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应对策略

2024-06-27

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应对策略(共8篇)

1.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应对策略 篇一

“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

href=“#”>

[摘要]自2008级大学新生开始,我国高校的学生群体出现了“分水岭”式的变化,“90后”将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学生主体。“90后”一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独特产物,是大时代造就的综合体,他们的思想行为既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又集中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90后”具有明显的个人本位倾向,但同时具有高度的集体主义观念:既受实用主义观念的影响,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纲意识;他们独立自主、做事有目标、有规划,有较高的自我预期。“90后”大学生所具有的这些看似矛盾的思想行为特征,对高校的学生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挑战和要求。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9)09-0114-04

在2008年秋季,中国高校迎来了“90后”新一代大学生,他们进入大学校园成为08级本科新生的主体。这些“90后”大学生有着怎样的思想行为特质,他们的入学对高校教育有着怎样特别的意味,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面对“90后”这一群体做出适时的反应,理应成为大学学生工作新的研究课题。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为了真实把握当今“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能力特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感,我们以北京某高校的08级新生为研究对象,遵循完整简洁、科学合理、明确单一的原则,设计调查问卷,并选取同学们初步熟悉大学环境,融入大学生活的入学三个月之后为时间段,进行了相关调研工作。

本研究问卷由前言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共56题。前言主要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填答方法、注意事项、关于匿名和保密保证并对学生参与调查表示感谢;正文由基础信息和一系列问题组成,主要从大学入学适应、基本道德观念、人生观与价值观、政治态度及倾向、职业生涯规划等多个维度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能力特点进行综合测查。

本次调查按比例进行抽测,院系、专业分布多样,男、女生性别比例均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441份,回收有效问卷417份,占发放问卷的94.6%。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似乎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他们既传统又前卫,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之快、生存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多样化及独立化程度,都是前人难以企及的。综合起来,“90后”大学生拥有以下特点:

1.个人本位价值取向明显,但又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调查显示,不少学生在对具体事件的判断和实际行为中,常以个人得失作为依据,并体现出明显的自利化倾向。有67.1%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对“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现象“严格管理、从严处理”或“学校应教育引导”,而对于“公共场合的亲昵行为”,选择上述严格管理或从严管理的只占26.9%,选择“这是个人自由,不应干涉”的占到50.8%。探寻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的行为会损害其自身的利益,所以同学们普遍比较反感。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部分大学新生刚刚开始恋爱,选择“公共场合的亲昵行为”是“个人自由不应干涉”实际上是对其自身行为的一种保护,且受现代开放观念的影响较多,因此对在公共场合表达爱意的方式大多持宽容的态度。

与此同时,大部分“90后”新生在涉及大是大非的国家或集体事件方面,仍然保有中华民族重视国家利益,集体主义意识强的优秀传统。在回答“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时,绝大多数(86.6%)学生选择“集体利益至上”或“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对于爱国主义精神,“90后”一代非常认同,有93.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甚至“十分必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点同样可以通过08年我国经历的大事要事得到印证,从抗击雨雪灾害,到反对“藏独”分裂,从奥运志愿服务,再到四川抗震救灾,“90后”一代的行为和价值取向正在改变我们的眼光。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当危难扑面而来的时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志愿精神在这一代人身上完美展现,这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集体主义优秀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的明证,也显示了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2.理想信念受实用主义影响,但仍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纲意识

在调查中,当问及“据你观察,现在许多同学积极要求入党的最主要动机是什么”时,只有9.6%的学生相信是基于“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相信是基于“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而入党的比例更是仅有3.6%,绝大多数"90后”新生(比例为78.3%)都认为同学是为了“有利于在校期间的发展”而入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目前“90后”大学新生对于理想信念的追求明显弱化,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已成为是否争取入党的基本原则,为了个人的顺利发展已成为多数学生入党的现实动机。

而对于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大部分的学生都给予了肯定的答案,73.9%的学生表示身边的同学具有“较强”或“很强”的社会责任感,77.4%的学生认为身边的热心人比较多。“90后”在汶川地震和奥运圣火传递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和重大公共事件中表现出的令人吃惊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与民族未来前途及命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往的偏颇评价和片面认识。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文章称,四川地震固然是场悲剧,但它涤清了“中国新一代学生是自私的物质主义者”的偏见,地震灾害发生后年轻学子争相献血和志愿救援之举,非常令人钦佩。综合以上因素分析,我们认为,“90后”新生群体整体上积极进取,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纲意识。

3.具备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自主意识凸显

“90后”是新中国空前幸福的一代,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享受的是“小皇帝”与“小公主”般的待遇,所以往往被人们认为这一代人缺乏的是独立意识和生活能力,遇到困难手足无措,不知如何解决。

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在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时,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例如,在回答“你的高考志愿是如何作出的”问题时,有72.8%的学生选择“综合各方信息自己拿主意”,按照亲属、老师、朋友的建议进行选择的学生合计只占22.2%。调查中,对于“开始独立的大学生活,你适应吗”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选择“非常适应”、“比较适应”和“基本适应”,分别占19.7%、39.1%和32.9%,合计达到91.7%。在回答“多数情况下,衣服脏了,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时,81%的同学都选择“自己洗”。这些都说明“90后”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此外,“90后”大学生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

不接受说教,希望自主探索。在调查中,多数学生表示学校应该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3.6%的同学表示“完全没有必要”。但在问及“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的时候,只有5.8%选择“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大部分同学最认同的是“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比例分别是56.1%和26.6%,还有4.3%和6.5%的同学选择“以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典型教育”和“形势政策讲座”。这表明“90后”大学生在认同学校应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对于说教式、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抱有明显的反感和不接受的态度,他们更希望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和自主探索而受到教育。

最近在武汉大学的一份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也认为,与“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独立,在独立思考与选择上,“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

4.个人发展目标明确,成就动机较强,既有近期打算也有远期规划

调查显示,高达93.5%的“90后”大学新生对未来人生有明确目标;有82.2%的新生“正在规划”或更早就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有93.0%的学生对于大学毕业已有了初步的打算,其中:39.4%选择国内考研,29.8%计划出国留学,18.8%准备就业,5.O%准备创业。值得一提的是,在毕业打算这个问题上,来自大中城市的生源更倾向于“出国留学”,其比例达38.7%,而外地农村生源的学生则更多选择“就业”或“创业”,其比例为38.0%;外地农村生源选择出国留学的仅有16.5%,大中城市选择“就业”或“创业”的比例也只有15.1%。

调查还显示,80.9%的新生觉得生活的意义在于“实现自我,努力竞争”或“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有62.9%的新生对未来有信心。可见,大多数新生对未来既有清晰的目标,也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和信心,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并愿意为了自己的目标付出相应的努力。

5.具有理性处理人际冲突的愿望,以及应对挫折的积极态度

“冲动”、“叛逆”、“另类”……提起90后,许多人习惯于给他们贴上这样的标签。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新生都表达了以理性的态度和方式处理矛盾和问题的意愿。例如,在问及“如果与同学发生矛盾和冲突,你会怎么处理”的问题时,62.8%的学生选择“委婉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6.7%的人选择“疏远与该同学的关系”。在问及“如果学校食堂价格偏高、质量偏低”时,有94.5%的同学选择“通过食堂意见栏提意见”、“通过互联网等途径表达”、“等等看”等较理性的处理方式,只有5.5%的学生选择“号召或相应罢餐”等比较激烈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样可以说明,“90后”的大学新生希望以理性、成熟的方式面对问题,并注意自我克制。

另外,在回答“如果你参与学生会、社团或班级学生干部的竞争失败,你会怎么做”的问题时,仅有6.5%选择“信心受挫,不再考虑此事”,而多数学生表示“保持信心,改进不足,争取下次当选”(50.1%)或“保持信心,下次再试”(17.0%)。可说明该群体具有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挫折和失败的自我期望和良好意愿。

三、归纳与建议

诚如上文所言,“90后”群体拥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质,实际上我们很难对其进行好坏优劣的价值判断,因为他们的思想行为特质是与整个社会大背景密切相关的,是适应于国情与时代而存在的。因此,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生代的“90后”大学生更能担当时代发展的重任,更能引领中国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未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既应给予“90后”大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尊重,也应根据“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1.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深入开展主体性教育。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校园里依旧是一张张年轻稚气的笑脸,不同的是,他们的思想状态、行为特点都与三十年前的大学生迥然不同。“90后”新生群体主体意识强烈,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渴望独立探索,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真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将传统的“管理学生、约束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引导学生”,以认知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以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目标,以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为动力,以关注学生主体意愿和需求为基础,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途径,注重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在双向互动中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开发课外资源,增强学生体验,积极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有利于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僵化、生硬的倾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此次调查表明,“90后”大学生对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而对以主动参与为特点的教育活动,如社会实践等则有较高的认同。因此,仅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已经远远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还应积极探索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着重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课外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校情、国情、社情和民情,形成长效实践育人机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引领正确方向,提高大学生对文化思潮的辨识力,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资源,而网络、电视、广播、广告等媒介正成为各种文化和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途径。在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群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辨别和选择,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90后”的大学新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实用主义、个人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凸显,理想信念逐渐弱化。同时,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丰富,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社会思潮,其辨别、筛选的能力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因此,在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增强现实针对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改进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综合运用课堂和课外两种渠道,增强学生在面对各类大众媒介所传播的文化思潮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同时,也应进一步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通过机制的创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广泛地参与其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维护、发展、创新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2.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应对策略 篇二

身处大学校园, “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是大学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能否顺利完成学业, 能否跟进社会发展形势的关键因素。可见, 关注“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问题尤为重要。

(一) 关注“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有助于大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

针对学生而言, 其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否则, 学习成绩再好也不会被别人接受、喜欢和重视。因此, 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90后”大学生若想更好地与社会接轨, 适应社会的就业形势发展潮流, 就必须具备符合社会需求和大众认可的思想行为, 而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 用良好的思想觉悟去指导自己的行为, 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与关注。

(二) 关注“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有助于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备良好的思想行为, 大学生才能心无旁骛地去应对大学学习, 才能摒弃一切杂念, 专心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上, 从而使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使自身的知识储备更加丰满灵活, 最终才能在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一旦“90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以提升, 各种专业知识得以巩固, 他们的大学学习就已经取得了前瞻性的良好效果。

(三) 关注“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有助于更好地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当今, 良好的思想是“90后”大学生形成正确健康心理的有效基石。因此, 关注“90后”大学生的思想问题, 能够使他们形成健康阳光的心理, 从而使他们在正确健康的心理指引下, 做出阳光健康的身体行为。否则, “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必然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同与大众的理解, 无法适应社会, 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二、“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90后”大学生年龄不是很大, 却有着属于自己的思想意识, 很多方面仍然处于初始阶段或形成阶段。因此, 他们表现出诸多不良思想行为特点, 无法满足高校的需求及社会的要求。

(一) 无法改善高考失利阴影, 制约良好性格的塑造。

很多大学生是因为高考失利后, 才进入一般大学进行学习的。这样, 他们也将高考失利的阴影带入了大学学习生活中。因此, 他们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无法严格要求自己, 容易放松自己。这种不良思想意识势必影响“90后”大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

(二) 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思想行为处于不健康状态。

当前, 部分农村学生因为生活习惯而刻意与城里学生保持距离, 导致这种距离越来越大, 最终形成孤僻的心理, 影响自身的实际行为;部分城里学生, 鄙视农村学生, 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 学习目标严重偏离方向, 青春被无端挥霍。

很多“90后”学生认为大学阶段是获得解放的阶段。因此, 他们对大学学习没有明确的态度, 没有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没有科学的学习计划。更多时候, 他们是在网吧里、在逛街中挥霍了大好青春, 使家长亲朋好友的期望变成了失望。

(四) 恋爱与性心理初露端倪, 容易产生不良思想行为。

多数“9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后, 对外面精彩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同时, 随着生理上的逐渐发育, 他们开始探讨并尝试着去接触两性关系。最终, 谈恋爱的时间往往多于学习的时间, 很多学生耽误了学习, 容易引发各种不良行为, 比如单相思、分手后情绪不稳定、伺机报复等行为。

(五) 对未来缺乏科学认知, 不能时刻坚定信念。

很多“90后”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前瞻性的构建能力, 他们往往不愿去弥补不足, 不愿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致使他们倍感前途渺茫, 从而对自己的未来呈现绝望心理。最终, 性格偏执、畏惧困难, 一遇见困难就处于束手无策的状态, 无法坚定信念。

三、“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形成原因

“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与成长都没有益处。因此, 我们必须要深层剖析“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产生原因, 并以这些原因作为突破口, 做好策略应对工作。

(一) 各种环境的交织。

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很多时候, 其思想行为是由家庭环境带给学生的。心理上的阴影, 往往也容易被学生带入到大学学习中。此外, 社会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健康性的关注度不够, 致使学生在面对大学生活时往往力不从心, 容易引发焦躁、自卑等不良情绪。

(二) 学习氛围的差异。

在高中阶段, 家长经常对学生进行苦口婆心的说教, 而学生也习惯了这种说教手段。然而, 步入大学后, 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放松, 学生再也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找回高中学习时的紧迫感。这样, “90后”大学生无法适应也无法投入学习, 影响学习质量。

(三) 社会责任的逃避。

很多“90后”大学生不愿承认自己的成长, 他们不愿为自己的思想行为买单。一旦出现问题, 他们就选择了逃避, 不愿承担起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可见, “90后”大学生尚未意识到社会责任与他们自身的密切联系。

(四) 残酷的社会就业形势。

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 能够顺理成章地寻求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是很多“9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初衷。然而, 残酷的社会就业形势背离了大学生当初的初衷, 必然使他们的思想行为出现偏颇。

四、提升“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水准的有效策略

“90后”大学生是推动高校不断发展的动力。因此, 我们必须要解决好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问题, 学会因势利导, 敦促他们切实提升自身思想行为的水准。

(一) 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呼吁良好的思想行为。

大学生活是令人神往的,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水准问题。因此,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学习生活都息息相关。高校要大力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内容中格外强调“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问题, 将具体的要求、目标、思想行为与自身素质、与社会形势的关系等等都写入校园文化。这样, “90后”大学生才能在校园内部具备强有力的行为准则, 能够敦促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

(二) 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有效疏导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很多时候, 思想意识与大学生的心理密不可分。因此, 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问题, 高校有必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 并配备具备专业知识的心理咨询老师。一旦“90后”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可以及时到心理咨询室进行有效疏导, 通过老师的努力, 可以使大学生的压抑、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得到排解或释放, 从而使大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思想心理, 更好地指导实际行动。

(三) 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树立良好的沟通心态。

大学是个精彩的学习阶段。面对丰富的大学生活, 老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诚挚的沟通, 鼓励大家平等对待彼此, 放下心理上的包袱, 和睦相处。同时, “90后”大学生也要及时调整心态, 学会与其他学生进行心灵上的共勉, 放下自卑, 不要区分农村与城镇的差异, 从而在这种健康思想意识的敦促下, 形成符合社会大众主观认同的行为。

(四) 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面对复杂残酷的社会就业形势, “90后”大学生要着眼于自己的未来。高校应当注重对“90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规划, 积极鼓励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 确保规划不跟风不盲从。同时, 高校也要积极建立相关部门, 为“90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积极可靠的指导, 利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符合社会就业形势的需要, 完成自身的蜕变。

五、结语

“90后”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他们的思想行为问题更是得到了更多人的普遍热议。我们必须分析特点、剖析原因、采取得力措施, 促使“90后”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 形成正确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怡.“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应对策略 篇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09-02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解析

1.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世俗化倾向

虽说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激烈的自由竞争环境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性,但是市场有着自身的缺陷,市场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使得他们过分功利化。“90后”偏重于学习专业知识,譬如体育生学习体育技能,师范生学习教师技能,理工学生偏重实验等。更有许多“90后”去考取一些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证书,例如会计证、律师证等,只为在将来的就业中能够谋得一席职位。而对于马克思主义、道德基础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却是草草了事,对其认识出现较大偏差。另外在入党评优的选择上,以“有利于找工作”为目的的“90后”大学生占多数,只有一部分学生是发自内心真正地信仰中国共产党,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这无疑也是当代“90后”大学生功利主义的一种表现。对于交友观,大部分“90后”大学生还是比较单纯,为了交朋友而交朋友。但也不乏存在个别群体,为了个人利益交友。相比较就业观与入党评优观来看,交友观的功利主义色彩相对较弱。

2.个性张扬、差异性大、对政治普遍怀疑

“90后”大学生不同于其他年代人群的最显著特点在于个性特征,个性特征的差异表现在各个不同的领域。首先,他们个性张扬,爱自我表现。在服装、个人用品、发型的选择上崇尚与众不同,敢于追求潮流前线,以表示自己的特立独行。爱用不同的形式活跃在校园舞台上,如舞蹈、音乐、演讲、辩论等吸引众人的目光。在恋爱方面,他们不再拘泥于以往群体的观念,思想较为开放。在思想意识方面,个人独立意识较强,往往追求自我主张,对上一辈灌输的思想、纪律束缚较反感。其次,“90后”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大。个体差异是社会的客观存在,何况个体的形成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1]。其中,差异性最显著的在消费方面。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前,社会人士的消费差距拉大,大学生群体亦是如此,两极化的趋势不断增强。部分学生平日里的餐饮消费大致在500~600元期间,而部分学生则开销过大,甚至不惜花上千元买一张演唱会门票。这种差异性还表现在大学生消费结构上的不合理,呈现出一种“重物质,轻精神”的走势[2],把大量的财力物力用于物质消费,而忽略精神消费。第三,社会问题的凸显使得部分“90后”对政治普遍怀疑,从一开始入党态度坚定到后来的动摇甚至不屑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因入党光荣、崇拜中国共产党而加入党员队伍到为了就业,甚至无奈入党。部分“90后”大学生不负责任地在网络中大肆否认共产党的领导,对社会现象批判。共产主义理想在这些大学生看来似乎已经失去了普遍的号召力,这个群体表现出来更多地是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3]。

3.视野广阔、交往空间变化、具有网络双重性格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渗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90后”大学生往往能够在网络中凭兴趣和情绪、摆脱舒服、舒张个性、大胆宣泄、追求流行。网络的发展拓展了“90后”大学生的视野,扩展了交友空间。在网络的世界里“90后”保持并发展其独特兴趣和交往空间,不再需要克服自己的偏见、先入为主的固定思维方式。同时,信息的网络化为“90后”大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插上了有力的双翼。然而,“90后”在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中极易产生错误,进而形成双重人格[4]。所谓双重人格就是指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独立人格,也就是两种人格在同一个人身上先后交替出现。而网络双重人格则是一个人在网络中表现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反差,甚至判若两人。总之,有一天没有网络的陪伴,他们的心理总感觉缺少些什么,显示出烦躁、不安定的情绪。可见,虽然网络的存在,让“90后”大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时代的信息,但也同样成为了他们过度依赖的载体,甚至部分“90后”还沉迷于其中难以自拔。

4.自尊心强、受挫力弱、反叛意识强烈

“90后”大多是计划生育实施后的一代,基本上属于独生子女,他们在万千宠爱的环境下成长,自尊心极强。他们有时一意孤行,不易接受他人意见;总喜欢听到别人的表扬和称赞,不喜欢直截了当的批评,即使是自身存在问题,也不愿轻易听到他人对自己的否定;当事情发生偏差时,“90后”往往是从他人身上寻找错误,坚持自己不会犯错,对旁人态度也较为敏感。如果说把“90后”大学生的外表比作是雄鹰的话,那么他们的内心就是一只雏鸟。因为这个群体普遍受挫力弱,极易受到打击。当学习、生活或者工作受到重大挫折时,“90后”往往很难恢复信心,甚至会走入死胡同,因此而一蹶不振。然而,“90后”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到过多的关爱的同时也使得他们的成长受到更多的限制和禁锢,表现出一种反叛心理[5]。他们的这种反叛是在渴望独立与无法摆脱对他们的依赖的矛盾当中产生的,在与身边的同伴或长辈的观点发生冲突时,他们总是据理力争,哪怕无力反驳亦坚持己见;在看待社会问题上,他们的反叛心理表现得更为明显,更偏向用批判性的目光。

二、“90后”大学生教育方略

1.坚定党的信念,强化主流价值观教育

现如今,“90后”大学生普遍热衷于追求自我个性发展,更推崇所谓的“非主流”文化,而主流文化受到的冷落[6]。因此我们需要突出共产党的理念信念教育,只有信念的坚定,才能更好地鞭策“90后”大学生朝着更高层次发展。首先,需要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把握时代发展的核心内容。在这一过程当中,要抓住根本,深入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一些表面的理论,更是要深入挖掘党的知识精髓,体验党的精神力量。其次,加强主流文化熏陶,营造良好氛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我国的主流文化,应当受到国人的追捧。“90后”大学生需要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会明辨是非,分清主次,选择性地接受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使思想教育发挥实效,必须使学生相信执政党自身的先进性,而这个先进性不是来自书面,而是来自现实。

2.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

“教学活动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活动。它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具有时间长久、角度广泛、作用力强的特点”[7]。要想从根本上改变“90后”大学生不良的行为特点,就得从教学活动着手,而改变教学活动的核心则是改变教育方式与教育工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单方面的宣讲不如互动式的教育。当代的年轻人普遍有着很强的自由感以及正义感,独白式的宣讲容易使他们联想到不平等待遇甚至是专制独裁。而对话式的交流在学生们看来既是对他们的尊重,也是对人独立思考的尊重,并且能够拉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让教育者深入到受教育者之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要,从而进行有效得引导。其次,古板的书面教育不如结合现代科技有效。作为在互联网时代里成长起来的新生代,通过现代科技、时代课题来表达思想政治动态,比用十几年前的思想政治内容来教育学生,效果势必更加明显。

3.着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兴趣培养,形成健康光明的心态

面对当代“90后”大学生在工作、学业、情感上遇到的种种挫折,自尊心较强,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加强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各高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课程中,特别是一些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心理测试,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重新树立起健康的思想意识。同时开展一些心理知识讲座、设立校园心理咨询室等形式,矫正“90后”大学生的行为偏差,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学生广泛的兴趣、大范围的人际交往,使大学生学会从正面来理解世界,形成正确的观念,其中也包括恋爱观、事业观、人际交往观等等,以更加豁达的心态看待世界的黑暗与复杂。在大学期间教育者应当提供多种渠道,尽可能多多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其在职业选择上以兴趣为主导。另外,如今的大学生普遍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症结所在[8]。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措施,将课堂以及课外活动结合,引入其感兴趣的话题与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这一过程当中,加强学生自我分析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培养愉悦的心态。

4.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对网络的管理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的不断推广,大学生的工作、生活、学习都渐渐地离不开网络。网络平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便捷性,能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可利用资源,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特别是网络氛围的凌乱性和杂乱性[9]。“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对事物好坏的辨别能力,因此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建立“信息海关”[10]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大方略。首先,需要从教育工作者入手,作为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引领者,要优化自身的知识文化构造,深化对网络文化的认识,有效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地在网络信息中辨别真伪,批判吸收外来文化。网络的表达是具有隐匿性的,大学生可以自由大胆地在网络中表达观点,教育者应当以网民的身份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交流当中。这就需要建立一支熟悉网络规则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通过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微博、论坛等载体,巧妙地将主流价值观渗透到话题当中。其次,教育部门、家庭、社会共同打造良好网络氛围。“90后”大学生作为家庭的一分子,社会的一分子,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无法全面抵制网络不良影响。还需要建立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联动机制[11]。加强政策的支持力度,规范网吧、网络信息,广泛建立具有可读性、服务性的教育网站,让主流文化深入到学生所触及到的每一个交流,同时家庭要加强监督,通过三方合力促进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刘会,孙祥广.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科学审视[J].世纪桥,2010,(3) .

[2]茶利强,杨学,王玺.80、90 后大学生消费观研究现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0).

[3]杨佳华.社会转型期精神迷失现象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221.

[4]曾燕波.青年八大热点问题[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5]刘莉萍.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2) .

[6]郑金香.青年价值观的发展[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121.

[7]向必进.“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

[8]刘凤梅.”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影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6).

[9]孙丽,孙大为.内蒙古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与教育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

[10]郭桂玲.谈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及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

[11]李敏玉.网络热点问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探索[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院报,2012,(1).

4.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篇四

2010-05-26 16:34作者:梅喜萍查看:1372

90后是指改革开放富裕起来时出生的,以独生子女为主要群体的一代人。随着90后跨进大学并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大学生的思想也随之烙上“新新人类”的特殊印记。90后的思想比前几代人更加开放独立,肩负与生俱来的前所未有的责任。如何理解、教育和呵护90后大学生,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是我们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必须探讨的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因

90后是独生子女的第二代,他们的父母在改革开放中受到了较好的教育,所以和孩子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而且90后在出生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不断完善,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观念的发展,以及关于独生子女问题在全社会受到重视和反思,使到学校和家庭愈加重视对独生子女的培养,90后大学生的素质总体上比80后大学生有了相对大的提高。

(一)自信张扬,独立特行。

90后在出生时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普及,教育民主程度提高,学习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使90后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也使他们在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和理性上超越了他们的前辈,在知识结构的复杂和多样性方面甚至知道或考虑得比老师还多。90后大学生思想上独立开放,行动上独立特行。他们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喜欢通过深度思考,争论和碰撞再认同,并结合实际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据了解,现在很多90后大学生报考我们学校的志愿是自己拿主意,这就反映了这一代人思想上的独立。同时,在我校陪同新生报到的家长中,“不放心孩子独自来校”是首要原因的比例在下降,同时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新生比例也在下降;大多数家长是抱着“了解学习环境,方便今后指导孩子,顺便旅游”的目的而来。这说明了90后大学生行动上的独立。90后正年轻,由于年轻,总让人自信,让人在言谈举止中洋溢出充满激情的气质。所以90后大学生非常乐意组织或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他们自信有能力搞好活动,并尽力在活动中展现自己才华,磨炼自已的斗志。

(二)思维方式开阔,价值观念更加西化。

从199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后,教育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使中国教育慢慢脱离死记硬背,思维定向的模式,迈向注重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个性教育。同时,90后所接受的学习方法教育也与前一代的大为不同,因此,90后大学生思维方式开阔。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日益强盛的国力和富裕起来的人民,吸引全球各地物品涌入中国,各国交流日益广泛。90后从小就接触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在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中,90后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与前几代人有很大不同,思想价值、行为方式更明显的带上西方色彩。

(三)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强,个人规划长远。

90后的父母们刚成家立业,就遭遇国家经济转型,他们习惯的生活模式——“铁饭碗”被打破了,他们不得不在改革的阵痛中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强迫自己去学习新的生存技能,去重新选择职业和创业,奋斗使他们饱偿辛酸。90后耳闻目睹父母们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惆怅,变革的社会使90年代出生的孩子普遍早熟,竞争欲望、财富意识强烈,创造能力、理财能力比前辈更强。对个人发展有计划性是90后大学生又一大特点。很多同学在大一时,对自己毕业后是出国,还是考研深造,或者直接就业,就有了方向。大二时,他们付诸实际行动,炒股,开网店,英语四级考试„„大三时,他们已经在实施出国、考研或者就业计划的细节了,非常了不起。所以我们学校关于职业发展的讲座十分火爆,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社团组织就有两个。寒暑假也被90后大学生安排得满满的,预习大学课程,社会实践,考

驾照„„据了解,2009年暑假,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区政府开展“广西区大学生远程教育志愿服务活动”,招募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协助宣传推广普及使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报名的在校大学生是招募名额的四倍,可见他们的参与意识有多么强烈。

(四)普遍思想早熟,个别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

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又忙于工作,加上互联网的普及,在特殊的生长环境里,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在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思维方向堪比成年人,他们的见解只能说服不能压服。他们亲情观相对淡溥,甚至显得有些孤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深入,经验相对增多,同时社会化的要求迫使他们与人交往,自己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自己需要理解别人,他们渴望找到可以倾诉自己真实感情的知音。但“千金易求,知音难觅”,此时个别性格内向的90后大学生难免会烦闷不安,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焦虑。

(五)主流崇尚责任,个别缺失正确的价值观。

市场化的竞争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使90后大学生更加务实,明白应该把价 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不是抽象的哲学。因此他们行事注重实际,不重视形式,要求方法简单实用易行。90后的主流崇尚责任,也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90后大学生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上表现得很积极,领悟也很快。如我们学校,在大一新生中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同学就很多,这说明90后大学生相当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是什么。当然,由于90后出生后社会生活环境相对优越,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他们更注重生活质量,乐于消费享乐。有些90后不愿走艰苦奋斗,逆境成才的道路,信奉金钱至上、享乐至上,价值观念严重扭曲。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对策

(一)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1.强化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我们要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宣传手段,大力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个经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出的真理,向大学生灌输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努力提高大学生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蚀。

2.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

要让90后大学生有与人倾诉心声的意识、地方和对象,如采取开设心理讲座,心理诊室等形式辅导。要让90后大学生有与人交往的平台,如组织一些内容健康向上的联谊活动。从而引导大学生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意识和纠正心理误区的机会,锤炼抗压能力和锻炼交际能力。在心理辅导工作中,要注意帮助90后大学生克服下列四种心态:一是速成心态。90后大学生有尽快成长的强烈愿望,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长期艰苦奋斗、创造业绩的思想准备。二是自高心态。90后大学生不能总是抱着自己的优势不放,自视才高,不思学新。三是悲观心态。一些90后大学生在工作生活中一旦受挫,就变得不厥一振,甚至怨天忧人。四是虚荣心态。青年人自尊心强,讲礼节、爱面子,但太过就演化成了虚荣心。其一表现为做事独断专行,情况不明胆子大,胸中无数点子多,甚至明知错了也不愿改正。其二表现为盲目攀比吃住用穿,搞超前消费。其三是名利思想严重,为了个人名利地位,丧失做人的尊严。我们要培养淡泊个人名利,但要有集体荣誉感的有志有为大学生。

3.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美德。

(一)搞一些读书会、笔谈会等活动,鼓励90后大学生多读史书和中国著名的作品。尤

其要鼓励理工科的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从而知道中国为什么能够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提高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回归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创造实践机会,做好实践这篇“文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尽量增加90后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自行组团,自拟调查课题,采取旅游、实习、见习、打工、社会调查等各种方式进行社会实践,并通过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撰写出报告、心得体会等各种形式的文章。这样才能不但读好有字书,还学好无字文,使90后大学生的自身优势经过实践磨炼得到不断丰富发展。

(三)运用法律法规进行制约教育。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人都有一定的惰性,人人都需要纪律的约束。学校、班级应根据各自特点和需要,进行法制教育,要求学生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办事,经常提醒学生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干。我们不培养高智商的法盲,严防学生为了金钱名利地位而采用诬、谗、贿、色、拉等歪门邪道,甚至干出犯法违纪的事情,保持校园的纯洁、和谐稳定。

(四)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

1.大力宣传中华民族英雄人物。

在校内刊物、广播、黑板报、橱窗、网络等各种宣传舆论阵地,出版、播放“红色经典”作品,用中华民族英雄百折不挠的精神去感染学生,让他们产生共鸣,自觉塑造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

2.运用身边榜样示范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90后大学生喜欢模仿明星的穿着打扮和行为,我们要抓住这一特点,在学生中发现德才兼备的学生,并加以培养提拔使用,树立出在身边的形象的生动的榜样,以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促使90后大学生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不断向优秀学生看齐。

(五)辅导员要顺应时代变化适时改变教育方法。

90学生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他们由于社会经验相对不足,认识水平有限,看问题容易出现片面性,甚至偏激,致使出现一些缺点和错误。但他们对水平低,平庸的说教、套话、大话早已厌烦,他们需要坦率的、真诚的充满感情的教育。辅导员在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时,要以平等的身份交流,要充满感情,态度温和,力争做到“情是深,心是暖,语言是生动”。切忌盲目性和板着面孔训人,教育固然具有“遇物而悔”的特点,但每次说理教育要说得有水平,有新意,说到学生的心坎上,这样学生觉得你既是严师又是挚友,心悦诚服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可能会培养出外表温文尔雅而内心并不健康的伪君子、两面派。所以,辅导员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工作,顺应时代变化适时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

90久将登上社会舞台,终有一天会成为中国的主人翁。“一代人的标志是时尚,但历史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和行话。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哈罗德•罗森堡《荒漠之死》)。90后大学生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何正确教育引导他们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对我们大学,我们辅导员工作的巨大考验。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90后

乔真真《“90后”大学生思想新特点与教育方法探析》

5.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应对策略 篇五

“90 后”大学生是目前社会上的新鲜血液,是影响着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人才。处于网络文化飞速发展时代的“90 后”,其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等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们要关注当前“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解决“90 后”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同时在教育管理上发扬创新精神,制定出适合当前“90 后”大学生特点的教育管理模式,促进当前“90 后”大学生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当前“90 后”大学生思想特点

( 一) 消极的思想特点

1. 攀比心理较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特别是对“90 后”大学生而言,基本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他们会更加追求享受生活。因此,当他们面对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诱惑,就会想办法去追求,特别是看到身边其他人拥有某种流行或者前卫的物品时,他们就会想办法也要拥有,而且会互相攀比,想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有突出的表现。因此,现代“90 后”大学生都具有攀比心理。

2. 眼高手低

很多“90 后”大学生都具有十分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他们不必为生活发愁,再加上他们作为大学生的那种优越感,导致他们眼高手低。在找工作的时候,对于工作条件不理想的工作,他们宁愿在家里啃老也不肯去屈就,那种优越感让他们对生活和工作的起点的要求很高。同时,“90 后”大学生迫切想要发挥出自己的价值,想要一展拳脚,没有什么耐心做基层工作,总是觉得没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但实际上他们的能力根本不足以支撑他们的优越感,这种眼高手低的思想极大的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 二) 积极的思想特点

1. 思想开放

改革开放促使“90 后”大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由于文明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90 后”大学生思想上的束缚得到降低。在大学校园里,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那些处于热恋中的学生在秀恩爱。这种思想上的开放除了表现在伦理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大学生的创造性上,当前“90 后”大学生不会盲目的迷信权威,他们敢于挑战,他们敢于跳出常规,给思想更多的空间去进行创造。

2. 较强的自主意识

随着虚拟网络环境的形成,90 后大学生人际交流与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在这种无差别的交流平台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培养,同时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对知识层面扩展非常有利。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这种虚拟网络环境的形成为90 后大学生提供了绝对“自由”的空间,他们在这种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自由散漫的风格,行事变得更加具有自主意识,难以捉摸,这无疑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当前“90 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

( 一) 体现人性化

在当前“90 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上,要体现出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的方式是要求我们在管理上要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性化的管理不仅能够减小学生的束缚,让他们更加自由,在心理上容易接受,而且还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出他们的创新能力。人性化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体现在“人性”上,而大学生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我们应该相信他们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个性”问题,不需要学校在管理制度上多加束缚,否则不仅不能管理好学生,还会让学生心里产生叛逆心理。

( 二) 引入先进的教育管理手段

中国的大学教育起步较晚,教育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都存在不足,创新教育管理就是要我们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教育管理手段,结合我国大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管理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在进行教育管理的时候需要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引进国外一流大学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不但可以满足大学生崇洋媚外的心理,而且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身教育管理制度上的不足。通过不断的吸取和改革创新,制定出适合自己学校教育管理的制度。

( 三) 开展具有思想指导意义的活动

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你要他们去找专门的心理老师或者去读一些思想教育的书籍,他们会觉得没有面子和枯燥。因此在对“90 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要进行一些创新。我们可以将课堂从教室内引入到课堂外面,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将思想教育蕴含在活动之中,让大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开展一些具有意义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大学生参加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他们的言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种开放的教育方式十分适合“90 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三、结语

6.浅析“90后”大学生的特点 篇六

班级:10营销3ZW

学号:10211326

姓名:肖瑜

2010年秋季,以“ 90后”为主体的大一新生进入了全国各大高校,开始了他们的求学生涯。这一群体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成长,拥有无比优越的物质条件;处在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是信息时代成果的一群优先体验者。“90后”身上明显有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所赋予的特点。他们既渴望独立,又希望被照顾;既漠视亲情,又渴望亲情;既推崇个性,又眷恋集体;既成熟,又冲动..总之,是一个个复杂的矛盾综合体。“90后”走进大学校园,对高等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结合“90后”的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讲究个人隐私,不喜欢自己的事情被父母、老师干涉。互联网的普及使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海量信息,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有自己的想法和看问题的视角,喜欢独立地观察、认识和思考问题,独立判断的能力越来越强。但同时大多数的 “90后”都是独生子女,有的还生活在“四二一”的家庭环境中,集祖辈的溺爱与父辈的宠爱于一身,是家里名副其实的“小太阳”。父母们一直灌输给孩子的都是只需要把学习学好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需要管,因此大部分“ 90后”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衣服不会洗,被子不会叠..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性非常大。

2.自信与脆弱的矛盾结合“90后”是自信张扬的一代,他们充满激情,勇于尝试,敢爱敢恨,敢说敢做,表现自我毫不掩饰,“谁的青春有我狂”、“舍我其谁”、“唯我独尊”成了他们的座右铭。“90后”又是脆弱的一代,他们拥有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一出生他们就面临着社会给予的极大竞争的压力。家长、老师的高要求时常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使他们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受批评的环境中,久而久之,轻者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现象,重者产生焦虑、焦躁甚至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常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会感觉人生毫无意义。网上频频报道的自杀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3.自我意识强烈与渴望集体生活的矛盾结合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习惯于把自己当成群体的中心,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满足自己。另一方面由于亲情友情的缺失,使他们缺少心灵的默契与感情上的沟通,“90后”注定成为孤独的一代,他们又眷恋和渴望集体生活,希望能从集体中得到温暖和快乐,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虽然渴望,他们又不愿意“屈尊就驾”,不愿主动和同龄人做深入的交流,把自己处在一个既渴望又排斥的尴尬境地。就像冬天里的两只小刺猬,虽然感觉到寒冷,但是却不能相互拥抱取暖。

4.“成熟”和“冲动”的矛盾结合近年来,报纸、网络上,90后“××门”事件层出不穷。其中 95%涉及到两性问题。这一现象不能简单理解为是学校对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以为只要普及或者是加大教育力度就可以解决。教育工作者应该从根源上分析这些现象,找出原因。

青年们的生理条件趋于成熟,对两性开始有着正常的需求。但是接受大学教育的青年,由于教育周期比较长(4~5年)、缺乏物质条件等一系列客观原因,使其无法组织起家庭,因此校园成为两性问题多发的“热点”地带。

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再仅凭着所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等等标语性口号来要求 “90后”青年们理性处理两性问题,违背人性是很难达到很好的教育结果。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不管或者放纵他们的两性行为。虽然青年们的身体已经成熟,但是自我控制能力却远未达到成年人标准,冲动之下的选择往往使双方的身体和心灵都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至于在许多“××门”事件发生后,当事人无不追悔莫及,后悔自己的一时冲动给朋友、家庭、学校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烦恼。因此如何处理“成熟”和“冲动”这一矛盾,是值得当今高校教育者深思的重要课题。

5.想要学习和不知如何学习的矛盾结合能够接受大学教育的青年学生,在高中时代一般都是班级中深受老师喜爱的学习尖子。但是进入大学校园后,周围的同学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佼佼者,精英和精英扎堆在一起学习生活,彼此之间不分高下,很容易使这些骄傲的青年学生们产生挫败感。

同时,大学不像高中,大学教师在上完课后便匆匆离去,从事自己的科研研究。大学更强调的是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初高中式的“监督性”学习。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特别是男同学们的困扰,一方面从自身骄傲、不愿落于人后的角度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优异的学习成绩;但另一方面,不像从前,有老师、父母在一旁指导、监督,加上青年人爱玩、懒惰等习惯,使之无法适应大学里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新环境。这种精神满足感的失衡,久而久之,就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罢学的心理,把书本丢在一边,把精力放在网络或者其他更容易找到满足感的事情中。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大一新生中挂科率往往比较高。

6.盲目自信,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的普及,“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他们因此认为自己比别人甚至老师知道得多,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的自信远超过他们的前辈,往往对前代人的批评指正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厌倦和不耐烦,盲目认为自己懂得最多,做事最得体,事实上遇事很容易失败。其次,“90后”的独生子女一代“以自我为中心”的痕迹也十分明显,重视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意识渐趋弱化。在为人处事方面,“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我性,不少学生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学生间几乎没有相互合作的意识。虽然他们渴望思想上的独立,但实际在生活中对家长和老师仍然有较强的依赖性。

7.目光较远,功利性行为明显。由于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信息越来越透明,这些“90后”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了解得较清楚,忧患意识普遍较强,他们从一进入大学开始就能认识到就业的严峻,能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这些方面与他们的前辈相比,“90后”的大学生更趋于理性。其次,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让他们更加务实,认为应该把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不是关注无关紧要的部分。因此,“90后”大学生对于大学开设的课程,凡认为对将来找工作有用的就重视,没用的就不闻不问,甚至于挂科。对评优以及入党等对学生个人发展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成为了最受学生重视的活动,许多学生在入学的时候表现出对入党不感兴趣,并不积极,但当其意识到将来的评优、找工作会受入党影响时,随后就积极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个别学生还赤裸裸地表达了其入党的动机就是为了将来不会因此而错失提拔、升迁、就业等良机。

二、“90后”大学生的教育对策

(一)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到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

开展教育的前提是掌握和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新生入学即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对有需要的学生及时进行面谈,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各级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树立起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带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各科任教师也应该在所任教学科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90后”大学生既不盲目也不盲从,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我们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惑和失偏行为既要给予帮助和教育,还要以一个正常的心态来审视,在改革的时代,在社会发生急剧转型的时期,思想上还不成熟的学生,偶尔的失范行为只要教育方法得当,是可以较好地得到纠正,从而健康地成长。

(三)建立学习型班级

“90后”大学生大多求知欲旺盛,但是缺乏引导,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构建和形成学习型班级,在全班成员中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也要引领学生创造新知识、新思维和新的价值观,使学习终身化、学习自主化成为每个人的共识,使学校的每个方面都能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创设开放的教学资源体系。

(四)充分利用网络新载体,贴近学生实际,建设与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及时发布校园时事、新闻;建立以理论知识、团队活动交流为特色的团员青年网站;以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为特色的社团网站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要时刻注意新颖、丰富、有特色,并随时更新,避免内容的空洞、说教,增强网站吸引力。对于班级来说,建立班级网站,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建立班级QQ群,这样可以减少师生面谈的拘谨和尴尬,大学生也乐于在网上和教师进行交流,可以无拘无束的畅所欲言,教师的引导采用网络传导也就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五)培养自信心,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发展潜能

新生刚入学,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辅导员、班主任在此阶段教育中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相互沟通的平台,如主题班会、座谈会、团日活动等集体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同时建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任。另外,刚入学的新生迫切的渴望个人的发展,这时候班主任应该以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三观”,规划四年的学习生活,树立人生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切勿荒度时光为重点,如召开演讲、辩论、谈心等活动,了解学生想法与抱负,从而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7.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应对策略 篇七

微博、微信等已成为当前“90后”艺术类大学生进行网络交流的重要工具,并且正以身份相对真实、传播分享速度较快、内容复杂丰富等特点受到“90后”艺术类大学生群体的热爱。本文基于在微时代的大背景下针对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给高校“90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挑战,结合问卷调查,分析“90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现状,探讨微时代下“90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教育应对策略。

2“微时代”下“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本次调查问卷采用网络调查方式,针对G大学全院各系大一、大二、大三等三个年级的1547名同学进行调查,有效问卷数为111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4%。其中,女生占75%,男生占25%;大一学生占38%,大二学生占35%,大三学生占27%。

2.1调查问卷分析

对于G大学“90后”艺术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对于“你认为在学校的个人价值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有接近62.3%的同学认为个人价值得到一部分体现,仅5.88%的同学认为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当你在学校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第一时间向谁求助”时,有接近75.8%的学生第一时间求助对象是好朋友、父母,仅12.52%的学生第一时间求助为班主任、老师、辅导员;对于“你如何面对未来”,有61.59%的学生认为对未来是充满信心的,仅11.36%的学生认为不敢想象;对于“你最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有75.21%的学生选择做一个生活充实、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仅17.14%的学生选择做一个高尚道德的人;对于“上网频率”的调查发现,每天都上网学生的比例占97.6%,而选择使用“微信、微博”的同学比例达到95.2%以上;对于“上网的主要目的”的调查发现,有87.4%的学生是娱乐。

2.2“微时代”下“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2.2.1“90后”艺术类大学生生活网络化并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

据对G大学“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已经达到不可缺少的地步,他们的课堂日益、生活日趋网络化,如为丰富大学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愿意选择半网络教学;同时“90后”的人际交往主要通过电话、短信、微信、微博、QQ等方式,其中每天利用微博、微信交流的比例达95.2%以上,传统的聚会或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已逐渐被微媒介所替代。

2.2.2“90后”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但趋自我化

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90后”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如2013年崇尚日韩文化,其中《来自星星的你》颇受“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推崇;同时部分“90后”艺术类大学生喜爱中国古典文化,立志毕业后从事相关的行业。这些不同的价值观相互包容,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90后”艺术类大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特长及个性特征,他们更加推崇自我意识,强调自我意识、自我利益的实现,这在艺术类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2.2.3“90后”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不清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理想信念,“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也存在多元化的特征,但由于“微时代”的影响,他们所接收的信息日益复杂化、多样化,使得他们缺乏主流的理想信念。“90后”的艺术类大学生虽沐浴在高校这个育人的大环境中,却理想信念模糊,甚至概念不清,有的“90后”艺术类大学生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甚至偏离现实的理想信念、信仰,带有较强的功利性。

2.2.4“90后”艺术类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微时代下,网络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日益渗透,剧烈的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日益复杂、丰富的网络信息打破了“90后”艺术类大学生专业化的学习及生活方式。调查发现,刚入学的“90后”艺术类大学生由于适应等问题有高达3%的艺术类大学生萌生了退学的想法,在生活中对于父母的过度依赖,缺乏社会交际能力,尤其是受挫能力较差。

3“微时代”下“90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3.1“90后”艺术类大学生教育主体观念安于故俗

“微时代”的到来给“90后”艺术类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资源的同时,也对教育主体的权威构成了威胁。一方面,“90后”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更加显著,他们更加崇尚自己的专业老师,而对于思想政治老师的概念近乎模糊,因为由于思想政治内容的独特性跟专业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基本是照本宣科。另一方面,由于“微时代”的到来,若教育主体观念滞后、安于故俗,“90后”艺术类大学生就会选择网络学习,甚至将网络变成各抒己见的唯一渠道,这就造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与信息的滞后性。

3.2“90后”艺术类大学生教育内容枯燥匮乏

“90后”艺术类大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特性及个性特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要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艺术类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课堂等渠道,高校教育主体的教育内容可以根据思想教育目标来选择和设定。如果教育内容枯燥匮乏,容易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产生抵触和怀疑心理。

3.3“90后”艺术类大学生教育方式因循守旧

当前,各高校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门借助了许多工作载体,以G大学管理艺术类大学生为例,如校园网、艺术类学生管理委员会、校园BBS、QQ、院刊、各类校园文艺活动等。据调查发现G大学的“90后”艺术类大学生有高达95.2%的学生使用微信、93.4%的学生注册了个人微博,微博、微信的出现都标志着“微时代”的到来,如今依靠“万能的QQ”载体已完全不能满足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需求,同时由于缺乏对“90后”艺术类学生微博、微信的关注与控制,更滞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4“微时代”下“90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教育应对策略

4.1强化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微意识”

“微时代”下的“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等都可以在微博、微信状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微信、微博的广泛使用已使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随着“微视频”“微小说”进入艺术类大学生的视野,“短、快、平”“140字”的状态更新已成为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活时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有逐渐融入微时代,树立“微意识”,将“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有随时关注、评论、转发一些积极、向上、正面的微博、微信,才能树立在艺术类大学生中的权威,赢得艺术类大学生的尊重与喜爱,不断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4.2更新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微内容”

“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实际,符合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性、行为习惯、成长特征,满足艺术类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性。因此一方面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符合微时代下艺术类大学生易接受的语言特性;另一方面,更新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确保大政方针、观念正确的情况下,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贴近微时代的文化特征。从而增强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强化艺术类大学生思想主流意识。

4.3整合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微力量”

做好“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但任何一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梳理完成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方法;同时需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体系”,如开通学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平台,让社会、家庭、学生形成互动体系,同时开通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的微博、微信平台,形成学生、学院学校三级联动体系;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人管人、以人服人,因此增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不可或缺的。最后需要整合高校各方“微力量”,通过“微平台”提高对艺术类学生的思想关注,增强“90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周琪,罗川.“微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4(1).

[2]童卫丰.“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2(3).

8.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应对策略 篇八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思想特点 调查研究

他们出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伴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成长,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集父母的关爱、时代的娇宠于一身——人们将这个特殊的一代冠以“90后”的称号。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当前高校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9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

(一)社会背景

“‘90后大学生”生活的社会背景和“80后”大不相同,时代的发展变化对“90后”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的脚步进一步加快,导致了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内部和外部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都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在这样环境里成长的青年,他们的价值观更倾向于务实,过早地就开始考虑以后的生存发展。

(二)家庭环境

“‘90后大学生”独特的思想特征也与他们的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在生活上的独立能力很差,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父母望子成龙的思想使得他们失去了许多自由,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一般情况下,“‘90后大学生”的家长都是忙碌的,他们要为家庭努力工作,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往往忽视了与他们在心理上的疏通和交流,致使“‘90后大学生”缺少与人沟通交流的意识。

(三)教育环境

“90后”成长的教育环境也很独特,目前,我国教育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特别是从199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教育当然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同时,“90后”的成长过程中承担了太多的压力,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方面培养了多才多艺的“90后”,一方面也造成了“90后”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形成各种心理疾病的现实。

二、“‘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的调查研究

(一)对“‘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实际调查

为了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更真实的了解,我到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大学院校对2009级和2010级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实际回收468份。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掌握,能较全面地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而为教育工作有的放矢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自我意识较强,合作意识较差。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在“您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吗?”这一问题的统计中,有59%的大学生都选择了“经常”,有26%的大学生选择了“偶尔”,还有15%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这说明有一大部分“‘90后大学生”都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对来说,“‘90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在家人的爱护和宠爱之下,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更看重自己的感受,习惯了更多地关注自我,更强调个体意识的体现,他们更习惯于有自己的见解,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表现出强烈的思想独立意识。

2.自信心充足,认知能力不足。对于“您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吗?”这一问题的统计,有56%的大学生选择了“是”,有15%的大学生选择了“不是”,有29%的大学生选择了“有时候是,有时候不是”,这个数据充分说明了“‘90后大学生”都有着比较充足的自信心,“‘90后大学生”因为从小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各方面的发展也比较充分,大多数都多才多艺,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都形成了比较强的自信心,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独特的认识,制订了自己的大学生活计划和未来发展目标。

3.求知欲望强烈,抗挫折能力弱。对于“您认为自己能否很快地接受新事物?”这一问题的统计中,有49%的大学生选择了“能”,有21%的大学生选择了“不能”,有30%的大学生选择了“不清楚”;对于“您对未知的事物会感到强烈的好奇吗?”这一问题的统计中,有62%的大学生都选择了“会”,有19%的大学生选择了“不会”,有19%的大学生选择了 “不知道”,这说明了“‘90后大学生”的思想新奇,容易接受新事物,这是因为他们接触网络的机会也更多,经常在网上浏览各种信息,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4.富有爱国热情,政治观不稳定。对于“您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吗?”这一问题的统计,有91%的大学生选择了“是”,没有大学生选择“不是”这一选项,剩下9%的大学生选择了“我不清楚”,这充分说明了“‘90后大学生”都是非常有爱国热情的,他们相当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爱国热情,当国家主权受到侵犯,或者与外国发生国际矛盾时,他们的爱国热情就会高涨,他们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如何对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当前高校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不能只限于表面的认识和了解,需要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有的放矢的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娜,王秀阁.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2]张学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分析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6).

[3]梁艳.职业院校90后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编号:1210042;类别:教育决策咨询专项)

作者简介:

张炜(1980— ),男,籍贯:秦皇岛,工作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专业学位: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诗歌:在思想的树林里流浪下一篇:阿里巴巴商标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