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实验

2024-10-10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实验(通用8篇)

1.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实验 篇一

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技巧

来源:儒森汉语

口语课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其宗旨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语讲话,以提高语言交际的实际能力。因此几年来,在口语课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注意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即教师讲课画龙点睛,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人人开口,个个练习,并收到了可喜的教学效果。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八种形式:

一、师生对话式:即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这里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按照课文原句,教师与学生集体对话;另一种是教师与学生单独对话,这种形式的对话,主题不变,但脱离课文的原句型而换另一种说法提问,提问的难易程度视学生水平而定,程度高者难些,程度差者则易。

运用此种形式时,教师还要注意自己问话的语调准确、速度适宜,循序渐进,逐渐过渡到正常的说话速度,以使学生逐步适应日常生活中谈话的语调和语速。二、一帮一式:即两个学生一起进行对话练习。

这种形式在教师熟知本班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的情况下进行时效果最佳。教师将本班学生分成三组:A 组为优良生,B组为较差生,C组为中等生,C组又可分为中上和中下两小组。在会话时,C组中每个中上生和每个中下生分别搭配在一起成一对;而A组每人与B组每人则分别搭配在一起成为一对。这样每一对都可以好帮差,既调动了好学生的积极性,又帮助和促进了较差生,达到好中差齐进步的目的。因学生之间接触自然,且无他人旁听,故不存在紧张与拘谨,那么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自然顺理成章。实践证明学生也很喜欢这种一对一的对话形式。

三、样板式:即教师与好学生或好学生与好学生在全班进行会话示范,树立样板,以点带面。这样全体学生学有目标,心中明确,练有成效。

四、小组交流式: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5人),教师规定1-2个题目,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对话。运用这种形式时,教师的分组也应做到好中差搭配。同时,教师必须轮流出现在每个小组中,听取学生的会话,及时纠正误音病句,因为学生的水平毕竟有限,即使是学得好的学生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语病,如不及时予以纠正,学生不知错在何处,长久下去会形成难以改正的弊病。所以在学生小组活动时,教师也不可忘记自身的主导作用。

五、开放式:即教师出几个题目,请学生自找对象进行会话练习。

这种形式的好处是使学生达到三个“自己选择”:一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二是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题目;三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再请每组学生进行汇报表演。这样题目各异,内容丰富,既绚丽多采,又互相学习。开放式最好在学生学习汉语

一、两个月以后运用效果较好。

六、表演式:即运用道具模仿真实生活进行表演会话。教学中,学生对这种形式很感兴趣,因为这是他(她)们真实生活的体验,在实际生活中即可以实用。例如:给妈妈打电话;去商店买东西;去饭馆吃饭;路遇;到宿舍找人等等。学生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既有实物,又身临其境,富有真实感。学生们极其投入的表演得到了交际语言的实际锻炼。

七、录音式:即在课堂上将学生的对话或朗读用录音机录下来而后再放给学生自己听。学生听到自己说汉语的声音时情绪激动,气氛活跃。激动之余,教师指出其声调和语气或是语法的不当之处,并让学生将正确的重复1-2遍,以形成正确的记忆,从而达到提高会话水平的目的。

八、评分式:即对学生的对话和朗读评定准确的成绩。最初运用这种形式,是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进行,评委由教师一人担任。在指出错误并由学生重复正确的答案后,教师按百分制打分。以后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和胆量的增大,逐渐过渡到让学生站到讲台前进行

对话或朗读,由全体学生和教师共同担任评委。分数的刺激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并促使他们在对话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因此评分只是刺激的手段,而锻炼学生准确地用汉语进行会话的能力和判断正误的能力才是真正的目的,故而我以为这种形式宜在学生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运用。依此考虑,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我曾多次运用这种形式,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上述教学形式时,应注意做到“三要”、“三不要”:

1.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采用哪种形式,不要像走马灯似的一天一个样,使学生感到无所措手足;

2.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练习,不要只专注少数尖子学生;

3.要在每次活动结束时进行讲评,尤其要表扬鼓励有进步的学生,不要匆忙无结果地结束。

2.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实验 篇二

一、精神

教师以形体语言和风貌与留学生进行精神交流和情感融合。每个教师走进课堂都应该是精精神神的, 但这个“精神”对初级班则别有意味, 而不仅仅是教态、教风问题。比如在零起点班的第一堂课, 当教师问“你们好!”的时候, 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多半人没有表情, 他们不知道教师在说什么, 只是木然又复杂地看着你。这时教师必须把这“精神”化作每一个行为语言传达出去: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个点头、一身大方得体的衣裳, 都会告诉他们:我认识你们很高兴, 你们一定能学好汉语, 老师会尽心帮助你们的……这无声的语言有时是“无声胜有声”的。这种“精气神”还应贯穿在教师整个教学的风格里, 无论手势、动作还是表情、着装, 教师走进课堂后, 就应该把对初学汉语感到畏难的学生调动起来, 把初到异国感到茫然的学生调动起来, 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用“精气神”感染学生, 是一种无形的激励。

要做到“精神”, 教师首先应具有良好的人格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这些素质是教学中“精神”的依托, 自信的内核, 也是学生对教师期待、评价、信任、服从、尊敬的基础。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有效配合, 产生共鸣, 尽快消减有嘴不能说的难堪, 克服语言学习中的困难, 与教师一起精神饱满、充满活力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 教师应富有爱心, 加强情感投入, 这是“精神”的内在动力。在不能用纯语言进行交流的阶段, 初学者有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情感障碍:想说又怕说的怯懦感, 不会说的焦虑感, 不知对错的彷徨感, 等等。教师这时如果饱含爱心, 把学生视作亲人、朋友, 进行情感交流, 温情关怀, 激情感染, 学生就能缓解紧张的心理情绪, 消除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低屏蔽、低焦虑的环境中得到安全感, 在“亲其师, 信其道”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中, 主动大胆地开口说话。因此, 爱和情是“精神”的内在动力, “精神”是爱和情的外在表现。

二、精心

对于零起点班来说, “精心”的难点在于不能通过语言交流信息。当语言成为多余的时候, “心”则要发挥作用。零起点的留学生是处于一种完全陌生的语境, 自我感觉常常是尴尬的———成人的头脑, 幼儿的语言。对初学者来说自尊的维护、错误的威胁、不自信等都构成了学习语言的障碍, 特别是年龄大的学生, 这种抑制、自卫, 颇妨碍其正常的学习。因此, 在零起点班, 教师首先要精心体味留学生这一阶段的特殊心理, 这是“精心”的前提, 再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心理, 不同的动机, 采取不同的对策, 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 让学生各得其所。

其次, 教师要特别精心观察学生的体态语。这在零起点班, 是“精心”的重要基础。零起点班的交流更多的是靠非语言的因素来替代有声语言。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体态语解读学生。例如, 根据学生的面部表情了解情绪, 反馈教学效果;根据各项活动表现了解性格, 安排教学内容等。在初级阶段, 教师只有明察秋毫, 才能做到精心。

精心乃特别用心, 于细微之处见功力。可以说在零起点班, 精心无所不在。在零起点班,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把握适合原则。对于初学者来说, 身处目的语国家, 交际压力极大, 学生有强烈的交流融和愿望, 汉语教师就是他们的依赖对象, 但困难的是一切传授只能在有限的汉语中进行。此时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从语法、词语甚至每个字教师都要精心设计, 并考虑学生能接受的办法, 否则将无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也不能提供“临界量”的大批可懂输入, 更无法使汉语信息输入学习者大脑, 转化成交际的工具。教师还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使学生轻松学习, 学有所乐。零起点班的学生大都首次来中国, 往往要经历初期的新鲜兴奋———中期的疲倦懈怠———后期的适应稳定这样一个过程。针对这样的特点, 教师应该设计怎样在初期讲更多的常用语;怎样在中期, 花样翻新, 寓教于乐;怎样在后期传授巩固语法知识。因为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应需求, 快速掌握, 学以致用, 让学生在不断取得成功中坚定学习信心。

总之, “精心”就是要教师通过心的体验, 眼的观察, 脑的颖悟来达到目的。

三、精确

精确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哪门课不需要精确呢?但“精确”对于零起点班来说则有着丰富的内涵。因为你面对的是对汉语几乎一无所知、缺乏分辨能力的学生, 他们如一张白纸, 如果第一笔画歪了, 以后就很难成为美丽的图画。所以教师上课时, 发音要字正腔圆, 写字要一笔一划, 语速快慢适中, 语调顿挫到位, 用词字斟句酌, 句子简短规范。零起点班教师的“精确”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为初学者打下牢靠的学习基础。

所谓精确就是不允许错误的存在。但在对外汉语言教学中, 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普遍采用的是对学生语言输出的错误持宽容态度, 不必有错必纠, 这无疑与精确的精神相悖。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笔者认为, 为了精确, 应该纠错, 但一定要讲求纠错方式。如运用“纠错法”, 即教师在预设情景之后, 故意说出学生平时的典型错句, 让学生辨析, 为教师“纠错”。“改错法”把普遍性错误设计成练习, 在语言操练中辨别错误。“归纳法”可以按语法、语用、功能等列表归类, 帮助学生建立网状的知识结构。实际上零起点的留学生是“高级初学者”, 虽然汉语的外在语言行为和内在语言能力均近于零, 但他们有着成人高级的分析能力、认知能力、价值取向和追求准确表达的心理动机,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出现宽容错误或模糊回避的情况, 易使学生怀疑教师的知识水平, 并对学习效果产生忧虑。因此, 一定要解决好纠错宽度与精确细度的矛盾。

教师输出信息的模式也要注重精确。在零起点阶段, 纵使教师传授了精确的知识, 但如果没有一套精确的语言传导模式, 也会影响学生知识的接受。模式的精确要定型化,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速、提问的方式、节奏的张弛、课堂用语都要有一个定型, 教学态度、体态语言都应加以固定, 从而连通互动渠道, 达到课堂默契, 把偏误干扰降到最低程度。

此外, 教师还要把握适度原则, 精确计划知识的输出量, 精确安排知识的信息点, 建立语言模式, 操练常用句型, 突出实用性特点, 用“精确”为初学者奠定语言大厦的基石。

四、精练

零起点班的初始阶段, 学生的词汇量甚少, 因而, 教学内容和教师用语必须精练, 应借助多种形式达到精练的目的。这是因为你稍不留神, 脱口说了什么, 就将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境地, 说也说不清, 不说还不行, 越说话越多, 话越多越听不懂, 会把一堂课弄得一塌糊涂。所以教师一定要出言审慎, 惜字如金, 多说一句则添乱, 少说一句不明白, 时刻提高警惕, 切忌有赘语, 不要自言自语, 不能随意用词, 不能尽兴表达, 用词要保持一贯性, 不可为解释一个简单的词说过多的话。如果今天下课你说休息, 明天下课你说歇会儿, 那么学生就会永远坐在椅子上。

如何把握精练?这应该从教学技巧上着手, 例如, 可用“画图法”, 直观、醒目、形象、简洁。可用“推导法”, 如先学“今天”, 再学“明天”进而推导出下个月, 大后年, 排列有序, 十分好记。用“选择法”, 给一个内容设计多个义项, 启发学生思考判断, 因为你不能用学生没有学过的语言去解释, 用这种办法, 只需他说:“好”或“不好”, 非常明确、简洁。还可以用“实物法”、“图片法”、“演练法”等。这些都可以用最精练的语言, 传达出丰富的内容。

精练还需要考虑如何把庞大的学习内容精练化。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需要的层次性。以教材为蓝本, 先扩充常用词汇。2.结构的能产性。以稳定的经典范例为内容, 学此会彼, 有序发展。3.知识的系统性。如通过归纳、对比来认识和理解句式。4.手段的丰富性。利用多媒体、教具、情景练习等。

教师还可以利用体态语来辅助有声语言教学。教师可借助身体站位教授方位词, 可借助行为变化引出趋向动词, 指导学生动作表演掌握动词等, 让词汇、句子情景化。在初级阶段, 学生词汇量很少的情况下, 教师要在有限的语言知识范围内说话、操练、讲授, 这种非语言的直观教学, 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增强视觉刺激和记忆, 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精练的最好辅助手段。

五、精彩

这是关系到学生是否愿意学下去的重要方面。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指出:“要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的气氛,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 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安全与自信, 充分显示自己的潜能, 奔向自我实现。”教师教授初学汉语的留学生, 应力求生动有趣, 切忌枯燥乏味, 要使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活跃状态。老师不仅要教得精彩, 而且要以学生为中心, 更要让学生学得精彩。首先, 注重营造课内激趣环境, 比如设计情境会话, 分角色表演, 游戏性练习, 拿实物对话, 唱汉语歌曲, 有奖猜谜、多媒体教学, 借题发挥, 利用节日、生日练习会话等。其次, 教师应注重利用课外交际环境, 指导性的去购物、乘车, 和中国人交谈, 做实景演练等。最后, 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文化因素纳入词语教学, 让学生从汉语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中获得启发, 热爱汉语, 越学越爱学, 越学越精彩。

教零起点班留学生口语, “五精”是必不可少的, 有着重要的作用:“精神”让初学者想说;“精心”让初学者敢说;“精确”让初学者能说;“精练”让初学者会说;“精彩”让初学者乐于说。“五精”教学, 可以使初学者尽快学好口语, 实现零的突破, 从而顺利达到教学要求, 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0.

[2]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3]耿二岭.体态语概说[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8.

3.对外汉语口语课之会话教学 篇三

【关键词】对外汉语口语课;会话教学;对答结构;话轮转换

第二语言的技能一般分为听、说、读、写、译等几个方面,从语言功能角度看,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是交际功能,一种语言如果丧失了它的交际功能那么它离消亡也不远了,无论是假性还是真性消亡,这主要说明语言的活力在于它的交际功能。听说技能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大量的交际活动是通过口头表达实现的,所以,对外汉语口语课的设置是十分重要的。

培养口头表达技能的任务曾在不同的课型中完成,比如听说、视听说、会话、口语等,这时应学生的实际需要产生的结果。吕必松先生(1995)提出了“专项技能课”和“专门目标课”两种不同的课程概念。口语课是一门专门目标课,它训练的口头表达内容仅仅是口头语言表达的一部分—作为口语体的口语,汉语口语有一系列不同于书面语的特征,具有自己的语法体系和规范化标准,这一点与其他语言的差别较大,因此汉语口语课是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能力的单项技能课。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用汉语的语音、词汇等表达自己想法和要求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突出“说”这一技能训练,要教给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怎么说,从而应该把系统的口语语法教学正式纳入到教学任务中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其真正的学会用汉语进行交际。[1]

当然,对于单独开设口语课也有不同的意见,王若江(1999)在回顾和审视课型分合理据的基础上认为,综合教学的理论虽然有明显的倾向,但是分课型教学也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课型差别不是反应在理据上,而是体现在讲授方法和训练的侧重点上。[2]

周小兵(2009)《对外汉语教学导论》中认为,对外汉语口语课的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学习的阶段不同,口语训练的目的和要求也就不同。[3]

课堂口语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为出发点。其中,会话教学时口语课的重点。在初级阶段,会话教学主要侧重于一般性常见话题的对话与应答,句式通常比较固定和简单。到了中级阶段,会话教学要开始强调语法使用的正确性以及语义表达的合体性。高级阶段,要开始学会比较有技巧的对话,例如如何展开一个话题、如何应对不在说者意料中的回答等。本文主要论述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会话教学中要重视对答结构的教学以及在高级阶段要重视话轮转换技巧的教学。

在通常的口语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教材都知识按照一定的对答结构进行教学,例如“你好——你好”“你去哪?——我去学校。”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如意的应答模式不是通用的。例如“你去哪?——这个,这个……”由于在汉语教学中并不涉及这种模式的教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外国留学生往往不知道对方想要表达什么,意识不到对方是有一回避这个话题,甚至会问到“你怎么了”或者重复一边问题,这就是口语会话课疏漏所在,要知道,教师和教材往往营造的是理想的交际环境,但是,现实的交际环境往往是充满变化的。所以在对外汉语口语会话教学中对于对答结构的教学是应该重视的。

Richards,J·C.和Schmidt列举了八种对答结构。刘虹(2011)在《会话结构分析》中将汉语的对话类型分为十五种,这样全面的归类更加贴合汉语的实际。[4]李永华(2008)《汉语话之应答语研究》中将应答语分为直接式应答语(最理想应答语)和间接式应答语(非理想状态应答语)。他着重对间接式应答语做了分析,并且对汉语会话会话中三类问答语对之应答语做了介绍。汉语对答的引发语与应答语的类型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如果在对外汉语教学高级阶段的口语会话课中注重不如意的应答模式以及对答结构类型的教学,那么外国学生对汉语的掌握会更加的熟练,会真正的会用汉语,而不仅仅是学会书本上的汉语。[5]

在《从会话分析理论看对外汉语》中,关颖通过对八部初级汉语口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类型进行量化统计,发现会话结构类型虽然比较丰富,在会话结构类型方面,教材中所能呈现的类型虽然比较多样,“合意的”与“不合意的”应答语均有所出现,但是从“不合意”的应答语的数量和比例来看,却发现“不合意”的应答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材是指导并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教材编写的缺失反应出了在对外汉语口语课会话教学的不足。[6]

话轮是会话基本的结构单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话参与者在没有事先安排的情况下,一个接着一个轮番说话,这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任何人都是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就发言的,但是话题的进行是受话轮转换机制的制约的。

徐子亮(2005)《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中认为,会话既然有交际性质,那么说者和听话者双方必然要有呼应和对答。鉴于此,他将会话表述分为三种话语:一是功能性话语、承接性话语和叙述性话语。[7]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注重功能性话语和承接性话语的表达,对于叙述性话语的重视不够。很多人和外国人对话时遇到过这种情况,往往你一个话题还没有说完,中间可能由于某些原因你沉默或停顿了一下,外国朋友却以为你已经结束了这一话轮,会进行另一个话轮或者直接结束话轮。还有就是,很多外国学生在学习完汉语后,不知道怎么开口,他往往不知道如何开始,出现“我不知道怎么说的情况”。他们学的都很好,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开始一个话轮。举一个例子,一个外国学生想插入一个大家正在热烈讨论的话题,但是他不知道在这么激烈的讨论中何时插入是最好的,他无法确定一个人是否已经表达完他的看法,为了礼貌,他等着这个人说完,但是往往会丧失话语的主动权,或者是由于话轮判断的不准确导致外国学生总是发生抢话、插话的不礼貌行为。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会话课应该注意的问题。

苗兴伟(1995)在《话轮转换及其对外语会话教学的启示》中,指出话轮转换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会话结构规律。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话轮转换技能是提高其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的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话轮转换技能,并且创造良好课堂交际技能,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况下学会得体的会话技能。[8]

刘虹在(2011)《会话结构分析》中由话轮的转换进一步深入到会话开头和结尾的研究。他将会话开头分为两类:一类是陌生人之间的会话开头,另一类是熟人之间的会话开头,会话结尾分为非程式化会话的结尾和程式化会话的结尾,并且着重分析了预示结尾和告别序列。

在话轮交接方面,关颖通过对汉语口语教材的分析发现,教材编写都比较注重话轮的开始与结束,对于话轮的转移等现象几乎没有涉及,这同时也反映出了在对外汉语口语课会话教学中对话轮转换技巧上认识的缺失。

在对外汉语教学口语会话课中,让学生学会话轮转换的技巧,抓住话题的提出、展示和结束进行学习和训练,从而能帮助学习者从初级而简单的会话提升到高级而复杂的会话水平。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5.

[2]王若江.对汉语口语课的反思[J].汉语学习,1999.

[3]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关颖.从会话分析理论看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会话编写[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7.

[5]李永华.汉语话之应答语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8.

[6]徐子亮.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苗兴伟.话轮转换及其对外语会话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1995.

作者简介:

4.浅谈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艺术与技巧 篇四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种教学的艺术性最终要体现在课堂上,只有把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显示教学的艺术性。就如同演员以自己表演的艺术魅力吸引观众一样,语言教师也需要以自己教学技巧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语言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与实施。

一精心设计第一课是顺利完成口语教学任务的前提与基础。

任何科目的第一节课都是非常重要的,汉语口语课也同样如此。学汉语的外国学生,课后看到中国朋友,哪怕是简单的两句“你好!你叫什么名字?”“我叫都勒根”,都会令中国朋友感到亲切。试想不同的两个汉语初级班下课后,其中一班的学生能说那么两三句,而另一班则只上了十五分钟课便拿了发下的东西就算了,相比之下谁会觉得更有收获呢?!“成功感,鼓励,收获,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论是小孩儿或成年人,在深度上可能不一样,但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①因此,上好第一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准备:

(一)精心挑选课本,同时不拘泥于课本。

比如在学习“你好吗?我很好!”的句型时,我会告诉学生除此之外还可以说:“挺好的/ 还行/还不错/还凑合/马马虎虎/不怎么好”等等。学生很惊讶一句问话可以有这么多答语,而且在说“马马虎虎,还凑合”时,我故意加上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学生感觉很有意思,便跟着饶有兴趣地模仿,不知不觉间就学会了一些地道的汉语表达方式。

(二)尽快熟悉你的学生。

越快认识你的学生,在教学上也就会越快见到效果。学生觉得老师这么快便能记住自己的名字,不仅在学习上对他们有正面的心理鼓励作用,而且还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因此会在课堂上有良好的表现;另一方面,在语言课里能够直呼学生的名字让大家做口语的活动,也比用手指着学生让他们参与活动更方便,更省时。

(三)创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愉快学习气氛的制造,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常恒兴趣,特别在汉语口语课的教学中,愉悦的学习环境也会使枯燥的语言更易于接受。

(四)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一显身手,让学生感受到你的教学能力与亲和力。

由于是第一节课,学生对汉语学习会带着由陌生感而生出的恐慌或紧张,此时如果教师能利用学生们熟悉的人物图片把一个简单的对话表演示范,让学生领会后,又耳熟能详,并能在不看讲义的情况下,与班上的同学交谈起来,这样既能表现老师教学法的有效,又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与恐慌感,从而使之有信心继续学习下去。二灵活运用多种导入手段是高效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导入是教师在开始讲授新课之前,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新课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是教师讲授每一节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是优化学生心境和语言学习环境的重要手段。

好的导入可以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环节的过渡如池上飞鸿,不留痕迹;而好的导入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来设计。具体说来,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可以采用几种基本的导入方式:

(一)插图导入法

任务教学中图片的科学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若在导入这一环节中能巧妙地结合新授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看图,设计一些目的性强的任务,则能较好地起到感受直觉、引起注意、循环思考的妙用。

例如在学习“如何购物”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有各种各样蔬菜水果的美丽图片,并通过与学生的一些简单日常对话将话题很自然地引入到“购物”这一主题上来,形象直观的图片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激情。

(二)背景导入法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为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可见在一些语言口语课的学习中,背景知识的介绍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学习以“运动”为主题的语言点时,教师可以先播放汉城奥运会主题曲“hand in hand”,然后介绍五环所分别代表的大洲、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史及奥运精神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并掌握“运动员,参加比赛,奖牌,奥运理念”等新词,最后让学生搜集并介绍2008北京奥运的一些相关信息,从而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串连起来。

这样做不但结合实际,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还能把训练学生听力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多种技巧训练的目的。

(三)讨论导入法

讨论导入是一种引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它适用于各种教材。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以后,只要教师能够紧密结合课文,确立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议题,就不仅能成功地引入新课,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讨论导入方式的关键是确立适当的议论题目,让学生围绕这些议题展开讨论。

例如在学习有关“节日”的主题时,教师在导入时可以播放介绍中国春节的录像片,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在你的国家中,哪一个节日是最重要的?

2.为什么这个节日是最重要的?

3.你们是如何度过这个节日的?

通过这样的任务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了解各国节日的学习兴趣,而且与学生所学的人文、历史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既体现了学习中的整体化学习理念,又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加深了对各国节日的了解,从而在自然、轻松地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音乐情景导入法

美妙悦耳的音乐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将之引入课堂教学,更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例如在学习中国京剧的有关知识时,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先播放一段京剧“沙家浜”选段。有趣的脸谱会让学生情绪高涨,兴致盎然。学生带着这种兴奋、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其学习效果必将大大提高。

除以上列举的一些基本导入方式外,还有直观导入,影响情景导入、模拟活动导入、游戏竞赛导入等多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内容,特点及知识的需求等开动脑筋,选择学生易懂,易于接受的导入方法;同时,教师还应经常变换方法或将几种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达到较为完善的课堂学习效果。

三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是高质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

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师在教学中既能高屋建瓴,把握教学全局,从全局出发考虑每一个教学细节;又能以小见大,巧妙灵活运用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努力使每一节课都能够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学会运用必要的提示,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课堂提示是师生之间沟通的一种手段。教师在学生进行表达时做必要的提示,是对学生发出信息的一种反馈。如果这种反馈显示,作为信息接受者的教师接受并理解了这些信息,那将会刺激作为信息发出者的学生发出更多的信息,这样有助于鼓励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反之,如果学生得不到积极的反馈,将会使学生感到扫兴而终止自己的表达。”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学生的期待提示心理,运用言语性提示与非言语性提示,主动地给学生以指导方面的提示;或在接受学生发出的期待提示的讯号之时,适当地给予必要的提示,这样将会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进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效运用“教师提问式示范—学生回答式模仿”,提高学生言语交际能力。

“教师提问式示范—学生回答式模仿”是指教师向学生提问时,用问句示范了一个句法结构框架,同时要求学生模仿教师问句中的句法结构和某些词语据实答出其中的疑问部分。③例如: 1.问:你听懂了吗

答:我听懂了/我没听懂

2.问:谁没有听懂?

答:藤原没有听懂。

3.问:哪个问题没有讲清楚?

答:第一个问题没有讲清楚。

“教师提问式示范----学生回答式模仿”既可以通过输出练习所学语言项目,又回答了问题,进行了交流信息的活动。因而这样的语言输出有别于传统的句型操练和死记硬背,对学习者掌握汉语的句法规则和语用规则可以起到强化作用。

当然,“提问式示范”的设计要讲究技巧。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还应考虑提问话语是否过于复杂;语境提示是否明确;学生为取得语言形式的语境效果是否付出了努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应既背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这样才会做到提问话语中词语、结构清晰简练,语境提示明确多样,从而使学习过程跟实际运用建立起直接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语言项目,提高言语交际能力。

(三)灵活运用“范文框架化示范—学生填充式模仿”,提高学生的语篇生成能力。

“范文框架化示范—学生填充式模仿”是指教师分析,设计出范文的结构要素和这些要素组成语篇的基本模式,然后要求学生依此模式如法炮制,举一反三,重建,再生出新的语篇来。例如:

“范文框架:„„的风气,在„„已经流行„„(主题句)„„也许是由于„„,也许是由于„„(原因),„„以后并不„„,而是在„„范围内,„„(现象)„„对„„非常赞赏,她们认为„„是小事,„„应该„„,„„应该„„(别人的态度)

学生填充式模仿:A;去电子游戏厅玩游戏的风气,在中小学生中已经流行了很长时间。许多小学生也许是由于受一些大孩子的影响,也许是由于自己有了剩余的零花钱,放学以后并不马上回家,而是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去游戏厅玩游戏。很多父母对这种风气非常担忧,他们认为孩子花钱多少是小事,学生应该有上进心,应该为学业而忙碌。

B;蹦迪的风气„„

C:唱卡拉OK的风气„„”④

从上面例子不难看出:“范文框架化示范-----学生填充式模仿”可以使学生依托模式举一反三,如法炮制,重建,再生出新的语言活动(或材料),不断重复,并逐步提高言语交际能力。总之,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是一门基础课;是留学生从课本知识到实际运用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通过口语课来了解自己对于汉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反应能力,口语课老师则通过教学过程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他汉语课的教学效果,这种“监控”会使汉语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有序整体,从而将各个环节更加紧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⑤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学艺术与技巧,合理地组织课堂、设计场景,并灵活巧妙地运用多种导入手段及各种教学方法建立起开放的、互动的口语教学模式,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刺激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促成知识传播的良性循环,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注释:

①《对外汉语教学:视觉刺激反应法的实施及外语教学法简介陈炳藻

②《必要的提示---语言教学的一种手段》刘德联

③《论两种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谭春健

④《论两种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谭春健

5.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实验 篇五

短期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策略的反思和新探

岳子熙

摘 要:从短期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学生需求与教师教学不能统一,教学任务设计理想化,过分依赖文本,以及学生在传统模式中被动学习等问题,可以看出,短期口语教材,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短期留学生的口语能力提高方面的需要,针对学生的需求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在沉浸式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的模式中,改变教学策略,利用多元的话题和任务形式,让学生先产生学习需求,从生活中获取相关的语料,激发学习兴趣,然后进行学习和表达练习。

关键词:对外汉语;口语;短期教学

一、短期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短期对外汉语教学并不是一种新的模式,但是随着中外国际交流和国内交流方面越来越升入,越来越多的短期项目在高校中兴起,有的高校甚至只做短期项目,随着短期对外汉语教学项目形式多样化,对外汉语教师群体也都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但是短期对外汉语教学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常常见到的有以下几种:

参加短期项目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心理预期与教师的教学安排往往不能统一。具体表现为,初级过分重视语音教学,忽略了学生“生存意识”[1],学生之所以选择短期学习,其目的常常是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尽可能提高自己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特别是基本生存交际能力,比如:“买东西”、“出行”等。

教学活动或者任务设计理想化,并没有考虑好实际操作可行性、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安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很多老师会让学生在学习了问路以后去找当地比较有名的景点。让学生自行完成问路、坐车等一系列的行为。这种任务型教学一方面浪费时间,另一方面教学安排不够紧凑,安全隐患也很大。

口语教学过分依赖文本,对学生汉字能力提出了要求,特别是欧美学生,汉字基础比较弱,学习口语压力很大,特别是练习题方面,也多表现为文字替换练习或者课文填空练习,这对学生的汉字认读和书写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口语教材的编排,很多学者探讨过口语教材的文本安排的得体性和地道性[2],也就是到底我们应该更注意原生口语,还是次生口语[3],教材中口语课问更多的表现为“次生口语”(姜燕,2013)[3],很多语言形式学生学会了,并不一定用得到。

教学模式一般通过展示,练习,表达这种传统3P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知识,在一种教师安排好的合适的情境中练习语言形式,又在自我表达时,运用所学到的句型。但学生常常出现出即学即忘,情景错用,语言点混淆等现象,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在生活中很少遇到相关的情景。

二、对传统短期口语教学模式的反思

从教材方面来看,一、口语教材多为文本,这在一方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的汉字水平无法跟上,会让他口语的水平也相对滞后,增加学习口语的难度。

二、很多有意思的表达常常出现在HSK听力中,比如“搞得我头都大了”,“露一手”、“A也不行,B也不行”等这样的词汇,口语课本中出现的频率却很低。

三、有的时候口语教材内容说话非常像电视节目,有的课文更像听力而不是口语,比如有一课介绍邓丽君生平和《音乐之声》的文章,这两篇文章非常像电视节目里的讲稿的内容,并不是一般人生活中介绍自己喜欢的明星时会说的话,而另一篇课文介绍崔健和周杰伦时,说“我喜欢听崔健的摇滚乐”,“他的歌不错”,“演唱会场面火爆”,“年轻人都喜欢听他的歌”,在真实的生活中,要是讲起周杰伦,和崔健,讲起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绝不仅仅只有这几句话,再细看文章后面的练习,是几个语言发表吧————专业论文发表组织,诚信可靠快速发表。长期有核心期刊论文转让!发表吧————专业论文发表组织,诚信可靠快速发表。长期有核心期刊论文转让!

点的形式练习和几种语言点的功能练习,没有涉及更多的关于音乐方面的词汇。

四、学习的内容仍然是固定化的,这种模式便于教师讲解,但学生的能动性依然受到压抑。

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学习的知识被展示在课本上,学生被动的学习被安排好的语言点,教师根据语言点设计几种情景,让学生练习,学生总是在被动获取知识,教师掌握话语的控制权,忽略学生的“内隐学习”[4],学生并不能真正的实现自动输出。特别是很多老师在口语教学时更是忽略的口语的交际目的,三句话不离语法,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学生不免产生畏难情绪。

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不妨就学生的交际能力,从以下四个方面审视我们所讲授的内容,即“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5]。语法能力指对语法的理解和使用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指根据环境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语篇能力能力指能使语言表达符合逻辑关系,语句通顺的能力;策略能力指能够使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克服语言障碍的能力。很多老师喜欢讲语法,条分缕析,学生疑惑,我们是来学语言的,不是当语言学家的,所以学生并不能理解为什么一定要用这样的句子表达,不能用别的,比如:“他个子高”和“他的个子高”,很多老师解释时只解释第一句话是主谓谓语句,为什么用,什么时候用,却常常被忽略,学生自然选择更好理解的后者,以致后来学生到了程度比较高的时候都不太会用主谓谓语句;从社会语言能力来看,学生死板地学习,到了生活中人们说的话跟课本并不一致;很多初级和中级的学生在语篇能力上培养是欠缺的,他们除了课本上的内容以外,没有经过成段表达的练习,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说话时只能说简单的几句话,甚至几个词。到了不会表达的时候学生也只会依赖母语翻译,策略能力明显不足,而这又会反过来影响其他能力的培养。

三、短期汉语口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1.沉浸式教学是近年来一直被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沉浸式教学是完全以目标语为交流语言,借助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进行表达,不管学生还是教师都不能够使用媒介语或者母语。沉浸式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渐渐习惯汉语的发音、节奏和语言习惯,也可以感受说话人的感情,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会搜肠刮肚的寻找自己已经学会的汉语语言知识来表达,这样就让学生重新对已经学习的内容进行多层次、不同程度的、反复的练习和使用,这也是又一次新的加工和认知,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最为重要的是,沉浸模式还可以帮助建立意象图式。目标语成为学生生活中新的语言系统,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这种可明白的输入和输出,不是在母语和目标中进行的直接翻译,而是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得到的全新的语言能力,比如:传统学习方法中,“火-fire”,沉浸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用目标语思维的能力,所以学生大脑中这个链接是“火---”。相比于以往的“火-fire-,学生常常要将目标语翻译成母语才能进行理解,而利用意象图示,学生不用经过翻译就可以理解意思。

刺激学生产生需求。除了沉浸式的教学方法以外,教师还需要通过某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需求。其实我们可以发现,留学生在生活中一直会受到各种语言刺激,但他们并没有整合起来,教师可以先让他们产生需求,比如,要求学生去商店或者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录下收银员与顾客的声音,或者录下在食堂吃饭时,中国学生与服务员的对话。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总,并学习,一方面学生留意到了生活中“购物”“吃饭”这些语言的表达习惯,另一方面,教师也在学生可以理解的范围内,可以进行教学,学生兴致高,学习起来有兴趣,他的认知程度会更深,最后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练习活动以加深他们的印象。这种先活动,再学习,再活动的办法,可以极好的利用短期学习时间。活动是短期对外汉语教学听说能力提高的最重要的途径,因为学生没有大量的时间培养语感,所以必须把学生引入一个轻松、有意思的环境,这种方式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刺激学生的诉说和学习欲望;二是体验听说时语言表达的习惯、包括肢体语言、语速、节奏等。三是从短时记忆到长期记,多重编码方式让发表吧————专业论文发表组织,诚信可靠快速发表。长期有核心期刊论文转让!发表吧————专业论文发表组织,诚信可靠快速发表。长期有核心期刊论文转让!

学生对语言点的认识更加深刻,四是利用学生的元认知,让学生自己从被动学习进入主动学习,从而对所学知进行深度加工。

3.丰富学生的话题。很多学生记忆生词,常常相差很远的生词发生混淆,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在词汇体系中建立起相关的语族,想建立语族,就要通过话题,同一个话题中遇到的大部分的生词,基本上就会是一个语族的但是在目前的口语教材中正是因为,我们的口语练习注重的内容比较窄小,学生常常会觉得,不够学或者所学的知识没有用。汲传波(2005)在《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的话题选择》[6]中将话题分六大类,按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1.关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话题;2.个人信息话题;3.世界性话题;4.关于语言的话题;5.关于本国的话题;6.中外差异的话题。而大部分教材只在第二点个人信息话题方面说的比较多,既然我们有这么多种话题和语境,我们就可以在创造更多话题来进行探讨。对初级学生,我们可以设计“哪里有好吃的东西”,“在中国餐厅吃饭的体会”,“我们要去xxx(比较远的地方)”,“淘宝一下”;对中级的学生,可以设计“打招呼的差别”,“请介绍本国人特殊的生活习惯”,“中国人和外国人习惯的差别”等话题,这些话题里可以引申出更多的子话题,学生需要通过汇报,辩论,自由发言等方式进行讨论;对高级班的学生,话题可以是“温室效应对生活的影响”、“会两种以上语言的好处”等,教师在引导学生谈话时,可以让学生通过例证等方式,让学生的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打得到提高。

4.课堂教学示例

以《发展汉语中级口语2》中第8课为例《教育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为例,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模式,供读者思考,以抛砖引玉。

课前准备,学生分为三组,每组要采访学校的老师,中国家长,中国学生三个不同的群体,谈谈“教育问题”,学生采访时需要录音,并整理他们听到的内容,在上课时作汇报。教师及时收取录音内容,为上课内容做准备。

课堂学习,学生分组汇报他们的采访结果,教师选取学生比较有兴趣的方面进行点评和进一步的引导式提问,然后展示从学生音频中得到的词汇和语法点等,结合课文中的难解词和语法点一起进行讲解和练习,词汇方面可以进行意象编码,比如“填鸭式教育”,“学习机器”等词,另外一些词可以让学生进行文化对比思考,比如“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教师在这个阶段可以采用多种编码方式,巧妙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加深学生的印象等,深度加工所学的内容。

课文课本内容,作为学生阅读的对象,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谈谈对课文中学生的一天的时间计划表、网友的评论,以及教育的说法等问题的看法。让学生观看电视剧《虎妈猫爸》中关于教育的辩论和孩子教育的节选视频,建立辩论队,让学生根据他们所学的知识,词汇等组成新的语言,实现语言输出的自动化。

四、结语

短期留学项目近年来越来越受欢迎,很多留学生利用暑寒假一个或几个星期的时间来中国学习,但是很多短期项目在开展时,却遇到一些问题,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感受,如何让学生的短期汉语体验丰富充实,又能有效提高口语能力,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常常思考的事情。我们认为,教师全部使用汉语,借助课本的话题和内容,提前让学生自己准备要学习的内容,教师一方面可以把握内容,一方面又给学生了极大的自由。学生学习所学知识后利用课本的文章,一来可以做补充,二来也可以梳理已学知识。最后表达方面,学生要利用思辨的时间对自己学的知识,语法点,语言点功能进行融合,在辩论过程中还要对对方的问题进行反驳式的思考,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练习成段的语言表达,还锻炼了以及说话时的策略能力。

参考文献:

[1][2]孙玉茜.对初级汉语口语教材的反思[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发表吧————专业论文发表组织,诚信可靠快速发表。长期有核心期刊论文转让!发表吧————专业论文发表组织,诚信可靠快速发表。长期有核心期刊论文转让!

6.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实验 篇六

【中文摘要】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法。本文针对口语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探讨了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了任务型教学法在我国英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取得成果,结合教学实践和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具体特征,根据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原则和模式,分析了任务教学法分别在初、中、高三个阶段在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中的应用,并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论文的最后提出了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的口语教材编写原则及建议。

【英文摘要】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is put forward in the 1980s an important teaching method.This paper in oral English class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the application of oral English teaching.The task-based teaching research in our English teaching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application and the achievement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foreign Chinese oral English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principle and model, analyzes the task-based approach in the junior high three stages

respectively in oral English class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a more objective evaluation.The final paper is put forward to the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mainly spoken textbooks principles and suggestion.【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对外汉语 口语教学 任务设计

【英文关键词】task-based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oral English teaching task design

【目录】任务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3-4Abstract

4绪论8-1

2中文摘要

一、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8-1010-1

2二、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一章 关于任务教学法12-19

12-1

3第一节 任务教学法的产生和定义13-1614-1

5第二节 任务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二、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节 任务教学法

一、互动理论13-1

4三、系统功能语言学15-16的研究16-1916-1717-19式19-30

一、针对英语教学的任务教学法研究

二、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型教学法研究第二章 任务型口语教学法的交际任务、原则及教学模第一节 语言交际任务及交际大纲19-2

3二、交际任务的划分等级

一、交际大纲的确定及举例19-

2121-23原则23-24则24-2525-26模式26-27第二节 任务型口语教学原则23-26

二、实用性原则2

4四、互动性原则2

5一、真实性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原

五、意义优先的原则

一、Ellis 第三节 任务型教学的教学模式26-30

二、对外汉语口语课堂的教学模式27-30

第第三章 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30-43一节 任务教学法在初级汉语口语课的教学30-34语口语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30-31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语课的教学34-3734-3636-3737-4037-3838-40

31-3

4一、初级汉

二、初级汉语口语课的第二节 任务教学法在中级汉语口

一、中级汉语口语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二、中级汉语口语课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第三节 任务教学法在高级汉语口语课的教学

一、高级汉语口语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二、高级汉语口语课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第四节 任务型口语教学中教师的作用40-

41第五节 对任务型口语教学的评价41-43教材编写的一些建议编写原则43-47

三、趣味性44-4545-47

43-49

第四章 对任务型口语

第一节 以交际任务为基础的教材

二、实用性43-4

4五、现代性

一、以交际任务为

一、针对性

43四、科学性45第二节 教材编写建议47-49主线编排课文47

二、词表丰富化,课文示范化47-48

结语

三、围绕交际任务设计活动应贯穿教材始终48-49

7.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实验 篇七

本书遵循的研究理念是本着语体概念来进行考察。作者以此为起点, 首先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口语是如何产生的;二是学习者具备了什么知识就可以开口说话。分别介绍了“汉语是什么”包括汉语是什么、感受汉语、学习汉语; 以及“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知识”包括学习者要掌握的口语知识、学习者常犯的口语错误。一般来说, 有计划的说话要有一个构思过程, 话语的产生经过了言语计划、言语构造和言语输出三个阶段。依此产生出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口语, 其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度就成为我们观察学习口语质量的一般标准。

学习者自然应该首先掌握有关汉语口语的结构知识, 这是口语表达的基本语言材料。在获得汉语口语交际能力过程中, 课堂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之中学习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 出现各种口语偏误, 都属于正常。对偏误我们不要苛求, 了解偏误, 研究偏误, 对症下药, 便会使的口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获得更加的教学效果。

翟艳提出“汉语口语教学的方法”包括什么是汉语口语教学、汉语口语教学的理念、任务型口语教学; “汉语口语教学中的活动”包括结构性活动、支架性活动、自主性活动; “汉语口语教学的课堂”包括叙事研究、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Y老师的故事———永远有挑战性的事业; “任务型汉语口语成绩测试”包括口语测试的观念; 口语成绩测试的形式; 口语测试的评分方法; 口语测试的评分标准; 口语测试的题型、口语测试的步骤、测试的准备———帮助学生备考; “从汉语教学到汉语测试”包括教学与测试、口语教学的作用、口语测试的反拨作用。

总的来说就是一共包括三件事: 课堂口语教学方法研究; 口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任务型口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在这三件事下, 既有理论的探讨, 也不断参入作者个人的看法。更可取的是, 这本书结合了课堂教学实际, 摆出了大梁教学实例, 提供各种教学参考资料, 可供口语教师参酌。

先说第一件事———口语教学法。在口语训练当中, 学界大多采用听说法, 该法的形式操练在建立语言意识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对语言的理解与感知更需要学习者语言意识的觉醒。本书认为发现性学习能促进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认知, 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为支架式口语教学提供了依据。真实的教学任务可以激发汉语学习者表达的潜在力, 使他们的口语学习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任务型的口语教学中的“做中学”、“用中学”的理念, 及组织各种教学任务活动, 来让汉语学习者身临奇境感知汉语, 让他们有更多用汉语表达的机会, 尽量在真实的环境当中训练口语、说汉语。这样的任务型教学法才是我们找到的更适合口语课教学的方法。

再说第二件事———教学活动。任务型口语教学如何实施, 关键是组织好大量的有趣、有效符合语言习得的课堂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广泛使用的一种有创意、见实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种“与同伴合作”地学习理念, 尤其适于开展课堂口语训练, 以学生为中心。书中涉及到了三种教学活动: 结构性活动, 指的是语言要素学习的活动, 这是说话必备的语言材料; 支架性活动, 指的是话语模式的练习活动, 在不同的场合, 对不同的对象, 针对不同的事件, 应该说什么样的话; 自主性任务活动, 指的是真实环境扮演角色的活动, 展现学生自我。这三类活动, 是针对口语技能训练的不同层面而展开的, 基本覆盖了我们汉语口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书中用大量课堂教学案例使我们更清晰、更准确地把握这些课堂活动实施的意义和操作要领。

第三件事就是口语测试, 是和汉语教学与评估密切相关的一个环节。其中, 口语测试和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口语教学对口语测试有决定性作用, 同时, 口语测试又会反作用于口语教学, 对教学的影响会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进等方面。语言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 如何测试一个人的口语能力呢? 具有普遍性的认识是, 人的语言行为所表现出的语言能力, 是can do, 即“能做某事”的能力。故而人的语言能力的水平是可以通过语言能力量表测试出来的。基于这种理论, 本书将任务型口语测试, 从形式、方法、标准、题型、步骤到实施细则, 做了详细的描述, 以大量可供参考的案例给人以规矩和方圆。一般情况下, 一项考试的重要性越大, 对教学影响的深度和力度也就越大, 而测试的质量能够为教学提供正面的积极作用, 这本书在努力研究教学方法、思考如何提高口语教学质量的时候, 将如何提高口语测试浑然一体,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留学生学习汉语同样是需要进行语言测试的。语言测试分为水平或能力测试、诊断测试、成绩测试这三种形式。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有中国的HSK汉语水平考试和美国的OPI应用汉语的口语能力测试。而高等口试是目前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口语测试。一般, 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年龄都在20 岁左右, 在母语的习得中已具备了常规的语言习得技能, 但在二语习得中的过程中, 在不同的阶段, 学生对常规的语言习得技能的把握情况都不相同。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 语音部分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卷面分值大概占20% 到30% 。出题的老师很大程度下会选择课堂中已经学过的部分重点词语, 基本上遵循“学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其实, 在考察语音掌握的情况时, 出卷老师应该针对实际情况而定, 找出学生在发音上比较薄弱的环节, 比如声调方面, 应该对阳平、上声和去声这三个声调着重考察。同时, 在学生朗读句子的时候, 需要注意句子的语流音变现象, 引文语流的变化才是实现语言交际的状态, 如果只是单纯地朗读句子, 远远达不到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目的。而初级阶段学生们已经学习和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句型结构, 在课堂上, 教师会通过大量的针对性操练一些句型来让学生牢记于心。所以, 针对口语测试中的“朗读句子”部分, 教师可以采用打乱词语的顺序让学生逐一认读, 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构成完整的句子。同时, 口语测试中也有“复述”试题, 让学生先看一段话然后进行复述。有时候, 学生阅读的材料是以对话形式呈现的, 在复述的时候要转成叙述体。这样, 学生复述的效果如何, 除了受自身口语水平限制以外, 还受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和语体转化的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有的学生可能口语水平还不错, 但由于其他某一能力比较薄弱, 就可能导致整体成绩的不理想。因此, 这样的测试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具备真实性的。这种时候, 就需要教师能够参与到学生测试当中。因为, 口语本身就是围绕交际而产生的对白方式, 并不是一个人的独白。在设置题目的时候, 我们可以选择一段叙述性的材料, 让学生根据这段材料进行编写对话, 并于老师或者同学一并完成, 考察的标准就是: 对话中应该出现所给材料里的关键信息, 可以适当的加入新的内容, 来增强对话的丰富性。

鉴于口语教学上的方法的变化, 以及当前的汉语口语测试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这里试就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及测试的改进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构想。

关于口语教学, 口语课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 几年来, 在口语课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始终注意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 即教师讲课画龙点睛,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引导学生人人开口, 个个练习, 并收到了可喜的教学效果。总结起来, 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 师生对话式, 即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练习。这里可以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按照课文原句, 教师与学生集体对话; 另一种是教师与学生单独对话, 这种形式的对话, 主题不变, 但脱离课文的原句型而换另一种说法提问, 提问的难易程度视学生水平而定, 程度高者难些, 程度差者则易。运用此种形式时, 教师还要注意自己问话的语调准确、速度适宜循序渐进, 逐渐过渡到正常的说话速度, 以使学生逐步适应日常生活中谈话的语调和语速。

第二种: 一帮一式, 即两个学生一起进行对话练习。这种形式在教师对班上同学水平熟悉的情况下进行时, 效果最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将学生进行分组, 搭配不同组的成员进行对话练习。这样, 每一对都有基础好和基础不好的学生, 既调动了基础好的学生的积极性, 又帮助和促进了基础较差的学生, 一举两得, 相互帮助中共同进步。实践证明, 学生们也很喜欢这种一对一的对话形式。

第三种: 即教师与基础好的学生在全班进行会话示范, 树立样板, 以点带面。这样使得其他的学生有目标, 心中明确, 练有成效。

第四种: 小组交流式, 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对话。教师必须做到好中差搭配。同时, 教师需要轮流出现在每个小组中, 充当引导者, 听取学生的会话, 及时纠正误音和病句。

第五种: 开放式, 即教师出几个题目, 请学生自行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进行会话训练。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 可以自己选择联系对象, 会话主题, 会话内容, 会话所需的道具和场地, 适合自己水平的交际语, 再进行汇报演出。

第六种: 录音式, 即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的对话练习或者朗读用录音机记录下来, 在下次课上放给学生自己听, 并和他们一起分析语调、语气或者语法不恰当的地方。以正确的形式让他们铭记于心。

关于口语测试。首先, 在观念上, 口语测试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测试理念。所谓的“以学生为本”, 是指口语测试的题型设计、考试程序、考试方式等要以能测出学生的真实语言水平为根本; 成绩的评定方式要以能对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起到导向作用为根本。

其次, 在测试方式上, 对外汉语口语测试主要应采取直接式。口语测试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间接式、半直接式和直接式。经过多年实践对比, 普遍认为, 对外汉语口语测试主要采用直接测试方式有利于“复现学生真实的口语水平”, 依据是: 一, 测试中主试者是受试者的任课教师, 彼此比较熟悉, 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受试者焦虑感, 有利于其口语能力的正常发挥。二, 直接式测试符合口语交际的互动性原则。口语测试与其他测试相比, 对互动性要求更高, 互动性是口语测试有效性的前提。

参考文献

[1]许希阳.汉语口语测试研究.云南云南师范大学报, 2005.

[2]陈昭玲.大型对外汉语口语成绩测试的探索.汉语学习, 1998 (4) .

[3]常丹阳.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4]陈建民.汉语口语.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4.

[5]朱勇.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8.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实验 篇八

关键词:对外汉语  交际口语  隐性语用文化

语用学(Pragmatics)是语言学的一个新领域,它研究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语用学是讲究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使用语言不能只讲究遣词造句的正误,更重要的是语言使用是否合适、得体。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学习者必须要了解这门语言背后的深层语用文化。

汉语口语交际存在着的语用文化特征包括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两个层面。与生产生活习俗、群体组织和制度规范等显性文化特征不同的是,隐性语用文化特征是指一个民族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及其文化结构,即包括思维方式、心理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人伦观念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特征。

一、恰当使用招呼语“你好”

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教外国学生在中国打招呼是说“你好”。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在上位者表现出果断、权威和支配等行为,在下位者则需要表现顺从、谦卑和听话等行为。这种区分观念依旧体现在现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中,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领导与下属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很多时候往往并不是完全对等的。这种无形中的排列顺序,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活动,也影响了人们的交际言语。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忽略“你好”的隐性语用特点:当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打招呼时用“你好”是失礼的行为。

另外,传统的伦理道德不仅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同时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这也深深地影响了汉语中的招呼语。中国人在打招呼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与对话人的亲疏远近来决定采用何种招呼语,例如两个相当亲近的朋友见面时是不会用“你好”问候的,因为“你好”的表达情感比较中性,使用“你好”打招呼会显得两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

二、会话中隐含丰富信息

下面是一道高级汉语听力测试题:

甲:什么时候吃你的糖呀?

乙:咳!八字还没一撇呢。

甲:到时可别忘了告诉我哦!

乙:一定!

通过分析可知,这段听力的语言难点有两个,即“糖”和“八字还没有一撇”。对话内容虽短,隐含的信息却多达六个:

①糖——特殊含义。指喜糖。

②八字没有一撇——比喻。“八字还没一撇”最开始是用来形容男女婚姻的,“八字”是指男女的生辰八字。旧时有个俗称叫做“发八字”,即正式定亲之意。首先,男女双方家长请算命先生合生辰八字,若八字合,男方则选定黄道吉日与女方交换当事人的生辰八字,俗称“发八字”。在古代,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要合(即不相冲相克),才能通婚。

③对话的场合——非正式。

④对话者之间的关系——熟识。

⑤询问的信息点——婚讯。

⑥行为目的——委婉地告诉对方将参加婚礼或送礼。

三、常用动词的适用对象

有一次,一位韩国学生问笔者:“老师,我想找您谈话,您下午有时间吗?”还有一位美国学生课后赞扬笔者说:“老师,我很欣赏你的讲课。”在听到这种表达之前,人们很难意识到像“谈话、欣赏”这样的普通词语,也隐藏着很深的语用问题。众所周知,谈话和欣赏一般只是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的用语。

四、特殊的人称代词“我们”

中国人在公开发言中常常使用“我们”,其实讲话者只有一个人,但为什么不说“我认为”,而要说“我们认为”呢?这其实也隐藏着很深的语用问题。用“我们”不用“我”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群体、淡化个人以及谦虚谨慎的价值观。

五、委婉含蓄的习惯用语

“你呀”:中国人口语中经常使用,表示不满或责怪。

“太那个”:“那个”是用来代替不便直接说的(不太好的)形容词语。

“随便”中的“不随便”——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今晚吃什么?”“随便。”面对生活中的简单选择,“随便”是人们经常听到的答案。这个不偏不倚的中性词,因不带太多感情色彩而深受国人的喜爱。请人来家吃饭,主人嘴里说“随便吃点”,却一定会精心准备而不会随便对待。说“随便”,是因为在中国文化里,话不可说满,但事情必须做好,正所谓“讷言敏行”。总而言之,爱说随便并不意味真的随便,“随便”只是一句话,却包含了中国人含蓄的情感。在对待人和事的态度上,中国人不喜欢直接说“赞成”或者“反对”,于是用“随便”来表明我们的立场。“随便”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有少数情况下是“Its  up to you”(由你决定)“at your will”(随你定)“without concern”(不在乎)之意,我们更多是用“随便”一词来表明我们的“不随便”,即“赞成”或者“反对”,这是典型的太极阴阳思维。看看太极图,我们就知道,中国人的阴阳观念和西方人的二元论是不一样的,因为阴阳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之间由一条曲线而不是直线作为分隔,即便如此,这个界限仍然是模糊暧昧的。

六、用幽默风趣间接回避

甲问一上年纪的女同事:“敢问青春几何”?乙回答道:“小女子年方二八”。甲通过词语移用,以幽默的方式提问,乙对此心领神会,以逗笑的方式回答,间接灵活地回避了对方提出的但自己又不愿意回答的问题。这一问一答中包含了许多幽默信息,使双方的会话生动活泼,而且显得彼此关系更为亲密。在汉语交际中,这种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往往都是通过修辞制造隐含意思而实现的。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不仅能营造出轻松幽默的交际氛围,而且有助于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endprint

结  语

由于长期受儒家文化和封建等级观念的熏陶和影响,中国人形成了中庸、谦逊、礼让的文化性格和含蓄、委婉的表达习惯,这些都成为影响汉语交际隐含的根本内在动因。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无数次的社会改革和思想变革,但许多传统的文化观念和思维习惯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一方面,中国人崇尚“中庸”“贵和”的处世观念,凡事不愿与人争执,甚至在某些场合人们会说话留半句,让听话人自己去领悟其中的“言外之意”,揣摩和研究其中的真实的意图。另一方面,在封建等级观念的长期影响下,中国人一直很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在尊长面前,说话人往往会字斟句酌、适可而止。

此外,由于受中国传统鬼神观念的影响,中国人仍喜欢把语言的功效夸大并神秘化,认为语言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能够降福、招灾。人们耽于语言理想,语词迷信的心理突出,盼望通过语言来沟通人与自然的关系,借助语言来趋吉避凶。这些文化心理映射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往往表现为喜联想、善比附,凡事喜欢讨个好口彩,有意避开晦气语词,造成更多的语用文化信息隐含。如中国人说家里买来一个菩萨不能用“买来的”要用“请来的”。

语用学告诉我们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甚至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都会产生单靠语法学所不能解释的不同含义。作为一种交际方式,汉语交际口语中隐性的文化信息表现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往往不能仅通过字面意义来理解,相反,文化背景以及双方共知的环境信息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交际的效果。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重视汉语交际口语中隐含的文化信息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效果,让交际者更准确地表达自己和理解他人。从语用学角度深入研究汉语交际口语中的隐性文化信息及其重要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丽元.从英汉文化差异看语用翻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2]蒋磊.语用翻译与文化语境差异[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

[3]宋英华,张晶.从语用分析视角谈汉语交际中的会话隐含[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

[4]顾军霞.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

[5]郑建新,梁文青.语用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3).

[6]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上一篇:写景的日记春天简单下一篇:文艺的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