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关系合同书

2024-08-23

中医师承关系合同书(8篇)

1.中医师承关系合同书 篇一

中医师承关系合同书

指 导师 承签 订公 证 师 员 期 期

2.中医学术经验:

3.中医技术专长:

五、师承教学的方式方法:

六、指导老师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保证临床(实践)带教时间,精心组织教学,悉心传授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按照确定的师承教学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带教任务。

七、师承人员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勤奋好学,尊师守纪,保证跟师学习时间。

以上公证机构公证。

2.中医师承总结[范文模版] 篇二

从医十八年以来,我一直从事内科住院部工作,虽然有时也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处方用药,但总不能得心应手。故大多数情况下以西医治疗手段为主,对中医的疗效没有信心。今年有幸能师承于四川省十大名中医之一陈老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精心指导,耳濡目染,我逐渐领悟了祖国医学的经久的魅力,看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和现代医学不可及的地方,故而对中医事业充满了信心,决心专心致志学好中医,用好中医,传承好中医。通过半年多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以大医精诚为念,矢志利益苍生”

“古今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精其术”,此可谓医者仁心。作为一名医者,除了要有高超的医术,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陈老在“仁心、仁德、仁术”方面都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总是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以解除他们的病痛为己任;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态度谦和,耐心为病人讲解、分析病情;总是为患者着想,从来不开价格昂贵的检查和药物;有时不收取挂号费为患者免费诊治....老师的言传身教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学员,我将继承老师对患者的这份责任心和爱心,定将孙思邈“大医精诚”做为自己一生圭臬,真正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二、加强中医理论学习,理论联系临床。

理论来源实践,实践基于理论,这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中医临床的依托,乃由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而如何掌握和运用好,无疑需弄清各有关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彼此间错综复杂关系,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地加以充实和提高,从而指导临床,开拓创新。当然,熟读、熟背经典的主要条文,并读懂全书的宗义也非常有必要。如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外感温热篇》等读到不加思索,张口即来,才能对中医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到临症时就会有活水源头,不至枯涩乏术。陈老还教导我们,作为一名中医师,还应该熟知中药学的知识,掌握好药物的性、味、归经;并且能够熟悉药物的炮制;识别药物的品质和伪劣,才能保证用药的疗效与安全。因此,我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加强理论学习;到中药房辨识药材;把理论和临床有机的联系起来,不断思考可总结,使得自己的中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三、与时俱进,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陈老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辨病与辨证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认识和治疗疾病的需求,其局限性已渐渐在临床上显露。为弥补传统的辨病与辨证方法不足,将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指标作为中医辨证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提高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还给传统的辨证思维方式以新的思想。陈老主张1.病证结合。在临床中,首先是诊断病人患了什么病,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 治疗。只有病证并重,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临床疗效才显著。如临床常见的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和部分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都可表现为右肋部胀满或痛,都可用疏肝理气法治疗,但由于二者各有其病理特点,治疗时还应同中有异。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加郁金、茵陈、焦栀子等利胆之品; 胃、十二指肠溃疡:加左金丸、海螵蛸等制酸。2.无症从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有些疾病早期或后期无任何临床症状可辨,而理化检查异常。对这类病人,采用因病施治之法。3.无病从证。无病是指目前暂时未能诊断出来的病,如一些不明原因的口干等各种检查未发现任何异常,但中医辩证却已明确显示胃阴虚、肝肾阴虚证。此时应无病从证,采用益胃汤或一贯煎、六味地黄丸之类的方剂加减治疗,常获得满意疗效。4.中西结合。中医、西医虽然理论体系不同,各有长处、各有千秋,不能相互攻击其短,而应该取长补短。一个好的中医,应在学习中医同时,不断学习现代医学,为中医学服务,提高临床疗效。如肺结核,慢性胃炎等。

四、总结老师经验,学以致用。

陈老师行医几十年,具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擅长治疗各种内科、妇科及儿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在跟师学习的这短短的一段时间,已经让我体会到了陈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并常常把临床实践中需要我们重点学习和掌握的临床技巧,耐心的给我们讲解,把临床实践上升为理论,用于教导我们,使我们从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中提升自己。我深深体会到跟诊和病案整理是继承老师经验的有效途径。跟随老师应诊,面对临床病例,从写病例、四诊 入手,反复体会老师的辨证思想、用药经验,包括如何抓主症、辨证分析、治法、用药经验及诊疗技巧。医案可以反映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我利用空闲时间,整理老师医案,特别是一些疑难病案及用药疗效显著的病案,分析老师的用药特点,从中受到启发,以指导自己临床的辨证施治。

通过半年多的学习,我总结出陈老师在临证时主张采取双重诊断,灵活运用“病证结合”、“无症从病”、“无病从证”等方法,同时注重“中西医结合”。例如:老师在胃痞病治疗中,结合现代医学胃镜的检查手段,对应用药,此乃老师用药特色,临床疗效确切。如患者胃镜检查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则常加用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栀子,紫花地丁,蒲公英,高良姜,砂仁等,因其都有不同程度的抗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理作用,并辩证使用,而不脱离中医辩证,把所有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罗列一起,这样就偏离了中医辨病与辩证的理论宗旨。

再如乙肝的治疗,陈老会通过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以明确大、小三阳,肝功有无异常,再结合临床辩证论治。陈老师将乙型肝炎的病因概括为内、外两方面。外因有湿热疫毒、饮食不节。其中最主要的是湿热疫毒。“湿”反映乙型肝炎具有重浊粘滞的性质,整个病变过程缠绵难愈。“疫毒”则反映其具有传染性的特征。内因则与正气亏虚、内伤不足有关。由于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因此正气不足首先变现为肝肾亏虚。当湿热疫毒侵袭人体,如若正气实,邪气微则可驱邪外出,临床可不出现症状或症状轻微。若正虚邪恋,则病 情迁延不愈;若邪实正衰,正不胜邪,则病情危重。因此,临床上必须将扶助正气放在重要的位置。临床上陈老将乙型肝炎分为以下四型来辨证论治:

1、肝胆湿热型 症见:胸脘痞满,恶心呕吐,腹胀,厌油纳差,口干而苦,小便黄,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爽,部分患者有目黄、身黄、发热,舌质红,苔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宜清热利湿,解毒醒脾,活血凉血。方用茵陈蒿汤加减。

2、肝郁气滞型 症见:胁肋胀痛,胸闷腹胀,体倦乏力,纳差嗳气,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多弦。治宜疏肝理气,活血解毒。方用四逆散加减。

3、肝郁脾虚型 症见:身倦乏力、胁肋胀痛,胸闷腹胀,纳呆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治宜疏肝活血,健脾益气。方用逍遥散加减。

4、肝肾阴虚型 症见:体倦乏力,右胁不适,或有隐痛,头晕耳鸣,腰背酸痛,两目干涩,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治宜滋肾柔肝,养阴活血,方用一贯煎加减。乙肝的治疗到现在仍是医学界的难题,西医无特效药。而中医治疗有可喜的进步,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陈老师在治疗乙肝时,常常辨证选用具有降低转氨酶的药物,如邪热或湿热炽盛的急、慢性肝炎伴转氨酶升高者常常选用垂盆草;湿偏盛者常常选用虎杖;热偏盛者可选用龙胆草;而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脾肾阳虚者往往加用五味子。而护肝降转氨酶的药物,常选用柴胡,茵陈,女贞子,五味子等有疏肝柔肝作用的药物。陈老师之所以这样用药是基于对药物性味、功效、特性的准确把握,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地方。

在跟师陈老学习过程中,让我亲身体会了陈老运用经方、验方治 疗一个个疾病,特别是一些疑难重症,取得满意的疗效,而这些学习心得单从教课书中是根本不能体会得到的。我相信只要学好中医基础理论,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中医不但能治病,而且能够治大病。从而更坚定了学习中医、从事中医工作的信心,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回到工作岗位上,我带领科室成员,积极运用从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为每一位住院病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使我科住院患者的中药饮片使用率达到100%,不但突出了中医药特色,而且收到很好疗效,受到患者好评。

综合以上体会,我认为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是学好中医的捷径;名师心传口授、临证指导,是学好中医的最好方法;学好中医必须要在“悟”字上下功夫。名老中医专家以对中医事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毫无保留地教授我们,他们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为岐黄医术的兴旺昌盛而努力奋斗!

继承人:李**

**中医医院

3.中医师承关系合同书 篇三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某某老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某某,某某县人,某某县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现任某某县中医医院副院长,分管外科工作。毕业于某某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酷爱中医,从医20余载,德才兼备,精于医术,默默奉献,为人恭谦,医德高尚,经验丰富,爱惜人才,重视人才培养,是我县颇具众望的中医专家。握中西医系统知识,学术水平较高,临床疗效显著。在临床诊治中,思路开阔,中西医互参,病证结合,方小药精,证治贴切,疗效卓著。擅长采用传统中医方法结合手术及微创技术治疗外科疾病,尤其对普外科、肿瘤科、妇产科病有较深的研究和独特的治疗方法,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临床疗效,取得患者的一致好评。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之余,自习不息,精攻医典,博览群书,集古今中外医家之精华,兼收并蓄,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探索,学术精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研医理,勇于创新在国内主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开展科研课题多项。先后承担了市级课题 项,率先在某某县开展普外科腔镜技术,填补我县无现代化微创医疗技术的空白。通过的学习,将陈老师的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一、坚信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中医学术的发展千万不能离开中医理论

陈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陈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陈老师经常强调要从思想上树立中医科学性的认识问题,解决思想问题是关乎中医发展的大方向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首先要继承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没有学术思想就没有灵魂。一位中医药学者评价到:“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

是他们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与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高度概括了名老中医的学术价值,因而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决不是治疗某个疾病的几个方、几个法的问题。陈老师教导我们要做担当起弘扬中医事业的大任,要做苍生大医。

科学即是对事物不同思维的见解知识,所以中西医都是科学的。他认为中医学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其理论核心是整体观、对立统一观、恒动观、辨证观、取类比象等。中医学理论不但是东方科学的综合体现,而且符合新兴的复杂科学即当代科学的理论核心。

二、陈老师治学经历“五字诀”为后学指明路径

学医最根本在于“认真”二字,熟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及历代医学名著,力求作到勤、恒、精、博、悟。所谓勤即学在于勤,勤学不辍,严於思索,勤求古训,能者为师,尤其名师口传心授指示要点;恒即学持以恒,学无止境,坚持不懈;精即对经典著作、医学名著、学术理论、诊治经验做到精研细读,铭记医理,多临床实践,谨慎诊治,实践出真知,知在于行:博即博学多闻,涉猎广泛,博采众方,读有关医学书籍,力求文理、医理、哲理三通;悟即达悟,也是以上四步的结晶,即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在长期临床实践产生心得体会的基础上,方可心有所悟。达到临证通变以知常,执常以应变,学古不泥,随证施药,以至有所创新。反复研读四大经典及历代医著,陈老师在指导我学习经典著作是说:“读《金匮》可善治内科一般疑难杂病,读《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辩》除可精确树立辨证论治观点外,并可长于治疗一般热性病和热性传染病,切不可等闲视之。”

三、善于寻找四诊信息的“关键点”,精于辨证论治是临证的法宝

中医四诊是医者调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升华成的四种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综合归纳时应四诊合参。对脾胃病及其他病证舌诊脉诊非常重要,必要时亦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之法。跟师后体会到要认识症候准确,才能提高疗效,在陈老师指点下对舌诊、脉诊有了更精确的认识。比如脾虚舌象,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胃虚寒之证;舌体胖大舌苔白腻为脾胃气虚、阳虚寒湿阻滞;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腻则为脾虚湿阻;舌体胖大舌苔黄腻则为湿热蕴结,并据苔黄

之轻重、舌质颜色的红绛与淡白以辨其湿或热的偏盛。在诊脉上,若舌体胖大苔腻诊得脾胃脉弦,系逆脉,为木郁克土脾胃病久不愈之证;若脉弦细舌质淡舌体肥,则多属脾虚肝郁日久,化热伤阴易出现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等。

由于中医学属于复杂科学,中医临床辨证复杂,有时会遇到无证可辨的境地,临证时要善于寻找复杂性机体的“关键点”或者说“敏感点”,从复杂的四诊信息中提取核心的信息,以使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来改变机体的状态。例如陈老师曾回忆有一患者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出现高热、剧烈腹痛、四肢冰凉、脉搏微弱的周围循环衰竭的危象,他想到陈修园医书中所说“绞肠痧,刺委中穴出血则不死”,急刺其委中穴,黑血直流,几分钟后四肢温暖,绞痛缓解,生命得到挽救。又如尿石病,临床观察,肾虚尿石病患者,其临床表现以腰腹部隐痛或酸痛为主,伴腿膝乏力,神疲易倦,亦可伴小便淋涩,血尿或尿浊,尺脉重按无力。此因肾之精气不足,或久服通淋排石药物耗伤肾气。治宜温肾益气合滋肾填精,以固其根本。但结石久滞,络脉不通,亦宜辅以化瘀通窍,以有利于消除结石。治宜温肾益气合滋肾填精,辅以化瘀通窍。治疗上用张景岳“煨肾散”化裁:杜仲12g,肉苁蓉15g,巴戟肉12g,熟地30g,胡桃肉 30g,淮牛膝12g,黄芪20g,当归6g,穿山甲片6g,王不留行子15g,金钱草15g,海金砂10g(包煎)。肾虚尿石病的证治规律:如偏肾阴虚者,兼心烦夜热,舌嫩红无苔,脉细数无力,去黄芪、当归、胡桃肉,加生 地、二至丸;偏肾阳虚者,兼畏寒溲频,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脉沉迟无力,加鹿角霜、补骨脂(畏寒甚,再加肉桂、附子,减轻则去之);血尿加琥珀末、三七粉(吞服);尿浊加萆 薢、石菖蒲;少腹痛则合芍药甘草汤。倘服药期间,腰腹痛加重,且向少腹放射者,提示结 石活动而下移,可重加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并酌加大黄因势利导,促使结石排出。病之属肾虚者,疗效显著;其不属于肾虚,或无肾虚之显证者,于当用方中重加一二味补肾药物,亦能提高疗效。据查文献研究,补肾药物,无论温肾益气或滋肾填精,均能鼓舞肾气,促进肾功能好转,增强肾盂及输尿管的蠕动,从而改善肾积水,推动结石下移而排出体外。而个别补肾药物(如胡桃肉)尚具有溶石作用。临床中辨证论治的“关键点”不胜枚举,体现了寻找四诊“关键点”的重要性。

四、跟诊和病案整理是继承老中医经验的有效途径

跟随老中医应诊,面对临床病例,要从写病例、四诊入手,反复体会老师的辨证思想、用药经验,包括如何抓主症、辨证分析、治法、用药经验及诊疗技巧。历史上中医师承教育的优势在于临证,师徒面对面,切磋提高,这是中医教育培养名医的必由之路。

医案可以反映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陈老师认为整理好一份完整的医案比上几节课的收获还要大。如何整理老中医的医案呢?我认为:1.最好亲自诊治病人。2.考虑辨证,找出病理。3.认真体会治法、方药及随证加减。4.按语要高度写出疾病的要点,加深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师从陈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 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陈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陈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陈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陈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4.中医师承心得体会—病机篇 篇四

《黄帝内经》提出病机理论,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基础理论。疾病过程极其复杂,牵涉局部和全身的各个层次,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各种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病机,但从总体来说,都离不开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这是第一层次的病机理论研究的内容,也是基本病机,下面根据老师讲到的内容,总结一下自己体会到的内容。

病机错综复杂,疾病种类繁多,所谓“擒贼先擒王”,要想打败疾病,必须追溯其源头,找出导致疾病的病因病机,这样就必须牢记“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和中医四诊及八纲辨证,审证求因,探寻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变化的表现以及预后的观察,这样,才会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而真正能做到这样的,更需要基础理论的铺垫以及临床实践的观察。

讲解病机的同时,老师利用临床中,常见到的病症,如外感,青年人患此证时,大多发热,及时不治疗,几天之后,也会自愈,而老年人却不然,患了外感,有的不一定会发热,也会入里,形成肺内感染,重者甚至可以致命,这就是正气盛与衰的区别,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邪正双方的斗争,其力量对比在不断地发生消长盛衰的变化,这种变化对疾病的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知,正邪双方就好像两国军队打仗,正战胜了邪,疾病就会好转和痊愈,邪战胜了正,疾病就会加重,甚至恶化,但如果正邪相互僵持,力量均等,这样疾病就会忽好忽坏,迁延不愈。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秦名医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无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阴淫寒疾、阳淫热疾。由于阴阳双方存在着对立制约的关系,因此当阴或阳一方虚衰时,必然无力制约另一方而导致对方的相对偏盛,从而形成“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的病理变化。老师结合临床实践,举例说明阴阳偏衰的病机,并用柱状图讲解了阴虚、阳虚、真寒假热等证候的不同表现及治疗方案。

老师举例管光炜医案,患寒热1月有余,症见面赤壮热,口渴饮冷,便血色黑,狂躁无羞,欲裸体伏于水中,诊其脉左脉见伏,右脉虽浮大但按之无力,老师结合医案阐述,患者虽热势猖獗,但辩证可知阴寒盛于内,虚阳格于外。故辩证为真寒假热症,故给予四逆汤加减,疗效显著。

阴阳失调的病机虽然是复杂的,但其中最基本的病机是阴阳的偏盛和偏衰。因此,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审病求因,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5.中医师承跟师心得11[范文] 篇五

学习《易经里的中医与智慧》的心得体会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的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修改概括而成,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而中医发源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地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在我没学中医以前,觉得中医特简单,就是把把脉,在吃上几碗汤药而已。但自我开始学习中医以后才发现它如此的博大精深,在学习《易经》以后更是觉得中医实在是太神奇而又绝妙了。其实在我未上中医学院以前,我一听《易经》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少林寺绝学《易筋经》的上部呢,直到上这门课以来,我才渐渐了解了《易经》不是武功秘籍,它是一本研究天地万物神奇而富有智慧的一本书,而且是华夏五千年以来具有智慧与文化的结晶的一本书。

易有太极,是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和中医的阴阳八卦图如出一辙,在中医研究阴阳用的就是太极八卦图。世间如同太极八卦一样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只有阴阳,而且阴阳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不离阴,阴不离阳,互增互减。在中医里阴阳不调,谓之有邪气,人亦有病。

阴阳和合,阴阳平衡才维持了世界万物乃至人的正常运行,又有“天地阴阳不相交,则万物就不能兴盛”,可见易经里阐述的阴阳比传统中医先进多了。已经不愧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且四象在易经中是指阴阳消长的四个方面,又可引申为四时、四方等。在中医里,阴阳消长揭示了人体病机病理的发展变化,如阴盛阳虚则寒,阳盛阴虚则热等。四时,即春夏秋冬。在中医里指导用药及调理人体营卫阴阳。由四象在分出的八卦象征着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即:乾、坤、震、巽、离、坎、兑、与其对应的自然物质为天、地、雷、风、火、山、泽,这八种物质与中医的生命养生又是息息相关的。易经中强调四时阴阳,指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一年之中阴阳之气消长所形成的。故称四时阴阳,而人体之阴阳也随四季的变更而此消彼长,夏秋阳长阴消,冬春二季反之,但春季阳气开始回升,秋季阳气减退,这或许也是从易经之学所发现的从而引起到中医调和阴阳的养生理论之中的吧!人体不止有四时阴阳的变化,在同一天,人体阴阳也有不同的变化。更为有趣的是《易经》中的坎卦,它的性质是代表月亮而人体脏腑大多都和月亮有关。诸如,肝、胆、肠、肺等。人体脏腑经络和月亮有关,而《易经》中的坎卦,这不知是巧合还是易经和中医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也或许是《易经》和中医多喝月亮有关吧。

6.中医师承关系合同书 篇六

3年的跟师学习时间转瞬即逝,在这3年里,我学到了很多自己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很长时间摸索才能解决的问题。不但中医功底日渐加深、而且科研能力渐进提高,真的是受益匪浅。

在学习过程中,我能够尊敬老师、虚心请教,遇到不懂、疑惑的问题及时向老师提出,老师总是能耐心的进行指导,将自己大半生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了给我。虽然家庭中、工作中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也是能够克服困难,把学业放在第一位,圆满的完成了3年的跟师学习。

认真参加研究生班组织的集中授课,在不断提高自己中医素养的同时,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及科研能力,做到从不缺课、每门功课都以较为优秀的成绩结业。

不断总结老师的临床经验,并分析老师的学术思想及源流、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将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整理、发表相关论文,达到了传承中医的目的,避免了老师临床经验的流失。尤其老师活血化瘀思想应用于脑科疾病的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总结,并应用与临床,一定会使患者从中受益的。

7.中医师承关系合同书 篇七

散落在民间的王春亮中医推拿导师师承文化 医家小道治大病民间推拿好偏方,一推一揉百病消,王春亮推拿人追随; 点穴调病和摸骨,刮痧拔罐疼痛消; 腹诊腹疗和放血,胃肠疾病去无踪,尾椎直肠健康法,伸手去挑羊毛疔; 脱臼正骨和复位,整脊松骨有一套,康复推拿有套路,全身下来倍轻松; 风寒湿毒出体外,火疗艾灸病邪烧,疑难杂症有办法,难不倒民间推拿按摩中医人,医家小道治大病王春亮民间按摩显奇功; 经络疏通好手艺,学生一代更比一代强; 一生只做一件事,大国工匠王老师,中医外治有新芽,推拿高手在民间,广开师门不保留,传播海外惠四方,人间正气正能量,年轻有为好榜样; 民间偏方治大病推拿按摩疼痛消,中医传承香火旺,王春亮推拿学堂人气旺,草根中医是真医,有缘千里来相会,学生赚钱养家口,病人疾病都痊愈,服务百姓立民间,华夏儿女一家亲。

王春亮先生资深民间穴位按摩名家,中医推拿导师,常年奋斗在临床推拿第一线,经络推拿,手法祛顽疾,积攒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知识,擅长运用不同的按摩手法,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把体内的风寒湿通过手法逼出体外,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炎止痛、恢复健康,未病先防,从而把疾病治好,让人不得病.王春亮推拿健康法,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有无基础都可学会,学会自己开无本小店,双手正骨治病,经络保健年利20多万,详情网上搜索王春亮推拿按摩,有大网站和很多专业介绍,欢迎天下中医按摩爱好和前来学习取经,深造技艺,理疗调病,摸骨诊病,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用我们神奇的双手,为更多的人们解除病痛,医家小道治大病王春亮按摩效果好,让我们共同学习,一起进步,振兴中医。

学员心声,山东王春亮推拿导师王老师人很好,推拿技术高,年轻有为,上课严谨,每年去看他都发现他的学生越来越多,我比较笨,学艺不精,但现在开推拿店收入高,比较稳定也很不错了,衷心感恩青州王春亮推拿学堂王老师之教诲,为师祈祷,健康幸福。

8.中医师承大会学生发言稿 篇八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很荣幸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我的师傅是付昌格主任医师,跟师学习已经两年多了,师傅耐心、细致,倾囊相授,无论是中医理论、诊疗技术还是学习方法方面,都教会了我很多,受益匪浅,下面就这些年我学习中医的一些感悟分享给大家。

第一点就是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有作为中医人的责任与使命感。相信大家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医存亡的论调都有所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什么没有人说西医快要消亡呢?我们的中医,我们的国粹,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传承了两千年,救治了无数人,繁衍出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什么到了如今,却陷入了存亡危机。是因为西医过于强大,挤占了中医的地位,还是因为中医并不科学,在现代科学理论中无法立足?这些问题反复萦绕在我的心头。从读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冥冥之中,我就进入了中医的世界,成为了中医人,和大家,志同道合!作为中医人,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我想,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要相信,中医是科学的,它是大道至简,站在更高的层次审视人体,审查疾病。现代科学不止一次的验证了中医理论的正确性。另外,我们还要有强烈的责任与使命感,学好中医,不仅仅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使命,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点就是要有刻苦学习的精神,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古文晦涩难懂,学起来比较费劲,不付出非常人的努力,是不可能学的很好的,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尤其适用于我们中医人。一本《伤寒论》可以读一辈子,每次读都会有新的启发,一边临证,一边读书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水平。另外,努力学习其实也是对患者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当我们治疗的患者出现病情加重或者出现新的病症的时候,家属有时候会说:“大夫啊,这个药是不是用反啦?”我们作为医生可能本能的立刻回答他:怎么可能用反,我所用的都是对症下药,不会用反的。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我们的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辨证不准确,的确可以出现药用反的情况,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记载了很多关于“变证”、“坏证”的治疗方法,为什么会出现变证和坏证呢?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误治”,就是对患者实施了错误的治疗,张仲景把这个称为“逆”,并告诫我们说“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所以我们不要认为中药是可以随便开的,开正确了有效,开错了也不会出什么问题,千万不要有这种思想。用药切合病机,效如桴鼓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那么第三点,我想就是学中医还需要一点点的悟性,学习经典的时候,要逐渐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并指导临床。有时候还要站在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态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就拿学习伤寒论来说,比如学到第17条,原文这样说: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字面意思就是说长期喝酒的人,不能服桂枝汤,服后会出现呕吐。学这条我们不能仅仅只知道了酗酒的人不能服桂枝汤。要继续深入的分析,去体会张仲景的写作意图。因为嗜酒的人,多是湿热内盛的,阻遏营卫气血后可以出现类似太阳中风的病证,而桂枝汤是辛甘温之剂,辛温助热,甘味增湿,如果错服桂枝汤,则会使湿热壅滞更重,导致胃气上逆出现呕吐,这里虽然以酒客病禁用桂枝汤为名,实际上这是张仲景在给我们做桂枝汤禁忌症的示范,推而广之,凡是湿热内蕴者,都应该禁用桂枝汤。懂了这一点,就会减少我们以后临床遣方用药的偏差。类似这样的条文,伤寒论里有不少。

再比如学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闷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学这条的时候我就在想,桂枝汤一共就5味药,现在出现了新的症状——胸闷,为什么张仲景不加治疗胸闷的药,反而还要减去芍药呢?张仲景不会是搞错了吧,我想不会的,他一定有他的道理。通过查阅书籍,仔细琢磨,最后明白为什么不用芍药,一方面是因为芍药味甘酸微寒,其性阴柔,是收敛的,用了就有会阻碍宣通阳气,对桂枝振奋心胸阳气有牵制的弊病。另一方面,桂枝汤原来用芍药是为风邪在表,营卫失和,有自汗出的情况而设立的,现在邪陷胸中,已经没有自汗了,所以这个时候用芍药,已经失去它的治疗目的。因此在这里不用芍药。当我们揣摩到这层意思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推而广之,凡是胸闷者都不用芍药,这也是张仲景的用药规律。另外,张仲景那个年代,他基本上都是给穷人看病,对病人艰难的处境感受很深,所以绝不多用一个药,以免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医圣就是医圣,医德之高尚真令人敬佩!我跟随师傅付老出诊时,注意到在决定给病人开多少付药的时候,经常听到付老问病人家住哪里,来复诊是否方便,住的近的就少开些,吃完再复诊,如果病人住的远,就会一次多开些,目的就是为了给病人节省一次路费和挂号费。这种处处为病人着想的高尚医德当是我们跟师最大的收获。

今天,是我们中医学子的一次盛会,又有这么多中医爱好者拜师学艺,说明中医界后继有人,跟名师,学经典,我们必将一起努力学习,把中医的精髓传承下去。中医之路,漫长而辛苦,还好,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有你们一路同行!中医人,不孤单!

上一篇:丽江考察报告图文下一篇:简化学校教育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