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分析论文(共8篇)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分析论文 篇一
打造高效音乐课堂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如今的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丰富和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音乐课堂气氛越来越热烈。然而静下心或稍换角度思考,难免有疑问和困惑产生。音乐课堂上教师带给学生的究竟是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地得到了体现,并且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了发展?看似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中蕴涵的教学高效性有多少?
记得有位专家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我们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学生学到了,学好了,发展了,才是有效的教学,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了,提高了,才是自能的课堂。课堂教学必定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课堂教学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要立足于学生,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全面主动发展,增进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爱好,提高音乐课堂的实效性。
一、“以学生为本”就要全面了解学生
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是课堂高效的前提条件。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是不同的。只有准确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才能有的放矢的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准确全面地了解了学生,在教学中才能清楚地知道“这一阶段的学生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围绕目标,环环相扣,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知识主要靠感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是最好的教育。因此,我从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意境入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能力,在唱唱跳跳中,在摇摇拍拍中,在游戏中,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陶冶学生的性情和品格。当然这还需要老师有较强的应变和调控能力,及时、正确引导孩子进行音乐活动。比如,我在上二年级的一节音乐欣赏《单簧管波尔卡》时,抓住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游戏的特点,采用游戏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用玩呼拉圈、玩球等的方式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强弱变化和旋律起伏变化,并利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七个小
矮人的形象来贯穿整个环节,让学生在玩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也有表现的愿望,但是有的孩子比较害羞,想表现又怕出错丢脸,针对这一特点,音乐课上我就多设计集体、小组的活动形式,给孩子更多自主探究、实践的机会。多启发、多鼓励、多赞赏、多沟通,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棒的。
另外,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认知特点看,他们对与生活有关的事物感知得较为清晰。音乐课堂中技能技巧的学习,通过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
二、拉近和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能否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影响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广度与深度。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同时也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愿望,促进课堂的高效。
(一)营造师生平等、团结的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前提。实验表明,凡是学生对老师有亲近感,就爱听这个老师的课,对老师上的这门学科也会产生兴趣并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
但是要想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首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应该认识到:在课堂上没有老师。因此,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我经常会坐下来、蹲下来和学生一起欣赏音乐,探讨歌曲的难点和解决方法,和孩子们学在一起,玩在一起。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你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一个温柔的抚摸,路上一句亲切的问话就能让学生真心地喜欢上你。而五年级和六年级同学相对而言比较内向,有了自己的想法,有时候需要跟他们说说话,谈谈心,了解一下他们内心的想法,让他感觉这个老师很亲切是真心对待他们的,亦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的态度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个团结的大集体。师生才能够更好地彼此聆听,彼此认同,彼此尊重。
(二)、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老师读懂教材,吃透教材,精心研究新课标,研究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精心优化教学目标,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和疑难处,把学生学习的时候由接受信息的过程转化成独立思考、解释疑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我在《送别》一课的教学中设计的有层次提问,(1)这首乐曲是什么拍号?有什么特点?有几个乐段?情绪如何?(2)你经历过送别吗?请谈当时的情景。(3)你能说出有关送别的歌曲吗?你能唱一两句吗?(4)说说不同人送别的歌曲及情感?《阳关三叠》——古人忧伤;《共青团员之歌》——战争壮别;《驼铃》——现代人勉励。(5)不同时代不同人物送别的心情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依依不舍。这样的提问设计层层有序,渐次深入,启发学生体验不同情感,使音乐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听讲的兴趣历久不衰。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从学生兴趣出发,培养学生学习探究音乐的主动性。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是学生自觉学习音乐以及其它活动的“发动机”。而“兴趣”则是开启这一“发动机”的钥匙。因此要培养学生自觉探索音乐的主动、能动性,首先应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乐之然后知之。”
小学生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有极强的求知欲。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这一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和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为自能高效的课堂教学创造条件。例如:在学习一些音乐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我抓住了学生“以形象性思维”为主的特点,将枯燥、难记、抽象的音乐知识形象化。如在学习四分音符的时候,当我发现学生们很难掌握,于是我编制了一些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四分音符太骄傲,伙伴朋友全不要,光杆司令一个音,唱完一拍哈哈笑”。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四分音符的特点;再如“渐强记号”,我是这样
编的:“渐强像只小喇叭,嘴巴越张口越大”等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讲述,加上老师的勾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引入音乐术语,学生理解的快,掌握的牢,从而加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音乐课堂充满了趣味性。
律动教学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性格特征 每个孩子天生都喜欢音乐,“律动”中音乐所表现的高低、快慢、强弱、长短、紧张与平静、欢乐与悲伤,孩子们都可以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小学生正处在对外部事物,特别是对音响刺激的敏感期,喜欢与具体形象联系在一起。在律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被重视,有利于挖掘学生与生俱来的最原始、最自然的音乐感受。律动是一种运动感和音乐感之间的连结。在律动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习用听觉去感受音乐,同时学习用整个肌体和心灵去感受、表现音乐的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及情绪变化的节律,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是自然、放松的状态,将内心对音乐的理解与想象完全和音乐融为一体,体现了动感之美。
四、让学生享受关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学习的主人
外国某教育研究机构曾就老师的视野与学生成绩的关系作过探究,结果表明,在老师扇形视野区里的学生成绩往往优于这个区域之外的同学,这说明什么呢?一句话——关注很重要。因此,要想课堂变得高效,老师一定要有普遍的关注。
课堂内外,我经常用语言或用动作或用目光或用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老师的行为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感受到自己的重要和优秀。特别是对于一些调皮的学生和一些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他们一般对学习无兴趣,甚至会出现一些诸如开小差、捣乱打闹之类的事。因此,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个教学也是大有裨益的。我的做法是,对这样的学生偶尔获得的初次成功或是偶然发现的极其细微的闪光点都要给予大力的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原因和方法,以及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树立自信。当每一个学生都自信、主动地参与课堂,课堂效率和效益就会自然提高。
五、紧紧抓住音乐要素,深化学生的音乐体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实效性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是流动的艺术。音乐要素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音乐教学之根本,开展音乐教学都必须紧紧抓住音乐要素。教师应不拘泥于某种教
学模式,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结合学习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教学形式。学生喜欢的是活动性强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应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小雨沙沙》这一活动中,我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回忆下大雨和小雨时的不同的声音,一种是“哗啦哗啦”一种是“沙沙沙沙”,并让学生来模仿。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来体会声音的强弱力度变化;在上《火车开了》这一课时让学生听辩火车出发时的声音“呜----”和火车正在行进中的声音“喀嚓喀嚓 喀嚓喀嚓”的声音,通过比较两种声音的不同,在模仿“开火车”的游戏中知道了节奏的快慢和速度的变化;在《单簧管波尔卡》中让孩子玩绸带,让他们用绸带的飘逸很好地感受和表现旋律的优美。在学习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时,让学生按节奏进行走和跑的小律动,于是学生就在妙趣横生的律动中了解到这两种音符的时值等等。抓住了音乐的要素,利用孩子们喜欢的方法,就能使学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调式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同时提高了他们主动参与音乐的兴趣。
教育是永无止境的,音乐课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还应在不断探索和实践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2.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分析论文 篇二
1. 音乐审美教育的含义与起源
所谓音乐审美教育主要是指以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为介质, 以培养学生审美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世界的音乐教育是以“实践—审美—实践—实践+ 审美”这样一个趋势发展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 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实践, 也就是学习音乐的目的在于表演, 在于技巧的提升, 这种思想无疑让音乐教育的审美属性被践踏在尘埃里。 所谓的审美, 实际上就是一种音乐当中作者与聆听者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 也就是一种通过情感交流而产生的情感教育。如今, 各国在音乐教育方面都提出了“审美+实践”的理念, 这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全新发展阶段。
2. 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
音乐审美教育本身的内涵和价值比较丰富。
从人文价值来看,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宝贵的文化宝库,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 只有具备优良的审美素质, 才能从浩瀚的音乐海洋中感受到人文力量。
从审美价值来看, 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发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是一把启迪人类智慧的金钥匙, 而音乐审美不仅可以陶冶情操, 还能激发创造的激情和活力, 发现生活中的美,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实践价值来看, 音乐教育中包含欣赏、演唱、演奏等多种实践形式, 从审美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实践能力, 从审美实践中可以让学生直接获取审美经验, 这种直接经验往往比间接经验更加深入人心。
二、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要求
1. 新课标规定的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我国音乐教育由实践转向审美的节点就是2001 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颁布, 在这一版本中, 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阐述如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而在2011 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是这样阐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教育理念的:“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不断提高音乐素养, 丰富精神生活。”
在对比中可以发现, 如今对音乐审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也越来越注重审美教育中审美和实践的统一, 同时也提出了用兴趣引导学生培养审美素质。
2. 日常音乐教学中对教师审美教育的要求
其一, 日常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需要教师具备合格的审美能力。审美教学需要引导, 而教师自己的审美能力是决定课堂上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具有良好审美素质的教师, 自己首先能发现音乐中的美, 对音乐审美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 才能引导学生开展审美学习。
其二, 日常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需要教师能运用多样化的审美教育方式。音乐审美教育不同于音乐知识教育, 可以通过简单的讲解法、演示法就能达到目的。审美教育也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 只有通过适当的、多样的审美教育方式才能全面塑造学生的审美素质。
三、审美教育在现实操作中存在的缺失
1. 审美性与实践性之间的矛盾
审美教育中的审美性与实践性之间的矛盾有两种:
其一, 审美教育的成果是隐性的, 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 这就使得经过审美教育之后, 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质虽然已经大大提高, 但是在没有一定机会和时间的条件下, 这种隐性的教育成果很难被发现。而在教育评价上, 审美教育的评价也无法用量化的标准来衡量。
其二, 现代音乐实践的要求不仅仅是歌唱得好或者某种乐器的演奏技巧过关, 而是追求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意性。以《唱脸谱》这首欣赏曲目为例,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学习欣赏音乐是如何将京剧与流行歌曲曲调相融合的, 还要教会学生对不同艺术种类如《唱脸谱》中的美术、戏剧的鉴赏。学生的音乐实践应该是以自己的审美理解来重新对《唱脸谱》这一课进行创新演绎, 从中能够体现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能力。而遗憾的是, 现代日常课堂中, 教师没有这个机会、场地和资源来让学生进行这样一场审美实践。
2. 教学时机与审美体验之间的矛盾
审美教育的引导需要时机, 如果时机不对或者没有抓住适当的音乐审美教育时机, 那么轻则会打乱学生自我审美体验的过程, 重则直接剥夺学生自我审美的机会。以《七子之歌》为例, 有不少教师在进行审美教学时, 喜欢将歌曲的背景故事阐述一遍, 讲述一下这首歌曲作者闻一多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 再讲解一下节奏、五线谱等相关音乐知识, 在这种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审美。这样, 可能剥夺了学生自我审美体验的机会。新课标所选用的曲目是该年龄段学生可以自行去鉴赏的, 而老师在审美教育的方面应该起到升华与展开大局面的作用。若教师事先就给学生讲解了歌曲背景, 那学生从自身出发体会“孩子”与“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系的机会实际上就被剥夺了, 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审美感受就扼杀了学生自我探究的机会。
四、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应注意的要点
1. 对审美教育结果予以耐心, 注重审美与实践的结合
审美教育的结果是隐性的, 为了片面追求审美教育的效率而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对审美教育结果, 学校和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耐心, 重点不是通过评价方式来体现审美教育的成果, 而是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为他们创造实践的场地、资源, 鼓励他们将审美教育的结果注入实践结果。以《唱脸谱》为例,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邀请或者组织学生观看一场真正的京剧表演, 然后在学校开展“我心中的唱脸谱”活动,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对该曲目做一些创造性的表演或者改编。
2. 抓住审美教育的时机, 注重兴趣引导
审美教育的时机稍纵即逝,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审美教育时要注重引导的层次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一些距离学生生活较远、难以理解和鉴赏的曲目可以多讲述一些背景知识, 而对于一些学生有能力自我审美的曲目, 要着重对学生兴趣的引导, 一步一步分层次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曲目的“形式美、曲调美、精神美”上。以《七子之歌》的审美教育为例, 在不介绍任何背景前提下, 单纯欣赏《七子之歌》, 学生根据歌词可以自行体验到作为一个普通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和爱, 然后教师再讲解歌曲背景, 可以让学生在初次鉴赏的基础上升华为澳门这个“孩子”与大陆“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方式就是抓住了审美教育的时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让学生学会自我审美才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代百生.“音乐美育”的内涵与实质[J].美育学刊, 2012, 3 (4) .
[2]郭声健.艺术审美并不等同于艺术欣赏——由“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理念引发的思考[J].美育学刊, 2012, 3 (5) .
[3]孔颖.审美音乐教育理念在中小学课堂实施的局限性探究[J].音乐时空, 2012, (8) .
[4]朱裔文.中国近代 (1840—1949) 音乐审美教育意识的发展历程及对音乐教育的启示[J].艺术百家, 2013, (2) .
3.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分析论文 篇三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能力;素质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是情感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美,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我们的重心不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不是让学生成为一个个音乐家,而是让学生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因此,“审美教育”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教给学生乐理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歌曲中各种用来表现音乐的要素,形成深刻的审美体验。下面,笔者就从如下几方面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略谈浅见,以供同行参考。
一、感受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美感是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离开听觉,视觉是不能设想的。小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主要依赖于听觉,而对音乐中流露的情感却很难去感受。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利于理解和感受的教学情境,开启感知音乐之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例如歌曲《我爱你,中国》,在欣赏歌曲时,笔者在课前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栩栩如生的森林山川、山海壮阔的雄伟景色,以及春苗秋果、田园庄稼等画面,以可观可感的情境营造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配合歌曲进行同步播放,从而让学生更能理解歌词中的形象的描绘,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语言尽显祖国大好河山,怎不叫人为之魂牵梦萦、心潮澎湃?
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巧妙引入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引导学生学会用审美的耳朵、眼睛去发现、感知,逐渐上升到审美的感知状态。
二、走近音乐,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美的想象比知识更加重要”。小学生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而音乐作品又能给人一个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学生每一次驰骋想象的过程,都是走近音乐、迈向审美更高层次的一个阶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节奏、旋律、音乐、速度、调式、曲式、和声等表现形式,充分发挥想象,去“勾画”出一幅幅可“视”的音乐画面,体会音乐情感的升华。
例如歌曲《春晓》,曲调优美,诗情画意,在欣赏时,教师可利用教室里现有的音源,如:搓揉塑料袋、纸张,抖动书本表现风声,用矿泉水的空瓶装砂子,发出“沙沙”的雨声,以及钥匙的抖动声等,模拟营造“春晓”的意境,并引导学生想象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早晨,一时间,鸡叫、鸟叫、酣声、风声、雨声、泉水流动声等,在教室里肆无忌惮的响起来。
在音乐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大胆的发表意见,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去描述出一幅幅春晓的画面,这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沉浸其间,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乐曲意境的感受,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活力。
三、表现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也是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音乐的表现形式多元也多彩,教师可以把课堂主体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边歌唱、边表演,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能增加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理解。
例如在教学《茉莉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这道江苏民歌中既纯美又含蓄的音乐形象,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
1.播放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茉莉花》片段,并练习用竖笛吹奏,进一步熟悉歌曲,感受并表现作品的旋律美。
2.简单的节奏二声部,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击打节拍,另一组拍出节奏型,以小节为单位交替进行,感受并表现作品的乐律美。
3.乐器合奏,在歌唱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分组,运用竖笛、三角铁等乐器为旋律伴奏,感受并表现作品的情境美。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体会作品中抒情、委婉、细腻、流畅的特点,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四、理解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在对音乐作品欣赏的过程中,不仅能让人享受到音乐的美妙,也会激发听者的思维活动,进行产生不同的情感涟漪和表现冲动。在审美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对美的感受和鉴赏,通过即兴表演转化成对美的表达、创造的能力。
例如歌曲《跳绳》,对于歌曲中的“花皮球”,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其他器具的名字来代替,充分想象自己在游戏中是怎样玩的,心情如何等,用自己的词汇尝试为整首乐曲的歌词进行创编。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在创编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感受音乐作品中的美,离不开对音乐作品本身的理解和认识。在对作品的创编过程中,学生需要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审美想象的圣境,才能有所表达和创造,最终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音乐和旋律把灵魂引向奥妙。”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也是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下,我们教师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不再重理轻文、重技轻艺,在音乐的殿堂中让学生多感知、多想象、多体验,从而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使音乐艺术成为其理解尊重文化的一种符号。
【参考文献】
[1]姜莹.刍议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审美教育[J].教师,2014.1
2:106-107
[2]周惠玲.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若干问题解析[J].音乐时空,2014.3:154
4.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四
摘 要:想要在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深化对于学生的审美教 育,这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们创设更好的审美教学情境。同时,教师 应当让课堂教学更为多样化,此外,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很重要,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教育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目前,小学音乐课教学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音乐就是教学生乐理,教学生唱歌技巧,其实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新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
一、小学音乐审美教育存在的相关问题
1.学生缺乏审美的眼睛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或接触事物较少等原因,学生对美的概念并没有完全理解,使小学生不知道从哪甚至如何去发现美,就导致学生缺少一些审美感,从而使老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去引导学生发现音乐的美,是一个问题。但有些老师也有一些解决方案。例如,在小学二年级音乐教材里有一首歌《金铃铛》,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完全可以采用多媒体放幻灯片的手段,让学生观察到秋天的自然景色:变红的枫叶、漫天飞舞的落叶和秋收的果实,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使他们慢慢地学会审美。
2.学生缺乏审美的想象力
小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总是封闭式教育,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记什么,使学生缺少了想象的能力,就促使小学生看见一个事物时,不知道怎么去想事物的美好。导致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把歌词与画面联想起来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然而仅有极少的老师能做到。例如,在小学二年级音乐教材上有一首歌名是《时间像小马车》,其中有句歌词这样写道:“时间像小马车,时间像小马车,答答答答答答向前跑,大家各自做什么?”老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想象一下时间之快,从而联想到小马车在前进的过程中是一种飞奔的感觉,使学生感受到一种飞跃的美。在现今十分潮流的社会,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一种十分抽象的美。所以,在小学的音乐课上,先培养学生去发现、感受、想象生活中美的能力,才能为以后的生活和发展奠定一个好的基础,生活才不会缺乏美,而且还能体会到审美的乐趣,以后的生活才会更加有意义。
二、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发现:学生在音乐审美上首先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审美的眼睛,很多好的音乐作品并不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心感受,这种审美意识的缺乏给音乐课程中的审美教育造成了障碍。想要有效化解这个问题,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要培养学生慢慢具备一双欣赏美好事物的眼睛,要通过更多好的作品的欣赏与品鉴来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审美能力的培养通常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自身的知识体系与审美经验都还较为缺乏,因此,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通过更多有效的引导来逐渐对学生的审美意识有所开发,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成效。
三、创设好的审美教学情境
展开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的方法十分多样,教师要透过好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来增进大家对于音乐的体会,创设良好的审美教学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越来越多,其对于音乐课程的辅助作用也体现的越来越明显。针对有些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良好的情境创设来将学生们更好的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大家能够更深层次的领会到音乐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此外,小学阶段的学生们认知水平还在构建中,对于许多背景知识也并不具备。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能够很好的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这些都能够为知识教学提供重要辅助,将会非常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例如:在低年级唱游课中有一首《我的小宝宝》的歌曲,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抒情优美,描写了一位妈妈在哄孩子睡觉时的场景,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强烈的依赖之情,营造了一个温馨又美好的家的氛围。这首我就让学生来表现,“假如你是爸爸(妈妈),你会怎样哄你的小宝宝睡觉?”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组成临时家庭,用歌声、表情、动作、造型来表现这首歌曲。学生的表现没有好与不好,只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都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掌声。最后我还让学生思考:妈妈对你是这样的关心,那么你该怎样回报妈妈呢?学生是很聪明的,马上都能回应老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都是表达了自己对妈妈深深的爱,和对妈妈的感谢,此时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五、培养学生的美感评价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美感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应该重视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信息过程中的信息传播与反馈,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
例如:在课堂上,每一小组展示表演之后,我们都要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教师总结,自我评价主要是由自己小组成员进行设计理念的介绍;他人评价是由观看表演的同学们发现他们的优点以及不足;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有所认识,也能够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发现自己的优点,吸取别人的优点,从而改善自己的不足,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最终有效地进入到音乐审美状态中。
5.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分析论文 篇五
课标明确提出,音乐课程要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学必须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告诉我们,音乐教师是审美教育的实施者,不仅仅单纯向学生传授音乐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美的音乐能力。
器乐教学作为一种全方位的音乐教学活动,是眼、耳、手、脑的协调动作。实践证明,融乐理知识、演奏技能、音乐欣赏为一体的小学器乐教学是从小提高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就试从就器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的做一个浅显的阐述。
一、在器乐作品赏析中培养音乐审美意识
(一)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古人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因此,首先就要培养学生专心聆听的好习惯,才能使孩子们逐渐拥有音乐的耳朵。无论欣赏器乐录音还是欣赏现场演奏,学生都要用耳用脑专心聆听,去除任何杂音,让心安静下来。当然,这些习惯不是一日所能养成,需要在音乐教师精巧的设计之下,悉心培养才能完成。例如,有这样一节器乐欣赏课,教师让学生们欣赏器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师先在初听前给学生号角的音响,学生一下安静了,教师设计了提问,请学生带着问题初听(乐曲中有些什么特别的音响,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学生有了目的后,仔细在音乐中捕捉,于是他们听到了号角声、听到了欢笑等等,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引入乐曲名称进行更深层次的听赏。
(二)培养学生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器乐欣赏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音乐是抽象的艺术,这一点是它与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但音乐也不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过各种音乐要素使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和造型化。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器乐听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音乐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乐作品。例如,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时,启发学生注意聆听乐曲中模仿鸟鸣的声音和力度的变化,引导他们自然地联想到这是描写早晨的音乐,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出不同的早晨的景象,再通过分析乐曲的旋律素材运用苗族音乐的特点,最终联想到这是苗岭的早晨,学生的想像随着音乐似乎“飞”到了苗岭。
二、在器乐演奏中培养音乐审美意识
(一)培养良好的演奏习惯
良好的演奏姿势对于演奏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演奏姿势给予正确的指导。首先要结合器乐教学实践活动,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能够区分正确和不正确的演奏姿势。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歌唱的要求比较类似,要求站立垂直,精神饱满,有从容之感。坐式演奏,要求上身自然垂直、端正,总之,指导原则是姿势正确自然美观,有利于歌唱和身心正常发育。另外,使学生懂得呼吸在演奏中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掌握好缓吸缓吹、缓吸快吹、快吸缓吹、快吸快吹的基本演奏呼吸练习法。
(二)培养扎实的演奏技巧,打下审美基础 器乐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演奏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通过演奏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器乐表现力,进行演奏的基本技巧、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基本练习的重要性不能忽略。它除了提出学生位置及方法外,目的是从上课的第一分钟起教师就以饱满的激情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且能调动学生情趣的音乐氛围,并体现“情”字的诱导过程。即,练习曲的选用要与所学乐曲的情绪及演奏方法相匹配,以便把学生的感情“领”入作品中,做到“情”字贯穿音乐课的始终。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掌握了断、连音相结合的演奏方法,还为演奏处理打下很好的基础。演奏得正确、熟练、每支练习曲应注意难易程度,一般应当由浅入深,每支练习曲都有自己的要求,必须按要求去做,同时要纠正学生经常出现的粗暴式演奏、不按指法规律、随意换气等演奏等问题,不断给予引导及纠正,还要加以说明讲解。当然,器乐教学过程中也不要过于强调技能技巧,重视演奏技巧是为了提升审美的演奏能力,教师同样要重视在演奏中以情带声。脱离了审美的器乐教学将会使乐曲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挖掘乐曲本身所存在的内涵来进行渗透教育,通过音乐旋律的色彩、力度和速度,去演绎每一首歌曲,使器乐教学真正达到审美的教学目的。
(三)引导学生在演奏实践中体会作品情感
在器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然而轻松地流露其真情的演奏,是教学中的真正难点。充分利用完整的音乐形象,以情激情、双情渗透式教学,将会使师生耗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音乐教学的最佳境界——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触动连觉,启发学生情感之源,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具体实践步骤如下: 演奏示范: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完整的音乐形象,激发他们自身拥有一条情感涌动的河流,使其在对艺术美的感知和体验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直接感知审美对象,充分发挥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引导其主动入境。他们不可以从教师的导言中了解歌曲的背景,还可以从教师演奏中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演奏听赏:如果说教师的第一次演奏其目的是感染学生,那么乐曲的再次听赏则是为更进一步地感动他们,使其更深一层地去体会音乐情绪,提高学生注意力。乐曲分析: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交流的最关键环境,也是一节音乐课中师生教学活动最活跃的一个部分。它需要学生体验、讨论、总结、归纳作品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旋律线的走向,最被感动的旋律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作者的用意。根据乐曲所抒发的情感,选择哪种演奏方法、吹奏力度去处理,才能更好地表达乐曲的意境,带领学生从中挖掘出较深的思想内涵。教师要通过多角度的启发、引导及以点带面的形式,发挥群体探究的精神,让学生自由自在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能够满意自我答复的良好条件,即启发、调空好问题的关键处,并对学生的看法做到不轻易否定,保护学生的自信,使其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促进师生之间以琴音之交、以心音之和的朋友式的关系。此环节的正确处理,在学生整个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能较长时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内在的情感体验,且它是隐蔽的、长久的、有效的。
三、在创编主题活动中培养音乐审美意识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摆正自己的位置,弱化教学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强化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引导学生把对音乐的内心感受大胆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学习的实践,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情景,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到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朵智慧的火花,带着一颗童心融入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被欣赏的美好,更加有信心、有兴趣地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音乐是创造的艺术,教师要合理结合学生的认知活动与创造活动,巧妙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形象地激发,抓住学生瞬间的直觉感,培养即兴创造,鼓励学生在广阔的想象天地中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精心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抓住学生的直觉感受,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器乐创编教学要的是孩子们对音乐瞬间直觉的创作灵感,而不是排练再排练的精彩表演。我看过成外附属小学的一节器乐创编课:教师用报纸、布条将自己打扮成原始部落的居民形象,课前请学生带来了各自准备打击乐器(自制沙锤、三角铁、石头),教师原始部落的形象,时而稀疏、时而密集、时而跳跃、时而沉重的鼓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围着教师,体会着,敲击者着,想象自己成了原始部落的居民在音乐中尽情的自由地舞动、敲击。教师演奏得陶醉了,学生舞得更陶醉了,这个场面十分闪亮。又例交大附小的另一名老师上的“爱劳动”单元,有一个学做的创造活动,教师找了一些扫帚、抹布、水盆、拖布等创设了一个劳动情景,然后请学生们考试大扫除,发挥想像,玩一玩,制作各种音响。于是玩着想着,创作结果是让人惊叹不已的,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无法估量的,他们用扫帚和和拖布发出了的“刷刷”“嗤嗤”声,让水盆敲出欢快的鼓声,让抹布摩擦发出了“沙沙”等等。欢快而幽默的劳动场面顿时呈现在眼前。此时,教师真是无比佩服和赞叹。即兴创作之火把课堂气氛推向一个个高潮,留下了一个个教学的闪亮点。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我们在器乐教学中多思多想,就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培养造就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音乐能力。
锦州市义县九道岭小学
6.试析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音乐教育 篇六
本人认为:音乐来自心灵和悟性, 它需要学生的勤奋, 更需要老师的启发、引导和师生间的交流。作为老师应该把这种启发、引导和交流主要放在对学生的情感、心灵和思维的审美教育上。同时, 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 一名音乐老师在实施音乐审美教学过程中, 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 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 真正掌握审美素质的内容及其内涵、规律和意义, 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报考专业打好基础, 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
1、关于审美教育的内容及内涵1) 有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
一个音乐老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及文化修养, 包括对声乐、钢琴、弹唱、指挥方面的水平。在此基础之上教师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范唱、范奏, 组织学生进行大合唱排练等。再者, 文化修养的高低决定了教师能否完整地演奏、范唱。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果在施教、演奏、范唱方面存在不足, 也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了。因此, 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缺一不可。
2) 有音乐教学与心理审美方面的知识
一个音乐教师只有较为全面地、系统地掌握音乐教育与心理方面的知识, 才能因材施教, 正确研究学生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用人类积累的音乐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 把人类文明对音乐艺术的要求变成为学生自觉的需要, 把社会的意识和他人的意识经验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要熟练地掌握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就要潜心研究学生的感受、思维情感、意志、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活动的发生及其规律, 这就是审美的感知过程。通过灵活具体的审美施教活动,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 有较强的音乐施教能力
一位优秀的教师立足于教育舞台, 靠的就是施教能力。从国内外的许多器乐、声乐比赛到业余的器乐考级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优秀学生的老师, 其施教能力比较强, 懂得因材施教, 而且大多数是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 可以说这就是音乐教育目标认识与创造的重要环节和归结点。因此施教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施教能力应包括:
(1) 组织教学的能力
组织教学的能力包括: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判断, 再根据学生的特点、发展水平进行加工, 便于学生易于接受。
(2) 对学生进行传导的能力
对学生的传导能力包括:教师正确的语言、手势、姿态及工整的板书等。
(3) 组织管理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的能力包括:对学生进行组织、领导、监督和调节。
(4) 好的仪态和气质
好的教学姿态与气质包括:教师整洁的外表, 优美的姿态等。
4) 掌握一定的现代文化知识
21世纪信息技术高度发展, 改革的大潮与商品经济对传统的音乐形成强大的冲击。多媒体、电视、卡拉OK、CD等一系列的现代音乐传播与表现方式的运用, 使音乐涉及的方面更宽广, 也拉近了音乐与学生的距离。音乐老师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教学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关于审美教育的规律
审美教学既然是以审美为中心的教育, 则遵循着审美的规律:兴趣性、形象性、多通道感知性以及参与性。
1) 兴趣教学
所谓兴趣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始终使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吸引力, 要引起他们的共鸣, 使他们不感到枯燥乏味, 在充满审美兴趣、参与欲望和兴奋的过程中, 去获得积极主动的审美感受与经验, 使学生知美又如美, 赏美又得美, 收到最佳的审美效果。
2) 形象教学
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和声、织体等都是在刻画形象, 如贝多芬的《命运》开始的三连音, 刻画命运的敲门声;《粱祝》中大、小提琴的问答, 无一不具有形象性。
在教育学生时应选一批艺术形象鲜明、有感染力的作品进行引导, 尽量用作品中的形象化特征感染学生。
3) 多通道感知
音乐的审美效应主要是通过听觉作用于人的, 除此之外人们对于音乐的感受还有其它的辅助通道, 如运动、视觉通道等。
音乐感知心理和音乐教学心理更是反复证明, 音乐感知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听觉感知活动, 而且是一种多感知通道协同感知活动。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挖掘一切可能性, 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感知通道, 对音乐进行全方位的、多层面的审美感知与探索。
4) 参与性
参与行为能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审美感知与自我满足, 进一步激发审美欲望、参与行为, 提高审美情趣与能力, 实践并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的技能技巧。
3、关于审美教学的意义
1) 音乐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和意义
音乐通过听觉作用于人的情感, 引起联想、判断等, 并以潜移默化的的方式, 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意识、观念, 进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 实现审美享受。例如《天鹅》碧波荡漾的钢琴平静的琶音, 那描绘天鹅昂首缓缓浮游的高贵姿态的大提琴的旋律, 给人以愉快安详的感觉, 使人陶醉在音乐的美感之中, 引起无限美好的遐思和向往, 使心灵得到净化, 让教育自我完善、融为一体。
2) 音乐能直接的调节人的情感
音乐能感动别人, 感动别人就是享受自己, 享受自己心灵最美的部分。音乐通过人们的审美感知, 能直接调节人的情感、人们对感情色彩的审美体验, 并引起共鸣是显而易见的。
7.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分析论文 篇七
关键词:小学音乐 欣赏教学 想象 表现
当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以想象、表现为核心的音乐教学目标有三个目标:第一,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第二,培养学生感知能力;第三,保证学生学习效果。为了达成这三个目标,小学音乐教师必须遵循三个路径:第一,坚持试听与演唱相结合;第二,坚持课堂引导和课后练习相结合;第三,坚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坚持视听与演唱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使用新型教学方式,对提升学生音乐想象力、表现力、综合能力大有裨益。每位学生综合能力的构成都是多方面的,学生本身具有的节奏感和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培养的审美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坚持试听与演唱相结合,完成相关的教学工作。小学音乐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流行音乐事业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学生能通过网络、电视等方式接受流行音乐的熏陶。但是,部分流行音乐格调不高,无法达到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最终目标。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清楚认识流行音乐,并且在教学中着力避免向学生灌输过多不当的流行音乐元素。
二、坚持课堂引导和课后练习相结合,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音乐是由音符构成的,音符的流动构成了音乐绝大部分的表现力。结合当前我国小学音乐教学时间的安排,为了达到提升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最终目标,小学音乐教师应坚持课堂引导与课后练习相结合,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开展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接触、学习更多的音乐理念,促使学生通过长期的音乐熏陶,达到提升音乐素养、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目标。
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对学生的家庭音乐教育给予科学、合理地指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父母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很多学生会在课外学习一种或几种乐器。虽然这些课外学习活动不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内容,但在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感知能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保证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
三、坚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小学音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为了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目标,小学音乐教师应重视备课工作。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应围绕强化学生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的教学目标,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尽量丰富音乐欣赏课的课堂内容,提升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本着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和审美能力的目标,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围绕培养音乐审美和感知能力的主题,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思维重点放在欣赏音乐上。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教师应积极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这样才能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谢家成.小学生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所需要注意的问题[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4,(3).
[2]崔梅.小学生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几个应用途径[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8.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分析论文 篇八
关键词 审美教育 音乐教学
一、审美教育
我个人认为审美教育是培养个性化人格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好工具。原因如下:
(1)从生理学角度看,审美教育可以开发大脑的创新潜能,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以大脑为生理基础的。
(2)从人格角度看,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创新人格包括敢于创新、有创新信心和毅力等品格,特别是要有追求真理和坚持真理的精神。
(3)从创新动机角度看,审美教育对促进人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独特功能。学校的审美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工具,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是国民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更是课堂上春雨润物的悉心交融、开阔视野的明镜。审美教育可以激励人去追求美、表现美、完善美,去净化人们的心灵,去创造美好的事物。
二、审美教育与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新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我们未来的课程改革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和改革纲要的这些提法,都充分地肯定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肯定了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重要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明确指出,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这就对音乐教学中如何贯彻审美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深知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小学音乐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教育的主阵地
小学音乐教学真能进行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吗?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音乐教学的内容美。现行的小学音乐课本具有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除了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基础上,尤其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各年级的歌曲还兼顾时代性,琅琅上口,易唱易记,让学生爱唱爱听。这些优美的曲调磁石般地吸引着学生,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
第二、音乐教学的形式美。小学的音乐课具有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它有唱歌、唱游、演奏、欣赏、创编等。不同的表演式也有不同的美质。唱歌有声音美、情感美;唱游有韵律美;演奏有表演美;欣赏有想象美;创编有创造美等等。
第三、音乐教材的呈现方式美。音乐教材里富有童趣的画面,形象生动,易于识记的图形谱及直观有趣的小图标,以及教材所配的完整的音响,将视听之美有机结合在一起,真是图文并茂、美不胜收。
综上所述,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自己提高认识,而且要把这种种美渗透到学生的认识当中,让学生能真正领悟到音乐课中的审美教育,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审美教育最直接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使之成为感情丰富、热爱生活,具有坚定的意志行为的人。
四、小学音乐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教育
音乐是声音艺术,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决定因素,音乐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将音响调到最佳状态,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悦耳动听的音响效果,感觉到美的享受,要避免不良音响的产生,诸如音量过大,音质过尖等。此外,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尽量将音乐教室布置得有艺术性,又要注重童趣化。墙壁上可以挂一些音乐家的画像,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艺术氛围;可用一些色彩鲜艳的卡纸,剪出各种各样的符号,贴在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身上,再剪一些花草和树木,把墙壁贴成动物园图,孩子们看到这些有趣的图案,都会好奇地询问,这既是一种知识的传递又是美的熏陶。
(二)音乐教师的审美教育
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增加向师性,还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德影响和熏陶。所以,音乐教师应要注重自己的仪表与服饰,要注意自己的举手投足都要给学生美的感受。在教学中,音乐教师用优美的声音,优美的身体语言以及标准的普通话给学生授课,把自己那种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美的那种优秀教学气质表现出来,给学生以优美感、高雅感。
(三)音乐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审美教育
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富有感情的范唱、配有背景音乐的歌词朗诵,对新歌的欣赏,逐个乐句的轻声学唱,都会诱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使他们对新教材的学习成为一个审美探索过程。在唱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运用拍手、跺脚或其它简单的动作来表现音乐,激发学生的参与热忱,让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在演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演奏教学的技术难度减少到最大的限度,要注重培养学生演奏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索音乐美的欲望。在欣赏教学中,教师通过简洁的描述,充满感情的引导以及学生对欣赏内容的模唱、演奏、表演等,都会加强学生的审美感受。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音乐学科审美教育就是通过音乐教学环境和音乐教师的审美要素,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进而使学生产生审美渴望,然后通过教学内容及方法使学生处于审美感知的状态,这是对音乐美的发现和探索,最后形成音乐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是学生产生审美效应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金亚文主编.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2]王国安、郭声健等主编.走进课堂---音乐新课标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3]赵树辉、吴文漪主编.小学音乐教学100问.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11-07
高中音乐教学现状分析的论文09-29
以学定教,丰富小学音乐教学形式08-10
小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11-16
小学音乐艺术教学论文09-23
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09-11
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小学音乐培训课程研修感言08-23
小学音乐教学创新策略解析论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