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前景

2024-11-12

酒店管理前景(8篇)

1.酒店管理前景 篇一

酒店管理专业,是全球十大热门行业之一,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在全球都是一直很紧缺的。近年来,在国际人才市场上,酒店管理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酒店行业在不断扩充,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每年都需要数以千计的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酒店管理专业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等全面发展的中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酒店、餐饮与旅游基础知识,具备酒店基本管理与服务能力。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各饭店、酒店、宾馆从事酒店基层管理及餐饮、客房服务工作。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以下岗位从事工作:

各类酒店、饭店、宾馆的门迎、前厅接待人员和客房服务人员;

各类旅游公司,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各类酒店、饭店、宾馆楼层管理、大堂管理、咨询、会展等工作;

各类酒店、饭店、宾馆的商务部门从事业务洽谈、对外联络服务工作;

各类酒店、饭店、宾馆的商务部门从事市场调查、情报、信息服务等工作。

酒店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

《现代酒店管理》、《酒店心理学》、《旅游学概论》、《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菜点与酒水、酒店英语、现代酒店营销、酒店财务管理、会议服务与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

。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就业状况

酒店行业一直以来职场被忽略的“宝藏”。在职业规划意识为先的理性回归下,一些发展前景好、潜力大、薪资高的行业尤其受到家长、学生的关注。其中酒店行业尤被认为是职场上尚未被充分挖掘的“宝藏”。

近几年,来自全球各个知名品牌的酒店集团纷纷瞄准了中国市场,并大力投资和加盟,导致行业内的高级专业人才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势。据国家旅游局统计,世界上每一分钟都有一个旅游酒店业的职位产生。酒店管理专业行业容量大:作为全球十大热门行业之一,酒店管理专业在国际上一直属于就业热点。中国对酒店管理专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从行业特性来看,酒店业尤其需要那些专业度高、综合能力强的中高级人才。那些语言能力强、具备全球化视野、接受过全球最先进的培训、有实战经验的人才将尤其受到酒店的青睐。

——北大资源研修学院

2.酒店管理前景 篇二

关键词:绿水管理,绿水信贷,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短缺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联合国发布的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统计表明, 20世纪以来全球用水量的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2倍, 并且预计到2025年水资源短缺危机将蔓延至48个国家的35亿人口[1]。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由于时空分布不均, 据统计, 目前全国约有400多个城市处于缺水状态, 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2]。

从水资源利用角度, 地表水和地下水 ( 也被称为蓝水) 一直以来是人们利用且关注的重点。但是, 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水源———绿水, 却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3]。绿水和蓝水概念最早由Falkenmark[4]在1995年提出的, 全球约2 /3的降水通过森林、草地、湿地和雨养农业的蒸散返回到大气中, 成为绿水, 而仅有约1 /10的降水储存于河流、湖泊及地下含水层中, 成为蓝水[5]。这部分被称为绿水的水资源量相当可观, 虽不能被人类直接利用, 但可以被植物利用, 间接转化成可被利用的水资源量。绿水支撑着约占全球耕地面积83% 的雨养农业, 为世界70% 的人口提供粮食保障, 是世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水源[6]。因此, 开展绿水管理研究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危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绿水管理是世界土壤信息中心、国际水资源研究中心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等单位开发的通过生态补偿方法改善环境的一种管理机制。该机制通过水资源下游用户付给水资源上游用户, 即农户一定费用, 用于安排水管理活动, 加强农村水资源管理, 改善居住和生产环境, 从而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7]。该机制旨在通过绿水管理, 增加降水土壤入渗率、减少水分无效蒸发、提高生产效率, 其意义在于能够优化传统的土地管理模式、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和提高水资源保护的全民参与水平。目前该机制在非洲肯尼亚和摩洛哥等国家得到实施, 效果显著, 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中肯尼亚Tana河流域是实施绿水管理的示范区。

笔者从绿水概念与作用、绿水管理措施、绿水信贷等方面, 重点探讨绿水管理机制的构成模式和应用前景, 以期为国内水资源管理和绿水资源的评价与研究提供参考。

1 绿水的概念与作用

1. 1 绿水的概念

1995年在世界粮农组织 ( FAO) 召开的水土大会上,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水资源研究所水文学家Falkenmark在会上针对雨养农业与粮食安全问题首次提出绿水 ( Green Water) 和蓝水 ( Blue Water) 的概念。Falkenmark[4]认为, 降水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可以分为绿水和蓝水两部分。蓝水是降水中储存于河流、湖泊及含水层中可见的水, 而绿水则是降水渗透到非饱和土壤中用于植物生长的不可见的水。具体可定义为源于降水、存储于土壤并被植被蒸散发消耗的水资源[5]。因此, 绿水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通过植被蒸散发流向大气圈的绿水流, 另一部分是存储于土壤中的绿水存储。

1. 2 绿水的作用

绿水虽然是不可见的水, 但是对生态环境及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服务价值方面, 绿水的利用可以分为直接用于经济生物的生长和间接用于湿地及草地等陆生生境功能的维持。一方面, 维持地球陆生生态系统健康。绿水在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功能和服务功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为绿水主要蕴藏于地球陆生生态系统[8]。从水循环角度分析, 全球尺度上总降水的2 /3以绿水形式存在, 该部分雨水渗透到土壤中并能被植被根系吸收, 是植被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的重要组份。另一方面, 绿水资源是雨养农业的支撑水源, 关乎粮食安全和人类福祉。据统计, 全球约60% 的粮食完全依赖于绿水资源, 并且几乎全部的畜牧业肉产品和林产品来源于绿水[9]。另外, 人类人均每年大约需要1 700 m3的水资源以满足各种生活需求, 但是通常只有约190 m3来自蓝水, 因此用于生产和生存所需的大多数水资源均为绿水资源[10]。而且不难预测, 雨养农业在未来仍是生产绝大多数粮食的基础, 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本保障。

2 绿水管理机制

2. 1 绿水管理机制框架

绿水管理机制由绿水管理措施和绿水信贷两部分构成 ( 图1) , 流域上游贫困地区的农户通过清洁农业生产方式参与流域的水管理活动, 即绿水管理, 需要外界资金的支持。同时, 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下游水用户又需要上游提供清洁水源, 因此下游有义务为上游参与水管理活动的农户提供资金帮扶。反过来, 上游农户在拿到下游水用户的帮扶资金后, 同样有义务按照绿水管理方式实现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 为下游提供清洁水源。绿水管理机制是一种互利共赢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该模式能够引导流域利益相关各方长效而稳定地参与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

绿水管理机制的实施程序为: 1通知流域内利益相关方, 宣讲绿水管理的目的和时间框架, 提高各方对绿水管理的认识; 2收集数据, 包括流域内现有水量 ( 降水、蒸发和径流等) 、土壤条件、上下游水资源利用情况、农作物、经营成本等; 3绿水管理措施筛选, 即利用SWAT (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Tool) 等水土评估模型定量计算不同绿水管理措施的水量和水质效益, 然后利用WEAP ( Water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等经济效益评估模型分析不同绿水管理措施的效益成本比率, 筛选出适合当地实施的绿水管理措施; 4下游水用户通过绿水信贷为上游农户提供小额和定期付款, 上游农户落实绿水管理措施, 最终在流域上游和下游之间建立一种环境付费模式。

2. 2 绿水管理措施

绿水管理措施包括等高条作、地表覆盖、修建鱼鳞坑、堆积石坎、修筑梯田等内容。绿水管理措施的核心是建立土壤“水库”, 通过提高降水的土壤入渗率阻断暴雨径流和减少水分无效蒸发这两个最基本的土壤有效管理措施, 可以明显地提高水生产效率, 消除洪涝和干旱灾害, 确保雨养农业的粮食安全。研究表明, 秸秆覆盖可减少65% ~ 90% 的地表径流, 并减少25% 以上的非生产性蒸发; 水土保持耕作可减少30% ~ 90% 的地表径流; 并列的山脊、梯田和蓄集雨水可以减少50% ~ 100% 的径流[11]。通过控制径流, 这些做法保护了土壤, 增加了地下水的补给, 从而增加了河川基流。

a. 等高条作。农作物和草带交替条播是一个较成熟的实践措施, 草带或其他永久性植被带能够有效阻挡土壤和营养物质流速。这些植被缓冲带建立在等高线上, 径流流动更缓慢, 能够起到拦截泥沙的作用, 同时也增加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种植被带其实是一种廉价梯田替代品。

b. 地表覆盖。在农业种植区地表进行秸秆或者杂草覆盖可以有效保护土壤免受侵蚀, 减少暴雨造成的冲刷, 并且可以保持土壤湿度以及土壤温度的稳定。另外, 地表覆盖还可以防止杂草生长, 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增加土壤碳储量。

c. 修建鱼鳞坑。鱼鳞坑主要由平均宽30 cm, 高20 cm的潜坑组成, 沿等高线建立土脊, 每隔一段距离垂直土脊建立一个橫层。橫层约为土脊高度的2 /3, 因此发生溢流时, 水流沿犁沟流动, 而不是沿等高线流动。虽然构建鱼鳞坑需要付出较多的精力, 但是鱼鳞坑的集水效率和防治土壤侵蚀效果较好。同时, 在土脊上种植的农作物生长速度高于比那些无脊地块。

d. 堆积石坎。堆积石坎也叫堆积石线, 是将石头按照等高线方向堆积成一道坎或者一条线, 石坎方向与坡度垂直, 间距根据农田的坡度和当地石材的丰富程度而定。石坎可以起到减缓暴雨径流和阻挡土壤流失的作用。堆积石坎比修筑梯田的成本低, 在坡度相对较缓、石材相对丰富的区域比较适合。

e. 修筑梯田。通过沿等高线筑堤来档蓄土壤, 形成可耕作的阶梯状田地。梯田适合于石材不够充足且土层相对浅薄的坡耕地区域。

绿水管理措施与传统的水土保持具有较大差异。从资金角度讲, 水土保持产生的效益并不能够维持自身发展, 而且水土保持由农业推广服务实施, 与水的管理政策产生了隔离。但是, 绿水管理措施能够将水资源管理和土地管理较好地结合起来。

绿水管理实施的前提是需要利用相关模式筛选出因地适宜的绿水管理措施, 要求这些措施不仅具有水源涵养、水质保护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生态效益, 而且其效益成本比要尽可能高。绿水管理措施的情景模拟和筛选一般选用SWAT等水土评估模型, 绿水管理措施的效益成本比一般利用WEAP等效益评估模型进行量化计算。

2. 3 绿水信贷

绿水信贷是付给农户用于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费用。迄今为止, 流域上游农户参与水资源管理的工作没有得到下游受益方的承认, 也没有得到任何的奖励。通过绿水信贷, 上游贫困农户可以得到资金扶助用于绿水管理措施的实施, 从而保障下游受益方获得清洁水源。

绿水信贷在绿水管理机制中起到桥梁作用, 由下游水用户给中、上游农户提供小额、定期付款支持, 可使这些农户采取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管理措施。同时, 也可以使农民收入多样化, 进而摆脱贫困。这种绿水信贷模式是支付环境服务的一种特例。

3 绿水管理机制与生态补偿机制比较

绿水管理机制实际上是一种改善环境的生态补偿方式, 并且是一种市场参与为主导的生态补偿方式。绿水管理与中国的生态补偿既存在相似之处, 又略有区别,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在内容方面。中国的生态补偿措施, 特别是小流域综合治理, 实际上已经包含了绿水管理措施的大部分内容, 而绿水管理措施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创新。绿水管理措施主要针对农耕地, 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 具体包括堆积石线、等高耕作、修建鱼鳞坑和梯田、进行地表覆盖等措施。生态补偿的范围则涉及较广, 在森林、水资源和矿产开发等领域均有体现, 主要包括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种植结构调整、生态移民、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等措施。

b. 运作方式方面。绿水信贷以市场为主导, 通过下游水用户向上游农户直接提供货币补偿的方式运行, 最终落实到农户的耕作方式上。而中国的生态补偿措施则以市场为主导, 一般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运作, 最终落实到工程项目上。

c. 优势方面。绿水管理能够利用模型进行效益量化, 并且能够理清补偿双方的关系。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补偿措施则能够保证其顺利实施, 并且便于进行区域管理。

d. 存在的问题。绿水管理机制的实施需要收集大量的水文、土壤等信息, 大面积推广和应用会受到资料制约。另外, 在说服下游水用户认可上游农户绿水管理措施产生的经济和生态效应方面还存在诸多难处。同样, 生态补偿措施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补偿措施的实施效果难以量化评估, 以政府为指导、缺乏市场参与, 缺乏系统的生态补偿框架, 生态补偿标准不够合理, 以项目工程为主的补偿方式缺乏可持续性, 以及缺乏广泛的公众参与等。

因此, 建议将绿水管理机制引入中国的生态补偿机制, 二者取长补短, 实现优势互补。

4 绿水管理机制的应用

绿水管理机制是对水资源管理和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提升, 这种以土壤水高效利用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在农业节水、流域生态补偿和流域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在农业节水领域, 由于绿水管理措施采用增加降水入渗的耕作方式, 可以有效提高作物的用水效率, 对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季风作用非常明显的国家, 而且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差异很大, 绿水资源的时空过程都有不同特点, 因此在管理方式和途径上都存在差别。针对湿润多雨地区, 重点开展能够有效控制土壤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的绿水管理措施, 同时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 增加生产性绿水在区域水资源总量中的比重; 针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重点开展能够有效增加植被蒸腾、减少无效蒸发的绿水管理措施, 通过绿水管理缓解因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引起的水资源短缺。

b. 在流域生态补偿领域, 绿水管理在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和生态补偿措施的效果评估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绿水信贷的实施可以探索出一种以市场为主导的生态补偿模式, 在流域上下游之间建立起一种基于补偿关系的沟通桥梁。由下游水用户向上游农户提供小额和定期付款, 可使这些农户采取可持续的土地和水管理技术措施; 同时, 也可使他们收入多样化, 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二是绿水管理的效益评估模式可以用来量化评估我国生态补偿措施的实施效果。我国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代表的生态补偿措施, 包含了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内容, 与修筑梯田、地表覆盖和等高耕作等绿水管理措施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 利用绿水管理措施的效益评估模式来量化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代表的生态补偿措施, 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3.瑞士酒店:一个前景辉煌的品牌 篇三

时值金融危机对全球高端商务酒店市场造成严重冲击之际,4月底,瑞士酒店及度假村管理集团(Swisstel

Hotels & Resorts,下称“瑞士酒店”)正式启动了“可持续发展”项目,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及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为更多地了解瑞士酒店,本刊记者专访了上海宏安瑞士大酒店总经理兼瑞士酒店中国区副总裁薄万裕(Julian van den Bogaerde)。

“瑞士品质”

CBF《中国经贸聚焦》(下称“CBF”):您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瑞士酒店及度假村管理集团吗?

薄万裕:瑞士酒店于1980年由瑞士航空(Swissair)和雀巢公司(Nestlé)联手创建。2001年4月,被新加坡莱佛士国际(Raffles International)全资收购。2005年,私人投资公司Colony Capital收购了莱佛士国际。2006年,其又与沙特金达控股(Kingdom Holding)一道拥有了莱佛士国际。金达控股由沙特王子阿尔瓦利德•本•塔拉尔及其家族所拥有,投资于银行、酒店、媒体、电信及地产业。

瑞士酒店股东这些丰富的酒店及地产投资经验,令集团发展裨益颇深。

CBF:步入酒店时,我们注意到大堂放置了一座非常特别的机械钟。酒店的设计、装饰及服务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便是瑞士酒店展现的“瑞士品质”吗?您能谈谈“瑞士品质”及瑞士酒店的独特品牌内涵吗?

薄万裕:事实上,在全球许多瑞士酒店的大堂里都能看到一样的钟,它体现了瑞士最著名的一面——钟表工艺,这是一门精致考究的艺术。马上,我们将有第二座瑞士钟,它由著名的瑞士钟表制造商,也是我们的重要合作伙伴恒宝(Hublot)设计制作,将非常具有现代感。

我们的品牌由于继承了瑞士的优质传统而与众不同。瑞士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国土与五个国家接壤,使用三种官方语言。所以,在瑞士的不同地区,你可以感受到来自德国、法国及意大利的影响。对于这些差异,瑞士人的做法是“求同存异”。

这种传统理念映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瑞士酒店,酒店设计各具特色,呼应当地文化风情,管理团队也由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精英组建。瑞士酒店以此体现出瑞士特征,表现“瑞士品质”的优良面。

瑞士酒店品牌的独一无二,还来自于瑞士优质传统的另一方面。早在19世纪中叶,瑞士就成为了欧洲的度假胜地,由此,其酒店业开始受到全球的关注。旅行者游览瑞士城市日内瓦、苏黎世、伯恩或者巴塞尔的目的,与游览伦敦、巴黎、柏林或维也纳大不相同。他们会来到瑞士的乡间,一览峻伟的高山、清澈如水晶的湖泊和未被破坏的自然生态。从那时起,瑞士酒店业就开始推崇使用自然美观的装饰建材,并以其热情、真诚、温馨的待客之道赢得了良好声誉。瑞士酒店传承了这些优质传统。

如今,对于那些最挑剔的商务人士和休闲人士而言,瑞士酒店也许是他们最喜爱的酒店。瑞士酒店品牌就是瑞士款客传统——高水准、真诚、可靠的代名词。我们会预估客人的需求。不论开在哪个地区的瑞士酒店,客户都认为我们易于沟通。我们努力成为当地社会的一份子,不仅吸引着国外的客人,也为本地客人敞开欢迎的大门。

瑞士酒店在中国

CBF:瑞士酒店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如何?瑞士酒店或度假村已进驻了多少城市?你们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计划是怎样的?

薄万裕:早在1990年,我们就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瑞士酒店——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该酒店拥有430间客房。不过,在那之后很久我们才开出了第二家,也就是2007年开业的昆山瑞士大酒店,它拥有387间客房。2008年4月,467间客房的上海宏安瑞士大酒店璀璨开业,一个月后,248间客房的佛山恒安瑞士大酒店也宣告开业了,它是佛山市第一家豪华国际性品牌酒店。

目前,中国共有4家瑞士酒店,我们在未来的扩张目标也已明朗。瑞士酒店将在中国的一线和二线城市新建酒店及度假村,也包括对一些现有的其他品牌酒店的获取并进行品牌更名。但我们会寻找最合适的机会,而不单纯体现在数字上的增加。我们的新酒店将是国际五星级酒店标准。选址也很重要,在一线城市,将以豪华商务型酒店为主,选址在市中心,靠近中央商务区的地方;在二线城市,同样也是此标准,并且将把它打造成当地最豪华的酒店。

作为酒店业内的专家,瑞士酒店专注于酒店市场,同时针对不同市场创新酒店概念。“瑞士公寓”就是一个基于酒店服务式公寓的全新概念。它是现代、自然、私密的高级公寓,遵照瑞士酒店品牌标准设计,并为项目开发商及业主提供技术支持。选址于瑞士酒店里或酒店附近,设计中透着浓郁的瑞士风情,使用木头、玻璃、金属、石块等系列天然材料,营造阿尔卑斯山的宁静氛围。此外,“瑞士度假村”则针对富有品位的个人旅行者,使他们感觉如置身于家中一般,放纵身心,重焕活力。“瑞士度假村”是度假胜地,无论在海滩、都市,还是市郊,都是心灵的放飞之所。它提供多样的生活区域,舒适、放松、恢复活力,并且也可以满足商务的需要。

多年以来,瑞士酒店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奖项,如CRF“2009年中国杰出雇主奖”及“2009年酒店星光奖之中国最佳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我们对此深感自豪,并将继续贯彻我们的信条“极致追求,成就完美”(a passion for perfection),以独一无二的“瑞士品质”和全身心的奉献,

做到尽善尽美。

可持续发展

CBF:正如您前面提到的,瑞士酒店在中国扩张,追求的是品质而非数量。这大概可以视作瑞士酒店的一种可持续发展之道。就目前我们所知,瑞士酒店最近也启动了一项“可持续发展”项目,您能介绍一下该项目和它的目的吗?

薄万裕:自今年4月22日“地球日”,整个集团正式启动了这一项目。全球每家瑞士酒店在当天开展了植树活动,在酒店花园里或者附近的公园里种植树木,以作为项目的启动仪式。

我们相信,环境保护与企业的成功运营及个人的自觉意识密不可分。每一家瑞士酒店都参与了集团的“可持续发展”项目。该项目旨在节约能源及水源,减少浪费,并且使用环保的产品。

对于瑞士酒店而言,能源管理已不是全新的概念。我们认为,询问顾客是否需要每天更换干净的毛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设立“可持续发展项目大使及委员会”,希望每个酒店都能发扬及改进环保意识,并且推广更为有效的措施,比如在酒店周边100公里范围内采购产品等。

事实上,环保管理并非仅仅是节约能源,也并非仅仅是总工程师的职责。我们认为,在每一个员工的日常工作中,都应当做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首先体现在对酒店顾客及股东的承诺上。与业主、客户、供应商及第三方合作伙伴的沟通,被我们视为“可持续发展”项目的一部分。客人对酒店的满意度是最重要的,他们的健康、安全、舒适是我们最重视的。此外,我们对合作公司如供应商也有高标准,像所有供应商及承包商都要遵守严格的采购道德政策。

其次体现在对员工的承诺上。瑞士酒店视员工为最珍贵的资产。我们在全球拥有超过7000名员工。我们将招募及继续雇佣富有天分、自觉勤勉的员工,为他们提供具有挑战性及活力的工作环境,最有竞争力的工资待遇、职业发展规划和晋升机会。

第三是对环保的承诺。这是“可持续发展”最重要也最具有挑战性的一项。

第四是对社会的承诺。我们努力成为当地社会的一份子,同当地诸多组织及社团进行交流,以财政和非财政的方式赞助及捐款。瑞士酒店在全球范围内支持SOS国际儿童村,它是为全世界孤儿和贫困儿童建立的独立的、非政治性、非实体性的组织。

挑战与机遇

CBF:目前,金融危机已严重冲击全球酒店业,特别是高端商务酒店市场。中国的瑞士酒店受到多大的影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除了“可持续发展”项目,瑞士酒店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薄万裕:不只是在中国,我们在全球的瑞士酒店都着眼于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我们商业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环,落实于日常的营运中,而不仅仅是在金融危机时期。相比成本削减,我们更注重成本管理,因为它不会对我们的客人产生影响,而成本削减则不可避免地导致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下降。为了达成管理的最优化,我们在中国,甚至全球的瑞士酒店之间共享讯息。以此,我们才能协力合作,达成目标。

去年我们在中国新开了两家酒店,在这个严峻的时刻,我认为,比起许多那些已建成多年的国际品牌酒店,我们处于更为有利的局势。通常,酒店在新开业阶段,员工不会达到满员,而是只招募70%-80%的员工,然后视业绩增长的实际情况再招募新员工。当然,在此情形下,我们也必须提供一贯的高质量服务。所以,当我们的许多竞争对手也许要缩减他们的人力开支时,我们却大可根据战略需要灵活应对。

CBF:即将到来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瑞士酒店来说是不是一个重大机遇?您怎样看待瑞士酒店在中国,尤其是在上海未来的发展?

薄万裕:世界正在关注中国,人们寄希望于中国能够引领世界经济的复苏。尽管金融危机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我相信,未来是光明的,实际上,我们也已看到了一些复苏的迹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商旅人士及休闲旅游者到来。

对我们来说,在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也将建立全新的学习中心,为中国酒店业的发展输送人才。我们非常高兴能来到北京和上海这样的中国最重要的城市。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业绩骄人。上海即将举办盛大的2010年世博会,这样的盛会能让举办地得到全球性的瞩目。2010年世博会的场馆建设也让上海更具吸引力。据有关部门初步预测,世博会期间将有550万名海外来宾来到上海。2010年,上海除了世博会,还有500场各类展览会及多样化的城市观光项目,它们将带来休闲游客的大幅增长及酒店需求量的增加。

2010年即将到来,这是上海酒店业的黄金时机,对于未来,我坚信,瑞士酒店在中国以及在上海的发展,将会前景广阔,一片辉煌。

薄万裕简介

2009年3月20日,薄万裕被任命为瑞士酒店及度假村管理集团中国区副总裁,同时继续担任于2008年10月述职的上海宏安瑞士大酒店总经理职位。

4.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四

答:近年来,在国际人才市场上,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预计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将成为职场上炙手可热的高薪阶层。国内酒店从业人员,以高薪阶层为多。酒店管理人员在中国十大百万年薪职业中排名第六。酒店、旅游业将成为上海服务产业的支柱,目前,全世界已有17个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上海投资或管理高星级酒店,酒店行业在不断扩充,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每年都需要数以千计的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三年内北京酒店也将达800家,高级洒店管理人才抢手。 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乐观。

5.物业管理前景如何 篇五

2011-8-27 12:29

提问者:四叶草WJQSJ|浏览次数:1053次

推荐答案2011-8-27 12:50

谢家瑾:快马扬鞭自奋蹄 作者:谢家瑾来源:《中国物业管理》杂志2011年第3期——写在深圳物业管理30年纪念大会召开之际

3月17日召开的深圳物业管理30周年纪念大会,为全国物业管理30周年庆祝活动拉开了序幕。

回首物业管理30年走过的不平凡道路,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蹒跚起步到壮大崛起,从破土幼苗到参天大树,从备受质疑到行业地位的确立。是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沃土蕴育了内地第一家物业管理企业的诞生,并永远载入了我国物业管理发展的史册;是敢为天下先的深圳精神使深圳的物业管理在30年间创造了十多个全国第一,领跑着行业的开拓前行;是勇于探索的特区精神让深圳的物业管理人在上世纪90年代末走出深圳,将物业管理的种子撒向祖国的大地,带动了全国物业管理的迅速发展。

经历了30年风雨兼程的发展和历练,我国物业管理的法治环境逐步建立,职业队伍正在形成,管理领域日益宽广,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服务内容日趋丰富,业主满意度和社会认知度显著提高。

物业管理的全面推进,不仅改善了人居和工作环境,促进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还对吸收城乡剩余劳动力,扩大住房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外,物业管理对房屋及其设施设备的专业化管理,使150多亿平方米的既有物业处于良好的使用和运行状态,带来了房屋的保值和增值,在为业主创造资产价值的同时,也为整个社会创造了财富。

短短的30年,我们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管理规模,最快的增长速度,最多的服务企业和最庞大的从业人员队伍。期间有多少困难被我们勇于攻克,多少事情让我们激动难忘,多少时光让我们终身回味,多少成就让我们倍感自豪。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法规和市场规则不够健全、地域发展尚不平衡、质价相符的收费机制尚未建立、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和服务理念有待端正等诸多问题都还制约着行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行业发展所依托的社会、经济、法制、市场环境的变化,物业管理正呈现出提档升级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可以预料,今后五到十年,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实施将极大地推进行业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进程;物业管理将加速向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及农村推进;对既有建筑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将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并凸显行业的社会责任和专业价值;向物业管理集成商的转型将使得一大批品牌企业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物业管理向资产管理的拓展将带动行业的全面升级;商业模式的创新将极大地改善行业生存状况。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要促进物业管理的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全体物业管理人付出加倍的努力。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是进一步提升行业发展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要在继续完善立法的同时,加大学习和贯彻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的力度,规范物业管理各方主体的行为,将物业管理切实纳入依法运行的轨道。

二是准确界定物业管理的责任。要为物业管理正本清源,摆正企业依据合同“管理物业、服务业主”的市场定位,还物权给业主,还共同管理权给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还行政管理权给政府主管部门,摆脱一些企业多年来养成的对各类事务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改变行业代人受过的被动局面,并降低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

三是建立良好的物业管理活动秩序。要加强行业自律,切实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不断提升物业管理和服务的整体水平,切实提高业主满意度和行业的社会公信力。要整合政府主管部门、街道、社区的力量,加大对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管及对业主组织的指导,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建立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共生、共长、共赢的和谐氛围和正常秩序。

四是建立质价相符的物业管理收费机制。近些年劳动力等各类成本的上涨已导致相当数量的物业服务企业陷入生存困境,由此也引发降低服务标准和弃管小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当前,要在引导业主树立“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收费理念,规范物业服务企业的收费行为的同时,抓紧研究和建立物业服务费正常调整机制。包括可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按照“质价相符”的原则对物业服务成本进行评估,促成成本大幅度增长情况下收费价格的合理调整,以改善物业服务企业的经营环境。

五是加大行业创新工作力度。当前,物业管理行业的科学发展,不仅体现在量的增长,更体现在观念的更新和质的飞跃上。保洁和绿化等传统服务、包打天下的强势管理身份以及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运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升级的物业服务需求为基础,丰富并从上下游双向延伸物业管理相关产业链,探寻行业发展的变革之道和创新之路。

六是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抓住物业管理师考试注册工作全面开展的契机,培养一支职业涵养高、专业能力强的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队伍。要注重企业关键岗位和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敬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具备熟练专业技能的员工队伍,以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

这次到深圳参加30周年纪念大会,大家相聚在一起,说不完物业管理的一个个话题,道不完步步走来的艰辛困苦,讲不完创业打拼的从业经历,谈不够不离不弃的行业情结,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下辈子还要干物业”。每每到此,我都被激动和感动得热泪盈眶。是改革和发展成就了这个富有生命力的朝阳行业,是一代物业管理人用半辈子心血的浇灌让30年前破土而出的物业管理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

今天,深圳的物业管理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而立之年的中国物业管理行业也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发展时期。这一代物业管理人没有别的选择,快马扬鞭自奋蹄,脚踏实地创

佳绩,是我们对历史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未来的最好憧憬!◇

常州市《物业管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常州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工委来源:《中国物业管理》杂志2011年第3期为促进国务院颁发的《物业管理条例》在常州的贯彻实施,常州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执法检查组对其在常州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并依据执法检查过程中所掌握的情况形成此调查报告。

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在常州市的贯彻实施情况

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颁布施行以来,常州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有关物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和谐发展,大力推进和规范物业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范先行,建章立制。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常州市先后出台了《常州市市区物业管理实施办法》、《关于新建小区公建配套设施权属界定》、《常州市住宅区公用设施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常州市住宅楼房屋本体公用部位设备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常州市市区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常州市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常州市市区前期物业管理招标投标工作规程》、《常州市物业管理市场主体进退工作规范(试行)》、《常州市市区住宅小区停车设施建设与管理实施意见》等31个规范性文件,基本建立了物业管理的政策体系和工作规则。

二是重心下移,创新体制。建立健全物业管理工作新机制,按照“二级政府、三级管理、重心下移、条块结合”的大城管工作的基本原则,制定了《辖区物业行政主管部门物业管理工作考核实施细则》,构建了小区物业管理七项新工作机制:一是分工协作机制;二是联合监管机制;三是日常考核机制;四是指导协调机制;五是经费保障机制;六是民意测评机制;

七是社区共建机制。

三是改善硬件,优化环境。从2003年起,按照“路面平、管道通、道路洁、路灯亮、环境美”的标准,由市房管局牵头,各区政府、市有关部门参与,对老住宅小区实施综合整治,着力恢复老住宅小区公共设施设备综合使用功能。截止2009年底,常州市已投入专项经费4亿元(不包括专业部门的投入),对市区125个老住宅小区实施了整治改造,总建筑面积895万平方米,惠及人口50万人。

四是改革收费,透明服务。去年,常州市物价局、房管局联合出台实施了《常州市市区普通住宅物业公共服务分项目收费标准》,把常州市物业服务分为五大类,每个大类分3?5个服务等级,每个等级划分若干项目共295个项目,每个项目均对应相应的收费标准,全面推行“菜单式收费”新模式,提倡服务规范、收费透明、按质论价、质价相符,使物业管理看得见、摸得着,可考量,可监督。

五是培育主体,提高素质。开展物业管理职业资格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工作,要求所有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2009年,常州市政府着手整顿规范秩序维护员队伍,全市85家物业服务企业共4350名秩序维护员通过政审,纳入公安部门的治安信息管理系统,并对 623名秩序维护员进行了业务培训,核发上岗证书。

六是加强监管,争先创优。常州市还切实加强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的监管工作,几年来共对166个总建筑面积3166万平方米的新建住宅项目,落实了前期物业管理企业,实现了建管之间的平稳衔接。做好新交付项目公建配套设施的验收工作,主动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执行省标准,按建筑总面积的千分之四配足物业管理用房。做好物业服务收费的核准工作,物业管理合同签订的鉴证工作、物业管理企业资质年检工作等,为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七是贴近基层,化解矛盾。针对物业服务企业进退小区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常州进一步完善了《物业管理项目进入与退出应急管理工作程序》,从保稳定、促和谐的政治高度出发,积极应对矛盾,深入基层群众,排除不稳定因素,常州市房管部门会同区、街道协调处理了大量而又复杂繁琐的矛盾纠纷,解决了红梅新村、元丰苑、金色新城等小区业主委员会换届,聚和家园业主委员会的重建问题,娑罗家园、东方花园、西新桥公寓的产权归属纠纷问题,天皇堂新寓、润德半岛、勤丰新村、荷花池公寓的物业交接问题,迎春花园、同济花园的二次供水管网等问题。

通过这次执法检查,我们认为,常州市、区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为推进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在常州市的贯彻实施,为“构建和谐物管、营造和美小区”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推动物业管理市场化、规范行业管理、改善老小区功能、化解物业纠纷、缓解停车矛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卫生保洁全面覆盖,秩序维护、保绿基本实现,全市物业管理工作总体处于平稳态势。但是,常州市物业管理的矛盾依然层出不穷,群体性事件也有发生,部分小

区业主与开发商、物业服务企业的利益冲突依然是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制约因素,常州市的物业管理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与建设幸福常州的要求相比,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常州物业管理七大难点问题及原因分析

综观常州市小区物业管理形势,主要有七大难点热点问题:一是收缴物业费难。在2008年3月我们作过调查,全市天宁、钟楼、戚区19万住户中有6.4万户欠缴物业费,比例高达三分之一以上,而时隔2年多,尚无明显好转;二是业主委员会成立难,有的小区“折腾”了三年也未成立,而且对已成立的业委会缺乏引导、监督机制;三是解决开发商遗留问题难,次新小区的房屋质量、公建配套设施等方面不到位、纠纷多;四是停车难,增量建设的空间不多,存量利用的难度很大,尤其是许多开发商产权车位的出售价格过高,处于闲置状态;五是解决挠民问题难,乱搭建、乱破墙、乱开店、乱排放以及宠物饲养等问题,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六是保修维修难,一些小区开发商与物业服务企业对房屋质保期的维修,相互扯皮,侵犯业主利益;同时,现行法律程序和相关利益人素质较低,导致房屋维修基金难以及时发挥作用,13.5亿的归集总量只有1800多万元的实际使用量;七是纠纷调解难,有效的物业矛盾排解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尤其是涉及到市、区交叉的矛盾难以迅速得到解决,累积起来的各种矛盾对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

究其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原因主要包括:立法意愿过于超前,脱离现实,一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可行性,反而成为解决物业管理矛盾的障碍;社会文明程度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居民的法制意识、有偿消费意识、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有待提高;一些老小区、次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等等。主观原因主要包括: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对“构建和谐物管、建设和美小区”与促进社会和谐的关系,认识得还不够深刻,重建轻管的倾向依然存在;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虽然实现了物业管理的重心下移,但是在街道层面有机构、无人员、无经费,责权利未能做到统一结合,街道积极性不高;一些部门对小区围墙内的各种违法现象执法不力,各级政府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氛围尚未形成;小区开发项目的行政管理需要完善,政策需要修订;舆论导向有待正确引导,针对居民“尊重物业劳动、依法自治维权”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物业服务企业的社会地位亟待提高。

做好常州物业管理工作的四项建议

结合《物权法》和《物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在了解居民期盼、企业愿望和辖区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从常州市实际出发,以重要性、可行性为原则,我们向政府提出以下进一步做好物业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创新谋划物业管理工作。要从新的高度,认识物业管理。物业管理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社会和谐,不仅是安居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幸福常州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常州市的住房保障工作和老小区整治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要认识到,只有把物业管理工作也抓上去,才能打响完整意义上的常州住房品牌,才能真正让群众安居乐业。

各级政府都应当高度重视物业管理工作,像抓城管工作那样,真抓实干,抓出成效。要以新的举措,推动物业管理。物业管理工作量大、情况复杂,有许多问题需要创新探索,不仅要解决法律的内生缺陷,而且要采取切实可行的行政推动措施。建议市政府以党政领导重视程度较高、善于探索、勇于实践并已取得较好成效的钟楼区为试点,市区合力,创新举措,综合治理,突破难点,从而积累经验在全市推开。

二是突出重点,努力破解七大难题。下决心破解当前物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才能造福群众、感染群众、教育群众,才能营造健康和谐的物业管理环境。根据基层反映的意见,希望政府以强有力的措施,重点突破上述七大热点难点问题,其中,在治理物业费收缴难问题上,着重解决公职人员带头欠费问题;在解决停车难上,着重完善开发商产权车位出售和租赁价格政策;在解决扰民问题上,着重运用数字化城管,推进执法进小区、交警进小区;在解决保修维修难问题上,着重建立保证金制度和房屋维修基金的高效支付运用制度;在解决业主委员会成立难和纠纷调解难上,着重发挥街道、居委会的组织作用,建立“三合一”的工作机制。

三是完善机制,充分依靠基层组织。实践证明,以区为主、属地管理、重心下移是城市政府搞好社会管理的必然选择。建议常州市政府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工作机制,根据“费随事转”的原则,促进事权与财权相统一,适当增加投入,设立面向所有成建制小区的物业管理专项经费,建立奖励与基本经费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为区、街道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同时,赋予城市基层党政组织对市和区两级行政机关的监督评议权,并鼓励街道、社区组织运用行政管理网络平台和数字城管系统,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解决小区内应由政府解决的事项,从而真正为物业服务企业减轻负担,为群众排忧解难。

四是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当前,常州市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小区项目普遍处于亏损状态,这导致服务水平难以提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小区内保洁保绿用水价格和公共部位照明用电价格过高,构成了企业的两大成本负担。企业普遍反映,这两项服务项目的用电用水不属于商用营业性质,有关单位依照商用价格收取费用是不尽合理的。建议政府进一步调查研究后,制定切实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希望宣传部门进一步加大舆论引导的作用,督促市内主要新闻媒体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客观公正报道物业管理方面的新闻事件,为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最后,我们还要向人大常委会提出一个建议,就是针对物业费诉讼难的问题,责成市中级人民法院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出台相关措施。

转载过来的,物业管理在国内还没有发展全面,深圳是中国物业管理起始城市,要想看到前进先从深圳看看离自己所在的城市发展距离有多大,还有物业管理在中国仍然是才初始阶

6.金融管理就业前景 篇六

目前,银行业的从业人员90%都是知识技能单一的传统型员工,缺乏既懂金融、熟知金融产品、又具有营销技能、特别是客户开发与管理的能力的人才,目前的营销队伍是由单一专业人员甚至非专业人员组成。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复合型人才占营销队伍的比例不足3%。从专家预测、银行业招聘会,行业就业指导等相关材料显示,未来银行业急需以下人才:客户经理、高级营销策划、营销总监、国际结算高级经理、高端个人理财人员、贷审人员、人力资源总监、产品开发专业人员、风险管理主管、利率分析师、稽核监督员等。正如招商银行的招聘广告所说:“有金融专业背景、市场营销经验,具有较强市场分析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有外语特长者,如精通英语、日语、韩语者优先”。“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产品的延伸,银行业务中原来的传统业务已有相当变化,需专门人才来做,但现在我们人才很紧缺,希望通过招聘,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人口众多,保险业潜在的市场排名世界第一,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及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深化,我国的保险事业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呈飞速发展的态势。国内保险机构的队伍需要不断壮大,保险专业人才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巨大缺口。据预测,在未来5至全国保险行业,包括银行业代理保险,需要从业人员100万人以上。以上海一地为例,未来五年,上海金融保险从业人员需求看涨,从业队伍中外资企业人数增长将更迅速,预计到,上海现有68家港澳台和外商投资金融保险企业,其从业人员总量至少增至8万人。

中国经济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初具市场规模和市场形态,底,证券市场总值约占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25%,但是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在金融深化作用下,中国证券市场将加速发展,未来十年将接近或达到新兴工业化国家今天的平均水平,因此,以目前市值规模相比较,市场发展有200-300%的广阔空间。与此相对应的是对证券发行、投资、评估、交易人才的需求呈几何级数增长,而目前证券从业人员中受过证券专业系统教育和训练的人员不足二成。

随着WTO的逐步开放,将会有更多外资金融机构抢滩中国,他们在抢占市场之时,必然会把目光盯在国内金融人才身上,实行“就地取材”“雇员本地化”,而现有金融与营销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

7.浅析我国管理会计现状及前景 篇七

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 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原因有如下几点。

(1) 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决定了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无用武之地。

建国后, 由于我们第一代领导核心团队长期从事武装斗争, 缺乏发展经济和建设国家的经验。于是意识形态决定了我国采用了苏联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 并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其特点就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发指令计划, 围绕计划组织生产, 不需要考虑成本高低, 产成品按计划简单分配, 不需要市场营销。这种简单、粗放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企业不需要严格而细致的企业管理。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管理会计基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2)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市场经济很不完善, 管理会计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经济构成中仍然以国有和集体经济成份为主体。企业管理者给自己的定位是官而不是商, 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仕途和待遇而不是企业的经济效益, 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责任意识不强, 不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了企业的管理。他们不仅不重视管理会计, 还常常认为管理会计束缚他们的手脚, 官当的不滋润, 钱花的不方便。这样的企业里不可能有管理会计施展拳脚的空间。而这个阶段我国的民营企业还处于萌芽阶段, 企业规模小, 分布分散, 多采取家族式管理方式, 产权不清, 责任不明, 管理会计发挥的作用有限。管理会计只是在部分地区、部分企业得到零星、分散的应用, 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 没有真正解决企业改善管理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远远没有达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这一切都表明管理会计在我国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驱使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动力明显不足, 管理会计深入民心并广为应用还任重而道远。

(3) 管理会计的基础教育薄弱, 缺乏统一、标准、可操作性的教材和工具书。

管理会计在国外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会计体系, 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在我国管理会计起步较晚, 没有标准、统一、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 连起码的教材也没有。同时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会计理论界思想不够解放, 头脑中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观念根深蒂固。这就决定了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成熟经验和理论时缺乏足够的勇气和魄力。同时由于我国国民教育水平偏低, 财务人员队伍数量不足, 理论水平偏低。在学习和掌握西方管理会计理论时也有一定难度, 更谈不上付诸于实践。

我们常说科学无国界, 同样经济也是无国界的。计划经济又称短缺经济, 它在我国战争时期或大灾大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安全形势和经济条件的改善, 对外经济交往的全面展开, 我国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国际市场经济大潮。在市场经济下, 经济效益是决定企业能否生存的至关重要的标准。目前我国企业界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向管理要效益。我国企业家开始对企业管理空前重视, 这就为管理会计在我国生根发芽, 开花结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现阶段我国的管理会计发展和应用的前景。

(1) 管理会计的发展应用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经济成份呈现多元化。国有、集体、外资、合资、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份百花齐放。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之相应, 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企业为了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并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然不断地强化管理练内功。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 更要懂管理, 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会计能够起到很好的参谋作用。

(2) 日益壮大的会计队伍提供了人才保障。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这就为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人才保障。我国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在消化吸收西方管理会计成熟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初步地创建了自己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在财经类高校中管理会计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这又为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3) 我国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对管理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企业走过了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从单打独斗到集团化, 从偏安一隅到跨地域、跨国度经营的历程。随着经营项目的增加, 从业人员增多, 资金流物流不断扩大, 新经济现象的不断涌现, 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的难度越来越大。企业的掌舵人再像以往那样凭经验主观臆断拍脑袋决策, 无疑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因此决策科学化被刻不容缓地提上了议事日程。决策中的科学化来自哪里?其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充分占有和掌握企业的财务基础数据, 结合企业的外部形式, 运用管理会计学科专有的计算分析方法, 对企业大量纷繁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得出客观真实的数据, 提供给企业的决策人, 作为决策时的依据。这样决策者才能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科学决策。管理会计存在的价值就在这里。

管理会计虽然不是新兴事物, 在我国却是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反过来管理会计也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成为我国企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我国会计体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相信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必将更为广泛,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管理会计理论自引进我国以来已有多年的历史, 但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本文就是针对管理会计应用的有关问题阐述我的一些看法。本文首先描述了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 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并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最后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的管理会计发展和应用的前景, 并相信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必将更为广泛,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管理会计,现状,前景

参考文献

[1]冯巧根.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研究, 1997 (7) .

[2]张志强.谈优化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02:4~19.

[3]蒙代尔.论新经济对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机制与意义[J].中国经济快讯周刊, 2001 (2) :45~46.

8.政府绩效管理发展前景探究 篇八

关键词 政府管理 绩效管理 机遇 挑战

一、基本概念界定

政府绩效管理与传统政府管理相比较,政府绩效管理是一种全新的价值导向,他不仅意味着政府管理范围、方式、目的的改变,更是一种执政理念的转变。政府绩效管理为政府管理加入了更多新的因素,通过对价值理念的冲击从儿具体行政行为的转变起到促进作用。

政府绩效管理主要是转变了政府管理的执政目标和效果,从而带来了一系列政府管理的转变包括绩效预算、审计、评估等,更加强调经济、效率、效果、公平、质量等。据此,“政府绩效管理可以定义为政府在积极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政治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为获得公共产出最大化的过程。”也就是以实现公共服务最优化为目标,实施全面系统管理。

二、政府绩效管理现状

政府绩效管理对中国正在进行的效能改革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推动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和政府管理的创新与发展。我国也已开始探索绩效管理的应用发展,将绩效管理引入政府管理领域,推动政府管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虽然政府绩效管理在我国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政府绩效管理理论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当前,绩效管理在我国已形成包含绩效目标、绩效合同、绩效程序等在内的学科体系。然而学科体系的框架已经构建完成,但是具体内容却有待填充。在政府绩效理论体系内,更多的是学理探究,是针对于体系框架以及理论概念的探究与阐明,缺乏具体操作方法研究。具体操作方法不是单纯的介绍外国理论就可以解决的,而是在吸收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政治因素,使之符合中国现状。以绩效信息收集为例,真实绩效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我们关注的重点应从信息的重要性转为信息收集方式的科学性。“在信息的来源上,主要来源于政府公共部门、社会公众以及实际效果的鉴定、评估者所进行的调查和听证等。”

2、政府绩效管理实践经验缺乏。随着改革浪潮的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由于体制不完事、理论不健全、政府公职人员的主观因素等各种原因限制,实践程度有待加深,绩效管理的范围应该进一步扩大,方式应该创新。以绩效审计为例,目前乡镇审计处于空白状态,已经严重影响乡镇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这种情况是由相关法规不完善,制度、规章不规范造成的,同时也与乡镇审计人员自身的主管情况相联系,但也不能忽视监督、问责机制不健全这方面因素。

3、错误理解和推行绩效管理。很多基层政府并没有认真学习政府绩效管理的相关知识。片面绩效管理的内涵,仅仅是将政府管理的考核标准量化并没有真正推行绩效管理。很多政府只是以数字论“英雄”,并没有转变政府管理的理念和价值观念。没有理解政府绩效管理所包含的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积极互动,更没有将管理理念转化为服务取向、社会取向、市场取向的价值取向。

三、对策与建议

1、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完整的学科体系不仅包括完整的学科框架也包括各种技术方法的探究。在技术方法构建方面,一方面要参考技术方法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可操作是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政府人员的素质的。要突出重点领域的方法技术,比如政府绩效审计、政府绩效评估等方面,作为操作性为主的领域,要形成科学的技术方法体系,以及问题解决程序。

2、扩展政府绩效管理的宽度和深度。一方面要注意政府绩效管理的范围,在适合推行政府绩效管理的领域推广政府绩效管理,将政府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方法进行落实,保证政府绩效管理在政府管理领域内的普遍性,有利于政府绩效管理相关体制的建立。另一方面,加深政府绩效管理的深度,政府绩效管理不能仅停留在方法探究、理论构建等方面,更要注意政府绩效管理理念在具体行为中的实践,将政府绩效管理所注重的价值理念应用于实践。

3、转变政府态度,正确理解绩效管理。要想将政府绩效管理真正引入政府管理中,特别是基层政府中,务必转变政府对绩效管理的态度,一方面明确政府绩效管理并不是上级的要求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行政府绩效管理不是作秀而是为了公共产出最大化。另一方面要组织关于政府绩效管理的学习,为政府绩效管理的推广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系统技术方法。

四、机遇与挑战

机遇:

1、政府体制改革以及政府职能转变需要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率。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需要在现有体制下探究一种创新方式,适应时代对政府管理的要求,民众对政府管理的期盼,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绩效管理的推进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政府绩效管理能够有效地推动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技术方法的创新,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产出。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也对政府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效果提出了要求。为了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竞争力,需要创新管理理念,探究科学合理的方法技术,从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政府绩效管理的要求。

3、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公民的政治素养逐渐上升同时也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绩效管理所倡导的管理理念能够很好的放映公民社会对政府管理的要求,有利于高效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挑战:

政府绩效管理的推行还受到学科体系不完善、技术方法不成熟等理论限制,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情况的多样性还没有探索出具有普遍性的可推广模式,再加上无法避免“被利益激发起来的危险”、政府学习能力等政府自身问题,政府绩效管理的推行也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参考文献:

[1]卓越主编.政府绩效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

[2][周凯.政府绩效评估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美]詹姆斯·S.菲什金.Deliberative Democracy.协商民主[M].上海三联书店,2004.

上一篇:参加电网公司全面提高执行力培训班学习体会下一篇:试桩专项方案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