2]P75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 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 但它培养和造就了中国现代第一批女军事政治人才, 在中共军事教育史和妇女运动史上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如今, 我们重新翻开女生队这段历史, 见证的不仅是女生队学员坚苦自立勇于献身的光辉形象, 更多的是以恽代英为代表的中共早期领导人从女生队的诞生到组织、管理、培养等方面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立下的不朽功绩。

参考文献

[1]郝赫.恽代英年谱新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2]原武汉军校部分女战士.恽代英和女生队[A].人民出版社编辑部.回忆恽代英[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3]冼大启.武汉分校始末———兼忆战友游曦[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等.广东文史资料[M].第37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2.

[4]钟复光, 等.黄埔军校女生队的一段回忆[J].春秋, 2014, (1) .

[5]恽代英.恽代英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6]梅日新, 等.邓演达文集新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

[7]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部.革命生活[N].1927.2.20.

[8]胡兰畦.武汉军校女生队参加平叛战斗侧记[J].武汉文史资料, 2004, (6) .

8.黄埔军校创立的过程及其历史成就 篇八

关键词:黄埔军校 创立 成就

一、 黄埔军校创立的过程

在共产国际代表马琳的多方协调下,国共两党达成两党合作的意见。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在这次大会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宣告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并通过了建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这一提案。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以军政府大元帅名义正式下令筹建陆军军官学校,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并宣布成立军校筹备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委派张申府参加筹备工作,孙中山先后聘请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加伦为军事顾问。【1】

1924年1月28日,孙中山指定以广州黄埔岛上的旧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的旧址为校址。2月6日,在广州南堤2号设立了军校筹备处,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

2月10日,孙中山批准“各省区招考学生名额”,拟招学生324名。中共中央为配合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招生工作,专门向全国各地的基层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发出了六十二号和钟字第二十二号通告。

蒋介石虽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但是面对起初的困难,蒋却不愿直视,抱怨经费不足,枪支未支援到位等,竟然宣布解散筹备委员会。叶剑英、邓演达坚持筹备处不能解散,廖仲恺主动担起了筹备的责任,暂代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职务。

中国共产党积极地参加了军校的筹建工作,先后派叶剑英、周恩来、恽代英、聂荣臻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去军校任职。从学校的招生方面来看,由于当时国民党的地方组织机构不健全,招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而中共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许多省的招生工作主要由中共方面来负责。如何叔衡在湖南招生,毛泽东负责上海点的考生复试,胡公冕负责浙江的招生工作等。

黄埔军校的创立可谓是困难重重,例如,驻扎在广东省境内的粤、滇、桂等军阀里有很多敌视革命政府的分子,表面上拥护革命政府,实际上各据防区,把持财政,提出各种无理要求刁难、阻挠军校的创办。创建的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像样的枪支供学校使用,有些时候是用木棒代替,这时候苏联财力、物力上的支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提供的军械,不仅解决了军校学生所用枪械问题,而且为组建革命军队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就这样,在苏联的支援下,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克服困难,从1月下令筹备,到6月16日开学,在短短的五个月的时间,筹建起了影响中国命运走向的黄埔军校。

二、 黄埔军校的历史成就

“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掷地有声的说。黄埔军校成立后,中国以至邻国的青年,喊响了“到黄埔去”的时代最强音。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在中国的军事史上和近现代史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埔军校的办学不同于旧式的军校和讲武堂,而是“进行主义教育”,采取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并重的方针,积极进行三民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使军校学生具有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强烈的革命牺牲精神。

军校教育采用最新的军事理论和技术进行讲授和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具有浓郁的革命气息和使命精神。这种教学、生活环境能促进军事革命人才的迅速成长。原定三年一期的学习、培养计划缩短为六个月一期,教学与训练日夜进行,时间安排非常紧密。

“黄埔军校虽然是一所速成军校,但不论教师还是学生质量之高,堪称一个奇迹,在日后国共双方高级将领中均占据显赫位置。”【2】“黄埔军校是中国革命军的摇篮。国共两党在这里培养造就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国共两次合作时期,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为国家与民族立下了不朽功勋。”【3】

1924年10月,军校开办不久,广州商团军发动了反孙中山革命政府与国共合作联合战线的武装叛乱。军校组成学生大队,协同粤、湘军等参加了平叛战斗。初露锋芒,果断而迅速的将其平定,首次树立了军威。

1925年2月,军校师生和教导团组成校军,人数不足三千。依靠师生们浴血奋战和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以少胜多,取得了第一次东征的胜利。未及返回学校,滇系军阀杨希闵和桂系军阀刘振寰举行叛乱,在危急关头,东征军配合留校入伍生,平定了劉杨之乱,光复了广州。

1925年6月,黄埔军校师生积极投入反帝斗争,支持工农运动,参加第二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叛军,统一广州,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1926年7月,以黄埔军校师生为北伐军的骨干,以黄埔的牺牲精神与表率行动,鼓舞、团结与带动了北代各军去消灭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各部。夺得了北代战争的伟大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武力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局面。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期间,黄埔志士一致对外,共同抗击侵略者。其中少将以上阵亡将领就达一百多人。著名的黄埔军校一期生、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国民党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等,在抗战中壮烈牺牲。

据统计,出身于黄埔的国民党军兵团司令以上高级将领有100余人,近40人被授予上将军衔,50余人被授予中将军衔、担任过集团军总司令、兵团司令以上职务。还有国防大学、国防研究院等军校校长均为黄埔毕业生。他们中的不少人,经历了几十年的戎马生涯,又回到人民的怀抱,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4】

在黄埔军校工作、学习过的共产党员,许多人后来有的成为著名的政治家、理论家、外交家。有近40人担任过不同时期人民军队的正军级以上的职务。在共和国10大元帅中,就有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5人曾是黄埔军校的教官和学生;在10位大将中,就有3位毕业于黄埔军校;上将中有8人曾经在黄埔军校学习过,中将有9人、少将也有11人。这也就是说,仅在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的开国将帅中,就有36人直接受过黄埔精神的熏陶。【5】

参考文献:

[1]王晓莉.黄埔军校的五大史实秘密[J].档案天地.2010年第12期,第40页.

[2]张欢.黄埔军校-改变历史的军官生[J].中外文摘.2011年第16期,第65页.

[3]周兴梁.论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l期.

[4]陈宇.中国黄埔军校[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3月,第330页.

9.黄埔军校游记 篇九

军事理论第三次作业

11月6日,在学校的团日活动的动员下,根据军事理论课程的要求,我们班级组织了一次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的活动。黄埔军校史迹丰富,山水相隔,已初步重现划昔日风姿,是游览的好去处,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活动当天我们依次游览了孙中山纪念碑、孙中山纪念馆、黄埔军校校本部、白鹤岗炮台、东征烈士陵园,这些景点无一不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从这次活动中,我了解到了革命先烈们为了祖国所做出的贡献,他们的精神永世长存,在这样的爱国主义氛围下,我也下定决心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在这次参观中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东征烈士墓,东征烈士墓位于珠江之滨,烈士墓右前方有一座凯旋门式的纪念坊,坊额有蒋介石题写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从纪念坊往里面走是“东征史迹陈列室”。“东征史迹陈列室”建于1991年,室内详细展示了军校师生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的光辉业绩。

再往里面走是东征烈士墓,整座东征烈士墓青松翠柏,绿树红花,亭台点缀,环境幽静。此墓1925年动工,次年落成。它的造型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非常相似,故有“小黄花岗”之称。墓中长眠着516名烈士,他们都是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牺牲的。其中墓里埋葬着一位团长,这就是著名的刘尧宸烈士。第二次东征时,他率领40多名奋勇队员冲锋陷阵,不幸中弹,英勇牺牲。为了表彰刘尧宸的功勋,他被追赠为陆军中将,发一等抚恤金五千元,并将骸骨运回这里,埋在墓的中央。

墓的西边是十七将校墓。这是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落款张仁杰。张仁杰即张静江,他是国民党元老,蒋介石的老师和军师,国民党三大书法家之一。坊内有四块碑,其中《国民革命军官学校东征阵亡将士题名碑》,仅刻上238位烈士的英名,不及在这里埋葬烈士的半数。原因是此碑刻于1928年,那时国共两党已经分裂,蒋介石掌权,许多共产党员烈士的事迹也就无情地被抹煞了。

纪功坊的后面是入伍生和学生墓群。东边是墓园里一座独一无二的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蔡光举是贵州省遵义人,军校第一期学员。他作战勇敢,东征时牺牲于淡水,据说因他是学校牺牲的第一人,故为他单独造墓,独享殊荣。

东征烈士墓园还有一座北伐纪念碑,是1929年为纪念北伐牺牲的烈士而建,高7米多,碑架三面刻宇。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将校纪念碑”,东面刻“捐躯救国”,西面刻“为民牺牲”。碑座的东、西、北三面还刻有在北伐中阵亡的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英名。

10.大庆油田的“黄埔军校” 篇十

黄埔军校将领全名录(4)中央军校武汉分校 <======================================>

第五期 1926年3月

万桂芬1903-1934 湖南浏阳 共产党 湘鄂赣省红军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政治部主任

马子俊1909-

河南许昌 国民党 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浙北直属纵队少将副司令官

马用之1905-

四川温江 国民党 整编第六十六师少将代理参谋长

田西园1900-1951 湖北保靖 国民党 军令部中将参议兼陆军大学高级教官

**伟1903-1944 辽宁风城 国民党 骑兵第八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

型1906-1981 江西萍乡 共产党 中共中纪委常委 农垦部副部长

昭1909-

四川荣县 共产党 解放军铁道兵第八师政委

刘世善1906-

湖南长沙 国民党 湖南省参议会参议 刘耀文1904-1931 湖北圻蒲 共产党 红军第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第一0一团团长

孙筠如1908-1938 湖北襄阳 共产党 山西新军决死第一纵队支队长

哲1906-1934 山东日照 共产党 中共奉天特委宣传部长

伍淑和1902-1931 安徽霍山 共产党 中共霍山县委军事委员

朴1905-1935 四川简阳 共产党 红军第六军政治部宣传部长

宋铁英1903-1931 四川富顺 共产党 红军第一军团第十二军参谋长

余宗磐1902-

湖北罗田 国民党 总统府特派战地视察组少将视察官

吴仕玲1903-

海南琼山 国民党 海南防卫总司令部少将稽查处长

吴忠亚1908-1991 湖北梦云 国民党 第四方面军总部驻武汉办事处主任

干1907-

湖北汉阳 国民党 湖北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

华1906-1983 江西丰城 国民党 第十四编练司令部少将副参谋长 周开成1905-

湖北潜江 国民党 第十三兵团第八军少将代理军长

林涤非1909-

江西浮梁

全国工商联文史工作委员会委员

郑孝胥1904-1929 江西清江 共产党 赣东北红军独立第一团团长

珍1905-

湖南醴陵 国民党 内政部交通警察总局政工处少将处长

徐楚光1906-1948 湖北浠水 共产党 中共华中局联络部情报站长

陶建芳1905-

海 国民党 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情报处少将处长

黄应龙1904-1935 湖北黄陂 共产党 红军第三军团卫生部政委

臧克家1905-2004 山东诸城

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作协书记处顾问

廖万里1907-

四川富顺 国民党 陆军总司令部少将视察官

漆禹原1896-1931 安徽金寨 共产党 鄂豫皖红军第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

漆德玮1898-1931 河南商城 共产党 红军第一方面军军事指挥员 ★ 女生队

王冬珍1898-1977 河北任县 国民党 河北省党部监察委员 许闻道1903-1927 湖南宁乡 共产党 武昌中山大学学生会主席 文学系党小组长

周越华1904-1977 湖北广济 共产党 国务院卫生部监察室主任

孟庆树1911-1983 安徽寿县 共产党 中共中央法制委员会委员兼资料室主任

胡毓秀1906-1983 江西高安 共产党 上海市妇联宣传部副部长

谢冰莹1906-

湖南新化

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授

<======================================>

第六期 1926年10月

丁伯霖1902-1936 四川达县 共产党 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团主任

马希文1906-1927 山东金乡 共产党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战士

良1905-1932 四川萘江 共产党 红军第一军团第四军军长 王立哉1894-

山东诸城 国民党 中央党部秘书处专门委员

王枕华1905-

辽宁喀喇沁 国民党 监察院蒙藏委员会委员

王彦家1900-1930 四川南溪 共产党 中共泸县县委委员 邓

萍1908-1935 四川富顺 共产党 红军第三军团参谋长兼第五军军长

谦1906-

四川射洪 国民党 重庆警备司令部少将高参

紫1910-1939 湖南益阳 共产党 长沙青年文化服务社负责人

吕渭鳌1894-1934 湖北蕲春 共产党 中共中央长江局交通员

冰1906-1931 山东临朐 共产党 青岛胶济铁路总工会负责工运工作

刘希平1904-1949 江西吉安 共产党 红四方面军党校校长 刘鸣銮1902-1928 山东沂南 共产党 在沂南组织民间武装 刘润苍1903-1941 河北滦县 共产党 冀东游击支队代理政委

刘梓皋1908-

湖南安乡 国民党 新编第六军第二九六师师长

刘静波1905-1938 安徽无为 共产党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

刘德全1901-1932 湖北随县 共产党 中共随枣南区区委书记

孙明瑾1905-1943 江苏宿迁 国民党 第九战区第十军预备第七师少将师长

孙绍麟1902-1930 四川武胜 共产党 中共彭水县委常委兼宣传部主任

纪万德1906-

河北新城 国民党 国防部预算局少将副局长

邱会培1897-1930 江西兴国 共产党 中共兴国县委宣传部长 组织部长

江德贤1906-1930 福建永定 共产党 中共泉州特支书记 李

鼎1904-1984 四川梁山 国民党 第二十军第三四九师少将师长

李华亭1902-1931 山东昌乐 共产党 中共山东省委负责济南党的宣传工作

李钟茵1902-1991 江西萍乡 国民党 国防部中国电影制片长少将副厂长

李荣桂1903-1932 安徽寿县 共产党 鄂豫皖红军第四军第十师政委

李超时1906-1931 江苏邳县 共产党 红军第十四军军长兼政委 李震苍1903-

湖南平江 国民党 联勤总部总务处长 杨

达1908-1993 湖北洪湖 国民党 整编第九军中将军长 杨乐洋1905-1933 河南新县 共产党 鄂豫皖红军第三十一师政委

杨法震1905-1938 陕西兴平共产党 第三十八军第七一0二团上校副团长

杨荣林1906-1928 山东枣庄 共产党 东江红军第四师第十团排长

陈士榘1909-1995 湖北钟祥 共产党 中央军委顾问 解放军工程兵上将司令员

陈云庵1902-1935 四川忠县 共产党 中共万县县委书记 陈伯钧1910-1974 四川达县 共产党 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上将院长

陈香波1900-1930 湖北江陵 共产党 鄂西五县工农联合政府副主席

陈敏之1904-2001 安徽舒城 国民党 民盟中央常委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适1904-1946 山东昌乐 共产党 中共满州省委巡视员 张元昌1906-1933 四川达县 共产党 中共绵竹县委书记 张友清1904-1942 陕西神木 共产党 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长

张平化1907-2001 湖南酃县 共产党 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 张赤男1905-1932 福建长汀 共产党 红军第一军团第十一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张健文1901-1932 安徽合肥 共产党 中共皖西特委秘书长兼党报委员会委员

张锡龙1906-1933 四川长宁 共产党 红军第三军团第七军军长

严乐群1902-

湖北远安 国民党 湖北省戡乱建国委员会常委兼政工总队长

何志余1902-1927 安徽六安 共产党 红军第四方面军独立第一师政委

宋士英1905-1930 安徽无为 共产党 中共芜湖中心县委书记

宋国瑞1905-1933 山东高密 共产党 中共东满特委军委书记 北满特委书记

宋绮云1904-1949 江苏邳县 共产党 第四集团军总部少将高级参议兼干训班副教育长

宋熙来1903-1939 山东安丘 共产党 中共山东省潍县县委书记

吴志喜1911-1928 上海青浦 共产党 中共青浦县委常委兼农民革命军总指挥

杜亚文1905-1932 江西永新 共产党 中共攸县县委书记 员佩莲1898-1927 山西平陆 共产党 广州起义教导团团副兼第一营营长

周文在1906-1994 江苏常熟 共产党 解放军福建省军区少将副政委

周定一1903-1932 河南新蔡 共产党 中共安徽省阜阳县委书记

周容光1902-1932 湖南道县 共产党 红军第三军第七师参谋长

周根发1906-1938 上海南汇 共产党 中共松江县委书记 周维炯1906-1931 河南商城 共产党 鄂豫皖红军第四军第十一师师长

郎维汉1908-1981 湖北汉川 国民党 汉口特别市党部副主任委员

罗瑞卿1906-1978 四川南充 共产党 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 总参谋长 大将

毅1903-1933 河南新县 共产党 红军第二十六军参谋长兼第二团参谋长

陀1902-1931 湖北孝感 共产党 鄂豫皖红军第四军第十师参谋主任

孟昭佩1902-1932 江苏沛县 共产党 中共沛县县委组织委员

炯1909-

湖北应山 国民党 汉口特别市党部警察局副局长 易经安1898-1932 河南商城 共产党 红军第四方面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副部长

冼大启1900-1983 四川荣县 共产党 国民党内政部特派专员兼特别党部秘书长

岳烛远1903-

河南确山 国民党 保密局河南站少将站长

段玉林1900-1932 湖北石首 共产党 红军第三军第八师师长

段克和1905-1981 湖北英山 国民党 国防部战地政务局顾问兼战地政务主编

胡超伦1904-1951 四川古蔺 共产党 西南军区空军干部部部长

超1909-1934 湖北黄梅 共产党 红军第三军团第八军第四师师长

赵雪峰1903-1977 山东观城 国民党 台湾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

姚轻耘1908-

山东黄县 国民党 第六十四军第一五九师少将副师长

饶少伟1905-

四川资中 国民党 整编第六十九师少将副师长

徐宝珊1903-1935 湖北汉川 共产党 中共鄂豫陕省委书记 徐彦刚1907-1935 四川开江 共产党 湘鄂赣军区司令员兼第十六师师长

维1903-1928 四川邻水 共产党 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党委书记兼师委委员

唐伯壮1899-1929 四川达县 共产党 红军川东游击军第一路政委

袁绍柏1903-1929 四川安岳 共产党 工农革命军第二师代理团长

陶涤亚1903-

湖北沔阳 国民党 总政治作战部第二处少将处长

楷1904-1930 四川宣汉 共产党 红军第十一军参谋长 龚仙舫1905-1946 湖南石门 国民党 军统局上海联合办事处少将秘书主任

龚襄平1905-

湖北江陵 国民党 湖北省保安第七师少将师长

董益三1904-1989 湖北潜江 共产党 第十五绥靖区司令部第二处少将处长

傅清石1904-1982 湖南浏阳 国民党 空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少将主任

傅凯南1905-1933 湖北英山 共产党 鄂豫皖红军第四军第十一师参谋主任

游雪程1905-1930 四川邻水 共产党 红军第五军纵队副司令员 游瑞轩1901-1934 湖南澧州 共产党 红军福建军区第十九军军长兼第五十六师师长

曾炳春1901-1932 江西吉安 共产党 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十军政委

彭玉林1907-1932 湖北江陵 共产党 红军第三军第七师政委

嘉1904-

安徽合肥 国民党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谢笃开1899-1930 四川内江 共产党 中共四川省委军委行动大队长

程子华1905-1991 山西解县 共产党 中共中顾委常委 全国政协副主席

程咏吾1905-1943 湖北浠水 共产党 新四军淮北军区第三军分区参谋长

敬懋修1900-1929 四川宣威 共产党 红军第四军上杭赤卫队总队党代表

雷启鹏1906-1985 四川巴中 国民党 川鄂绥靖公署中将参军

略1906-1945 湖北监利 国民党 青年军第九十六师副师长

蔡树彬1896-1964 湖北汉阳 共产党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中华全国电业工会主席

坚1907-

湖南湘潭 国民党 国防部少将部员 魏中天1908-

广东五华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魏汝霖1907-

河北满城 国民党 上海师管区少将司令 魏孟贤1901-1931 山东日照 共产党 皖西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参谋长兼第三十六团团长

★ 女生队

王亦侠1903-

山西临汾 共产党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党委副书记

王鸣皋1909-

湖北光化 共产党 贵州省文教局副局长 危拱之1903-1973 河南信阳 共产党 中共中央冀察热辽分局妇女部长

李秋岳1901-1936 朝鲜平安南道 共产党 中共铁北区委书记

兰1909-1931 湖北黄陂 共产党 党的秘密交通员 陈

英1905-

浙江海宁 共产党 中国科学院财务处会计

惠1011-1931 湖北黄陂 共产党 洪湖革命根据地工作 陈克勤1909-1931 湖北黄陂 共产党 洪湖革命根据地工作 张瑞华1909-1995 河南信阳 共产党 中共中央组织部正部级干部

筠1898-1934 湖南平江 共产党 湘鄂赣红军学校女生团政委

胡兰畦1901-1994 四川成都 国民党 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 钟复光1903-

四川江津 共产党 北京经济学院图书馆主任

赵一曼1905-1936 四川宜宾 共产党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委

徐林侠1905-1949 江苏邳县 共产党 中共邳县县委妇女部长

陶桓馥1901-1997 湖南卫陵 共产党 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

杰1910-

湖北江陵 共产党 国务院纺织工业部干部部部长

黄静汶1911-

湖南湘阴 共产党 国务院卫生部幼教司副司长

曦1906-1927 四川巴县 共产党 第二方面军教导团第一营女兵班班长

曾宪植1910-1989 湖南双峰 共产党 全国妇联副主席兼党组副书记 全国政协常委

文1905-1994 湖南岳阳 共产党 上海教育学院副院长 彭镜秋1900-2001 湖南宜章 共产党 黑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

谭乐华1907-

浙江桐乡 共产党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

第七期 1927年8月

万壑涛1905-1952 湖北通城 国民党 整编第九十六军少将副参谋长兼政训处长

王家峻1911-1990 湖北孝感 国民党 粤汉铁路警备司令部少将运输处长

俊1909-1987 湖南邵阳 国民党 台湾警备总司令部上将总司令兼台湾军管区司令

刘声鹤1911-1948 湖北沔阳 国民党 第一00军第四十四师少将师长

刘鼎汉1910-

湖南酃县 国民党 第十九军少将副军长 向光明1909-1952 湖北巴东 国民党 宜昌警备司令部上校科长

伟1909-1992 湖南邵东 国民党 新编第七军第十四师少将副师长

李天民1911-

四川华阳 国民党 成都中央训练团少将训导处长

李春初1910-1995 湖北汉川 国民党 长沙绥靖公署少将处长 李汇川1909-

湖北应城 国民党 国防部特派战地少将视察官

李锡璜1912-1988 湖北应山 国民党 第十六兵团第七十九军少将副参谋长

张绪滋1904-

湖北黄冈 国民党 国防部伞兵总队少将司令

俊1909-1974 湖北沔阳 国民党 第一军中将副军长兼马祖守备司令部司令

陆志家1908-

浙江金华 国民党 第八军少将副军长 汪

钧1913-1993 湖南长沙 国民党 湖南省党部整理委员 吴晓虹1907-

江苏江阴 国民党 第九十六军少将副军长

建1910-1989 湖南望城 国民党 解放军华中军区江南第十一师师长

杨开东1907-

海南琼山 国民党 国防部少将高参兼琼崖反共突击军总指挥

杨伯涛1909-2000 湖南芷江 国民党 第十二兵团第十八军少将军长

汤执中1905-

湖北沔阳 国民党 宜昌师管区少将司令 罗煜辉1907-

湖南茶陵 国民党 第一八七师参谋长 易

瑾1910-

湖南大庸 国民党 联勤总部中将副总司令 卓

立1901-1988 云南盐津 国民党 陆军总部第六编练司令部少将参谋长

胡立教1914-2006 江西吉安 共产党 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

姜宪章1908-

湖北黄陂 国民党 空军总司令部高射炮司令部少将副司令

夏建绩1913-1991 湖南衡阳 国民党 第一一四师师长 唐雨甘1907-

湖南湘乡 国民党 第一二三军少将代理参谋长

健1911-

湖北洪湖 国民党 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少将副参谋长

黄楚三1909-1956 湖北嘉鱼 国民党 国防部第二厅少将边务专员

曾宪成1900-1952 四川成都 国民党 第三兵团暂编第八军少将副军长

彭冠军1914-

湖北黄陂 国民党 台湾第一军团中将副司令官

鹏1905-

湖北天门 国民党 陆军总司令部预备部队训练指挥部中将副司令

朴1908-

湖南浏阳 国民党 台湾警备总司令部中将副总司令 <======================================>

主要教职员工王乐平1884-1930 山东诸城 共产党 招考委员 后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总部负责人

王法勤1870-1941 河北高阳 国民党 招考委员 后国民党中央常委

王尊五1891-1942 河南项城 国民党 校务整理委员 后河南省公安局少将局长

王玉栋1891-

河北沧县 国民党 校务整理委员 后湖北省政府参事

邓初民1889-1981 湖北石宜 国民党 政治讲师 后山西省副省长 山西大学校长

邓济时1905-1931 四川秀山 共产党 直属警卫团长 后中共岳阳特委书记

申兰生1906-1986 山东阳谷

政治教官 后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

逸1889-1928 安徽桐城

军医处长兼武汉大学教授

芬1888-1928 湖北鄂城 共产党 招考委员 后参加托派组织

刘公武1903-1988 湖南华容 国民党 政治部主任 后湖北省政府秘书长 民政厅长

刘宏宇1888-1940 湖北罗田 国民党 军需处长 后武汉行营第三兵站部中将分监

孙瑞璋1893-

湖北黄冈 国民党 学员总队副总队长 后武汉市民防司令部参谋长

朱代杰1890-1966 湖北宣恩 共产党 政治教官 后北京铁道学院教授

达1890-1966 湖南零陵

政治教官 后武汉大学校长

李一氓1903-1990 四川成都 共产党 招生委员 后中共中纪委副书记 中顾委常委

李汉俊1890-1927 湖北潜江 国民党 政治教官 后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

李青云1903-1934 河北成安 共产党 教官 后红军第五军团第十五军军长

李富春1900-1975 湖南长沙 共产党 政治教官 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国务院副总理

毅1901-1972 四川乐至 共产党 中共党委书记 后中央军委副主席 国务院副总理 元帅

陈维忠1902-1980 四川庆符 国民党 招生委员 后联勤总部军需署储备司令部少将专员

陈潭秋1896-1943 湖北黄冈 共产党 政治教官 后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主任

静1890-1954 江苏淮安 国民党 整理委员 后川湘鄂边绥靖公署中将副主任

沈雁冰1896-1981 浙江桐乡 共产党 政治教官 后全国政协副主席 文化部部长

张国焘1897-1979 江西萍乡 共产党 政治教官 后国民党军统局中将设计委员

张桐森1902-

山东滨县 国民党 女生队队附 后第二军第七十六师少将师长

张锦江1905-

浙江东阳 国民党 军医教官 后长江下游防守总司令部少将参议

何世玲1902-1927 安徽怀宁 共产党 南湖学兵团政治部主任 后中共武汉市委宣传科长

陆侃如1903-1978 江苏海门

革命生活主编 后山东大学副校长兼教授

宋日昌1906-

安徽颖上 共产党 政工大队文书 后上海市副市长

宋漱石1902-1981 云南昆明 国民党 政治教官 后武汉日报总社社长

吴文祺1901-1991 浙江海宁

政治教官 后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吴扬善1893-

湖北武昌 国民党 整理委员 后军政部铨叙厅少将高参

吴志远1905-1932 湖北英山 共产党 学生总队副大队长 后红军红十一师团长

杜道周1892-

湖北沔阳 国民党炮兵中校队长 后第八十六军少将副军长兼参谋长

周贡植1899-1928 四川巴县 共产党 驻重庆招考委员 后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长

周佛海1897-1948 湖南沅陵 国民党 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 后汪伪财政部长

金亚东1907-1989 辽宁本溪 国民党 中校教官 后沈阳警官学校少将副主任

罗君强1902-1970 湖南湘乡 共产党 政治部中尉科员 后汪伪中央税警总团中将总团长

郑奠邦1890-

湖北黄冈 国民党 整理委员 后湖北省干训团组训处副处长

明1898-

湖北汉口 国民党 训练部主任 后陆军大学中将总务处长

英1898-1941 湖北武昌 共产党 政治教官 后新四军副军长

恽代英1895-1931 江苏武进 共产党 政治总教官 后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长

施复亮1899-1970 浙江金华 共产党 政治部主任 后国务院劳动部第一副部长

胡伯翰1898-1973 河北盐山 国民党 少将步兵科长 后北平警备总部中将副总司令

侯连瀛1891-1968 河南通许 国民党 少将总队长 后河南省政协副主席

蟾1901-

浙江缙云 国民党 军医处中校科长 后联勤总部军医署办公厅主任

柯良材1903-1928 湖北宜都 共产党 政治部科员 后中共湖北省委军委秘书长

谦1871-1940 安徽歙县 国民党 校务委员 后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

郭沫若1892-1978 四川乐山 共产党 政治教官 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郭冠杰1882-1951 广东梅县 国民党 政治教官 后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

澈1900-1927 湖南平江 共产党 政治部宣传科科员 革命生活编辑

袁振英1894-1965 广东广州

政治教官 后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高光琪1893-

湖北夏口 国民党 上校总队附 后第九战区第三游击挺进支队司令

晏道刚1889-1973 湖北汉川 国民党 总队长 后军政部驻武汉办事处中将主任

章伯钧1895-1969 安徽桐城 共产党 政治教官 后全国政协副主席 民盟中央副主席

董必武1886-1975 湖北黄安 共产党 校务委员 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家副主席

曾松卿1898-

湖北崇阳 国民党 整理委员 后湖北省军管区干训班主任

彭猗兰1908-

安徽芜湖 共产党 招考委员 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学校教导主任

詹大悲1887-1927 湖北蕲春 国民党 招考委员 汉口特别市党部常委兼组织部长

畅1900-1990 湖南湘乡 共产党 政治教官 后全国妇联主席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谭延凯1880-1930 湖南茶陵 国民党 校务委员 后南京国民政府代理主席 行政院院长

上一篇:分手了怎么发朋友圈下一篇:公路处2011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