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花的散文阅读(精选8篇)
1.水仙花的散文阅读 篇一
我喜欢迎着太阳张开笑脸的向日葵花,我喜欢艳丽芬芳的玫瑰,我喜欢碧绿碧绿的柳树,但我最喜欢有着淡雅气息的水仙花。
水仙花的根是白色的,还留着像老爷爷的白胡须。它这长长胡须盘绕着雨花石,不像其它花草需要土壤,给它些水,雨花石能生长。
水仙花的球茎是褐色的,呈卵圆形,很像大蒜头。
水仙花的叶子厚而柔软,长条型,绿莹莹的,像肥厚的大蒜叶。在它葱绿的叶子丛中,冒出一串淡黄色的花苞,没过几天,花苞打开,像害羞的小姑娘露出了它这害羞的小脸。显得格外娇气。它的花瓣一层层包裹着,一层层开放的,有的七八朵聚在一起,好像在开着重要的会议,有的三五成群呆在一起,像在交头接耳地商量着他们之间的小秘密,也有的孤零零地立在一头。
水仙花有着一股清香,但告诉你,你可不能得太近去闻它哟,它容易诱发咳嗽呢!
水仙花真好看,我喜欢!
2.水仙花的散文阅读 篇二
我想通过《我与地坛》的案例, 和各位探讨怎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 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与地坛》是人教版高一上学期的一篇课文 (指课改前的版本) , 这个单元的前两课, 一是《荷塘月色》, 一是《我的空中楼阁》, 一篇语言优美, 一篇意境朦胧, 两文都形象鲜明, 主旨也不难理解, 学生读起来障碍不大, 但《我与地坛》则不同了, 文章的意蕴深厚 (有的地方可以说深奥难懂) , 语言富含哲理, 高一的学生读起来确实比较困难。这样一篇课文, 怎样来教呢?我开始设计了一个方案, 即由教师来讲读, 选出我认为重要的和难懂的段落来为学生逐点讲解, 这个方案肯定可以面面俱到, 把我个人的理解都塞给学生, 但我一直犹豫不决, 觉得这不是一个好方案, 主要是担心这篇课文太长, 恐怕学生耐不住性子来听我的讲解, 结果会费力不讨好 (可能我们许多课文的教学都是费力不讨好的) , 但是我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来。于是, 我让同学们自己先预习课文, 提出不懂的地方 (字、词、句、段都可以提) , 结果汇总上来有几十条, 合并同类项还有二十余条, 可见此文的阅读确实有难度, 难道一条一条地给学生解答吗?不妨从另一方面来看, 学生能提出这么多疑问, 说明他们愿意读这篇他们认为深奥的文章, 说明他们的阅读兴趣已被激发出来。于是, 我干脆改变教学策略, 由教师讲改为由学生讲。首先, 让学生就这些问题分组讨论, 要求:所有的答案一定要有文本依据, 讨论的结果由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在这个讨论式的阅读过程中, 同学们有意见一致的兴奋, 也有看法不同的交锋, 课堂氛围十分热烈, 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给予恰当的评点和引导, 及时发现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 并让这思路提升成为一种方式, 他们以后便会使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 课文第一部分第五自然段最后有一句话“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许多学生觉得这句话不好理解, 讨论后有同学说:“‘荒芜’是因为这园子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这历史‘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高墙, 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说它‘不衰败’, 是因为作者看见了蜂儿、蚂蚁、瓢虫等弱小的生命都有滋有味地活着, 有情有趣地忙着。还有那‘高歌的雨燕’、‘镇静的古柏’、‘草木和泥土的味道’都给人以鼓舞和启迪, 所以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个精彩回答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这时, 我就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个问题的答题思路是怎样的:首先, 分解这句话, 找出它的关键词, 它有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荒芜”, 一个是“不衰败”, 这两个词使得这句话充满矛盾, 造成理解困难, 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要在文中找到这两个词的注脚 (有关的描写) , 这个关键点解决了,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经点拨, 同学们豁然明了。同学们掌握了这一类问题的解读方法,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阅读的能力。课文的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 它不像第一部分探讨人生、探讨生命那么深奥, 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读懂的, 而且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从而产生共鸣。基于这一点, 我便因势利导, 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 从文本中认识和了解史铁生的母亲。作者那深情的叙述、情景交融的描写、发自内心的议论, 深深地打动了大家, 有的同学甚至读到泪下。读完后我要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想, 大家的发言十分踊跃, 因为此时的他们心里有满满的体会要与大家分享。我又开掘一步, 让学生讲讲所知道的关于母亲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有许多, 每一个都触动着孩子们年轻的心。此时我在黑板上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十四个大大的字, 同学们表情凝重, 课堂十分安静。我想, 他们一定在内心体味着这句话深刻的涵义。教完这一课后, 我写下了这样的教后记:我虽然这样备了课 (指我原先的教学方案) , 但我并没有这样教。而是让学生读书、质疑、分组讨论、再读书来回答问题。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做老师的应在开掘学生自身的潜力上下功夫, 以激发出他们的阅读兴趣, 而质疑法正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好方法。这篇难懂的课文, 学生读得兴趣盎然, 我也听得兴趣盎然。而且我和学生都在阅读中得到成长。当然, 这只是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之一, 还有其他一些好方法。比如, 了解作者身世法, 运用诗歌对联导入法, 先读结尾引入法等。
再来谈谈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它在人教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上。
这篇散文是郁达夫1934年写的。他笔下的故都的秋, 像一首诗, 深沉而含蓄;像一幅画, 美丽而寂寞;像一首歌, 忧伤而苍凉。文章的写作时代离我们学生太远, 文中所表达的感情离我们学生也有点远 (不易理解) , 文字的风格离我们学生还是有点远 (不熟悉, 不好懂) 。这样的散文怎么教给学生读呢?我还是颇费了些心思的。我让学生先读一读, 读完后谈谈整体的感受。读第一遍, 学生说:不知道他想写什么?我说, 文章题目不是说了嘛, “故都的秋”啊!学生说, 可是他还写了好些别的:比如南国的秋, 比如中国的文人学士、外国的诗人对秋的感觉等等。我说:散文的特点不就是“散”嘛。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专意看关于“故都的秋”的描写, 其余的都撇开。这个阅读要求提的十分明确、十分具体, 学生读起来目的性就很强了, 一会儿就找到了许多故都秋景的描写, 归纳为:碧绿的天色, 槐树下的日光, 牵牛花的蓝朵, 秋蝉的残声, 忽来忽去的秋雨, 淡绿微黄的秋枣。看出一篇文章写了什么, 并不算困难, 这只是阅读的浅层次的要求, 老师的任务应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深入下去。于是我再发一问:北国的秋景肯定不止作者所写的这些, 那他为什么单选了这些来写呢?学生三读此文, 有的同学说:这些景才是作者心中特有的“故都的秋”;有的说:这些景具有代表性;有的说:作者在最后用比喻说北国的秋如同白干、馍馍、大蟹、骆驼, 它特别强烈、有味、耐看。再发一问:那作者在第三段开头曾提到“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 这些也是故都的秋景。作者为什么只是提一下, 而不去着力描写呢?学生思考后说:那些都是著名的景点, 在南方时自然很容易想起, 但作者最有感触的、体会最深的并不是这些景点, 而是北国秋的那种清、静和悲凉的韵味。师:回答太好了。作者所选取的正是北国那些具有“清、静、悲凉”特点的景色来写的, 这也正是郁达夫恋着爱着专程“不远千里”, 要从杭州赶来体味的北平的秋啊!这里可以引导一句, 作者选什么素材来写是和他想表现思想感情或主题中心分不开的, 同学们写作时也应如此啊。再问:回到开头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作者只要集中地写了他所喜爱的北国的秋就行了, 为什么还要写南国的秋?为什么还要写中国的文人学士、外国的诗人对秋的特别情感呢?对第一个问题, 此时学生已完全明白, 作者写南国的秋的用意是为了反衬北国之秋的特点。而作者为什么写中外文人们对秋的感情, 学生们还不太明白。我问:去掉这一段可不可以?生答:似乎可以。师:你们回答得不肯定, 用了“似乎”一词, 那就是觉得写了它还是有作用的, 大家仔细想想作用是什么?大家讨论后明确:这一段并没有描写秋景秋色, 而是一段议秋的文字, 这一段对于秋的讨论, 加深了这篇文章的文化底蕴, 说明了不但是“我”, 古今中外的文人诗人们对秋都有“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 何尝有国别, 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只是“我”更钟情于“北国的秋”罢了。原来, 这些散文大家是不会随意地多写一段文字的啊!到此, 这篇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 但我又加上一问, 作者是怎么把这些景物———秋色、秋声、秋雨、秋果组织在一起的呢?我让同学们找一下连接的词语, 这个要求使同学们能够注意到语言运用上的问题, 能细心地揣摩文章的细微之处。他们发现了第三段写秋色, 第四、五段写秋声, 第六至十段写秋雨, 第十一段写秋果, 作者是用一些关联词把他们连接起来的, “就是在一家院子里住着就可以享用秋色”、“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来的点缀, 槐树的落蕊, 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更是北国的特产”、“还有秋雨哩”、“北方的果树, 到秋来, 也是一种奇景”, 这里面的“就是”、“也是”、“更是”、“还有”、“也是”等词, 看上去是作者随手写来, 其实细细品味, 这正是作者的用心之处啊, 他是在用这样的语言引导着我们顺着他的眼光、他的思绪一点一点地感受到他所喜爱所钟情的“故都的秋”啊!他眼里的故都的清、静、悲凉的秋, 并不在陶然亭、钓鱼台, 也不在西山和玉泉, 而在每座低矮的房屋内外, 在街道两旁的槐树前后, 在高高的天空里, 在阵阵秋雨过后人们的谈话里。
这很像是个谈话式的阅读,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这种平等的谈话、共同的探讨, 把这种理清作者思路的阅读方法不露痕迹地教给了学生。
3.散文的阅读思路 篇三
散文的这种艺术本质,决定了它的阅读、鉴赏的思路是:缘人、事、景、物而探寻感情、思想和意蕴,逐步进入哲理思考和审美判断的精神境界。
其具体思考步骤可有如下方面:
1.由“境界”探讨主观感情
虽然散文一般不像小说那样以人物形象的相对完整的塑造为能事,但它却需要着力于人物(相当大的成分是作者自己)所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以及整体意境的形成;而这一切又都无不浸含着某种真挚的情思和意绪。茅盾笔谈“风景”,却着意在大西北戈壁滩和黄土高原怀抱中的“特别的气氛”,钟情于那气氛中的比伟大山川尤其伟大的抗日军民,通篇意在境中。袁鹰抒写岚山的花雪诗碑,饱含着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敬慕之情,通篇情由境生,情境并美。散文的这种命笔含情、意在境中、情由境生、追求意境的艺术特点,是我们在阅读,鉴赏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之点。阅读者要善于抓住由整体酿成的、饱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思和意绪的艺术“境界”,探寻作者的主观感情。
王国维曾说:“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这说明所谓“境界”,乃是“真景物”的客观反射于“真感情”的主观精神活动的创造形式,这种艺术创造,尽管也观照客观,却侧重于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由把握以真情实感为基础的艺术境界,进而探讨主观感情的抒发,是阅读、鉴赏散文的关键问题。
凡优美的散文,都以表现作者自己的主体精神世界为美学目标,往往是通过各种方式创造意境,以表现复杂的自我意识和微妙的个人情绪,抒写个人的哲理寻觅、思想探求等真情实感,披露作者深层的精神世界。意境,简言之就是饱含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意,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境,指具形的事物在作者笔下组成的艺术画面。意境作为自我意识与情绪的外化形式,创造了广阔的艺术空间,它能使读者从物我交融的境界中,运用再创造思维去重新认识主体意识的存在,并感受到它所具有的诗意的美感力和动情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对现实不满又受到白色恐怖的压力,不得不以曲笔写柔情,以“淡淡的”愁绪写深沉的悲愤,所以其意就更为浓郁。清华园的荷塘本来是一个小小的很平常的荷塘,然而在朱自清的笔下,那夜色荷塘中光、色、声、香的描绘却这般迷迷离离,飘逸圣洁,优美动人。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这幅画面里,作者“哲理的情思”——美永远不会毁灭,“个性化的人格”——在追求中抗争,“特定的情绪”——因大革命失败而流露的淡淡哀愁和深沉悲愤,这三者融合成内在的情,流漾于月色荷塘,移情于这里的一景一物,达到了情与景的冥合与交融,构成了抒情的艺术境界。这在美学上可用“移情”来予以规定和概括,移情正是作家和诗人创造意境的心理机制。由于作者的主观感情的贯注流漾,荷塘月色早已不再是客观的自然景物,而是充满情感、灵气的附情物。散文家笔下的各种景物的特征、情态、色彩,妙合成表现作者内在情思和特定情绪的感觉空间。所以,意境是主观与客观的美妙统一,委婉含蓄地抒写思想情感的艺术境界。阅读欣赏散文,如果能抓住以真情实感为基础的艺术境界,就能把握作者主观感情的丰富内涵。
2.由内心生活图景的展示抓丰富复杂的思考内涵
散文创作的最高任务既然是侧重抒发主观感情,写出真情实感的境界,那么作者就需要率直和诚恳地进行内心生活图景的展示。没有坦率的内心剖析,没有赤诚的真情实感,就没有散文丰厚的精神存在。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整个人们的内心生活,比广袤无边的大海还要丰富和辽阔,而其变幻的幅度,也许比大海的波涛还要难于捉摸。散文总是在描写人们反射着宇宙万物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作者的内心生活图景。
在抒发真情实感和展示内心世界的同时,散文自然带有深沉的思考的因素。思考与感情,思考与内心生活,在散文中是不可分割的。真情实感必然通向深沉的思考。散文家的深思活动是偏重于“理智”地把握生活,其目的在于发现事物之至理。思考的触角来自内心,内心世界的无限辽阔,正是由于思考的领地无限辽阔,如果是一颗丝毫没有思考素质的内心,其感情将会是轻浮和盲目的,思考的因素在散文中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和价值。所以,阅读和鉴赏散文,要善于通过内心生活图景的展示来抓作者丰富复杂的思考内涵。
一个散文家,不能不是一个思想家,他必须对生活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位生活奥秘的洞察者。诸如历史、时代、民族、祖国、命运、自我、责任等,无不构成他们内心世界思考的内容。所谓散文的“真知灼见”、“奇思妙想”、“哲理意蕴”,无不是散文家感受生活之时对审美对象“深思”的“花朵”。陆蠡的《囚绿记》,表面写一枝青藤,本质是写作者一颗痛苦破碎的心灵,读者透过作者所展示的在抗战中的“孤岛”上海,回想北京寓所“囚禁”的一枝长青藤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寻找阳光的内心生活图景,自然可以触摸到作者在祖国遭受敌寇蹂躏,没有自由如失去了阳光,怀念祖国乡土如青藤朝着“原来的方向”的一颗沉思、跳动的心,阅读鲁迅《野草》中的24篇散文,使我们感受到的主要是作家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构成的丰富多彩的心灵图景的展示,然而透过这一幕幕心灵图景,我们不难把握作家丰富复杂的思考内涵,探寻到鲁迅虽彷徨、犹疑,但又不失其追觅和探求光明与真理的丰厚精神力量的存在。我们阅读刘白羽的《日出》,透过作者对日出景象的丰富复杂的心灵图景的感应,便能从作者能动地组合成的光明战胜黑暗、新生战胜腐朽的系列画廊中,把握到作家以“日出”象征社会主义祖国灿烂前程的深沉思考和哲理情思。我国的散文大家都是言无虚发、文中有心的,散文阅读的思路,要能透过作者内心生活图景的展示,把握其丰富复杂的思考内涵,抓住散文深邃的意蕴。
3.由语言美推敲感情美和思想美
散文美,语言美是一个重要方面,散文表达美的感情和思想,靠的是语言本身的光泽。这种语言风格无论是像江海浩荡似的雄浑开阔,还是像潺潺流水似的温柔委婉,都具有流畅、单纯和洁净的美质,具有易于引起广大读者共鸣的感情的力量。这种蕴藏着思想和感情激流的流畅、单纯和洁净的文字,通常被认为是具有散文美的。由散文的语言美推敲感情美和思想美,无疑是我们阅读、鉴赏散文的又一条重要思路。
分析研究散文的语言美,主要应从感情和思想激流对于语言的渗透的角度着眼,文情并茂的语言才是散文的美语言。不必过分拘泥于所谓“文眼”等遣词造句的分析,研究,它并不是散文语言美本身的标志和关键,而应从语言的整体氛围的表情达意上去把握。散文中,作者的自我意识和心态情绪通过语言的表情达意,构成了强烈的自我抒情色彩,或寓情于事、融情于理,或创造意境、情调与氛围,总之,在语言中间流溢着浓烈的感情和思想光泽。透过语言氛围,就可以把握到至美的感情和思想。透过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描绘清冽潭水的语言,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凄清的心境。清冽的潭水和凄清的心情交融成一个特有的“凄清净洁”的意境,自然构成了作者心中的一种理想化的境界,使散文富于诗意美和理想美。我们从杨朔《荔枝蜜》中赞美蜜蜂辛勤酿蜜的语言中,自然发现作者礼赞劳动人民“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深刻的思想感情美。我们从朱自清的《背影》的印象描写语言中,会感受到父子间深重的感情美。冰心在《寄小读者·通讯九》中写道:我“自然又是旧病了,这病是从母亲来的。我病中没有分毫不适,我只感谢上苍,使母亲和我的体质上,有这样不模糊的连结。血赤是我们的心,是我们的爱,我爱母亲,也并爱了我的病!”这是从作者心里流出来的对母亲爱得烫人的语言,读这样的文字,谁都会被作家的至美之情深深感动。张洁在散文《盯梢》中这样写她对二姐姐的爱:“要是我的眼睛里掉进了砂粒,她就会用那长长的手指,轻轻地翻开我的眼皮,嘴巴撅得圆圆的,往我的眼睛里细细地吹着气。那时,我就巴着我眼睛里的那粒砂子总也吹不出来才好呢!”这种对姐姐充满着爱的痴情蜜意的语言,具有浓郁的情美意美的艺术氛围。散文抒写美的情操、美的理想、美的心灵、美的哲理,都可谓美的感情和思想。然而,这些都是通过美的语言表现出来的。阅读,鉴赏散文时,我们要善于通过语言美去把握散文的感情美和思想美。
总之,我们在阅读和鉴赏散文时,如果能够抓住由“境界”探讨主观感情,由内心生活图景的展示把握丰富复杂的思考内涵,由语言美推敲感情美和思想美这三个方面的思路进行分析、研究,便能达到缘人、事、景、物而探寻感情、思想和意蕴从而对散文进行理性把握和审美评判的目的。
4.水仙花的散文 篇四
生活随笔
记得去年3月25号我的兄弟小羽给我打电话问我快递收到没有。我当时就懵了,我都没有在网上买东西,怎么会有快递呢?
他给我说:“今天是你的生日,记得之前我打电话给他说我想养水仙,这是送给我的生日礼物。“
我问他:“怎么突然想起给我送水仙呢?”
他说:“你之前不是想要养水仙吗?还说等水仙开花了送给弟妹啊。”
哦,我这才如梦初醒。我之前是说过我要养水仙,等水仙开花了就送给她。可是,这只是以前、以前我们没有分手的时候。
既然兄弟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怎么可能不收下呢?我们分手了就分手了吧,水仙还是养着,看到它开花了,我们之前的点点滴滴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
第二天下午下班后,到门卫室去取快递,回寝室的路上碰到你了。我们擦肩而过,我的内心是阴暗,明明可以一把拉着你,可是我没有,太多的卑微只会让我们无地自容,很有可能下次连擦肩而过的机会都没有了。
大概在水里泡了半个月,都没见水仙发芽,不过倒是长根了,每隔两天换一次水。过了两天我就纳闷了,这咋回事,按照正常情况现在应该发芽了才是,于是就取出来看看,下面已经烂掉了,难怪不发芽呢。
去年十一月份的时候,突然又想着养水仙,就到淘宝网买了三窝。收到快递后看了下水仙种子没问题就直接放盆里种上,大概过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水仙发芽了。
没多长时间,我自己租的房子,水仙被我放在土里种植,刚好又赶上冬天。每天都很忙,所以一直没有去过多的照料。偶尔也只是浇点水,虽然浙江的冬天没法和北京比,不过也挺冷的。
放在屋外的窗台上,出太阳了就可以照射点阳光,下雨了刚好我也不用给它浇水,就这样没多长时间叶子黄了,可能是冬天太冷的缘故。
3月5号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早晨起来发现水仙竟然开花了。让我感到很意外,原本我以为它会死掉的,可是没有。
看到花,记得以前你说你想看水仙开花了是什么颜色。现在我来告诉你吧,是黄白两色夹杂的,黄色的花蕊、白色的花瓣,很美丽。
水仙开花了,现在的你过的还好吗?另外的一个我你有没有遇到,如果遇到了,你们是否相爱,是不是当初我和你那样的纯真。这一次就不要无故的离开他了吧,否则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绝情的人。
5.描写水仙花的散文 篇五
春姑娘唤醒了沉沉欲睡的水仙花,它展开了像刷了绿漆似的绿叶,那洁白无暇的小白花像打了个哈欠,伸了伸懒腰,惬意地展开了花瓣。那汉白玉雕刻一般的 花瓣,像雪一般洁白无暇,让人只要瞧上一眼,就顿生爱慕之心。而黄色的花蕊,恰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公主。在花朵中翩翩起舞。好一个“水中仙子”。凑近一闻, 啊,一股清香醉人心脾,给人一种花洁如玉,清香醉人的感觉。它的叶子碧绿碧绿的,细看外面还有一层白霜。
水仙花素来美其名曰“凌波仙子”。的确,它那动人的身姿使人一见倾心,顿生爱慕之情。在我家的写字台上就摆着一盆水仙花,白嫩的鳞茎里抽出好几条嫩绿的枝 叶,在纵横交错的绿叶间,错落有致地开着几朵洁白无瑕的小花,花中嵌着一束黄金般的花蕊,散发出一股浓郁的芳香。一阵风吹过,小花连连点头,似乎牵着水晶 衣裙,在水石之上翩翩起舞,使人见了心旷神怡,如痴如醉。我在寒冷的冬天很少用冷水,但是对水仙花却有些例外,天天坚持为花儿换水。看着花儿秀丽的神韵, 闻着那沁人的清香,心里感到由衷的欣慰,更加喜爱水仙花了。
我特别喜欢水仙花,洁净、淡雅又美丽。于是每到冬天,我都要养上几株,放在精致的小花盆中,加上水,放上几块小石头,摆在房间的一隅,让它静静地生长。每 当寒风吹落了窗外每一片梧桐叶,在那一片萧瑟的岁末,那水仙,就开始抽出一条条长长细细的微微弯曲的绿叶,像少女的长裙那么飘逸、那么洒脱。渐渐的从绿衣 裙中间那一株株绿茎上端,抽出一支支细细的小茎,上面长出一朵朵小小的淡绿色的花苞,有的五朵、有的七朵,有的几株甚至长出了十几朵……含苞欲放,羞羞答 答地半低着头,等待着阳光,等待着希望。她似乎在告慰人们: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也许是在不经意间,水仙的花苞悄然绽放了,一朵、两朵……像害羞的小姑娘一样展开了笑脸,吐露出芬芳。笔直的梃上面绽开了白色的小花,均匀的花瓣平展如 盘,里面还有一圈像浅杯状黄色的花冠。当看到水仙花似凌波仙子婷婷玉立于清水白石之上,青翠长叶之中,瞬间感觉宛如一群仙女下凡,翩翩起舞,真是一派一身 冰雪舞东风之美景。有人把水仙称作“金盏银台”,那黄色的花杯如“金盏”、白色的底瓣似“银台”,真是贴切而形象啊!葱茏恬淡的水仙花盛开了,那朵朵绽放 的`花瓣,平展舒适的探出了白玉般的小脸,冰清玉洁,凌波傲立,一尘不染。水仙花香更是独居神韵,幽雅的芳香沁人肺腑,盈室绕怀,倍添春意。
自古以来,水仙花深受文人雅仕、画家的青睐,成为抒情的典型、创作的题材,赞颂不绝。黄庭坚的《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中“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 月”一句说水仙乃多愁善感的洛水仙子所化,“凌波仙子”一语,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水仙的风韵;宋代诗人刘邦直的《咏水仙》中“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 肌”一句赞赏水仙在严寒冬季,仅凭一勺清水,亭亭玉立,那玉洁冰清的神韵和馥郁芬芳的清香,最令人赏心悦目;清朝刘灏《广群芳谱》中“风鬟雾鬓无缠束,不 是人间富贵妆”两句赞颂水仙朴素无华的品行和高洁的气质,更使人如见其美,如闻其香。
既普通又奇特的水仙花,数九严寒、冰天雪地,却可从水中生展现妩媚的身姿,并拥有超凡脱俗、羽化成仙般的视觉效果,实在令人敬佩。我喜欢他,喜欢她不追求 肥田沃土,不追逐浮华虚慕,只要有适当的阳光和温度,仅凭一勺清水、几粒石子,就能换来春意盎然;喜欢她根细如银丝,纤尘不染;叶碧绿葱翠,尤具神韵;喜 欢她花高雅绝俗、婀娜多姿;喜欢她从不张扬,在柔弱的外表中,蕴涵着顽强的生命力。她那象征着吉祥、美好、纯洁、高尚,自有一种俊逸高雅的气质确实让人刮 目相看。牡丹的美,美中彰显着华贵;桃花的美,美中透露着妖艳;菡萏的美,美中张扬着炫耀;梅花的美,美中蕴藏着冷峻;唯独水仙,以自己的清秀美丽与洁白 可爱,给人们增添了无限光彩……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
水仙花虽然不像柳树那样婀娜多姿,不像玫瑰那样富贵妖艳,。但它有洁白如玉、芳香醉人的花朵。
一阵风吹过,水仙摆动着它那柔软的身躯,在水面上翩翩起舞。
羞涩的花之仙子
凌波仙子
叶姿秀美,花香浓郁,亭亭玉立,叶色翠绿、花朵黄白、清香扑鼻
花朵秀丽,叶片青翠,花香扑鼻,清秀典雅
“水中仙子何处来,翠袖黄冠白玉英。”古人这首咏水仙的诗,写尽了水仙花的风韵。
水仙花不像玫瑰,月季那么需要人们精心栽培,只要给一点清清的水。水仙花既不开在万紫千红的春天,也不开在荷花飘香的夏天,更不开在秋高气爽的秋天,却在风雪交加的冬天,献出自己生命中最美的花朵。
6.水仙花的唯美散文 篇六
主人之所以爱水仙,不是她肥腴、纤长的叶子,不是她婀娜美妙的身姿,不是那几朵发出淡淡幽香的不起眼的小花而是她淡泊的心胸,无欲的品性与坚强的个性。冬天万物萧条,白雪盈阡之际,水仙却一如冬梅吐青泛绿,一派生机。应对严寒,她一无所惧,依然执着地生长着。在主人的阳台上,在充满爱意的呵护中她觉得幸福,这种幸福是任何物质所无法给予的,也只有在一杯清水、几缕阳光、一阵微风、几许目光中她才能感受到春天般一样的情绪。冬天,尽管冷水刺骨,而柔弱娇嫩的水仙用极细微的情感去吸收水中的营养成份,她似乎在洗冷水浴,也只有在刺骨的冷水中才能显示她顽强的意志,她看似娇弱,实则胜过任何人,包括她的主人。
但有感知水仙的无畏品质呢?她那淡泊的心胸,是那些生为人的动物都无法企及的。一盆清水、几粒石子、几缕阳光、便能够拥抱整个世界,尽管窗外的小鸟不为她歌唱,明媚的春天不为她写诗,她依然十分自信地活着。依然用全部的热情拥抱生活。她见过灯下主人的沉思,见过主人的女儿玩着游戏,见过大雪纷飞,见过枯枝折断的痛楚,依然用生命的绿色点缀冬天,给寒冷的居室增添一份温馨。
主人常常在写作之余,凝眸水仙,他想和水仙交谈什么,但他终究还是以沉默的方式与水仙进行了心灵的交谈。应对无欲无求的水仙,他似乎无法表达对她的热爱。在这寒冷的冬天,在这冷冷的冬夜,唯一让他感知生命流动的溪水是水仙那鲜活的促人奋进给人热情的绿。而水仙,似乎能感受主人内心的骚动,依然静静地传递着一种关怀、一种爱。她明白这短暂的一生很难让主人持续一种平和的心境,更多的时候,她以自己的热情感激主人那颗仁慈、宽厚的心。
每每想起自己人老珠黄,她都想掉泪。尤其在她开了几朵洁白的淡雅的小花之后,她明白生命的大限已为期不远。象所有爱美的`女人一样她开始注意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一根白发、一尾皱纹、一点色斑……的出现都会让她暗然神伤,欲哭无泪。她躯体已不再挺拔,肤色开始变黄,花瓣开始凋谢,衰老象西下的夕阳挡也挡不住,就这样任衰老蹂躎,让死神靠近。她很怕主人用一种怪异的目光看她,然而主人并不在意她的衰老,依然给她浇水,依然和她沉默地交谈。她感动得想掉泪,但她无泪可掉。桌上的字典象老学究一样整天埋头于他的学问,主人时不时地请教他几个问题。
7.中考散文阅读策略及阅读演练 篇七
【考点聚焦】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考查考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试题的命题角度有: (1) 汉字的认读、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2) 文章结构如呼应、过渡、铺垫、照应、层次划分等; (3) 表现手法如烘托、渲染、铺垫、联想、想象、象征、虚实结合、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以小见大、形散神聚等; (4) 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方式; (5) 句子深层意义的理解, 语言的鉴赏与品味; (6) 仿写文中的句子等。题型除少数选择题外, 大多以主观题为主, 一般为简答题、填空题, 有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
【文体知识】
1. 散文的分类
散文分为 记叙性散 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 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 兼有抒情。这类散文要求有真实感。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主观感情为主, 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这类散文 具有空灵 飘逸的特点。议论性散文的说理往往借助事理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来进行, 表达方式以抒情、议论为主, 文学色彩很浓, 但又不同于议论文。这类散文以议论文的框架、散文的笔调呈 现作品 , 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2.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先抑后扬 (欲扬先抑 ) 、托物言 志、借景 抒情、对比、联想、想象、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等。
3. 散文的线索
散文通常以人、事、情、物、时间、地点为线索。如何寻找散文的线索呢?首先应注意标题, 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有的标题则包含线索的因素。其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词语, 这些也提示了文章的线索。再次注意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情的进展、人物的活动、感情的发展、一线穿珠的物件。最后注意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 它们对文章的线索也起到了提示作用。
4. 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 题是作者 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 把握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 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主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把握散文的主题:1.概括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情感, 从中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2.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 从中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5. 散文的表达方式
(1) 记叙是叙事性散文中最基本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述和交代。它的作用是令读者了解故事情节, 交代写作背景、人物等。
(2) 描写是散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人物描写主要是考虑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 有关细节描写也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3) 抒情是散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它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则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4) 议论是散文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中的议论句起着明晰事理, 点明所叙之事的内涵, 提示或深化文章主旨, 画龙点睛之作用, 使文章更加鲜明、深刻。
6. 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的特点: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优美、凝练。
【备考策略】
1. 整体入手, 概括主旨
散文通常 都有叙事 、抒情、写景的线索, 抓住了线索就可以从 整体上把 握文章脉络, 明确文章主旨。抓线索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从文章的体 裁分类、 表达手法 ( 是否以物 喻人、借 物抒情等) 入手;二是从标题入手;三是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入手;四是从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入手。考题形式有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说说作者选材的依据等。当然, 有的散文 没有明显 线索 , 那么, 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 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 局部结构分析法。一个语段, 一般有起始、展开、结束三个层次。通常起始是一两句话, 而这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着展开对本段的具体记叙、描写或议论, 最后用一两句话作小结。解题时, 可揣摩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其二, 整体层次分析法。要抓住标志性句子或词语, 如开头或结尾处反复出现的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 “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 等词语引 领的句子, 都是阅读时应注意的。
2. 品味情感, 挖掘信息
抒情散文 着重表现 作者的生活感受, 抒写作者的情感历程, 表达心灵之声, 作者的喜怒哀乐都体现在字里行间。答此类题, 首先要快速读懂原文, 深入理解文意;其次跳出文章外, 整体把握文旨;再次归纳要点, 把握文章的灵魂;最后按照题目要求, 挖掘整理隐含信息。
3. 分析手法, 深层解读
分析散文的表达手法与表现手法, 须进一步理解文章。针对此考点, 今年中考一般从三个角度来命题:一是选用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旨;二是辨别表达方式及运用该表达方式的作用;三是分析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的作用。预计2015年中考对此考点的考查可能以简答题为主 , 兼有选择 题等题型。
4. 欣赏语言, 领会意境
品味散文 语言表达 的特点, 是今年中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其命题角度多样 , 解题思路 亦各有不同。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2.分析关键句或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一是对意蕴丰富、含意新颖的语句, 要结合其在文中的位置来理解。二是对抽象概括的语句, 有的作为观点态度在文中出现, 那就结合阐述这一观点态度的材料来理解;有的作为材料在文中出现, 那就结合它支持的观点来理解;有些抽象概括的语句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来具体理解。
3.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答题的关键在于:一要能准确读懂原文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二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 不能模棱 两可 ; 三要语言 流畅, 简明扼要。
4.续写或仿写。解答这类题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及修辞外, 还要注意句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阅读演练】
青春与读书
⊙王开岭
一个人的 知识构成 、价值判断 、审美习 惯 , 多来自阅读。我是上世纪60年代末生人, 我的青春期没有互联网, 我是在读书中长大的, 它帮我完成了和历史上那些优秀人生的交往 , 有了书 , 你就不孤独, 即有了全世界的旅行, 即可领略全人类的精神地理和心灵风光。
在这个电子媒介时代, 我尤其推崇纸质阅读。抚摸一本好书, 目光和手指从纸页上滑过, 你内心会静下来, 这是个仪式, 就像品茶, 和一个美好的朋友对坐, 你会浸在一个弥漫着定力和静气的场中。而浏览网页, 不会有这种感觉, 你只想着快速地掳取信息, 一切在急迫中进行, 这就不是饮茶了, 是咕嘟嘟吞水。纸质阅读是有附加值的, 它会养人。
我提醒身 边的年轻 人 :少接触畅销书和明星书, 少亲近浓妆艳抹的招揽和吆喝, 别让其占据你的书架和闲暇。因为“畅销”角色决定了其快餐品质, 它是为讨好你的惰性和弱点而策划的, 不可避免带有粗糙、轻佻、伪饰、狂欢的性能, 你会得到迎合却得不到提升。
一册好书 , 在生产方 式上, 必有某种“手工”的品质和痕迹 , 作者必然 沉静、诚实、有耐性, 且意味着一个较长的工期, 内嵌光阴的力量。人生, 若能找到一些好书并安置在身边, 那就很幸运、很富有, 仿佛住在一栋优美的房子里, 周围都是好邻居。
读书不是 查字典 , 不要老想着“有用”, 其价值不是速效的, 而是缓释的, 是一种浸润和渗透的营养。一个人的心性和气质哪儿来的?就是这样熏陶出来的。古人说, 三日不读书, 则面目可憎。过去不解, 后来我懂了。一方水土一方人, “阅读”即一方水土, 水土的效果取决于你的书籍质量和吸收能力。
我把优秀作家分成三类:一类可读其代表作, 一类可读其选集, 一类可读其全集。就精神的端庄和美感而言, 我推崇罗曼·罗兰和茨威格, 我称之为“人类作家”, 亦即前面说的第三类。茨威格, 是对我有贴身影响的作家, 其文字有一种罕见的高尚的纹理, 有一种抒情的诗意和温润感, 他对热爱的事物有着毫不吝惜的赞美, 尤其对女性, 极尽体贴与呵护, 很绅士, 我欣赏他的心性和教养, 这种感觉在别人身上很少获得。读他们的时机越早越好, 一旦你读了大量流行书和快餐书, 即很难再领略其美感, 因为你的口味被熏得太重了。
我对年轻 朋友说 , 趁青春 , 多读几部 优秀长篇 。据我的体会和观察, 一个人30岁后, 很可能无缘长篇小说了, 不单少了闲暇, 更重要的是没了心境, 没了与之匹配的动力和好奇心 , 没了那种 全神贯注、身心并赴、如饥似渴的状态。读长篇是大投入, 需要一种生活节 奏和内心 节奏来配合。长篇是一种“慢”、一种“长途”, 要求你不功利、不急躁, 体力和心力都充沛……而30岁后, 人似乎不愿再把自己交出去了, 少了一种对事物的迷恋能 力 , 疑心重 , 拒召唤, 畏惧体积大的东西。
请别忘记 诗歌 ! 诗是会飞的, 会把你带向神秘、自由和解放的语境。诗, 表达着语言的最高理想和生命的最纯粹区域, 其追求与音乐很像。青春应是读诗的旺季, 这时候的你, 内心清澈、葱茏、轻盈, 没有磐重的世故、杂芜的陈积和理性禁忌, 你的精神体质与诗歌的灵魂是吻合的, 美能轻易地诱惑你、俘虏你, 你会心甘情愿跟她走。
诗是用来 朗读的。 和“看”不同, “读”是声音的仪表, 是心灵的容颜, 是一种爱情式的表白。读诗者, 往往是最热爱生活的那一群人, 是灵魂端庄而优雅的人, 是幸福感强烈而稳定的人。诗歌是一种信仰, 是一种向生命致敬和献词的方式。这是一种古老的方式, 也应成为一种年轻的方式。
除了思想 榜样 , 我们还要为自己积攒一些生活榜样, 一些朴实而简美的情趣之人, 一些“生活的专业户”, 做我们的精神邻居。丰子恺、王世襄, 我非常喜爱的两位生活大师, 是那种“长大成人却保持一颗童心 ”的人 , 是让你对“热爱生活”永远投赞成票的人 , 我甚至开 玩笑 , 多读他们, 可防抑郁或自杀。
罗曼·罗 兰有言 :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是我心目中的好作家标准, 好的作品和人生, 都实践着这一点。
(2014年9月22日《今日报》)
【阅读训练】
1.文章第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
2.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3.文章的作者告诫我们趁着年轻, 需要阅读哪些书籍呢?
4.作者为什么推崇丰子恺、王世襄两位生活大师呢?
5.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名言的作用是什么?其效果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交代了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帮作者完成了和历史上那些优秀人生的交往, 有了书, 就不孤独, 即有了全世界的旅行, 即可领略全人类的精神地理和心灵风光。
2.运用对比的修辞。作者用纸质阅读与浏览网页对比, 写出了作者推崇纸质阅读, 当目光和手指从纸页上滑过, 你内心会静下来, 这是个仪式, 就像品茶, 和一个美好的朋友对坐, 你会浸在一个弥漫着定力和静气的场中。
3.趁青春, 多读几部优秀长篇;阅读诗歌, 诗, 表达着语言的最高理想和生命的最纯粹区域, 其追求与音乐很像。
4.他们是那种“长大成人却保持一颗童心”的人, 是让你对“热爱生活”永远投赞成票的人。
5.引用名言再一次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不但使文章前后照应, 更能深化文章的主题。
芦花逐秋风
⊙姚秦川
家乡有一条弯弯曲曲、水流充沛的小河。河的两岸, 有废弃的茅屋, 荒芜的土地, 更多的则是长得比人还高的茂密芦苇。
秋天 , 小河里的 水 , 开始放慢它的脚步, 流得左顾右盼。此时, 小河两岸那些长势茂盛的芦苇, 就会被瑟瑟秋风吹得斑驳发黄。它们顶着余晖未尽的夕阳, 一整片一整片, 在秋意正 浓的午后 , 肆意舞动, 煞是壮观。那些淡黄的芦苇 , 洁白的芦 花 , 清澈的河水, 交相辉映, 如同织女手中的五彩云霞, 更像一幅巨大的写实油画。
秋天是最 清爽的季 节 , 天高云淡, 清风拂面。小的时候, 每天放学后, 我都会和小伙伴们相约去小河边, 抓鱼, 打水仗。但最喜欢的, 还是钻进密不透 风的芦苇 丛里捉迷藏。我们像一只只机灵的小白鼠, 在高高瘦瘦的芦苇丛里钻进钻出。偶尔, 芦苇锋利的叶子, 会将我们裸露在外的皮肤划出一道道口子, 但我们全然不顾。
玩得累了, 我们会躺在小河边上, 看天上的白云悠悠地漂浮, 看一排排大雁整齐地振翅南飞。我们模仿着村子里教书的李老师, 静默地注视着天空。李老师是我们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毕业后他当了一名老师。
我们就那样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地平躺在一排, 每个人都在想着各自的心事。我们的那些心事既幼稚又可笑。而我当时想的, 却是什么时候才能像大雁一样, 飞到外面, 瞅一瞅李老师嘴里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天色渐渐 变暗。有 忙碌了一天的村人走到远远的小道上, 看到我们, 大声地呼喊让赶紧回家。远处, 炊烟袅袅升起, 笼罩着整个村子。此时, 芦花也像飞累了似的, 纷纷落下, 给小河的两岸铺上了厚厚的银毡。空气似乎凝结了, 一切看起来那样安详, 舒心, 静谧。
风儿就那 样不疾不 徐地吹着, 它总是来得那样善解人意。在一个季节的葱翠过后, 芦苇终于 等来了风 起时的轻欢。在这样一个安静的秋日, 芦苇就那样不管不顾地, 轻舞着它那曼妙的身姿, 像要跳一曲迷人的华尔兹, 让人心驰神往, 欲罢不能。
(2014年9月29日《渤海早报》)
【阅读训练】
1.阅读文章, 请你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 那些淡黄的芦苇, 洁白的芦花, 清澈的河水, 交相辉映, 如同织女手中的五彩云霞, 更像一幅巨大的写实油画。
(2) 成熟的芦花被风儿吹落得飞飞扬扬、飘飘荡荡。一点一点, 一团一团, 像无数的白雪公主在空中翩翩起舞。
2.每天放学后作者去做什么呢?最喜欢做的是什么事情?
3.请你在文章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使前后连贯成句。
4.指出下面句子修辞有误的一项是 ( )
A.秋天, 小河里的水, 开始放慢它的脚步, 流得左顾右盼。 (拟人)
B . 那些淡黄 的芦苇 , 洁白的芦花, 清澈的河水, 交相辉映, 如同织女手中的五彩云霞 , 更像一幅 巨大的写 实油画。 (比喻)
C . 偶尔 , 芦苇锋利 的叶子, 会将我们裸露在外的皮肤划出一道道口子, 但我们全然不顾。 (夸张)
D . 此时 , 芦花也像 飞累了似的, 纷纷落下, 给小河的两岸铺上了厚厚的银毡。 (拟人、比喻)
5.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1) 作者把秋季河边的芦苇、芦花、河水比喻成一幅巨大的写实油画, 表达了作者对景物的热爱之情。 (2) 作者运用比喻把秋季芦花飞舞的景象描写成像白雪公主在飞舞, 生动形象 地传达出 芦花的意境。
2.我都会和小伙伴们相约去小河边, 抓鱼, 打水仗。但最喜欢的, 还是钻进密不透风的芦苇丛里捉迷藏。
3.示例:老祖母那双抚摸在脸颊上的双手。
4.C
5.文章结尾照应了文章题目, 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表达了作者对 美丽景物 的赞美之情。
正气靠“养”
⊙陈鲁民
“天地有正气”, 正气是怎么来的?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如果说个人的气靠自己“养”, 社会的正气则应靠全社会来“养”。
今年发生了两件充满正气的事, 很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一是参加高考的江西省宜春三中学生柳艳兵、易政勇在客车上挺身而出勇斗歹徒, 光荣负伤, 用热血和生命奏响了一曲青春无悔的英雄赞歌, 被网友称为“最美高中生”, 他们通过了单独考试, 即将走进大学报到。再一个是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第三小学发生一起劫持事件, 先是代课女教师秦开美主动当人质, 保护学生安全离开, 而后是镇党委副书记王林华代替女教师当人质, 两人冒着生命危险的壮举, 令人感动。
当今社会最缺什么?我以为最缺之一是正气, 譬如说, 一些人遇事明哲保身, 不敢发出正义之声;论事讲利害而不论是非, 论人看成败而不辨正邪;羡慕他人成功, 而不论其手段是否下作;眼红他人发财, 而不管其途径是否合法, 等等。那么, 既然正气已成了“稀有金属”, 如果有人做出正义之举、正气之事, 我们就要一方面为之大声叫好, 另一方面则要想方设法来“养”这种正气, 让弘扬正气者得到精神与物质的褒奖, 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楷模, 以激励蓄养更多的正气。
两个高中生见义勇为事迹发生后, 《人民日报》在一版刊发文章并配发照片, 各家媒体也都迅速跟进, 密集报道加评论, 这是舆论来“养”正气;成千上万的网民积极点赞, 好评如潮, 这是民意来“养”正气。可以相信, 更多的正气壮举还会不断涌现, 为社会提供正能量, 带来正效应。
湖北两位主动当人质的教师、官员, 正气凛然, 义无反顾, 同样获得了社会赞扬, 舆论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但我认为还不够, 还应给他们更大力度的褒奖。总之, 一定要好人有好报, 好事有好果, 通过“养气”, 使正气得到保护、鼓励, 以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人为正义而奋斗, 为正气而拼搏。
养气 , 就个人而 言 , 主要是涵养心性, 强健心智, 净化心灵, 端正心术。可通过读书、教育 、反省、 觉悟来摄取, 也可通过效法先贤、追慕英雄来植入。正气养好了, 才能舍身报 国 , 杀身成仁 , 才能刚正不阿, 不向黑恶势力低头, 才能拒绝诱惑, 不做灯红酒绿的俘虏。养气, 就社会而言, 就是要大力宣扬正气的内涵和意义, 精心培养讲正气的典型 , 努力营造 讲正气的 环境, 让弘扬正气者扬眉吐气, 心安气顺 , 人人以讲 正气为荣, 这样, 我们的社会才能正气充盈, 风清弊绝。
(2014年9月1日《今晚报》)
【阅读训练】
1.文章开头有什么特点?
2.当今社会缺乏正气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3.养气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就社会而言养气是指什么?
5.请你写出一句有关论述正气的名言。
参考答案:
1.文章开头引用孟子的话, 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一些人遇事明哲保身, 不敢发出正义之声;论事讲利害而不论是非, 论人看成败而不辨正邪;羡慕他人成功, 而不论其手段是否下作;眼红他人发财, 而不管其途径是否合法, 等等。
3. 一定要好人有好报, 好事有好果, 通过“养气”, 使正气得到保护、鼓励, 以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人为正义而奋斗, 为正气而拼搏。
4.就是要大力宣扬正气的内涵和意义, 精心培养讲正气的典型, 努力营造讲正气的环境, 让弘扬正气者扬眉吐气, 心安气顺 , 人人以讲 正气为荣, 这样, 我们的社会才能正气充盈, 风清弊绝。
8.散文阅读的解题要领 篇八
下面介绍四点高考散文阅读测试解答应掌握的一些技巧,希望帮助广大考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一、读懂全文,整体把握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总是与整体联系着,确认某一语言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准确地理解它们,离不开对整体的把握。不少试题,往往明确要求“联系全文”加以回答。比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乙卷)孙犁的《老家》一文,作者既写了自己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比如第十段中明确表示“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也写了自己对家乡思念而又不想再回去的复杂矛盾的心情。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老家的面貌日新,而作者的老屋显得越来越不协调,作为作者和老家联系的标志——老屋——终归也要消失的。整体把握了《老家》的内容要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再看试卷上的考题:“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的心情。”答案就非常明确了。
解答散文阅读题,切不可还未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就“带着问题”去读,甚至是“带着问题”东寻西找,那样势必断章取义,脱离文章的主题。
二、锁定方位,认真探究
一般而言,散文阅读三道简答题的顺序与所涉及的文段在文中的顺序大体一致,但也有时候是较难捉摸的,这时就需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锁定作为答题依据的有关文句的方位,认真理解,以确定答案。
例如2003年高考第21题是:“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要答好此题,首先要从文章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结”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要提炼出对海外游子的描写是怎样具体表现“乡土情结”的,这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是远游海外的“空间阻隔”,一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第三步,还应注意第四段中一个关键性的句子“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这样锁定方位后作探究,就会明确“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无非就是深化主旨、丰富文意和照应前文,也就会确定如下答案:(1)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2)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3)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三、返本求实,准确概括
阐释概括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词、句的意思,要努力探求其本义:是比喻的,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的,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等。只有探本返本,才算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东西,同时也可进一步看出文章的行文之妙。
又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丁卷)选用了陆文夫的《快乐的死亡》,试题要求说明“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解题的方法当然还是认真研究原文,准确地分析思考。首先找出文中“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即“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再明确“快乐的死亡”指作家乐此不疲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以致严重影响了创作,“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作者对此所持的态度是十分忧虑而非常蔑视的。由此不难发现,作者在这里运用了类比(说“比喻”亦可)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指出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这种写法,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了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对于概括句段意思的试题,也要做到实在、明确、具体。概括的要求主要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有关句段的要点,二是用精炼的语言表述要点。要点全,内容实,文句简,这是良好的概括所必备的条件。概括意思有时会限定字数,那么就要在有限的字数中包容较多的实实在在的要点。
四、如实赏析,力避拔高
散文阅读的赏析考查,主要表现为最后一道多选题,有时也出现在前面三题中。从高考的命题看,基本上是从文章的实际出发,能命什么就命什么。从考生来说,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要努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表现手法(铺垫、烘托、对比、象征、人称、联想、想象、情景交融等)、重要的谋篇布局方法(线索、顺序、过渡、悬念、照应、详略、首尾呼应等)、常见的语言技巧的通常作用,答题时再结合文章实际予以分析鉴赏,简答就能上路,选择就有了准绳。关键的问题在于实事求是地鉴赏品味。
一要看选项有没有根据。如2004年全国卷(甲卷)选取了茅盾的《大地山河》作为阅读材料,21题A项“本文与《白杨礼赞》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都是借景抒情,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一说在原文中丝毫不见踪迹,当然是错误的。
二要看选项的“质”是否正确。比如2004年全国卷(甲卷)21题E项说“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以浓郁的情思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来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而此题ABD三项中有“借景抒情”“以秀美涓细来反衬壮阔雄浑”“巧用古代名句,善造意境”等赏析,可见E项中“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是不成立的。三要看选项的“度”是否恰如其分。有些选项往往存在着“过度”(即过分拔高)的情况。比如2003年全国卷22题C项说“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E项说“最后一段……笔法具体生动”,都属于有意拔高。
【水仙花的散文阅读】推荐阅读:
水仙花的作文650字07-27
大班美丽的水仙花教案09-21
我喜欢的水仙花优秀作文09-01
写水仙花的借物喻人作文07-09
水仙花作文350字10-12
水仙花作文650字10-16
观察水仙花小学生日记09-28
水仙花生长过程论文(300字以上)07-11
歇后语水仙不开花07-21
五年级状物作文:我爱水仙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