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2024-07-18

项羽之死(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精选8篇)

1.项羽之死(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篇一

小团圆媳妇之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

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四、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左):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负担是重的

而自己又被过多的自我牺牲所累

这种自我牺牲是被迫成那样的

我虽然想高高飞翔

但我总觉得是要掉下来一样

------

我将与蓝天碧海永处

留下那半部红楼给世人看

生平受尽白眼冷遇

身先死

不甘 !不甘!

--萧红

课前板书(右):

她的文字有时有点嗦,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马由缰的思路。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作家,她和张爱玲被称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子星座”,鲁迅与她有着深厚的忘年之交,还称赞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个人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

二、关于作者及其作品

1、作者萧红

板书设计:

萧红,19出生于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生活阶段一(1911-1931):离家出走,王恩甲,被抛弃--被爱情蒙骗

生活阶段二(1932-1938):写作投稿,萧军,被殴打、背叛--不平等的命运姿态

生活阶段三(1938-1940):寂寞苦闷,端木蕻良,被冷漠、受折磨--寻找安全感

生活阶段四(1940-1942):完成《呼兰河传》,患病去世--一个需要保护的孩子

她的一生基本上在漂泊中度过,没有一个固定的温暖的家庭。尽管曾经与三个男人共同生活过,但她说:“我总是一个人走路。”(引用萧红的遗言: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生活阶段一: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8月母亲病故。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萧红与祖父之间的饿感情深厚。

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1年2月初,因无经济供给,生活困难,萧红只好离开北平返回呼兰。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违心地与王恩甲一起住进道外十六道街东兴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

生活阶段二: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两个人在旅馆同居,并开始为报刊写稿。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

生活阶段三:正当萧红、萧军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候,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这给萧红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使她情绪低落,直接影响了写作。1938年2月,在西安,萧红、萧军正式分手。此时萧红已经怀孕。同年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5月,他们在武汉结婚。1938年底,她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孩子出生不久即夭亡。

生活阶段四:1940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1月22日,因患有肺结核,又因为庸医误诊而错动喉管手术,最终在医院与世长辞。她死时,据说端木蕻良并不在身边。

评价:当她与王恩甲在一起时,她被爱情的蜜汤灌昏了心;后来萧军挽救了她,但他们一起外出的时候,总是一前一后的走着,萧军在前大踏步的走,萧红在后边跟着,很少见到他们并排走。这就是他们之间命定的姿态。他殴打她,也不是故意的虐待,也是因为爱她,当她是自己人,才不见外地动了手。他是个粗疏的男人,拳脚伺候的时候,压根想不起来她并不是顾大嫂和扈三娘。后来的人们这样对比萧红和萧军之间的差别:一个多愁善感,另一个坦荡豪爽;一个是长不大的女孩,另一个是血性汉子。萧军说: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萧红说:我爱萧军,今天还爱。她与端木结合的时候,有人责备她,难道你不能一个人生活吗?不能,因为她是个孩子,一个人睡在黑屋子里,她害怕。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猜测,因为童年家庭的不幸,导致萧红极度缺乏安全感,她一直是个需要保护的孩子,直到她31岁去世时,还一直是。

于是在她生命的末期,她用一个小女孩的眼光回忆并记录了自己童年的生活,写下了《呼兰河传》。

2、《呼兰河传》

课前板书:

有文学评论说,萧红的文字有时有点嗦,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马由缰的思路。

《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阅读课本的导读部分)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地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课文节选部分是小说中的第五章,关于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不幸的遭遇。

三、解读文本--主题探究,深刻的国民劣根性

(板书设计):

小团圆媳妇:                                        婆婆及其众人:

童养媳,十二岁,高大,                      不像小团圆媳妇,长得太高

健康,活泼,天真,大方                            太大方,该打

“生病”                                    跳大神,抓偏方,当众洗澡

滚烫水洗澡                                   看热闹,“心慈流泪”,睡得沉实实的

昏睡                                             真魂附体,快乐

头发被剪                                        自己掉下来,小妖怪

死亡                                             一字未提,欢天喜地

--                                                       --

健康,活泼,天真,善良,无力反抗            愚昧,麻木,残忍,一群无意识的看客和刽子手

根据老师的分析,请同学们概括出小说的主题,先明确作者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

明确:本文通过描写一个健康活泼、天真善良的小媳妇被折磨致死的经过,批判了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解题:小团圆媳妇,“死”

1、总体认识小团圆媳妇

她是谁?她几岁了?她外貌如何?她性情如何?

明确:她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十二岁,但长得有十五六岁那么高。“黑忽忽的,笑呵呵的;照碗碟,弹玻璃球”“她说着的时候,好像说着别人的一样”

--这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单纯的小孩子

2、小团圆媳妇因为什么而死?

被用滚烫的热水洗澡了,共三次

3、为什么要用滚烫的热水洗澡?

因为小团圆媳妇病了,这是跳大神的所出的治病偏方招数

4、小团圆媳妇得了什么病?为什么会生病呢?

(老师补充课文前的相关故事情节):小团圆媳妇是老胡家的小童养媳,刚到老胡家时,引来一大群的人来看,议论纷纷,都说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十四岁会长得那么高,一定是瞒岁数”。

没过了几天就打起她来,婆婆说:“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不打得狠些,是不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的,她是不能够中用的。”邻居左右因此又都议论起来,说早该打的,哪有那样的团圆媳妇一点也不害羞,坐到那儿坐得笔直,走起路来,走得风快。婆婆及其帮众们为了帮助小团圆媳妇成为一个符合传统标准的“小团圆媳妇”而狂热地参与到这个忙碌的行列中来。

不久她们就说小团圆媳妇病了,于是又开始本忙不迭,跳大神,吃偏方,扎纸人……最终跳大神的出了个主意,就是用大缸给小团圆媳妇洗澡,并且是当众就洗的。这种奇闻盛举一经传了出来,大家都想去开开眼界,就是那些患了半身不遂的,患了瘫病的人,人们觉得他们瘫了倒没有什么,只是不能够前来看老胡家团圆媳妇大规模地洗澡,真是一生的不幸。

结论:小团圆媳妇其实并没有病。“当周围的人都不正常的时候,正常的人才会被认为是‘疯子’”。

5、面对这种当众的用滚烫热水洗澡的情形,周围的人都是做怎样的反应?

洗澡之前:“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的来看”

第一次洗时:“并没有一个人前去帮忙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    74页

第一次洗后:“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看热闹的人,你望望他,他望望你,虽然不知道下文如何,这小团圆媳妇到底是死是活。但却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总算是不无所得的”“于是人心大伟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这来看热闹的,不下三十人,个个眼睛发亮,人人精神百倍。看吧,洗一次就昏了过去了,洗两次又该怎样呢?洗上三次,那可就不堪想象了。所以看人脑的人的心里,都满着秘密”     74页,75页

三次洗澡之后:“一点痕迹也并未留下,家家户户都是黑洞洞的,家家户户都是睡得沉实实的,团圆媳妇的婆婆也睡得打呼了”         75页

洗后的几天:小团圆媳妇一直昏昏沉沉地睡觉,大家都说是真魂要附体了,快乐了好几天;头发是被人用剪刀剪下来的,她的婆婆偏说是自己掉下来的,小团圆媳妇被认为是妖怪。

事件结果:老胡家要休了小团圆媳妇,但不久小团圆媳妇就死了,埋葬小团圆媳妇的两个人好像是过年回来似的,充满了欢天喜地的气象,“人死还不如一只鸡,一伸腿就算完事”

总结:婆婆及其帮众们为了帮助小团圆媳妇成为一个符合传统标准的“小团圆媳妇”而狂热地参与到摧残小团圆媳妇的行列中去,最终导致小团圆媳妇的惨死。然而更可悲的是,几乎所有的人对此都不会产生道德和良心的压力,因为她们信守当时社会话语的合理性,她们不仅看不到自己对小团圆媳妇的伤害,反而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她好。面对小团圆媳妇的死,她们心安理得,甚至多了饭后的谈资。

6、用这种方法能够治病吗?--不能,人们的迷信思想,愚昧

小团圆媳妇该不该死?--不该,她没有错,只是不符合人们传统意识里的童养媳的标准罢了。

是谁害死了她?--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旧的传统意识以及麻木、残忍、愚昧的看客庸众们

7、主题概括

一个小媳妇的生命在这里是如此得微不足道,一个天真,活泼,健康的小姑娘,仅仅因为她不符合大家习惯的看法和要求,最终被折磨致死。而这些参与者和看客们却都是一些女性,作者在此严厉地抨击和鞭挞了小城人的麻木、愚昧、残忍,她们虽然是善良的,但又是落后残忍的,形成了集体的无意识主义,作为一个“看客”群体,冷漠地杀害着别人,这是国民的劣根性。但同时她们又是受害者,旧的传统意识同样束缚和戕害了她们。

在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鲁迅先生。事实上,在萧红刚开始写作时,受到鲁迅的帮助和支持,她的创作也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

四、比较《小团圆媳妇之死》的小团圆媳妇和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

思考问题:与鲁迅相比,萧红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国民性批判有哪些相似性?(请同学们思考发言)

相同点:

1、祥林嫂与小团圆媳妇共同身分是媳妇,这个身分使他们受到礼教重重的束缚。所不同的,祥林嫂是再嫁的寡妇,受到贞节与迷信的捆绑,而小团圆媳妇则受到媳妇应行止合宜,唯婆婆之命是从的规范要求。面对此压迫,祥林嫂虽是成人,却毫无醒觉地接受不贞罪名;而小团圆媳妇虽有意识的反抗,童稚的身分,亦让她面对重重迷信、仪式的侵害而无能为力。

2、无疑地,祥林嫂与小团圆媳妇是受到礼教与迷信的逼迫而致死,但帮助这黑暗社会吃人的,是借舆论之名,以礼教与迷信来围剿受害者的庸众看客,此为二者的共通点。

3、主题相同:共同主题是美好而有价值的女性如祥林嫂、小团圆媳妇,被吃人的社会价值体系--礼教、迷信和散播此价值的看客庸众逐步打败、毁灭。

五、拓展延伸--浸透了几千年来女子的血泪,“一曲女性悲剧的挽歌”

人物形象概括:小团圆媳妇是一个天真,活泼,健康的小姑娘,却深受封建旧传统旧意识以及封建迷信思想戕害的女性的代表。--类型人物

正如萧红的遗言所言,“女性的天空是低的”,在千百年来的男权社会的统治下,女性永远是一个悲剧,深受封建的桎梏。

(板书设计)类型人物:受封建桎梏的美好而有价值的悲剧性女性

属于该类型的人物有哪些?(请同学们思考讨论有哪些人物是属于这个类型的,发言):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焦母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

《梁山伯与祝英台》

《窦娥冤》--窦娥

《红楼梦》--林黛玉,晴雯,香菱

沈从文的《边城》--翠翠

鲁迅的《明天》单四嫂、《祝福》祥林嫂、《离婚》爱姑 、《伤逝》子君

《家》--瑞珏,梅表姐,鸣凤

苏童的《妻妾成群》,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张爱玲《金锁记》--曹七巧

都是受害者,但有的又成为了封建制度的卫道士,成为了害人者,如焦母;有的无力反抗,女性自身的弱点,懦弱无力,如瑞珏,祥林嫂,刘兰芝;有的敢于反抗,无论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如林黛玉,蘩漪,鸣凤,白流苏

六、作业布置

探讨人物的意义,以“她们”为题目写一篇小作文(400字左右)

明确:“他们”是指在有男有女时用的书面语代词

“她们”是用在指全部是女性时

在性别不明或没有必要区分时,用的是“他”

2.《项羽之死》教案设计 篇二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

项羽未曾称帝,却位归本纪,用他短暂的生命照耀了乱世的星空,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的悲情结局。(板书课题)

二 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一)检查预习,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二)研读探讨人物形象

垓下之围(把握人物的悲情形象)

1分角色朗读

2从朗读效果导入人物分析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刚才朗读的同学读的如何,为什么?)

①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地厚天高,托身无所”。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②这一“泣”字,怎么理解?(最怜儿女最英雄)

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 “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尊敬怜悯)。

(对比巨鹿之战后诸侯“莫敢仰视”的畏惧,让人感慨万千)

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

东城快战(揣摩人物语言动作)

1快速浏览,讨论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勇武

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对比描写,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深陷绝境的项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

②何为快战 如何快战 快战如何

(快战中的三次行动,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从中你读到了什么?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但在此处,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有一个细节――刈旗,项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没有交代,难道是司马迁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

(这一细节中要看出司马迁要为我呈现的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自负

在第二段中项羽对其二十八骑的对话独白占据段落一半,谁能为我们读出来,这其中暗含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暗示项羽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从中也看出司马迁态度全面,中肯并带批评之意。)

失民心

田父,“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说明项羽单纯自负,失民心。坑杀秦兵20万,火烧阿房宫,所过无不残灭)

教师解读:

《史记》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但司马迁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来大写项羽。垓下之围剩下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自度不得脱”的项羽,表现的极为静定,“愿为诸君快战”,要做三件事“溃围、斩将、刈旗”。溃围,就是冲出重围,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斩将、刈旗中,一个人可以把杀出重围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斩掉对方将领,拔了对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这是一种英雄的功勋,我们能看出项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敌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抉择,彰显的是一种英雄的勇武精神,这正是司马迁以快战正面描写英雄,赋予项羽静定、勇武的内涵。

乌江自刎(分析人物心理变化)

1师生共读

2渡还是不渡?(应该渡 不能渡 爱渡不渡)

(1)杜牧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李清照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王安石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3项羽的选择

① 能不能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② 想不想渡乌江?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这里能看出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当然更是项羽绝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近乎勇。“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在本段对话中,像这样以关键字透视项羽内心的地方还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们常说“好汉不哭,英雄难笑”,而司马迁却在“一泣一笑”中写英雄项羽,那么作为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项羽,又为何在此一笑?

(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大多时候是大怒,很少笑。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的神态,高傲、自负。为了尊严, 我不回去。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当然,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重义

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赠马这一细节,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视死如归 以德报怨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从一开始,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瞬间走向死亡。)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

三 如何评价项羽?

(一) 赢家之言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论项羽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韩信论项羽

(二)史家之言:

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找同学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阅读这段文字,引导学生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觉悟,不自责,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对项羽生平业绩的概括,又有对其失败的评价;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批评。)

(三)大家之言

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错据用人之人的位置上。

――王立群

(四)一家之言

教师解读:

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战绩,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很潇洒的处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别人取走,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硬汉性格”的海明威:“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1945年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五)那么你心中的项羽又是什么样的?

教师结语:有着对项羽而言,没有失败,只有战死。”从这意义上说,项羽不死,项羽魅力永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鲜活项羽。希望大家课下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一个你心中的项羽。

3.《项羽本纪》学案(高二选修) 篇三

1. 知识链接

《项羽本纪》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划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2. 补充“吴中起兵”部分(第二段后)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b伏⑩,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思考:这一段在主体描写项梁的同时,侧面交代了项羽的哪些事迹?从中显示出项羽怎样的气质性格,这对以下集中描写项羽的事迹及塑造其形象,有什么作用?

3、巨鹿之战背景:

巨鹿之战,是当时一场重要的战役。秦的主力集中在这里,秦兵转败为胜,各路救赵的诸侯军,齐聚巨鹿城下,却都不敢进军,都作壁上观。怀王派宋义为大将军,率兵救赵,此人怯懦自私,坚持观望态度,停军不前。项羽却认识到这是一场关键的战争,断斩宋义之头,率军渡河救赵,破釜沉舟,终于大破秦军,扭转战局,极写项羽叱咤风云,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

4、重点词义

不肯竟学楚兵冠诸侯时不利兮骓不逝

田父绐曰然今卒困于此项王亦身被十余创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以是知其能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

汉军至,无以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5.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梁以此奇籍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皆沉船,破釜甑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无不膝行而前东渡乌江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骑能属者百余人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6、翻译下列句子。

①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翻译:

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翻译:

③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翻译:

7、、课前预习:

①标出重点字词,希望借助字典力争完成对文本的字面理解;

②查阅资料,了解项羽的生平;

③梳理文章思路

④思考:结合文本分析项羽是个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的?(课堂上交流)

8、①自写一副对联,对项羽作出评价

②梳理文中出现的成语

③写一篇关于项羽的人物评论

4.《项羽之死》教案 篇四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第一课时)

2、结合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二课时)

3、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第二课时)

二、重难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第一课时)

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第二课时)

三、教辅工具: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导入

项羽在垓下之围中由他自己作词、作曲并演唱了一首歌,叫——《垓下歌》 请大家一起来朗诵这首歌。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明确:勇武、柔情、悲壮)。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下面我们就去体验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二、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就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就是创造人物形象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认真研读课文,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人物的形象。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主要记录了三件事: 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鸿门宴: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垓下之围:乌江自刎,英雄末路悲怆 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从文章情节和人物表现中分析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 第一段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是: 惊——起——饮——歌——泣

1、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他多情善感。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男儿中的男儿,这里写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2、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1)、众位勇士对项羽的畏惧和尊敬(2)、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以下主要由学生分析完成(预设)第二段(2、3自然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这个情节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师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1、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以及项羽与部下的对话,可以看出项羽是怎样的人?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无敌、骁勇善战、自负骄傲

3、东城快战是不是为了胜利?能不能改成“决战”?

无关胜利,不为结果。斩将、刈旗,再现当年叱咤风云的英姿。“快战”,痛快地为保住一世英名而战。如果改成“决战”,就是鱼死网破的味道,那种快意和满足将荡然无存。第三段:乌江自刎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提问):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这些情节表现了项羽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 拒渡:知耻重义 赐马:心地仁善

赐头、自刎:视死如归

三、问题探究

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慷慨悲歌。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马和女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爱女人是重情,爱战友是重义。

项羽失天下时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2、项羽面临失败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怎样复杂的心理? 表现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又无法改变灭亡的现实,认为是天命安排。

3、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真是“天之亡我”吗?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

“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其实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中的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申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结合《史记•项羽本纪》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火烧阿房宫——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冲动轻信,沽名钓誉

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多疑好忌,刚愎自用 重用项伯——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每个人的性格都具有多面性。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刚愎自用又多情重义、勇猛无敌又仁善质朴。令后人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四、人物评议

1、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项羽。你心中的项羽是个怎样的形象?请同学们评议一下项羽这个人物形象

(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学生评议、交流。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1)司马迁的评价: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彷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作者认为:项羽性格中自负的一面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司马迁一直赞颂项羽是英雄,但为什么对他最后的评价却是这样否定和批评呢?

项羽的英雄事迹在《项羽本纪》中给予大量的描写和充分的肯定,最后不需要再多说了。作为史学家,司马迁要给予项羽在历史上的公正地位和评价,而不能任随自己的感情行事,体现高度的治学严谨精神。

对项羽的失败表示惋惜,怒其不争。(2)刘邦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认为:项羽不善用人,最终导致失败

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明确:

(3)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忍辱负重,东山再起,历史也可能是另外一番样子。

(4)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就是打回江东也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民心难附。(5)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宁死不辱,知耻重义,视死如归令人敬仰,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敬仰。不以成败论英雄。

(6)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7)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评价

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五、项羽的悲剧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1.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失人心者失天下 2.要善纳良言,遇事要斩钉截铁,当断则断 3.要深思熟虑,不可只凭匹夫之勇 4.要善于任用人才,不可过分自负 5.生命珍贵,不可轻易放弃奋斗

六、总结拓展迁移: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及如何利用同一素材 从这些材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七、布置作业: 写作训练 要求: 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示例一: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六、板书设计:

故事————人物形象——————写法 垓下之围——多愁善感——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5.项羽之死教案 篇五

项羽之死

嘉积二中 王会超

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重点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提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3、通过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鉴赏,学习人物鉴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

项羽的性格及项羽的功过

教学难点: 概括人物鉴赏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秦末,天下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一番拼杀,几竟风流,最后天下握于两人之手。一是刘邦,一是项羽。

其实,楚汉之争极富戏剧性,起初项羽军队多达40万众,大有吞并天下之势,而刘邦只是区区10万余人,但到了最后项羽只剩二十八骑,落得身死人手,为世人所悲叹。

这个结果对项羽而言是无法接受的,他至死也不明白,论实力论出身论个人能力均远远高于刘邦的他怎么会输,而且输得这么彻底。盖世英雄项羽最终用了这么一句话来归结自己的事业,“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难道真的是天要项羽灭亡吗?项羽一生功过该如何评价?

希望今天的课,能让同学们真正走近项羽,解读项羽,另外司马迁的文笔极富美学张力,希望在这方面同学们也能有所体会和收获。

过渡

这篇文章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在节选的这部分,文章始终围绕着项羽来展开。并通过描写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地展现了项羽的性格,把项羽刻画得非常成功。

提问:

四面楚歌给项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提示:断肠的楚歌使项羽军队的士气大减,就连项羽本人也被楚歌深深困扰。

提问:

项羽为什么哭?他只心疼宝马美人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对项羽形象的描写有何作用?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提示:

1、对虞姬和骏马的难舍依恋之情,一腔怒愤、英雄末路的无限悲情,对战死疆场的将士的羞愧之情,对自己无力挽回败局的无奈之情。

2、这样写为了表现和衬托:英雄末路,多情柔情无奈、爱恨交加的悲惨。

小结:

垓下之围主要展现了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交代了形势对比,为下面的“东城快战”埋下了伏笔。

过渡; 提问:

一个手无寸铁的农夫面对手持利刃,穷途末路的膘骑,宁愿陪上自己的性命去欺骗项羽,导致项羽军队陷入沼泽不能动弹,为什么他会这么做?

提示:

项羽杀人如麻,性格残暴。提问:

反过来我们再想一想,征战无数、历经沙场的项羽为什么会相信一个素未相识的农夫呢? 提示:

体现了项羽自负直率的性格特征。提问:

除此之外“东城快战”还成功的塑造了项羽什么样的形象? 提示:

骁勇善战,临危不惧。过渡:

司马迁在这里运用了细节描写,从动作、表情、语言三方面写活了项羽的英雄气概。过渡:

但痛快只是一时的,敌我对比实在悬殊,于是悲剧定格在于乌江,一把宝剑、一腔热血,抛洒千年,至今让我们血脉怦张,悲叹不已,这也就是本文的高潮“乌江自刎”。提问:

项羽为什么不愿东渡乌江却乌江自刎? 提示:

源于项羽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小结:

项羽用生命捍卫了尊严,从人格上讲他是令人敬畏的,绝不妥协、绝不后退的生命特征也树立了一个人格标杆,供后人借鉴。我想到了南宋词人李清照面对孱弱不堪的南宋政权,发出了千古清音:“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合作探究:

煮酒论英雄 提示:学生自由发挥

6.项羽之死教案实用 篇六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演讲项羽起兵灭秦、鸿门宴的历史故事。

板书:破釜沉舟、莫敢仰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提问:在起兵抗秦、灭秦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项羽?

此时项羽是一个 的人。

板书:能征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提问:在鸿门宴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

此时项羽是一个 的人。

板书: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述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的过程以及项羽生命中最后的时刻。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要跟随着太史公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项羽的形象。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史记》

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

12、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本纪12: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30: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70: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10: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8: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时代背景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24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项羽少时

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人小时候的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复述课文内容。

提问:太史公叙写历史的细腻生动自不待说,但如果要求只用三个句子来记录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怎么说?

项羽垓下被围,四面楚歌,自为慷慨悲歌作别虞姬。接着带领骑兵冲出重围在东城又被围困,与汉军奋力激战,突破包围,来至乌江岸边。项羽拒绝了乌江亭长他东渡称王的提议,将爱马送给亭长,将头赠给来追杀他的对手,自刎而死。

板书: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无颜见江东父老

2.梳理情节。

提问: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垓下之战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我们用三个短语来概括

这三个场景,可以怎样概括?

板书: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3.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提问:此时的项羽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此时的项羽是一个。

4.展示画作,简评优劣。

美术班的同学除了能用语言表现自己心中的项羽形象之外,还可以用画笔来展现他

的形象。

你为什么这样塑造项羽的形象?

你认为他画得好吗?为什么?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一)垓下之围(师生对话,教师解读点拨)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项羽的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

(项羽这个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为项羽的形象增添了一段柔情。展现了他多情善感的一面。也将他有心保护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3.我们想象一下,曾让所有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盖世英雄,现在却唱着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平添几分感伤?但也有人据此说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宝马,你们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

(项羽作为一名曾经号令天下的霸王,现在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他所心痛的绝不只是女人和宝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业还有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江东子弟。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沉重复杂的。)

4.此时最能表现项羽这种复杂心境的一个动词是什么?最能烘托当时悲凉气氛的动词是哪一个?

(‚泣‛,极其传神地表现项羽内心难言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随从将士的‚泣‛,写尽了他们心中的不忍,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5.这首《垓下歌》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再现项羽当时的心境和处境呢?

6.生读《垓下歌》,师点拨,生再读。

(二)东城快战(学生用点评法把握人物性格、形象)

1.生自由朗读二、三两段。

2.这个片段又着重展现了项羽哪个侧面的形象?请大家仔细品味这两段文字,在最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旁边作一些点评。

幻灯片示例—学生自作点评—交流展示(教师点拨指向人物形象)

如学生点评不到位则补充提问:

①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请生翻译,判断句式),你们能体会此时项羽的心理吗?

(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虽知失败已是定局但仍然自负勇力。他到此刻仍不明白失败的真正原因,认为一切是天命的安排,认输不服气。)

②项羽说‚为诸君快战‛,快是什么意思?(痛快、畅快,《琵琶行》中即有‚快弹数曲‛的用法。)为什么说‚快战‛而不是‚决战‛?

(项羽已知自己必死无疑,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是落幕前最后的演出。决战则带有鱼死网破最后的挣扎的味道,项羽的快意自负荡然无存。)

③你们认为项羽的这场快战有价值吗?为什么?

(有价值,一场必败的战斗有什么价值呢?可以展现项羽的神威,以及项羽一向自负神勇,‚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迷信个人能力的性格特点。没有价值,那么司马迁为何要浓墨重彩地写这一笔呢?可以充分展现项羽勇猛无敌的形象和印证‚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说法,显示项羽迷信个人能力,不能自省失败的原因。)

3.生齐读‚吾起兵至今八岁矣……非战之罪‛。

师备资料

作者浓墨重彩地正面描写了项羽的英勇善战。

情节:阴陵迷道,绐陷大泽(揭示末路英雄丧失民心,写他不惯骗人,也从不相信有人敢欺骗他的直率、粗犷)

语言: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着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死,并不可怕,承认失败,那才可怕。)

动作: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汉将。(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遂‛字写项羽轻取敌人的神威,于千军万马中取敌将首级,如入无人之境。)

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神威凛凛,气势迫人)

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满身神力和超群武艺)

语言:何如?(写得意、写自负,活活画出项羽的豪迈性格)

此场景主要写项羽东城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以及快战之前的豪言,表现了项羽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和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

(三)乌江自刎(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题,把握人物形象)

1.点学生朗读第四段

2.学生对人物神态、语言进行赏析。(分组合作探究)

①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如何理解项羽的这一‚笑‛?

(泣下数行的血性男子,临死反而笑了,不是强自矜持的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这一笑足以表明项羽已将生死臵之度外,也只有将成败生死臵之度外才

能笑得出来!)

②‚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

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无颜见江东父老,面临一线生机,不愿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而选择了慨然赴死。表

现他知耻重义的性格。)

③‚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表现项

羽的什么性格?

(对自己的死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赠给亭长,表现其有情有义、心地仁善的一面。)

④‚若非吾故人乎?‛……‚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刻画了项羽怎样的

形象?

(慷慨赠头,出人意表。表现项羽的视死如归。故人追之、认之、欲杀之以取赏,项羽却

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相对比,何等鲜明!用吕马童的逐利反衬项羽的重

义。)

3.齐读‚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籍独无愧于心乎‛、‚吾知公长者……以赐公‛、‚若非

吾故人乎?……吾为若德‛。

四、总结评价人物形象

1.小结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此清晰真切地感受到两千多年前人物的形象,得益于太史公对人物传神细腻的刻画描写。

场景

人物形象

情节与细节

写法

垓下

之围

多情

善感

惊、起、饮、歌、泣

垓下歌、左右皆泣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侧面烘托

东城

快战

勇猛

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大呼、驰下、斩将

嗔目叱之

弛,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场面描写

乌江

自刎

知耻

重义

拒渡、赠马、赐头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对比

通过对项王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惊—起—饮—歌—泣‛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和慷慨悲凉的《垓下歌》,展现了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和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

通过描写项羽东城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以及快战之前的豪言,表现了项羽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和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

通过对项羽临死前据渡、赐马、赠头一连串情节中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与同样节选自《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一课一场写多人的手法不同的是,《项羽之死》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项羽的性格,再现了一位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

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经过刚才的一番探讨,我们对项羽的形象应该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请大家再来说说自己心中的项羽。

项羽是一个

的人,因为,所以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

3.你们喜不喜欢、欣不欣赏项羽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后人对其评价

褒贬不一的人物呢?谈谈你的看法。

4.师总结

项羽是有真本领、真气概、真性情的英雄!尤其是他有情有义的性情和男儿血性让后人叹赏不已。刘邦逃跑时弃父抛妻,竟然三次气急败坏地从车上推下自己的亲生儿女,只想着自己如何逃脱,而项羽明明能够逃脱却拒渡、赐马、赠头,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难怪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他的真本领、真气概成就他为英雄;真性情使他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但这也注定了他的悲剧。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他一生中几次关键时刻都被自己的性格特点耽误了。他快意恩仇,为报国仇家恨,坑降卒,烧宫室,失去民心。他凭真本事闯天下,不喜阴谋权术,所以,张良、韩信、陈平之辈,‚谋士无用武之地‛,都转变风向投靠了刘邦。他优柔寡断,鸿门宴错失良机,放虎归山。战争从来都不讲情义,政治更不会讲,因此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中国人的历史观,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但项羽是个例外,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依然被尊称为英雄。何也?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珍贵无比的尊严。项羽决不肯因为失败而放弃他的骄傲和尊严。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臵,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

司马迁尽管批评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让我灭亡,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项羽的英雄本性和对尊严的固守仍然使司马迁满含景仰、惋惜和感伤传其事迹并将没有登上帝位的他列入帝王本纪之中。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而项羽,尽管兵败身亡,仍不失为一名绝世壮烈的真英雄!

然而中国的历史总是‚英雄留英名,奸雄得天下‛,像项羽这样的性情之人,只能英雄,不能做王者,是永远无法在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的,这不得不叫人惋惜遗憾,更加引人深思!

五、尾声

齐背《垓下歌》,祭奠项羽这位悲情英雄的完美落幕。

六、课后探究(作业)

英雄谢幕了,然而后人的评论却永不落幕。尤其是对于项羽该不该拒渡江东选择自刎而

死这个问题更是争论不休。杜牧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 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不该拒渡自刎,而李清照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们认为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呢?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毛泽东曾写诗提到过项羽,他是如何看待项羽的?让我们来看这首《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易中天:项羽之死

天命还是人为

项羽失败的启示

性格决定命运

  

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

¡ª¡ª英 狄更斯

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性格决定命运。

那么,项羽自小就有养成了怎样的性格呢?

  

少时虽志向大,但性格浮躁,做事不彻底。

在个人修养上的缺失对其日后性格的形成及一生的事业成败起了制约作用。

也暗示出他的悲剧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

总结项羽的性格:

1.霸王别姬 过于儿女情长 2.东城快战 逞匹夫之勇

原因:少时个人修养的缺失

田父指路 残忍暴戾,不得人心 3.乌江自刎 沽名钓誉

4.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不善用人

5.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妇人之仁、不得人心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1.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失人心者不能得天下。

2.要善纳良言,遇事要斩钉截铁,当断则断。

3.要深思熟虑,不可只凭匹夫之勇。

4.要善于任用人才,不可过分自负。

5.生命珍贵,不可轻易放弃奋斗。欣赏塑造人物的技巧——

从本文来看,司马迁写《史记》与一般的史书有什么区别? 1.史家实录的笔法,妍媸毕现,不隐恶,不抑善。

2.使用文学笔法,写出人物的精神气性。特别是对自己欣赏的人物,极尽创作笔法之能事,使之形象生动,成为历史天空闪亮的明星。

3.他经常在人物描写中浇灌进自己的精神气性,把人物写得荡气回肠。

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刘邦,能屈能伸、狡诈多变;樊哙,粗犷忠勇、智谋果断;项伯,简单糊涂;张良,足智多谋;范增,机智刚直都通过一场宴会塑造出来了。《鸿门宴》把项羽放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和紧张的局势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

《项羽之死》则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形象,写出了项羽的多情善感、勇猛刚强和知耻重义。

评价历史人物—— 从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项羽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司马迁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态度?

7.项羽之死(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篇七

1.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 、 虚词及文言句式,熟读并翻译全文。

2.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时运用的多种手法。

3. 理解司马迁对项羽的复杂情感态度,既写出了项羽的性格缺陷,也对其倾注了同情和惋惜,文末又礼赞了这位悲剧英雄。

学习重点难点:

1.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 、 虚词及文言句式,熟读并翻译全文。

2.学习司马迁刻画人物是“摩形传神,千载如生”。

学习方法:

诵读,质疑,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背景介绍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秦末农民起义的烽火燃遍了全国,项羽和他叔叔项梁也在江东起兵,项羽就是在这场风风烈烈的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的叱咤风云的一生虽然以悲剧结束,但是他的英勇刚烈 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令后人无限敬仰和同情。司马迁运用他那传神之笔,记述了项羽和强秦及刘邦的斗争的壮阔的军事场面,情节起伏,气势磅礴,脉络清晰,语言生动,人物想象栩栩如生。

文中破釜沉舟、 鸿门之宴、  四面楚歌、 垓下之围 、 霸王别姬、  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

《项羽本纪》重点记述了项羽一生的四个阶段:

1.吴中起兵     事业的起点;2.巨鹿之战    功业顶峰;3.鸿门宴     由盛而衰的转折点;4.垓下之围,乌江自刎     英雄末路。

二 、预习要求

1.学习字音

王翦    栎阳    狱掾    力能扛鼎    垓下    釜甑     歌数阙    麾下

刈旗     披靡    自刎    绐骗        苗裔    自矜     会稽

2.解释加点的词语

不肯竟学(  )    力能扛鼎(  )   楚兵冠诸侯(  )      项王军壁垓下(  )

田父绐曰(  )    斩将刈旗(  )    期山东为三处(  )   顾见汉将司马吕马童(  )

何兴之暴也(  )   自矜功伐(  )

3.参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全文

三、研习文本(1-3)段,合作探究

1.项羽学书不成,又去学剑;学剑不成,又去学兵法,“又不肯竟学”,但是他“才气过人”,这与他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什么联系?

2.项羽见秦王,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什么样性格?

3.课文第三段写巨鹿之战的经过,巨鹿之战是项羽人生事业的顶峰,司马迁是怎样极力渲染项羽的将帅神威的?

四、当堂检测

1.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又不肯竟学:坚持到底       b.部勒宾客及子弟:部署,约束

c.力能扛鼎:扛起             d.无一还心:后退之心

2.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

b.以是知其能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3.翻译句子

(1)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2)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3)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整理本课所学的文言知识,预习以下课文,熟读理解大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课文4-9段,回顾全文。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     骓不逝兮可奈何(  )     项王身被十余创(  )

吾为若德(  )               汉王为发哀(  )         然羽非有尺寸(  )

二、文本研习,合作探讨

1.司马迁是如何刻画项羽这一形象的?

2.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三、当堂检测

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皆沈船,破釜甑。        b.籍独不愧于心乎

c.乃持项王头视鲁          c.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

2.选出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

a.项王军壁垓下        b.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c.毋妄言,族矣        d.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3.选出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   )

a.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b.于是项王及悲歌慷慨

c.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d.尚不觉寐而不自责

4.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     )

a.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b.乃谓其骑曰:“何如?”

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d.  项王军壁垓下

5.选出不是定语后置的一句:(      )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b.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

c.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d.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6.选出各句中“以”的用法不同与众的一句:(     )

a.以是知其能                 b.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c.不忍杀之,以赐公           d.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7.选出文言文固定句式解释错误的一句:(     )

a.乃谓其骑曰:“何如?”(怎么样)      b. 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吗)

c.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怎么办   )   d. 汉军至,无以渡(没有人)

8.翻译下列句子

(1)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矣。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3)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4)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归纳总结本课的文言知识,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课外搜集有关项羽的趣闻轶事。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二、1.略

2.竟:坚持    扛:举起     冠:居……之首    壁:驻扎

绐:欺骗     刈:砍       期:约定         顾:回头

暴:迅速     矜:夸耀    伐:功业

三、1.项羽虽然有才识,有抱负,但是缺乏恒心,做事半途而废,所有他的人生事业--起兵抗秦以失败而告终。

2.表现了项羽的心直口快,性格暴戾,没有心计,胆子很大。

3.通过写楚兵的英勇善战,诸侯的惴恐臣服,极力渲染项羽的将帅神威。

四、1.c.   2.a    3.(1)他的叔叔项梁,项梁的父亲是楚将项燕,被秦将王翦所杀死。

(2)项梁曾经因为案件牵连被栎阳县捕去,就请蕲狱吏曹咎写信给栎阳狱吏司马欣,因此,被牵累的事情得以解决。

(3)来救巨鹿的诸侯军扎下十几座营垒,没有哪一个敢放兵出战。

第二课时:

一、幸:被宠幸     逝:奔驰    被:遭受    德:做好事

发哀:举哀      尺寸:比喻微小的权势

二、1.《项羽本纪》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

在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直到消灭秦军的主力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只是侧面用笔,渲染出一位顶天立地、豪气冲天的英雄形象。作者还运用了细节刻画,比如垓下之围的悲剧气氛、东城快战的果敢勇猛、乌江自刎的悲壮自若,都刻画得活灵活现,人物的言行举止丝毫毕现。

2.项羽既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缺乏谋略的匹夫,他还有儿女情长、妇人之仁的性格。

三、1.c.  2.b  3.d   4.d   5.c   6.a   7.d

8.(1)江东虽小,但是土地方圆千里,有数十万人口,也足以称王的。

(2)我听说汉王拿千金来悬赏我的头,赏赐万户,我成全你们的好事。

(3)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为何兴起那么迅速呢?

(4)项羽自夸功业,靠他的个人智慧奋斗而不学习古人。

吴培金

8.《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篇八

海南华侨中学语文组 唐雯

师:(课前播放歌手屠洪刚演唱的歌曲《霸王别姬》)伴随着一曲熟悉的《霸王别姬》,让我们飞越千年,回到楚汉相争的古战场,去看看一代杰出的英雄人物——西楚霸王项羽。其实,我们对项羽并不陌生,高一上学期时,我们学过同样选自《项羽本纪》的另外一篇课文《鸿门宴》,从中我们见识了太史公司马迁笔下系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张良,有老谋深算的范增,有大智大勇的樊哙,有头脑简单的项伯,有机智善变的刘邦,但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当属宴会的主人项羽。项羽这个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初步印象?

生:(纷纷回答)

师:(板书:沽名钓誉

刚愎自用

优柔寡断)那么,这是不是就是项羽全部的性格特点呢? 生:可能不是。

师:当然不是,我们今天一起来看课文《项羽之死》,进一步了解项羽的为人,进一步熟悉这个著名的人物形象。

课前我布置了两道预习题,一是同学们结合页下注解,查工具书,掌握课文的重点字词、文言句式,二是用四个字概括课文四个自然段的故事情节。现在我来检查第二题,哪些同学来说说自己的概括结果?

生1:第一段、霸王别姬;第二段、垓下之围;第三段、东城决战;第四段、乌江自刎。

生2:第一段、四面楚歌;第二段、田父欺骗;第三段、东城快战;第四段、乌江自刎。

师:很好,对课文的内容把握得十分到位,概括得十分精准。我也试着概括了课文:第一段、垓下被围;第二段、大泽被困;第三段、东城快战;第四段、乌江自刎。(多媒体展示)大家看看老师的概括和你们自己的概括有什么细微区别?

生:虽然都是四个字,但老师使用的四字短语结构完全一致。2 师:是的,我们刚刚学完诗歌单元,见识了近体诗尤其是律诗的炼字炼句艺术,受其启发,我在概括各段时均采用“地点+行为”的短语模式,所以使用的四个短语显得更加整饬。同学们今后在拟作文标题或概括语段时可以试着这么去做,追求语言文字的结构整齐之美,久而久之,自己驾驭文字的水平会得到提高。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表格:(多媒体展示)故事 动作表现 人物形象 写作手法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这个表格选取了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三个段落,请同学们细读这些段落,将表格的空白处填写完整。

(生细读课文,填写表格)

师:我们一起看看大家填写的结果。以横栏为准,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

生1:在“垓下之围”这一段,项羽的动作表现有“惊”“夜起”“饮帐中”“歌数阙”“泣数行下”等,这些动作显示了项羽性格中多情善感的一面,作者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手法。

师:说得很好,我们看到,这里的项羽完全不同于鸿门宴会时的那个项羽,在悲歌告别虞姬之时,的确显示了他个性中多情善感、儿女情长的一面,这使我们很自然的想到了吴梅村在《圆圆曲》中写的那两句诗:“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在这一段中除了动作及语言描写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写作手法呢?

生2:还有侧面衬托。这一段结尾“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表现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从侧面写出了项羽身处绝境时的凄惨。3 师:分析得很细致!这正是侧面映衬。

还是以横栏为准,哪位同学来填写第二栏?

生3:在“东城快战”这一段,项羽冲锋陷阵了三次:第一次“遂斩一汉将”,第二次,叱退赤泉侯,第三次,“复斩一都尉”。这些行为说明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且勇猛善战。作者除了使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外,本段和《鸿门宴》一样,还有场面描写,还使用了对比的写法。

师:回答得相当好!我们看到,陈林安已经开始追求语言的整饬之美,大家看他对人物的动作表现的概括,使用了三个比较整齐的动宾短语,而且他对课文的写作手法分析得十分到位,还能够受到学过的《鸿门宴》的启发,真是难能可贵。其中对比的写法,他说得不太具体,我们来看看多媒体——(多媒体展示)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汉军——赤泉侯**俱惊,辟易数里

第三次:项羽——驰

复聚其骑,亡两骑耳

汉军——一都尉被斩,数十百人被杀

这样一显示,楚汉军力及战争结果真是对比鲜明,项羽的勇猛善战也由此淋漓尽致地显现。但是,我觉得项羽的个性特征还是概括得有些不完整,有谁来补充完整?

生:在“东城快战”这一段中,项羽战后向部下显示自己特别能战**,还“谓其骑曰:‘何如?’”说明项羽很自负。

师:是的,项羽对自己的战**能力极端自信,自信到有些自负逞强。

再看横栏的第三栏,也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填写结果。

生4:在“乌江自刎”这一段中,先写到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拒绝渡河,说明项羽这个人知耻重义;再写到项羽不忍心杀乌骓马,要把它赐给亭长,说明项羽比较善良;最后写项羽自刎而死,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精神。作者仍旧使用了动作描写及语言描写的方法。

师:这一段是故事的**,也是故事的结局,李雪妍同学条分缕析,回答得条 4 理清楚。这个表格已经填写完成了,我们来看投影——(多媒体展示)

故事 动作表现 人物形象 写作手法 垓下之围

惊、起、饮、歌、泣 多情善感儿女情长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侧面衬托 东城快战

遂斩一汉将叱退赤泉侯复斩一都尉 勇猛善战自负逞强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场面描写对

比 乌江自刎 拒渡赠马自刎

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至此,我们对项羽这个英雄人物的了解更加全面了,但如果仅止步于此,我认为还有些不够,请同学们分组探讨以下四个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项羽的认识,然后选代表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

1、垓下被围之时,项羽为什么“泣数行下”?他只心疼宝马美人吗?

2、阴陵迷路之时,历经沙场的项羽为什么会相信一个素未相识的田父? 而**的田父为何敢于“绐之”?

3、如何理解文中项羽反复强调的“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不肯渡江的项羽为何“笑曰”? 5(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代表回答)

生1: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项羽作为一名沙场骁将,这时“泣数行下”,说明他真正伤心动情了,除了对虞姬和骏马的难舍依恋之情外,他还有一腔悲愤、英雄末路的无限悲情,有对战死疆场的将士的羞愧之情,有对自己无力挽回败局的无奈之情。

师:回答得相当精彩!引用和排比的修辞使你的语言很有文采。

生2:在我的心目中,项羽是一个耿直的人,他不习惯撒谎,自然就认为别人不会对他说谎,所以轻易就相信了田父的谎言;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项羽自负直率的性格特征。田父无名无姓,恰好是千万深陷战火中的老百姓的一个代表,偶然碰到项羽,却不对他说实话,这说明项羽杀不得民心。

师:你的答案很有深度。下面我为同学们朗读一组从《史记·项羽本纪》中摘抄的一组数据——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二年,巨鹿之战后,项羽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汉三年四月,项羽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同学们看看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齐)这说明项羽性格残暴,杀人如麻,所以不得民心。

师:是啊,黎民如水,载舟覆舟,项羽动辄大规模杀人,自然不得民心。再让小组代表回答剩下的两个问题。

生3:我不赞同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观点,我认为项羽所谓的“非战之罪”中的“战”只是战场上的厮杀打**,而不是战略战术意义上的战争,实际上战争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不仅仅取决于个人在战场上的打**能力。

师:是啊,太史公司马迁对此也有评论:“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6 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也认为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观点大谬不然。司马迁虽然赞颂项羽是英雄,但作为史学家,他不能感情用事,他要给予项羽在历史上的公正地位和评价,这体现了他高度严谨的治学精神。

请第四小组的代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生4:我认为“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决意拒渡,明知必死,项羽反而能“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者之勇,显示了他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师:很好,你通过一个“笑”字,深刻的发掘了项羽的心理。关于项羽之死,有太多的名家给予过评论,最出名的就是李清照的那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请大家一齐背诵——

生:(齐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师:是啊,生为人杰,死为鬼雄,一代西楚霸王,其视死如归的节气尊严,着实令人敬仰。我们的老校友、曾做客央视“百家讲坛”的知名学者易中天也就此写过一段精彩的评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生:(掌声)

师:(指向板书)至此,我们心目中的项羽不仅仅是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人了。被围于垓下,面对骏马美人,他显得多情善感;被困于大泽,是因为他自负直率,且不得人心;快战于东城,战绩赫赫,显示了他的骁勇善战,势不可挡;拒渡乌江,自刎而死,说明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他的优点和缺点是那样突出,他的个性和爱憎是那样分明,他的生和他的死足以让我们咀嚼和回味无穷。

(板书:多情善感

自负直率

不得民心

骁勇善战

知耻重义

视死如归)7 师:现在,我们把《项羽之死》这篇课文放到整个单元来观照,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在艺术形象方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这几篇散文中的形象的理解、分析与鉴赏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而理解形象正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依据,所以我们要注意把握形象,对形象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而且,形象生动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我们从形象的角度欣赏作品,在获得美感和提高认识的同时,从写作方面还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那么,《项羽之死》这篇课文会给我们哪些启示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下面这道练习题——

(多媒体展示作业)作业:《项羽之死》的启示 要求:

1、抓住形象特点

2、结合课文情节

3、适当联系现实

4、不低于100字

上一篇:中级烟草专卖岗位技能鉴定考试心得体会下一篇:新创业形势下的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