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感动中国观后感

2024-10-09

初中生的感动中国观后感(共13篇)

1.初中生的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一

初中生感动中国丛飞观后感

听到从飞去逝的消息,泪水不觉潸然而下。而下了一夜的春雨似乎也还没有从这悲伤中摆脱出来,依然绵绵不停。这是一个人情冷漠难以产生感动的时代,然而今天的网页上这则消息后面的留言栏,帖子却早早数以千计,并还在快速增加。虽然多是只言片语,却像献给丛飞的一朵朵洁白的小花,寄托着一个共同的哀思和感动——好人走好,此去珍重!

生与死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可是,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却早已成为久违的事情。当前,对现实利益的无度追求似乎就是许多人生活的全部,人生的精神境界被看作了虚无的东西而抛弃。所以,今天的中国,并不缺少财富,但缺少爱心;多的是会享受的富有者,少的却是像丛飞一样的奉献者。“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纯粹生存时间的长短,而“在于质量,在于活得有价值”。这是丛飞临终时对人生意义探索的总结,也是他生前为之奋斗的写照。因此,丛飞活着,就用生命唱歌,带给人们欢乐;用爱奉献,让他人因他而活得更好。其生无疑是有质量的生。正如诗人所说的那样,有的人活着,其实已经死了;而有的人死了,却仍然活着。丛飞的精神会延续,他的人生价值还在延伸。

人之所以活着,不仅活的是肉体,更要活出精神。肉体是暂时的,精神才是可以永生的。有哲学家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如果能够跨过时空,留在后人的思想中并影响着他们的行为,那么就可以称他得到了永生。而许多中国古代的神话,如盘古、如夸父,死后身体化为山川河流,泽福后世,同样寄托了人们对先人奉献精神传承的敬仰,而这些先人其实一直就活在我们的血脉中,从来就没有“死”去。

丛飞,一个平凡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伟大人格和精神品格的人,当他将自身的一切,金钱、歌声、快乐、善良以及健康、生命和“眼睛”,化成缕缕爱心,传播到最需要关怀的孩子和人们的身上时,就如充满爱的鲜血融入了人们的血液,即便是他本人去了,他的生命和精神仍然要与这个世界同存同在。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他现实的身影,但我们却可以在更多的地方看到他的笑容,体会到他充满青春活力的气息。他的名字、他的精神以及他的生命并没有消失,而会如雷锋一样,获得永生!

初中生感动中国丛飞观后感高分作文

去年在电视上认识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其中便有这篇文的主要内容: 丛飞是位著名的歌手。如果按他每场商业演出纯挣上万元,他早已过上了富有的生活。但他却在10余年来对178个来自十多个少数民族的贫困生进行捐助。丛飞的做法使妻子接受不了,因而和他离了婚;年幼的女儿也抛给了他,过度工作劳累,让他得了晚期胃癌。他却因住院贵,而选择只吃药物控制病情;他有时借遍了所有人,也没人愿借给他这个“借钱鬼”……但丛飞从没想过放弃,也从没拖欠过一个孩子的学费。尽管他的固执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但他仍拖着病去演出挣钱…… 丛飞有过一句格言:“只要给我生命,我就要奉献。有一年,我就奉献一年。即便我以后不能再唱歌了,我还可以演哑剧和喜剧,一样可以带给别人快乐”。正如丛飞的格言一般,他只懂得奉献,并不向他们索取回报。我觉得丛飞从他的语言和行为中都方显出他的英雄本色,当他把178个需要他的帮助学习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时,他并不感觉到自己多了份累赘而是发觉自己肩上多了责任。现在,丛飞已成为深圳的骄傲,更成为了中国人的骄傲。他让人们明白了人活着并不是有了金钱才叫做快乐,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一种快感。这才是人们所需要的一种人的真善美。 我想这才是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初中生感动中国丛飞观后感文章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一直做好事。丛飞是一名用爱心感动中国的“业余歌手”, 他是著名歌唱家郭颂的关门弟子,受过严格的声乐训练,还尝试创作过歌词。他在小品、哑剧、口技、魔术等方面也有很高造诣。凭借这些,丛飞本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可是他却选择了放弃安逸。

从丛飞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英年早逝,一直怀着诚挚的爱心,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先后20多次赴贵州、湖南、四川、云南及山东等地的贫困山区,认养资助一批批辍学儿童。十多年中,他先后资助了包括彝族、布依族、苗族、白族、羌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的100多名贫困失学儿童和残疾人,累计捐款金额超过300万元。加入深圳义工联中,他义工服务时间超过6000多小时,为社会公益演出400多场,占演出总量的一大半。而他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甚至到了生病无钱医治的困境。他的家俭朴得令人难以置信,房子只有58平方米,狭小的厨房除了安装炉灶的地方,只能进去一个人,屋里没什么值钱家当,唯一有些档次的是那套白色的演出服。丛飞在深圳没有工作单位,他的主要收入来自商业演出,但常常是收到一笔演出费后,马上就寄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或给了残疾人和孤儿。但是,命运总是那么无情,丛飞不幸患上了胃癌。最令我感动的是在去世的10天前,丛飞做出人生的最后决定:向医院郑重提出停止静脉补药治疗,仅保留镇痛治疗。丛飞说:“我希望能把这些费用用到其他有治疗价值的人身上。”同时他签署了捐献眼角膜协议,决定奉献最后一份爱心:“我死后,将眼角膜等有用器官无偿捐献给有需要的病人,就算我为社会所做的最后一次奉献。” 这是丛飞的遗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想着如何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别人做点事情。奉献,被丛飞视为生命中不可放弃的责任。他说:“个人享受是次要的,奉献是我生命的需要,献爱心是我的天职。”“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只要给我生命,我就要给别人带来快乐。”多年来,他没有为自己或家庭存下一笔款子,还四处借钱去帮助别人,以至于欠下了高达17万元的巨额外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他都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为了帮助别人,再苦再累再委屈,他都能忍受,他都认为值得。他的心中只装着别人,惟独没有他自己。这是一种多么无私的生命境界啊!丛飞长年累月奔波操劳。他这么辛苦为的是谁?是一群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们。在丛飞的善良帮助下,183名儿童获得读书的机会。丛飞的精神是无私的,他牺牲了自己,却圆了180多名儿童的读书梦。我为他的高尚品德深深感动,丛飞的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我一定以丛飞为榜样,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的人,积极为国家、社会、他人做贡献。

2.初中生的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二

精神气质是德国哲学家舍勒在其伦理学研究中提出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不论我探究个人、历史时代、家庭、民族、国家或任一社会历史群体的内在本质, 唯有当我把握其及具体的价值评估、价值选取的系统, 我才算深入地了解它。我称这一系统为这些主体的精神气质 (或性格) 。”并认为:“精神气质更为根本的体现人自身的转变, 是人的身体、欲动、心灵和精神的内在构造的转变。”因此对人的行为模式及价值取向的研究不仅要从社会环境出发, 更应该从人的精神气质作用于人的内在思维模式最终形成人格转变的方向展开研究。

2.《感动中国》人物内蕴的精神气质解读

《感动中国》人物的精神气质简而言之就是栏目所塑造的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及典型事例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人格品质和价值取向。崇高的价值取向和健全的人格品质渗透于《感动中国》栏目中每一位典型人物的行为中, 这些行为是他们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感动中国》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气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甘于牺牲小我, 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人生的境界有三:“小我”“大我”“忘我”。注重“小我”之人做事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注重“大我”之人做事从集体的利益出发, 却缺乏牺牲精神;唯有“忘我”之人一生践行无私奉献精神, 甘愿为全人类的发展抛头颅洒热血。

(2) 关心弱势群体, 团结友爱的助人为乐精神。助人为乐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品质之一,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意。践行助人为乐精神的典型人物也是最发人深省的。例如濮存昕用实际行动关爱弱势群体, 将助人为乐精神传递到千家万户, 他为了帮助艾滋病家庭及贫困学子设立“爱心基金会”, 并注资40余万元。他将公众对他的崇敬与喜爱转化成推动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正能量, 以身作则将公益事业作为毕生追求。

(3) 见义勇为, 实事求是的正义精神。践行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正义精神简而言之就是在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基础上的批判精神, 实践精神和实事求是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中, 涌现出许多批判家, 实干家。他们用法律作为武器将正义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

(4) 自强不息, 成就伟业的顽强拼搏精神。顽强拼搏, 永不言败, 和平友好是奥运精神的代名词。2002年姚明、2004年刘翔是顽强拼搏精神的典型代表。姚明凭借自身高超的体育技能为中国篮球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训练时坚韧执著, 比赛时从容镇定。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110米跨栏冠军, 刘翔是唯一一位能够在田径赛场上击败欧美选手的亚洲男子运动员, 成为中国田径史上里程碑式人物。

(5) 坚持职业操守, 勇于实践创新的公仆精神。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强调:“政府必须秉持一种精神, 就是公仆精神。”有无公仆精神是检验工作人员是否合格的直接标准。2006年孔祥瑞;2012年吴孟超等, 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甘心情愿地在服务群众的工作中奉献一生。作为新时期知识型产业工人代表, 孔祥瑞推动天津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150项技术革新, 最终给国家带来8000万收益。

3. 结语

综上所述, 培养民众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弘扬《感动中国》人物所蕴含的精神品质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同时也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70年代末, 中国改革一度面临计划还是市场的反复争论,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首次打破了姓资姓社的藩篱, 进而中共在十四大会议上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20年的改革方向。20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向前推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的日益腾飞迫切的需要国人精神气质的发展与之相适应。面对中国道德滑坡的现状, 社会呼唤道德模范的出现, 迫切地渴望吸取先进人物身上的正能量, 在中国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进而推动人类精神气质的变革。《感动中国》适时应运而生, 它以全新的形式将大众情感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推动公众的思想道德品质向前发展, 以适应不断跨越式发展的市场经济形势。对民众人格养成和价值取向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树立了鲜活的榜样。近几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受到公众的质疑声不断, 事实上《感动中国》仅就备选人身上的一个道德点进行评述, 具有局限性。社会对于先进人物的行为应做到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吸收备选人身上的优良作风, 抵制其负面影响。

摘要:从2002年至今《感动中国》栏目已通过媒体传播的形式向全国观众推送了百余位模范人物。这些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精神气质, 包括高贵的人格, 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品质都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挖掘模范人物所蕴含的精神气质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将传统伦理道德在当今社会道德意识淡薄的环境下拉回人们视线。

3.初中生的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三

这次感动中国第一位出场的是卢永根,他在十九岁的时候,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卢永根爷爷还是一位老院长。最后他还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绢了出去。

第二位出场的是一对姐妹,她们是卓嘎和央宗。他们住的那个地方只有他们一家人,他们的妈妈在去看病的路上去世了,他们最小的妹妹当时被卡在了冰里。但他们的爸爸始终不离开这里。他说中国不能少一块儿土地,他们要守护这里,最后他们成了那里最后的一家人。

第三位是刘锐,他驾驶着战神,冲破了一个个鬼门关,他要向别人证明中国人是很勇敢,不怕死的。当时他驾驶着战神穿过了一道道闪电,他说当时感觉静电都在往外拉。

第四位是黄大年。他爸还在读书的女儿带回来,和妻子放弃了他们当时的药铺,回到了中国。回国后他每天的日程表都满满的。最后因为睡得太晚饮食规律不好得了重病,他一直瞒着自己的学生,继续努力工作。最后他的病已经无法治了,在五十八岁时就去世了,他还没有看到自己的孙女。

第五个是卢立安。他是一位教授,他的家乡是台湾,可他选择了回到祖国大陆。每天卢立安都在一点一滴的努力。她的心愿是两岸的发展会更好。

第六位是王珏,他一直拖着病体为病人服务。他的病好好休息还可以活几年。可他坚持要捐款。在临走前他还惦记着捐款。

第七位是黄大发。他住的那个村子很缺水。黄大发希望自己的村子变个样,他们就开始了引水工程,但没成功在村民们失望的时候,黄大发仍然坚持。饮水工程继续进行,但很危险要一个人在绝壁中间凿,如果绳子没抓好就会掉入深谷。在这个时候只有黄大发敢去干。最后他们成功了,村民谬上了幸福的日子。

第八位出场的是三代人的代表,他们那个地方本来天气很恶劣,经过他们的努力那里成了一个美丽的地方,到处都是树林。

我们看完感动中国后特别感动,里面的人物都值得我们学习。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刘锐,他为了向别人证明中国人很勇敢不怕死,决定亲自驾驶战神完成任务。先不说他不怕死,就说他的勇敢,我们值得学习。

4.初中生的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四

唐山有13位普通的农民,他们用自己的力量为人民服务,他们奔忙于灾区中,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拯救了许许多多的人。难道他们这种为人民服务默默奉献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去称赞吗?哪里有困难,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哪里就有他们伸出的热情援助之手。他们这种为人民千里奔波,雪中送炭的精神令人敬佩。

李桂林、陆建芬这对扎根悬崖小学执教的夫妻,他们让山里的孩子认识了汉字,见到了五星红旗,让这个小山村摘掉了“文盲村”的耻辱帽。这对夫妻用坚定的信念支撑起了一所乡村小学。他们扎根山村,为的就是让这里的孩子能够在教室里面学习。这种坚持,这种信念,感动了我,我由心底敬佩他们。

5.初中生的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五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于202月18日晚落下了帷幕。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看完之后令我们热泪盈眶,感动中国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他令我们感动,值得我们永远尊重。

张渠伟,六年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同志自3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居四川省第二)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从不惧怕,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

王继才、王仕花,守岛卫国32年的夫妇。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还有其他的感动人物,可能我们并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作为平凡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要以榜样为方向,努力前行,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看2019感动中国有感

有这样一些融入年轮的人,我们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从容:彷徨的时候,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坚定;怀疑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什么叫相信。201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盛典已于今晚(2019年2月18日)20:00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2月19日央视新闻频道21点30分重播。从到2018,感动中国走过17个年头。时代在变,感动不变,人们对善的向往不变,对美好的渴望不变。

感动中国 感动你我

如果问过去这十来年,中央电视台原创了哪些成功的电视品牌,我想《感动中国》一定可以名列前茅,甚至排名榜首。《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品牌栏目,多年来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彰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从“感动中国”收获了什么

《感动中国》是一种呼应,它呼应的是人们心里本来就有的向善之心。《感动中国》的两个多小时,对于每个普通的观众来说,可能意味着无法被擦干的泪水,或者是心灵的一次净化。但对于这个社会与时代来说,《感动中国》的走红意味着什么?

诗人顾城曾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感动的同时,我们有时是不是也该有点儿愤怒。我们要做的和该做的事还很多,只有感动、愤怒都不够,我们必须擦干眼泪后行动,站到一个又一个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人身后,然后愤怒才会真正减少。

看感动中国,最吸引我们眼球的还有里面的颁奖词,这些颁奖词语言凝练,富有文采,魅力十足;精华浓缩,内涵丰富,短小精悍。我们读之,品之,手不释卷。我们仿写,撰写,受益匪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感动,真的有用吗?

感动,无用!是的,感动不能改变什么,行动才有用。很多像《感动中国》一样优秀的电视作品,都在传递一个思想——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

每一年,《感动中国》的那些年度人物,都带来一种启示、一种力量。今晚,谁将让你落泪,谁将动你心魄。感动中国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行动起来才能凝聚力量,向上,更好,创造未来!

2019感动中国心得体会

2019年2月18日,大家心心念念的《感动中国》如期而至,又会有哪些能担当、有作为的人从芸芸众生之中脱颖而出呢?

伴随着阵阵掌声、滴滴热泪,这十位2018年的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逐步揭晓:绽放在高山砾石的藏波罗花钟扬、为人民扫除雷患,为战友血染雷场的杜富国、赤手空拳勇斗歹徒,身中五刀不退缩的退伍老兵吕保民、军中的“居里夫人”马旭、完成“史诗级”备降的英雄机长、云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守岛32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只要能摘帽,失明也心甘的张渠伟、守望乡村教育,一干十七年的张玉滚、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程开甲。

在这十位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了。

每天国旗同太阳一起在开山岛上升起后,王继才夫妻俩便会开始一天里的第一次巡岛,他们来到哨所观察室内,用望远镜扫视海面,看有无过往船只,看岛上的自动风力测风仪、测量仪是否正常。

“岛东边是砚台石,西边有大狮、小狮二礁和船山。这上面的4个灯塔也是老王当初建议设立的。老王说,有了灯塔就可以保障过往渔船的行驶安全。”妻子王仕花指着海面上的4座灯塔说,有了这几处灯塔,路过的渔民心里就踏实。

登上灯塔,四处远望,怪石嶙峋,才感受到小岛的陡峭。“这段路很陡,离海又近,千万注意脚下。”走在后山的台阶上,瘦弱的王仕花攥着记者的手,怕记者摔倒。

不知有多少个雨大风急的日子,在这段狭窄陡峭的山道上,王继才也是这样牵着王仕花的手一路巡逻;不知有多少个寒冬的冷夜,一根背包带系着一前一后两个人在倔强地前行。

同样的巡岛场景晚上7点再次出现,不同的是,夫妻俩的手里多了一个手电筒。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夫妻俩就要记录当天的守岛日志。一摞摞的巡查日志被王仕花装在大麻袋里,拿出来,带着一股动人的厚重铺满了整个桌子。

日志上一笔笔字迹,正是王继才生命中的一个个刻度,写尽了忠诚、责任和坚守。沿着一级级石阶巡逻、瞭望,顺着王继才留下的印记一路走下来。这条路,他们走了32年。一年四季,日复一日,一日两次,没人要求,没人监督,他们从风华正茂走到了鬓发花白……

如何铭记一份32年的坚守?不论是家国大爱还是至亲相处,我想黄海边防的哨所会记得,开山岛上的五星红旗会记得,王继才用脚步坚守过的每一寸土地会记得……

6.初中生的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六

然而, 降低“文化折扣”并非易事, 这意味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感动中国》作为一档弘扬主流价值观、以情动人的电视栏目, 在其栏目特质上具有先天优势:经过10年的培育, 已成为央视第一公益品牌, 形成了自身的品牌优势。一方面源自其一直以来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褒扬, 另一方面是其对社会主流价值观诉诸情感的传达和丰富, 这都为《感动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做了很好的铺垫。《感动中国》彰显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志, 展示的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 它的“走出去”不仅可以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还将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的“自塑”能力, 准确传达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观。真善美等人类普世价值观、社会伦理的重建与和谐、人心柔软动情的一面, 这些勾连情感价值的体系都将有助于通过寻找国际受众的共性来实现“情感共鸣”, 从而降低“文化折扣”, 最大化地实现传播效果。

一、传播策略

1. 淡化意识形态鸿沟

毫无疑问, 《感动中国》10年传播实践中明确的意识形态导向功能是其具有强大公信力、引导力的根本保障, 但在进行对外传播的具体语境中, 淡化意识形态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经历了传播观念相对滞后的阶段, 宣传色彩浓厚的文化产品导致传播效果不佳, 甚至引起受众主体的抵触心理。因此, 应尽量淡化意识形态的鸿沟, 将文化传达中的核心价值观与人类普世价值相结合, 尽可能地使不同受众达到相同理解。只有以全球视野提炼中国年度事件中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性, 学会将政治色彩转化为人本情怀, 把“中国文化”转化为“世界文化”, 才有可能实现中国现实、民族精神、人类共性在《感动中国》中的“三位一体”。

2. 利用国际通用视听符号

“感动世界”的共鸣能否产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视语言运用, 即能否借助视觉包装和音乐素材等视听符号的辅助作用来为传播效果添彩。《感动中国》作为一档电视栏目, 首先应依托电视媒介的特性扬长避短, 利用其媒介优势来提高讲故事的能力。通过人类共知的行为感受、肢体语言等直接刺激人类视觉听觉感知器官, 跨越国籍、跨越语言地唤起情感层面的价值共鸣, 实现跨文化传播的融合和认同。

例如介绍人物事迹的视频短片, 是受众了解“感动人物”、获知“感动事件”最直接的传播内容, 其传播品质的优劣将直接决定感动效果。因此, 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就必须在短片视频制作上下功夫。运用国际通用的电视语言, 敏锐而巧思地展现人性精神的闪光点, 才能直触人心最柔软一面, 唤起国际受众的共鸣。

又如颁奖现场的背景音乐, 一方面应注重音乐创作的原创性;另一方面则应体现音乐素材的灵活性, 要做到既有利于烘托仪式感的现场氛围, 又展现不失艺术的轻松趣味和审美高度。倘若标志性的音乐素材经得起推敲, 沿用相对固定的环节, 将对栏目的品牌化和精品化提升产生重要影响。

再如颁奖现场的舞美视觉包装层面上, 虽不可一味盲求华丽炫目的浮夸之风, 但应注意风格化的视觉创意和易于制造记忆点的视觉包装。只有让国际受众在第一印象上对栏目产生兴趣和好感, 才能逐渐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贴近受众的审美取向和接受习惯。

涉及整场节目的形式编排, 在各个环节、流程的安排上应做到张弛穿插、灵活调度。除相对固定的颁奖流程外, 加入适宜而高品质的文艺表演也是锦上添花之举。只有制作一档兼顾精神品格和艺术质感的栏目, 才有可能吸引更多来自世界的眼光。

3. 消减语言文化障碍

面对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国际受众, 如何消减语言文化障碍、减少语言文化的误读, 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 在语言翻译上, 应尽可能做到“信、达、雅”, 结合不同传播对象的国家文化背景及地缘性表达方式, 进行准确而地道的翻译。在传播过程中, 是采用“文字翻译, 原生传递”还是采用“声音配音”的方式, 都是应仔细考虑的语言环节。例如, 对中文发音较为熟悉的亚洲国家, 可采用“原声传递, 翻译辅助”的形式;对中文极为陌生的国家和地区, 可选择原汁原味的本土化配音, 以便受众接受, 在心理上先行认同。

此外, 在语言形式和风格上, 也应充分考虑国际化契合和创新。例如栏目看点之一的“颁奖词”, 是否可以考虑就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改进, 以通透晓彻地表达传播意图。一直以来偏向宏大叙事的“颁奖词”多排比句式或感叹句式, 主持语速缓慢而庄重, 这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严肃主题的惯用表达方式, 但却极有可能使习惯于简单、直接的思维习惯的海外观众“水土不服”。只有充分考量本土化的语言风格转变, 才能吸引国际受众的好感和关注, 为“感动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全球视野下的评选流程

“感动世界”的传播目标处于在全球化语境的背景之下, 必然与“感动中国”的人物事件评选流程有所差别。因此在评选细则的制定上, 不仅要彰显今日中国精神品格之貌, 更要开始将“国际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之中, 以增加国际受众心理上的贴近性。

具体到评选标准上, 应将视野高度提升为立足民族特色的、国际情感共通的价值评判, 使之既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 又可以增加与国际受众的粘合度;在人物事件选择上, 应关注具有国际影响力、全球性话题的人物和事件, 可尝试选取“中国人在外国的感动事迹”或“外国人在中国的感动事迹”, 唤起国际受众的情感认同, 既增加栏目的可看性, 更能重塑华人的国际形象;在评委选择上, 可适当打开海外触角, 邀请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公众人物和具有海外影响力的华人组织参与评选, 增加评选的辐射力和公信力, 最大程度上为“感动世界”的传播效果而服务。

二、传播手段

1. 多媒体联动推广, 分区、分众、分阶段打造品牌形象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 《感动中国》的品牌化推广应实现多媒体联动整合, 打造一个立体的传播营销平台, 扩大栏目的品牌认同度和影响力。如在新媒体层面, 可以建立国际网络互动平台、开发APP软件客户端进行用户黏连, 利用国际知名门户网站进行一系列相关推广活动。如借助CNTV的互联网官方传播平台, 或是在Twitter、Facebook、You Tube等社交类新媒体领域建立专属账号自我推广等, 这些举措都可以利用新媒体速度快、用户多的特性进行准确而持续的互动传播;在电视媒体层面, 可以加强与国外电视媒体的合作, “借船出海”, 共享国外的传播渠道和市场资源, 积极与国外电视同行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 如共同进行内容制作、共同发表相关评论、出售电视转播权等, 进一步提升《感动中国》的文化辐射力和公信力;在平面媒体层面, 可以配合出版相关衍生外语书籍, 深度介绍栏目的内涵和价值, 二次开发节目品牌资源, 弥补电视线性传播的弊端, 全面给予立体的文字支持等。总之, 在市场规律引导下的媒介推广应充分利用媒介的灵活性和自由性, 才能确保传播效率和覆盖面的广度与高度。

多媒体的联动推广一方面有利于节省运营资本, 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感动中国》本土化语境的分众传播。不同区域的受众, 有着不同的文化维度和价值取向, 面对较之国内受众更为复杂多元的国际受众, 栏目在宣传和推广过程中, 应深入了解不同国别、不同区域受众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差异, 因地制宜、求同存异地采取本土化、分众化的国际品牌推广策略。还应重视多元化受众主体的传播力量, 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媒介传播将结合, 逐步培养有利于栏目对外推广的根据地, 由点及面地把个体层面的情感认同转化为集体层面的理解与共融, 形成整体一致的营销氛围。只有以谦虚友好的心态寻求中国文化与异域语境的深层契合, 才能成就友好亲和的“感动”效果。

不可否认, 《感动中国》对于海外观众来说, 仍是一档十分陌生的电视栏目, 如何将受众吸引到一场“感动人物”颁奖仪式上来, 也是一个需要思考探索的问题。倘若在仪式播出之前仅仅采用单一的节目时间预告, 以《感动中国》目前的国际知名度和中西方固有的文化差异来看, 几乎很难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因此在《感动中国》海外播放的前后阶段也应进行宣传营销的统筹安排, 重视调研和反馈。比如在播出前期, 积极进行多媒体投放的宣传短片、宣传文案等, 以富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传播内容达到宣传效果;在适当条件下, 可进行小规模试播, 获得目标受众的意见和建议, 逐步调整传播手段和策略;在播出之后, 配合相关的栏目评价和后续反馈机制, 获得支撑数据和材料, 为来年栏目播出的可持续发展和栏目品牌建立继续做好润物无声的铺垫。只有充分考虑栏目播出前后的种种预期效果, 相应地进行有计划的规划和应对, 才能切实增强栏目正面传播的最终效果。

2. 稳步推动, “三步走”营销策略

考虑到国际受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档电视栏目的“走出去”不能企图朝夕间就占领全球市场。欲速则不达, 稳步推动才是正道。

第一步, “相生相息”——寻找亚洲市场的共性。

千百年来, 中华文化对于周围国家和民族有着深入而广泛的辐射, 例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又因其佛教的宗教信仰与中国有一定相关性, 在思想与文化上有许多共性。这一文化优势如果善加利用, 《感动中国》所传递出的“真、善、美”及“孝道”都是极容易被亚洲国家认同的。因此, 面对亚洲市场, 寻找共性可以使《感动中国》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第二步, “借力使力”——加强与西方华人世界的合作。

虽然华文媒体是所在国的少数族裔媒体, 在世界话语空间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少, 但它根植于当地社会, 熟悉和适应当地语境, 已然成为中国文化渗透到西方社会的重要力量。《感动中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华文媒体的合作, 共同制造舆论影响, 以增加《感动中国》传播效果。此外,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已与中国建交, 建有孔子学院, “中国年”、“中国文化周”等活动的举办越来越频繁。《感动中国》可以充分利用此类有一定受众基础的文化活动配合宣传与推广, 助力栏目传播效果的实现。

第三步, “高瞻远瞩”——全球传播的循序渐进。

7.初中生的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七

1979年,伍淑清便带了几个朋友和同事到内地具体考察。那个时候,没有从香港到四川的直达航线,这些“香港同胞”要先从香港坐火车到罗湖,到罗湖后,从深圳坐火车到广州,再坐飞机经贵阳到成都,辗转几个地方,用了一整天的时间。10多天的考察后,由于内地交通基础设施十分落后,速度很慢,服务水平很低,他们反反复复转火车、换汽车、改乘轮船,多次折腾,最后终于返回香港,从那些天奔波辛劳的切身经历中,伍淑清体会到了内地交通条件和服务真是差到了非彻底改善不可的地步。到港后第一件事就是向父亲伍沾德讲述在内地的亲身感受,认为与当时的香港比较,内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就连当时属于豪华交通工具的飞机上为乘客提供区区几种简单的食物都是冰冷的,交通设施、服务理念、技术设备等等都有差距。但同时,她也敏锐地看到内地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市场巨大,一旦发展起来,有着令人向往的潜力。

通过考察,伍淑清对民用航空领域产生了兴趣。早在1978年10月9日,邓小平就指示民航要用经济观点管理。1980年2月14日,邓小平还指出,“民航一定要企业化”。

中国民用航空业的历史是一部值得所有中国人(包括港澳台以及海外侨胞)引以自豪的历史。1949年11月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民航初创时,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仅每公里157万吨。从这一天开始,新中国民航展开了飞翔的翅膀,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经历了十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在发展的过程中,民航由于领导体制几经改变,航空运输发展受当时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比较大,那时候,1978年,航空旅客运输量仅为23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才只有每公里3亿吨。

8.初中生的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八

程开甲是10位英模中最年长的一位,今年99岁,他是我的同乡,又是我的学长,在秀州中学百年校庆时见过面。我反复阅读由熊杏林撰写的报告文学——《程开甲:忠诚奉献、科技报国的“两弹一星”元勋》,文章有料、有情。

该文与之前读过的程开甲的传记不同,限于篇幅,它在广搜博览基础上取精见宏,运用洗练文字的同时,不失绘声绘色的故事描绘,读起来饶有兴致。例如,在归国前夕导师玻恩与他的一番长谈,不买生活用品而只购买科研书籍的细节,写出他舍弃优越的工作、生活,毅然回国的思想境界。

归国后,他又服从国家需要,两度变更科研课题,充分表现了他那殷殷报国情。文章写了他与师兄海森伯在学术国际会议上就低温超导问题的争论,以及大会主席、玻恩评论的侧面描写,显示其创新精神。在叙述核武器研制、试验过程时,他敢于否定苏联专家的空投方案,设计了百米高塔爆炸、竖井地下试验以及开创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新领域……一组组数据和一段段史料,完整地反映了他的创新精神,及其为强军事业所作的贡献。

其中有一些细节描写十分动人,例如,吃饭时算数据,用筷子蘸了菜汤演算,达到走火入魔的地步。为了了解地下核试验的情况,他不顾放射性剂量大的危险,亲自钻到地下坑道和测试间,以取得百分之百的数据。这些描写,令他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跃然纸上。

最近,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她跟踪程老十余年的创作经过,被程老的事迹深深感动,因而笔端将细致的叙述与由衷的感情融为一体,成了该文的特色。程老为了祖国的核事业,在戈璧滩隐姓埋名20多年,在他的带领下,核试验基地走出10位院士,40多位将军,荣获多项科技成果奖。作者深情地赞扬:“程开甲把汗水和智慧洒在中国西部那片神秘的土地上,把创新、拼搏、奉献几个大字镌刻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册里。”

合上这本书,10位高大的英模形象屹立在我的面前,高山景行,人皆仰之,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不朽英名永世长存。

看2019感动中国有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在央视一套首播,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教师张玉滚当选“感动中国”度人物。这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举办来,第16位河南人获此殊荣。

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执鞭上课。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你的沧桑,更多人看到你年轻的心。他是张玉滚,是培养出22名大学生的山村教师。

“今天我愿做十八弯山路上的一轮明月,来照亮孩子们的前程,希望孩子们用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为了改变山里娃的命运,张玉滚一干就是17年。扎根黑虎庙小学17年,先后教过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当地人把他的事迹编成歌曲传唱,感动了无数人。

乡村教师,又苦又累待遇又差,只有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有一颗甘为孺子牛之心的人,方得始终,向张玉滚老师致敬。

2019感动中国心得体会

感动是美好的,是幸福的。感动源于感激,感激那些为我们美好幸福生活做出贡献的人,感激他们的无私、感激他们的坚守。因为感动,我们才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幸福。

近日,在《感动中国20人颁奖盛典》上,一共有11位候选人被评为“感动中国20度人物”。他们中有独守孤岛的王继才,有为了我国科学发展隐姓埋名的程开甲,有因排雷失去双眼和双臂的战士杜富国,有为了孩子的梦想留守山村的张玉滚,有见义勇为被歹徒连刺数刀的吕保民......

他们的事迹都让我感动不已,他们是伟大的,同时他们又是平凡的,他们在平凡中成就了伟大,坚持做了别人坚持不了的事情。有时我在想为什么我们会被他们的事迹所感动,我们感动的点事什么,慢慢的我发现,我们之所会被感动,是源于勇气、担当、临危不惧的精神。我们感动于王继才不怕寂寞对孤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我们感动于程开甲不求功名、一心为国隐姓埋名搞科研的精神,我们感动于......

因为他们让我们知道幸福来之不易,哪怕在和平年代在我们看不的地方,也充满着硝烟,感谢他们对和平的守护。

9.初中生的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九

1 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中看新闻人的审美能力

1.1 感知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生活中, 美无处不在, 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新闻人具有感知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他可以从一个个平凡的人中, 发掘出各种美的事物和品格。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的一个个人物在生活中, 都是很普通的, 有的甚至一辈子默默无闻, 没有人感受到他的存在。但是新闻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感受到了一辈子默默无闻同时又显现着伟大精神与品格的人。在这当中, 新闻人要具备很强的感知美和欣赏美的能力。而一个不会感知美和欣赏美的人是发现不了美和创造不了美的。新闻传播的信息内容是影响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重要因素。因此, 新闻人需要具备感知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1.2 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如果说感知美和欣赏美是新闻人进行新闻活动的前提, 那么表现美和创造美则是其进行新闻活动的升华。这要求新闻人具备更高的能力。具备感知美和欣赏美可以让新闻人在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 而具有表现美和创造美则让新闻人提炼和升华美。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 新闻人如果没有高尚的审美素养和道德情操, 就无法用好的修辞, 美妙的语言对美的事物进行提取。他可以引领着阅读的人进行美好的意境, 仿佛真实的画面就在眼前。可以说,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词就是新闻事件的升华,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没有一定的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新闻人就称不上优秀。对新闻事件进行表现和创造有助于传播生活中的美, 可以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和感受到美在生活中的存在, 让更多的人在美的熏陶下成长, 有利于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1]。

2 新闻传播的审美表达

2.1 选题时注重审美性强的事例

对事例进行选择时, 新闻人需要对内容的审美含量加以考虑。受众有时也会产生审美疲劳, 所以新闻人在提供新闻信息时, 有时也需要加入一些可以让受众产生愉悦心理的内容。据调查发现, 大部分可以赢得受众关注或者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选题事例是能流露真情实感的、可以表现人精神与品格的事迹。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基本都是以一种中立的态度对人物事迹进行谱写, 所写的都是一个个朴实无华的人。相信每个看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人都会为那些上榜的人赞叹和动容。但是现在的大多数新闻却还是遵循那种老旧的套路, 刻意表现家人的哭喊场景来达到画面感动人的效果。但是这只会给人留下一时的感动, 其他什么都不会留下, 这样的新闻传播画面制作毫无意义。

2.2 选取恰当的审美报道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反映的是角度的不同会影响看事物的面貌。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发现, 你会看到不同风格的美。这对新闻内容的分析角度也是一样的。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新闻内容, 所反映的人的品格是不一样的。例如, 2012年2月, “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的胡忠谢晓君夫妇的颁奖词是这样的:“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 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 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 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 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所选取的是博爱的角度, 这也是显示他们伟大的地方。如果从孝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 那他们将遭受的是更多的攻击与诋毁。博爱也确实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生活中, 每个人都很平凡、普通, 他们也不例外。但是从一个角度去很好的分析, 你会发现很多的伟大与美。新闻人需要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和阐释美, 而新闻传播就是把更多的美带到受众面前[2]。

3 新闻审美信息传播的优化

3.1 注重美的真情实感的发掘

新闻传播既要把善的、美的事物展示给群众, 也要把恶的、丑的东西表现在大家的面前。每个人心中都有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 哪些是善的、美的, 哪些是恶的、丑的。相信每个人的心都是善良的, 只是追求的事物不同, 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新闻传播把善的、美的、恶的、丑的事物展现给群众, 一方面让受众区分这些事物, 另一方面通过相互的对比让大家趋向于追求美好的事物。但新闻传播需要以美的事物的播报为主, 这更有利于人们形成追逐美好的趋势。当一个人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的时候, 他是美的, 因为他是真实的。如今, 人们的生活和感情在生活中, 存在一些虚伪和不真实。在采写过程中, 新闻人要善于辨别一个人所说的真实性, 特别是一些美的真情实感。他在人们不愿意透露自己真实的现实生活中显得弥足珍贵, 这样的真情实感更加容易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触发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东西。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 所讲述的故事全部都是真人真事。他所挖掘的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情感, 所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感动, 更多的是他可以给世人照亮前方前行的路, 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启发, 做真实的自己, 找到自己的归宿, 走自己的路。而这也是新闻传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因此, 挖掘人性中美的真情实感对新闻传播很重要。

3.2 注重审美信息的表达

新闻人挖掘了美的真情实感, 再加上好的审美信息的表达, 才能将新闻信息完美阐释。二者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好的审美信息的表达, 挖掘的美的真情实感将是贫乏的。如果没有美的真情实感作为内容, 好的审美信息的表达将是空洞的。优秀的新闻人需要对二者完美的结合起来。好的审美信息的表达不是干巴的说教, 而是用优美的文字谱写生命乐章, 将人带入情境之中。是新闻人感情的流露, 在自己的想象中, 将自己置身于其中, 这通常会与受众产生共鸣。因此, 新闻人需要注重审美信息的表达[3]。

4 结语

总而言之,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活动不仅可以带给新闻人很多的思考, 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 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 仍有不足之处。在新闻传播中的关键人物新闻人, 需要注重新闻传播的审美表达和新闻审美信息传播的优化。跨进21世纪, 高素质、高能力的新闻人将会带给这个社会更多美的东西, 引领人们迈向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陈立生.传媒时代的审美期盼.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0 (3) .

[2]曾耀农.传播效果美学分析.石河子大学学报, 2011 (7) .

[3]金丹元.重视当下电视形态的审美特征.学苑论坛, 2012 (4) .

10.感动中国节目优秀的观后感 篇十

陶星哥哥带着母亲上学,不仅如此,他每天中午还要一路小跑回家给患有羊颠疯病的母亲做饭。每天还得帮母亲挤牙膏,洗衣服等等,甚至是洗澡。自从陶星哥哥的父亲去世后,凡是一个家长该为一个两岁孩子做的,他都做了。陶星哥哥还说:“在家里,妈妈是个孩子,我是个大人。”陶星哥哥和他的姐姐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像陶星哥哥这样的人,我们应当伸出自己的双手,献出自己的爱心,来无私地关心和关怀陶星哥哥。

虽说家庭的重担是过早的压在了他和他姐姐的身上,但是,他却以自身顽强的意志战胜它。

11.感动中国的个人观后感700字 篇十一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昨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在感动中国节目中,有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有放弃安逸生活坚持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有背井离乡、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成为一座城市精神坐标的普通市民——张纪清。

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大爱深沉!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2021感动中国的个人观后感700字2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看完各家媒体对黄文秀事迹的报导,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太快,快到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心,甚至不知初心为何物。可能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孩提时代,说起自己的人生理想,那一定是要成为伟大的数学家或者科学家,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做贡献。而随著年纪的增长,思维以及认知的具化,理想渐渐成为考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经济独立、独善其身.......所有生活的零碎,都不再能够拼凑得起最初梦想的蓝图。也许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越来越浅薄,也许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也许是对于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的认知超越不了“小我”。而黄文秀的事迹,正是能够让我们在感动、感慨的同时,从这些情感碰撞中再去找到自己的初心,用榜样的力量荡涤灵魂、砥砺初心、呼唤担当。

时代呼唤党员干部的担当。黄文秀在扶贫日记中写道:“一位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说过,‘一个国家的落后在于精英的落后,而精英的落后在于嘲笑民众的落后’,我们党深刻明白这个道理,从而提出要教育扶持一批人脱贫,并且扶贫要扶志和扶智,这样一个切实为群众谋发展、谋福利的党,我怎么能不响应号召呢?”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扶贫工作中,更是要以身作则,树立为人民服务、建功立业的决心和信心。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不得,畏手畏脚怕出错而不做事要不得,纸上谈兵不深入群众、不深入基层调研要不得,“数字”脱贫和虚假脱贫更要不得。我们肩上担负着使命、责任、信仰、人民群众的期望而负重前行,前行的路上或许荆棘满布,或许有过不被理解、不被接纳,但又何足无惧,当一个人的思想强大到足以凌驾时间与空间,当一个党员干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作为自己的追求,忘“小我”而追求“大我”,便可以做到宠辱不惊,便可以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时代呼唤青年一代的担当。现在很多青年学生从小就生长在两代人给他们搭建起的“温室”里,对于人生的规划可能更多的在于实现自我。因此,“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种在少年时代就树立起来的宏伟志向、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对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引导中显得尤为重要。黄文秀身为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毕业后没有贪恋大都市的繁华,没有衡量个人的得失而选择一条可能更开阔、更安逸的道路,而是选择回到家乡、反哺家乡、建设家乡。笔者认为,黄文秀事迹也应该宣传到更多的学校、更多青年学生的视线,不是说简单的鼓励广大青年到基层去工作,而是为了引导青年一代的价值观,是要他们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更远大的人生理想,为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由此,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未来。

2021感动中国的个人观后感700字3

“分毫”指的是数量较小的金额,“千万”指的是数值极大的金额,两者分别可以看作穷人与富豪。分毫积攒往往是节俭朴素的人,千万捐献则往往是慷慨大方的人——而“分毫积攒”并“千万捐献”的人,大概也就只有这对夫妇了。

为何这对夫妇如此让人感动?

他们一分一毫地积累着财富,若不知道他们的最终目的,也会被他们的坚持不懈惊叹到,他们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因为羡慕别人整日大鱼大肉、饰品衣服多如山而抛弃另一方一走了之,反之,两人之间的浓厚感情是任谁也抹不掉的,与当今社会男男女女频繁交往分手、动不动离婚的塑料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让人们感叹夫妇善良本性的同时,对他们忠贞不渝、白头偕老的爱情感到羡慕。

一生省吃俭用的夫妇俩,一直都过着朴素清淡的日子,一套绒睡衣穿了大半辈子。一般人“分毫积攒”,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想积累为数不少的财富,而获得旁人的羡慕目光,保住自己的面子,炫耀钱财、夸耀自己的经济实力,表面上斗志昂扬满面红光,实则心中空荡没有些许深刻的思想。又或是见到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想存钱去买些尝尝鲜,这也许包含了自身的强大毅力与独立自主的优秀品质,但与这对夫妇几十年如一日的积攒相比根本是小巫见大巫。

如若仅仅只是标题中的“分毫积攒”四个字,那也不会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千万捐献”似乎一直被认为是富豪的专利,大概是人们条件反射地认为只有钱多的人才会愿意捐如此大数额的款。而如今这一对夫妇俩不同于常人的做法,着实立定了人心难测的定论。

夫妇俩捐献的巨额财富,光是数值就足够让人感动,而了解了他们艰难的积攒经历之后,更是不禁让人站起为他们鼓掌,为他们献上鲜花与掌声。最可贵的品质并非是如复一日的积累,而是愿意抛弃自己的荣华富贵去帮助那些穷困潦倒的人们,给予他们改变人生的机会。当全场观众掌声雷动之时,一时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能让人们感动到如此地步的,大概就是这些平凡却又善良节俭的纯朴百姓吧。

2021感动中国的个人观后感700字4

“我的动力来自于疾病对生命的威胁。”钟南山教授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再一次陷入了沉思。

钟南山——一位著名的胸肺科大夫,他主要研究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于这种慢性肺炎疾病,它并不像高血压、糖尿病可以提早发现,提早干预并提早治疗,而是慢慢的损害着肺泡,当你慢慢感觉呼吸困难时,这已经是中后期了,且只能靠着呼吸机来维持生命。因此,许多人并不愿意来承担这个方面的医疗职责。但是,钟教授却在众人推脱的情况下站了起来,勇敢的选择支撑起这方面的研究。“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给世界留点什么东西,他就算没白活。”钟教授感慨道。

的他曾经因为透支严重而得了心肌梗死,在身体中装了一个支架才能正常活动。所以,他一边坚持做运动来维持身体健康,一边又马不停蹄的投入到关于肺炎的工作中。对于他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多一分钟的工作,也许就能多研究出一种医治肺炎的方法!“发现,创新,要有这个指导思想,中国的医学才能进步!”他一直秉承这个信念,为中国的医疗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回想起今天的社会,面对着新型冠状病毒,许多医护人员不畏艰苦,自愿申请抗击一线,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尽力地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她们的身上,无不体现出舍小家、护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但是,也有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竟在这个紧要的关头出售假冒口罩,不戴口罩四处乱逛,扰乱着社会的秩序,这是要受到道德的谴责的行为,是对自己,对他人不负责任的行为!!

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一代的青年,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应当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1感动中国的个人观后感700字5

背影,多么平凡的字眼,不值得人们细细探究,也不值得人们去记住。但近日这场与新型冠状病毒战斗的“战场”上,无数的背影令我无法忘怀。那些背影虽瘦小,但高大;虽单薄,但伟岸。

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夺走了新年的喜庆与快乐,一眨眼,人们谈“新型冠状病毒”即色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关系着人民的健康。这种病毒引发的肺炎确诊人数还在增加。

然而这种可怕的病毒并没有让“白衣天使”们望而生畏。许多医务人员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挺身而出,在第一线与病魔战斗着。他们自从进入治疗病房以后,就没有回过家。要知道疫情爆发的时间正值农历新年,他们难道不想念他们的亲人吗?

昨天妈妈给我看了一个视频,是宁波一线医院抽调的一些医务人员集结完毕,即将出发武汉,奔赴“战场”,与自己家人告别的场景。他们匆匆地与泪流满面的家人拥抱,那些医护人员,他们或身为人妻,或身为丈夫,或身为儿女或身为兄妹,他们中有的更是为人父母……当然他们还有更光荣的身份——医生、护士!他们难道不想在家与亲人欢度春节?他们难道没有被传染的危险?但为了抗击肺炎疫情,抢救患者,他们放弃了休息和安逸,肩头扛起责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支援武汉,支援疫区,责无旁贷!互相拥抱告别之后,医护人员们坚定的目光望着前方,满怀信心地登上了前行的“战车”……背影似乎越来越小,不!这些背影是如此高大,是多么的无私与伟大!

在抗击病毒的第一线还有许多的背影,医生们忙碌的背影,记者们奉献的背影,为医生送饭的各行各业人群感激的背影……这是这些背影,让这场战争也充满了温情。我们坚定,用不了多久,病毒一定会被消灭,疫情一定可以控制!祖国大地一定能够重新变得生机勃勃!

难忘啊,这重重背影;难忘啊,这些抗击新冠病毒前线的英雄们!

12.感动中国中国女排观后感 篇十二

感动中国中国女排观后感

在万众瞩目的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排山倒海的加油声响彻小马拉卡纳体育馆,无数面的五星红旗汇成气势恢弘的中国红,郎平率领的中国队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力挽狂澜,战胜劲旅塞尔维亚队,时隔再次登上奥运最高领奖台。

“致敬!”“她们配得上所有的赞美”“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从深夜的里约到午间的北京,从电视机前到网络空间,融为一片欢乐的海洋。13亿中国人分享着胜利的荣光,感动于拼搏的精神。从小组赛2负3胜的坎坷磨难,到强敌环伺下的背水一战,女排姑娘们以荡气回肠的逆袭征程,不但为中国代表团增添了一枚沉甸甸的金牌,更激荡起无数中国人深埋心底的爱国情怀,奏响了超越自我、顽强拼搏、团结奋进的时代强音。

奥运之美,绽放在体育健儿们勇攀高峰、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中。习总书记深刻指出:“重大赛事最令人感动的未必是夺金牌,而是体现奥运精神。这正是中国人讲的自强不息。”高手云集的奥运赛场上,没有“一分一分咬牙顶”的顽强坚持,何来女排冲出“死亡之组”、勇夺冠军的惊喜与奇迹;缺少了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的进取意识,“大男孩”孙杨也无从克服困难奋力摘金夺银。从女将钟天使和宫金杰为中国实现自行车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到乒乓球队包揽四金傲视群雄,拼搏精神激励着奥运健儿们奋勇向前,不但构成赛场上一道闪亮的风景,也生动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奥运之力,流淌在爱国主义的朴素情感中。在竞技场上,总有一种力量穿越时空、跨越国界,激励着运动员全力以赴、争创佳绩,那是对祖国发自内心的热爱,那是为国争光的自豪与幸福。科威特选手阿尔哈德尼勇夺金牌,却因本国奥委会被“禁赛”无法升起国旗潸然泪下;难民代表团无处安放的爱国之情,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可贵。无论何时何地,祖国都是体育健儿最坚强的后盾、最温暖的家园。独自代表中国参加奥运马术比赛的华天最大的梦想是“让中国的国旗飘扬在里约上空”,举重选手龙清泉夺金感谢祖国:“这股力量是祖国给我的”……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当国歌回荡在赛场内外,我们为胜利鼓掌欢呼,更体会到爱国主义的深沉力量。这是凝聚起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这是我们心中澎湃不已的情感暖流。

13.初中生的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十三

感动中国2020感动中国伍淑清观后感作文【1】

40年前的冬天,伍淑清在第一次来到内地的火车上听到“改革开放”的讯息。一年后,伍淑清的父亲伍沾德先生拿到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许可证,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进入内地的香港企业家,并始终把个人事业与国家发展需要紧密相连。

而今,回顾过去40年的人生轨迹和第一家合资企业的发展历程,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全球世界贸易中心协会终身名誉理事,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名誉董事长伍淑清平和的话语下,充满感慨:“从我们这样一家企业在内地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快速发展。”看似平和的话语,其实包含着许多人无法想象的波澜壮阔。

感动中国2020感动中国伍淑清观后感作文【2】

1978年12月10日,伍淑清从深圳罗湖到成都,第一次踏上了内地的土地。12月23日,在从武汉到广州的火车上,她从广播里听到了邓小平的声音。伍淑清回忆说:“我的普通话和四川话都不太好,具体内容记不住了,但关键的话却至今记得很清楚,邓小平说:‘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欢迎外商到中国投资’。”来自北京的这个声音非同一般,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信号。

1979年,伍淑清便带了几个朋友和同事到内地具体考察。那个时候,没有从香港到四川的直达航线,这些“香港同胞”要先从香港坐火车到罗湖,到罗湖后,从深圳坐火车到广州,再坐飞机经贵阳到成都,辗转几个地方,用了一整天的时间。10多天的考察后,由于内地交通基础设施十分落后,速度很慢,服务水平很低,他们反反复复转火车、换汽车、改乘轮船,多次折腾,最后终于返回香港,从那些天奔波辛劳的切身经历中,伍淑清体会到了内地交通条件和服务真是差到了非彻底改善不可的地步。到港后第一件事就是向父亲伍沾德讲述在内地的亲身感受,认为与当时的香港比较,内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就连当时属于豪华交通工具的飞机上为乘客提供区区几种简单的食物都是冰冷的,交通设施、服务理念、技术设备等等都有差距。但同时,她也敏锐地看到内地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市场巨大,一旦发展起来,有着令人向往的潜力。

通过考察,伍淑清对民用航空领域产生了兴趣。早在1978年10月9日,邓小平就指示民航要用经济观点管理。1980年2月14日,邓小平还指出,“民航一定要企业化”。

中国民用航空业的历史是一部值得所有中国人(包括港澳台以及海外侨胞)引以自豪的历史。1949年11月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民航初创时,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仅每公里157万吨。从这一天开始,新中国民航展开了飞翔的翅膀,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经历了十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在发展的过程中,民航由于领导体制几经改变,航空运输发展受当时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比较大,那时候,1978年,航空旅客运输量仅为23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才只有每公里3亿吨。

经过再三斟酌,最后伍淑清向家人建议,可以考虑到内地投资发展,既可以抓住商机,还可以用自己经商的实践能够为国家做点事情。伍家一直是做食品行业的,考虑到在这个行业比较熟悉,也许可以把美心集团在做香港食品的经验和内地航空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和改善内地交通条件结合起来,也就是把香港和国外现代食品业的理念、技术形成的餐厅从地面搬到“空中”。

感动中国2020感动中国伍淑清观后感作文【3】

伍淑清认为,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都源自于教育,她自己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子。伍淑清祖籍广东台山,1948年中秋出生在香港,少时就读于香港,后赴英美留学。

伍淑清上小学时,来自北京的中文老师教他们中国历史、古文,也常常讲起内地的情况、北京的故事。这样的教育不仅为伍淑清打下了扎实的中文基础,也赋予了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1998年,伍淑清发起成立“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每年资助组织香港中学生到内地参观考察。2000年,伍淑清成立了中华基金中学。谈到她创办的学校和香港其他学校的区别,伍淑清说我们学校的校歌是中文的。教学以英语为中心,也要懂得普通话和广东话。学校常常组织学生跟老师去内地和国外考察。每次出国,伍淑清都会安排学生到当地的中国使领馆拜会,在国旗下唱国歌,让学生们知道出了国,为他们提供保护的是中国的使领馆。伍淑清讲她曾花2万多元钱从内地买地球仪空运到香港,她说因为内地买的地球仪不仅有中文名字,而且大陆跟台湾是一个国家。而在香港或其他地方买的地球仪,台湾有可能和大陆是分开的。

上一篇: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下一篇:好的开头是成功演讲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