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名著导读练习题

2024-06-23

中考名著导读练习题(通用7篇)

1.中考名著导读练习题 篇一

2021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名著导读专题练习:《艾青诗选》

1.下列有关于《艾青诗选》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看!

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A.发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作者第一次署名“艾青”,这是他的成名作。

B.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C.《艾青诗选》中的诗歌是自由体诗的代表,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诗中含有大量的设问、呼告、对话、引语等,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真切感和表现力。

D.绘画出身的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2.名著阅读。

(1)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歌美学主张。

(2)艾青诗歌的艺术特性有一个要素就是“忧郁”——“艾青式的忧郁”。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如何看待这种忧郁。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幕,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1)以上文段选自作品集《_______________》,这首诗的名字是《_______________》。

(2)这节诗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___”。

(3)这节诗的首尾两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这节诗中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4.阅读《艾青诗选》中的《礁石》,完成问题。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这首诗采用了___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用“礁石”代指_______________的人,热情歌颂了_______________与豁达的胸襟。

5.名著阅读。

(1)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歌手。这些诗歌也是自由体诗的代表。

(2)《鱼化石》这一诗歌中,艾青借助鱼化石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主题思想?

6.名著阅读。

(1)《艾青诗选》是我国现当代诗人艾青所发表的诗词的选集。以下诗篇中不是艾青作品的一项是()

A.《芦笛》

B.《我看》

C.《监房的夜》

D.《复活的土地》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

①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_(人名)的诗作《_______________》。

②两个画线句子分别运用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③把下面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原意,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土地的垦殖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④请结合原著回答:本诗是作者哪个时期的作品?他这个时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7.名著阅读。

(1)《艾青诗选》是我国现当代诗人艾青所发表的诗词的选集。以下诗篇中不是艾青作品的一项是()

A.《我的季候》

B.《透明的夜》

C.《煤的对话》

D.《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点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地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节选自《大堰河——我的保姆》)

①《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是_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

②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③把诗中画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原意,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④从诗句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8.名著阅读。

(1)《艾青诗选》是我国现当代诗人艾青所发表的诗词的选集。以下诗篇中不是艾青作品的一项是()

A.《黎明的通知》

B.《大堰河——我的保姆》

C.《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D.《土地的誓言》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节选自《黎明的通知》)

①用文中原话回答。

“黎明”的任务是:_______________。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_______。

②把诗中画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原意,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③简要分析“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的含意。

9.名著阅读。

(1)《艾青诗选》是我国现当代诗人艾青所发表的诗词的选集。以下诗篇中不是艾青作品的一项是()

A.《科尔沁旗草原》

B.《启明星》

C.《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

D.《下雪的早晨》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①选文中的意象“它”是指:_________________。

②试分析本诗中诗人蕴涵的感情。

③把诗中画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原意,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10.名著阅读。

(1)《艾青诗选》是我国现当代诗人艾青所发表的诗词的选集。下列不属于艾青作品的一项是()

A.《光的赞歌》

B.《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C.《向太阳》

D.《乡愁》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①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②把下面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原意,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③诗中的“树”具有什么象征意义?请简要分析。

④这首诗赞美了什么精神?

1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1)①他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的作品是_______________,他在上世纪30年代诗作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②阅读了《艾青诗选》后,请你为他的作品设计一个探究专题_______________。

(2)《礁石》这首诗“礁石”和“浪”各象征什么?读了这首诗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1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 yǒng 着波滔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节选自艾青《黎明的通知》)

(1)1933年艾青第一次用“艾青”的这一笔名发表长诗《_______________》,该诗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画线字注音。

汹 yǒng()

祈愿()

(3)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___”。

(4)用文中原文话回答。

“黎明”的任务是:_______________。

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

A

2.【答案】

(1)朴素,单纯,集中,明快

(2)这种忧郁里,浸透了诗人对国家、人民的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和深刻的思索。但艾青的忧郁并不是消极的,其所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深沉”的力量,表现的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坚定的信念。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诗人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写“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用近乎散文的诗行,传达出极为深厚的爱国之情。

3.【答案】

(1)艾青诗选,大堰河——我的保姆

(2)坟幕,坟墓

(3)反复

(4)意象:雪压草盖的坟墓、檐头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

作用:营造了一种荒寂衰败、萧索凄凉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低沉的哀思。

4.【答案】

象征,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面对厄运,仍然坚强不屈的乐观精神

5.【答案】

(1)土地,太阳,太阳,火把

(2)借助鱼化石完全石化的特点,表达诗人对政治厄运的反抗与蔑视,对革命的崇高热情、不懈努力,甘愿为革命奉献生命的伟大思想。

6.【答案】

(1)B

(2)①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②比喻;拟人

③难道土地的垦殖者没有失去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吗?

④本诗是艾青早期的作品。他这个时期的诗歌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凝重、深厚而大气的风格。

7.【答案】

(1)D

(2)①艾青;蒋正涵

②排比;反复

③难道你没有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吗?

④抒发了对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赞美怀念,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的同情。

8.【答案】

(1)D

(2)①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②难道我不是从东方来的吗?

③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诓骗,扫除那些萦绕在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9.【答案】

(1)A

(2)①太阳

②本诗蕴涵着诗人艾青对光明(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③难道城市没有从远方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吗?

10.【答案】

(1)D

(2)①拟人

②难道它们没有把根须纠缠在一起吗?

③“树”象征那些在全面抗战时期不屈服于敌人的威逼利诱,顽强抗争,紧密团结在一起的革命者们。他们虽“彼此孤离”,但“根须”却“纠缠在一起”。

④这首诗热情赞美了革命者们刚正不屈、坚强勇敢、团结互助、心系祖国的革命精神,鼓舞着人民肩负起解救国家的重任。

11.【答案】

(1)①《大堰河——我的保姆》,土地,太阳,②示例:探究诗歌的意象/探究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举办诗歌朗诵会

(2)“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浪”象征各种黑暗势力。

启示:在人生旅途上,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勇敢地迎接生活,不惧各种挑战。

12.【答案】

(1)大堰河——我的保姆

(2)涌,qí

(3)波滔,波涛

(4)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2.名著导读轻视不得 篇二

(一)关于“名著导读”的生存现状

现状之一:对“名著导读”视而不见,被排除在教学内容之外,认为这是学生自觉自主的事情。这种做法有悖课改精神,同时有碍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北京大学中文系孙玉石教授认为,提高民族素质、修养,还是需要阅读名著原作。如果文学名著对现今青少年成为陌生的文化,那将是整个文化素养的萎缩。这句话说得很中肯。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先生就在《中学国文的讲授》中指出“中学堂用的书只有那几本薄薄的古文读本”是远远不够的,认为“国语文”教学要“看二十部以上,五十部以下的白话小说。例如《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镜花缘》……”,他甚至掷地有声地撂下一句狠话:“若不能做到我所期望的程度,那便是中国教育的大失败!”

现状之二:对“名著导读”粗浅的理解转化为“读‘名著导读”,认为这是学生学习掌握名著的一条终南捷径。多年前,《中华读书报》刊登了关于“读‘名著导读”争论的系列文章。就特定的阅读群体——中学生而言,我比较赞赏《名著导读导什么》一文的观点:“名著导读,是学习的捷径还是偷奸取巧?人都是这样,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惰性。用简单的方法能够得到的就不会采用复杂的方法,通过容易之道能够达到目标的就不会去走艰难之途。道理其实很简单,一个人伸手就能摘到树上的苹果,那他何必还要爬到树上去呢?读名著导读,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学习的捷径,因为他可以在一分钟内掌握一部世界名著。我却以为这是一种偷奸取巧,因为你在一分钟就掌握了别人在几百分钟几千分钟甚至几万分钟才掌握了的世界名著,那么你所掌握的内容也只能是别人所掌握的几百、几千、几万分之一。由此观之,读名著导读是学习的捷径亦或是偷奸取巧不就不言自明了吗?实质上这是一种‘偷奸取巧的做法。”实践证明,只“读‘名著导读”的做法或是能应付考试,但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没有多大帮助的,于学生良好的心性养成是有害的,不值得提倡!

现状之三:将“名著导读”划分为“考试区”和“非考试区”两大类,认为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记得两年前参加我市南山区教育局组织的课改经验交流会上某中学的老师曾提出这样的建议,认为中考在考“名著导读”时只考教材当中的选段,或者指定考试范围的篇章。这种建议,理由冠冕堂皇,虽然最终未被采纳,但它却反映了一些教师仍然被应试教育的枷锁所束缚。现在仍然有些老师为了应试,做学生名著阅读的“保姆”,替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归纳中心大意、分析中心人物、赏析经典细节、评价艺术特色……,然后利用课堂苦口婆心地灌输给学生。

现状之四:对“名著导读”中“名著”二字的认识出现偏差,认为我们没有必要把孩子禁锢在所谓经得起时空考验的作品上,只要大部分学生喜欢读的作品就应该归纳到“名著”。何谓“名著”?它的标志是什么?M·J阿德勒,美国学者认为有六条衡量的标准:1.“名著”一般都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它们不是只风行一二年,而是经久不变的畅销书。2.“名著”通俗易懂,不卖弄学问。它们所论述的是关于人类共同感兴趣的题材。3.“名著”,永不过时。4.“名著”令人百读不厌。5.“名著”最富有教育意义。6.“名著”论述人生有待解决的问题。以此作为标准衡量,谁也不敢否定现在孩子们热衷读的作品中没有名著,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中的绝大部分不可能成为名著。孩子们的认识水平和辨别优劣的能力是比较低的,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把孩子们往已被公认的“名著”的路上引,而把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在三流、四流的“名著”上呢?

(二)充分发挥“名著导读”的作用

培根早就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关于读书尤其是读名著的作用,古今中外,名人圣贤,甚至是乡村野老,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语文新课程总目标也明确要求我们的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阅读新课标推荐的名著是实现这一目标要求的惟一途径。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名著导读”的作用。

在思想上,广大教师要深入领会课改精神,高度重视“名著导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是语文教学中最不能忽略的关键环节,和语文教材中其他知识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同时,“名著导读”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竭甘泉。所以,学校、家长做好课标推荐名著的购置,使每位学生手中拥有这些名著,这是充分发挥“名著导读”作用的物质保障。

在策略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册提供的“名著导读”,这里既有对名著的内容简介,又有精彩纷呈的选段,还有激发学生兴趣的“点评”以及“阅读建议”和“探究思考”。如果开好这个口子,在不动声色中就将学生领入名著原作的知识海洋和精神殿堂。这里教师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在时间安排上,每学期选择一本名著作为课内阅读读本,集中用两周课上的时间把它读完,其它的以化整为零的办法安排学生课后阅读。教师应穿插读法指导,以利学生掌握精读、泛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法。

在成果呈现上,既可通过办专题板报、举办“读名著、讲故事”、“我与名著的心灵对话”等形式灵活多变的沙龙活动,也可以将学生的读书笔记装进“学生成长档案袋”。

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扩大阅读量,以便与学生展开对话和交流。

没有名著陪伴的学生,收获的将只能是精神的匮乏和灵魂的贫瘠。让我们一同踏上洋溢着人文精神和理性光芒的名著之旅,在这里,我们将感受到人类精神的律动,我们将听到美妙的铃声!

3.中考名著导读梳理 篇三

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1、作者:原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他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

2、小说以保尔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3、推荐理由(阅读感受):

①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

②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③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④小说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也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

4、人物——相关故事——性格特征

保尔•柯察金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使自己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5、保尔形象评价

他在生活底层长大,后来和战友们一道策马扬刀,南征北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恶劣的自然条件顽强斗争,表现了极大的智慧和积极性,当他病魔缠身躺在病床上时则克服困难,开始创作,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这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就是保尔·柯察金,作品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二、《鲁滨逊飘流记》——荒岛上的传奇,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

1、作者笛福(1660-1731)被称为英国小说和报刊文学之父.《鲁滨逊飘流记》是笛福创作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发表于1719年,也是他一生中最成功、最著名的一部小说.

2、小说主人公鲁滨逊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但是他毅然抛弃安逸舒适的家庭生活,甘愿与海浪为伍,去实现自己的航海梦想.他航行到过伦敦,到过非洲,还到过巴西,途中曾被海盗劫持做过奴隶,但最后终于化险为夷.在一次去往非洲的航行中,不幸遇上大风暴,全船覆没,只有鲁滨逊一人幸免于难,飘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八年的孤岛生活.在苍凉寂寞的荒岛上,鲁滨逊以其勇于冒险,敢于创造的开拓精神,独自一人与种种困难作斗争,最后终于重获自由.在物质严重缺乏的荒岛,鲁滨逊用自己的双手建立了栖息的房屋,围了蓠芭,自制衣服,器具等生活必须品.他还把野生的动物圈养起来,自己也种植了许多农作物.终于,他把原本荒凉的小岛建造得美丽而富饶,自己非但没有被困境压倒,反而过上了自得其乐的生活.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热情洋溢地赞颂了鲁滨逊不畏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他既是一个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冒险家,又是一个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实干家.

3、推荐理由(或阅读感受):①鲁滨逊的故事颂扬了劳动,颂扬了人与自然的斗争精神,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志气,有毅力,勇于创造,就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鲁滨逊飘流记》这部小说发表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不久风行于世界各国.②英国著名作家笛福以赛尔科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己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文学加工,使“鲁宾孙”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他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

4、人物——相关故事——性格特征

主人公鲁滨逊的进取精神以及挑战自然的勇气与信心———这样的精神风貌,由于暗合了资本主义初期的昂扬姿态。

三、《格列佛游记》:奇异的想象辛辣的讽刺

1、作者:18世纪英国杰出的作家江奈生·斯威夫特

2、《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游记体的讽刺小说,原著共有四卷,本书只选取其中前三卷.

小说主要叙述主人公外科医生格列佛在航海中遇难而流落到三个幻想中的国家,在那些国家的所见所闻.第一卷写格列佛在航海中因翻了船,结果成为小人国俘虏,在小人国,先是为了报恩而帮他们把敌人的船都拉过来,立下功劳,但渐渐地对国王的无止境的野心感到不满,于是逃到对方的国家去的故事.

第二卷写他在从另一个小人国回来的时候,不幸遇到强大的风暴,被遗弃到一座荒漠的岛上,被一个巨人富农“捡”去,沦为摇钱树,受尽百般折磨,病得奄奄一息,最后被主人当玩物卖给皇后.在他和一个侍从到海边散心时,又被一只大鹰当食物刁走,途中获救的故事.第三卷则记述他的船被海盗所袭击,因他“出言不逊”而被他们放逐到海上随风飘流,到达飞岛国,然后描写飞岛国奇怪的“拍手”,“天上之音”,怪异的设计学院以及墨水饼干等等.丰富多彩的现象,着实让读者大饱眼福.

作品通过主人公离奇的经历和遭遇,反映作者对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敏锐的观察力,揭示了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黑暗和不断向外扩张的野心家的面貌及对国内人民的残暴性,并极力宣扬人们应“脚踏实地”地活着,不要迷恋于未来可能实现的美梦之中,寓意非常深远.

3、推荐理由(或阅读感受):

①《格列佛游记》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勾画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幻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特点,把读者引入一个神秘离奇,生动滑稽,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里,读者随着主人公的怒,喜,惊,忧,与他一起激动震惊.

②本书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删改而成的改写本,但其情节基本上与原著相符.它通俗易懂,幽默讽刺,在艺术上远不及原著,但还是有一定的可读性。

4、人物——相关故事——性格特征

格列佛是十八世纪英国的一个普通人,他热爱劳动,刚毅勇敢,心地善良。

四、《名人传》:一部热情的英雄交响曲

1、作者:罗曼·罗兰(法国)著

2、《名人传》是《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的总称。本书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历路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一阕“英雄交响曲”。

3、推荐理由(或阅读感受):

①《名人传》写作目的崇高,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呼吸英雄的气息,使人们在痛苦、失望的现实中获得心灵上的支撑。《名人传》洋溢着一股旺盛的激情。每一个阅读《名人传》的读者首先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作品中无法抑制的热情,都会为罗兰那极富感召力的语言而怦然心动。

②从结构上看,《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看似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实际上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既源于三位传主在精神上的相似,也源于罗兰另一重要的思想,即欧洲统一的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③《名人传》是一部独具魅力的人物传记,著者倾注他全部激情,成功地让读者在传记中跟三位大师接触,分担他们的痛苦、失败;也分享他们的诚挚、成功。

④《名人传》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多侧面地去表现传主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难,他们对无限苦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爆发出来的生命激情。纵观三传,罗兰的英雄有着共同的命运图式和方向:经历长期的磨难,激流一般的生命力,体现生之意志的艺术创造和用痛苦换取欢乐的追求。

4、人物——相关故事——性格特征

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这些被罗曼罗兰尊为英雄的人,他们或受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因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贝多芬“用痛苦换来欢乐”的音乐;米开朗基罗以一生的心血奉献出震撼心灵的杰作;托尔斯泰始终关心万千生灵的伟大与渺小,借以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理想。

五、《童年》:痛苦的回忆,苦难的童年

1、作者:俄高尔基

2、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发表于19xx年.是高尔基艺术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书中描绘了19世纪70年代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和主人公阿廖沙在小市民庸俗丑恶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的孩子的生活断面.阿廖沙的成长,是《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高尔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苦历程.他的性格正是在铅一样的生活的重压下,在无尽的苦难及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中,在接受和认识现实中所有美好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3、推荐理由(或阅读感受):

①阿廖沙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反抗精神。

②从表现手段和艺术风格来看,《童年》充分体现了高尔基后期创作的特点。如景物描写绘声绘色、人物性格刻画栩栩如生。另外,笔法凝练而质朴,感情冷静而执着,亦是这部作品的特色之一。

③作者将广阔、浓重的生活画面同深邃的哲理思考结合起来,伴随着细腻的对人的心理剖析和深沉的忧患意识,展现也未来的宏伟远景。整部作品虽然写的是痛苦的过去,却洋溢着明快的乐观主义精神。

4、人物——相关故事——性格特征

4.童年(名著导读)练习题 篇四

1、《童年》是以以为原型创作的 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

2、它讲述的是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写起,到外祖父结束,生动地再了

19世纪七八十年代

3、外祖父的性格特征:举三个例子

4、两个舅舅的性格特征:举二个例子

5、外祖母的性格特征:

6、小说中还有乐观纯朴的,正直的老工人

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

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并逐渐成长为一个的人。

7、母亲来到外祖父家,她的两个弟弟正在坚决地要求与父亲分家,为什么?

8、外祖父和外祖母分家后,他把所有的旧衣物、物件、狐皮大衣全拿走了,卖了七百卢布。

变得更加贪婪,请举例说明。

5.七年级上名著导读练习题 篇五

1.“星星——只能白了青年人的发,不能白了青年人的心。“选自《》

2.《》、《》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下写成的。

3.()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

4.“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选自(),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之情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5.“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事含泪的微笑。”选自()作者是()

6.“成功的花,人们之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选自()作者()这是一首()小诗。

7.冰心的诗歌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三是()。

8.“龟兔赛跑“”“狼来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些有趣的故事出自《》。是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语言故事集之一,两千多年以来以其特有的()和()受到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

9.《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少部分以()或()为主人公。

10.请写出《伊索寓言》中的两个寓言故事名称《》、《》。

文学常识练习

一、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观沧海》曹操汉B.《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C.《钱塘湖春行》王湾宋D.《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二、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山市》蒲松龄宋B.《风筝》鲁迅现代

6.名著阅读导读示例(上) 篇六

一、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父亲是当地圣公会的一个穷牧师,母亲是家庭主妇。夏洛蒂·勃朗特排行第三,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二、主要内容

《简·爱》以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简·爱是孤女,成年后到桑菲尔德贵族庄园当家庭教师,她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东家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主人公简·爱的人生追求由两个基本“旋律”构成:首先,她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是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精神女儿;另一方面她又追求超越个人幸福的至高境界。“旅行”“求索”是贯穿小说的比喻。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是女主人公的两个基本动机。

三、人物分析

简·爱——一个贫苦低微、其貌不扬、性格倔强、感情丰富、独立自尊、勇敢执著、聪慧过人的女孩,拥有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的人格。正如书中所说:她有清澈的眼睛,伶俐的口齿,热情如火的灵魂,温柔又稳重、柔情又坚定的宁折不弯的性情。具体体现:

1. 自尊自主、叛逆反抗

简·爱,在寄居的舅妈家里,和骄横残暴的表哥约翰发生冲突,瘦小的她敢于和表哥扭打,并怒斥他,简·爱的童年生活是她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

2. 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

当简·爱发觉她深深地爱上了主人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当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而假意要娶贵族小姐时,她愤怒地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就如我们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背诵这句话)

3. 意志坚强,智慧过人

在慈善学校的悲惨体验,表现了简·爱的坚强和惊人的意志力。和其他孩子们一起,她经常挨饿受冻,挨打罚站。学校里传染病夺取了好多孤儿的生命,简·爱却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待了10年。

罗切斯特——坚毅、执著、风趣、富于情感、敢于追求、忠于爱情。一个完美的、冷面的、不幸的、善爱的、成熟的贵族绅士。简·爱的出现,对他来说无异于一眼清泉灌溉了他几近枯萎的心灵。虽然简·爱身材瘦小并无动人姿色,又没有丰厚的嫁妆,更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但在他心目中,简·爱是个精灵。这个天使“善良、可爱”。罗切斯特先生不因地位悬殊放弃爱情,毫不犹豫地爱上了做家庭教师的简·爱,也显示了他的平等、宽容、仁爱;那个由简·爱执教的女孩并非他的女儿,而只是一个舞女硬塞给他的“礼物”,他却以爱心抚育,体现了他的仁爱。

海伦——简·爱在学校的朋友,得肺病去世。

圣约翰——简·爱离开罗切斯特后遇到的牧师,给了简·爱无私的帮助,后成为简·爱的表兄。

舅妈——是一个冷漠没有亲情的人。因为简·爱的不漂亮和对束缚的反抗,她离开了舅妈的家,而在舅妈临死时,简·爱不计前嫌前去探望,使舅妈深受感动。

四、主题思想

小说诠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书中弱小的简·爱不仅具有坚强刚毅的个性、自尊自爱的品格,而且还拥有足够的才智和对自由平等爱情的追求。

五、阅读感受

小说通过对一位“灰姑娘式”人物奋斗历程的感人刻画,唤醒了女性的尊严意识,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一个不漂亮的穷姑娘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为了自己的尊严克制着对心爱男子的爱情。这个姑娘具备女性的柔情,又有丰富的女性的心机与理智,使读者在追踪她的命运的同时,又对她充满了敬佩。《简·爱》使全世界千千万万个女性从女主人公身上找到了追求平等与自立的精神资源。

六、相关练习

1.《简·爱》是?摇 ?摇女作家?摇 ?摇的代表作。

2.《简·爱》一书中?摇 ?摇和?摇 ?摇曾要与简·爱结婚。

3. 简·爱在学校认识的第一个朋友是?摇 ?摇。

4. 简·爱在学校最喜欢的老师是?摇 ?摇。

5. 简·爱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方式是?摇 ?摇,工作是做?摇 ?摇。

6. 简·爱的两个基本动机是什么?

7. 读完《简·爱》这本书,你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什么?从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 英国?摇?摇夏洛蒂·勃朗特 2. 罗切斯特 圣约翰 3. 海伦 4. 潭波尔小姐

5. 登广告?摇?摇家庭教师?摇?摇6. 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7. 一个小人物,依靠自己的正直品质和聪明才智,还有坚忍不拔、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最终冲破重重险阻,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当然,无论解答哪类名著阅读题,都是建立在深度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关键是平时要多下工夫,注重日积月累,并做好读书笔记,不能为应试而读名著,那种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的阅读,往往会掩盖作品的美质,我们应以审美者的眼光去欣赏,去咀嚼。

7.中考名著导读练习题 篇七

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未署名作者:刘德彬(如写读后感不建议加上)】

作品类型:革命体小说(红色经典小说)

出版时间:1962年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许建业)、江姐(江竹筠)、成岗(陈然)、刘思扬(刘国志)、余新江(余祖胜)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狱中联欢》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

全书共三十章,作者罗广斌、杨益言、刘德彬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根据这些经历,他们于 1957年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回忆录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注:《在烈火中永生》是人物回忆录,虽都是真人真事,但也有不明之处,不能以此作为参考、学究;《红岩》这本小说,有一些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

小说《红岩》问世以来,由此衍生的文艺作品很多,如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部分情节被改编为歌剧《江姐》以及多个版本的同名连环画等为世人熟知。

小说名称的由来:中美技术合作所就是在红岩,离那里不远的地方是抗日战争时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要投奔延安的青年如果不熟悉红岩的话,很容易被特务引到监狱里面。后来办事处撤走了,监狱还是用来关押政治犯人。

当然,作家用红岩来形容还是有自己的寓意的——红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而革命者在狱中也坚持斗争,坚韧不拔。所以理解成红色的岩石也无不可。

作者简介

《红岩》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根据这些亲身经历,他们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烈火中永生》,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这部作品以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震撼了广大读者的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被称为具有共产主义精神和革命气节的教科书。

罗广斌(1924—1967年),重庆忠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学运工作,并利用其家庭关系进行统战和策反工作。1948年9月因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先后囚于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狱中坚持斗争,拒绝其兄罗广文(蒋介石嫡系,国民党第15兵团司令)的保释,宁愿坐牢,也不写悔过书,和难友一起秘密制作五星红旗,迎接解放。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之夜,策反看守杨钦典,带领难友集体越狱成功。解放后历任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市统战部长、市文联作协会员等职,积极从事宣传烈士革命事迹的工作,是《红岩》小说主创人之一。1967年被诬为叛徒,迫害致死。

杨益言(1925—?),四川武胜县人;1940年在同济大学读书,后因在上海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48年8月被捕,囚禁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重庆解放前夕被营救出狱。解放后在重庆市委工作,先后 任科长、办公室主任、常委等职。196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四川省重庆文联专业作家。1979年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80年曾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

刘德彬,垫江人,1939年3月在梁山(今梁平)县中学读初中时,17岁的他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7年7月,他回到重庆,住在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后来作为中央信托局彭咏梧的联络员,又辗转几地后,他回到重庆,联系到彭咏梧的助手江竹筠(江姐),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

1948年,重庆地下组织遭到大破坏。毫不知情的刘德彬,连同江姐,先后被捕。渣滓洞大屠杀时幸免于难,1949年12月初,刘德彬到“脱险同志联络处”报到,在这里与罗广斌重逢了,又认识了杨益言。三人开始在一起进行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工作。1956年秋,罗、刘、杨三人共同创作了长篇(约四五十万字)《锢禁的世界》(后又名《禁锢的世界》)。1959年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作为重点书出版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刘德彬遭到迫害。直到1985年1月,刘德彬的冤案才得到彻底平反。2001年,刘德彬去世

小说《红岩》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书”,并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内外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赢得了巨大声誉,“文革”中该书被诬蔑为“叛徒文学”成为禁书,作者亦备受摧残,“文革”结束后小说重新出版发行。

历史背景

解放战争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推进,反革命的最后堡垒重庆正处于全面包围之中,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

为了表现这种在全局上我们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局部处于暂时劣势的局面,作者将笔触从渣滓洞、白公馆伸展开去,把震撼人心的狱中斗争、城市地下党的活动和学生运动以及农村的武装斗争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描绘了重庆解放前夕革命者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最后一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

故事情节

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为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甫志高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

一天,区委书记江姐要去华蓥山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见到纵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后,她强忍悲痛,坚决要求到丈夫生前战斗的地方工作。

甫志高又自作主张吸收一名叫郑克昌的青年入店工作,许云峰知道情况后大吃一惊,几经分析发现郑克昌形迹可疑,便让甫志高通知所有人员迅速转移。甫志高却根本不听劝告,反认为许云峰嫉妒自己的工作成绩,结果被捕并成了可耻的叛徒。由于他的告密,许云峰、成岗、余新江和刘思扬等人很快相继被捕。特务头子徐鹏飞得意忘形,妄图借此将重庆地下党一网打尽。然而,他使尽各种伎俩,都没能从许云峰等人身上得到任何所需的东西。凶残的敌人为了得到口供,疯狂地折磨政治犯。他们给犯人食用霉烂的食物,而且在炎热的夏天限制饮水数量,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狱中难友趁放风时在墙角挖出一眼泉水,在保护泉水的斗争中,龙光华英勇牺牲,全狱难友绝食抗议敌人的暴行,敌人不得不妥协让步。

叛徒甫志高带领特务窜到乡下,江姐不幸被捕,关押在渣滓洞里。在狱中,她受尽了折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了她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秋去冬来,转眼到了年底。全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国民党当局在受到沉重打击后开始放出和谈空气。阴历年三十,渣滓洞全体难友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联欢会。更令人高兴的是,地下党派人与他们取得了联系。敌人为了表示和谈的“诚意”,假意释放了一些政治犯,来自资本家家庭的共产党员刘思扬是其中之一。在他被送回刘公馆的第二天夜里,一个自称姓朱的人潜入刘家,说他受区委书记李敬原的委派,前来了解刘思扬在狱中的表现,并要他详细汇报狱中地下党的情况。正当刘思扬对此人怀疑时,李敬原派人送来情报,揭穿了这个伪装特务郑克昌的真面目。刘思扬来不及转移,又被抓起来关进另一所监狱“白公馆”。郑克昌在诱骗刘思扬失败后,又伪装成同情革命的记者高邦晋打入渣滓洞,他妄图通过苦肉计刺探狱中地下党的秘密。余新江等人识破了他的伪装,并借敌人之手除掉了这个阴险的特务。

解放军日益逼近重庆,地下党准备组织狱中暴动。在白公馆装疯多年的共产党员华子良与狱中党组织接上了关系。同时,关在地窖中的许云峰用手指和铁镣挖出了一条秘密通道。当解放军攻入四川,即将解放重庆的时候,徐鹏飞等狗急跳墙,提前秘密杀害了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人。就在许云峰等人被害的当天晚上,渣滓洞和白公馆同时举行了暴动。刘思扬等一些同志牺牲了,但更多的同志终于冲出了魔窟,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去迎接黎明时分灿烂的曙光!

人物原型(部分)

江雪琴——江竹筠(即江姐)

孙明霞——曾紫霞(1949年8月被营救出狱)

李青竹——李青林

许云峰——许晓轩

余新江——余祖胜

彭松涛——彭咏梧

刘思扬——刘国鋕

龙光华——龙光章

黄以声——黄显声

陈松林——陈柏林

蓝胡子——蓝蒂裕

老大哥——唐虚谷

丁长发——丁地平

华子良——韩子栋(1947年8月18日成功越狱,唯一越狱成功的革命志士)

老石同志——王璞

成岗——陈然

胡浩——宣灏

小萝卜头—宋振中(1949年9月6日与父亲宋绮云烈士、母亲徐林侠烈士一起在重庆松林坡遇难)

双枪老太婆--刘隆华、陈联诗、邓惠中(烈士,1949年11月27日和次子邓诚烈士同时牺牲于渣滓洞监狱)

“监狱之花”的原型:

第一个是王璞烈士(1948年9月在组织华蒙山武装起义时牺牲)的妻子左绍英烈士,被捕后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狱中生下“监狱之花”卓娅;

第二个是中共龙市妇女支部书记彭灿碧烈士,被捕后关押在渣滓洞监狱,狱中生下“监狱之花”苏菲娅。左绍英、彭灿碧及其她们的“监狱之花”在“11·27”大屠杀中同时殉难于渣滓洞。

叛徒甫志高原型人物:刘国定、冉益智、李文祥、涂孝文等

大特务徐鹏飞原型人物:徐远举

渣滓洞看守长“猩猩”原型人物:李岩

白公馆看守长“猫头鹰”原型人物:杨进兴

特务黎纪纲----曾纪纲

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在重庆秘密监狱渣滓洞、白公馆制造了骇人听闻的“11.27”大屠杀。

渣滓洞仅有15人脱险成功:肖钟鼎、刘德彬、孙重、傅伯雍、周洪礼、张泽厚、杨纯亮、陈化纯、杨培基、刘翰钦、周仁极、杨同生、钟林、李泽海、盛国玉(女)。

白公馆仅有19人脱险成功(谭模被提出枪杀,身中三枪未死,他从尸坑中挣扎出来顺利脱险,加上他一共是20人):罗广斌、周居正、毛晓初、郑业瑞、任可风、段文明、贺奉初、杜文博、杨其昌、周绍轩、尹子勤、王国源、李荫枫、郭德贤(女)、郭小波、郭小可、江载黎、李自立、秦世楷。

解读《红岩》

红岩,这一史诗般的称号,是重庆的光荣象征。

《红岩》这一神品般的小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最高度的概括。红岩精神,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是我们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红岩》小说中的很多素材都是取自真人真事。我们不能否认,艺术的东西有些可能要比生活的真实更完美一些,但当真实地接触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史实材料时,不能不承认没有夸大的真实很多时候要比加工过的艺术更具冲击力量。

小说《红岩》中那个形象高大完美的共产党人许云峰,主要是根据许建业的原型塑造出来的。许建业的社会职业是志诚公司的会计,代名杨清,1921年生,四川邻水人。真实身份是中共重庆市委委员,负责工运工作。小说中和许建业碰头的那个人叫李敬原,这个人物是虚构的,究竟是谁和许建业碰头,已无从查考。

出卖许建业的人,不是甫志高,而是任达哉。许建业被捕之后,他关心在志诚公司宿舍床下的那个皮箱,里边放着党的机密文件。看守许建业的特务叫陈远德,他以同情心骗取了许建业对他的信任。许建业给地下党员刘德惠写了一封信,叮嘱他把皮箱中的秘密文件销毁。此信许建业让陈远德送去。他万没想到,口蜜腹剑的陈远德把信交到了徐远举手里。特务根据许建业的信,不费吹灰之力找到了那个皮箱,里边装有十八名党员的入党申请书和自传材料。于是一大批共产党员被捕。事情被许建业知道后,愤怒、悲痛、懊悔一齐向他袭来,他知道自己为党造成了巨大损失,曾三次撞墙自杀未遂。

陈远德因诱骗有功,由上士提升为少尉。后到军统广安县华蓥山组任少尉文书。解放后参加西南人民救国军川东北军总指挥部,1950年被人民政府镇压。

许建业虽是许云峰的原型,但又不等于是许云峰。许建业坚贞不屈的感人事迹的确是非常突出的,但考虑到许建业的过失,作者对这个人物作了较大程度的虚构,把其他烈士的一些事迹也移植到他的身上。

如《红岩》中,徐鹏飞宴请许云峰一节,出席作陪的有朱介、沈养斋(即《红岩》中的周养浩等人),实际上徐远举没请过许建业,但周养浩却宴请过另外两位革命烈士——罗世文和车耀先。上边的情节就是由这次宴请演化而来。罗世文和车耀先是1940年3月18日被捕的,都是我党的高级领导干部。1946年8月18日在歌乐山松林坡被特务用绳索勒死,然后焚尸灭迹。在许云峰这个形象身上,可以找到罗世文、车耀先两位烈士的影子。

小说《红岩》中,许云峰曾在地牢里创造了一个奇迹:把地牢挖穿了。许云峰牺牲后,白公馆的难友们就顺着他生前挖的秘密通道,逃出了虎口。事实上,许建业没有挖穿地牢,挖穿地牢的人则是韦德福。韦德福原来是国民党员、军统特务,他的任务是检查《新华日报》。检查信件时,一些向往革命、向往延安的热血青年的信使他深受感动,遂萌生了参加共产党的念头。1947年,他参加重庆市大、中学校成立的“抗议美军暴行联合会”,后来被捕。在牢房里,他发现一处石头松动,便搬开石头,发现下面是绝壁深涧。一天夜里,韦德福从地牢里爬了出去,跑过第二道警戒线,就被抓了回来。1948年7月29日,在许建业牺牲后的第七天,在松林坡韦德福被特务杨进兴杀死。为塑造好许云峰的形象,把韦德福挖地牢的情节也移植了过去。在《红岩》中,许云峰就义时,重庆即将解放,已经能够听到远处传来的炮声。实际上,许建业牺牲的时间是1948年7月22日,距重庆解放还有一年半的时间。但许建业当时视死如归的表现与小说中许云峰却是一样壮烈的。

和许建业一起就义的还有李大荣。李大荣是1921年入党的老共产党员,敌人把他们押在大卡车上,在市区转一圈,用意是抖一抖反革命的威风,煞煞革命者的志气。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许建业和李大荣高唱起《国际歌》,高呼起“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许建业和李大荣被敌人枪杀在大坪刑场,那一年许建业二十八岁。许建业遇难的消息传到狱中,难友们非常悲痛,被关押在白公馆的许晓轩,即小说中的许云峰,写下了祭奠英烈的七律一首:“噩耗传来入禁宫,悲伤切齿众心同。文山大节垂青史,叶挺孤忠有古风。十次苦刑犹骂贼,从容就义气如虹。临危慷慨高歌日,争睹英雄万巷空。”

众所周知,《红岩》中华子良,就是现实中的韩子栋。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保存的历史档案资料中,我们发现从1939年到1949年这十年间,他是唯一一个从被关押期间逃走的传奇式人物。韩子栋,原名韩国桢,山东阳谷人,1908年出生,1932年在北平中国大学读书时参加革命,1933年1月入党。韩子栋入党后,根据党的指示,打入敌人内部做情报工作。1934年,因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经过多次交锋后,他发现特务机关没有抓到他的任何证据,更加坚定了不暴露真实身份的信念。他在北平、南京、汉口、益阳、息烽、重庆等地坐过牢。1940年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军委书记车耀先被捕后,在狱中韩子栋认识了他俩,并在罗、车的领导下,进行狱中斗争。小说中,罗世文、车耀先牺牲那天,让华子良陪斩。枪声一响,华子良一下子吓疯了。实际上,韩子栋并不是利用假枪毙的机会装疯的,罗、车二人是被秘密杀害的,并没有让韩子栋去陪斩。韩子栋在狱中不认识许建业、江竹筠,那时他们还没有被捕。韩子栋倒是和许晓轩、小萝卜头和小萝卜头的母亲徐林侠有联系。他出逃前,徐林侠怕他路上带东西不方便,就以缝枕头的名义给他缝个口袋,让小萝卜头悄悄送给他。韩子栋那时还不是“疯老头”,他只有三十八岁。1947年8月18日,他和特务出白公馆,来到磁器口。特务在派出所所长胡为祥家打麻将,乘他们大意之机,韩子栋渡过嘉陵江逃走了。过河钱本是八千元,他付了一万元。过江后,他走小路奔万县,奔宜昌,后来到了许昌,找到一个叫郑大发子的人,他当年狱中的难友。在那里干了一段杂工。从许昌他北上过郑州、过黄河,到了解放区,一共走了四十五天。韩子栋在解放军的护送下到了中央组织部。1948年1月23日,韩子栋向中组部递交了关于自己入狱及脱险经过的报告,经审查后恢复了他的党籍。解放后,他历任中央人事部副处长、一机部二局副局长、国家计委办公厅副主任,1958年调贵州,任贵阳市委副书记、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92年5月19日在贵阳病逝,终年84岁。

小说中双枪老太婆是虚构的,但当时华蓥山游击队中确实有一位枪法如神的中年妇女叫邓惠中。《红岩》的作者之一杨益言曾列举了三位女同志的名字,作为双枪老太婆这个形象的原型,其中有一位是邓惠中,另两位是刘隆华和陈联诗。他们三人都是共产党员,都参加和指挥了农村武装斗争,但邓惠中后来不幸牺牲了,刘、陈二人都坚持到了革命胜利。

邓惠中的丈夫不是那位叫华子良的韩子栋,而是叫邓福谦,1934年入党,1937年他去了延安。邓福谦走后,邓惠中与邓福谦介绍的几个地下党员认识,于1938年入党,并担任岳池县妇女特支书记。邓惠中有二子一女,二儿子邓诚,即小说中的华为,入党后成为党内交通员,大儿子和女儿也锻炼得非常坚强。1948年,邓惠中主持建立了中共西南民主联军华蓥山济南纵队,有武装队员四百余名,她成了名副其实的纵队司令。不幸武装起义失利,1948年8月2日,邓惠中潜回家中,被追踪而至的清乡队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二儿子邓诚、女儿及未婚儿媳。她在狱中经受了残酷的刑罚折磨,吊打、竹筷子夹手指、猪毛穿乳头、灌辣椒水等,但她始终严守党的秘密。1949年11月27日夜里,邓惠中和邓诚母子同时牺牲在渣滓洞。

小说《红岩》中,多次提到老石同志,他是重庆地下党方面的最高领导人,他的职务是川东临委书记兼上川东地委书记,他领导着上川东地委、下川东地委和重庆市委的党的工作。他有一个化名叫石果,党内的同志认为他姓石,敌人也认为他姓石,但他的真实姓名却是叫王璞。王璞是湖南韶山人,和毛泽东是同乡,他前进的路上是否与毛泽东个人有联系,无资料可查考。1938年10月,他出任湘乡县委委员兼韶山区委书记,1942年初,王璞担任重庆市委领导,多在北碚、合川、铜梁、邻水等地活动。不久,经组织批准,他和共产党员左绍英组成一个商人家庭,左绍英对外是老板娘兼总管,党内是王璞的交通联络员。王璞在韶山有个妻子叫贺建修,生有一女。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1939年他们分别后,夫妻从此永别。王璞和左绍英结婚时生活很困难,连被子都是彭咏梧和江竹筠送去的。左绍英原来是一名纱厂的女工,由王介绍入党。左绍英原先住重庆,拉扯两个孩子,身上又怀了孕。《挺进报》事件发生后,王璞成了特务的重点追捕对象,于是左撤离重庆,到合川乡下堂兄家隐蔽起来。王璞是被他的副手川东临委副书记兼下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出卖的,他供出了王璞在广安县城的住址。1948年7月4日,敌人赶到广安,没抓住王璞,却抓住了他的主要助手——上川东地委委员兼广安县县委书记骆安靖。骆安靖经不住肉体的折磨,当了叛徒。而此时,王璞正在渠河两岸,华蓥山西侧、嘉陵江以北地区发动五省联合大起义,组建西南民主联军川东纵队,曾霖任纵队司令,王璞兼任纵队政委。1948年9月初,王璞随第四支队活动,在岳池县石盘乡木瓜寨,被敌人包围,他负伤了。在转移途中,因流血过多,不幸牺牲。同志们把他的遗体安放在一个山洞里,被敌人发现,敌人割下王璞的头,悬在树上“示众”三天。三天后,烈士的头颅不翼而飞。原来是有人冒着生命危险把它取下来,安葬在一棵槐树下。王璞的妻子左绍英转移到乡下,因为他堂兄酒后失言,暴露了左绍英的身份,1948年9月9日被捕。这时她已怀孕七个多月了,敌人把她关进重庆的渣滓洞。在狱中左绍英生下一个女儿,同志们给这个小女孩取名为“监狱之花”。所以,在《红岩》小说中写道:“监狱之花”这个名字是许云峰给起的,在她去世之前的一个大雷雨之夜,她的父亲被敌人枪杀了。在《红岩》小说的第二章,因为幼稚的陈松林受骗上当,为特务郑克昌、黎纪纲留下破绽,导致甫志高被捕、叛变。而在真实的生活中,陈松林叫陈柏林,1948年他仅有十七岁,是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他开的书店,在民生路上,书店名叫文城出版社。

特务郑克昌的真实姓名叫李克昌,是保密局重庆站的一个组长;黎纪纲的真实姓名叫曾纪纲,他是李克昌手下的一个特务。小说中的甫志高,是众多叛徒的典型形象,是众多叛徒的集中体现,不能简单地说是哪一个人。由于陈柏林的大意,被捕的那个“甫志高”叫任达哉,他是在1948年4月1日下午3点,在红球坝和陈柏林一起被捕的。陈柏林虽然年轻,但他经受住了酷刑的考验,用意志粉碎了敌人的阴谋。而任达哉却当了叛徒,他供出了重庆市市委委员、负责工运工作的“杨清”,即许建业。任达哉背景复杂,抗日战争期间在国民党中央印刷厂当工人,参加过我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后来又认识了特务李克昌,做了军统的通信员,因无甚成绩,军统又抛弃了他。1947年,任达哉隐瞒历史,加入地下党组织,在许建业的领导下工作。他背叛革命是符合历史逻辑的,他原来就是李克昌的部下,就是特务。李克昌抓住了他,他不背叛革命那是不可能的。由于任达哉的叛变,1948年4月4日,许建业被捕。

4月6日上午,中共川东临委委员兼重庆市委书记刘国定,从南岸牛奶场住地来到临江路宽仁医院,看望住院生儿子的妻子严炯涛后,和江津县委的涂绪勋来找许建业。刘一进门,便遭到特务扣押。随后的涂绪勋见势不对,主动问特务:“我有几只轮胎,是否可以在这里抵押。”特务误认他是生意人,叫他“滚开”了。刘国定又名刘仲逸,1918年生,四川新都人,1938年入党。刘国定向敌人交代出达县大竹武装起义失败后疏散来重庆的李忠良。4月8日李忠良被捕,他向敌人供出地下党员刘国定,指认一起被捕的余天即是达县大竹起义后被通缉的邓兴丰和与邓兴丰有关的重庆银行的余永安。余永安叛变后,又交代和指认出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冉益智。冉益智也背叛了革命,确认了没有暴露全部身份的刘国定是中共重庆市委书记,交代了一大批地下党员名单。

冉益智,本名冉启熙,1910年生,四川酉阳人,1936年参加国民党,1938年参加共产党,历任合川县委、北碚、万县中心县委宣传、组织部长、县委书记,1947年10月任重庆市委副书记,分管学运工作。刘国定被捕后,冉益智和市委常委肖泽宽、李维嘉曾多次碰头,分析刘国定、许建业被捕后的态势和应急措施。约定在17日上午三人在中山路北碚图书馆、北碚公园门口接头。但是冉益智没有想到在去接头途中被捕。12点过去了,冉益智还没有出现,警惕性极高的肖泽宽和李维嘉按照地下工作规定,立刻分散转移了。刘国定、冉益智叛变革命后,肖泽宽和李维嘉成为川东地下党的主要领导人,上级党组织任命肖泽宽为川东特委书记,继续领导对敌斗争。1949年4月,考虑到安全问题,党组织又将肖泽宽调离重庆,经香港转解放区。刘国定向敌人交代的有:

一、四川省委、川东临委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名单;

二、川西工委负责人华健在重庆的联系接头地点;

三、下川东武装起义失败后人员转移情况;

四、《挺进报》特支的刘镕铸、陈然、蒋一苇、王诗维及“电台”支部的程途、成善谋、张永昌;

五、城区区委书记李文祥和妻子熊咏晖及罗广斌、沙汀、彭咏梧、江竹筠、黄绍辉、刘国定;

六、丰都、石柱、云阳、宜昌的中共地下党组织情况;等等。刘国定和冉益智为邀功请赏,竟然争相向敌人出卖同志,亲自带领特务去抓捕地下党员。冉益智带领特务到万县,抓捕了川东特委副书记兼下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涂孝文又叛变出卖了包括江竹筠在内的几十名共产党员。同时,冉益智还向特务交代了川西地下党组织的情况,他参加“川西特侦组”配合特务在成都将川康特委书记蒲华辅和委员华健抓捕。蒲华辅叛变出卖了在国民党军队中的秘密党员韩子重和他自己的妻子郭德贤。

郭德贤1924年生,四川云阳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蒲华辅出卖她后,敌人到家逮捕她,趁敌人未进屋时,她烧掉了自己保管的党的文件,并及时托人给川康特委副书记马识途同志送了信,使马识途得以脱离,保卫了党的机密,保护了组织和同志。郭德贤被捕后,被囚在白公馆监狱,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中,她与后来《红岩》的作者罗广斌等人一起突围。在突围中,她丢了女儿,后来在《大公报》上作广告,方才把女儿找回,女儿小波很有出息,现任天津市冶金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解放后,马识途多次证明郭德贤是位好同志,立场坚定,掩护了组织,保护了同志。但是在那个极左的年代里,组织对郭德贤仍然不公,因为她的丈夫是四川地下党的最大叛徒,迟迟没有恢复她的党籍,直到1983年,中共重庆市委才恢复了郭德贤的党籍,党龄从1939年8月算起。

当冉益智进一步出卖地下党组织时,刘国定也不甘示弱,他向特务机关交代了比冉益智更有分量的情况:中共中央上海局领导人钱瑛的地址。当时四川地下党组织属于上海局领导,钱瑛具体负责四川、湖北地下党的工作。刘国定亲自带领特务到上海抓捕钱瑛,因钱瑛已经转移到香港而扑空。在南京,逮捕了未转移的华德芳、陆自诚、刘寒松、傅罗、李家桢、陈丽金等人。根据刘国定提供的情况,特务在广安逮捕了下川东第五工委书记骆安靖。骆安靖在刘国定的劝诱下,背叛了革命,他向特务交代了第五工委的委员和下属的两个特支及七名党员。

李文祥是重庆城区区委书记,1939年入党,他也是被刘国定出卖的,由于意志不坚定,在狱中他成了革命的叛徒。当李文祥背叛革命时,他的妻子熊咏辉还和江姐一起关在渣滓洞的女牢里,她在狱中表现得非常坚强。当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成了叛徒,她痛苦极了。思来想去,她给难友们写了一封公开信:“他是他,我是我,既然他已叛变,我就和他一刀两断,是真是假今后难友们看我的表现。” 她的态度赢得了难友们的同情、支持和鼓励。

叛徒终归是没有好下场的。重庆解放前夕冉益智回北碚黄桷镇82号匿居。重庆解放的第二天,他到江北一位朋友家住下,以便进城活动。1949年12月18日,冉益智在大同路德胜戏院门口,碰上了向人民政府自首的原保密局西南特区前区长李修凯,李将冉扭送魁星楼警备部队执勤战士处。12月27日,红岩烈士牺牲一个月后,他被正式逮捕。1951年1月19日,重庆市人民法院对冉益智判处死刑。刑前,冉要求将其尸体“弃之于荒郊,与草木同腐”。1950年1月16日,刘国定向成都军管会公安处自首,1月28日逮捕,1951年1月被判处死刑。第一个背叛革命的任达哉和出卖江姐的涂孝文,以及出卖了自己妻子的蒲华辅也没有好下场。任达哉是在1949年“11·27”大惨案中,被特务杀死了。1949年10月28日,和陈然一道被特务杀死的十人中,有三个是叛徒,他们是涂孝文、蒲华辅、袁儒杰。在押上卡车的时候,陈然对涂孝文说:“今天是你的好日子,你可以用死来赎罪了。你要表现得英勇一点,也算你曾经加入过共产党。”涂孝文动了动嘴唇,没有说话,但他还是重重地点了两下头。在向刑场驶去的路上,陈然带头唱起了《国际歌》,在这歌声中也有叛徒涂孝文微弱的声音。《红岩》中出卖刘思扬的叛徒李忠良,解放后混入巴县惠明乡辅仁中学当老师,1950年4月被逮捕,1951年2月被判处死刑。叛徒骆安靖是被刘国定出卖的。解放后,骆混进南开中学当了政治教员,1951年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1953年改判无期徒刑,后改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在江北区一家蔬菜商店工作。叛徒李文祥被特务机关授予上尉军衔,参加特务工作,1951年2月,被重庆人民法院判处死刑。

由于叛徒的出卖,川东地下党组织遭到空前的大破坏。因《挺进报》被敌人破获而受到的重创中,有一百三十三人被捕,其中:重庆被捕六十七人、上下川东四十一人,川康十七人,上海、南京八人。一百三十三人中,被杀害的五十三人,被秘密杀害的三十五人,释放和“11·27”大屠杀中脱险的二十五人,自首变节后仍被敌人杀害的四人,叛变后参加特务组织的八人。

地下党组织受到破坏,因为出了一群大大小小的“甫志高”,出了一个“甫志高小集团”,如果按小说《红岩》所说,仅有一个叛徒甫志高的话,川东地下党组织不可能受到这样空前的破坏。如果叛徒不是地下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而是基层的普通党员干部,损失也会相应减少。狱中的同志,面对地下党领导人的变节、投降,以及地下党组织所遭受的大破坏,他们既震惊、又愤恨和无比悲痛。

革命者梦寐以求的新中国,自己没有看到,在胜利即将来临的时候,却饮弹身亡,走向黄泉。他们每一个人都按捺不住悲愤的心情,有多少话要向党说出来。在狱中,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以真诚的态度,开始从党的建设、组织发展、党员教育方面进行回顾和总结。

“11·27”惨案越狱之后,罗广斌这个从大屠杀中脱险的生者,拿起笔,把那些死者生前强烈的要求,真诚的希望,带血的嘱托写成了一份二万多字的报告,交给了党组织。在这份报告的最后一部分,罗广斌含着泪水,代表狱中那些死去的难友,向党组织提出了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八条意见:

一、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

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锻炼;

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到左;

五、切勿轻视敌人;

六、注意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七、严格整党整风;

八、严惩叛徒、特务。这是革命烈士血和泪的嘱托,这是革命烈士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体现,这是革命烈士在生命最后一刻所发出的强烈呼喊,这是我们在发展建设中不能忘记的警示。

革命胜利了,不可能再出现屠刀、皮鞭下的叛徒,但是和平时期,一些党员会不会在金钱面前,在美女面前,在权力面前背叛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呢?尤其党内的高级领导干部,如果在这方面做了党的叛徒,他的破坏性丝毫不亚于刘国定、冉益智、涂孝文之流叛党所带来的损失——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这样做了,他将多少原是共产党员的领导干部带进了监狱?原襄樊市委书记这样做了,他不是也将七十四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带进了牢房吗?

这一点值得执政党深思!值得每一位党员深思!

《囚歌》

(写于渣滓洞牢狱墙壁)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上一篇:红十字会会长职责下一篇:主婚人致词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