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2024-09-24

家校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精选8篇)

1.家校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篇一

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策略研究论文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关系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的大事。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儿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

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作心育的误区

1.目的不明,活动简单化。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会有这种行为。有了这样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沟通合作。另外,学校开展的活动少有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协同;或在家长学校活动时什么都讲,没有专题。

2.活动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没有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在活动时间上时断时续,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如期初、期末、节假日等进行,就是健康教育板报和小报也是几个月才出一期,家长学校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随意性、盲目性强,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规劝性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迁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学校为中心,双向交流少。许多学校在实践中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传栏或小报上,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会——基本上是教师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只是接收器。这种单向交流,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到学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一所学校专职教师一般为1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千人。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只是讲授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划重点,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授课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国内外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国外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按家长在学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 ①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③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

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防、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总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家校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篇二

关键词:家校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身心健康

学生的心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越来越复杂化,各种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日益凸显,所以一线的老师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只有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中。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总结了几个小学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与大家分享。

一、学习方面问题

小学生在校的学习和活动应该是建立在自愿和自觉的基础上的。但是除了学校的学习任务外,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给学生报各种培训班,有的甚至不管孩子愿不愿意,有没有兴趣,特别是农村的家长,周末也没有时间监督孩子的学习,以为只要出钱让他们学这学那就是为他们好,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而学生们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外,还要奔波于各种“奥赛”班、特长班之间,休息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失去了享受童年生活乐趣的最基本权利。当他们难以应付诸多要求和期望时,有些学生感到心神不定,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够集中,养成咬手指、多动等不良学习习惯。

案例1:李同学,男,六年级学生,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进入六年级后,家长为了让他在升学考试中表现更好,要求他周末参加奥数班、英语班,平时回家还要求做大量升学模拟试题。这样坚持一个月后,他心理压力十分沉重。老师发现他上课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还经常与老师顶撞,经常一副很不服气的样子。李同学说,周末这些培训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上,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平时喜欢做完作业后就看看书,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现在他都被动地在学习,对老师和家长充满了不满的情绪。该生有很强的自尊心,本来成绩很好,以前听惯了表扬与鼓励,而进入六年级后由于上课不认真等原因老师批评他,他的情绪就很低落,也越来越不喜欢与同学、朋友交流。他陷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中,老师认为这样下去将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更别谈搞好学习。

解决办法:针对李同学这一情况,我及时联系家长,通过家访得知,他家境富裕,家长希望他能考到市里读初中,所以周末没经过他同意就给他报了各种培训班,加上他从小生活就依靠奶奶,吃饭挑食,导致到了青春发育阶段身体也跟不上营养。最近两年父亲与母亲关系也不是很好,在他面前也经常吵架,更没有时间与他沟通、交流,所以他才出现上述问题。经过与家长的交流,我们统一了教育方法,就是老师从细微之处发现他的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让他在班级中找到自信与快乐。让该生和家长以平常心看待升学考试,多参加课外活动,多进行体育运动,周末也应适当地放松休息,家长也采取让他自愿报辅导班的原则(因为他喜欢数学所以选择了奥数班)。父母也经常从生活上关心他,争取不在孩子面前吵架,与他聊天,开导他。如此一个月后,阳光又重现在了该同学脸上。

二、同学交往困难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农村留守儿童每年不断增加。他们平日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游戏,加上爷爷奶奶溺爱以及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心,难免形成孤僻、自傲的性格,有时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常常伪装自己,表现得很乖巧。当他们走进校园时,明显表现出交往经验的不足和交往技能的缺乏,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认为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是理所当然,不懂得感恩,因而也很难融入集体生活,甚至被同学排斥。

案例2:熊同学,女,五年级时转入我们班,刚来时课堂内外都爱表现自己,经常在同学面前吹嘘自己。平时常与同学发生争吵,上课时,经常趴在桌上找人说话,或者做自己的事情,还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带到班上,严重影响了班风。对于老师和同学的劝告、教育表现得也很反感。久而久之,班上的同学都不喜欢跟她交往,有的还嘲笑她的行为。

解决办法:老师去她家进行了家访,了解到她只有父亲,并且因为某些原因刚从监狱出来,平时放假跟年迈的奶奶住一起,父亲平时对她的教育方法就是棍棒教育,只要稍一犯错她就会伤痕累累。所以她在父亲面前常常掩饰自己的过错,甚至经常撒谎来欺瞒父亲,也越来越不爱与父亲交流自己真实的想法。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找他父亲长谈过几次,一是从正面表扬她女儿的点滴进步,二是告诉她父亲这样的教育方法是不好的,只会让她越来越叛逆,要先关心她的生活,关注她的身心健康,再去关注她的学习。这样一段时间后,发现她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同学也经常夸奖她有进步。因为她平时爱看课外书,同学也越来越喜欢与她交流了,课堂上也经常看到她举起的小手,其自信心得到了提高。经过与她交谈,得知她父亲对她的教育方式转变了,对她更加关心了,父女关系也更亲密了,所以她也愿意改正以前的坏习惯,做一名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三、成长发育的烦恼

进入高年级以后的小学生逐步开始了青春期发育,生理机能上的急剧变化使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加上现在电脑、手机的影响,他们现在接触的东西比起我们小时候要丰富很多。女孩子越来越在意自己的相貌体态,有的女生很开放,穿着成人化;有的女生却对身体的发育感觉很害羞,甚至走路不敢抬头挺胸,身体的变化也不敢跟母亲或老师交流,导致她们越来越内向。而男生面对身体的变化,特别是声音的变化,让他们有时不喜欢开口说话,加上留守儿童缺乏父母亲的关心和引导,变得越来越叛逆,无缘无故发脾气,顶撞师长。

案例3:高某,女,六年级学生。每天最关注的是自己的发型和外表穿着,有时上课时都照镜子。她经常写情书给男生,还在班上公开说自己喜欢某男同学,一次居然还让班上的学生学着电视里给她办婚礼,这样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班风班纪。

解决办法:在全班进行心理健康讲座,通过开班会的形式让学生明白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怎样做才符合一个小学生的要求。利用微信群和家长及时交流沟通,并组织召开了一次班级家长培训会议,主题就是“关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家长明白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关注孩子的成绩更重要。半个学期下来,班上的“问题学生”都有了较大的转变,女孩子个个昂首挺胸,男孩子个个神清气爽,在学校快乐地生活和学习。

以上所述小学生存在的各类心理问题,已不同程度地困扰到学生、家长和教师,心理的压力如果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很可能引起更大的问题。因此,学校要认识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应是家校合作的过程,家校合作是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学校不但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而且要通过家长学校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指导,从而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姜静静.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解决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3,(12):142—143.

3.家校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篇三

关键词:家校合作互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121-2

1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涵义

“模式”一词来源于科学方法论或科技哲学,其含义为:模式是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概括现实的形式,主要表明某一事件或过程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涵义是:以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实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可操作性的工作范型。它既是一种理论设计,又是实践的产物,是理论与实践的联结与桥梁。它的形成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从无序、经验化的实施形式发展为有序、科学化的实施形式的重要标志。

2 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理论方面研究相对欠缺

对于我国来说,心理方面的健康教育主要是从二十世纪末开始的,经过其后来的发展,进而对相应的工作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形成目前很多的思想教育模式。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医学和心理学等等模式都属于在发展中取得较好成就的模式,不过还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其进行相应的支撑,有一定的问题产生。此外,对于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人员来说,其只是对自身的主要工作经验进行相应的总结,进一步对其自身高职中的主要环境进行相应的融合,发展适合其自身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模式的教育,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无法进行更加广泛的推广。

2.2 目标取向偏离

对于现在的一些高职院校来说,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主要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应的改善和解除,主要是从医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教育,并且教育的对象都是具备心理问题的学生;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高职院校对于自身思想政治和其思想健康教育相互融合,将其心理和自身的素质相互结合,这就会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偏离,无法形成最终的目标。

2.3 工作方法方式单一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其主要的教育模式应该是相对比较多的,不过在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其自身对于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自身的体系还不够完善,而且对于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数都是对其心理进行相应的辅导,并且利用相应的咨询机构对其心理问题进行相应的改善,没有将此工作与所有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相应的融合,而且在学生学习以及生活的过程中,都没有对其进行相应的融合,造成工作方法方式单一的问题。

3 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教学体系中“家校合作互动”的介入

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教学,是高职教育理论教学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对学生具体生活充分关注的课程,教学目标需要对具体的作用充分考虑。课程目标不能是使学生对健康、病态等内容有所认识,不能只是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相关理论进行传递。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进行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建立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气质以及能力等不同方面的心理教育,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如安全、尊重等,进而为学生的人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在教学时,应采用健康积极的案例,以积极心理,创设健康、愉快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心理品质不断优化。学生在对课程学习完成以后,能够对心理健康知识充分掌握与应用,对自我认知能力、调节能力等得到明显的提高,在技能等不同方面,实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有助于学生积极情感与行为的稳定发展。

积极心理学认为,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必须对应用性与实践性给予充分的重视,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在课程失效性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可以利用具体案例教学等不同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中“家庭合作互动”理念的充分介入。

4 基于“家校合作互动”理念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4.1 建立家校合作制度

对于目前我国高职而言,其主要是通过对自身的发展体系进行建设,要保证其运行的过程中能够有一定的依据,这样,才能够进而保证其发展的稳定性。同时,还要对家校合作的相关制度体系进行相应的建立和完善,进而对其规范性进行相应的提升。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和家长能够利用相应的体系得到相应的服务,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在对制度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保证制度的合法性以及有效性和非强制性。这三个原则主要是指要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监理相应的标准,进而保证其能够保证学生以及家长的正常权利和效益;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们的心理进行相应的综合考虑,保证学校和家长之间能够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沟通;最后还要保证家长是以其自身意愿为基础,进行相应的合作制度的执行,保证其自身的参与性以及积极性。

4.2 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准

对于当代高职学生而言,其自身不仅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而且其青春期的逆反心理相对也比较强。因此,对于家长来说,要对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准进行相应的完善和提升,保证其能够与孩子们有着良好的沟通,进而多进行换位思考。而对于相对特殊的家庭来说,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以单亲的家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于学校来说,其不仅要从物质方面对其进行相应的关心,最重要的是对其心理健康进行相应的干预和帮助,保证家长能够对其自身的教育观念进行正确的梳理,进而保证孩子们心理的健康活动。

4.3 教师和家长之间采用实用高效的沟通方式

在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都具备校讯通的功能。其主要是利用短信平台的方式,对家长进行孩子们在学校情况的沟通反馈。而且,信息化手段的不断普及也进一步便利了家校互动的开展,可以进行家长的群组成立,能够进一步保证多个家长与老师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还能够对相关的文件进行相应的传输,保证良好的沟通性。并且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交流平台及时进行校务公开,相关的老师通过平台对学校的活动进行公布,相关的家长可以在其网络平台中了解到学校的活动开展以便积极地配合,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状况,进而保证家长们能够重视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升,提高家长的主观能动性。这些现代化的沟通方式相较家长会、电话联系等传统方式,明显实用性强,实效性高,家长的接受自由度更大,从而也进一步提升了家校合作互动的便利性,更具时代特色。

5 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相应的心理学理论对家校合作互动模式的发展措施进行相应的研究,进一步促进我国高职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善,促进学生们能够保持其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并且具备一定健康的心理素质。

参 考 文 献

[1] 阎秀丽,苑旸,宋真.基于“家校合作互动”理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2:166-167.

[2] 韦松.高职家校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工商高职院校,2014.

[3] 陈源声.家校合作理念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初探[D].华东师范高职院校,2013.

[4] 白巧灵.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郑州高职院校,2013.

4.家校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篇四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品质明显下降,有不少学生心理上存在着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轻生、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的和谐、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教育方法和社会家庭环境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综合性矛盾,只有了解了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学习竞争激烈,面临升学就业的压力过大。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很多家长和老师要求学生十分高,为了让学生学文化知识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把学生置身于“题海”中,加大学习量,终日“考考考”,“分分分”,致使学生吃消不了,成天忧心忡忡,一旦成绩落后轻则挨骂,重则挨打,学生心理负担重,或以为自己蠢笨,理想灰色,从此消沉忧郁,丧失斗志,破罐破摔;或选择过激行为,如自杀、杀双亲、杀师长、杀同学。

教育不适当,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被教育者深受教育者的影响。学校教育在预防和矫正学生不良心理品质方面起主导作用,但由于有些教师对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了解不够,特别是在教育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当学生需要爱心,理解、尊重时,有的教师反而冷言冷语,挖苦,讽刺、甚至让学生当众出丑,势必使他们难堪,甚至无地自容,更有个别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和心灵虐待,用直接的或间接的手段给学生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它会产生自卑、逃避、反抗、逆反、报复等不良心理行为,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如一教师因某学生上课迟到,不仅责骂他,而且当众侮辱其父母,致使该学生对老师敌视仇恨不能自拔,最后走向杀师之路。

社会家庭环境因素,学生适应不良而成为心理问题。由于学生不能全面认识社会,对目前社会的一些现象无法理解,缺乏辨识能力。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侵蚀着青少年,学生盲目模仿,造成了一些学生的不正常心理和非科学的价值观。而在学校所学习的社会科学又仅仅限于考试内容,不能全面满足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需要,致使心理非常空虚,随意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填补空虚的心灵,加速了其心理品质和人格变异。此外,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心理表现异常。如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化”,表现出家庭中的霸道作风,养成任性、抗拒和目中无人的非健康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变故等也会严重破坏一些学生的心理平衡,容易产生痛苦、抑郁、脆弱、自卑、孤僻等的心理问题。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些家长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其子女势必受到这些不良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更有些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打破了学生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致使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极大地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就连我们的一些家长和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

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应从多方面做工作。

一、扭转应试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统一思想、统一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扎实开展素质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目前社会各方面不一定都完全理解支持,因而难度较大,社会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大力宣传素质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层层落实。要改革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校长、教师、学生的考核体系,打破用升学率评价学校的枷锁,广大师生从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彻底解放出来,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办学实际,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制定出自己的评价制度,在实践中大胆地走出一条素质教育之路。同时,要对现行的课程、教材、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必须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列入大纲,进入课堂,减轻学生负担,对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分层分流”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学习有困难者,适当增加较实用的知识,帮助其学习一技之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拓宽成才和就业的渠道。

二、教师素质,强化师德建设

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有赖于适合他们身心规律的教育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理智与情感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当今时代,社会发展对人的个性与创造力的要求越来越突出的条件下,在教育过程中创造一种使学生的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处于和谐状态的友好、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气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气氛,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真诚地爱,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以及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素质,强化师德建设。教师用美好的情感投入教育活动,调节师生关系,促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和思想沟通,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愉悦,自由,人格的尊重,获得知识的满足和探索的乐趣,从而在不自觉中获得心智、情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特别是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教育中,更应提高教师素质,重视心理辅导,训练及心理知识的学习。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之间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要做到不歧视、不讽刺、不放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信任他们,从各方面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和照顾,有效消除他们的心理对抗,激发他们的进步、创新、求学的热情。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要利用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教育优势,首先通过教师的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从行为习惯上严格要求规范自己,制订短期强化训练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克服教育,养成、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上海市一中学确立以“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为突破口,以面向全体学生及学生每一个方面为对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科研目标,确立激发“六种心向”(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自强心、爱心、公正心),培养“八种精神”,训练“十二种能力”,形成“八种行为习惯”,从而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其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介绍一些预防和缓解心理压力的好方法,教会学生自我调节情绪(如情感宣泄法、情感转移法、自我安慰法、心理补偿法等)。通过各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设置教育情境,教师有针对性积极疏导,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教或互教,使教育在潜而默化之中形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再次开展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咨询技术中的“咨询诊断——矫正治疗——反馈养成”三个阶段实施,扫除学生原有的心理障碍。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教育网络,充分发挥教育作用

5.如何培养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篇五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世纪之交,各国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可以说,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二十一世纪人才竞争主力的中小学生,他们在适应竞争方面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现在面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一整套科学、完整、实效的操作体系。究竟应该向中小学生进行什么内容的心理教育,如何维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亟待解决研究的问题。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要完全、有效控制这些因素是相当不容易的。我认为培养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有效的心理卫生工作,从而增强学生免疫能力,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本文就如何培养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略谈一二。

一、对学生进行深层面的人文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中学生的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是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一切,处理好个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生命的高度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人存在于这个社会的意义以及人生价值的所在。这也是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多听先进人物、英雄人物的事迹报告会,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加强个性、情感教育,培养积极情绪。

人的个性决定着一个人的总的思想倾向,一个对工作有坚定信念的人,工作学习中遇到困难,就会表现出顽强、坚定、迎着困难上的品质。否则会知难而退。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在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这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感既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又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教学是一种双边互动的活动,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情感状态,教学效果不会令人满意。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学生良好的情感状态是教学的前提和主要因素。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有缺点,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自己,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用一种积极的状态来面对自我,学会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个性。

1、充分发挥教师情绪感染作用。

情绪感染是人际间情绪的同化反映形式,实践表明许多品行有障碍的学生的转变,大多数都始于教师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上,具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善于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而且还善于以自己的信心、乐观态度去感染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增强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摆脱消极情绪。

2、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充分利用优秀文艺作品,生动形象的教育学生,丰富和发展他们的情感内涵。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多种爱好,减轻学生心理压力,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得到满足,增强信心,逐渐形成稳定、深厚、积极、有效的情感体验。

3、教会学生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不顺心、不愉快。教师要教会学生克服消极情绪是非常必要的。如教学生采取一些转移、升华、幽默的方法来克服和调节消极情绪,是比较有效的。

三、指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又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的时期,他们有强烈扩大交往范围和友谊的需要。指导学生建立健康和谐人际关系可使学生心情愉快,产生信任、同情、关心、耐心、协作、满意、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如果学生失去朋友和集体的关怀,没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产生不良的情绪状态,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首先让学生间进行互相了解,这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其次教会学生宽容、真诚对待同学。第三培养学生有同情心,学生互相帮助、关心集体、体贴同学,这样比较容易建立友好的亲密关系。最后要鼓励学生主动交往,如谈心、讨论、交流、了解来密切关系。要注意青少年期学生交往易讲“哥们义气”而放弃原则,须向学生提出这种“哥们义气”交往不是真正的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要注意教学中的心理卫生问题。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注意学生心理卫生,对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大意义。

1、减轻学生负担防疲劳战。中小学生课业重,在心理上会出现视力衰退,大脑供血不足。心理上易出现心情抑郁。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全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家庭要配合学校合理安排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任务。

2、启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分为间接的远景学习动机、间接近景学习动机和直接近景学习动机。其中远景间接学习动机最具持久性和稳定性,其他两种学习动机多受外界因素影响不稳定,容易时过境迁。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间接远景学习动机,把学习知识和将来参加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刻苦读书,孜孜不倦,使学习达到乐而忘倦的地步。

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从事事务方面的活动,从而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能会成为知识渊博的人。所以说在学习中学习兴趣广一点是非常有好处的,而且兴趣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金钥匙。

如何培养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6.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培养方法 篇六

西埔小学

刘永昆

虽然我国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但由于全国小学生基数大,即使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比例只占百分之几,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更何况存在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也有可能发展为严重心理问题。因此,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可从如下方面帮助小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一、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我们的家长和教师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认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有出息。实际上,过高的要求,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但在教师和家长的眼里,他们只看到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这一结果,却没有看到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教师和家长不仅不从自身的角度来反思是不是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反而认为是孩子在思想上没有重视起来,只有通过反反复复的思想教育才能奏效。为了引起孩子思想上的重视,教师引经据典给学生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家长痛心疾首地和孩子进行大清算──在孩子身上他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代价。对于这些做法,如果不考虑其良苦用心,说是“精神虐待”一点儿也不过分。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不但容易让孩子丧失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只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孩子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制订学习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要搞一言堂,全由教师或者家长说了算。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往往有过高估计自己孩子学习能力的倾向。谁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学习能力上存在个别差异,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我们必须接受这种现实。还有,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扮演的不只是高高在上的监督者角色,更多的应该是支持者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精神支持比单纯的物质支持更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有的家长常犯这样的错误:认为自己在学习、生活条件上以最高规格来满足孩子,对孩子的学习也就拥有了发号施令的绝对权利,这与其说是在培养、教育孩子,倒不如说是在和孩子进行一种交易。到最后,可能还是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二、培养挫折的承受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我们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首先要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的错误思想。我们虽然常常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挂在嘴边,实际上却仍以成败论英雄,尤其是在学习成绩上。如果考试成绩好,不但有父母给予的各种物质上的奖励,还有教师给予的表扬和青睐。一旦考试成绩不好,不但要挨父母的白眼,还要接受教师毫不留情的批评。这就无形之中让孩子意识到,只有成功才能受到别人的认可,一旦失败就意味着不可救药。对于失败的过度恐惧,常常导致考试焦虑,甚至考试恐惧。不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如此,即使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同样深受其苦。曾经有一个学习成绩一向很好的小学生向心理热线诉说自己的苦恼。

他说别看自己因为成绩好而受到教师、父母的宠爱,就以为他过得很开心,其实,他过得也很辛苦,因为在父母和教师的眼里,自己已经是成功的代名词了,失败是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为此,他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来维护自己的形象;如不然,一旦稍有差错,责备就接踵而来。小小年纪就背负着如此沉重的心理包袱,久而久之,心理上出现毛病就不足为奇了。对待挫折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能够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推卸责任、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

三、培养情绪调控能力

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小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益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生之间发生人际关系的冲突,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当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好冲动的小学生尤其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及时抓住机会,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情绪调控方法和策略。比如,对于那些情绪容易冲动的同学,可以让他请一个稳重的同学在自己情绪冲动前提醒自己;在感觉到压力太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写日记、谈心的方法来舒缓压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散散步。小学生掌握了一些具体的情绪调控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四、悦纳自我悦纳自我是建立在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的。对于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人来说,很难做到悦纳自我。因为悦纳自我,就是能够容忍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人自身都存在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缺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是人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我素质的内在需要。容忍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不意味着对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而是在承认自己存在不足和缺点的前提下,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克服自己的缺点。不能悦纳自我的人容易变得自暴自弃或者形成强烈的自卑感。要让小学生能够悦纳自己,一方面是自身要具备自我反思评价的能力。与他人的比较的目的不是给自己贴上一个像“我是差生”“我是一个不受大家喜欢的人”之类的标签。而是要通过比较,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寻找以后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家长和教师要正确评价孩子。有的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唯成绩论,至于其他方面的长处、优点则被完全忽略。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拿周围诸多人优点的集大成来进行说教,比如说“XXX的学习比你好,XXX的书法比你好,XXX的钢琴水平比你好”等。孩子听到这些话后,可能觉得自己简直一无是处,反正努力也没有用,索性放弃算了。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学习好的那个同学可能体育不如你的孩子,书法好的那个同学可能学习不如你的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家长和教师,不只是给孩子挑刺,而是给孩子一个认识自己的角度,通过这个角度既能够看到闪光点也能够看到不足之处,对于任何方面都不存在盲区。

五、学会人际交往

7.家校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篇七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充满希望的一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 是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 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发展的, 可就我来看, 虽然学校已有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但实施时, 普及性不够、意识不强、方法不佳。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据资料显示, 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 比较突出的是缺乏学习自信, 厌学和学习困难。大约有10%的小学生存在明显的情绪问题, 人际交往方面的突出问题是自我中心、不遵守集体规则, 自主性行为习惯强烈。

二、家校互联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之外最重要的辅助部分, 才能提高教育质量, 家校互联合作就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学生除在学校时间最长之外, 家庭依然是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最为家庭教育的直接责任人父母等直系亲属对他们健康心理培养至关重要。鉴于此, 家庭教育不仅不能懈怠更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 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 积极协作, 相互支持, 形成教育合力, 使学生更加优秀, 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 没有家庭教育支持和融合的学校教育, 不可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健康人才来。

三、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养、教失调。

一些家长认为, 孩子是自己生的, 孩子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自已责无旁贷。只要能满足了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 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把孩子送进了学堂, 就是履行了自己的全部教育义务。把教育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要么是对孩子的事情不热心, 只顾忙自己的事。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爱理不理, 不和孩子谈论问题, 对孩子的学习不督不促, 更谈不上帮助。只有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 或酿成大错时, 才没头没脑地加以训斥, 而平时只要看孩子表面没事, 就撒手不管。

(二) 教不得法。

教不得法有四种表现类型:一是过份溺爱。这种类型的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 宝贝心肝, 宠孩子为小皇帝, 小太阳、小霸王, 明知孩子犯了错误, 也不批评教育。二是过高期望。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不是从实际出发, 不能客观地顾及孩子智力的差异, 基础的好坏, 而单纯以考试分数来确定孩子的优劣。对孩子的要求是每次考试都得100分, 而不能低于95分。事实上, 有时学生的成绩80分就可能在班里是头名, 但这还要受到家长的责骂甚至殴打。三是激励过度。即家长一味的给孩子许愿, 以一定的物质奖励为诱饵。孩子本该自己干的事情或力所能及的家务, 经家长的错误诱导, 便渗入利益关系, 成了等价交换, 每事必先讲条件而后做。做道题, 写页字都要伸手要钱, 考试得60分也要缠着买东西, 导致孩子心理扭曲, 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一大批不良的心理行为随之而来, 家长的良苦用心与收获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四是过多干涉。即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 处处以自己的成人标准或孩子的同龄人标准要求他们。在对待孩子发展上, 不是因材施教, 细心教导, 而是咄咄逼人呵斥打骂, 使孩子心理经常处于紧张无助状态, 自信的心灵在无尽的打击下受到创伤, 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大大降低, 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 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四、家校互联合作教育模式中实施的措施

家校互联合作教育模式要求学校在与家庭联系和指导中, 必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尊重家长, 要站在帮助孩子成长的角度平等地对待家长, 不论孩子是优秀的还是后进的, 在家校互访中, 教师首先应该树立尊重平等互助的合作理念。即使学生有缺点错误、家长有责任, 但毕竟不是家长自身的问题。只有尊重家长, 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对待家长, 同家长共同商量, 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教育好学生。二是指导家长原则, 许多家长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一般经验来教育孩子, 缺乏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 不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难以做到科学育人。要利用适当的形式如家长学校、家长会等, 向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介绍家庭教育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 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在指导的过程中, 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把统一的学校要求同个体家庭教育的可能性可行性结合起来, 把群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 从而使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家庭教育的补充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 有效充分地发挥出来。

总之, 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 教育领域正在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家庭教育在学校中的作用已引起全世界范围的关注。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成为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成功的合作, 需要学校和家庭的沟通, 而沟通能否取决于沟通中合理的内容和有效的形式。学校和家庭之间只有选择合理的内容和有效的形式进行沟通, 才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统一认识。减少观念上的分歧, 促进合作关系的建立, 实现合作目标。”

参考文献

[1]孟子.《仁者爱人》.

[2]班华编.心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9-10页, 10-14页, 1994.

8.家校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篇八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策略

小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其心理健康的形成不仅在于学校的教育和引导,而且与家庭环境和家长的引导息息相关。学校在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中国家长的思想意识里,孩子成长的任何事情都与学校相联系,甚至推脱自己作为家长的教育职责。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学生家长和学校都不能推脱责任,需要双方合作,才能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意义

人的心理在形成过程中,其所处的环境非常重要。人的世界观在形成过程中,对世界的认识形成过程主要依靠大脑神经元对外在世界的感触认识。所以,从孩子出生到念小学之前,其认知能力与感知能力都是在进入学校之前所形成的。由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孩子在3岁以后,就形成了自己看世界的小看法。孩子长到7岁进入小学时,其与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常常不是很顺利,有部分家长忙于工作,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时间较少,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方式,让学校和家庭中的家长合作,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和关注。家校合作可以使家长了解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思潮,提高小学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从而减轻学生来自于家长的压力。家校合作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

1.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意识

我国传统的家长教育观念是将教育目的完全依托于学校的课堂教育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口头教育来实现的。对于孩子在家里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教育的想法和教育理念。孩子的教育成果的展示往往只是停留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在思想上的教育以及品格的教育上缺乏应有的行为指导,导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一个较为长期的艰难的建设工程。家庭是孩子在成长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教育场所,也是孩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就能深刻体会的重要教育环境。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增加与孩子的沟通时间,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从交流和沟通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对偏激的意识进行积极引导。学校要与家庭加强合作,在教育过程中校方担负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家长要及时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达到家校合一。

2.学校与家长要互动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动向

第一,学校要建立家长学习日。邀请家长参观学校,并对授课教师、食堂以及操场进行实际体验。学校要对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进行讲解,让家长能够了解和明白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内容,促进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学校要邀请相关的心理教育专家到学校为家长讲解新式的教学理念,并解决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难题。

第二,学校的教师要定期开展家访。学校要派相应的教师到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的情况,也需要了解家长对学校工作内容的评价。在家访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具体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家长的教育理念、生活观念以及学生的监护人,这些内容对于学校进行个体心理教育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是学校和家长合作的纽带,教师需要展现亲和的态度与家长进行教育信息的沟通。对于家长不合理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教师需要耐心地引导,解决家长在教育方面的困惑,从而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途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家校合作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理念,增强学校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家校合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来自家庭的压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为学生成长和发展建立良好的学习基础,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家成,王娟,陈忠贤,印婷婷,陈静.可怜天下父母心——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长教育理解、教育期待与教育参与的调查报告[J].教育科学研究,2015,3(1):5-18.

[2]李小霞.基于“家校联动”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1(5):142-143.

上一篇:《折达案例》观后感下一篇:《小足球赛》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