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之路》观后感(精选12篇)
1.《玄奘之路》观后感 篇一
这两天晚上看电视,发现北京台有个《光阴》栏目在播“玄奘之路”。由于本来我对这些就有点兴趣,我看了下去。
就看了两集,怎么说呢?
三藏法师去印度取经的过程实在艰辛,我看到的是路途中即使遭遇险情磨难依然坚忍不拔的他,对佛法绝对的热忱与信念,使得他的各种情绪显得异常动人:在看到佛法衰落时他的悲伤,在看到佛祖释迦摩尼佛像时他的脆弱,站在菩提树下虔诚膜拜时他的信仰,在那烂陀拜戒贤法师为师时他的喜悦,似乎都是太过浓重的情感,他的眼眶里溢满了泪水。。
信仰真是很神奇的东西。一个人能爱它信它到狂热的地步!他可以不顾一切阻碍,甚至不惧舍弃生命,也要追求到自己信仰的。在我心里,这是非常感动我的一种品质。为了一件东西,可以牺牲一切,可以心甘情愿放弃一切,这是绝对虔诚绝对忠心而德高的信徒。
不管信仰什么,有信仰都是幸福的。拥有自己认可的认知,有明确而真实的目标,有甘愿花费余生为之奋斗为之探索的未来,可还有什么不安?这样的我们有自己在意的事,世间各种情态,每个人都有可依托走下去的支撑。这是多么容易被满足多么真实的存在啊!
2.玄奘之路征服自己 篇二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在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最后一天的起点上,参加比赛的17个商学院的队员们高唱着汪峰这首《怒放的生命》,大家群情激昂,热情迸发。
“我们都被自己感动了。”此刻,对于对外经贸大学EMBA学员姚鹏来说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对外经贸的团队是赛前临时组建的,根本没有正规的拉练集训。对于这支第一次参加戈壁挑战赛的队伍来说,一切都是尝试。
过去几天让姚鹏感到有点“煎熬”,倒不是因为戈壁恶劣的天气和徒步112公里的艰辛,而是他所在的队伍从第2天就惨遭淘汰,如果从比赛的角度看,姚鹏继续走下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但是,在最后一天的起跑线上,姚鹏还是一如既往地为每个队员打气。“这些天来,我对重走玄奘之路有了新的感悟。”姚鹏笑着对记者说,“其实,从一开始,比赛的输赢就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不能征服自己。”
一项与老天的较量
5月16日,黄沙飞扬,火舞苍穹,来自商学院EMBA的勇士们,在甘肃省瓜州塔尔寺举行“重走玄奘之路”挑战赛。
从塔尔寺到白墩子,比赛全程约112公里,需要徒步完成,在野外露宿。至于外界环境,极度干旱、海拔1500米、昼夜温差40摄氏度、4~7级的大风扬起黄沙。参赛选手将途经沙漠、戈壁滩、小雅丹、红柳林等地貌,而任何一种地貌都可以恶劣到“吃人”的程度。
“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任何人都会认为这是一场近乎自虐的竞赛。但是,真的勇士就要敢于直面眼前的挑战。”姚鹏的想法也是在场每个参加挑战的选手的想法,既然愿意来这里,就要有勇士的风范。
顶着风沙,勇士们出发了。第一天是体验日,这一天不算成绩,不想走的队员甚至可以搭车回到终点。但是队员们没有一个人掉队,依然展示着全队的实力。
戈壁、沙漠、骆驼刺,三者混合的路段外加风沙大作的天气,给参赛选手们带来难以想像的考验。
为了减轻负重,姚鹏只带了一包压缩饼干、一个苹果和两瓶矿泉水。“沿途根本没有吃东西的机会。”姚鹏讲述自己吃苹果的经历,第一口咬下去后,沙粒完全沾满在这只苹果的缺口上。“根本不知道风是从哪个方向刮来的,犹如置身于一个沙尘暴的漩涡中。”
风沙不停地敲打着每个队员的脸和身体,最大的沙粒竟有黄豆大小。当进入沙漠区域后,姚鹏的队友行进速度明显开始减缓。“前进一步就要后退半步。”姚鹏形容了行走沙漠的艰难,他鼓励队友们挽起手并肩前行。“输赢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和我的队友们能够安全地走出这片险恶的地域。”
一望无际的戈壁上,还有一种可怕的植物——骆驼刺。刺穿鞋底、划破裤脚是骆驼刺带给队员的最直接的伤害。由于西北地区异常干旱,戈壁和沙漠上的植物大多以刺状为主,骆驼刺便是主要植物之一,这种植物甚至让越野车都得绕它而行,否则,像钢针一般的针刺很容易扎破轮胎。
正午,沙尘暴丝毫不减,反而增强了日照的强度。风卷沙石伴随灼热的阳光,每个队员身体的水分被迅速蒸发,队员们的需水量开始加大。途中,一位外校学员在出发前背着3升水袋,离补给站还有5公里的时候就喝完了。而此时,姚鹏正将自己手里不到半瓶的水递给这位外校的“兄弟”,该学员如获至宝,最终坚持走到补给点。
“我们不是在和其他院校的队员较量,我们是在和老天较量,在这场考验中我坚信人定胜天,人道必定胜于天道。”第一天的挑战赛结束后,姚鹏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了这样一句话。
一次激烈的思想斗争
5月17日,烈日仿佛点燃了整个戈壁,地表温度远远超过了40摄氏度。这是挑战赛的第二天,也是正式比赛的第一天,有了前一天的沙尘洗礼后,队员们似乎一点也不畏惧炎热的天气。
“今天的竞争相当残酷,实力强大队伍的队员们都在奔跑。”姚鹏曾经在一次户外运动中拉伤了韧带,所以他穿越戈壁只能靠行走。
仅仅4个小时的时间,上海交大的队员率先到达终点,几个中欧的队员也相继撞线。冲到终点的队员只说一个字“水”,不到10分钟,有两名队员因为极度脱水和中暑被救护车送进瓜州县医院。
距离第一名队员撞线仅一个小时的时间,姚鹏也到了。也许是行走的原因,和之前撞线的队员相比,姚鹏显得非常轻松。姚鹏没有马上休息,他冲上一个地势较高的土坡,眺望远处队员们的身影。
“原本大家商量好一起撞线的,但是一些体力较差的队友坚持让能冲的人往前冲,这样他们才肯紧随其后。”姚鹏的眼睛微润了,此时,他迫切想知道自己的队友是不是紧跟在后边。
4个小时过去了,眼看离“关门”时间剩下不到半小时了,姚鹏只看到一个队友……最终,残酷的现实摆在对外经贸EMBA学员的面前——淘汰(理论上,至少有6名队员在“关门”时间进入才记有效成绩)。
傍晚,一位对外经贸的EMBA学员提出打包行李回家,该学员的情绪很激动。“成绩都没有了,坚持下去还有什么意义?”他的言语开始触动其他学员的情绪。纵观整个对外经贸团队的队员,有两名中暑晕厥尚未恢复,数名队员的脚底都起了水泡。
一时间,十几个队员分成两派,一派赞成卷铺盖走人,另一派坚定留下继续比赛。而那位倡导离开戈壁的同学甚至开始电话联系来接他们的车了。
姚鹏始终站在支持留下继续走的一方。“比赛真的那么重要么,我觉得今天大家都能够坚持下来,说明大家已经成功地挑战了自我,还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么?”姚鹏的话简单干脆,却让所有队员明白了此行戈壁的意义。
“玄奘‘宁向西去一步死,绝不东归一步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与之相比,这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第二天的比赛结束后,姚鹏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一场特殊的拉练
5月18日,在经历了两个恶劣的比赛日后,老天似乎软了心肠。这一天,风和日丽,没有扬沙、更没有烈日。
“如果这样的天气早一点到来,或许不会有那么多队伍惨遭淘汰。”戈壁挑战赛组委会主席曲向东感慨道。就在前一晚,组委会的成员、裁判,以及各路领队队长激烈地讨论一个问题:要不要将17日的比赛“关门”时间延迟2个小时,这样将“复活”20多名队员,同时可免除三个组被淘汰的命运。
延迟两个小时是裁判组的提议,裁判组队长表示:“历届的戈壁挑战赛都没有经历过这样恶劣的天气,它给比赛加大了难度,延时两个小时‘关门’在情理中。”不过,队员们不想因为外界因素就轻易打破戈壁挑战赛的这条“铁规”,最终,裁判组的提议遭到否决。
不过,淡出的队伍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第三天,他们已经把比赛视为一场拉练赛。“我们在赛前没有一次正规的拉练,现在就是拉练的最好时机,我不信明年我们拿不了名次。”姚鹏和队友们又开始了赛前热身,他们一改昨日的颓废,激情洋溢地踏上了戈壁之路。
这一次,队员们用绳子将所有人捆在一起。“不抛弃、不放弃,我们要一起走向终点,一起欣赏戈壁落日。”姚鹏和队员们喊着口号上路了。
经过疏勒河的时候,队员们开始兴奋了,他们没有想到在这片贫瘠的戈壁上竟然流淌着一条生命的河流。途经此处的队员完全忘记了还在比赛中,他们迫不及待地清洗满是污垢的面颊,甚者有的跳入河中打滚。
疏勒河、黑戈壁、风车机组……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尤其美丽,队员们在三天艰苦的行走后,终于看到了戈壁上最美的景致。
第三天的比赛,对外经贸的队员们全都在“关门”前到达了终点。“输赢并不重要,关键是大家曾一起走过。”一位队友意味深长地说,“走过茫茫戈壁,都是姐妹兄弟。”
姚鹏在第三天行走完的日记中写道:“我深刻体会到与众兄弟姐妹之情深,也懂得了‘放下’一词的含义,或许我们错过了很多诸如此类的美景,人生中的比赛是没有休止的,有时候的确应该停下来欣赏一下风景。”
一次身与心的洗礼
距离最后的终点站白墩子大约20公里,队员们做好了冲刺的准备。
“美酒、鲜花、布鞋、预约按摩师,都在等着我们呢。”姚鹏和队友们开起了玩笑,或许没有了比赛的压力,剩余的路程对他们来说显得尤其轻松。“今天,我们就要玩超越,超越戈壁!”
随着裁判一声令下,对外经贸的勇士们出发了。身形矫健的姚鹏依然打起头阵,沿途他们超越了很多队伍。途中的姚鹏竟然扮演起了志愿者的角色:一位山东大学的队友将无线对讲机跌落在地上,但是他没有力气再去捡,为了成绩他宁愿甩掉这个“负担”。途经的姚鹏看到对讲机,赶忙捡起,并快速追向山大的队友……
“风一直肆虐着,沙趁着一切机会往衣服里、嘴里、鞋里钻,爬虫被入侵者惊得四下逃窜,太阳则时隐时现。”天公不作美,加上为鼓励队友一起冲刺而往返行走,姚鹏的体力消耗很大。
“终于看到了营地的旗帜。”姚鹏几乎兴奋得跳起来,不过看似只有2公里的路程,走起来却异常艰难。“可谓‘望山走死马’,旗帜似乎就在眼前,但就是走不到。”不过,姚鹏还是给大家打气:“美酒、鲜花、按摩师就在那里,大家加油!”
3.《玄奘之路》观后感 篇三
大漠长烟,孤泉冷月,萧萧声,长风千年。我背倚着莫高窟颤抖的身躯,前方,是路,玄奘寂寞半生的信仰之路。敦煌百年耻辱,西行路千年风霜。
史载,玄奘西行,大多孤身一人。《西游记》中的三徒弟,在我眼中,是玄奘精神的三个侧面:悟空――开路者的勇敢;八戒――行路者的坚持;沙僧――寂寞者的隐忍。
悟空,这个几乎为所有男孩子崇拜的艺术形象,是一个勇敢者的形象。他一路向前,披荆斩棘,敢于与一切挡路者搏杀。开路,总是伴随着牺牲与流血,但是,只要有勇气,只要信念足够坚定,开路者就能如孙悟空那样,有铜臂铁手,有金刚不坏之身。玄奘就是这种意志如铁、心志如钢的开路人。黄沙千年,吹不去他一个个坚实的足印,便是他勇敢勇气的`明证。
八戒,他常常是被嘲笑的吧,可在我眼中,他是最懂得坚持的。没有诱惑,无法显示坚持的可贵;没有犹豫,无法彰显坚持的艰难。西行的八戒,动摇的最多,可他坚持到了最后。这份难得的可贵,是许多行路者坚持的动力。玄奘,贵在坚持。韶华数载,寂寂半生,无数次,面临生死绝境。沙漠带给人的恐惧和绝望,在玄奘咬紧的牙关中,消散。
沙僧,他总是默默的。小说中,他不善言谈,不苟言笑,老实本分。沙僧在三师兄弟中,道行最浅,可他的步伐却丝毫不慢。这才是行路的生活,也是玄奘西行一路的生命状态。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独行在浩瀚沙海,无朋无伴。寂寞,对于一个独行者来说,比自然的灾难更可怕。可玄奘的心中,有他至上的佛,在他深沉的目光中,可以看见他不寂寞的心灵。
玄奘,作为师傅,他的生命诠释了信仰的意义。行路难,多歧路,信仰是一切勇气和坚持的来源,是与寂寞抗争的力量。唐三藏,是《西游记》中真正的,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强者,他是一切力量与伟大的象征。烈烈的边塞之风,吹得我生疼,更心疼着流落异国的中华宝藏。今年,距王道士打开敦煌文明宝藏的耻辱之年,恰逢百年。研究敦煌学的学者们,你们也一定常站在这里,西望玄奘之路吧?是不是在这眼前的路上,你们悟得了勇敢和坚持,学会了忍受寂寞?然后,我知道,你们一定会举步行路,追寻着玄奘,去拯救莫高窟,拯救敦煌文化,拯救中国文化。
4.大唐玄奘观后感 篇四
前天首映这一天第一时间看到了《大唐玄奘》这部一直让我认为神圣而庄严的电影,当我踏入影院的大门时里面准备观看的人寥寥无几十来人,我顿时的感悟是那些爱情武打片首映都会爆满票房,这么有教育意义的影片观看的人确这么少,从一个小小的窗口却反应出整个社会现象,“缺乏信仰的人太多了”,我认认真真的看完了这部电影,让我受益匪浅,更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肤浅,整部影片令我感动与感悟很深的环节有许多,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的过程实在艰辛,我看到的是路途中即使遭遇险情磨难依然坚忍不拔的他,对佛法绝对的热忱与信念,使得他的各种情绪显得异常动人:在看到佛法衰落时他的悲伤,在看到佛祖释迦摩尼佛像时他的脆弱,站在菩提树下虔诚膜拜时他的信仰,在那烂陀拜戒贤法师为师时他的喜悦,似乎都是太过浓重的情感,他的眼眶里溢满了泪水…… 信仰真是很神奇的东西。一个人能爱它信它到狂热的地步!他可以不顾一切阻碍,甚至不惧舍弃生命,也要追求到自己信仰的。在我心里,这是非常感动我的一种品质。为了一件东西,可以牺牲一切,可以心甘情愿放弃一切,这是绝对虔诚绝对忠心而德高的信徒。
不管信仰什么,有信仰都是幸福的。拥有自己认可的认知,有明确而真实的目标,有甘愿花费余生为之奋斗为之探索的未来,可还有什么不安?这样的我们有自己在意的事,世间各种情态,每个人都有可依托走下去的支撑。这是多么容易被满足多么真实的存在啊!一切美好的开始都是为了更圆满的结束,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无论发了什么心愿,在路途中遇见任何困难与艰险都不能忘却“初心”,在世俗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被“名利,鲜花,掌声,荣誉,金钱……”所迷惑而忘记了自己,人生短暂几十年,我们再难也要让自己在社会中活得有价值,不枉此生……
5.《大唐玄奘》观后感 篇五
多年前,在百家讲坛看了钱文忠老师的《玄奘西游记》,对玄奘这人物很是崇拜,当时就幻想着能拍一部关于他的电影。结果《大唐玄奘》上映了,而我当然是要去看的。
客观的说,这部电影没有拍出应有的高度,对于玄奘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对于佛学这样一个深奥的题材,这部电影的导演、编剧、还有演员都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以至于整个电影拍得太过表面化,太过肤浅!
首先,导演没有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拍摄手法来表现这个故事。从影片开始起,我就感觉导演一直处于纠结之中,到底是重叙事,还是重意境?到底是要侧重讲一个精彩的故事,还是着重于人物的精神世界?在一部只有两个小时的电影里,这是必须要作出抉择的问题,但导演两边都不舍得,以至于两边都处理的很生硬。一会来段商业色彩的打戏,一会又突然切换到两个关于生命意义的讨论。一会冒出个对玄奘含情脉脉的异族美女,一会又是玄奘与沙漠斗争的残酷……,各部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至于电影中人物形象很不完整,也没有明确的主题。
其次,编剧方面也不让人满意,我认为玄奘西行一大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对当时西域各国风土人情的介绍,结果这点在电影里几乎没有体现。
而最让我失望的地方是,整个片子“佛”味太淡了,每每涉及佛学理论的部分,都是浅浅带过,而史料中几场精彩的佛学辩论也都没有。我不得不问编剧一句,玄奘一心向往的“佛呢?
最后,晓明哥依然还是那个照片男神,表演没有层次啊,没有把玄奘这物塑造出来。
6.玄奘之路——诠释另一种坚持 篇六
当感动成为常态,当挑战如影随形,当互助成为习惯⋯⋯六年时间里,“玄奘之路”的参赛人数都会超越前一届,每年都会有很多人选择重归这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荒凉之路,以超越平凡。
“即使只剩下一支队伍,我也会办下去。”第一届挑战赛结束后,深深被玄奘精神和这条荒无人烟道路中所蕴含的精神打动的曲向东真的想不到别人也会像他一样被这样深深地吸引和召唤。曲向东的感慨,激起了在场一众老戈友的共鸣,一时队旗飘扬,挥洒在敦煌山庄的会议厅。六年时间里,战略合作伙伴红牛、义无反顾的志愿者等一众支持者们作为坚强后盾,和赛事组织者共同使这项赛事与国内商学院共同发展壮大,彼此见证着成长的奇迹。
没有落幕
玄奘之路A段路线的挑战赛赛程于5月19日告一段落的同时,由老队员发起的B、C段的体验之旅随之开始。庆功宴之后,B段兄弟们于次日踏上了玄奘当年走过的“八百里流沙”和“十里回头路”,和随后的C段一起共完成287公里的徒步穿越,继续经历更为严酷的考验。而本届挑战赛冠军队伍中获得“刀锋领导力特别奖”的中欧代表队的队员们,也该为由极之美极地旅行机构赞助的北极点破冰之旅进行准备了。
从本届挑战赛的结果来看,恶劣的天气并未阻抑好成绩的诞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蝉联挑战赛的团体冠军,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与长江商学院分获二、三名。女子A组的冠、亚、季军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长江商学院包揽,罗志兰、朱文秋和文艺因此而获得“戈壁玫瑰奖”。
因玄奘之路而生的“冠军论坛”、“成长论坛”, 作为影响深远的心灵励志讲坛的形式,亦正向社会输出成功者和体验者的经验和能量,以创造更广泛的影响力和社会价值。作为影响力逐年扩大的“中国精神的发现之旅”和心灵励志之路,“玄奘之路”衍生出的这些系列活动以独特的体验所带来的心灵震撼,不仅悄然改变了直接参与赛事的精英人群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其在救援、支教、青少年课堂等公益领域的探索及贡献,也使得赛事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华语商学院所涵盖的精英人群。
“对于走过戈壁的人来说,无论怎样评价其意义似乎都不为过。”一位戈友在微博上如是说。的确,当感动成为常态,当挑战如影随形,当互助成为习惯,赛事早就超越了本身。正因如此,在六年时间里,每年的参赛人数都会超越前一届,每年都会有很多人选择重归这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荒凉之路,以超越平凡。
重走玄奘路的背后,也隐藏着戈友现实世界中的改变。台湾大学的一位戈友介绍,“戈五”的黄健雄走完戈壁以后,回到台湾后就辞职了,在一个新的领域重新开启了创业的旅程,如今他已是一家企业的领军人物。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梁祖峰走完“戈五”后,他的员工说“从戈壁回来后的三四个月里,他的眼睛都是放光的”。
究竟涅槃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曾经信誓旦旦地声称“太苦了,我再也不来了”的戈友数次重返这里的原因。曾有媒体人如此评价这项赛事的真正含义。“所谓的玄奘之路就是一群已经获得了实体成功的人们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
其实,无论是玄奘之路的考证和发现者冯其庸,还是六年里为这项赛事殚精竭虑的赛事总指挥曲向东和他的团队,抑或是从这里走过并获得人生感悟的包括王石、冯仑、周国平、葛剑雄、王小丫等在内的千名戈友,他们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正好诠释了玄奘《心经》所载的“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实际上,玄奘之路的真正要意不在本身,而是源自精神深处的超脱。玄奘之路品牌尽管目前仅限于商学院戈壁挑战赛、戈壁成人礼和面向企业管理团队的“刀锋领导力穿越”等为数不多的体验式活动,但通过这些走过玄奘之路的人与媒体的传播,一个极具中国文化内涵的“心灵励志品牌”已经成长起来。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当下,这正是现代生活中所缺乏的重要内涵。
除了戈壁上的徒步体验,每个周四下午,北京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都会聚集一些戈友们参与由组委会发起的“10公里健康走” 的徒步活动,目前这项活动已经发展到上海、深圳、新加坡等不同的城市,许许多多走过戈壁的人们,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自发地进行着他们的“十公里健康走”。这已经持续两年了。它不仅是一次心灵之旅的延续,更是一个新的旅程的开始。
7.《大唐玄奘》电影观后感 篇七
土豆是明朝传入的中国,玄奘大师在峰燧吃到了。苹果是清朝传入的中国,大师的马在高昌吃到了。是高昌王请玄奘大师讲解《仁王般若经》,而非大师主动请缨。相反,大师是怀疑此经的真伪的。在印度,玄奘大师的梵语不知不觉变成了印地语,然而印地语在当时还没有成型。
无遮大会时,玄奘大师书写的《破恶见论》居然是用的天城体,而此字体在当时亦未成型。无遮大会并非逛庙会,而是僧俗外道等在一起进行激烈的辩论。出家人是过午不食的,在西行路途艰险时且不论,但大师居然在安逸的天竺吃晚饭。玄奘大师打坐时居然是散盘,还弯腰驼背,看着简直就是睡着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三、鸡汤教主?三藏法师?
玄奘大师是三藏法师。何为三藏法师?指精通经、律、论三藏而运用自如的法师,十分难得稀有,并非谁都可以有此称号。玄奘大师在西行取经之前便已精通《涅槃经》、《摄大乘论》、《俱舍论》等经论,且从史料及大师著作可以看出,大师是十分理智且智慧的人,我们旦看电影中是如何表现的。
“天竺在哪啊?”“天竺就在心中。”——那你大老远去天竺干嘛啊,在长安面壁多好啊,“是天意让他的面具摘下的。”——佛教是无神论好吧?
“我是在梦中取经,还是在取经的路上走进虚幻的世界。”——呵呵。还有一点,玄奘大师居然在问别人何为刹那。可能专业外的人不太理解,我打个比方,这如同一个数学博士向别人请教十以内加减法。
四、真实的玄奘
那么真实的玄奘是怎样的?玄奘13岁决定剃度出家时说:“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这个宏大誓愿贯穿了大师的一生。私以为,后世张载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玄奘大师的儒学化翻译。玄奘大师为何要西行取经?唐朝当时的佛教门派众多,但是说法却并不一致。同时,由于来自印度的经论不全,以及翻译的种种曲解,造成了大量对佛法的误读,引起了很多不必要的争论。关于佛性、成佛次第、如来藏等重要问题当时并无确切答案,而这些问题又是至关重要的,不得不解决。正好当时有位印度僧人在长安讲法,玄奘因此得知那烂陀寺,乃当时佛法研究之高地;其戒贤论师,为精通《瑜伽师地论》之高僧。
所以玄奘大师决定西行取经,主要是为了学习《瑜伽师地论》。回国后,玄奘大师翻译了大量经论,包括小乘经典,唯独没有翻译如来藏系经典。同时,以《瑜伽师地论》作为根本大论,编译《成唯识论》,翻译《大般若经》,由此建立系统而行之有效的修行法门唯识宗。
8.观玄奘大师有感 篇八
班级:中文系2010级广电班姓名:邱洁学号:201001110
1小时候看过西游记,那时候只觉的西游记好看,真的以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打妖怪的故事,对电视剧中孙悟空营救师傅的片段记忆犹新,但是对最后去的西经的结果记忆就不是很深刻,当然更加不知道其中的寓意是什么。虽然大了之后知道这个都是虚构的故事,但是对于玄奘还不是很了解,在课上看了《玄奘大师》这部纪录片,才学习到了玄奘西行的一些曲折的故事,才感觉到玄奘的艰难。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从玄奘的人生中学到了很多哲理,对于现在生活中的我们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首先,信念。虽然我不信佛教,也不相信其他的宗教,但是不管信不信仰宗教,人们心中总会有属于自己的信念,并且因为有了这个信念作为支撑,才能成就人生中的很多事情。例如,玄奘历经险难,到达印度,在佛教发源的地方,潜心修佛,潜心学习。现在我们也是一样的,就拿自己来说,从山东来到从未听说过的都匀上学,心中有个信念支撑着自己考研,希望可以得到深造的机会,所以大学期间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没有自习课的晚上学习考研的知识,在朋友同学都逛街上网的时候背着书包去自习室学习,也是一种信念的支持。
其次,坚持。玄奘在经过一片沙漠的时候由于自己的不小心将水壶丢掉,漫漫沙漠之路都没有一滴水的情况下,决定返回,可是自己
心里不同意这样无功而返的状况,又返回西行之路,宁愿死在半路上也不会放弃的坚持和勇气,值得我们去学习。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的,我们经常遇到难题就退缩,甚至放弃,半途而废,常常因为这样耽误了很多事情,不管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不能承受一点点的磨难,就是没有坚持的品质,才导致失败。也可以说,坚持就是胜利,放弃就永远看不到曙光。
还有,爱国。玄奘在印度呆了19年,最后还是修行回国,为祖国的佛教事业做出不朽的贡献,我们国家历史上这样的人物有很多,钱学森在重压之下毅然决然的返回祖国,为两弹事业做出贡献。现在的大学生,虽然有很强的爱国之心,但是似乎缺少了些沉着和判断力,现在钓鱼岛事件非常敏感,但是大学生应该理性爱国,不能没有一丝的判断力,成为别人的利用对象。应该用政治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实质。玄奘在临终前还在为自己的翻译书籍奋斗,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心愿,也是爱国的表现。
另外,心胸。相信大家都看了《西游记》,在电视剧里唐僧被描述成一位连蚂蚁都不会杀害、虽然被很多妖魔鬼怪抓捕最后都不会计较的心地善良、心胸宽阔的人,不仅这样,他还经常教育自己的徒弟要善待万物。现在我们最缺少的就是心胸,很多人见不得别人好,因为嫉妒会变得失去心善的本质,也有些表现的小气,不仅仅在金钱上,也在很多的日常事情中,这些都是我们该改进和学习的态度。这种情况有很多因素组成,社会的黑暗面展现的越来越多,更多的不良信息传入大学生的生活中并有很大的影响,独生子女在家里成了宝,不舍
得打不舍得骂的家长惯坏了现在的孩子,学生自己的生活态度也有很大的影响,上网多看书少,网聊太多日常交流太少。所以,我们应该多看些书,多思考些,才能锻炼自己的心胸,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好学生,也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最后,尊敬。玄奘大师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一位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尊重其他人。有的表现在说话上,有的表现在行动上,也有的表现在态度上,都有很多很多。例如,不该在被人打电话的时候大声讲话,不该打断别人的话语,不该用手指着别人的脸说话,等等,这都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注意这些细节。
9.玄奘与《心经》 篇九
《心经》在中土曾有过七种汉译本,其中以后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代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著名。《心经》是怎样的一部经典呢?我们由玄奘大师和《心经》的关系来加以探讨。
玄奘,俗姓陈,名祎,河南洛阳人。其兄长捷法师,出家于洛阳净土寺。受兄影响,陈祎13岁亦入净土寺礼道基法师出家。他聪颖异常,读了很多经论,并且遍游国内丛林名刹,参访善知识,研究大乘佛学。结果发现两个问题:一、觉得中国的经论还不完备,而且也多隐晦难明之处;二、教义矛盾、歧见颇多。加上原来就欣慕法显法师西行取经的壮举,于是发愿西行求法。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四月一日,他偷关出国。一路受尽千难万险,西行五万多里,直至贞观七年才到达印度。他遍历印度诸国,广学圣教。在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师从戒贤论师,学习唯识宗要。随着学问渐高,声望日隆,受到当时印度的戒日王推崇,特在曲女城召开无遮大会,敷设宝座,请师为论主。法师升座,大开法席,一连讲了十数天,众皆折服,莫不皆大欢喜,叹未曾有。
法师先后留印达十数年,一共游历三十个多国家。于贞观十九年正月回国。唐太宗敕住弘福寺,在玉华宫专事翻译。所译经论共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以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为杰作。
玄奘法师西行求法,一路上受尽艰险, 是怎样克服的呢?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一说:大师经过八百多里的沙漠时, 上无飞鸟, 下无走兽, 也无水草, 单骑独行, 常常遇到诸多恶鬼怪, 奇形异状, 在他前后围绕, 惟念《心经》, 怪影才会消灭。
据说还有一次,他走到一条河边。当时印度外道众多,迷信愚昧。当地人相信河神,每年都要用活人祭祀。玄奘大师碰到他们正举行祭祀,而且已经指定了一个人,正要把这个人扔到河里去。这个人正与家人告别。在时,突然看见玄奘大师,就一拥而上把他捆起来,要让他代替原先选定的人。他这个时候看到大众不可理喻,就说:“我们出家人都要修行,要念经的,你们送我祭神,我也没有办法,你们让我念念经好不好?我死之前想念念经。”大众说:“好吧!你念吧!”他开始诵持《心经》。当诵到第三遍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这些人害怕了,一位得罪了神,就连忙放了玄奘法师,听任他离去。
玄奘大师,历经数年,能够克服种种艰难困苦,到达印度,除了大师的菩萨之大愿力,坚韧不拔之毅力,也得益于《心经》神力效能。
那么玄奘大师是在哪儿得到《心经》的呢?
《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里提到过,唐僧收了八戒为徒后,师徒三人辞别了高老庄的高老及众亲友,投西而去。三人走了一个多月,行过了乌斯藏界,猛抬头见一座高山。八戒道说:这山我认识,叫做浮屠山,山中有一个乌巢禅师,在此修行。师徒三人老远看到一棵树上搭有一屋。刚走到树下,就见一禅师出了草屋,跳下树来。三藏下马拜请西天大雷音寺在哪里。禅师说,很远,而且路上多有虎豹。三藏殷勤致意,再问:“路途果有多远?”禅师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诵传之。
这是小说中玄奘大师得到《心经》的过程,不足为据。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敦煌遗书》中有《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经原文见日本大正藏第八卷第八五一页)。该文是从“西京大兴善寺石壁”上录出的,由玄奘亲授、不空和尚润色。经文的《序》中说:
梵本般若多心经者。大唐三藏之所译也。三藏志游天竺。路次益州。宿空惠寺道场内。遇一僧有疾。询问行止。因话所之。乃难叹法师曰。为法忘体。甚为希有。然则五天迢递。十万余逞。道涉流沙。波深弱水。胡风起处。动塞草以愁人。山鬼啼时对荒兵之落叶。朝行雪巘。暮宿冰崖。树挂猿猱。境多魑魅。层峦叠于葱岭。萦似带雪之白云。群木蔟于鹫峰耸参天之碧峤。逞途多难。去也如何。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师若受持。可保来往。遂乃口受与法师讫。至晓失其僧焉。三藏结束囊装。渐离唐境。或途经厄难。或时有阙斋。馐忆而念之四十九遍。失路即化人指引。思食则辄现珍蔬。但有诚祈。皆获戬佑。至中天竺磨竭陀国那烂陀寺。旋绕经藏。次忽见前僧。而相谓曰。逮涉艰险。喜达此方。赖我昔在支那国所传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由斯经历。保尔行途。取经早还满尔心愿。我是观音菩萨。言讫冲空。既显奇祥。为斯经之至验。信为般若。□为圣枢。如说而行。必超觉际。究如来旨。巨历三只。讽如来经。能销三障。若人虔诚受持者。体理斯而勤焉。
起初,玄奘法师来到四川益州,挂单在空惠寺里。遇到一位僧人有病,他前去慰问。交谈中说到他要往西方天竺等国学法取经。那位僧人慨叹说:“为了求法而不顾个人安危,真是非常少见。但天竺等国路途遥远,总在十万里以上。路上有流沙、深水,漫无人迹,只有烈风呼啸,像山鬼啼哭,荒丘上的落叶野草,瑟瑟抖索。白天行走雪山上,晚上宿在冰崖下。猿猴和魑魅,出没在崇山峻岭、参天密林中。路上这样艰险,怎么去呢?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法师如果受持,可以保护你平安往返。”这样就把心经口授给了玄奘法师。到次日早晨,那位僧人影踪不见,玄奘法师就打点行囊启程。此后,有时候路上经历厄难,有时候没有食物,回忆所受经文,念诵四十九遍,则迷失路径则有人来指引,肚中饥饿食物蔬菜就有人奉献于前。凡是诚心祈求,都获得回应。来到中天竺磨竭陀国那烂陀寺,在围绕经幢诵经时,玄奘忽然见到那位僧人。僧人对他说:“很高兴你凭着我昔日授你的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跋涉艰险,从远方来到此地。今后将保佑你早日实现取经的心愿。我是观音菩萨。”说完腾入虚空。
从记载中,可知《心经》由观音菩萨示显僧人之相授给玄奘法师的。
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一:
初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疮臭秽衣服破污。将向寺施与衣服饮食之直。病者惭愧乃授法师此经。因常诵习至沙河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能令去。及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焉。
此段与序中菩萨授经因缘相合。而本经持诵之神验,亦即此可为证,可见一斑。
传记中说到玄奘法师照顾病僧,病僧无以为报,授《心经》予之。
两种说法, 虽然稍有些不同, 但心经是有人口授给玄奘法师, 心经的效应, 那都是一样的`。当然,伴随着玄奘法师平安往返的《心经》,可能是梵文的《心经》,也可能是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10.《玄奘大师传》读书笔记 篇十
。
欢喜的是我终于如愿以偿,因为在没有看到这本传记以前,看过《唐玄奘》这部电视剧,知道了有大师所写的《大唐西域记》,就一心想看这本书,在网上查到这本书,怀着一颗稀有难得对得的心,如获至宝,迫不及待地在网上阅读,此书因是文言文体裁,读起来非常困难。后来,到了师兄这里,看到书架上有一本《玄奘大师传》,并且是白话文,便取下来一口气读完,当最后读完内心既欢喜又悲伤,大事大师离我们而去,我们佛教又失去了去一位圣僧。大师为了求取佛教真经,从大唐不行亲往印度,可想而知,大师为法的毅力多么惊人,一路上遇到的`土匪。盗贼。八百里沙漠。高山峻岭都没有阻碍了他求法的心,最终到达了印度。大师在印度一住就是十七年,足迹所到之处,没有一个国王。民众不崇拜。信服这位罕见的大唐高僧,即使少数反赌UI对外到痛过辩论无不信服而皈依三宝,大师在他国虽然受到如此的爱戴,仍没有忘记自己的国家,学成之后,辞谢国王,大德至诚的挽留,毅然决然地带着所求取的经论,再次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大唐,可见大师受宠不忘祖国之德,值得海外留学生深思学习的。
大师回到大唐,得到唐高宗这位护法大力护持,开始了夜以继日、不辞劳苦、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译经工作,用了长达二十二年的时间,翻译的经论共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当我知道六百卷《大般若经》就是大师所翻译的时候,内心无限钦佩,就在大师译完六百卷《大般若经》之后,知道世缘已近,决定得生兜率天弥勒内院,大师六十三岁从此离开了人间,但是他的慈光,却永照环宇,他的德泽,永被众生,他的行谊为后世僧众的楷模,大师离开了还在生死中挣扎的众生,我们怎能不悲伤不怀念,但愿大师在兜率内院以慈光加被智浅德薄障深的我及众生,早生净土自在解脱。
11.洛阳玄奘寺导游词 篇十一
山门屑小简拙,别有松柏掩映,颇具古意。越山门拾阶而上者百十步可见佛殿,檀香馥郁,禅音婷袅,得无感触?寺因道显,纵非庙堂连宇,紫厦金阁,自是法相庄严,肃然起敬。焚香礼拜,叩三宝沐慈悲,余亦浊世痴男子耳。
过斋堂客堂,左侧小径可通罗汉洞、地藏殿,右则疏木修竹成荫,或谓“放生池”。迎面岩阶壁立,一上再上,直达舍利骨塔。已登临,塔檐零落,衰草层生,远山如在,流云似卷,虽无悲秋之感,犹觉怀抱难倾。
西向钟亭,栈道危栏,崖高不过数仞,凛然心有余悸,因山势无曲折回旋,只取其直之故也。料来世事亦如此,至险者,箭弦已发,退无可退。
据亭而坐,扬目能观钟阜晴岚,垂首得见台城夕树。至于练湖之内,翠波菱舟,画桥长堤,纤毫皆在眼底。有伊人尝欲得金陵真山水,恨当日未暇同游。
临去,蒙释传真师赐余《药师光王佛本愿经》、《观音经》、《地藏经》数册,余欲献功德若干,师笑曰:“吾为传真,岂为布施,几册经文不舍,何求无上之法?”
12.《大唐玄奘》的观后感 篇十二
影片以大量历史事实为依据,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却又完全不一样的玄奘。在大多数观众眼里,唐玄奘是《西游记》中的唐僧,一个靠着三个徒弟,一路斩妖除魔,向西取经的高僧。很显然,这是神话版玄奘,虽然其原型也是唐玄奘,但与历史事实中的唐玄奘却大相径庭。
《大唐玄奘》以唐玄奘西行取经为主线,以其取经过程中遭遇的点点滴滴为主要内容,展示了唐玄奘坚韧、执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取得真经的其生命中的最重要一个片段。虽然影片中没有魑魅魍魉,没有妖魔鬼怪,但唐玄奘所遭遇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恶劣,一点不逊于妖魔鬼怪。在这四年中,他遇到了官府的阻止,经历了强盗的掳掠,饱经各种人伦灾难。也正因为如此,即使在恶劣异常的自然环境下,他依旧要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坚持西去。而一路的颠沛流离,风霜雪雨更是万言难尽。他也因此绝望过,但一想到取经普度众生的初心,他就有了前行的动力。
从长安出发,途径甘肃、哈萨克斯坦等地终于到达天竺国,唐玄奘花费了整整四年时间。取经之后,为了研读大法,深得精髓,踏遍天竺,他在天竺国又呆了五年。回家的路途再四年。在这前前后后的十多年时间里,除了在天竺的生活还算平安快乐幸福,唐玄奘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和残酷自然环境斗争,与恶劣的人文环境斗争,和自己作斗争。由于不忘初心,他成了最后赢家——取经回国,传授佛法。
唐玄奘取经的过程显然是一部励志教科书,尤其是在日渐浮躁的社会大气氛中,如何才能不忘初心,唐玄奘的经历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当然,作为一部电影,《大唐玄奘》并没有简单的说教,生硬的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写实的镜头语言,还原了唐玄奘所经历的各种艰、难、困、苦。
影片在制作上的.极具考究的,展示出了霍建起导演一贯的精粹品质。以配乐为例,影片启用了大量古典乐曲。极盛时期的长安,繁荣时代的龟兹、高昌,乃至歌舞升平,盛世风华的天竺,都启用了极具地域风情的古典乐器,极尽悦耳,与影片的主题也相得益彰。
【《玄奘之路》观后感】推荐阅读:
玄奘大师所翻译的《心经》是怎样的09-16
推荐复兴之路读后感07-19
《财务自由之路》读后感09-29
复兴之路读后感500字09-29
梦之路,前行-《藏地密码1》读后感07-14
张之路:羚羊木雕【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10-04
平凡之路朴树07-08
海马实习之路08-06
中国改革之路08-15
大学之路散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