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性评价全面报道

2024-06-26

一致性评价全面报道(通用8篇)

1.一致性评价全面报道 篇一

教学目标评价一致性有感

我们是新时代的教师,新时代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我们在教学时必须面对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的生命化会给课堂注入全新的活力,这一活力也必定让学生的学习焕然一新,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且人性化。但是”生命化课堂“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极高的,要求教师做一位“专业型教师”。我是一名专业型教师吗?答案很显然,还不是。那么怎么让自己称为一名专业型教师呢?

首先,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或水平标准,通过一系列的目标具体化技术,确定学期或模块的目标,再具体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此路径可以表述为:内容或水平标准——学期或模块目标——单元或课时目标。

其次,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也就是说,当明确了目标之后,教师就应该设想“我用什么样的检测工具可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的程度”,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提问、表演、交流、练习、测试、作品等了解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什么。,离预设的目标还有多远,以便于自己作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

第三,规划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上述的评价任务,以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同时也便于自己不断了解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这样既体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学定教、目标导向教学等思想,也体现了教学与评价二合一的思想。教学与评价不是先教后评,而是一个过程两个方面,即一体两面。

第四,实施规划好的教学过程。这一环节,最关键的问题有三个:一是自始之终把目标当作一节课的灵魂,教学的关键行为都应指向目标的达成;二是把教的过程当作评的过程,不断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不断作出后续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三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预设是前提,是底线;生成是必然,是机智。

归纳起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目标源于课程标准,二是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三是教学全程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四是体现“像专家一样思考”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目标一致性。任何一堂课都不是孤立的知识传授,它需要考虑和顾及的东西很多,每上一节课都需要目标的指引。课程改革时至今日,太多的课堂模式,太多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但一切改变都离不开一个灵魂,那就是教学目标,教无定法,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评价机制,让孩子们在探索中学有所得,同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将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目标。

2.一致性评价全面报道 篇二

隧道是公路的典型构造物, 随着隧道建设技术的发展, 隧道段已不单纯采用直线通过, 而是结合地形条件因地制宜的采用直线或曲线通过, 由于在视距、净空、外部环境等方面对行车有较大影响, 因此对于隧道特别是隧道进出口线形在国家规范、标准等方面均作出了进出口3秒行程线形一致性的规定。运行速度作为控制公路线形设计的主要参数, 是进行安全性路线设计的关键, 由于运行车速与设计时速的差异, 为提高运营安全, 考虑隧道洞口内外距洞口不小于5s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进行隧道进出口路段线形一致性评价。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高速公路道路交通环境及运行安全状况的调研, 分析不同类型车辆的运行特性及隧道段公路线形等对车辆实际行驶速度的影响, 基于对沈丹等高速公路实测数据的分析, 采用系统建模方法, 建立隧道段运行车速预测及线形设计一致性评价模型, 确定公路线形一致性设计方法, 提出隧道进出口段一致性设计建议值。

1 隧道进出口路段几何线形过渡设计技术指标

隧道进出口路段几何线形过渡技术指标采用线形过渡点前后5s行程的线形技术指标差值Δf来表示, 反映了相邻路段线形的连续性。隧道进出口路段线形技术指标差值Δf如下式所示。

式中:Δf—隧道进出口线形技术指标;

i1—前5s行程范围内的平均坡度;

R1—前5s行程中点处的曲率半径 (m) ;

i2—后5s行程范围内的平均坡度;

R2—后5s行程中点处的曲率半径 (m) ;

L5s—5s设计车速行程长度 (m) 。

2 隧道入口线形过渡技术指标与安全性评价指标的关系模型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实地调研及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隧道入口线形过渡技术指标Δfin与安全性评价指标的关系模型如下:

其中:ΔV—运行车速差 (km/h) ;

a—平均减速度 (m/s2) ;

V1—隧道过渡段起点 (隧道入口前5s行程起点) 的车速 (km/h) ;

Δfin—隧道入口线形过渡技术指标。

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得ΔV与V1和F5s (1) 、a与V1和f5s (1) 的二元回归关系模型如下:

其中:ΔV—运行车速差 (km/h) ;

a—平均减速度 (m/s2) ;

V1—隧道过渡段起点 (隧道入口前5s行程起点) 的车速 (km/h) ;

f5s (1) —隧道入口前5s线形过渡技术指标。

对上述关系模型进行定性分析, 可得以下结论:

(1) 当Δfin >0时, 随着Δfin的增大, 运行车速差ΔV和减速度a会增大, 即后5s线形越差, 驾驶员会采取较大的减速行为;随Δfin的减小, 运行车速差ΔV和减速度a会减小。

(2) 当Δfin<0时, 运行车速差ΔV和减速度a较小, 而且随着Δfin的减小, 运行车速差ΔV和减速度a也减小, 直到成为负值 (即加速行为) 。

(3) 对于同样Δfin的值, 随着V1的增大, 运行车速差ΔV和减速度a也在增大。

(4) 随着f5s (1) 的增大, 运行车速差ΔV和减速度a会增大, 即前方线形越差, 驾驶员会采取较大的减速行为;随f5s (1) 的减小, 运行车速差和减速度a会减小;对于同样f5s (1) 的值, 随着V1的增大, 运行车速差ΔV和减速度a会增大。

3 隧道出口线形过渡技术指标与安全性评价指标的关系模型

根据理论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及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得隧道出口Δfout与V1和ΔV的二元回归关系模型如下:

ΔV=10.3796-0.0604V1-0.6564Δfout

a=0.5766-0.0034×V1-0.0364×Δfout

其中:ΔV—运行车速差 (km/h) ;

V1 —隧道出口处的车速 (km/h) ;

a —加速度 (m/s2) ;

Δfout—隧道出口线形过渡技术指标。

对隧道出口线形过渡技术指标与安全性评价指标的关系模型进行定性分析, 可得以下结论:

(1) 随着Δfout的增大, 运行车速差ΔV和加速度a会减小, 即后5s线形越差, 驾驶员的加速行为越不明显, 甚至采取减速行为;

(2) 随Δfout的减小, 运行车速差ΔV和减速度a会增大, 即后5s线形越好, 驾驶员会采取越明显的加速行为。

4 隧道进出口线形过渡技术指标建议值

根据隧道进出口过渡技术指标与安全性评价指标的关系模型研究结论, 结合安全性评价指标的相关研究成果, 可以得到基于运行安全的隧道进出口线形过渡技术指标建议值, 用于指导隧道进出口设计, 如表1、表2所示:

隧道进出口线形过渡技术指标是一个融合了平纵线形特征的综合指标, 而在线形设计中直接遇到的问题是单个平纵线形指标值的确定, 因此线形过渡技术指标建议值不易在设计中直接应用, 应针对线形设计指标提出建议值。根据线形过渡技术指标建议值, 经过推算可以得到基于运行安全的隧道进出口线形设计指标的建议值, 如表3、表4所示:

注:R1为隧道入口前5s行程平曲线半径;R2为隧道入口后5s行程平曲线半径;i2为隧道入口后5s行程平均纵坡。

注:R1为隧道出口前5s行程平曲线半径;R2为隧道出口后5s行程平曲线半径;i2为隧道出口后5s行程平均纵坡。

根据研究结果, 用以指导高速公路及普通公路设计, 在隧道进出口段落可结合上述表格建议值对设计进行核查修订。

参考文献

[1]郭忠印, 方守恩, 等.道路交通安全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2]辽宁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同济大学.基于高速公路几何线形综合指标的运行车速预测模型研究报告[R].2009.

[3]辽宁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同济大学.基于空间曲率的高速公路运行车速预测模型研究报告[R].2009.

[4]辽宁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同济大学.高速公路线形设计一致性模型研究报告[R].2009.

[5]陈胜营, 张剑飞, 汪亚干.公路设计指南[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8.

[6]巴布可夫.景天然译.道路条件与交通安全[M].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0.

3.一致性评价全面报道 篇三

关键词:教学;评价;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胶体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2–002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是教材编写、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更是教学的重要依据[1]。然而,有研究表明[2],课改十年来,教学与教材的吻合度却仅有50%,当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内容膨胀和难度拔高的现象。另一项调查也显示[3]:只有57.4%的教师在编选试题时考虑到课程标准,说明教师的标准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强化教师教学、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意识,既有助于发挥课程标准对于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的积极作用,驱动课程向期望的方向发展;也有助于破解当下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难题,为实现减负增效提供有效途径。

各级各类联考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其试题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深广度的把握,也直接影响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落实程度。本文以高中化学必修1中“胶体”内容为例,通过近年安徽省部分市级联考命制的相关试题为切入点,探索教学、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以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

1 研究过程

1.1 分析课标和教材

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影响最为直接的是内容标准,具体以条目的形式出现,即“行为动词+学习内容”,主要明确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它陈述了期望教师教给学生什么以及在特定学科中应当获得普遍的知识与技能[4]。从课程标准要求看,可以明确胶体的认知要求仅限于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最低水平“知道”,即能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有关胶体的知识。对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在胶体相关内容的设计和编排上表现出一些异同,都将胶体穿插于“物质的分类”中进行介绍,以体现从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的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思想。

综合课程标准和几种版本教材的研究分析,可以确定必修1阶段对胶体内容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见表1)。其中,基础性要求是面对所有学生,即教学的基本要求;拓展性要求是针对学习基础较好、对化学学科学习兴趣较大的学生群体,不需要也不能体现在考试评价中。

1.2 收集相关试题

为检验各校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我省多数地市在每学期末自行组织全市的统一检测,因此,试题能够反映各地对相关内容的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为保证取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本次抽样对象为我省11个地市2013年和2014年自行组织命制的每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共24份,从中遴选出涉及胶体知识考查的试题共16题。

1.2.1 考查胶体知识试题的题型

涉及胶体知识的16道试题都采取客观题的设计,其中15道为选择题,1道为填空题。由于胶体知识的要求层次不高,主要是考查胶体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适合发挥选择题的题型功能,多用于对考生思维要求较低的知识的考查。15道选择题中有11题采取与其他知识综合的方式出现,仅通过个别选项体现胶体相关知识。主要围绕胶体知识考查的试题只有4题,如例1。

例1 今年入冬以来,我市一度出现了较严重的雾霾天气,其中霾的粒子直径多在1~104nm之间。有关雾霾的说法①属于胶体②属于混合物③不稳定,能很快完全沉降④可能产生丁达尔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④ B.② C.②④ D.②③④

1.2.2 考查内容和认知水平的分布

考查内容和认知水平是试题命制中必须考虑的两个重要维度。例2的A、B、D选项考查内容是胶体的概念和丁达尔效应等,认知水平为了解,即能正确再现有关知识,而C选项则达到理解层次。

例2 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粒子大小都在1~100nm之间

B.都有丁达尔效应

C.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

D.都呈红褐色

逐一分析所考查的具体内容和认知水平,涉及具体胶体知识点的考查频次为19次,考查的主要内容是胶体的概念和丁达尔现象,大多数试题的认知水平要求是识记层次;部分试题通过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对胶体概念的理解;考查胶体稳定性的有1次,占5.3%;涉及渗析内容考查的有2次,占10.5%;涉及Fe(OH)3胶体实验室制备和常见胶体的试题各2次,占21%;没有出现对胶体的电泳和聚沉等内容进行考查的试题。

1.3 对部分教师的访谈

为进一步了解教师对课程标准中胶体知识相关内容标准和评价要求的理解,笔者通过对本市范围内不同学校、不同教龄的23位教师进行了访谈,多数是具有5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访谈问题的设计主要围绕胶体的8个具体知识内容:胶体的概念、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现象)、胶体的稳定性、胶体的聚沉、胶体的电泳、渗析、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和常见的胶体。要求教师逐一对上述内容是否适宜于进行考查及其原因进行了访谈,如“您认为胶体的概念是否适合考查?以什么形式考查较合理?”、“您认为胶体的稳定性是否适合考查?考查到什么程度?理由是什么?”等,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实际可以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要求。

1.4 课标分析、试题分析和教师访谈的比较

针对具体知识内容、认知水平,将试题抽样、教师访谈与课标进行比较,以此反映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求、考试评价标准与课程标准是否一致,以及一致性差异。如通过教师访谈反映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在教学中仍将胶体的电泳和聚沉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而该知识内容显然不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又如有的试题对丁达尔效应的考查达到理解层次,即需要学生能运用胶粒直径大小解释出现散射的原因,也超出课标要求。

2 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分析、抽样试题的分析和教师的访谈,针对涉及胶体的知识内容进行比较(见表2),可看出在对胶体相关内容的考查中,63.1%的试题以“胶体概念和丁达尔现象”为考查内容,部分试题(约21.1%)在认知水平上超过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都认为这两个知识点是主要内容(认为适合考查的比例均达到100%)。但在其他内容和认知要求上,无论是考试评价,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都不同程度地偏离了课程标准要求。

2.1 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从表2对抽样试题与课程标准比较不难发现,在区域性联考或校内考试中,考试评价高于标准已经成为常态,其表现为:一是在考查内容上超出课程标准要求,如例2的C选项涉及盐的水解平衡原理,在知识内容和水平层次上超过课标要求。二是在认知水平上超越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如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只要求学生“知道”,而不要求“理解”,但从取样的试题中有些要求达到了理解层次。由于教师在考试命题中对课程标准的重视和研究不够,造成了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有待提高,如表2中有36.8%的试题考查内容涉及课程标准中未作要求的胶体的稳定性、渗析等内容。

2.2 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发现,在日常教学中,多数教师凭借自身所固有的理念和经验开展教学,将经验转化成了课程内容。这种经验很多来自于各类联考试题,从表2中显示的有约35%和44%的教师认为可以考查胶体的电泳、聚沉和渗析,说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此类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要求的内容仍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另一项调查也显示[5]:有66%的教师把各类考试试题作为备课时的重要依据;近96%的教师认为各类考试试题对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影响。长期以来,这种轻视课程标准,重视经验和考试试题的现状,导致了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不一致,形成了考试评价高于课程标准、教学又高于考试评价的恶性循环,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负担。

3 提高教学、评价和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建议

从上述结果不难看出,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从课标到评价再到教学,学习内容与要求不断被放大的现象。究其原因,或由于教师对课程标准未予以充分的重视;或教师处于“担心考试评价中可能出现而教学中没讲到”的心理;或受某些不规范命题的影响等。如何提高教学、评价和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做些改变。

3.1 完善课程标准,研制相应的“表现性评价标准”

表现性标准可以界定学生对内容标准要掌握的程度或成就水平,描述的是程度和质量,它们要回答的问题是“十分好是多好”。因此,表现性标准为评价提供了直接的尺度,从而使评价与内容标准保持更高的一致性[6]。现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相对较抽象,尽管部分省市出台了相应的“教学要求”或“教学指导意见”,但由于缺少具体且有操作性的表现性评价标准,对“标准”的解读不尽相同,也就不利于教师在命制试题时参考使用。如课程标准中关于“胶体”的要求仅是“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对此有的解读为: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能列举一些生活中的胶体,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知道丁达尔现象、聚沉(凝聚)等是胶体的重要特性,并能够运用胶体特性解释简单的实验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7]。有的要求为: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并说明“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对胶体的凝聚、布朗运动等不宜扩展”。有的指导建议为: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并指出“胶体的渗析、凝聚、布朗运动和电泳等不作要求”。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研制更具体、可操作性的“表现性评价标准”,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明确可以考查的内容和要求,是保持评价和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重要途径。

3.2 加强教材研究,深刻领会课程标准要求

教材能直观反映教材编写专家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体现了他们的专业智慧,因此,加强教材研究能帮助广大一线教师理解课程标准。尤其是通过对不同版本相关教学内容的比较研究,找出其内容呈现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如课程标准对胶体知识内容的广度虽没有明确界定,但通过比较几种版本教材可发现,胶体的概念和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等放在教材正文中,反映了对其具体内容的基本要求,而电泳、聚沉等胶体的性质用科学视野、知识点击、资料卡片等方式呈现,反映了其拓展性。再比较呈现不同的内容,对照标准分析其合理性,如Fe(OH)3胶体的制备和渗析等问题,不同版本教材处理的方式不同,此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需求设计教学,不轻易作过多拓展,避免教学中出现内容膨胀和难度拔高的现象。

3.3 提高教师评价素养,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考试评价的指导作用

教师评价素养是教师专业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国家在教师专业标准中,描述了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应具备的评价素养。评价专家波帕姆(Popham)指出,如果教师缺乏评价素养,就意味着专业自杀[8]。外部评价会对教师的评价活动产生示范作用,这也要求教研部门以“监测”、“调研”为名的评价必须具备良好品质,为教师评价素养的提升提供示范。为此,作为市级教研部门组织的较大规模区域测试命题工作,应加强对相关命题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试题编制水平,在试题编制过程中充分遵循课程标准,科学选择符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的考试内容,坚决摒弃超越课标要求的内容(如胶体的聚沉、电泳、渗析等),准确把握对考试内容的认知要求,努力使试题与标准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考试评价的指导作用。

3.4 加强测后数据分析,完善对区域学业质量测试试题的评价

随着计算机应用和网上阅卷工作的普及,教育领域也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充分发挥并利用测试后的数据在试题质量评价工作中的作用,对于提高命题水平和测试效度有着重要作用。在每次较大规模考试(如市级以上联考)后,及时采集相关数据,借助于韦伯模式[9]、SEC模型[10]等一致性分析工具,或从知识种类、知识深度、知识广度和知识分布平衡性维度,或从内容标准和认知要求维度分析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不断提高、完善对试题质量的评价水平,为促进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提供科学、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7~68.

[2]朱慕菊.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课改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2011,(18):37.

[3][5]汪纪苗等.高中化学试题对教师教学影响的调查研究[J].化学教学,2014,(4):10~13.

[4][6]邵朝友,周明.试论内容标准、表现标准的特点及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2006,(10):46.

[7]王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7.

[8] Popham, W. J. Why Assessment Illiteracy Is Professional Suicide? [J]. Educational Leadership,2004,62(1):82~83.

[9]刘学智,张雷.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韦伯模式本土化探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9,(12):13~17.

4.一致性评价全面报道 篇四

郑鹏博

二〇一六年一月二十五日

参加2016年1月23日至24日由陕西药学会及药检所组织的《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专题》聘请国内专家谢沐风、陈悦、涂家生等就当下最热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内容进行讲读,两天的培训队仿制药一致性工作开展及政策要求有了一定认识,为下一步药厂与科研对产品工作开展有了较好的前期接入基础。现对培训内容总结如下:

仿制药评价工作内容:

仿制药按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原则受理和审评审批。

全面提高仿制药质量,对2007年注册管理办法前批准的仿制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应在2018年底之前完成一致性评价,届时没有通过评价的,注销药品批准文号。对2007年以前批准上市的其他仿制药品和2007年以后批准上市的仿制药品,自首家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其他生产企业相同品种在3年内仍未通过评价的,注销药品批准文号。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下一步工作:国家提倡体内,更鼓励体外,因为体外简单,节约,采用分步走,先体外,溶出曲线、杂质特征、API晶形、辅料等;后体内:BE和大临床。强调企业为主体,按照仿制药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实行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目前国家尚无具体详细的分步实施细则,有望下一步推出。

(1)纺织药品的BSC分类,确定一致性评价实施要求包括BE豁免;(2)参比制剂目录的确定

来源进口原研且上市;原研不生产,遴选欧盟或日本等上市产品或国际公认品牌;地产化知名品牌;从国内企业中树立标杆。

国家指定;行业协会组织同品种企业提出选择参比制剂意见;企业自行选择并备案等方式尚无明确。

参比制剂的购买是统一一次性进口,还是企业自行购置。(3)组织实施参比制剂体外溶出曲线的研究,避免各药厂(4)各品种分布实施的安排

(5)对改剂型、换酸根、改剂量等仿制药无参比制剂,如何做,有待实施细则出台。允许企业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的方法进行评价,以后还应当采取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方法进行后续评价。

制药企业目前的应对:

国家出台政策,再尚无具体细则,组织研讨时,企业如何能走在前列按期通过一致性评价,尚需要尽快组织实施。

1、按照品种目录确定自身开展评价的品种;

2、明确评价品种的分类及国家分阶段实施的时限;

3、确定产品的参比制剂,开展前期参比制剂研究;

4、进行对比研究,5、如需调整工艺处方,展开药剂工作,按照补充申请准备申报。

6、完成一致性体外评价工作

7、按期申报资料

8、迎接检查

9、进行BE备案

10、通过评价,严格规范生产。其他

1、应展开对原料的研究,对于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固体制剂,晶形不同导致的溶解度差异,对溶出特性产生影响;不同粒度对溶出曲线的区分;对其引湿性、松密度、振实密度、真密度、粒径、粒度、熔点、水溶性等应做详细的研究。关注主成分,晶形、晶格、粒径、粒度分布、固有溶出速率

对辅料影响溶出曲线也应进行分析研究。

2、确保仿制药再任何体内环境下即PH值宽范围下都有一定的崩解,溶出,即对任何人均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应前期评估(滤膜、溶解度和稳定性研究、介质、体积、设备、方法、脱气、转速、取样时间点、取样、样品处理等)、方法开发、分析整理、自动化、验证确定溶出度试验方法。

3、区分原研制剂的溶出曲线有区分力和体内外相关性是最大的难题。应进行仿制药与原研制剂体外多介质中溶出行为比较,确保生物利用度等效。原研制剂应进行三批,考察其批波动等。

在最具区分力的溶出介质中,增加200转比较研究,防止剂量倾斜,美国增加有机溶剂测定对比,4、BE不是金标准

因BE试验的是年轻男性,是人体最佳状态,有其局限性,通过BE试验部分仿制药与原研制剂临床疗效仍然有差距,原研制剂经临床大量患者验证。体外溶出试验均能够具有相似的溶出曲线,大多数药物生物等效,因BE试验昂贵,不可能试验一个处方,就进行一次生物等效性试验,因此应进行体外多条溶出曲线的相同研究,确保BE的成功率。

缓释制剂的机理与原研药品不同,则无需强求体外溶出行为一致,只能通过动物实验或人体预BE试验验证处方工艺的合理性。日本不允许仿制药缓释制剂机理不同。

5、溶出仪应能够通过机械验证及性能验证,每6个月应进行校准。

6、关于药品的不良反应:

5.一致性评价全面报道 篇五

在专家(利益相关者)数量较多的群体评价中,为了尽量体现各方案(或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而又得出群体可接受的一致性结论,提出了一种兼顾差异性与一致性的大规模群体评价方法.首先在最大限度体现方案间差异的`基础上,以差异稳定为依据进行群体意见类别划分,以保证同一意见类内不同专家之间评价结论的一致性;然后以“类影响力”为依据进行类间信息的集结,以得出一个群体可接受的一致性结论.最后给出了一个应用例,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作 者:张发明 郭亚军 ZHANG Fa-ming GUO Ya-jun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刊 名: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2009 30(6) 分类号:C931 关键词:群体评价   差异   意见类   稳定性   大规模  

6.创新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六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力争把工作搞得更好。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班的卢昭,她就是非常聪明。我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她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她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她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啦。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优势”、义务教育的普及,他们一帆风顺进入初中。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7.一致性评价全面报道 篇七

1.1 分段原则

文章根据《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中的分段原则, 对高速公路进行划分:平直线段 (R∈ (1000, +∞) m, i∈[-2%, 2%]) ;纵坡段 (R∈ (1000, +∞) m, i∈[-6%, -2%]∪[2%, 6%]) ;平曲线段 (R∈ (125, 1000]m, i∈[-2%, 2%]) ;弯坡组合段 (R∈ (125, 1000]m, i∈[-6%, -2%]∪[2%, 6%]) 。

1.2 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1.2.1 平直线段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根据各种设计速度对应的小客车运行速度, 作为预测路段的初始运行速度V0, 其设计速度为60时, V0为80;设计速度为80时, V0为95;设计速度为100时, V0为110;设计速度为120时, V0为120。

通过对平直线段数据的处理分析, 可得到小客车的期望速度为105km/h, 这也是驾驶员在平直段上的。通过统计观测数据得到平直段各个调查点的运行速度, 距直线起点距离0m时, 对应初速度V0分别为60、70、80、90、110;距直线起点距离50m时, 对应初速度V0分别为85、91、95、99、108;100m时, V0分别为100、101、104、108、110;200m时, V0分别为107、106、108、111、111;200m时, V0分别为110、111、111、111、111。

通过以上平直段运行速度统计, 可得到四段加速度数据:0-50m, 初速度V0为60、70、80、90时, 加速度a分别为0.38、0.3、0.07、0.05;50-100时, 加速度a分别为0.34、0.2、0.05、0.05;100-200时, 加速度a分别为0.3、0.18、0.04、0.035;200-300时, 加速度a分别为0.2、0.18、0.03、0.002。由此可见, 在车辆达到稳定行驶速度之前, 车辆的加速度随着加速距离的增长而减小。那么, 加速度与加速距离之间的关系式, 如表1所示。

小客车的加速度为:

式中, v-运行速度 (km/h) ;t-运行时间 (h) ;s-加速距离 (km) 。得:

两边积分, 得:

设a=f (s) , 得:

通过此方程, 就可以根据初速度值和加速段长度计算加速路段任一点的运行车速值。

1.2.2纵坡段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由图1可知:在纵坡段, 坡中点的速度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在上坡段和下坡段, 运行速度的变化率并不一样。因此, 文章将分别考虑上坡段、下坡段上坡中点的运行速度模型。

根据回归分析法, 可得到上、下坡段坡中点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为:

1.2.3 平曲线段运行速度模型

平曲线段的运行速度与半径散点图 (图2) 可知:平曲线运行速度随着半径的增加而变大。

根据回归分析法, 确定平曲线段运行速度预测模型为:

1.2.4弯坡组合段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由表2知:坡度与运行速度负相关, 曲率与运行速度的相关性大于半径与运行速度的相关性。因此, 建立弯坡组合段上行速度与坡度、曲率之间的关系模型。

2 设计一致性评价标准

根据《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 (JTG/TB05-2004) , 设计一致性评价标准为:|△V85|、|V85-V设计|≤10km/h时为好;10km/h<|△V85|、|V85-V设计|≤20km/h时为一般;|△V85|、|V85-V设计|≥20km/h时为差。

3 实例分析

京珠高速公路粤北段全长109.29km, K13~K85为山岭区, 设计速度为80km/h, 下面选取K31~K40为例进行分析。

由表3可知:由|V85-V设计|进行设计一致性评价, 则D4、D8、D14、D31、D32一致性等级为好, 然而利用|△V85|进行设计一致性评价, 则这些路段的设计一致性等级为良好。特别是D15路段, 若用|△V85|进行设计一致性评价, 等级为良好, 用|△V85|进行评价, 则一致性等级为差。

4 结束语

文章通过实例分析, 在进行设计一致性评价时, 运用运行速度差进行设计一致性评价更能准确找出设计不一致性的路段, 为公路线形设计提供依据。

摘要:文章基于设计速度的设计一致性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运用运行速度差进行设计一致性评价。结合实例工程, 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证实运行速度差的实用性, 最终确定设计不一致性的路段, 避免交通安全问题。

关键词:设计一致性,运行速度,设计速度

参考文献

[1]JTG/B05-2004.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S].

[2]高建平, 孔令旗, 郭忠印, 等.高速公路运行车速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4, 23 (4) :78-81.

[3]钟小明, 元海英, 荣建, 等.用于路线设计的小客车速度模型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5, 31 (2) :155-160.

[4]邓云潮.公路长大下坡路段小客车运行速度预测模型[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9 (4) :43-47.

[5]张宇辉.基于运行车速的路线一致性设计研究[J].北方交通, 2010 (4) :3-6.

8.一致性评价全面报道 篇八

关键词:模糊一致矩阵;农地释放;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01.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1-0417-03

收稿日期:2013-05-2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编号:07ASH010);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编号:12CSH027)。

作者简介:王晨(1988—),男,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程移民与征地拆迁。E-mail:wangchenhaoran@126.com。当今社会农地资源的释放是在一定总量限度内,政府作用、企业参与、农民对自身未来考量、农地本身资源质量状况、农产品市场景气程度甚至气候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1]导致农用土地这种在一定时期内原本固定的使用方式发生根本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可能由农地转为工程建设用地,也可能转为生态自然保护区,或者转为其他类型的使用地,笔者倾向于将这一转变过程统称为农地释放。目前,农地释放的方式与途径很多,但笔者认为大致主要包含主动与被动两大类。农民由于政府引导、个人发展或农地资源质量状况等因素主动放弃土地承包权,放弃从事农业生产,通过农转非后进入城镇生活工作,这种主动的农地释放过程相对温和,产生的释放成本基本由农民个人消化,社会成本较小;另一种农地释放方式则是在政府力量推动、企业伴随政府参与、农地或气候环境状态突变等因素作用下,农民非自愿地与农地分离,被迫放弃农业生产,其未来生计并未在这一释放过程中给予考虑,这种被动式的农地释放过程相对剧烈,并将较高的释放成本给予无法进行消化的农民,进而转嫁给社会,容易引发贫困,带来较高的社会成本。针对具体的农地释放,编制科学合理的农地释放规划,规避农地释放带来的各种风险,可使释放农地群体生产生活得以迅速恢复,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带动整体释放效益的提高。而对农地释放综合效益的评价不仅能有效衡量农地释放规划编制与农地释放实施机构的具体工作效果,同时也能有效鉴别农地释放后存在的遗留衍生问题,进而及时为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化建议。

目前,关于农地释放效益的评价,学界研究尚处于较空白的状态,而对效益的评价研究多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往往凭借自由学识、经验、印象,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持和科学的分析测评,评价过程注重宏观把握和审视,忽视微观和具体的数据分析,导致评估结果相对主观,难以体现农地释放效益的真实状况。同时,现实中影响具体农地释放效益的主观与客观因素较多,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没有绝对明显的评判界限。因此,笔者倾向于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模糊一致矩阵法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具有较强的中分传递性[2],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为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保持指标的真实性和灵敏性,顾及指标的全面性,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农地释放效益状况,保证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和指标获得的可行性,进而筛选合理、有效的指标体系[3]。农地释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农地释放效果具体表现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系列统计指标有机结合的整体。为更科学地评价重庆三峡生态屏障区农地释放效益状况,依据科学性、全面性、简约性以及可操作性等原则,根据屏障区内的实际情况,从农地释放效益的4个方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以及生态效益)[4]入手,利用现有资料与数据,再次筛选出11个核心评价指标,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重庆三峡生态屏障区农地释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3个层次、2级子系统。3个层次包含目标层、准则层、次准则层,目标层反映总体释放效益,准则层具体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生态效益4个子目标的评价结果,次准则层根据不同的子目标设置相应的评判指标,进而构成2级子系统(图1)。

2模糊一致矩阵模型的构建

若模糊矩阵R=(rij)n×n,u=1,2,3,…,l,均有 rij-riu+rju=0.5,则称该矩阵为模糊一致矩阵。现假设三峡生态屏障区有m个待评价地区Ai(i=1,2,3,…,m)构成的农地释放效益评价集,又有n个指标Bj(i=1,2,3,…,n)构成的指标集,各指标相应权重为Wk(k=1,2,3,…,s),且满足∑s1k=1Wk=1[5],则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理论的决策优选过程如下所示:

(1)建立模糊优先关系矩阵。由于该评价方案是m个待评价地区在n个指标下的优选排序问题,所以可以先建立n

个单指标模糊优先关系矩阵Lk=(lkij)n×n(k=1,2,3,…,s),其中lkij 为在指标Bj下Ai1对Ai2的优先关系系数,其值为

lkij=1若在指标Bj下Ai1优于Ai2

0.5若在指标Bj下Ai1与Ai2同优

0若在指标Bj下Ai1次于Ai2

(2)将模糊优先关系矩阵Lk=(lkij)n×n(k=1,2,3,…,s)改造成模糊一致矩阵Rk=(rkij)n×n,其中模糊一致矩阵中的元素为rkij=rki-rkj12n+0.5,且满足rki=∑n1j=1lki1。

(3)单指标优属度的计算。运用方根法计算方案Ai在指标Bk下的优属度ski,即ski=si1∑n1i=1si,其中 si=n1∏n1i=1rkij。

nlc202309041942

(4)综合排序。计算各方案的综合优属度Si,即Si=∑m1k=1Wk·ski(i=1,2,3,…,m),按ski(i=1,2,3,…,m)由大到小顺序可得到Ai地区在综合m个指标影响下的优劣顺序。若被评价地区所考虑的评价指标拥有若干个次级指标,在分别得到各次级指标综合优属度后,可将其分别加以综合得出上一级指标的优属度[6]。

3应用实例

3.1评价范围界定

本研究农地释放效益的评价范围仅限于三峡生态屏障区,该区域涉及三峡库区19个县(市、区)及重庆主城区,在具体实地调查中共抽取了ZG、FJ、WZ、FL 4个县(区)。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库区生态环境日益呈现出较明显的脆弱性与敏感性,地质灾害引发的塌岸滑坡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安稳致富构成严重威胁的背景下,国务院特别组织编制并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其中要求从人们生存和长远发展出发,逐步建立三峡生态屏障区,屏障区兼具防治地质灾害、保护生态环境作用,建设过程中尽量考虑搬迁避让,通过搬迁避让改善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7]。通过对生态屏障区涉及到的4个县(区)的实地调查可知,虽然此次生态屏障区农民搬迁基本采取农户自愿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借助了政府行政力量来进行推动,同时当地农民在此之前也没有出现明显成规模的弃土离农现象,可见此次生态屏障规划区内农地释放是由基于生态环境变化以及政府行政力量的共同推动造成的,本质上仍属于被动释放。因此,有必要设立一套农地释放效益评价指标,运用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模糊一致矩阵评判法对ZG、FJ、WZ及FL农地释放效益进行综合评判。

3.2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据前文所述,从农地释放效益的4个方面(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入手,利用现有资料与数据,再次筛选出相关收入、地价、区域社会稳定等11个核心评价指标。通过向4位土地资源管理、移民与社会学领域专家咨询得到相应的指标重要性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并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到相应的指标权重Wk(表1)。

3.3农地释放效益综合评价

根据模糊一致矩阵性质和基本方法,计算各县(区)农地释放效益涉及到的各层评价因素的优属度值,进而得到最终的农地释放效益综合排名。为方便行文,主要以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中的次级指标——农民离土后收入提高程度的优属度计算为例。

(1)建立模糊优先关系矩阵:

(3)计算得出各县(区)农民离土后收入提高程度的优属度为S1=0.15,S2=0.28,S3=0.32,S4=0.25。按照相同原理可得经济效益指标下其余次级指标的优属度,综合其余次级评价指标优属度即可得到经济效益优属度,具体结果见表2。表1三峡生态屏障区农地释放效益评价指标权重分配

目标层1准则层1次准则层1权重三峡生态屏障区农地释放效益1经济效益1农民离土后收入提高程度10.4911土地地价增值幅度10.2011使用土地部门利润增长程度10.31[3]总和10.351社会效益1使用土地部门吸纳就业状况10.4911离土农民心理适应与稳定情况10.1611区域基础设施改善状况10.35[3]总和10.251政治效益1基本粮食与农材料供应安全10.3711农地释放区域社会稳定情况10.63[3]总和10.091生态效益1植被覆盖率10.3511地质灾害发生率10.4111水资源保护程度10.24[3]总和10.31

表2三峡生态屏障区各县(区)经济效益优属度值

地区1农民离土后

收入提高程度1土地地价

增值幅度1使用土地部门

利润增长程度1经济效益ZG10.1510.2210.2710.201 2FJ10.2810.2910.3310.287 5WZ10.3210.3010.2110.277 9FL10.2510.3910.1910.233 4

(4)同理可求得社会效益、政治效益以及生态效益3个指标的优属度,进而得出4个地区综合效益评价排名,具体见表3。

由表3可知,WZ农地释放综合评价值为0.266 29,效益最好;ZG综合评价值为0.229 24,效益最差,FJ与FL分别位居2、3位。各个子效益中FJ的农地释放经济效益最好,ZG的经济效益最差;FL社会效益最好,ZG社会效益最差;FL政治效益评价最高,ZG最低;ZG农地释放生态效益评价最高,FL最低。表3三峡生态屏障区各县(区)农地释放综合效益总体评价

地区1经济效益1社会效益1政治效益1生态效益1综合评价1排名ZG10.201 210.196 610.229 610.287 110.229 2414FJ10.287 510.230 910.249 310.253 310.259 3112WZ10.277 910.260 410.257 110.260 610.266 2911FL10.233 410.312 110.264 010.199 010.245 1713

4结束语

将评价结果与实地调查时获得的相关资料进行比对,4个地区农地释放效益排名与客观事实基本相符,WZ由于靠近重庆主城区,城镇化程度较高,经济基础比FJ、FL好,加之农地释放过程中能较好地施行惠农惠民政策等,所以其排名最高;ZG由于行政划归湖北管辖,城镇化程度较低,对于生态屏障区建设尚处于逐渐认识阶段,排名靠后。因此,对于ZG段生态屏障建设,应当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按照国家政策推行惠民政策,积极鼓励本区域内屏障区建设。

经过实例验证,采用模糊一致矩阵进行农地释放效益评价,具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性。但是模糊一致矩阵评价需要采集较科学准确的界定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同时,模糊一致矩阵虽能较好地评判待评价因素之间的优劣关系,但无法清晰判别各评价指标之间的优劣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针对同类问题,还要进一步进行方法优化,以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农地释放效益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苏楠,杨学军,文龙娇.农地流转多重主体博弈分析——兼论农户权益保障[J]. 中國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6):12-16.

[2]黄健元. 模糊一致矩阵在多层次、多因素决策方案优选中的应用[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7(5):84-89.

[3]历叶红,张训.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居民健康发展水平评价[J]. 求索,2010(10):54-56.

[4]王玉波,雷国平,唐莹,等.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效益评价方法探讨[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2):39-43.

[5]曲永岗,黄健元. 基于模糊优选模型的水运企业绩效综合评价[J]. 港工技术,2003(1):28-30.

[6]孙中艮,施国庆,杨文建. 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的水库移民安置效果评价[J]. 人民黄河,2009,31(8):110-111,113.

[7]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 三峡生态屏障区人口转移安置政策与机制研究报告[R]. 南京: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2012:26-28.王丽平,孙正清. 建立农业科技富民长效机制的思考——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420-422.

上一篇:传染病防治法培训资料下一篇:汽车队2013年度HSE工作计划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