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的理论

2024-10-26

中国式管理的理论(精选8篇)

1.中国式管理的理论 篇一

中国管理理论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的改革

摘要:本文概述了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先是古代百家思想所提到的管理方法对治国、治生的指导;然后在现代,中国吸取外国管理理论并结合自身发展经验,探索适合自身经济体制、适合国情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深入探讨了怎样汲取外国理论,解决问题。最后结合理论、实际,说明中国要怎样对企业进行管理改革才能更好地在新的时期,新的机遇里取到更辉煌的成就。关键词:古代百家思想、管理理论、改革

引言:现在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还没有完全解除,虽说对我国的经济基本没有大的影响,但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经济,让我国经济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有优势,取到更大的增长,我们必须对自身的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所以要以古为镜,以人为镜进行反思和改革。

1、中国古代百家思想所反映出的管理思想

中西方对管理的概念认识有本质区别。我国早期的管理思想中“管理”是在一定的权力范围之内进行动态活动的过程,它突出的是一个个人权力的体现,是以“权”来实现最终结果的一种必然手段。在西方同样需要权力,但侧重于下属不是强迫的而是自觉自愿的遵行条例制度。所存在的中西方管理的差别性,就有必要使我们首先了解中国的早期理论思想。

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治国学为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而产生,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

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首先要求顺道。在这里的“道”是说管理应该顺应客观经济规律。第二,“重人”的思想:重人心相背,重人才归离。一旦重视人,曾经离开你的人也会重新向你靠拢,反对你的人和曾经误解你的人,他们而后都会走到你的麾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三,人和。一定要处理好自己与下级之间、协调好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关系,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第四,守信。信是指诚实而不欺骗。对于领导者来讲包括威信和解决问题时的信用两个

方面。管理者只有以自己的诚信才能换来群众中的威信,这就是“以信换信”。第五,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在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做决定时要经过科学的思考、分析,领导要有方,不能信口开河,“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第六,韩非子主张“法治”。他认为管理国家必须用法,法治才是治国的根本。管理者必须要惩罚分明、革新政风、必须要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新中国成立之后,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及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企业管理在曲折中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照搬前苏联的经验和理论,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没有经济责任,管理只是一种封闭的生产型管理。十年**中,企业管理遭到了严重破坏。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以“放权让利”为主的一系列改革试点,使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厂长负责制的实行是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重大改变。承包经营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的推行,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促进了企业家阶层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入,企业积极地学习了许多国外最新管理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在改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特殊而又具体的问题,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但总体来说,我国还处于学习、借鉴阶段,缺乏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市场经济道路,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创造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理论。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是我国经济多年来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一定要考虑我国国情,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源自于中国本土企业管理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论。由于金融体系、政企关系、产业组织、劳动力状况和劳动管理制度、生产过程控制的不同,中国的企业管理有别于其它国家。目前鲜有强调中国特色的一般管理理论。目前还尚未形成。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如何搞好企业管理研究,改善和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界和企业管理理论界面临的一大课题。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任务是:

(1)对我国管理理论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民族特性必然反映到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所创造出的许多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有许多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对其作理论上的总结,既是对我国企业管理事业的贡献,更是对企业管理理论的贡献。对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为21世纪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是我国企业管理学界的重要任务。

(2)作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管理问题具有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需要在理论上加以研究。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国家,许多经济现象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没有的。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理论,在应用时必然脱离实际。所以,进行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在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同时,应当以我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本国的问题。

(3)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出现必须考虑本土文化的特点,发掘中国文化的有益成分。我国是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重道”、“明德”、“修权”、“知止”、“行法”、“谋略”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体现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

因此,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以我为主”是指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外国经验,这应成为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就是要广泛研究各国在管理上的好经验和科学理论,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自成一家”是我们的目标,通过总结自己的和外来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

3、建立适合新时代的企业管理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

国企改制进行这么多年来,成绩不可否认,问题必须承认。大多数分析国企改制问题的文章往往从改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的角度进行分析,不过问题终归是出在人身上的,要从出资人、经理人、员工的角度分析国企改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方法。

首先说出资人。国企所有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出资人不是别人而是国家。问题就由此而起,政府在市场竞争中即当裁判又当球员,国家因此在国企改制中

涉及到政府自身利益放不开手脚,有些行业得不得让利于民,不能让其充分参与市场竞争,造成了行业垄断,从而导致某些企业滥用优势地位,阻碍市场发展。

既然出资人是政府,政府与银行的关系又导致了国企破坏游戏规则,并使我国金融系统祸根深种。由于出资人不是个人而是集体,国企所有者的内在动力又较民营企业明显缺乏,无论是盈利欲望还是亏损敏感度都不如民企。

政府有公共服务职能,国企的社会责任较民企更为重大,这是政企不分的部分原因。而政企不分又是一些政府官员在干预企业经济中只顾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滥用控制权的原因,同时也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国有企业肩负实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改变经济结构失衡的状况、平抑经济周期波动、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这些目标。而企业又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这是个悖论(当然任何企业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一定程度上又会阻碍企业发展。

其次是经理人。国企领导人选拔机制不健全,主要依靠政府任命。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家的成长和发展,导致大多数国有企业经营者过分重视主管部门的意图和导向,而未必关注企业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对国企领导者人力资源缺乏有效激励。一直以来国企改革中只注重企业物质资本产权而不注重企业家才能,进而影响企业家发挥其才能的积极性,也导致我国企业家整体素质较低。这也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健力宝的衰落到人们对储时健的普遍同情无时不在提醒人们要重视对企业家才能的激励。这也是企业家行事保守,不愿创新的重要原因。

在国企经理人问题中最重要的是缺乏对经理人有效地约束机制。经理人作为为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一般对企业不承担任何经营风险,因而他们的收入与经营状况关系不大,只负盈不负亏,责任和利益不一致。政府仍然是市场风险的承担者。一方面可能导致国企经理层冒险的投机行为,进而有可能导致严重的损失,陈久霖事件便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企业家的腐败行为,由于对企业家缺乏有效监督,国企领导人可能铤而走险,出卖国有资产,吞没国有资产的事情便时有发生。

最后是员工。国企员工的低效率成为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监管不到位,部分员工老化素质不高,功过流程不完善等原因都导致了国企中有些员工低效率混日子的问题。另外国企员工,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企员工收入过高也导致了贫

富差距问题,进而产生各种社会问题。同时,国有企业改革要求减员增效,提高效率必然造成失业增加,这是在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必然出现的,然而这个问题在中国是个大问题,会影响到社会稳定。不过个人认为公平效率问题只放在国企中是难以解决的。

另外在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工会在企业中的作用形同虚设,不得不令人反思。通钢事件的发生都说明国企改革中职工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工会作用的缺失。加强工会作用,重视职工利益,需要引起国家和企业高度重视。

国企改革中产生的问题只能在过程中一并解决,不能后拖。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结论:

我国要建立一套适合现代中国发展的企业管理制度还任重道远,因为时代在发展,经济局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就要重点解决切实问题,避免自身的弊端,发展自身的优势,这样才能具有竞争优势,发展企业本身,强大国家经济。

参考文献:

[1] 王绪君主编,《管理学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 陈佳贵,《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3] 孙耀君,《西方管理思想史》,山西经济出版社

[4] 张兰霞,《新管理理论丛林》,辽宁人民出版社

[5] 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

[6] 康庄道,http://hi.baidu.com/wlk2049

2.中国式管理的理论 篇二

1.1 在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研究中, 了解各阶段的研究内容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计划经济体制转型到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成本控算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内部核算研究、责任管理研究等占主导地位。关于作业成本研究、价值管理研究、环境会计研究等, 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是比较缺乏的。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阶段中,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依旧是不健全的, 虽在成本控算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在其他一些方面依然没有太大的进步, 比如作业成本研究、评价管理研究、实验调查研究等, 还都需要进行不断的理论完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 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其研究理论主要涉及评价管理研究、基本理论研究、预算预测研究、人力资源研究等主题, 在该阶段中, 目标管理研究、宏观管理研究、行为管理研究等研究体系是不健全的。

1.2 为了满足当下工作的开展, 进行管理会计研究规律的分析也是必要的。一方面基本理论研究内容在不断地优化, 比如成本控算研究、责任管理研究、目标管理研究等方面, 这几个领域在这几年的研究工作中, 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特别是下降比较明显的成本控算及内部核算研究。另一些实务环节研究却是上升的态势, 比如实验调查研究、环境会计研究、作业成本研究等。在上述应用环节中, 影响这些主题不断变化的因素是比较多的, 比如内部因素,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环境及其企业内部管理环境的变化, 都影响了管理会计研究主题的变化。除此之外, 外部影响因素也是普遍存在的, 比如国外管理会计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宽, 国外管理会计实践的创新发展等。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管理会计研究课题的探究, 可以得知, 不同级别部门及其组织对于管理会计研究工作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课题资助存在着不同的级别。比如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等。从课题资助级别构成结构角度来考察我国现阶段的管理会计研究情况, 发现国家级受到的资助会多一些, 其他几类不相上下, 这就说明了我国政府机构非常重视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 非常重视管理会计实务环节的应用研究工作。

2 关于管理会计实务应用环节的分析

2.1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为了促进城市工业化的开展, 国家特别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把重工业当作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标实现重工业的优化发展, 确保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该阶段中, 国家经济政治政策是以高度的行政调控为核心的, 也就是实行了充分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该种体制下, 应用了一些相对简单的管理会计实务方法, 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和组织生产规模的优化,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成本的降低, 保证了企业生产任务的完成。其中比较常见的管理会计应用形式是班组经济核算、厂内计划价格制度、内部结算制度等。

通过对班组经济核算程序及其经济活动的分析可以得知, 其需要经过几个步骤来满足管理会计工作的需要。同时也要根据劳动组织及其生产调度特点, 进行班组经济核算程序的开展。在大型企业管理会计应用过程中, 其主要涉及厂级、车间、班组三级的核算应用。在中小型企业运作过程中, 主要进行厂级一级核算的应用。通过对业务核算程序、统计核算程序、会计核算程序的重新设计, 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优化, 实现其成本及其费用的有效控制。以价值计量的形式, 通过进行计算、记录、以及对比分析, 并对其分析结果的评价, 进行成功经验的总结, 从而找到其存在的不足, 确保成本的有效节约, 保证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内部结算制度的使用, 也可以满足计划经济运作环境的需要, 确保管理会计程序的正常开展, 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比如某个油田企业进行内部结算制度的应用, 是管理会计实务环节的新发展, 有效提升了企业管理活动的效率。总的来说, 内部结算制度更加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应用需要, 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保证企业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 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管理制度的创新应用。在该实务应用中, 进行核算单位的确立, 进行内部结算价格系统体系的健全是前提。

2.2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 管理会计实务发展在转型经济体制下不断优化, 持续开展。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的推动, 管理会计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比如内部承包责任制度的完善, 标准成本制度及其目标成本法制度的完善, 实现了我国特色管理会计手段的不断创新。

某钢铁集团公司实行的模拟市场核算管理制度就是目标成本法的初步运用。模拟市场核算是基于产品的生产成本是产品的市场价格所决定的原理进行的。根据市场价格来确定其产品成本, 再把它合理分配到产品生产的各个工序之中, 实际生产中据此控制各种成本支出。企业运用此方法后经营效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目标成本法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为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2.3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管理会计实践内容也在不断变化着。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这就决定了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了提升其自身的经济效益, 企业需要不断的改进及完善自身的管理手段, 保证管理会计实践工作的有效开展, 这就带动了预算管理及其标准成本制度的优化, 诞生了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等一系列的管理会计模式。

在下文中, 笔者就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为例, 进行预算管理环节的分析。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 该公司实现了销售为主, 成本控制为辅的预算编制原则的应用, 其特别强调预算管理的市场化应用, 通过市场销量, 来决定产量进行生产, 这是对传统的预算管理理论的又一次创新。在该企业的后期发展过程中, 为了提升经济效益, 展开预算管理制度的优化是必要的。同时要确保预算追踪体系的健全, 以满足现阶段工作的考核需要, 保证其评价制度的科学性。在预算管理中需要进行不同应用方法的协调, 比如在工分制、年薪制、劳动技能竞赛等方法的开展过程中。通过以上对预算管理制度体系的优化, 可以满足现阶段公司的经营发展需要, 提升其应用效益, 保证公司的管理环节的综合效益的提升。

综上所述, 预算管理制度的健全是非常必要的, 其能为公司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保证公司综合实力的提升, 实现其生产规模的扩张, 为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奠定良好的管理基础。

为了更好的探究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进行企业成本核算环节的分析。下文将研究标准成本制度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标准成本制度就是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 找出差异, 然后分析差异的形成原因, 并落实经济责任, 从而为企业管理当局控制和降低成本, 提供决策服务的一种成本控制制度。

在宝钢公司发展过程中, 进行了标准成本制度的改良, 其主要是根据成本的功能用途, 在不同成本中心中进行归类。通过进行工作人员的持续动员, 保证日常的组织生产活动、技术应用活动、管理活动的协调, 最终实现各个员工的积极参与及成本的有效控制。在其成本控制过程中, 进行辅助性成本、服务性成本等的协调是必要的。进行不同功能性成本的协调, 可以满足管理会计工作的需要, 实现部门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的协调性。最终通过标准成本制度体系的健全, 满足现阶段的成本控制的应用需要, 提升公司员工的成本意识, 保证其经济业务的有效开展。

当今管理会计实务应用领域的另一利器是平衡计分卡。现以大连金石滩旅游公司为例, 进行平衡计分卡的应用分析。该公司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 通过对经营战略体系的优化, 保证了日常工作的管理及其创新。该公司为了实现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进行了平衡计分卡的应用, 以确保绩效评价程序的正常开展, 通过进行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可持续发展等的协调, 满足了当时绩效考核的应用需要。通过对上述管理会计实务工具的应用, 公司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益。比如在2007年国有企业年度经济指标考核评比中取得了优秀成绩等。通过对平衡计分卡的应用, 可以保证其各个子公司之间的良好协调, 有利于保证集团公司的整体经营业绩的提升, 满足了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需要, 有利于实际工作问题的解决。

3 关于管理会计未来发展应用的分析

3.1在管理会计应用过程中, 进行会计研究成果展示平台的构建是必要的, 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展示平台的构建可以促进其研究成果的推广, 可以让更多的潜在使用者对研究成果进行深入了解。在这一点上, 可以参考西方国家的管理会计理论平台, 西方国家之所以取得一定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成果, 是与其完善的研究成果展示平台分不开的。在会计学科应用过程中, 管理会计及财务会计是重要的组成部门。在对管理会计理论及实务的研究过程中, 管理会计机构担负着研究的主要职责, 但这也需要与与财务会计机构进行有效的配合, 从而更好的进行相关研究。目前, 我国的财务会计研究成果展示平台体系尚不健全。但对于管理会计来说, 也不具备属于自己的专业的研究成果展示平台。为了满足当下会计理论工作的研究需求, 可以采用对管理会计理论及其实务研究类期刊进行整合发行等方式, 逐步构建一个完整的管理会计展示平台体系。

3.2笔者通过对我国会计理论及其实务应用方法的研究, 发现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进步, 理论研究工作也会反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建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管理会计实证研究工作也在不断优化。管理会计的自身应用特性, 决定了其理论优化的必要性, 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现阶段管理会计工作的应用需要。同时, 管理会计的实践性决定了理论研究人员需要进行企业调研活动的开展, 保证该活动的务实性、实践性, 从而有利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体系的健全。

3.3为了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管理会计职业化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经之路。例如财务会计进行注册会计师职业化的推进一样, 可以保证其协会组织体系、理论期刊体系、资格考试体系等的协调。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管理会计职业化体系, 这也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管理会计职业化工作能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 无论是通过学习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化的发展经验, 还是借鉴英美等西方国家推进管理会计职业化的做法, 大力推进我国管理会计的职业化发展, 促进管理会计师协会的发展已势在必行。

在目前工作程序中, 我国会计学会应该健全管理会计及其应用专业体系, 健全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体系, 实现其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工作、管理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等的协调发展, 在上述应用环节中, 管理会计师协会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比如进行组织管理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体系的健全, 进行管理会计师资格确认制度的健全。组织执业管理会计师进行专业培训、制定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并对管理会计师的执业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

4 结束语

只有通过对中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环节的研究, 才能打开我国管理会计职业化工作的新局面, 并为我国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持续性支持, 也必然会为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实务应用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巧根, 郝桑.一个企业推行预算管理的实践及其启示[J].财会通讯, 2002;12.

[2]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课程组.作业成本法在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应用的案例研究.会计研究, 2001;2.

[3]胡玉明.管理会计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3.真正中国化的管理理论 篇三

30年激荡岁月,中国企业人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营销及管理思想。现实却是,西方的管理思想影响着中国商界的舆论氛围,但远没有落脚到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而本土的营销及管理思想又一直落后于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国企业的数量与质量(规模、实力)不断壮大,需要多个层面的战略思想及战略方法论,来指导中国的商业实践,让中国企业少走一点弯路、少交一点学费、快一点长大成功,并能够“功成而无尤”。

从这个背景与角度看鲁培康的《境界管理》,才能发现这部用心之作的时代价值。《境界管理》是否能对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发生积极的影响?我带着这样的问题仔细阅读并思考了鲁培康总结的境界管理五层结构模式思想,我的结论是:这是中国商业及管理著作里第一本融合了中西管理思想、方法、实践、经验的著作。尤其是作者提炼的五层进化式管理模型,是适合各类规模企业人确定管理目标、寻找管理方法、厘清管理思想的实战工具。

作者的精彩论述,需要阅读者或耐心通读,或择章选读,但无论哪种形式,我认为都需要把握《境界管理》的逻辑主线:进化的逻辑。

现实的中国企业,无论是管理对象、管理工具、管理结果,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这是企业本身的变化,要求管理思想必须具备进化的基本视野,进化的逻辑,也就成为一本管理方法论著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气质。

与很多管理思想或理论不同,当前阶段的中国管理思想具有鲜明的“实战”性格,也就是要拿起来就能用,用了就能看到效果(证真或证伪),这是中国实践派管理思想与学院派管理思想的分野。

但是,实践派管理思想并非由于突出“实战”性格,就变成愿望、情绪、口号的堆积。正在走向成熟的既有实战经验,又有理论素养的新一代管理思想者,其实战管理思想无不体现出完整、清晰、统一的“结构化思维模式”,这种实战性的结构化模式,正是中国新管理思想不同于一般经验主义财经读物的本质所在。

立身、立信、立命、立德、立道的五个境界层级,实际上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大至强、由霸而王的企业征程的五个必经的发展阶段。《境界管理》总结的正是处在这些发展阶段的企业,应该如何设定管理目标、如何进行企业家自身的角色定位、如何进行自我修炼、如何选择相应的管理工具,以及作者最用心融合的如何从中国原典哲学思想里汲取精神养分。

作者按照以上的结构化模式思维,完整地、原创性地总结、提炼了企业管理的道、法、术,而且基本形成了道法术三者的逻辑一致性,这确实是企业管理思想的一次创举,开启了企业管理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将企业管理的普遍规律与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相结合,这是基于现代企业实践的中国化的管理思想,而不是以中国式关系学为核心的所谓“中国式管理”。

所以,《境界管理》在中西管理思想的创造性融合上,迈出了成果丰硕的重要一步。但我们要继续追问:这本著作能否有效指导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

结构化思维的特点是,在这种思维模式及话语面前,你很难因为单独对某一点的赞同或反对而影响其结构的合理性,如果你不具备以结构化思维对结构化思维的整体颠覆能力,那么你能做的只有两个选择:学习中批判或干脆不接触。

我不能预知读者或中国企业人可能的选择,但我认为,如果中国企业人特别是企业家们,带着问题与思考去阅读——无论是通读还是选读,应该可以减少一下企业败局发生的概率。

《境界管理》不仅有作者从中国2000年前的哲学思想、西方200年来现代管理学、30年中国企业营销与管理的实践经验中打捞出来的各种鲜活的思想之鱼,更提供了捕鱼的工具——结构化的思维模式,这些都是本书最有价值的思想财富。

(作者为上海博纳睿成营销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

4.中国式管理的理论 篇四

【中文摘要】为了更好地解决海关在对外贸易监管中有效与便利这一矛盾,本文试图通过对海关进出口风险管理的系统介绍,说明风险管理在海关进出口监管中解决该矛盾的理念指导、实践运用及取得的成效。同时研究学习先进进国家海关推进海关风险管理的特点和经验,对比中国海关实际,分析指出目前中国海关进出口风险管理仍然存在的问题。着眼于整体防控风队、提高通关效率,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对策,探求运用风险管理解决海关进出口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在全面推行海关进出口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差别化管理,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大系统。

【英文摘要】For solving Customs betterly valid and

convenient this is self-contradict in the foreign trade take charge of, this text tries to pass the system introduction that manages to the customs import and export risk, explaining risk to manage to solve in the maritime customs import and export take charge of should self-contradict principle instruction, practice usage and the result for obtain.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 of the study advanced countries maritime customs propulsion maritime customs risk management process in the meantime, contrast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business management actual, analyze to point out currently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import and export risk a management still exist of problem.The From whole defend to control risk, the exaltation customs clearance efficiency to set out, the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measure and counter plan, the investigate the path and the way that the risk management resolves the maritime customs import-export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problem:practice difference to turn a management in promoting the foundation of[with] the maritime customs import and export risk management completely, the quest build up united of the risk manage big system.【关键词】海关风险管理 进出口风险分析 国外经验借鉴 风险防范系统

【英文关键词】customs risk managementimport and export risk analyzesforeign experiencesrisk precaution system

【目录】中国海关进出口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57-98

ABSTRACT

5-6

第一章 导论7-17

摘要第一节 引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7-8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8-9

一、风险9

二、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节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

第三节 世

一、世界

念9-1

1二、风险管理9-1

1界海关组织和《京都公约》对风险管理的规定11-12海关组织关于风险管理的规定11

二、《京都公约》关于风险管

理的规定11-1212-1

3第四节 海关进出口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二、海关监管

2一、海关管理中人的风险要素1

2对象的风险要素12

三、海关监管本身的风险要素

四、其他相关的风险要素12-13的程序13-17险识别14先次序14-15查)15-1717-27

第五节 海关进出口风险管理

二、开展风

一、建立风险管理环境13-1

4三、风险分析1

4五、处置风险1

5四、评估风险并确定风险优

六、守法测量(监控和复

第二章 国外海关进出口风险管理的经验与借鉴第一节 外国海关风险管理实践17-26

17-20

一、美国

海关风险管理实践20-2

4二、荷兰海关风险管理实践

第二节 国

一、建立

三、韩国海关的风险管理实践24-26

外海关进出口风险管理经验对中国海关的启示26-27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企业风险测量体系学的分析方法和技术26-27

二、掌握和运用科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三章 中国海关风险管理的探索和实践27-

4227-28

第二节 中国海

第一节 中国海关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关进出口风险管理实践28-3629-30

一、货到前风险管理

三、稽查工作中的风

二、风险式通关管理30-3

5险管理35-3636-

42第三节 中国海关进出口风险管理案例

二、风

一、风险管理在通关管理中的运用36-38

险管理在稽查工作中的运用38-42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2-47

第四章 中国海关进出口风第一节 理念层面存在的问题

42-4

543一、将风险管理当做管理目标,而不是管理技术

二、将风险管理等同于情报工作43-4

444

三.不重视风

险处置和效果反馈累的误区44-4

5四、存在片面强调技术手段忽视经验积第二节 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45-47

一、传统的职能配置方式与推进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要求相冲突454

5二、不能有效地发挥风险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三、风险管理职责范围难以确定45-46

四、缺乏成果转化机制和实战应用的工作系统46-47深入实施进出口风险管理的思考47-54风险式管理47-49

第五章 对中国海关

一、全面推行海关业务

二、建立”层级职责明确、业务配合协调”

三、全面应用统一的风险

注释57-59的集中化进出口风险管理体系49-52管理大系统52-54后记59-60

5.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篇五

概念和内涵

循环经济,也称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资源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社会。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它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发展循环经济符合我国国情,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

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有两个,一是物质不灭定律;二是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这两大基本定律是循环经济物质循环的理论支撑,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物质不灭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自然界的基本定律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石。物质虽然能够变化,改变其存在形式,但不能消灭或凭空产生。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物质系统(孤立系统)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孤立系统的话,地球上任何物质无论如何变化,其总质量不变。从理论上讲,一切物质都可以循环利用,所不同的是物质在利用后,其性质发生改变,产生具有新属性的物质,只要人类掌握新物质的属性,利用技术研发,就可以把它们变成新的原材料。在循环经济实践中,废弃物循环利用就是基于这一理论,只要认识废弃物的性质,科学技术水平达到利用高度,就可以把它用在可用的地方。因此,循环经济发展的难点不是废弃物可不可用,而是怎么用,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许多循环经济发展好的国家,就是掌握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才得以使产业链充分延长,产业群横向拓展,使资源充分利用,甚至达到零排放。循环经济的另一理论基础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即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物质系统(孤立系统)中,不论发生什么变化,能量的形态虽然可以发生转换,但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循环经济正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运用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中的体现,能源的循环利用也是可行的。因此,在使用能源时,只要有足够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就能够在生产同量产品时较少地使用能源。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使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形式成为可能,解决了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对立的问

题,提出了二者具有统一性、相容性,即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资源永续利用是可行的。也就是说“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打续发展的方向,并力争到2020年基木实现全国范范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尽管我国目前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循环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滞后

目前, 我国的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与社会公众,将循环经济简单、片面理解为废物同收利用、资源节约或等同于清洁生产等,对我国资源环境约束面临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一些职能部门责任意识不强,畏难情绪明显,对于本部门在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角色和定位不很清晰,还没有真正履行指导、协调和监督的职责。

(二)政策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己经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但这些政策法规缺少可操作性,没有真正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同时,这些法规政策主要针对污染事件发生后如何处理而制定,对于事前、事中的预防措施没有提及或制定得小全面,因而具体执行时往往被动,无法保障循环经济工作顺利进行。

(三)循环经济系统资金投入不足

循环经济在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资金保证,但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循环经济中、后期发展的资金需求,资金链断裂阻碍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虽然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但有限的则政投资和零散的优惠政策之间很难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二、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改进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与 参与水平。

通过广播、媒体等工具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相关知识,侧重于宣传消费观念,提倡节约资源、绿色环保的适度消费模式,扭转社会公众的传统经济观念,增强公众循环经济意识,着力培养人们节约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物质的意识,提高社会公众参与水平,形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循环经济涉及面广,是一个需要国家、企业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系

统工程,国家应该加快健全完善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地方政府结合地域特点制定地方性法规,通过政策法规体系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以引导循环经济可

持续发展。同时,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坚决制止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行为,依法推行清洁生产,对各类违法的行为进行有力的制裁。

(四)坚持多渠道筹集资金

国家应调整则政分配结构,使之向循环经济方面倾斜,增加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积极运用税收优惠等各种手段,吸引社会和个人投资。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循环经济活动,实现节约、环保、规模生产的目标,在筹资过程中,要坚持国家、企业、个人相结合原则,多层次、多渠道筹资金,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

6.中国海洋战略的意义 军理论文 篇六

海洋战略对未来中国海军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2015级视觉151班xx号 张宁煜

【摘要】 冷战结束后,国际海洋政治格局中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准单极霸权结构,中国则长期被排斥在“多强”之外。冷战后全球政治危机相对消解,各国国家利益的重心由生存利益快速转向发展利益,海洋竞争加速。对全球海洋利益的争夺引发了一系列的地缘政治连锁反应,促使作为海陆混合型大国的中国不得不通过重返海洋来克服长期以来的陆权局限。同时,走向海洋是中国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需要,也是推动经济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特别是海洋经济体制、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和驱动力。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大国复兴”的攻坚阶段和实现海洋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中国在海上崛起,中国海洋文化价值体系开始得到重塑,并努力摆脱传统大陆意识禁锢,不再以陆地为本位看待海洋。中国已经正式确立了开放型的海洋观,全面启动了海洋方向的利益拓展工程,将海洋利益纳入国家经济规划、政治规划中,指明了海洋文化建设方向,积极推动新时期海洋战略的形成、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陆权局限 战略机遇期 海洋文化建设 利益

海洋作为孕育人类生命的摇篮,依然蕴藏着无尽的资源和秘密;海洋国界的无形和海运方式的廉价与便捷也使海洋成为了人类交往的通途。

海洋权益属于国家利益范畴,海洋战略则属于基于军事安全的国家发展规划范畴。海洋战略由海洋权益诉求驱动、由海洋权益框架塑造,是对海洋利益的识别、确认、衡量排序、相对取舍和对获取模式的设计确定。中国的海洋战略是国家用于筹划和指导海洋开发、利用、管理、安全、保护、捍卫的全局性战略;是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外交、海洋军事、海洋权益、海洋技术诸方面方针、政策的综合性战略;是正确处理大陆国土和海洋发展关系,迎接海洋新时代宏伟目标的指导性战略。海洋战略从属于国家战略,是国家总揽海上方向健设与斗争全局的总方针,是处理国家海洋事务的总战略。

在实现国家海洋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有必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损害最小化与利益最大化相结合原则。海洋战略应当成为中央对外战略意图的具体落实和准确体现,因此必须立足于为我国的国内改革发展与进一步对外开放争取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一前提下,其核心依然是基于“全面提高海洋维权能力,坚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政策方向,避免中国卷入任何战争或是重大军事冲突之中。在维权、维稳与发展之间,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清晰的政策平衡点,具体包括两个层次:首先,在相对微观的维权层次,中国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妥善处理海上纠纷”,执法与外交手段平行。其次,在相

军事理论课课程论文 张宁煜

对宏观的维稳与发展层次,中国将“在维护自身固有海洋权益的同时,愿同各国共同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海洋伙伴关系”。

二、是海权与陆权相配合原则。海权与陆权均衡发展是中国海洋战略的独特战略背景。中国的海洋战略在保持自身相对独立性的同时,也应当为陆权的进一步崛起服务,而不是独立、游离于陆权需求。这是中国海洋战略的根基与根本锚定点。“一带一路”是实现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的重要抓手,它本质上是一种兼顾陆海的陆海权复合型战略,对于协调中国西部和东部发展、实现陆地和海洋资源的“无缝链接”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中国“陆海统筹”战略思想已向陆海高度互动发展,也决定中国海洋战略应当服从“一带一路”的建设大局。

三、是国家利益与国际正义相结合原则。中国的海洋战略以维护本国的涉海国家利益为底线目标和基本范围,服务于中国的和平发展目标。中国并不寻求通过掌控海洋来主宰世界,中国不会成为霸权型海洋强国,而会成为开明型海洋强国。

中国海洋战略的根本目标

中国海洋战略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海上崛起。其含义是,中国由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将权力和利益延伸至海洋空间,对海洋资源及其它海上事务的管控程度提升到海洋强国乃至超级海洋强国应有的高度。它不仅是强调一种技术性、空间性领域的崛起,而且是中国的整体崛起在海洋方向的一种表现,与陆上方向的崛起一起构成中国全球崛起的空间维度整体,是从海上方向对中国国家崛起的一种描述和界定。

中国海洋战略的具体目标应当是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成为主要的国际海洋政治大国、世界海洋经济强国与全球海洋军事强国,通过优化和改善现行国际海洋制度体系,建立有利于中国和其它国家共同良性发展的国际海洋新秩序,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消除海洋霸权,实现国际海洋事务民主化、提升海洋资源利用效能,造福人类整体。

当前,中国正在形成独一无二的海洋战略优势,在陆权保护与支撑下拥有巨大的海权潜力。中国应当倾尽所能地实现这一潜力,控制理应属于我们的海洋空间以及尽可能地利用海洋各类资源,即中国的“政治海权”和“经济海权”都要

军事理论课课程论文 张宁煜

得到满足,且利益的诉求和获得或应得到国际法上的稳定确认,或应得到国际社会较长时期的普遍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海洋战略核心任务正是中国的自身发展与世界和平进步“两位一体”有机交融的战略。

海洋战略对未来中国海军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在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有利于破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限制,缓解土地的压力,缓解中国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提高交通运输能力,解决水荒问题并且能够提供生活空间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经营海洋,利用辽阔而宝贵的海洋国土,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国,使海洋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重大的新增长点,对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部、第三部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海洋产业将成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源。海洋经济对于陆地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是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效率所望尘莫及的。因此,可以断言,开发海洋区域具有科技、经济、社会的三重价值,是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的内在要求,在社会进步中能够发挥自身高与新的技术优势,使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得到改善,更加协调地向前发展。

21世纪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对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益更高,而且要求经济腾飞与环境治理、社会发展之间更加协调,科学发展。为子孙后代营造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践行海洋政治战略和海洋军事战略,提高海军作战能力,将使中国更好的应对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岛礁归属、海域划界三大海洋挑战,解决中国的海权危机,维护蓝色国土的安全和完整。中国海军在东海、黄海地区一定要争取拥有局部的优势,这对震慑日本、安顿朝鲜海域局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说对整个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都是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在解决台湾问题时决不放弃使用武力,任何企图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将是中国政府所不允许的,必将受到中国的严厉谴责。对于我国领海和经济专属区这些完全属于我们国家的海洋利益,决不允许任何国家和任何势力染指,要坚决动用一切手段加以保护。对于公海,特别是国际贸易海上通道和能源供应通道的安全与畅通,中国应该尽最大可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其他国家共同合作维护安全、稳定。践行海洋政治战略和海洋军事战略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周边安全,为中国的崛起创造和平、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

通过海洋科技战略的构建,可以使中国的海洋科学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形成海洋探测、监测、监视、预报,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上导航、定位、情报、通信、安全、救助等技术体系以认识、开发、利用海洋,并准确预测自然灾害,把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有利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二者并行将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经济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军事理论课课程论文 张宁煜

通过海洋教育战略的实施,可以提高中华民族认同海洋、热爱海洋、“以海兴邦”的民族意识,加强国人的海洋观念,重视海洋,改变过去的重陆轻海的理念,使海洋的价值得到认同,使中华民族由远海的民族变成亲海的民族。加强海洋法律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分别有利于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和实现海洋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有利于复兴和发扬海洋文明,使海洋文明成为未来中华新文明有鲜明特色的基本组成部分,使海洋文化的外延大大扩展、内涵进一步更新。

海洋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应该有一个着眼于更长期发展的海洋战略,这个战略的原则不仅要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而且还要以追求建立世界各个国家平等分享海洋权益为目标。

总之,中国的海洋战略的意义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战略层面。从国内方面看,中国海洋战略有利于全面提升全民族海洋意识,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使海洋事业的发展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国际方面看,中国海洋战略有利于捍卫和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领土统一,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维护和捍卫中国海洋权益,创造服务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全面参与国际海洋制度和海洋秩序的建设。

7.中国式管理的理论 篇七

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开展

1.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主题的转换。

由于我国暂无刊载管理会计研究成果的专门性期刊和杂志, 其理论研究成果就主要刊载在《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和《财会月刊》等会计专业杂志上。

为了反映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及其研究主题的转换, 本文选择《会计研究》的刊文为对象进行研究。通过对《会计研究》创刊30年来 (1980~2009) 刊文的统计可知, 30年间共刊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论文475篇, 仅占同期刊文总数的18%。

从静态的角度观察, 30年来管理会计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 (16.4%) 、成本控算 (15.2%) 和评价管理 (12.4%) 等三个方面, 其次是责任管理 (6.9%) 、价值管理 (6.7%) 、内部核算 (5.3%) 、预算预测 (4.8%) 和宏本管理 (4.6%) 主题的研究, 再次是对作业成本 (3.8%) 、人力资源 (3.8%) 、实验调查 (3.4%) 、环境会计 (3.4%) 、战略管理 (2.7%) 和电算管理 (2.7%) 的研究。

比较而言, 对国外借鉴 (2.1%) 、目标管理 (2.1%) 、质量管理 (1.5%) 、标准成本 (0.8%) 、行为管理 (0.8%) 以及教育职业 (0.4%) 等主题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为动态考察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主题的转换, 我们根据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将30年 (1980~2009年) 分为三个阶段:经济体制转型阶段 (1980~1992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阶段 (1993~2002年) 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 (2003~2009年) 。《会计研究》30年来三个不同阶段管理会计论文研究主题的分布情况详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在转型经济体制阶段, 研究主要集中在成本控算、基本理论、内部核算以及责任管理等四个主题上。而对人力资源、价值管理、作业成本、战略管理、环境会计、电算管理以及教育职业等七个主题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阶段, 除在成本控算和基本理论两个研究主题上比较集中外 (此与经济体制转型期间相似) , 在作业成本、宏本管理、评价管理、实验调查、责任管理以及环境会计等六个主题上的研究也比较集中;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 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管理 (27%) 、价值管理 (16.9%) 、基本理论 (12.4%) 、预算预测 (10%) 、电算管理 (8%) 和人力资源 (6.6%) 等六个主题上, 而对宏本管理、目标管理、标准成本、行为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等五个主题的研究并没有涉及。

由此可见, 在三个不同阶段, 管理会计研究主题除基本理论的研究一直是核心 (但存在下降的趋势) 外, 其他研究主题的转换态势表现比较明显:成本控算、内部核算、国外借鉴、责任管理、质量管理、目标管理和标准成本等七个研究主题均呈下降态势, 尤其是成本控算 (从28.8%下降到1.5%) 和内部核算 (从11.8%下降到1.5%) 两个主题的研究下降较为明显;评价管理、预算预测、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价值管理和电算管理等六个研究主题则均呈上升态势, 尤其是评价管理 (从6.5%上升到27%) 、预算预测、价值管理 (从0.6%上升到16.9%) 和电算管理 (从0%上升到8%) 等四个研究主题的研究上升非常明显;而宏本管理、实验调查 (1.8%~7.1%~0.7%) 、环境会计和作业成本 (0.6%~8.3%~2.2%) 等四个研究主题均呈现出先明显上升后又急剧下降的态势。

从根源上看, 影响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主题转换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因素, 它主要包括我国经济体制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环境两个方面的因素;二是外部因素, 它主要包括国外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以及国外管理会计实践的创新两个方面的因素。

2. 管理会计研究课题的统计分析。

再考察国家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对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同级别课题资助信息的论文分布情况:国家级的占0.36, 省部级的占0.32, 其他级别的占0.32。从课题资助级别构成的结构视角来考察 (静态现象) , 我们发现除国家级资助的比例略微高一些外, 其他两类持平, 总体来说, 三类相差不大。这说明国家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是同等重视的。

从不同阶段课题资助级别构成的结构变化视角来考察 (动态观察) , 我们发现在三个不同阶段从总体上看, 课题资助的力度在不断加大 (转型经济体制阶段占1%~市场经济确立阶段占40.8%~市场经济完善阶段占58.2%) 。具体来看, 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资助均在逐阶段增加 (国家级:0%~2.9%~33%;省部级:1%~14.6%~16.5%) , 而其他类课题资助则表现出先急剧增加后下降的特征 (0~23.3%~8.7%) 。可见, 国家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的确在逐渐加大, 这也说明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专著的评析。

我们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五本管理会计学术专著 (见表2) 。由五本专著的研究主线和研究内容可知, 管理会计研究领域创新的时间维度比较明显。李天民 (1994) 主要探讨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 对其理论基础的探讨涉及面还比较窄, 另外对质量成本、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以及增值会计等管理会计研究领域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张朝宓等 (2006) 开始介绍作业成本法、战略管理以及业绩评价与平衡计分卡等管理会计新的研究领域, 并开始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经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孟焰 (2007) 开始尝试着从理论框架的起点, 以及管理会计准则和道德行为准则等方面对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 尤其是对管理会计理论基础的全面梳理是该书的一大亮点, 也是该书对推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贡献;于增彪 (2007) 则首次把卡普兰的“创新性行动”研究法、转移价格、流程理念下的作业成本制度以及环境管理会计等元素添加到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来, 这使得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越来越丰富;胡玉明 (2008) 则对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会计、行为管理会计以及事项管理会计等管理会计的最新领域进行系统论述, 而且他还站在新时期的高度, 对知识资本、社会责任以及作业成本等管理会计的新领域进行了展望。

二、管理会计实务应用的推进

1. 计划经济体制下 (1949~1978年) 的管理会计实践。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为了尽快提高工业化水平, 特别是提高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必然地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高度行政调控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了支持这一战略的不二选择。而在此体制下, 企业 (主要是国营企业) 的任务就是生产, 如何有效组织生产并降低生产成本是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20世纪50年代的“班组经济核算和经济活动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厂内计划价格制度”, 以及20世纪70年代大庆油田实行的“内部结算制度”等都是这一时期管理会计的有效形式。

“班组经济核算和经济活动分析”的实施包括三个基本步骤:一是根据生产和劳动组织的特点, 以及岗位责任制的要求来设立班组经济核算单位。大型企业一般实行厂级、车间、班组三级核算, 中小型企业一般实行厂级、车间二级核算或厂级一级核算。二是运用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等手段, 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和费用的消耗以及取得的成果, 用价值形式进行记录、计算、对比和分析。三是根据对比与分析的结果, 总结成功经验并寻找差距和不足, 然后提出节约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新途径。它是管理会计在计划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的重要实现形式。

大庆油田实行的“内部结算制度”是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应用创新。内部结算制度是大庆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和改善经营管理所进行的一种管理制度创新的尝试。确立核算单位, 建立和完善对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和动力等物资及劳务的内部结算价格系统, 是实施内部结算制度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内部结算价格一般又称厂内计划价格, 它是企业内部核算的重要依据, 只在企业内部使用。它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和管理手段的反映。

2. 转型经济体制下 (1979~1992年) 的管理会计实践。

改革开放序幕拉开之后,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尝试着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即我国进入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体制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 我国管理会计的实践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其中20世纪80年代的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的目标成本法和标准成本制度都是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手段的创新。

从1979年开始, 随着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一系列“放权让利”改革的启动, 首都钢铁公司 (现改为“中国首钢集团”) 有幸被国家列为第一批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率先实行了承包制。从1981年它实行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之后, 其员工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得到激发, 还相继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和技术改造, 到1994年其钢产量就达到了824万吨, 并使其位列当年全国第一位。它是管理会计中“内部核算制度” (包括承包经营责任制) 在企业管理中的典型应用。

为转换经营管理机制,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1年开始推行“模拟市场核算, 实行成本否决”的成本核算和控制制度 (亦称“邯钢经验”) 。“模拟市场核算”就是指以市场可以接受的产品价格来决定产品的生产成本, 即“倒推成本法”。它充分体现了企业管理者从计划经济的经营观念到市场经济经营观念的转变。在倒推出相应成本之后, 再把它按分公司、车间、工段和工序等责任单位分解为成千上万个指标, 并将其层层落实。然后实行“成本否决”的奖惩分配制度。实行“成本否决”就是为以成本控制责任单位为主体、以成本目标控制为依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奖惩分配制度。它是管理会计中的“目标成本法以及标准成本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典型应用。

3. 市场经济体制下 (1993~2010年) 的管理会计实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位逐渐确立, 并在2002年后得到了日益完善,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使得企业成了市场的真正主体。企业为提高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 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其管理手段, 管理会计的实践活动随之丰富起来。其中, 预算管理和标准成本制度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平衡计分卡以及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的“新贵”也都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相继亮相。

冯巧根等 (2002) 以新兴铸管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为例探讨了预算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1995年新兴铸管提出了“以销售为龙头、以销定产和以成本控制为重点”的预算编制原则。它强调预算管理必须面向市场, 要充分认识“以销定产”在企业预算管理中的重要性。为保证把预算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公司建立了正常的追踪制度、严格的考核制度以及科学的评价制度等三项制度, 并采取了内部专用支票制、“年薪制”和“工分制”工资改革以及开展劳动竞赛等三项措施。预算管理制度的实施, 使公司在2000年就取得了销售收入29亿元、利税总额6.4亿元的骄人成绩。总之, 公司预算管理制度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为公司综合技术实力和生产规模得以跻身世界铸管三强提供了强有力的管理支持。

潘飞等 (2003) 以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探讨了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应用。许继电气为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克服诸如制造费用分配标准过于单一等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弊端, 从2001年开始引入作业成本法来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在2002年3月到2002年12月间, 该公司先后分方案设计、软件编制和实施应用等三个阶段实施了作业成本法。实施结果表明, 传统成本计算法的确存在着“高估高产量、低复杂程度产品成本, 低估低产量、高复杂程度产品成本”的现象, 作业成本法较传统成本法更能反映产品或服务成本的真实性。

潘飞等 (2008) 还以宝山钢铁公司为例研究了标准成本制度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标准成本制度就是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 找出差异, 然后分析差异的形成原因, 并落实经济责任, 从而为企业管理当局控制和降低成本提供决策服务的一种成本控制制度。1996年宝钢正式实施标准成本制度。它首先根据成本发生的功能用途不同, 确定了生产性成本中心、服务性成本中心、辅助性成本中心和生产管理性成本中心等四类成本中心。然后广泛动员并组织生产、技术、工艺以及管理等各个层面的员工积极参与标准成本的制定。最后, 通过各功能性成本中心间的充分协商, 并达成共识, 制定出能使部门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协调一致的标准成本制度。宝钢标准成本制度的实施大大增强了公司员工的成本意识,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 并为产品相对稳定、生产规模较大的我国制造业企业应用标准成本制度提供了典范。

王满等 (2009) 以大连金石滩旅游集团为例探讨了平衡计分卡在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大连金石滩旅游集团意识到要求得生存与发展, 不仅要有独特的经营战略, 还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另外, 集团公司还发现有部分下属公司存在着不顾集团公司长远发展的现象。为此, 集团公司提出了应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评价的方案, 并从2006年起开始在分 (子) 公司层面试行。公司紧紧围绕着“十一五”战略目标, 分别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维度, 构建了由13个指标组成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它的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使公司获得了在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的度假区发展管理局国有企业的年度经济指标和重点工作的考核评比中被评为优秀的好成绩。平衡计分卡的运用, 不仅增进了各分 (子) 公司之间的协作, 而且还提高了集团公司的整体经营业绩。

由上述典型案例可以看出, 我国企业应用的管理会计方法既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创新 (如首钢的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和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 实行成本否决”的成本核算和控制制度等) , 又有从国外引进的舶来品 (如许继电气运用的作业成本法以及大连金石滩旅游集团实施的平衡计分卡等) 。但总体来说, 目前舶来品要多于自创的。不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我国企业本土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必将越来越多, 其地位也将会越来越重要。

三、管理会计未来发展的思考

根据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现状, 为使我国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并促使其在提振我国经济发展的实务应用中发挥更大作用, 笔者在此提出三点关于我国管理会计未来发展的思考。

1. 探索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方法途径。

通过对《会计研究》30年间所刊载的475篇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 按实证和规范分两类进行过统计分析, 结果发现, 实证类 (指采用实地、实验、问卷调查以及构建模型、回归分析与检验等研究方法) 论文仅97篇 (占20%) , 规范研究论文多达378篇 (占80%) 。更进一步分析还发现, 在1993年以前即计划经济体制和转型经济体制阶段仅有11篇 (占11%) 实证研究论文。

由此可见, 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还比较单一, 主要依靠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为主, 而更能体现管理会计应用性的案例研究等实证研究方法的使用, 相对规范研究来说还比较少。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 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因为管理会计较强的应用性特征就决定了, 要提高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理论研究工作者就必须深入企业做调研, 并要和实务工作者一起携手改进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方法。

2. 搭建管理会计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

要推广研究成果的应用, 首先必须要让更多的潜在使用者了解这些研究成果, 一个能够充分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是必不可少的。西方国家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成果丰富而前沿, 与其有展示管理会计研究成果的专门平台密切相关, 如英国有由英国管理会计师公会主办的《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两大重要分支, 管理会计研究对内提供管理信息的机制, 财务会计研究对外提供相关信息的机制。目前我国财务会计的研究成果有《会计研究》等展示平台, 但管理会计却没有自己专门的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为此我们建议, 在目前情况下可首先考虑在会计专业报刊中开辟管理会计研究专栏, 然后在条件成熟时创办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类杂志。

3. 全方位推进管理会计的职业化发展。

虽然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化工作起步较晚, 但现在已经做得有声有色, 这与其拥有自己的协会组织、创办自己的理论期刊、组织执业资格考试并发布职业道德守则是密不可分的。另外, 成立协会组织、组织资格考试并创办专业期刊, 也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管理会计职业化工作能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 无论是学习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化的发展经验, 还是借鉴英美等西方国家推进管理会计职业化的做法, 要推进我国管理会计的职业化发展, 也必须从成立独立的管理会计师协会。现在我们实行的是在中国会计学会下面设立“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创办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期刊、组织管理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并发布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等四个方面全方位着手。

管理会计师协会负责制定管理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组织管理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定管理会计师资格确认制度、组织执业管理会计师进行专业培训、制定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并对管理会计师的执业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这样才能打开我国管理会计职业化工作的新局面, 并为我国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持续性支持, 也必然会为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实务应用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巧根, 郝桑.一个企业推行预算管理的实践及其启示.财会通讯, 2002;12

[2].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课程组.作业成本法在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应用的案例研究.会计研究, 2001;2

[3].胡玉明.管理会计研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8.中国式管理的理论 篇八

一、海尔与联想的战略案例思考

中国企业中最成功的代表莫过于海尔和联想。海尔的口号是:“海尔,真诚到永远!”;海尔的故事是:“海尔冰箱,宁可砸了,也不把次品卖给消费者”。海尔强调技术品质和真诚服务为核心能力,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核心能力通常是指那些公司独特具有、不易被模仿、能给公司带来利益的资源、技术能力。由于中国家电行业根本没有核心技术,因此,海尔的技术并不比国内其它同类企业强,所以,海尔的技术核心能力是没有根基的,之所以口碑较好,真正起作用的是广告,而不是技术本身。从这一点上讲,海尔其实和当初红极一时的“央视标王”孔府宴酒没什么区别,随着电视频道增加,国人消费知识、消费理性增长,广告的作用已经弱化;而国际家电品牌的入侵,国人消费水平提高对更高端家电产品需求的增长,海尔的技术核心能力更显平庸。

西方企业很少有把服务当作核心竞争力的,这与服务容易被模仿有一定关系。但海尔愣是把服务作为一个核心能力在国内市场树立的叮当响,可以说,海尔以服务为核心能力,是对西方核心能力理论的创新和补充。然而,海尔以服务为核心能力,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的起因恰恰是国内家电产品质量的普遍不过硬。海尔是白电(冰箱、洗衣机等)黑电(电视机等)一起上,导致海尔产品往往比那些单项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差(如海尔电视机就比长虹、康佳品质差一些),于是,海尔推出服务来补质量短板,却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国内消费者由于有重人情等缘故,对服务到位的产品反而不怎么关心质量了,因此,海尔特意加强对服务的重视与宣传,渐渐形成一种区別与其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海尔注重服务的过程来看,似乎从定位角度来理解更合适些,当海尔看到国内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重过产品质量要求时,认为这是一种市场机会,于是将服务定位为新的市场差异化竞争方式,即通过服务的显著差异化来替代国内家电品牌在产品质量方面的弱小差异,以形成品牌区隔。那么,海尔的顶尖服务,究竟是一种核心能力,还是一种产品定位呢?因为哈默尔的核心能力观和迈克尔,波特的定位理论可是有着巨大区别的,一个是代表公司内部能力,一个是代表外部市场结构分析,而海尔的实践行为。好像是漠视或者没有注意到这种区别,如果哈默尔和波特正对此喋喋不休的话,既重视核心能力,也重视行业分析的资源理论代表柯林斯与蒙歌马利会站出来说话:“海尔的服务理念基础是资源理论”。那么,海尔的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联想集团可说是西方定位学派理论在中国的授权代表,“做国外大公司不愿做的事,做国内小公司不能做的事”,联想集团对目标市场定位非常明晰,并且迅速成为国内计算机市场第一品牌。逐渐强大后的联想集团,又将笔记本电脑行业作为进军国际市场的产品定位。并成功收购了国际商业巨头IBM公司的笔记本电脑业务,提出“做IBM不愿做的事,做国内小公司不能做的事”。浩浩荡荡拓展国内外市场。不妨仔细分析一下联想的市场定位,如果说“做外国有实力的大公司所不能或不愿做的事”是一种定位,或许不存疑问;但“做国内小公司或者短视公司做不了的事”,则明显是一种基于自身(中科院下属企业)强势而体现出的市场竞争优势,这种来自内部的独特能力,似乎用核心能力理论来解释更为恰当。

二、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困惑

如果对海尔和联想这两个分别代表传统家电行业和新兴IT行业的最具国际化特征的典型代表的过去行为都不能用西方企业战略理论进行准确剖析与科学解释的话,那么,期望运用西方企业战略理论对中国企业的发展进行科学有效指导岂非笑谈与奢望?事实答案恰好验证了这种担心。由于许多学者对西方战略的过于推崇,而“拿来”后却又无法在中国企业中移植、对接,于是,便只有在教学中纸上谈兵,或者开始指责中国企业素质、国家体制方面的种种落后而导致战略管理科学在中国行不通。一些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给许多国内知名企业开的药方,也在实践中全部失效,被医死、医得半身不遂的企业多如牛毛,服药改善的企业则从未听说,这也导致了国内企业管理层既企盼期望战略思维能帮助企业更上层楼,也对“战略良方”持怀疑排斥的暧昧态度。

如果承认西方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是行遍天下的通用科学的话,那么它在中国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就诚如一些学者所言,是中国的体制不科学与国情落后导致了这种战略不匹配与不适应,那么,我们当然要改变体制、国情,以适应科学,而且人也得学习已故摇滚巨星迈克尔·杰克逊进行皮肤漂白,最后还要将血液换掉,以断绝“血脉相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总之,从里到外,“全盘西化”,一切都得改变,否则,战略科学没有办法在中国的土壤落地。显然,“全盘西化”的观点有违大多数国人情感,毕竟要“换肤换血”还是太过离奇;而且无论一些学者如何推崇与鼓吹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科学性,那些缺少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科学知识的普通大众中,总会有人疑问:“我们不懂战略,可是企业不是一直也在发展吗,GDP不也是一直在增长吗,大家不也都吃饱了,有裤子穿了吗?”;许多依靠自身努力将企业发展壮大的企业家、管理团队也难免会问:“我们的管理难道真的是伪科学,我们的成绩难道是伪成绩,海尔‘吃休克鱼并购行为被编入哈佛MBA教学案例难道是做反面教材或者根本就是一个伪造故事?”。以上大约形成了两个相对立的观点:1、中国的体制国情落后阻碍西方战略管理科学落地;2、西方战略管理理论有局限性导致在中国难以实施。

上一篇:中班环保教育教案:垃圾分类下一篇:人生如夏季作文5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