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体育区区域规则

2024-07-29

幼儿园体育区区域规则(精选7篇)

1.幼儿园体育区区域规则 篇一

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

区域游戏是幼儿乐于参与的活动之一,区域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区域活动的需要,还有益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区域游戏中,幼儿主要通过具体操作、探索来掌握技能、获得知识、发展各方面能力,可以起到培养良好情绪、形成一定行为习惯、促进幼儿活动能力提高的作用。区域规则作为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规范引导行为方向,促进幼儿活动质量,提高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作用。因此,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遵守规则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不仅影响幼儿的社会性适应,也将影响一个人终生适应社会的程度。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我们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将有助于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比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规则意识较差,区域游戏时,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好奇心强,随意性大。作为教师,要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提高幼儿的各项技能,因为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呢?

一、利用各种标记图,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

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他们不善于支配自己的行动,因此,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耐心。小班孩子具有自己独特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他们不喜欢硬性的说教,比较青睐于用实物的方式理解事物。玩游戏时,孩子心里知道规则,但常常会忘掉规则。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利用各种标记图为媒介,让标记图和孩子们说话,让他们在和标记图的互动中,以愉快自主的方式,比较轻松地接受和理解游戏规则。如:在开展阅读区游戏时,我们和孩子一起商讨制定需要遵守的规则与要求,并根据大家讨论出的这些规则要求,老师再和幼儿一起用图片的形式将这些规则一一画下来。如:画一张张开的嘴巴上打一个叉叉,代表“不要大声说话”;在一本书的旁边画一只手,代表“一页一页翻看”……这些图片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由于这些规则是孩子和老师共同讨论、制定出来的,因此幼儿更容易理解,并且更乐于接受。这些温馨的规则图片张贴到相关区域后,幼儿时刻都能看到,不仅帮助幼儿理解了游戏规则,而且美化了区域环境,给予幼儿随时必要的提示,让幼儿遵守规则变得自主,遵守规则的意识也大大增强了。

一般的区域游戏时常受投放材料、场地布置等限制,因此都有规定参加的人数,而小班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特别严重,不管别人是否已经在这个区域玩了,这个区域也已经人满为患了,还是喜欢一窝蜂地去争抢。如:在“玩具大家玩”的主题中,我们开设了“卡通尼乐园”游戏区,并在该区域中投放了很多玩具,有毛绒的、遥控的、电动的、充气的、拖拉的、上发条的等等。这些玩具有的是小朋友自带的,有的是幼儿园提供的。种类繁多的玩具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每次玩区域游戏时,孩子们总是一窝蜂地往“卡通尼乐园”游戏区挤,时常是人满为患,也是场面最为混乱的地方(玩具扔满地、玩后不会送回家,玩玩具时有的孩子不会轻轻拿、轻轻放,争夺、独占、损坏玩具的状况时有发生。)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我们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班级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一些游戏标记图,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明确游戏规则,学习爱护玩具、“玩具大家玩”、自己收拾、整理玩具等,体验游戏的快乐。如:为了让幼儿明确“卡通尼乐园”游戏区的参加人数,我们就在“门口”粘贴了几只小脚印,并告诉幼儿:去“卡通尼乐园”玩的小朋友必须把鞋子脱了放在上面,如果小脚印上放满了鞋子,其他孩子就不能进入“卡通尼乐园”玩了,这样一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游戏区人数的规定问题。每当有孩子不脱鞋子或还有人要进入该区域玩的时候,其他孩子就会提醒他:“你不能进来了,没有小脚印了!”针对孩子在游戏中乱扔玩具、不会轻轻拿、轻轻放,争夺、独占、损坏玩具等状况,我们一方面及时给予制止、引导、教育,另一方面运用标记图给予幼儿正面引导。如:将班中孩子一起友好地玩、会合作玩玩具、游戏结束后一起收拾玩具等画面打印出来后张贴在游戏区,以暗示、提醒孩子向他们学习,让幼儿在与标记图的互动中理解游戏规则,并逐渐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和习惯。

各种标记图的巧妙运用,让我们教师省去了不少苦口婆心,同时还帮助幼儿理解了游戏规则,使幼儿遵守规则变得自主。

二、采用多种指导策略,促进幼儿形成规则意识

教师在区域游戏中的指导策略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区域活动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注意每一个幼儿的动向,了解他们的活动情况。对那些表现好的或者是有进步的幼儿,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摸一摸他的头,投以赞许的目光,或翘翘大拇指,给他额头上贴个小五星等,以进一步提高他的积极性。如果哪个孩子违反了规则,则应马上提醒他,引导他注意规则,鼓励他向旁边的好榜样学习。通过指导,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帮助每一个孩子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小班孩子年龄小,他们的自觉性、自制力及坚持性都比较差,尽管每次玩区域游戏时,我们都反复强调规则,幼儿也明确了要求,知道该怎么做,但在活动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因此,如果我们在指导幼儿玩区域游戏时能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加强对幼儿具体行为的指导,不断地提出具体的要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那么,幼儿的规则意识一定能在区域游戏活动中进一步得到强化。例如:玩区域游戏时,要求幼儿安静地进行活动这一点,小班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往往会将之抛于脑后,对此,我将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吵吵闹闹的声音偷偷录制了下来,游戏结束讲评时放给他们听,让大家听听这是什么声音,这样的声音大家是否喜欢听?很多孩子在听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捂住了小耳朵,我顺势问他们为什么要捂住耳朵,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太吵了!太吵了!”“我的耳朵不舒服!”“吵得我的耳朵都快聋了!”……我告诉他们:这个声音就是我们小朋友刚才在玩区域游戏活动时发出来的声音,由此帮助幼儿明白大声说话、吵吵闹闹的声音不好听,同时向幼儿讲解噪音的危害及安静环境的好处,让幼儿知道自己以后玩区域游戏活动时应该保持安静。幼儿在游戏时,为了让他们能较好地控制音量,我们在指导时对孩子进一步提出要求。如:讲话时只讲悄悄话,如果是和旁边小朋友交流,声音只要能让他听清楚就够了,不能给其他人(包括老师)听到。有了老师的这些具体到位的指导要求,幼儿做起来就容易多了,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小班孩子易记易忘,有时我们在观察指导幼儿游戏中发现一些好的言行想让他们在讲评时讲给大家听,但是真的请他们上来讲的时候很多孩子却显得很茫然。他们往往讲不清、记不住自己刚才做过的事情、说过的话语。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将观察到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幼儿游戏情况随时用手机及时拍摄录像或照片,讲评时,就借助录像、照片等媒介,引导孩子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XXX小朋友是怎么玩的?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帮助幼儿回忆、讲述区域游戏活动中的情况,并正面引导孩子向录像、照片中的孩子学习,模仿他们好的言行表现。在评价过程中再次强化规则要求,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可见,如果教师在指导幼儿玩区域游戏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指导策略,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仍将努力而为之,逐步培养和监督幼儿遵守规则,以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幼儿园体育区区域规则 篇二

一、区域规则的内容及特点

1. 进区人数

在操作活动时,男孩子往往喜欢一窝蜂钻进益智区、建构区。女孩子喜欢扎堆于角色区和美工区,而另一种情况是,如果有某个区投放了新的操作材料,好奇心也会让孩子“趋之若鹜”,使该区“人满为患”,矛盾时有发生。为了建立区域活动的良好秩序,必须在每个区域规定人数,一般区域里的人数为6-8人,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场地情况和区域活动特色适当增减人数。每个区域设有专门的区域卡放置的地方,插卡的小格数目与区域规定人数相等,活动开始时,幼儿持卡进区,当人数满了就无法插卡,小朋友就会自觉数人数,然后另寻其它区域。

2. 区域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不同的区域因为材料和工具的不同而操作和使用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建立规则时应充分考虑到材料的性质特点、幼儿的能力和习惯等各方面的原因,并确定科学的、适合幼儿发展的区域规则。如语言区的图书是纸质的,薄而易破损,规则中就会要求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一页页翻阅,爱护图书”;建构区的玩具因为个体小,孩子喜欢习惯性放进嘴里咬着玩,所以在规则中要求孩子“注意卫生不要将玩具放入口里”;美工区则要求孩子“不要将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混合在一起”,以免影响橡皮泥的的美观性,还可以连续使用节省资源。

3. 常规的要求

在区域活动开展时必须有常规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区域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区域常规有共同点:如安静环境的要求、卫生环境的要求、整理归纳的要求等,同时也根据区域活动和区域材料的特点对常规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如建构区中涉及到孩子的互相合作,在规则中会要求“分配好任务,互不干扰,共同完成搭建任务”。“娃娃家”的规则里会提到“明确自己的身份,活动有始有终”。

二、区域规则的建立

1. 建立规则的原则

一是快乐性原则。区域活动时幼儿自主选择、自发探索、自我体验的自主活动,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活动,我们在鼓励幼儿尝试、探索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在情感上的发展,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建立规则,遵守规则,有助于提高区域活动的效率,发展幼儿的情商。二是适宜性原则。《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不同年龄的儿童,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呈现不同,不同地域孩子的水平习惯也有所不同,同年龄段不同孩子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建立规则时应基于“适宜性”,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差异、个体差异、地域差异,切勿“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2. 区域规则建立的方法

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也是教师组织实施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规则的制订应该由教师与幼儿共同完成,偏废某一方都不妥,从湖南省岳阳市二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多年实践的区域活动中,总结出三种有效方法。

(1)讨论法。讨论的来由是“在区域活动实践中发现了问题继续解决”,讨论的目的是“建立相应的规则来解决问题”。如在“语言区”,小朋友都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绘本情有独钟,每次进区都会因为争抢这本书而引发矛盾。这时老师就应该和小朋友集中讨论:为什么喜欢这本书?抢来抢去会怎么样?应该怎么做?让孩子们自主思考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建立规则:大家轮流看,或者是一起看,一起分享,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体验法。对于活动中碰到的有关活动规则方面的问题,教师不需要着急参与解决,要让孩子在试误和体验中纠错,从而建立和完善相应规则。如“建构区”中,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很尽兴,但是到最后却没有独特的作品出来,教师以一个参观者的身份适当地表示了惋惜之情,并且进行暗示和提醒让孩子们意识到问题,然后主动邀请老师为他们满意的作品拍照保留,这样“保留劳动成果、爱护劳动成果”的规则也在不知不觉建立起来。

(3)规定法。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务必要遵守的,对于此类规则,(下转第99页)(上接第97页)我们一定要在活动开始前就明确提出来。如美工区的剪刀要小心取放;不要拿尖头对着其他孩子;使用水彩颜料要在固定的地方等。

三、区域规则的呈现方式

区域规则建立起来了要及时呈现,便于提醒孩子遵循规则,从收集我园的区域规则呈现情况来看,主要有三种方式:文字说明、儿歌和图示。

1. 文字说明

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让孩子自己遵守,此方法一般用于大班,因为孩子有一定的识字量和语言理解能力。

2. 儿歌

用琅琅上口、便于记忆的儿歌把规则表述出来,既增加了趣味性,也让孩子很快掌握规则。如我园小班的语言区的儿歌“小图书要爱护,天天伴我长知识,轻轻拿、轻轻翻,看完放回书架去”。美工区的儿歌“小手真能干,手工做的欢,小剪刀,不乱拿,小彩笔,不乱画,宝宝宝宝你最棒”。

3. 图示

为了让孩子充分理解规则,增加表现的形象性,激发幼儿的兴趣,有些规则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加以形象表示。如进区人数为六人,就画上六个笑脸娃娃,垃圾放进垃圾桶,就画上一个垃圾桶代替文字。

三种区域规则的呈现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一切以更好地让孩子开心、自主探索、体验、发展为前提。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规则,就如“楚河汉界”,它的建立和运用,保证了区域活动的有序开展,保障了幼儿活动的权利,也制约了幼儿不符合活动要求的行为,同时也帮助幼儿了解规则的意义,自觉遵守规则,调整自己的行为。如何进一步拓展区域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区域规则内涵和规则内容,这将是我们以后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方向和课题。

摘要: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应该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学习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3.幼儿园体育区区域规则 篇三

关键词:区域;规则;讲评

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园所喜欢的活动形式。而区域活动所具有的自选性、自主性、小组活动,教育价值依托于操作材料、情境和相应的活动中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更多的只能是以间接的方式来进行。再加之,区域活动的规则所承载的独有的教育价值,如可以有机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在活动中可以起到组织、约束、调整幼儿活动行为和相互关系,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活动权利等方面的作用,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抓好区域活动规则的建设工作,是保证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一、观察思考,在讨论中共同商定区域规则

有道是:“旁观者清,当事者迷。”对于幼儿来说,简单、直观的思维方式,使之在活动中能享受充分的自主,尽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二、区域活动规则的遵守

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只是为区域活动的高质量提供一种“可依的法”,而要让这个“法”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有法可依”,否则,活动规则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在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规则的性质,主要运用三种方法来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和遵守活动规则。

1.暗示法

所谓暗示法,是指将区域活动规则蕴含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环境来告诉幼儿该区域的活动规则。如,关于进区人数的限定问题,我们采用进门挂牌、挂项链、控制椅子数、投放适量同类材料等方法来提醒幼儿遵守该活动规则。如美工角,我们通过投放适量的椅子,要求幼儿发现椅子坐满了就不能再进入了;自然角,我们投入一定数量的操作材料,没材料的幼儿就要去别的区玩,等等。

2.提醒法

教师对幼儿的提醒方式主要有两种:语言提醒和动作提醒。如当幼儿由于不理解规则而干扰了其他幼儿的活动时,教师可以用温和的语气提醒他:“你觉得这样好吗?”“应该怎么做更好?”“我们……好吗?”“请你……好吗?”当幼儿由于不懂规则而无法活动时,如在角色区中,教师看到娃娃被妈妈扔在地上,就走过去抱起娃娃说:“呀,娃娃怎么发烧了?一定是睡地板着凉了,妈妈,快抱娃娃上医院吧。”这种“介入式”的行为提醒,既纠正了妈妈扔娃娃的现象,又丰富了游戏情节。

三、适时讲评,内化规则

幼儿自控力和坚持性较差,且易受外界影响,使他们的行为具有不稳定、易反复的特点,因此,要使规则意识真正植根于幼儿内心,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教师必须不断强化幼儿正确的行为,纠正他们的违规举动。同时我们还在幼儿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及时讲评,如对某一幼儿的好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进一步强化该幼儿的这一好行为,同时还为其他幼儿学习、摹仿树立了榜样。如果出现了违反规则的行为,教师及时念出区域规则,或用手势做个动作,或用眼神示意,幼儿能马上意识到自己违反规则了,立即改变不好的行为。规则是幼儿参与制订的,幼儿更容易理解,因而成为约束幼儿不良行为的有效手段。

此外,我们班教师坚持重复性和一致性的原则,在教师之间、家园之间协调一致,使幼儿尽快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自觉遵守区域规则,从而内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区域活动开展非常有序。

区域活动中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因而活动规则也相应不断调整。然而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建立一定的规则,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意识的活动要求是不变的。只要教师意识清楚,目标明确,准备充分,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从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夏燕勤,胡瑛.美国幼儿园规则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幼儿教育,2009(16).

[2]向琴,陈世联.审视幼儿规则教育:基于天性与社会性的视角[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5).

4.幼儿园体育区区域规则 篇四

科学区是教师通过投放各种低结构化的材料,使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物体属性和事物关系的知识,是幼儿探索发现客观世界物体经验的活动场所。科学区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还能发展表现力,从而保持求知欲;不仅解决了幼儿对某一科学现象暂时困惑,还为入学以后对这些现象的抽象学习奠定了感性经验基础。

游戏材料和幼儿发展存在着双向的关系,不同种类不同特点的材料能刺激幼儿的行为,而幼儿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所以有效地投放材料,对于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获得有意义的经验,非常重要。

一、材料投放呈现目标性

孩子在自然角、区域活动很多是自发、无意识学习,所以材料精选,物化内容,才能让幼儿在玩中获得有意义的经验。

如:“火箭上天”我们提供的材料是:气球、打气筒、胶带、剪刀。第一层次探索目标:气球上、下、左、右飞,孩子在利用材料操作中会发现气球口朝不同方向,出现不同情况;第二次探索目标:带着火箭上天,且需两人分工负责合作:由于操作中材料非常显现目标,孩子发现气球口朝下,气球朝上飞;发现有的火箭远,有的近;发现气球没气了,就落下了。在探索中孩子知道膨胀的气球所产生反冲力能让气球发射,反冲力越大,火箭越远。

如“果蔬沉浮”中提供各类蔬果,进行玩水游戏,其中在选择蔬果时有意识选择有沉的、有浮的,且有大小容易造成错觉的一些蔬果,孩子在玩中发现蔬果沉浮现象。

根据教学目标对材料进行了简单的设计,不限定玩法,给予孩子自主的空间,但将目标隐含在其中。如在玩多米诺骨牌时,给孩子提供画有不同线条垫板,从简单的直线条、曲线条到螺旋形图案 ,幼儿不是随心搭建,而是在直线、曲线、螺旋形线上有目标地不断探索如何成功玩多米诺骨牌,探索多米诺牌如何能在同样长线条上少用骨牌,同样能全部被推倒等现象。

二、材料投放维持探究性

材料既要显现活动内容,又要维持孩子的探究行为,所以在材料的提供及要求上做到逐步的递进,引发幼儿的探究行为,逐步达成目标,让幼儿在玩中获得有意义的经验。

如:科学区中的“玩陀螺”的材料投放,开始教师提供了现成的便于旋转的木质陀螺,旨在让孩子发现玩陀螺方法,接着提供了各种形状的陀螺,同时出现记录表,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不同形状的陀螺旋转之后的变化,接着过渡到不同花纹的陀螺——,材料的逐步递进,让孩子不断有了新发现。

在孩子在自制陀螺的过程中,中心点的确定有困难,所以初期我们提供了有中心点的纸片:有几个点(含有中心点),逐步到没有任何提示的白色的圆形纸片,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找中心点方法,逐步递进,让孩子获得成功,到活动后期我们则是只提供卡纸,完全让孩子自己设计自己喜欢的各种形状的陀螺。我们老师观察孩子的操作过程,根据孩子的情况,创设环境、提供符合孩子最近发展区需要的材料,推动孩子不断发展。

三、材料投放具有层次性

孩子能力不同,提供的材料要具有层次性,给予不同能力的孩子成功感。如:提供材料。根据不同年龄提供不同材料。如:关于磁性探索:小班科学区:投放钓鱼、碰碰车、跳舞娃、走迷宫等磁性玩具,在游戏中体验磁铁的磁性。中班科学探索区:提供了磁铁及各种能被磁铁吸住和不能吸的物品,在操作探索中发现磁铁能吸住铁的的、物品,同时提供记录表,鼓励幼儿操作记录。大班:提供有南北极的条形、U形圆形等磁铁,发现磁铁特性(两级与中间吸力不一样),并尝试制作磁性玩具。

如:根据同年龄不同能力的情况,如:装电筒:提供1号、2号、5号电池,提供装单节电池的电筒、2节电池的电筒、3节电池的电筒,给予不同能力孩子探索按转电池。同时记录表的投放,让孩子无意安装电池变成有意的探索。

四、材料投放富于开放性

在区域我们在投放材料不设定目标、不设定玩法,给予孩子足够地自主创造空间。如沙漏游戏,幼儿自主确定规则:比比同种材质,但漏孔数量不一样;比不同材质,同种孔数量;同样时间,漏沙多少——。如声音游戏中,师生共同收集各种材料,给予孩子空间,孩子在玩中不仅制作很多会发声的玩具,还发现纸做的排笛和吸管做的排笛声音是不一样,还有孩子在纸做的排笛子剪了口子,发现声音又不同了,在自主探索中,孩子们发现很多秘密。

如:影子游戏:提供基本元件,孩子就拿了手电在黑暗空间自由玩,元件自由组合,空心和实心的元件投射出不同影子,元件一组合又出现不同图案,特别组合后发现各种各样的人脸后,更激发了孩子兴趣。探索过程中会,孩子还发现,电筒朝上面照和朝下照,一会儿变哭脸、一会儿变笑脸,一会儿有胡子了,一会儿耳朵变长了——。在探索中,发现中感受光源、物体、影子之间的关系。

五、材料投放富于变通性

有时各区材料换种方式多用、可变。如:美工区中孩子制作大房子,到科学区成了隧道:基于主题“我们身边的科学”中活动“装电筒”基础上,在发现安装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不同电池号的电筒安装(2节电池的安装)。在安装好电筒的基础上,设置“隧道山洞探秘”内容,孩子带着能发光的电筒进入光线比较暗的隧道山洞(此隧道山洞是由大型纸盒拼装而成,两侧开有窗子,窗子上装有厚厚的窗帘,顶部有可开可合的天窗),兴奋地发现了隧道中电筒的亮光、看到了同伴的身影、发现隧道中小动物的影子,发现当打开隧道天窗、或打开窗帘,电筒光没那么亮了等有趣现象,在此活动中,孩子发现了光影的现象,激发兴趣,更将探究内容不断推进、深化。

5.浅谈幼儿园“体育区域活动” 篇五

幼儿体育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纲要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幼儿体育已受到幼儿园的广泛重视。提起幼儿体育活动,我们往往想到的是户外活动体育课、体操、体育游戏这些基本的体育活动形式,尽管这些体育活动对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随着幼儿体育活动的不断开展,这些体育活动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因此,我们开始尝试一种新的体育活动形式——区域体育活动。这是一种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也是幼儿园户外区域体育活动中,区域活动内容是孩子们最迫切需要体验的,以下是我对幼儿园开展区域体育活动的一些浅谈。

一、设置体育活动区域,合理地投放活动材料。

区域体育活动,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按一定的功能或方式进行区域的划分。幼儿园根据教师的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了分组,每组有2~3名教师负责一个区域,我负责园内的跑步区。跑步区内幼儿活动的范围较大,为使幼儿在奔跑的活动中感知软硬不同的地面,所以我们选定一片由草地、土地、水泥地组成的较宽阔的地带,这样,幼儿可以有一个自由的活动空间。活动区场地选定后,随之就是玩具材料的投放。由于是全园性质打破班级、年龄限制的活动区活动,所以,在投放玩具材料时,就要具备安全性和艺术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足以说明安全工作在幼儿园一日 1 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样,在区域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应注意包装和制作的艺术性。比较坚硬、原始的易拉罐、包装盒可用彩纸、丝带等辅助材料进行装饰、改造。还可选用质地柔软的绒布、包装纸、美工纸等进行艺术加工。如动手区内练习系纽扣的活动材料,可为幼儿提供色彩鲜艳、做工精美的玉米造型、花瓣造型等,注意操作材料的色彩搭配和便于操作,使其在具备教育功能的同时,充分将其艺术性展现出来。以吸引幼儿对活动材料充满兴趣,积极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利于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设计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性运动活动方案。

“区域性运动”是幼儿园运动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一般来说,区域性运动主要由主题区域和非主题区域两部分组成。而非主题区域是指根据幼儿的兴趣热点以及动作发展特点等设计的相关区域内容,如游乐场、投球手等;主题区域即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性运动,更凸显了主题的特点,它是以幼儿近阶段开展的主题活动为背景,依据主题核心经验以及幼儿运动的内容与要求,利用幼儿园现有资源和场地开设若干个区域让幼儿自主地进行体育运动。如中班主题活动“我爱我家”中的“家里的家具、送礼物,我是小帮手等区域内容,大班主题”我是中国人”中的民族村、丝绸之路、游上海、民间游戏“等区域内容。因此开展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性运动必须要有三个前提:一是梳理主题核心经验,二是了解现阶段幼儿运动发展的基本经验;三是熟悉并分析幼儿园场地,合 理利用每一项可利用资源。

三、利用生活原材料设计开发适宜的区域性运动材料。

区域性运动的有效开展必须要有适宜的运动器械,幼儿周围的活动空间、活动材料等都应该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各种活动,环境与材料的丰富性是幼儿充分运动的前提。因此在玩具代理商们不能充分满足我们研究需求的前提下开发具有我园特色的运动中的各种器械与辅助材料成了我们研究的一大重点。我们本着“立足生活、挖掘特长、艺术创新”的宗旨,聚焦生活中的自然物、废旧物品及原始材料,并经过挖空、拼接、彩绘、缝制等艺术加工与创新自制了近20种运动器械与相关辅助材料,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运动资源库。区域性运动方案的预设,以及相关材料的设计与制作组成了我园开展区域性运动的资源库,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后续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便利。

幼儿园区域性运动的开展,是取决于幼儿能否充分运动的关键因素。因此,区域性运动的整个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了安全性、情景性、层次性、挑战性和特色性等五个原则。

(1)安全性。安全是开展幼儿运动的前提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从场地选择上体现安全意识,避开场地上的危险地带,或将其进行调整。如避开草地上的灯架或人流拥挤的路段、用软布包住竹梯、篮球架的边角、所有材料无尖角等,在物质上保证幼儿的人身安全。其次要在区域中设置明显的标志,作为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活动的区域活动,活动区玩法须一目了然,这就必须借助一些指示明确的显性标志,如用平面箭头指示的路线标志、或用辅助器械铺设而成的区间路径;又如在区域牌上 张贴幼儿活动照片以示活动的玩法;又或有相对明显的区域区隔线,以利于幼儿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的好习惯;还有入区人数控制的插牌标识,为保证幼儿充分的运动做好周密的铺垫。

(2)情景性。实践证明,音乐可以促进幼儿情绪愉快地更投入地参与活动,活动时心情放松,便于幼儿动作协调。因此,选好音乐是幼儿运动的首选。一般来说,我们会根据主题的更换选择不同背景的音乐,如《我是中国人》主题中的“泥娃娃”、“大中国”、“娃哈哈”、“北京欢迎你”等;在《春天来了》主题中的“蝴蝶花”、“郊游”、“蜗牛与黄鹂鸟”等,让孩子们在不经意的聆听中更亲近主题;其次,场地整体氛围的营造也至关重要,孩子们的活动兴趣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变得兴奋起来,而其中的一些情景,如模拟房子,模拟海底世界、小树林等错落有致地摆放在场地中间,间接地激发幼儿参与运动的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幼儿与材料产生互动的欲望。

(3)层次性。区域性运动追求的是一种幼儿自主的活动,因此我们在材料的设计上更应体现层次性,即材料丰富多样,既要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给幼儿一定的难度;既要让幼儿获得成功,又让幼儿的能力得到挑战。如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大小不一的竹梯、轻重不同的沙袋、高低不等的板凳、空心实心的轮胎等开展平衡、攀爬、背负行走等各种运动游戏。

(4)挑战性。挑战性的运动环境旨在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勇敢地去挑战、克服困难、体验成功。我们在活动内容和场景中会适当地设置一些“问题情景”,适度地设置一些“困难”,使运动环境具有一定的挑战 性,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培养幼儿挑战自我的精神。

如:以大班“装扮新年树”(攀爬为主)的活动区内,我们将园内原有的一颗银杏树作为一颗礼物树,在树的下方架上两架梯子,一架横架一架竖架,幼儿选择不同的梯子用不同的方法爬上梯子,然后将礼物系在树枝上,一起来装扮新年树。在这个过程中对幼儿的挑战是:幼儿在系扎礼物时对小肌肉的操作要求较高,又要注意安全保持身体平衡等,这对幼儿调整自己的身体动作和位置都是极具挑战性的。

(5)特色性。一所幼儿园的特色是否凸显,最显性的看点主要在两个方面:环境创设、在多领域中的渗透。这里所说的环境是一个广义的环境,包括各类活动中的有机渗透,即生活化美术活动在区域性运动中的体现,如主题百米画卷、打怪兽中的袜子小动物、四季超市中的涂鸦纸板房、区隔中的海宝小卫士等均出自幼儿、教师及保育员之手,旨在体现生活化美术与运动的自然融合,推进幼儿园特色课程的有效实施。

在教学中,我采取师幼互动的创新教育教学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创新,还幼儿主体的地位,并为其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现在我采取创新教育教学活动,解放幼儿,让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想,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手去感受自然和社会是最重要的。这样成长的幼儿不愁没有创新的兴趣和精神。

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允许孩子犯错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幼儿好奇心很强,能频繁地提出各种问题,并会自作主张地去解决某些问题,结果会做错事。这时,教师和父母应主 动、热情、耐心地对待幼儿的问题,决不能采取冷潮热讽的态度去对待幼儿。

在幼儿学习中,理想的方式是要注重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科学领域,要通过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获得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的深层价值,实现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目标,使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凝聚科学精神。新纲要颁布后,幼儿园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改进,特别是在组织策略上,最明显的变化是从“教中学”转向“做中学”,让幼儿亲自动手、动脑获得直接经验,重视幼儿科学探索环境的创设,重视在幼儿兴趣点上生成教育活动。

在区域性运动的实践与研究中,我们以运动为突破口,重新树立了幼儿动作的发展经验,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懂得关注幼儿,尊重幼儿,已逐渐树立根据幼儿需求来调整自身教学行为的意识,在不断地实践、研讨、反思、调整的过程中赋予幼儿运动课程的生机,较好地推动了幼儿运动能力的提高。有效促进了幼儿园运动与课程的融合,在区域性运动的过程中,我们也关注了幼儿体育活动课程中的渗透和融合,如材料素材的选择来源于生活、材料的制作运用生活化美术进行装扮美化、以生活化美术活动中的幼儿作品营造活动氛围等,有效体现了特色课程对其他领域的推动作用。从目前来看,我们还有一些有待在下一阶段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1、区域体育活动的适应性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在研究的同时要加强教师对幼儿动作发展轨迹的充分认识,要学会解读幼儿的动作行为。

2、区域体育活动的适宜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应随着幼儿动作的发展以及外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关键还是教师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要加强教师的观察与指导能力。

3、区域体育活动过程中的时机,如调整的时机等,使区域性体育活动更适宜。

6.角色区活动规则 篇六

1、进区时分工明确自己的角色。

2、认真扮演表现角色。

3、每次只能选一种角色。

表演区活动规则

1、小观众要遵守小表演者的演出(鼓掌、呐喊)。

2、小表演者们要遵循以下顺序表演:

自我介绍——进行表演——完美谢幕

美工区活动规则

1、安全使用品。

2、保持

和地面整洁。

及细小物

3、注意材料用量:一次拿一份,不够再拿。

4、互相合作。

5、如作品未完成,摆上“创作中”的标签。

阅读区活动规则

1、排队有序拿轻放。

2、每次只选一本书,轻拿

3、阅读时请一页一页往后翻。

4、阅读中,可以小声的交流。

科学区活动规则

1、如需用水时请节约中找答案。

3、爱惜区域材料。

2、如遇到困难从探索图册益智区活动规则

1、共同交流,友好合作。

2、小朋友们大胆创新玩法,并与他人分享。

3、如遇到困难从益智图册中找答案。

建构区活动规则

1、请保管好自己及他人的作品。

2、操作时尽情想象,可与他人合作,也可单独完成。

7.幼儿园体育区区域规则 篇七

关键词:幼教;教学;活动;规则

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那么,在区域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呢?

一、活动前明确规则要求

具体形象性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幼儿往往从直觉的、具体的方面去辨别是非、理解事物。活动中需要遵守哪些规则,该怎么做,在活动前就必须告诉幼儿,让幼儿心中有数。因此,在活动前要对幼儿的行为提出具体的、合理的、坚持一贯的要求。例如:活动前要进行插牌选区;活动时要保持安静,操作时不随便走动,请求帮助要说悄悄话,不能影响别人;活动中要爱护操作材料,轻拿轻放;听到结束信号应马上停止操作,收拾整理材料……为了较好地帮助幼儿将这些要求转化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在每一次活动前,教师都应根据上一次活动的情况进一步明确要求,强调需注意的问题。如:在上一次活动中发现幼儿在材料收放中存在问题(幼儿动作慢,听到结束信号不及时放下手中材料,材料放得不整齐等),那这一次活动前教师就应强调这方面的要求,帮助幼儿调节自己的行为。可以这样提醒幼儿:“今天我们活动结束时还要比一比哪个区的小朋友收放材料又快又整齐。”让幼儿充分注意这一问题,并努力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二、活动中强化规则要求

幼儿受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的自觉性、自制力及坚持性都比较差。他们往往会不加选择地模仿别人的行为,或者是受情绪的影响及外界刺激的干扰,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行为并使它服从一定的行为目的。在活动前,幼儿虽然明确了要求,知道该怎么做,但在活动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加强对幼儿具体行为的指导,不断地提出具体的要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例如:要求幼儿安静地进行活动这一点,在活动前通过讨论幼儿已经知道了噪音的危害及安静的环境的好处,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但是在执行时,由于受活动方式及内容等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困难。如每个区都有五六个小朋友一起操作,有些区中需幼儿集体合作;又如语言区都是需要幼儿讲述或表演的内容。为了较好地控制音量,可以进一步提出要求。如:讲话只讲悄悄话。如果和旁边小朋友交流,声音只要能让他听清楚就够了,不能给其他人或老师听到;有事要请求帮助,不能大声叫喊,而要悄悄地走到老师身边拉拉老师的衣角,然后再轻轻地跟老师说话。有了这些具体的执行方法,幼儿做起来就容易多了。在区域活动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注意每一幼儿的动向,了解他们的活动情况。对那些表现好的或有进步的小朋友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摸一摸他的头,投以赞许的目光;翘翘大拇指,给他额头上贴个小五星,进一步提高他的积极性。如果哪个孩子违反了规则,则马上提醒他,引导他注意规则,鼓励他向旁边的好榜样学习。通过指导,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帮助每一个孩子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我们在游戏中定规则,引导幼儿在不断反馈、调整中逐步树立规则意识,获得主动发展。当孩子们有了没有遵守游戏规则给自己带来不愉快的亲身体验后,他们才会理解什么是规则,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在每次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时,通过我们老师的引导,产生一条或几条新的共同约定的游戏规则。每次活动评价时,我们有意识地根据出现的问题和孩子们讨论一两项,让孩子们感到遵守规则和游戏快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对我们幼儿园新装的投篮玩具,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当我带领幼儿做完准备活动刚发布投篮开始的信号,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往上投,往里抛,大多数幼儿你推我挤,一会说我被球扔到了,一会又有人说我被踩到了,被谁挤的我不能投了……这时我在旁边一句话也没说,在他们争着闹着而不能进行活动时,我发布了收球的信号。孩子们都很不高兴,纷纷表示还没玩到,于是我马上就如何投篮这一问题与大家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我们一起制订了该游戏的规则,并在以后的活动中不断丰富。

孩子们对一定事情或事物关注的持续时间总是有限的。为了保持住孩子们对规则的关注,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给予充分肯定,不断强化孩子们的规则意识,促使他们自动遵守规则。

三、活动后评价规则要求

幼儿学习活动的各种反馈信息,不仅对幼儿活动方式有改进和调节作用,而且还能激起幼儿再学习的愿望和需要。在反馈评价中,通过讨论和分析可以让幼儿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以及同伴遵守规则的情况,知道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进一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规则意识。评价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集体评价法。让幼儿在集体交流、讨论中反馈活动信息,评价活动情况。例如:评选最佳区域,包括操作最认真区、成果最显著区、最安静区、材料收放最整齐区等。在评选中,还可以让幼儿感受到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但可以激励幼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制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规则意识,还能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合作的意识。又如,对个别幼儿的评价,通过对某一幼儿的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可以进一步强化该幼儿的这一行为,同时还为其他幼儿学习、摹仿提供了榜样;通过对某一不良行为的讨论和分析,可以帮助幼儿认识问题,以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在集体评价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小组评价、个别谈话等评价方法。例如:有的孩子规则意识特别差,还经常影响别人,教师就可以采用个别谈话法帮助他提高规则意识。教师要善于发现他的优点及细微进步,指出他的不足之处,鼓励他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进步。

上一篇:医疗质量管理与相关技能培训下一篇:法律普及座谈会的感悟