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优质教学案例

2024-09-13

《采薇》优质教学案例(共8篇)

1.《采薇》优质教学案例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全诗,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句式特点。

2.反复诵读,体会抒情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

3.赏析本诗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4.体悟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加深对和平的向往与热爱,激发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体会抒情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

2.难点:赏析本诗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析法、探究法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战争图片,导入“战争诗”题材。

(二)检查预习(个读:正音)

(三)读诗文,体悟丰富情感

1.齐读全文,读准字音,思考: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什么身份?

明确:士兵

2.再读诗文,找出并体会主人公回忆军旅生涯时,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前三章)

明确:“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忧”(指导读)

3.为何而忧?——思乡情切(忧愁)

明确:思乡(原因:久役在外)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随着时间的推移,思乡痛苦的心情愈发浓重)

①重章叠句的句式结构:结合《诗经·蒹葭》,进一步体会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

②比兴的艺术手法。

Ø 个读,体会情感变化:抱怨痛恨→忧心如焚→痛苦呻吟

4.回乡途中,士兵的情感是怎样的?(第六章)——近乡情怯(悲苦)

明确:“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哀从何来?

(“靡使归聘”:戍边多年,和家人之间杳无音信。如今走在回家的途中,看着沿途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禁悲从中来:父母妻儿安在哉?)

Ø 探讨:本章的抒情意味最浓,它是如何抒情的?(内容与写法)

1.资料展示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说一说(使用第一人称,描述句中的景与情)

赏析:这四句诗中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含在这两个画面中。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内心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的,用了大雪纷飞来衬托。“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更给他一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今非昔比之感,正符合他此时复杂的心情。

明确: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师范读,生个读或齐读)

5.《采薇》作为战争诗,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它描写了什么?

体现士兵什么情感?(第四、五章)

明确:精良的军事装备;严密的军事戒备。——卫国保家(自豪)

(战马:“业业”“骙骙”“翼翼”;战车:“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兵器:“象弭鱼服”)

赋手法的运用

6.读一读戍边将士的真情告白

分角色读(女生:前三章;男生:第四、五章;合:第六章。)

读罢全诗,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位久经沙场、身心憔悴的士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小路缓慢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四)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并书写、表达)

问:如果你是这位士兵,给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会选择守护家庭,还是从军御敌?

明确: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五)课堂结束语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搜集并阅读其他战争诗。

附:板书设计

采薇

思乡情切(忧愁)

一位近乡情怯(悲苦) 的士兵

卫国保家(自豪)

2.《采薇》优质教学案例 篇二

《采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诗经>两首》中的第二首,是新课标教科书改版后的一篇新课文,笔者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在教法上做了一些探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熟记《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采薇》中的字词和经典语段。

2.学习“以乐景写哀”和“以哀景写乐”的写作手法。

3.把握《诗经·小雅·采薇》的思想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字词方面,鼓励学生自学,能够借助工具书答疑解惑;

2.学生立足文本,通过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点:鉴赏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多角度鉴赏末章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本注释及工具书疏通字词,熟读成诵,记下有问题的地方。

2.学生回忆学过的《关雎》、《蒹葭》和《氓》,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3.教师将相关文献资料印刷,课前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完成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年一度冬雪飘飘的季节,我们依然走在求学的路上,岁末又至,天寒地冻,缺衣少钱,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最期待的事情是什么?(生或答放假或答回家)家,是一个多么温暖的字眼,家永远是人们心灵最温馨的港湾,今天我们一起品味一个回家的故事。

二、文本探究

请学生阅读课文《采薇》,回答:

环节一:

大家最熟悉的《诗经》中的章法特点是什么?排比?反复?重章叠唱!重章叠唱是《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惯用的章法,重章叠唱的章法在《采薇》中集中体现在哪几节?(一_二三)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大家看一看这三节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作—柔—刚)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戍边时间长,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

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

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学生自主分析:

细读前三章诗句,看这一部分还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靡使归聘”(不能派人探望我)“我行不来”(我戍守在外,不能回家)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表达了战士们思乡思亲之愁苦。

教师指导朗读:

重章叠唱有什么效果?一咏三叹,表现感情递进。所以这三节应该怎么读?(要读得慢一点,低沉、哀婉、悠长)请一生朗读。

环节二:

在《采薇》中还有没有其他地方体现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明确:“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和“四牡翼翼”。

那么四五两节又写了什么呢?先看有没有比兴的诗句?

明确:“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第四五两节以棠棣花起兴,主要描写什么?

明确:战马肥壮、装备精良(“君子之车”“四牡”)。

写这些用意何在?

明确:间接说明战斗激烈、战事频繁(“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你们觉得这两节该怎么读啊?(生惯常回答:高兴)是吗?可是有人反对呢。请看(多媒体显示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韦凤娟教授在《采薇赏析》一文中指出:“不能忽略的是,在这一部分歌唱中还透露出对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这一部分是指《采薇》第四五两节)

“你看,拉车的马儿‘业业’‘骥骥’,高大强壮,可见喂养得好,不言而喻,它们的主人吃喝更不会差;而士兵却靠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菜色,骨立形销。将帅坐在车上,服饰鲜明,神气活现;而士兵则整日跟在车后跋涉,满脸尘土,衣衫残破……”[1]

教师故意持与学生对立的观点,补充“岂敢定居”可以理解为战士疲累、被动应敌。

此处支持学生自由辩论,无论学生认为此处的情绪是愉悦的还是哀伤的,只要言之有理都应给予肯定。但教师应指出据一些学者分析,作为背景的战争是一次胜利的保卫战。从诗歌记载的内容看,当时国力还相当强,军威还相当盛。[2]最后请男生齐读四五两节。

环节三:

第六节还有没有重章叠唱?(没有)这一节在章法上与众不同,写什么?请女生齐读第六节。这一节写什么?

明确:回家的时候下大雪了,战士们走得很慢,心中悲伤。

相传东晋宰相谢安问谢家子弟:《诗经》里哪几句最好啊?你们猜他们说什么?他侄儿谢玄回答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历来学者文人都极推崇这四句诗,看相关点评(多媒体显示资料):

1.有“东方黑格尔”之称的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他的论著《艺概》中说:“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

如曹植的《朔风诗》“昔我初迁,朱华未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

(教师解释:“朱华”泛指红花,“旋止”,归来。当初我离开时,花儿还开得很艳,现在我归来时,漫天雪飞。)

杜甫《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教师解释:“里正”指里长,地方官吏。“与裹头”意为替征丁裹扎头巾,表示征丁年幼还不会自理生活。我出征的时候,年纪太小,还是里长给我梳的头发,回来时已经满头白发,却仍要去戍守边疆。)

2.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近代·王国维《文学小言》)

(教师解释:“孽子”,原指失势的臣子和微贱的庶子。比喻生存于忧患中的人。“侔”,相等。王国维说这四句用词精妙,写出了真情实感。)

3.对这四句话的点评以清代学者王夫之的最为著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清末·王夫之《薑斋诗话》)

王夫之从修辞的角度,看到了乐景写哀和哀景写乐。这也是我们在诗歌鉴赏题中常常提到的什么修辞手法?(反衬)

教师指导分析:

先看前两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如何以乐景写哀的。(多媒体显示资料)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昔,过去;往,去;杨柳,古诗文中杨柳通用,泛指柳树;依依,轻柔的样子。

这两句是说当初我出征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的悲伤和不舍,可身边的杨柳却随风拂动,婀娜多姿。景是美景,可情却是离愁别绪。“柳”与“留”谐音,古人送行,折柳相赠,以示依依惜别之情。看见杨柳,更添离愁。所以说这两句是以乐景写哀。

学生自主赏析:

至于后两句,倒是有不少人对王夫之的论断表示怀疑,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根本没有“乐”可言,是“以哀景写哀情”。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说说你同意哪种观点,或者还有第三种观点。然后按我们刚才对前两句的分析方法对这两句诗进行分析。

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从“对举句式整齐美”“过渡总结结构美”“情景交融情感美”三个方面分析。

环节四:

归纳诗歌主旨。

明确:《采薇》通过一个士兵在归途中的回顾和自述,描绘了军旅生涯的艰难困苦,反映了服役士兵思家与卫国的矛盾心理;体现了士兵为国舍家、舍生报国的高尚情操;揭示出在反抗异族侵犯的正义战争中,士兵们的牺牲精神。

环节五:

发散思维:由戍边战士的家园之思联想到游子思乡情结,继而体会奔波在外的父母对家人的牵挂。播放视频《回家的路》让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体会。

参考文献

[1]韦凤娟.《采薇》赏析[M].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 2007.

3.《采薇》优质教学案例 篇三

[关键词] 阅读教学;融入文本;超出文本;生命意识;回归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首要重点和难点,历来受到各方人士的广发关注。语文新课程标准也给阅读教学重新定位:“不能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体验,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课堂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那么,在具体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展开与文本的“对话”?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既能融入文本、体验角色,又能超越文本,发掘文本的深层意义。本文以《采薇》的教学为例试析。

一、融入文本

“入”即进入文本,与之贴近、交融。有专家说:关于阅读,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语文教师的高度在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和深度解读。教师应反复阅读和咀嚼文本,从中捕捉有价值的语言点,加以发掘和发挥,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高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

1.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入”,肯定要用“读”来“入”,从语言“入”。读作品是融入文本的开始。读作品的过程,就是阅读者从作品中接受语言信息,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过程。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美读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画面、情境都一一展现,把自己带进文本的情境中去,很好地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染熏陶。

《诗经》中的《采薇》一诗,反映的是古代士兵连年征战,迁戍未定,不遑启居,更不知归家何日的巨痛与深愁。其所抒发的“忧心孔疚”的情感可谓淋漓尽致。

初读诗歌,学生可感受到全诗悲哀的感情基调,再读可感受戍卒思家难归的深切痛苦。就诗的前三节,学生基本能够从朗读中品味出戍卒思归之情。那么这种痛苦是怎样体现的?要怎样读出才能融入情感中去呢?这首诗巧用叠词的方法,所以,在教授这首诗时,要重点指导叠章重唱的诵读。“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心亦忧止”、“岁亦阳止”、“忧心烈烈”等,无不抒发了戍卒强烈的思乡之情及思归不能归的痛苦。反复诵读后,还可发现:这个戍卒思家而不能归的原因是什么。“玁狁之故”,“王事靡盬”,抵御外侮,征役没个休止啊。而从“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又可读出军旅生活的劳苦。

这是诗的前三节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可读出戍卒思家难归之痛,思家难归之因,及对军旅生活劳苦之怨。

在读中,学生很明显能感觉到文章的第四、第五节已不再续写戍卒的思归之情,那么写的又是什么呢?细读“戎车既驾”,“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玁狁孔棘”,可见,这里讲述的内容已转入到追述从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而第六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讲述的内容又有改变,讲述的是戍卒归途的悲伤痛苦之情。

这是文章的整个内容,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快速抓到的,在整体上把握了这个戍卒的基本情感。

2.在品字析词中解读。

品词析句的过程是文本细读得以实现的手段和方法。我们说《采薇》的前三节抒发的是戍卒思家难归之痛,那么这个思归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程度上有什么改变没有?从哪里可看出?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歲莫”、“岁阳”都是指一年又到了一年终了,极言时间的飞逝。思归的心情从怨恨到“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思归的程度是一步步加深的。同时,文章前三节还用了“起兴”的手法,除了说生活之苦、戍役艰辛,更是意在强调薇菜的生长变化过程。“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形象的刻画了薇菜从破土而出,到枝叶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变化过程,喻示春去秋来,时光流逝。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戍卒的心情从“忧心烈烈”的归心似箭、煎熬难耐,到“忧心孔疚”的撕心裂肺、痛苦绝望。思归程度一步步增强。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王事靡盬,不遑启居。”“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玁狁孔棘。”这些句子很容易被认为是厌战的体现,所以很多人解读这首诗时,认为全诗表达的情感不外乎两种,一是思归的痛苦,二是极度厌战,渴望和平。而光读到这两层情感是不够的。

“维常之华”,“君子之车”,“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一月三捷”,那高大的戎车、雄壮的战马、严整的军容、精良的武器正是威武的统帅和英勇的士卒严阵以待,时刻准备着和玁狁决一死战的真实写照,无不流露出身为军人的自豪感。驾车战马的高大健壮更表现出将士们饱满的战斗热情和每战必胜的信念。所以主人公并非只有厌战的情绪,这些字里行间里,我们根本看不到士卒那思归的情愫,更看不到士卒对于生命无望的恐惧,好像生与死以及其他的一切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在士卒的胸中,只有一颗跳动着的保家卫国,垂名后世的勃勃之心。而且《采薇》选自《诗经》中的“小雅”,是宫廷乐歌。雅,它是一种正统音乐,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既然是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采薇》只是抒发一种厌战之情的话,是不符合统治者的利益的。

《采薇》的“入”文方法当然还有很多种,但不管怎样的“入”,不仅要“入文”,而且还要“入情”。这样的融入文本才不会显得空洞、浮泛。

二、超出文本

融入文本,仅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全部,阅读教学只注重“入”,容易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在“入”的前提下,还要追求“出”。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转换思维方式,站在文本之上重新解读文本、体验文本。

《采薇》虽然产生的年代比较早,但其中已体现出人类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意识是只有人才的关于生命的体验,是从群体意识中剥离出来的个体性意识。人一旦意识到生命也就意识到生存的意义,意识到生命也便体味到生与死、唉与喜、痛苦与欢乐等等人生的滋味。”[1]

《采薇》一开始,就将我们带入了旷远荒凉的戍边,展现了一群长期戍守边防的戍卒,在旷日持久的艰苦戍边生活中,对于家乡的渴望,对于个体生命的担忧。“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从这些心灵的呼唤中,从这些刻骨铭心的乡思中,流露的是生命的孤独、忧伤和焦虑,他们渴望故乡那安全、舒适的港湾。那里有他们的亲人,有他们生命的根,然而他们却无法归去。“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尽情地抒发他们的悲哀、他们的无助。戍卒们已经预感到了他们生命的无望,他们痛苦不堪,就如同在汪洋大海中,个人只是一叶无浆的小舟,只能听任河流的摆布、随时都有舟覆木散的危险。这种对于生命的无助和绝望的强烈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诗人对生命的关注与担忧。

“当死则死,则死比泰山尤重。不当死则死,则无益于事,比鸿毛尤轻。生死之际。不可不接之于道。”[2]这里所说的“道”即指道德准则。在战争中,将士为国捐躯,被视为“重于泰山”,是死得其所,给予极高的道德评价。《采薇》篇中,戍卒虽然思乡深切,渴望回到自己生命的摇篮,让生命有个归宿,但是当面临战争,面临国家、民族危难时,他们便迸发出强烈的责任感和道义感。那高大的戎车、雄壮的战马、严整的军容、精良的武器正是威武的统帅和英勇的戍卒严阵以待,时刻准备着和玁狁决一死战的真实写照,他们为保家卫国,视死如归。这正是当时人们道德之上的生命价值观的体现。在永恒的时光前,每个生命个体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当他汇于人类生命的河流中后,便会显示出无比的力量与永恒的价值。

战争终于结束了,长期征战的士卒也最终踏上了归途,这本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诗里却看不到一丝的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期的戍边生活已经在士卒的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使他对于生命的苦难有了切身的认识。“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不只是一条漫长的归程之路,更是一条慢慢无尽的人生旅途,这条路充满无穷无尽的独孤与悲苦,而何时是一个尽头?

所以《采薇》,它不仅仅是描述一个戍卒从思乡恋家的悲苦到保家卫国的悲壮再到返家途中的悲傷,它更体现了我们的先民对于生命的归宿、价值以及苦难的关怀和感悟。

三、回归文本

“阅读教学需要超出文本,但如果无度,很容易出现‘一行白鹭上青天式的‘离题万里的现象,造成‘散乱的活跃局面。因此,阅读教学要注意适度超越,更要注意适时回归。回到文本的血脉,回到文本的意义场。只有回归文本的超越才会让文本催生出真实而丰盈的教育意义。及时回归文本,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获得积累,确保语文意味,又能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3]

在学习完后把课文拿起来读一读,用文本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来唤醒、来触动学生的情思,滋润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总之,“融入文本 超出文本 回归文本”的统一,是体现《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求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晓风.《诗经?采薇》的生命意识解读[A].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2]杨继盛.杨中敃公遗笔[A].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粹[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4.《采薇》教学设计 篇四

高一语文备课组

刘婷婷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了解《诗经》重章叠唱的手法

2.让学生从《诗经》的现实主义手法中,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3、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对语言的分析与品味,理解诗中主人公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由言溯情,赏析诗句,进一步了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预习检测

1、字词检,为加点字词注音并释义 岁亦莫(mù)止:“莫”,同“暮”

玁狁(xiǎn yǔn):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

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 ........... 四牡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

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 ...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

雨(yù)雪霏霏:下雪 .......

2、请一位同学介绍《采薇》

《采薇》选自《诗经》中的“小雅”,是宫廷乐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它是一种正统音乐。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薇”即野豌豆。

三、初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齐读,思考诗歌哪一章节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其他各章节大不相同? 明确:最后一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请联系全诗分析此节中“我”的形象。

明确:戍边御敌、保家卫国、思念家乡的士兵。

3、结合诗句分析士兵戍边御敌时的生活与心情。明确:结合前三节分析,前三节写士兵们远离家乡,没有安居的时地,生活艰苦,饥渴交迫,又归期遥遥,且无法与家人互通消息,表达主人公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再读,把握主人公内心情感

1、小组讨论,理解情感

最后一节主人公已踏上回家之路,为何长叹“我心伤悲”?请结合全诗分析。明确:(1)“雨雪霏霏”、“载饥载渴”可看出回家路远且艰辛;

(2)“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他们却顾不上家室,甚至连一封家书都不能带到家,多年音讯阻隔,家乡或许人事皆变;

(3)“不惶启居”、“载饥载渴”、“不遑启处”可见士兵们流离奔波、生活艰难,加上归期遥遥,还要忍受思乡的煎熬,痛定思痛,战争造成的伤痛回想起来也令人心有余悸,何况战事只是暂时结束,作为一介士卒,也许不日将再次踏上征程。

附:

1、《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2、《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五、品读,突破难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请试分析理由。(1)、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2)、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附:(1)清人方玉润在他的《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日‘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邪?‛(2)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六.咏读,探讨写法特点

与初中所学的过《关雎》和《蒹葭》相对照,重章叠唱的手法在本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5.《采薇》教学设计 篇五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古代诗歌总集《诗经》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品味诗句意境。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艺术美;结合创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感受古代戍边生活的艰辛,培养热爱新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采薇即采野生豌豆。原诗共六段,本课选取的是其中的一段。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采用原诗首段的开头二字。

二、整体感知:

1、这首诗出自《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从内容上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形式。它编成于春秋时代,据说曾经孔子整理删定。原本只称《诗》,汉代以后,儒家把它奉为经典,史称“诗经”。

2、学习生字:

雨雪(yù)霏霏(fēi)载渴载饥(zài)莫(mò)....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依依”一词既写出柳枝随风摇曳之状,又表现出戍卒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抒发了归人浓烈的思乡之情。阴霾的天气、纷纷扬扬的雪花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沉重抑郁的心情。

3、“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抒写了士卒归程之艰难及其心力交瘁的境况。

4、“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直抒胸臆,扣人心扉,戍卒的无限悲伤顿时弥漫纸上。

四、合作探究:

如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明确:写戍卒在归途中抚今追昔,充满着痛定思痛的悲哀,同时对于生还,也不无喜悦的情绪。诗人回忆起昔日从军时,正值美好的春天,万条杨柳,迎风飘拂;今日归来,却遇上雨雪霏霏的冬天,虽已踏上归途,归路漫漫,还要忍受“载渴载饥”的生活,抚今追昔,想到战斗中的出生入死和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谁知道“我”的劳苦忧伤呢?诗人的忧伤还有一层,虽未明言,也是不言而喻的潜台词,那就是忧念家人的情况。常年从军,与家人音讯阻隔,又怎知家人的情况如何呢?“莫知我哀”四字,状写征人的忧伤之情,以少总多,真是累千百万言所难表达。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用“赋”和“兴”的手法,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主要表现了戍卒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抒发了其思乡之情。

征人离家踏上征途之时,正值桃红柳绿的丽春,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丽春美景,征人却不得不与亲人分别,也许一别之后永无相见之日。春色愈美,愈能惹起生离死别的哀愁,以乐景写哀情,哀情更突出、更鲜明。

再试想一个从军出征的战士能够活着回来,而且已经踏上归途,不久将和家人团聚,这岂不是天大的喜事?但在归途中偏偏又遇上了“雨雪霏霏”的坏天气,还要忍受途中的饥寒,真是好事多磨。以哀景写乐,增强了哀、乐的鲜明对比,所以又有倍增其乐的艺术效果。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采薇

6.《采薇》教学设计 篇六

杨华当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品内容与情感;理解诗歌意思,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引导学生多角度鉴赏最后一个章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基本能够独立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理解主人公对家园之思的深切之情。

3教学课时

2课时。

4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人类历史的车轮,并不都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是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诗经?小雅》中的《采薇》这首诗,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苦难的体味,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的复杂的人生百味。

出示本文学习目标。

二、整体把握、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诵读、翻译。

重点理解的句子:(1)岁亦莫止(2)我心孔疚(3)载饥载渴(4)王事靡盬(5)我行不来(6)彼路斯何(7)四牡骙骙(8)小人所腓(9)象弭鱼服(10)雨雪霏霏。

2.整体把握

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明确:“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问题:你觉得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什么内容?

要点提示:

第一、二、三、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以及军旅生活之劳苦。

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三、问题探究

1、观察本诗前三章,看看形式上有何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从4-5章来看,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场面的特色。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3、诗歌小结:这首诗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重点表现对故乡的思念。采用了起兴、重章叠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起到了强化画面、音韵、情感的作用。

5第 二 课 时

一、情境导入

播放余光中的《乡愁》,为诗歌情境作铺垫。

二、诗歌回顾渲染

学生通过齐声诵读,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品读,把全诗的内容梳理分为三个阶段,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重新回顾全诗内容。

引用渲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三、合作探究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前人赏析佳句:

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方玉润《诗经原始》

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采薇》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景而情与之俱。征役之况,岁月之感,胥在言外。——钱钟书

2、参考赏析:

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春天里,微风吹拂,杨柳轻柔飞扬。——依依惜别之情

寒冬时节,雨雪飘飞,纷纷扬扬。——伤感哀痛之情

⑵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焦虑不堪的家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

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王夫之

⑶、对比

时序 “今——昔”

景物 柳——雪”

人生 “往——来”

活动小结,画面再现 :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边战士,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四、背诵比拼

齐读诗歌。

教师提示要点,鼓励学生个人背诵。

齐背诗歌。

五、延伸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赏析: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六、有感而发

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7.《采薇》名师教学 篇七

《采薇》表现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设计意图】

《诗经》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习,学生预习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

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

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⑵ 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⑵ 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⑶ 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⑵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提出预习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

八佾篇第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3、积极回忆《论语》中写到《诗经》的相关条目。 《论语》是高一年级必读的经典,分散在各节课堂之前讲解,能培养学生每日读论语的习惯,同时,通过老师的解读,更明白经典的精髓。孔子与《诗经》有着非同小可的关系,所以,这节课前解读《论语》可以作为导入,自然引入课堂。 课文探讨 温故知新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的背景 复习学过的知识,了解本篇课文的背景。 通过复习这些知识,能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好这些知识点。 重点探究:戍边思乡主题。

列出六个题目作为探究台阶:

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

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

8.采薇教学实录 篇八

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本注释及工具书弄懂诗歌大意并基本做到熟读,记下有问题的地方。

二、学生回忆学过的《关雎》和《蒹葭》,整理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三、教师将课上要向学生展示的资料做成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导入)

张謇为通州师范撰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注:庠序,古代学校。)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兴,培养联想能力。怨,学得讽刺方法。

师:这副对联是由大家非常熟悉、我们南通人引以为荣的清末状元、爱国实业家张謇先生为他创办的我国第一所新式师范学校——通州师范撰写的。张謇先生希望师范生能够“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其实是要他们掌握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改造社会、造福民众学习实际本领。张謇先生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那就是《论语》中孔子的话。孔子高度评价了《诗经》,劝勉他的学生去读《诗经》。

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读《诗经》,《诗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经典遗产之一,它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许许多多的营养。即使单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也有许多经典的诗句值得我们反复品味。有人批评现代人的语言过于贫乏无味,比如现代人表达思念时仅仅是“我好想你”,表达爱恋时仅仅是“我爱你”而已,但看看古人,表达思念时是“一日不见——”

生:“如隔三秋”。

师:表达爱恋时则是“执子之手——”

生:“与子偕老”。

师:对啊,这是多么典雅而动人的表达啊!比起现代人贫乏的语言不知要强多少倍呢。其实就是大家学过的《关雎》和《蒹葭》中也有这样的语言,回忆一下《关雎》中表达思念的诗句。

生:“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师:《蒹葭》中主人公爱慕的“伊人”找到了吗?

生:没有。“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师:哀而不伤,也是那样的典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采薇》,也有精妙的语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与《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

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余年间的作品。

生:诗经的“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

师:“六义”不要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相混淆。“六艺”是指什么?

生:《诗》《书》《礼》《乐》《易》《春秋》。

师:而“六义”具体怎么解释?

生: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生: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师:风、雅、颂是就不同的音乐而言的,赋、比、兴是就不同的表现手法而言的。《关雎》和《蒹葭》都属于“风”,《采薇》则属于“小雅”。此外,《诗经》中的诗歌还具有什么样的章法特点?

生:重章叠句。

师:对,在一唱三叹中增加了音韵上的美感,又强化了所咏之情。下面请大家把《采薇》读一遍,然后请大家将预习过程中碰到的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再看看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章法在本诗中是否也有体现。

(生朗读。)

师:有几个词的读音应该注意,有的同学没有读准。“岁亦莫止”的“莫”同“暮”,所以应该读作“暮”;“维常之华”的“华”应该读作“花”。请大家把预习时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

生:“我行不来”的“行”。

生:“戎车既驾”的“既”。

生:“小人所腓”的“小人”。

生:“杨柳依依”的“依依”。

师:“行”是出征在外,“既”是已经,“依依”是指轻柔拂动的样子。诗中把“小人”跟“君子”相对,“君子”是指什么?

生:贵族、将帅。

师:那么“小人”可能指什么?

生:士兵。

师:对,由平民和奴隶组成的普通士兵。下面请大家将使用重章叠句的诗节找出来。

生:第一章“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第二章和第三章开始四句都只换了几个字,属于重章叠句。

生:还有“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和“四牡翼翼”。

师:请同学们再将使用赋、比、兴的诗句找出来。

生:一至三章的开始两句是兴,其余都是赋。

生:还有第四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也是兴。

师:很好。下面我们看看一至三章的兴咏唱的是什么。

生:采薇,还有薇的生长过程,由“作”到“柔”到“刚”。

师:由“作”到“柔”“刚”暗示了什么?

生:时间很久。

师:什么时间?

生:戍守边关的时间。

师:这在一至三章的赋中有没有相呼应的内容?

生:“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

师:戍守时间之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狁之故”。

师:那些戍卒的生活状况怎么样?

生:“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师:能不能归纳一下?

生:生存的`条件很艰苦,与家人音讯不通。

师:很准确。这样的生存状况下,戍卒们的内心会怎样?

生:讨厌、怨恨战争,思念家人,想早点回家。

(板书:

章 兴赋

一二三作、柔、刚戍守之久■狁之故怨战

条件艰苦音讯不通思归)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第四、第五章。第四章的兴写的是什么?

生:常棣花开得很盛。

师:由常棣花之盛起兴,反复咏唱的是什么内容?

生:马很高大、强壮,还有他们的武器装备。

师:这两章为什么要咏唱这些内容呢?

(学生沉默不解。)

师:大家不理解的话我们就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看看第四、第五章还写了什么。

生:“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狁孔棘”。

师:日日戒备、不敢定居,说明了什么?

生:战事频繁。

师:大家再回过头考虑一下为什么要咏唱战马、装备。

生:诗并不是正面写作战的情景,而是通过战马、装备间接透露出战斗的激烈,反复咏唱就是说明战事频繁。

师:说得非常好。战斗激烈、战事频繁,进一步流露出戍卒们的——

生:怨战和思归。

(板书:

章 兴赋

四五常棣之盛马、装之盛战事频繁思归)

师:大家把第六章一起读一遍,看看写的是什么。

(生朗读。)

生:归途中戍卒的心情。

(板书:

章赋

六〓归途之情)

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多么典雅动人的诗句啊。关于这四句诗,老师给大家看一些资料。(课件展示)

相关评说: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刘义庆《世说新语》)

谢公,指谢安。遏,谢玄的字。毛诗,由毛亨、毛苌父子所作的《诗》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王国维《文学小言》)

侔,相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师:谢玄没有说为什么喜欢,但王国维先生看到了这几句诗妙在“感情真”,真感情写出了真景物:依依的杨柳和霏霏的大雪。王夫之则从修辞的角度,看到了乐景写哀和哀景写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初我出征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的悲伤和不舍,可身边的杨柳却轻柔拂动,是那样的婀娜多姿,明明是美景,却用来写悲哀;“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现在能够回家了,路上却下起了寒冷的大雪。其实,这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什么修辞手法?

生:反衬。

师:对,这种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手法在我们古代的诗歌中经常用到,现在举一个例子,请大家分析。(课件展示)

拓展阅读:《行宫》(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学生读诗、思考。)

生:这首诗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红花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活力,但寥落的行宫是一副衰败的样子,白头的宫女也已青春不在。

师:对,以红花来衬寥落行宫和白头宫女,表现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和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但除此以外呢?大家有没有注意第四句诗中的“闲”字?

生:“闲”应该是无聊的样子。

师:与红花相对呢?

生:红花美景与无聊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的哀怨。

师:很好。一首小小的诗中三处乐景写哀,大家都准确地分析到了。对刚才说的王夫之的论断,有人表示怀疑,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根本没有“乐”可言,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然后说说你同意哪种观点,如果是同意写“乐”的,说出“乐”在何处,如果是同意写“哀”的,也要说出“哀”在何处,如果有不同于这两种看法的,也可以谈谈。

(学生思考并讨论。)

生:我认为是写“哀”,第六章写得很明确,“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心似箭,但由于大雪天气,归程被耽误了,而且又渴又饥,所以内心充满悲伤。

生:我也认为是写“哀”,但我觉得“哀”的原因主要不是“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因为戍守的时间比归程的时间长多了,而且戍守时也提到“载饥载渴”,所以归途中的这些遭遇比起戍守时已经好多了。之所以能够回家了还感到悲哀,主要是因为第五章提到“■狁孔棘”,作为一个爱国的战士,敌人并没有被完全击败,还有那么多的战士“靡室靡家”,所以虽然自己马上将“有室有家”,但心里并不快乐。

(很多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我认为是写“乐”的,虽然路途不便、载渴载饥,虽然敌人没有完全被打败,但自己毕竟能回家跟亲人团聚了,这样的欢乐可以冲淡一切哀愁,所以第六章虽然写到了“莫知我哀”,但“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却实实在在地在写“乐”,是用哀景写乐情。

生:综合刚才几位同学的观点,我认为戍卒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归家之乐,又有归途不顺、战争没有结束之哀,所以不能简单地用“哀”或者“乐”来概括。

生:我也认为应该是一种复杂的心情,但我觉得戍卒的“哀”中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主人公戍守的时间很长了,有一点“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感觉,自己的大好青春消耗在战场上,所以在归途中想到自己青春不再而悲伤。

(很多同学都赞同这个观点。)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好,都能有力地支持自己的观点。至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到底是写“哀”、写“乐”,还是“哀乐”皆写,大家可以见仁见智。其实大家的讨论已经超越了“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已经在结合全诗来探讨诗歌的内涵了,这也正是我让大家讨论的原因之一。请大家再来看这一首诗。(课件展示)

相关链接:《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师:诗人为什么“近乡情更怯”,而不是情更“切”?

生:因为“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很长时间没有和家人联系了,心里有一种担忧。

师:对啊,那大家再看看《采薇》,能不能体会主人公“莫知我哀”中的其他含义呢?

(学生恍然大悟。)

生:主人公与家人长久没有联系了,心里和家人彼此牵挂着,但都不知道对方怎样了,所以在归途中有一种担忧。

师:非常准确,主人公哀伤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但我们要体会到深层次的原因:时时思念着归家,却很久没与家人通音讯,等到现在终于可以回家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涌上心头——家人还好吗?面对自己的将是什么状况?那是对家人命运、自身前景的极为沉重乃至不祥的预感。而这一切都源于战争!最后请大家再把诗歌朗读一遍,体会主人公对回归的思念、对家人的担忧、对战争的怨恨!

上一篇:团支部团员大会下一篇:洗衣房安全管理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