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学论文

2024-06-18

学校管理学论文(精选8篇)

1.学校管理学论文 篇一

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学校财务管理制

为了加强义务教育经费财务管理,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总校下发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保运转的前提下,结合我校经济状况,特制订本制度。

一、加强预算管理,坚持审批制度

1、学校年初要遵循“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的原则做好预算。每月要编制月份计划,报总校审批,方可实施。

2、学校根据总校安排报账时间,及时报账。报账同时,报下月支出计划,经总校批准后方可实施。

3、固定资产购建和日常修理,单价在3000元以上或总造价在1万元以上的支出,在年初预算时要负有专项说明,执行前必须事前提出书面申请

二、加强学校收费管理

1、严禁设立“小金库”,不得将收入作为往来款项进行核算。学校财务管理制度

2、对不符合规定的票据,学校财产机构不得使用。

3、严禁违反规定,巧设项目向学生收取费用。如统一发动、购买练习册,按人头收取班级活动费,强制保险等。

4、不扣留、挪用各种收费,足额、及时上缴总校。

三、支出管理

1、学校的财务收支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学校的一切重大开支和重要的经济事项的决策,应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并做好会议记录备查。

2、财务机构内部分工做到帐、物

分开,报账员不兼任档案管理、财务保管工作。

3、禁止在支出过程中变通、变造现象,保持原始凭证的真实、合法、有效。

4、因总校取消了小学招待费,需要烟、饮料、水果等招待物品时,及时到总校联系购买,总校不予购买或不批准购买,则任何人来校不特殊招待。否则谁擅自购买谁付账。

5、培训费报销程序及标准:

教育局文件——填培训卡——学区校长签字——会计处核销。

县内培训,车费10元,住宿费20元以下;市内70元以下车费,30元以下住宿费。没有统一伙食安排的,市内每天补助5元,市外每天补助8元。学校财务管理制度

培训回来及时到总校核销培训费,过月单据不予核销。

6、为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学校领导积极向总校反映,申请小额备用金,以保证学校急需的临时性支出需要。

四、财产管理

1、低值易耗品学校建立明细帐,由学校保管员及时记录、存档。

2、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到人,发生人员变更时做好交接手续,详细盘点。物品非正常损坏或丢失,责任人照价赔偿。

3、学校物品一律不许外借,外借不能收回时,保管员、外借人平均折款赔偿。

五、档案管理

1、报账员对文件、制度、报表、预算决算及重要合同,定期归档、审查、整理立卷。

2、档案要有目录,并装订成册,防止丢失或毁坏。

本章链接:

建筑施工现场防火安全制度

企业行政专员岗位说明书

院长公开接待日制度

公司办公行为规则

志愿者联合会工作会议制度

城管局城区建筑垃圾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的学习心得

2.学校管理学论文 篇二

“学校课程管理”是对“学校课程”的管理, “学校课程”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对象。但由于人们对“学校课程”概念的理解歧义丛生, 因而导致对“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界说也莫衷一是。“学校课程”从语义上看会产生两种内涵不尽相同的理解:一是指各个学校自己开发、设计、实施和管理的、具有学校个性色彩的课程。即将“学校课程”视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校定课程”, 专指“学校根据中央和地方政府授权自主建构的课程, 主要是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二是指只要是在学校中实施、由学校来管理的课程都属于学校课程。由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都是以“学校”为载体的, 都要通过学校才能付诸实施的, 这就使其外延显著区别于前者。即“学校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管理的对象, 不仅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而且指校定课程、校本课程乃至潜隐课程, 它们都是学校课程管理直接作用的对象。

“学校课程管理”的提出, 意味着学校具有了“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双重权责。理查兹把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区分为“为顺从而管理”、“为成果而管理”、“为建立永续的组织的生态而管理”的三种类型[2]。管理的目的取向不同, 导致学校课程管理的理论构建与实践也会呈现出殊异的意蕴。若“为顺从而管理”, 则学校课程管理因与过往的“学校教学管理”没有异同而近乎成为“纯粹的文字游戏”;若“为成果而管理”, 则学校主体性的发挥纯粹是为了达成上级的评估指标, 也没有走出过往的“教学管理”的视阈;只有“为建立永续的组织的生态而管理”, 学校才真正成为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主体之一, 从而呈现出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展态势。

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提出“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并予以界说。其中, 纲领性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混合, 包含是 (is) 和应当 (ouhgt) 两种成分;只有包含“是”和“应当”两种成分, 才是完整的定义。[3]因此, 在界说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时, 既要回答“学校课程管理是什么”, 即学校课程管理的实然与必然问题, 又要进一步回答学校课程管理应该是什么, 即学校课程管理的“应然”问题。前者是研究的前提与基础, 后者则是研究的重点与目的。也就是说, 对于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界定, 应当综合不同层面和维度立体地去把握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

1. 就管理地位与角色而言, 较之原来的“学校教学管

理”, “学校课程管理”突出强调了学校在课程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而非上级法定课程的“从属者”与“被动执行者”。在“学校教学管理”的视阈中, 课程实施即教学, 即学校必须忠实实施法定课程计划, 课程实施愈是接近法定课程的意图, 课程实施的效果愈好。而在“学校课程管理”的视阈内, 课程实施即变革, 其蕴涵的基本假设是: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事先规定精确的实施程序, 而应该让不同的实施者自己来决定, 因为只有对实际情况最了解的人, 才有可能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因此, 作为课程实施者,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法定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或“再改造”。不仅如此, 学校还可以自主地研发和管理课程, 学校在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在此得到了合理发挥。

2. 就管理的对象与内容而言, 较之以往的学校教学管

理, “学校课程管理”由只是对上级法定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的管理, 转变为从课程研制、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的全程管理与全面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的视阈内, 学校只是上级法定课程的教学者, 缺乏参与课程研发与评估的权力与责任, “教学管理”的内容与对象因而被局限于对教师和学生执行上级课程活动情况的管理之中, 至于课程的研制与评价的权力则处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掌控中。尽管每个教师对所教课程的理解及对教材的领会都会有一定差异, 而且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课程内容做出不同的“改编”, 但整体而言, 教师的教学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的“创见性”不仅极其微小, 而且其原初的动机和最终的目的大多也是为了预定课程计划中“外控任务”的完成。究其实质, 仍未跳出“为顺从而管理”或“为成果而管理”的巢穴。而在学校课程管理的视阈内, 学校不仅是上级法定课程的教学者, 而且明确被赋予课程研发、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的主体权责。可见, 学校课程管理的对象与内容大大扩展了。

3. 就管理的价值与功能而言, 较之过去的学校教学管

理, “学校课程管理”不是机械地对上级法定课程的“顺从”, 或仅仅局限于“外控目标”的完成, 而是结合外部的环境条件与自身的具体实际, 积极主动地研制、实施与管理课程, 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和课程的共同成长与发展。在教学管理的视阈内, 教学是一个预设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线性演化过程, 教学及其管理的评估标准是看“教学过程与预设规定”的“吻合程度”, 而学校的具体实际和特点则往往被忽略了, 这不仅造成了“千人一面, 万人一书”的课程格局, 而且也形成了“学校接受上级行政部门的指令之后才开始围绕学校的课程展开活动和运作”、“行政和管理是从学校上司的外部提供驱动力”的错误观念和陈规陋习。此种意义下的“教学管理”实际上是“防教师的” (teacher-proof) , 这不仅使得教师丧失 (deskilling) 了应有的课程研发技能, 而且使教学过于依赖事先设计好了的课程材料, 可能会带来一些预想不到的负效应。而在学校课程管理的视阈内, 上级颁行的课程计划不仅应当富有弹性, 而且学校自己也会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 在与外在环境与条件的互动中, 制定自身的课程发展战略, 以形成自己的课程特色。

总之, “学校课程管理”, 是指学校作为课程管理的主体, 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 结合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条件, 考虑社区特性、家长期望和学生需要等相关因素, 对学校的课程设计、决策、实施和评价及其相关因素与条件进行的管理活动。其目的不只是为了预定目标与任务的完成, 而是在与外在环境与条件的互动中促进教师、学生、学校与课程的共同成长与发展。学校课程管理虽然主要是学校课程组织及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对发生在学校场所或学校层级中的各类课程进行的管理, 但是基于国家、社会、家庭或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等多方的课程权益在这里既矛盾冲突又互融共生的特点, 学校课程管理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不仅仅是对发生在学校里的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利益与矛盾的揭示与解释, 实质上也是国家课程行政管理乃至教育与社会问题的折射与反映。

富兰 (M.Fullan) 等课程专家概括出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4]:得过且过 (muddling) 取向;适应或改编 (adaption) 取向;忠实或精确 (fidelity) 实施的取向, 或称程序化 (programmed) 取向。在严格意义上的“忠实、精确或程序化”取向中, 课程材料具体规定了教师必须指导、讲解和要做的每一件事, 以及学生需要作出的各种反应, 学校和教师近乎没有任何改动的余地。教师所做的, 不过是执行他人的目的与计划, 从事他人提出的活动。事实上, 没有什么比失去对工作的支配更容易引起异化和失落感的了。[5]而在“适应与改编”的课程取向中, 学校作为课程管理的主体, 拥有了课程研制、实施与评价的主体权责。事实上, 我国多年来一直采用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和统编教材, 教育工作者往往习惯于思考如何尽可能地反映课程设计者的意图, 并根据教材要求来组织课堂教学。所以, 本文特别强调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地位、主体内容与主体价值取向, 无论是对我国的课程理论建设还是课程改革实践而言, 都是十分必要且极具现实意义的。这有助于转变“把课程管理只视作是政府的事情”, “学校纯粹是上级课程政策的从属与附庸”的观念与行为[6]。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学校课程”的建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4) :84-88.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新版) [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420.

[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 (上)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34.

[4]Fullan, M.and Pomfret, A., Research on Curriculumand I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77, Vol.47, No.3.

[5]阿普尔著.施良方译.2000年的课程:张力与可能性.载瞿葆奎主编, 施良方等选编.教与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3.从管理学校走向经营学校 篇三

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双重制约,学校不仅有管理问题,还有经营问题。学校经营就是学校组织从自身行为特征出发,以提高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为根本目的,以学校资源多层次优化配置、整合为基本途径,所实施的学校经营环境分析、学校经营思想的确立、学校经营目标确定、学校经营策略的选择以及学校经营操作方式等一系列的策划、营谋活动。学校不但可以经营,也应该经营。

管理与经营的区别

1、讲效率与讲效益

管理讲效率,经营讲效益。管理学校,其核心是提高学校和教职工的工作效率,目标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校长关注的是上级的评价和学校的形象。经营学校,其核心是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标指向生存和发展,校长关注的是教育质量和社会的满意程度。

2、着眼于内部与内外兼修

管理学校,着眼于学校内部,办学基本上是封闭的,校长无权根据市场进行定位,也无权确定教育服务的对象。经营学校,办学是开放的,重在内外兼修,根据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找准位置。

3、被动与主动

管理学校,校长习惯于照章办事和贯彻、落实政策,遇到困难寻求上级的支持。经营学校,校长考虑的是服务、竞争和生存,遇到困难找市场,寻找商机。

4、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

管理学校,校长主要强调对上级负责。经营学校,校长强调对下负责,让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满意。

学校需要经营

1、学校经营有助于解决现存的教育问题

教育供给不足是中国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经营学校不仅能够搞活教育有限的资源,还能够引进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增加教育供给,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和教育机会的平等,从而提升我国整个教育发展水平。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各个学校的教育目标、模式和运作方式大致相同,整体教育体系缺乏特色、多样和灵活。经营可以使学校教育目标、模式和运作方式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样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将有大幅提高和充分的开发利用。

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缺乏活力,只有从管理学校走向经营学校,学校才能被有效地激活,投资者和校长的办学积极性才能被激发。从管理学校转变到经营学校的过程中,政府包办的现象将被打破,办学体制将会走向多元,从而形成教育平等竞争的平台。

2、经营学校有助于应对严峻挑战

走向市场化的我国经济,教育却始终守着“计划”的阵地恋恋不舍,脱离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只有转变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学校方式,使其向市场经济模式下的经营学校方式过渡,才能很好地应对全球化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

学校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内教育市场逐步对外开放,政府、社会、民间组织和个人多种力量参与办学,办学主体呈现多元化,学校管理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不仅给学校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使学校由管理到经营的转变在一些地方成为不争的事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我们也发现现有的学校经营存在严重的两难困境。一方面,现有教育管理体制与学校自主发展要求存在难以协调的矛盾,使学校受到来自教育管理体制、上级主管部门等各方面的束缚和限制,无法放开手脚自主经营;同时,由于长期对校长负责制的认识不到位,使学校经营在实行过程中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另一方面,许多学校的经营行为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必要理论的指导和规范,带有很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并且缺乏长期的规划,表现出短期功利性。因此,我国学校经营行为亟待新的科学理论和教育管理学理论的指导,以及政府的规范与协调。

学校经营的条件

学校教育服务同时具有公共性和私人性。其公共性是指个体接受教育后,对国家和社会都会产生正外部效应。接受高质量的人越多,国民的整体素质就越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也就越强,从而越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其私人性是指个体接受教育后由于知识积累的增多,使个人自身能力得到提高,增强了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进一步使个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得到提高。因此,学校教育服务既不能看成是纯粹的公共产品,也不能视为是私人产品,而是融合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要素于一体的产品。此产品的公共产品要素部分由政府承担,体现其公共产品属性,而其私人产品要素部分,则可以看成私人产品,运用市场机制,由私人组织或第三部门来提供。因此,从学校教育服务的产品属性的重新审视表明:学校教育服务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来承担,而应该通过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种渠道共同来提供。允许社会和个人提供学校教育服务,使学校进入市场进行经营成为了可能。

学校要实现有效的经营,其基本前提条件必须是对政府、市场、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中,政府与学校是直接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育由政府出资举办,政府履行所有办教育的义务,也承担所有办教育的责任和权利,政府扮演着投资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三者合一的角色,而学校虽然能独立地从事教学和研究活动,但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是政府的附属机构,被动地执行政府的决策。这种办学模式的弊端很突出:一方面,政府直接参与学校的内部管理,使学校完全没有办学自主权,缺乏办学的积极性和动力;另一方面,学校封闭式办学,不能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提供教育服务,从而导致学校之间缺乏竞争,办学体制僵化和效率低下。此外,由政府单独负责提供教育服务,极大地加重了政府的负担,难以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服务要求和教育财政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学校同时承受着来自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压力。来自政府方面的压力在于: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和决策权,仍然是政府决策的执行者,政府和学校之间各自的传统角色仍然没有改变。由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缺乏联系,所以政府所做出的决策往往无法反映真实的市场信息,学校处于即使政府的决策偏离市场也不得不执行的尴尬境地。来自市场方面的压力在于:学校的封闭式办学逐渐被市场打破,市场对学校的影响日益加深,学校虽然有自主发展的要求,但是由于长期受制于现有的学校管理体制,从而削弱了它们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对市场变化难以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

政府要改变以前大家长的角色,不直接干预学校的内部管理,为学校办学管理提供宏观指导,通过市场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对学校办学都是必要的,因为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补充和交替发挥作用的关系。学校是独立的办学

主体,同时接受着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社会的监督,政府和学校都以市场的需求为办学依据,政府根据市场供求信息制定政策,用于指导学校办学,学校根据市场信息及时调整办学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实施政府的办学意志。

政府、市场、学校关系的重新定位需要的条件

1、政府管理权利重心下移。政府必须将办学权利下移,赋予学校真正的办学自主权,对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这是学校由封闭走向市场的第一步。

2、明晰学校产权。目前学校普遍存在着学校产权界定不清的问题,无法实现学校自主经营,也无法调动社会各界的办学积极性。

3、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建立的新型学校制度。以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教育管理专家经营为表征,是实现学校有效经营的制度基础。

4、规范教育市场。规范的教育市场能为学校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保证学校竞争的有序性,减少盲目性,是实现学校良性竞争的平台。

5、相关法律保证。要从法律上对政府、学校的权、责、利做出明确规定强化学校经营的合法性。

学校经营层次以及主要运作模式

1、学校产品经营

学校产品经营是学校经营的基本模式,提供产品是学校的基本功能,现代学校都必须向礼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学校经营中的产品即教育产品,是指学校所提供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教育成果,形态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教育产占古的属性,既可以是纯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也可以是准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的普通教育或私人职业培训等。学校产品经营,是指学校按照教育市场需求,以教育资源为基础,以培养出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为基本手段,以教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效率和效益的经营活动。学校产品经营的运作模式主要有教育产品开发、教育市场开发、学校品牌开发等。

2、学校资产经营

学校资产经营也是学校经营的基本模式。学校产品经营所依据的是投入到学校中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的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的总体,就是学校产品经营的资产,对学校资产进行分层面的优化组合和配置,提高教育产品经营效益,就是学校资产经营,学校资产经营中的资产,是学校所拥有或控制的,能够满足学校培养教育产品需求的经济资源。学校资产经营运作模式主要包括有形资产经营、无形资产经营、人力资产经营三种形式。

3、学校资本经营

4.学校管理学 篇四

《学校管理学》

包括本科在内的各科复习资料及详细解析,可以联系屏幕右上的“文档贡献者”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管理

2.学校管理

3.学校管理目标

4.学校管理原则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学校管理的特性。

2.学校管理目标、学校教育目标与学校管理原则的关系是什么?

3.简述学校管理原则的作用

4.现代学生观具有什么内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我国教育改革和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说明学习和研究学校管理学的重要意义。

5.学校管理学目录 篇五

第一篇基本原理篇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学校管理目标 第三章学校管理原则 第四章学校管理过程

第二篇组织与人员篇 第五章学校管理体制 第六章学校管理人员 第七章教师管理 第八章学生管理

第三篇方法与技术篇 第九章学校管理方法 第十章学校管理技术

学校管理学目录

第一篇基本原理篇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学校管理目标 第三章学校管理原则 第四章学校管理过程

第二篇组织与人员篇 第五章学校管理体制 第六章学校管理人员 第七章教师管理 第八章学生管理

第三篇方法与技术篇 第九章学校管理方法 第十章学校管理技术

第四篇工作实务篇 第十一章教学工作管理 第十二章教学研究工作管理 第十三章德育工作管理 第十四章体育卫生工作管理第十五章美育工作管理 第十六章劳动技术教育的管理 第十七章总务工作管理第五篇专题研究篇 第十八章学校文化管理 第十九章学校公共关系与管理 第二十章学校教育评价与管理 第二十一章 学校管理创新

6.学校管理学论文 篇六

李颖萍

(长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小学教育 1106140216)

摘要: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最基础阶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奠基工程。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成败,直接影响着高层人才的培养和各行各业的经济建设。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摆在我面前的一大难题。

关键字:小学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中心,是学校的生命线。现在很多小学的教学质量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家长的要求。小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不到位,缺乏严谨、科学和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制等是导致小学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所以小学管理者必须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努力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有效推进小学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一、当前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地理环境和人口稠密的影响,小学教育又自然地划分成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并且使两者之间的距离远远拉大。城市教育高峰在上,农村教育低估回旋。形成城市人才蜂挤,农村人才奇缺的局面,进而演变为城市的富庶和农村的贫困。这种状况深刻地迟滞了奔小康的步伐,延缓了四化建设的速度。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及体制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经费紧缺、地区发展不平衡、应试教育思想严重、过分追求升学率,忽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问题逐渐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影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因素

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逐步缩短城乡质量差别,就得从根本上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主观能动作用更能发挥效能。纵观农村小学的实际,影响教学质量的客观因素主要有:

(一)经济落后,设备缺乏

经济与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前提,教育的发展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没有雄厚的经济做保证,教育就很难发展。农村小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基础薄弱,办学设备简陋。尽管在实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办学条件有了全面的改善,但在解决“一无二有”后,内在设施,诸如投影、幻灯、挂图、音像等辅助教学设备几乎为空白,个别学校虽有“一二件、却不能充分利用起来。反过来,在农村普遍使用教具又是不现实的,这是因为:(1)学生人数少,使用价值不高;(2)教师任课科目多,课时量大,没有充分的精力来设计教育教学;(3)场所拥挤,摆放困难

(二)村落分散,管理粗放

农村小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因村落分散而使学校散布,点多面广,生源、师资分散。这些因素给教学管理、教学指导、教学监督带来极大的困难。山区分散,教学管理就十分困难。首先,先进的教学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其次,难以开展教学研究、经验交流活动。许多校点一校一师,一校两师,身兼数职,很难到外面走走、看看、听听的机会。在:“自我教法”的圈子里摸爬滚打,往往效果不佳。第三,学校领导对教学的指导,监督非常不便。

(三)语言隔阂,沟通缓慢

农村小学教学,由于民族众多,语种丰富,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语言是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媒体,师生间的语言障碍,不但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惧怕心理,而且对应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加难,师生间的感情沟通缓慢,使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对问题的积压。

(四)师资缺乏,水平参差

建设一支有足够数量的、知识渊博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没有教师或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低下,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教育事业就成了空谈。而在农村就存在这个问题:数量不足,水平参差。在教学岗位上,还有好大一批初高中学历甚至小学毕业的教师,占在课堂上,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参差不齐。还有一批在高物价下底薪待遇的民办、代课教师,远离家乡,从事教育工作。

(五)学前教育,城乡有别 学前教育是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已被多年的教学实践所证明。城市学校之所以教学质量突出,教师教学、辅导轻松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学前教育办得很成功。学前教育首先在心理上给儿童入学做了一些准备,开阔了眼界,培养了一定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一些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锻炼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其次,通过一二年的学前教育,儿童学到了一些简单的基本知识,便于与小学知识衔接。这样,为儿童进入小学在思想上。心理上、知识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前教育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游戏、娱乐、跳唱中、被潜移默化。

农村却不然,农村普遍不具备开办学前教育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1)生源少而分散;(2)经济落后,缺乏场所设施;(3)缺乏专业教师。这三个方面,无论缺少那个方面,都不能开办起一所学前教育学校。因此,农村学生一直自我游玩到七八岁方能入学,智力发展相对得不到合理开发。

三、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要通过个类学历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知识素质;二要通过各类教研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三要通过各类师德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综合素质提高了,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可靠的保障。

(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中国教育不公客观存在,均衡配置教学资源,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资力度:调整教育投入结构,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规范的教育成本补偿制度,弥补农村为城市教育的付出。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面对近一二十年来悄然兴起、不断升温的所谓“窗口学校”、“示范学校”和“重点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作理性分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还要把近年来招聘的大中专学生分配到农村教师紧缺的学校任教,挑选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让其起到引领作用。

(三)加大教研力度,教研兴校。要加大教研力度,首先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这方面的理论,上级领导部门做好培训工作,加强业务指导,使教研活动落到实处。其次,要加大教研投入力度。最后学校领导应分校负责,经常深入基层学校,进入课堂,随机听课,了解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学习氛围,并做好观察和记录,以便指导教师教学

(四)优化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学习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师生,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冷漠不关心。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说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点,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类的知识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业越来越关注了,所以家长要求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参与学校管理。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其任重而道远,特别需要得到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的理解、支持,发扬无私奉献精神,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彭建华.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J].教育论坛

[2]薛发才.小议农村教学质量低的客观原因.[D]

[3]曲静.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及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劲选择.[J]中国校外教育

7.学校管理学论文 篇七

关键词:中职学校,创新,管理,发展

中职教育是“传授职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态度”的一项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 是从塑造人的科学原理中延伸出的以实践理念为指导、以技能训练为出发点、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突破口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如何继承传统立足创新, 开辟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 深化学校管理, 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呢?笔者浅见如下:

1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以管理促发展

一是强化民主管理, 提高决策能力。学校领导要不断创新管理理念, 班子成员要团结协作, 作风讲民主, 力争使管理科学有效。重要工作、重大决策要形成方案, 召集班子成员认真研究, 将研究结果提交党支部、职代会、工会讨论通过, 最后形成结论。这有利于调动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促进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注重实际, 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学校班子成员在推进各项工作的过程中, 坚持以解决教职工关心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 以推进学校管理为突破口, 促进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的逐步形成。为此, 要做到“四个提高”, 即思想观念、政治觉悟要有新提高;业务能力要有新提高;改革创新的水平要有新提高;管理水平要有新提高。三是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班子成员要特别注重自身形象, 工作要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牢、做深, 让群众处处见到工作的闪光点, 激发其事业心、责任感, 为实现学校总体管理水平跃上新台阶发挥积极作用。

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综合素质

中职学校要把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善于育人、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作为首要大事来抓。一是走出去。鼓励教师业余进修, 选派教师到外地进行学习考察、赴企业挂职锻炼等, 开阔眼界, 更新教育观念, 增强教师育人的前瞻意识;二是请进来。邀请“世界500强、国内百强”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校授课, 聘请大学教授、学者等定期到校讲学, 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 强化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事业心、责任感;三是不断引进专业师资。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 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的需要, 有计划、有步骤地到各大专院校招聘优秀毕业生到校任教, 或到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校担任专业教学工作。这有利于充实专业师资, 扩大办学影响力;四是推进联合办学工作。加大对知名企业的开发力度, 积极与企业开展联合办学, 推进深度合作与交流。同时, 也要加强与周边区县中职学校的联合, 建立教学联合体, 探究资源共享、信息共用等交流平台, 丰富教师教学经验, 提高教师技能训练的水平。

3 重视教学工作, 增强管理实效

3.1 全面推进教学工作, 努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要以“讲实效、讲实情、讲实际”出发点,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突出一个“新”字, 抓住一个“活”字, 落实一个“实”字。“新”即内容新, 要求教师结合专业特点,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要向学生传授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杜绝一个教案用到老的现象;“活”即教学内容和方法要适, 教师要根据专业知识的特点,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 精讲精练,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理论与方法, 充分利用实验、模拟、电教等手段, 以培养能力为中心, 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不但使学生学会, 还要使学生会学;“实”即在实用、实效、实际操作技能上下功夫。学校要针对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这一特点, 结合岗位实际进行项目训练, 使学生眼熟、手熟、动作快, 着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3.2 强化教学管理, 提升管理水平

学校要建立健全考评考核制度, 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要制定合理且易于操作的考核标准, 对教学成绩突出、为学校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教师, 实行低职高聘, 设立教学名师奖、优秀主讲教师奖、学术精神奖、教学创新奖、烛光奖、感动校园奖等, 开展学生评教活动, 将评议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教学管理过程实行行政督查制度、间周调度制度、跟踪整改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确保管理机制的高效运转和规章制度的落实到位, 为形成“全程抓管理、人人抓质量”的管理格局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育人环境

一是加强学校核心理念建设, 规范办学理念。中职学校在规范办学的行为中, 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 借鉴优秀企业文化, 突出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队合作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扎实开展师德教育, 建设热爱职教、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业务的优良教风, 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着力培养大批全面发展并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二是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美化校园环境。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出“四性”:即科学性, 教育性, 艺术性, 经济性。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精心设计, 要贯穿和体现“环境育人”的教育思想, 把师生个体和校园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激发师生的使命感和归属感。三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强化管理机制。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 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 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 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 应充分发扬民主。四是加强课余文化建设, 丰富校园文化。

总之, 我们要以企业文化理念经营学校, 创新学校发展新模式;以精品化理念管理学校, 坚持内涵发展战略;以品牌化理念做强学校, 探索引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方向。为学校早日成为“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创新的示范”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姜太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8.浅谈农村学校校长如何管理学校 篇八

【关键词】农村 学生发展 协调教育

随着时代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农村学校建筑也变成了农村最漂亮的建筑。农村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我国农村学生教育培养的职责。近几年国家对农村学校加大了投入,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与水平也不断提高,但还是由于条件和地理因素的问题与城市的发展步伐不一致,农村家长对教育的期望与城市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教育工作向纵深推进,以及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农村教育各方面的问题也就暴露出来了。作为农村学校校长,现结合这几年的工作实际,就农村学校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综合能力

一个学校怎么样一看校长就知道。校长是一个学校的领跑者,也是一个学校的导航者。所以作为一个学校的校长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在综合能力上一定要有带头示范作用。做一个优秀的领跑者必须要有比别人跑得快的能力,要有比别人跑得远的毅力。校长要获得这些素质和才能,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更加努力地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做一个领航者。校长要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学校管理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校长才能有对教育政策的敏锐的解析能力,才能因地制宜地制订决策,并及时调整工作方式方法,以求执行的高效率。校长不仅要学理论,还要深入思考,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有所突破,在管理中有所创新。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一支团结、敬业、高效、务实的领导班子是一个好校长必须做到的。学校的发展需要一个团结向上、齐心合力的领导班子,要劲往一处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才能使决策落在实处,才能群策群力,实现精细化管理。在工作中,学校班子成员要按照分工实行领导责任制,对分管的工作作决策、作监督和对事故负责任。校长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决策意识、精细化管理意识,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多深入课堂、深入教研教改一线、深入学生、教师学习生活实际,细致地了解情况,深入地研究问题,周密地部署工作;牢固树立质量意识,集中精力抓质量,围绕质量抓服务;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依靠全体教职工,营造和谐、竞争、共同进取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教育全体教职工也具有既顾全大局、敬业奉献的精神,又能营造心情愉快、热爱学校、安心工作的和谐氛围。校长要带领班子加强自身建设,中层干部做到团结勤奋、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人人做校长的得力帮手,替校长分忧解难,勇于承担责任,挑起重担。

三、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力量,师资力量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教改、教学管理的质量,也关系到教风、校风、学风的优劣,更是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成才的重要因素。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狠抓师风师德教育,制定一系列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发展性的评价机制,使全体教师具备乐教善教的奉献精神。其次要通过校本培训和集体学习、培训,苦练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学校要建立一整套促进教师发展、激发教师活力、带动教师创新的制度。通过老教师发挥经验特长,新教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特长,专业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在教研教改中再整合教师资源,共同学习、共同培训、共同提高,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头作用。只有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才能把握学校的未来,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中坚力量。

四、加强教研教改,重视特色办学

教研教改是提高一个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只有大力加强教研教改,才能不断地培训教师,才能不断地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才能发现教师的长处和短处,并鼓励教师取长补短,并促进成长。同时学校也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独具个性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模式。学校创建特色教育必须以现代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用好国家赋予学校自主能动的办学权力。学校要依据所在地的区域优势、自身的经济条件、学校的现有规模、教师的素质结构、学生的现状等,在办学模式上做到特色办学。学校还要重视学生兴趣小组,让他们开展生机勃勃的兴趣活动,还要充分发挥各功能室的作用,这是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任务的过程中,办学管理上的一种科学化、主动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大力落实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五、发挥社会能力,促进协调教育

教育其实不光是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一个学生的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缺一不可的。这三个方面如果不能形成和谐协调的有机联系,就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家庭对学生要担负起养育的责任,更要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当前农村学校学生家长往往忙于农活、生意,留守儿童日益增多,他們寄养在祖辈或其他亲属家中,不能与父母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有的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了学校;有的家长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专制、简单、粗暴,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关心其品德培养。当然,这里面也有教师联系家庭的措施没有落实,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指导。所以学校领导要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潜力发挥出来,形成全社会教育的合力,才能完善学校的协调教育。

上一篇:太空游记作文800字下一篇:全县城市管理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