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精选8篇)
1.本科院校 篇一
一、普通本科院校四川省(36所)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西华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四川理工学院 泸州医学院
川北医学院
成都医学院
乐山师范学院 内江师范学院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警察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民族学院 成都学院
西昌学院
攀枝花学院
宜宾学院
绵阳师范学院 成都东软学院 成都师范学院 成都工业学院 四川传媒学院 四川旅游学院
2.本科院校 篇二
1 一般本科院校的资源禀赋(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分析
一所大学能做什么,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对人类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以及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完全取决于该所大学拥有的资源特点(包括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等)。而培养的人才是否对社会有用,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和评价。环境、学校的资源是高校人才培养策略选择的出发点、依据和限制条件,资源的价值由学校所选择的策略和路径决定。一般本科院校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分析如表一所示:
1.1 优势方面
1.1.1 部分学科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般本科院校通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部分学科有了一定的发展,虽不能与同一战略群体内重点高校相比,但可以与非同一战略群体(该学科为该校的非重点学科)内的重点高校比。部分一般本科院校有些学科甚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1.1.2 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进入重点院校的学生,可能要求各科成绩都较优异,但在一般本科院校中不乏某一学科成绩特别优秀,由于其它学科成绩不理想或某一门成绩较差而与重点大学无缘的学生,另外还有成绩优异,但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或高考志愿填报不当的考生。
1.1.3 一般本科院校通过多方筹资,经过多年的努力,
部分院校已建立了一批较好的实验室和基础设施。
1.1.4 师资队伍年轻化
部分一般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建校历史不长,师资队伍年轻化,如某高校40岁以下教师占90%,其中不乏高学历人员。年轻人,有朝气,有活力,可塑性强,他们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在教学和学校发展中将成为主要力量。
1.2 劣势方面
1.2.1 与重点大学比,师资力量较弱
例如某重点大学管理学院专职教师6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芙蓉学者各1人、教授25人,副教授28人,博士36名。某一般本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职教师86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8人,博士13名。
1.2.2 办学的历史较短,学校知名度不高
一般本科院校大部分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没有知名的学者,没有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成果。因而知名度不高,虽然近年来部分高校开始注重营销,例如争取机会多上新闻媒体,宣传自己的特色,但大多因特色不鲜明,公众印象并不深刻。
1.2.3 部分学校处于中小城市
由于中小城市的就业机会、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等不如大城市,导致学校很难获得优秀的教师和高质量的生源。
1.2.4 与重点高校比,学生整体生源质量较低
例如2005年某重点大学在江西录取学生的最低分数理工602分,文史585分;在福建录取学生的最低分数理工538分,文史551分。某一般本科大学在江西录取学生的最低分数理工430分,文史450分;在福建录取学生的最低分数理工463分,文史485分。
1.3 机会方面
(1)社会需要大量的“灰领”人才。上海职业培训研究与发展中心认为,如果把专业技术人员的一部分作为“灰领”人才来考虑,与主要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至少紧缺“灰领”人才3000万至4000万。从办学的层次和生源质量来看,一般本科院校最容易培养出这一类人才,当然我们不否定重点院校可以培养出这一类人才,但这样会导致学校资源的浪费。另外重点院校在理论型人才培养上有优势,在“灰领”人才的培养上不一定具有优势,如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还不如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比不上一般本科院校。
(2)一般本科院校多数属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联系比较紧密,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如果地方本科院校能服务于地方经济,培养的人才专业结构,素质能力能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不仅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吸纳更多的毕业生。
(3)部分高校属中央某部门下放到地方的院校,与部门的关系较好。可以利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和信息资源优势,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当然,随着人才市场的完善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优势会逐渐消失,但如果我们培养的本科生质量过硬,可以扩大该校在该部门领域的影响力。
(4)就业观念正在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是“努力读书——考上大学——做白领”这种人生路径设计,几乎成了近代以来城里人共同的行动纲领。近年来有所改变,职业的贵贱之分已不那么明显,主要是看能否发挥自己的特长,多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为自己创造价值,获得一份优厚的报酬。目前“灰领”人才优厚的待遇,应该可以成为部分大学生追求的职业。
1.4 威胁方面
(1)近年来,受人才高消费的影响,一些地方和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个人的学历和“出身”,动辄非名牌大学生免谈,“宁要名牌大学的草,不要一般院校的苗”。在它们心目中,名牌大学生代表高水平、高质量。名牌大学生可以成为企业的品牌。同样的专业、同样的学历,是否来自名校,情况就大不一样,甚至有天壤之别。在一些人看来,凡是名校的学生能力必然强,因为他们享受较好的教学条件,有好的学习气氛,他们在进入高校时的基础就好,因此这些出身于名门的“望族”发展潜力就比较大,那么将来为单位带来的收益就大。
(2)部分重点高校就业重心下移。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消化”部分扩招的学生,部分重点院校修改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方针,选择了“厚基础、淡专业、宽适应”的方针,学生毕业后可能进入一般“白领”人才和“灰领”人才领域,在该领域会与一般本科院校展开激烈竞争。
(3)高职院校快速发展,花大力气建设模拟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同时加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已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势必在“灰领”人才的需求领域与一般本科院校展开竞争。
2 一般本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策略
一般本科院校应充分利用优势和机会、克服威胁和部分劣势,准确的进行人才培养定位,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具体的策略有:
2.1 分类人才培养策略
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其实这些观念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如果人才培养定位以及方式相同,从理论上来说重点院校应优于一般本科院校。用人单位对一般本科院校的评价一般停留在一些“软性”指标,诸如稳定性、自我定位、待遇要求、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这些“软性”评价看似优势,实为劣势,因为单位的用人原则将来肯定是“以能为本”。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一般本科院校根据其资源禀赋和外部环境,可分类培养人才。一类是理论型人才(白领)的培养,主要针对部分理论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另一类是复合型人才(灰领)的培养,主要针对急于就业,操作能力强,创新能力一般的学生。通过分类培养,可望一部分学生参与理论型人才竞争,大部分学生进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对“灰领”人才的需要,如果再加上进一步的学科细分,加强特色学科建设,肯定会提高该校学生的竞争力。
2.2 选修课程模块化设置
我们只在各专业的选修课中设置模块,选择某一模块的学生亦可选择另一模块的课程,但该模块内的课程必须修完。该措施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有利学生系统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使其在某一领域具有竞争优势。
2.3 实行部分学生导师制
针对理论型人才,在选修课中设置理论课程模块并对选择该模块的学生实行导师制。适当参与导师课题,有利发挥资源集中的优势力,迅速提高部分学生的科研能力。增加其在“白领”人才领域的竞争优势,提高升学率(攻读硕士研究生)。
2.4 加快实训中心建设,设置实训环节
一般本科院校应努力建设实训基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实训可集中在大三第二学期,时间可安排1-2个月。通过这一次实训,学生可总结经验,再理论学习半年,然后再毕业实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5 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完善师资队伍
只注重学历,专门引进博士,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合理化,这种方法只会使一般院校和重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化。因此应注意引进培养部分技能模块的教师,如引进部分技能型人才、派部分教师先到企业或事业单位实训半年或一年、聘请社会上高级技术人员(高级工程师等)来校讲学等。
2.6 学校整体品牌营销
品牌营销有利于提高该院校的社会影响力,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具体的方法是学校进行整体形象设计(CI),重点宣传学校优势,人才培养的特点,用人单位的评价。采用推拉结合的营销措施,促进学生就业,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同时有利于树立学校良好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郝德永.社会化定位与适用型人才培养[J].教育研究,2005,(5).
[3]邓周平,杨福章.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定位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3.本科院校 篇三
【关键词】广西 高职院校 本科院校 联合举办 高职本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78-03
“十二五”时期是广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富民强桂”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升,迫切要求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高职本科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新型办学模式,近年来成为多个省区直辖市探索和实践的热点,其发展的路径主要有本科院校独立办高职本科、高职院校独立办高职本科、高职和本科院校联办高职本科三种模式,其中,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是较为直接的方式。在新的形势下,广西高等院校需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多元开放的办学之路,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广西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是指高职与本科院校合作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由合作的院校按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理实结合的课程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又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
一、联合举办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旨在发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培养契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北部湾和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使社会对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中人才的工作能力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强大的支撑力。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日益增强,但还不能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产业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本科院校合作开办本科层次教育,能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未来几年直至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广西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正是由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的时期。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是广西高等教育探索办学形式多样化的具体体现。而且,本科教育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但广西普通本科教育以学术型为主,单一的普通本科类型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教育多样化发展和广西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多样化的需求。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以及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实践经验来看,高职教育也应该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等多个层次。而广西高职院校目前只有专科层次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举办本科专业,有利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优化广西专业布局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多规格、多层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三)有利于高职和本科院校优势互补。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与优势。通过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办学优势互补。
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具有“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特征的有较高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人才。
专业设置方面,高职院校主要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岗位设置等设置专业,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科教育,主要按学问的性质和知识门类(或领域)来设置。
课程体系方面,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校企合作为原则,在对企业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专业学习领域,其课程注重实用性。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考虑学科的完整性,以“宽口径、厚基础”为标准,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学模式方面,高职教育强调应用性,重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化、理实一体化等是常用的教学模式。本科院校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发展思维能力、人格导向型为主。
师资力量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本科院校教师学历高、理论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
二、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模式探索
(一)联合办学模式。面向普通高考生、高职生和中专生三种不同的招生对象,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本科专业,可采取以下几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是4年制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4年的方式;二是“2+2”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职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2年、在本科院校就读2年的方式;三是“3+1”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3年、在本科院校就读1年的方式;四是“1+3”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1年、在本科院校就读3年的方式;五是2年制高职本科,即招收高职生,学生在本科院校就读2年的方式。
(二)联合办学的主体选择。联合办学的主体选择,可优先考虑行业背景厚重、办学特色鲜明的广西高职院校及具有对应学科的本科院校作为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的办学主体。或者先在全区国家(骨干)示范性、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举办高职本科专业试点班。
联合办学的高职院校应具备下列条件:具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能满足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符合高职本科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专业教学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有效的产教结合机制等。
联合办学的本科院校应具有下列条件:有拟办高职本科专业的学科优势,在教学队伍、行业影响力、国内国际影响力方面有优势。
原则上,1所广西高职院校对应1所广西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申报高职本科专业的试点工作应由高职院校牵头,由本科院校协调合作。
(三)高职本科专业的开发与设置。广西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其专业设置和建设必须能很好地满足广西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使高职本科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推动广西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的强大支撑力量。
具体而言,高职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了解国家及广西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其专业设置要对国家及广西的经济体制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作出积极响应。二是要了解广西产业调整政策,特别要关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九大重点产业以及新兴产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方向。三是要了解行业、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高职本科专业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调整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新课程内容,使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保持发展性。四是要体现超前性、标准化。专业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指导下进行,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相一致,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体现超前性。在专业划分时要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专业分类的有关标准,名称要规范,内涵要明确,课程结构要合理,体现标准化。
(四)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举办高职本科专业,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校企合作资源和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明确专业核心技能,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注重过程性考核,构建符合高职本科教育特点的课程评价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联合办学的实施与管理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应以“政策引导、共同管理、分工实施”为原则。具体办学实施与管理建议如下:
第一,招生对象。具有广西籍的普通高考生、高职生、中职生。
第二,招生工作。面向普通高中生的招生工作建议由联合办学的本科院校在本二批次招生。面向高职生、中职生的招生工作建议由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组织单独招生考试。
第三,招生规模。原则上,当年的高职本科专业的招生数量不应超过同期该高职院校相同专业的招生数量。应根据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等的客观需要,依据适度发展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招生规模。
第四,学制年限。招生对象不同,学制也有所不同。面向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的学制为4年(包括4年制高职本科、“2+2”高职本科、“3+1”高职本科、“1+3”高职本科)、面向高职生的学制为2年(包括2年制高职本科)。
第五,收费标准。学生学费、住宿费的收费标准按照广西教育厅、广西物价局有关文件执行。在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贷款、学生生活补贴等方面,高职本科学生与其他类型的高职高专学生应执行同样的政策,一视同仁。
第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由联合办学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共同制订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应明显区别于三年制高职和普通高校本科相关专业。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应经过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论证,开展专业分析工作,准确定位高职本科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体现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能满足预期就业岗位(群)的要求。二是职业面向及岗位能力培养要求。主要就业岗位明确,在对典型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分析分解基础上,按照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明确就业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及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三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按照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基础课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衔接,以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实施教学,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四是教学进程及教学安排。按照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高职与本科院校的资源,合理设计各学期起止时间、教学安排。
第七,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由高职院校进行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在本科院校学习期间则由本科院校进行管理。
第八,学籍与毕业生证书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执行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办法,由本科院校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按国家招生管理规定录取并取得本科院校正式学籍的高职本科学生,在允许的修业期限内获得规定的学分,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达到高职本科毕业条件者,准予毕业并颁发本科院校高职本科毕业证书,毕业证编号采用高职编号,并注明“高职”字样。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本科院校学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
四、联合办学的保障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的首要目标,而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是合作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构建完善的合作保障机制,政府、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各方都有责任。在宏观方面,对校校合作办学,国家需有政策引导和强有力的法律制约;在微观运作方面,应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校校双方应该责权利明晰,管理有序。如应签订校校合作协议,建立和实施《校校合作管理办法》《校校信息交流反馈制度》等制度和办法。通过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防止责权不清和短期行为,有利于在校校办学运行过程中规范双方行为,形成契约机制,保障校校合作办学长期稳定开展。
【参考文献】
[1]董静,裴晓玲,卢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研究综述[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刘晓.加快发展本科高等职业教育[J].职业与教育,2011(28)
【作者简介】邓海涛(1975- ),女,广西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系副主任,讲师。
4.本科院校投资学论文 篇四
1我国本科院校投资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本科院校的投资学课程考试方式还是以试卷为主,考试内容是关于一些定理概念方面的知识,很难有创新.而且考试手段也过于单一,不但养成了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习惯,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惯性,导致思想僵化,没有创新意识.另外,我国本科院校的投资学课程平均只有36个学时,这样的课时数对于综合性强、实践性大、应用性广的投资学课程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投资学的课程不仅仅涉及金融方面的内容,还需掌握数理统计知识.以CAPM模型为例,计算某一只股票的风险系数,要求学生熟悉金融学知识,也要掌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技术,而从我国目前的教学形式来看,很多学生虽然对学科中的知识理论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对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却是一窍不通,尤其是涉及实践操作中的软件应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制约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2018山西十大本科院校排名 篇五
2018山西十大本科院校排名
山西本科院校有哪些,当地排名前十强的院校都有哪十所,谁排名第一?下面是山西排名最好的十大本科院校,欢迎阅读。本科院校排名no1:山西大学山西大学坐落在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都——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其悠远的文脉可以上溯至明代三立书院及清代晋阳书院和令德书院。2012年,山西大学成为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入选高校,迈上了国家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新平台。2014年,经教育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复,具有六十年办学历史的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山西大学。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1902年公立综合山西省教育厅
6.本科院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六
1、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点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从事本科教育的时间“新”,更应当是在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等方面有所创新,成为真正有别于老牌本科院校的“新型”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呈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社会需求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基础:这既是为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2)专业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特征:有别于传统普通本科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提法,而是“以专业建设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3)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途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打破传统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而要走合作办教育之路,打破学校边界,专业边界,课程边界,课堂边界,教师隶属的边界等通过高校与业界的相互支持,多方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实现多赢格局。4)注重绩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特色:强调经营思想,依靠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以及合理使用来提高办学绩效,努力实现“两个充分”,即充分利用开拓外部社会资源;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潜力,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政策引导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动力:在国家对重点高校和高职高专发展已有明确指向的情况下,应该更加重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出台政策,引导推进,明确这类学校的地位与价值,构建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建多元参与的合作教育体制等。
2、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对教育环境新常态认识不到位
从外部环境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产业升级换代、调结构优化重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都急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必将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和发展机遇,面对经济进入换档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新建本科院校必然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目标、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亮点工程等以提升办学的科学化水平,适应新形势,服务新常态。从学校内部管理看,现行的学生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机制跟不上学校升本的新形势,这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会遇到的发展瓶颈。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几所学校合校升本或原有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来,培养目标、生源质量、学生心理特征、学习内生动力、毕业去向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过去。这种差异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很多旧的管理办法已无法适应科学高效管理的新需求。新的管理制度、体制机制尚未完全跟进,虽然已从专科升格为本科,但管理理念和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原有水平层次,学生管理工作要么简单跟随与其他高校有同质化发展趋势缺乏特色,要么是对自身原有专科阶段学生管理方法手段的简单延伸,对于怎样改革和优化缺乏系统、科学、理性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缺乏对管理制度、机制和工作平台的统和、协调和联动。
2.2辅导员工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是主力军,通常是见子打子,抓具体工作多,推改革少、促发展少、提亮点少、创特色少,辅导员无心无力也无暇跳出事务性工作的束缚,抓不住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辅导员未能摆脱“110”“119”“保姆”的角色扮演,加之各校普遍人员配备不足且人员流动变动较大,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等综合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低效的重要原因。
2.3学生管理与教学科研同步联动不够
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基础,教学工作是中心,二者如何围绕育人目标相辅相成,相互搭台,需要建立科学和谐的互动关系,而不是两张皮各画各的圈,只有通过良好的互动联动机制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学生活动中融入学科知识,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才能更高效地达成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
2.4部分学校硬件配置尚不健全
不够人性化,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学习生活设施陈旧落后,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应的也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不破不立,有破才有立。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急需新的“立意”。
3、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突破方向与创新思路
3.1对育人和管理理念的重新审视
3.1.1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从哲学层面对人进行了深层次思考,是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需要、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体系。它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社会性,必须注重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环境需求联系起来,将学生按社会需求培养成不同层次的人,而不是与社会脱节的大学生;必须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不仅要尊重人的本性,还要尊重人的需要;人要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去追求,为发展创造条件,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我们的工作才有根本性的意义。
3.1.2科学发展观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其中发展是第一要义,它要求我们要学习吸收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和模式,全面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要尽快填补上新建本科院校新旧制度衔接过渡不及时不到位的空白。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创造性活动也是一份“良心活”,要以维护大学生群体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统筹兼顾的理念都要求我们在管理方法、管理内容、建章立制、运行机制等各方面积极探索、整体推进,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合力,发挥1+1>2的效应。
3.1.3柔性管理理论及其运用
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基础上对管理对象施加教育影响的管理方式,具有情感性、亲和力和人文色彩,使被管理者容易达到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的目的。这要求我们在工作方式上循序渐进,建立互动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特别是针对学生表面服从心里不服且具有可塑性的特点,避开高大上的单纯说教,从他们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入手,切忌简单生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心灵沟通的方式来进行。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二者相结合能够帮助我们达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最佳效果。
3.1.4“因材施教”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是教育的普遍原则,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该理论的指导。作为管理者必须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这种个体差异。要允许并且指导大一新生结合自身特点、兴趣、爱好、特长、志向等综合考虑来设计自身的发展道路,确定不同的奋斗目标。应该鼓励并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量身定制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成长计划。比如有的同学对专业理论知识很感兴趣可引导其在学术研究上发展,考虑毕业后继续深造,有的同学喜欢操作,动手能力较强,可多带领参加竞赛活动,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更要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或就业或考研或自主创业,总之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能搞一刀切。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找到各自的“最近发展区”,扬长避短,尽快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初体验,或是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和进步,为后续发展提供动能支持。
3.2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突破口
学风建设是高校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的根本。建设优良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学风建设无疑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风建设有无成效对学生学业影响最直接最大,要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首先应把关注点放在加强学风建设这一环节上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新建本科院校多数由专科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学校整体学术水平较低,基础比较薄弱,学生整体水平也要低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加之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给学风建设带来了较大阻碍,加之有的专业老师只管上课下课走人,有的老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课堂纪律松散不闻不问,学校层面喊得多动得少,且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明显效果,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学习风气的形成和蔓延。表现为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贪睡懒觉,上课玩手机,成绩不理想补考现象严重,沉迷网络等。这样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人,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二级学院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选择、授课手段等全面推陈出新,课堂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重难点组织教学,以达到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企业满意为目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2)及早开展专业教育、指导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了解行业现状与前景,看到未来发展的巨大商机和美好愿景,提升学习动力。3)抓好教风建设,以教风促学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身作则把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带来的人格魅力、学术风采彰显出来,进而增强学生对教师个人和课堂的吸引力,教书与育人不能相互割裂。4)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平台。可组织开展专题读书分享会、把这里建成各类学习小组、创新创业团队聚会讨论问题之所、学术讲座的殿堂、文化名人、大师、各界精英、校友的出入之所,让此处不仅环境优雅舒适,更能让人找到精神和心灵的家园,以书为友,以书为武。目前图书馆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显然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5)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如增加评选“优良学风班”“学霸寝室”“学习之星”“自强之星”,树立典型,大力宣传,突显合作与竞争,设立各种学习单项奖,鼓励学生在学习、文体、科技等各方面发挥特长,取得优异成绩,设立学习进步奖,鼓励后进生学业进步,激发和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加强学业警示机制度。
3.3学生活动与教学科研工作的融合创新
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尽快探索建立一整套运转灵活而富有弹性、有利于潜能发挥和个性张扬的整体管理机制。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以教学质量为抓手,把学生活动作为育人的重要第二课堂和平台,把学生管理中的各项内容如日常管理、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课外活动要尽可能融入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管理、活动主题的策划设计、组织开展、效果评价、后续跟踪等环节与专业引导、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与反思等方面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融合机制,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能在学生活动中得到运用和实践,以验证巩固所学理论的科学性,同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以达到教学和学生活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应证的促进关系。具体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学生班级管理要服务于课堂教学,而不是为管理管理,要通过完善制度和优化学习评价体系,加强管理,创造有序高效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风气。2)学生活动要能促进教学与科研。学生活动需要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动员学生积极投入到与专业素养发展相关的活动中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并让学生快速成长进步,同时体现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强的培养特色。3)组织开展的学生活动要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发展,活动应贯彻“一学院一精品,一专业一特色,一竞赛一平台”的发展思路,树立精品意识,提倡学生活动要有整体规划,活动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选择那些学生既感兴趣又能把学院的优势学科、前沿领域的科技知识和、基本技能、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活动来开展,打造亮点品牌,助推创新创业联动发展,比如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可指导学生组队参赛:机械器人设计大赛、无碳小车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通过参与甚至获奖能进一步扩大和增强本学科、本专业在高校中、行业内的影响力,开拓师生学术视野,还可进一步结合市场调查、专业课老师的指导申报专利产口和技术开拓市场,增强产、学、研的联动效应。
4、结语
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是个系统工程,要使其上台阶、更高效、更实效需要尽快优化整合、在观念上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创新,以人为本、科学、联动、和谐、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将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整体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高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现状研究[J].知识经济,2015(24):178.
[4]魏圆圆.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理论依据浅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6):104-106.
[5]王立刚,李蓉.浅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0(5):113-115.
[6]陈钊,杨晶.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向的突破与创新:以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12):159-160.
[7]贺正宜.新升本科院校优良学风建设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2(2):159.
[8]游学民.新建本科院校人力资源配置的SWOT矩阵构建[J].中国人才,(22):58-59.
[9]田密,胡田.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和谐互动发展的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4):94-96.
7.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核研究 篇七
一、新建本科院校课程教学与考核现状分析
( 一) 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沉闷, 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从目前大学课堂状态不难发现, 教师讲课照本宣科, 大部分缺少方法、缺少交流、缺少对学生课堂状态要求; 学生无视教师, 旷课族、低头族、睡觉族屡见不鲜。
( 二)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核现状实效性差, 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目前的课程考核普遍存在着教与学都是为了考的现象, 考试功能丧失严重。不少教师为了达到 “较高的教学质量”, 为了让学生“满意”, 考试的内容就成为教师必教的内容, 形成考什么, 教什么, 围绕 “考”来 “教 “的现象。特别是在部分兼职教师当中, 在考试前给学生进行 “复习”, 把考试内容变相地串讲一遍。学生不必在平时下功夫, 只要考试前好好背一背笔记, 也就能考出好成绩, 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及积极性; 为鼓励学生加强平日学习, 不少学校规定课程考核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 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期末测评成绩的绝对性, 人情分比比皆是, 卷面不及格的学生平时成绩往往居高的反常现象。平时考核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过程性考核的意义。
二、现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 1) 影响了学风建设, 影响了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态度
由于考核评价方式方法没有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来, 学生没有适度的学习压力, 学习不必勤奋, 课堂不认真听讲, 甚至玩手机、聊闲话既没人管, 也不会影响学业。长此以往就导致学生群体性学习风气下降, 影响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更为重要的是, 在这种氛围和环境中, 学生习惯于懒散, 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态度和做事的态度, 对学生人格和品德培养不利。
( 2) 影响了学生对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从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获得过程看, 目前课程教学与考核的危害性极大, 它极大地消弱了学习效果。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是一个认知加体验的过程, 既需要逻辑判断的引导, 更需要非智力因素的支撑与判断, 必须是在一个不能缺少过程性考核评价的过程中才能获得。
( 3) 消弱了考核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的发挥
由于平时成绩的随意性, 而期末考试通过集中复习就能通过, 给学生印象是考试好应付, 不必用心学习就能完成课业, 这样造成了另一种后果是, 消弱了考核是为了督促学生好好学习、学得好才能获得好成绩的引导和激励功能。考试的指挥棒作用被弱化, 从而影响了好学和学习好的学生的积极性, 不认真学习学生也不能及时得到督促。
三、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核问题原因分析
( 一)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对于教学精力投入有限, 教学经验不足, 规范性较差
新建本科院校建校时间短、规模发展快,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自有教师比例小、年龄小、职称低。大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由教室到教室, 对于教学规范性认识不足, 教学经验欠缺, 对于课堂规范只是知其然, 而并不知其所以然, 执行的时候往往僵化理解制度, 并不明白制度的本质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不够严密、很难有效把握重点难点并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常见信息量不足, 课堂照本宣科、枯燥乏味,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有极少数教师责任心不强, 不认真备课, 照本宣科, 不布置作业, 不抓课堂纪律, 以致学生学习目标缺失。另有不少学校对教师设有学生满意度调查, 对于满意度低的教师会有一些列的对待措施, 轻者扣发绩效奖金、重则影响晋升与职称评定, 加之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强化要求导向, 使得教师用于教学的精力更是少之又少。从而造成课程教学与考核 “你好我好大家好”, 扎扎实实走了形式, 但没有效果。
( 二) 学生知识结构基础差, 学习自觉性、能动性不足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不足、学习兴趣不高, 在大学这种教育与考核模式下, 很容易不配合教师课堂教学与管理, 甚至是逃课。新建本科院校多为 “三本”招生学校, 学生入学成绩比 “一本”和 “二本”学校招收的学生成绩要低得多。根据陕西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研究表明: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在心理素质、学习素质、人文素质方面较差。调查发现, “三本”学生差的远不止这几十分考试成绩, 在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思想、心理等综合素质方面, 比 “一本”和 “二本”院校学生存在着一定差距。抽样调查中发现, 民办高校本专科一年级入学新生有心理障碍或疾病者占到学生总数的12% , 学习动机和态度存在问题的占到28% , 因家庭、经济条件或其他客观条件影响学习结果的占到17% , 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占到21% 。反映在平时学习中即为学习动机不明确, 没有目标, 没有学习计划, 缺乏学习动力; 学习不踏实, 课前不预习, 课后不复习, 考前突击, 临阵磨枪, 应付考试; 经常迟到、早退、旷课, 个别考试作弊, 不能自觉遵守纪律, 甚至出现厌学、怕学、逃课等现象。
( 三) 学校职能管理部门疏于要求与落实监控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与教师, 教师一般会有自己的授课方法与风格, 课程之间差异化也比较大, 职能部门很难一概而论的进行要求, 从而弱化了课程考核要求, 把整个考核环节的要求与权力都交给了任课教师。教师本身对于教育计量与考评没有专门学习与培训, 也少有经验积累, 以致于过程失控, 平时成绩给分随意, 期末阅卷规范性查, 从而冲击了考试应有的公平公正及学业水平检测功能。宏观性指导对于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是适用的, 但对于资历尚浅, 对于教学规范认识不够的年轻教师还需要引导与鼓励。要在程序设定上灵活但不失原则, 加强样本示范与过程监控。
四、建立课程考核管理体系, 确保考核功效
( 一) 分析课程考核类别
课程考核具有诊断与反馈功能、评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鉴别与选拔功能。通过考核, 了解教与学的效果, 评定教与学的状态, 引导教与学实现既定的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鉴别和遴选教与学的优胜者。课程考核分为过程性和终结性两种, 终结性考核是涵盖课程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是与教学过程密切联系, 旨在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效果的评价考核。根据人才培养要求与目标实现, 课程教学应加大并规范过程性考核, 对学生设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和任务, 并及时进行考核。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主动自觉性, 又可以提高学生实际学习效果, 将知识内化。
( 二) 引导教师多样化利用考核的指挥作用
过程性考核作为课程考核一个重要类别, 应严格遵守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灵活采用多种考核形式 ( 学术小论文、课程设计、调查报告、读书心得、案例策划、小组学习等) , 书本内外、课堂内外有效衔接, 以考促学。同时将行为规范要求纳入课堂管理范畴, 建立严谨的课堂程序和常规, 及时制止课堂学生一切不良行为, 引导和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风。
( 三) 规范过程性考核管理要求
过程性考核具体标准及办法须根据课程特点和任务确定, 相同特点和任务的课程须采用统一标准和办法。具体标准及办法由系 ( 教研室) 拟定, 报院 ( 部) 主管教学领导审定批准。
1. 确定各种形式的过程性考核要求
课堂表现———教师根据学生出勤、遵守课堂纪律情况、听课表现等综合评定。
课堂互动———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发言、演讲、模拟授课等情况综合评定。
阶段性学习测验———教师根据课程学时数, 可在6—8学时安排1次, 每门课程可安排2—4次,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测验的次数和质量评定成绩。
教学实践活动———教师根据学生上机操作、实验、设计、外出参加教学实践和调研的结果及综合表现评定成绩。
专题讨论和小组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参加、发言、拟定提纲、总结他人观点、参加讨论的体会、学习效果、存在问题等情况给予评价并评定成绩。
2. 确定过程性考核赋分要求
为了避免过程性考核形式的单一性和考核的片面性, 过程性考核赋分参照如下要求:
过程性考核赋分每门课程每学期不得少于4次; 过程性考核总成绩在本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比值应不低于30% ; 具体采用形式可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选择确定, 过程性考核成绩不及格不予补考。各种过程性考核的成绩均按百分制记录, 后期统一换算, 并使用专用记录表格, 保存赋分依据和资料。
课堂表现在过程性考核中不大于30% ; 课堂互动在过程性考核中不大于30% ; 阶段性学习测验在过程性考核中不小于10% , 不大于50% ; 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过程性考核中不小于10% , 不大于50% ; 专题讨论在过程性考核中不大于30% ; 小组学习在过程性考核中不大于30% 。
( 四) 科学做好试题编制工作
试题编制应以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 既要重视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也要注意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于仍需进行期末考试的课程, 考试前编制两份 ( A、B卷) 份量和难度相当的试题 ( A、B卷重合率不能超出20% ; 含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相同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的课程编制一套试题; 对于多名教师同时任课的课程采用集体命题; 试题难度适宜, 各题分值赋予分布合理, 容易: 较容易: 较难: 难为4: 3: 2:1; 单选题不超过2分, 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不超过3分, 填空题每题最多2个空, 每空不超过2分, 判断题每题不超过2分, 简答题每题不超过8分, 论述题、计算题每题不超过10分; 题型多样, 一般不得少于4种 ( 如填空、单选、多选、不定项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辨析、作图、计算、案例分析等) ; 试题语言简明、准确、无歧义, 卷面无错误。
科学的考核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直接、便捷、可操作的方式, 是课堂管理改革进行的保障。重视过程性学习评价与考核, 化一次终结性考试为多次过程性考试, 对学生设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和任务, 并及时进行考核; 结合考核类别, 分别进行科学规范要求, 公正评定; 切实做好成绩分析, 以改进后续教育教学, 从而改善教风学风,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晓莹.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年10期.
[2]但妮, 凌云.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现状及改革趋势探讨[J].湖北招生考试, 2012年36期.
[3]李念良, 李望国.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探究[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3年09期.
8.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培育研究 篇八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培育途径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QQ群讨论等形式对本校不同专业的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主要调查内容为学风建设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通过梳理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自律性差;二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三是对责任意识的价值观不强,很少同学能把学习当做一种责任;四是学风氛围不浓,本科与专科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学风差距,经过一学年的大学生活后大一本科生很容易形成跟风现象,造成整个学校的学风不正。
二、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学校层面客观因素的影响
现今,新建本科高校扩招,教育向“大众化”转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差异较大,同时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冲击,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培育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加之新建本科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教学设备、内容、方式和水平上相比与名牌大学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在管理制度上很难规范到位。
(二)教师层面存在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建设存在不合理现象,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专科学校任教,专业、学术和教学水平与本科教学相比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另方面部分教师都是在短时间内大量引进的,新进教师未能及时参加系统的岗前培训,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管理相对比较陌生。以上问题都会导致一些学生对课堂产生厌烦心理,容易对学风培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培育隐患。
(三)学生自身因素的原因
学生自身原因主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近年来由于受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義等社会不良风气和思想影响,部分学生热衷于谈恋爱、上网成瘾等问题造成学业荒废,缺乏学习积极性;二是,大学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组织,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没有固定的教室,“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个人的自觉,能主动学习的同学很少,加之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觉得就业前景黯淡而产生消极的学习思想;三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普遍具有一种心理落差,高考失利入学后就有一种既来之则安之不健康心理,对学风培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考验;四是,新建本科学校学习氛围不浓加之部分学生本身就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违背了大学学习主要靠自学、靠方法的定律,以致形成学风建设方面的恶性循环。
三、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培育途径
(一)明确校、院两级学风建设责任制,打造学风建设全校参与的工作理念
为更好地营造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建立校、院两级学风建设责任制。确保学风建设责任到人,学院和二级学院联合成立学风建设督导小组,责任分工具体到人,设立工作倒查机制。各二级学院成立专门的督导小组,院长或书记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学风建设的全面开展工作;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直接责任人,教研室主任、分团委书记和辅导员为具体责任人,负责学风建在课堂、日常生活、课外实践等工作细节上做好部署、落实、考核和奖惩等具体事宜。负责人要严格按照学校综合素质测评规定执行相关条例,合理奖惩、提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决杜绝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确保规定的规范性、严谨性、适用性。
通过召开学风建设专题工作会议,要求全校教师积极配合学风建设各项活动的开展。召开学生动员大会,由学风建设督导小组详细制定活动计划与日程,在二级学院分团委学生会的组织下,具体布置各项工作,进一步强化学生干部对学风建设工作的认识,制定详细的学风建设活动计划。通过多层次、立体式的动员方式落实,让师生意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教书育人意识
教师应从课程设计、教材选用以及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因材施教,保证课堂效果。学校应对教风、考风、考纪常抓不懈,做到考前教育与严格监考相结合。通过开展诚信考试签名、主题班会活动进行正面教育,对考试违纪师生坚决从严处理,绝不姑息。同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修养和专业素质,完善师生之间的沟通平台,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杜绝违纪作弊现象。
(三)搭建丰富的自主学习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风建设
学校应加大学生课外活动经费额度,鼓励支持举办学术讲座、专业讲座、课外素质拓展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坚持开展多种学习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有意义的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二级学院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开展各种有特色的实践学习活动。本科教育与义务教育相比不是填鸭式教育,自主性比较强,书本知识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要力所
能及地搭建丰富的自主学习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风建设培育工程提供基础性保障。
(四)转变学风培育思路,探索新的途径
1.进一步规范学校学风培育制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
机制及管理制度的建设,是学风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但如何让学风培育工作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应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着手。树立学生的集体意识、利他意识、“学校兴亡,我的责任”等观念着手弥补学校学风培育制度管人中的不足之处。
2.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加强奖励力度,促进学风培育。
新建本科学校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行为消极、学习兴趣不浓等层面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应通过对学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对积极的学习行为给予正强化,这样可促使学生体会到成就感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做好对奖励的宣传工作,举办适当的颁奖仪式培养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培养学生追求使人振奋、积极进取、乐学好学的成功意识,激发学生取得成就感的心理需求,形成进步的良性循环,提高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
新建本科院校正处于教育转型缓冲期,如何做好学风培育工作需要高校统筹规划,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将好的做法和制度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建立能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长效机制。只有不断完善制度,强化师生的责任意识才能真正确保新建本科院校整体学风的全面好转,将学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本科院校】推荐阅读:
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09-24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11-04
院校推荐意见09-21
spp计划院校09-13
技工院校教学总结10-04
高职院校教师思政10-24
日本大学院校特色06-15
职业院校人文素养06-16
社会学考研院校06-20
申请办理院校手续流程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