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2024-10-19

论文: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10篇)

1.论文: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篇一

浅论“90后”高职学生学习心理行为的基本特点及工作的对策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多的“90后”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接受高职教育,他们的学习状态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90后”高职院校学生具有当今大学生学习上的一般特点,但高职教育的特点也让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呈现出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不同的特点。因此,深入分析“90后”高职学生学习心理行为的基本特点,并提出改善高职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的工作对策,对提高“90后”高职学生学习效率,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90后”高职学生学习心理行为的基本特点

(一)学习动力不足

刚刚经历过紧张的高考进入到高职院校,许多“90后”高职学生有如释重负的心理,学习动力不足已成为他们学习心理最突出的问题。不少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也比较模糊,学习动机不强。一些学生觉得专科的学历让他们感觉到了自卑,总感觉自己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找不到自己身上的优势;一些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优异,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过多关注,而来到高职院校后,新的竞争让他们无所适从,优越感不再有;另外一些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同学相比会产生自卑感和挫折感。这些都影响着高职生的学习状态,导致一些学生学习目标不明、学习情绪低落、学习行为消极、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机不纯、社会责任感不强、价值观念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毅力不够,缺乏动力和热情,抱着“混毕业”的态度去学习。

(二)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分析问题能力、思维和提炼能力也相对不足。多数学生虽有学习意愿,但又普遍存在心态浮躁,缺乏学习热情,有不少高职学生缺乏学习目标,没有学习的欲望,学习兴趣低落,不知道为什么而学,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部分高职生每天只是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处于“被学习”状态,上课前不预习,上课时不主动,下课后不复习,经常是在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考试的压力中被动学习。部分学生重视专业课,对基础课和理论课不够用心,尤其对他们认为与专业无关的课更是提不起兴趣,还有部分学生“轻理论重实践”,对理论性知识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只求大概有所了解,对一些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相对来说比较感兴趣。

(三)出现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以而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状态。社会上普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不如本科教育,高职学生在就业找工作时甚至往往受到冷落或歧视。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有升入本科深造的理想,但由于高考失利或学习能力不足,遭遇升本失败。在失望情绪下,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感、挫败感较为明显。由于知识准备的相对不足,缺失良好学习习惯,许多高职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出现烦躁现象。有些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对学习缺乏信心,往往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甚至出现畏惧情绪,怕苦怕累,怕动脑筋,遇到一点困难就畏缩不前,不愿意钻研和深入学习,很少能享受到解决学习难题后带来的快乐,相反,过多地体会到的是学习成绩不佳,学习效率低下的困顿。学习倦怠是一种不健康的学习心理状态,处于学业倦怠状态下的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对学习冷漠、悲观,在课堂上或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疲劳、嗜睡,容忍度低、性急易怒、沮丧无助,消极、浮躁、焦虑、紧张、忧郁、有一种衰竭无助感,自我否定,自

信心不足。这种倦怠状态的持续可能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甚至导致退学,同时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是由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和学习意志三者组成的一种内部状态。许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觉得好不容易摆脱了高考的巨大压力,应该好好放松一下。然而,大学的课程比起高中来说更多、更繁重。知识的专业性强,学习起来难度也较大,要想真正学好不容易,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这样,放松的心态与繁重的课程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容易导致成绩下滑,形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和风气。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与普通高校有差距,部分学生自信心不强,对自己的未来并不抱有很高的期望,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没有信心和毅力去克服,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不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克服困难、获得成功,因而采取逃避和退缩的态度面对问题。久而久之,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到后来就干脆放弃努力,混完大学生活了事。目前,许多在校学生受已毕业的学长、学姐的影响,认为学习的好坏与工作干得好与差不成正比;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得太少甚至用不着;所学知识老化等等。这些不正确思想的传播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提高“90后”高职学生学习心理行为的工作对策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对于“90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意识、学习能力等方面普遍较为欠缺。他们往往会因为付出了努力而又没有达到期望值时,在心理上较为产生挫败感、无助感和学习厌倦感,从而出现自信心不足、意志消沉、学习缺乏持久性、情绪不稳定等学习心理问题。因此,要加强对“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应对压力能力等心理素质,预防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障碍的产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首先,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学习的作用。如可以通过专题讲座、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与方法对策等的教育,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机,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所产生的思想问题,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帮助学生寻求解决困惑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对挫折能力,引导学生建立乐观自信的心态。

其次,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要在全面了解“90后”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特点和问题,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积极的自我体验、合理的自我评价和有效的自我调控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能正确地看待自身的长处与短处,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性格,冷静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对于学生出现的学习焦虑过度、考试焦虑和怯场、心理疲劳等由学习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在加强心理咨询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一些预防和消除学习心理障碍的调试方法。

(二)加强对学生职业教育的认识,使学生树立高职教育学习观

高职学习是以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的掌握为主要内容,围绕具体专业而展开的活动过程。绝大多数高职生在入学时就已选择了自己的职业。高职生在校学习的目的就是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希望通过在高职院校的学习能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为就业打下基础。但是,面对当前大学生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高职生不如本科生的片面看法,一些高职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自信心不足,对未来也

感到迷茫。因此,要提高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感性与理性认识,使学生树立高职教育学习观,提升学习热情,促进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式。

(三)加强专业认识性教育,培养专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加强对“90后”高职学生的专业认识性教育,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需要与目标,帮助他们建立目标导向激励机制,激发学习动机、发掘潜能,更好地适应高职的学习。二是通过新老生座谈会、专业学习报告会以及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特点、专业目标、就业方向等,让他们充分认识和了解本专业的学习目的、目标和意义,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四)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职教能力

高职学习是围绕所学专业展开的,这种专业性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编写教材和选择内容,以及组织教学的形式、方法和手段等,都要围绕具体专业而展开。因为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是相互渗透的。高职生不仅要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毕业设计,系统地掌握有关专业知识、接受专门技能训练,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还要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还需学习相关学科的课程。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课程设置的有效性、适用性和合理性。另外,要拓宽教学内容,注意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者的结合,加强侧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培养。

教师的教学艺术对于学习兴趣的调动、学习热情的激发、学习注意力的集中等学习心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应研究“90后”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掌握学生的特点,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体现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高职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巧设问题,促进思考,使他们产生探索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操作训练,给他们提供实践机会,使其体验学习的乐趣。

2.论文: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篇二

1 90后员工追求自由平等的工作环境

在调查中, 90后关注度最高的两个问题分别是“在工作范围内自由发挥”和“能够试行自己的想法”。他们喜欢随性, 渴求在工作中有充分的自由和行为空间, 讨厌受到过多制度规范的限制, 不喜欢长期从事循规蹈矩的工作。

2 90后员工在工作中更加现实

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 90后员工希望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能够帮助他们结识更多的人,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拓展自己的人脉关系, 为未来自主创业或职业生涯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同时, 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实际地、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因此不难看出, 90后是一个思维活跃、有想法也愿意去挑战的群体。

3 90后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

在调查过程中, 90后在以下几个问题中的回答关注度相对较高:“在别人看来你的工作很重要”、“不会被别人瞧不起”、“工作作风使你被别人尊重”。由此可见, 90后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工作的评价, 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工作岗位让别人羡慕自己的工作性质、社会地位以及薪酬福利等。因此, 那些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 往往比不知名的中小企业拥有更多的人员储备。如何提升企业和产品形象是知名度有待提高的企业在用工难面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4 90后员工对领导自己的人有较强的主观判断意识

在涉及到领导者管理方式问题时, 多数90后受访者表示很关注。他们非常排斥传统专制式的管理, 而喜欢亲切民主化的管理。在他们看来, 能够将工作事物打理得井井有条, 拥有较高智慧且工作能力较强的领导者往往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他们乐于跟随这些领导者去学习。同时, 那些尊重员工, 讲求公平, 与员工并肩作战的领导者则拥有较强的人格魅力, 即便工作挑战再大强度再高, 多数90后员工也能表示理解, 并愿意追随。

5 90后员工拥有较高层次即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

调查中过半数的90后受访者有较强的权力需求, 且希望经常有外出参加活动的机会。这表现出90后渴望展示自我和受到他人尊重的心理诉求。但在这个过程中, 90后普遍缺乏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 有明显急功近利的倾向, 不切实际地希望在短期内就能实现对于权力和地位的需求满足, 而往往忽视了自身在专业技能、社会经验以及对企业忠诚度等方面的不足。

6 90后员工喜欢挑战, 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在调查中, 90后员工渴望自己的工作内容能够时常变换, 或者能够经常变换工作方式或工作地点。这一点能够证明90后的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 即乐于也善于在这信息爆炸的社会广泛接受信息。因此, 不变的规章制度、不变的工作流程、不变的业务性质以及不变的领导方式等, 都有可能成为影响90后员工择业与就业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这也从一个侧面暴露出90后在择业与就业过程中过于感性、容易冲动和较为浮躁的缺点, 值得引起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关注。

7 90后员工关注职务晋升与薪酬福利待遇的公平

调查结果显示, 多数90后受访者都不会将职务晋升与薪酬福利待遇置于择业标准的首位, 但却非常在意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公平。受访者期望自己的职务晋升与薪酬待遇能够与自身贡献程度挂钩, 对于通过人际关系获得提升则表示厌恶, 他们希望企业能够在制度上真正做到公平公正。这从某个方面说明, 90后相较80后而言在择业观方面已有所改变, 且主动维权意识明显提升。因此, 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企业管理制度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的。

8 90后员工行为较为自我, 对于事物的评价倾向于感性, 关注自我感受

90后出生的年代以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世界观发生改变, 决定了这一代人普遍存在一种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即认为周围的人或制度都应该主动去适应自己, 而不是自己去适应环境。在调查中, “不希望受到打扰”就说明了问题。这种状况在90后进入社会之初非常难以改变。因此, 90后员工在入职后, 很难正确处理与同事和领导的人际关系, 稍有关系处理不慎都有可能导致90后员工与同事或领导发生冲突, 甚至出现主动离职的状况。当然, 这样问题的存在也必将导致90后在团队归属感和荣誉感方面较差, 团队协作意识有待增强。

总体而言, 作为企业管理者, 我们应该清楚地了解90后员工在个性以及信息处理能力方面的优势, 但也不能忽视他们在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每个企业管理者都应在了解90后员工基本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 对包括人事招聘、人员培训、人员定岗以及绩效考核等在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必要调整, 以期实现90后员工所期待的“人性化”管理, 从而达到长期吸引并留住人才的目的, 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陈风春等.大学应届毕业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 2012, (5) .

3.论文: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篇三

关键词:“90后”;心理特点;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60-02

“90后”大学生通常是指本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群体。近年来,“90后”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如何把握这一特定群体的心理特点已经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和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数据调研与分析

1.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某高校为例,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从大学生关注的人际关系、压力应对、家庭三个方面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45份,涉及范围广,针对性强。通过数据分析、整理和对比,最后给出了他们心理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2.“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①人际关系问题突出,人际关系是“90后”大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本次调查发现,94.3%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上及宿舍同学相处的较好或者还可以,91.67%的同学有自己的知心朋友。由此可知,很多同学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在真正的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时,却不知所措,这时往往会出现心理问题。②心理抗压能力有待提高,大学生活中学习等各方面压力会对大部分“90”后大学生产生影响。在回答“你认为压力在你的学习生活中对你的影响怎样?”时,54.1%的学生选择了“会影响情绪”,4.83%的学生选择“负面影响,无心向学”。由此可见,60%的同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影响,而且少部分同学已经转变为了轻度的心理障碍。③父母的期望带来压力,“90后”大学生面对父母的期望存在压力。当问及“你如何评价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时,69.2%的学生选择“非常高”或者“较高”。对于问题“你认为父母的期望会带给你压力吗?”的回答,71.16%学生选择了“很大”、“大”,16.4%的学生选择了“较少”,仅有12.44%的学生选择了“没有”。这表明,作为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父母在其身上的投入,无论是精力还是物质方面都是非常多,同时,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就非常高,这在无形之中也给孩子带来了压力。④压力应对方式存在问题,“90后”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的应对方式存在一定问题。82.68%的学生在遇到心理压力时会选择向家人、亲友、男女朋友求助,1.34%的学生会选择向老师求助,值得重视的是,仅有0.72%的学生会选择向专业人员(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由此可以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是迫在眉睫的。

二、“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成因

1.社会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基础的变化引发了文化领域、思想领域的冲突,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和思想观念迅速进入我国。逐渐增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严峻的就业形势、不断爆出的腐败现象等,这些对于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90后”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功利主义、自私自利、物质为上等思想在他们中间开始滋生。社会主流价值观宣传的积极、向上与现实环境复杂多变的矛盾也体现在他们身上,从而对这些“90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学校教育因素。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理论教育、轻实践环节,教育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90后”大学生接受新知识能力强、渠道多,思维活跃,喜欢不拘一格的教育、教学方式。传统课堂授课方式,形式单一,方法老套,内容陈旧,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力度不够,表现在,高校专业心理指导教师和学生人数的比例偏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开展不普遍,不能及时的发现并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家庭因素。本次调查中,问及“你认为那种人算幸福的?”时,74.3%的学生选择“家庭幸福”,可见“90后”大学生家庭观念较强,同时也说明,他们受家庭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相关研究也表明,社会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学校教育。当前社会的竞争的加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作为家长,他们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庭关注的焦点,都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这样的成长环境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出现心理承受挫折和打击能力弱,应变能力差。

三、“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对策分析

1.学校方面。学校应当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同学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包括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活动等形式。教给学生合理应对学习生活当中出现的人际关系、恋爱等心理问题,方法是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做到以预防为主,目的是使得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能做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应一改被动等候学生前来咨询的模式,主动出击,心理健康课教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等心理工作者应深入一线课堂、宿舍,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把心理健康知识有针对性地送到学生心里。

2.家庭方面。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侧重点都放在了学校方面,强调了学校因素的重要性,往往忽视了家庭因素的影响。调查表明,“90后”在校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受家庭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在学习成绩、就业、恋爱等方面,家庭更是给予了他们太多的压力。因此,首先,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要让孩子有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必须得从自身做起,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其次,家长应充分了解孩子的思想特点,不能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应特别关注在家庭出现变故情况下孩子在心理方面的状况。再者,家长要与学校及时联系,多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状况,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为“90后”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戴长澜.中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

[2]向必进.“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26.

[3]王丽君.“90后”大学生价值观状况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2):95.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社科基金“我校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与变化研究”(XJ1003B)

4.论文: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篇四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因

90后是独生子女的第二代,他们的父母在改革开放中受到了较好的教育,所以和孩子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而且90后在出生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不断完善,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观念的发展,以及关于独生子女问题在全社会受到重视和反思,使到学校和家庭愈加重视对独生子女的培养,90后大学生的素质总体上比80后大学生有了相对大的提高。

(一)自信张扬,独立特行

90后在出生时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普及,教育民主程度提高,学习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使90后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也使他们在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和理性上超越了他们的前辈,在知识结构的复杂和多样性方面甚至知道或考虑得比老师还多。90后大学生思想上独立开放,行动上独立特行。他们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喜欢通过深度思考,争论和碰撞再认同,并结合实际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90后大学生非常乐意组织或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他们自信有能力搞好活动,并尽力在活动中展现自己才华,磨炼自已的斗志。

(二)思维方式开阔,价值观念更加西化

从199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后,教育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使中国教育慢慢脱离死记硬背,思维定向的模式,迈向注重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个性教育。同时,90后所接受的学习方法教育也与前一代的大为不同,因此,90后大学生思维方式开阔。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日益强盛的国力和富裕起来的人民,吸引全球各地物品涌入中国,各国交流日益广泛。90后从小就接触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在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中,90后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与前几代人有很大不同,思想价值、行为方式更明显的带上西方色彩。

(三)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强,个人规划长远

90后的父母们刚成家立业,就遭遇国家经济转型,他们习惯的生活模式——“铁饭碗”被打破了,他们不得不在改革的阵痛中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强迫自己去学习新的生存技能,去重新选择职业和创业,奋斗使他们饱偿辛酸。90后耳闻目睹父母们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惆怅,变革的社会使90年代出生的孩子普遍早熟,竞争欲望、财富意识强烈,创造能力、理财能力比前辈更强。对个人发展有计划性是90后大学生又一大特点。所以我们学校关于职业发展的讲座十分火爆,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社团组织就有两个。

(四)普遍思想早熟,个别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

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又忙于工作,加上互联网的普及,在特殊的生长环境里,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在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思维方向堪比成年人,他们的见解只能说服不能压服。他们亲情观相对淡溥,甚至显得有些孤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深 1

入,经验相对增多,同时社会化的要求迫使他们与人交往,自己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自己需要理解别人,他们渴望找到可以倾诉自己真实感情的知音。但“千金易求,知音难觅”,此时个别性格内向的90后大学生难免会烦闷不安,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焦虑。

(五)主流崇尚责任,个别缺失正确的价值观

市场化的竞争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使90后大学生更加务实,明白应该把价 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不是抽象的哲学。因此他们行事注重实际,不重视形式,要求方法简单实用易行。90后的主流崇尚责任,也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90后大学生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上表现得很积极,领悟也很快。如我们学校,在大一新生中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同学就很多,这说明90后大学生相当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是什么。当然,由于90后出生后社会生活环境相对优越,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他们更注重生活质量,乐于消费享乐。有些90后不愿走艰苦奋斗,逆境成才的道路,信奉金钱至上、享乐至上,价值观念严重扭曲。

二、“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

时代的发展变化对青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影响。“90后”的成长时期,正处于中国社会转型变革的重要时期,1998年国企改革的深化、非公有制的重新定位、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进一步开放、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等代表性事件,都对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新型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成为影响“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最根本因素。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阶段,由此带来利益关系调整、收入差距扩大、公平与效率失衡等社会问题,深深影响着转型社会中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社会变革的复杂性,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正处于思想成长期的“90后”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从而对社会热点问题产生普遍关注。

竞争机制的引入激活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利益驱动机制成为调动人们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加上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都使得青年一代的价值观更趋于务实,比他们的前辈更早地考虑以后的生存发展。

(二)学校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员令以后,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把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做为重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普及和高考的逐步改革,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年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中成长起来的“90后”,也进而表现出独立思考、个性自信等的优势,富有较强的创新理念。

但是,经济社会变革对学历和文凭的高层次需求,使得源于竞争社会大背景下的应试教育仍占据中国教育大环境的重要领域。以考试科目为准的教学内容单一化、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简单化、以知识掌握为目的的教学目的片面化、以升学为目标的培养目标唯一化,应试教育的弊端使教育者无暇顾及学生在道德理想追求、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90后”新一代大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接受素质教育的不均衡,导致入学时仍然存在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心理,对大学自主学习模式的不适应,在与人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独生子女家庭依然是“90后”所在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这类家庭往往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自我意识增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等不足。然而,随着90年代以来,对于独生子女问题的大范围反思在全社会开展,父母对独生子女责任感的培养越发重视,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鼓励他们因此更加独立自信,9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较之以前有较大程度上的提高。

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学生之间经济条件差距扩大,也导致“90后”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多元化。

家庭内部问题是“90后”大学生思想多元化明显的重要因素。家庭的不幸会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安全感,心理脆弱,思想偏激。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革新初探

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应随之进行新的探索。

(一)建立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

独立自信、要求平等,是“90后”大学生的重要思想特征。他们思想活跃,追求个性发展,价值选择多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要求自己的人格能够得到尊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改变传统的简单灌输教育方式,改变调整以“老师”自居的高高在上的心态,注重与大学生平等交换思想观念,在双向交流中达成共识,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在交流中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要坚持教育主客体之间在思想上平等互动的参与,是共同的思考和交流过程。要多元价值观面前,要引导学生在多种选择中整理出核心价值观,而不是只是教育他们应该怎么做。在与学生的平等互动中,要尊重学生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正确对待自身不足,虚心加以学习改进。

(二)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是密不可分的,思想困惑、心理危机等问题背后可能有学生实际困难问题的引发,专业学习问题、参与集体活动不积极、对学校管理的非理性评价意见等问题的背后可能有学生思想问题的支撑。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这一论述给了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实际的导向和要求。要贴近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和状态出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他所处的生活或学习的整体环境下看待,放在学生成长发展的时间序列里看待,完整全面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才能找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找到引导学生的合适途径。很多思想问题的产生,往往跟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只有努力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了解问题和事件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而不是仅仅从思想觉悟方面进行教育,才能更好地从本质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三)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相比高校学生工作者直接参与的外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自我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的作用重在引导。让学生在外部引导下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会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改进思维方式,在应对各种问题时才能够举一反三,创造性、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5.论文: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篇五

作者:袁振 张凯 卢瑶 童军武 许德平王永刚

[摘要]本文笔者通过针对2008年和2009年新入学的“90后”大学生进行教学的一些切身感受,从大学生的思想、信息化行为和心理特征三个方面对“90后”大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行为方式进行全面总结,为找到一条针对新一代大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为我国寻求一条培养“90后”高素质的人才的教学之路进行探索。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90后”泛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在当今社会主流观念里,“90后”的行为通常是另类的、叛逆的,他们喜欢标新立异追求独立,甚至有些时候,与社会主流是格格不入的。较之上一代,他们的观念通常被认为是冷漠的、自私的,或以自我为中心的。每个时代的新一代都代表一个国家的未来,身处信息时代大潮之中的“90后”目前已普遍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面对这群思想活跃、追求个性、价值取向多元化的“90后”,掌握“90后”大学生的行为特点,探索一条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为我国寻求一条培养“90后”高素质的人才的教学之路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通过针对2008年和2009年新入学的“90后”大学生进行教学的一些切身感受,总结出了“90后”大学生的一些思维特点与行为方式,为后期针对“90后”大学生的新一 1

轮教学改革打下基础。

一、标新立异,思想自由

绝大部分的“90后”学生喜欢表现自我,他们经常问题并大胆提出质疑,往往敢于挑战书本上的权威,思想奔放不受约束,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模仿学习能力很强。他们崇尚创新与探索,反对因循守旧。宽松学术和教学环境能够带给他们自由的成长氛围,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不会轻信盲从,学会更加辨证、全面地思考问题。在课堂上,与传统学生的羞涩、胆怯相比较,“90后”显得更加活波、开朗、大胆。“90后”往往渴望证明自己,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体现出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

二、信息化程度高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对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思维观念形成了重大的冲击,这些特点在“90后”大学生的身上表现的尤为强烈。首先是电子产品的使用率和占有率明显比传统学生要高得多,绝大多数大学生都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信息化程度特别高。班委通知上课时间和课堂考勤十分便捷,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通过点名来强化课堂纪律已显得不太适用。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学生上网条件也有很大改善,宿舍都陪有网线,而大部分学生也拥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往往能在学校晚上断电管制后还能利用笔记本电池进行续航。有很多学生购买了MP3和数码相机,往往能够用现代化的方式获取讲义和录音。而在信息获取、人际交往的方式上,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阵地来进行,QQ、E-mail等联系工具已不再陌生,网络时代的出现,互联网的概念已深深扎根在他们的思想,他们遇到了作业和问题,往往先寻求于网络,他们最常见的口语通常是“百度一下就知道了”。针对以上“90后”学生特点,笔者构建了网络平台和信息平台,对课后教育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

三、心理状态不稳定但不乏坚强

“90后”的大学生们,他们大都生活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家庭,在物质生活方面较为优裕,而且多为独生子女,多少有娇生惯养之嫌,而且他们也是正在成长的青年,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进入大学以后,他们的生活中突然没有了父母家人的照顾。随之而来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压力,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而他们的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茫、抉择之中,如果自己不会自我调节,不能勇于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及其不利。笔者通过构建的网络平台和信息平台,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疏导,排解他们的心理忧郁。例如笔者与学生有这么一段对话:学生:老师,咱们考试题难不?我们女生忙着学习,连饭都吃不上了。老师,你就告诉我们,考试难不难?会挂多少?我代表我们班的女生感谢你。

老师:题目不难,都是一些基础题和简单计算,只要好好复

习,都能顺利通过考试。你一定要有这样的概念,出题的原则一定是中正平和的,不会有偏难偏怪的题目出现,考点都是分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不会集中在某个章节,这样对每个学生的考察都是公平的。考试是对你学到的整个知识体系进行考察,评价的是你掌握这个知识体系的能力,只要细心复习都能通过。

学生:老师,我现在太困了,已经学不进去了,一团糟,长这么大就没这样害怕过,我现在就会第一篇的,第二篇全不会,分析题就被了点资料,老师,我不想挂„„

老师:那照这样说,你确实很难通过„„

学生:啊!老师,你不要吓唬我,暑假回不了家,我再挂上一科,那我怎么还不以泪洗面?去年挂了多少?担心死了?(学生参加国庆排练,假期要进行方阵训练)

老师:每年的情形都不一样,只要好好学,全班都有通过的。没有好好学习的班级,20%学生不及格的现象也存在过。学生:我要睡了,不管了,大不了挂,补考肯定也过不了,明年我一定跟着您再好好学,我想我妈妈„„

老师:你是哪个班上的?学号是多少?

学生:老师你要照顾我?这样对别的同学不公平,我是××专业三班的,我希望我们班都可以过。

老师:不是,下午我正好要去监考,我想看看你是怎么牺牲在考场上的。

学生:老师,你太狠了!如果我牺牲了,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的!嘿嘿。

从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信息平台已经成为学生进行沟通而选择的主要方式,通过信息平台,往往能获得和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能够获得电话交流所获取不到的信息。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承压能力比较弱,尽管和以前传统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相比,难度并没有提升,但是学生对考试明显感到压力和焦虑。“90后”的大学生们和他们的上一代相比,明显敢于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会感到有任何约束。从这段对话我们还可以看出,“90后”并不像传统媒体认为的那样,自私自利和过于冷漠,相反他们身上还有上一辈所看不到的团队精神。这种精神只要加以引导,是能够将他们培养成可造之才的,而且相比他们的先辈更富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就一定能撑起中国现代化的新一代脊梁。

参考文献:

6.90后大学生心理调查 篇六

“90后”大学生,既不像社会上炒作的那样娇惯自私、不可理喻,也不像人们想像的那般“独”性十足、难以接触。他们“经济上富裕,关心天下大事,兴趣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责任观念比较明确同时,“90后”大学生“思想较为开放,50%以上进校前谈过恋爱”。

据网络上专家研究资料称:这次调研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是某某大学各院系新生中的800名新生,调查内容涉及消费、心理、社交、学习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该报告是继全社会对“70后”、“80后”全面关注后,中国高校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较为权威的解读。

在被调查学生中,仅有10.9%的人热衷于标新立异的文字或者装扮,这与社会上流传的大部分“90后”喜欢使用“火星文”和“非主流装扮”的说法大相径庭。与前几届大学生相比,“90后”新生不仅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更高追求,还注重社交与审美。除此之外,他们的情感经历却超出人们的想像,这与父母、老师希望的“不问感情、多问学业”有些出入。

热爱读书、出手大方 电子产品不离左右

调查显示,在“90后”新生中,有62.3%的学生保持读书的良好习惯,兴趣爱好涉猎范围超过“前辈”。在这些“90后”大学生中,每月消费主要用于购买书籍、文具等学习方面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5.6%;而每月主要消费在娱乐性支出、电子产品以及化妆服饰等方面的学生,比“80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为38.8%、22.8%和20.1%。其中,手机、电脑、相机等数码产品非常普及。“90后”新生中,91.9%的学生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而购买了MP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学生接近六成,甚至有8.1%的学生拥有汽车等奢侈消费品。这表明“90后”的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但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

90后”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更加理性、务实,而对有信用风险的消费持谨慎态度。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烟酒消费的比例竟达5.4%。这一数据既表明“90后”的一代学生在社会监督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缺位,也反映了这一代大学新生比以往的大学生更早接触社会,体验了社会生活。但即使这样,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仍然比较传统。在被调查学生中,有66%的人倾向于“月月有余”的消费方式,选择透支消费的仅占不到5%。

经济独立意识差 心理抗挫能力弱

有51.4%的“90后”新生表示:若生活费透支,将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自力更生的方式弥补。这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性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高校和社会应该重视给“90后”大学生更多锻炼自我、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心态开放易接受新鲜事物

有34.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32.2%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但却有77%的“90后”新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表明,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积淀和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90后”大学生不因循守旧,崇尚创新精神、探索精神。

另外,按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看

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和QQ等方式。“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青睐,仅有17.4%和13.8%的“90后”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

所以,我们90后”大学生通过在学校未来几年的学习,应该逐步使自己具备多种能力,以适应社会的未来需求。这些能力包括:逻辑思考能力、研究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外语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相处能力,以及跨领域的第二或第三专长,努力在未来的几年中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湘信院人文艺术学院

旅游管理一班

7.“90后”大学生消费特点分析 篇七

一、“90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大环境

1. 他们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成长。

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中国实行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政策, 各项改革事业蓬勃发展, 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世界瞩目。因此, 他们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全面、直接受益者, 丰衣足食, 生活无忧, 而且作为独生子女备受父辈、祖辈的关爱和呵护, 有强烈的生活优越感和民族自豪感。

2. 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潮中成长。

20世纪的1992年起, 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生活发生根本变化, 中国社会全面转型。因此, 他们在社会转型中长大, 在自费上学, 自主择业, 自我奋斗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生活, 在市场大潮中承受谋生, 就业的压力和竞争, 竞争意识和主体意识强, 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3. 他们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里成长。

互联网的建立, 电视的普及, 通讯的发达, 交通的便捷, 使他们观察世界的视野更宽阔了, 交流沟通的平台更高远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习惯、道德标准和价值追求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总是更多地采用生产力标准看待问题, 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标准评价人, 更多地采用国际接轨的标准去审视周围事物。

4. 他们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生活里成长。

消费主义发端于美国, 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开始流行, 消费主义的主要特征有五点:一是在消费上以自我为核心, 千方百计追求的是满足自我的需要, 而不顾这种自我满足给自然界, 社会和人类造成了什么后果;二是崇物主义至上, 过度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三是享乐主义盛行, 过分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四是忽视商品的实际效用, 更多的商品被当做象征意义的符号, 在非理性的奢侈消费和炫耀消费中肆意显示等级分化;五是社会普遍的消费思潮是高消费是个人生活“现代化”的标志, 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和优秀民族品格的“节约, 节俭, 节制”的观念被一些人视为落后和守旧的代名词。因此, 90后大学生他们生于这个时代、长于这个环境, 他们的消费观念必然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

二、“90后”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90后大学生他们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 成长于中国经济发展飞速, 社会变化深刻的近二十年。因此, 他们的消费观念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

1. 乐于追逐消费时尚。

他们对社会的消费时尚, 感应是灵敏的, 追逐是乐意的。今天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件衣服, 一种打扮, 一款手机, 一台电脑, 明天就会在大学校园里找到它们的影子, 而且很快就会流行于校园。可以说, 今天的大学校园里, 任何时候都不乏消费时尚流行。

2. 存在消费攀比。

不少大学生购买名牌的动机是“其他同学有, 我也要有”。而且认为, “名牌可以显现自己, 体现出与别人的差距”, 因此, 一些大学生为了拥有一款名牌情愿节衣缩食, 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一些男生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 一些女生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 不惜向别人借钱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消费攀比时时可见。今天你过生日请了两桌客, 明天我过生日至少也要请两桌客;今天你有一款手提电脑, 明天, 至迟后天我也要有一款笔记本电脑, 虚荣攀比, 消费盲目。

3. 消费浪费严重。

不少大学生节约意识淡薄, 浪费现象严重。无论是过生日, 考试得高分, 还是入选学生干部、比赛获奖等都要请客吃饭, 社会上流行的“人际投资”也在大学校园大行其道;食堂就餐, 剩菜剩饭很多, 甚至一些学生是吃一半倒一半, 惜珍粮食的意识很淡薄;电脑手机成了大学生的必需品, 不少学生大学四年电脑换了一台又一台, 手机一年换一部是常事;有的学生谈恋爱, 一月花上三五百不算啥, 用父母的钱, 很是大方。

4. 消费中的民族情感浓。

90后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民族自豪感是比较强的, 因此, 他们在消费中认同国货。在大学校园或闹市街头, 都会看到他们积极为国货做宣传、做推销, 引导人们购买国货。而且当日本前首相小泉无视中国人民的感情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时, 他们提出“抵制日货”, 当2008年的奥运火炬传递在法国受到干扰时, 他们倡议不要进“家乐福”, 当国家尊严受到伤害时, 他们会把消费作为武器, 坚决维护国家的尊严。同时, 他们热爱自然, 重视环境, 主张绿色消费。

三、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积极可取的方面, 但是受消费主义的影响, 有更多值得关注和引导的方面, 应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 树立量力消费的观念。

个人消费作为一种经济行为, 首先它是受个人的经济基础制约的, 所以古人告诫我们消费要“量入为出, 量力而行”。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 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 依靠父母和家庭维持消费, 因此、更要树立量力消费的观念。要体谅父母挣钱的艰辛, 珍惜父母提供的每一分支持和帮助, 树立艰苦朴素, 勤俭节约的思想, 反对超前消费, 慎行借钱消费。

2. 树立理性消费的观念。

要帮助大学生分析和认识社会上的消费潮流和消费时尚, 不可盲目跟风赶潮, 理性认识各种消费现象。要强调增减结合、质量兼顾, 物资需求和精神需求协调发展, 个人消费以满足生活、工作、发展为目标, 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坚决反对崇物主义, 享乐主义, 坚决反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 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

3. 树立可持续消费的观念。

消费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 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要教育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热爱自然、节约资源, 爱护环境的意识, 倡行生态型消费, 做可持续消费的推行者, 勇敢地承担起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摘要:要正确认识和分析“90后”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应把他们放到其成长的社会大环境里观察评判。这一代大学生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经济建设高速增长, 社会变化日异深刻的近二十年。因此, 他们的消费特点是非常鲜明的。但是, 他们的消费观念需要科学引导, 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8.论文: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篇八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思想特点 调查研究

他们出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伴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成长,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集父母的关爱、时代的娇宠于一身——人们将这个特殊的一代冠以“90后”的称号。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当前高校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9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

(一)社会背景

“‘90后大学生”生活的社会背景和“80后”大不相同,时代的发展变化对“90后”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的脚步进一步加快,导致了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内部和外部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都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在这样环境里成长的青年,他们的价值观更倾向于务实,过早地就开始考虑以后的生存发展。

(二)家庭环境

“‘90后大学生”独特的思想特征也与他们的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在生活上的独立能力很差,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父母望子成龙的思想使得他们失去了许多自由,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一般情况下,“‘90后大学生”的家长都是忙碌的,他们要为家庭努力工作,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往往忽视了与他们在心理上的疏通和交流,致使“‘90后大学生”缺少与人沟通交流的意识。

(三)教育环境

“90后”成长的教育环境也很独特,目前,我国教育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特别是从199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教育当然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同时,“90后”的成长过程中承担了太多的压力,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方面培养了多才多艺的“90后”,一方面也造成了“90后”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形成各种心理疾病的现实。

二、“‘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的调查研究

(一)对“‘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实际调查

为了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更真实的了解,我到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大学院校对2009级和2010级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实际回收468份。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掌握,能较全面地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而为教育工作有的放矢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自我意识较强,合作意识较差。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在“您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吗?”这一问题的统计中,有59%的大学生都选择了“经常”,有26%的大学生选择了“偶尔”,还有15%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这说明有一大部分“‘90后大学生”都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对来说,“‘90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在家人的爱护和宠爱之下,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更看重自己的感受,习惯了更多地关注自我,更强调个体意识的体现,他们更习惯于有自己的见解,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表现出强烈的思想独立意识。

2.自信心充足,认知能力不足。对于“您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吗?”这一问题的统计,有56%的大学生选择了“是”,有15%的大学生选择了“不是”,有29%的大学生选择了“有时候是,有时候不是”,这个数据充分说明了“‘90后大学生”都有着比较充足的自信心,“‘90后大学生”因为从小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各方面的发展也比较充分,大多数都多才多艺,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都形成了比较强的自信心,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独特的认识,制订了自己的大学生活计划和未来发展目标。

3.求知欲望强烈,抗挫折能力弱。对于“您认为自己能否很快地接受新事物?”这一问题的统计中,有49%的大学生选择了“能”,有21%的大学生选择了“不能”,有30%的大学生选择了“不清楚”;对于“您对未知的事物会感到强烈的好奇吗?”这一问题的统计中,有62%的大学生都选择了“会”,有19%的大学生选择了“不会”,有19%的大学生选择了 “不知道”,这说明了“‘90后大学生”的思想新奇,容易接受新事物,这是因为他们接触网络的机会也更多,经常在网上浏览各种信息,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4.富有爱国热情,政治观不稳定。对于“您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吗?”这一问题的统计,有91%的大学生选择了“是”,没有大学生选择“不是”这一选项,剩下9%的大学生选择了“我不清楚”,这充分说明了“‘90后大学生”都是非常有爱国热情的,他们相当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爱国热情,当国家主权受到侵犯,或者与外国发生国际矛盾时,他们的爱国热情就会高涨,他们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如何对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当前高校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不能只限于表面的认识和了解,需要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有的放矢的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娜,王秀阁.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2]张学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分析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6).

[3]梁艳.职业院校90后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编号:1210042;类别:教育决策咨询专项)

作者简介:

张炜(1980— ),男,籍贯:秦皇岛,工作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专业学位: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9.论文: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篇九

论文关键词:高校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论文摘要:90后大学生是指1990年至出生的一代大学生,他们具有自信、张扬、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快、自私,集体观念淡薄,承受能力差,缺少责任感、追求高档次、高品位的生活,缺少吃苦精神,没有耐性,有强烈的反叛心里等思想特点,这些新特点对高校的思政工作构成了挑战。由此,本文研究了90后大学生的几个显著特点及成因,并提出90后大学生的教育办法。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随着90后的大学生渐渐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90后大学生们的成长环境、社会影响、接触的新鲜事物与思想等诸多方面原因塑成了他们特有的性格和特点,这就给高校的管理与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培养好90后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就是一个必须解决并且必须解决好的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几个显著特点及成因:

1、自信、张扬、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快。90后大学生成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父母在“90后”的教育上投入的精力和财力都在变大,不少很多90后都有一技之长,比如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再加上接触新事物较多,所以在很多场合都表现出自信、个性张扬的一面。90后大学生从懂事开始,就与网络一起成长,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90后”的生活。无论是手机、宽带、mp3、mp4、数码产品等,他们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和亲和力远远超过前几代人,他们是全球化时代中最易感染和吸收的人群。

2、自私,集体观念淡薄,承受能力差,缺少责任感。90后的大学生很多都独生子,而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的青少年时代生活条件多数不好,生怕他们吃苦受罪,所以对“90后”的他们疼爱有加,久而久之养成了“90后”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中心、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习惯。家里就一个孩子的“90后”们从小就一个人玩、缺少心与心的沟通与感情上的交流,从而导致他们养成不知道什么是忍让、不知道什么是协作。很多“90后”都是在父母长辈们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很多事都是由父母长辈们包办,“90后”们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情是怎么回事,而离开父母到了大学校园他们就面临着竞争的压力,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的环境中,这些常常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常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会感觉人生毫无意义,轻者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现象,重者产生焦虑、焦躁甚至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就造成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为人服务的意识。对很多社会现象不闻不问,更谈不上参与了,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缺少政治追求。

3、追求高档次、高品位的生活,缺少吃苦精神,没有耐性,有强烈的反叛心里。90后大学生是在祖辈和父母的疼爱与呵护下长大的,可以说吃的、穿的、用的几乎是想要就可以得到满足的一代,这样养成“90后”消费观念超前,欲望更强,背后支持消费的能力也更强。服装、电脑、手机、it产品等都追求名牌。许多90后大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母、学校一些不甚合理或和他们不能接受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敢于公然提出。但有时反叛意识会出现偏差,比如一旦在学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包括平时比较老实)便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一些学生对很多问题不能够用社会化的思维来看待。动辄以民主、自由、权利为理由评价学校的人和事,却往往忽视了社会常识。比如在制止学生使用违规电器时,有的学生讲为什么住在学校的老师可以用,这是不平等。

二、90后大学生的教育办法

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素质,提高服务育人意识。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方法,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真正做到为了学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工作中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采取正确、恰当、有效的工作方法达到管理育人,科学育人的目的。

其次,从师生到朋友,从交友到交心,从强压倒感化。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尽快调整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法,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目前工作中所遇到现实问题。从师生到朋友可以让学生们更主动、更愿意与我们交流,让学生排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地位戒心,放下心理包袱,这样才能实现从交友到交心,只有了解到学生心里的真实想法,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这样做起学生的的思想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作为学生工作的我们也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训斥和惩罚来压服或制服学生的工作方法,利用和学生们交心的的机会,从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来感化他们,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效果。

最后,建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大学生管理不单单是学生工作者的事,教师和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作为辅导员的我们不要把所有责任都自己扛,要积极发动教师和家长,只有三方统一协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们接触学生时间长,而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接触学生,他们掌握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第一手材料,如果我们能主动与教师们建立良好通畅的沟通渠道,从教师手里拿到第一手材料,可以让我们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正确的找到切入点,可以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家长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我要与家长保持联系,从家中那里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并且有点问题做到及时和家长沟通,听取家长意见,做到全方位了解学生,让我们的工作真正做到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左小平,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38-140

[2]梁丽营.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12).

[3]刘毓,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模式[j],教育探索,2003,(5):55-561

[4]张宝君.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

10.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自我管理 篇十

工程系 李璐 汤龙亮 王泽智 张璐捷

摘要: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中,90后以及准90后(及上世纪90年代及80年代末出生)占了相当大比例,而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家庭影响以及社会环境也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而学生在社会环境中角色也由单纯的接受者向更积极主动的方面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校课堂内外以及班级工作乃至学校的管理中得以体现和强调。近些年,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理念越来越受全国各地的高校重视和接受。而对大学生心理特征以及需要层次的正确分析和理解之后,正确地帮助学生运用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这样的理念并且加以适当的监督和调控将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认识,从而有助于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学生对自我的各方面的调节和控制,从而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做的趋利避害,挖掘潜能,改善不足。从而一方面能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形成科学有效的循环机制,另外一方面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学生管理 自我管理 心理特点 需要层次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的解析

当代的大学校园内,90后越来越成为主流和中坚力量,出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90后们,因为自身处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开始迅速发展的,产业结构显著变化的时期;文化趋向市场化,民俗化,大众化;而当90后开始走进校园的时候,社会的发展进入了全面而快速的阶段,国家对于社会各项事业的投入也大大超过以往,国家更注重社会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民生问题成为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家工作的核心。当大多数90后步入大学的殿堂时候,被社会公认为是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一代,又是衣食无忧、坐享成果的一代,而“早熟、独立、张扬、自信”成为新一代90后大学生的代名词。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表现

后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思维、行为和认知方式的心理特征,而这一些心理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为特点。90 后大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他们渴望独立也表现得过早成熟,但实际是他们依赖心理强,抗挫能力差,假性成熟。90 后是在倍受呵护和禁锢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私密空间太小,只能通过网络来向同龄人倾诉。而当QQ 聊天内容也被家长监视时,他们只能用“火星文”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了。因此,他们渴望独立,具有较强叛逆意识,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无法摆脱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90 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他们特立独行、张扬个性,缺乏团队忠诚感;90 后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行为表现成熟,心理脆弱,因为他们表现出的心理成熟与社会实际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多数90 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调查显示:“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2] 2.情感特点。90 后的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但深度不够,具有情绪心境化,隐蔽性差的特点。社会环境的现实情况造成了90 后大学生情感上躁动不安、荣誉感强、虚荣心强。他们物质生活丰富甚至奢靡,精神生活却空虚迷茫。在他们张扬傲慢的背后是孤寂与无奈和无法宣泄的内心压抑之情。90 后大学生在对喜爱的对象表示热衷,对信服的人表露出钦佩和羡慕,对取得成就欢欣鼓舞,对不平之事表示愤慨等方面表现的程度比90 前的大学生更为强烈,处于“疾风怒涛”的情感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刺激的增多,自我调节的能力本应不断增强,但更多的90 后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表达。放任甚至是放弃了自己宝贵的情感,而选择去麻痹甚至是戕害自己的情感,这是90 后对待情感的一种趋势。3.思维特点。受到各种思潮熏染的90 后思维前卫、观念超前、“世

故圆滑”。在信息爆炸时代成长起来的90 后,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在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存在强迫自己用成年人的思维考虑问题的倾向。信息和知识丰富,内心的空虚,导致更多的90 后,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受到负面效应冲击的他们,看似复杂圆滑,却又表现的直接暴露,多给人班门弄斧的感觉。看似复杂圆滑的他们其实是冲动又极端,单纯而又脆弱。4.认知特点。认知在狭义的一般层面就是对善恶、对错、美丑的认识。90 后一代大学生,在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美丑时常常逆向而行、悖与常理。他们善恶分明但有时善恶不分,他们敢爱敢恨,果敢直接,但却是无法真正判断是非对错,经常是错号入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思想和价值观更加趋于功利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这是90 后一代人自我矛盾的集中体现。聪明的90 后都有一技之长,但大多数人对学习没兴趣,并且有强烈的叛逆意识。90 后大学生的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富有创造力,具有创新精神。

(二)90 后大学生普遍心理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

1.90 后现象是市场经济环境的产物。20 世纪90 年代至今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翻天巨变的阶段,由于过度地追求经济、物质的获益和精神享受,整个社会处在一种浮躁的气氛中。这一时期正是90 后大学生从出生到成人的完整生活阶段。90 后从出生开始,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优越许多,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社会给了90 后大学生最好的物质条件,但也最深地伤害到了这一代人。社会的各种新奇气息无不被他们吸入体内,尘垢的过度沉积必然导致90 后大学生出现前所未有的与90 前人群的质的不同。2.90 后现象是信息环境的产物。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媒体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互联网、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大量涌现,网上聊天、短信、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的流行,拓展了大众传媒的传播途径,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第一,互联网络的发展,导致90 后对网络过分依赖,造成个人心灵明显封闭,削弱了他们的价值判断和控制能力;第二,大众传媒的诱惑力和欺骗性,导致多数学生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第三,国外信息资源的垄断和超量输出,对青少年心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的效果;第四,大众传媒的市场化,使许多媒体为了争夺、迎合更多的受众,而流露出媚俗、猎奇的心态;追求利益使得假冒伪劣广告、虚假有偿新闻等现象屡禁不止。由于监督、监控和管理技术尚不完备,致使一些大众传媒的不良倾向越来越明显,导致了青少年心理扭曲和价值观念的偏差。3.90 后现象是家庭环境产物。90 后的家庭是祖辈经受鏖战与磨难,父辈历经奋斗与改变,在两代人分别体验生死与贫苦后,这类家庭往往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大多数90 后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毅力和居安思危的责任感;90 后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性格孤僻;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环境差异很大,父母对社会现状的看法和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导致90 后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多元化;家庭内部问题,尤其是离婚率的不断上升,是部分90 后经历了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他们性格和心理上的某些缺失和成长中的断位。与此相关,很多90 后学生缺乏磨难教育和挫折考验,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分析

(一)关注学生的生理需要

尽管很多“90后”学生家庭比较富裕,但是有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学费和伙食费都是家里东挪西借的,所以他们在学生当中是非常特殊的一群,衣着最朴素,吃饭最节俭,很多家庭困难的学生一看就知道营养不良,仿佛一阵风就可以把他吹下山。这些贫困生既懂事,但是也有着敏感的自尊,害怕别人会因此而瞧不起他。通过了解情况,向学校汇报后,几个学生酌情缓交了部分学费,安心在学校读书。我还积极和学生群体的救助会

联系,部分学生获得了相应的救助金,虽然不多,但是也使他们感受到了大集体的温暖。有一个姓江的学生母亲生病给本来就糟糕的家雪上加霜,我给她联系了一份普通话考试工作人员的工作,希望她通过自己的劳动可以获得一些生活的补贴。学校设立的勤工俭学岗位也活跃着我们班学生的身影,我都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在平时的班会课上,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播一个信息,你的出身是你无法选择的,但是你的出路是你可以选择的,鼓励贫困生自强奋斗,不要被暂时的困难打倒,同时也让大家伸出友爱之手,互帮互助。我时刻将学生的温饱问题记在的心中,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

(二)关注学生安全的需要

学生的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做班主任之后时刻不能放松的就是这个安全问题。除了保障学生的人身和财物的安全之外,我还很重视的是保护学生隐私的安全。我们有一个学生因为母亲怀她的时候吃了药的缘故,身体的发育没有其他同龄人那么完全,甚至还有一些学生说她像男生。而我们在新生体检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在不惊动其他学生的情况下,悄悄地请她的父母来,建议他们带她到医院做手术,而她的父母也表示只要有机会他们也希望早日医治。面对学生对她外在条件的疑虑,我都尽量轻描淡写地带过,因为老师用正常的眼光看待一个人,就会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结果这个学生的发展非常好,成为我得力的臂膀,在班级的威信很高,她的努力工作甚至得到部门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的表扬。在平时,学生们喜欢找我谈谈心,我在给他们指导意见的同时,也在一定范围里保密,做学生的良师和益友。这样,班主任就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管理起来,学生就会听从班主任的号召,班主任的威信也就形成了。

(三)关注学生归属和爱的需要

在群体中,学生们都有被团体接纳的需要,在团体中交到朋友,获得某种地位,取得团体成员的肯定和认同。班级里有几十个学生,有家庭情况复杂的,有孤僻冷漠的,有成绩很不理想的,也有娇惯任性的,要怎么把这些分子凝结成一团呢?班主任就要帮学生找到了他们在班级中的位置,让其他同学找到接纳他们的切入点。比如有一位学生,他在球场上生龙活虎,一旦回到教室就不声不响整天坐在座位上,上课也开小差,因此成绩居于中下等。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在班级内部开展丰富的课余文化活动,或者鼓励他们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比赛。比如书法比赛、篮球排球比赛、黑板报比赛、舞蹈表演、小品表演、演讲比赛、师范生技能比赛等,使许多学生能在他所擅长的领域向班上同学展示他的另一面,实际上也有助于班级同学对他的一种重新的全面认识。这样学生就找到了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觉得自己是班级和同学所关注的焦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班级的亲近感和一种家的归属。对于没有过人之处的学生,也不能断定他一无是处,也应该使用鼓励这种驱除心理阴影的良药。学生学会关注自己,也懂得了关注他人,互相宽容和关爱。

(四)关注学生尊重的需要

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自由,班主任作为一个家长,只是在班级生活中起一个平衡与决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适应青少年心理的发育过程和渴求成熟的愿望,培养一种自立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管理班级全方位事务。同时,学生以班级为家,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种责任感,要求他们承担一定的义务。在实践中,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认识和磨合以后,开始由全体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符合班级实际的班规。这种实践性强的班规有针对性,而且给学生灌输一种主体意识,他们自己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履行起来就会有效很多。有很多学生在家里与家长沟通很少,原因在于家长总认为孩子太小,没有把他也当成家庭的一个成员,家庭事务从不顾及孩子意见,忽视了孩子日益增强的主体意识。而在班级中通过这样的管理,可以向学生传达一种信息:你能行!学生们能在互相管理和约束中找到自己自身的价值,找到一种长大和成熟的感觉,成为羽翼丰满的社会人,这是一件让他们感到欣喜和自豪的事情.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自由,班主任作为一个家长,只是在班级生活中起一个平衡与决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适应青少年心理的发育过程和渴求成熟的愿望,培养一种自立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管理班级全方位事务。同时,学生以班级为家,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种责任感,要求他们承担一定的义务。在实践中,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认识和磨合以后,开始由全体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符合班级实际的班规。这种实践性强的班规有针对性,而且给学生灌输一种主体意识,他们自己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履行起来就会有效很多。有很多学生在家里与家长沟通很少,原因在于家长总认为孩子太小,没有把他也当成家庭的一个成员,家庭事务从不顾及孩子意见,忽视了孩子日益增强的主体意识。而在班级中通过这样的管理,可以向学生传达一种信息:你能行!学生们能在互相管理和约束中找到自己自身的价值,找到一种长大和成熟的感觉,成为羽翼丰满的社会人,这是一件让他们感到欣喜和自豪的事情。

(五)关注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动机理论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有他的理想,对于学生稚嫩的想法,我们不能轻易地打击。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都会开始思考个人的前途问题,我们的就业教育从大一就开始了,在就业座谈会上,有的学生表现出对未来的渺茫和工作岗位的失望,我们老师就要给学生打气和鼓劲,分析就业形势,给他们一份踏入社会的勇气。教育归根到底是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和心理的人,而且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教师,素质方面的要求更加高。大学是关键的时期,我们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希望他们能更进一步去提高个人的师范生素质,锻炼就业单位所需要的能力,给自己的就业多一个砝码,在学习成绩之外再加双保险多保险。这样,学生感觉到在他的求职路上他不是孤单的一个人,老师也不是一个旁观者,老师在永远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学生的成长中,他们的点点滴滴的进步,都有着我和他们自己的汗水,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只是班级管理中的一个指导思想,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所采取的一些做法也只是一种探索。但是实践证明,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懂得心理学的理论,使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学生的心理,这对我们的工作还是很有益处的。

根据对当代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及形成原因的分析以及对从“需要理论”方面研究当代大学生在各方面的需要。我们可以知道大学时期是青年大学生的定向期,大学生大都在18-23岁这一年龄段,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发展阶段。从中学步入大学,学生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学习特点、学习内容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了父母的呵护、老师的监护,许多学生面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陷入了茫然的境地。如果不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导致其陷入生活无目标、学习没动力的境地。而且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喜欢独立地思考问题,在许多场合喜欢自我表现,思想上也较超前。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管理不能再因循传统的死抓硬管的模式,而应该在学生工作中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校、院只要加以正确地引导即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育学生掌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方法,有效地调控和管理自我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这对于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实施

(一)分析自身优势,确立目标,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一个人只能根据长处做出成绩”。一个人不可能把成绩建立在弱点的基础上,更不必说把成绩建立在根本做不了的事情的基础上。这说明了发现自身优势的重要性。在自我管理中,大学生首先要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评估,通过评估,认识自己,分析环境,发现自身优势。此后要不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新技能、新发展,不管改进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同时要发现自身知识上的愚昧无知,并加以克服,而不是自欺欺人。总

之,就是要增强优势,改正缺点。其次就是要明确行动目标,进行自我设计。明确自己长处的目的是为了进行自我设计。进行自我设计是一种理想化的规划,是指向未来的理性活动。自我设计的依据是社会需要与自己长处的结合。成功者的秘诀之一,就是善于将自己的长处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社会需要是大学生长处得以发挥的现实空间,所以大学生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发挥自己的长处,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给自己的发展方向定位,明确自己奋斗的目标。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在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不仅要靠学校的各级部门齐抓共管,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健全的自我管理体系,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管理,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接受教育、通过自我管理学会自律。

我们结合学生教育管理实际,成立学生三个党支部、分团委学生会、班委会及宿管会等学生自我管理机构,还结合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发展要求组建各类型的社团组织,开展同学们喜欢的各种活动。根据我院特色,还成立了“三互”活动小组,由热心为同学服务、表现突出、威信高、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实现“互帮、互学、互教”。这些学生组织在素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定期组织会议,总结前段工作的经验得失,讨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安排下一段工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使他们逐渐在各项活动中增强了责任感、义务感和使命感。

(三)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自我管理有章可循

“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强调学生自我管理,并不排除学校对学生的严格管理,而是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一所优秀的大学要培养的是专业知识扎实、社会适应性强的全面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克服放任自流的弊端,建立完善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监督制度,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在管理中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按章办事、违章必究。作为学生管理部门,就学生管理方面要制定一整套的学生管理制度。各班级还可根据各班特点,制定出适应本班学生的管理制度,这一系列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出来、便于按制度管理,也便于考勤。各班可根据情况定期举行评比活动,以班为基础,寝室或三互活动小组为单位,通过评比竞争,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通过各项措施的制定执行,有效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宿舍内生活、学习秩序也明显好转。学生管理要取得实效,制度是其重要保证。制度的建立既要符合学校对学生管理的精神和原则,同时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切实可行,大学生自我管理就做到了有章可依,违章必究。这不但对学生起到了约束作用,而且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会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充分发挥班级骨干在自我管理中的作用

大学生自我管理活动不等于学生个体的分散活动。相反,在多数情况下应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所不同的是,其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应是各级学生组织和优秀学生干部。而能否充分有效地发挥各级学生组织的作用和学生干部的桥梁、纽带与示范作用,是自我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干部是老师的左右手,与同学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学习、同锻炼、同探讨、同休息、相互之间了解。依靠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就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各种信息,有时还能起到老师起不到的作用。因此,在加强学生工作的同时,必须首先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培养挑选好班干部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本前提。学生干部选好了,选准了,就能在学生中有威信、有影响、有感召力、有凝聚力、有战斗力。这种合力,直接关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否落到实处。在学生管理之中.我们素质导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并支持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发挥他们在处理、解决问题中的主导作用。尽可能地让学生获得自主、自立、自治、自理的机会.给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对选举出来的班干部.要充分

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学生干部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大家遵守的,学生干部必须先遵守;要求大家不做的,学生干部坚决不做。其次,加强指导,定期检查。对学生干部的工作,素质导师要经常给予指导、出主意、想办法,加强具体指导。做到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交流,有总结。再次,关心爱护、保护同学的工作热情。学生干部毕竟还是学生,自己首先要搞好学习,又要做好老师的助手,肩负着双重责任,因此,有时难免情绪波动。有时满腔热情工作.不被同学理解如此等等。因此,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真诚地关心、理解他们,支持学生干部的工作,维护他们的威信。对工作中存在的偏差,我们要帮助他们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差距,提出改进工作的办法和意见,使学生干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管理中培养能力,在逆境中学会做人做事。依靠学生干部参加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就能把学生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五)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教育管理中,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通过主动参与和亲身感受接受教育,充分调动起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针对大学生青春活泼、好动、好唱、好玩、好竞争等特点,运用演讲比赛、歌唱比赛、诗歌朗诵、书法大赛、摄影比赛、篮球比赛等活动,提高大家的参与意识、增强拼搏精神,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可以组织征文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达到活跃生活,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激励斗志,磨炼意志,增强感情的目的。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全员参与,使自我管理收到实效。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管理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作为学生工作者,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运用新方法,不断完善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方法,才能适应新世纪学生管理的新要求,才能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参考文献:

[1] 卢浩浩,周子葳,张琳.90 后大学生调查:个性独立 思想早熟 自信张扬[N].杨子晚报,2008-8-27(4).[2] 戴长澜.中国首份“90 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责任编辑:李 鸣

上一篇:国税分局ISO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报告下一篇:新材料作文开篇之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