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畜牧业绿色发展规划

2024-09-01

县畜牧业绿色发展规划(精选8篇)

1.县畜牧业绿色发展规划 篇一

我国加入wto,给畜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扩大畜牧业生产规模,提高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在畜产品生产制度和质量管理体制上与国际接轨,实现畜牧业的二次创业?带着这一问题,我对全县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县畜牧业生产状况

近年来,**县始终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紧紧围绕市场变化,通过政策驱动,龙头带动,科技推动,市场拉动,大力发展牛、羊、猪、鸡四大支柱产业,全县畜牧业生产呈现出稳中有增的趋势。肉、蛋产量年递增率超过10%,人均占有量逐渐提高,人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稳步上升。全县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约有7万人,畜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30%左右,畜牧业已经从农村家庭副业一跃成为农业中最有活力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门路之一。2003年,全县大牲畜存栏22万头,出栏9.5万头;猪存栏50万头,出栏65万头;羊存栏38万只,出栏50万只;鸡存栏362万只,出栏410万只,肉类总产7.6万吨,蛋类总产2万吨,畜牧业总产值9.5亿元。

在畜牧业生产上,呈现出了以下特点:一是饲养量大。全县25.3万户农民,牛、猪、羊年出存栏达198万头,户均7.8头;鸡年出存栏量730万只,户均29只。二是区域性强。全县初步形成了特色不同的四大养殖区,即以太清、城郊、观堂、王皮溜等乡镇为主的养牛区域;以枣集、贾滩、穆店等乡镇为主的养羊区域;以郑集、高集、城郊、唐集等乡镇为主的养猪区域;以马铺、张店、城郊、任集等乡镇为主的养禽区域。三是地方特色突出。在畜牧业生产上,突出地方特色,依托皮革加工、肉食加工、尾毛加工、饲料加工等畜牧相关企业,拉长了畜牧业生产链条,带动了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形成了以牛、猪、羊、鸡四大产业为主,其它养殖竞相发展的特色格局。四是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规模养殖发展迅速,目前,全县共有规模较大的养牛专业户45户,养猪专业户146户,养鸡专业户194户,养羊专业户34户,涌现出了像枣集养波尔山羊、涡北五门养猪、马铺三路口养鸡等养殖小区和专业村,畜禽饲养量逐年递增。五是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科学饲养等技术已在畜牧生产中广泛应用,缩短了饲养周期,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对畜产品的精深加工,进一步使其转化增值,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六是对农民增收作用增强。一部分“能人”已经靠发展养殖致了富,过上了小康生活。养殖业已从家庭副业逐步发展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在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2年,我县农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600元。

二、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县畜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是部分乡镇领导重视不够,多数乡镇没有出台相应的优惠措施,有的即使制定了一些优惠措施,也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去很好地落实;二是资金缺乏,政府和金融部门不能及时对困难户进行扶持,总爱“结富亲”,出现了“有钱的不愿干,想干的没有钱”的现象;三是治安条件差,牲畜被盗现象时有发生,农民缺乏安全感。

2、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目前全县的畜牧养殖业仍是以农村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重偏低,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制,饲养、管理、防疫、治疗水平低,对防疫工作重视不够,疫病时有发生,挫伤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给畜牧业发展带来隐患。产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偏低,缺乏对畜禽产品的进一步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不长,多限于自产自销,抗风险能力差。

3、畜产品质量不过硬。多数养殖户仍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难以适应市场要求。个别养殖户滥用违禁药物或饲料添加剂(如“瘦肉精”等),也不坚持休药期制度,难以避免药物残留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超标,严重影响畜禽产品的质量。对此,**县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收购时常不注意查验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免疫标识、消毒等证明,对货源质量把关不严。

4、防治体系不完善。由于机构改革,21个乡镇兽医服务站均交给乡镇政府管理,防疫经费不到位,防疫网络不健全,不能及时对大的疫病和畜产品质量监测预报,一些重大疫病,如口蹄疫、新城疫、猪瘟等还时有发生。2004年1月5日我国所有疫病将向全世界解密,全县一旦出现疫情,疫区畜产品将会限制外调,甚至被销毁,这将是**县畜牧业发展的重大隐患。

5、畜牧执法力度不够。对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管理没有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的标准执行,一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非法销售假种畜禽,假冒伪劣兽药饲料、添加剂,病死病害畜禽肉,严重扰乱了畜牧业经营市场。

三、关于**县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在畜牧业发展上,**县具有明显的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县气候及土壤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盛产小麦、大豆、玉米、红芋、花生、油菜等作物,年可产农作物秸秆63万吨,可提供饲料粮30万吨,饲养资源充足,有利于畜禽的生长,很多畜种都能适应这里的气候。二是龙头带动作用比较明显。**县有以鞋城皮革集团为龙头的皮制品加工业,以四通食业公司为龙头的生猪屠宰加工业,以张店刷料公司为龙头的尾毛加工业,以及试量狗肉、孔集卤鸡、中原牛肉等畜产品加工特色项目,都可以拉动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县的四通食业、粮食局万头猪场两家企业已初步通过河南省无公害体系认证。另外,**县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多,又实施过世界银行贷款肉牛发展项目、国家秸秆养牛示范县项目、省生猪基地县建设项目等,发展养殖有成功的经验。三是人力资源充足。21个农业乡镇都设有基层畜牧兽医服务站,从业人员380名,其中高级畜牧兽医师3名,有中级职称者40名,涉及畜牧、兽医、饲料、卫检、养殖、加工、市场营销等十几个专业的人员,可为发展畜牧业从规划、选种、生产、品种改良、疫病监测防治、饲料搭配、产品加工、质量鉴定、销售等多方面提供一条龙的网络服务。

如何发挥这一优势,做强做大畜牧产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应注重从舆论、政策、执法、资金等方面,加大对畜牧业的支持和保护,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2、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功能

一是完善品种改良体系。不断增加品种改良网点,加大品种改良服务力度,进一步优化畜禽品种结构,提高良种覆盖率。二是完善疫病防治体系。建立健全规范的防疫服务网络,积极探索新的疫病防治服务形式和运行机制,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三是完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市畜牧局畜牧服务网为依托,开辟国内外信息网络的通道和窗口,建立**县畜牧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反馈县内、外市场信息,逐步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四是完善购销体系。积极组建专业养殖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在供种和销售上为养殖户提供便利。五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狠抓畜牧技术培训,采取科技下乡、专家讲座、现场指导和办班培训等形式,加强同农业科技部门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有效促进畜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3、突出龙头建设,提高产业化水平

按照上联市场、下联千家万户的要求,不断强化龙头组织建设,积极发挥龙头组织的桥梁纽带和辐射作用,促进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在发展方向上,把重点放在培植壮大已有的鞋城皮革、四通食业、尾毛加工等加工型和流通型企业上来,提高企业带动发展能力。二是在发展方式上,重点抓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使孔集烧鸡、试量狗肉、中原牛肉等特色加工向规模化、工业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档次和竞争力。三是在经营机制上,强化龙头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市场+饲养场+农户”等经营模式,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在发展途径上,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多渠道融资,充分利用外资建龙头。

4、突出标准化生产,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要把标准化生产作为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拓宽销售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畜牧业效益的重要手段常抓不懈。一是狠抓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二是积极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工作。对全县畜牧企业的生产管理不断进行规范,保证其产品达到无公害要求。在此基础上,积极帮助企业进行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三是积极开展畜产品市场准入。针对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城市实行市场准入制的问题,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帮助养殖场取得市场准入资格。对进入市场的种畜、饲料、兽药、疫苗等要加强管理,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销售领域。

5、发展牧草种植,优化产业结构

牧草种植可以推动种植业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增加土地产出率、利用率;促进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发展,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畜产品品质。一是宣传发动。大力推广唐河、新野两县种草养畜的经验,广泛宣传种草养畜的意义和效益,提高群众种草养畜的积极性。二是搞好服务。举办专题培训班,对乡镇基层干部和种养大户进行集中培训;畜牧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巡回到乡镇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举办牧草种子购销洽谈会,国内知名草种子公司与种养大户签订合同,确保草种质量和售后服务;乡镇政府和村组负责协调种草的土地,帮助群众解决连片种植的问题。三是种养结合。种草一定要与养畜相结合,因地制宜,因畜发展,以养畜带种草,以种草促养畜,走农林牧一体化开发的生态型养殖模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狠抓秸秆开发利用。围绕养牛和养羊小区、养殖场,推广秸秆青贮氨化等先进技术,提高秸秆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

6、突出规模饲养,大力发展订单畜牧业

一是立足实际,建立养殖基地。按照“小群体、大规模、高科技、高效益”的要求,大中小场一齐上,以场户带群体,以群体促规模,不断扩充饲养总量。二是加强规模饲养场建设。坚持发展民营畜牧企业,支持、鼓励农户采取独资、合资等方式建设饲养场,建议各乡镇每年新上3—5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饲养场,不断增加规模饲养的比重和份额。三是加快小区建设。改变过去分散饲养的模式,兴建各类养殖小区,壮大养殖规模,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提高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养殖小区全部达到“四统一、四配套”,即统一规划、统一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服务,环保、生态、市场、公益设施四配套。四是培育龙头,抓好订单。因地制宜、依托优势,从县域畜牧业资源优化配置、辐射带动作用发挥的角度,以鞋城集团为龙头发展肉牛饲养,以四通食业为龙头发展生猪生产,以枣集养羊公司为龙头发展波尔山羊、槐山羊的饲养。发挥企业与协会的作用,拓宽市场,在与京、津、沪、深产销联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通与中南、华东等地区大中城市的直销渠道,取得市场准入资格。

2.县畜牧业绿色发展规划 篇二

关键词:庆城县,畜牧业,良种繁育体系

庆城县位于甘肃东部, 泾河上游, 地处陕甘宁三省交汇处。全县共辖5镇10乡2个办事处, 153个行政村, 总人口32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4万人, 土地总面积2692平方千米, 耕地面积82万亩, 其中山地占64%。2013年,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3.5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7.3亿元, 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1亿元, 大、小口径财政收入分别达到7.1亿元和3.9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1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890元。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庆城县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启动的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的有利契机, 坚持把草畜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 以畜牧业增效为核心, 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机制体制创新为手段, 以“基地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培训技能化”现代畜牧业为发展方向, 立足资源优势, 积极调整结构, 全面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 使畜牧业规模不断扩大, 产业效应逐步显现。

㈠畜牧业生产指标稳定增长

全县畜牧业各项生产指标增幅较大。2013年底, 全县肉羊、肉牛、生猪、肉蛋鸡、商品驴饲养量分别达到34.3万只、7.39万头、8.17万头、43.3万只、2.16万头;肉类总产量1.47万吨, 禽蛋产量0.10万吨。

㈡规模养殖发展较快, 畜牧业增长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

2013年全县新 (扩) 建养殖小区 (场) 68个, 新增规模养殖户1030个。全县规模养殖场 (小区) 累计达到197个, 其中:规模养羊场 (合作社) 114个, 养猪场 (合作社) 22个, 养牛场 (合作社) 4个, 养鸡场3个, 獭兔、驴及特种养殖场 (合作社) 5个。全县规模养殖户累计达到10930个。通过大力推进“五统一分” (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圈舍建设、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疫病防治、统一经营管理和分户经营) 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四配套” (品种改良繁肓技术配套、科学饲养管理技术配套、饲草料加工与调制技术配套、疫病防治技术配套) 养殖大户培育及整村整乡养殖基地建设, 全县形成了小区带大户、大户带整村, 户带户、村带村的发展势头, 使全县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得到了较快发展。

㈢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建立, 草食畜良种化水平和良种供种能力明显提高

庆城县现有畜禽良种场17个, 自繁自育场12个。年供种禽60万羽以上, 种羊5000只以上, 种猪3万头以上。畜禽人工授精站点网络已初步形成, 共有生猪人工授精站点3个, 蛋肉鸡人工授精点1个;肉牛人工授精点10个, 生猪、蛋肉鸡、肉牛和肉绒羊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2%、98%、70%和85%。

㈣草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逐步凸现

2013年, 全县畜牧业产值2.56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22%。畜牧业增加值1.07亿元, 农民牧业纯收入350元。草畜产业增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逐年快速提升, 养殖从业人员达到8万人以上。草畜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转型, 而且充分利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了就业渠道, 对促进社会大局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和增加农民收入, 为实现庆城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14年, 庆城县畜牧业将启动实施“百村千社万户”工程 (即到2016年, 发展专业养殖村100个, 建设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养殖小区1000个, 发展规模养殖户10000个, 规模户户均牧业收入2万元以上) 和“农民草食畜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工程 (即1村1名草畜产业技术总负责, 10户1名草畜产业技术员, 1户1名草畜产业技术明白人, 1村三五名草畜产业明星示范户) , 加快“玄马镇10公里养殖长廊”建设 (即建成以贾桥村、孔桥村、玄马村、房里村和老庄村的川区、塬区、山区由点带线、以线带面10千米养殖长廊, 发展规模养殖户1000户, 每户年存栏基础母羊30只以上, 年户均养殖纯收入达到4万元) , 着力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 全力加快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现阶段发展畜牧业的最大瓶颈

㈠基础设施薄弱

养殖场和规模养殖户存在圈舍等基础设施差、饲草料加工机械短缺、养殖量小、品种不优、技术不精、经营管理不善、设备设施陈旧、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特别是必要的消毒隔离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普遍缺乏。

㈡产业链条较短

养殖业是庆城县的传统优势产业, “十一五”期间, 庆城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 养殖量大幅增长, 但由于没有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 至今没有开发出像“甘南牦牛肉”“甘南藏羊肉”“靖远羊羔肉”“民勤草本羊肉”“平凉红牛”等地方特色产品。畜禽大多以活体和胴体形式出售, 产业链条短, 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 市场竞争力不强, 优质产品形不成品牌效应, 优势产业很难做大做强, 产业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㈢畜牧产业建设资金不足

虽然国家对畜牧业的投入扶持逐年增加, 但是总的来看, 财政投入还是难以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庆城县是一个农业县, 政府财力紧张, 县财政无法对畜牧业给予更多的扶持;庆城县农民人均收入低, 农户发展养殖业生产的资金自筹能力不强;资金困难导致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其他产业, 现代畜牧业发展后劲不足。良种繁育、科技推广、疫病防治等技术支撑服务体系经费困难, 监管服务难以到位, 限制了畜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㈣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县乡畜牧兽医服务机构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弱、人员编制少、单位条件差、服务手段落后, 难以满足现代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和技术推广的工作要求。养殖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等行业组织功能不健全, 上连市场、下联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财政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㈠继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庆城县从2008年实施羊产业大县建设项目、2011年开始实施“中央现代农业肉牛、肉羊产业建设”项目以来, 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 以中央财政项目资金为引导, 撬动了民间投资, 共建设标准化规模种羊场养羊小区32个, 引进推广良种羊1500只, 通过项目示范带动, 在全县掀起了建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养羊的高潮, 项目资金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㈡注重对规模养殖户和小型养殖场的支持

当前通过农牧部门的财政扶持资金, 主要目标是“扶大、扶优、扶强”, 扶持对象是大型养殖场、小区和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扶贫部门的财政资金主要是针对贫困特困户, 而庆城县现代畜牧业的主力是规模养殖户和家庭小型养殖场, 虽然他们以“小规模”形成了全县的“大群体”, 但他们却是财政资金扶持的盲区, 应研究相应的扶持切入点和办法, 加以支持。

㈢支持畜牧业保险

庆城县畜牧业已发展到了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技能化培训的关键阶段, 一个养殖小区、一个养殖场或一群羊几头牛就是几户或一户农民的全部资产和致富的希望所在, 而近年来畜禽及其产品跨省区交易频繁, 输入性疫病增多, 加之自然灾害不断发生, 养殖业风险增大, 一旦发生, 不仅使农民遭受毁灭性打击, 而且会严重挫伤农民投资养殖业的积极性, 为了化解风险, 减少损失, 建议研究相应的应对办法, 以财政资金支持养殖业保险, 把养殖业保险从能繁母猪扩大到牛、羊、禽, 从能繁畜扩大到商品畜甚至养殖场、小区财产保险, 以此化解风险, 消除后顾之忧。

㈣加大财政支持养殖业融资环节

现代畜牧业发展中的融资渠道主要是商业银行贷款, 但贷款难仍然是制约养殖业扩大规模, 提高质量的主要瓶颈。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贷款指标多头管理, 如“双联”贷款在双联办, “小额妇贷”在妇联;担保公司是企业管理, 担保过程要考虑风险;银行发放贷款又有自己的评估标准。目前, 畜牧业还是弱势产业, 从事畜牧业的业主大多是农民, 也是弱势群体, 很难闯过一个又一个关口。由于农牧部门不参与任何一个环节, 在养殖户贷款过程中无法进行协调和服务, 致使养殖场 (户) 要指标难、担保难、贷款更难。建议研究财政支持成立政策性担保机构, 支持环节一是给担保公司注入一定资金用于担保运行;二是要有一定的坏账准备金, 用于风险担当;三是担保公司要有农牧部门参与管理, 使农牧部门在养殖业贷款过程中有参与权和发言权。

㈤农业财政项目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工作经费

3.绿色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探析 篇三

关键词:绿色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人类健康;畜产品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6-0081-02

21世纪是一个崇尚绿色、注重环保的世纪,解决畜牧业污染问题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畜牧业是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绿色畜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从业人员素质尚不高、不科学的疫病防治、药物使用不规范、生产管理观念比较落后、生产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等,这些均无法保障畜禽产品的安全。本文就绿色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畜牧兽医专业人才所肩负的责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绿色畜牧业的意义

1.1 绿色畜牧业是保护人类健康的当务之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不断增加。在集约化畜牧业生产中,使用药物预防、控制、诊断、治疗畜禽疾病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集约化养殖的同时,用于促进生长、同步发情等非治疗用途的药物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用作预防、治疗的兽药以及化学药品被广泛的用作饲料添加剂,以促进畜禽生长,控制生殖周期及繁殖性能,增进饲料的适口性和改善动物性食品的口味等。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超标,对人类健康存在的潜在危害日趋严重,控制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1.2 绿色畜牧业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国际绿色食品的价格较普通同类商品价格高2~5倍,而国内绿色食品的价格比普通同类商品的价格也要高出几倍。如莱芜“黑猪”的生猪肉价格为100 元/kg,比普通猪肉高出4~5倍;并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对出口畜产品的质量要求很高,仅因为药残超标而被退货、销毁、索赔甚至禁止出口等造成的损失就非常严重,如1990年我国出口日本的1万t肉鸡,由于检测出抗球虫药物添加剂氯羟吡啶的残留量超过0.01 mg/kg,要求我国政府销毁所有产品,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生产绿色畜产品更加有利于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

1.3 绿色畜牧业是跨越贸易“壁垒”的惟一途径

近年来,兽药残留引起食物中毒和影响畜产品出口的报道越来越多,兽药残留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我国肉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达6 000万~7 000万t,但出口量不超过200万t,占国内生产总量的3%~4%。另外,我国的活猪、活鸡、冻肉向日本、欧盟、美国出口非常困难的。其主要原因是兽医卫生质量不过关,畜禽疾病问题严重,兽医防治体系不健全,达不到国际兽医卫生组织要求的标准。畜禽疾病的复杂性,影响了畜产品的质量,成为畜产品出口的“壁垒”,因此,绿色养殖是跨越“壁垒”的惟一途径。

2 发展绿色畜牧业的措施

2.1 提高技能,用知识武装自己

近年来,畜牧行业不断地出现一些烈性传染病,如口蹄疫、禽流感等,使得养殖业一次又一次陷入低谷,畜牧兽医专业比较缺乏兽医、牧场管理者等专业人才,而他们是畜牧业生产的直接执行者,也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主力军,其素质高低与绿色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所以,一定要鼓励兽医行业的专业人员抓住机会,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专业技能。

2.2 呼吁社会,更新观念,付诸行动

2.2.1 保护环境也不失利益 环境的重要性,也许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但是为什么不能做到保护环境呢?关键还是对利益的认识问题,注重了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利益。粪便的污染就很突出。据报道,一个万头猪场的年排污量至少在3万t以上。我国的生猪存栏数世界第一,仅2007年能繁母猪就达900万头,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那么该如何处理这些粪便呢?畜禽粪便可以作为饲料、有机肥、能源等。投资建沼气池,用猪粪生产沼气,解决农村的能源问题的同时,也减少了粪便污染、人畜共患病的传播、燃煤的使用和污染。

2.2.2 要想高产出,就要高投入 经济利益的获得与投入一般有三种方式:低投入,低产出;高投入,低产出;高投入,高产出。低投入不会有高产出,要想高产出,必须有高投入。2006年,华东、华南许多省份的许多猪场爆发了高热病,霉变饲料在“无名高热症”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猪只长期摄入霉菌毒素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发病。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质饲料。饲养管理措施的缺失导致了疾病。高投入高产出是发展质量型畜牧业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2.2.3 树立养殖业是为人类生产食品的理念 养殖业养的是动物,可最终给人类生产的是食品。因此,为了人类健康,生产绿色畜产品,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少用抗生素类添加剂,多用一些对畜禽无毒无残留、无污染的绿色添加剂,如益生素、中草药添加剂、酶制剂等。疾病方面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

2.2.4 与国际观念接轨,提倡动物福利 国际贸易中,动物福利问题近年来被一些国家当作“道德壁垒”频繁利用。这就要求我国现有的畜牧生产方式和动物保健观念必须向国际标准看齐,不断改善畜禽的饲养方式和生存环境、善待畜禽、保证畜禽基本的生存福利、使动物福利和动物卫生观念贯穿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提高动物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力。这样就能减少动物发病、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动物、动物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打破国外贸易壁垒。

3 小结

为了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运用绿色畜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绿色畜牧业,打造绿色畜产品,让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的绿色畜产品成为市场的主打产品,推动畜牧业向高层次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绿色畜牧业,生产安全、卫生、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绿色畜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畜产品的需求将成为当前和今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

总之,畜牧兽医工作者的责任就是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对畜产品量和质的要求,同时也应该担负起发展绿色畜牧业的重任,担负起为人类生产健康动物食品的重任,更是绿色畜牧业的执行者和绿色观念的播种机,绿色畜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朱锡龙.发展丽水市绿色畜牧业的浅见[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2):79.

[2] 于长才,王 非.我国发展绿色畜牧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7):115-116.

[3] 魏树龙,李继昌.浅谈绿色畜产品及其生产技术[J].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2007(9):22-23.

4.发展绿色畜牧业的措施 篇四

21世纪是一个崇尚绿色、注重环保的世纪,一切生活与生产活动都将在环保的前提下进行,解决畜牧业污染问题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畜牧业生产远离市区,加上畜牧业污染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是逐渐的、长期的,往往被社会各界所忽视,这给解决畜牧业污染带来的难度甚至超过了技术方面的难点。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畜牧业环保工作,充分认识到解决畜牧业污染问题是改善畜牧业生产环境、提高畜产品安全质量、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实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唯一出路。另外,随着我国加入WTO,通过发展绿色畜牧业来实现动物源性食品的绿色化,特别是解决药残问题,加快动物产品的出口创汇,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发展绿色畜牧业的过程中应采取如下措施:

1.合理搭配日粮营养、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营养物质的排泄

饲料中营养物质不平衡和饲料利用率低是导致畜禽排泄物中营养物质含量高的原因,这将对周围土壤、空气和水源造成污染。在畜禽养殖场排泄物中,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氮、磷、铜、锌、砷等。研究表明,在精确估测特定畜禽的营养物质需求参数和准确了解饲料原料组成及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日粮营养调控可以降低畜禽排泄物中的氮、磷、铜、锌、砷的含

量,减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

(1)降低氮和磷的排放 有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生长猪对食入氮的利用率仅80%~85%。因此,国内外对如何提高氮利用率、减少猪粪尿中氮含量进行了大量研究。按照理想蛋白模式,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添加合成氨基酸,配制成符合猪营养需要的平衡日粮,可以在不影响猪生产性能的情况下提高饲料利用率,使日粮中粗蛋白质水平降低2%~3%。有人将仔猪、生长猪、肥育猪日粮蛋白质水平分别由19%、16%和14%降至15%、12%和11%,发现如果不补充合成氨基酸,试验猪生产性能下降,但如果向日粮中补充能够满足试验猪氨基酸需要的合成氨基酸,则试验猪的生产性能未受影响。另外,在断奶仔猪日粮中使用合成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可节约蛋白质3%。日粮粗蛋白质每降低1个百分点,可使猪粪氮含量降低8%,排尿量减少

11%,还可降低尿氮含量、猪舍中氨气浓度及释放速度。

降低畜禽排泄物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使用酶制剂。通过酶制剂进行营养调控,可以提高饲料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如饲粮中添加β-葡聚糖酶,可促进仔猪生长,并提高日粮干物质(2.7%)和氮利用率(3.6%)。有的研究表明,在育成猪饲粮中添加0.2% β-葡聚糖酶,可改善试验猪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13%)和氮利用率(12%)。大量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如蛋白酶),可补充内源性消化酶的不足或破坏饲料中抗营养因子或毒物,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改善饲料利用率,减少营养物质的排泄量。

动物对植物中的磷利用率很低,常常需要在配合饲料中添加大量价格昂贵的无机磷(如磷酸氢钙)以满足动物需要。据研究,猪摄入的磷约有75%被排出,污染土壤和水源。由此可见,提高猪对饲料中磷的利用率是减少规模化养猪场磷排放量的最有效方法。诸多研究表明,在日粮中添加植酸酶能降低日粮中无机磷的添加量,可使磷的排泄量减少20%~50%。另有大量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可提高猪对钙、镁、铜、锌、铁等矿物元素利用率,并能提高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率。对肉鸡的研究也表明,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可将日粮粗蛋白质水平降低1个百分点,使氮的排泄量减少10%,而不会对其生产性能、胴体品质和氨基酸利用率产生影响。荷兰、丹麦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的部分州已经立法,规定在饲料中必须使用植酸酶。但是,我国关于植酸酶的应用研究多集中于禽类,对其在猪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较少。这方面的研究急待加强,以减少规模化养猪场磷排放对环境的污染,节约磷源。

(2)降低铜、锌和砷的排放 大量的研究与生产实践已经证实,在饲料中添加高剂量铜、锌可起到生长促进剂的作用,砷制剂作为生长促进剂和抑菌剂的作用也已被证实。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许多人只注意眼前的经济利益,刻意追求猪皮红、粪黑,致使多数饲料生产厂普遍使用高铜、高锌,砷制剂的添加量远高于产品推荐添加量。但上述做法将会产生严重后果。首先由于高剂量添加,猪对其净吸收率增加,导致肌肉组织中铜、锌、砷的含量增加。其次,由于高剂量添加,便粪中铜、锌和砷含量大幅度增加,导致环境污染。荷兰已经立法,规定不允许在日粮中使用铜和锌的促生长剂量。加拿大国家饲料协会也已将日粮中铜和锌的最

大限量规定为125mg/kg和500mg/kg。而我国尚无这方面的任何限制。

2.推广应用绿色饲料添加剂,减少或消除动物产品中的药物残留

为从根本上解决抗生素引起的耐药性和在畜产品中的残留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加大了对绿色饲料添加剂的研究,相继推出有望成为抗生素替代品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如饲用酶制剂、饲用微生物制剂、酸化剂、活性多肽、寡聚糖、防霉制剂、中草药

饲料添加剂、松针粉、茶多酚、大蒜素等。大量研究表明,它们对畜禽和人类都无危害作用,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饲用微生物添加剂能在食用动物肠道中进行大量繁殖,并通过产生抗菌物质,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调整肠道菌群格局,抑制

不利微生物的繁殖。

寡聚糖能选择性促进有益菌的增殖,阻止病原菌定植,促进其随粪便的排泄,刺激动物免疫反应。诸多研究者对寡聚糖在畜禽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仔猪日粮中添加寡聚糖(如果寡糖、甘露寡糖等)可提高仔猪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降低粪臭味的产生,提高母猪泌乳量和缩短发情间隔时间。

酸化剂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主要源于其酸化效应。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①降低饲料pH值,抑制病原菌和霉菌生长;②降低 1

日粮pH值,使胃内pH值下降,提高酶活性;③降低肠道内容物pH值,抑制肠道病原菌生长;④促进矿物质的吸收。国内外对酸化剂在仔猪日粮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多数研究结果表明,酸化剂可促进仔猪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仔猪腹泻和其

它消化性疾病的发生率。

另外,养殖场应根据畜禽的健康状况,制定合理的畜禽疫病免疫程序,控制畜禽的疫病发生,从而有效地减少各种药物的使用。在畜禽生病时,尽量不使用滞留性强且有毒的药物,特别注意防止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和合成类驱虫剂的滥用。同时,加强畜禽养殖实用技术的普及,严格畜禽的用药管理,通过对养殖户进行畜产品中药物残留危害性的宣传教育,使畜禽生产者充分认识滥用药物的严重性和不良后果,增强他们对畜产品安全性的再认识,自觉规范养殖行为,减少使用不必要的药物和药物添加剂。

3.控制畜禽养殖场臭气排放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产生的恶臭由于污染养殖场及周围空气使畜禽生产性能下降、影响人体健康而越来越受重视。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均已证明,由粪便产生的氨气和硫化氢,浓度低时可降低畜禽的生产性能,浓度高时可使幼畜或雏禽中毒死亡,使养殖场工作人员健康受损,易患呼吸道疾病。

国外一些研究表明,通过日粮调控可减少畜舍臭味。利用合成氨基酸降低饲粮粗蛋白质含量,从而降低氮的排泄量;在日粮中添加可发酵碳水化合物(如β-葡聚糖、纤维素)可降低氨的释放;果寡糖能改变胃肠道后段挥发性脂肪酸的产生,减少总需氧菌量(大肠杆菌)增加双歧杆菌,减少排泄物中臭味成分。另外,美国科研人员还发现,生长在美国西部、墨西哥北部的一种丝兰属植物可驱除畜禽肠道臭气,其提取物有特异的固氮能力,将氨和硫化氢固定并合成氨基酸。日本将沸石等物理吸附剂用于猪场除臭,取得良好效果。我国这方面研究较少,从长远发展看,为减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对周围空气的污染,研究提出控制规模化养殖场

臭气的饲养技术势在必行。

4.应用生态工程技术,发展生态畜牧业

通过畜牧业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进行无废物无污染的畜牧生产。畜牧业生态工程是指遵循现代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来组织和指导畜牧业生产,并将通过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来实现畜牧业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开展生态畜牧业的研究和试点在我国时间不长,但已取得了可喜成效、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给畜牧业的大力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人类和家畜的环境保护带来了新的希望。因为生态畜牧业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变废为宝,对营养物质多层次地分级利用,实现无废物、无污染生产。例如我国辽宁省大洼县境内的西安农场,在平原低洼盐碱地建立水生植物猪场。以猪粪为基础,以水资源为条件,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水生植物为核心,发展养殖生产,做到物质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在物质的转化中使其再生,在能量的流动中使其循环,实现了多功能系统的完全代谢过程,达到了多样化、高效率无污染生产。这不能不说是畜牧业生产中防治环境污染的一次“绿色革命”。大型畜牧场也可走这样一条“绿色革命”之路。如上海东风农场奶牛场,通过建立生态工程模式,使得奶牛的生产走向了良性循环轨道,有效地解决了粪便、污水的污染问题,同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该生态工程模式为:奶牛粪便通过机械刮粪装置输入发酵罐制取沼气,为全场提供能源;经发酵后的粪渣和料液用作培养基,大量培养光合细菌,经过加工制成蛋白质饲料;余下的粪渣作饲料基地的肥料;余下的料液流入无土栽培温室,来培植蔬菜和其他作物;经无土栽培使用后的料液送入池塘养鸭、鱼和水生植物。这样不仅能净化环境,而且可从水生植物中制取维生素

添加剂。

5.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要建立有利于绿色畜牧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绿色畜牧业发展规划;建立绿色畜牧业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发展绿色畜牧业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发展绿色畜牧业的法律、法规,为绿色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建立发展绿色畜牧业的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绿色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强绿色畜牧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绿色畜牧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技术指标等,逐步建立和完善绿色畜牧业的养殖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绿色畜牧业发展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第三,全面推进绿色畜牧业的发展。要制定政策吸引企业和农民大力发展绿色畜牧业。鼓励采取“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订单畜牧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绿色畜牧业。支持动物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投入绿色畜牧业发展建设和无公害食品加工销售领域,与绿色畜牧业建设基地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无公害畜产品生产,使绿色畜牧业的生

5.县畜牧业绿色发展规划 篇五

现出一派生机和活力。一条由奶牛产业化铺就的绿色康庄大道在XX大地上伸向远方……

科学发展认准绿色定方向

XX是唐尧故地,晋国古都,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全县共有4乡6此文来源于212个行政村,总人口30.5万,国土面积1170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25万,耕地面积48万亩,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全省畜牧产业化示范基地县。全县丘陵、山区、平川大体各占三分之一,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和优势得天独厚。

04年以来,随着“三农”工作破题任务的日益迫切,XX县委、县政府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了奶牛产业化发展上。县委、县政府认为,发展奶牛业不但是一条农民就业和增加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一个能够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的中轴产业;更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农作物秸杆在奶牛养殖中的三段循环利用,不仅可以变草为奶,其粪污还能转化为沼气,解决农村的生活用能,沼渣、沼液可作为优质有机肥料还田肥地。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节约饲料用粮,节约能源,改善畜产品结构,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开发农业资源、发展奶牛业是方向。基于这样一个战略性的考虑,县委、县政府在多方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养殖户及广大畜牧工作者的意见,充分考虑农民的养殖传统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了“05年高标准起步,06年全方位提速,07年舞动起龙头”的发展思路,并将“精良猪牛”工程作为全县产业建设的一大重点列入“八精六建”发展战略之中。

“五化”联动干群同心圆梦想

发展奶牛养殖是对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一项宠大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我们采取“多元化投入,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一体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模式,统筹运作,多轮驱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奶牛业的发展。

多元化投入是确保奶牛业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实践中,我们创新思路,整合优势,形成了以工业反哺农业为主渠道的多元化投入运作机制。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倡导下,一批有资金、有场地的工业企业先后转产到奶牛业上。投资1500万元的冶南奶牛场,投资800万元的老官庄奶牛场,投资2000万元的兴隆奶牛场,都是由冶炼企业和煤炭企业投资建成的。这些奶牛场,为了更好地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目的,他们采取以每头奶牛2000元的低价卖给农民,二年后由农民无偿返还一头小牛的办法,辐射带动农民发展养牛业。我们及时捕捉农业项目信息,争取到了农业部标准化奶牛场建设项目,引进资金530万元,建起了芸翊标准化示范奶牛场,争取到了蒙牛集团山西奶源部项目建设资金400万元,建起了浍史奶牛场。与此同时,我们成立了奶牛养殖贷款协调领导组,协调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奶牛养殖的信贷支持,先后落实奶牛养殖贷款1000余万元,并由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奶牛养殖企业的贷款贴息,规定凡新购一头良种奶牛,县财政补贴500元;根据企业生产规模、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每年给予奶牛养殖企业以奖代助5—10万元;两年来,县财政投入奶牛业发展资金达到近1000万元。

规模化养殖是畜牧标准化生产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立足这一认识,经过实地勘查,科学论证,我们对全县奶牛养殖园区进行了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确立了唐兴、隆化、里砦、南梁、中卫五个乡此文来源于规划建设奶牛养殖园区,并在园区内实行优惠政策,奶牛养殖用地一律视为农业用地,优先提供贷款,免费提供草种等。这样,生产力要素向着最佳区域集中,农业资源向着优势产业集中,统一的生产技术,连片的养殖方式,形成了区域明显、特色突出的“集群”、“块状”发展格局,全县奶牛养殖完成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型,成为向龙头企业提供充足、丰富、安全畜产品的第一车间。

6.县畜牧业绿色发展规划 篇六

为全面、准确、及时掌握畜牧业生产动态,指导和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按照省局的安排部署,2008年5月3日至20日,**县畜牧兽医局组织全体畜牧技术推广员和防检人员对全县的畜牧产业化和规模化养殖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和统计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县畜牧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1,龙头企业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已建成了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7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3家、县级2家。这些企业分别以种畜禽生产、畜禽产品购销加工和饲料加工销售业等。带动当地畜禽养殖业发展,全县7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725户,其中养猪户2045户、养禽户680户,促进了全县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湖北神地公司是我县的一家省级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紧紧围绕“种鸡—孵化—规模化养殖—饲料加工—蛋品粗加工和精细加工—产品销售”这一产业链条的建立和延伸做文章,形成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良性互动,有力推动了全县及周边地区蛋鸡产业的发展。目前,公司与农户建立核心联系户130户,紧密联系户260余户,松散联系户460户。2007年,该公司共孵化供应种苗250万羽,生产供应饲料1.25万吨,培训养殖户550户,清洗加工、销售“咯家果佳”、“神地”品牌鲜蛋5500吨,促进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畜牧产业化的路子。

2,规模养殖蓬勃兴起。**县采取措施,通过政策激励、典型带动、服务促动、效益驱动等方式,在市场有利和政策有力的双重作用下,全县小区建设、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全县共有各类养殖小区31个,其中养猪小区11个,蛋鸡小区18个,养鸭小区1个,养羊小区1个。钱场镇建立了白马、舒岭、茶场等13个蛋鸡小区,现有养鸡专业户1073户,存笼蛋鸡448.4万只,日产鲜蛋202吨,年创产值3.9亿元。目前钱场镇已成为湖北省最大的蛋鸡养殖小区集群。

全县规模化养殖户总的特点是:分散养殖户出栏(笼)比重下降;规模养殖场(户),出栏(笼)比重大幅度上升。据调查,2007年底,全县规模养殖户3901户。其中,生猪规模户1694户,出栏生猪42.81万头;肉牛养殖规模户93户,出栏614头;肉羊规模户93户,出栏肉羊10261只;肉禽规模户25户,出笼肉禽34.2万只;蛋禽规模户1996户,出笼781.64万只。从生猪养殖的结构上来看,出栏生猪50-99头的户848户,占规模户的50%,出栏生猪5.67万头,出栏占规模户出栏总量的13.2%;出栏100-499头的规模户699户,占规模户的41.3%,出栏生猪12.53万,占出栏总量的29.2%;出栏500-10000头以上规模户147户数,占规模户的8.7%,出栏生猪24.61万头,占规模户出栏总量的57.6%。从以上数据比较分析:规模养殖以生猪养殖量100头为分界线,50-99头的养猪户数占一半,出栏量只占一成三;以养殖量500头为分界线,养殖在50-499头之间户数占总数的91.3%,养了规模总量的42.4%的生猪;而养殖量达到500头以上规模户户数占总数的8.7%,出栏了57.6%的生猪。从蛋禽的规模养殖结构来看,存笼500-4999只规模户,户数1491户,占规模户的97.6%,出笼285.9万只,占出笼总数的37%;5000-50000只以上规模中,户数505户,出笼495.7万只,占63%。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情况说明了我县规模养殖中,养殖户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扩大规模,规模养殖户中的大户出栏(笼)量占了半壁江山。预计规模养禽场全年可生产禽蛋12.5万吨。全县规模养殖畜规模户出栏总量禽出栏(笼)数占总出栏数的比例已超过50.4%,规模养殖禽蛋产量占全县禽蛋总产量的比例达到80%以上。

另外,2007年,全县共建成标准化养猪150模式猪舍105栋,是全县规模化养殖中出现的亮点。

3,中介组织已经起步。近年来,在县畜牧部门的推动下,先后成立了 29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其中有11家生猪专业合作社、9个家禽专业合作社、6个家禽养殖协会和2个其它养殖中介组织。各类中介组织均已在民政和工商部门办理了登记和注册,建立了办公场地,完善了和规章制度,管理有序,运转正常。29个中介组织网络养殖户485户,带动农户3658户,发展生猪、家禽和蛋品运销大户24户,上年为全县运销生猪32万头、家禽85万只,禽蛋1.2万吨。

4,畜牧业地位明显提升。

2007年,全县累计出栏生猪85.01万头,出笼家禽710万只,生产禽蛋4.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9.3%、3.6%和30%;出栏肉牛1.39万头,出栏肉羊6.65万只,同比分别增长7.8%和1.4%。

其中,规模养殖占出栏总量的50%以上。2007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16.086亿元,比去年增长60.6%,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比去年提高8个百分点;畜牧业养殖效益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畜牧业贡献增加320元。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成为继劳务经济后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畜

牧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县畜牧业正处于爬坡上坎的关键时期,最大的实际是生产水平仍处于传统的分散小农户养殖向产业化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阶段,最大的问题是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还不同步,最大的风险是动物疫病和市场波动,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的问题:

1,畜牧产业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畜牧产业化已成为热门话题,但实际工作中,许多人对畜牧产业化的含义、内容、基本要求不甚了解。有的人误把畜牧产业化当成“筐”,包罗万象,什么都往里面装,使发展畜牧产业化成为口号,流于形式。在大力倡导规模养殖、畜牧产业化的同时,传统养殖业、养殖观念、方式和方法还是占有一定比例,良种、良法和好的运营方式仍然运用的不是很充分,特别是少数散养户认识不足,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参与意识。

2,养殖户素质有待提高。据调查,目前全县的养殖户中大的规模户懂技术、善管理者居多,而散户中畜牧业劳动力老年化比例上升,文盲半文盲占20%,小学文化约占45%,懂技术、善管理者比例不到30%。因而,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一部分养殖者还缺乏认识和把握能力,对调整结构,推进畜牧产业化缺乏参与意识。具体表现有三:

1、盲目性。不考虑市场需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会做什么,按自身意愿从事养殖业。

2、盲从性。不少农户自主经营的能力差,养什么主要看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养什么怎么养自己照搬。对经营活动陌生,没有市场经济意识。

3、现实性。多数农户在调整结构、推广畜牧新技术方面缺乏分析决策能力,必须亲眼看到别人养殖获得效益后才相信,致使产业化发展缓慢。

3,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县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中,仅有一家生猪屠宰企业和2家蛋品初加工企业,牛羊等产品加工企业、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偏少,而且生产能力不足。加工企业仅限于加工生产初级产品,缺乏深加工增值环节,除神地公司蛋品形成品牌以外,其他产业没有形成品牌产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带动农户能力较弱,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业化发展步伐不大。

4,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在国内仍有发生,病原污染面较大,外来疫病威胁日益严重,养殖风险加大。

5,规模养殖环境污染需要改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畜禽所排泄的粪便较多,而且一部分是直接排到圈舍外面,已经造成了很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成本过高,养殖业主难以承受,大多数业主选择牺牲环境赚取利润,这种跟地方和环境保护者的冲突必然反过来影响畜牧产业化的进程。

6,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当前,我县正处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面临新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会不断提高。去年的猪肉市场**,说明畜牧业具有鲜明的“四性”,即:食品的安全性、产业发展周期性、应对风险脆弱性、产品供给敏感性的特点。随着畜产品市场化、信息化的推进,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采取多种措施抵御市场风险的要求越来越紧迫。

三、思路与对策

(一)思路

畜牧产业化是畜牧业一体化的简称。它是畜牧市场化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包含畜牧生产中“产供销一条龙”的各个环节市场化。近年来,我县一直坚持不懈地抓创建全省畜牧大县的工作,积极引导畜牧业家庭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传统畜牧业走向市场,全县畜牧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我县畜牧工作总体思路是:“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品质,增加总量,确保安全,创新机制,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化”。生产方式上,坚持以畜牧企业为龙头、以农户标准化养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发展方向上,坚持面向省内外两个市场,走外向型畜牧经济之路;产业结构上,坚持南北发展战略,以生猪、家禽生产为主体,加快发展草食牲畜;坚持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加快产业化发展为重点,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积极构筑具有**特色的现代畜牧业。

二,对策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规模养殖作为畜牧业的重点,作为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产业化领导小组,确定领导专管,业务部门专抓,负责产业化工作的协调、组织、检查、经费的落实和使用,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科学配置资源。各产业化领导小组对畜牧业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一是在规划上要根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结合城镇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建设规划的需要,把养殖区域划为三区: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合理规划区域养殖用地。对适养区开展环境评价,根据水环境容量和耕地消纳畜禽粪污的能力,确定区域畜禽养殖数量,建设养殖小区。通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发展养殖小区和推进一村一品的建设,这样既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又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推进畜牧产业化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二是要进一步调整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处理技术和种草养畜,充分发挥草食畜禽污染少的优势,来减少养殖对环境的压力。三是种养结合,走农牧结合、动植物互惠的发展路径,实现农牧双赢。在农业生产区和基地进行种植的同时配备适度规模的养殖业,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作为农作物的肥料来源,有利于种植业减少化肥投入,保护和提高土壤肥力,发展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同时农作物作为青绿饲料可以补充养殖业,降低养殖成本。四是多种形式消纳养殖场的排泄物。把养殖业融入农、林业中,形成猪 —沼 —果等多种综合利用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2,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建立长效机制。畜禽养殖效益在规模,成败在防疫。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已经由生产性、技术性问题演变成为社会性、政治性问题甚至是全球性问题。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坚持发展与保护两手抓,牢固树立抓动物防疫工作就是抓畜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的观念,把防控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既要重视突发疫情的控制,更要重视平稳时期的监测和预防;既要做好季节性集中防疫,更要注重建立长效防控机制。长效机制的建设首先要解决队伍的问题,**县率先进行兽医体制改革,“ 防治分离,以检促防”的改革思路得到赞同,“以钱养事”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人员的待遇大幅度提高,解决了机制中“人”的问题。另外,优良小区优质畜舍的建设也是重要环节。要积极探索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和发展新模式。养殖小区建设要大力推广 “六统一分 ”(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圈舍建设、统一疫病防治、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污水处理,分户饲养)。积极建设生态环保型养殖场,使畜舍设计合理的养殖小区成为全县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模式,彰显优质畜舍(如养猪150模式)防制动物疫病,抵御养殖风险的作用。

3,要把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作为畜牧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要与工业强县战略有机结合,以畜禽产品加工增值增效带动农户增产增收为着力点,重点扶持神地科贸、绿丹禽业、龙王畜牧、县人工授精中心站、弘源饲料等企业做大做强,在基地建设、原料供给、资金扶持、市场服务、技术指导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形成供种、饲料加工、畜禽生产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按照县委“项目至上,招商为先 ”要求,立足我县畜牧业资源优势,大力引进畜禽养殖、饲料生产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国家级或省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我县种源、饲料、兽药生产和畜牧食品加工业,形成完整的畜牧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快速持续发展能力。要大力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不断加强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兴办畜禽专业市场,发展市场服务中介组织。要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加快畜牧业专合组织和专业协会建设。

4,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实行规模化养殖的提档升级。在技术推广上,要加大实施“科技兴牧”战略的力度,大力实施畜牧科技入户工程,切实抓好科技示范户建设,加大培训的力度,不断地更新培训的方法,使课堂上讲授的新知识、新技术落实到养殖实践之中,并迅速获得成效。要加强对公益性事业畜牧技术推广员的考核力度,考核既要细化到考核目标管理的各项指标,又要细化到考核科技示范户和科技带头个人,细化到“推广员为他们做了什么事,他们取得了多大的收益”这个点上。对个人素质较低的养殖户,推广员要结成帮扶对子,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在推广的目标上,要把规模养殖的提档升级作为总体目标。我们在生产调查中发现规模化养殖有6大好处: 1,从投入成本上说,购进的饲料原料量大、价低,每头猪可降低成本50元左右。2,从安全卫生上看,有利于控制动物疫病,建立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确保人畜安全。3,从产品质量上来说,推行规模化养殖,有利于实行严格的养殖、卫生防疫和环境控制标准,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4,从生产效率上讲,有利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养殖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5,从产业结构上说,有利于促进养殖、加工、经营、销售各环节联结,进一步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6,从抗风险能力上看,规模化养殖,信息沟通机制的建立可以对产品进行及时地调配供应,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所以在现有规模养殖户、养殖小区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促进提档升级;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引导传统养殖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

5,逐步推行畜禽期货,规避市场风险。近年来,社会各界提出了一系列运用畜禽期货手段规避肉食品市场资源风险的建议。畜禽期货实行“先卖后养”,既能实现畜禽套期保值,又可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去年“猪价**”以来,一些养猪户和企业对生猪期货的期盼溢于言表,他们呼吁,国家应尽快推动生猪期货上市交易,给新农村增添致富的平台,稳定生猪市场,改变困扰政府多年的“农民养猪难”、“卖猪难”的尴尬问题。**县是全国253个生猪调出大县之一,畜禽养殖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较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对畜禽期货进行试点,用金融的手段为农户和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保驾护航,规避市场风险。

6,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国家扶持政策来看,连续 5年出台的 1号文件都强调增加三农投入。特别是 2007年,国家出台了扶持生猪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县被纳入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项目县,国家加大了对生猪大县的奖励补助。奖励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养猪户的士气,业主纷纷加大了畜牧产业发展投入,全县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促发展的氛围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各级党政应进一步制订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以诱导各类业主主动从事畜牧产业化工作。如制定对从事畜牧产业化的单位、个人、经济组织,农民等物质奖励,精神鼓励,资金扶持,税收优惠,项目上支持等政策,为畜牧产业化提供各种服务,搞好交通、通讯、能源、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等等,用政策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

7.县畜牧业绿色发展规划 篇七

绿色畜牧业是以环保、安全、健康为目标的可持续畜牧业, 是在环境清洁、饲料、饮水无污染、土壤有害元素含量在国家限定标准以下的特定条件下进行生产的。它包括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中一系列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控制, 保证消费者获得安全、营养、优质的畜产品。

1 东营区发展绿色畜牧业的优势

东营区是东营市中心城区, 土地资源紧张, 为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发展绿色畜牧业, 东营区紧紧抓住创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的契机, 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优势,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依托, 把标准化、品牌化和生态化建设作为发展绿色畜牧业的突破口, 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全区畜牧业实现了量的增加与质的提高。

1.1 畜牧业综合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截止2013年底, 全区共完成肉蛋奶总产量8.8万t, 实现畜牧总产值12亿元, 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6%;全区共计出栏牛5.2万头、猪27.1万头、羊40.6万只、家禽1033万只, 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2%、1%、5%。尤其是近几年生态节粮型肉牛产业发展迅速, 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1.2 优质生态畜禽生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 东营区以发展规模养殖、健康养殖、绿色养殖为主线, 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 截止2013年底, 规模化养殖区已达到205处, 占全区养殖总量的97%以上。其中, 千头奶牛场一处, 千头肉牛场4处, 万只禽类养殖场15处, 千头生猪养殖场10处, 规模化程度达到92%以上。

1.3 畜牧品牌创建初见成效

畜产品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全区共有12家畜牧企业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畜产品认证, 着力培育了“胜大维可得生态肉”、“顺合鸡蛋”、“胜大鲜奶吧”等一批市内外知名品牌, 初步形成了品牌产品带动品牌企业、品牌企业拉动支柱产业、支柱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格局。

1.4 畜牧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完善

以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畜牧龙头企业为突破点, 形成了以“畜牧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在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生产资料供应、劳务和资本运营中互相合作。如总投资4.2亿元的雨润集团, 带动东营市及周边地区1000户农民从事生猪养殖、生猪贩运, 每年可使农民增加收入2500万元。同时还吸纳下岗工人近500人再就业。目前, 东营区市级以上畜牧龙头企业达到8家, 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已达42家, 其中富康养猪合作社等4家合作经济组织被评为省级优秀合作经济组织, 全区70%以上的养殖户进入产业化经营。

2 发展绿色畜牧业主要措施

东营区按照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数量规模化、环境生态化、经营产业化“五化”同步的思路, 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绿色畜牧业发展, 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

2.1 实施科技兴牧, 从技术上提高产业科技水平

东营区多次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家畜良种补贴, 做好畜禽良种引进和推广工作, 做到良种良方配套。尤其是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实施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 确定生猪、肉牛为主推产业, 遴选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 组织专技人员进村、入户、到场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 全区畜禽改良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全区生猪、牛、羊、禽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7%、95%、92%和91%。结合新型农民学校, 深入实施“远教兴牧生态发展年”活动, 认真做好农民畜牧科技培训工作。大批先进的畜牧前沿技术先后在全区推广, 如发酵床养猪技术、全株玉米青贮及秸秆利用技术等, 均取得了较大经济效益, 有力推动了全区畜牧业生产大发展, 实现了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2.2 深化依法治牧, 从监管上保障绿色畜牧业发展

切实完善和加强绿色畜牧业发展保障体系和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以政府主导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制, 落实动物防疫工作行政负责制, 全面完成基层畜牧兽医体制改革, 健全村级动物防疫队伍, 动物疫病预防、监测、应急等综合防控能力全面提升, 连续15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将发展绿色畜牧业, 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不断加大基础投入, 创新监管方法。2012年以来, 在全市农业系统率先实施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项目, 有效加强了畜产品监管体系、队伍、检测能力、示范场区和信息化监管能力建设。

2.3 高点定位, 从规划上发展绿色畜牧业

按照高标准、成规模发展的工作思路, 本着现代、高效、生态的原则, 大力发展绿色畜牧业。转变原先只求养殖总量的观念, 由侧重于发展数量向注重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和生态效益转变。涌现出许多布局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层次高、影响大、生态效益好的大型绿色养殖企业, 山东蓝海生态农业养殖基地完成投资一亿元, 设计存栏生猪1万头, 肉禽8万只, 道路、水电等设施已配套竣工, 已建成标准化猪舍6栋, 引进种猪600余头, 其他猪舍、禽舍土建工程正在施工之中。东营市华盛肉牛养殖基地完成投资1200万元, 基础建设和配套项目全部竣工, 设计存栏1600头, 现公司正在各地考察牛源, 已组织引进架子牛280头进行集中育肥。史口畜牧养殖园区华威蛋鸡场项目已经完成土地流转, 项目立项、环评、土地备案手续已办理完毕。新建东营浩宇、风和日丽等生态休闲牧场3处, 7处家庭生态牧场得到进一步提升, 全区畜禽标准养殖比例达到96%, 有效地破解了畜禽养殖与环境污染相冲突的瓶颈。

2.4 强化政策扶持, 从政策上帮扶绿色畜牧业发展

积极做好各级扶持政策的宣传和解读, 及时落实能繁母猪补贴、防疫补助、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等各类政策性补贴和市区产业扶持政策补助。2013年以来, 实施了国家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区建设项目, 为三家生猪养殖场争取中央补助资金120万元;实施国家扶持“菜篮子”生产畜产品项目, 为4家养殖场争取中央补助资金165万元;蓝海养殖基地、龙居桃花岛观光牧场等6家养殖企业通过市级现代畜牧业发展奖励政策验收, 可争取市级奖励资金70万元;帮助华盛牧业、阳光庄园等3家企业申报了2014年国家秸秆养畜联户示范项目, 可争取市级以上资金133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 有力地解决了广大养殖户后续资金不足、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 增强了绿色畜牧业发展后劲。

3 发展绿色畜牧业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 全区畜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 重大动物疫情对畜牧业发展影响严重, 2013年上半年的H7N9禽流感疫情对畜牧业特别是家禽业带来了严重影响, 养殖户受损严重, 持观望等待态度。 (2) 动物疫病病毒变异加快,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免疫、消毒等防控工作仍需加强。 (3) 绿色畜牧业进程需加快推进。2013年以来, 本区在发展休闲观光、家庭生态牧场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 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总体占畜牧业生产总量的比重还偏小, 仍需积极引导和扶持。四是资金投入来源单一, 土地资源紧张, 畜牧业特别是规模畜牧业发展后续乏力。

4 今后发展思路

今后东营区绿色畜牧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东营区实际, 大力实施“更新、调整、转变、升级”四大措施, 加快全区高效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4.1 切实更新理念

转变畜牧业发展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畜牧业工作全局, 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现代畜牧业发展, 用市场化的理念促进畜产品流通。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 探索企业与农民之间更加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 帮助农民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增强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4.2 全面调整结构

首先加强现代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建设, 不断提高畜禽良种比重, 增强畜牧业的生产能力。然后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畜种作为主攻方向, 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 逐步形成特色鲜明、规模适度、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畜种结构。

4.3 着力转变方式

尽快将传统的散养、混养方式转变为现代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式, 努力探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畜牧业, 使畜禽增长方式由传统数量型畜牧业向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变, 实现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4.4 实现产业升级

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 有效解决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实现产业规模升级;积极推进畜牧业适度规模化生产, 提高畜禽疫病防控能力和畜产品质量水平, 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实现产业水平升级;强化加工、流通环节, 完善流通业和服务业, 延长产业链条,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加大畜牧业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力度, 尽快建立现代养殖体系, 提高重大动物疫病控制能力, 促进畜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 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加快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步伐,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改变畜禽养殖模式, 发展环保型养殖, 实现产业环保技术升级。

8.县畜牧业绿色发展规划 篇八

前不久,哈尔滨市委为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相继召开了县域经济推进会和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这是市委进一步推进“强县”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举措。在《意见》中,市委把我县确定为生猪生产加工基地县,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以生猪、特种动物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业,全力培育立县产业,实现“强农”战略的新突破。

一、着眼“四个要件”,确定畜牧业为立县产业

1.把畜牧业培育成立县产业是发挥我县资源优势的现实选择。一是具有丰富自然资源。我县位于北纬45°和46°之间,坐落在“世界黄金玉米带”和优良的畜产品养殖带。土地、粮食资源丰富,为发展绿色、有机、生态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二是具有雄厚的发展基础。我县是全国标准化生猪生产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龙江生猪生产第一县。目前,全县有生猪和特种动物养殖生产企业450家,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53个,2012年生猪饲养量将达到400万头,其中绿色健康猪达到6万头,防疫灭病体系不断健全,科学养殖水平不断提高,为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具有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广大农民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高涨;一些大集团、城乡资本、民间资金和社会各界闲散资金正在向畜牧产业聚集;国家、省、市都制定了一系列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都将逐年加大。这些都为我们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

2.把畜牧业培育成立县产业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畜牧业不仅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我县生猪产业已经跨越了“探索起步”阶段,正在向产业“优化升级”阶段迈进。“优化升级”阶段,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转变”,即从发展的阶段性看,已经开始由产业快速起步阶段向产业优化升级阶段转变;从推进方式上看,已经开始由产业单项率先突破阶段向产业化整体推进阶段转变;从产业关联度上看,已经开始由一产规模扩张阶段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阶段转变。加快畜牧业发展,既可带动种植业,又可为第二产业提供原料,同时还可以促进流通、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3.把畜牧业培育成立县产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发达国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的主导产业来抓。据测算,畜牧业增加值每增长3个百分点,就可拉动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党的十七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其重要途径就是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单一的种植业中转移出来,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畜牧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吸纳就业能力强、劳动技术密集,是农业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产业。在畜牧产业的带动下,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联合,加速农民身份转变,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农业三化”同步,进而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4.把畜牧业培育成立县产业是实现强县富民的重要途径。从我县的产业布局看,雨润集团和七合集团一期、金锣集团二期开工建设,正邦等畜牧加工企业的成功签约,正在洽谈的大北农、广西杨翔集团,这些都将在我县畜牧产业建设上发挥主角和龙头作用,必将带动全县的畜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据测算,1公斤玉米转化成猪肉可增值0.6元,再通过龙头企业精深加工,可进一步增值1.5倍左右。把畜牧业这篇文章做好做大,延伸产业链条,不仅农民可直接从中受益,而且可有效解决我县农产品“种强销弱、量大链短、质优价低”的问题。培育项目重在强县,全民创业重在富民,畜牧业是强县富民的最重要途径、最有效手段。所以说,加快畜牧业大发展,是实现县域经济大发展的重要内容,畜产品必将成为我县进入国内外大市场的主打产品,成為经济发展的优势、强势产业,成为巴彦发展的主导产业。

结合县情,我县今后一个时期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推进“强农”战略,按照“大粮食、大畜牧、大加工”的要求,以强县富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生猪、特种动物养殖优势,突出产业化经营,突出绿色特色品牌,突出可持续发展,走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加工系列化、品质标准化之路,把畜牧业培育成立县主导产业。打造全国生猪第一县。按照这一思路,我县畜牧业发展的任务目标是:到2016年,生猪饲养量达到700万头,特种动物饲养量达到50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畜牧业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畜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到2020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1 000万头,特种动物饲养量达到1 000万只。实现全国生猪第一县目标。

二、坚持“五个并举”,全力培育以畜牧业为主的立县产业

一要坚持规划与引导并举,合理调整区域布局。要统筹规划,科学引导,调整优化畜牧产业结构和布局,把生猪和特种动物养殖作为畜牧业的重点,按照《关于把畜牧业培育成为强县主导产业的决定》要求,完善《巴彦县生猪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规划》和《巴彦县特种动物养殖发展规划》,制定饲料研发、产品培育、规模养殖、屠宰加工、终端利用等产业体系规划,实现生猪生产和特种动物养殖“产业链条”式发展。突出抓好区域化布局,以巴彦工业新城为核心建设生猪加工示范区,以西集镇为核心建设生猪养殖培训示范区,以丰乐乡为中心建设东北三省最大的特种动物养殖示范区,以兴隆工业园为核心建设生猪产业加工、良种培育示范区,以洼兴镇为核心建设生猪养殖和无公害生猪品牌示范区,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规模经营、效益明显的畜牧产业体系。

二要坚持标准化与规模化并举,做优做大基地。要完善规模化养殖体系。以发展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为载体,着力做好养殖基础设施、产品品种改良、养殖环境改善、饲养水平提高、管理制度创新等工作,建成一批以规模养殖场为核心、养殖大户为主体、适度规模养殖户为基础的集约化养殖示范基地,使产业向规模化饲养、工厂化饲养、现代化饲养转变。到2016年,全县生猪和特种动物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分别达到150个、100个,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70%和60%以上。要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全力提高生猪品质,大力发展绿色健康猪和有机猪,重点推行“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治污、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实现环境优良化、饲料兽药标准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规格化、产品认证标识化,逐渐形成产业互动、运作协调、管理规范和效益明显的生产体系。同时,以沼气工程和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循环经济,加快实现畜牧业发展的无害化、生态化。要完善区域合作体系。在全力建设域内生猪生产基地的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产业定位的总体要求,全力实施区域联动发展战略,逐步把养殖基地向木兰、通河、方正延伸,进一步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形成巴木通方区域合作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大格局。

三要坚持内引与外联并举,壮大龙头企业。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国际国内知名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活动。加大对雨润、七合、金锣等龙头企业的扶持,提高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坚持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农户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使广大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带来的经营成果。进一步加快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推进畜产品的精深加工。要着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增效和高端市场营销的取向,推动畜牧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一次加工增值向多层次加工增值转变,推动畜产品加工向食品、医药、服装等领域的延伸,打造出以畜产品深加工、规模养殖、饲料加工为主的三大亮点,实现“全链条、全利用”产品开发,拓展增长空间。加快园区建设。巴彦工业园区重点以肉食品加工和饲料加工为主,兴隆工业园区重点以粮食加工和生物制药为主,丰乐特种动物养殖园区以狐貉和獭兔等特色养殖加工为主。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园区硬件环境,提升园区对项目的吸引力,形成具有巴彥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快品牌创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特色产品,打造品牌,争创名牌。要积极整合资源,引导企业联合互助,共创品牌,使现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劲的品牌优势,努力提高生猪和特种动物养殖产业综合效益。

四要坚持联动与融合并举,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随着生猪、特种动物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围绕生猪、特种动物养殖和肉食品加工,将逐步分化形成储运、销售、流通、服务等多个与畜牧产业相关的产业。要围绕生猪、特种动物养殖,着力壮大二产、提升三产,不断拓展畜牧产业发展空间,促进生猪和特种动物养殖产业分工分业,通过相关产业的联动与融合,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一要坚持三产与生猪和特种动物养殖基地建设相融合,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的基地建设,带动运输、仓储、销售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实现三产与一产联动;二要坚持三产与龙头企业建设相融合,带动产品包装、销售、物流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实现三产与二产联动;三要坚持三产与城镇化相融合,通过发展畜牧业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带动与城镇化相匹配的交通、通信、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各乡镇、各部门要从三次产业联动融合的角度,认识生猪和特种动物养殖产业分工分业相融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推进生猪和特种动物养殖产业优化升级。

五要坚持服务与扶持并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专业市场建设。牢固树立“抓生产先抓流通,抓流通先抓市场,依靠市场促进生产发展”的思想,大力培育和开拓畜产品市场。建立覆盖全县的畜产品市场体系,整合县内资源,建设和完善综合性交易市场,形成流通效率高、运输成本低的畜产品网络。加强科技推广。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坚持以自繁自育为主、引进为辅,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扩繁场等方式,加快生猪、特种动物的良种繁育和推广,提高畜产品的科技含量。完善防疫检疫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基础免疫,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疫病监测网络,完善技术支撑工作体系、疫情测报体系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加快区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畜产品安全水平。

三、健全“四个机制”,硬化培育立县产业的保障措施

一要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发展畜牧业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县委、县政府成立畜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主要领导要切实肩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纳入重要日程,定期研究,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强有力的领导体系。要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结合《决定》要求,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把工作任务和责任目标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人员,明确完成时限和奖惩措施,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要健全政策支持机制。要加大对《关于把畜牧业培育成为强县主导产业的决定》的宣传力度,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动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要对畜牧专业村和养殖大户进行重点扶持,加快发展畜牧产业链,扶大做强畜牧龙头企业,推动畜牧业快速发展。要进一步优化资金扶持政策,财政、金融等部门要立足全县大局,千方百计切实解决产业建设缺资金、贷款难的问题。要把项目向畜牧产业集中,要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投资方向的研究,有针对性地从规模化养殖、良种繁育、防疫体系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产业建设环节策划包装一批投资项目,争取更大、更多的项目支持,引领产业突破发展。

三要健全工作督察机制。要强化考核导向,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将考核与选人用人、与产业建设结合起来,对在畜牧产业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要重奖,对在产业建设中成绩突出、贡献卓著的干部要予以重用;对主观原因造成工作失误,产业长期停滞不前的领导和干部要严格追究责任。要加强督促检查,要将畜牧业发展作为重点督办内容,定期通报;县畜牧产业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例会,研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四要健全工作落实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定下来的事情就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工作就要一抓到底、见到成效,确保畜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要严格落实领导联系乡镇、包村、包项目、包企业等制度,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埋头苦干之风,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推动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展望未来,前景美好,任重道远。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加快畜牧产业发展步伐,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上一篇:工时管理制度下一篇:我心目中的偶像满分作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